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学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0:41

序论:在您撰写学生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学生论文

第1篇

(一)学生缺乏论文写作经验

由于成人教育学生大多从事第一线的实务性工作,缺乏论文写作的实践机会,据我院对09级毕业班学生的调查,其中只有45%的学生在大专毕业时独立完成过字数为5000字左右的论文,还有55%的学生在大专毕业时未独立完成过毕业论文。在课程论文方面,在15门专业中,仅有3门课程采用课程论文的方式考核。在学生对课程论文的态度方面,87%的学生认为课程论文考核要比卷面考试容易,完成的压力小。近70%的学生表示自己完成课程论文的态度不够认真。在完成工作报告方面,仅有5.2%的学生在过去的三年时间中独立或参与过字数在10000字以上的工作报告的撰写,其余学生均未独立完成或参与。在论文和工作报告写作程序和要求的了解方面,近53%的学生表示对此方面知识十分缺乏,35%的学生表示略有了解,10%的学生表示有较多了解,2%的学生放弃表态。从上述数据可见,成人教育学生缺乏论文写作经历,对论文写作的要求程序方法都知之甚少,需要指导老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更为有效的方法加以指导。

(二)论文写作能力未能在课程教学中得以充分培养

论文体现了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深入和全面的剖析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但目前的教学在对实践问题进行剖析时,往往侧重于解决方案的优缺点阐述以及如何选择方案,而缺少对问题本源及其演变过程的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得到实用的结论,对于如何得出结论则关注不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对于问题本源的解释和阐述,需引用大量理论知识,因成人教育学生理论基础不够夯实,为减少学生学习难度,很多教师简化教学过程放弃对问题本源的阐述。二是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风气影响教学过程,将成人教育重应用性的理念演变成实用性,将高等教育演变成只教授学生“怎么做”,不阐述“为什么这么做”的短期职业培训。三是教师在对实践问题深入剖析时学生参与度很低。2012届金融专业学生课堂讨论,学习报告、课程论文等形式的作业准时提交率只有35%,远远低于普通题目形式作业的提交率。学生的低参与率阻碍了教学过程对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论文选题趋同化、热点化

为培养学生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论文写作兴趣,毕业论文选题采用“学生自行选题,指导老师提修改建议”的方式。2012届毕业班学生中有近62%未从事金融业工作,对金融业的实践问题缺乏直观认识和兴趣,因此在选题时主要参考网络上的热点信息,出现论文选题趋同化、热点化的特征,而部分的热点问题带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政策性,深入研究的价值不大,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有失恰当。

(四)论文写作“搜索化”

我校图书馆数据库学科种类齐全资料丰富,为学生的论文写作提供强大的资料支持。但学生论文写作出现“搜索化”,资料堆砌成文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学生选取某些具有时效性和政策性的热点问题作为选题。对于这类选题,学生受专业水平限制很难对其本源性进行探讨,而对政策方向的把握能力又不够。出于写作成绩的保险性考虑,学生往往只能资料剪接堆砌成文。二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已形成对网络信息和资料的依赖,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论文写作过程中极度依赖网络资料,由于资料分析删选重组的能力有限,难免用资料堆砌成文。三是部分学生因学习动力和精力有限,或者指导老师疏于对论文选题、成文的过程控制,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抄袭网络资料现象。据我院2011届金融专业毕业生论文来看,抄袭率达到11%,都被判为不及格,以致影响正常毕业。

二、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循序渐进”式指导

我院金融专业专升本专业学制为三年,毕业论文工作一般被安排最后一学期,论文写作过程为期五个月。而全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来提高论文质量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五个月,而应贯穿于整个三年教学过程,采用循序渐进指导方式。首先,在新生开学教育时,老师应强调毕业论文的意义,它是综合检验学生三年学习状况的重要环节,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工作任务的阐述解释能力。其次,开设学术修养培养课程,采用讲座方式,每学期循环开设,学生必须在论文开题前选修完成。讲座围绕选题方法、数据库使用与资料搜集、数据统计基本方法、论文写作格式、问题讨论交流方法五个主题展开。第三,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期至少有两门专业课需采用课程论文考试方式,课程论文要求从易至难,依据学习笔记———综述———问题阐述———完整论文,逐步提高要求。第四,配备辅导老师专业回复学生有关课程论文、工作报告写作方面的问题。通过上述改进方法,使学生在开题之前具备基本论文写作素养,减小不同背景和基础学生之间在写作知识掌握度上的差异,从而为最后一学期的论文写作做好准备。

