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红酒贸易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0:17

序论:在您撰写红酒贸易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红酒贸易论文

第1篇

首先,关于贸易转移效果,投资的时候发生投资转换效果。即,对两国以外的商品实施差别性措施的时候,有可能发生相背于世界性的直接投资的流向的情况。比如,作为自由贸易国的出口硕士论文被区域内的直接投资而取代的可能性。特定自由贸易协定是创造贸易的,还是转换的,根据每个国家是情况而不同,最终的经济后果怎样发生变化按照消费者、生产者、各个经济主题而不同。在同一的生产者中根据他是出口者,还是进口者,或者根据商品服务的竞争力的程度而受到的影响之方向或程度都不同。同时,如果评价自由贸易协定的经济效果的时候,可能的话有必要分产业、经济主题而进行评价。在世界性的分配的效率性侧面上,自由贸易协定作为根据WTO的自我间自由化的次选择,即使有效,也是朝着尽可能扩大化贸易创造效果,极小化贸易转换效果的方向努力的。

另一方面,极大化贸易创造效果,间接地极小化两国以外国家的贸易转换效果有一种方式,就是自由贸易协定方式—NaturalTradingPartner(NPT)方式,它有如下两个定义。一,在自由贸易协定签定之前,贸易量多的国家之间签

定自由贸易协定,因为这样减少不自然或随意性硕士论文的贸易发生的可能性,因而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利有可能得到增加。这个方式给选定自由贸易协定的签定国赋予唯一的标准,因此这样的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即使在A国的出口中所占的B国的比重大,但是B国不一定是相同的情况(非对称性的问题);第二,因为贸易壁垒或其他区域合一的影响,在自由贸易协定签定之前,贸易量本身有可能过大或过小地得到评价。

另一个方面,在地理上临近的两国,签定自由贸易协定后,由于降低了运输费用,以此提高经济福利。对这一方式,自由贸易协定所带来的利益的大小和自由贸易协定的签定国之间的地理性的临近性的硕士论文没有关系。相反,虽然在地理位置上有距离,但是与比较优势相互不同的国家签定自由贸易协定国际提高经济的福利,如此的反对意见也不少。

第2篇

1.3Steps!

每周做三次,加强抗霾

品牌强调的是:想要有更强大的排浊、抗霾效果,那就来点按摩手法。我们觉得你最好要在均匀涂抹了精华或面霜之后立刻做这件事。

Step1:三指紧闭轻按两颊淋巴,从颊淋巴到腮腺淋巴各三次。

Step2:三指沿下颌线到耳后淋巴各三次。

Step3:三指沿发际线滑到耳后淋巴,再到锁骨淋巴,每处轻按三次。

2.那么多抗氧化物,凭什么选红石榴?

・超全面的抗自由基好手

能抑制活性氧自由基的物质就是“抗氧化剂”,而相对一直被认为抗氧化效果超赞的葡萄和维生素E来说,石榴的能力却被权威论文证实更强大,抗氧化强弱顺序为:石榴汁>;葡多酚>;维生素E。除此之外,红石榴还含有亚麻油酸、B6、维生素C、钙、镁、锌和叶酸等,有抗炎症、保湿等效果,可谓对皮肤的护理超级全面。

・营养更高

石榴比葡萄含更多植物雌激素、抗氧化的类黄酮;VC含量也是苹果、梨的1~2倍;至于石榴中最重要的抗氧化、美白、抗癌成分鞣花酸,含量也比红酒、绿茶等都多。

・适合女性

含“女性荷尔蒙”类黄酮的红石榴,尤其适合你,调节气色特别棒,甚至还有抗乳腺癌的功效。

3.直接抹脸没效果

广泛用到的红石榴,需要特定生物发酵萃取才能将它的有效成分转化和加强,变成保养品中起到重要护肤效果的超级成分。所以,不要期待买回来石榴DIY敷脸,靠谱的,还是照着产品说明书来,边使用边享受还能疗愈压力的阵阵石榴香吧!

4.长知识的边角料

・医学博士豪尔德・穆拉德说:“当我们在SPF8的防晒产品中加入石榴所含的物质,其防晒效果可提高21%。”

・古代女人穿裙子多喜欢石榴红色,而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也主要从石榴花中提取,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为“石榴裙”。

・古代美容“小白鼠”杨贵妃,据说也是石榴的死忠粉。

・含大量鞣花酸的石榴不宜与螃蟹等海味食品同吃。

ESTEE LAUDER雅诗兰黛鲜亮焕采精粹水(清爽型)?480/200ml

不论是清爽型还是滋润型,它在为肌肤注入矿物质和抗氧化成分的同时,还能排除PM2.5侵害导致的肌肤毒素。

1.THE BODY SHOP红石榴紧致活化眼部精华10ml

走珠式的眼部精华,含有机红石榴果籽油和来自公平社群贸易的危地马拉芦荟,紧致、淡纹。

2.BURT’S BEES ;抗皱修护精华

由抗氧化剂丰富的石榴提取物与月见草油等精华调配而出的100%天然成分精油,尤其适合用在眼周、嘴角和额头部分。

3.Sulwhasoo雪花秀与润夜间修复面膜?380/120ml

当归、石榴精华提亮肤色,是适合整晚敷用的睡眠面膜。

4.DONNA CHANG坤尚莉情醉红石榴泡泡沐浴露?268/500ml

丰富细腻的泡泡散发香甜石榴气息,闻着倍儿爽快。

5.Weleda红石榴紧致日霜30ml

很适合熟龄肌,紧致、弹实一瓶见效!含酒精,对此过敏或不喜欢则慎用。

第3篇

关键词:中国白酒;酒文化;竞争力;策略;培训

全球化的东西方不再弱趋强而使多样文化同质化,而是尊重彼此差异,各自走向“输出主义”而减少误读。(王岳川)体现西方文化的红酒、烈酒登陆中国,且有消费日多。中国白酒应伴中国文化走出,故先辨东西饮酒文化异同,再施其国际商务之策。

一、东西方饮酒文化简述

(一)中西酒文化源头迥异。古希腊、罗马神话有酒神狄奥尼索斯和巴克斯,酒被酒神赐予人,即酒为神造。中国饮酒文化发源无酒神之说,却有“酒神”“酒仙”之词。其历史记载如宋人窦苹《酒谱》记述“其言广博,不可殚举”[1]。酒为人造,传说为仪狄和杜康。

(二)中西酒文化对比。中西酒文化源于各自的历史传统思想文化,有丰富人类的文化内涵,而其文化趣味有别。中国酒文化表现微醺境界的雅兴,“醉翁之意不在酒”、“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之趣助诗情增文采,“百岁光阴半为酒,一声事业略为酒”、(陆游)“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韦庄)酒后诗展中国风味,亦活跃饮者的潜意识,增强创作灵感。[2]

