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1:24:39
序论:在您撰写建筑业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内容提要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各种工程争端时有发生。从降低争端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争端预防比目前常见的其他争端事后解决方式更具有优越性,因为它可以有效地避免工程项目争端的发生,或者减小争端对工程顺利实施的不利影响。本文详细地阐述了争端预防的工作程序和常用措施,为实际工程项目的争端预防工作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工程争端交易成本争端预防
一、引言
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以及多参与方的特点,使得建筑业成为争端诉讼最多的行业之一。尤其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各参与方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上的差异更容易导致争端的产生。工程争端对争端双方的影响巨大,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争端,任其积累和扩大,将会破坏双方的协作关系,影响项目的实施,导致中途停工,甚至终止合同。为了解决工程争端,争端双方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对于双方经济目标的实现都产生了极大的障碍。然而长期以来,对争端问题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于争端产生之后如何对其处理进行的,这种被动管理不能从根本上减轻争端对各参与方造成的危害。只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争端产生的可能性,减少争端对各参与方的影响,才是管理争端的根本对策。
二、工程争端的分类
(一)国际工程项目中的主要争端
工程项目争端的产生是受项目本身、项目环境和工程参与方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国际工程项目中常见的主要争端有:合同缺陷或错误争端、合同范围不明确争端、变更引起的争端、索赔争端、与款项支付相关的争端、合同中止和终止引起的争端、外部条件变化争端。
(二)工程争端产生的根源及其分类
1工程争端产生的根源
工程项目中之所以会出现争端,本文认为主要是由于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而工程参与方的有限理性、认知差别和机会主义的存在使得这些问题的解决容易出现对立和冲突,从而导致争端的产生,如下图1所示。
(1)国际工程项目的复杂性。这是工程本身和参与方的特点决定的,国际工程项目一般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空间跨度大、技术要求高、实施过程复杂,经常发生和预期不一样的事项;另外,国际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内有多个不同国家的组织参与,且处在动态变化中,各方的文化差异、知识水平不相等,导致各参与方沟通难度加大,冲突可能更为频繁。
(2)环境的不确定性。国际工程项目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工程实施过程中,自然环境的改变可能造成项目实施的中断或引发较大的变更;社会环境会随着经济和政治变革发生变化,导致索赔、变更等问题;此外,国际工程项目环境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使得项目风险增大,且难以识别和控制,这些风险极易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
(3)参与方的有限理性、认知差别和机会主义。各参与方是有限理性的,不可能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情进行充分的估计,因此各参与方所签订的工程合同不可能是完备的合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冲突和分歧。国际工程各参与方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看法,这种认知差别使得各参与方对于即使合同中明确规定的事项,也会产生理解上的差异,而对于未能明确规定的事项,各方的认知差别会更为明显。尽管各参与方都希望能够获得长期的合作机会,但是由于机会主义心理的存在,各参与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对于发生的问题的处理方式就可能存在争议。
2工程争端的分类
目前,对于工程争端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本文根据对争端根源的分析,将引发工程争端的事件原因和争端的根源联系起来,将争端分为以下四类。
(1)不确定性导致的争端。由于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的争端都归入此类,包括地质条件的变化、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法律法规的变化导致的争端等。
(2)合同缺陷导致的争端。由于各参与方签订的合同不完备,无法对工程项目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详尽的说明,或者由于合同中的词语错误、歧义、条款规定前后矛盾等原因造成的争端,都归入此类。
(3)机会主义导致的争端。工程各参与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导致一方可能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希望由此获利,由此类原因导致的争端属于机会主义争端。
(4)认知差别导致的争端。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等的差别使得工程各参与方对于同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认识,这种不同的认识导致的争端归入此类。
三、工程争端的交易成本分析
为了量化工程争端对项目各参与方造成的影响,Gebken引入争端交易成本的概念,指的是各参与方在争端发生后的处理过程中支出的直接、间接或是隐含的费用。本文沿用争端交易成本的概念,但将其内涵延伸至争端发生之前寻找预防措施的费用支出,用以说明不同的争端处理理念对争端交易成本的影响。
(一)争端交易成本的构成
目前,各参与方对工程争端的处理是往往是被动的,即在争端发生之后,选择合理的争端解决方式来解决。常用的解决方式包括协商、调解、裁决、小型审理、DRB/DAB(争端评审委员会/争端裁决委员会)、仲裁和诉讼等。这种争端处理理念下发生的交易成本包括三部分:直接成本,包括为解决争端聘请相关的律师、索赔咨询人员、专家等的费用,以及后期的诉讼费、仲裁费等;间接成本,包括支付给处理争端的公司内部法律人员、管理人员、其他相关人员的薪水和管理费,以及支付给证人的费用;隐含成本,包括是争端引起的工程质量损失、效率降低、工期延长等。此外,为了弥补争端对各方关系造成的影响而支付的费用,以及由于关系破坏而带来的机会损失,也计入隐含成本之中。
如果对工程争端采取主动预防的理念,即在争端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那么争端发生之前的交易成本包括两部分:信息搜寻成本,是指各参与方为了发现潜在的争端事件、分析其原因和后果,安排相应的人员收集信息或者访问专家,支付给工作人员和专家的费用;确定预防措施成本,是指为了确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实施措施而发生的费用。
(二)基于交易成本的工程争端预防
在争端产生之后,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解决代价都比较高。一般情况下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数额就比较大,这是由于支付给律师和咨询专家的费用往往比较高;而隐含成本的数额则不好确定,因为质量损失、工效降低等计算比较困难,但是根据工程项目的经验,一般较复杂的争端事件所引起的隐含成本也比较大。转贴于中国如果考虑采取主动预防的措施,那么争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低,此时发生的交易成本仅仅是信息搜寻成本以及确定预防措施的成本,这两部分交易成本往往比较小,因为这些工作可以通过其他工作一起进行。即便有些争端事件依然无法避免,此时尽管增加了预防争端的交易成本,但是由于事先采取了预防措施,争端事件发生后的费用也大为减少,从而可能使得争端交易成本的整体数额依然小于不采用预防措施的情况。
在工程争端出现的可能性比较低、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小的情况下,争端出现之后也比较容易解决,此时采用争端预防措施可能造成交易成本增加;而国际工程项目一般规模较大、人员构成复杂,争端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有些争端对工程项目的影响比较严重,此时采用争端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小争端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各参与方的经济效益。争端预防措施对交易成本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四、工程争端的预防程序
