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生态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0:00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生态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业生态学论文

第1篇

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充分利用人力、畜力和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相结合,不排除对先进技术的应用;科学合理地施用工业化肥、生长剂、保水剂等,扩大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能转化;在植物保护方面,尽量采用耕作措施和人工措施防治农田病、虫、草害,积极研究高效、低毒、无残毒的化学农药,把农药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采取食物链加环的方法,发挥生物能转化效率;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等非矿物能源的利用。

2农业生态学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农业生态实际是农业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预下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问题的科学。农业生态研究的就是这种人为干预或控制下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人类调控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所以,它是一个专门的学科,侧重于原理的探索和规律的追求。“生态农业”从字面上看,它本身是一种农业类型,它和旱地农业、能源农业、有机农业等一样,是一个以特殊方式经营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是农业生态学,生产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它们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不能分离的。

3新时期中国推行的生态农业建设

3.1中国生态农业的类型

无论什么样的生态农业模式,都是在一定区域的土地类型上进行的,无论其规模如何,它们都是一个农业生产的系统,并且是一个结构和功能都优化的生态农业系统。依据各生态农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中国的生态农业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生态农业系统。

1)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根据各类生物群落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考虑到不同的生物对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等的不同需求进行合理组合,最终实现不同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类型。

2)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系统:一种按照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系统。

3)主要因子调控的生态农业系统:针对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采取人为措施对其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加以调控和治理。

4)区域整体规划的生态农业系统:在一定区域内,运用生态学规律,提高自然环境的协调能力,从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2中国生态农业模式案例探析—以贵州从江县为例

中国幅员辽阔,沿海较发达地区和内地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从而使得两者的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模式选择和发展水平等方面不尽相同。本文以贵州省从江县为例,总结了其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经验,对本省同类型城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2.1从江县区域发展概况

从江县全县山地面积2963km2,占总面积的91.34%,坝子面积64km2,占2%,河流滩涂面积占4%。从江县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4℃,森林覆盖率65.13%。从江县属珠江水系,支流纵横、水源丰富。通过资料研究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耕地资源相对缺乏,且以梯田为主,粮食生产难度极高,产量低。

3.2.2从江县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式

1)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模式:从江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稻鱼共生、玉米同收的生态农业模式,根据稻鱼鸭共生的原理,在稻田养鱼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生产经营。

2)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农业模式:从江县因地制宜地生产发展高品质、特色农产品,加强产业化建设,一方面减少了粮食生产的压力,另一方面促进了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发展。

3)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农村沼气建设已经成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沼气起着连接种植与养殖、生活与生产用能的纽带作用。

4)旅游业的发展:从江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由于相对闭塞的环境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从江县拥有独具特色的苗族、侗族的民俗文化,有足够的旅游吸引力。

3.2.3从江县生态农业模式经验总结

从江县根据该县的实际情况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模式积极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增长,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根据这些问题总结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存在大面积的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某些模式的应用推广比例在不断减小,对此国家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形成多方面的参与机制;其次,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大,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差,应在优化农产品内部结构的同时建立各产业的农民协会,改善基础设施;最后,农村劳动力减少,交通不便利,一些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又需要农民从生活习惯上作出改变,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支持措施,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建立完善的后期保障服务体系。

3.3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展望

目前,中国农业已经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对农产品和食物上的要求不仅是满足数量上的需求,更多的是从农业生态环境和食物安全方面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做更多的系统研究,使科技顺利地融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当中,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盐渍化、作物病虫害、环境污染等进行动态研究;应用卫星成像系统,辨别农作物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情况恶化。中国农业应建立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本身的系统能力,减少人为和药肥的投入,改变其现有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环境的综合利用率,最终实现走生产安全可靠且高质量的农产品与生态环境健康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结语

第2篇

我国以农业大国著称,但我国受封建社会、战争等影响,经济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业生产也逐渐趋向平稳化,农业技术、化工技术因此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化学肥料居世界首位,与外国的有机农业生产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国外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上要早于我们,他们在经过化学农业侵害后又向生态农业发展,而我国在这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去接受和改变。我国土地资源丰富,但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土地休耕和轮作是很难大面积实现的,而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等提高农产品产量,导致化学物质不断渗入到土地和水资源中,一旦达到土地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土地盐碱化、板结等现象,带有污染和有害物质的化学物还会污染地下水,也会影响农作物和牲畜的健康,最终产生恶性的食品链,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在当前新农村大力建设之余,应该倡导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未来生态农业将会占据中国绝大部分的农业市场。

