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餐饮市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1:25:14

序论:在您撰写餐饮市场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餐饮市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品牌竞争;品牌营销;餐饮市场

1实施品牌营销的必要性

餐饮企业之所以要实施品牌营销,缘于餐饮产品及其消费群体的特殊性和实施品牌营销能为餐饮企业带来包括培养忠诚顾客在内的诸多优势。

1.1餐饮产品的特殊性

1.1.1餐饮产品的产销同步性

与工业产品不同,餐饮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时进行的。这意味着顾客在进餐之前,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将会吃到何种质量的饭菜,享受到何种质量的服务。顾客选择餐厅的依据只能是他对该餐厅的信赖程度。

1.1.2餐饮产品的非专利性

从总体上看,餐饮产品不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餐饮产品因而很难申请专利。正因为如此,在信息传递异常迅速的今天,菜肴制作的工艺和过程很容易在短时间为人所知并被仿制,这导致绝大多数餐饮企业出售的菜点大同小异。同样一道菜,在许多酒楼都可以吃到。在这种情况下,餐饮企业的品牌就取代具体的菜点产品,成为招揽顾客最有效的工具。

1.1.3餐饮产品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如果以消费者的认同作为评价名牌产品的最终标准,则餐饮产品遇到的重要问题是“众口难调”。餐饮产品可以有统一的卫生标准,统一的计量标准和统一的质量标准,但对餐饮产品制订统一的评价标准却几乎不可能。

1.2餐饮消费的复杂性

1.2.1消费者趋向感性消费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餐饮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渐渐由理性消费向感性消费转变。在感性消费时代,绝大多数消费者在消费时往往采用的是心理上的感性标准,其消费行为是建立在感觉逻辑之上的,以感性、抽象的价值或心理感受作为消费行为的依据。具体在餐饮消费上,感性消费者是“吃文化、品情结”,追求的是一种不可言传的消费氛围。他们不仅要满足基本的“胃觉需求”,更讲究“味觉、嗅觉、视觉乃至精神的全方位满足”,即要吃得饱、吃得美、吃得香、吃得好、又要吃出文化、吃出品位、吃出感觉。

1.2.2消费者面临的时间压力

现代社会,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商品和品牌选择上,花费额外的时间就相当于货币的额外支出,因此,消费者总是尽可能的节省时间。但时间的节省和信息的搜寻却是相互矛盾的,要想广泛的掌握信息,花费时间是不可避免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是形成品牌忠诚。一旦形成品牌忠诚,消费者既无需花很多时间去搜寻信息,也无需在每次购买前反复考虑和斟酌,而会因为形成习惯购买,事先知道购买地点,驾轻就熟,可大量节省购买时间。

1.2.3消费者的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是指消费者基于价值标准、价值判断、个性特征、理想和追求等对自己形成的一种自身评估和象形塑造。餐饮市场上的消费者都有各自的自我形象。当餐饮品牌形象与消费者的自我形象一致时,他就会做出选择这种品牌的餐饮产品的决策。

1.2.4消费流行化

消费流行化是现代消费的又一个主要特征。流行是指特定的产品、概念、特征等被广泛接受和采用。在餐饮行业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消费流行化的各种表现。例如,上麦当劳和肯德基进餐在年轻人心目中就是一种流行的时尚,而这种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两大连锁餐厅刻意营造的品牌内涵所促成的。

1.3品牌营销的优势

在餐饮市场上,餐饮企业依靠品牌营销战略获得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一般品牌营销的竞争优势突出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3.1提高市场占有率

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高,其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就越高,这是任何行业的规律。例如,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调查表明,著名品牌在整个产品品牌中所占的比例不足3%,但是著名品牌产品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则高达40%以上,销售额更超过50%。

1.3.2形成竞争防线

品牌的差别是竞争对手难以仿效的,它融多种差别化利益于一体,是企业综合实力和素质的反映。强势品牌能够使企业长期保持市场竞争的优势。对来自竞争对手的正面进攻,品牌资产筑起森严的壁垒;对于未进入市场者,品牌资产代表的品质以及消费者对它的推崇往往会使竞争者放弃进入市场的念头。

1.3.3获得更高的边际收益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领导品牌平均获利率是位居第二品牌的4倍,而在英国更高达6倍。消费者在许多情况下乐意为购买名牌而支付更高的金额。一方面,价格被作为质量的暗示认知,品牌资产所体现的品质支持更高的定价;另一方面,追求拥有名牌的满足与优越感使消费者不介意支付更多。

1.3.4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

品牌所形成的资产增强了企业与品牌面临恶劣环境的适应性与应变性。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著名品牌往往能比小品牌更从容地渡过难关。例如,曾经在武汉发生的麦当劳废油外流到小餐馆的事件,麦当劳凭借其在中国多年建立起来的品牌影响力,较成功地化解了这件事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品牌竞争现状分析

当前,国内品牌营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但在餐饮企业中却没有诞生出多少民族品牌,特别是缺少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民族品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量老字号餐饮企业由于观念、机制、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原因,纷纷湮没于市场大潮,有的改弦易辙,有的惨淡经营,有的卖号求财,有的苦苦挣扎……一大批优秀的老字号品牌流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而一些新型餐饮企业,又因为缺乏历史文化的沉淀而无法大振名声,由此造成了目前餐饮品牌少之又少的情形。

2.2品牌资产管理滞后

知名品牌是餐饮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而我国一直忽略企业知名品牌的评估工作,使得我国绝大部分知名品牌都没有表现出相应的经济价值。一些传统名牌的资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缺乏创新和特色,远远没有发挥出作为传统名牌应该具有的乘数效应和扩张效应,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不断下降。这对知名品牌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成为我国知名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一大障碍。

2.3忽略品牌建设的整体性

餐饮品牌由服务品牌、环境品牌、菜点品牌和企业品牌四大部分构成,由内隐的文化要素和外显的符号要素构成。因此,餐饮品牌的发展取决与这四大品牌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内隐要素和外显要素的协调发展。而目前,餐饮企业在发展餐饮品牌上缺乏足够的整体意识,许多企业在品牌建设上重外轻内,影响了餐饮品牌的饱满性和整体性。气功界的行话倒是很能说明问题: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2.4缺乏文化内涵支持

品牌应是某一企业文化或者产品文化、服务文化的象征,创建优秀品牌的关键在于文化的深化和升华。目前一些企业在创建餐饮品牌时,热衷于追求华丽的外表和浅显的做作,这不能不影响到品牌的健康成长。

