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0:21
序论:在您撰写中国经济的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中国经济论文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论文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关键词:石油能源 中国经济
论文正文:
石油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石油供给和需求现状分析
1.石油资源的供给
当前世界石油的主要产地在中东地区。如果按照国家来划分,石油资源的主要产地在中东、美国和俄罗斯;根据美国能源部情报署网站的数据可以看出,石油的供给主要操控在中东和俄罗斯手中,美国大权旁落。而对中国来说,我国石油的自产量仅仅是世界总产量的5%,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因此我国的石油资源主要靠进口。
2.石油资源的需求
发达国家的石油资源需求主要靠自己的供给。但是中国石油资源因中国经济的增长消耗量也在扩大,增长的速率每年5%。从1999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中国石油资源的使用量达到了全球的50%;在2009年中国因自身经济的需求,先后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西等地签署了贷款换油项目,涉及花费金额400亿美元。
二、石油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1.石油能源影响中国的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石油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而且中国现在面临石油资源短缺的状况,而且这个能源缺口很大。一组数据显示,在石油资源的价格提升了100%以后,我国石油加工业和炼焦业的综合平均价格为53.03%和6.89%。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政治军事以及海上空中交通运输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今的中国还是以工业化产业为主导,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这就导致了工业耗能高,没有合理的预警机制,导致了中国石油市场的反应缓慢,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石油资源影响社会产业链的完整发展
石油资源是社会的主要能源,为社会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对生产行业来说,石油资源是主要的工业原料,对社会生产有着重大影响,首先是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其次是对石油作为能源燃料对整个社会生产的影响。事实上,石油的产业链条从石油的开采、炼制,都是基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并对其实行提纯分馏,会产生出许多的化工原料,主要的包括医学药品、溶剂、化学肥料和聚乙烯塑料等等。对社会生活行业来说,石油通过炼制,生产出柴油、汽油等油气产品,运用于汽车消费、交通运输、民航等等的各种相关产业的发展。
3.石油能源影响中国国家安全
石油能源会影响到国家的战略安全。一个国家的石油储备不足,就无法实现长期有效的维稳。随着时代进入21世纪,世界反恐战争的背后都有着争夺石油资源的影子。一则材料指出,2006年11月日本最大的敷岛号巡逻船启航奔赴印度,并打着积极打击海盗的口号与印度妄图控制马六甲海峡,保障其石油资源的安全运输线。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石油资源作为世界上主要能源的现状不会改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石油都依赖于进口,如果一国断绝了与供应国的关系,那么遭遇到的资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窘态不容忽视,这也就是石油资源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土安全的重要作用。
三、中国应对石油危机的解决策略
1.有效保护国内石油市场稳定发展,并实施广泛的石油外交战略
中国国内的能源消耗过度,导致我国能源危机日益凸显。因此,国家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点,实现我国石油资源产量和使用的均衡化发展,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小康经济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实施以石油为核心的新一轮的外交政策,并与周边国家和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建立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推动中国石油进口的多元化。现在,中国虽然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有着能源不足的危机,但是与中亚、西亚等石油储量丰富的国家进行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互动,在这个战略发展的机遇期,应该加强双方的经济与贸易合作,从而实现双赢。
2.建立健全国内的石油的战略储备,保障国家安全的国防需求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规划,我国在2050年到2060年间实现经济繁荣和领土主权统一的中等发展国家,在这个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国防队伍必须实现现代化建设,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由于中国战略资源主要依赖于进口,这就要求我国国家国防力量必须对我国国家的海上资源输送线路的安全。同时也要求我们国家建立健全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实现能源安全。
3.实施新能源发展战略,实现以新能源代替石油的战略构想
在石油资源储备量日益减少的今天,世界上各国对资源的敏感度也随之提高,因此各国政府依据自身经济的发展现状已经开始相应的对新能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旨在缓解国内的石油危机,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起着很有效的推动作用。
“中国经济论文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中国经济论文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中国经济论文改革开放对中国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论文改革开放对中国中国经济的影响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改革开放对中国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关键词:产能过剩;结构性过剩;经济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拉动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腾飞与社会进步,产能过剩问题也逐渐凸显。20世纪末,轻工业领域,如纺织业、家电行业最先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众多电视机生产企业由于生产过剩而引发的价格大战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进入21世纪以后,房地产、汽车、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纷纷受到产能过剩问题的波及,甚至在一些新兴领域该问题也渐露端倪。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产能过剩问题予以了高度重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能过剩问题成为党和政府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甚至提出,将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视为全年工作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也会明确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转型和升级两大任务。由此可见,关于如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然而,这诸多问题始终绕不开一个话题――产能过剩。
一、 产能过剩的概念
