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表情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15:20:55

序论:在您撰写表情艺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表情艺术论文

第1篇

一、表演艺术中无表情表演的经典瞬间

拍摄于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典影片——《卡萨布兰卡》,展现了当时民众反法西斯的激情,同时也描述了一段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的情节紧凑、紧张、曲折、流畅,对话也十分简单。当美丽多情的女主角遇到神秘潇洒的男主角,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即将上演。影片于1943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导演三项奖,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影片的剧本一直没有确定,所以拍摄期间剧本几度修改,没有人知道剧情的走势将会如何,女主角的爱情最终将走向何方。所以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女主角一直保持无表情的表演状态,让人们也对结局充满猜想,是亨弗莱•鲍嘉还是保罗•赫里德,影片里无表情的表演瞬间,是羞涩为之的爱情经典。提起无表情表演,人们不得不想起《瑞典女王》中著名演员葛丽泰•嘉宝所扮演的女王角色。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中,那种无表情表演的魅力,被世人誉为“精典镜头”的“冷面表演”。影片中女主角为了追求爱情和自由,甘愿抛弃高贵的王位。但是当她抛弃王位之后,却得到了恋人故去的消息。海风拂过秀发、拂过船头,她面部没有任何表情,眼神直向前方,这一刻的经典瞬间,为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有惆怅、有怀念、有辛酸、有新的渴望,无表情表演的时刻,或许演员都无法用言语诠释当时的心情,但是却通过艺术的诠释,升华了艺术的格调与魅力。在很多分镜头讲解中,无表情表演的讨论中,这个镜头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如作为张艺谋早期的经典作品的电影《红高粱》中最后一个镜头,扮演爷爷的姜文也因为在剧中的出色表现,受到大众的喜爱。最后镜头上没有丝毫表情的瞭望远处,伴随着一首儿歌的旋律,观众们可以想象的是一种失去亲人伙伴的失落、是对未来生活的绝望、是愤怒的波动,也可能是瞬间的思想放空。经典的瞬间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这就是无表情表演的最大魅力。

二、似有还无,无中生有

从以上经典的表演瞬间来看,这种风格、方式和表演技巧,都是一种突破和心意,是演员和角色融合在一起后,根据情节特殊需要,最大限度的表演方式。看似有内容的表演方式,却体现着无表情的画面;看似无表情的表演却深藏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状态与情绪表达。这种表演绝不是随意而为之,而是一种人物基础的把握,要掌握分寸火候,要高度保持角色和演员表演的统一性,统一内部与外部的环境需求。经典的无表情表演,是表演艺术中的一种,是境界也是神韵,绝不是投机取巧的方式。如果不知道如何拿捏人物,更好的诠释人物的心理状态,随意表演出一种无表情的状态,绝不会产生最佳效果。只有在扎扎实实的表演基本功基础上,充分的理解剧本和角色,认认真真的塑造角色,才能够通过无表情表演,展现出“没有痕迹的表演”魅力,让人物更加逼真、充满艺术魅力的表演,才能更好的满足观众审美需求。无表情表演不是绝对存在,是一种相对于表情变化快速的说法,在演员强大的理性把控下,面部肌肉呈现基本固定状态,是无表情的表演方式之一。此外,还包括精神高度集中,关注内心焦点;精神极度松弛,大脑放空的神态表现等等,不同的无表情表演,表现更多的是无表情,但绝不是无内容、无实质的表演。结语表演艺术中无表情表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其效果的产生源自剧情需要、源自演员精湛演绎。在库里肖夫效应的影响下,演员通过技巧和艺术修养的提升,来寻求表演素质的突破,来诠释无表情。为观众们带来经典瞬间,让观众们对影片和角色充满想象,提升了作品和人物自身的审美格调。

作者:李艳萍 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第2篇

虽然有些京剧剧目中的青衣角色会身着宫衣、女蟒,或者其他颜色的褶子,如《贵妃醉酒》中醉酒后的杨贵妃身穿宫衣,《大保国》中的李艳妃身穿女蟒,还有《金水桥》中的郭妃身穿帔,但这些穿着较为鲜艳服饰的青衣角色毕竟是少数的。一般来说,除了女蟒和宫衣有固定的花样和花色,褶子和帔的都是比较素雅的色彩,而且京剧青衣行当不论穿什么样的衣服,其样式都是长衫,而不是上下衣可以分开的打扮。

