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安全用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1:01

序论:在您撰写安全用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安全用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药品安全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一、药物使用不合理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药品因素①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②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③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④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⑤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患者自身的原因①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②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③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④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其他因素①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②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③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④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

会产生反跳现象。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三、把好用药安全关

3.1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

3.2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

3.3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3.4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小结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

[2]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43-144.

[3]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第2篇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药品因素(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患者自身的原因(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4]。(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其他因素(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5]。(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3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第3篇

【关键词】中药注射液;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用药差错涉及医生处方、护士操作、药师调配发药、患者用药依从性等多方面因素。在此,我们希望结合常见的用药差错(MedicationError,ME),从医院的角度出发,谈谈减少中药注射液ME,促使中药注射液安全合理使用的必要措施。

一、中药注射液在临床使用存在的问题

1.1缺乏临床辨证,盲目医嘱用药

临床不按照中医理论辨证用药,而是将中药功能主治生搬硬套在西医的疾病诊断和症状表现上,造成不合理用药。例如补益类中药参附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人参、附子提取物。该组方在中药方剂学中归属于温里剂范畴,用于回阳救逆,脉绝暴脱之亡阳症。该方药性辛热,虚寒患者不宜使用。

1.2稀释剂选择不当

在静脉用注射剂与输液的配伍过程中,由于中草药成份复杂,制备工艺不同,在提取、精制过程中,一些成份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也可能有一些生物碱、皂苷在配伍后由于pH值改变而析出,从而导致沉淀、变色、不溶性微粒的出现。

1.3使用剂量与疗程不合理

可能觉得中药注射液比较安全,有些医师不区分患者年龄、心肾功能等差异一律高剂量起始用药是引起用药错误的又一因素。查看相关中药注射液的使用情况,大部分按说明书最高剂量使用,有的甚至超最高剂量使用。

1.4临床操作不规范

有些中药粉针如双黄连、穿琥宁、丹参等静脉滴注时,应先以适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再用稀释剂稀释,但临床上常常发现直接用稀释剂溶解,导致溶解不充分而使微粒数增加,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中药注射液的合理使用

2.1临床应用应加强法律意识

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禁忌问题是比较特殊的。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中药针剂的研制及应用时间相对较短,与许多药物的配伍都缺乏系统、长期的研究与观察,尚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与权威性的结论,至今中药注射液与其它药物的配伍尚属科研项目,虽然取得一些结果,也出版了一些中药配伍禁忌图书与表格,但涉及到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及与其它配伍药品的情况等,还远不能适应临床需要,特别是成为法律认可的东西也尚需时日。因此,配伍应严格遵守药品说书。

2.2掌握合理的使用方法

中药注射液静脉制剂都有深浅不同的颜色,在检查药液质量时,要掌握其每种药物的正常颜色以便比较,认真对光观察药液有无浑浊、沉淀、絮状物、漏气等。加药时,将药液抽入注射器内,再沿瓶壁缓慢注入液体瓶内,避免快速注入而产生大量气体和泡沫。如果操作不慎出现大量气泡,应将注射器和针头脱开放气片刻(注意针尖不能超过瓶内液平面),再迅速拔出针头。加完药后应稍停片刻,再观察瓶内颜色、沉淀、絮状物等,一切正常方可给患者使用。

2.3预防颗粒污染

中药制剂每次静脉输入应用制量多为20ml~60ml,有时病情需要时可达80ml甚至更多,而临床20ml注射器应用较为广泛,为了避免反复穿刺瓶塞,应选择50ml注射器加药。同时注意刺入瓶塞时注意瓶体倾斜针头斜面朝上,选好进针点快速刺入,以免瓶塞碎屑掉进入液体内造成颗粒污染和致热原。

中药注射剂虽在制备时已经过滤,但因其成分复杂,且在存储过程中常因温度等条件改变而产生大量的微粒。在临床用于静脉滴注时,虽都使用了带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但因各厂家的过滤装置各有不同,因此过滤效果也不同。据报道,各厂家的一次性输液器质量差异较大,有的几乎不起过滤作用。另外,大部分厂家的输液器过滤装置对粒径≥2μm、≥5μm的微粒的滤除率较低。种种原因使得注射时大量的微粒被带入人体内。:

2.4谨慎联合用药

中药注射液应单独使用,严禁与其他药物混合配伍使用。同时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物的,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液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宇欢,陶建青.浅析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和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09,(11):9495.

