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15:21:19

序论:在您撰写放射影像技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

第1篇

1设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相应的设备不能进行相应的诊断,没有先进的设备,也不可能开展先进的检查技术。单纯强调“人的因素”不是科学的认识论。有了相应的设备,就必须充分利用,挖掘潜力,这不但要求放射医务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也要去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惰性和明哲保身的思想,还应扩大宣传,加强联系,取得临床科室的支持和配合,病人及家属的理解。放射科有事业心、进取心的专业工作者应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凡是临床需要开展而又能够开展的,都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争取多开展、完善各种检查项目,并逐渐开展介入治疗业务。促使本科室和医院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取得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

2素质

2.1思想素质放射专业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热爱本专业,有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精神,不怕挫折、不怕困难,与同事同行具有相容性,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合作共事。遵守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讲究职业道德,爱护仪器设备。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工作认真,精益求精,胆大心细,虚心好学,经常注意知识更新。

2.2业务素质适应现代需要的放射专业人员应具备以下各方面业务素质。与本专业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如数、理、化等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基础诊断及临床表现等;专业知识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X线(CT)诊断,X线(CT)摄影检查技术,X线防护、X线(CT)机主要构造,计算机操作技术等;外语: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至少借助词典能够笔译;科研能力:包括选题设计、实验观察、统计学处理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能力;检索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写作能力:善于对工作进行总结,及时将有关成果变成能够进行交流的文字信息;适应工作需要的各种实际操作技能。

3技术

技术和素质相关,但又不是同一概念。技术受环境、设备、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既可以分别对个人进行技术评价,也可以按整体对一个科室的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估。技术主要体现在日常实际工作的操作技能。对不同级别的医院有着不同的技术水平要求,对不同职称的个人也有其相应的衡量标准。具备符合本人技术职称的、满足本单位医疗需要的基本技术则是起码的要求。应该强调的是,立足本职、面对现实,在本单位和本地区现有条件下,重视常规检查,抓好常规检查技术的质量仍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及时地引进新技术,开展新的检查和介入治疗项目,既可以满足人民健康的需要,又可以促进医院、科室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4管理

如果说医院设备是放射科的“硬件”,那么管理就是它的“软件”。近年来我国开始推广实施的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主要就含管理这个因素。同样的设备,同样的技术素质,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4.1组织管理科室人员的配备、调整、充实、各项工作的分工。安排、协调,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思想动态,这些都属于组织管理范畴,医院和科室应当给予应有的重视。

4.2责任管理根据不同的工作,制定完善配套的岗位责任制,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明确各自的职责以及应该达到的标准,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创造必要的条件,激励大家搞好工作、尽职尽责。

4.3业务学习管理有计划地培养年青的专业工作人员、科室人员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坚持疑难病例会诊、读片追踪制度,安排人员到上级医疗单位进修,鼓励科研和学术空气的形成,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历更新和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加强医学教育、担负培养进修实习生的工作,安排专人管理。定期授课和测试,既放手让同学们大胆工作,又要严格管理,认真审签每一份诊断报告单,耐心回答和解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让同学们通过1a的实习,顺利走上专业工作岗位。

4.4质量管理积极学习,贯彻QA、QC计划细则,建立上级医师审片制度。把好照片质量关,特殊检查应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避免漏诊误诊。

4.5设备管理建立财产登记和设备档案,制定设备保管、保养、维修制度,严守操作规程,实行机器专人负责制。加强对暗室器材、胶片的管理,搞好物质保障,使设备达到正常运转的最佳状态。

4.6防护管理配备必要的防护器材,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坚持佩戴X射线计量器,加强监测。努力把X线量减少到可以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

第2篇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简称GATS)的分类,国际医疗服务贸易有4种模式:(1)跨境交付;(2)境外消费;(3)商业存在;(4)自然人流动。跨境交付类型的医疗服务贸易通常被称为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或医疗服务外包(Offshoring of Health Services)。由于信息通讯技术(ICT)取得的巨大进步,某些医疗服务已经可以数字化并通过网络来传输。这使得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可以将那些能够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发包到发展中国家,让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专业人员为本国的病人服务。境外消费类型的医疗服务贸易通常被称为健康旅游(Medical Tourism)。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服务价格远比发达国家更为便宜,因此相当数量的病人会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接受治疗。商业存在是指外国投资者在某一国家境内出资建立医疗机构的贸易模式,通常也被称为医疗对外直接投资(FDI)。自然人流动则是指医护人员从发展中国家暂时或永久性地迁移到发达国家工作的贸易模式。

尽管医疗服务外包与健康旅游都是进入21世纪后才开始迅速成长的贸易类型,但健康旅游与外资医疗机构(商业存在)、外籍医护人员流动(自然人流动)等传统的医疗服务贸易更为相似。健康旅游相当于通过病人的物理移动,让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机构与医疗专业人员发生“相对移动”从而进入发达国家。后3种类型的医疗服务贸易并没有改变医疗作为服务的本质属性,医疗专业人员仍需与病人近距离会面才能为其提供医疗服务。这种传统的服务生产方式随着医疗服务外包的出现正在发生改变。服务外包使得发达国家有可能通过把某些医疗服务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提高医疗部门的生产效率。医疗服务的生产转移也将对医护人员的就业与医疗服务的监管带来新的挑战。与其他类型的医疗服务贸易相比,国际医疗服务外包目前的规模是最小的(Herman, 2009),但国际医疗服务外包潜在的增长力已使其成为最受人瞩目的一种医疗服务贸易模式。

一、国际医疗服务外包的发展状况

国际医疗服务外包是指一国的医疗机构通过与另一国的其他企业签订合约,将传统上由机构内部人员负责的医疗服务外包给外部专业服务供应商的一种经营模式。与其他行业的服务外包相似,并非所有的医疗服务都可外包出去。一项医疗服务如果对医疗人员与病人近距离会面(Physical Proximity)的要求越高就越不可能被外包;如果该项医疗服务对医疗人员与病人近距离会面的要求越低就越可能被外包。在目前信息通讯技术水平下,国际医疗服务外包涉及的医疗服务有以下几种主要类型(表1)。

表1中的各项医疗服务都与电子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信息通讯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这些服务能够跨越万里被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是医疗服务外包产生的重要动因。以在印度的医疗服务外包企业为例,它们能帮助发包方降低40%~60%的业务成本。另一个促成医疗服务外包产生的原因则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专业医疗人员短缺。以放射影像医生为例,在美国约有20%的职位空缺,在加拿大平均需要等待70天才能拿到CT扫描的结果(Mackay,2007)。

