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医疗护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6:45:26

序论:在您撰写医疗护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医疗护理论文

第1篇

1现有老年护理模式

目前我国城市老年护理大致有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及机构护理3种模式。

1.1居家护理

居家护理主要是在老年人的家里由专业的护理人员、亲人或者志愿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和日常生活照料。居家护理的优点是符合我国老年人传统的生活习惯;缺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慢,覆盖的人群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不符合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习惯,居家护理缺少专业能力,医疗服务也无法得到保障。随着中国“4+2+1”家庭的逐渐增加,社会竞争激烈化程度的提高,子女的负担越来越重,独居老人增多,单一的家庭护理无法满足老年护理的需要。

1.2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是在居家护理的基础上,以老人所居住的社区为服务实施主体,向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和精神文化需要。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社区护理的优点是既尊重老年人的传统习惯,又能合理利用各方资源,符合老年人、政府、子女等方面的需要。缺点是社区老年护理医疗及护理专业人员缺少、服务素养不高;大部分针对孤寡老人养护,服务辐射面积小;老年护理资金缺乏,缺少老年人需要的场所、环境、设施等硬件条件。

1.3机构护理

机构护理是指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出资建设的养老院、护理院、敬老院等集中养老机构提供的老年护理服务。机构护理的优点是在硬件设置、人员配套、服务项目等方面有较高的优势。缺点向两极化发展,由政府投资的福利性养老机构往往存在低端化状态,尽管人员和设施较为全面,但多数仅仅处于保障性层面。由各类资本投资的私营机构,大多数处于高端消费层面,人员、环境、设施齐全,但收费较高。而且多数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意居住在护理机构中,机构护理无法满足普遍的老年护理需求。

2现有老年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没有形成整体老年护理体系

居家、社区、机构这3种老年护理模式在现阶段基本处于相对独立状态,尽管目前居家和社区护理有相互补充的发展趋势,但实际上社区的护理补充还是存在服务面狭窄、医疗和护理服务无法与老年人实际状态完全对接的缺点。目前老年护理模式的关键缺陷在于,3种护理模式没有在根本上形成顶层设计、相互补充、资源共享、信息共有的养老体系。最合理的老年护理体系应该是呈金字塔状:底部为接受上门关心照料的大部分老年人,中部为享受日托服务的中等数量老年人,顶部为进入养老机构的少数老年人。

2.2养-护-医缺少有效衔接

养-护-医“三位一体”的老年护理机制没有有效建立,目前的护理模式的重点基本还在“养”的层面。居家护理的老年人缺少专业护理,医疗基本靠自己去医院;社区的护理医疗水平和设施有限,不能满足老人的需要;机构护理中老年医疗护理专业人员不能够满足需求。社区和机构在老年人护理时,不能很好地掌握老年人的患病史,护理没有有效针对性。老年人在家、在社区、在护理机构的医疗和护理没有一个有效的桥梁进行衔接。

2.3受限于行政体制及制度

目前养老和医疗服务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对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形式、模式、制度等都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整体的护理体制和制度。在整体老年护理事业上牵扯到诸多相关行政部门,由于各自的职权和利益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老年护理中存在的协调问题,医疗和护理不能有效地衔接到老年护理中去。缺少卫生和医保系统的参与,老年护理事业不能得到深入发展。

二医疗集团老年护理体系

组建医疗集团是新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医疗集团是将医疗机构进行整合,实施集团化运作。主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化医疗服务体系的重构,是新医改的有效载体。目前主要的医疗集团模式是“3+2+1”模式,即三级医院为龙头,纵向联合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集团化运作中,医疗集团推进管理一体化、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资源共享、学科合作、信息联网等。在医疗集团模式下,主要从包括护理服务的提供者、护理服务的层次、护理服务的提供方式、护理服务的接受者和护理服务内容5个方面来构建老年护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个无缝衔接、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老年护理体系。

