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6:45:57

序论:在您撰写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

第1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行动态血糖检测的300例老年T2DM患者。T2DM诊断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300例患者中男223例,女77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3.29±10.22)岁;病程6~27年,平均病程(17.07±8.94)年;体质量指数(BMI):23.4~27.5kg/m2,平均(24.8±2.83)kg/m2;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8.4%,平均(7.09±1.23)%。共有160例患者存在血糖波动异常。分析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相关影响因素,对160例血糖波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观测方法

1.2.1动态血糖监测(CGM)

所有入选的300例老年T2DM患者均进行CGM(美敦力动态血糖监测仪)。动态血糖监测仪每10秒接受一次信号,每5分钟存储一个平均值,每天记录288个血糖测定值。共佩戴72h,72h后进行数据分析。

1.2.2血糖波动幅度指标

①血糖标准差(SDBG):动态血糖监测获得血糖值的标准差。②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动态血糖监测期间,当血糖波动幅度大于SDBG为一次有效波动,此次波动的峰值与谷值的差值为波动幅度;所有波动幅度的平均值为MAGE。

1.2.3血糖波动幅度评价标准

参照2011年版《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血糖波动正常范围为:SDBG<1.4mmol/L和MAGE<3.9mmol/L;SDBG≥1.4mmol/L和MAGE≥3.9mmol/L作为异常血糖波动。

1.3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干预周期为1个月,具体如下。

1.3.1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①向患者讲解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增强患者对疾病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告知患者遵医行为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使其认识到遵医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②向患者详细讲解各种降糖药物的保存、使用方法、低血糖等副作用表现及处理方法;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方案;④出院前向患者讲解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及血糖正常范围,告知来院复查时间;⑤电话回访,了解患者的遵医行为情况,强化以上健康教育内容。

1.3.2心理干预

①了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原因,给予合理的解释,解除患者心理压力,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②糖尿病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一般是由于对疾病认知的不足造成,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告知其治疗方案、效果评价方法及治疗进展等,缓解其因对疾病的未知而造成的恐惧心态。③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自卑心理,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应给予其足够的尊重,帮助其面对现实,接受疾病的挑战,积极配合治疗;④做好患者家属工作,使其配合医护人员,鼓励患者战胜疾病,配合治疗。

1.3.3工娱疗法

活动内容一般包括手工艺劳动、文娱活动、体力劳动等,应由医务人员按病情选择进行。

1.3.4放松疗法

又称为松弛疗法,首先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最初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全身肌肉放松练习,掌握后自主进行放松练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比较

300例老年T2DM患者中,共有160例患者存在血糖波动异常。女性和男性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分别为71.43%、47.09%,女性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46,P<0.05);不同年龄和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7,P>0.05);病程<10年、10~20年和≥20年患者的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分别为(26.67%VS50.0%VS78.13%),病程≥20年患者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最高,病程10~20年患者次之,病程<10年最低(χ2=4.874,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和≥7.0%患者的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分别为40.53%、66.67%,HbA1c≥7.0%患者的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明显高于<7.0%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77,P<0.05)。