(一)医疗抄录外包。

医疗抄录是最早被外包到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服务。尽管与放射影像等高端服务相比,医疗抄录的服务增加值较低,但与一般商务流程外包相比,医疗抄录需要受过良好训练的专业劳动者。医疗抄录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的工作(David et al.,2009),抄录员需要熟悉医生的口述习惯、医生与病人的互动过程以及掌握相当的医学知识才能听懂经由互联网传来的口述医嘱并将其转变为电子文档。抄录员还需检查医学术语的拼写,保证99.8%以上的正确率。抄录好的电子文档视紧急程度,要在3~24小时内传送回去。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法律要求病人所有的医疗记录都必须电子化,并且对个人医疗记录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定。完善的电子医疗记录不仅有利于医疗机构的日常经营管理,当发生医疗纠纷时它也能使医疗机构更好地应对法律诉讼。2003年美国医疗抄录的市场价值估计在100~250亿美元(Conn,2005),其中47%业务外包给了美国本土的医疗抄录公司,据估计大约10%的医疗抄录业务发包到了海外(Swartz,2004),同期美国医疗抄录员的年薪约为4万美元左右,而印度医疗抄录员的年薪仅为3000美元。巨大的薪资差异使得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抄录发包国,而印度则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医疗抄录承接国。印度大约吸引了80%来自美国市场的医疗抄录外包业务(Hallinan, 2006)。

印度已出现数家大型的医疗抄录公司。以慈贝(CBay)公司这家全球最大的医疗抄录公司为例,2006年它在印度拥有30个服务中心,4,500名雇员,为美国650家医疗机构服务,每天处理100万份文档。大型公司是承接医疗抄录外包业务的中坚力量,它们获得了大约70%的外包业务收入。除了大型公司外,印度还有许多中型(雇员500人以下)和小型(雇员50人以下)的医疗抄录公司。中型公司一般成为大型公司的特许加盟店或服务供应商,小型公司则一般成为大型或中型公司的次级分包商。

美国的医疗抄录市场价值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美国本土医疗抄录员的数量则在以每年10%的速度减少(Blouin et al.,2007)。这一趋势意味着医疗抄录的国际外包市场正在迅速增长,许多像印度一样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承接医疗抄录的服务外包。以菲律宾为例,该国的医疗抄录员通常是医学院的学生,他们一边准备菲律宾的医生资格考试一边到医疗服务外包公司兼职。菲律宾政府还为医疗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特别的投资优惠,2004年该国最大的25家医疗抄录外包公司都是由美国投资者设立的(Arunanundchai and Fink, 2007)。菲律宾是继印度之后吸引到美国医疗抄录外包最多的国家之一。

(二)放射影像外包。

放射影像是国际医疗服务外包中增加值最高的服务。在CT、超声、MRI等影像技术出现前,X射线是最主要的一种放射影像诊断手段。大多数的医生都会读取X光片。随着放射影像技术的进步,医疗放射影像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专业化。放射影像医生从医学院毕业后,通常需要经历5年的住院实习才能获得执业资格。放射影像医生的工作是应用各种放射影像设备帮助其他医生更好地诊断疾病的性质、病情的情况与严重程度。因此,放射影像医生通常无需直接与病人接触,而只需分析解读其他医院、诊所或医生传来的影像。随着医疗影像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的数据传送能力越来越强,进入21世纪后放射影像外包的技术障碍已经消失。

2004年美国放射影像医生的年薪约为35万美元,而印度放射影像医生的年薪约为2万美元,如此巨大的薪资差距使放射影像外包业务开始变得极具吸引力(Smith et al.,2009)。从事放射影像外包业务的企业有两类:一类是专业的放射影像公司,另一类则是知名的IT企业(Pollack, 2003)。远程放射服务(Teleradiology Solution)公司是第一类企业的典型代表。这家公司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印度的班加罗尔,它在美国的伊利诺斯州、乔治亚州、马萨诸塞州和康乃狄克州都设有办事处。2006年,该公司雇佣了60名放射影像医生(大多数在印度完成医学训练),为50家美国医院、3家新加坡医院和3家班加罗尔的医院提供服务。公司也还为一些来自非洲、中东和亚洲其他地方的医院提供服务。第二类企业的典型代表是维普罗(Wipro)公司。维普罗公司是印度一家知名的跨国IT企业,它在美国设有商业分支机构。2003年维普罗公司成立了医疗与生命科学部,开始利用自己的IT技术优势进军放射影像外包市场。2003年维普罗公司雇佣了12名印度放射医生为其在美国的客户服务。

欧盟也有巨大的放射影像外包需求,但目前欧盟法律出于数据安全考虑还不允许这类业务直接发包到欧盟以外的国家。即便如此,印度的放射影像外包企业还是在想办法积极开拓欧洲市场(Chanda, 2011)。例如,远程放射服务(Teleradiology Solution)公司就收购了一家当地的小公司并将其变成自己的下属分支机构。通过这家位于欧盟本地的分公司,远程放射服务公司得以进入欧盟的放射影像外包市场。健康服务(Manipal Health Services)公司则在英国建立了一个放射影像中心,印度的放射影像医生转流换岗定期到该中心工作。以前该中心通过与英国本地公司合作的方式参与英国NHS的放射影像外包业务。预计欧盟未来的数据安全立法可能会允许欧盟的医疗机构将医疗服务直接发包到印度,远程放射服务公司在班加罗尔已成立一个独立的分部,论文格式专门负责吸引欧盟业务。

(三)其他医疗服务外包。

医疗抄录与放射影像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医疗服务外包类型。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与技术的进步,服务外包也逐渐扩展到诊断、咨询、病理检查等其他类型的医疗服务。印度著名的阿波罗(Apollo)医疗集团已开始为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等邻国提供远程诊断与咨询等业务;该集团还在喀扎克斯坦成立一个区域中心为中亚地区的病人提供服务。与此同时,古巴也正在成为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最大的远程诊断与咨询中心(Smith et al., 2009)。印度的一些研究实验室已经有能力提供1,500种病理检查服务,有些实验室甚至能进行细胞基因、染色体异常等分子水平的检查服务和分子诊断这种高技术的医疗诊断服务。例如,2006年在位于印度钦奈高的都市(Metropolis)实验室与一家美国的医疗财团合作赢得了英国NHS价值6亿美元的病理检测外包合同。位于印度孟买的兰博西(SRL Ranbaxy)医疗与诊断公司也与英国数家医院签定了病理检查方面的服务外包合同。