1护理服务提供者的多元化

医疗集团的老年护理服务由集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来完成,包括了公益性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还有家庭、个人和各类组织。多元化的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体现了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在保证公平的时候能够体现提供服务的效率。

2护理服务的分层次

医疗集团根据老年护理不同阶段的特点可分为社区、急性、中期、长期和临终5个层级。医疗集团结合老年护理的不同阶段特点,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实现老年护理的分级护理,分工协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慢性病、康复期的老年人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上门为家里患慢性病和康复期的老人,提供康复护理指导,包括营养指导、健康咨询等和基础护理技术支持,如换药、导尿、测血压、输液等可在家庭实施的护理技术服务。二级医疗机构利用自身特色开展特色老年护理。三级医疗机构负责老年人的急诊急救、老年综合征、多脏器功能损害,急性期护理,以及心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等慢性病的治疗效果的评价与指导。民营医疗机构开展个性化老年护理,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人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服务。

3护理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医疗集团的老年护理不仅是针对有生理问题的老年人护理,还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心理疏导等预防和指导性护理。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和护理方式。

4护理服务提供方式的可选择性

老年护理不一定在医疗机构内,也可以在家和在社区进行,还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咨询。医疗集团的居家护理主要是通过“3+X”健康团队来完成,实现网格化管理。机构护理主要是老年人在护理机构、养老院和医院的老年科来完成。

5护理服务接收者全覆盖

医疗机构的老年护理基本上实现了集团内的全覆盖,在集团内只要是有护理需要的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自己所需要的老年护理服务。对行动不便又不愿意离开家的由志愿者团队来护理,对想要个性化老年护理的,有老年护理院来满足需要。

三完善医疗集团老年护理体系的建议

1健全老年护理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建立长效的老年护理服务机制。首先,要完善老年护理法律法规,老年护理服务的健康运行需要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支持,要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与老年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确保老年护理有序开展。其次,要增加老年护理的财政预算,建立起老年护理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第三,要坚持老年护理公益性的发展方向,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大力开展老年护理服务项目。

2建立老年护理资源整合体系

以科学配置、合理共享、有效流动的原则对现有的老年护理体系进行资源整合。针对不同区域的卫生服务中心现状,在集团内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第一,统筹医疗设施资源的配置及共享,在医疗集团化运作下,在集团区域内实现医疗设施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过剩设备资源实现平行或下行释放。第二,人力资源共享,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人力资源共享。将医疗专家及护理人员进社区制度化。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坐诊;推进健康服务进家庭,让医生护士参与到社区服务团队中;推进集团内会诊制度,建立会诊中心。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使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向优质化发展。第三,实行分级服务、双向流动,根据老年人护理及医疗需求的不同程度,在医疗集团内实行分级服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及社区提供阶梯化服务,同时针对老年人不同阶段的身体状况,实现向下及向上的服务转移,保证老年人能得到最适合的医疗护理服务。

3扩充专业人力资源队伍

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弥补我国老年护理人才的缺口,必须重视当前养老机构从业人才队伍的挖掘和培养。培养一批专业的老年护理服务队伍。由医疗集团选派老年病医护专业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进行相关培训。除了专业培训外,强化继续教育,促使从业人员更具专业化。同时,加大向社会进行老年护理人员招聘力度,按集团内人事聘任办法给予相应编制及待遇,充实到老年护理工作中去。

4构建老年护理信息化体系

第2篇

作为医疗服务机构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管理文化具有以下3个特点:①亲情文化。护理文化要求护理工作者热情地为各类患者服务,做到理解患者、尊重患者和体贴患者,最终用真情赢得患者的赞誉。②实践文化。护理文化始终贯穿并渗透于整个护理服务过程中,更注重人的价值、心理和服务质量,护理工作者应积极研究患者的不同需求,并求得患者在心理和文化上的认同和支持,从而提供优质的服务。③管理文化。护理文化在不断从“以患者医疗为中心”向“以患者健康为中心”转变,它要求多部门、多范畴的各类人员密切配合,突出服务的整体协调性,从而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2改进医疗护理管理工作的途径