2.2两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BG、2hBG及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的血糖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波峰值和波谷值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研究发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不仅与遗传因素和血糖控制水平有关,并且与血糖的波动关系密切。有研究发现血糖波动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影响程度超过了血糖绝对水平升高造成的影响。王国凤等对67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发现血糖波动是外周神经损害和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质疑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糖尿病与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EDIC)对T1DM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采用MAGE和SDBG作为血糖波动指标,结果显示视网膜和肾脏病变与HbA1c水平关系密切,而与血糖波动无关。因此,目前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的争议主要集中在T1DM,原因可能与T1DM和T2DM不同的病理机制有关,T1DM是由于胰岛β细胞的功能衰竭造成,血糖波动主要原因是低血糖,而低血糖对并发症的影响主要是活化凝血功能,而激活氧化应激却并不明显;T2DM是由于胰岛素抵抗造成,血糖波动主要原因为餐后高血糖,对并发症的影响主要为激活氧化应激,因此血糖波动与T2DM更为密切。目前,有关血糖波动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报道尚比较少见。本研究对行CGM的老年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与性别、病程及HbA1c水平有关,与年龄等无关。女性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异常的检出率高于男性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部分学者认为,绝经后女性的雌激素水平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缺乏胰岛素对血糖的精细调节,因此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增加。目前,尚缺乏糖尿病的病程长短对血糖波动影响的研究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T2DM病程的延长是血糖波动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有药物引发的低血糖和餐后高血糖,两者均和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有关,随着T2DM患者病程延长,胰岛β细胞的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更加严重,因此血糖波动幅度增大。此外,本次研究发现HbA1c水平是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HbA1c越高发生异常血糖波动的风险越高,具体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还发现,年龄并不是老年T2DM患者的影响因素,年龄的增加与异常血糖波动并不相关。基于以上影响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应认识到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在强化健康宣教的同时,重视心理干预,使患者拥有一个积极正面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在重视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工娱疗法和放松疗法,研究发现工娱治疗转移病态注意力,减轻病态体验,克服焦虑、抑郁或恐惧等负面情绪,纠正病态行为;放松疗法可以抑制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副交感神经功能,调节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系统,主要可用于治疗各种焦虑性神经症及恐怖症。

4结语

第2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65~88岁,平均年龄77.6岁;病程3~20年,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服务模式,由护士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和一般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下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实施全方位的护理。

1.2.1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科里多次召开护士会议,学习优质护理精神,深入了解护理内涵,建立优质护理小组,由资深主管护师或护师任组长,选取业务技能水平较强的护理人员组成小组,对每个患者实行专人负责到底。熟悉掌握患者的饮食、运动计划以及血糖控制情况,根据自身情况指导治疗与开展健康教育。

1.2.2夯实护理基础:

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规范、系统的治疗与护理,基础与专科相结合,了解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及时、个性化的基础护理服务。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对生活不能自理及部分自理的患者,依照基础护理服务内涵,为患者实施生活护理、健康指导等,如对糖尿病患者每天给予擦身、泡脚等,操作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皮肤及末梢血液循环情况,严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固定的护士负责固定的患者,能够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同时也拉近了医患关系,使患者易于交流,易于掌握相关的疾病知识,提高遵医行为。

1.2.3注重细节管理:

改善病房环境,创造温馨、舒适的氛围,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及空气清新。在多功能厅为患者设有糖尿病食物模型、糖尿病杂志、VCD光盘等,供患者学习、休闲。病区走廊墙上,张贴糖尿病教育展板,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控制目标、饮食运动疗法及控制并发症等知识,供患者学习参考。为方便患者,病区设有微波炉、坐便椅、针线盒等。对待患者要来有迎声,去有送声,检查有人陪,服药有人送,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全程为患者服务。

1.2.4加强健康宣教:

我们通过责任护理小组对患者从入院一开始即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重点宣教,通过一对一的护理服务,对饮食、体育运动、心理、用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治疗、护理,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监控,提高遵医行为,为有效控制血糖打下坚实基础。患者出院时,为患者制订出院计划,我们为患者发放自制的爱心健康卡片,标注糖尿病饮食、运动、用药及相关知识。建立出院随访电子档案,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健康信息,为健康宣教奠定基础。

1.2.5提升护士综合素质,完善护理质量管理:

护士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专科知识,拥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根据患者病情及时有效的完成治疗、专科护理、健康指导等,使其尽快恢复健康。完善护理质量管理,建立护士绩效考核。将护理工作质量以及住院患者满意度与护士的奖惩、评优相结合,激励护士的主动性,保证护理工作及时、有效进行,真正让患者得到实惠。

1.3评价方法

患者出院后3个月,比较2组在治疗依从性方面的差异。采用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分为饮食依从性、运动依从性、用药依从性、自我监测4项共20题,每题按照总是(5分),经常(4分),有时(3分),很少(2分),没有(0分),分别计分,满分100分。得分60~100分为遵医嘱,0~59分为未遵医嘱。该问卷信效度经检验均在0.8以上,符合要求。调查时责任护士采用谈话沟通方式进行解释,患者自填问卷调查表。