(三)中国白酒独特性。中国白酒的酿造工艺与国际其他烈酒迥异。西方烈酒多是液态蒸馏,通过橡木熟成,增加味道的复杂度。我国白酒使用酒曲,是他国烈酒所不备。中国白酒采用独有的固态发酵,固态蒸馏、原料及工具同西方亦异。这些特殊工艺赋予了中国白酒丰富的独特香气和滋味。

二、白酒国际化现状和白酒出口贸易的文化策略

(一)中国白酒出口贸易份额排末。世界四大蒸馏酒种在国际蒸馏酒市场上占绝对主导地位。通过对各产品国际贸易相关数据及RCA指数的测算,选取在国际蒸馏酒市场上竞争优势明显的英国威士忌、法国白兰地及瑞典伏特加作为三类蒸馏酒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参照对我国白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的测定与比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

(二)中国白酒出口文化策略。文化输出与贸易并行。中国GDP总量在世界排名第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大。随着中国元素国际化认可度和接受度逐渐增强,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中国白酒应该借助中国国际影响力,积极寻找中国白酒的国际蓝海市场,缓解和突破国内白酒市场竞争集中度日益激烈的困境。

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酒的故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上所述,几千年来,酒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为酒已不单作饮品物质,更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慰藉。故而,酒在华夏文明的传播中已不单纯的是一种客观物质的存在, 而是一种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形式。

(三)企业整合。要实现白酒产业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首先,我国白酒产业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白酒消费市场,即打造优势白酒产业集群、扩大中端市场需求、完善产业组织政策、破除区域市场分割、构建统一白酒销售市场、挖掘白酒消费文化;其次,建立健全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指标体系。再者,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社会化诚信体系。[6]

中国白酒升级以现代化措施,即通过技术革新和改革,传统白酒有粗放生产经营向集约型精细型发展。科学生产,摆脱作坊,降低粮食能源消耗,加强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建设。如新法白酒的风味物质得之于技术创新、传统少量调味酒勾兑和生物工程技术。[7]

(四)中国酒文化先行之措于职业培训。酒文化在多元化的21世纪成为国际市场营销的一种方式。与英国的WSET(Wine and Spirit Education Trust)认证机构合作,进行白酒职业化培训,专设中国酒文化教育基金会项目,编写中国白酒从业人员汉英对照教材。

国外烈酒开拓国际市场的文化推广领先,由各国政府相关部门或协会组织酒庄或酒商或是在当地寻求相关培训机构通过巡游讲座、做活动、课堂培训等一系列活动让人们认识、了解、品尝、接受、喜欢继而购买他们的烈酒。

中国有几千年酒文化,更应大力为之。所以,一方面力争籍此将中国烈酒板块纳入WSET培训课程,通过世界各地的WSET培训传播中国酒文化;另一方面开设独立的中国烈酒培训认证体系,为广大的中国烈酒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与世界接轨的高水准的知识培训和文化普及,并从而推动中国烈酒文化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加速中国白酒的国际化进程。

三、结语

让世界喜爱中国白酒不仅是商务贸易收益,也是输出中国天人和谐文化的一部分。西方人品味异于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之外的东方使用酒曲发酵而产的意蕴悠长的中国酒,感受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品鉴东方饮酒情调和诗情画意。中国人那种亲邻友邦、以诚待友、政经互惠、文化包容等价值观、精神观念随白酒走进异邦。

参考文献:

[1]周冉,郭旭.论中国文化对酒的辩证认识[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第7期.P46.

[2]杨乃济.中西酒文化比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J].2009年第4期.P86.

[3]章家清.中国白酒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2月(中旬刊),P257.

[4]刘杜若.关于中国白酒产业国际化竞争力的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3月.P13.

[5]冯思琪.论同志的传统文化观[J].思想研究,2015年底3期.P79.

第4篇

【关键词】中国;葡萄酒业;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加入WTO后,我国葡萄酒消费市场快速增长,不仅给国内葡萄酒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让众多国外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商机,纷纷抢滩中国这一具有较大潜力的市场。

然而和世界老牌、新兴葡萄酒生产国相比,中国的葡萄酒业实力如何呢?又该如何应对外国红酒抢滩中国国内市场呢?本文将运用纵、横向比较研究的方法,利用国际竞争力比较中常用的指标,来说明中国葡萄酒业产品的强、弱点,并就如何提升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几点建议。

二、文献综述

从笔者所掌握的有关资料来看,以葡萄酒行业的竞争力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相对较少。陈代、战吉宬(2011)研究了近10年来亚洲国家葡萄酒产业格局的变化及主要国家葡萄酒竞争力的演变,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日本是亚洲葡萄酒主要生产、消费、进口国,但竞争力较弱。以色列、土耳其是亚洲葡萄酒的主要输出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是亚洲葡萄酒的贸易活跃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王其中(2001)认为我国葡萄酒市场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品质、价格和口感认同三方面,一些知名企业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引进世界优质品种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从而保证了国产葡萄酒的质量。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也降低了酿酒成本,较之进口红酒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同时,国产葡萄酒品牌已经培养了偏好其口感的消费群体,口味更得到国内消费者的认同。而竞争劣势主要来源于生产标准、标签标准、法律法规未与国际接轨。

学者对葡萄酒产业的研究集中在分析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具体到某个地区、国家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不多。本文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COMTRADE)的葡萄酒产品数据,用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指标对我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会有一定的意义。

三、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

1.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为了便于进行国际比较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的是海关合作理事会制定的《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HS2002)商品分类标准。根据HS2002标准,葡萄酒属于第22类“饮料、烈酒和醋”。作者从2204、2205、2208等4位编码的分类中,选取其中6种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分析中国葡萄酒业国际竞争力所选择的产品

序号 编码1 编码2 产品名称

1

2204 220410 葡萄汽酒

2 220421 小包装的鲜葡萄酿造的酒(2L以下)

3 220429 其他包装的鲜葡萄酿造的酒(2L以上)

4 2205 220510 小包装的味美思酒及类似酒

5 220590 其他包装的味美思酒及类似酒

6 2208 220820 蒸馏葡萄酒酿制的烈性酒

2.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是指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把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相关数据代入贸易竞争指数公式,得到如表2的结果。

表2 中国葡萄酒业产品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编码2 贸易竞争指数 差值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2002 2007 2011 2002~2011 2002年 2007年 2011年

220410 -0.55 -0.87 -0.95 -0.39 0.0014 0.0019 0.0012

220421 -0.5 -0.75 -0.97 -0.47 0.0052 0.0147 0.0105

220429 -0.96 -0.98 -0.99 -0.03 0.0040 0.0021 0.0007

220510 0.77 0.59 0.025 -0.74 0.0634 0.0189 0.0166

220590 0.99 0.95 —— —— 0.1607 0.0487 0.0050

220820 -0.9 -0.83 -0.88 0.022 0.0195 0.0808 0.1216

资料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整理而得。

2002年和2007年,只有220510和220590两种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接近1,其他4种葡萄酒的贸易竞争指数均小于0。2011年,仅有220510一种产品的指数略大于0。这说明在国际竞争中,我国葡萄酒产品明显在出口方面处于劣势。