2.1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理念理念是行动指南,是行动的核心价值。在护理管理工作中,要使护理工作者切实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积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即护理工作者要处处为患者着想,切实尊重患者的权利,一切以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患者满意为目标,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人性化服务。比如,在对传染科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时,应更加维护患者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帮助他们打消讳疾忌医的顾虑,争取患者的协助配合,努力实现治疗效果最优化。

2.2提高护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护理管理工作的主体是护理工作者,要想建设护理管理文化,就必须积极提高护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他们在护理工作中充分体现以关爱和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护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表现在热爱护理事业、忠于患者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上。因此,要不断地举办培训、开展讲座和举行演讲比赛、读书、征文等活动,对护理工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养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同时,还要积极制订和实施相应的约束机制、考评机制。

2.3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者的基本技能夯实护理工作者的基本职业技能,对护理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护理工作者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主体,每个护理工作者都是一个为患者服务的平台,代表着和谐的形象。因此,要不断提高护理技能,努力为患者提供最人性化的服务。要想不断提高护理技能,一方面要规范护理技术,比如配药、送药、涂擦和扎针等,要严格按规范程序操作,做到娴熟自如、一气呵成,避免手忙脚乱、毫无章法;另一方面,护理功底要扎实,配药要掌握好剂量,扎针要一步到位,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疼痛感。

3结束语

第3篇

本系统硬件主要由系统控制核心、液晶显示终端、两个操作面板控制单元和控制电路组成。如图1所示。图1系统硬件组成该医疗护理床的控制核心采用ARM9,操作系统采用WinCE,控制核心的存储单元采用2G的CF卡,完全能够满足多功能护理床数据存储的需要。液晶显示终端、控制电路、左侧操作面板、右侧操作面板分别由微控制单元进行逻辑控制,各微控制单元负责实现不同功能。控制点位分散是本系统的技术关键之一,由于每个微控制单元之间距离较远,不能直接进行数据交换,我们采用了在四个微控制单元之间进行异步串行通讯,组成简单集散控制网络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合理称重是系统的另一个技术关键。我们采用高灵敏度传感器,保证了称重系统的精度,解决了在不搬动病人的情况下随时测量出病人的体重、输入液量、输出液量,硬件系统采用灵敏角度传感器使床体各运动部位的运动精确自如,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2系统软件设计

为了使医疗护理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易于扩展功能和适合今后变化的需要,软件编制采用模块化、层次化的程序设计,软件结构如图2所示。系统软件包括核心逻辑模块、液晶屏显示控制模块、床体运动控制模块、通讯模块和外部数字量、模拟量输入模块等,核心逻辑模块实现系统的核心逻辑判断;液晶屏显示控制模块主要控制液晶屏显示床的状态、操作模式的切换、病人称重、床体的一些参数的设置等;床体运动模块根据核心逻辑模块的判断结果实现床体按照用户的指令进行动作,以及控制相关的指示灯;通讯模块负责接收单片机系统发出的按键信息并进行正确的解析,并能将核心逻辑模块的判断结果正确编码后传递给单片机系统;外部数字量、模拟量输入模块负责采集角度、重量、电压的信号和其它一些开关量的输入。

3抗干扰设计

系统软件设计了故障判断及系统保护的功能,当护理床在使用不当或有机械卡制的情况下,系统能自动判断发生故障的部位并停止该部位的动作,防止对病人和护理床本身造成进一步的损坏。每个控制单元都使用硬件看门狗防止系统程序发生死锁现象。当程序发生死锁后,系统会自动重新启动,保证了用户的安全使用。

4结论

第4篇

胰腺癌是一种病情凶险、治愈率低、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因胰腺的特殊解剖学位置、生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其病程短、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手术切除率仅10%[1]。世界范围的综合资料显示,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5.0%或更低,是预后最差的肿瘤。对于胰腺癌患者,微创性介入治疗已成为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2008年4~12月对41例胰腺癌患者施行介入化疗,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41例患者,男24例,女17例,年龄42~76岁,平均61.7岁。所有病例均明确诊断为胰腺癌,其中行术后化疗者22例。患者行介入治疗1~5次,平均2.8次,共115例次。每次治疗间隔4~8周。