二、国际医疗服务外包与医疗监管

节约医疗服务成本、缓解医疗专业人员短缺是驱动发达国家将医疗服务外包到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原因。然而,由于医疗是非常专业化的服务、并且关系人们的健康,让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专业人员为发达国家的病人提供服务势必会比其他服务外包引起更多的争议。为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安全,发达国家形成了一套相当复杂的监管体系。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服务外包企业能否满足这些监管标准是发达国家政府、医疗专业协会、保险公司和病人关注的焦点。如果医疗成本的节省是以服务质量与安全性下降为代价的话,医疗服务外包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因为医疗服务中的一项小失误都很有可能造成潜在的严重后果。所以,从病人与监管的角度来看,医疗服务外包中的执业资格、质量认证、事故责任与信息安全都是关键的问题。

(一)执业资格。

发达国家的医疗专业人员通常都需要接受其本国严格的医学教育、住院培训、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并注册后才能从事医疗服务工作。国际医疗服务外包企业中的医疗专业人员通常也必须满足这些高标准才能为发达国家的病人提供服务。以放射影像医生为例,美国放射影像学院要求从事医疗影像外包的医生必须在病人所在的州注册、在病人所在医院获得执业许可才能分析解读美国病人的放射影像。美国放射影像学院还要求这些医生必须在美国接受继续教育,并向病人和发包方完全披露自己的执业资格;放射影像外包企业传回的影像分析结果必须由一名美国的放射影像医生仔细复核并签字确认(Singh and Watcher,2008)。为满足这些要求,奈特霍克(Nighthawk)放射影像外包公司的医生平均在38个州注册,获得了超过400家医院的执业许可,该公司还聘请了35人专门负责这些医生的资质许可与注册情况。

(二)质量认证。

为保证服务质量,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一般都要通过相当严格的质量认证。但医疗服务外包企业都在海外,如何对这些企业进行认证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美国医疗组织认证联合委员会成立了一个国际支部来认证其他国家的医疗机构。2005年时,远程放射服务公司成为第一家通过该认证委员会的印度医疗服务外包公司。一年以后,该公司又通过了新加坡卫生部的认证(Kshetr and Nikhilesh,2011)。在认证过程中,新加坡卫生部不仅多次派出新加坡国立医疗集团的专家对该公司进行考察,还对该公司进行放射影像解读测验以确保认证的可靠性。此类解读测验甚至还可能隐藏在日常外包业务中,例如,随机送出经本国专家解读过的放射影像,让医疗服务外包公司进行二次解读,通过二者的符合程度来监测服务质量。

(三)信息隐私。

发达国家有非常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保证病人的医疗信息隐私。病人的医疗信息只能用于合法的特定目的,在信息的处理、传输与存储过程中医疗机构必须采用可靠的技术手段保证数据的机密与安全性。世界各国在信息隐私方面的立法要求与保护程度是不一样的,欧盟比美国更严格,美国更偏向于企业的自我管理并鼓励市场在信息隐私安全方面进行创新,欧盟则更重视通过立法来保证隐私安全(Kshetri,2007)。这种差异可能是欧盟还不允许医疗服务外包到印度的一个重要原因。理论上,信息隐私泄密可能发生在世界上任何国家,但是发展中国家缺乏法治的商业环境让保证信息隐私安全变得更加困难。不过,医疗服务外包企业都开始非常重视医疗信息的隐私安全问题,因为数据泄密或非法不正当使用信息一旦发生会使这些企业立刻失去客户。以医疗抄录外包为例,企业通过互联网传送数据时都必须压缩加密;数据都储存在服务器上,医疗抄录员必须获得授权才能处理这些数据并且医疗抄录员使用的终端电脑没有任何本地存储设备。[LunWenData.Com]

(四)事故责任。

医疗服务是一个有风险的行业,医生常常可能因为疏忽或治疗不当给病人带来伤害。发达国家的法律会对医疗事故处以严厉的惩罚以保障病人的利益;医生也会购买医疗事故责任保险来降低风险。但是发展中国家的法律体系更为落后,对医疗事故可能没有严密的法律规定,病人也不可能得到很高的医疗事故赔偿。在目前的国际医疗服务外包中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法律框架来确定医疗事故责任并执行赔偿。如果一家美国医院以国际服务外包的方式为美国病人提供病理检查服务,该医院可能要为服务供应商的失误负法律责任。美国法院会判该医院承担事故责任并对病人进行赔偿,但是当该医院再要求其服务外包供应商承担责任时会遭遇法律困境。该医院如果在美国法院提起诉讼,即便胜诉也可能无法执行;如果在服务外包供应商所在国提起诉讼,又可能无法胜诉(Mirrer-Singer, 2007)。由于存在这样的司法不确定性,保险公司也不愿意为国际医疗服务外包业务提供医疗事故责任保险。

三、国际医疗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

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国际医疗服务外包中存在的监管难题使其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不如其他行业的服务外包。但是医疗服务外包仍然给发包国与承接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比如,在医疗抄录中,美国的抄录员都是高中毕业生而印度的抄录员具有大学医学学位。上岗前美国的抄录员通常只进行3~4个月的培训而印度的抄录员需要接受6个月的全职培训。印度的医疗抄录企业让员工分成三班在一天之内轮流上岗,员工按其能力分为一般抄录员、核对者与超级核对者。在放射影像外包中,印度的医生对影像进行初步解读,美国的医生再对其进行复核。这样的分工提高了放射影像的解读效率,并且印度与美国的时差使得放射影像解读工作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国际医疗服务外包不仅降低了美国医疗机构的成本,也大大提高了它们的生产效率。从2000~2005年,印度医疗服务外包的从业人数由3万增加到24.25万,市场价值从2.64亿美元增加到40亿美元(Smith et al.,2008)。