二、京剧青衣的表演特点

(一)注重唱功,且唱演协调

戏曲艺术非常注重唱腔,京剧也不例外,唱词中的咬字、吐字都需要在唱腔中进行和完成,特别是有些唱词中的字句的行腔比较长,即某个字的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并不是在一个节拍中进行演唱的,或许是两个节拍,甚至是多个节拍,这样的唱腔特点就决定了京剧艺术的咬字和吐字有自身独特之处,也就是唱词中语言的声韵构成,比较明显地区分为字头、字腹和收尾三个部分。京剧青衣主要使用“小嗓子”来进行演唱,“小嗓子”俗称“假嗓”,因为大部分京剧剧目中的演唱部分都是由青衣来担任,因此要求演员具有非常好的唱功,而具备深厚唱功的基础就是有良好的嗓音条件。青衣的演唱要求用丹田之气,有了气息的支撑声音才会更响亮,其在咬字吐字方面讲究“以字行腔”,,要求字正腔圆、字字入耳。这就要求演员掌握许多灵活多样的演唱技巧。比如,运气上的偷、缓,音量上的收、放、轻、重,以及行腔上的抑、扬、顿、挫,都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二)善用眼神塑造人物形象

在戏曲表演中,通过眼神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性格是演员必须要掌握的一个表演技巧,京剧青衣行当同样也需要眼神来表现人物特征,但这并不表示只要瞪大眼睛就是有神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舞台上的出场环节从来都不是瞪着眼睛,而是眼睛含光,只在亮相的时候睁大眼睛,展现人物的精气神,以此来引起观众的注意力。因此,对于京剧青衣演员来说,必须要掌握眼神的运用技巧,要根据不同的人物来使用不同的眼神,同时要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京剧青衣代表的人物基本上是古代收封建礼教舒服的年轻已婚女子,她们的举止端庄、谈吐稳重,因此,眼神的运用要体现出她们小心谨慎、端庄稳重的特点。比如,武家坡》中的王宝钏在薛平贵面前总是低头侧面回避着对方的目光,偶尔正视一眼,目光也不能久停,这是封建礼教所决定的。这样的眼神既特定时代的又能够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感,所以这样运用恰到好处再如,《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的眼神更是多种多样:由骄傲、自负、矜持到失意、微醉以及隐痛又不肯外露感伤一系列的眼神变化运用都是深化“深宫怨”这一主题的重要艺术手段。常言说得好:“眼有戏,全身有戏”才能引人入胜,“眼无戏,全身无戏”就不抓人了,所以,京剧青衣表演非常善于运用眼神来塑造人物。

(三)身形端庄稳重

梅兰芳先生在进行舞台表演时的形体动作是美不胜收的。有的人说:“梅先生演戏,不论从什么角度摄下来都是美的都是很好的造型艺术。”一点不错,即使很平常的动作经过梅先生处理都会舞蹈化,还以《贵妃醉酒》中上场的四句念白为例,手势不是一句放下,一句又另起,而是连绵不断,又不显繁琐,最重要的是加强了念白的感染力。此外,身段的美必须上下身合,又要稳重,脚步不能碎,才大方好看。设计动作要符合剧情,也要适合自己条件。梅兰芳先生在《霸王别姬》一折的舞剑前的几句潜台词大意是:“您那边喝酒,我去更衣,去去就来”,是边走着边做手势,接近边幕一转身再偷哭,而不是看着霸王很痛苦的下场。因为这时虞姬虽然很痛苦,但她为了不让霸王发现,不愿意当着项羽的面表现出来,而是用自己的强颜欢笑来安慰霸王,然后再换装舞剑。这一段表演需要演员深入透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和心理,这样才能自如地表现出来,而不会让观众感到别扭和做作。

第3篇

声乐作品的情感表现,是一个可变性甚强的复杂工程,它必须构建在真切而细致的情感体验基础上才能准确、生动、逼真地再现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及情感特征,才能使作品艺术再创作工程的每一环节添色、出彩、增辉。进而,让审美客体锦上添花、美不胜收。同时,也给创作主体带来创造美的愉悦;自然也给审美主体带来美的艺术享受。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教授也明确反映出力主情感教育、整体美感教育、综合美感教育等一系列深层次、宽泛面之教学理念:她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强调指出:人的嗓音是歌者的“人声乐器”,只有当歌者能凭借自己的歌喉,把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把词曲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所创造的特定意境以歌唱的形式真实、细致、生动地表达出来,并成功地唤起了观众的思想共鸣和艺术联想,这才算得上是一个成熟的、真正的歌唱家。凡是好的演唱都应该给人以音响美、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以致形体美化合凝聚而成的综合美。富有创见地提出:声乐教师理应是歌唱全程的“专业内行”和“艺术总导演”,是人声乐器的“总装配师”。