为了预防工程争端的产生,首先需要识别工程项目中可能出现的潜在争端事件,分析争端事件的原因,并判断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影响,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图3所示。
(一)识别潜在争端
工程项目可能发生的争端事件非常多,如合同范围不确定产生的争端、现场条件变化引起的争端等。首先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分析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端事件,然后将其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对每一类争端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这些事件将来转化为真正的争端。识别潜在工程争端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是查阅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历史数据,另外也可以通过对资深项目经理或领域专家的访谈来识别争端。
(二)分析争端原因
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讨论,争端分为不确定性导致的争端、合同缺陷导致的争端、机会主义导致的争端和认知差别导致的争端四类,因此分析争端发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人手。
(三)分析发生的概率和后果
一般来说,在合同生命周期内,在项目前期,争端出现的可能性较小,然后随着项目的进展逐渐增大,在项目接近尾声时又逐渐减小,如图4所示。各参与方应从项目开始就对可能出现的争端进行分析,采取措施降低争端出现的概率。对争端影响后果的分析主要是衡量争端事件如果出现可能导致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含成本,以此来断定争端后果是否严重。
(四)确定预防措施
识别出可能出现的争端以及这些争端出现的原因、概率和可能后果后,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争端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四项。
1工程交易方式选择
工程交易方式又称工程发包模式,包括传统模式(DBB)、总承包模式(DB或EPC)、项目管理承包模式(PMC)等。由于不同交易方式下承包商的工作内容不同,风险分担有所差别,因此各种争端出现的可能性也不一样。而且,不同交易方式下工程各方之间的组织关系也有差别,因此由组织关系导致的争端的可能性便会有所不同。业主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和特点,选择适合的工程交易方式。
2伙伴关系协议
传统的竞争性合同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各参与方的关系恶化,最终影响合同目标的实现。而伙伴关系团队成员的合作往往不止一个项目,成员企业如果认为在以后的项目中继续合作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可能会与其他成员企业发展战略合作关系。如果成员企业有这种打算,那么在特定项目中,并不一定会以在此项目中所获得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考虑长期的整体利益,并为实现项目共同目标做出承诺或签订协议,各方共同为完成目标而努力。伙伴关系下的共同目标便于各方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信任关系,可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争端产生的可能性;而且,伙伴关系下各方建立了工作小组,在争端产生时,工作小组能够共同努力及时、迅速地解决争端,这也有助于避免争端的进一步扩大。
3合同文件设置
完善、合理的合同文件能够有效地减少由于合同缺陷问题导致的争端,有利于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了使合同文件尽可能地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采用标准合同范本。标准合同范本在合同条款的完备性、风险分担的合理性方面相对完善,对于一些关键问题的处理程序规定也相对合理,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容易被各方采纳。采用标准合同范本的做法在国际上有比较高的认可度,如在国际工程中大多都采用FIDIC、AIA等常用的标准合同范本。
(2)文件之间的一致性。当合同文件包含的内容较多时,应注意保持文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在合同中说明各个文件的优先顺序也可以较好地解决一致性的问题。
(3)合同范围的准确性。合同文件中对工作范围描述应尽可能准确,以减少因各方理解差异或者工程变更带来的争议。此外,对于一些涉及各方利益的关键条款,如风险分担、费用支付、变更程序、索赔等应遵循的程序,应尽可能规定得清晰、明确。
(4)合理风险分担。合理的风险分担是改进各方关系的基础,有助于建立信任、合作的工作关系。合理的风险分担包括在合同条件中尽可能合理地明确各方应该承担的风险范围。合理风险分担减少了因风险问题导致的争端,从而使合同各方无需使用机会主义行为来补偿风险分配不均损失的费用,从而遏制机会主义行为。
(5)设置争端早期警告制度。早期警告是指合同当事各方一旦察觉可能会影响工程成本、工期和质量以及导致争端的事件时,均有义务尽早向对方发出警告,并共同协商,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损失。利用早期警告思想,可以及时阐明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阻止问题进一步发展,从而减少争端的发生,减轻争端对项目的影响。
4项目管理过程控制
加强对项目管理过程的控制也可以减少争端的出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风险评价和可建造性评价。在项目开始之前或之初对工程进行风险评价和可建造性评价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风险评价,能够发现工程项目存在的潜在风险,可以采取诸如保险等风险控制的手段,来减轻由于外界风险导致的争端。
(2)设置奖惩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置奖惩机制,对于促进项目顺利进行的行为给予奖励,使各方合作有更高的热情;而一旦发现机会主义等自私自利的行为,则对实施方进行惩罚,增加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3)充分沟通与反馈。良好的沟通能够减少由不确定性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增加各方之间的信任;对于一些不确定的问题,也能够及时澄清,迅速找到解决的办法。充分的沟通与反馈可以有效地减少因为不确定性、误解、认知差异等造成的争端。
(4)提高各方解决问题的能力。各方处理问题的能力越强,争端处理的成本就越小。提高各方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有效解决由于各方的认知差别造成的争端。提高各方解决问题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培训来实现。
世界各地的建筑业都非常依赖分包程序。分包制度不但被普遍应用,亦可能成为企业经济体系的一个永久特色。它从传统的建筑业延伸至其他行业。职业安全专业人士对分包制度如何影响工地安全甚表关注,而其他人士同样关注环绕分包对品质控制的问题。虽然安全与产品品质有密切关系,但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工地分包制度对安全的影响,并描述客户、承建商与法例在改善分包商的安全水平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要强调的一点是,在任何讨论有关分包制度问题中,它是不能独立考虑的。同样地,分包商与总承建商的关系及互相配合对工地安全极为重要,承建商与客户及其代表的关系亦然。因此,探讨客户与总承建商的角色,作为找出如何影响分包商对工地安全所作出的贡献。客户、总承建商与分包商亦须在社会厘定的法律架构范围内营运,以防工业意外发生。因此,有必要探讨有关分包商的安全标准的充裕程度或在其他情况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建造业的分包制度
分包制度有两种不同的模式,首先是提供专业技能的分包商,它们并非由总承建商提供特殊技术或非其资源所能承担者,例如升降机安装承建商、涉及机电设施或搭棚工人。其次,是有惯例将分包工作再分多重转包。这可能曾发生在专业分包商身上,但最有可能与半技术或非技术性劳工的工作有关。最明确的一点是,分包制度是建造业不可缺少及永久性的特色。减少过度分包是可行及适宜的,但事实上采用分包对建造业的效率及竞争力能作出重大贡献,任何想将分包制度废除均不切实际。基于分包制度不会消失,安全专业人员应考虑如何对分包商作出更有效的控制,以期改善工地的安全水平。
分包制度有关的安全问题