[2]薛艳丽.78例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和评价[J].中外医疗,2009,(04):220221.

[3]谭晓安,肖克岳,贺书武.8种常用中药静脉注射液微粒情况考察[J].中南药学,2007,(01):4850.

第4篇

[摘要]目的:通过列举几种常见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方法:对常见中药饮片牛黄、何首乌、血竭、檀香、大黄正、伪品的性状鉴别和理化鉴别进行了比较。结果:切实掌握常见中药的鉴别要点,有助于提高医院用药水平。结论:提高中药饮片的鉴别技术对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十分重要。

[关键词]中药;饮片;鉴别

中药饮片的真伪,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的发挥及患者的用药安全,因此熟练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特别是鉴别要点,有助于快速、准确地与伪品区分,从而保证药品的质量与临床用药的安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列举了几种常见中药饮片的鉴别要点,对于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牛黄

1.1.1性状鉴别

1.1.1.1正品:天然牛黄可分蛋黄及管黄。蛋黄:多呈卵圆形、不规则的球形、方圆形,大小不一。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表面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离,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后无清凉感,嚼之易碎,不黏牙。

1.1.1.2伪品:伪天然牛黄多呈不规则碎块,大小不一[1]。表面棕黄色,粗糙,体轻,质轻脆可分层剥离,断面可见同心层纹。气腥,味微苦,无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1.1.2理化鉴别

1.1.2.1正品:取少量天然牛黄样品,水合氯醛液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迅速溶解,显鲜明的金黄色,久置后变为绿色。取少量上述粉末样品,加氯仿1ml摇匀,再加硫酸与浓过氧化氢(30%)各2滴,振摇,正品天然牛黄显绿色。取上述粉末0.1g,加盐酸1ml,氯仿10ml,充分振摇,混匀,正品天然牛黄氯仿层呈黄褐色。分取氯仿层,加氢氧化钡试液5ml振摇,正品天然牛黄可生成黄褐色沉淀。分离除去水层及沉淀,取氯仿层约1ml,加醋酐1ml,硫酸2滴,摇匀放置,正品天然牛黄溶液则呈绿色。

1.1.2.2伪品:取少量伪品牛黄样品,水合氯醛液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迅速溶解,同样显鲜明的金黄色,但是久置后变为黄色。取少量上述粉末样品,加氯仿1ml摇匀,再加硫酸与浓过氧化氢(30%)各2滴,振摇,伪品天然牛黄则显桃红色。取上述粉末0.1g,加盐酸1ml,氯仿10ml,充分振摇,混匀,伪品天然牛黄氯仿层呈土黄色。分取氯仿层,加氢氧化钡试液5ml振摇,伪品天然牛黄不生成黄褐色沉淀。分离除去水层,取氯仿层约1ml,加醋酐1ml,硫酸2滴,摇匀放置,伪品天然牛黄溶液则无色。

1.2何首乌

性状鉴别如下:

1.2.1正品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的干燥根[2]。直径4~12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气微,味微苦而甘涩。制何首乌为何首乌片或块,用黑豆汁拌匀后,经过炖法或清蒸法制得,表面黑褐色或棕黑色,凹凸不平,断面角质样,棕褐色或黑色,气微,味微甘而苦涩。

1.2.2伪品伪品制何首乌为0.7~1.0cm不等的厚片,黑色或棕黑色,圆形或椭圆形,切片呈不规则的皱缩及周边翘起,表面平整,断面角质样,用水浸泡后变软,脱色,有黏性,横切片可见规则的筋脉点,气微,味甘甜,粉末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类圆形或扁卵形的淀粉粒。经鉴别染色,伪品制何首乌为薯类蒸制后的切片干燥,以炭黑与黑豆汁等染色而成。

1.3血竭

1.3.1性状鉴别

1.3.1.1正品: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圆四方式或肉包形,表面暗红色,附有摩擦的红粉[3]。破碎面黑红色,有光泽与细孔,质脆易碎,手捻染指血红色,为其鉴别要点。气微,味淡微成,咀嚼有砂样感。

