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网络系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15:21:08

序论:在您撰写网络系统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网络系统论文

第1篇

现在,顾客选择酒店时既看重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也更加酒店信息化建设状况。顾客入住酒店不再只是解决住宿,还有娱乐、商务等需求。从市场调查来看,酒店的客流很大比例在于商务需要。而商务顾客都把客房当作临时的办公室。在里面办公,撰写WORD资料,准备PPT文稿,收发电子邮件等等。这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酒店对于互联网的接入服务是否完善。

酒店的网络应用情况非常复杂,使用的人员流动性大,对酒店网络建设提出了比较高的需求,需要解决因病毒攻击而引发的客户投诉的问题。这其中经常碰到的会引起所有用户不能正常上网的是ARP欺骗。近段时间,国内网吧、企业、酒店等行业大都出现过由于ARP欺骗引起的断线(全断或部分断线)的现象,由于该欺骗变种太多,传播速度太快,国内外的反病毒厂商都没有很好的办法来解决ARP欺骗问题。

一、什么是ARP欺骗

从影响网络连接通畅的方式来看,ARP欺骗分为二种:一种是对路由器ARP表的欺骗;另一种是对内网PC的网关欺骗:

第一种ARP欺骗的原理是——截获网关数据。它通知路由器一系列错误的内网MAC地址,并按照一定的频率不断进行,使真实的地址信息无法通过更新保存在路由器中,结果路由器的所有数据只能发送给错误的MAC地址,造成正常PC无法收到信息。

第二种ARP欺骗的原理是——伪造网关。它的原理是建立假网关,让被它欺骗的PC向假网关发数据,而不是通过正常的路由器途径上网。在PC看来,就是上不了网了,“网络掉线了”。

二、ARP欺骗的危害

ARP欺骗可以造成内部网络的混乱,让某些被欺骗的计算机无法正常访问内外网,让网关无法和客户端正常通信。实际上他的危害还不仅仅如此,一般来说IP地址的冲突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来避免,而ARP协议工作在更低层,隐蔽性更高。系统并不会判断ARP缓存的正确与否,无法像IP地址冲突那样给出提示。而且很多黑客工具例如网络剪刀手等,可以随时发送ARP欺骗数据包和ARP恢复数据包,这样就可以实现在一台普通计算机上通过发送ARP数据包的方法来控制网络中任何一台计算机的上网与否,甚至还可以直接对网关进行攻击,让所有连接网络的计算机都无法正常上网。这点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因为普通计算机没有管理权限来控制网关,而现在却成为可能,所以说ARP欺骗的危害是巨大的,而且非常难对付,非法用户和恶意用户可以随时发送ARP欺骗和恢复数据包,这样就增加了网络管理员查找真凶的难度。三、解决ARP攻击的方法

绝大多数路由器厂商建议用户在内网主机和路由器之间建立双向的ARP绑定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目前看来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但是在酒店却很难使用这个方案,随着住店客人的不断更换,酒店客房里的主机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意味着遭遇ARP欺骗时,不可能在路由器上通过绑定内网主机ARP信息的传统方法解决此问题。同时,也很难让住店的客人操作对路由器的ARP绑定。

针对使用HiPER路由器的酒店用户特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解决路由器被ARP欺骗的问题

绝大多数酒店采用DHCP技术给上网用户动态分配IP地址,HiPER新一代ReOS版本VSTAR根据这个特点,对路由器DHCP动态分配IP地址的用户自动进行ARP绑定,待该IP地址租约到期未续租时将其自动解除绑定的功能。这样当路由器收到内网虚假的ARP信息的时候就会主动拒绝。

2.解决内网主机被ARP欺骗的问题

方法1:通过路由器按照一定频率发送申明自己的广播包,告知内网每台主机正确的网关ARP信息。

方法2:一旦ARP欺骗发包的频率高于网关的发送频率,方法1的防御方法就会失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配合内网安全交换机端口隔离功能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内网的交换安全交换机上配置每个端口为独立的VLAN(可以采用802.1QVLAN或者PortVLAN技术)。这样,内网即使有主机发起ARP欺骗,也不会影响到内网的其他主机的正常上网。

3.过渡方法

暂时没有安全交换机的酒店网络也可以使用过渡方法,在内网的服务器上共享一个主机绑定路由器ARP信息的批处理文件,并且在每个房间网线接口旁摆放一个卡片,指导用户如何找到这个批处理文件,如何执行该批处理文件。这样就可以在内网主机上完成对路由器ARP信息的绑定。

第2篇

1.1诊断思路

网络系统故障一般有电源系统引起的故障、节点故障和线路故障[5];通信线路的故障形式主要有CAN线短路、CAN线断路、CAN高低线短路、CAN线以及线路物理性质引起的通讯信号衰减或失真,这些都会引起控制单元无法工作或电控系统错误动作[6]。控制单元的正常工作电压一般在10.5V~14.5V范围内,如果提供的电压低于该值就会造成一些对工作电压要求高的控制单元出现停止工作,从而使整个网络系统无法通信。所以诊断前应先保证电源供电正常,再使用专用诊断仪或解码器对整个电控系统进行故障诊断,若诊断结果为控制单元通讯故障、失去通讯、通讯总线故障时,一定要弄清控制单元之间的通信关系,选取合适的检测点测量信息传输线路波形,最后查明故障原因。