1.2治疗方法及药物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的原理是通过载瘤段动脉,局部注入一定剂量的高浓度药物到达肿瘤靶器官,通过增加胰腺肿瘤局部的抗癌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提高对肿瘤组织的毒性作用,克服肿瘤的耐药性,诱导胰腺癌细胞的凋亡和坏死,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局部供血缓和及栓塞剂的使用可造成肿瘤内的低氧环境,增强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坏死[2]。常用化疗药物有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表阿霉素、白细胞介素、健择等。

2观察与护理

2.1心理护理此类患者思想上顾虑重重,尤其是经历了胰体尾切除术后,存在恐惧绝望心理,对介入化疗又了解太少,故对治疗信心不足。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的心理问题,为患者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和信息支持,应经常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准确评估其心理状态,以温柔的态度,亲切的语言给予关怀和指导。耐心细致地给其讲解动脉插管介入化疗的优点、操作步骤、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术中术后注意事项,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消除恐惧、忧虑等不良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对不了解病情者则与家属及医生共同做好保护性医疗措施。

2.2术前准备术前做好常规检查如血常规等,做碘过敏试验,腹股沟及会备皮,术前12h禁食、禁水,术前30min肌内注射安定10mg。

2.3术后观察与护理

2.3.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量T、P、R、BP。发热一般在术后2d出现,多为中度发热,持续1周左右。本组中发热37.5~38.5℃者39例次,38.5℃以上者21例次。发热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或栓塞剂注入肿瘤组织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机体吸收坏死组织所致。护理上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应用药物降温。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患者多饮水,出汗时及时更换衣服,防止受凉。如持续数天高热,应注意观察,有感染者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

2.3.2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患者回病室后平卧,患肢制动24h(应用血管缝合器者制动4h)。穿刺部位加压包扎,并用1~1.5kg沙袋压迫6h。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如有活动性出血先行压迫止血,然后立即报告医生,协助医生处理。

2.3.3穿刺部位下肢循环的观察注意观察术侧下肢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皮肤温度、色泽、感觉的变化。如果出现搏动明显减弱、皮温下降、趾端苍白等情况时,首先检查是否由于加压包扎过紧、血流不畅所致,可稍松解包扎压力。其次注意观察有无下肢血管栓塞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做好皮肤护理,防止皮肤受压,尽量减轻患者痛苦。本组患者无下肢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发生。

2.3.4对胃肠道反应的观察与护理由于化疗药物进入循环,导致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对于这些患者应给予耐心的讲解,鼓励患者吃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食物,少食多餐。对恶心、呕吐严重者按医嘱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如给予欧贝4~8mg或胃复安10mg,肌内注射。及时清理呕吐物,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环境。

2.3.5腹痛的观察与护理由于栓塞或化疗药物使肿瘤组织缺血、水肿和坏死,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造成患者紧张和焦虑。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的时间,做好解释工作,教给患者减轻疼痛的方法,如听音乐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本组中腹痛患者经给予对症处理,疼痛均有所减轻。

2.3.6肝、肾功能监测化疗药物可导致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和对肝、肾组织的损害,因此应注意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可应用保肝药物如易善复、美能等。大剂量化疗药物并栓塞后,癌细胞崩解,释放大量酸性物质,使得尿酸排出增多,严重时可在肾实质、肾小管、肾盂内结晶沉积,导致尿闭、尿毒症。水化可加速化疗药物从肾脏的排泄,降低化疗药物的毒性。术后3d内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每日的入液量在3000ml以上,观察并记录尿量,保证24h尿量在2000ml以上。必要时静脉输液,并按医嘱应用利尿剂、碱性药物,以碱化尿液,降低毒性作用,保护肾功能[3]。