(二)主导师与导师委员会相结合

2012届前,学生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每位导师指导10名学生,全程负责学生论文的指导,此种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以下弊端:首先,指导老师受自身学术专业的限制,无法给学生提供最为专业的指导。其次,指导老师精力有限,同时指导10名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控制受限。基于此,从2013届开始,金融专业开始采用主导师和导师委员会相结合的论文指导模式,该模式有如下特点:选题及开题报告答辩由导师委员会共同负责,导师委员会的三名导师对学生选题的口径、内容及可驾驭性共同做出评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任何写作问题,除了可向主导师寻求帮助之外,还可与导师委员会中任何一位导师进行学术探讨。

三、结论

第2篇

一、议论文写作教学如何体现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思维品质通常是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个方面。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尤其是高二、高三学生应在思维品质方面达到以下指标:

1.思维的敏捷性。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快速提取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及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写作素材。写成1000字以上的作文。

2.思维的灵活性。(1)能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2)根据写作要求,变通知识结构为写作服务。

3.思维的深刻性。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地剖析、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1)材料与观点要统一,论证、分析的层次清楚,逐层深入,环环相扣。(2)在阐述论点及论证过程中,语言的表述准确、严密。

4.思维的独创性。(1)要有独到的见解。(2)使用的论据较新颖。(3)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个性,能吸引读者。

5.思维的批判性。①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②能判断出别人作文的优劣,取其长处,丰富自已。③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有所改进。

二、针对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应进行哪些方面的训练1.给材料作文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达到几个目的:

①提供一个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从而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②提供若干论点与论据,从中选择最佳的论点与论据的搭配。这样训练更深入,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而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集中思维转化,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

③教师给出一个论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的目的。

2.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审题、构思,加强议论的力度。

如面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几个方面找出论证思路。比如通过内外因的关系来构思: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变色,主要取决于内因。用这个论证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再比如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分析:一定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较大。以此思路可以证明“近墨者黑”的论点。还比如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近墨者,原来并不黑,但可以随着矛盾的转化,有可能变成黑色,反之亦然。

还有一些论证思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思维,写出的文章就不那么肤浅了。

②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逻辑常识,使之在论证中自觉地恰当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使文章合理、严密、说服力强。

3.掌握多种论证方法,以加强议论的广度及深度,进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第3篇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多采多姿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对自己感兴趣的化学知识积极地去认识、探究,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2.学习中努力挖掘教材、注重收集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创设故事情景、问题情景、魔术小实验等,造成悬念,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学习“离子”的知识时先朗读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学习《碳酸钙》时,用“死狗洞”的故事情景引入;学习“二氧化碳”时,创设问题:你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是怎样产生和消耗的吗?你知道舞台云雾、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呢?你知道打开汽水瓶时冒出的气体是什么吗?人们经常用二氧化碳灭火,你知道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用来灭火?在学习《燃烧》时进行魔术小实验:“用玻璃棒”点燃酒精灯、“烧不坏的手帕”。学习溶液的酸性及碱性时,在分别装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的三支试管中各滴入几滴的紫色石蕊试液。这些故事情景,问题情景,魔术小实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之主动对学习积极地探究,在探究中培养了能力。

二、通过化学实验发展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是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可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发展实验能力。反过来,实验技能和能力又是学生学习化学,顺利进行探究活动的保证。因此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且能够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能力。

1.加强课堂中的学生实验

新课程化学教材,没有严格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再单列学生实验,而把实验内容与化学知识紧密配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能让学生亲自体验大多数的实验,对于学生难以完成或有一定危险,对环境有影响的实验,如浓硫酸的稀释,硫的燃烧等实验由教师来演示。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了多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考归纳总结等能力。

2.注意改进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验证性实验,可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外的一些方法,认识到科学理论或发现都必须通过验证才能确认。并且学生在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同时,可体会得到结果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通过简单现象中验证结果,对于过程和方法的验证性实验过多,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学中改进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先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在老师引导下,积极思考,分析讨论作出合理的解释和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中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气:加热碱或碳酸铜生成二氧化碳。这些化学反应在老师分析中一一排除。而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生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容易净化。那么能用碳酸钙粉末,碳酸钠代替石灰石,用稀硫酸代表稀盐酸来完成这个实验吗?下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

把班级学生分为A、B两大组,每大组中四个人为一小组,分别协作完成下列实验。A组:每小组中每人各一只试笔,分别放入等量的下列药品:块状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再同时滴入稀盐酸,观察现象;B组:每小组中每人一支试笔,分别放入等量的下列药品:块状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再同时滴入稀硫酸,观察现象。

