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3 09:04:38
序论:在您撰写思政工作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20世纪初著名的意大利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认为,学生具备一种自我成长并形成健全人格的生命力,正是这种内在的生命力促使学生不断发展。她还认为,对学生的自发的生命力是进行压制还是引导,是区分教育优劣的分水岭,只有顺应学生内在生命力发展的教育,才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了解学生、明确他们自身发展的真正需要是成功实施教育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了解、明确学生自身发展的真正需要呢?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的任长松先生在《探究式学习的18个原则》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倾听着的教育”,认为“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而在教育过程中“倾听不仅是一种工作手段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教育从倾听开始的理念中透出教育的哲理:教育必须倾听,倾听意味着教育的开端,在某种意义上,倾听就是一种教育的言说,甚至就是一种教育。教育离不开对教育对象的倾听,而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中,更需引入倾听教育。
一、倾听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教育教学是在教师引领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因此,教育要走向对话。所谓对话,是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对话平台的两边分别是教师和学生,平台的主人的主语是“我们”而不是“我”和“他”。对话要从了解对方的意图开始,这就首先倾听对方的话语,从中寻找共同的话题,决定讨论的方向和内容。不去倾听,就失去了对话的基础,失去了对话的意义,对话可能成为“独白”,甚至是单方的“训话”。因此,我们可以说,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倾听是对话的前奏,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教育。
毕业论文下载网
其实,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关注“听”。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因材施教,怎样因材施教?就是先听,先了解学生的特点而后才能“因材”而“施教”。但是,不知何时,教师开始不听了,不屑听了,不会听了,教育双方往往会形成对立关系,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权威意识造成的话语霸权,消解了学生倾诉,表达的欲望,堵塞了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因此,教师要做善于倾听的人,并从倾听开始学会教育,这不仅仅是对思政工作者的要求,也应成为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其实,倾听很简单,就是静静地、耐心地、认真地听,不急不燥,不打断,不忙于下结论性判断地听。因为这是一种方式,所以不能当作是一个简单的形式;因为是方式,所以它是弥散的、渗透的,运用于教育的全过程。
二、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引入倾听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生源结构的特殊性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高职生这一特殊去群体迫切需要被倾听
高职生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所产生的新兴群体,其生源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具体而言,高职生生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五年一贯制高职录取的初中毕业生;三是对口升入高职的三校生(中专毕业生与技校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在基础教育学段,他们的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中下水平。在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多次考试失败,他们在自己自我概念尚未形成的成长期,长期游离于老师、同学乃至于家长的积极关注和鼓励之外,从而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和自卑心理。这种挫败感和自卑心理往往导致他们的情感和心灵闭锁,不愿意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从而形成了敏感、多疑、高度自负和极度自卑等多重矛盾交织的心理特征,使他们难以被理解也难以被说服。面对这一复杂现状,简单的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传统教育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高职大学生的需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要想全面了解学生就必须认真倾听学生内心的需求。高职院校大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需要教育者尤其是思政工作者以倾听的态度和方式去了解、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倾听”教育理念的提出,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性位置,思政工作者从一个说教者,规章制度制定者和维护者,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的聆听者,成长成才的陪伴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以及“倾听”的行为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倾听的方式折射出的教育理念具体而言:其一是尊重;其二是信任;其三是虚心。教师的耐心、专注的倾听,常常给学生以鼓励、支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受尊重和被信任的内涵。而且“倾听”教育渗透着教师把自己当作受教育者的
理念,折射着虚心听取意见的品质。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对于普遍自卑敏感,迫切需要被理解被尊重的高职生而言,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引入倾听的理念