首先,是如何可以有效安全管制工地安全。大部分国家的法例都规定总承建商须建立有效监管工地安全的制度及程序。在多重分包制度的情况下,要履行此责任变得难上加难。相关的问题是安全培训与安全意识方面。这是工地安全策略方面的主要关键因素。理想的做法是为工地的所有工人提供安全培训最基本的标准水平,不论个别工人的雇主是谁。但如有多层分包制度,此实难以达致,而逃避培训责任机会亦较大。香港许多承建商规定地盘所有工人参加了基本工地安全培训课程。但这并非一个适用于全球的规定,1999年一个数据显示(由香港大学史提芬逊博士Dr.Stevenson提供),有14%工地受伤的工人完全没有接受过培训。有些工地规定平安训练卡作为基本培训的雇佣条件。有很大机会是此等受伤工人可能属多层分包及趋向低层。
从过多分包导致的安全问题乃工程层层分包,每层都赚取利润。最后承包者常没有,甚至全无资源用作安全,即使他们有意识及兴趣投资于安全方面。加上这种分包制度鼓励推行每日支薪制度,这在香港是非常通行的,亦导致工人经常转工,尤其在劳工短缺时。工地劳工转工率高层构成对安全培训、有效管制,以及承诺订立安全制度及程序方面的问题。这均对希望改善安全水准的承建商及专业安全人士构成难以控制及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提出可使用的方法,其中一些有实践成功的例子。
客户扮演的角色
客户委托承建商进行兴建工作并支付工程费用。作为给予承建商报酬,客户在工地安全问题上是具有权力及影响力,但在许多情况下客户对这问题漠不关心甚至不知道问题存在,有时候客户的要求更不利于工地施工的安全标准。这多发生在客户的首要考虑是工程以最低价格及在最快的时间内完工。这直接导致削减安全基本要求,及对需要尽快完成工程的承建商增加压力,这同时会危及承建商在考虑安全的基本要求。在此等情况下,总承建商对工程速度的要求及缺乏提供基本安全的资源,均极大影响分包商的表现。
当客户想改善工地安全的水准,成效可以很显著。香港多个主要客户对承建商及分包商采用一系列奖励,因而工地安全达致及维持在良好的水平。这些客户的工地意外率在过去十年间,相比私营机构工地持续及显著地低。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过程的关键在于投标/承包阶段。客户在投标阶段拟订对有关承建商安全标准的要求。这包括承建商必须符合的目标意外率、提供安全资料及竞投承建商的历史,以及明了良好安全表现可获奖励,而持续表现欠佳的将面对重罚。在工地展开工程时,承建商知悉在安全表现施行财政上的奖励计划,安全制度适当的制订及有效运作者可以得到奖金。反之,将向其施以财务上的处罚,方式通常是在未来一段时间不能投标。这大力推动承建商确保所有分包商在安全制度下运作,并驱使承建商对工地上的分包商的活动施行更有效的管制。表现佳的客户亦可推选一些承建商地盘安全标准的经常监管措施,从而建立长远的承建商资料,有助于厘定批出未来的承包合约。
客户亦可利用承包条件,以减少分包及多层分包至合理的水平。这并非否定承建商或分包商的法定权益,而是清楚确定多层分包不获客户接纳。因此,客户如欲对工地安全水准有一定影响,可透过承建商,利用分包制度之利,发挥最佳功用,减低甚至消除因分包工程而导致的工地安全问题。此等权力乃属客户自愿行使者。在下文将讨论将客户纳入工地安全法定范围的论据,并研究有关国家在这方面累积的经验。
承建商扮演角色之一:确保分包商在工地达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许多承建商在投标/承包阶段制定一个安全计划。而积极进取的客户要求有一个安全计划,计划涵盖面需详尽广泛及直接和承包工程有关。承建商须确保所有工地的分包商对计划均明了,并预备与计划所制定的制度及程序配合。承建商须确保透过对分包商在工地上的安全表现的的监察,(通常透过安全主任)分包商实在地将承建商拟订的安全标准付诸实践。安全标准及安全意识的培训及预防地盘意外极其重要的一环,且此亦为承建商的部分责任,以确保分包商工人均训练有素。有多个承建商认为培训问题的关键在于向分包商的雇员提供适当培训。基本培训可透过定期的工地座谈去加强,且承建商须确保分包商的工人均参与此重要的推动计划。地盘安全委员会可以在改善安全方面扮演一角色,委员会的成功,需要有分包商的代表列席会议及聆听意见。概言之,承建商须透过订立良好标准监管实施,严格执行基本培训及安全持续训练,并呼吁所有分包商参与所有相关活动。在香港法例规定下,承建商基本上须负责工地的安全事宜。这责任只能实际地做到如果承建商能依从上述因素去做,即是确保所有分包商确认明了及接受其职责在于和总承建商所订的制度及程序相配合。
角色之二:评估法律规定,确立安全状况及管制分包商的活动最重要的一点是法律的规定只是代表监管的最低要求,而多于现行安全惯例的最佳标准。其目的在于确保工地有一个基本安全的水平,并对未能符合基本水平者施以惩罚。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安全法例的规定乃低于表现最佳公司所施行的水准。在香港,工地安全法例适用于开展的建筑工程,并与承建商的活动大有关系。目前,法例本身并不涉及客户及负责建筑进程的设计师。大部分发达国家都采用此策略。欧盟成员国根据欧盟指令的条款立法,将建筑法例的范围扩展涵盖包括客户及设计师。上文提出论据乃客户对提高及达致工地安全有重大影响,而在香港,我们有有形及数量性证据支持此论据。但目前并无法律规定客户在任何方面需要涉及建筑工地的安全事务。基于客户参与所累积的正面及有效结果,有足够的说服力去建议草拟实施此等法例。劳工处必定表明对概念有兴趣,但一如大多数法例一样,问题所涉及的在于时间性多于其是否适宜。
安全法例传统上不愿意具体地针对分包问题,以及承建商与分包商在工地安全一环的法定关系。一般方法是识别须承担主要责任的实体,即总承建商。此方法是正确的,主要或总承建商须对工地发生一切负整体责任。法例在界定广义归纳范围以外的分包商的职责方面可更具体化。此情况亦发生于欧洲联盟指令适用于所有会员国,而在英国,指令改为1994年的《建筑(设计及管理)规例》。规例规定分包商须负有特定职责,这包括以下要求:1.与总承建商合作,以期双方能遵从健康及安全职责。2.向总承建商迅速提供有关可能影响工地工人的健康及安全的资料,而此资料可能须对工地安全计划作出修订。例如,分包商携带到工地的特别设备,及/或属有毒或高度易燃性物体。3.遵从总承建商在健康与安全问题方面的指示。4.遵守地盘安全计划。5.向总承建商提供属分包商雇员发生的意外、受伤或危险事件的详情。
可能引起争论的是,其中一些规定其实在现有法例中虽无明言,但已有暗示这有足够理据去支持将分包商须承担的法律责任详细列出。此点可减少争议,并有助于协助急于履行法律职责者。
以欧盟为根据的法例亦界定有关总承建商向分包商须付的职责。此等职责包括以下规定:1.总承办商须采取合理步骤,以确保所有分包商合作及遵从安全法例。2.对进出工地的途径作有效管制。3.可向分包商发出指引,以确保他们遵从安全标准。4.可以纳入其安全计划规则,以期有效管理工地。
三方长期的伙伴关系
总承建商及分包商必须知道一系列紧扣相连的规定,以确保健康及安全问题应视作在工地上每个人须负的责任,而非单一方面所须承担。总承建商及分包商如能认识到对其相互职责与责任在法律上有较明确的定义将有所得益。香港是否希望跟随这模式,将取决于政府。假如我们希望对与分包有关的安全问题有所进展,则此类法例会有所帮助,并对已自动采取此方法的客户及承建商提供支援。
最后,再谈谈客户、承建商与分包商之间的关系。我们须通过发展三方长期的伙伴关系,而非仅凭单一份承包合约偶然特地靠拢一起,这在质地、成本及安全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均已被确认。承建商,尤其是与专业分包商之间的长期伙伴关系,促使双方为良好的安全水平努力,制定工作安全的有效方法,以及培养工地的相互职责。其意义在于各合约能否都如此,并加以发挥效用,而非每份新合约从头开始。但这却是世界建筑业的一个普遍特色。
WTO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法制建设和增加法律的透明度。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通过的一些协议,使得各成员国政府修改竞争规则变得非常困难,在几乎每一个涉及贸易环境的领域,成员国寻求多变、歧视性和保护性的政策都将受到世贸组织规则的制约。虽然中国已加入WTO几年了,但仍需尽快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我国的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其一,要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双边和多边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有关规则及作用,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开创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局面。要适应WTO规则和我国政府对外承诺的要求,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清理、修改和新的立法方面的工作。其二,中国加入WTO后,一切必须按WTO的规则办事,如国民待遇、透明度,使我国在立法和行政管理上不能完全自己做主,而要与国际接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增强依法经营观念。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协定与协议和有关的国际惯例将成为约束和规范中国企业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同时,中国应加强建筑业法制建设。强化《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建筑行业法律法规的实施,认真规范国内建筑市场,通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整体推进、逐步扭转建筑市场无序的局面。建立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推动建筑市场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建立风险担保制度,维护承发包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建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初步建立中国建筑业法律体系框架,切实提高与世贸组织的通融性。