各组回答现象,根据现象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最适合于实验抽取CO2的是药品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产生的反应。

3.开展课外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是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运用;是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开阔知识视野的途径。开展家庭小实验时,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联系生活实践,以生产、生活中挖掘实验素材,让学生利用家庭现有的物质用品等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达到实验目的。例如“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乳化作用的应用”、“除去热水瓶胆中的水垢”等。

三、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及时小结,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

课本中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但不属于《课标》要求的知识点,如“核外电子的排布”、“金属对冶炼方法”等,为指导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从而获取信息,通过分析去解决分学问题,以成为本节知识对外延续和深化。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的习惯。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有难度的问题

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教师不能代替解答,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对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

3.及时辅导、整理、小结,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指导学生整理、归纳、小结各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形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优化,探究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更重要是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科学知识真正融入心里,为可持续学习和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第4篇

关键词:翻译教学;大学英语教学;能力培养

一、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现状分析

1999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译”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但不够明确具体,而且要求偏低。2002年起在全国实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对“译”的能力分三个层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然而,目前大学生的翻译能力离这个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体系对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缺乏重视。尽管各大出版社已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精神,相继推出了以交际教学法为主的教法体系和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新型教材,但主要体现在听、说、写的能力培养方面,几乎所有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根本不提翻译,课本中少量的翻译练习仅是针对课文所学字词或语法结构的造句式训练,而不是为语言应用服务的。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人们对交际能力的理解不够具体。“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在Hymes看来,语言能力恰恰是一种处事的能力,即使用语言的能力,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的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Hymes关于“交际能力”的理论,大大拓宽了人们语言研究的视野,尤其在外语教学界,受他的交际能力理论的鼓舞和启发,外语教学研究者结合英国功能语言学派的语言理论,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外语交际教学法趋势,各种以交际能力为理论基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也应运而生。遗憾的是,人们对交际能力的具体标准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最低要求的水平上,即“达意”(gettingmeamngacross)的水平上,在讨论交际能力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口头表达方面,而忽略了书面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忽视了理解能力的研究[1]。现行大学英语教材普遍缺乏对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视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是师资短缺是制约高校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主要因素。由于高校扩招,绝大多数学校还存在师资短缺的问题,除了保证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正常运行之外,无法或很难抽出老师对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训练。针对此种情况,蔡基刚教授提出压缩大学英语必修基础课、增设后续课程的建议,其中当然包括翻译课程。国内已经有一些院校开始探索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已经把传统的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单一模式改为1+3模式、2+2模式和3+1等三种模式[2]。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在第一、二或三学期修完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积累一定的英语基础,在后面几个学期中选修包括“实用翻译”在内的后续课程。但这也只是局限于少数生源素质好、教师数量相对富裕的重点院校,绝大多数学校仍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由于这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受过专门的翻译训练,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或是由于缺乏英汉语言对比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不知道如何转化句子结构,往往按照原文的词序与结构,把单词一个个填上去;或是在理解原文的意思后,不知道如何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只能小心翼翼地按照原文的结构一成不变地进行翻译;要不就是对中西文化差异缺乏系统学习,翻译时谬误百出[3]。这样的译文可读性肯定不强。下面的译例足以成为现在的学生翻译能力水平的佐证。

原文:TheuniversityhasbeennamedtheUK’smostinnovativeuniversit,intheLaunch-It2001competition,whichaimedtOdiscoverwhichBritisluniversityhasdemonstratedthegreatestachievementsininnovationan(enterpriseacrossthebroadestrangeOfactivity.InthenationalTeachingQualityAssessmentexercisesfor2000,Oxfordwasawardedtopmarksinsixoutoftensubjectsassessed.(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2册第1单元PassageA)

学生译文1:牛津大学在2001竞赛中被认为是英国最富有创新能力的学校。这项竞赛在于了解哪所大学最具有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各所大学参加一系列的活动来证明自己的才能。在2000年的教学质量评估中,牛津大学十分之六的学科被授予最高奖。

学生译文2:这所大学被称为最具创新性的大学。在2001年举行创新杯大赛,目的在于发现哪所英国大学被显示在创新中具有最大成就并具有进取,举行广泛的一系列活动,在2000年全国教育评估中,牛津在十个方面中有6个得优。