2.5品牌推广力度不够

“麦当劳”、“肯德基”占领全球市场,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跨国公司,而我国餐饮企业的民族品牌走出国门者却难得一见。很多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餐饮店,至今仍无法突破地域界限。全国除了“全聚德”等极少数餐饮企业注意品牌的推广和跨地域、跨国界的连锁经营之外,很多“老字号”餐饮企业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地方特色”店而已。“小富即安”,“好酒不怕巷子深”等落后观念根深蒂固,决定了我国餐饮业的一些传统品牌不可能得到推广,而且有些“国”字号餐饮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品牌观念淡薄,没有进行品牌推广的动力,更有些“老字号”餐饮企业实际上是在吃无形资产的老本。

3品牌竞争实施步骤

面对餐饮市场上多种多样的餐饮消费需求,餐饮企业要想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赢得市场竞争,餐饮企业必须打造出强势的餐饮品牌,发挥品牌的效用。餐饮企业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来实施品牌竞争:

3.1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消费群体

餐饮企业对市场进行细分可以根据下面的两个主要指标来进行:一个是收入,收入是一个餐饮企业区分消费者的重要指标,即该餐饮企业的目标消费群体是高收入消费群体、中等收入消费者还是低收入消费者;另一个是消费动机,是定位于提供以商务消费为动机的消费者还是为上班族解决就餐问题。完成市场细分,在选择目标市场的时候,餐饮企业可以综合考虑前期调研成果、资金实力和战略定位等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细分市场。

3.2完成品牌定位,提炼品牌核心价值

完成市场细分,选定目标市场后,下一步就是进行品牌定位。餐饮企业在进行品牌定位的时候,主要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1)酒店档次定位:不同档次的品牌能带给消费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高档次的品牌传达了产品高品质的信息,往往通过高价位来体现其价值。高档酒店和大排挡提供的饭菜差别也许不大,但是高档酒店让人产生生活有档次的感觉。

(2)消费群体定位:该定位直接以产品的消费群体为诉求对象,突出产品专为该类消费群体服务,来获得目标消费群的认同。把品牌与消费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增进消费者的归属感,使其产生“我自己的品牌”的感觉。

(3)情感诉求定位:该定位将人类情感中的怀念、思念等情感融入品牌中,使消费者在享受产品的时候获得这些情感体验,唤起内心的认同和共鸣。在传播推广中,消费者很难记住品牌的各种特点,企业需要对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核心价值应该是能够充分表现出企业的优势,同时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个最佳的企业优势组合,它可以是企业的多个优势中的一个,也可以是能够把所有的优势都涵盖的一个价值。

3.3进行低成本、聚集式的品牌整合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主张把企业的一切营销和传播活动,如广告、促销、公关、新闻、直销、CI、包装、产品开发进行一元化的整合重组让消费者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对某一品牌的一致信息,以增强品牌诉求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它具有大市场、小企业的特点,消费人群广,却相对分散,广告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品牌传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显然,粗放式广告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合餐饮企业塑造品牌的需求,餐饮企业必须围绕自己的主题战略,通过品牌的整合传播,将海报、报刊、户外等营销和传播活动合理组合起来,用有限的成本打造最大收益。

参考文献

[1]周本存.文化与市场营销[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第2篇

外资银行最早进入菲律宾可追溯到19世纪后半期,1872年,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Bank)就设立了菲律宾分行。菲律宾现有的18家外资银行,主要在两个阶段进入的:一是1948年《银行法》通过之前,二是1994《银行自由化法》通过之后。第一阶段进入的老牌外资银行分别是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Bank),汇丰银行(TheHongkongandShanghaiBankingCorporation,Ltd.,1875年进入),花旗银行(Citibank,1902年进入),美国银行(BankofAmerica,1947年进入)。1948年《银行业法》标志着菲律宾银行业对外开放大门的关闭,这一状况持续到1994年。1994年5月菲律宾通过的《银行自由化法》重启了银行业对外开放大门,这一阶段是外资银行大量进入的时期。1995年以来,有14家外资银行进入菲律宾市场,约占外资银行总数的77.8%。

二、外资银行在菲律宾市场的发展特征

1.数量增加迅速,总资产增长较快。1994年《银行自由化法》的通过掀起了外资银行进入热潮。1995年~2002年期间,新增外资银行14家,占目前的42.9%。同时,外资银行总资产增加较快,由1994年末的864亿比索提高到2005年末的5805.54亿比索,增长5.7倍。

2.进入时间相对集中。新增的14家外资银行集中在1995年~2002年期间进入,且自2002年以来不再有新的外资银行进入。这是因为:一方面,1994年的《外资银行自由法》只允许新增10家外资银行进入,而央行在1995年就颁发7张牌照。另一方面,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对内资银行负面影响逐步减弱,通过收购内资银行来设立子行形式进入菲律宾市场的机会也大为减少。

3.进入形式主要以分行形式为主。外资银行进入一国市场,采取的最主要组织形式是分行、子行。就进入形式而言,东道国通常更欢迎子行形式,因为:子行具备更多自有资本,增强经营管理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子行行为具有更大独立性,更专注于东道国市场,经营活动与资金流动更稳定;子行经营管理团队更趋于本土化,有利于东道国银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外资银行在菲律宾银行业中的地位

1.市场份额。1995年前仅有四家外资银行进入菲律宾市场,1995年末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升至10%,随着外资银行参与程度持续增加,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对内资银行的负面冲击,外资银行市场份额逐步上升,在2001年末达到最高值19%。此后新增外资银行的步伐逐步停止以及内资银行走出困境,外资银行市场份额明显下降,2002年末跌至为14%。目前外资银行市场份额保持稳定,2003年~2005年期间各年末依次为13.7%、13.8%、13.5%。

2.存款占有率。截至2006年3月末,菲律宾商业银行吸收的总存款为26214.84亿比索,其中,外资银行吸收的总存款为3505.06亿比索,占全部商业银行总存款的13.4%,考虑到外资银行普遍分支网点大大少于内资银行,显示储户对外资银行有较高的认可度。

3.贷款占有率。截至2006年3月末,菲律宾商业银行发放的总贷款为17334.64亿比索,其中,外资银行总贷款为2950.87亿比索,占全部商业银行总贷款的17%。外资银行相比较于内资银行更愿意向市场提供资金,弥补了菲律宾经济增长的资金缺口,实现了《银行自由化法》的重要立法目标,即吸收外资以促进经济增长。