1.4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用药、自我监测等治疗方面依从性明显提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3篇

1临床资料

2001年3月~2002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5例,男49例,女36例,年龄60~85岁,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5例,糖尿病性心脏病28例,糖尿病性脑血管病16例,糖尿病肾病1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8例,糖尿病合并眼底病变15例。糖尿病病史2个月~32年。

2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2.1老年糖尿病主要心理问题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典型发病特征有[4]:高抑郁、回避痛苦、注意力分散、对应激的唤醒水平低,不善于延迟的需求,要马上得到满足,以及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智力下降、疑虑、忧郁、自卑等表现,主要是情感、性格的异常和自我保健能力下降。常见为以下几种情形[5]:(1)忧思过度。有些患者对疾病不是积极地就医治疗,而是思虑重重,整日担心治不好怎么办?出现并发症后怎么办?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对疾病的治疗很不利。(2)心烦不安。有些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一吃药就能药到病除,一旦病情没有马上控制或出现并发症,就烦躁不安、夜不能寐,不利于疾病的治疗。(3)紧张恐惧。有的病人把糖尿病理解为不治之症,整天害怕,担心并发心脏病和肾衰怎么办?要是截肢?眼睛失明怎么办?(4)急躁易怒。有人得了糖尿病后,不能接受现实、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对周围事物和环境厌烦、急躁,遇人遇事易动肝火,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照顾不周。(5)悲伤易泣。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种合并症,家庭经济状况不良,医疗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关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对前途丧失信心,对治疗感到无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积极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对这种病人一定要耐心劝导,只有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2护理对策

2.2.1增加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例如有1例60多岁的退休干部,糖尿病6年,住院20天,平时性格稍内向,生活规律,血糖控制较好,突然有一天出现心胸烦闷,心悸易惊、失眠多梦、不言语,喜叹气,食欲减退,甚至不食不睡,不按要求服降糖药,护士为病人测早餐前血糖14.60mmol/L,尿糖(++++),经耐心询问患者后得知,原来几天前患者的一位老友因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对患者打击太大,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认为糖尿病太可怕,无法抗拒死亡的时刻威胁,了解这一情况,护士每天抽出时间与病人交谈,耐心解答问题,并给予鼓励和支持,使病人重新树立自信,血糖得到较快控制。通过这一事例,也使我们认识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体贴病人,随时发现患者细微的心理、行为异常,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2.2.2糖尿病知识宣教向患者解释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系与生活方式不良有关的疾病,其主要危害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并且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生活能力的丧失。目前尚无法根治,但象高血压等慢性病一样,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指导下得到有效地控制,故不可悲观无药可根治。关键是需要患者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正确认识糖尿病,配合医生积极地控制好血糖水平,尽早消除引起并发症的因素,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等相关指标,定期复查眼底、心电图等,及时发现并发症产生的迹象,尽早消除隐患,就能避免危险发生,许多患者可以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能力和寿命。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是糖尿病心脏病变的一种,危害较大,但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根本原因还是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有关,需要早期预防。

2.2.3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鼓励性的心理暗示向患者分析目前的心理紧张状态和不接受合理的治疗对病情不利,会导致病情的不良发展。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分为内因、外因,内因多由病人自己引起,如有些病人认为得了不治之症,把糖尿病看得过于严重而紧张;有些人急于求成,因病情没能及时控制好或病情反复,也会产生紧张情绪,有些人看到其他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而失明,或下肢血管病变而截肢等,联想自己的前途,也忧心惆怅,倍加紧张等。外因方面主要是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不被别人理解等造成的紧张心理,均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故应针对具体情况和原因调整心理状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接受治疗,才是防止病情加重,避免并发症出现的良策。至于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现较重并发症,则首先是因为病情控制欠佳,如果正规治疗,纠正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完全可以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另外,对老年患者而言,病情控制稳定,不仅事关个人身心健康,还能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及子女思想负担,对全家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2.2.4住院指导住院期间,一方面对其病情进行全面检查和诊断,给予合理的饮食调配和运动指导,与其他糖尿病患者一起参加每天的运动锻炼如广播操、太极拳等,形成规律有序的生活节奏,并暗示患者医生一定会使疾病得以控制,稳定其焦虑无助的情绪,逐渐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并针对并发症的具体情况,予以中药辨证治疗,从而使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观看有关糖尿病宣教资料,参加糖尿病知识讲座,与其他患者交流病情及经验,对其目前病情进行分析解释,使其认识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从而提高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效治疗的重视程度,让其对目前病情有足够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以克服精神紧张对血糖的不利影响,又使患者不会过于轻视疾病,以免放松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坚持,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也为以后在家中的长期治疗打好基础。