不难看出,学生没能正确分析原文的句子结构,也缺乏对相应的术语的了解。

参考译文如下:在2001年度的“创新杯”竞赛中,牛津大学被授予英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大学称号。该竞赛旨在发现哪一所英国大学在最广泛的领域内取得了改革创新和不断进取的最大成就。在2000年全英“教学质量评估”中,牛津在所评估的10个学科中有6个得分高居榜首。

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实际水平确实让人担忧。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非常重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这不仅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对翻译能力有着更为迫切和现实的需要,而且还因为翻译能力在本质和方式上与其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差异。我们应该把它当做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研究。二、大学英语教学与翻译教学的结合

社会需要大量有翻译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工程应该把重点放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能力包括翻译能力的提高上。然而传统翻译教学仅仅局限在外语专业这个狭小的圈子里,非外语专业被排除在外。翻译是一门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学科,也是一种需要多方面知识的技能,不是外语学到一定水平就可以自然掌握的。西方相当一部分翻译系都要求翻译专业的学生在主修翻译的同时,学习某一专业领域里的一组基本课程,以达到既懂专业又会翻译的目标;或者强烈建议学生同时选修或补修经济、商贸、人文等社科与自然科学领域内与翻译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4]。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若把翻译教学纳入英语教学范畴,让他们有机会学习翻译,无疑会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为此,本人不揣冒昧,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发挥对比翻译法的优势,强化学生双语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

长期以来,对比翻译法在翻译教学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应用对比方法和差异教学,可增强学生对两种语言的感性认识,从比较中找差异,从差异中悟出翻译的道理。光靠词典是做不了翻译的,一个词的生命不在词典里,而在活的语言中。

翻译教学属于分析性活动,必须建立在双语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基础上,使学习者熟知两种语言在语法层面、修辞层面及语意层面诸体系上的异同,掌握其转换规律,对原语的表达形式和表达信息能透彻的理解,也能用译入语尽可能确切地表达此种理解,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内容和形式。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要重视英语教教学中的翻译技能训练环节,注意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在讲授语言代码转换的知识包括对不同语言间文化差异和文化沟通的认识的同时,传授传统的口、笔译的各种翻译技巧,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翻译训练更多的是被当成提高外语水平的一种方式,被当做提高外语技能的手段,教师更重视学生对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强调语言结构本身的规范性。21世纪的翻译更是一种语言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活动,其目的不只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更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一种服务。因此,这个时期的翻译教学要更加注重社会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应努力拉近课堂教学和实际翻译操作之间的距离,努力做到把社会实践带入课堂,把课堂推向社会实践。现行大学英语教材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选择的语言材料体现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吸收大量与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等知识,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语言学习氛围。具体在课堂教学中,可在语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语篇重构活动,也就是以课文为依托,让学习者运用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按照课文语篇模式重新组织或加以发展。两者的结合将会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同时,通过大量的操练得到锻炼并积累经验,以达到专业水准的要求。

仔细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阶段各个层次学生英语能力的各项要求,都统统属于语言基础范畴。该“课程要求”明确提到,我们的教学应“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要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翻译教学这一环节,以增强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实用性,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91.

[2]蔡基刚.压缩大学基础英语,提高语言学习效率[J].外语界,2002(5):16

[3]朱庆.培养与提高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37~40

[4]柯平.世界各地高校的口笔译专业与翻译研究机构[J].中国翻译,2002(6):51.

[5]史冰岩.近代翻译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中国翻译,2000(5).

第5篇

论文摘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关照学生评教,不难发现,目前各校盛行的学生评教在一定程度上危及教学质量,危害诚信教育,干扰日常管理,影响师生关系,阻碍教学改革。为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学生评教的合理性,改善现行的学生评教实属必要。

学生评教,本是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安排、教学效果、语言表达、科学性与板书、教态、批改作业情况、作业量、辅导情况等进行评价,给每一项内容打上相应的等级,反馈给任课教师的活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很多学校却往往以学生评教的结果来裁定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为甚者,还将它简单地与教师的工资、福利、职称评定与奖金等挂钩。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看,学生评教的第一要义应是发展,核心应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应是统筹兼顾。可见,现行的学生评教在彰显某些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凸现着多种弊端,剖析其弊端并探讨相应对策实为重要。

一、学生评教的弊端

1危及教学质量

研究表明,现行的学生评教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贡献不大,反而因为多种主客观原因而危及教学质量。