2供电企业试验测量

2.2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CAN线断路波形机理分析

1供电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的必要性

首先,供电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具有分布十分分散、网络节点多的特点,管理起来较为困难。供电企业需要对整个城市的供电进行管理和控制,那么必然会使用大量的网络节点。由于这些网络节点较为分散,出现问题不易查找出源头进行处理,势必会影响正常的供电工作。其次,供电企业本身担负着用电安全的重要责任。供电企业跟普通企业不同,它担负的责任更重,普通企业的网络安全出现问题,仅对企业自身造成不良影响,很少会对社会或者是大范围的人群造成生活上的影响。而供电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会对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损失。最后,当前影响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因素太多,严重影响其稳定性。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共同制约着其安全稳定地运行,所以我们想要确保其安全和稳定,就必须站在宏观的角度去看问题,全盘考虑,找出对策。

2影响供电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因素

影响供电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因素较多,主、客观的因素都有,其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供电企业自身的问题造成的安全隐患,一类是外部的因素对其供电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保障研究曹凡国网湖北省十堰供电公司湖北十堰442000安全性的影响。供电企业自身的问题完全是可以通过管理手段杜绝的。这些因素大致上分为下面几种:第一,计算机本身的硬件故障和软件问题。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很多硬件组成的,其输入输出、存储、电源、主板等原件较为复杂,任何一个原件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产生影响,一旦出现信息的错误接收或者发出,又或者存储的数据丢失,都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损失。另外,只有计算机硬件无法实现其具体功能,整个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是依托于各种软件,这些软件本身可能是有缺陷或者漏洞的,又或者软件开发者故意留有“后门”,都将直接影响系统安全。第二,员工个人操作时常会因为不按规范进行而出现安全隐患。计算机即便再便捷、迅速,它也需要人的操控。人总是会因为疏忽大意或者是不重视操作规范而造成问题,特别是当前供电企业某些工作人员具备供电常识,但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当今电力企业的发展又要求必须要使用计算机,这些工作人员在操作时候很可能会造成网络设备的损坏或者留下安全隐患。特别地,员工操作计算机最易出现安全隐患的阶段就是数据的传输阶段,在数据传输时没有做好安全保障常会造成重要数据的泄漏或者被窃取,严重时候还可能被破坏。第三,管理不善导致的安全问题出现。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机房的门禁制度不健全,无法阻止不相干人员进出机房,这样任何人都会对计算机系统造成威胁。

而影响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外部因素大致上分为两类,首先是不可抗力的作用。这里的不可抗力主要是指自然灾害。因为计算机需要线路去传输,而计算机线路最怕遇到暴雨、火灾、雷电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导致的线路中断。一旦线路被外力中断,其系统安全就无从保证。其次是病毒和木马的感染,这项因素严格来说是由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和黑客刻意操作两方面的原因构成的。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使网络安全无从谈起,而会出现这种情况,无非是自身管理的漏洞等原因,都需要企业从自身入手进行解决。

3供电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保障措施探析

针对上述的影响因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共同保障。首先,从管理层面来说,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手段,不仅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领域,还要从整体入手,做好整个企业的宏观管理,制定出相关的操作规范和管理规范,设立专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部门,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整个系统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控制,使其安全有最基础的保障。

其次,应当注意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往往是电力知识较为稳固,对计算机的使用并不能尽如人意。而仅靠专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计算机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另外,还要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对故障的敏感性,在操作计算机时一定注意各种风险和隐患。

再次是从技术层面来说,要进行多个领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一是要做好抵御外部攻击的准备。要进行防火墙以及入侵检测系统的设置。必须在企业网络系统内安装防火墙,并且运用IP伪装等技术,保护内部网络的安全。同时,安装入侵检测系统,与高等级防火墙配合使用,共同抵御外部的网络攻击。另外,还要运用一些成熟的技术来抵御黑客的袭击。例如运用应用技术和PacketFiltering技术。前者是一项较为稳定的监测系统,对于这项技术来说,整个防火墙的线路近乎于透明,可以很清晰地对外界数据进行监控和排查,确保外来数据的安全。而PacketFiltering则是指包过滤技术,它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主要是为各种基于TCP/IP协议数据报文出进的通道。现代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是动态过滤,区别于以往的静态过滤,它现对信息进行分析,然后运用防火墙预设的规则进行效验,确保有问题的某个数据包能够及时被发现并阻止;二是做好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的日常管理。我们知道,来自计算机网络内部的问题要远大于外部的问题,要想内部不出问题,就需要从内部多个方面入手。技术人员应当定期地进行病毒和木马的查杀并且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要进行必要的身份设置,根据工作人员工作权限和工作内容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身份口令,建立不同权限的身份账号,设定访问和修改的权限,并且对这些身份资料进行定期的核查。最后是做好各种补救措施。安全隐患的预防措施再完备也无法保证不会出现问题,企业应当做好各种准备,将重要数据进行备份,确保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将损失降低到最低范围内。

4结语

第3篇

在建设心电网络之前,心电图机是采用热敏纸记录心电图,门诊、病房心电图检查依靠人工模式。随着医院患者越来越多,心电图室患者等候时间很长;心电图数据无法进行数字化保存,更不能全院共享;心电图检查设备大部分是单机工作形式,心电图资料大量流失的问题一直阻碍着心电图室的发展。面对心电图检查不能实现网络共享、不能获取患者申请信息,不能连接电子病历(EMR),不能使用电子签章、不能实现电子扣费和网络查询等问题,心电电生理检查的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是势在必行[3]。