4.净资产回报率(ROE)。外资银行的净资产回报率分布不均衡,总体上优于内资银行。截至2006年3月末,在全部42家商业银行净资产回报率排行榜中,前五位商业银行有四家外资银行。但部分外资银行也出现净资产回报率为负排名靠后的情况,有意退出菲律宾市场的美国银行、JP摩根大通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

5.不良贷款率。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普遍低于内资银行。截至2006年3月末,18家外资银行中,不良贷款率低于4%的有14家(其中5家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为零),剩余四家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是:中国国际商业银行4.34%,渣打银行6.45%,大众银行11.17%及大华银行59.25%。而同期,资产规模最大的前六家内资银行不良贷款率均超过5%。

6.发展不均衡。1995年前进入的四家外资银行,除美国银行逐步撤离菲律宾市场外,花旗、汇丰和渣打银行已成为菲律宾最大三家外资银行。在资产、贷款额和存款额三个指标上,花旗、汇丰、渣打三家总和都分别占到全部外资银行的比重超过60%。截至2006年3月底,花旗、汇丰、渣打三家银行资产总和占菲律宾全部外资银行资产的62.46%,而这三家银行发放的贷款额占全部外资银行发放贷款总额的65.80%。

四、外资银行对菲律宾银行体系的影响

1.提高了商业银行效率。Claessens(2001)等人的实证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提升了东道国银行体系效率,并且这种效率的提高在外资银行刚进入就会产生,与外资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没有太大关系。1995年以来,外资银行集中涌入菲律宾,明显给内资银行带来竞争压力,激发内资银行树立竞争意识。近几年,内资银行迫于压力已采取多项应对措施:加速并购活动、增加新技术投资、提高银行广告宣传、引入新产品和服务、拓展客户范围等。Unite和Sulliva(2001)对外资银行进入菲律宾的实证检验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导致内资银行营运效率得到改善,内资银行的营运费用在下降。

2.治理结构得到改善。AbgeloUnite和MichaelSullivan(2001)研究发现:内资银行内部持股集中度在下降,平均内部持股比率由1992年55.34%下降到1998年的43.25%,其中,家族企业持股比例下降明显。一是菲律宾近几届政府致力于推行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改革,以及银行业自由化减少了企业寻租的机会,尤其是家族企业,导致内资银行内部持股比率不断下降。二是过去在市场封闭环境下,家族企业在银行内部持股比率较高,形成关系型银行,在家族式公司治理模式下,这些银行的利差高且盈利状况好。然而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市场不断开放、竞争加剧,这些银行受到的冲击最大。外资银行的进入推动了内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3.完善菲律宾金融市场。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助于培育菲律宾金融衍生市场和其他发达国家特有的市场类型。这些市场在美国和欧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而在菲律宾仍处于起步或萌芽阶段。在这些领域,本地专家很少,外资银行进来后,这些专业知识可以一手获得,或者通过互惠安排从外资银行母国获得。

4.外资银行进入初期人才争夺激烈。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初期,导致内资银行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流失不仅包括中高级管理人才,而且包括基层管理人才。在部分外资银行与内资银行之间甚至出现纯粹本地人才之间的对抗局面。长期来看,外资银行是有利于银行人才培养,例如内资银行的许多高级管理人员都曾受过花旗银行菲律宾分行的培训。

5.内外资银行初步竞争领域集中在银行批发业务部门。受营业网点少及央行的管制,外资银行总体上集中发展批发业务,在公司存、贷款、投资银行及外汇交易等业务上与内资银行竞争激烈。外资银行往往采取“摘樱桃”战略,争夺高端客户。基于外资银行普遍回报率高于内资银行的事实,说明了外资银行这一战略较为成功,这也导致内资银行迫于竞争而选择非优质客户,部分内资银行甚至出现了贷款损失拨备金增加的势头。

五、结束语

第3篇

外资银行最早进入菲律宾可追溯到19世纪后半期,1872年,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Bank)就设立了菲律宾分行。菲律宾现有的18家外资银行,主要在两个阶段进入的:一是1948年《银行法》通过之前,二是1994《银行自由化法》通过之后。第一阶段进入的老牌外资银行分别是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Bank),汇丰银行(TheHongkongandShanghaiBankingCorporation,Ltd.,1875年进入),花旗银行(Citibank,1902年进入),美国银行(BankofAmerica,1947年进入)。1948年《银行业法》标志着菲律宾银行业对外开放大门的关闭,这一状况持续到1994年。1994年5月菲律宾通过的《银行自由化法》重启了银行业对外开放大门,这一阶段是外资银行大量进入的时期。1995年以来,有14家外资银行进入菲律宾市场,约占外资银行总数的77.8%。

二、外资银行在菲律宾市场的发展特征

1.数量增加迅速,总资产增长较快。1994年《银行自由化法》的通过掀起了外资银行进入热潮。1995年~2002年期间,新增外资银行14家,占目前的42.9%。同时,外资银行总资产增加较快,由1994年末的864亿比索提高到2005年末的5805.54亿比索,增长5.7倍。

2.进入时间相对集中。新增的14家外资银行集中在1995年~2002年期间进入,且自2002年以来不再有新的外资银行进入。这是因为:一方面,1994年的《外资银行自由法》只允许新增10家外资银行进入,而央行在1995年就颁发7张牌照。另一方面,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对内资银行负面影响逐步减弱,通过收购内资银行来设立子行形式进入菲律宾市场的机会也大为减少。

3.进入形式主要以分行形式为主。外资银行进入一国市场,采取的最主要组织形式是分行、子行。就进入形式而言,东道国通常更欢迎子行形式,因为:子行具备更多自有资本,增强经营管理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子行行为具有更大独立性,更专注于东道国市场,经营活动与资金流动更稳定;子行经营管理团队更趋于本土化,有利于东道国银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外资银行在菲律宾银行业中的地位

1.市场份额。1995年前仅有四家外资银行进入菲律宾市场,1995年末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升至10%,随着外资银行参与程度持续增加,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对内资银行的负面冲击,外资银行市场份额逐步上升,在2001年末达到最高值19%。此后新增外资银行的步伐逐步停止以及内资银行走出困境,外资银行市场份额明显下降,2002年末跌至为14%。目前外资银行市场份额保持稳定,2003年~2005年期间各年末依次为13.7%、13.8%、13.5%。