首先,学生评教可能会使教师尽量降低教学目标。现实中发现,学生评教的实施,让广大教师产生了一种畸形的压力,不少教师为了获取“学生公认的优良教学效果”,以之换取学生评教高分,不惜牺牲课程标准的底线,在内容与深度上降低了对学生的起码要求,尽量放低教学目标,更有甚者,极不负责地向学生承诺课程结业时给其“满意”分数。其实,教师降低教学目标就是降低了对学生的期望。一方面,随着教师对学生期望的下降,学生的学业成就也会跟着下降;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下降,其实预示着教师放松了对学生学业的监督与评定,学生事实上成了学业的自我监督与评定者。毋庸置疑,“让学生来监督与评定自己的学业,很可能会让他们放松学习上的要求,降低学业标准。”

其次,学生评教可能会令教师忽视课堂管理。现今的课堂,学生逃课与扰乱秩序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出于功利,许多教师对此视而不见。原因何在?很多教师颇有感触地说:“我担心管这类事的话,事中所涉及的学生在评教时就会给我打很低的分,如此一来,我的名与利都会受到影响。倒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课程结业时给他们一个称心分数,如此,他好我好,大家和气一堂,岂不更好?”

再次,学生评教可能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某高校的一位省级教学名师兼省级先进班主任,其学校领导、教学督导、同行教师等一致认为他的课上得非常好。不料,学期末他的学生评教得分仅为60多分,而其他教师的得分普遍都在80分以上。原因在于,该教师平时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稍微严格了些、拔高了些。如果这样的案例多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自然也就降低了,教学质量很难不滑坡。

最后,学生评教可能会挫伤教师的讲课激情。由于学生评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遏制”、“监督”与“威胁”教师的平台,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度猝然飘升,而教师在课堂上的顾虑度却陡然加重,无疑影响教师上课时的情感投入,讲课激情自然弱化。讲课的激情降低,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2危害诚信教育

根据教育具有教育性的规律,诚信教育虽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主要内容,但也可伴随其他课程的学习而获得。渗透着功利的教育,不可能是诚信教育。如果师生双方直接存在着某种功利,那么,不仅学生不可能接受诚信式的教育,而且教师也不可能给学生教育上的诚信。

为了博取一个理想的分数,有些学生公然以评教为交易筹码,直接向老师“要”成绩。可荒唐的是,学生的这一招居然屡屡得手!

为了获取学生评教的高分,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学生联手导演了一幕又一幕功利性的“戏剧”,比如故意降低教学目标、有意忽视课堂管理、刻意追求与学生的畸形和谐、蓄意给学生高分……

3干扰日常管理

很多教师惟恐加强课堂管理会“得罪”部分学生,担心这部分学生在评教时给自己打低分,因此,对于学生逃课以及干扰课堂的现象与行为,很多教师表现得麻木不仁,他们不敢管,也不愿管。由于教师与学生“狼狈为奸”,因此,对于学生的许多违纪现象与行为,教务部门与学工部门不得而知。失去了教务部门相关约束与学工部门相应督促的大学生,其结果是“‘逃课’与‘谈恋爱’、‘醉酒’、‘重修’,一起成了他们另外必修的四个重要学分”。显然,学生评教会间接地干扰日常管理。

4影响师生关系

学生评教的实施,彻底打破了传统师道尊严的格局,严重威胁着传统尊师爱生的优良风尚。对教师来说,考虑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评教这一有效平台遏制自己,担心自己的某些言行“冒犯”学生而遭之报复,故与学生交往时显得分外小心翼翼,更有甚者,时刻提防学生,与学生交往时总怀有一定的戒备心理;就学生而言,动辄就欲借评教这一平台要挟教师,其逻辑是:您若“跟我过不去”(或者指教师对自己违纪行为进行干涉,或者指教师对自己逃课行为进行检举,或者指教师没有给一个令其满意的分数),我就在评教时让您难堪。显而易见,学生评教给师生关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潜在地给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诡秘的面纱,致使师生关系异化。

5阻碍教学改革

毋庸置疑,教学改革涉及学生的利益。出于某种利益的思考,学生也会阻碍改革。比如: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特意将某部分内容的教法从讲授改为讨论。如此一来,教师便会事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与操作相关实验,这样做,无疑会占用学生其他的时间。假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自然就会埋怨甚至敌视教师,继而不按教师的要求做准备。结果,教师虽然精心为讨论课做了安排,但由于缺少学生的配合,效果还不如讲授课。然而,面对此境,教师很可能选择默默忍受。因为顾及学生评教的压力,教师不敢或不愿“得罪”学生。而且,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为难”学生的尴尬局面,教师以后当然就会沿袭讲授法。由此可见,学生评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改革是存在阻力的。