1.1心电网络建设情况

心电网络系统的建设,其本质就是一套完善的心电检查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心电检查开单、患者就诊、数据存储、数据读取和展示等功能模块,我院网络系统心电检查流程。首先从HIS获取患者申请信息,连接进入PACS、EMR,然后使用电子签章、电子记费、网络查询等共享患者信息,实现院内所有临床科室的床旁心电图采集传输,建立心脏病患者资料库,为心电图检查建立全新的集中式工作模式。在门急诊建立诊断中心,安装门诊预约登记系统、电子叫号系统、医生报告诊断系统、主任审核系统、夜间值班诊断系统,心电图机采集设备联网,统计检索管理系统。心电图检查包括预约登记、电子叫号、记费、检查、报告、集中存储、临床共享、统计检索等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病房配备手持移动式心电图机,建立床旁心电图采集模式;同时通过WEB浏览系统或HIS医生工作站进行全院临床信息共享。信息化建设方面,需要安装心电图数据服务器、存储服务器,与HIS、EMR、门诊一卡通等系统进行集成对接[4]。

1.2建设效果

1.2.1简化患者检查和报告流程我院现有心电网络自2010年开始建设至今,已经顺利突破了心电信息的网络化、集成化、数据集中存储等难点。现在,医生只需要在医生站开具相应医嘱之后,患者即可凭借手腕上的腕带至心电中心进行心电检测。检测完毕后,检测结果经相关心电医生分析后,分析与检测结果一并上传至心电网络,医生只需在自己的医生站即可查看检测结果及心电医生的检测分析。通过系统建设,在各个科室现有常用软件上(如EMR系统)添加心电信息管理平台的相应接口,使门诊、病区等整体区域心电图检查流程化,专家在线诊断,提高诊断精确度与标准。检查后的结果由专业的医生集中处理,通过WEB方式将报告在全院医生工作站上,实现心电图信息图像全院并共享。临床医生可以获得专业的图文诊断报告,可以看到心电图原始数据以及保存的心电图资料。临床医生可以在区域内任意电脑上浏览电子心电图报告,随时打印,方便会诊[5]。

1.2.2心电网络数据库建设心电网络的建设,解决了心电图数据集中存储的问题。通过建立区域的心电图数据库,为将来患者再次就医提供历史资料,也为医院各种心脏病统计学提供数据基础。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积累临床资料,资源共享,广泛讨论;②从个案的心电图资料中发现共性的特征,总结经验,有助于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正确合理治疗;③随时观察、对比,改善预后,提高诊疗质量;④为青年医师、基层医生提供临床心电图信息资料,指导临床研究方向,促进学科诊疗水平的提高。

2发展方向

2.1检查部分对于心电检查部分来说,其发展的趋势是逐渐向临床靠近,目标是通过移动心电检查设备的使用以及对科室医生的培训,让患者在床边就能及时完成心电图的检测,同时将检查数据实时传送到诊断中心,通过网络将结果展现在医生的电脑上。我院对无法移动或行动不便的患者,由科室专人负责使用手提式移动心电检测设备对其进行心电检测。但检测结果无法上传至心电检测中心。下一步建设的目标就是选用带有无线网络连接功能的心电检测一体化设备,通过现有的医护无线网络,实时上传检测结果,避免后期数据与系统分离,也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6]。

2.2诊断部分建立统一的心电检查诊断中心。当各个检查点完成检查后,由系统自动将数据传至心电诊断中心,采用国际通用的诊断用语库编写报告,提供丰富的报告诊断库,避免过多的键盘输入,快速的报告输入,支持心电图原始报告多次对比功能。建立报告网络系统,将临床送达的心电图进行诊断报告网络,缩短医生获得诊断报告时间。诊断医生可以将接收到的心电图进行自动报告录入、给出标准报告,经WEB系统给临床医生,临床医生可以在医生工作站或护士工作站上获得心电图诊断报告。并支持心电图、测量分析参数、心电图特征描述、心电图诊断等报告输出[7]。

3存在的问题

心电网络的建设给患者、医生带来便捷和高效的就医过程,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如网络传输不稳定、临床医生技能不熟练等问题。所以,随着心电网络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了保证其日常的正常运转,需要投入大量的维护工作,如:系统与硬件供应商的售后服务;信息中心的网络保障和应急方案;临床科室正确使用设备,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尽量减少和避免无效心电图的产生;心电图室在保证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还需要对以上工作进行协调、支持与帮助。

4总结

第4篇

相比于常态物流,应急物流任务紧急、环境险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灾后应急物流需求骤增,要求地面物流网络系统在频度、容量、速度等方面的能力与之匹配提升。地面应急物流能力直接依赖于地面物流网络系统的拓朴基础和网络应用,而外界干扰直接影响地面物流网络系统能力,因此对地面物流网络系统干扰和干扰应对的分析很有必要。灾后地面应急物流网络所受干扰影响一般呈现三种情况。

1.1应急物流网络拓朴结构与功能未受损物流网络拓朴结构未遭破坏,节点和线路的物理结构和功能正常,在流量、速度和成本方面保持常态功能水平,但因应急物流需求骤增带来应急物流的流量和时间要求骤升,势必造成物流网络满负荷、超负荷现象,如果管理协调不力,极易发生因流量突增造成的设施设备故障、交通事故等次生事件,从而造成地面物流网络运行不畅。另外,灾后出现的各方力量无组织前往灾区、民众拥堵等人为干扰,也会影响应急物流网络正常运作。