将2011年中国与旧世界、新世界葡萄酒生产王国的9个国家贸易竞争指数的横向比较。从单项产品贸易竞争指数排名情况来看,西班牙的6种产品指数均靠前接近于1,智利、南非有5项产品指数靠前,其后依次为法国、意大利、阿根廷、新西兰、中国、美国。从纵向、横向比较结果可知,中国的葡萄酒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还比较弱。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反映了一国的某种商品或服务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如果RCAij大于1,说明i国家第j种商品具有“显性”比较优势。

2002年到2011年,表2中前三种产品的RCA指数变化不大,后三种产品的指数有明显下降趋势。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分析得出,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均有4种以上的葡萄酒产品的RCA指数大于2.5,说明这3个老牌葡萄酒生产国的葡萄酒依然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新世界葡萄酒王国中,智利、阿根廷、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均有2种葡萄酒的RCA指数大于2.5。中国的6种葡萄酒产品RCA指数均小于1,且趋于0。由此可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葡萄酒在世界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新兴的葡萄酒国家也在奋起敢追,竞争优势渐显,而中国的葡萄酒国际竞争力极弱。

4.市场占有率指数

市场占有率指数,即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市场出口总额的比率,可以表明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国的6种葡萄酒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非常小,其变化幅度也微乎其微,仅有220820的占有率由0.11%上涨为1.34%,涨幅稍明显。2011年,中国葡萄酒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与其他国家差距非常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智利、澳大利亚、美国的葡萄酒出口占据了大部分国际市场,尤其是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的旧葡萄酒王国,其产品依然在国际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表3 2011年世界主要国家葡萄酒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单位:%

编码2 中国 法国 意大利 西班牙 美国 澳 大

利 亚 南非 阿根廷 智利 新西兰

220410 0.02 2.77 10.98 9.03 0.56 1.28 0.58 0.33 0.24 0.09

220421 0.12 26.8 21.04 8.14 4.33 7.83 2.8 3.42 6.55 3.5

220429 0.01 13.64 18.38 16.45 9.45 12.9 8.52 2.09 10.33 3.54

220510 0.18 5.19 0.27 17.36 0.73 0.07 0.14 0.6 2.56 0.02

220590 0.06 32.78 14.17 24.17 11.98 —— 0.37 —— 0.003 ——

220820 1.34 59.36 2 4.5 1.79 0.39 0.17 0.08 0.22 0.01

资料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COMTRADE)(http:///)算得。

5.进出口价格比

进出口价格比反映的是一国的进出口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这里是用某种产品的t年出口总额除以出口总量,得到出口产品平均单位价,进口产品单位价格同理。

从2002到2011年,葡萄酒进出口价格比来看,在6种葡萄酒产品中,只有两种产品(220429和220510)的进出口价格之比是略微下降的,其他4种的进出口价格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到2011年,有5种产品的进出口价格之比大于50%,表明这部分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比,质量和附加值较高。可见在国际市场中,中国葡萄酒产品整体的质量与附加值有所提高。

表4 中国葡萄酒业产品进出口价格比

编码2 进 出 口 价 格 比 差 值

2002 2007 2011 2002-2007 2007-2011

22041000 0.27 0.61 0.66 -0.34 -0.06

22042100 0.72 0.72 4.50 0.00 -3.78

22042900 1.79 1.53 1.27 0.25 0.26

22051000 0.84 0.40 0.67 0.44 -0.27

22059000 0.19 0.22 0.24 -0.03 -0.02

22082000 0.45 0.91 1.05 -0.46 -0.15

资料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COMTRADE)(http:///)算得

四、结论及建议

1.研究结论

通过对中国葡萄酒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葡萄酒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缺乏竞(下转第16页)(上接第12页)争力。具体结论如下:(1)国际葡萄酒消费市场中,新旧世界葡萄酒王国9个代表国所出口的葡萄酒产品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中国葡萄酒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总体比较弱。各种葡萄酒的出口水平低,国际市场占有率低,进出口贸易逆差大,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国产品牌的葡萄酒在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占主导地位,但正面临与外国进口葡萄酒争夺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在国际葡萄酒消费市场中,中国葡萄酒主要出口到中国香港、日本等地。(3)与新旧葡萄酒王国的出口量相比,中国葡萄酒出口量并不高,但是大部分葡萄酒的质量与附加值在不断提升,且部分产品提升较大。

2.建议

目前,国内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贸易摩擦、国际上新老对手的疯狂抢滩等等,对中国葡萄酒产品提出了巨大挑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国产葡萄酒的内涵式竞争力。

第一,在面临种植条件无法大规模改造的情况下,只有从葡萄品种和酿酒技术入手,选择适合中国特殊种植环境的葡萄品种,或是通过科技改良品种,加强国内葡萄酒种植基地建设,提高葡萄酒原料质量,增强供给能力;引导国内葡萄酒生产企业加强葡萄酒酿制工艺的改良。第二,国产葡萄酒分级混乱,缺少统一标准和规范,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葡萄酒处于中低端。而国际市场上的葡萄酒有明确的分级标准,可以根据产地、年份、颜色等对葡萄酒进行严格的分类。中国也应根据国际葡萄酒分级标准,制定我国的葡萄酒分级质量标准,并针对不同等级的葡萄酒建立相应的标准定价体系。第三,鼓励众多葡萄酒生产的企业联合发展,形成产业聚集,加大科研投入,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采用品牌营销策略。通过更严格的生产流程,安全的质量保证,继续发挥原本低端产品的优势。还可以有选择的与酿酒工业科研机构和学校合作,共享信息资源。第四,考虑到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发展潜力,应对国际葡萄酒消费市场进行细分,抓住利基市场,比如,与中国具有传统类似文化的日本、韩国,以及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就要生产出口不同的葡萄酒产品。第五,中国政府应充分发挥关税的调节作用,在宏观上予以导向性扶持,如对葡萄酒企业采取出口退税政策,提高中国葡萄酒的出口竞争力,针对潜在市场双边提出相对的优惠政策。面对发达国家对中国提出的贸易诉讼,应积极面对,采取各种正面手段维护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叶迎.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09(4).

[2]胡玉娟.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3]唐文龙.2007年度中国葡萄酒行业分析[J].市场研究,2008(2).

[4]糖酒快讯市场研究中心.2010-2011年葡萄酒行业市场研究报告[J].糖酒快讯,2012.

[5]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6(11).

