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0 15:35:41
序论:在您撰写化学课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食品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38-02
食品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之一,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食品的组成成分、结构以及相应的反应机理。通过课堂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与之相应的实验课程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加工、检验、研发等食品行业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食品化学课程可以使学生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原材料、食品加工过程和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各种成分的结构、组成、物理性质、营养水平、反应机理和安全性以及他们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理化反应和这些反应对食品品质、安全性质和营养水平的影响,从而直接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对于一个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牢固掌握食品化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才能在食品行业领域从事相应的教学、研究、生产、检验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严格的按照学科分类来说,食品化学既可以分为化学类,又可以分为食品类。食品化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错而产生的新课程。它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因为学习食品化学需要一定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基础,同时它又是后续要学习的专业课基础;它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新兴学科,食品、化学、生物、工程、医学、农学等领域都在不断地向食品化学输入新鲜血液,同时也都在利用食品化学的研究成果来完善壮大自己;它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发展较快的一个学科,所以在全国多数大学的食品院系中,食品化学课程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国外的大学中更是如此。
一、认清课程的重要性
食品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首先,它讲述了食品原材料和食品的化学组成以及各种成分的结构;其次,它研究了食品各种成分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理化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对食品品质、营养和安全性的影响;再次,食品化学课程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新食品、食品产业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食品化学为科学调整食品营养、完善消费者饮食结构、减少食品原材料浪费、降低食品生产加工成本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食品化学课程主要具有:①章节多,知识面广,每一章节都可自成体系;②内容简单易懂,便于传授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很少有晦涩难懂的理论和复杂的公式计算;③内容更新快,要求教师时时注意食品行业的最新动态,紧跟食品领域发展最前沿,不断充实教学内容;④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必须保证学生熟练掌握,融会贯通。
二、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授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具备知识结构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去粗取精,科学合理安排授课计划,编写出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教案。不同作者编写的食品化学教材其内容一般都包括绪论,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在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理化变化以及它们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的影响,还包括食品的色泽、风味、食品中的酶、食品添加剂、食品中的有害成分等内容。一般每种成分都单独成一章节,而这些内容又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营养学、酶学和食品添加剂这些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重叠,并且由于教学课时所限应该合理安排教学的侧重点,在课堂上基础知识应进行简要授课,重点强调食品化学的核心知识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善,应该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移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三、充实教学内容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授课时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相互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到大学课堂,板书已经渐渐被减少,但是PPT教学往往使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而板书教学注重逻辑思维的传授。大学教育应注重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结果的演示,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板书、PPT、视频、动画、模型、讨论、实例等方法,改变理论课的单调枯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适当配合相应的实验课,实验课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理论课知识,还可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随着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和食品行业的飞速发展,食品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矛盾的不断涌现,仅书本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应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质料充实教学内容,特别应注重收集与食品化学相关最前沿的热点问题,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了解食品行业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选择。
四、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食品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掌握食品化学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和照本宣科,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化学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使学生通过学习食品化学后能把各门专业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际生活遇到的一些现象和实际生产中一些成功的案例,适当地引入到课堂中不仅能够改变理论课堂的枯燥乏味,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从而启发学生能以某一个基础知识点为纽带把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融会贯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教授学生所有专业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服务于食品行业的高新人才,而随着的食品行业的高速发展,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适当引入高新技术的使用和食品行业的热点问题讨论,使学生能及时了解食品行业的最前沿。教学的最终是为了学以致用,在课堂中定期邀请食品行业的不同岗位的从业人员,比如生产技工、质检员、管理者等到学校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新需要、相关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不经可以和课堂内容互补,还能使学生尽早的适应食品行业,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对食品化学充满兴趣。在最后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居于卷面成绩对学生整学期的学习给予评价,我们应完善考核制度,采用多方面、多方式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从课程的重要性来说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凸显出食品化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食品化学教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卢蓉蓉,杨瑞金,张文斌.食品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4):88-90.
[2]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Z].