2加强中专生态农业教学的策略

中专院校是职业院校之一,其办学宗旨和教学目的是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加强生态农业教学成为了中专院校教学的当务之急,只有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正在不断提升,提升生活品质,发展生态农业与当前的社会主流趋势相吻合,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笔者对如何加强中专生态农业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力图为社会输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生态农业技术人员。2.1转变学生的学习观。传统的化学农业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经济效益,节省了很多劳动时间,带来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化的。生态农业的优势不言而喻,但其在经济效益的获取上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就导致很多农民和学生对此有偏见。因此,中专生态农业教学的开展首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及对农业的偏见,让农民在发展生态农业中既看到价值也收到效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实现农产品的绿色化发展[1]。从目前农业的发展态势来看,生态农业必然会成为未来几年内我国农业的大方向,并且我国的很多农业技术已经在世界农业中实现了高科技的发展。当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生态农业技术人才,利用好我国已经研发的农业高新技术,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化发展。2.2创新学校的办学模式。首先,中专院校生态农业教学要结合当地和各地区的市场需求,实现多元化的新型的办学模式,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职业培养等一系列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出校后更好的适应专业的需求。其次,开展学生返乡创业培养的办学机制。鼓励青年学生毕业之后带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返乡带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发家致富,同时学校为他们提供再教育和培训服务。再次,开展农业、中职、高职联合办学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再学习的机会,调动各方优秀的学习资源,让致力于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青年有可学习的机会。最后,实行“农林牧副渔”结合的办学模式。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将农业与其他行业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如:增加农产品加工专业、农业旅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酒店服务专业等。通过跨专业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能够使专业人才向通用人才发展,培养出更多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人才。2.3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简单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中专生态农业教学力图培养高质量的农业技术人才,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主动实践的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的融合起来,同时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中专生态农业教学以技术人才培养为主,所以教师要明确生态农业以后的发展方向,在课堂上不断引进和倡导新理念、新技术,并引导学生逐渐接受这些新思想,增加课堂互动和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真正的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好的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2.4拓宽中专就业渠道。就业问题是中专院校发展的关键,学校在为社会输出人才的同时也应该解决本学校生源的就业问题。因此,中专院校要加强与企业和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共同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等,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去调整专业和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另外,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能够为学校老师提供调研和学习的机会,丰富教学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农业发展之时,中专院校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农业教学研究,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生态农业技术人才,不断创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技能性人才,继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冯海昌 单位:河南省太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3篇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药科学使用知识等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农药安全使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舆论氛围。采取举办科技讲座、召开防治现场会、展示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等多种形式强化农药科学使用技术培训,并以推广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病虫等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技术为突破口,深入普及农药科学使用知识,指导农户科学用药,把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不断提高种植户科学、合理用药水平,为市场提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2、根据防治对象科学选用农药品种、剂型

各种农药都有其防治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则无效。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防治病虫等应根据药剂的性能特点和防治对象科学选用农药,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如杀虫剂中的胃毒剂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但对刺吸式害虫无效;杀菌剂中的硫制剂对白粉病菌有效,但对霜霉病菌无效。在防治病虫害时,应尽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

3、选购或使用农药时,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做到对症施药

在正规门店选购药剂品种,选购或使用农药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做到对症施药。购买农药时要看清标签,不要购买标签不清或包装破损的农药。使用农药前应认真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如有疑问应及时请教农药经营者或当地植保技术人员,务必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标注的使用浓度和使用对象使用。

4、加强病虫监测预报,适时用药

选择最佳施药时期和施药量,不要盲目混用农药或连续多次使用农药以及随意加大施用浓度。在最佳防治时期用药,可以用最少的药量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明确主要防治对象,并进行定点定期规范调查,及时病虫等有害生物发生动态,是开展科学防治的前提。在做好病虫等有害生物测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药剂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经济、高效品种、剂型、用法和用量等,通过示范样板,加快推广。一般来讲,防治害虫在幼虫低龄施药最为适宜;使用保护性杀菌剂防治病害,要在发病初期及时施药才能奏效。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已经过了最佳防治时期才开始用药,结果按常规药量难以控制,不得不混用其他农药或连续多次使用农药以及随意加大使用浓度,这样不但增加防治成本、杀伤天敌、污染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影响食用者身体健康。