[6]陈代,战吉宬.近十年来亚洲国家葡萄酒产业格局变化及主要国家葡萄酒竞争力的演变分析[J].酿酒科技,2011(6).

第5篇

[关键词]“汉新欧”;丝绸之路;国际货运

[中图分类号]D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2-0076-02

一、“汉新欧”运行现状概述

(一)重启背景

受货源缺乏、通关繁琐以及运费高昂等多重因素影响,2013年10月汉新欧专列首发之后便陷入停运状态。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武汉市交委协同湖北省商务厅、湖北海关等部门,共同出谋划策,在开通铁路口岸、缩短运营时间、降低物流成本、简化报关程序以及组织货源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汉新欧于2014年4月23日恢复常态化运营。

(二)开通“汉新欧”的意义

第一,开通“汉新欧”是鄂博两地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实质性举措。继渝新欧、郑欧国际、蓉欧、粤新欧开通之后,“汉新欧”的开通,在我国开往欧洲的“中欧”班列又增加了一位重要成员,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与中亚、欧洲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是湖北省以及博州和五师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全方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实质性举措。

第二,“汉新欧”的开通进一步提升了湖北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地位。“万里茶道始于汉口”,历史上,武汉是古丝绸之路集聚中东部货物必经的一个重要节点,过去销往国外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均是先走长江水路运至武汉,再到西安集结走陆路丝绸之路到达国外各地。如今,“汉新欧”开通,与从阳逻港到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的水上通道和武汉直飞巴黎的空中通道一起,在武汉形成“陆海空”齐全赴欧大通道,更有利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市企业便捷地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借助“汉新欧”等多式联运大通道,武汉将会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第三,“汉新欧”的开通,有利于增强内陆外贸企业竞争力,扩大内陆对外开放力度和规模。“汉新欧”的常态化运营为内陆外贸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物流大通道,增强了内陆外贸企业竞争优势,拓展了对外贸易空间,扩大了对外贸易规模。同时,有利于国际物流巨头、大企业向湖北聚拢,进一步提升物流业竞争能力,加快武汉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第四,“汉新欧”的开通,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产业援疆,促进博州、五师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博州、五师是湖北省对口支援地,推进产业援疆是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的重点任务。当前,鄂博两地正在按照互动共赢思路加大产业园区合作。湖北省八个国家级工业园(区)与博州湖北工业园、五师荆楚工业园合作日益密切,已经有一大批湖北企业在博州、五师投资兴业;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与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的合作正在抓紧进行。“汉新欧”专列直通博州、五师,为博州、五师产品向西走出去提供了极大方便,为当地物流业的发展带来难得契机,有利于加快受援地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三)“汉新欧”运行情况

“汉新欧”国际货运大通道从武汉东西湖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出发,经安康、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穿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抵达波兰,全程运行15天。目前,汉新欧运营由汉欧国际物流公司(以下简称“汉欧国际”)负责,该公司由湖北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和华中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负责组织运输。按计划,2014年上半年,每月开行1~2个武汉至中亚、东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下半年,每月开行2~3个武汉至欧洲铁路国际货运班列。2015年以后,班次将增至每周开行1~2个班列,逐步形成从武汉直达中亚、东欧,辐射西欧的“五定”国际货运班列。

为了有效组织货源、降低运行成本、缩短运输时间,湖北省采取了多项举措。在组织货源方面,汉欧国际积极引进合作伙伴,共同组织货源。首先,汉欧国际拿出20%的股份,邀请中铁国际多式联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集”)加盟,由中铁集负责在国外组织货源;其次,汉欧国际准备与哈萨克斯坦的一家物流公司合作,在新疆阿拉山口设立办事处,为汉新欧提供返程货源。第三,加强与沿途各国铁路公司合作,并在东欧和中亚各设立一个办事处,组织返程货源。第四,武汉市正积极申报“整车进口口岸”和加入“安智贸”,若申报成功,将对组织货源提供更多便利。目前,东风公司、冠捷、武钢已相继向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提出合作,甚至吸引湖南、江苏等省外货源。在降低运输成本方面,武汉市按每标箱进行定额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重庆、郑州、西安等地。补贴办法五年内保持不变,具体补贴金额根据水运市场的价格变化一年一定,直至“汉新欧”完全实现市场化运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汉新欧”的运输成本仅高出水运成本的10%,极大地增强了吸引力。在提高运输时效方面,湖北省通过开通武汉铁路口岸,以及加强与沿线海关合作,实现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便捷式服务,将运输时间由去年的17天缩减为15天,比海运时间节省30天左右。

二、 “汉新欧”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制约“汉新欧”发展的主要是货源问题,特别是返程货源,依靠政府补贴降低物流运输成本,从而吸引货源的方式,不符合市场规律,从长远来看,难以为继。

三、解决返程货源“瓶颈”的建议

(一)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加强市场前期培育

要抢抓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积极向国家提出申请,在武汉建立内陆自贸区试点。同时,积极向国家申请一些重要的高档货的进口口岸,如整车进口口岸、红酒进口口岸等。有了这些口岸的特许权,欧洲货物运输过来,报关地方在武汉,自然会促进回程货物运量的增加。同时,还要积极申请加入“安智贸”。

(二)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共同开发市场

积极邀请中铁国际多式联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集”)加盟,由中铁集负责在国外组织货源,近期争取在欧洲重要的港口城市设立办事处,组织返程货源。同时,加强与沿途各国铁路公司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利益共分的模式,吸引国外铁路公司入股共同经营“汉新欧”。还要充分发挥对口援疆平台作用,借助阿拉山口口岸特殊地理位置与作用,组织返程货源。

(三)加强市场分析,制订营销计划

通过具体分析欧洲运往中国的货物信息,包括产品结构、运输路径等,积极寻找可放弃海运选择陆运的潜在产品。针对这些潜在市场需求,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制订合理的营销计划。

(四)拓展双边投资贸易领域

积极吸引中亚、欧洲国家来湖北投资,同时鼓励湖北企业到中亚、欧洲国家发展。

(五)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交流

积极开展湖北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共同开辟旅游航线,增开“汉新欧”旅游班列。

[参考文献]

[1]夏文汇,耿进,宋寒.“渝新欧”国际铁路物流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4,(1).

[2]钟峻青.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0,(3).

[3]许菱,李彦青.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管理探析[J].物流科技,2011(4).

[4]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我国物流成本呈现较快增长态势[EB/OL].http://.cn/g/20111213/001110979507.shtml,2011-12-13.