首先,“倾听”便于思政工作者深入、有效地开展工作。传统的思政管理工作往往是以维护规章制度为准则。重视问题的普遍性,却忽略了产生问题的个性差异性。由于过分强调普遍性、代表性而缺乏针对性,往往使思政管理工作无法深入有效地开展。教育者常常就事论事,强调“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对事不对人”,一切以标准化的规章制度为准绳,而忽略了每一个“违反纪律者”犯错误的动机、原因、个性等个体差异性。所以,在遇到问题时,教育者往往苦口婆心、滔滔不绝,受教育者表面唯唯喏喏,内心却多有抵触。“倾听”这一教育理念,强调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其着眼点不在于问题或规章制度的本身,而在于如何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以最终帮助引导学生成长。高职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缺乏纪律观念和集体意识,他们具有很鲜明的个性特点和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采取倾听的教育方式才能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因材而施教。有效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为高职思政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提供一条可行性途径。
从倾听的结果而言,在思政工作中经常性的多种形式的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从表面上看,倾听是被动的,而对于有教育意识和教育智慧的教师而言,倾听则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他们把倾听当作自己的责任、当作教育的契机,因而,从表面上,倾听是接收过程,但对于善于倾听的教师,倾听则是接收和输出相融合、相交替的过程,倾诉者在倾听者情绪感染下也会成为倾听者。这种倾听、倾诉的互置,形成了对话的平台,此时,倾听真正成为心灵的沟通。这种对话与沟通就是倾听的最高境界和目的。其实,教师和学生就是在倾听与倾诉中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生发了教育的意义。在倾听交流过程中,教师从被动地解决问题到主动的觉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工作思路和策略,预防问题的发生,这种主动探索的方式使思政工作具备了先见性和前瞻性。
三、高职思政工作中的倾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倾听”态度与习惯的培养
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修养一门艺术。温德尔.霍姆兹说过:“说是属于知识的范畴而听是智慧的特权”。事实上正像心理家波义(BOY)指出的:人们听话的能力比说话的能力要差。作为教育工作者,因为教育职业“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性以及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大部分的教师变成了说教高手,班主任更是如此,“板起面孔训人”似乎成了一般教育工作者的代表性形象。如此以来,学生不愿对老师说真心话甚至对老师的苦口婆心产生强烈的逆反、对抗心理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作为一名思政工作者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者更应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养成倾听的态度和习惯,走近”学生进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引导。
(二)“倾听”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这里所说的“倾听”,不仅指对教育个体内心声音的聆听,还包括对群体意愿的关注;不仅包括言语行为方式上面对面的倾听也包括书面的文字沟通。所谓语言行为上的倾听,是指教育者通过个体访谈或群体座谈的方式和教育对象之间进行面对面沟通和交流。而书面文字式的倾听,则包括设立学生信箱、网络咨询平台以及对学生群体进行的问卷调查等方面。其实,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倾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把办公地点放在教室里是对学生的一种倾听;设立班主任咨询日,组织家访、成立家长委员会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倾听。总之,只要活动结果不偏离了解、把握教育对象内心世界的目的和主旨,都可以视作对教育对象的倾听。
(三)倾听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实现师生之间保持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对象并及时发现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倾听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是思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倾听固然重要,但倾听之后如何采取必要的行动和对策,有效的促进、帮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是思政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四)倾听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内涵和素养
倾听不仅是教育技巧更是教师内涵和素养的充分体现。学会倾听,就得静下心来,用一种谦虚的、平和的、包容的心态认真而细心的倾听。如果一边在“倾听”一边又在固执己见,或心情烦躁,或心不在焉,都达不到倾听的目的。对于基础较差、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高职生而言,尤其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内涵和素养。
总之,教育过程中的倾听,是实现师生之间保持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没有对学生的信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倾听,惟有对学生真诚、信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倾听。对于在成长经历中尤其欠缺被倾听、被欣赏、被肯定的高职生而言,尤其需要倾听教育的滋养。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倾听,教育的另一种言说[J].人民教育,2004,(24).