自然,“总装配师”的任务应该义不容辞地全部由声乐教师来承担。对学生不论是在发声、吐音、咬字或体会词意曲情,把握乐曲结构,进行情感作色,抒情言志。光靠天赋是远远不够的,天赋只能形成本色而绚丽、多采的光泽还得靠后天的努力和严格的训练,靠基础的博大和专业学识的渊深。诚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在教师的正确引领、悉心帮教下深入细致地研究作品,领会作品的词意曲情,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歌唱风格以及作曲家的创作个性、体裁特征是歌者不可不做的严肃而重要的专业课题和案头工作核心内容,更是衡量歌者是否达到声乐艺术家标准、是否注重弘扬声乐科学、整体美学观的重要标志。声乐教育工作者应理性、清醒地认识到:完成歌唱艺术再创作全程,除了注意综上所述方面,还需不失时机地了解声乐作品内在的艺术性、独创性、有序性、规律性……甚至,它与把握艺术再创作方法技巧同等重要。对此,范晓峰先生认为:“所谓独创性,指二度创作的新颖性和合理性。

新颖性指二度创作的再造功能,即在依据原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具有表现性、情感性的双重审美效应,逐渐形成自身独特艺术风格和演唱特征。所谓合理性,只二度创作过程中的适度性和有效性。独创性不仅应该符合作品主题形象及内容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创作者在各方面注入其符合内容艺术表现要求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特质的艺术新意。并对原内容和主题意义及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更富有创造性、多元性、扩展性和延伸性,从而极大地丰富作品的外延扩展与艺术内涵。

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声乐艺术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感人最深、影响最广、动人最巨的最神圣的事业,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任何艺术形式、音乐体裁中最具影响力的无与伦比的音乐类种;是“竹不如丝,丝不如肉”的最具群众性、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人民喜闻乐听的群众文化事业,是需一丝不苟、严谨如一进入创造性劳动的严肃的事业,所以不容半点虚假、马虎、随意成分掺杂其中而串味变异,进而丧失其特有的文化熏陶和艺术审美教育功能。

作者:陈殷斌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第4篇

情感表现主要是指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引发的内心反应,例如喜欢、憎恨、高兴、伤心等情绪的表现。简单而言,是用身体表现出来的内心反应。

(一)情感表现是舞蹈艺术表现力的灵魂舞蹈艺术就是用身体来表现心理反应的创造性活动,心理反应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情感表现,舞蹈艺术也是情感表现的高度集中,是由肢体动作来表达表演者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肢体动作是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而情感表现则是舞蹈艺术的灵魂。缺少灵魂的舞蹈,在完美的技巧也无法感动观众的心。

(二)情感表现要贯穿与舞蹈的肢体动作和技术技巧之中在舞蹈艺术中,肢体动作和技术技巧是骨架,情感表现是血肉。没有血肉的舞蹈,是没有办法引起观众的共鸣,打动不了观众的心。但是,没有骨架的舞蹈,就不足以称之为舞蹈。所以在一支好的舞蹈中,既要有肢体动作和技术技巧的烘托,也要有情感表现充斥其中,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一流的舞者,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引发观众对舞蹈表现内容的共鸣。

二、概述情感在舞蹈艺术中的表现

舞蹈艺术的综合性强,情感在舞蹈艺术中的表现应该是由粗到细、由内到外地引发真实的表演,而不是简单的肢体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只有将称之为舞蹈艺术灵魂的情感表现融入到舞蹈中,才能使舞蹈更加的生动,更加的精妙绝伦。

(一)缺乏情感表现的虚假表演成功的舞蹈表演,必定是表演者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是领悟了舞蹈的角色和感受生活后的表演,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怎么去表演、炫技以及吸引观众。舞蹈只有有了情感表现才不会成为一个空壳,才能引发观众对舞蹈表现内容的真实共鸣。所以,真正的舞蹈表演应该是情感在内,表演在外,二者缺一不可。但是,现在很多的舞蹈表演者,只是注重自己表情与眼神,甚至是每一块肌肉的训练,而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忽略了情感表现在舞蹈艺术中重要作用。其实,一支优秀的舞蹈,肢体动作和情感表现二者应该是均衡的,如果一个舞者过分注重肢体动作和技能技巧,长时间下去就会造成面部表情僵硬、麻木,会给观众一种虚假的感觉,那么这样的舞蹈就是缺乏灵魂的空壳,观众也会一看就忘,无法深刻的打动观众的心,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舞蹈艺术。