5、根据天气状况科学用药

一般应在无风或微风天气施药,同时注意气温变化。气温低时,多数有机磷农药效果较差;温度太高,容易出现药害,严禁中午高温喷药。刮风下雨天气会使药液流失,降低药效,因此,使用农药最好选择内吸剂,其次用乳剂。

6、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减少农产品和环境污染

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1次施药到作物收获的时间。施用农药如未达到安全间隔期后采收,食用后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应严格按照农作物的安全间隔期采收农作物。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处理,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7、防治病虫害提倡轮换用药,科学混用

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农药,会引起病菌、杂草、害虫等有害生物产生抗性,防效降低。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抗药性逐渐增强,用药量增大,防治成本加大。因此,提倡轮换用药或采用混合用药方式,以延缓抗性产生,稳定防效。

8、注重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措施综合运用效果,找准衔接点,发挥灭虫防病整体作用

生物农药毒性低,防治病虫等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药性,且不伤害天敌、无残留、安全系数高,不足之处就是成本较高、药效较为缓慢。如蛋白农药诱导植物产生免疫力、苦参碱、BT乳剂、灭幼脲、农抗120、井岗霉素、春雷霉素等。应用诱虫灯、防虫网、诱虫板、诱虫器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长繁殖的环境,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和用药次数,节约生产成本和减少污染。通过改善生产生态条件,创造有利于作物和天敌、不利于病虫滋生的环境,增强植物自身免疫力,增加天敌数量,减少用药次数,恢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为市场提供丰富、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9、加快生产基地认证和种植技术规范推广应用力度

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的必然选择,也是展示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的平台,做好生产基地认证工作意义重大。制定种植生产技术标准,规范操作,加强宣传与技术培训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规模效益的保障。

10、加大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力度,强制生产者从事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第4篇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 精品课程 改革 建设 探讨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典范,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培养、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提出了“西部开发,生态要先行”的号召。为此,农业生态学更应该密切联系西部实际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实际,在挑战中深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学课程体系可谓势在必行。

在我国1987年起陆续设立农业生态学课程的形式下,石河子大学从1985年开设此课程,初定为选修课,经几年的努力与完善,1994年正式规定为农学专业必修的学位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校的农业生态学学科体系已逐步发展起来,在农学、植保、资环、林学、畜牧等专业均开设了农业生态学课程,并在教学中受到学生广泛欢迎及教学部门的好评。2007年作为我校精品课程重点建设,作为一门年青的学科,农业生态学的地位、意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还有许多改进与完善。

1.课程改革与建设内容。近几年,农业生态学作为石河子大学精品课程的教学项目,我们围绕课程建设任务书,对农业生态学课程进行了全面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主要涉及:教学观念更新问题;农业生态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新和优化问题;教学方法、手段改革问题;教材建设问题;实践性教学内容、方法、途径改革问题;成绩考核方法、方式问题;教学实习基地陈设及教学实验室设备改造问题;教研组内教学任务配置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研究和实践。

2.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效。

2.1 革新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农业生态学的课程性质。突破原来我校将农业生态学作为专业课,只限于农学开设的局限,目前将农业生态学重新定位在:突出专业基础课的地位,同时作为农业、生物等自然科学大领域范畴的重要课程,面向多个专业开设,在提高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上发挥积极作用。近几年,新开该课程的植保学、园艺学、生物学、动物科学等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比较感兴趣,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

2.2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再原有农学专业基础L,依据不同专业关于生态学课程的性质、教学重点、任务的不同,对原有农业生态学课程进行调整,将生态学授课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基础内容(包括生态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及生态意识的掌握)和应用内容(结合典型区域进行原理的应用与实践)。尤其在生态学应用上,从不同专业出发,以专题、讨论等形式讲授。加强了新设置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完善,体现了针对性强、新颖、实用特点。

2.3 实验课的内容和形式的更新。以往生态学实验开展一直依托农学系作物栽培与耕作实验室,没有独立的实验室,更没有仪器设备的专向投入,实验开展主要以演示性实验为主,没有发挥本学科的特色,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除对原有内容进行更新外,增加了生态学研究新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由原有的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为主转向技能与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重。