1.3.1.2伪品:伪品百合科植物龙血树脂或称索科特拉血竭,呈不规则块状。表面黑红色,破碎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质脆,手捻染指紫棕色。味微涩,咀嚼有粘牙感。

1.3.2理化鉴别

1.3.2.1正品:取粉末置烧杯中,加沸水半杯,水液不着色为正品;火燃之冒烟呛鼻,伴有苯甲酸香气者正品。

1.3.2.2伪品:取粉末置烧杯中,加沸水半杯,水液呈红色,并有油样物浮水面则为伪品;火燃冒黑色浓烟,有明显松香味者,则为松香加入红色染料等物制成伪品。

1.4檀香

1.4.1性状鉴别

1.4.1.1正品:为不规则薄片或碎材粗末,片常卷曲,棕黄色,木纤维纹理顺直。特有檀香清香气,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

1.4.1.2伪品:扁柏木片,黄棕色,纵向纹理多弯曲,具香气,味微苦。

1.4.2理化鉴别

1.4.2.1正品:檀香燃烧较快,香气浓烈,并发出油性嗤嗤声,燃尽为止;取片加水适量煮沸数分钟,蒸气芳香,水澄清透明无色。主以火试特征为其鉴别要点。

1.4.2.2伪品:燃烧缓慢,香气微弱,极易熄灭;取片加水适量煮沸数分钟,蒸气无显著芳香味,水色稍混浊。

1.5大黄

1.5.1性状鉴别

1.5.1.1正品: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l.或药用大黄Rheumofl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两种习称“北大黄”,后一种习称“南大黄”[4]。大黄呈类圆柱形、圆锥形或块片状,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或有部分棕褐色栓皮残留。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横切面根茎髓部较大,其中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生。根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无星点,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1.5.1.2伪品:土大黄为蓼科植物土大黄RumexmadaioMak.的根。山大黄为蓼科植物波叶大黄RheumundulatumL.的根及根茎。土大黄根肥厚粗大,外表暗褐色,皱折而不平坦,残留多数细根。一般切成块状,断面黄色,可见有由表面凹入的深沟条纹,味苦。山大黄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

1.5.2理化鉴别

1.5.2.1正品:大黄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呈棕色至棕红色荧光(蒽醌衍生物)。大黄粉末微量升华,可见黄色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取粉末0.1g,加水50ml,置水浴上加热30min滤过,滤液中加稀盐酸2滴,用乙醚提取2次,每次20ml,除去乙醚层,水层加盐取5ml,置水浴中加热30min冷却后,用乙醚20ml提取,分取乙醚层,加碳酸氢钠试液10ml振摇,水层显红色。

1.5.2.2伪品:土大黄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土大黄显亮蓝紫色荧光。山大黄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山大黄显亮蓝紫色荧光。

2结果

通过性状鉴别、理化鉴别等鉴别方法,能对常见中药饮片牛黄、何首乌、血竭、檀香、大黄的正、伪品进行较为清晰的区分。

3讨论

中药为中华民族的康复保健、防病治病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对应用于临床的中药饮片的真伪鉴别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如何在鉴别过程中采取简单易行、快捷准确的方法,对保证中药饮片应用于临床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常见中药饮片牛黄、何首乌、血竭、檀香、大黄的正、伪品的性状鉴别和理化鉴别进行比较,寻找适合的鉴别方法以便于区分正品、伪品。但这些鉴别方法需要中医药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周元芬.天然牛黄的鉴别要点[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6):95.

[2]刘宪丽,孔庆彬.四种染色伪品中药饮片的鉴别[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1):696-697.

第5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药品因素(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患者自身的原因(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4]。(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其他因素(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5]。(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3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43-144.

2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

3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第6篇

临床药学的工作重点就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随着医院药学模式的不断深化而转变,并提出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这就需要临床药师以其丰富的现代药学知识与医师一起为患者提供和设计最安全、最合理的用药方案,协助医生在合理的时机开出正确的处方、正确的剂量,避免药物间不良的相互作用,解决影响药物治疗的相关因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此外当医生开出药方后,临床医师还要负责把医嘱告诉病人,告诉病人在什么时间段服、怎么服效果更好。从而减少药害、节约资源、保障用药患者身心健康,因此,只有建立临床药师制,大力开展临床药学,才能真正做到合理用药,进而提高医疗质量。