当前,有些煤矿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并不乐观,体现为煤矿企业的领导体制尚未完善,导致机构、体制没有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位。此外,煤矿企业生产职员的素质较低,尚未接受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当前煤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体现为:煤矿领导只重视煤矿生产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培养煤矿生产的安全意识,甚至完全没有对煤矿企业职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此外。煤矿监督部门的缺乏责任意识,德观念不强,没有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另外。煤矿生产职员的缺乏专业技术,素质较低,没有很强的安全意识,也没有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3思想政治工作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最近几年来,煤炭需求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煤矿生产企业的安全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在煤炭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生产方针。为了在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全面贯彻安全生产理念,必须要加强党建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煤炭生产企业只有不断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才可以做到“预防为主,安全生产”。在煤矿生产企业中,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预防煤矿生产事故,因此需要认真落实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应用于煤矿生产企业中,通过利用政治态度、道德规范教育企业职员,将安全生产理念根植到每个职员中,使得企业职员在道德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安全操作,尽可能的减少安全事故。
3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3.1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一般情况下,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离不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安全生产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属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命线,因此煤矿企业必须要重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煤矿生产工作中。煤矿生产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稳健的发展,必须要利用企业文化建设的力量,调动企业职员的注定性和能动积极性。而煤矿生产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因此煤矿企业必须要加大力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另外,煤矿企业需要评估自身的发展状况,并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适当调整企业发展政策,从而将企业职员遇到的问题解决掉。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合理引导企业职员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的构建,促进煤矿企业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企业职员安全意识的提高在煤矿企业的企业文化中,思想政治工作属于重要的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促使煤矿企业安全理念的创新,煤矿企业通过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既能提高企业职员的安全意识,又能将安全生产的工作效率有效提高。所以,煤矿企业必须要对生产职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将职员的职业素质提高,使企业职员获得全面发展。众所周知,煤矿企业频繁发生生产事故,这些安全事故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而且还损害生产职员的身体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煤矿企业的经济利益,进而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煤矿生产企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重视生产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使政治思想工作能够将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使煤矿生产人员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从而消除安全事故的隐患,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
3.3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进煤矿企业的生产工作的开展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煤矿生产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对企业职员进行大力宣传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使企业职员心中根植安全生产的工作理念,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早期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另外,专项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于煤矿企业职员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考核生产职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还能确保煤矿企业职员充分掌握生产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的基础上,确保完成煤矿生产的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在煤矿生产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利用教育、引导、宣传、鼓励等形式,将煤矿生产职员和管理者的关系拉近,让生产职员及平和的心态参与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中,最大程度的增强生产职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从而为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打下基础。
3.4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构建新型工作环境在煤矿生产企业中,工作环境属于重要的因素,同时也属于无形的教育资产。工作环境是客观的存在的,也是企业职员获得生存生活资料、展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场所,可以说,工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职员的思想政治品德。在煤矿企业中,如果工作环境是民主化、人性化、良好的,对于企业职员具有很好的教育感染力。良好的工作环境是职员拥有良好情绪和良好心态的前提条件,有利于引导职员思想的进步。所以,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将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出来,为企业职员营造一个民主化的、人性化的新型工作环境。