2.4 教材建设和教学素材的收集。针对生态学涉及面广,灵活性强等特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形成了主教材,试验教材、辅助教材,更替教材等一系列教材建设,同时积极组织主编或参与编写了相关教材,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另外针对抽象的章节,收集了图片等素材百余张。

2.5 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结合多项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积极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研制了效果较好的、多套CAI课件,并建设了教学网站,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立体性、易更新性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交互性、高效性。

2.6 探讨适合生态学学科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式、参与式、案例分析、教研结合、双语教学等,将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成果逐步用于教学实践。充分利用直观性强的材料(图片、影像、动画),积极组织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目前的生态学热点问题以课程论文、讨论课、学生自讲课等形式引入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加以灵活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2.7 优化和改革课程考核体系。对于有实验实习的必修课,普遍采用全程化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课程论文、实验成绩、实习成绩、结业考试成绩。避免了以一次期终考试定优劣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选修性的课程,没有实验实习,主要是采用课程论文、平时、期末的成绩来进行课程考核。

3.课程建设的创新点。近几年,针对不同专业,经过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如何通过最合适的形式使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是课程教学是否成功的又一个关键环节,为此本课程精心组织教学,尽力达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进行了以下探索,与以往课程建设相比,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3.1 充分发挥教学与课研相结合,系统授课与专题讲解相结合。结合教师丰富的科研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每讲授完一部分基础内容,就进行一个专题的讲解或分析。这样使学生不但了解了农业生态学基本原理,也学会了如何将理论运用生产实际之中去的方法,同时也了解了目前农业生产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使学生不但掌握本课程理论知识,同时获得了较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统一。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业领域,对农业生产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于农业生态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一定的想法,通过课堂讨论和研究性学习过程,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创造热情,强化了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意识,变学生的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实践表明: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当老师、研究性学习及课程论文撰写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3 广泛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效果与效率的统一。除传统的直观教学方式外,还广泛采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为此还收集了有关录像材料,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但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授课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教学素材和设备的不足。鉴于学生对英语的需求,即将开设双语教学。

3.4

第5篇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参与式教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77-02

参与式教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理论以及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参与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处主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理论及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课程,它既具有生态学理论的抽象性、数理性强、逻辑性严密等特点,同时具有农学应用性、实践性和参与性的特点,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参与性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参与式教学的概念与特征

参与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元协作性的参与方式来展开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有主导作用或价值的有机组分。使教学系统中各组分间的互动性更强,对学科的一些关键知识元的认知、理解、应用更全面。参与式教学充分让学生自主思考,运用个体或团队智慧,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学过程。因此在其教学形态上呈多样性特征,尤其是在上课方式上、在参与的人员数量上、在教学传播媒介的形式上都有不同的形态。比如在参与的人员上,除了有班级教学以外,可以采用小组教学、课堂讨论、个别化教学,在教学传播媒介的形式上,可通过网络、手机等手段。在参与过程中,参与的主要方式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直接参与课堂中的参与、自主式参与(以主题方式)或命题式参与,间接参与就是开展一些其它教学活动或过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过增元认为,参与式教学法有四个特点:(1)开放式的教学内容;(2)提问式的讲课;(3)无标准答案的习题;(4)论文形式的考试。所谓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是指对该学科现已有定论的内容,以及学科最新的研究内容和前瞻性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种延伸。提问式的讲课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主体(学生与教师)间的相互提问式教学。无标准答案的习题是指在教学中要引入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使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论文形式的考试,题目可以学生自选,或者教师抽取。

