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5:38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生德育工作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学生自我教育,遵章守纪
马卡连柯说过:“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所以,构建民主的班集体和各类学生组织也就成为了“德育”工作的首要环节。学校和班主任应对这一工作进行科学指导。班集体和各类学生组织只有按民主程序建构和运作,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和学校的主人。学生要学生集体中学会过民主生活,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而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互监督的机制。学生干部要实现从“班主任的助手”向“同学的代表”的角色转变,接受同学的委托、支持和监督。班级活动应以自我教育活动、自娱性活动、探究性活动和社会服务性活动为主,实现真正自主、自律的“德育”。学生个人的荣誉感、羞耻感是在集体舆论这个大背景下形成的,是个人对集体舆论的感受,有时学生之间的批评或表扬,往往比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或表扬更有效。所以,对学生的惩罚或奖励应该由学生自己选举产生的机构来执行,而不是由教师决定。在有了民主的学生集体之后,还要在学生集体中执行有道德价值的纪律。哈代?诺克斯认为,道德主要是和形成对利己冲动的自我克制有关,它和能够并且愿意怀着并非冷淡的心情或竞争的敌意而关注他人的利益有关。他认为,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越多,就会越有益于他人,并且有益于社会的美好。所以,遵守合理的规则必不可少,学生要把行为合乎规范作为自己的义务。有道德价值的纪律,能使学生产生对规范本身权威的尊重,但这种纪律不能是从上而下的规定,而需通过学生集体的约定形成。这二者虽然都属外在的纪律,而其教育的价值却大不相同。由学生集体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约定的行为规范,不仅使学生成为规范的制定者、履行者,而且使学生承担了规范执行监督者的责任。从而把对学生行为的管理与教育变成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如果在学校中形成了强有力的学生集体组织和有道德价值的纪律,那么它们将使学生从他律向自律过渡。所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角色要从决定者、执行者向指导者转变。
二、教师合理评价,以身作则
在评价学生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班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整体上权衡每一名学生的发展,不应只是看他的学习表现和成绩,还要关注品德等其他方面。面对问题学生时,教师首先要做到不抓住问题不放,应同时看到这个学生身上积极的一面,从而和班级其他学生一起引导他通过健康的一面带动问题的转化。教师要注重对问题学生的感化,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关怀,往往会成为学生行为转化的契机。教师除了在情感方面的关怀以外,还应注重自身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心理学的实验证明,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比言语的影响更大。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属于强化范畴,是一种观察学习,是学生个体通过观察教师在处理刺激时的反映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未成年学生的行为往往带有盲目性,他们的判断力有待培养,成长中的学生一般不可能自发形成正当的价值选择。所以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威信,甚至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学生便可能出于对某个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而按他的要求经常地做正确的事情。而学生体验到了在正确行为中获得的满足,做正确的事情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教师作为道德行为者和道德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采取道德的行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着一个教师的道德品格。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教师就必须和学生一样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他们必须做道德准则和美德的示范,才能把这些道德原则和美德从学生身上引发出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电脑和网络改变了这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的冲击,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从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一时期正是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网络往往是把“双刃剑”,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中职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中职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无形之中会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中职学生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互联网在中职院校中的盛行和传播,使很多学生往往难以自控,很多缺乏自律的中职学生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网络,沉溺于网络之中,致使其在现实中容易丧失自我。
二“、就业为导向”的理念管理学生
1.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实施制度管理的同时,切实开展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通过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根据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来进行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教师而言,他们要将自己最慈爱的一面充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汲取动力和勇气,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同时还要鼓励他们积极勇敢、自强不息,强化自己的责任感,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家的温暖。
2.形成职业导师制度。职业导师制度在中职学校的开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中职学生大部分在毕业后要直接进入企业,在这个年龄阶段又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职业导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帮助学生分析自我、剖析自我来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建立一种努力发展自己的价值取向。只有这个方向明确了,学生在学习或者工作的过程中才会更有目的性,这个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指导他们在今后的路上更好地前行,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中职学生也希望在学校或是今后的企业中发挥其聪明才干,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职业技能,得到学校或是企业的认可。因此,在学生管理中,应该多看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得到更好的展示,帮助学生树立其自信心。同时,要积极为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提供一切条件,创造有利条件,采取多种形式,使其能切实地行使应有的管理权利。每一个人都希望在学校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得到学校的尊重和认可。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多看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积极为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提供一切方便,创造有利条件,采取多种形式,使其能切实地行使应有的管理权利。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动脑筋,找到解决的办法。通过动员学生人人参与管理的方式,将学生的个人利益和学校的集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公开的竞争氛围,让每一个人都有选择、尝试、发挥、冒尖的机会,将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特点和他们的专业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最大化地发挥个人的潜力,不断地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根据市局德育工作要求与学校关于“自主创新,主体发展”的办学理念,德育工作将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师德建设年为契机,帮助学生树立为人之德,为事之德,立身之德。通过以“班级文化陶冶模式”的构建,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以人文精神的养育为突破口,整合德育资源;以班主任目标管理考核评估,落实班主任岗位责任制;以强化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过程养成教育,创设一职中高中“自主创新、主体发展”健全人格培养为特征的德育管理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1、以“班级文化陶冶德育模式构建”为载体,拓展德育内涵和视角;通过选择班级文化特色,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设计团体活动的实践程序,研究班级闪光点,抓住薄弱点、寻找突破点,形成学生“自我要求、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良好班风与学风,创设弘扬民族精神和城市精神的校园文化。