[5]黎艳虹.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核算及决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6篇

[论文摘要]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适应乡村工业的 发展 其 经济 结构和他所体现的经济职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些因循守旧的行会城市落伍衰败了,另一些传统城市调整了自己的产业结构复苏了,而许多新兴城市则拔地而起,成为新的经济和工业中心。工业区位也由东部和南部向西部和北部转移。逐渐形成了近代城市网络体系。

      15世纪至18世纪,是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  会过渡,从传统农耕世界向近代工业世界转变的时期。西  方史学界把这一时期称为“前工业化时期”或“原始工业化  时期”。英国率先实现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由农  耕世界向工业世界的过渡。这一过渡始于 农村 圈地运动  带来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动摇了封建社会的根基,影  响了城市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的转型。反过来又促进了  乡村变革的深化。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大为增强,成为各地经济的中心,城乡之间的互相作用日益明显,城乡经济一体化初显端倪,到前工业化晚期,乡村非农业化和城市化略具规模。研究这一时期城市转型特点不仅具有 历史 意义,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转变

      我们可根据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是否新生把他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城市,另一类是新兴的城市,即自由工商业城市。传统城市指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城市。这类城市中,有些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衰落下去。如林肯城是中世纪英国的名城,但巧世纪初却走向衰落,它的毛纺织业一级不振,港口也不断淤塞。另一部分传统城市由于调整了自己的产业结构,适应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便从衰落中复苏,并有长足的发展。如诺里奇和其他中世纪城市一样,尽管有过危机,但它仍然维持其主要呢绒制造中心的地位。其工业首先是因为荷兰与瓦隆的移民们引进了新呢绒生产技术而复兴,至1580一1620年间趋向繁荣昌盛,1660年以后又有更大规模的发展,以满足国内正在兴起的对新呢绒的需要。诺里奇作为纺织工业的地位能持续下来,原因有三:一是俄兰与瓦隆移民带来了毛呢纺织新技术;二是城市贸易结构在17世纪相当开放;三是它处于主要商业和集散中心地位,有开发国内所需的特殊经济部门的职能。〔’〕

    新兴工商城镇的异军突起是英国在前工业化时期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自由工商业城镇兴起是乡村工业发展和集中的结果,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一般都会出现在重要的乡  村工业地区。它们的经济以某项或某几项手工业长足的,  专门的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周围的乡村工业初级产品进  行最后的加工。所以、新兴工业城镇是沟通乡村经济和如  市经济生活的最主要的渠道。在乡村工业发展的基础上,  不少新兴小工业城镇逐渐成为主要的工商业中心,它们有  两种发展过程:一是从农村村落到工业村庄,再发展到工业城市;另一种是从乡镇发展到工业城市。在近代英国工业地理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些著名城市,许多是由乡镇成长起来的。如托特内斯、蒂弗顿、陶顿、利兹、设菲尔德、哈利法斯、威克菲尔德、布雷德福、曼彻斯特、普雷斯顿、波尔顿和伯明翰等。新型工商城镇的兴起,既然是乡村工业发展的产物,那么必然是与其周围的乡村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经济圈,中小城镇作为乡村经济的核心,使得它能够率领这个经济圈尽快脱去农业社会的性质,成为早期英国商品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基本成员,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新兴工业中心。总之,乡村工业的发展,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大大改变了英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从而影响到城市的区位分布。

    在英格兰,有一座城市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并且越来越使其他城市相形见细,这就是伦敦。伦敦既是传统城市,又具有我们所说的新兴工业城市的某些特点。因此,我们在谈英国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的转变时把它单独列出来考察。它的规模在亨利八氏时期是诺里奇的5倍,到1600年时,其规模已经是诺里奇的12-14倍了。16世纪20年代初期,伦敦的人口是7万左右。但是到1600年时,它的人口超过了20万。在1600至1650年间,全国人口没有什么增长,而伦敦的人口却增加了一倍,总数达ao万人。在17世纪初的时候,每20个英国人当中就有i个人住在伦敦,而到该世纪末,每9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住在那里。伦敦,除1665年和1666年发生“大瘟疫”和“大火灾”时出现过极为短暂的停滞外,其发展几乎是一帆风顺的。据统计,1334年,伦敦世俗财富占全国世俗财富的2 % .1515年则上升为8. 9%, }zl在1543-1544年的补助税征收中.伦敦所交税额30倍于诺里奇,40倍于布里斯  托尔,[3]等于所有城镇所交补助税的总和。[4]伦敦的发辰  是与其经济结构和职能的调整相联系的。巧世纪以前,  伦敦的经济和职能与地方城市一样,也是工商并举。14  世纪伦敦的档案上,曾记载有180个不同的行业。【”]但州  巧世纪中后期开始,这种工商并举的局面便发生了根本  的变化。伦敦由工商并重的城市向贸易占优势的商业如  市转化。伦敦的贸易活动和伦敦人所从事的商业贸易活  动在全国占绝对统治地位。有人估计,1700年伦敦的再  出口商品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达86%0[6]当然,伦敦的手工  业在前工业化时期也大有发展,只不过没有其商业发展那  么在全国举足轻重罢了。伦敦随着周边乡村工业的发展,  及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主要生产面向全国市场,甚至  海外市场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其  丝织、刀剑、造船、家具、钟表、金银首饰、兵器、丝线、火药、  炼铜等手工业部门大都在英国居于重要地位。f]由此可  见,在前工业化时期,伦敦作为英国民族经济的核心,由于  及时调整了经济结构,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但没有被广  泛分布的乡村工业所削弱,而且得到了加强和巩固。

     总之,前工业化时期,无论是传统城市的盛衰,还是自  由工商城市的兴起,都与此时的乡村工业的发展息息相  关。业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以适应乡村  工业发展需要的城市就迅速发展、繁荣昌盛,否则就衰落  下去。

      二、城市区位的变化

      乡村工业的发展不仅促使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发生  重大调整,而且由于乡村工业自身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引起  了城市区位重心的转移。城市区位转移包括三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沿海城市发展超过内地城市;二是城市中心带逐渐由东南部向西北部转移;三是工业中心逐渐集中在新兴工业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

      沿海城市的发展是与海道大通后世界航路重心转向大西洋相适应的.也与英国大力发展海上殖民、海上贸易的政策有关,当然与其周围的乡村工业的发展更有直接的联系。这时较大的港口城市有:布里斯托尔、埃克塞特、大雅茅斯、赫尔、达拉姆、奇切斯特、伊普斯威治、利物浦等。这些港口城市的发展,适应了乡村工业区的外向交往的需要。到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一些地方港口城市在国内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700年至1715年间,埃克塞特哗叽呢对海外和沿海贸易额每年总值约为50万至55万英镑,对内贸易额约为15。万英镑。因此,每年在埃克塞特市场上成交的呢绒.总值当在200万英镑以上。埃克塞特的进口贸易也很发达,从这里入境的有红酒、亚麻、烟草和糖料等商品。fsl如此巨额的毛呢出口量,证明了埃克塞特及其周围毛纺业的发达。在经过一段较长的沉寂之后,布理斯托尔在17世纪后期复兴起来,称雄于大西洋贸易和爱尔兰贸易.分发这些进口贸易货物的布里斯托尔城的圣詹姆斯和圣保罗集市,吸引着整个西南地区和南威尔士的消费者。[9]这说明布里斯托尔不仅成为周围地区乡村工业品出口基地,而且周围地区也成为布里斯托尔城进口商品的主要消费地区。布里斯托尔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可见一斑。它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