[3]毕金峰,刘长江.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2,(01):55-56.
[4]张文斌,杨瑞金,卢蓉蓉,华霄,赵伟,夏文水.中美高校《食品化学》课程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1,(08):4982-4984.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程教育;方法;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274-01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一些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在此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改变传统观念,提高教学思想
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齐”,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不能使他们处于“嗷嗷待哺”状态,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吃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后进生的力度。首先,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能力
科学知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它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但化学知识总量大,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3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2、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3、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其次、是理解能力。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学化学的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做到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其他化学知识的联系、区别。最后当属创造能力了。培养学生创造力,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
三、学以致用,提高基础化学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化学课程 高效复习 策略
化学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既是一门高考的必考科目,同时也是构建学生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认识的一座桥梁,可以有效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教师和学生都知道化学课程很重要,也都在很认真的教,很认真的学,但是不少师生都反映,平常上课容易,但是真正到了复习和梳理整体思路的时候,平常学的知识总显得这么零散,拾不起来,不知道从哪开始复习。其实,复习的过程,不是一个对过往所学知识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基于以前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夯实基础,抓住主干,归纳方法,进一步搞好讲评,培养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的过程。本文结合现阶段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对化学课程的复习方法和模式进行重新归纳,为构建高效的化学复习策略提供参考。
一、充分利用往年高考试题,挖掘复习指导思路
高考题是经过层层筛选和实践检验的试题,是基于众多专家深思熟虑、反复推敲而形成的,它视觉独特,题型新颖,对于引导正确的教育方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利用高考题进行复习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把题让学生做一遍,而是要把高考题进行分析、分解、总结、发散、迁移、创造、比较、判断、阐释,让学生通过分析高考题,可以获得一种解题和复习的思路。同时,教师在运用高考题进行复习的时候,也要做到立足于现有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使考题有机的、恰到好处的融入教学活动中,而不是生硬的一道道地让学生做考题,或者说让高考题“牵着鼻子”走,抛开现有的教学实践,“另辟蹊径”。 换言之,对高考题的利用,不是对现有化学课堂的化妆、补妆,需要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高考题的价值。但是由于全国各地高考题众多,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异也比较大,教师在选择高考题的时候要有效地进行筛选,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考题。不能一味地追求难度,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新颖,要把握整个高考的走向,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二、 明确复习思路,优化复习课堂教学思路
一般我们把化学复习可以分为几轮,第一轮复习注重知识的梳理,唤醒学生们沉睡的记忆,打好基础。一般要做到抓住课本的知识点,紧扣每章的重点、难点进行整理分类,回忆、对比,以达到大章内容的综合与提高;第二轮复习注重知识的升华和知识结构的优化,要学生能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尝试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抓住课本的知识点,紧扣每章的重点、难点进行整理分类,回忆、对比,以达到大章内容的综合与提高,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这些知识进行充分的延伸,将知识形成一个“大网”,每个环节和每个环节,每个知识点和每个知识点都能连接起来;比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的时候,这部分知识在内容、形式相似化,基本上都是由单质氢化物氧化物相对应的酸或碱盐这样一条主线展开。教师就可以结合已有知识,让学生这样自己把知识织成一张网,结合教师恰当的提问对学生加以引导,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复习的思路更加明确;第三轮复习注重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将化学知识前后有机串联,获得化学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利用复习的机会,充分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 激发兴趣,使复习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很多教师认为复习的时候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巩固知识,做题就行了。于是高中化学的复习课堂越来越枯燥,越来越乏味,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越来越低。其实,不管什么样的课堂,单调、乏味、照本宣科的方式都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教师需要充分调动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复习课变成每门课程的部分。这就像化学中许多物质之间的反应都是在加热或有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而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越快的道理一样。教师在复习课程中加入更多更多调节气氛的环节,就像给复习课程中加入了催化剂,让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的青年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触动。教师如再给一定的“温度与催化剂”就能激发学生释放出潜在的能量,就能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产生第二次飞跃而进入新的意境。这外界条件“温度与催化剂”就是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手段。
总之,化学课程的复习,一方面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概括、深入与创新。既要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又要在扎实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掌握解题技巧,进一步提高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复习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全方位检验的一个过程。因此,高中阶段化学的总复习,是很多教师都感到非常重视而又特别棘手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对化学复习的思路、模式、手段进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整个化学课程的教学的水平,并不断使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志江.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复习的思维变革[J]. 化学教育,2009(11).