2、以个人“学习化”建设管理为基础,自我评价与反思,唤醒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领悟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研究、质疑批判、认真作业、提高作业优秀率中获得自身需求的满足,以此产生深入求知这种强烈欲望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责任心,形成稳定的心理定势与行规准则的内化要求,以良好的学风建设优良校风,确保违纪率控制在最低点,严重违纪率控制为零,杜绝案发率。
3、以班主任队伍建设为基地,落实班主任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深化班主任常规工作达标要点的实施,通过对班级工作全方位考核班会课的规范运行与班主任手册的规范记载,促使班主任常规工作达标质量明显提高,为形成一支优秀班主任队伍夯实基础。
4、以对学生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培养为抓手,充分发挥“四自教育”校本课程的作用,研究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与德育管理的操作体系,积极探索班级主导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和内涵,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班级间、年级间与学生间均衡发展的策略目标。
5、进一步深化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家委会、家长会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保证德育工作的立体化教育落到实处,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整合。
三、工作计划
(一)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工作职责
1、进一步完善德育处规章制度。为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做好德育各项工作,从今年三月份,德育处全体人员统一了思想,结合我校实际,重新制定、修改和完善了德育处各项规章制度,如:《一职中高级中学安全条例细则》《06年德育处工作计划(上、下)》《德育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使一职中高中德育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2、在每周一,德育处都要对学生进行广播宣传,强化安全意识,印发宣传材料,包括:《致家长一封信》、《家长通知书》、《一职中高中学生仪表规范要求》《学生日常考核扣分标准》等。
3、每月确立德育教育主题。在制定每学期《德育处工作计划》时,每月确立一个教育工作重点。每月安排两次主题班会,每次班会的主题在学期初随计划下达到班级。这样,使我校德育教育有系统性、连续性和深入性。
4、每周一召开德育处例会,总结上周情况,布置本周工作。
(二)尽心竭力,加大管理力度
1、克服困难,讲求奉献。学生日常表现直接反映了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更折射了学校的实际面貌。一职中高中学生多,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德育处的工作多而杂,偶发事件多。为了预防和处理好各类事件,德育处主任和各位老师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每天早7点前到校,中午值班同志两点到校,时常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周六周日都不休息。处理难题时,有时还受到辱骂,由此可见,德育处工作的艰难。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使德育处的工作能顺利的完成。
2、耐心细致,做好学生和家长工作。凡是德育工作,人人出谋划策,特别是细节问题,考虑周全,避免漏洞的出现;凡是学校要用的材料都积极准备好;凡是领导交代的任务,都能不打折扣地完成。特别是处理一些违纪学生时,全处同志相互支持,群策群力,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之内心受到震动,从根本上认清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从而使工作做到有理有据,力求尽善尽美。从全年《德育处工作日记》看,里面记载着全处全年共与学生谈话近三百次,与家长谈话一百三十多人次。
3、德育处每天组织巡查组教师检查各班上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一天一小结,一周一汇总。为班级管理提供了帮助。
4、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教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对后进生进行帮教、转化工作。这些活动不空洞,有实效,对后进生的转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培训,造就一支得力的德育队伍
班主任是学校管理的主力军,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要想取得满意的管理效果,必须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素质。
1、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德育质量
由于我校教师队伍年轻,教育教学经验不足,因而加强班主任培养是当务之急。本学年,德育处共进行了多次大型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培训会,使班主任受益匪浅。同时,各年级结合本年级的特点,也多次召开班主任培训会,提高了班主任教育能力。
2、定期召开班主任会(每周一)。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3、与班主任谈话(做工作)共120余人/次。特别是期末阶段与预聘的班主任分别进行了谈话,为班主任工作的顺利交接创造了条件。
4、组织和安排巡逻队成员在上、放学时间,认真检查学生遵纪情况,纠正各类违纪事件,特别是制止了多起校外人员到校寻衅滋事,确保了校园的平安。
此外,对学生会成员加强管理和要求,使他们增强了责任意识,成为课间纪律管理者。
经过全体同志的努力,学生形象有了极大改观,学校面貌为之一新。各种违纪现象大量减少,学生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四)开展各种活动,实践育人
1、每月确立一个工作重点,十二个月,月月有教育主题。
【摘要】在对中医院校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与其他医学类院校不同之处在于,高等中医院校还秉承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精神。当前,高等中医院校的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着危机与挑战,高等中医院校应加强对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中医文化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
一、中医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一名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是高等中医院校工作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与其他医学类院校不同之处在于,高等中医院校还秉承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精神,是中医院校大学生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工作对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医文化教育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从专业教育和行业特色角度的分析