2.存款占有率。截至2006年3月末,菲律宾商业银行吸收的总存款为26214.84亿比索,其中,外资银行吸收的总存款为3505.06亿比索,占全部商业银行总存款的13.4%,考虑到外资银行普遍分支网点大大少于内资银行,显示储户对外资银行有较高的认可度。

3.贷款占有率。截至2006年3月末,菲律宾商业银行发放的总贷款为17334.64亿比索,其中,外资银行总贷款为2950.87亿比索,占全部商业银行总贷款的17%。外资银行相比较于内资银行更愿意向市场提供资金,弥补了菲律宾经济增长的资金缺口,实现了《银行自由化法》的重要立法目标,即吸收外资以促进经济增长。

4.净资产回报率(ROE)。外资银行的净资产回报率分布不均衡,总体上优于内资银行。截至2006年3月末,在全部42家商业银行净资产回报率排行榜中,前五位商业银行有四家外资银行。但部分外资银行也出现净资产回报率为负排名靠后的情况,有意退出菲律宾市场的美国银行、JP摩根大通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

5.不良贷款率。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普遍低于内资银行。截至2006年3月末,18家外资银行中,不良贷款率低于4%的有14家(其中5家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为零),剩余四家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是:中国国际商业银行4.34%,渣打银行6.45%,大众银行11.17%及大华银行59.25%。而同期,资产规模最大的前六家内资银行不良贷款率均超过5%。

6.发展不均衡。1995年前进入的四家外资银行,除美国银行逐步撤离菲律宾市场外,花旗、汇丰和渣打银行已成为菲律宾最大三家外资银行。在资产、贷款额和存款额三个指标上,花旗、汇丰、渣打三家总和都分别占到全部外资银行的比重超过60%。截至2006年3月底,花旗、汇丰、渣打三家银行资产总和占菲律宾全部外资银行资产的62.46%,而这三家银行发放的贷款额占全部外资银行发放贷款总额的65.80%。

四、外资银行对菲律宾银行体系的影响

1.提高了商业银行效率。Claessens(2001)等人的实证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提升了东道国银行体系效率,并且这种效率的提高在外资银行刚进入就会产生,与外资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没有太大关系。1995年以来,外资银行集中涌入菲律宾,明显给内资银行带来竞争压力,激发内资银行树立竞争意识。近几年,内资银行迫于压力已采取多项应对措施:加速并购活动、增加新技术投资、提高银行广告宣传、引入新产品和服务、拓展客户范围等。Unite和Sulliva(2001)对外资银行进入菲律宾的实证检验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导致内资银行营运效率得到改善,内资银行的营运费用在下降。

2.治理结构得到改善。AbgeloUnite和MichaelSullivan(2001)研究发现:内资银行内部持股集中度在下降,平均内部持股比率由1992年55.34%下降到1998年的43.25%,其中,家族企业持股比例下降明显。一是菲律宾近几届政府致力于推行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改革,以及银行业自由化减少了企业寻租的机会,尤其是家族企业,导致内资银行内部持股比率不断下降。二是过去在市场封闭环境下,家族企业在银行内部持股比率较高,形成关系型银行,在家族式公司治理模式下,这些银行的利差高且盈利状况好。然而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市场不断开放、竞争加剧,这些银行受到的冲击最大。外资银行的进入推动了内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3.完善菲律宾金融市场。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助于培育菲律宾金融衍生市场和其他发达国家特有的市场类型。这些市场在美国和欧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而在菲律宾仍处于起步或萌芽阶段。在这些领域,本地专家很少,外资银行进来后,这些专业知识可以一手获得,或者通过互惠安排从外资银行母国获得。

4.外资银行进入初期人才争夺激烈。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初期,导致内资银行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流失不仅包括中高级管理人才,而且包括基层管理人才。在部分外资银行与内资银行之间甚至出现纯粹本地人才之间的对抗局面。长期来看,外资银行是有利于银行人才培养,例如内资银行的许多高级管理人员都曾受过花旗银行菲律宾分行的培训。

5.内外资银行初步竞争领域集中在银行批发业务部门。受营业网点少及央行的管制,外资银行总体上集中发展批发业务,在公司存、贷款、投资银行及外汇交易等业务上与内资银行竞争激烈。外资银行往往采取“摘樱桃”战略,争夺高端客户。基于外资银行普遍回报率高于内资银行的事实,说明了外资银行这一战略较为成功,这也导致内资银行迫于竞争而选择非优质客户,部分内资银行甚至出现了贷款损失拨备金增加的势头。

五、结束语

1994年菲律宾的《银行自由化法》重启外资银行进入的大门。随着菲律宾政府进一步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开放政策,以及履行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相关规定,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将会有更大的提高。目前,菲律宾政府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措施主要有:(1)停止向外资银行颁发新的营业执照,外资银行只能通过收购菲律宾现有银行方能进入;(2)1995年后以分行形式进入的外资银行,最多只能开设6个营业网点;(3)外资银行收购当地注册商业银行100%股权的有效期限为7年(2000年至2007年),此后,外资银行在当地注册商业银行的股权必须降至60%以下;(4)外资所控制的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必须低于30%。在现有的监管条件下,外资银行不可能控制整个银行体系。可见,适当的监管措施,东道国可避免外资控制本国银行体系。

第4篇

关键词:品牌竞争;品牌营销;餐饮市场

1实施品牌营销的必要性

餐饮企业之所以要实施品牌营销,缘于餐饮产品及其消费群体的特殊性和实施品牌营销能为餐饮企业带来包括培养忠诚顾客在内的诸多优势。

1.1餐饮产品的特殊性

1.1.1餐饮产品的产销同步性

与工业产品不同,餐饮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时进行的。这意味着顾客在进餐之前,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将会吃到何种质量的饭菜,享受到何种质量的服务。顾客选择餐厅的依据只能是他对该餐厅的信赖程度。

1.1.2餐饮产品的非专利性

从总体上看,餐饮产品不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餐饮产品因而很难申请专利。正因为如此,在信息传递异常迅速的今天,菜肴制作的工艺和过程很容易在短时间为人所知并被仿制,这导致绝大多数餐饮企业出售的菜点大同小异。同样一道菜,在许多酒楼都可以吃到。在这种情况下,餐饮企业的品牌就取代具体的菜点产品,成为招揽顾客最有效的工具。