在经济学领域,将产能过剩解释为生产能力的总和大于消费能力的总和。产能泛指生产能力,是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是反映企业生产可能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公布的产能过剩报告中给出的判断依据,现阶段或者最近一段时期内,有关行业的产能(包括潜在产能)超过了市场需求,超过的部分则属于过剩产能。
对“过剩”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起步较早,但由于社会性质的差异以及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他们的研究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过剩”问题逐渐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事实上,对于“过剩”的认知,学者们的观点有所不同。有些学者认为供大于求即为过剩,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供大于求存在两种状态:其一是供给略大于需求,其二是总供给不正常地超过总需求的状态。该观点认为只有上述第二种状态才可称之为过剩。
蒋和胜、邱小平、王德忠(1999),将我国的"过剩"问题描述为“生产过剩”,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全面过剩的一种较低水平的生产相对过剩。张保全(2006)将产能过剩解释为,由于社会总需求低于实际生产能力而引发的产品积压、竞争激烈以及价格下降等问题。王岳平(2006)认为,市场经济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之中,一定限度范围内的供给大于需求能够维持市场的良性竞争,而一旦这个限度被打破,企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参与竞争,供过于求的负面作用凸显,此时超出限度的那部分产能才可能成为过剩的生产能力。何彬(2008)认为“产能过剩”,是指等产量线出现后弯的转折点连接而成的脊线以外非经济区域所反应的要素之间不再发生替代,而是表现为同时增减的要素配置状态。李平、李晓华、吕铁(2009)从需求的视角对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阐述,认为产能过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能力超过该时期内的实际有效需求。
笔者认为,生产能力适度的大于社会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正常现象,而所谓的产能过剩,是指现阶段或未来的一段时期内,相关行业的生产能力大于实际的有效需求,并且这种供过于求的水平已远超过维持市场良性运转的限度。而产能过剩会大大降低我国经济的运行效率,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仅会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还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 产能过剩的成因
吕政和曹建海(2000)认为产能过剩是由低进入壁垒和高退出壁垒的结构性因素而导致的。梁金修(2006)认为,我国目前面临的是短期内的结构性过剩问题。导致该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不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以及不健全的投资体制,而部分行业投资过度、有效产品供给不足、即期消费乏力则是导致产能过剩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国经文(2006)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动以及政府的过度干预是我国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的主要原因。王建(2006)认为,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与我国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密切相关。张红松(2008)试图通过不完全和非对称信息的相关理论对产能过剩的发生情景进行描述。王立国(2010)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因素的视角对产能过剩问题的产生进行了分析。此外,周其仁(2005)、王相林(2006)、国经文(2006)、付保宗(2011)等学者均对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笔者通过对上述学者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认为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由某一因素简单引起的,而是涉及多方面,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1. 宏观因素。从宏观视角分析,产能过剩的出现与我国制度政策设计缺陷、市场机制发育不良、出口乏力与内需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
(1)制度政策设计缺陷。政府作为有形的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然而,政府对经济、市场甚至是企业的过度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例如,政府干预投资或出台刺激政策,增加了相关行业企业的投资预期,致使企业蜂拥而至,而增加的产能却远远超过社会的实际需求承载能力,从而造成部分行业内的产能过剩。再如,以往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考核制度,导致各级政府盲目投资,扩大生产,甚至出现地区间的恶性竞争,地方保护主义滋生,阻碍了商品在市场中的自由流通,使得产能过剩愈演愈烈。另外,我国不合理的税制结构也是导致产能过剩的重要因素。增值税、营业税作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各地为了增加效益也热衷于扩大投资。
(2)市场机制发育不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尚不成熟,特别是涉及资本、原材料以及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不良、定价机制不合理致使企业过度投资、重复投资,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其次,较低的市场准入条件使得企业能够相对轻易地进行投资生产,而与之相对的却是过高的市场退出成本,退出保障机制的缺失也是抑制产能过剩屡屡受挫的重要原因。此外,产能过剩与地区间、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不无关联。信息的失衡易导致众多企业在某一区域或行业内的重复投资、集中投资,最终导致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产能过剩。
(3)出口乏力与内需不足。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延续着投资主导的发展模式。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受国内居民收入偏低及收入差距等问题的影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而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大大增加。然而,外部市场受到国际政治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波动,一旦外部需求降低,国内则会陷入产能过剩的窘境。
2. 微观因素。
(1)企业发展水平滞后。从微观视角分析,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是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国企业的数量虽然庞大,但很多企业仍沿袭着粗放发展的模式。这些企业自主研发水平较低,生产及管理模式相对落后,而这些处于同一生产力水平的企业为了生存,一味地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妄图以量取胜却忽视了最为关键的产品质量。而质量低劣的低端产品,并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造成了大量积压,产能过剩也由此而来。
(2)个体缺乏理性消费观。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由单纯地追求物质消费到重视精神消费。这原本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在面对环境的巨变和众多的财富,一些人却奉行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扭曲的消费观念,炫耀消费、提前消费、面子消费行为屡见不鲜。马克思指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在当今社会,消费对生产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消费群体盲目追随或者过分追求享乐所产生的消费需求会对企业的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由于利益的驱使,往往将小群体的需求当作普遍性的需求而盲目追加生产,结果可想而知。