3出院指导

3.1休息与活动指导患者注意休息,每日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有氧活动如快走、散步等。患者化疗后免疫力有所下降,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

3.2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术后1周及下次介入化疗前各复查1次,如结果异常应及时就诊,给予相应处理。

3.3饮食指导合理搭配膳食,选择易消化、清淡、高营养、低脂饮食,少食多餐,保证营养的摄入。

通过对41例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及护理,使患者对介入治疗有了较详细的了解,一方面改善了患者由于知识缺乏带来的情感和精神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提高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配合治疗。保证治疗计划的顺利完成。介入化疗法已成为胰腺癌患者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所以护理人员需掌握相关知识,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减轻患者的病痛,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张圣道.我国胰腺外科的现状与未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32.

第5篇

关键词:医疗改革体制;全科护理;研究进展

1全科护理的内涵

全科护理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长期照顾的护理模式,以家庭为单位,把个体健康和群体健康相结合。为了适应人们日益提高的护理健康意识,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应加强建设护理队伍,特别是提升队伍中全科护士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在全科护理中,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工作的关键部分,因此提升护理工作质量的核心就是提升护理人员的质量[2]。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全科护理技术,国内的医疗人员也越来越认识到了全科护理的重要性,各个地区的医疗人员开始对这种以人为本,以家庭为单位的长期照顾的护理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改革意见。高艳红在参加地震救治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护理人员的组成情况,将全科护理模式应用于灾难救治中,对护理人员进行有目的性的针对培训和管理。薛晓英认为全科护士和全科护理模式实在医疗体制改革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全科护士应该经受更加严格的考核和培训,通过制定培训计划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2全科护理的模式和措施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对于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进行讲解,帮助护理人员对各种疾病有更深刻和准确的认识,积累经验,日后工作中遇到此类疾病知道如何应对。护理人员要学习与患者及其家属加强沟通,除了身体方面的护理也应该注重对患者心理的护理,缓解患者内心因为患病而产生的不安和紧张情绪,患者提出的疑问要耐心的解答,帮助患者保持轻松地良好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3]。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大部分患者对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护理人员在于患者沟通过程中可以科普相关的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发挥护理人员的宣教作用,患者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加强运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制定规范工作的管理方案,护理人员按照规定范围进行护理。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与医生多多沟通,及时向医生反应患者的情况,有不懂的问题也要及时向医生寻求答案,力求将工作做到最完美,提高服务质量,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3全科护理培养方式

3.1国外全科护理培养方式

国内外的全科护理培养方式略有不同。全科护理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西方国家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了医学保障体系。在美国和加拿大,社区服务备受重视,社区医院占美国医院总数的八成之多,全科护士主要在社区进行工作,以家庭和社区为单位帮助进行一些保护和预防等工作,病人可以在更为宁静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住院天数大大的减少,人力资源、卫生资源以及医疗费用都能够得以节约;英国的全科医学发展也相对完善,英国全科医学中临床路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培训内容,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设有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委员会中就包括专科医生、全科医生、药学专家、经济学专家和全科护理人员,英国的全科护士的工作主要为换药,测血压等;在日本,全科护理模式发展也比较完善,不同于其他国家,日本的全科护理人员分工更加精细和科学,全科护士分为了保健护士和家庭访问护士,保健护士主要为患者解决疑问和宣传教育,患者对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护理人员在于患者沟通过程中可以科普相关的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家庭访问护士是对患者进行简单的身体检测,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护理人员的护理内容涵盖多项,除了基本的康复护理还有生活护理,临终护理和压疮护理等[4]。因为全科护理建立于西方国家,所以这种模式在上述国家发展相较国内更为完善,对护理人员的考核也更为严格。主要的培养模式有学校直接培养护理人才和医院护士中分化两种,国外对全科护士的学历要求更高。如美国的全科护理人员必须为本科毕业生,至少要有3年的工作经验,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且为注册护士;日本的全科护士需要有专科或者大学的毕业证,并且毕业后经过专门的全科护理培训和考核。