目前,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服务外包承接国,其所承接的医疗服务外包价值估计已占到美国医疗市场价值的2%,远高于其他国家(McLean,2006)。印度在医疗服务外包领域中的竞争力首先得益于该国长期从事软件与信息技术外包所积累的技术优势,因为作为一种高端服务外包,医疗服务对信息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其次,印度的医学教育与发达国家接轨,为医疗服务外包产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印度还有许多医生在发达国家执业,比如,美国和英国的医生中分别有4.9%与10.9%来自印度。这些在海外执业的印度医生所建立的社会网络给印度带来了最初的医疗服务外包业务,并持续促进了这一产业在印度的发展(Kshetr and Nikhilesh,2011) .印度私立医疗部门在医疗行业的比重也达到了70%,市场机制推动的竞争与创新为医疗服务外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在这一领域具有相当明显的竞争优势。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医疗服务外包已逐渐从医疗服务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延伸。高薪医疗工作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曾一度引起巨大的政治争议,不过,医疗服务外包带来的利益让这些反对之声渐渐消退。信息隐私安全也曾让人们认为医疗服务外包是非常危险的业务。不过,随着服务外包产业日渐成熟,外包企业在制度与技术层面对这一问题的防范也越来越规范。目前,品牌影响与服务质量认证是制约国际医疗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因素(Singh et al.,2008)。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服务外包企业常被认为是低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当发展中国家开始提供高端医疗外包服务时,常常遭到发达国家病人的质疑与不信任。为解决这一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已开始推动本国的监管标准与国际接轨,医疗行业也在建立医疗服务外包的国际认证标准,领先的医疗服务外包企业也在发达国家积极进行品牌建设开拓市场。

对医疗服务外包影响最深远的因素仍然是技术进步。最初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疗服务外包成为了现实,未来技术的进步还将继续影响医疗服务外包的兴衰。例如,语音识别技术与拼写语法检查软件可能在将来代替大部分医疗抄录员的工作;放射影像技术也可能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解读,放射影像医生会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撰写分析报告并提供治疗建议。如同制造产业可以分成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一样,医疗服务也可分为劳动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那些低端的医疗服务外包中的劳动力可能在未来被新技术代替。在一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国家必须向高端医疗服务外包转型并最终过渡到医疗知识外包(Kshetr and Nikhilesh,2011)。医疗诊断、病理检测以及基因识别、肿瘤、艾滋病毒测试等极具专业技术知识的服务将是未来医疗服务外包新的增长点。

四、国际医疗服务外包对中国的启示

目前,中国的医疗服务外包才刚起步,专业性承接医疗服务外包的公司还非常少。例如,医疗检测具有规模效应,中小型医院自己购买设备从事医疗检测成本相当高,由第三方独立检测实验室来做可将成本降低。据估计,诊断仪器试剂集中购买可以节约30%的采购成本,大样本集中检测也降低了单次检验的固定成本。现在中国第三方医疗检测所占的市场份额约在1~2%,远低于美国的30%和日本的60%.医疗检测对许多临床疾病诊断是必不可少的,基层医院的医疗检测外包给独立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时,应当利用服务外包模式设立第三方医疗检测机构,鼓励民营资本、吸引外国医疗检测公司开办医疗检测实验室。

中国各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刚起步,缺乏统一标准的临床信息系统和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许多医疗服务外包项目,例如放射影像、医疗咨询、远程诊断、远程医疗依赖强大的信息系统收集、传输、处理、交换、储存数据才能实现服务外包的规模效应。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正是随着医院临床信息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服务才得以从医院内部分离并被外包出去。从印度的经验来看,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是许多医疗服务外包公司赢得美国外包订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看来,我国必须大力加快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医疗服务外包市场。除了增加公立医院改革中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外,政府还需要协调各医院之间的关系,实现医疗信息资源的标准化。

第3篇

1.1实践教学

医院里有大量的先进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对这些设备相对熟悉,因此,除了承担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可以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承担许多实践性教学工作。

1.1.1认识实习认识实习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完成了基础课程以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过渡课程。这门课可以分成2个阶段:第1阶段采取课堂讲座形式,以科普知识和深度讲述的形式介绍医院主要医疗仪器(如CT、DR、彩超仪、监护仪等)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结构框图等;第2阶段采取实地参观形式,由仪器操作人员利用实物给学生讲解仪器的主要结构、部件,仪器的操作步骤、参数设置,临床应用等。这门课程学生一般不参与仪器的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为系统学习仪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做准备。

1.1.2生产实习生产实习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学完相关专业课程以后,进入毕业设计之前,是课堂理论学习和毕业设计之间的一个学习环节。这门课也可以分成2个阶段:第1阶段安排在仪器使用部门,由于已掌握了仪器的工作原理、结构部件等,因此,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参与诸如患者摆位、参数设置、仪器操作等,当然,这些工作一定要得到带教老师的肯定后才能完成;第2阶段安排在仪器维修管理部门,在掌握了仪器一般工作状态及基本操作的前提下,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医疗仪器的维修、保养工作,有条件的可进一步参与仪器的质控工作。这门课程学生的参与度提高,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进一步熟悉医疗仪器,为毕业设计做准备。

1.1.3社会实践有些学校的课程设计中有社会实践环节,医院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里,给学生的选题可涵盖围绕医疗仪器的各个方面,包括医疗仪器的配置、采购、物流、使用、维修、质控、不良事件监测、应用质量分析等。

1.2毕业设计

在完成了所有课堂学习任务后,理工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需要完成毕业设计环节,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综合检验学生课程学习的一个环节。与学校实验室相比,医院能提供给学生做毕业设计的课题更接近实际应用。医院能提供的选题非常多,如:医疗设备的技术革新、医疗仪器的质量控制、医疗设备管理数据库等,这些选题可能就是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这类课题更具有实用性。

1.3工程硕士教学

1997年,为增强我国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硕士(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一般为在职攻读,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序列里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这为我国医院的医学工程人员提供了一个边工作、边深造的机会。根据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一般均采用“双导师制”,正导师主要负责工程硕士的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的指导,并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负责。副导师主要负责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培养、论文选题及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协助学生获得工程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因此,聘任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及一定科研开发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副导师,可在动手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上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细致的指导。

1.4继续教育

除了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外,医院医学工程部门还可以开展继续教育活动,为广大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重点,注重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医学工程方面可供选择的选题有:医学工程技术最新进展、大型医疗设备维修技术、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技术、临床医学工程科研项目、医疗设备管理技术等。

2医院开展医学工程教学的实践

2.1教学模式及设计就目前我国医院医学工程部门承担的高校教学任务来看,充分利用医院的硬、软件而进行的实践性教学(包括实习、毕业设计等)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更能体现医院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的优势。(1)成立由分管领导、科室负责人和带教老师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由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具体负责实施,选拔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任带教老师。(2)在实习环节,安排学生到放射影像科、检验科、ICU、手术室等医疗设备较集中的科室轮转,掌握医院常用仪器设备(如放射设备、检验设备、超声设备、监护设备、手术室设备等)的操作、保养和简单故障排除,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开展部分质控工作。(3)在毕业设计环节,秉承“医用导向型”培养模式,坚持“医工结合、贴近临床、注重创新”的发展思路,由带教老师按学生数量的120%组织课题,最后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各位学生的导师。通过把握好“选题”(创新性和难易度评定、双向选择)、“过程”(开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及实现、论文写作)“、答辩”等几个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4)组织学生参加科室的业务学习,若条件允许,还可组织参加由各级学术团体及厂家开展的各类相关学术活动、新产品介绍等,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