三、 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对策
产能过剩既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也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会导致资源浪费,过剩的产能未能转为有效生产白白地占用了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人力、资金等珍贵的社会资源,加剧了我国资源短缺的窘况。产能过剩会导致物价下跌,企业投资预期下降,有些企业由于利润骤降、入不敷出甚至破产倒闭,这不仅造成失业率的上升,也增加了银行的金融风险。此外,产能过剩虽然使得物价降低,但由于失业增加,收入下降,居民的消费意愿也大大降低。
总之,产能过剩既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困扰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我们应有客观理性的认知,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问题只能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相对减小,而并不能彻底根除。
我国学者何立胜(2013)认为,解决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需要处理好调结构与稳增长、产业转型与产业锁定、政府与市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这四方面的关系。中国企业联合会“去产能化”调研组(2013)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以及电解铝四个行业的相关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后认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应重视对行业内民间资本的疏导,弱化地方政府的投资强度,要提高行业内环保与产品质量的准入门槛并切实加强该方面的执法监督力度,要大力支持过剩行业内企业的并购重组,建立基金以支持企业的转型发展,要在发觉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拓国外市场以转移部分过剩产能,要摒除企业退出壁垒并建立退出支援机制。此外,事实上,产能过剩问题已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08年以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特别突出对钢铁、水泥以及房地产等高投资、高消耗行业的调控;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摒弃了仅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体系,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民主建设的重要性。上述措施对产能过剩现象起到了一定的减缓作用。
从发达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看,美国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管理经济,通过扩张需求来消化过剩产能并凭借充分的竞争实现产业内的优胜劣汰,而政府并没有过多的政策性或指令性干预。德国政府虽积极参与产业结构调整,但仅负责为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提供环境保障,并重视法律手段在克服垄断、不公平竞争等问题上重要作用。日本偏重供给管理,而韩国则通过产业政策、规划、立法、基金、政府采购等手段,对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重点产业进行引导和扶持。
基于上述分析,参照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解决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推进市场要素改革,不断完善能源、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要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条件,可从规模、技术、能耗以及污染排放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特别是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更应该严格控制。要加快完善市场退出机制,降低政策限制、提供金融支持,鼓励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妥善解决企业在兼并、破产以及重组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建立高效的预警机制并优化市场信息渠道,加强区域间、行业间以及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建立综合性立体化的现代化市场信息网络。
2. 实施内需拉动战略。要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转变以往以低端产品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特别是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产品出口要严格实行出口限制,并不断开辟新的外部市场以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要不断提升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认知度,以先进的技术和较高的质量为“中国制造”产品开拓更为广泛的国际市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大政府在社会公共事业方面的投入,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消费环境、培育理性消费观念,建立并健全以消费引导机制、消费生成机制及消费保障机制为核心的和谐消费体系。
3. 推进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弱化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突出其监管及服务职能。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全面的、立体的综合性考核指标。要重视法律手段对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作用,营造公平、公正、有法可依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改变投资结构,扩宽投资渠道,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要调整税制结构,扩大消费税的比重,抑制地方政府盲目投资追求效益的冲动。
4. 推动企业改革转型。要完善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使企业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责任分明,不断引进和实践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及高效性。要强化创新驱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努力提升企业自主研发的水平,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不断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
5. 培育个体理性消费意识。要重视个体消费群体理性消费意识的建立,培育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以“绿色”、“可持续”的需求引导企业的良性生产。要充分发挥政府、媒体和教育部门在理性消费意识培育中的教育引导作用,建立和宣扬和谐消费伦理。要优化消费结构,建设和谐额消费环境,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消费伦理观念。
四、 结语
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实现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双重重任的拦路石,对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 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理性分析其内涵,系统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时,我们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由于周期性、结构性以及体制性而引起的产能过剩问题,要分类施策,避免一刀切的情况出现。
参考文献:
1. 张保全.产能过剩与宏观调控.商业现代化, 2006,(6):24-25.