1.2应急物流网络部分节点或路段受损,部分功能受损物流网络部分节点受损,导致与其相连的所有条物流链路功能下降或断裂;路段受损或断裂,路段容量和流量受影响,导致两头节点功能受影响。节点和路段是否受损或受损程度的外在影响因素主要有灾害强度(如地震强度、洪水强度)、节点和路段所处外部环境(如周边建筑物的高度、密度、强度和复杂程度)、地形地貌和灾后事态严重程度(如次生灾害)等;内在因素主要是节点或路段的耐灾、抗毁强度,如节点建筑、路段本身的抗震强度等。

1.3应急物流网络大部分要素遭破坏,或高危节点、关键路段损毁如果路面物流网络大部分网络要素遭破坏,或网络中的高危节点、关键路段受损极易造成整个物流网络系统瘫痪。如图1所示,A1为出救点,B为救援点集合,包括B2~B5。从出救点A1到救援点的路径中,B2是A1到B3、B4、B5的必经节点,A1-B2是必经路段。如果节点B2或路段A1-B2损毁,且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整个地面物流网络瘫痪。汶川地震后出现多个生命孤岛正是由于多条关键路段断裂(如国道G213、G317),玉树地震中由于生命线(如国道G214)路面结冰、大裂缝等因素造成。

2应急物流网络系统干扰应对能力

应急物流网络系统干扰应变能力,就是网络系统在遭到人为或自然的外来扰动下,不受影响或者受影响后能够在规定时间和条件下完成网络拓朴结构修复、重构和拓展,物流能力在常态物流基础上实现功能保持、扩展和提升,确保应急物流网络畅通。应急物流网络系统干扰应对能力包含网络可靠能力、网络修复能力和网络扩张能力三个方面。

2.1应急物流网络可靠能力物流网络可靠能力是应急物流网络的首要能力,主要指物流网络遇外界扰动后不受影响、不受破坏或遇扰能应、应之能胜的能力,包括节点可靠能力和线路可靠能力两个方面,这两者决定了网络连通可靠性、网络容量可靠性、行程时间可靠性和网络成本可靠性。网络连通可靠性是指网络中任何OD对间至少存在一条路径的概率。网络容量可靠性主要指应急时物流网络容量大于等于常态物流网络容量的概率;行程时间可靠性是指任何OD对间的应急物流行程时间与常态或预期物流行程偏离度接近0的概率。网络成本可靠性是应急物流成本与常态物流成本的偏离度接近0的概率。

2.2应急物流网络修复能力物流网络修复能力是指当应急物流网络系统遭到破坏后修复完好或网络重构的速度和成本能力。灾后网络连线破坏引起运输线路断裂、网络节点破坏导致流入流出异常、物流装备设施破坏带来物流能力受损等情况发生时,如果物流网络系统能够修复,那么网络修复速度是修复能力水平的表现;如果物流网络不能完全修复,则修复能力表现为网络残缺条件下的物流网络系统重构能力,如运输方式的转换、路线重构、节点重新定位等。

2.3应急物流网络扩张能力物流网络扩张能力是指物流网络受干扰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扩张比常态物流更强的网络容量、能量和功能,以满足应急物流需求的网络扩张能力。应急事件发生后,面对骤增的客观应急需求和主观应急要求,能够在短时间内确定节点、增加线路,构建高效物流网络并提升节点和线路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搭载专业物流公司网络,使其在运输存储、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分拣配送、信息化运作方面更加规范高效;另一方面,对于瓶颈路段尽可能扩容或搭建应急立交,对于收费管制路段重新安排,以达到比常态物流更通畅、便捷的绿色网络。

3应急物流立体多级网络系统构建

3.1应急物流网络系统拓朴结构

3.1.1应急物流网络立体构成应急物流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满足应急物流需求。在内外部各种扰动下,应急物流任务的实现仅依赖地面物流网络是不够且不可靠的,选择或改进节点、路径,重构并集成以火车和铁路、汽车和公路为主要元素的地面应急物流网络,以船只和航线构成的水路应急物流网络及以直升机、运输机和航线构成的空中应急物流网络,形成水陆空立体应急物流网络系统,以此为基,科学组织并整合物流立体网络资源,机动选择或最迅速、或最便利、或最经济的路由和路径,有序、高效地完成应急物流任务。

3.1.2应急物流多级网络结构在常态物流网络基础上,以覆盖最多受灾区域、高效满足应急需求为目的,设计四级关键路径、多维物流方式的应急物流立体多级网络拓朴结构,如图2所示。从左向右第一级为供应点集合,包括供应各类应急物资和设备的直接供货商、各界捐赠源、各级物资储备库等;第二级为供方中转集合,负责衔接上游供应商,向需方中转或救援点调配供应物资与设备;第三级为需方中转集合,负责衔接上游供应商或供方中转的物资、设备,直接向救援点配送;第四级为救援点集合,负责接收来自供方、需方中转发来的物资、设备,并对灾民进行配发。在立体应急物流网络中,供需双方中转站选址是关键,它既是地面物流方式的节点,也是其他运输方式的落脚点,因此既要考虑其可连接的运输方式,又要考虑中转站的运作能力。唯有这样,才能做到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对接,实现立体物流一体化高效运作。