中医学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其产生根源和学习过程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中医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1]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中医文化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是伴随着他们学习和今后工作的精神基础。中医文化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影响了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中医学的和谐观体现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中。[2]中医文化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动静结合的恒动观有助于培养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将影响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二)从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分析,中医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从对人的教育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医道不仅仅是治病之道,它关涉到每个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确立,关涉到我们对宇宙万物整体的认识。于是,一个独特的,不同与其他医学的一种新型医学就是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产生了。
2.中医文化倡导“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是中医医德观的体现。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张仲景的医德[3]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的命题,充分体现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
可见,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
二、当前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从目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待中医学和中医文化的态度看,有的学生不热爱中医专业,不相信中医、学习不认真、缺乏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更不愿意去了解和学习中医文化,有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中医药事业,而已经走上中医业岗位的人员,他们的中医文化知识和底蕴不能让人满意,这样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形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给中医文化教育带来了挑战
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给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也给高等中医院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现代中医大学生,进大学前接受的主要是以现代科技文化为主的教育,再加上他们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一旦接触到精气、阴阳五行这些传统理论,自然就会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冲突,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困惑、理解上的偏离,甚至对所学专业失去信心。
2.此外,近代以来一直没有消除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带来了危机。近代百年曾有过三次关于中医废存的论争。在中医文化发展过程中,近代以来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危机和困境,同时,也给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
(二)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中中医文化教育的淡化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偏差也是导致中医文化教育淡化的主要原因。面对强势西医的冲击,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应该遵循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在坚持中医传统理念、保留中医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以培养具备传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等中医人才为目标。然而,目前高等中医教育强调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即“两条腿走路”,这种教育模式使得高等中医教育正在丧失中医特色。同时,因有限的教育时间变得更加有限,也就决定了学校的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中医文化教育的淡化。
1.中西医课程同时开设的教育模式,冲淡了中医传统理念的确立和中医特色思维方式的养成。由于就业压力和中医创新发展的需要,现代中医院校普遍开设西医课程,中西医课程开设比例普遍达到了6:4,有的甚至达到了5:5。[4]这种教育模式也造成了中医思维模式养成的滞后性。
2.传统人文课程开设不足。从中医院校目前开设的课程结构来看,人文素质类除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某些院校也探索性的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了一些医学人文课程,诸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但作为中医学文化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史》等课程则普遍没有开设,或者也仅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中医学术研究“西医”化。近年来中医学术研究严重偏离中医传统,走上了西医化的研究道路,中医科研在中医现代化的光环下,被“异化”为采用西医的实验方法对中医的印证性研究,却放弃了经典著作的研读,忽视了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高等中医院校工作者不仅要从意识和理论上重视中医文化教育工作,也应在实践中加强中医文化教育工作:
(一)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对中医院校大学生进行中医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文化教育,提高中医文化育人效果课程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要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形成对中医大学生进行多学科的中医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中医文化相关知识教育课及在其它学科中渗透中医文化思想。
(二)在校园文化活动突出中医文化主线
大力发展中医文化,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必须构筑浓厚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学习中医文化相关社团建设,定期组织中医文化等传统文化讲座;在校报、网站等媒体开设专栏;开展征文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中医文化的精髓,在继承祖国医学的同时,也得到品性的培养和锻炼;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侧重进行医学人文与中医文化教育。
(三)在科研活动中重视中医文化研究
中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突出中医文化研究的地位与作用。中医院校应注意培育中医文化科研队伍;在各类各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中,加大中医文化相关课题的申报力度;撰写和发表高质量的中医文化研究论文;培育和建设中医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指导大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医文化。
(四)在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传播中医文化
鼓励中医院校大学生走出校园宣扬中医文化,引导中医院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中融入中医文化内容。
进一步发掘中医文化,结合时代特征,对中医文化进行扬弃,找出时代背景下中医文化的合理内核,将中医文化与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培养工作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探讨中医文化与中医大学生的教育工作的联系,探索将中医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内化到中医院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的手段、方式,对中医院校大学生开展中医文化教育,培养具有中医文化精神的中医药从业人员,显得尤为重要。转贴于
参考文献
[1][3]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5.