2.2教学经验(1)在整个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通过加强学生的“听”(学术讲座、专业会议)、“说”(开题报告、论文答辩)“、读”(科技论文阅读)、“写”(学位论文、学术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2)利用报废设备,组织学生进行拆装,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3)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医疗设备维修的较多,好的工作思路和习惯的传承也非常重要。(4)实习和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这个阶段除了完成上述教学任务外,学生还面临找工作或考研,部分同学还要参加积欠考试,因此,合理安排时间也非常重要。

2.3存在不足及解决方法医院承担教学任务固然有其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由于带教老师的学识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导致被带教学生(如一对一的毕业设计带教)能力培养存在较大差异。(2)教学属于带教老师本职工作以外的额外任务,有时会由于本职工作的繁忙而耽误了带教工作。针对上述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解决:(1)根据带教老师的情况,可组成若干带教小组,由小组集体带教,避免一对一带教带来的差异问题。同时,也让初级职称人员加入到带教队伍中,使他们能迅速成长起来。(2)适当减轻承担教学任务人员的工作量,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

3结语

第4篇

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由冠心病诊治中心、心律失常诊治中心、高血压诊治中心、心力衰竭诊治中心及肺血管病诊治中心等科室组成。其中,冠心病诊治中心创建于1978年,目前设有1个冠心病监护病房及两个冠心病普通病房,共开放床位90张,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近百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副教授16人,主治医师7人,博士生18人,硕士生11人。该中心自1987年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以来,已累积完成冠心病介入手术12000余例(冠状动脉造影3万余例),在手术量上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医院,目前已成为亚洲第一大冠心病诊治中心,并跻身国际特大诊疗中心行列。北京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的前身是临床电生理研究室,是我国在心律失常领域唯一一所研究机构和临床诊疗中心。1965年,该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应用永久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工作。1973年,该中心用自制的前极放大器第一次记录到希氏束电图。1983年,该中心成功地完成了国内首例双腔起搏器和频率应答式起搏器的安装。1990年,该中心率先将导管射频消融技术应用于顽固性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及心动过速的治疗中。该中心始终坚持以最新、最好的诊疗技术为国内外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多年来成功地救治了万余例经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心动过速及心动过缓患者,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中心。此外,高血压诊治中心、心力衰竭诊治中心及肺血管病诊治中心等科室也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国际权威专科诊疗机构,在诊治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性高血压、急性心急梗死、周围血管疾病、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衰、心肌病、心包疾病等方面具有独到的特色与优势,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高润霖医生简介:高润霖医生是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先驱者之一,为我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现为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亚太医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高润霖院士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曾赴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进修,此后一直从事心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各种心血管内科疾病,尤其在诊治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医学会医学成就奖等多种奖项。

杨跃进医生简介:杨跃进医生现为本刊高级医药顾问、北京阜外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奖项评审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杨跃进院长1982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医学系,1984年毕业于协和医大研究生院,获得博士学位,曾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及美国Stanford大学医院冠心病介入中心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心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各种心血管内科的疑难病症,尤其在冠心病的诊治和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心室重构的防治、心功能的保护、心力衰竭的防治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成人心脏外科

北京阜外医院成人心脏外科是该医院外科系统中规模最大的诊疗中心,具有完善的人员梯队和雄厚的技术力量,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成人心脏外科中心之一。该科室下设6个病区及3个现代化ICU病区,共开放住院床位245张,年手术量高达5700例,其中仅搭桥手术量就达到2800例。近年来,该科室的手术量更是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北京阜外医院成人心脏外科的服务范围是年龄在6岁以上的所有心脏病患者。该科室擅长诊治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心肌病、心脏外伤、心律失常及各种晚期或重症心脏病,尤其在心肺移植、人工心脏瓣膜、组织工程、心肌细胞移植、人工心脏等方面的应用及研究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胡盛寿医生简介:胡盛寿医生是我国心血管外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现为北京阜外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外科管理委员会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国际组织工程学会会员、美国心脏病学院(ACC)会员、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协会(AATS)会员、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胡盛寿院长1982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师从我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郭加强教授,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著名心血管诊疗中心进修,此后一直在北京阜外医院从事心血管外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各种心外科疾病,尤其在做冠心病、瓣膜病及先心病的外科手术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胡盛寿院长共计完成各类心血管外科手术4000余例,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等奖项。

朱晓东医生简介:朱晓东医生是我国著名的心血管外科专家,曾任北京阜外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现为北京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朱晓东院士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曾赴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国际知名医院进修心脏外科学,此后一直在北京阜外医院从事心脏外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心脏外科的各种疑难重症,尤其擅长做各类心脏手术。从医40余年来,朱晓东院士成功完成各类心脏手术4000余例,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曾荣获国家、卫生部、北京市、医科院的多种奖项和荣誉称号。

放射科

北京阜外医院放射科是以心血管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为特色的集诊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科室。该科室现有工作人员近百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具有正、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13人,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23人,初级职称的技术人员34人,博士生导师5人,研究生导师2人,拥有4台DR机、3台CT机、1台核磁共振机、2台心血管造影机,每年完成各项检查近20万例次。北京阜外医院放射科擅长做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肺动静脉瘘栓塞术、冠状动脉瘘栓塞术、主动脉窦瘤破裂封堵术、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体肺侧支栓塞术、主动脉缩窄成形术、房间隔造口术、主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肾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锁骨下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髂股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主动脉夹层带膜支架隔离术、腹主动脉瘤带膜支架隔离术等,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8%以上,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已达国际顶尖水平。

蒋世良医生简介:蒋世良医生现为北京阜外医院放射科主任、放射影像学研究室主任、介入治疗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构性心脏病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学组副组长、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中心负责人、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蒋世良主任197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一直致力于心血管疾病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他擅长做经皮瓣膜球囊成形术、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肺动静脉瘘栓塞术,冠状动脉瘘栓塞术、肾动脉球囊成形术、锁骨下动脉及髂股动脉球囊成形术等。

刘玉清医生简介:刘玉清医生曾任北京阜外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现为北京阜外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主委兼常务理事、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委员、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刘玉清院士是我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影像学专家,为我国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擅长肺脓肿、食管癌、大动脉炎、主动脉疾患、心肌病、肺心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放射诊断及治疗。