2.2.5对家属配合的指导做好家属及周围人员的思想工作,经常让患者接触到生活中令人快乐、开心的事情,让其感到生活的乐趣;正确对待病人的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抛弃、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压力,要多关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并有效疏导,让其感到被重视和关注,要热情支持、鼓励并帮助他们运用保健手段控制糖尿病,发现病情异常,及时送其就诊。家属也要熟练掌握如何进行饮食治疗,督促并协助病人适当运动,同时做好病情监测,协助病人完成自我保健计划,给患者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安享晚年。

2.2.6社会参与对来自外界因素引起的精神紧张,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为病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以解除精神紧张。通过让患者参加糖尿病病友会组织,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经验交流,建立正常的人际往来和社会关系,使其走出个人患病的阴影,避免自闭、自卑倾向,认识到大多数患者仍可通过努力获得正常的生活,并通过丰富多样的病友会活动,发展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打门球、登山、下棋、书法、绘画、养花等),充实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对疾病的过分注意,形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2.2.7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寻求一种既能有效解决糖尿病病人就医问题,又能充分考虑病人经济负担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考虑到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案,以避免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病人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影响病人的康复及生活质量。

第4篇

1临床资料

2001年3月~2002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5例,男49例,女36例,年龄60~85岁,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5例,糖尿病性心脏病28例,糖尿病性脑血管病16例,糖尿病肾病1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8例,糖尿病合并眼底病变15例。糖尿病病史2个月~32年。

2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2.1老年糖尿病主要心理问题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典型发病特征有[4]:高抑郁、回避痛苦、注意力分散、对应激的唤醒水平低,不善于延迟的需求,要马上得到满足,以及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智力下降、疑虑、忧郁、自卑等表现,主要是情感、性格的异常和自我保健能力下降。常见为以下几种情形[5]:(1)忧思过度。有些患者对疾病不是积极地就医治疗,而是思虑重重,整日担心治不好怎么办?出现并发症后怎么办?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对疾病的治疗很不利。(2)心烦不安。有些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一吃药就能药到病除,一旦病情没有马上控制或出现并发症,就烦躁不安、夜不能寐,不利于疾病的治疗。(3)紧张恐惧。有的病人把糖尿病理解为不治之症,整天害怕,担心并发心脏病和肾衰怎么办?要是截肢?眼睛失明怎么办?(4)急躁易怒。有人得了糖尿病后,不能接受现实、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对周围事物和环境厌烦、急躁,遇人遇事易动肝火,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照顾不周。(5)悲伤易泣。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种合并症,家庭经济状况不良,医疗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关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对前途丧失信心,对治疗感到无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积极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对这种病人一定要耐心劝导,只有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2护理对策