3.2国内全科护理培养方式

我国在培训全科护士时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在校教育和岗位培训。但学校教育部分因为对护理人员的学历没有硬性要求,所以培训基本以岗位培训为主。各个医院根据自己的特色专业进行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可以请院内德高望重的,资历经验都深厚的教授定期授课,组织专业能力强的人员讲课交流等,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护理人员通过定期的交流和学习,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对于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进行讲解,帮助护理人员对各种疾病有更深刻和准确的认识,积累经验,日后工作处遇到此类疾病知道如何应对。督促护理人员规范工作,住院医师和护理人员要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医生和护士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培养大量的护理人才。除了定期的学习交流,宣传教育外,还要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考核。考核可以通过笔试和临床技能考核两个部分,适当的压力可以让护理人员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充满动力,从而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和更高的积极性。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制定规范的全科护理流程和工作方案,护理人员按照规定范围进行护理,由此,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也会有大程度的提升,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5]。

第6篇

在运作上,某镇两公立医院都在对方医院设置了合作医疗驻院代表,驻院代表定期负责发现存在问题的合作医疗病例并将其发给本院相应的各科室主任审核检查,由主任提出病例是否合理的意见,再发往对方医院,由对方医院相应的科室主任做出解释反馈说明,最后经由某镇合作医疗监督管理小组作出分析裁决,对不合理的病例会对相关院方作出一定程度的费用扣减,扣减的金额将会跟相应科室的奖金挂钩,从而在客观上抑制了医院为谋取更多利益在合作医疗上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

2互检模式的效用

2.1合作医疗病例扣减情况

为研究互检模式对于医院工作质量和医疗水平的影响,对某院近年来的互检工作的资料进行了汇总统计,包括合作医疗不过审病例的金额扣减,合作医疗不过审警示病例各项质疑方面数如入院指征,药物使用,检查检验等统计,合作医疗不过审警示病例数各科室统计。陈星海医院2010年扣减的金额总计是93219.92元,2011年扣减的金额是65745.99元,2012年扣减的金额是51409.07元,成逐年下降的趋势,由于2013年统计的月份未满一年,所以从每年的平均每月扣减金额也可看出,2010年的为7768.32元,2011年的为5478.83元,2012年的为4284.09元,2013年的为3102.00元,也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表明,互检模式在控制不规范的合作医疗报销上起到明显的作用,扣减金额的减少,体现了某院合作医疗业务的完善和质量的加强。

2.2合作医疗不过审警示病例状况

统计某院2010—2013年8月的合作医疗不过审警示病例各项指征质疑方面数,在入院指征上,2010年为21例,2011年为10例,2012年为5例,2013年不完全统计为5例,数量少,呈总体下降的趋势;在药物使用上,2010年为57例,2011年为90例,2012年为85例,2013年不完全统计为51例,数量较多,呈上下波动趋势;在检查检验上,2010年为107例,平均每月8.9例,2011年为78例,平均每月6.5例,2012年为74例,平均每月6.1例,2013年不完全统计为51例,平均每月6.3例,数量多,有稍微下降趋势。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合作医疗不过审警示病例中,药物使用和检查检验的质疑例数占主要比例,今后医院合作医疗业务的改进应着重偏向这2个方面。某院2010—2013年8月的合作医疗不过审警示病例所属科室数,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内科的不过审病例数最多,外科与脑科病例数占其次,其他科室的病例数相对少很多,而内科是某医院的特色重点专科,这表明,某院合作医疗业务主要集中在内科科室上,在合作医疗业务的质量上,内科科室医疗工作要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建设一支素质过硬,医疗水平高的医疗队伍会是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

2.3互检模式的效用分析

结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某院合作医疗业务根据每年扣减金额以及平均每月扣减金额的变化和趋势总体在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但在不过审警示病例质疑方面数上,要重视提高药物使用和检查检验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不过审警示病例数主要集中在内科科室,其次为外科和脑系科,这表明了医院专家需要和某镇医院作更多地交流,以求在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上有更大程度的进步。