小儿心脏外科

北京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始建于1957年,历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该科室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儿先心病诊疗中心。目前,该科室下设有小儿外科二病房、六病房、十六病房,共开放住院床位160余张,每间病房均设有一定比例的家属陪护床。该科室现有正式医护人员3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教授7人,副教授10余人,拥有高频呼吸机、新生儿暖箱、血滤机、纤维支气管镜、肺功能治疗仪、多导联脑电图仪等国际顶尖的诊疗设备,年手术量高达3000余例,简单先天性心脏畸形的手术成功率基本达到100%,复杂先心病矫治手术的成功率为97%,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北京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擅长诊治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法鲁氏四联症、心内膜垫缺损、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肺动脉瓣闭锁、主动脉弓缩窄、主动脉弓中断、心室发育不良等。

第5篇

出诊时间:每周星期一上午、星期三下午出诊。

75岁的老罗是个身体非常健康的老人,每天锻炼身体,做做饭,打打麻将,生活过得幸福而又惬意。但那天他在打麻将的时候突然感到腹部剧烈疼痛,然后就倒地不能活动了。大家七手八脚将其送到医院检查,只见他面色苍白,神志淡漠,血压70/35毫米汞柱,生命垂危。那么平时身体很健康的老罗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了呢?

通过医生问病史得知,老罗在3年前体格检查时就发现有腹主动脉瘤,但当时由于没有任何症状,虽然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他还是怀着侥幸心理,一天天拖了下来。这次发病,经过CTA检查确诊是腹主动脉瘤破裂。老罗的儿女拉着医生的手请求医生积极抢救父亲,但这个时候病人已经生命垂危,回天乏术, 很快老罗就去世了。

动脉瘤是指动脉血管局限性、永久性的扩大,超过正常直径的1.5倍。比如腹主动脉正常不超过2.0厘米,如果该段血管某处扩大,直径超过3.0厘米,即为腹主动脉瘤。它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血管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寿命的提高,动脉瘤也越来越多见。

无症状也要及时治疗

很多病人往往不以为意,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症状,不着急,再等等看吧。其实这样是非常不可取的。动脉瘤虽不是人们常说的恶性肿瘤――癌症。但是,如果不进行治疗,由于每时每刻都受到血流的冲击,血压的扩张,动脉瘤不可能缩小,只会不停地扩张,最终就像吹气球样爆破。所以有人把体内的动脉瘤称之为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爆炸。只要爆炸,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手术的选择

血管外科医生对待动脉瘤的治疗原则是:只要病人能耐受手术,就要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法又分为传统开刀手术和介入手术两种。

传统开刀手术是剖胸或开腹。将动脉瘤上下血管阻断(有时还要体外循环),将病变血管段切除,用人工血管移植。手术创伤大,失血多,恢复比较慢,并发症比较多。但是,腹主动脉瘤或其他肢体动脉瘤,只要有血管外科专业技术的医师,都能很好地控制血管,手术出血不会太多,手术也是很安全的。

第6篇

她,就是北京肿瘤医院超声科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陈敏华教授。

为9岁女孩头颅开“小窗”

20世纪80年代,北大医院颅脑外科教授找到陈敏华:一位9岁女孩在右脑运动中枢有一处微小肿瘤,但脑膜血管无异常,这就意味着开颅后肿瘤定位是个问题。当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没有任何可参考的资料,领导提醒她:“这个,还无人敢闯啊!”

陈敏华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多次骑车去北医看脑解剖,一天重温病理,两天讨论设计操作方案……手术开始了,病人的颅骨被打开一个“小窗”。当时用的超声探头如砖头大小,按陈敏华的设计用一个水囊作为声窗探查小肿瘤,但肿瘤是什么回声?形态如何?从未有过报道,一切均是未知数。而难度最大之处还在于,从一个不规则的扫查切面、在复杂的脑组织结构内寻找微小肿瘤,能否找到?

在场的医生都捏了把汗,都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了陈敏华。顾不上紧张,陈敏华用“对称结构排除法”找到小瘤灶,并在脑膜外进行纵径、横径相交拉线定位,报告了精确位置深度;在显微镜下切口大小仅1cm,继续向深部发现了肿瘤。

手术室内一片欢腾。此时,陈敏华才发现,自己的手术衣早以被汗水湿透。

术后患者很快恢复,几天后肢体、语言运动正常。

开创新的止癌痛方法

腹腔脏器晚期癌止痛研究是20世纪我国临床尚未解决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陈敏华在核医学科张梅颖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内科金懋林教授支持下,首先开展了超声引导下,用多种抗癌药物及钇90注射控制晚期胰腺癌、胃癌、肝癌的生长,缓解了后腹膜压迫性疼痛,取得一定的效果。由于未解决辐射防护,陈敏华在数月内发生两次带状疱疹、脱发。

1995年,在外科黄信孚教授的支持下,陈敏华开展经皮经腹乙醇局部注射腹腔神经丛(NCP)阻滞止痛的研究。腹腔神经丛是一层薄薄的纤维结缔组织,网状撒铺在胃、胰后方、脊柱前方的大血管周围;以往多用开腹手术在直视下进行酒精注射止痛。超声引导经皮治疗难度大、风险高,可能损伤脊神经根造成尿失禁或下肢瘫痪。在没有参考资料的前提下,陈敏华利用参加尸体解剖和外科手术的机会,确认腹腔神经丛的分布、相邻解剖,首次报道了NCP的声像图表现,为闯入“生命”打下基础。经反复研究,陈敏华设计了避开大血管穿刺注药的途径、方法,摸索总结有效的给药剂量,随后又用两年时间完善规范,首创超声引导经皮腹腔神经丛阻滞止痛获得成功。

陈敏华开创的止痛新方法,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开办止痛学习班的教材和授课内容,引起诸多参会肿瘤医生的兴趣。论文在国内外相关专题会和中华医学杂志发表,受到权威专家高度评价,多位欧美医生来信索稿。

填补肺胸领域超声诊断空白

在陈敏华探索的“医学”中,包括一个重点项目――“对肺胸疾病的诊断及介入诊断技术”。

以往超声对胸腔仅用于胸水定位和引导引流,而陈敏华发现,高频超声对肺外周肿瘤可获得清晰的显示,继而完成了肺癌浸润程度、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心型肺癌穿刺活检等系列研究。这些项目填补了我国的空白,在放射影像、支气管镜检诊断困难时可成为一项有效的补充诊断方法。