二、改善学生评教的对策

1准确把握学生评教的初衷

准确把握学生评教的初衷是实施学生评教的前提。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学生评教的真正指向仍应是学生,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评教的根本目的本是为了更准确地反馈课堂教学信息,以便学校领导、教务部门、各院(系)分管教学的负责人以及任课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形,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可现实中的学生评教却演变为学生对教师及其教学状况的评价,而事实上的学生评教竟然异化为学生“制约”教师的平台,更为甚者,一些学校居然还将学生评教的结果同教师的职称评定与奖金发放等简单挂钩。

面对学生评教的畸变与异化,学校领导、教务部门以及各院(系)分管教学的负责人不可熟视无睹。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理应迅速斧正学生评教的方向,准确把握学生评教的初衷,以便学生评教早日走上正轨。

2切实制定学生评教的量表

制定切实的学生评教指标是实施学生评教的基础。目前,各校制定学生评教的量表时相互模仿,甚至有些学校干脆复制或克隆他校的评教量表,致使各校施行的学生评教量表大同小异。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学校类型不同,其定位自然有别,人才培养目标必定存在差异,社会衡量它的人才质量标准当然不会一样。因而,人才质量不应是抽象的、笼统的质量,而应是与不同类型学校相对应的质量。同样,教学质量也应该是相对于不同类型学校而言的质量,也就是说,各校预期的教学质量应该是有区别的。因此,各校的学生评教量表理当有别。教育文化学的相关研究同样指出,“任何成功的、有效的教学,都应是多元化的教学”,不仅教学大纲应是多元的,而且各种评价也应是多元的。为此,各校应从自己的校情出发,制定一套合情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学生评教量表。

3合理引导学生评教的开展

合理引导学生评教的开展是实施学生评教的关键。现阶段,各校学生评教的开展基本上缺乏合理引导。一般是事先在网上或纸上以文字形式罗列评教的各项指标,然后在某一集中时间让每个学生对着各项指标逐个对各任课教师进行标定,最后由计算机自动统计或指定专人进行统计。许多实践表明,“学生如此评教的随意性较大,其可信度理当值得质疑与推敲”。

确保学生评教的合理实施,应该做到:首先,领导学生正确认识学生评教的本真目的;其次,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各项评价指标的本真内涵;再次,教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任课教师及其课堂教学状况;最后,倡导学生评教过程民主化。这样做,能有效避免学生评教的主观性、虚伪性、模糊性与报复性。

4正确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

正确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是实施学生评教的保障。当前盛行的学生评教之所以在现实中暴露出如上所述的诸多弊端,主要是因为没有能够正确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我们认为,对学生评教结果的正确处理,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学生评教的结果出来后,千万不要简单地看统计数据,更不要根据统计数据简单地加以推测与预测;而应该针对每个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比如公共课与专业课及选修课、大班授课与小班授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文科课程与理科课程等讲授的风格与效果肯定有异),并结合其他评价方式(如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等)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对于同样一个教师,也许同行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但学生对他的评价也许不高;又如,同样一个老师,上其专业课的学生可能给了他很高的分数,而上其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学生却给了他很低的分数;再如,同样一位教师,小班的学生可能给了他一个高分,而大班的学生却可能给他一个低分,……那么究竟应该以谁为评教依据呢?取平均分的做法合理吗?这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统整评教结果,不能以偏概全。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时,应该整合各项指标的评价情况,对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切忌以点带面。

第三,凸显主要关节,凹隐次要细节。分别给评教量表中各项分指标以权重,确保与教学质量愈相关的指标权重愈大。比如,对于“是否按时上下课”与“教学手段是否合理”这两项分指标来说,前者在整个项目中所占积分的权重就应该比后者小。

第四,允许教师作适当的申辩。从教育的生命论角度看,教育的实践形态本应“从独自到对话”,因而,教学评价不能“独白化”。对于学生评教的结果,教务部门应作初步统计后迅速反馈给教师本人,充分给予教师申辩的权力与时间。如果教师认为有必要,教务部门可安排他与评教的学生展开一次深层次的心灵对话,之后,让学生再次进行评教,直到师生双方心服口服或基本满意为止。

第五,切忌简单地将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师所敏感的问题挂钩。比如不要简单地将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与奖惩措施挂钩,以免教师对学生评教神经过敏,从而出现故意迎合学生口味、不敢或不愿“得罪”学生的扭曲现象,导致教学质量出现危机。