    正当港口城市日益兴旺发达之时,许多地处内陆的中世纪名城却急剧衰落下去。1500年索尔兹伯里和考文垂已是相当大和相当富裕的了,但二者在16世纪其工业日渐衰落,人口日渐下降。【’“〕这是由两个城市地处内陆,手工业行会控制较严,城市工匠纷纷离开城市所致。沿海城市迅速发展,内陆城市日渐衰落,两者发展的趋势当然是沿海城市的发展超过内地城市。

      英国城市区位变化第二方面是城市中心带逐渐由东  南部向西北部转移。以毛纺织工业区位转移为例,东部的  东盎格里亚及其附近的剑桥、埃塞克斯郡的部分地区,在  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是英国毛织业最重要的地区,  但到18世纪时,后期的西北部地区的约克郡西区的毛纺  业却取而代之,约克郡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毛纺工业  区。【川曼彻斯特城由中世纪的一个小城镇逐渐发展为前  工业化时期的棉纺中心,并形成为一条5至10英里宽的  棉麻混纺地带。当然,我们所指城市区位重心由东南转向  西北部,只是指工业区位分布的变化,并不是指英国经济  中心也转移到西北部,因为作为英国经济中心的伦敦在东  南部,其经济核心地位在前工业化时期不但没有被消弱,  而且得到了加强。

      城市区位变化的第三个方面是工业重心逐渐偏离老  城市,而集中在新兴工业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16,17世  纪,在乡村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新兴工业城市新兴工  业城镇的起源一般与三种地区类型有关:一是城市或港口  所在地,利兹、利物浦等就是因此而兴起的。二是水源充  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水利漂洗坊往往设立与此,形成  许多纺织中心,如肯达尔、利兹华尔德、比斯利等等一三是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采矿、冶金等行业在这里发展也促  使一批工业城市的产生,伯明翰、设菲尔德均属此类当  然划分以上三种类型只是为了突出各自特点.实际上每个工业城市都可能兼有以上两种或三种情况。总之,这些新兴的工业城市的兴起都与其周围乡村工业的发达有很大  的关系。他们大都是本地区的工业中心。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是英国17世纪经济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

      三、近代城市 网络 体系的初步形成

      随着乡村 工业 的 发展 ,城市 经济 结构和经济职能的日益商品化、专门化、外向化.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强化.便初步形成了以伦敦为核心,以地方大都市为骨干以中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网络体系。无论是伦敦,还是大中城市.或中小城市,都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5至18世纪,伦敦与地方城镇之间的关系中,一直是伦敦占主导地位。在巧世纪以前,城市的经济结构和职能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与周围乡村构成略呈封闭性的经济活动圈,因此,城市之间的交往就不那么频繁,也不那么重要。伦敦虽然是全国的首都、全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经济中心,但它的经济辐射能力尚不足以影响全国,更谈不上全面控制地方城市和地方经济。15,16世纪海道大通、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之时,伦敦得天时地利,急剧膨胀,伦敦商人无孔不人,不仪在国外商贸中大显身手,而且在国内经济中也找到了用武之地。伦敦商人牢牢控制着各地方城市的工商业和市场二不过从17世纪后期起.随着地方城市的复兴和新兴工商业城市的崛起,伦敦商人对地方城市的支配能力逐渐下降.它们之间的平等联系与交往增多。地方城市对伦敦经济的依赖性逐渐减弱,独立性日益加强。但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一方面体现在地方城市不像以前那样受伦敦的控制,另一方面体现在地方城市仍属于以伦敦为核心的近代城市网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地方城市“独立性’加强,说明前工业化时期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上升。

    伦敦对地方城市的控制首先表现在伦敦商人资本对地方城市工业活动的制约,以及各地手工业产品对伦敦市场的依附。如伦敦商人直接支配着约克城和约克郡的毛纺织品的生产和销售。liz]西南部毛纺区的呢绒产品也多运往伦敦。17世纪早期,单格罗斯特郡就有两百来个’‘呢绒制造商”专门将本地所产呢绒送到伦敦。[13]兰开夏纺织业的原料棉花,17世纪基本上依赖伦敦商人进口,其产品也主要运往伦敦。

      伦敦商人对地方城市商业贸易活动的控制是与伦敦在国内贸易中作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的地位分不开的。如17世纪30年代,切尔姆斯福德城申诉:“伦敦的杂货零售商出没于靠近伦敦的各个市场,扫光了运到市场上的各种谷物。”[’引伦敦商人常年穿梭于地方市场上。不仅在国内贸易中如此,在海外贸易中,伦敦商人最先是极力排斥地方商人,后来则力图控制地方出口商。16世纪中期时,伦敦商人就取得了对外贸易的垄断权,17世纪以后,地方城市虽然重获出口权,但仍难以摆脱伦敦商人和伦敦商人集团在地方人的控制和影响。以至许多地方商人为了自己的前程,纷纷移居伦敦,与伦敦商人合流。1480至1660年间,伦敦的172任市长中,只有14人生于伦敦;403个“大商人”中,出生伦敦的不到10 % ; 813个号服公会商人中,只有75人((9% ), 389个店主和零售商中还不到4%是伦敦原籍人。u s1因此,地方城市工商业资本和优秀人才进人伦敦工商界的现象,可视为伦敦对各地控制的另一个方而的反映。伦敦对地方工商业的控制正值英国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一体化经济的形成时期,因此,有利于英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英国经济的振兴。

    英国在初步形成城市网络体系之时,作为这种网络体系一环的各地城镇之间的交往也日益加强。我们知道,中世纪城市与其附近乡村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圈,各地经济联系较少,为了保护本城工商业者的利益,纷纷从国王和领主手中争取垄断本地商业活动特权的特许状,不允许外地商人到本城经营各种商业。随着15.16世纪英国工商业的发展,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各地方城市逐渐突破封闭的经济圈。地方城市越来越感觉到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对自身经济发展和城市兴旺的重要性。这样,便有一些城市成双结队,互订协议,组成经济与贸易伙伴,允许双方商人自由来往,并在税收上予以优惠0 1265年,温切斯特和南安普顿最先订立了这种协定。但令人往目的,要数诺丁汉、考文垂和林肯所订立的“三方协定”。到巧世纪后期,整个英格兰己到处覆盖着由城市之间的各种双边或多边协定所构成的商业贸易联系网络。