2开展临床药学工作面临的困境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颁布已8年,但国家和医院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一是临床医学人才严重缺乏,在医院药学人才中兼备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人才少之又少,大多数药师工作路线都是围绕药房、药品转换两点一线,且由于与医护人员的专业差距,二者之间难以沟通协调,加之药学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能力低,致使临床药学尚不能发挥其效用。二是临床药学工作尚未得到医院重视,多数医疗机构领导的“重医轻药”观念,导致临床药学工作在院内的重视度不高,加上临床药师尚未正规编制,各项责任义务不明确,且临床药师长期局限于采购、供应、调剂检验药品等方面,在院内并没有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认可,这些因素都使临床药学的医院难以重视。三是临床药学尚未形成广泛的市场[1],由于临床药学在医疗机构重视程度不高,用药者对合理用药的了解及运用的迫切性不足,加之卫生部门相关政策尚无明确规定,致使临床药学很难再广泛的市场上立足。四是临床药学法律法规不健全,尽管2002年卫生部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虽然此规定有一定权威性,但其内容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加之临床药师只能在《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中的法规许可范围内工作,无处方权及修改处方权,导致临床药学的实施难以践行。五是临床药学培训制度居于形式,尽管有些医学院开设临床药学专业,但由于某些医疗机构尚未开设药学实践,导致临床药学专业学生难以在医院实习,实践价值不高;同时尽管某些一贯对临床药学进行开设,但也因为卫生部对临床药学尚未明确规定,药师责任和义务界定模糊,导致药学培训居于形式。

3开展临床药学,提高用药水平的举措

3.1药师参与医师查房,参与药物治疗

药师要深入临床一线,通过查房理解患者病情;同时参与药物治疗,发挥药学专业知识给予药师合理用药建议,以弥补医护人员对药物性质特点的不全面了解;还可以参与给药方案,提供用药咨询服务,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

3.2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安全用药是保证合理用药的基本前提,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是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通过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反馈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就能及时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3.3加强治疗药物监测,给予给药方案

对治疗指数窄、毒性反应强的药物,不能用临床指标进行评价,如地高辛;特殊情况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如婴儿。在这些条件下,以技术对血液浓度进行监测及评价,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给药方案并提出指导意见。

3.4建立药品安全警示制度,提高用药安全

开展临床药学医疗机构可以建立药品安全警示制度,药师根据手机整理出来的药品安全信息,了解院内临床用药安全情况,查找不足与隐患,并及时向上级通报,以防微杜渐。

3.5加强药学科研研究,提升药学服务水平

临床药学机构可以在培训药师的基础上,把药学科研纳入议程,坚持临床服务临床的原则,提倡药师与临床医护进行密切联系,并互助经济开展药学科研,以共同提高血药服务水平。

3.6加强临床药师专业培训,保障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药师要时刻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并积极参与查房,设计给药方案,与医护人员进行协调、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病情资料,给予患者对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药性等方面进行指导,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最大限度保障临床用药合理、安全。

3.7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临床药学工作顺利开展

国家卫生部及医院应根据“促进临床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合理”为指导内容,规范临床药师工作行为[2]。建立譬如“合理用药评价制度”、“药师查房工作制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药品安全警示制度”等等,逐步在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各项有利于临床药学开展的制度体系,以规范药师行为,明确药师责任和义务,保障临床药学工作顺利开展。

3.8开展药物利用与经济性评价,构建和谐医患医患关系

高质量的临床应用不仅要使用药安全有效,而且还要考虑其经济型。通过对医院定期会随机进行一定数量的释放和病理抽查,全面了解医生的用药意图及概要习惯,查找其中不合理的临床用药现象,并从中查找出影响药物治疗的相关因素与所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中掌握药品的动态消耗规律,并把分析结果返回给临床,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水平,从而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

第7篇

关键词婴幼儿用药安全

婴幼儿是指从28天~3周岁的小儿,这个时期小儿虽然已较新生儿显著成熟,但用药并不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因为,药物在小儿体内分布有异于成人,第一是细胞膜通透性的不同;第二是蛋白结合力的改变;第三是体液分布的差异。且小儿肝细胞酶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肾功能不完善,其肾有效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均较成人低,肾小管分泌,尿浓缩,钠离子交换和酸碱平衡功能也差,年龄愈小愈不完善[1]。所以出现与成人不同的各种药物反应。因此对婴幼儿患者除要求及时正确处理,熟悉一般用药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小儿用药特点。以下笔者对一些常用药与婴幼儿的关系作一概述。