关键词: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树立正确教育思想
随着我国经济体育的改革,大批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将成为社会的主要培养对象,对他们的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也就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实用型人才系列中的高层次人才,既不同于普通高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和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高中、中专培养的中级实用型人才。对于实用型人才而言,其实现能力是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1)培养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多的现代科技知识。(2)培养较强的基础技能和岗位职业技能。(3)培养较好的智力素质和较好的社会素质。
由此可见,高职生应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都比中职生提高一个档次。也就是说,高职毕业生是依靠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技含量更多、水平更高的技术以及综合素质更强的职业能力去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高职毕业生经高职教育和培训的深造,人格素质和职业素质大幅度提高,潜在能力更强,发展后劲更足,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本领更大。他们是跨世纪人才群体中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
要做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有关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标准。同时及时给学生进行学习宣传教育。用来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指导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学生开始入校就对自己提出比较高的要求。让他们明白,21世纪的高职学生除了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应具备全面优良的素质,即: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需要的、超越时代性的基本素质和适应社会变化的“时代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平等观、正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诚实守信,善于自律,有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等;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参与竞争,而且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专业知识与思想品德、身心素质、能充分发展、和谐统一。
一个人只有具备优秀人格、社会责任感、诚信等优秀品质,才可能将其所拥有的知识、能力为社会服务,实现其价值。要做好高职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先确立培养目标,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而不是灌输学生死读书,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我认为素质是人的深层次品质,这是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思想品德的教养以及环境的熏陶过程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潜在的发展力量。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是要在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外,还应注重良好的人格素质和一般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勇往直前,敢担风险、吃苦耐劳、不畏挫折的“竞争素质”;勤于思考、刻意创新、崇尚科技、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特点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因此,高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反映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作为一个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这些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有着自身的土壤和规律,在诸多要素中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所以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就显得及其重要。
近几年我国出台了《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了造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所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其首要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人才,这要求人们重新认识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封闭的、单一的教育体制,牢固树立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教育思想的最终落脚点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般表述为“高等应用型人才”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职业技能,传授职业知识,进行职业指导。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从事现代化大生产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培养。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
一、中医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一名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是高等中医院校工作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与其他医学类院校不同之处在于,高等中医院校还秉承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精神,是中医院校大学生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工作对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医文化教育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从专业教育和行业特色角度的分析
中医学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其产生根源和学习过程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中医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1]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中医文化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是伴随着他们学习和今后工作的精神基础。中医文化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影响了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中医学的和谐观体现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中。[2]中医文化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动静结合的恒动观有助于培养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将影响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二)从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分析,中医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从对人的教育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医道不仅仅是治病之道,它关涉到每个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确立,关涉到我们对宇宙万物整体的认识。于是,一个独特的,不同与其他医学的一种新型医学就是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产生了。
2.中医文化倡导“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是中医医德观的体现。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张仲景的医德[3]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的命题,充分体现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
可见,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
二、当前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从目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待中医学和中医文化的态度看,有的学生不热爱中医专业,不相信中医、学习不认真、缺乏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更不愿意去了解和学习中医文化,有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中医药事业,而已经走上中医业岗位的人员,他们的中医文化知识和底蕴不能让人满意,这样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形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给中医文化教育带来了挑战
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给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也给高等中医院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现代中医大学生,进大学前接受的主要是以现代科技文化为主的教育,再加上他们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一旦接触到精气、阴阳五行这些传统理论,自然就会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冲突,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困惑、理解上的偏离,甚至对所学专业失去信心。
2.此外,近代以来一直没有消除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带来了危机。近代百年曾有过三次关于中医废存的论争。在中医文化发展过程中,近代以来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危机和困境,同时,也给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