(二)真实感情表现的表演舞蹈艺术是人们真实感情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能够强烈的激发人们的情绪。一个表演者编制舞蹈首先应该是感受内心,然后通过肢体动作将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编制出一支深入观众内心的舞蹈。例如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感动了全国观众,它体现了艺术美和人性美,更体现了作为残疾人艺术家的自强不息的精神。21位聋哑舞蹈表演者将内心的真善美用肢体动作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表演者的坚强,真实情感的流露打动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引发了观众与表演者在心灵上的共鸣。

(三)情感表现和夸张手法的结合舞蹈艺术中的情感表现是将人们在生活中喜怒哀乐等情绪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只是舞蹈中的动作是利用了一些手法将生活中的动作经过加工和美化后,并结合了舞蹈中情感表现的需求。舞蹈中的动作服务于舞蹈情感的表现。例如在《金山战鼓》中梁红玉表演者的一系列动作,在表演中结合夸张的手法,将梁红玉受伤的感受真实的表达了出来,随着表演者的表演,观众如身同感受,心情随着舞蹈表演起伏不定。在舞蹈的创作中,要讲求似像非像,表演者的情感表现是来自于生活,同时又要对生活中的情感进行概括和加工,使之更加的深刻、典型、普遍。完美的舞蹈艺术,就是要将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并用夸张的手法进行一定的修饰。

三、阐述情感表现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故事性、抒情性,还是人物形象性的舞蹈表演都必须要有浓厚的情感表现。一支能够感动观众的舞蹈,就要求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要给观众带去美的感受,并且是美的有内涵的感受。所以,舞蹈表演的每一个动作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表演者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如果一支舞只有娴熟的舞蹈技术技巧,不带任何的情感表现,那就不能表现舞蹈是一门艺术;如果一个表演者的表演夸张不实,只会给观众带去虚假的感受,更遑论打动观众的心。所以,只有有了真实情感表现的舞蹈才能称得上是舞蹈艺术,才能深入到观众的内心世界,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情感表现是舞蹈艺术的源泉和灵魂,舞蹈中有了情感表现才能成为可看可观的经典之作。

四、结语

第5篇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摄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人类与世界之间的认知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类无法去否认他所生存着的世界,在传统的认识论中,认为存在着一个客观的世界,人类运用理性穿透现象,就能够认识到客观实在世界的本质、了解客观存在的真理。这样的哲学观点便奠定了其执着于理性、本体、本质等层面的思考,而往往忽视了对于现象世界的认知和研究。伴随着摄影的产生与发展,我们的世界已然成为了一个被影像所包围着的世界,影像已经成为了传播媒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意义深远。影像即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那么这就打破了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家们一直在试图通过建立非图像认识世界的洞穴式禁锢,美的准则的折损,既有道德层面上的,也有感知上的。然而随着历史脚步的加速前进,过去的事物本身也无时无刻不在成为着超现实的题材,摄影的独特特征与特殊地位决定了摄影“更新旧世界”传承人类进步文明的历史使命。对于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的探索与研究,必然要从对于世界摄影史的了解开始,通读《世界摄影史》以及《世界摄影思想史》,最明显最直观的感受是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的时代背景环境下,人类摄影艺术的发展和演进,无论是在技术、技法、理论、观念抑或是在器材等等层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中必然有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在不断发展的种种外因因素,但究其根本的推动力是在于人,那些将时代的背景环境,科学理论,艺术理念,技术技法以及对于摄影科学、摄影艺术的不断探索研究与其自身对于这个世界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及内心思想情感的完美有机结合的摄影艺术大师们。布列松曾经说过:“只有如同从生活中浮现出的照片才能引起我的兴趣,把观看的欢乐、感性、想象力贮留在心中,我一直没有失去这种欢乐。”布列松一直在追求摄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从摄影作品中去表现审美的风格。著名的“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提出的发扬广大,通过那些摄影作品,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随意抓取、定格时间的片段,而是极具形式感和韵律感、具有着强烈情感内涵倾向的画面。安塞尔•亚当斯(1902-1984)的“区域曝光”理论和“想象”理念对于后世的摄影艺术发展与探索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和指导价值,在亚当斯的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对于摄影艺术景致优美和“触景生情,以情写景”的不懈追求与研究,最终完成了现代摄影基本体系的创立进程。亚当斯的风光摄影作品在世界摄影史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亚当斯的作品每一副都是基于他对于景物有着某种强烈的思想感受,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而进行的构思、创作。亚当斯将自己对于自然世界和人生的感悟以及思想情感通过对于其摄影作品画面、影调、构图的精心构思和设计以及光线的选择与运用,甚至是同音乐艺术的有机结合等等方式表现得淋淋尽致,赋予了摄影作品以情感的生命力。是亚当斯风光摄影作品中最具影响力,最为广为传颂、脍炙人口的一副。《月升》拍摄于1941年,画面影调、表现内容和气势磅礴的效果都堪称风光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一副摄影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像教科书一般得被后世广为传颂,绝不仅仅是因为技术和意识观念层面上的非同寻常,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于作者寄予作品背后深层次的情感内涵及所处时代背景所赋予它的特有气质。亚当斯似乎是在不经意间做到了一副伟大的摄影作品所需要的所有条件和要求,在照片上时间仿佛已经凝固,空间似乎就定格在了他拍摄的一刹那,定格在了他的相机中,在那一刻亚当斯已经完全将自己与眼前的自然世界,与人文情怀、宇宙精神合为一体。