1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

1.1青霉素类常用的有青霉素、氯唑西林钠、哌拉西林钠等。青霉素类对人体细胞毒性很低,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体几乎无影响。临床应用时青霉素较多出现过敏反应,小儿3日内未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应进行皮试,阳性者禁用[2]。

1.2头孢菌素类使用前应作皮试,阳性者禁用。头孢曲松偶可致婴幼儿胆结石,但停药后可消失。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与乙醇(即使很小量)联合应用时,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而显“醉酒样”反应[2]。

1.3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1.4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均对耳蜗神经有毒性,幼儿慎用,如使用应减小剂量,且疗程不超过7天。奈替米星耳毒性较小,新生儿、婴幼儿均可使用,但应掌握好剂量[2]。

1.5四环素类该类药物除有肝肾损害以外,还可沉积于牙齿和骨骼中,造成牙齿黄染,影响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因此8岁以下儿童应禁用[2]。

1.6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毒性低,可用[1]。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肝毒性、听觉障碍、过敏(主要表现为药物热、药疹、荨麻疹)等,停药或减量可恢复,但患儿合并肝炎时,应禁用依托红霉素[2]。

1.7氯霉素类主要不良反应有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慎用[2]。

1.8磺胺类对体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乳儿可致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应禁用。幼儿使用应注意大量饮水防止引起结晶尿。磺胺甲基异唑近报道过敏者较多,慎用。

1.9喹诺酮类该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婴幼儿应慎用。但也有不良反应低的报道[3]。

1.10其他类抗真菌类药对肝、肾功能损害大,慎用。乙胺丁醇婴幼儿应禁用。

2驱肠虫药

2.1阿苯达唑(肠虫清)广谱驱虫药,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2岁以下儿童禁用,2~12岁用量减半。2.2甲苯咪唑4岁以下用量减半[4]。

2.3哌嗪(驱蛔灵)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5]。

3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

3.1解热镇痛类[6](1)非那西丁类:主要是指含有非那西丁的复方制剂,可引起人体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肾损害,对婴幼儿尤其敏感,禁用。(2)氨基比林:首要损害是粒细胞减少,慎用。(3)阿司匹林: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儿童慎用。对小儿易引起瑞氏综合征,英国规定12岁以内儿童禁用。(4)扑热息痛类:相对安全,可用。

3.2镇静催眠药苯巴比妥等此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抵制作用,12岁以下儿童禁用[7]。

3.3镇痛药吗啡、芬太尼贴片:婴幼儿禁用。哌替啶(度冷丁):婴幼儿慎用。1岁以内一般不应静脉注射或行人工冬眠[2]。

3.4抗癫痫药一般长期服用癫痫药物是安全的,药物毒性反应轻微而且是可逆的,但应在治疗中注意中毒表现,定期做血、尿常规等多项检查[8]。

4呼吸系统用药

4.1祛痰药氯化铵一定要计算好用量,大剂量可致恶心、呕吐,停药后反应消失。必嗽平一般无不良反应,可用[1]。喷托维林(咳必清)有报道可造成呼吸抑制,故禁用[9]。复方甘草片含有阿片粉成分,应注意剂量。

4.2平喘药作为非处方药,不推荐儿童应用,儿童哮喘应及时到医院诊治。此类药物的给药途径多种多样的,可以口服、静脉、喷雾吸入给药。喷雾和吸入给药具有速效性、安全性和方便性。

4.3来源于中草药的祛痰、镇咳、平喘药均须严格计算好剂量。

5消化系统用药

5.1抗酸药婴幼儿胃病较少见。西米替丁8岁以下儿童禁用[10]。

5.2胃肠解痉药婴幼儿的急性腹痛,以肠道寄生虫、胆道蛔虫、阑尾蛔虫等多见,不应轻易使用此类药物,避免延误病情,应在全面尤其是腹部检查后酌情应用[1]。

;