二、强化管理机制,构筑中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为建筑企业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中国建筑业应把提高竞争力的重心放在管理体系的建立方面,进一步转换企业的内部机制,强化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加强三项制度改革,建立适应WTO要求的管理体系。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经济竞争也出现了新态势。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建筑企业的影响将十分明显。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刀,它既有利于国际范围内建筑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建筑企业利润的提高;又将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弱势国家的建筑业,在竞争中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国际上,体现建筑业水平的国际认证,主要包括: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环保项目应运而生,如污水处理、危险品废物处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项目要求承包商必须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文明施工,减少过去施工工地尘土飞扬的现象并尽量减少噪音污染,同时,在使用的建材方面要符合环保要求,不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建筑业应抓紧三大国际标准认证,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与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能力。
三、建立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动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将会有更多的建筑工程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广为传播。中国建筑业应当及时捕捉和掌握国际承包市场的信息,制定相应对策。建筑企业应及时有效地得到第一手信息。同时,信息要有覆盖面,这就需要建立自身的信息网络,要通过海外机制和以世界各地的承包商、商、供应商及驻外使馆、经商处等为中心,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同时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以便及时准确反映世界建筑市场情况,增加进入国际建筑市场的机会,为中国建筑业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创造条件。企业要高度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时捕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快速科学的经营决策。切实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四、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科技创新在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中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约3600万人,是美国建筑从业人员的4.5倍,而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正常年份建筑业总产值20%,中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我国2004年劳动生产率约2.82万元/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业虽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但与国外一流建筑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尚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中国建筑业应加大建筑科技资金投入的力度,提高建筑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建筑企业要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功能新、体量大、施工难度大的新趋势,大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及建设部推广十项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科学含量。加大建筑企业科技投入,加快设备更新步伐,采用国内外新机械、新设备,淘汰落后的建筑机械设备,减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不断提高建筑队伍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施工能力。要有计划地推进建筑工业化,制定标准,合理布局,使构件、配件生产标准化、通用化,建筑制品生产专业化、商业化。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建筑企业应大力推广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收集市场信息,投标报价、施工设计、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等方面应普及应用计算机,提高经营决策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国内少数特大集团已开始尝试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期更好地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增强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五、构筑人才优势,建立以人为本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国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冲击国内的人才管理模式。许多国际跨国建筑集团将进入中国建筑市场,而这些建筑集团推行的是“本地化”策略,即建筑原料采购供应本地化和人才本地化。特别是后者,不仅使外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地人的优势,也为中国建筑人才提供了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契机和舞台。而外企丰厚的薪金、良好的福利及较好的发展前途深深吸引了大批国内优秀的建筑人才。因此,对中国建筑业来说,加强用人机制改革已迫在眉睫。中国建筑企业应舍得投入,一方面在学校和社会上招聘一些人才,另一方面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包括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国际著名建筑企业培训。有的企业可能认为企业培养人才,一旦成材,就会出现流失的现象,得不偿失。不可否认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企业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对人才的培养。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用好人才,这应成为中国建筑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六、实施灵活策略,不断加速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进程