1.1.3餐饮产品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如果以消费者的认同作为评价名牌产品的最终标准,则餐饮产品遇到的重要问题是“众口难调”。餐饮产品可以有统一的卫生标准,统一的计量标准和统一的质量标准,但对餐饮产品制订统一的评价标准却几乎不可能。

1.2餐饮消费的复杂性

1.2.1消费者趋向感性消费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餐饮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渐渐由理性消费向感性消费转变。在感性消费时代,绝大多数消费者在消费时往往采用的是心理上的感性标准,其消费行为是建立在感觉逻辑之上的,以感性、抽象的价值或心理感受作为消费行为的依据。具体在餐饮消费上,感性消费者是“吃文化、品情结”,追求的是一种不可言传的消费氛围。他们不仅要满足基本的“胃觉需求”,更讲究“味觉、嗅觉、视觉乃至精神的全方位满足”,即要吃得饱、吃得美、吃得香、吃得好、又要吃出文化、吃出品位、吃出感觉。

1.2.2消费者面临的时间压力

现代社会,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商品和品牌选择上,花费额外的时间就相当于货币的额外支出,因此,消费者总是尽可能的节省时间。但时间的节省和信息的搜寻却是相互矛盾的,要想广泛的掌握信息,花费时间是不可避免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是形成品牌忠诚。一旦形成品牌忠诚,消费者既无需花很多时间去搜寻信息,也无需在每次购买前反复考虑和斟酌,而会因为形成习惯购买,事先知道购买地点,驾轻就熟,可大量节省购买时间。

1.2.3消费者的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是指消费者基于价值标准、价值判断、个性特征、理想和追求等对自己形成的一种自身评估和象形塑造。餐饮市场上的消费者都有各自的自我形象。当餐饮品牌形象与消费者的自我形象一致时,他就会做出选择这种品牌的餐饮产品的决策。

1.2.4消费流行化

消费流行化是现代消费的又一个主要特征。流行是指特定的产品、概念、特征等被广泛接受和采用。在餐饮行业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消费流行化的各种表现。例如,上麦当劳和肯德基进餐在年轻人心目中就是一种流行的时尚,而这种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两大连锁餐厅刻意营造的品牌内涵所促成的。

1.3品牌营销的优势

在餐饮市场上,餐饮企业依靠品牌营销战略获得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一般品牌营销的竞争优势突出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3.1提高市场占有率

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高,其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就越高,这是任何行业的规律。例如,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调查表明,著名品牌在整个产品品牌中所占的比例不足3%,但是著名品牌产品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则高达40%以上,销售额更超过50%。

1.3.2形成竞争防线

品牌的差别是竞争对手难以仿效的,它融多种差别化利益于一体,是企业综合实力和素质的反映。强势品牌能够使企业长期保持市场竞争的优势。对来自竞争对手的正面进攻,品牌资产筑起森严的壁垒;对于未进入市场者,品牌资产代表的品质以及消费者对它的推崇往往会使竞争者放弃进入市场的念头。

1.3.3获得更高的边际收益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领导品牌平均获利率是位居第二品牌的4倍,而在英国更高达6倍。消费者在许多情况下乐意为购买名牌而支付更高的金额。一方面,价格被作为质量的暗示认知,品牌资产所体现的品质支持更高的定价;另一方面,追求拥有名牌的满足与优越感使消费者不介意支付更多。

1.3.4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

品牌所形成的资产增强了企业与品牌面临恶劣环境的适应性与应变性。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著名品牌往往能比小品牌更从容地渡过难关。例如,曾经在武汉发生的麦当劳废油外流到小餐馆的事件,麦当劳凭借其在中国多年建立起来的品牌影响力,较成功地化解了这件事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品牌竞争现状分析

当前,国内品牌营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但在餐饮企业中却没有诞生出多少民族品牌,特别是缺少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民族品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量老字号餐饮企业由于观念、机制、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原因,纷纷湮没于市场大潮,有的改弦易辙,有的惨淡经营,有的卖号求财,有的苦苦挣扎……一大批优秀的老字号品牌流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而一些新型餐饮企业,又因为缺乏历史文化的沉淀而无法大振名声,由此造成了目前餐饮品牌少之又少的情形。

2.2品牌资产管理滞后

知名品牌是餐饮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而我国一直忽略企业知名品牌的评估工作,使得我国绝大部分知名品牌都没有表现出相应的经济价值。一些传统名牌的资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缺乏创新和特色,远远没有发挥出作为传统名牌应该具有的乘数效应和扩张效应,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不断下降。这对知名品牌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成为我国知名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一大障碍。

2.3忽略品牌建设的整体性

餐饮品牌由服务品牌、环境品牌、菜点品牌和企业品牌四大部分构成,由内隐的文化要素和外显的符号要素构成。因此,餐饮品牌的发展取决与这四大品牌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内隐要素和外显要素的协调发展。而目前,餐饮企业在发展餐饮品牌上缺乏足够的整体意识,许多企业在品牌建设上重外轻内,影响了餐饮品牌的饱满性和整体性。气功界的行话倒是很能说明问题: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2.4缺乏文化内涵支持

品牌应是某一企业文化或者产品文化、服务文化的象征,创建优秀品牌的关键在于文化的深化和升华。目前一些企业在创建餐饮品牌时,热衷于追求华丽的外表和浅显的做作,这不能不影响到品牌的健康成长。

2.5品牌推广力度不够

“麦当劳”、“肯德基”占领全球市场,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跨国公司,而我国餐饮企业的民族品牌走出国门者却难得一见。很多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餐饮店,至今仍无法突破地域界限。全国除了“全聚德”等极少数餐饮企业注意品牌的推广和跨地域、跨国界的连锁经营之外,很多“老字号”餐饮企业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地方特色”店而已。“小富即安”,“好酒不怕巷子深”等落后观念根深蒂固,决定了我国餐饮业的一些传统品牌不可能得到推广,而且有些“国”字号餐饮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品牌观念淡薄,没有进行品牌推广的动力,更有些“老字号”餐饮企业实际上是在吃无形资产的老本。

3品牌竞争实施步骤

面对餐饮市场上多种多样的餐饮消费需求,餐饮企业要想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赢得市场竞争,餐饮企业必须打造出强势的餐饮品牌,发挥品牌的效用。餐饮企业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来实施品牌竞争:

3.1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消费群体

餐饮企业对市场进行细分可以根据下面的两个主要指标来进行:一个是收入,收入是一个餐饮企业区分消费者的重要指标,即该餐饮企业的目标消费群体是高收入消费群体、中等收入消费者还是低收入消费者;另一个是消费动机,是定位于提供以商务消费为动机的消费者还是为上班族解决就餐问题。完成市场细分,在选择目标市场的时候,餐饮企业可以综合考虑前期调研成果、资金实力和战略定位等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细分市场。

3.2完成品牌定位,提炼品牌核心价值

完成市场细分,选定目标市场后,下一步就是进行品牌定位。餐饮企业在进行品牌定位的时候,主要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1)酒店档次定位:不同档次的品牌能带给消费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高档次的品牌传达了产品高品质的信息,往往通过高价位来体现其价值。高档酒店和大排挡提供的饭菜差别也许不大,但是高档酒店让人产生生活有档次的感觉。

(2)消费群体定位:该定位直接以产品的消费群体为诉求对象,突出产品专为该类消费群体服务,来获得目标消费群的认同。把品牌与消费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增进消费者的归属感,使其产生“我自己的品牌”的感觉。

(3)情感诉求定位:该定位将人类情感中的怀念、思念等情感融入品牌中,使消费者在享受产品的时候获得这些情感体验,唤起内心的认同和共鸣。在传播推广中,消费者很难记住品牌的各种特点,企业需要对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核心价值应该是能够充分表现出企业的优势,同时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个最佳的企业优势组合,它可以是企业的多个优势中的一个,也可以是能够把所有的优势都涵盖的一个价值。

3.3进行低成本、聚集式的品牌整合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主张把企业的一切营销和传播活动,如广告、促销、公关、新闻、直销、CI、包装、产品开发进行一元化的整合重组让消费者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对某一品牌的一致信息,以增强品牌诉求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它具有大市场、小企业的特点,消费人群广,却相对分散,广告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品牌传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显然,粗放式广告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合餐饮企业塑造品牌的需求,餐饮企业必须围绕自己的主题战略,通过品牌的整合传播,将海报、报刊、户外等营销和传播活动合理组合起来,用有限的成本打造最大收益。

参考文献

[1]周本存.文化与市场营销[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第5篇

2008年1—11月份,全国住宿与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3905.1亿元,同比增长24.9%,环比基本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个百分点①。由此可见,我国的餐饮企业发展迅速,而且已经十分注重品牌的塑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并通过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中国餐饮业正积极进军海外市场。但是,中国的餐饮市场的竞争是激烈、残酷的,消费者的口味和选择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餐饮企业如何选准目标市场,突出特色,占有一席之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餐饮市场营销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1)基本生理需要: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基本生存条件的需要;(2)安全需要:对安全保障的需要,需要在生理和心理上免受潜在的危险威胁,如不受到切合威胁、避免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需要人际交往、友情、相互帮助和信任;(4)尊重需要:需要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自我尊重;(5)自我需要实现:发挥自己全部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二)餐饮市场营销

餐饮市场营销是以市场为中心,为满足顾客需求而实现饭店和餐厅的经营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将餐饮产品销售给顾客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它必须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充分了解饭店餐饮市场的竞争优劣势,要求员工具备大胆的创新意识和行动。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餐饮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餐饮市场发展到今天,随着竞争的激烈,消费者的日渐成熟,买方市场已变得十分难测。餐饮消费已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公款消费转向普通百姓大众消费以及富人阶层的精品消费;同时,消费者对菜品的需求也由求新、求廉转向求优和求绿。因此,餐饮市场营销中要充分应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市场细分与品牌推广。

(一)需要层次理论在市场细分中的应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餐饮产品供应量剧增,餐饮产品的品种也非常丰富。餐饮产品的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消费者购买力大幅提高(特别是入境旅游者),消费需求也不断变化,顾客对餐饮产品的需求大大加强,餐饮产品的供应量超过了需求量,餐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顾客始终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餐饮企业必须充分地了解顾客的需要,并根据顾客的需要进行市场细分,确定餐饮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把消费者的需求分成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五个消费市场,分别是:第一是生理需求,满足最低需求层次的市场,消费者只要求产品具有一般功能即可;第二是安全需求,满足对“安全”有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对身体的影响;第三是社交需求,满足对“交际”有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是否有助提高自己的交际形象;第四是尊重需求,满足对产品有与众不同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的象征意义;第五是自我实现,满足对产品有自己判断标准的市场,消费者拥有自己固定的品牌,使其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不同的需求层次有不同的市场,不同市场群体的关注点又是不同的。从市场供给的角度看,餐饮产品风味林立,花色品种众多,技术要求各不相同,因此,作为一个能够很好吸引顾客的餐饮企业,首先要清楚市场的细分情况,其开发和提供的产品必须与上述顾客的需求层次相适应。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不断升级和提高的,当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他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而且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其他的需要取而代之。餐饮市场细分是对餐饮顾客需求的划分,细分市场本身只是过程或手段,根据细分的结果拟定市场营销组合,满足消费者需要,才是细分的根本目的。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餐饮产品针对目标市场开发中可出现功能型产品、情感型产品和精神型产品。功能型产品主要针对一二层次的需求,情感型产品针对三四层次需求,精神型产品针对消费者的自我实现需求。

(二)需要层次理论在品牌发展中的应用

餐饮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餐饮企业要发展,提高顾客的忠诚,建立产品品牌是必由之路。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餐饮产品市场营销中品牌的发展也成层次性:功能型品牌、情感型品牌和精神型品牌。

1.功能型品牌是为满足消费者最底层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而产生的,其品牌价值主要用于界定产品的功能,特别是对餐饮产品而言。这种产品品牌基本只能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出现,第一是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应。由于市场不存在竞争,餐饮经营者所要做的只是尽可能把产量做大,把产品做好,同时,尽可能将产品的生产消息以及酒店或餐馆的地址告知最多的人,只要如此,销量即可滚滚而来。第二是全新产品刚刚诞生之时,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还不多,因此,在可进入性通畅的情况下,产品销售情况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将更多的产品信息传达给更多的目标消费者。此时,品牌的功能主要是告诉消费者餐饮产品是什么,提供什么服务,产品有什么特别之处,消费者明白了,就会消费。功能型品牌只满足最低的人类需求层次,会因为市场竞争的激烈,同类产品宣传的增多而逐渐失去其激发消费者购买冲动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功能型品牌必须及时向更高层次的品牌阶层发展。