4结束语
作者:黄东 单位: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后勤职工的必修课,定期组织后勤职工从服务思想、服务作风、服务行为、服务品德、服务关系、服务技能、服务纪律等方面进行职业道德意识教育、职业道德修养教育、职业道德信念教育,使之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社会责任感。典型教育,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根据医院后勤职工地位低、待遇差的现状,应特别注意抓典型、树先进激励工作。为此,宣传发生在身边的闪光点,激励后勤职工当好主人翁,做好本职工作,献身于医院两个文明建设的热情,使他们懂得医院的岗位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摆脱自卑心理。五宗旨教育,对后勤职工坚持不懈地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体现在医院后勤保障服务上,就是要坚持“三为服务”思想,即为病人、为医疗临床、为医务人员全心全意服务,要视他们为“上帝”,后勤职工只有搞优质服务,才能赢得“上帝”。提高后勤职工技术素质。随着现代化医院建设和发展,先进的电子医疗仪器设备不断进入医院,后勤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增加更新,后勤职工技术素质低的状况与当前形势极不相称,要教育后勤职工不但要有吃苦耐劳精神,更需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才能使后勤保障、设备设施正常运行,才能更好地为病人、临床、医务人员服务,要鼓励后勤职工根据各自特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各种方式,加速对后勤职工技术培训。
经过数年的努力,本院后勤技工队伍多数已达到中级工,少数还达到了高级工水平,为医院后勤保障正常运行奠定了基础。改善工作环境。医疗质量是医院的根本,医院领导除抓好医疗质量软件建设外,还要将有限资金投入在改善医疗设备、硬件的建设上。因此,后勤职工工作环境较差,设备设施落后,手工作业多,工作比较劳累,我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争取领导支持,创造条件尽力改善后勤工作的环境,增加或改善后勤设施,以减轻后勤工人劳动强度。同时在工作安排方面也要给予必要的照顾和关心,在晋职加薪和分房方面,尽量给予照顾,使他们能够感觉到医院的关心,以充分发挥他们为一线服务的积极性。维护后勤职工切身利益。维护后勤职工的切身利益,是调动他们积极性和保持医院改革稳定的基础。医院后勤职工待遇与医务、行政人员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社会地位低,在医院中处于弱势群体,而且某些非后勤的职工与个别领导不顾历史客观条件,对后勤工作批评指责甚多,甚至认为是一线职工养活了后勤职工等等。这些情况均引起了后勤职工的不满。对此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教育后勤职工破除铁饭碗、大锅饭、平均主义分配观念。贡献大小、技术高低、劳动的复杂程度、风险大小等因素,会在待遇分配上体现出来。另外后勤毕竟是副业,后勤职工要以大局为重,以绿叶地位,扶植好医疗主业,在提高医院总体效益前提下,改善提高自己的待遇。二是教育后勤职工树立敢于竞争的风险意识,自立自强,提高工作效率,多作贡献。三是教育部分对后勤有偏见的职工,后勤职工是自己养活自己。医院后勤社会化后,后勤体制的转换,医院出钱购买后勤服务,后勤职工劳动力价值得以了直接体现。
日常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与职工每天见面,生活在一起,言行举止无不在职工的审视之中,而后勤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形象评价都比较直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做到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做到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用良好的形象教育人,凝聚人心,“公生明,廉生威”。威信不是建立在威严和强硬之上,而是建立在诚、信、廉、明和对人的关爱之中。注意尊重和理解。后勤职工在医院中是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去启发人、激励人、教育人,切忌居高临下,趾高气扬,发号施令,指手划脚,这样做极易造成后勤职工感情和心理的人为隔阂,产生逆反心理,拒绝听取任何建议和意见,其结果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产生对立情绪,给工作带来难度,故而只有以诚相待、推心置腹,通情才能达理,入情才能入理。注意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后勤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思想上的困惑、报酬、福利待遇等切身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把准职工的脉搏,对症下药,耐心开导,缓解情绪,化解矛盾。当然,在做好思想教育同时,实事求是地在可能情况下,满足其合理需求,引导后勤职工提高精神境界。后勤服务工作是光荣而艰巨的,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赋予后勤思想政治工作者新的责任和使命。医院后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提高后勤职工素质,充分发挥后勤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达到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的后勤服务目标为己任,为推进医院后勤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为确保医疗改革每项工作的落实,医院职工的积极参与必不可少。因此医院职工也是医改政策的执行者。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调动医院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创新。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消除改革中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的不和谐因素,优化和谐的舆论环境,增强医疗机构的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医院职工的工作热情,促进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医改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1.医院职工对人事、分配制度的认识不清。医疗改革在医院方面主要是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这就导致原来以专业职称、岗位类别、学历层次、专业技能为评价标准的职工不同利益群体分化。例如医院的分配制度依据业绩考核分配,这就是同岗位的职工在收入上产生差距,会逐渐导致部分职工出现心理失衡的问题,在回报与奉献、得与失的认识上产生偏颇,直接导致部分员工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2.部分职工对医院公益性性质认识不足。医疗改革明确了我国卫生改革是政府实行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这就导致在医院中强调公益性,会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滋生收“红包”、吃“回扣”等不良现象。极个别的职工会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对患者不负责,只贪图个人利益的实现,影响医院的形象,也违背了办院宗旨。
3.部分职工对医院的发展趋势不明确。医院大力吸纳高端的人才、引进先进的技术、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实现现代化、智能化管理,这些都是医改背景下医院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国家对公立医院的资金力度不大,医院在人才、技术、设备、硬软件的完善和诊疗环境的更新方面都要自筹资金投入建设。有部分职工认为医院是盲目投资。