(二)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中中医文化教育的淡化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偏差也是导致中医文化教育淡化的主要原因。面对强势西医的冲击,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应该遵循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在坚持中医传统理念、保留中医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以培养具备传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等中医人才为目标。然而,目前高等中医教育强调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即“两条腿走路”,这种教育模式使得高等中医教育正在丧失中医特色。同时,因有限的教育时间变得更加有限,也就决定了学校的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中医文化教育的淡化。
1.中西医课程同时开设的教育模式,冲淡了中医传统理念的确立和中医特色思维方式的养成。由于就业压力和中医创新发展的需要,现代中医院校普遍开设西医课程,中西医课程开设比例普遍达到了6:4,有的甚至达到了5:5。[4]这种教育模式也造成了中医思维模式养成的滞后性。
2.传统人文课程开设不足。从中医院校目前开设的课程结构来看,人文素质类除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某些院校也探索性的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了一些医学人文课程,诸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但作为中医学文化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史》等课程则普遍没有开设,或者也仅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中医学术研究“西医”化。近年来中医学术研究严重偏离中医传统,走上了西医化的研究道路,中医科研在中医现代化的光环下,被“异化”为采用西医的实验方法对中医的印证性研究,却放弃了经典著作的研读,忽视了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高等中医院校工作者不仅要从意识和理论上重视中医文化教育工作,也应在实践中加强中医文化教育工作:
(一)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对中医院校大学生进行中医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文化教育,提高中医文化育人效果课程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要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形成对中医大学生进行多学科的中医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中医文化相关知识教育课及在其它学科中渗透中医文化思想。
(二)在校园文化活动突出中医文化主线
大力发展中医文化,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必须构筑浓厚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学习中医文化相关社团建设,定期组织中医文化等传统文化讲座;在校报、网站等媒体开设专栏;开展征文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中医文化的精髓,在继承祖国医学的同时,也得到品性的培养和锻炼;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侧重进行医学人文与中医文化教育。
(三)在科研活动中重视中医文化研究
中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突出中医文化研究的地位与作用。中医院校应注意培育中医文化科研队伍;在各类各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中,加大中医文化相关课题的申报力度;撰写和发表高质量的中医文化研究论文;培育和建设中医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指导大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医文化。
(四)在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传播中医文化
鼓励中医院校大学生走出校园宣扬中医文化,引导中医院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中融入中医文化内容。
进一步发掘中医文化,结合时代特征,对中医文化进行扬弃,找出时代背景下中医文化的合理内核,将中医文化与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培养工作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探讨中医文化与中医大学生的教育工作的联系,探索将中医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内化到中医院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的手段、方式,对中医院校大学生开展中医文化教育,培养具有中医文化精神的中医药从业人员,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3]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5.
[2]夏露,刘忠华,洪青.中医文化模式中的和谐思想初探[J].光明中医,2007,22(4):12-13.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重要性
高校的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教育学家和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尤其是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更是学者们关注和探究的重点。国内外研究成果一致认为,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与品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民精神文明素养的高低。国内学者特别指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万,其中师范生约140万。这些未来人民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师范生是教师的前身,在社会主义社会,时代赋予了他新的含义,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并未对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给予应有的认识和深入的探讨。
有的学者认为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内在矛盾,已经成为其德育实践的瓶颈,成为影响和制约德育实践发展的根本性难题;有的认为高校师范类院校德育教育方式的误区是造成高校师范生德育实践困境的原因;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过于放纵及部分社会道德观念的扭曲以及对“师德”的不重视是重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师范生自身对德育实践的不重视才是问题的根源。
有学者呼吁通过加强职前师德教育和重视职后师德教育来促进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有学者认为改善高师的德育实践环境是完善改善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的认为帮助高校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方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有人认为构建良好的师德教育环境,对高校师范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思考,笔者对新时期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以下认识:
一、高校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重要建设者和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换句话说,切实加强改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紧迫,意义重大。
然而,国内外德育工作的现状表明,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阻碍学校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滞后,道德素质滑坡,引起了社会道德危机,在人民大众中产生了“道德恐慌”,如2004年我国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5.12”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为此有学者甚至提出了“让道德教育解决问题”的口号。尽管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已成为共识。
二、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更有着其特殊的重要性
“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都是广为流传的关于教师这个职业的评价与界定。教师用自己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道。那么,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尚的品德,因此,加强师范生的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任务。高师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还要由他们再去不断培养和塑造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认识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对在新时期的目标与重点有着重大的意义
正如上文所述,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与之相应,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人们的活动、交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日益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等不断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唤醒。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还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中有所发展、封建主义残余也在一定范围内沉渣泛起,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出现了不少“道德失范”现象。因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既是大力加强社会新型道德建设的需要,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建设的浪潮中,更加需要愿意默默付出、肯于牺牲的教育工作者。
同时,互联网的推广和迅速普及为高校德育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创造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