[2]李玉强. 从一组高考题的解法谈起迁移应用,课堂学习的终极目标[J].考试周刊,2010(52).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改革活动的实施者与组织者,他们的教学方式、教育思想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是否能顺利开展并有效实施。教师应该在深刻认识到传统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应试型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职业素养、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中心的注入式教育,转变为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的素质教育,从培养应试教育人才,转变为培养素质教育人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新型教学模式,并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重新确定了分析化学课程所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强调了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理念在化学分析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同时增加了综合型问题、研究型问题与创新型问题等课程内容的教学,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进而形成“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的教学新体系。例如,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分别设计以基础技能为主的实验、知识与技能综合性验、具有开放性的创新型实验,在基础技能实验中,教师精心挑选出化学分析课程的精髓,如分析天秤称量练习、滴定分析法操作,重点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并且理解“量”的具体含义。在综合性实验中,设计了如鸡蛋壳中钙含量的测定、自来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测量、奶粉质量中重要指标的测定等创新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能够灵活地运用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化学实验仪器,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让学生在做中教,教中学,加强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与一致性,进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2重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模块化分析化学课程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有机融合的一种模式,其在教学内容上的构建上,应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本”为选择依据,改变原来课程的教学顺序与教学体系,对教学重难点进行重组整合,分为若干个项目模块,同时结合分析化学课程专业岗位技能要求,重点挑选出常见的化学分析方法、实验原理、实现现象,弱化理论知识的推导验证,加强分析化学实验与实际应用教学的比例,以突显出岗位的需求。并将理论知识的教学巧妙地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然后以实践应用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组织课堂教学知识点,设计出从浅入深、从简到难的课程项目。当前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多年来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已经不能满足行业于企业的要求,为此,我们通过对化工行业与企业的调研,与企业共同解析化工生产和分析检验的主要环节,针对每个项目的技能关键点设计技能模块,按照技能模块组织教学。主要分为分析天秤与称量技术、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技术、滴定分析常用仪器操作技术、酸碱滴定技术、氧化还原滴定技术、配位滴定技术、沉淀滴定技术、电位分析技术、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原子吸收技术、气相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共12个项目。这些项目基本包含了分析化学中所常见的四大分析方法与实验仪器分析,为了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在项目开始前,教师将所涉及知识点通过统一讲解与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条件,然后再进行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边做边学,进而提高学生在分析化学方面的职业技能水平与实践能力。
3改变教学方式,模块教学现场化
分析化学课程传统的实践教学由于受到经费、条件、环境等方面的限制,难以适应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为此,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应打破传统教学中的课堂讲解方式,将分析化学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融合教学,以“课堂-工作间”的方式,把教室搬到车间、实验室、化验室进行现场教学,学生边学边做,让学生完全参与到生产实践过程中去,打破以往传统的黑板上讲解分析化学的抽象、脱离实际、空洞的教学方式,推行理实一体化课堂,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形成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完全地参与到实践生产中去。课外教学实践是帮助学生熟悉职场环境、掌握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通常采用任务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并且不断地总结出完成任务的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几人一组,成立调查小组,分别调查在某一养鸡场内,其土壤与饲料中重金属离子是否超标,含量、分布情况。不同的学生会对于同一个问题分析的角度不同,课外教学实践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实验室进行长期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这样实现产、学、研三方面的综合,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机会,促进了学生适应工作环境能力,而且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发现了问题,可以有效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问题。如与某水检测实验室建立合作,学生参与到水质监测、样本采集、数据分析等工作;与某农业局建立合作,学生参与到土质土壤的pH值、有机物质、含氮量、含磷量等项目的分析监测工作。通过实践教学现场化,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与实践动手应用能力。
4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构建科学考核体系
分析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导向,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将课程考核分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两部分,学生总成绩考核体系组成:40%化学理论知识考核+20%平时成绩+40%实践操作技能。实践操作技能部分,主要从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与熟练性、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考核,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态度、上课考勤记录、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等方面给予综合评分,要让学生通过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化学检验、化学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使其专业技能达到国家所颁布的化学分析工种的职业要求标准。
5结语
综上所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组,创新教学体系,课程设计模块化,项目设计现场化,同时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为满足社会、企业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符合当前本科教学改革发展要求。
作者:孙强强 单位: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琳娜,陈璟.高职分析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2):116-117.