二、农业生态学参与式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当前农业生态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形式与手段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实习、课堂讨论、课外习题、考试或论文综述等五个基本方式,其中课堂讲授与实验实习占主要部分,这表明目前的教学是以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掌握为主,这也是一般课程教学的特征。在当前农业生态学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将各个农业生态原理讲深讲透,以便让学生较深入地学习和掌握农业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再经单纯的课堂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实现。即使加上实验实习,也只是让学生初步掌握能流、物流分析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等基本的方法,很难让学生完全掌握从事农业生态学有关的科学研究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能要求教师课堂讲授要结合生产实践,尤其是教师的生产和科研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生动讲解,讲活讲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即便如此,学生还是感觉有些空洞。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创性。参与式教学法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教学法,另一种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当前适宜的方式是后者。农业生态学的参与式教学主要有问题式与专题式两种形式。(1)问题式,问题式就是通过即时性问题的提出和针对性问题的设计,来实现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以提高学生随时性或针对性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性的问题主要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随问随答的,带有随机性,但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思想的集中度。针对性问题主要是针对目前农业生态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由教师给学生出题目,可以由个人或团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查阅资料,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及解决方法等写出课堂发言讨论提纲,在课堂展开讨论,或由学生主讲,最后教师总结发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可集思广益,较全面深入地认识所讨论的题目(2)专题式,专题式是形成一些农业生态学的专题组织形态,如研究兴趣小组、社团等,以小团体的方式对农业生态有关专题进行自主式学习、研究与应用,或对农业生态意识进行传播等活动。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编故事、绘画、戏剧小品表演、辩论赛,以及按教学者要求制订研究计划或实施计划等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形式。这是一种教学的延伸,需要引导与相关制度的支撑。

三、参与式教学在农业生态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依据农业生态学的学科性质与教学内容,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具有广泛性的特征,即在每章节中都可以设计相关问题以开展主题参与式教学,但依据现在的教学状况,不可能所有的知识点都进行参与式教学,因此在农业生态学参与式教学中,知识点问题的设计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热点问题,二是关键知识点问题,三是身边的生态问题等。(1)生态热点问题,当今生态热点问题有很多,如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水资源问题,等等,可以结合这些问题进行一些专门设计,展开参与式教学。如在物质循环一章中有关氮、磷物质循环这一知识点,可以针对太湖问题进行设计,要求上课的全体学生以整体的形式,分成四个团队,每个团队各从一个方面来解释太湖问题,并且要求四个团队所解释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是形成一个完整的报告,形式不限。每个学生在团队中的要有明确的分工,如收集资料、制作PPT、撰写课堂报告等,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发挥团队精神。(2)关键知识点问题,农业生态学的知识点较多,在农业生态学关键知识点的问题设计上,可以采用课堂随机提问的方式与主题设计的方式进行。(3)身边的生态问题,生态其实就是一种生存状态的表达,人们生活过程中都涉及到相关的生态与农业生态问题。这些主要是以课堂上随时提问为主进行,适当地开展主题式的参与。

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机制建设

参与式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否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农业生态学的参与式教学,主要需要加强与完善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生态学课外活动配套方案,并建立学生参与模式与教学考核制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制订一套与农业生态学关键知识点相关的社会实践体系;建立在课程教学结束后的学生参与农业生态服务的机制与办法。

参考文献:

[1]王松良.农业生态学:学科的角色[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2).

[2]黄国勤.农业生态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建设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王松良,林文雄,何水林.农业生态学教学内容的主线索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1999,(2).

第6篇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Research-teaching Model of Agroecology

HUANG Lifen, ZHUANG Hengyang, SHEN Xinping, LIU Shiping, LU Jianfei

(College of Agricultur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Agroecology" is for agriculture-related under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discipline-based courses, offered to develop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 agro-ecosystems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capability.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agroecology" teaching, to explore the research-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model to expla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and problems in thinking.

Key words agroecology; research-teaching; teaching model

1 农业生态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1.1 农业生态学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起全球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知识有助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类对未来全球变化的预测能力,为全球范围的资源管理和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社会的“生态热”推动了生态学的发展,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发展中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它的出现从生态系统的层次弥补了传统农业学科的不足。目前,农业生态学是面向农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而开设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针对当今农业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的、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为使农业的发展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这一基本状况而设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基本关系及调控机制;(2)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方法;(3)国内外宏观农业的发展与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

1.2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农业生态学教学中推行的必要行与可行性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方法偏死、偏旧,基本上采取教师传授的方式,很少师生互动,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为了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作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正被逐步推进。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有: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实践性、独立性和探索性。它强调科学原理的认知和探索过程,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动机,其关键是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知识构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

为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以往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十多年本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经历,以先进的研究性教学理念为引导,初步探索了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模式。