3.2应急物流立体网络耦合功能

应急物流效率效果一方面取决于网络拓朴结构,另一方面取决于应急物流网络功能实现。在地面道路受损、设施破坏、节点失效等情况下,重组物流网络资源和管理网络流,重构异质耦合物流网络是实现应急物流网络功能的有效选择。

3.2.1应急物流立体网络物流组织应急物流链中,第一、二级,第一、三级,第二、三级之间受扰动较小,可选择最高效的运输方式,并选择最短里程路或最短时间路;第四级主要由第三级联系和供应,特殊情况下为缓解第三级压力或可由第一、二级直供紧急物资,第一、二级以空运等方式直接向第四级配送;第三、四级物流网络最易受到扰动,其组织应变能力决定着应急物流能力,因此在该段应急物流网络立体化程度会更高、更复杂。灾后72小时内,公路、铁路运能不确定,空运、航运等受扰较少的运输方式或成为主力,人力、摩托等运力虽小但较灵活的运输方式是有效补充。

3.2.2基于应急阶段的物流功能实现(1)应急启动阶段。第一阶段,灾后24小时内。应急物流需求以时效为第一目标,整合水陆空物流方式异常重要。此阶段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将供水、电力、通讯等维修人员和设施设备快速运往灾区,为紧急救助和后期大批救助提供先导;二是将信息员、医疗队、专业救援队和紧急救援设备、药品物资运至灾区。如果路面网络严重破坏,空运是最佳选择,如直升机在汶川震后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天气恶劣,原始但灵活的人力和水陆空联运是打开救援局面的良方,大灾中最先到达灾区的往往是携带紧急物资的急行军。(2)应急救援阶段。第二阶段,灾后72小时内。应急物流需求以时效和流量为主要目标。这一阶段时效要求未减,同时产生巨额流量需求,地面应急物流网络逐渐成为主体,其他运输方式为补充。大批救援人员进出、救援物资进入、伤者运出、死者安葬等需要地面应急物流网络迅速恢复常态物流功能,并在可能的条件下扩容、改变网络结构等地面物流网络重组,如构建小世界网络[15]、关闭的某些路段、交通管制等。(3)应急恢复阶段。第三阶段,灾后72小时后。应急物流需求的主要目标是大流量和低成本,地面应急物流网络成为主体。继续救援、灾民日常生活和灾后重建所需的物资与设备的筹措、调运和配送是此阶段的主要物流任务,应急物流运作可以与常态物流接轨,考虑低成本、大流量、便利性需求等选择物流主体和物流方式。

4结束语

第5篇

1.1概述文成台改建的高清非编网络采用多通道NAS集群技术的集中存储网络解决方案,采用“万兆主干+千兆桌面”的网络架构,并结合“缓存技术”实现高清素材高效率编辑。系统分为4个子网,通过独立的通道与中心存储体实现网络化的共享编辑。多通道NAS网络是对非编网络的存储和传输采用优化策略和均衡调度,提高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和增强素材存储阵列的吞吐率,这样既大大提高了现有的网络带宽又解决了素材的备份问题。多通道NAS集群很好地解决了10GbNAS网络带宽的瓶颈问题,这种架构方式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中小型高清非编网络中。

1.2网络带宽计算NAS的瓶颈目前主要在外部以太口,所以在系统架构时就要充分考虑系统网络的带宽问题。设计存储系统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计算整个网络所需要的总带宽,总带宽是存储设备选型的重要参考因素。这次改建我们共架设14台非编工作站和2台配音工作站(都按非编工作站计算),按照全网非编工作站都采用100Mb的高清码流进行3层网络实时视频编辑,则每台编辑工作站占用300Mb/s带宽。整个系统所需要的总带宽为:16×300=4800Mb/s,4800/8=600Mb/s,考虑到网络系统要有80%的带宽冗余,那么存储系统应该至少能够提供750Mb/s的带宽。因此我们选择万兆存储中心(单台存储体的实测带宽能达到600Mb/s以上),为满足750Mb/s的带宽需求,特配置两台DS-S01T024万兆存储中心互为主备,系统总带宽将达到1200Mb/s,不但能支撑目前的编辑需求,而且还能满足未来的扩容需求。

1.3系统构架原理为了提高高清非编网络的实时编辑性能,防止网络堵塞,我们特采用“万兆主干+千兆桌面”的网络架构,中心交换机配置4个万兆以太网端口,分别接入2台中心存储的万兆网口,其他客户端站点通过千兆网口与中心交换机的千兆以太网口相连。文成台高清非编网络主要由以下设备组成:11台高清有卡工作站、3台无卡工作站、2台配音工作站、2台中心存储、2台数据库服务器、1台Web服务器、1台后台合成服务器。下面结合图1,简述文成台高清非编网NAS集群的工作原理。我们采用多网卡结构,主备阵列各插4块网卡,多IP地址组成多通道NAS/NAS集群,将数据分流。也就是把系统分为4个子网,通过独立的通道与中心存储体实现网络化的共享编辑。我们将每4台非编的IP地址设成1个网段,共4个IP段(即新闻制作组为A网段、专题制作组为B和C网段、广告/配音制作组为D网段),磁盘阵列的4个网卡分别对应非编工作站的这4个IP网段。根据参数的配置,“新闻制作组”和“专题制作组1”分别通过主存储阵列的A、B段网卡读取/写入;“专题制作组2”和“广告/配音制作组”分别通过备存储阵列的C、D段网卡读取/写入。主存储阵列出现故障时,“新闻制作组”和“专题制作组1”自动选择路径,从备存储阵列的A、B段网卡读取/写入。同理,当备存储阵列出现故障时,“专题制作组2”和“广告/配音制作组”自动选择路径,从主存储阵列的C、D段网卡读取/写入。由于主备存储阵列多网段分流,正常工作时,系统的总带宽拓展了1倍,通过后台数据库比对,实现主备数据完全镜像。