一位疑似肺癌的女患者经两次痛苦的支气管镜检,仍未能获得确诊,北大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找她会诊,陈敏华精心扫查后发现,左肺下缘有几个微小结节,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明确肺泡癌诊断,为患者赢得了治疗时间和依据。患者流着激动眼泪说:“早用这么快速有效又不遭罪的诊断方法多好。”

陈敏华应邀在中华超声学、肿瘤学等多本医学专著上撰写胸肺诊断和介入穿刺活检章节,大大提高胸肺疾病诊断率,其安全性和有效率得到临床的认可已逐渐普及。

探索肝胆扫查新技术

我国胆系肿瘤多发,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由于下段胆管易受胃肠气体影响,因此国内外医学界公认超声显示率及诊断率低。然而,陈敏华创建了显示胆管下段的辅助方法及扫查技巧,测量了正常值,为提高胆管疾病诊断率打下基础。

随后,陈敏华把研究重点放在胆管轻度扩张的无症状人群。在电话尚未普及的上世纪80年代,她利用周末骑车到患者家走访,推荐并帮助患者做进一步检查,最终明确定义出胆管轻度扩张的病理意义及诊断标准;在此基础上陈敏华又在上世纪90年代完成了临床未解决的胆管癌早期诊断研究,使我国在该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她首创的“对胆管生理运动变化研究”以及“下段胆管扫查方法”被国际上称为“陈氏法”;外科权威黄萃莛、黄志强等院士高度赞扬,并称之为“诊断胆管疾病的新理念,代表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水平”。

肝癌早诊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临床课题。20余年间,从声像图研究到超声造影研究,陈敏华紧紧抓住此课题,通过对病例的仔细分析和研究,发现国际权威诊断指南不适宜中国国情,并确立了我国的肝癌早期诊断标准。

陈敏华亲自治疗肝肿瘤患者千余例次,其中约80%为非手术适应证患者。

2004年,当国际权威机构制定的“欧超联指南”正式进入中国临床时,陈敏华和她的团队凭着无数日夜反复讨论总结的结果,率先撰写论文提出“该指南不适宜中国乙肝肝硬化背景的肝癌早诊”,继而提出了早期肝癌及癌前病变的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及中国诊断标准,引起国际学术界高度重视。

2008年,欧洲超声联合会肝癌诊断指南修改版正式宣布,“原指南不宜用于肝硬化背景下早癌诊断”,并首次引用陈敏华的论文作为参考文献,从而修改了国际标准。

“陈现象”使她获得“放射同门会奖”

在对食管的超声研究方面陈教授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通常,食管疾病采用钡餐造影和内镜进行检查,因为食管被前方气管、肺内气体阻挡,所以属于超声检查盲区。在日本留学期间,陈敏华通过参加尸体解剖发现,食管上段偏向气管左侧,通过左侧甲状腺超声窗行15~20°夹角的纵、横切面扫查,可以使食管上1/3段得以良好显示,从而开辟了一个新领地。

陈敏华首先在国际会议以及日本JMU、美国Radiology杂志报道了测量方法及正常值。在实际测量中,她又敏锐地发现,食管壁在不同生理运动下会发生不同程度增厚改变。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均无相关报道,她通过向钟南山教授请教,认为“可能为肌肉收缩所致”。为了取得证据,陈敏华克服重重困难,测量了几百例食管黏膜肌层和肌层在不同运动状态的厚度及食管腔体积变化;为力求数据准确,她用放大镜,对几千张比豆腐块还小的照片中毫米级至微米级的肌层结构,进行两次重复测量,获得了重要测量数据。为此,陈敏华付出了沉重代价,眼肌痉挛眼球疼痛。

陈敏华的该项研究结果首次在影像领域提出食管生理运动变化的现象,被国际权威称为“陈现象”。在此基础上,她又完成食管硬化症、管壁内转移的诊断研究。一系列的创新性研究在美国Radiology、英国BJR、日本放射医学等杂志陆续刊出引起轰动,陈敏华成为北海道地区首位获得“放射同门会奖”及十万日元奖金的外国学者。

用生命书写奇迹

一位来自满洲里的男青年,因肝肿瘤在多家医院穿刺活检“未见癌组织”,就在他高兴地准备回家时,陈敏华却感觉这个质地复杂的肿瘤不能排除恶性,她再三说服患者并一直追到院外,要求在超声造影下亲自给他再取一次活检,病理报告显示这是一例罕见的脂肪瘤合并部分胆管癌。现在,已治愈的患者每年都来探望她,称她为救命恩人,而她也成了满洲里人心中的名医,每年有不少疑难病例专程来求医。

来求治的肝癌患者中70%是被各大医院转来的疑难病例,以中晚期和复发癌为主,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接治疑难病例或突破治疗需要勇气和技术,每治一例如履薄冰。凭借着对患者生命的热爱,亲人般的关爱,对治疗技术的刻苦钻研,十数年来陈敏华和助手一起,勇闯医学,治疗疑难病例,创下一个个医学奇迹!而她对自己却不顾身患心肌病的危险(严重时夜间心率仅为27次/分),为了能继续射频消融治疗事业放弃了安装心脏起博器,常常吸着氧气甚至在两次小腿骨折下仍夜以继日地操劳。

她凭借全身投入的激情、刻苦钻研的精神、迥异常人的勤奋,练就一身过硬的诊治技术;多家大医院外科医生评价“参照她的超声诊断可放心上手术”;北京十数家三甲医院请她会诊或治疗肝癌难治病例。她从中国国情出发,用廉价易推广的超声开拓数个新领域,创建了十余项新技术,突破多项前人视为的领域,解决临床诊断以及肝癌局部治疗难题。

第7篇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医学生;临床带教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了肺动脉栓(pulmonary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两种临床表现形式。VTE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疾病,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医疗保健问题[1]。深静脉血栓形成除与患者年龄、血液粘稠、衰竭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外[2],与患者所接受的治疗也密切相关。骨科作为临床VTE高发的临床专科,对于VTE的治疗及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我们从平时理论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中发现,许多临床实习生感到VTE疾病相对隐匿,很难掌握,不少实习生对VTE疾病相当陌生。由于该类症候群相关授课学时少,难以全面深化,加之临床病例相对较少,集中的实习专科主要为骨科等手术科室及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因此临床实习机会相对偏少,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该类疾病的临床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骨科学带教实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对VTE疾病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以典型病例为中心,通过“导入式教学法”巩固疾病相关基础知识