2. 王岳平.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特征分析及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6,(6):15-18.
3. 杨万东.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0):76-80.
4. 何彬.基于窖藏行为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及其波动性特征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5. 李平,李晓华,吕铁.如何看待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金融博览,2009,(11):18-19.
6. 吕政,曹建梅.竞争总足有效率的吗――兼论过度竞争的理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0,(6):4-11.
7. 张红松.产业升级、不完全信息和产能过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 周其仁.产能过剩的原因.招商周刊,2005,(52):8.
9. 付保宗.关于产能过剩问题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11,(5):90-93.
10. 周劲,付保宗.化解“产能过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宏观经济管理,2013,(7):36-37.
11. 冯梅,孔垂颖.国内外产能过剩问题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13,(10):117-120.
12. 刘锡田.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基础与创新.江西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4.
13. 吴凡.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7.
14. 于宝东.香港经济周期波动研究.武汉大学学位论文,2005.
15. 祁杭峰.基于主导产业选择的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10.
16. 汤艳文.地方政府:改革与转型的行动者.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2YJC630214);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项目号:20140418069FG);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号:2012BS042)。
“中国经济论文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对明清经济的影响”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中国经济论文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对明清经济的影响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对明清经济的影响”,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关键词:
论文正文:
韩流影响下的中国经济
一、韩流在中国的发展
并且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收视成绩。除电视媒体之外,计算机网络也成为了人们的接触韩国电视剧的一个主要平台,在最近几年人气比较高的《妻子的诱惑》等影视作品也成为了韩剧发展的新亮点。韩流在我国的发展除了电视剧以外,偶像人气组合和搞笑的娱乐节目也同样吸引大量中国观众的目光。在2000年的时候,韩国当红的人气组合东方神起在中国北京首次举办专场演唱会,各方媒体对其进行大肆的宣传及报道,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偶像效应,从此韩流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及生活中,并且成为的年轻人十分关注以及效仿的对象,在此之后还有许多韩国人气组合也频繁的来到中国大陆。
另外韩国的娱乐节目,例如《情书》《家族诞生》《Runningman》等也在网络上爆红,并且收视率高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韩剧带动了韩流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韩国的经济。韩国的文化不仅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美学魅力还具有极具新颖的创造力。韩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越走越远,与文化的创造力还是分不开的,尤其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言。韩流文化给我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也就是利用好自己的发展优势,最大限度地为其提升创造力。
二、中国经济产业的发展举措
(一)以媒体行业带动中国经济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逐渐的采用植入式市场营销策略,其实韩国经济产业的发展也主要是依靠了这种方式的营销策略,但是不一样的是,韩国是将这种市场营销策略用在了文化产业上,并且以电影电视、音乐、娱乐节目为代表,带动了服装,电子,动漫等产业的发展。在韩国电视剧《宫》中,女主角精巧的服装搭配,再加上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大量的效仿对象,还提高了电视剧的收视率,带动了韩国传媒产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海外的大量影迷也被剧中被丰富多彩韩国服饰所打动,使得韩国服饰开始风靡全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韩流的影响范围就已经扩大到了包括服装,电子产品等在内的多个领域。在我们中国完全也可以通过这种植入式市场营销策略,将以中国功夫为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中融入更多中国本土文化,使之具有更加浓郁中国色彩,也可以将陶瓷、凤凰、龙等元素等融入到电影中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并且具有强列识别度,以带动我国经济产业的发展。