2.情感型品牌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为核心,并以附加于产品之外的情感价值作为品牌之间的区别。当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产品功能本身的时候,围绕品牌而产生的附属价值成了消费者购买品牌的主要理由。品牌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也是企业存在的价值。但是,在成为情感型品牌之前,企业一般都仅将自己定位为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也就是处在功能型餐饮品牌,这就忽视了品牌所具有的社交价值及扮演的社会角色。如有些餐饮企业依据人的情感需求,提出绿色餐饮理念,并积极加入“全国绿色餐饮企业”团队中,如武陵山珍、成都蓉城老妈火锅、内蒙古小肥羊等。绿色餐饮的推广和受益有赖于餐饮生产经营人员和消费者主动作用的发挥,而作为餐饮从业人员便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宣传、引导、实践绿色餐饮生产、消费的主导作用。并从菜单制定开始,充分考虑宾客用餐人数、年龄结构、职业特点,结合客人消费标准,有针对性地安排品种和数量,既要让客人吃饱吃好,更要防止原料和成品浪费,积极利用客户档案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制定符合客人口味和营养需求的菜点。因为情感型品牌跳出了产品功能的束缚,直接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诉求,因此,带给消费者的消费也更加强烈,品牌内涵的发展空间也更加宽阔。

3.精神型品牌是品牌发育的最高阶层,只有极少部分的品牌能够达到这个层次,特别是餐饮产品。从广义品牌的角度来说,目前能真正称得上精神型品牌的只有宗教、爱国主义等少数抽象的事物。精神型品牌已远远超出了产品的实物功能需求,能给消费者带来精神需求上的极大满足,即自我实现的,这类品牌的价值构成中,附加价值要远远超越于实物价值,且实物价值与附加价值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甚至无需实物价值的存在。与情感型品牌形象相比,精神型品牌由于不是对产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进行的挖掘,而是在产品功能利益之上根据消费者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扮演的社会角色而赋予其精神和文化价值,所以,精神型品牌在形象塑造上更加自由,空间更加广阔,其品牌的个性特征也更加鲜明。如打造百年品牌老店需要精神力量,而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如果用国学的层次来表达,可以分为“道”、“法”、“术”、“器”四个层面。“道”讲的是公司哲学层面;“法”讲的是公司治理层面;“术”讲的是公司管理层面;“器”讲的是公司有效的管理工具层面。要想解决餐饮企业营销精神型品牌的问题,要想成为一个百年老店,不是“器”方面的问题,而是“道”方面的问题,就是从根子上、哲学上是不能错的。精神型品牌更侧重于消费者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精神型品牌的培育和维护,要更多地侧重于品牌责任及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传播,可更多地介入如公益、体育、慈善、艺术等社会活动,通过公共关系来传播品牌,而不必在大众营销上花费太多的精力。

四、结语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餐饮企业在营销中就要分清消费者的类型,分别进行激励。对于那些收入层次低的顾客,其需要层次也比较低。这时,对他们就要用低层次的激励方式,主要考虑较低的价格,同时进行批量生产,扩大产品的规模化。这主要是对功能型产品而言。对于那些高收入的阶层,其需要层次也相应地比较高,此时,就要用比较高的价格进行激励,向其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这主要适用于情感型产品和精神型产品的定价。特别是精神型产品是满足顾客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更应该进行定制化生产来实现。同时,餐饮品牌同价格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餐饮产品的知名度越高,其产品的价格水平就可以越高,反过来说,餐饮产品价格水平越高并能长期为顾客所接受和认可,其品牌价值也就越大。

参考文献:

[1]科特勒,等.旅游市场营销[M].谢彦君,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25-28.

[2]蔡万坤.餐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0-123.

[3]邹益民.现代饭店餐饮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35-38.

第6篇

关键词:企业家,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融资场所,也是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公司治理的重要推动力。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评价、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动机和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评价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基本态度、对风险的认知以及对政策环境和中介服务的评价。

1、企业家认为参与资本市场的机会和风险并存

调查发现,目前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还是比较客观的,这体现在:首先,企业家比较认同“借助资本市场可以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3.74,括号内数值为得分均值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下同。);其次,企业家也比较认同“资本运作存在很大风险”(3.73);最后,多数企业家并不认同“企业上市就是获得了成功”(2.37)这一说法(见表16)。调查表明,多数企业家认为,参与资本市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营战略,因此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并做好收益和风险之间的权衡和评价,是企业家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2、企业家认为资本市场政策环境和中介服务都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就制度建设方面来说,企业家不太认同“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82)以及“中介咨询机构在企业资本运作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2.77)的说法(见表16)。这表明,在制度建设和服务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和中介咨询机构还有待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上述分析都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和一致性,相关结论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的企业中基本上都成立。其中,大型企业对“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一问题的判断更为正面(3.07),而中小企业的评价值仅分别为2.84和2.76,这可能与我国政府更重视对大企业的服务、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还不是很到位有一定关系;不同行业对“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一问题的判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评价最高的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评价值为3.11,评价最低的是房地产业,评价值为2.53(见表16)。

表16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基本认知(认同程度,5分制)

 

 

 