3互检模式的优势

3.1政府重视

镇财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的文件精神,一向积极稳妥地推进合作医疗工作,卫生局每年或一定周期会安排人手检查某院的医疗业务,尤其是在合作医疗业务方面,镇卫生局和两家医院的工作一直保持交流联系,确保合作医疗实施畅通无阻。

3.2对医院发展有利

镇区两公立医院,存在着互相竞争,力争上游的局面,在合作医疗病例的互检方面,不仅是合作医疗业务质量的增强,还间接带动了两家医院的学术交流和水平提高;在病例不过审各项数据的统计中也可以反映医院医疗工作哪些方面的成熟和不足之处,在工作改进上能提供较强的针对性和方向。

3.3合理有效地控制了合作医疗资金的报销使用

合作医疗制度要想长久有效的发展,健全的医疗保障金监管制度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医疗保障金的报销使用上,医院实际上是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该种模式正好可以使医院合作医疗业务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花费,节约财政资源。

3.4制度完善,流程顺畅,持之有效

该种合作医疗业务模式在该镇开展已有8年以上时间,在病例的检查上诸如病例抽查,相应科室病例数比例,检查时长,反馈到作出最后裁决等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整套机制分工合理,效率良好,让人易于就手。

3.5资金使用合理

镇政府对合作医疗保障资金和合作医疗保障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合作医疗保障资金由参保人集体所有,量入为出,在周期内资金有结余的,结转到下一周期使用,资金不足时,镇财政及时补贴解决。

4互检模式存在的问题

4.1奖惩不兼顾

该种模式合作医疗病例的检查结果只有两种,合作医疗病例过审与不过审,不过审的病例将会采取扣减金额的措施,直接影响医院的科室奖金,这种方法对于医务人员的工作有一定督促作用,但会影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以致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受到影响,建议在审查的病例中有独到新颖的做法予以肯定,鼓励医疗服务和医疗方法的创新发展。

4.2实地考察不足

在检查病例的过程中,检查专家也仅在病例上作出核实判断,合作医疗病例的检查还可开设专家实地考察,一方面让专家了解更多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给专家提供了一个能面对面的学术交流的机会。

4.3缺乏患者意见

在合作医疗病例的评价中应该包括患者意见,让他们对于自己的医疗服务做个评价,让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小组对病例有更全面、更人性化的裁决规则。

5问题对策

5.1合理设置奖惩机制

该种互检模式只存在惩罚或不予惩罚的处理方法,而没实在的奖励手段,应合理设置奖惩机制,鼓励医务人员的医疗有效创新和服务创新,以便带动医院医疗行业的更大进步。

5.2增加实地考察程序

该种模式目前的操作仅停留在纸面化的层面,应增加实地考察程序,以便做出更加全面合理的判断,同时也可以增进专家对医生医疗方法的深入理解和认识,避免因不了解而产生的误判。

5.3患者意见参与

第7篇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医院、社区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创新“三贴近,三合一”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校、医院、社区深度融合,把学校的课堂延伸到医院和社区。贴近基层,医院社区合一:护理人才培养面向基层卫生服务需求,基于临床和社区两个护理工作岗位,同时满足医院和社区两个护理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贴近岗位,课堂病房合一:按岗位设置课程,在岗位实施教学,做到教学内容、教学地点与岗位实际相一致。贴近能力,学习服务合一:边学边做,边学边用,以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为核心,把专业学习和专业服务有机结合,做到专科护理在病房,健康服务进社区。

2.重构课程体系

原有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面向综合性医院专科护士的岗位需要而设置的,其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等模块,其课程特点是突出临床专科护理教育,这样的课程模块显然不能满足基层“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于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要求。因此,对原有的课程模块进行整合、重组,增设了社区护理课程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社区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急救护理、社区卫生保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课程。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兼顾了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培养的需要,体现了“双岗互通、双线并进”的特点。双岗互通:即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面向医院和社区两个护理岗位,使护生同时具备医院护理和社区护理两个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适应社会多岗位和学生多层次就业需求。双线并进:即素质教育全程渗透、岗位能力三阶递进,“双线并进”课程体系的建设体现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与岗位专业能力并重的思想,将素质培养、职业精神和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实践、实习的各个环节。