我们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发现,很多的临床医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停留在理论背诵阶段,对于典型病例的临床实习并不能很快地与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举例而言,尽管学生在静脉血栓理论大课的教学中学习到了静脉血栓相关三种因素:①血管壁的改变;②血液成分质量的改变;③血流的改变等[3]。在理论大课的授课中反复强调这些病理生理学及解剖学相关知识,但是,进入临床后,这些知识便成为书本上的“豆腐块”,很难在脑海中建立起三维的理论构架,从而进行临床应用。因此,在VTE疾病的实习课中必须以病例为中心,在病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病例导入式教学法(casebasedstudy,CBS)在很多的教学论文中被反复提及[4-5]。CBS是根据PBL教学法原理设计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其基础在于病例的引入。研究表明,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较传统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病例分析水平。我们在2009级临床硕士研究生带教过程中应用CBS教学方法进行了VTE疾病的教学,以临床关节置换术后VTE患者为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验证,通过实习生对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的全面评估,参照书本理论,提出初步诊断、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然后提出自己的相关辅助检查,并进行相应治疗方法的设计。最终,较之前的临床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以多元化科室诊治为依托,通过临床多科室协同“三维教学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VTE疾病的临床发病具有隐匿性、复杂性、个体化等特征,要求临床医生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缜密的临床思维能力[6]。VTE包括了PE和DVT两种临床表现形式。这两种临床疾病又是逐步发展的临床过程。临床中很多患者首先出现下肢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及疼痛。为了排除DVT可能,需要下肢静脉超声诊断的介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提前与超声医学科带教老师沟通,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以及实践观摩,组织实习生利用部分学时进行超声影像诊断实践,实际操作中理解血栓的解剖学位置、形态,更好地理解超声影像学诊断对于DVT诊断的必要性,提高实习生疾病诊断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还有一部分患者对于DVT疾病需要放射介入治疗,包括静脉滤网植入、静脉血栓取出等手术,这些临床实践课则由放射影像科带教老师进行临床实习带教。但是,毕竟这类患者临床少见,治疗期与实习期不能很好地吻合,我们则通过手术录像和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也能够让实习生更为真实地掌握放射介入治疗方法。部分患者除了发生DVT外,会出现致死性的PE。各临床相关科室都会将这类患者转入呼吸科或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救治。因此,学生在这两个科室实习期间,我们安排了相应带教老师对PE的相关临床知识及治疗原则进行带教实习,补充并全面完成VTE疾病多元化的诊治方案学习,综合性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我们将这种由临床多学科协同参与的带教模式称为“临床三维教学”法,即治疗中心(临床科室)、诊断中心(影像科室)及培养对象(实习生)三维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在统一的带教方案下各带教单元制定各自的带教模式、流程、时间与考核方法,以实习对象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的诊疗临床思维培养,让学生不局限于单一实习单位的生产实习,全面的提升实习生的实习兴趣,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2009级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带教过程中,我们就应用三维教学防范对VTE疾病的教学,以临床关节置换术后VTE患者为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验证。骨科承担主要的临床实习平台,超声医学科及影响医学科提供诊疗技术平台,呼吸科及重症医学科提供再次的临床知识讲授,实习生对临床出现的VTE患者从基础到临床,从诊断到处置,全面地接受了相关基础知识及诊治原则培训,最终,我们发现实习生对VTE疾病诊治有了深刻的理解,掌握了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警惕、考虑VTE患者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检查、如何提供治疗方案原则等知识,较之前的临床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以复杂的疾病转归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典型临床案例培养学生医德医风,同时提高规避临床医疗风险能力

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7-8]对临床实习医生的医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的医患矛盾比较突出[9],而医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及人文情操的培养不足。因此,我们在VTE疾病的带教中有意地利用临床失败案例所积累的经验教训来启发学生,让他们认识临床不光是对疾病的诊疗,更是对人文的关怀,一定要以医德为重心,倡导道德素质与技术素质并重,这样才能让实习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展现医学人文情操,更好地利用自身医学知识服务于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对典型临床失败案例的病例讨论,将临床失误及治疗差错的相关背景介绍给学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他们从内心中体会到临床治疗的缜密性,逐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让他们认识到医疗无小事,再小的医疗忽视都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结局。通过带教老师的示范,从日常查房到风险谈话告知,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如何完善诊疗细节、规避诊疗风险,提高临床工作中规避医疗差错及风险的能力。

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通过“研究式教学法”培养科研思维及创新意识

医学生必须注重临床与科研两方面的培养才能符合创造型、开拓型、实用型的培养目标。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医学人才是我国医学生培养的方向。杨炼红等[10]在八年制的神经病学见习中提出了研究式教学法的概念,并发现该模式不仅能提高学员的理论考核成绩,还提升了学生对见习的满意度。我们借用了“研究式教学法”这一概念,在日常的生产实习中将VTE疾病近年来所提出的诊疗指南进行讲解,将目前临床遇见的新问题进行提问,以发散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进行小课讨论。最后由带教老师将问题凝炼后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形成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科研材料。在此过程中,实习学生的科研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有些甚至写出了具有临床研究意义的临床论著。我们在以往的带教实习中,在VTE疾病B超诊断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有同学结合血栓的病理学基础提出是否能够通过利用血栓的软硬程度进行血栓的诊断。受这个思路启发,我们进行了临床资料收集,最后与超声医学科合作完成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期诊断价值》临床研究论文[11]。由此我们认为,研究式教学法对于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五、结语

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医学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基础。我们在临床医学生VTE疾病的带教过程中,以典型病例为中心,通过导入式教学法巩固疾病相关基础知识,以多元化科室诊治为依托,通过临床多科室协同“三维教学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以复杂的疾病转归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典型临床案例培养学生医德医风,同时提高规避临床医疗风险能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通过“研究式教学法”培养科研思维及创新意识,克服临床实习期短、教学难度大的困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VTE疾病的临床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临床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3):602-604.

[2]关振鹏,陈彦章,宋弈宁,等.体重指数年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6):611-615.

[3]马骊,王欣,蒋丽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因素及其预防策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9):1677-1680.

[4]孙丽丽,吴凤霞,李玉宏,等.PBL与CBS教学法在超声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4,20(5):485-488.

[5]宋高臣,申梅淑,崔荣军,等.PBL与CBS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7(2):110-112.

[6]王海平,林常清.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5(9):869-870.

[7]梁渊,田怀谷,卢祖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1):13-15.

[8]杜治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与医学整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9):1-5.

[9]颜婕,田清华,李咏.对当前医患矛盾关系的思考[J].西部医学,2011,23(8):1619-1620.

[10]杨炼红,刘淑琼,吕瑞妍,等.研究式教学法在神经病学八年制临床见习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