科学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从以往的改革经验可以得出文化建设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讲政治课、作思想报告的单一模式上,应该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一种和谐的环境氛围,促使职工在从事医疗工作时能保持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及其行为准则,增强医疗团队的凝聚力,增强职工的归属感,自觉弘扬无私奉献的行业新风。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深远效应,不断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弘扬医疗行业新风,保障我国医疗改革的顺利实施。
1.1家庭教育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拼命工作,为的是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在当前的家庭结构中,孩子往往受到太多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导致他们依赖心理强,自理自立能力差,而且在生活中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只知一味地索取,而不体贴长辈的艰辛,更不会心存感激,我行我素,不顾及长辈的内心感受。尤其是“留守一族”,他们长期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应该享有的亲情,内心变得冷漠,感恩意识更为不强。另外,许多父母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片面追求孩子的智力教育,对子女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而对孩子的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1.2学校教育方面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大环境下,学校教育过分看重升学率和就业率,对学生内在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所忽略。在这种环境下,让学生从思想上和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感恩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是很难的。当然,忽视感恩教育的后果,就是造成了他们缺乏修养、不懂感恩回报、自私自利、情感冷漠。
1.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很容易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在市场竞争的激烈环境中,很多人重利轻义,人们之间推心置腹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减少了,人际关系也逐渐变得冷漠和疏远了,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他们中部分人逐渐地沦落为自私自利、感情冷漠、追求物质享受。他们不懂得感恩他人与社会,缺少一颗感恩的心,更不愿意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
2感恩教育的培育途径及方法
2.1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增加感恩教育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增加感恩教育,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育技能,还要有很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切忌高高在上,要与大学生交朋友,平等相待,耐心进行沟通与交流,还要精心设计,把教育目的寓于其中,打动和感化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尤其是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是实施学生感恩教育的最好时机。例如,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中,辅导员可以将迎新现场拍到的父母送子女报到的照片,精心制作成PPT《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新生感恩教育的鲜活素材,给新生上一堂感恩教育课,让他们真真切切的体验父母的辛劳,达到较好的感恩教育的效果。
2.2利用传统文化节日,丰富感恩教育内容教育者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节日,丰富感恩教育的内容。把传统节日充分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具有特色、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如: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到来时,举办“母亲(父亲)孩子向你说声谢谢”书信等活动,教育大学生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利用教师节开展“师恩难忘”主题演讲比赛活动,教育学生不忘师恩,感谢母校。在这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中,以鲜活的感恩教育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从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
2.3通过奖、助学金的评定,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随着国家对大学生的资助面及资助额的扩大,每年一度的国家及其他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各高校资助中心都是按照给定的条件忙忙碌碌的完成评定和发放。相关部门应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和发放过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感恩意识,努力学习,回报国家和社会。
2.4利用党、团组织活动增强感恩教育高校的大学生党、团校在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培训活动每年都定期开展。进入党、团校学习和培训的学生,是学生的优秀代表,是党的培养对象,他们一般都是思想素质相对高的优秀学生。在学习培训中,他们不仅要学习党、团的基本理论,还要增强他们感恩意识,此时穿插部分感恩教育的内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广大学生中身体力行,知恩图报。
针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在思政工作管理上的问题不断爆发,各高校也加强了对思政工作的认识,希望能够通过网络手段,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例如建立一个校园网络或网上组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内容如下: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中,应用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主要负责管理的部门是党委、组织部和学工处等等。但是这类人群看待学生的角度不同,由此在管理中,其引导方式也有一定不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这种发展,所以很难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在思政工作管理体制中,分工过于明确还可能导致监管上的分割,从而形成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漏洞。管理人员在工作处理机制上,没有及时感受到突发事件,工作力度不强。而学生在网络终端上的技术便捷,产生了在网络上话语权的优势。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社交网站、微信和其他通讯工具,在相对隐蔽的状态下沟通,由此增加了管理人员的管理难度。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这种问题的重要性,一些能够妥善解决的小问题,就会发展成群体性时间。这种状况主要是高效没有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处理与监督,无法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动态,导致突发状况迅速发展,进一步升级和恶化。高效仅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管理手段,工作效率低且浪费时间,无法使问题得到迅速解决。例如罢餐、罢课等现象,都会影响学生的稳定和安全。