2.2.1增加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例如有1例60多岁的退休干部,糖尿病6年,住院20天,平时性格稍内向,生活规律,血糖控制较好,突然有一天出现心胸烦闷,心悸易惊、失眠多梦、不言语,喜叹气,食欲减退,甚至不食不睡,不按要求服降糖药,护士为病人测早餐前血糖14.60mmol/L,尿糖(++++),经耐心询问患者后得知,原来几天前患者的一位老友因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对患者打击太大,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认为糖尿病太可怕,无法抗拒死亡的时刻威胁,了解这一情况,护士每天抽出时间与病人交谈,耐心解答问题,并给予鼓励和支持,使病人重新树立自信,血糖得到较快控制。通过这一事例,也使我们认识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体贴病人,随时发现患者细微的心理、行为异常,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2.2.2糖尿病知识宣教向患者解释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系与生活方式不良有关的疾病,其主要危害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并且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生活能力的丧失。目前尚无法根治,但象高血压等慢性病一样,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指导下得到有效地控制,故不可悲观无药可根治。关键是需要患者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正确认识糖尿病,配合医生积极地控制好血糖水平,尽早消除引起并发症的因素,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等相关指标,定期复查眼底、心电图等,及时发现并发症产生的迹象,尽早消除隐患,就能避免危险发生,许多患者可以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能力和寿命。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是糖尿病心脏病变的一种,危害较大,但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根本原因还是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有关,需要早期预防。

2.2.3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鼓励性的心理暗示向患者分析目前的心理紧张状态和不接受合理的治疗对病情不利,会导致病情的不良发展。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分为内因、外因,内因多由病人自己引起,如有些病人认为得了不治之症,把糖尿病看得过于严重而紧张;有些人急于求成,因病情没能及时控制好或病情反复,也会产生紧张情绪,有些人看到其他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而失明,或下肢血管病变而截肢等,联想自己的前途,也忧心惆怅,倍加紧张等。外因方面主要是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不被别人理解等造成的紧张心理,均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故应针对具体情况和原因调整心理状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接受治疗,才是防止病情加重,避免并发症出现的良策。至于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现较重并发症,则首先是因为病情控制欠佳,如果正规治疗,纠正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完全可以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另外,对老年患者而言,病情控制稳定,不仅事关个人身心健康,还能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及子女思想负担,对全家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2.2.4住院指导住院期间,一方面对其病情进行全面检查和诊断,给予合理的饮食调配和运动指导,与其他糖尿病患者一起参加每天的运动锻炼如广播操、太极拳等,形成规律有序的生活节奏,并暗示患者医生一定会使疾病得以控制,稳定其焦虑无助的情绪,逐渐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并针对并发症的具体情况,予以中药辨证治疗,从而使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观看有关糖尿病宣教资料,参加糖尿病知识讲座,与其他患者交流病情及经验,对其目前病情进行分析解释,使其认识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从而提高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效治疗的重视程度,让其对目前病情有足够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以克服精神紧张对血糖的不利影响,又使患者不会过于轻视疾病,以免放松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坚持,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也为以后在家中的长期治疗打好基础。

2.2.5对家属配合的指导做好家属及周围人员的思想工作,经常让患者接触到生活中令人快乐、开心的事情,让其感到生活的乐趣;正确对待病人的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抛弃、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压力,要多关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并有效疏导,让其感到被重视和关注,要热情支持、鼓励并帮助他们运用保健手段控制糖尿病,发现病情异常,及时送其就诊。家属也要熟练掌握如何进行饮食治疗,督促并协助病人适当运动,同时做好病情监测,协助病人完成自我保健计划,给患者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安享晚年。

2.2.6社会参与对来自外界因素引起的精神紧张,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为病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以解除精神紧张。通过让患者参加糖尿病病友会组织,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经验交流,建立正常的人际往来和社会关系,使其走出个人患病的阴影,避免自闭、自卑倾向,认识到大多数患者仍可通过努力获得正常的生活,并通过丰富多样的病友会活动,发展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打门球、登山、下棋、书法、绘画、养花等),充实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对疾病的过分注意,形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2.2.7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寻求一种既能有效解决糖尿病病人就医问题,又能充分考虑病人经济负担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考虑到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案,以避免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病人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影响病人的康复及生活质量。

第5篇

【文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120例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不同程度地消除了焦虑、恐惧、悲观情绪,有利于病情恢复。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使血糖降低,疾病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80岁为糖尿病患病年龄高峰[1]。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常因精神紧张、焦虑、发急、恐惧、孤独、绝望、沮丧或激动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酮症,目前已公认,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都有一定影响,心理护理可以提高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我们对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60~85岁,平均71岁,糖尿病病史1个月至40年。其中合并高血压66例,合并心脏病33例,合并脑血管病22例,合并肾病36例,合并周围神经炎病变20例,合并眼底病变54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病史6个月至30年。