三、结语

第6篇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摹声艺术

莫言是我国文坛优秀的作家,他多年来专注于民间创作,将读者引入到属于他的小说世界中。莫言凭借自己高超的写作技术和想象力,融入了人生哲理和经验,用狂放的语言把读者带进他的思想世界中,引发读者的灵魂和小说一起震动,进而发出内心的共鸣。《檀香刑》是莫言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其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独树一帜,是一部属于声音的小说,其不仅宣示了莫言的写作态度,同时也是捍卫自己语言风格的代表作品,是一种全新的突破和尝试。

1、《檀香刑》与摹声艺术

摹声辞格是写作中重要的语言体现形式,是文学作品中,体现人物内心的重要表达方式。摹声就是对世界声音进行模仿,通常应用于口语中,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即使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也基本出现在民间作品中。莫言在谈到《檀香刑》的创作初衷,坦言是因为声音。研究《檀香刑》中的摹声艺术,有助于对我国修辞手法的研究,同时还有利于摹声对文学意义的启发。在小说《檀香刑》中,声音不断穿插在每章节的题目中,从孙丙说戏、钱丁恨声以及赵甲狂言中可以看出声音是整部小说的主线。画面是对声音引发的联想,是对声音的注解和补充,声音是人类最初的器官体现,语言也源于声音,是从口语慢慢演化为语言,莫言通过大量的摹声词,在整部小说中勾勒出想要的听觉效果,对画面进行注解和补充,遵照了人类体验的顺序,为读者更好的感受小说提供了帮助,并且通过声音向画面完成过渡,也是摹声表达效果的关键。

摹声辞格主要分为两种:第一是直接描写事物的声音;第二是描写对声音的感觉,体现情节当时的气氛。在《檀香刑》中,摹声主要的表现方式有表达感受的拟声以及直接描写声音的拟声。

2、《檀香刑》的客观拟声

客观拟声主要根据不同的摹声对象,分为客观拟人和客观拟物。

2.1客观拟人

“他呼哧呼哧喘着气;嗤嗤地冷笑;齐刷刷地跪;磕得嘣嘣响。”在这几处声音的描写中,有喘气的声音、有冷笑的声音,还有磕头的声音。通过喘气的声音,表现了公爹打水很吃力的画面;通过冷笑的声音,还原了媚娘愤怒的心理,虽然媚娘没有看见守卫的表情,但是通过声音却听出了忘恩负义,同时也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守卫的小人心理;通过叫花子磕头的声音,将几人的忠诚跪拜充分的展示给读者,这几个头是拜给孙丙的,不是简单的英雄主义式的崇拜,而是社会底层贫苦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坚持抗争的决心。《檀香刑》通过对这些具体声音的描写,勾勒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和当时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将声音注入到画面中,也可以使读者更容易走进莫言的小说世界中,而不感到乏味和单调。

2.2客观拟物

析声“梆梆”,锣声“当当”;嘎啦啦,嘎啦啦,嘎啦啦;呼呼地带着风;“啪啪”撞得梁头响。在这几处描写中,莫言通过大量的拟声词来体现客观事物的声音,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事物的旋律和生动,仿佛亲身置于情节中一样。上述几个范例都是模仿事物具体的声音,“啪啪”、“豁朗豁朗”、“梆梆”、“当当”等,都是事物可以传递给人们的声音,莫言利用这些耳熟能详的声音,根据场景的不同进行合理安排,反映了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让人物的形象得到丰富。

铁环声音“豁朗豁朗”以及“呼呼”风声和“嘎啦啦”的响声,可以让读者体会到高空带来的凉意,让读者身临其境;“啪啪”的蝙蝠撞梁的声音,可以将读者带入到当时漆黑的场景中,而刺耳的撞梁声将安静的画面衬托的十分生动。

3、《檀香刑》的主观拟声

声音不仅仅要遵照其原本的面貌,在特殊的情节中,将声音面貌变得有些模糊,可以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檀香刑》中,很多拟声词经过莫言的改造,变成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并且将这种艺术形式传递给读者。