第7篇

[论文摘要]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适应乡村工业的发展其经济结构和他所体现的经济职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些因循守旧的行会城市落伍衰败了,另一些传统城市调整了自己的产业结构复苏了,而许多新兴城市则拔地而起,成为新的经济和工业中心。工业区位也由东部和南部向西部和北部转移。逐渐形成了近代城市网络体系。

15世纪至18世纪,是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 会过渡,从传统农耕世界向近代工业世界转变的时期。西 方史学界把这一时期称为“前工业化时期”或“原始工业化 时期”。英国率先实现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由农 耕世界向工业世界的过渡。这一过渡始于农村圈地运动 带来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动摇了封建社会的根基,影 响了城市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的转型。反过来又促进了 乡村变革的深化。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大为增强,成为各地经济的中心,城乡之间的互相作用日益明显,城乡经济一体化初显端倪,到前工业化晚期,乡村非农业化和城市化略具规模。研究这一时期城市转型特点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转变

我们可根据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是否新生把他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城市,另一类是新兴的城市,即自由工商业城市。传统城市指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城市。这类城市中,有些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衰落下去。如林肯城是中世纪英国的名城,但巧世纪初却走向衰落,它的毛纺织业一级不振,港口也不断淤塞。另一部分传统城市由于调整了自己的产业结构,适应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便从衰落中复苏,并有长足的发展。如诺里奇和其他中世纪城市一样,尽管有过危机,但它仍然维持其主要呢绒制造中心的地位。其工业首先是因为荷兰与瓦隆的移民们引进了新呢绒生产技术而复兴,至1580一1620年间趋向繁荣昌盛,1660年以后又有更大规模的发展,以满足国内正在兴起的对新呢绒的需要。诺里奇作为纺织工业的地位能持续下来,原因有三:一是俄兰与瓦隆移民带来了毛呢纺织新技术;二是城市贸易结构在17世纪相当开放;三是它处于主要商业和集散中心地位,有开发国内所需的特殊经济部门的职能。〔’〕

新兴工商城镇的异军突起是英国在前工业化时期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自由工商业城镇兴起是乡村工业发展和集中的结果,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一般都会出现在重要的乡 村工业地区。它们的经济以某项或某几项手工业长足的, 专门的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周围的乡村工业初级产品进 行最后的加工。所以、新兴工业城镇是沟通乡村经济和如 市经济生活的最主要的渠道。在乡村工业发展的基础上, 不少新兴小工业城镇逐渐成为主要的工商业中心,它们有 两种发展过程:一是从农村村落到工业村庄,再发展到工业城市;另一种是从乡镇发展到工业城市。在近代英国工业地理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些着名城市,许多是由乡镇成长起来的。如托特内斯、蒂弗顿、陶顿、利兹、设菲尔德、哈利法斯、威克菲尔德、布雷德福、曼彻斯特、普雷斯顿、波尔顿和伯明翰等。新型工商城镇的兴起,既然是乡村工业发展的产物,那么必然是与其周围的乡村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经济圈,中小城镇作为乡村经济的核心,使得它能够率领这个经济圈尽快脱去农业社会的性质,成为早期英国商品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基本成员,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新兴工业中心。总之,乡村工业的发展,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大大改变了英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从而影响到城市的区位分布。

在英格兰,有一座城市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并且越来越使其他城市相形见细,这就是伦敦。伦敦既是传统城市,又具有我们所说的新兴工业城市的某些特点。因此,我们在谈英国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的转变时把它单独列出来考察。它的规模在亨利八氏时期是诺里奇的5倍,到1600年时,其规模已经是诺里奇的12-14倍了。16世纪20年代初期,伦敦的人口是7万左右。但是到1600年时,它的人口超过了20万。在1600至1650年间,全国人口没有什么增长,而伦敦的人口却增加了一倍,总数达ao万人。在17世纪初的时候,每20个英国人当中就有i个人住在伦敦,而到该世纪末,每9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住在那里。伦敦,除1665年和1666年发生“大瘟疫”和“大火灾”时出现过极为短暂的停滞外,其发展几乎是一帆风顺的。据统计,1334年,伦敦世俗财富占全国世俗财富的2 % .1515年则上升为8. 9%, }Zl在1543-1544年的补助税征收中.伦敦所交税额30倍于诺里奇,40倍于布里斯 托尔,等于所有城镇所交补助税的总和。伦敦的发辰 是与其经济结构和职能的调整相联系的。巧世纪以前, 伦敦的经济和职能与地方城市一样,也是工商并举。14 世纪伦敦的档案上,曾记载有180个不同的行业。【”]但州 巧世纪中后期开始,这种工商并举的局面便发生了根本 的变化。伦敦由工商并重的城市向贸易占优势的商业如 市转化。伦敦的贸易活动和伦敦人所从事的商业贸易活 动在全国占绝对统治地位。有人估计,1700年伦敦的再 出口商品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达86%0当然,伦敦的手工 业在前工业化时期也大有发展,只不过没有其商业发展那 么在全国举足轻重罢了。伦敦随着周边乡村工业的发展, 及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主要生产面向全国市场,甚至 海外市场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其 丝织、刀剑、造船、家具、钟表、金银首饰、兵器、丝线、火药、 炼铜等手工业部门大都在英国居于重要地位。f]由此可 见,在前工业化时期,伦敦作为英国民族经济的核心,由于 及时调整了经济结构,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但没有被广 泛分布的乡村工业所削弱,而且得到了加强和巩固。

总之,前工业化时期,无论是传统城市的盛衰,还是自 由工商城市的兴起,都与此时的乡村工业的发展息息相 关。业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以适应乡村 工业发展需要的城市就迅速发展、繁荣昌盛,否则就衰落 下去。

二、城市区位的变化

乡村工业的发展不仅促使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发生 重大调整,而且由于乡村工业自身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引起 了城市区位重心的转移。城市区位转移包括三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沿海城市发展超过内地城市;二是城市中心带逐渐由东南部向西北部转移;三是工业中心逐渐集中在新兴工业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

沿海城市的发展是与海道大通后世界航路重心转向大西洋相适应的.也与英国大力发展海上殖民、海上贸易的政策有关,当然与其周围的乡村工业的发展更有直接的联系。这时较大的港口城市有:布里斯托尔、埃克塞特、大雅茅斯、赫尔、达拉姆、奇切斯特、伊普斯威治、利物浦等。这些港口城市的发展,适应了乡村工业区的外向交往的需要。到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一些地方港口城市在国内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700年至1715年间,埃克塞特哗叽呢对海外和沿海贸易额每年总值约为50万至55万英镑,对内贸易额约为15。万英镑。因此,每年在埃克塞特市场上成交的呢绒.总值当在200万英镑以上。埃克塞特的进口贸易也很发达,从这里入境的有红酒、亚麻、烟草和糖料等商品。fsl如此巨额的毛呢出口量,证明了埃克塞特及其周围毛纺业的发达。在经过一段较长的沉寂之后,布理斯托尔在17世纪后期复兴起来,称雄于大西洋贸易和爱尔兰贸易.分发这些进口贸易货物的布里斯托尔城的圣詹姆斯和圣保罗集市,吸引着整个西南地区和南威尔士的消费者。这说明布里斯托尔不仅成为周围地区乡村工业品出口基地,而且周围地区也成为布里斯托尔城进口商品的主要消费地区。布里斯托尔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可见一斑。它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