1.2资料收集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采用一对一的护患沟通方式收集资料。问卷涉及:①基本情况;②病情及健康情况,包括糖尿病病程、治疗方式、遵医行为、是否出现并发症、对糖尿病的认识、了解疾病的知识程度、健康状况;③社会家庭环境,包括职业、医疗费用、家庭经济情况、住院陪护、家人关心程度、是否独居、生活地区、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

2存在的心理问题

2.1抑郁和焦虑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长期用药以及病程缠绵的痛苦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文化程度越低,抑郁和焦虑越轻;社会支持越多,抑郁和焦虑就越轻。其显著特点是心情低落,表现在对治疗丧失信心,回避或拒绝治疗,常常感到无助感。

2.2悲观失望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患了糖尿病是“绝症”,要终生服药,生活质量下降,同时因为病情经常反复,并发症越来越多,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而产生悲观失望。表现在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因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变的犹豫不决,怀疑自己的能力。

2.3轻视疾病的心理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无其他不适症状,不影响饮食,不需治疗,即使治疗也不规律。有的病程长的患者不听从医嘱,自行安排用药和饮食。

2.4孤独感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缺乏社会支持与家庭关怀,患病后无法与家人、朋友及时沟通,感到无助,寂寞,空虚。表现在事事谨慎小心,不主动与医护人员说话,不愿与人接触,有问题不感问,不随便与病友交谈,盼望亲友早来探视,病未痊愈就想回家等。

3护理干预

3.1支持心理疗法通过倾听、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心理治疗,帮助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3.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亲切、和蔼、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然后与患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转移其消极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3.1.2适时做好知识宣教,充分利用电视、多媒体、幻灯片、墙报等,向患者讲解疾病,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情绪。

3.2认知疗法帮助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进行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信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①要使患者认识到目前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能够控制发展,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如控制良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影响不大,从而增强信心,有助于药物治疗;②告知患者要用乐观主义精神与疾病作斗争,既不要对疾病无所谓,不控制饮食,不重视体育锻炼与药物治疗,也不要对疾病过分担心,终日焦虑不安,也不在治疗中一遇到病情波动就丧失治疗信心,这些都可以加重病情。

3.3行为疗法帮助患者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3.3.1给予健康指导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血、尿糖监测和记录,合理饮食和运动治疗;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物以及胰岛素,包括剂量、时间、次数。首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多存在顾虑,认为胰岛素会“成瘾”,产生依赖,或存在严重反应而拒绝使用胰岛素。对上述患者应耐心教育,同时可让正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以消除疑虑,并告诫他们如何识别和应付可能出现的低血糖。

3.3.2对焦虑患者进行音乐治疗动员患者餐后到活动室听音乐,每次30min,2次/d,或看一些内容活泼的电视,引导和鼓励患者多进行适当的放松运动,包括静养片刻,深呼吸,小睡几分钟,聊天等活动。也可以与患者进行有目的的谈心和治疗性触摸,国外Turner等[3]报道,使用治疗性接触,对烧伤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有改善,还可加强免疫功能。

3.3.3为患者营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让患者参加糖尿病病友会组织,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经验交谈,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发展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登山、下棋、书法、绘画、养花等),充实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对疾病的过分注意,形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3.3.4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正确对待患者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抛弃,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压力,要多关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有效疏导,让其感到被重视和关注;指导家属熟练掌握如何进行饮食治疗,督促并协助患者适当活动,同时做好病情监测,给患者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

4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起重要疾病的心身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忧郁、精神紧张、悲观忧愁等情绪波动,可以干扰神经内分泌的功能,导致某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多,如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的高血糖素等,可以使血糖升高[4];再者,处于焦虑状态时,人体血清胰岛素含量会明显减少,也会使血糖升高,这些心理因素均可促发和加重糖尿病,对患者的健康极为不利,因此心理治疗及心理干预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成为饮食、运动疗法并重的三大基础治疗。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有85.4%的患者血糖平均降低3.02mmol/h,由于血糖下降,疾病控制,症状缓解,减轻了因疾病引起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提高了生活质量,故良好的情绪可使患者有一个平和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许曼音.糖尿病学.上海科技学技术出版社,2003:548.