3.1主观拟物

“呜呜地怪叫;那些肥猪在圈里汪汪;对着我呜呜地嚎叫。” 呜呜的怪叫体现了恶狗对赵甲的害怕,也体现了赵甲的性格,以及给人一种震慑力;那些肥猪在圈里汪汪,莫言将猪和狗的声音进行了置换,这种摹声描写突出了当时情节下的人物心理变化,孙丙即将行刑,媚娘心烦意乱,在这种情节下,猪狗都开始为孙丙担心,莫言通过媚娘对动物声音奇特的感受,向读者展现了在这种情节下,连动物的叫声都变得光怪陆离,体现了媚娘对孙丙的感情以及对行刑的害怕。

3.2主观拟人

莫言不仅对动物的声音进行了明显的改变,同时,还在特殊情节下,根据人物的需求,摹写了很多声音,这种具有民间特色的手法为《檀香刑》增色很多。

眼睛本来是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中,但是在《檀香刑》中,皇帝的眼睛却发出“唆唆”的声音,莫言为眼睛加入了声音,使小说更具有传奇色彩以及魔幻色彩。赵甲在陈述自己经历的情节中,莫言也加入了大量的声音效果,仿佛赵甲真的听到自己强大的声音,而这些声音为自己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刽子手打下基础,让小说充满了魔化主义。

4、摹声修辞效果

4.1形象性

摹声作为常用的修辞手段,在文学作品中合理的运用可以增加表达内容的形象性。莫言的《檀香刑》为读者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声音世界,读者通过文中声音的描述,可以想象到人物的性格、动作以及事物的变化,在脑中映射出相应的场景和意境,不仅可以看到人物的动作,还可以听到人物的动作,加强人物和情景的立体感和画面感,实现闻声见形、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修辞效果。

4.2简洁性

简单的摹声辞格可以传递莫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檀香刑》中,有很多单纯由摹声组成的句子和词组,没有事物的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声音呈现给读者,单纯的摹声可以十分形象的描述复杂的场景或者动作,带给读者形象的感受,简洁的语言声音充分传递了丰富的内容。

4.3音乐性

在我国汉语中,声调以及声母可以使语言变得韵律和谐、高低有致。摹声词主要描写人物和事物,恰当地运用可以赋予语言音乐性。重叠的摹声词不仅增强了阅读效果,还使音节变得悦耳动听,实现音乐之美,让语言婉转回环,如同动听的回声一样,萦绕在读者的耳边。

在莫言的《檀香刑》中,很多句子像戏曲的台词一样,具有很强的韵律性和音乐性,莫言也大量地运用了韵文,通过叠音形成押韵,进而加强语言的韵律和节奏。莫言通过摹声艺术的形式,体现了语言的不拘一格、天马行空,文章不再是只由文字勾勒出的画面,而是一副有画面、有声音的魔幻卷轴,给读者以不同感官的享受。

第7篇

生活在象牙塔的大学生,他们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认知态度和现实状况,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四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在了解大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鼓励、引导大学生成为“三生教育”的主体,使开展“三生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实践活动中,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批评等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部分大学生不能恰当进行自我教育,学校要特别重视,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和善于做学生工作的教师与这部分学生进行交心谈心,及时梳理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自我教育的系统。与此同时,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在通讯技术发达多样的今天,我校一直坚持“一封家书”的活动,让学生动手给自己的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大学生活,使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在校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2体验教育法

体验教育法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其就是让大学生在体验生命、生存与生活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亲自参与到其中,动手动脑,通过参与的活动可以打开大学生的心扉,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存的敬重,对生活的倚重。大学生的亲身实践是体验教育法中进行体验知识内化的保障,同时也是体验知识内化的依据。体验教育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德育的知识内化为大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模拟大学生现实中以及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境,通过场景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交流,分析原因,最终找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为以后的完善自我、步入社会打下坚固的基石。我校组织的“六个一”系列活动——一首经典红歌、一个传统节目、一件身边小事、一份真情关爱、一项生活技能、一套民族歌舞,形成了在开展“三生教育”中“在课堂、在校园、在社区”的教育特色。

3学科渗透法

在开展“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生教育”的内容与其他课程有部分重叠的问题,加之,部分大学生对“三生教育”等思政课不重视,只重视专业课,所以提出学科渗透法。学科渗透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三生教育”渗透在大学生全部学科的教学中,其表现为一种间接的隐性教育,不使大学生明显意识到是在受教育,通过营造一定的能发挥教育功能的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儒目染中,被熏陶和感化。学科渗透法的难点在于师资,所以我校除了选拔思政课教师进行“三生教育”教学培训,其余教师、教育行政人员、辅导员也一起参加相关学习和培训,使广大教职员工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熟悉“三生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基本内涵,能自觉主动地将“三生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4多元评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