1.4“缓存映像”技术所谓“缓存映像”技术就是将中心存储阵列的存储结构实时映射到网络的每台非编上。系统素材采用分布式采集上载方式,编辑工作站实现素材的采集上载,素材上载到中心存储阵列的同时在工作站本地“缓存映像”文件夹中产生相同的镜像数据。据系统预设的优先路径策略,编辑工作站进行素材编辑时,先采用本地存储中的素材进行编辑,本地若无此素材,再根据策略选择网络存储中的素材实现网络编辑,本地编辑在编辑过程中不占用网络带宽,这样既可以减轻网络带宽的压力也能做到数据冗余。我们在日常编辑中,素材在工作站上载完成后随即进行粗编,此时系统直接读取本地素材进行实时编辑,这样大大提高了现有的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在系统所有工作站繁忙的时段这个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210GbNAS构架方式的优势

我们选用10GbNAS技术组建高清非编网,是结合实际经过对上述几种构架方式分析比对后确定的方案,我们发现10Gb以太网架构在中小网络建设中有诸多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成本低,网速快FC-SAN的建造成本最高,FC-SAN不仅需要价格高昂的光纤存储和光纤连接设备,还需要以太设备来做源数据交换,为了实现数据共享还需要另外购买价格不菲的SAN管理软件。IP-SAN比FC-SAN的硬件成本低了不少,不需要光纤连接设备,但它有SAN的特性,也需要另外购买价格不菲的SAN管理软件来实现数据的共享访问管理。以太网的结构最简单,只有NAS存储和以太交换机组成。随着10Gb以太网络的不断普及,10Gb的存储和连接设备的成本大大降低。10Gb以太网架构早已在大型的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领域运用,打破了长期被4GbFC和8GbFC独占的局面。

2.2故障环节少从网络架构可以看出SAN实现数据的读写共享访问需要3个环节,终端发起读/写请求到SAN共享管理软件进行源数据交换,得到源数据信息后再对存储进行读/写访问,这种情况不管是共享管理软件出问题,还是存储出问题都会影响数据安全,另外FC-SAN双网还要多一个环节,以太网出问题也要影响数据安全。NAS只有两个环节,不需要中间环节,直接对存储进行读/写操作,它不会因为第三方的问题而造成数据的损失。显而易见环节越多出问题的几率就会越高,采用简单的万兆以太网结构的非编制作网,是减少故障的基础。

2.3管理和维护简单网络建成后,方便的管理和简单的维护才能使网络的正常运行得到保障。SAN网络的架构复杂,环节多的特点就决定了它的管理和维护比较复杂,技术维护人员不仅要懂以太网和光纤网络的维护,还要会SAN共享软件的维护。SAN网络的启动关闭需遵守严格的顺序,给一些应急处理带来了操作复杂和等待时间过长的安全隐患。以太网络是大家熟悉的一种网络架构,NAS各个服务的启动不需要既定的顺序,如果服务器重新启动,只要网络正常连通就可以开始工作,在应急操作中不容易出错,这给网络整体维护带来方便。

2.4兼容能力强,平滑过渡目前各电视台的以太网路设备以千兆居多,因此在新建网络的时候必须考虑新老网络的兼容性,以保证新的网络和原有的网络的平滑过渡。10Gb以太网络可以和各个阶段的以太网络互联而且不需要额外增加设备,也可以根据资金情况灵活搭配组合,可以先主干建成10Gb的以太网架构,分支用1000Mb以太网络架构,然后分支根据业务需求逐步过渡到10Gb。

2.5互联互通方便,数据交互电视台内部各个业务板块间资源共享,板块间节目交换需要互联互通。以太网只要网络连接上就可以进行连通,这使电视台在构架整体网络时变得比较简单。相比之下,光纤网就显得比较复杂,因为这是个专用的网络,所采用的网络协议和设备都是专有的,不能和通用的设备互联,必须经过转换,这就大大增加了互联的难度和成本,数据交换效率也大幅度降低。采用10Gb以太网络架构的高清制作网,为电视台各业务板块的互联互通带来了便利,降低了难度,节约了成本,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3结束语

第6篇

1.1星型结构具有网络结构简单,建网容易,网络易于扩展,故障的检测和隔离方便.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网络的中心节点负担过重,一旦中心节点出现故障,可能会造成整个系统瘫痪.根据实际情况,化学化工学院机房面积约为120m2,现有38台微型计算机,其中1台配置较高,作为教师机;另外的37台配置相对低一点,但都是相同型号.网络设备包括2台24换机.综合上述条件考虑,决定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1.2网络硬件

1.2.1网络中服务器与客户机的选择系统结构选择客户机-服务器系统,该技术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与集中式平台、计算机局域网体系结构不同,它以系统成本低、功能强大、用户可以自由实现各种各样的客户机与服务器的联网组合等显著优点,被广大用户所采用[4].这种结构的优点体现在:服务器能够对网络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对于没有取得安全机制授权和鉴别的客户,不允许其对服务器中的数据进行非法访问,充分保证了系统地安全性能.客户机是具有独立性能的智能化微机,它既可以单独运行存储在其中的应用程序,也可以通过网络享受服务器提供的服务.网络最重要的作用是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对于共享的资源来说,绝大多数都存在于网络服务器中,因此,作为网络服务器的微机应具有大容量、高速度、性能可靠等优点.根据机房现有机器的特点,选择PIV3.0GHz的处理器,1GB的内存,160GB的硬盘作为基本配置的高档微型计算机作为网络服务器.客户机有37台同样档次的微机组成,PIV2.6GHz的处理器,520MB的内存,80GB的硬盘作为基本配置.