企业上市

就是获得了

成功

借助资本市场,可以

实现企业

跨越式发展

政府在

企业融资

方面提供了

良好的

政策环境

资本运作存

在很大风险

中介咨询机构在企业资本运作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总体

2.37

3.74

2.82

3.73

2.77

东部地区企业

2.38

3.72

2.81

3.73

2.77

中部地区企业

2.45

3.78

2.93

3.68

2.81

西部地区企业

2.29

3.79

2.72

3.79

2.78

东北地区企业

2.22

3.68

2.81

3.79

2.63

大型企业

2.21

3.71

3.07

3.66

2.94

中型企业

2.33

3.75

2.84

3.74

2.75

小型企业

2.43

3.75

2.76

3.74

2.76

国有独资企业

2.32

3.71

2.91

3.73

2.90

vs 非国有独资企业

2.38

3.75

2.81

3.74

2.76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2.35

3.77

2.90

3.68

2.85

vs 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2.37

3.76

2.80

3.74

2.75

农林牧渔业

2.42

3.77

3.02

3.60

2.75

采矿业

2.58

3.81

2.83

3.62

2.94

制造业

2.36

3.74

2.84

3.75

2.74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42

3.67

3.11

3.68

2.73

建筑业

2.29

3.76

2.70

3.63

2.8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31

3.69

2.90

3.73

2.9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32

3.83

2.83

3.68

2.83

批发和零售业

2.34

3.81

2.72

3.85

2.83

住宿和餐饮业

3.09

3.81

3.03

3.73

2.71

房地产业

2.50

3.81

2.53

3.64

2.9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47

3.51

2.80

第7篇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 建筑 内餐饮场所 防火

1城市综合体建筑内餐饮场所存在的火灾隐患

1.1内部放置的可燃性材料类别多样且数量巨大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在城市综合体建筑内的餐饮场所大部分所选择的都是明火操作方式,用的较多的燃料包括天然气、液化气以及煤气、木炭等,不仅是厨房,这些燃料在用餐过程中也经常被用到。对于部分餐饮场所来说,运用的燃料类别更为多样,往往将燃气和木炭一起使用,比如说以烧烤为主的餐厅。

1.2厨房环境条件恶劣

在城市一些餐饮场所中,因为客户所接触观察到的只是用餐的地方,所以很多餐厅就会对厨房环境问题过于忽视。经常会存在厨房空间狭窄拥挤,且往往十分潮湿,在长期的烹饪累积中,很容易会在墙面、电线等表层附着一层厚厚的油渍,这都是很大的火灾隐患,一旦发生火灾都将起到助燃引燃的作用。

1.3电气线路设备应用不规范

当前在很多餐饮场所中,都开始选择用电代替传统的燃料,不过这样以来就极大的加大了建筑用电负担。厨房所涉及到的用电设施数量较多,且功率往往较大,而在运用实践中,却往往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并且长期的累加应用,会进一步的导致线路老化,绝缘部分脱落等问题,这都是很重大的火灾隐患。

1.4人为操作有误

根据相关的报道统计,餐饮场所所发生的火灾事故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人为操作失误所导致的。包括厨房工作人员的操作疏忽,以及用餐人员的操作不规范这两种情况,这是由于在一些餐厅,用餐者都是可以接触燃料及用电设备的,比如火锅店,烤肉店等。

1.5火灾救援设施配备不完善

因为餐饮场所厨房火灾事故性质本身的特点,对于火灾的扑救设备有着很高的要求,一般建筑物内的喷水灭火系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作用并不理想,而厨房专用的灭火设备在当前尚未得到推广,所以这将是未来消防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

2城市综合体建筑内餐饮场所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2.1防火分隔的问题

对于城市综合体建筑内的防火设计工作而言,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防火分隔的设置。就餐饮场所来说,通常下在建筑综合体中,都与商业街及中庭相接,所以说做好其防火分隔,对于综合体建筑总体的消防安全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意义。所以,从实际出发,我们在进行餐饮场所防火分隔设计的过程中,隔墙的选择必须满足厨房隔墙的具体要求标准,同时在其与商业街及中庭相邻的一边也必须设计一定厚度的实体墙,并且墙体必须超过2米宽。

对于部分餐厅来说,比如说烤鸭店与烧烤店,在厨房中都是选择明火的方式,这本来就已经是很危险的了,尤其是部分餐厅还会将明火和燃气混合运用,所以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针对性的加以分隔处理。

2.2燃料输送存放防爆的问题

2.2.1存放输送的问题

从当前的设计情况来看,餐饮场所大部分都是在中间,很少会紧邻建筑物的外墙,所以在燃料输送管道设置的过程中,怎样才可以确保跨过防火墙,这就成为一个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然后,还有一点就是综合体建筑内的餐饮场所,一般设置方式都是小而多,假如选择柴油这类燃料 ,那么每个餐厅就算是根据相关要求规划设计了中间罐,那么也依然存在不可避免的安全隐患。所以说,对于综合体建筑来说,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下面几点要求:

(1)不可以选择液化石油气瓶的方式来完成供气活动,避免选择甲乙类液体为烹饪所用燃料;(2)一定要选择管道这一途径来实现燃料的传送,燃料必须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规范化放置;(3)餐饮场所在厨房的设置上,要遵循靠近建筑外墙或者是建筑顶端的原则,在管道的设置中,不可以跨过防火墙,主管道不能从公共区域穿过,如果确实不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可以选择管道竖井。

2.2.2防爆的问题

在当前的餐饮场所中,所选用的燃料多为易燃易爆类型,因此做好防爆工作至关重要,在实际的设计中,要注意下面几点问题。

(1)规划设计专门的燃气报警设备。在实际的工作中所面对的问题是,就算是设置了燃气报警设备,这些系统多为燃气施工单位敷设燃气系统时单独设置,没有与火灾自动报警联为一体,因此无法充分体现出其安全预警功能。(2)必须使用带有熄火保护装置的燃气具。 (2)厨房应当考虑靠外墙或顶层设置,保证事故时防爆泄压的要求。

2.3餐厅室内装修的问题

综合体建筑内餐饮场所有其特殊性,不能与一般建筑等同,况且规范对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部位,装修材料可以视情况降低一级甚至不限,导致餐厅内一些部位的装修材料可以采用可燃甚至易燃材料,容易引发火灾蔓延和轰燃等问题。

综合体内的餐厅装修材料的选用,应当参照规范对于顶层餐厅以及设在四层及四层以上的娱乐场所的规定,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和自动灭火系统时,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也不得降低,并严格执行使用明火器具时,装修材料提高一级标准的规定,对综合体建筑内餐厅的装修材料必须有严格的规定。

2.4厨房防火灭火的问题

厨房火灾一直是重点研究的对象,厨房内的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设置都有别于其他部位。但在我国,对厨房火灾的报警及灭火技术研究还很不到位,虽然对于大型饮食业厨房的防火设备有了一些研究,但这些实质上也只是对传统灭火系统改造。对综合体建筑内设置餐饮场所的工程,在设计时应严格规范的要求,尽可能地将针对厨房的多元复合探测报警系统、专用灭火系统和灭火剂等新技术运用到新建工程项目上。

3结语

综上所诉,城市综合体建筑内餐饮场所火灾发生率较高,且火灾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后果往往较为严重,因此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在今后的消防工作中,完善其内部的防火设计,尽可能的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带来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孙猛《小餐饮场所防火设计常见问题探讨》[J]. 门窗,2012,08: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