[2]蔡怀鸿,孟建新,杨培慧,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本科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4,41(1):176-177.
[3]袁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分析化学实践教学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31(5):39-43.
关键词:药物化学;教学质量;专业认证
为构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药学类专业办学质量,帮助有关高校寻找在药学类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顺发展思路,2007年初,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正式提出,要积极探索专业评估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工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适应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体系。药学本科专业认证试点项目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首批医药类四个专业认证试点项目之一。全国药学类本科专业认证评估标准包括专业目标、教学质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7个一级指标。专业认证中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核。而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既要考查学生对有关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甚至外语水平,同时还要考查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能力的大检阅。药物化学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药学类本科专业认证考察的六门专业课程之一。因此如何通过提高药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使我校顺利通过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基于我校目前药物化学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以《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为准则,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提高药物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全国药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知识点》及国家卫计委“十三五”规划教材《药物化学》(2016年第八版)编排的教学内容,重新修订了药物化学教学大纲,组织、优化了教学内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求创新”的原则,立足于专业课程的特点,从纵、横两个方向入手对药物化学进行改革。同时结合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优化了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模式[1]。通过药物化学课程改革,建立了符合本专业实际的新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
1强化整体课堂教学
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有机组合,形成条理化的知识模块结构,内容体现出知识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使教学内容基础理论丰富,知识面宽而广[2]。同时兼顾高等教育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教学中融入化学工、制剂工、药师、医药商品购销等资格或技能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内容,让学生全方面发展。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3],如中英文案例的编制、PBL教学、课堂翻转等,增加学生对药物化学课程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4]。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外文期刊文献,提升外语水平,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同时,注重前沿科研成果或研究手段的引入,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以新药创制为出发点和归属,注重新药研究思路及理论,通过代表药物的讲授,使学生的研究思路不断拓展,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结合社会需要调整授课内容
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社会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校企及院校间的交流,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职责,转变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1.2%的学生认为我们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及授课理念对他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92%的用人单位表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扎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工作思路清晰、开阔,满意度较高。同时,对准备继续深造及已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进行调查,有99.1%的同学表示我们的药物化学授课内容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高度一致,为其深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尤其课堂上授课教师采用的推理、归纳及案例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药物化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我们将调查问卷结果反馈给授课教师,根据社会人才需要调节授课内容,使其满足社会对药学类人才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的引导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及专业方向起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教师基本素养的培养之外,还非常注重教师学历及专业水平的提升。鼓励教师通过国内外进修、学历提升、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近3年来,教研室加大了具有博士学位师资的引进,使专业教师整体学历水平得到提升。近几年来,药学专业学生考研报考率达到90%,带动了专业的良好学风,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教师队伍中具有国内外进修经历的占专业任课教师的70%。调查发现,教师通过进修可以接触国内外前沿的教学理念、科研思路及先进的实验技术。教师把这些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展示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培养双师型师资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药师及药剂师等药学专业相关资格。目前,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药学类相关资格证的“双师型”师资占55%,这些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资格证获取经历,给学生提供经验。同时,在授课内容中讲授一些临床用药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我们也让教师走入企业,让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给学生授课,能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好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连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通过几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教师在教学及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引导地位,教师的专业及知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满足了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对师资的要求。
摘 要:德育为学校教育所重视,化学课程也少不了德育。
关键词:德育;教材;世界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德育。化学课程也是德育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既能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也能促进化学教学。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化学课堂,开展德育活动。下面仅就《绪言》教学中的德育活动谈谈我的做法。