中国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准确定位,合理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并根据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适时进行调整。中国建筑业应加强与国外著名建筑企业的合作。目前,运用“优势联合”,这是近几年大型国际工程中常用的方式。举世闻名的英吉利海峡第一条海底隧道工程,参加竞争的承包商,有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公司之间联合,也有西方国家建筑企业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其目的是发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期在竞争中获胜。中国建筑业应根据本身特点,适应潮流,加强联合,在联合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中国建筑业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抓好对外承包劳务这个主业的同时,应走经贸结合,承包劳务与境内兴办实体相结合,对外承包劳务与海外投资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增强综合实力,提高效益。中国建筑企业应立足发展大局,接受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有关协定与协议,改变被动状态,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活动,在参与多边贸易基础上,积极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建筑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
七、加大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国际集约化发展战略
目前,国际建筑业宏观环境呈现出新特点,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中国建筑企业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既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又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和发挥区域优势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不断调整结构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认真研究国内外建筑市场发展规律,挖掘建筑市场发展潜力,找准建筑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区域优势的发挥,必须以建筑市场为向导,把区域优势充分发挥起来,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通过加快中国建筑企业结构调整,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强强结合,形成一批具有综合总承包能力、融资能力强的大型、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提高国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建设部出台的建筑企业综合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个层次的结构体系的实施步伐。中国建筑业应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多元化产权结构的混合经济,提高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增强建筑企业的发展后劲。当然,中小型建筑企业要在“小而精”、“小而强”的道路上,在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上下功夫,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而且也是今后很多中小型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得以生存的良好选择。中国建筑业应抓住当前的良好时机,通过“激励机制”规范经营成果的利益分配;通过“监督机制”监控中国建筑企业管理者行为;通过“制约机制”实施有效的控制。通过“三大机制”的运用,不断优化结构布局,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快集约化进程。
八、加强经营开拓,努力提高国际建筑市场的占有率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为中国建筑企业大规模进军国际建筑市场创造了条件,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充分用足、用好对外签约权,实施“外向带动、输出兴业”的战略,扩大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和劳务输出,努力实施对外承担设计、房地产开发以及工程咨询、建筑监理、技术服务等。过去由于我国不是WTO成员国,很多国外的项目我国建筑企业不能承建,只能做当地外资项目,如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以及部分私人投资项目,并且受到的限制也很多。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建筑企业可以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同样,中国建筑企业也可以进入国际建筑市场,这将为中国建筑企业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市场开放后,国内的一些项目将开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招标,将有更多的国外建筑企业参与,我们将可以学到国际上先进的工程管理方法。这样,可以提高中国建筑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有利于中国建筑业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为中国建筑企业跨国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加大国家对建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财税和信贷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可考虑设立鼓励施工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风险补偿基金,基金来源可采取国家财政资金补助、行业统筹等方式设立,主要用于施工企业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施工设备和装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亏损补贴等。二是对由施工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而带动的建筑建材类产品的出口实行全额出口退税政策;对施工行业所获得的国外收益全部免征和减征企业所得税等,以增强国内施工行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三是国内银行尤其是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逐步加大对施工企业承包国际工程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并按国际惯例提供足额、充分的信用担保等,切实解决国内施工行业对外承包建设工程的“融资难”和信用担保难的问题。
十、切实加强国家对施工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和引导
一是国家投资主管部门、商务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应努力加强沟通和协作,及时搜集、整理和国外主要国家工程建设市场的相关信息,对施工行业对外工程承包、分包和劳务出口协作活动提供信息指导和引导;二是国内各类驻外机构的工作重点应逐步从过去的“政治外交”向“经济外交”的转变,为国内施工行业在所在国的承包建设工程提供从招投标、建设实施、工程结算到施工企业及人员出入境、外部环境协调等全过程的服务。