2情感表达对于现代摄影艺术发展进程的重要意义

“摄影触及人类各种境界之追求与关照,它并不只贡献吾人以客观的知识。摄影源于生命感动,并创造生命意境,最后,摄影成为生命之呼喊,人生情感感悟之源泉,铭刻着生命丰富特质的世界。”《(穿越图像的艺术》第一章)社会纪实摄影,毫无疑问是当代摄影思想形成进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有意识地记录了某种社会型态和所处的时代特征,进而发挥了影响、推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刘易斯•维克斯•海因(1874-1940)曾经自称他的成就实际上就是“社会摄影”的成就,他一生的摄影研究与创作历程一直在坚持着摄影镜头要以社会意识为导向,内心情感内涵为依托,他的这种理念和宗旨也为社会纪实摄影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作品《童工》创作于1908年,是海因摄影事业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采取对比反差的手法反应了儿童悲惨的劳动场景和颠沛流离的命运,以真诚的感情态度和追求真理的创作风格、极赋思想情感内涵的表现手法赢得了观众与支持者,从而引起了全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政府的重视,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怜爱之心。海因的不懈探索与坚持,推动了纪实摄影成为一种社会舆论导向,并深刻影响着社会改革和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方面因素,其中所蕴含的强烈人道主义情怀,跨越时代,超越国籍、种族,成为了人类反省自己,反思历史、以史为鉴的一面镜子。摄影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门类,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着深远的社会效益与历史、政治、文化等层面的综合影响力,情感表达和思想感情内涵的最终抒发与表现是任何艺术创作形式的根本目的和原始最真切的宗旨。纵观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任何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具有着里程碑意义的思想、理念、风格流派、组织群体抑或是技术理论,之所以能够在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起到决定性的推进作用,根源在于蕴含在这些方面背后的深刻实质—情感内涵。

3影调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

表达摄影是一门光影的艺术,光线和影调是摄影的灵魂。摄影作品画面的影调构成是传达、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内涵、观念想法的最重要创作手法和表现方式。摄影史上的任何一幅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名作,其共性的特征都是将摄影艺术语言与内心情感、思想感情内涵完美地结合。而影调作为摄影艺术最为根本、关键的表现方式,则更成为了创作者在摄影艺术创作中表达内心情感,表现思想感情内涵,传达观念想法的最主要途径和艺术表现方式。爱德华•韦斯顿(1886—1956)是摄影的第二个“经典时代”的代表人物,他通过一生的不懈努力与追求使摄影艺术第一次以自己的视觉接触世界,对于后世的摄影艺术发展具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韦斯顿一生的摄影艺术生涯中,有着许多为后世广为传诵、奉为经典的作品。韦斯顿的审美观察方式与众不同,在无论从构图的创意构思、光线的布置、曝光的控制、聚焦的精确度等技术层面做到近乎完美的基础上,将其独特的观察方式与他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情感内涵完美地通过对于光影和影调的控制与把握而使作品达到了摄影艺术的最高境界—“一种对生命的绝对诠释”。作品《人体》(1936)图3,是韦斯顿的代表作品,在二十世纪乃至整个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具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人体》这幅作品,韦斯顿非常出人意外地打破了人们对于人体艺术的传统、常规的理解。以交叉的四肢和低埋着的头部构成了画面的主体,在影调的精心布置和控制上也近乎达到了冷酷的完美,追求对于人体艺术造型可能所能够达到的某种极限。这种打破传统、非同寻常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摄影视觉”的理念,体现了韦斯顿对于摄影艺术的创新索与研究,更蕴涵了他对于世界、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挚的思想情感内涵。光线和影调是摄影艺术的创作基础与根本,在现代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任何一位摄影家,任何的一个摄影艺术发展阶段,任一的流派、风格、思想理念其作用于摄影艺术本体的摄影语言都无法脱离光线和影调,而真正赋予摄影艺术以不朽生命和灵魂的恰恰是一种用语言和文字无法完全清楚表达、诠释的深刻内质—情感。