(二)创立特有的品牌价值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是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在世界品牌中,具有百分之七十品牌是在中国挂牌生产的。
然而,即使中国拥有这么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但是却仍然欠缺创造以及创新能力,造成这一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对品牌重要性的忽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世界品牌正式进入了我国,而中国的服装饰品销售商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还在价格上继续做文章,企图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并且利用价格上的优势来争取更多的消费者。这种现象的发生导致中国的营销商根本没有意识到建立起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高端服装品牌的重要性,并且中端服装品牌也并没有能够平稳的立足于服装产业中。
韩国作为亚洲时尚界的后起之秀,为了确保自己的韩流位置不受到任何威胁,一直在遵循着消费至上的发展原则,并且这种消费理念已经在韩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了现如今一种有效的营销策略。韩国营销上对于消费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要比中国强的多,并且发展趋势的敏感度也比较高,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随着经济产业的不断扩大,消费者的心理状态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产品价格的要求已经逐渐转变成为了对于产品个性化的要求。
所以韩国服装业从低廉价格中脱颖而出,逐渐转变成为了注重品牌一项经济产业,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作为发展的目标,使得韩国的品牌开始对服装面料具有更多的要求。在这种运营模式的背景下,有许多韩国品牌已经成功的进入了国际市场中。
三、对我国经济产业的影响
在韩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中,首先用电视传媒来当做经济发展的首要策略,韩国政府并且相继采取了一切有关韩流向外扩张发展举措。一方面,韩国政府自行进行内部管理以及内部政策指导。另一方面,韩国政府相关部门也正在积极的进行外交活动,希望在其他国家推动本国电视文化产业的出口,并且向世界人民推荐大韩民族的生活、经济等一些内容。
经过统计表明,独特的文化不仅能够拥有占领其他国家人民心灵的作用,还能够使人们因为受到文化的影响,或是受到流行时尚的影响而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这种影响是蕴含着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的。韩流对中国的影响不只是局限在文化产业,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韩国的经济发展,使韩国的经济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当前在中国,中国的产品已经开始向全世界流通,但是普遍都存在着低价出售的现象。对于任何改变中国的产品形象在目前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问题。要想发展中国的经济产业,在这一点上应该向韩国学习,先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将文化作为载体,例如用电视剧来对我们国家的形象进行刻画,使我国的电视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国产品的价值。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全球范围内的世界商业媒体市场就己经形成,并且有四十多家具有实力的跨国传媒公司占据了整个世界传媒业,在世界媒体业具有的主导作用。这些具有实力强大的跨国传媒集团,在当时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全球范围内的传媒业都进行了垄断,并也成为了我国的电视媒体行业主要的竞争对手。
在另一方面,我国人们的视觉经济也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而不断的进行深化。尤其是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大队经济产业迅速的与国际市场相接轨。例如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的电视节目己经通过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的有线电视网在美国纽约、洛杉矾、休斯敦地区进行播出。而美国时代华纳公司所属的华侨娱乐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中文电视台(CETV)在2002年的时候也在中国开始播出。
这一现象表明,在国际传媒市场中,其一体化的特点使世界各国的经济产业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并且呈现出了交叉发展的趋势。当前我国电视传媒的经济实力与国外相比还远远不足,甚至不能够相提并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电视传媒产业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并且电视传媒中的商业化功能以及电视传媒中的社会宣传职能还具有错位现象存在。我国政府在对传媒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薄弱的环节存在。
另一方面,因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许多产业都具有很多片面追求一时利益而对长远的社会效益进行了忽视现象存在,进而使得我国的很多经济产业正在面临着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危机。在我国面对WTO时,也正是在面临着一项全新的经济挑战,所以只有加强经济产业的全新发展理念,才能够迅速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以及达到与国际经济市场接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