1.2.2网络互联设备网络互联(Interconnection)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和设备将相互独立的网络或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达到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目的.一般来说,网络互联的方式主要有如下两种:一是通过中继系统实现网络互联;二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互联.考虑到机房的具体情况,将采用第一种互联方式.目前常用的中继设备有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和网关.本系统将采用TPLink24端口的智能交换机,配以3COM公司及D-LINK10M/100M自适应网卡.具体连接过程是从其中一台交换机的一个下方端口引出一条线接入另一台交换机的上方端口,即可实现将37台客户机全部连接.

1.2.3通信介质传输介质是指连接计算机的通讯线路,一般分为有线介质和无线介质两类.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是常用的3种有线传输介质.无线电通信、微波通信、红外线通信以及激光通信的信息载体都属于无线传输介质.双绞线是综合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输介质.由于它具有性能好、成本低、抗干扰作用强的特点,因此在机房组建网络系统中使用了非屏蔽双绞线作为通信介质.如图3所示.它是由两根绞在一起的导线来形成传输电路.两根导线绞在一起主要是为了防止干扰(线对上的差分信号具有共模抑制干扰的作用),利用RJ-45水晶头连接在网络互联设备上.

2网络软件

完整的计算机网络是由计算机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共同组成的.要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必须在具备了计算机网络硬件的同时,配备完善的网络软件.而计算机网络软件,又分为网络系统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

2.1网络操作系统[5]网络操作系统(NOS)是向网络计算机提供网络通信和网络资源共享功能的操作系统,它是负责管理整个网络资源和方便网络用户的软件的集合.由于网络操作系统是运行在服务器之上的,所以有时我们也把它称之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工作站服务器型网络中,服务器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是每个组网者都需要考虑的.目前网络环境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类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NetWare、Unix、Linux等几类.而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统在网络操作系统中是最常见的.一般常用到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NTServer4.0,Windows2000Server等.本系统主要采用Windows2000server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是为服务器开发的多用途操作系统,与以往的网络操作系统相比,Windows2000Server在安全性、可靠性、可操作性、适应性和网络性能等方面的功能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可为部门工作小组或中小型公司用户提供诸如Web服务、文件打印服务以及软件应用服务等.Windows2000Server对系统配置要求较高,具体如下:CPU为Pentium133MHz或更快的中央处理器,每台计算机最多支持4个CPU;内存容量建议最少256MB(最小支持64MB,最大支持4GB);需要的最少硬盘空间大约为1GB.为了发挥Windows2000Server的性能,特别是承担关键应用的服务器在硬件上应该选择更高的.在Windows2000Server中,FAT16、FAT32、NTFS是最常见的3种磁盘文件系统.可以将服务器的主分区设置成NTFS格式,用来安装操作系统.其他分区设置成FAT32格式,用来安装必要的应用软件,方便学生进行作业的收发.在具备了相关的网络硬件设备和网络操作系统后,要想使具有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能够互相通信,就必须有一组共同遵守的通信标准,即网络协议.协议本质上无非是一种网上交流的约定,目前,全球最大的网络———因特网(Internet),它所采用的网络协议是TCP/IP,它是因特网的核心技术.其中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是两个最基本、最核心的协议,是目前被各方面遵从的网际互联工业标准.在开通校园网后,由网络中心分配唯一的IP地址,并配置相应的网关和子网掩码后,机房内所有计算机就可以通过校园网服务器连入互联网进行畅游了.

2.2网络应用软件根据学院实验课程的要求,为机房内计算机安装必要的网络应用软件.比如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时,要登录网页,因此需要安装WWW服务;有时候可能需要校内网进行作业的暂存,资源的下载,就需要FTP服务的支持.

3结束语

第7篇

1.1系统网路总体设计方案ZigBee网络主要由协调器节点、路由节点与终端节点组成。北斗通信与Zigbee网络图像监测系统组网框架如图2所示。结合该系统的具体使用环境场合,可以多种形式组网,协调器节点将作为网络系统的要节点,完成对网络的建立与管理、环境数据收集管理及连接北斗终端发送数据。其它路由、支路节点与终端节点负责环境数据采集并发送数据至协调器节点[5]。该系统内的协调器节点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系统网络中其它节点第一次与协调器节点通信时,如果出现该通信节点不在其路由列表中,此时协调器节点依据不同路径情况,将选择最佳匹配的网络路由路径。整个网络中由路由与终端节点所采集的图像信息最终汇总到协调器节点,通过与其相连接的北斗终端模块发送给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在通过地面接收站接收,在监控中心就可以清晰的看到相关图像信息。该系统具有直观、便捷、信息实时性强等优点,从而将被在监控、海洋生产、运输、电信和勘探等领域广泛使用。