4结束语

第6篇

舞蹈艺术的综合性强,情感在舞蹈艺术中的表现应该是由粗到细、由内到外地引发真实的表演,而不是简单的肢体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只有将称之为舞蹈艺术灵魂的情感表现融入到舞蹈中,才能使舞蹈更加的生动,更加的精妙绝伦。

(一)缺乏情感表现的虚假表演成功的舞蹈表演,必定是表演者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是领悟了舞蹈的角色和感受生活后的表演,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怎么去表演、炫技以及吸引观众。舞蹈只有有了情感表现才不会成为一个空壳,才能引发观众对舞蹈表现内容的真实共鸣。所以,真正的舞蹈表演应该是情感在内,表演在外,二者缺一不可。但是,现在很多的舞蹈表演者,只是注重自己表情与眼神,甚至是每一块肌肉的训练,而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忽略了情感表现在舞蹈艺术中重要作用。其实,一支优秀的舞蹈,肢体动作和情感表现二者应该是均衡的,如果一个舞者过分注重肢体动作和技能技巧,长时间下去就会造成面部表情僵硬、麻木,会给观众一种虚假的感觉,那么这样的舞蹈就是缺乏灵魂的空壳,观众也会一看就忘,无法深刻的打动观众的心,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舞蹈艺术。

(二)真实感情表现的表演舞蹈艺术是人们真实感情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能够强烈的激发人们的情绪。一个表演者编制舞蹈首先应该是感受内心,然后通过肢体动作将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编制出一支深入观众内心的舞蹈。例如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感动了全国观众,它体现了艺术美和人性美,更体现了作为残疾人艺术家的自强不息的精神。21位聋哑舞蹈表演者将内心的真善美用肢体动作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表演者的坚强,真实情感的流露打动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引发了观众与表演者在心灵上的共鸣。

(三)情感表现和夸张手法的结合舞蹈艺术中的情感表现是将人们在生活中喜怒哀乐等情绪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只是舞蹈中的动作是利用了一些手法将生活中的动作经过加工和美化后,并结合了舞蹈中情感表现的需求。舞蹈中的动作服务于舞蹈情感的表现。例如在《金山战鼓》中梁红玉表演者的一系列动作,在表演中结合夸张的手法,将梁红玉受伤的感受真实的表达了出来,随着表演者的表演,观众如身同感受,心情随着舞蹈表演起伏不定。在舞蹈的创作中,要讲求似像非像,表演者的情感表现是来自于生活,同时又要对生活中的情感进行概括和加工,使之更加的深刻、典型、普遍。完美的舞蹈艺术,就是要将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并用夸张的手法进行一定的修饰[2]。

二、阐述情感表现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故事性、抒情性,还是人物形象性的舞蹈表演都必须要有浓厚的情感表现。一支能够感动观众的舞蹈,就要求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要给观众带去美的感受,并且是美的有内涵的感受。所以,舞蹈表演的每一个动作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表演者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如果一支舞只有娴熟的舞蹈技术技巧,不带任何的情感表现,那就不能表现舞蹈是一门艺术;如果一个表演者的表演夸张不实,只会给观众带去虚假的感受,更遑论打动观众的心。所以,只有有了真实情感表现的舞蹈才能称得上是舞蹈艺术,才能深入到观众的内心世界,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情感表现是舞蹈艺术的源泉和灵魂,舞蹈中有了情感表现才能成为可看可观的经典之作。