[2]贾芸,王君俏,周佳雯.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护理研究,2005,19(2B):306.

第6篇

关键词:糖尿病家庭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症(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所至,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是一种终身疾病。糖尿病发生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糖大量从尿中排出,并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乏力等症状。如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进一步发展则引起全身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可导致眼、肾、神经、皮肤、血管和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以致最终发生失明、坏疽、尿毒症、脑中风或心肌梗死,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但这种遗传尚需外界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病毒感染等。由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糖尿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和致残致死率已跃居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第四位。老年人群体中糖尿病患者的比率在逐年增加。然而老年糖尿病患者实际在医院病房中的时间却是比较少的,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家中的护理和自我保健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往往人们缺少这方面的知识或缺乏对糖尿病主要症状的了解,因此就需对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护理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包括饮食结构,体育锻炼,精神神经因素,化学物质和药物,血糖监测和控制,预防和定期检查等内容。

一、合理的饮食结构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人们的饮食结构都以高热量、高脂肪为主,而热量摄人过多超过消耗量,则造成体内脂肪储积引发肥胖。同时,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肥胖引发Ⅱ型糖尿病。老年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更易使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并易并发心血管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主要与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所以饮食要多样化,以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营养过剩。糖尿病患者常有高血脂症,高血脂促使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老年人新陈代谢减慢,碳水化合物代谢也减慢,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减少,致糖耐量减退,另一方面也可能食人过多,转变成脂肪储存下来。在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多吃粗粮,粗粮可减少患糖尿病的危险。一定要注意每日的热量摄入量不能超过人体需要量,对含糖量多的食物绝对不吃。避免贪食,少吃动物脂肪和精制食品,多吃鱼类、蔬菜、豆制品和水果,水果最好只吃含糖量在4%以下的,如橙、西瓜、杏、草莓、菠萝、柠檬、李子、西红柿、黄瓜等,而且每天的摄入量不要超过400克。含糖量在10%以上的不能吃,它们是苹果、柑桔、香蕉、水蜜桃、石榴、荔枝、梨、龙眼等,吃水果最好在进食后约2小时左右。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做到不吸烟、不喝酒,与不吸姻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脑中风、心肌梗死、下肢脉管炎和坏死的危险性大大增加;酒会加重糖尿病病情或引起低血糖并掩盖低血糖症状,使甘油三脂和乳酸水平增高。控制体重增加、防止肥胖,但控制体重不宜提倡节食的方法,而采用少吃多餐等方法,糖尿病的自我保健和食物疗法比药物治疗更重要。

二、适当体育锻炼

体力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因此体力活动减少已成为Ⅱ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安排适当的体育锻炼,每天早、中、晚散步30分钟,也可视条件开展其他健身活动。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及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体育锻炼要持之以恒,否则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为了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可随身携带一些食品备食。特别是饭后应进行室外活动,不宜立即卧床或睡觉。总之,运动是糖尿病人的辅助治疗,它能促进糖的氧化作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三、精神神经的因素

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精神神经的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近年来中外学者所公认的。因为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心理的压力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势必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引起高血糖,导致糖尿病。老年患者必须学会精神放松,遇事不急不躁,保持情绪稳定,大喜大怒会升高血糖。

四、化学物质和药物

已经查明有几种化学物质能引发糖尿病,两种临床用药,戍双咪(用于治疗肺炎)和左旋门冬酰胺酶(一种抗癌药)也能引起糖尿病。

老年人过去有肝炎、肾炎史,在用药前应先查肝肾功能,在肝功能异常时不能用双胍类及胰岛素增敏剂,否则易产生肝功能衰竭,许多降糖药在肝内代谢,经肾排出,所以在肝肾功能不良时应慎重选药。在老年糖尿病肝肾功能不良或血糖控制不好时,应及早应用胰岛素治疗,但是用胰岛索更要防止低血糖,剂量不可过大,尤其是要防止老人视力不好或注射器刻度不清而搞错剂量。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应该及早制定好长期的控制目标,对糖代谢,脂代谢,血压等指标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出现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等各种并发症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以防病情变化。这包括必须戒烟,控制饮食,保持适当运动和采用药物治疗。