[摘要]中国建筑业实施国际化的策略,亟待解决以下问题: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国际通融性;强化管理机制,构筑中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建立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动态;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构筑人才优势,建立以人为本的国际化人力资本体系;实施灵活策略,不断加速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进程,等等。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建筑企业面临来自国际上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大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国建筑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和技术上。中国建筑业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取得管理和技术上的进步,才能抓住入世后的机遇,迎接挑战。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实行三级管理,即公司下属分公司或项目管理部,再到项目体。这样传统的纵向分层次的管理模式,使组织机构设置庞大复杂,管理效率低下;使企业内部的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分散、独立,无法满足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决策分析对信息全面性和集成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高效的管理手段与工具,使管理幅度很难提高,很难实现企业总部对工程项目的“面对面”的管理,对跨地区的工程项目的管理更是“鞭长莫及”。因此,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应消除三级管理所带来的一些弊端,优化资源组合,畅通信息渠道,进而为决策层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1消除地域分散的缺陷,实现办公自动化,使信息、政令等畅通
OA系统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讲,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体现网络优势和发挥作用的系统。该系统在一般的施工企业里无大的差别,可选择目前市场上的合适产品。OA系统应与企业内部的邮件系统结合,实现无纸化办公。OA系统可包括资产行政的管理,即办公用品的采购、企业资产的管理等。
2有效实施公司对项目的监督、指导、审批、服务等职责建立信息系统
除了及时掌握项目信息外,重要的是有效实施公司的管理职责。工程管理、质量监督等,均是对工程项目而言,其中包括工程进度、物资采购、调拨;机械设备安排与租赁;项目质量、安全情况、工程资金状况等。在开发相应的系统时,应与项目管理系统开发结合,使项目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另一方面应发挥公司统筹的作用,合理调配各种资源(机械设备、周转材料等)。工程项目从承接到工程竣工,整个过程中都牵涉到合同的签订和合同执行情况的反馈与评价。一般公司对合同签订都有规定,有的须经公司审核、盖章签订;有的可由法定委托人签订,送公司备案等等。其中涉及合同对象(如材料供应商、劳务队伍等)的选择、定价、合同条款的起草等,建立系统后,公司应能全面地了解和参与。
3以合同管理为主线,理顺系统间的关系
按合同管理这条线进行,因为,任何与工程有关的活动,都是以合同或协议为基础的。在与业主签订总合同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一系列的工程分包、劳务分包、材料采购、机械租赁等活动,这些也都以合同或协议方式确定,在工程管理和结算中亦是以合同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合同管理还与企业的资金状况有关:业主合同工程款收入情况,分包、采购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合同支付款情况。合同管理除包括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分包商、分供应商管理,合同履行情况管理外,还应包括合同收付款管理。合同的收付款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项工程的盈亏状况。合同管理系统与成本分析系统结合,在分析“量”的比对的同时,再进行“价”的比对。对于工程分包合同,合同履行情况管理、合同收付款管理与工程的进度密切相关:按月上报业主完成工作量,经业主认可后支付工程款,即合同收款,完成工作量即工程的进度状况;分包合同支付款,即在分包商完成合同规定的工程后的付款,也是以工程进度为依据的。物资管理系统中的材料采购也涉及合同的签订、分供商的确定,在物资管理系统中完成采购合同的签订,在合同管理系统中应能反映。
4实现灵活的查询统计功能
对于面向领导层的查询功能,不仅仅是一些报表的统计,经理查询应包括对各个子系统的主要数据的查询和子系统数据分析汇总后的综合查询。在经理查询模块中,对各子系统的数据分析和汇总较重要,尤其是对企业的一些重要信息,如工程的盈亏状况和分析、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投标情况、企业的财务资金状况、各下属公司的经营情况,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等。
5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以成本控制为主线,辅助施工管理为目的
工程项目是企业的成本中心和效益中心,也是原始数据采集点。项目管理注重的是过程控制,以成本控制为主线,以工程预算为基础,建立各个子系统,但必须注重各系统与公司的系统的联系,系统设计应全面考虑。项目管理是以成本为主线的,预算系统是基础。工程项目管理,在成本控制上是以预算和工程进度为控制标准的,材料领用、人工工日的开单是按进度依照预算开的,机械的施工更与进度有关,材料的采购计划也与进度有关。在成本控制上,工程的进度管理与预算系统结合,用预算的分部分项来表示工程的进度,在人机材等的耗用控制上,以此为标准。工程成本控制,除了构成工程实体的直接费(预算内的和预算外的)外,还有间接费等,如管理费,这些费用也应加入系统中,这样才是该项工程的真实成本。项目的成本分析分为分部分项成本分析、单位工程成本分析、整个工程的成本分析。成本分析的比较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对实际成本的分析还可进行预算内消耗和预算外消耗比较。超级秘书网
作为基建行业,宏远公司建筑、安装施工点多、面广、战线长,各种技术工种多,队伍流动作业频繁,人员组织结构复杂,给安全技术培训带来一定难度。公司相关部门针对经常变化的职工队伍主体,创新安全技能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而安全文化建设就为此提供了载体和办法。公司强制对新上岗工人进行日常安全知识和本工种安全知识的培训并进行量化考核。不定期开展员工自救互救常识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员工现场自救互救知识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对项目部负责人、施工员、技术员、专职安全管理员等项目作业人员开展安全知识水平、业务管理能力和安全教育培训,还对预拌混凝土、塔吊司机、高空作业、井下机电安装等特殊工种人员进行分类安全培训。特别是针对同煤新苑项目工程集中施工点塔吊众多,公司专门制订了塔吊安全操作规程发放给操作司机,安检部门还制作了安全操作幻灯片,在施工间隙利用午饭后的一个小时组织塔吊司机进行现场塔吊操作学习。要求员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实施公司、项目、班组三级安全教育,使每个员工都能熟知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法规、标准、工地的安全制度、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做到心中有数、安全生产,使安全培训从课堂走向了施工现场。同时,职能管理部门加强对开展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的检查和指导,确保安全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实现安全教育全员、全过程、全覆盖,激发“人”在安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为杜绝强制性的灌输学习,公司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到施工现场,针对不安全隐患排除,建筑安全操作知识等进行学习指导,启发员工学习安全技能,使安全技能培训学习成为员工自觉自愿的行动,提高了学习效果。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开展师带徒、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的技能强化活动,切实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水平。对关键和重点岗位,工长、技术员向工人手把手现场技术交底,确保工人完全掌握操作要领和安全环节。
(二)宣传贯彻安全文化建设,抓细节、强化责任,注重培养员工安全行为习惯养成。