2 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2.1 教学内容前沿化

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现有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因此,教师本身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研究性教学方法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生态学知识领域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生态学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且学科最突出的科研成果都发表在外文期刊上。为了及时更新本课程的知识体系,作为主讲教师必须站在知识的前沿,用自身的发现和科研成果不断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为了紧跟学科的前沿,同时由于教学和科研的双重需要,笔者围绕教学大纲这个主线,不断更新教学体系,将教学内容前沿化,养成了随时关注农业生态学领域最新发展动向的习惯,将权威杂志中与本学科相关的新概念、新发现、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文献与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惯例。这些在农业生态学学科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教学内容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的良好习惯。

2.2 教学方法多样化

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主动灌输地“教”,学生被动灌输地“学”,而本课程在推进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教学录相观看、生态案例讲解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喜爱本门课程的学习。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每堂课都会设立一些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问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的同时,师生互动频繁,学生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体。

2.3 考核方式多元化

在农业生态学课程考核中,我们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在考核方式上实行了多元化方式。第一种考核方式是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到30%,对课堂上分析问题、回答问题较好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第二种考核方式是增加课程论文考核方式。在2010年1月学期末,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递交生态农业调研报告,选择代表性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设设想。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很多同学写得非常精彩,对自己感兴趣的区域充分调研,因地制宜地设计特色生态农业模式。第三种考核方式是在闭卷考试中加大论述题和综合运用题的比重,这两类试题重点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

3 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的成效与思考

3.1 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的成效

在农业生态学课程中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后,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看,获得了良好的成效。首先是营造主动学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教学评分一直处于学校同类课程前列,教学督导老师也对课程教学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学生到课率一直保持在100%,即使在课间休息时间,仍有学生主动复习知识点,主动提出问题。其次是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农业生态学已成为本专业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另外,研究性教学模式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与教学素质。针对学生课堂的提问与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教师必须要更充分地紧跟学科的前沿,用实际的案例和充分的数据来佐证一些学术观点,才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3.2 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的思考

在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在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应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在相应章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讲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章节时,应带学生到田间参观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在生态农业章节,可考虑带领学生参观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使学生对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理解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有一个实体轮廓的印象。农业生态学需要学生较为宽泛的知识背景,因此,必须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延伸至相关课程知识体系,如增强学生的土壤学、作物栽培学、气象学、地理学等知识背景,才能在相应章节的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教学改革课题基金;2008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

参考文献

[1] 李衍达.对推行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19-20.

[2] 刘伟.以“问题”为着眼点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8-49.

[3] 骆世明.中美《农业生态学》教材的比较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0.29(7):1458-1462.

第7篇

理论授课渗透科研动态,提高学生科研意识

首先,生态学授课过程中,每章结束后设单独一次课来做生态学方向的进展专题。例如,在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中设“植物化感作用及应用”专题,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中设“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专题等,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热点的了解[5],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而且,在理论授课中,结合生态学知识点,介绍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成果。例如,介绍东北师范大学“重污染支流伊通河水污染治理与河道生态恢复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松花江水污染防治与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综合示范项目)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线虫对铜锌污染土壤的生物指示作用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际应用价值。对生态学科研成果进行介绍,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学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以及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学生重视生态学的实践性。

同时,介绍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生态学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为学生考研提供方向。例如,介绍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的生态学专业包括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六个方向,介绍南京农业大学的生态学专业包括信息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等六个方向等,使学生了解到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为他们考研和从事工作确定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实验授课结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

一方面,在实验课的内容设计上结合教师在生态学方面的科研优势,利用承担科研课题的条件,设置综合性和研究型实验[6]。结合教师的教育厅课题和佳木斯大学青年项目,带领学生对土壤动物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实验中提高学生准备试验、设计实验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如“生命表的编制”实验中,不再是教师的单独讲授,而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由师提供枝角目分科检索表,让学生主动学习水蚤中裸腹蚤属、象鼻蚤属和低额蚤属等的鉴定方法。在“种群增长模型”试验中,教师给出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多小核草履虫和棘尾虫的图片和区分依据,由学生尝试来做出不同物种的种群增长模型。

实验课程内容上增加相关知识内容的讲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在“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定”试验中,介绍DPS、SPSS和SAS统计软件的应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数据整理和统计处理。学生掌握了生态学野外取样、群落调查及数据统计等技能,具备了独立进行研究实验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