3.优化教学内容

在重新构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优化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往的护理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基于培养综合性医院专科护士要求安排的,而现在必须兼顾培养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的需要。我们知道,3级、2级综合医院的专科护士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护士,其护理工作任务重心是各有侧重的,如: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护理,3级、2级综合医院的专科护士的护理工作重点是对高血压患者(个体)住院期间进行血压的监测、饮食护理、运动调节、药物治疗等。而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护士的护理工作重点是对社区(或乡镇)中的高血压人群(群体)进行血压的监测、群体性的健康教育(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护理等)。社区护理的主要工作方式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针对高血压的慢性病管理档案)、家庭访视、居家护理等。因此,在讲授高血压时,必须对教学内容教进行优化和拓展,在简要讲解高血压诊断、分级、危险因素、治疗等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高血压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高血压人群的社区管理等知识,为护生未来在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等多岗位就业奠定基础。

4.加强社区实践

实践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环节。以往护理教育实践教学是基于培养专科护士而设计安排的,其实践教学缺乏社区护理实践相关内容,实践教学场所主要在3级、2级综合医院。在培养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这一背景的要求下,必须改变过去的状况,加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我们根据社区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增加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同时,在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中,增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见习和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社区护理岗位技能的训练,增加护生接触社区、了解社区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和提高护生社区护理实践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知,培养学生社区护理工作的情感。我校先后与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共建社区护理实训基地,以满足护生在基层医疗机构见习和实习的需要。

二、引导护生面向基层就业

长期以来,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就业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不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还是学生及家长的愿望,都希望学生未来能在大城市就业。然而,从我国护理教育的整体状况来看,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其正确的就业定位应当是面向基层。况且,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岗位更需要这样的人才。因此,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转变观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引导护生面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业。

1.改变学校宣传口径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在招生宣传、对外交流、媒体报道等宣传口径方面,偏向宣传护生在城市3级医院的就业情况,不愿或回避在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现状。这样势必会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一定的错误导向作用,不利于学生未来在基层医疗机构就业。学校通过讨论,统一思想,改变过去一味追求学生在大城市就业的观念,进一步确立“立足苏北、面向基层”的办学定位。因此,学校在招生宣传、对外交流、媒体报道等宣传方面,改变过去的宣传口径,积极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

2.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加强学生职业理想的教育,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首先,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就让学生知道学校的办学定位是“面向基层”,使学生正视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现实,从而使其从入学的第一天就有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心理准备。其次,在护生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强化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思想。如邀请在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优秀校友来母校作报告,介绍校友们的成长过程、优秀事迹,使学生认识到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同样大有作为。再如通过开展“立志基层就业,献身护理事业”的主题班会、社区社会实践及“三下乡”等活动,进行职业理想教育,着力培养护生爱岗敬业、奉献慎独的职业精神,激励学生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

三、改革创新招生就业制度

为了保证培养的学生能够长期扎根基层护理事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护理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真正实现培养的护生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1.开展定向委托培养

前几年,为了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缺乏的状况,我省开展了定向免费培养护理人才的工作,我校承担并较好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定向委托培养的学生,进校后其专业思想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成绩和实际工作能力等都明显优于其他学生。如:2010级定向护理班的陈方同学,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并且在2013年全国护理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的骄人成绩,毕业时数家三级医院到学校招录她,但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在新沂市双塘卫生院从事护理工作。像陈方同学一样,绝大多数定向培养的护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基层的乡镇卫生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因此,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应加强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沟通联系,积极探索“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护理人才,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此外,政府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如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促进护生面向基层就业;用人单位也应积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

2.增加招生面试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