正当港口城市日益兴旺发达之时,许多地处内陆的中世纪名城却急剧衰落下去。1500年索尔兹伯里和考文垂已是相当大和相当富裕的了,但二者在16世纪其工业日渐衰落,人口日渐下降。【’“〕这是由两个城市地处内陆,手工业行会控制较严,城市工匠纷纷离开城市所致。沿海城市迅速发展,内陆城市日渐衰落,两者发展的趋势当然是沿海城市的发展超过内地城市。

英国城市区位变化第二方面是城市中心带逐渐由东 南部向西北部转移。以毛纺织工业区位转移为例,东部的 东盎格里亚及其附近的剑桥、埃塞克斯郡的部分地区,在 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是英国毛织业最重要的地区, 但到18世纪时,后期的西北部地区的约克郡西区的毛纺 业却取而代之,约克郡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毛纺工业 区。【川曼彻斯特城由中世纪的一个小城镇逐渐发展为前 工业化时期的棉纺中心,并形成为一条5至10英里宽的 棉麻混纺地带。当然,我们所指城市区位重心由东南转向 西北部,只是指工业区位分布的变化,并不是指英国经济 中心也转移到西北部,因为作为英国经济中心的伦敦在东 南部,其经济核心地位在前工业化时期不但没有被消弱, 而且得到了加强。

城市区位变化的第三个方面是工业重心逐渐偏离老 城市,而集中在新兴工业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16,17世 纪,在乡村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新兴工业城市新兴工 业城镇的起源一般与三种地区类型有关:一是城市或港口 所在地,利兹、利物浦等就是因此而兴起的。二是水源充 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水利漂洗坊往往设立与此,形成 许多纺织中心,如肯达尔、利兹华尔德、比斯利等等一三是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采矿、冶金等行业在这里发展也促 使一批工业城市的产生,伯明翰、设菲尔德均属此类当 然划分以上三种类型只是为了突出各自特点.实际上每个工业城市都可能兼有以上两种或三种情况。总之,这些新兴的工业城市的兴起都与其周围乡村工业的发达有很大 的关系。他们大都是本地区的工业中心。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是英国17世纪经济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 三、近代城市网络体系的初步形成

随着乡村工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的日益商品化、专门化、外向化.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强化.便初步形成了以伦敦为核心,以地方大都市为骨干以中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网络体系。无论是伦敦,还是大中城市.或中小城市,都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5至18世纪,伦敦与地方城镇之间的关系中,一直是伦敦占主导地位。在巧世纪以前,城市的经济结构和职能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与周围乡村构成略呈封闭性的经济活动圈,因此,城市之间的交往就不那么频繁,也不那么重要。伦敦虽然是全国的首都、全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经济中心,但它的经济辐射能力尚不足以影响全国,更谈不上全面控制地方城市和地方经济。15,16世纪海道大通、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之时,伦敦得天时地利,急剧膨胀,伦敦商人无孔不人,不仪在国外商贸中大显身手,而且在国内经济中也找到了用武之地。伦敦商人牢牢控制着各地方城市的工商业和市场二不过从17世纪后期起.随着地方城市的复兴和新兴工商业城市的崛起,伦敦商人对地方城市的支配能力逐渐下降.它们之间的平等联系与交往增多。地方城市对伦敦经济的依赖性逐渐减弱,独立性日益加强。但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一方面体现在地方城市不像以前那样受伦敦的控制,另一方面体现在地方城市仍属于以伦敦为核心的近代城市网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地方城市“独立性’加强,说明前工业化时期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上升。

伦敦对地方城市的控制首先表现在伦敦商人资本对地方城市工业活动的制约,以及各地手工业产品对伦敦市场的依附。如伦敦商人直接支配着约克城和约克郡的毛纺织品的生产和销售。Liz]西南部毛纺区的呢绒产品也多运往伦敦。17世纪早期,单格罗斯特郡就有两百来个’‘呢绒制造商”专门将本地所产呢绒送到伦敦。[13]兰开夏纺织业的原料棉花,17世纪基本上依赖伦敦商人进口,其产品也主要运往伦敦。

伦敦商人对地方城市商业贸易活动的控制是与伦敦在国内贸易中作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的地位分不开的。如17世纪30年代,切尔姆斯福德城申诉:“伦敦的杂货零售商出没于靠近伦敦的各个市场,扫光了运到市场上的各种谷物。”[’引伦敦商人常年穿梭于地方市场上。不仅在国内贸易中如此,在海外贸易中,伦敦商人最先是极力排斥地方商人,后来则力图控制地方出口商。16世纪中期时,伦敦商人就取得了对外贸易的垄断权,17世纪以后,地方城市虽然重获出口权,但仍难以摆脱伦敦商人和伦敦商人集团在地方人的控制和影响。以至许多地方商人为了自己的前程,纷纷移居伦敦,与伦敦商人合流。1480至1660年间,伦敦的172任市长中,只有14人生于伦敦;403个“大商人”中,出生伦敦的不到10 % ; 813个号服公会商人中,只有75人((9% ), 389个店主和零售商中还不到4%是伦敦原籍人。U s1因此,地方城市工商业资本和优秀人才进人伦敦工商界的现象,可视为伦敦对各地控制的另一个方而的反映。伦敦对地方工商业的控制正值英国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一体化经济的形成时期,因此,有利于英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英国经济的振兴。

英国在初步形成城市网络体系之时,作为这种网络体系一环的各地城镇之间的交往也日益加强。我们知道,中世纪城市与其附近乡村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圈,各地经济联系较少,为了保护本城工商业者的利益,纷纷从国王和领主手中争取垄断本地商业活动特权的特许状,不允许外地商人到本城经营各种商业。随着15.16世纪英国工商业的发展,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各地方城市逐渐突破封闭的经济圈。地方城市越来越感觉到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对自身经济发展和城市兴旺的重要性。这样,便有一些城市成双结队,互订协议,组成经济与贸易伙伴,允许双方商人自由来往,并在税收上予以优惠0 1265年,温切斯特和南安普顿最先订立了这种协定。但令人往目的,要数诺丁汉、考文垂和林肯所订立的“三方协定”。到巧世纪后期,整个英格兰己到处覆盖着由城市之间的各种双边或多边协定所构成的商业贸易联系网络。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