5.3助消化药乳酶生可用,但不与抗菌药合用。干酵母不良反应少,可用,但大剂量可引起腹泻[2]。多潘立酮:婴幼儿血脑屏障功能未完全发育,可能引起神经方面的副作用,1岁以下慎用[11]。5.4泻药一般来说,儿童不应用缓泻药,有些父母错误的认为必须每天排便而给孩子使用泻药,这样可能会造成缓泻药依赖性便秘。如必须使用,应严格掌握剂量,并配合饮食与运动治疗[12]。酚酞片:婴儿(1岁以下)禁用,幼儿(1~3岁)慎用[2]。

5.5止泻药洛哌丁胺(易蒙停)1岁以下婴儿应禁用。严重脱水的小儿不宜使用[2]。蒙脱石散剂:疗效好,可用[13]。药用炭可影响儿童的影响吸收,婴幼儿如长期腹泻或腹胀禁用[14]。妈咪爱:疗效确切,可用[15]。

6抗贫血药

硫酸亚铁对胃粘膜有刺激性,可致恶心、呕吐、上腹痛、腹泻等,可饭后服用[2]。叶酸不良反应较少,可用[2]。

7抗变态反应药物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盐酸苯海拉明、富马酸酮替芬等此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抵制作用,婴幼儿应慎用[16]。

8激素及其有关药物

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本类药物可引起肥胖、多毛、骨质疏松、脱钙、病理性骨折、伤口愈合不良等反应,因此婴幼儿应慎用[2]。

9维生素类

9.1维生素A长期大剂量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婴幼儿发生率最高,表现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脱发、易激动等,停药1~2周可消失。

9.2维生素D大量久服,可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等,婴幼儿为预防维生素D缺乏补充时,应掌握好剂量。

9.3维生素C过量服用会产生胃肠道反应和肾、膀胱结石易于形成。

10外用药由于小儿皮肤、粘膜面积相对较大,吸收功能强,注意剂量。鼻眼净治疗婴儿鼻炎,能引起昏迷、呼吸暂停、体温过低,慎用。皮质激素软膏大面积外用,可引起全身水肿,慎用。阿托品滴眼剂:婴幼儿对此药中毒,滴时应压迫泪囊,以防止进入鼻腔吸收而中毒,慎用。

11其它类

锌制剂过量引起恶心、呕吐、发热、贫血等毒性反应。人参蜂王浆含有激素样物质,服用过量,可出现儿童发育早熟现象。至宝锭、一捻金等儿科类中成药主要成分中含有朱砂,服用过多易引起服痛、恶心、呕吐等汞中毒症状。综上所述,婴幼儿用药应注意如下事项:(1)避免应用禁用药物。(2)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3)注意给药途径及方法的选择,由于孩子吞咽能力差,又不懂事,用药时很难与大人配合,所以要选择适宜的剂型。一般若无消化道和其它影响孩子口服的因素,能以口服或局部用药较好,如口服不便可考虑给药或其他。(4)根据婴幼儿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正确计算合理的给药剂量。剂量不足不仅会延误病情,还易产生抗药性,剂量过大又会引起不良反应。(5)无病时别乱服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大多数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要经过肝脏的解毒和肾脏的排泄。3岁前的孩子各脏器的功能尚不完善,如用药不当,对孩子健康不利。为了婴幼儿的健康,在为其选药时,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参考文献

1钱漪,沈时霖.儿科临床药物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5.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十五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8.

3许重远,舒俊芬.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国药事,2001,15(5):345.

4张石革,孙定人.肠道寄生虫病与驱肠虫药.中国药房,2001,12(12):767.

5龙.临床药物手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646.

6谢惠民.小儿应当选用什么样的解热镇痛药.中国药事,1994,8(4):241.

7孙定人,张石革.镇静助眠药.中国药房,2001,12(2):125.

8袁承文.儿科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646.

9孙定人,张石革.咳嗽与镇咳药.中国药房,2001,12(2):126.

10孙定人,张石革.抗酸药与胃粘膜保护药.中国药房,2001,12(4):255.

11张石革,宋菲,沈素.胃动力与促进胃动力药.中国药房,2001,12(9):575.

12张石革,徐小薇,郝红兵.便秘与缓泻药.中国药房,2001,12(10):637.

13惠郁,李琪.思密达治疗婴儿服泻疗效观察.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10(5):430.

14张石革,彦玲,郝红兵.服泻与止泻药.中国药房,2001,12(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