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规则,是长期形成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为企业和社会奉献的责任。确保安全生产,除靠行政命令、制度约束、责任追究等硬性管理外,更需要广大员工认同并应用安全核心价值观、安全责任、安全信条、安全自律、安全心理等这些软性指标,只有软硬指标相辅相成、同步提高,方能推动企业的安全生产。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全员安全习惯的培养包含安全理念的入脑入心渗透,安全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安全行为遵照“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履行。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细节,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让每一名员工从心理产生安全意识并转换成自觉的安全习惯,知道什么应该做的,应该怎么去做,这正是安全生产中的关键所在。安全文化氛围如细雨润无声地影响着每个人,它的创建既包括硬件设施(如安全文化长廊、牌板等)建设,又包括安全文化的软环境建设。公司注重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在各施工作业单位导入安全标识、安全色、安全形象标识等将安全行为准则符号化、视觉化、标准化,形象地传达企业的安全理念和标准,激发了员工的安全动力。在施工现场进场口,按照统一要求设置具有安全内容的五牌一图,在施工区域醒目位置将安全核心理念等制作成标语、牌板广为宣传,并根据施工要求在主要施工部位、作业点和危险区域及主要通道口精心设计制作统一的安全警示牌和安全标志,把安全宣传教育宣贯到实处,有效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利用内部刊物开设专栏刊登安全故事、漫画、案例等下发给各单位,从了解员工最真实的安全需求入手,提炼出诚信、责任、道德等相关内容的安全理念在员工中进行普及,并将之体现在日常行为中,搭建“人人想安全”的工作平台,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激发员工“我要安全”的本能意识,精心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责任对于工作岗位中的每个人来说就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引入人性化管理思想,引导员工把安全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靠自身的一种规范约束力,用强烈的安全思想支配安全行为,进而达到规范操作之目的。通过班前会、安全事故警示录、安全演讲、安全论文撰写、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理念宣传等形式,让职工在活动中领悟安全之理,强化员工“安全重于一切”的思想理念,使员工进一步对安全理念有了形象的认识。另外,通过树立正面或反面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员工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幸福、安全与家庭的关系,进而做到按章作业,正规操作和上标准岗、干标准活。通过在班组中悬挂员工全家福,用浓浓亲情提醒员工注意安全,强化全员责任意识,责任是安全工作中最重要的元素,从而营造关注安全,珍爱生命的氛围,使安全理念深入人心,提高了员工对安全的认知,并将之贯穿到日常工作和行为中,达到了安全宣传教育的目的,形成更加良好的安全氛围,有利于强化安全生产,提高安全水平。
项目部制和项目经理负责制,是建筑业企业普遍推行的一种管理模式。在实际操作实践中,通常会出现成本管理责任的不明确和核算的不准确。因而要求企业要分清层次,明确各层次的责任,做好公司—项目部—施工队三级成本管理和核算。
1.公司级的成本管理责任
公司级的成本管理责任应该突出把握企业全局宏观的生产经营状态和方向。统管和监控全体项目部并且综合平衡各项目部的经济技术指标,通过现场检查和每个项目部的报表来掌握成本管理的运行情况。公司在参与社会建设单位的招投标活动中,要把握前期成本的发生,投标报价合理、竞标让价适度。中标签订合同后,根据公司的计划安排和发展需要,对项目部提出一个综合的总体要求,也就是目标成本。公司的成本控制应高屋建瓴,统筹全局。
2.项目部的成本管理责任
项目部上对公司、下对专业施工队伍,内对各专业技术人员、外对建设甲方,内外兼顾,承上启下,是对工程进行综合管理的具体责任部门,是进行全面成本管理的前沿阵地,是项目成败盈亏的关键组织。因此每个项目部都要明确自己的成本管理责任。首先是项目经理和主管工程师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进行成本分解,建立成本控制网络,按期组织经济活动分析,根据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措施。其次是“各大员”要各负其责,及时与公司对应领导部门沟通和互动,避免财务、材料、合同、计划统计等部门的工作脱节。通过分析及时提出各专业降低成本费用的建议与对策。第三是落实预结算人员的责任。坚持“先算后做”,杜绝“干了后算”或“边干边算”的传统弊病。所以项目部配备的预结算人员非常重要,他们要能够根据预算随时进行成本核算和项目经济分析,提出具体的节超措施供领导参考。
3.施工队的成本管理责任
各个专业施工作业队往往成本观念不是很强,为了有活干,不惜垫资施工,最后拖欠员工工资。施工队或者分包商也要明确自己的成本意识。对各班组或临时组织的施工队伍,建立日核算、旬分析制度,有效控制他们的实物消耗。
二、建筑业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对策
成本管理是一项涉及工程、材料、财务、劳资等方方面面的复合性工作,需要公司、项目部、施工队层层把关,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同心协力实现公司的总体成本目标,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损失。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建立统一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是为之坚守并且身体力行的不变信念,是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和遵循的行为准则。我认为,建筑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建立在正确的质量观、安全观、人才观和行风观的基础上。
2.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制
项目成本核算制是建筑业企业推行项目经理责任制的关键和基础。没有对建设项目成本的核算、分析、考核、控制和计划,项目经理责任制就是个有名无实的空中楼阁。公司主管经营核算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强化成本管理,挖掘内在潜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确保成本核算员工作的独立性
新颁布实施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明确增加了对项目部造价员等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在很多建筑业企业,项目部的成本核算员是由造价员来兼任的。如果造价员的工作业绩和工资奖金由项目部考核和发放,势必影响他们行使职能的独立性,使工作行为受到限制,造成成本管理弱化。建议对每个项目、每个项目部,都要对应地配备得力的、能够独当一面的施工成本管理员,由公司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使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员切身利益从工程项目部分离出来。企业要重视成本核算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建立健康有序的施工成本核算工作网络和管理程序。
4.公司加强对项目部施工成本核算的监督
各工程项目经理要严格贯彻执行施工成本控制与核算管理制度,尊重成本核算员的工作,不利用职权干扰成本核算管理的正常程序,对成本核算员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保障。公司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基层成本管理的监督力度,设置项目部核算员的上岗关卡,对业务不熟悉、核算能力差、未按规定持证上岗的人员,要坚决撤换。对在业务上不负责任、弄虚作假者,要严肃处理。
5.进度—成本联合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存在众多影响因素,例如自然环境、材料质量、机械设备,但最主要的因素莫过于人的因素。从工程的招标、设计、规划、施工、验收与评估等各项环节都不开人的参与。人在工程建设中起决定性的因素。例如建筑工程管理中最主要的环节之一,施工环节,建筑的质量保证以及工人安全保证,都与这个环节的实施与管理紧密相关。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往往是由于建筑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等人的因素引起的,包括建筑施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管理理念,都对工程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1.1建筑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及培训据2014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超过22%的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约5900万人。由于目前我们建筑业施工人员的主要构成是农民工,其主要特点是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比例较低。