三、结语

第7篇

在故事的开始,人物就处于一个蓝色调的环境中,墙壁、幕布、地砖、窗帘、窗外的楼房、女孩的衣服统统由不同的蓝色组成,蓝色忧郁的气质吻合了女孩此时孤单封闭的心境。渐渐的,随着男孩的出现,蓝色被演绎为一种对于交流的深深的渴望。这样的表达同样迎合了人们对蓝色的情感预设,据德国心理学者爱娃•海勒所言:“在今天,渴望仍被视为是蓝色的,因为它像忠诚一样,与遥远相关。”

孤独的女孩和不爱说话的男孩走在了一起,有一天,他们离开了压抑的城市,前往女孩幼年时居住的乡下爷爷家。在那里,他们看到了最美丽的星空,湖水和天空都呈现出最美丽的令人平静的深蓝色,深蓝色的周围包裹着一层如雾气般的黑色,透出一种高贵、典雅和神秘。最后,在女孩的梦境中,男孩化作一头鲸鱼缓缓游出了大海;女孩病愈后,独自坐在海边,广阔无际的蔚蓝的海水像是写满了遥不可及的思念。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蓝色的偏爱。幾米有意地铺设蓝色背景,想利用一种统一的基调烘托出故事中人物的情绪氛围,忧伤、安静、冰冷、渴望、遥远———这些感受都是蓝色在人类心理容易形成的情感预设。不过幾米似乎也注意到过多使用蓝色也会使画面显得有些冰冷和压抑,所以他又在画面上画出了暖色调的光源:《月亮忘记了》中,小月亮散发着温柔的黄光;《微笑的鱼》中,鱼缸被一层荧荧的绿光包裹着,象征着自然的灵性;《星空》中,星空里闪烁的群星就像是盛开于天际的黄色花朵。这些在冰冷夜空中的点点光源,如同暗夜中的灯塔,为在人生旅途中迷航的人们提供温暖的依靠。不只是蓝色,在幾米笔下,每一种色彩的性格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释放出自己独特的情绪。例如《地下铁》中灰黑色的地铁空间象征着都市中情感的压抑与人际的疏离,而在盲女的想象中,单调的地铁墙壁又被装扮成了五颜六色的色彩拼接。

幾米似乎在以这样一种变幻喻指着,现实虽然冷酷,但盲女的内心却是丰富充盈的。还有在《星空》中,在众多蓝色基调的画面中,却有一幅是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的火红色的怪兽,红色正好表现了女孩当时心中对邪恶的仇恨和伸张正义的热情。作品集《又寂寞又美好》收集了幾米在病中创作的一些作品,低饱和度的黑、灰、土黄、砖红是这些画面的主要色调,这种如锈迹般陈旧的色彩,配合乖戾的形象,营造出一种恐怖鬼厉的氛围。

相较于人类直接的话语和表情,色彩对于情绪的传达往往更深入、更耐人寻味,这就是图画的语言,它借助于我们长期积累下来的视觉经验,也凝聚了绘画者独具匠心的感知与创造。

情绪的形象表达

如果有人想要数清幾米笔下的人物形象(含拟人化形象),那一定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因为在他的绘本中,除了少数的几个长篇故事的主人公曾贯穿于整部绘本作品中,大部分的角色都是根据情境随机出现的。这些人物多为单幅作品中的角色,他们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叙事,而是单纯地作为作者表达某种情感的载体,因此他们的形象总是依据情境的需要而富于百般变化。例如,在《幸福的原则》中,幾米就用一只小猪和一只棕熊表现了一种不求名利的安逸的幸福感。(见图1)他在文字中写道:“他们说我笨,嗯,他们也一直这么笑我。他们说我懒,嗯,他们也常常这么侮辱我。他们还说我一辈子没出息。嗯,这样的话我也听多了。他们永远无法体会,笨、懒、没出息,对我们人生的幸福有多么重要……”一对“懒猪”和“笨熊”的对话恰好诠释出了某种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幸福观,而且懒和笨也很符合我们对猪和熊的印象,如果换做其他的任何形象,恐怕都不如这一对来的生动贴切。像这样随情境而出现的人物形象在幾米绘本中比比皆是。读者通过文字和图画了解到此时此刻人物的情感和思绪,也会联想起那些曾经在脑海中闪过的念头,他们自身便被置换在了画面的情境中,成为了新的情绪载体。所以,阅读幾米的单幅作品,总是会被带入到变幻的情境中,跟随他去完成一次又一次短暂而又富有意味的情绪体验。而在幾米长篇作品中,主要人物虽是被固定下来的,并承担一定叙事功能,但并不像其他叙事类作品中那样习惯性铺陈介绍,他们往往一出现便已处在某种情绪之中。总之,传达情绪一直是幾米设置形象的主要目的。