二、高效网络思想工作管理体制的出路
1.设立网络思想管理部门。高效应在校内设立网络思想管理部门,由此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模式。这种管理部门的设立,能够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力度,能够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做出准确且有效的反应,让管理上层的精神能够及时下达给相关部门,以此完善各方面工作。首先,管理部门可以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该新闻发言人可以定期在校园网络中或是其他网络终端中,学校的各方面信息,并解读高效的相关政策和精神。在出发突发事件时,要与学校统一口径,以免的信息引起误会,并有效防止信息的进一步升级。这个管理部门应统一信息,并统一信息渠道。学校的党委和政治辅导员和教师,在分割的模式中,分别信息,就会导致信息过于冗余,降低了学校的公信力。所以学校应统一信息,让学生更为高效的了解信息。管理部门应建立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时刻保持敏感性,对学生中出现苗头要及时采取处理方法,做好思政管理人员的下达的工作,建立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寻找突发事件的疏导渠道,最后还可以和其他学校相互学习,共同开发网络监管系统,掌握思政工作进展。2.培养网络思政管理工作人员。针对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网络技术,在高效信息处理、整合,以及学生的管理工作,都应由思政管理工作人员负责完成,所以高效应培养网络思政管理工作人员,并建立一支完善的管理队伍,能随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巡视、辅导和评论,从而占据思政管理工作的主阵地。这支队伍应具有多方面因素,如政治素养需过硬,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责任感。在人员选拔方面,管理部门应挑选这些政治素质高、正义感强的青年教师,并让他们通过长期有效的工作提升学生对他们的信任。高效也要对这支青年教师团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鉴别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让这些青年教师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处理,并取得较好的成果。这支队伍具有政治敏感度和较强的工作管理能力,在工作中增加学生对这种思政管理方式的接受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管理的权威性。3.建立网络思政工作标志性栏目。在这种信息大爆炸的影响下,多种多样的信息常常让学生感到不适应,容易在这些虚拟的世界中迷失自己。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就是提升学生对于证明信息的关注程度,并在虚拟世界中,有明确的上网方向。学生在上网时,拥有非常明显的意向,这就导致思政网络在实际应用中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应建立标志性和品牌性的栏目,首先要做的是,管理好校园贴吧或BBS。学生对校园贴吧的关注度很高,所以将其中的思想加以引导,就能够顺利打造标志性栏目。例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北京大学的“北大未名”等BBS,都清除了不良信息,并进行了适当的舆论引导,将其当作正确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的主要手段。
三、结语
首先,思政工作者思想的固化和其本身能力的欠缺是其在工作中存在的最为明显的不足。由于在前一阶段的思政工作中,思政工作者早已习惯统一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模式,对于新出现应进行的心理素质指导工作有着本能的排斥并对新兴事物消极对待。这便使其缺乏充分的重视和积极的对待,如此一来甚至会重新走进思政工作的老路中去,这些都是在心理素质指导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且受思政工作者本身知识水平所限,对于相关必要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缺失,更促使其在整个工作实施阶段缺乏科学性,同时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次,学生本身存在的认识上的问题也阻碍着该项思政工作的开展。由于中国现阶段教育的局限性所在,学生在其整个教育阶段几乎从未接受过心理教育。这导致其对思政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指导的教育忌讳莫深,仿佛是接受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援助就是间接的承认自己的“心理有病”。学生的心灵是幼小而敏感的,是应该值得我们思政工作者小心爱护的。最后,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指导教育作出良好保证的保障机制也是该项思政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在现实的思政工作中,运行机制并不稳定,人员分工也不明确。这无疑会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心理素质指导教育工作的开展。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思政工作也是这样,若是没有明确的计划、正确的人员分配、稳定的运行机制,即使有再先进的知识、再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都无法保证思政工作的良好运行。然而,思政工作者在这个执行过程中正是由于缺失这些必要的保障机制而导致工作开展的困难,这是无法忽视的现实问题,应该引起广大思政工作者的重视。
二、对于思政工作中学生心理素质建设的时代新要求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的时代到处充斥着多元化,思政工作也不应例外,分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建设正是彰显了思政工作的多元化。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中,过去单一的思政工作模式必将成为过去时,其面临的未来更是充满着未知的挑战。多元化不仅为思政工作的发展提供必要先决条件,更为其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也是是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新型的教育模式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教育领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尤为看重。若是一个人才拥有丰富的学识,却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此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对于素质教育的探索正逐渐通过思政工作一步步展开,不再执着于单一型的人才,而是努力将其培养成符合时展、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才,这更是现今素质教育所渴望达到的目的。因此,对于缺乏现实心理辅导的教育体制来说,现行思政工作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开展工作尤为重要。同时,也拓宽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实际应用,实现了心理学的应用意义。在心理学引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学者们曾经一度迷茫、失落,究竟心理学的存在有何意义、又有何应用。然而不断发展的现实应用给了学者们坚定的信心,在未来的思政工作正日益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内容,并将二者融合发展为一种符合时代新要求的思政工作方式。这不仅是给予心理学知识的肯定,更是促进了思政工作的发展,让其在现实的工作中,增加新的内容,开拓新的模式。这要求了广大思政工作者们不仅要在现有的阶段上完美的将心理学融合到思政工作中,更是要时刻重视其他知识领域在思政工作中的应用可能并持续努力。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