1.2北斗通信模块选择系统采用北斗通信模块与GPS双系统模块SUN-BGR,它是一种自动测报通用型模块,采用USB接口方式,与其它器件连接方便,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指标下工作,完成单系统定位和双系统混合定位。可根据用户要求进行灵活的改进,在32通道内通信。该北斗双模系统,兼顾了GSP定位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船舶等交通工具的调度组网,完成监控和短报文发送工作。对不利于派人驻守和勘测的地方有着独有的特点,也可与多种传感器相连实现水文、气象、地质、森林防火等各类大型管线行业的数据传输和实时监控。具有定位、通信、导航、数据接口、遥闭和单双向停机等功能,在对黑龙江林场监控中得到应用,性能得到很好证明。模块主要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1.3ZigBee路由及终端节点设计远程图像监控终端系统实现采集视频图像数据、压缩编码视频图像数据、传送压缩视频图像数据至控制中心等功能。整个硬件系统可分为嵌入式主控模块、ZIGBEE模块、显示模块、图像采集模块、供电模块及FLASH模块六大部分。本系统的硬件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嵌入式主控模块采用S3C2440处理器,主频可达400MHz,主要是面向终端设备及高性价比、低功耗的应用,负责对ZigBee模块数据的处理和控制。在主控模块上运行嵌入式Linux系统,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管理程序模块进程并调度进程等。ZigBee模块主要用于接收图像信息,并以特定的格式发送给ZigBee协调器模块。图像采集模块完成视频的采集和压缩功能,由USB摄像头和视频采集压缩卡两部分构成。视频采集压缩卡采取模拟图像输入,JPEG压缩图像格式输出。图像的采集和压缩都由硬件实现,这样监控终端自身就可以不需要配大容量的缓存,从而降低了成本,减少了ARM处理器的工作负担。视频采集压缩卡还支持图像侦测功能,在图像侦测状态下,压缩卡连续捕捉图像。图像侦测灵敏度以及异物面积大小均可由ARM处理终端设定。有快速的图像捕捉速度和较强的数字图像处理能力。配以改进的图像侦测算法,取得了较好的图像侦测效果。显示模块采用3.5寸TFT带触摸屏的LCD,作为整个系统的控制面板。FLASH模块将存储一些尚未传输的图像信息。供电模块主要为系统正常工作提供电源。整个北斗视频图像采集终端依照客户端/服务端模式设计,实时将集的图像信息传送到监控中心。系统工作时,先由主控模块启动视频图像采集和压缩过程,启动USB摄像头对现场图像进行实时采集,将采集的图像数据经由视频采集压缩卡处理后存储为JPEG格式,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由主控模块或用户指令控制图像的压缩率,北斗发起与远方监控中心的视频图像数据的传送连接,监控中心以服务器模式运行,经监控中心确认后,北斗模块将视频图像压缩数据包将开始无线传输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根据监控需要完成视频图像压缩数据包的接收和图像显示等操作。

2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的设计分为两部分,包括ZigBee引导程序软件设计和终端处理程序软件设计。ZigBee引导程序软件设计实质是整个终端程序的一个子模块,完成对ZigBee的初始参数设置。包括关闭看门狗计时器,初始化串口配置,关闭中断,初始化系统时钟;打开网络状态指示LED灯,并使系统运行于管理模式下;配置与串口相连的引脚为输出状态,同时,初始化I/O口。对于ZigBee控制采用AT通用命令完成,如果使用AT+CPOWD=1能够关闭ZigBee模块。这个命令可以使模式从网络中退出并允许进入安全状态,在断电之前保存数据。ZigBee初始化流程如图4所示。终端处理程序主要解决控制图像采集压缩卡采集JPEG图像,通过LCD触摸屏发出的控制命令。采用AT命令控制ZigBee模块接入北斗无线网络,并将图像上传至北斗网络。本部分采取C++和C编写,采用动态图像的传输方式,也就是说,一旦连接成功后,LCD控制端发送命令给终端采集JPEG图像或设置终端的状态、图像的压缩比例、图像幅度大小等动作。终端处理程序流程图如图5所示在图中的图像处理中,从采集到识别采用Y、U和V三个分量算法进行,其中获取到处理采用原语进行,主要算法如下:UTL_stsStart(stsDispTime);//开启显示时间计时inBuf[0]=pMsgBuf->bufY;//获取Y分量nBuf[1]=pMsgBuf->bufU;//获取U分量inBuf[2]=pMsgBuf->bufV;//获取V分量outBuf[0]=disFrameBuf->frame.iFrm.y1;//存储处理后火焰图像Y分量outBuf[1]=disFrameBuf->frame.iFrm.cb1;//存储处理后火焰图像U分量outBuf[2]=disFrameBuf->frame.iFrm.cr1;//存储处理后火焰图像V分量yuv420to422(inBuf,outBuf,720,480);//将YUV4:2:0的格式转换YUV4:2:2UTL_stsStop(stsDispTime);//显示时间计时结束通过上述设计方案,结合图像识别压缩算法,与硬件系统调试,实现了卫星多点远程监控图像的传输和显示。

3实验结果

系统运行时的实验数据如下。图6是当嵌入式远程监控终端工作时,linux系统的启动信息。当系统工作后,图7是系统服务器终端显示的图像监控终端采集的实时图像,图像的分辨率为320*200的彩色图像。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