五、血糖监测、控制、预防和定期检查

老年人虽然易患糖尿病,但如果能进行积极的预防,其发病率是能得到一定的控制。

5.1保持心情舒畅,心胸开阔,有利于防止血糖升高。

5.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劳逸适度。

第7篇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护理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其中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是II型,占90%~95%,与非老年糖尿病患者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脑并发症多,常有低血糖发生,且往往病情隐匿,临床上容易误诊。因此,早期诊断和处理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0年至2003年共诊治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46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6例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64~83岁,病程半年至16年,初诊糖尿病5例,合并糖尿病肾病21例,其中慢性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33mmol/L8例,合并高血压10例,冠心病10例,肝功能不全6例,急性胃肠炎3例。

1.2临床特点:14例有面色苍白、出汗心悸、四肢颤抖及饥饿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8例有神经系统症状,其中昏睡5例,昏迷2例,神经模糊,反应迟钝及四肢乏力8例,全部患者进行血糖测试,平均为1.5mmol/L之间,尿糖、尿酮阴性,所有病例均进行头颅扫描,无脑部病变。

1.3诊断:就诊时,测指间毛细血管血糖或静脉血浆血糖,均在0.9~2.9mmol/L之间,伴有或不伴有心悸出汗、面色苍白、手足颤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1.4治疗:确诊后即予50%葡萄糖40~100ml静脉注射,必要时重复,清醒后进食,无法进食者,予以10%的葡萄糖静滴,调节滴速,使血糖水平维持在6~12mmol/L,直至药物的低血糖效应期消失,经抢救45例患者有好转,恢复病前情况,1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2讨论

低血糖指血糖低于2.5mmol/L,老年人低于3.0mmol/L时,出现的交感神经兴奋及中枢神经损害的临床综合征,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是与老年糖尿病的以下特点有关:

2.1老年人多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不能很好的被低血糖兴奋延误就诊时间,严重的低血糖反应使脑细胞功能受损。

2.2老年人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分泌不足,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血糖调节,热量摄入不足,可引发严重低血糖反应,本组7例低血糖反应由于进餐延误、食欲不佳、食量不足所致,若没有进一步的血糖监测,观察和发现,这类病人临床症状又不是典型,容易漏诊误诊。

2.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小球滤过率每年下降1%,胰岛素清除障碍,肝脏糖原异生功能下降,特别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时,影响胰岛素和磺酰脲类药物的代谢和清除更易发生低血糖。

2.4慢性胰岛素过量综合征,夜低血糖发作,晨起高血糖,多见于控制不良的I型糖尿病,特别是强化治疗中,不适当的增加了中长效胰岛素注射剂量后,会经常发生。

2.5胰岛素应用不当:①胰岛素用量过大,是最常见的原因,低血糖多发生在胰岛素最大作用时间内,如短效胰岛素所致低血糖,常发生在餐后3h左右,晚餐前应用中长胰岛素,易发生夜间低血糖。②此外,还见于注射胰岛素同时合用口服降糖药。③运动使血循环加速,致注射部位胰岛素吸收加快。④胰岛素注射方法不当,如中长胰岛素注射前未充分混匀,剂量错误。

3护理

3.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提高识别能力,如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有无脸色苍白、乏力等,因此,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类低血糖反应不同的临床表现,加强病房巡视,提高早期识别能力,及时发现低血糖的反应及低血糖患者昏迷,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

3.2加强糖尿病知识教育

3.2.1运动保持恒定,运动前适量饮食,或适当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3.2.2经常测试血糖,应用胰岛素时应注意选择剂型,抽取剂量要精确,同时采用多部位轮流注射,注射前了解患者的食欲,饮食准备情况,是否按时进食,注射后检查病人的进食情况是否定时定量,以保证热卡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