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如表3,即使是新生低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水平占66.7%,高中水平占20.5%;另一方面,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只约占30%。施工队伍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接受培训比率较小,这为建筑工程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1.2我国高校对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合理建筑工程管理离不开专业的人才,而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学术及企业界广泛的共识,这与我们高校关于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不无关系。本文以我国大陆第一批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六所高校(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作为调研对象,它们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同时,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及阅读,选取了美国的6所高校作为参照对比。表4和表5分别是我国这6所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各类课程分配比例以及专业课程设置学时比例,表6是美国6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学时比例。从表4可以分析得出,6所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时安排平均为46.14%,38.48%,13.25%,这表明6所高校在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数学、政治和外语等的学时较多。从经验及常识都可以判定,公共基础课程比重过大并不是工程管理专业特有的现象,其他专业也面临相同的情况,同时也可以留意到6所高校就课程分配比例并无太大区别,因此笔者不打算为此讨论,而专业课自身的学时比例才是重点。如表5所示,工程技术类学时占比最高,工程管理及工程经济其次,工程法律最低,其中清华大学的工程技术的占比最高,而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及工程法律的占比均为最低,尽管清华大学提出“致力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使命,但“重技术轻思想”的观念还是在课程设置的比例上完全地表现出来。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是,我们往往认为对于建筑工程来讲技术比较重要,施工过程及项目管理都依赖于个人经验,而轻视了建筑工程管理作为一门工程与管理交叉学科所起的作用。美国在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划分时分成3类,分别是建筑科学、建筑施工及经济与方法,尽管中美高校在课程划分方法上不尽相同,但仍不妨碍我们进行较宏观的对比分析。中美高校两种课程分配方案的相同点在于工程技术课程明显多于经济管理课程,而不同的是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更接近实操,例如“建筑施工”课程设置就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整个施工过程的细节。
2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些建议
2.1加强建筑工人的技能培训,保障他们的权益尽管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的素质刻不容缓,建筑工人的素质不仅影响自身的安全,也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及建筑的质量。建筑施工工人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才能上岗,特别需要对一线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进行培训,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维权意识,只有当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他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建设中去。首先,培训有利于工人掌握必须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建筑工程中涉及气候环境、化学材料、机械设备、电力电器等专业知识,如何高效、安全地运用或使用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保障工作人身安全的同时,也提高他们自身素质,掌握更多的技能也有利于他们自身的职业成长与发展。其次,培训有利于建筑工人团队的融合。前文中提到了建筑工人大多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来自不同地区,生活习惯差异较大,文化观念也不同。必要的培训有利他们增进感情,相互了解。建筑工程需要把各种岗位的人聚集到一起,一个工程的完全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协作,而培训必将有利于协作更高效地开展。最后,有效的建筑工程管理离不开保障建筑工人的权益。一方面,建筑工人自己需要有较强的维权意识;另一方面,企业及管理者必须尊重和保障建筑工人的权益。正当的权益得到保障,团队成员才可以各司其职,建筑人工才能在危险复杂的施工现场保持心态平静、精神集中地工作。
2.2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建筑工程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供给离不开高校的培养。前文分析讨论了我国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现况及问题,同时对比分析了中美高校在专业课设置上的异同。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工程管理人才。首先“,重技术、轻思想”的课程设置需要调整与完善。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过来,工程管理离不开土木工程技术,同样也离不开管理科学。技术与管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其次,“理论笼统、缺乏实操”的课程内容需要得到改善。高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在重视理论基础的同时重视实际操作。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都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不可或缺的因素。
2.3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思维的一些思考建筑工程管理不仅受到人的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参与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工程项目中,带动了建筑工程信息技能的不断发展及广泛应用,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缩小差距。建筑工程不单纯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不论是工程前期的立项与招标,或者中期的建筑设计、造价与施工,或者后期的项目的评估与验收,不同阶段都越来越依靠信息技术的辅助。建筑工程管理也离开不信息技术,而且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例如,在建筑工程的立项与招标阶段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可以更方便、更精确地管理各类数据,同时也很便捷地在数据层面对不同项目进行横向对比。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必将持续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中,例如RFID技术,可以更有效地监控施工现场,确保现场人员的有序流动,预测可能存在的危险。又如虚拟施工技术,可以在实际施工之前,模拟施工现场,收集各方信息,权衡各种利弊,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随意绿色建筑观念的不断普及,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将持续地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更多创新而高效的方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