在学习《绪言》教材时,我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感受,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化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有关化学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的资料、图片等,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冲突,然后建议学生讨论:化学对于我们究竟是好还是坏?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在化学发展史上,我们有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讨论中,我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要求提供具体的事实作为依据,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采用多种手段获取有用的信息作为自己观点的论据。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仅充分利用教材信息和教师提供的信息,还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手机上网等方式,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最后达成共识。认识到化学的发展和应用,既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对环境造成了一些破坏,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一些危害,但是随着社会责任意识的逐步强化和绿色化学理念的逐步建立,这一切都会得到改善,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让学生学习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世界和事物,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对不良企业只顾追求利益而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批判,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化学发展历史的反思,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现代科学的缺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想象、向往和追求。它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和信念。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无疑至关重要。但是简单的说教,学生很难接受。如果我们坚持在化学课程中充分发掘教材,有意识地创造德育的良好契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影响,那么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就一定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 化学课程教学 教学预设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裂变”,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
基于新课程理念,我认为化学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并加以改进,才能真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教学预设必须转变理念,贵在生成。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内容的“丰满”靠教师去润饰,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以学生为主体来表述预设目标,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不仅仅表示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促使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首先,教学预设建立在对教材深入的解读和对学生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所做的方案。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发挥好教师的聪明才智和主动性,尽可能使教学设计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尽可能使课堂变化的措施大都能在预设之内。
其次,教学预设时教师的角色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和实践者。具体地说,教师的教学预设要实现“四变”:一变教学目标“一维”为“三维”;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三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四变“注重结果”为“关注过程”。突出“四化”:课程人文化,过程动态化,内容生活化,情境和谐化。着力“四活”:把教材用活、把方法整活、把过程盘活、把媒体点活。力求“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最后,教学预设中教师要将“三序”有机结合。即(1)知识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寻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2)认知序: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序。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3)教学序:教师进行系统教学而预设的顺序,教学过程应有学生观、时间观、质量观。
二、教学方法必须适应课改,贵在融合。
任何教学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以,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式,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否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理念;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一致;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个人的自身特点。
三、教学过程必须凸显三维目标,贵在参与。
新课程理想课堂特征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理想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归宿,以师生有效参与为载体,以学生学力提高为目的。
1.重情感,学习环境贵在和谐。
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给学生营造民主、开放、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2.重情境,问题设置贵在有度。
创设优良的学习情境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情境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好问题的要求是:一是问题有一定的目的性。问题对达到目标有贡献,有必要,有价值。二是贵在以人为本、把握好度。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三是问题符合可行性原则。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挑子”,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四是问题不能孤立,应与其他问题构成体系,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
3.重参与,学生思维贵在有效。
教师要善于重组教学内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规律的相应的教学顺序,使知识与能力的发生、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序进行,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能链,使学生的思维有序地展开、发散、收敛。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但是,课堂教学由于学生和多种因素差异,我们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反思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随时调整,再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达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教学媒体必须有效辅助,贵在整合。
化学学科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教材、教辅资料、板书、实验、教具、图表、板书、多媒体、网络等。但是,教材、教辅资料、教具、板书、实验、多媒体等教学媒体都是中性的,均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慎用,不能为了表演而影响教学效果;做到真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机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做到善用,让多媒体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并在整堂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教学媒体时应遵循:(1)教学媒体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越简单越好。(2)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3)一般来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用教材、实例、教具等常规资源;若不能解决时必须首先想方设法采用实验去解决;若实验也无法解决,再用多媒体和网络来解决。
提高新课程教学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合理选用教学策略,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教师只有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沈大安.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