不仅如此,在幾米作品中,画面的背景也是由一些形象组成的,比如幾米经常会画到的树木、楼房、门、窗等等。当人物形象被带入到这样的背景中,便和背景产生了呼应。如何处理这些形象的空间关系是画面构图中最重要的成分,因此为了达到更加突出的视觉效果和更强烈的心灵回应,幾米有时会采用一些超现实的表现方式。

大与小的对比在幾米的构图中曾多次出现。在处理都市题材的作品时,幾米经常会将城市的楼群放入画面中,而让人物显得分外渺小。这种远景式的画法尤其能突显人类在都市中脆弱无助的情绪。相反,当幾米将画笔伸向那些被给予了依托感的小物件时,他又会将一些本来很小的东西数十倍放大,比如图2中《森林的秘密》中的毛毛兔,图3《星空》中的猫,图4《地下铁》中的骑兵玩偶等等。这些在现实中看起来比人类还要弱小许多的形象几乎被放大到占据绝大部分的画面,而人物却依然是小而瘦弱地呆在它们旁边。

这种大与小的对比完全是心理意义上的,而非真实的比例,它们的庞大源自于它们在人物心中所占据的分量,以及它们提供给人物的强有力的依靠感。当这样的画面呈现出来的时候,几乎不需要多余的文字赘述,所传达的情感便已一目了然。此外,人物所处位置的高低差异也能表达出不同的情绪体验。这里所说的高低不是形象在画面中的绝对位置,而是在画面所显示的空间中形象所处的相对位置,比如楼房的底部、树的顶端等等。根据我们日常的感觉经验,低处往往容易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而高处则让人感到刺激和开阔。在《地下铁》的第一幅画面中(见图5),盲女就是站在楼群底部的地下铁入口,她的身后是高楼林立的街道和仅存一线的天空,高楼上窄小密集的窗口就像是无数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窥视着街道上的行人,人物则是小小的伫立在水泥色的围墙边上,由此高耸入云的建筑物和瘦弱的盲女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在《月亮忘记了》中,一开始,男孩也是在画面所展现的空间的底部,而在男孩带小月亮外出的夜晚,他们所到的地方无不是物体的高处,比如楼房的钢架、大树的枝头、卡车的集装箱车顶以及桥梁的顶端等等,男孩站在这些地方将小月亮高高抛起,他们的背后是一片蓝黑色的夜空,这种与天空的接近带给人一种飞翔般的刺激与渴望,曾经积聚的压抑之情顿时变得豁然开朗。(见下页图6、图7、图8)《星空》中也有类似的画面出现,男孩和女孩乘火车前往乡下,他们在火车的车顶迎风而立,象征着他们逃离出城市后放松、自由的心情。(见下页图9)这种画面空间位置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和我们日常的情绪体验是一致的,因而当它们出现在画面中时,特别能激发起读者的心灵回应。

背景中的形象有时也会超越单纯的布景作用,而具有特殊的心理意味。幾米常在他的作品中画下一些表现隔离的意象,比如高楼组成的建筑屏障、未建成的楼房冰冷的钢筋、树枝编织成的笼子等等,而关闭的门也是其中之一。这种隔离的意象象征着人类和生存空间之间难以调和的对立情绪。然而,当门被微微地打开一道缝隙,则象征着一种对于交流与沟通的试探。在《月亮忘记了》中有一幅画面,在众多紧闭的门中,一扇门被打开了一道缝隙,温暖的黄色光从门缝里透出来照在通往外面的台阶上。(见图10)这是男孩带小月亮外出的那个夜晚,微开的房门预示着男孩和小月亮已经鼓起勇气走出两个人狭小的圈子,走向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相较于门,窗则象征着一种更为急切的交流欲望,因为还没有勇气打开门走出自己封闭的空间,便只能透过窗子释放憋闷的气息,张望一下外面的世界。在《星空》中,有多幅画面都是女孩站在自己房间的窗前看电脑、呆坐或是偷窥其他的窗口(见图11),可以看出女孩的心中非常想往外面的世界,然而却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有一种畏惧和不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