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0 05:21:59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教师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教学研究;有效教学
Abstract:Theresearchonteachingisthewayforteachers''''development.Theresearchonteachingisnotonlythedemandforspecializationandself-determinationinoccupation,theprocessofgaininganddeepeningpracticalknowledge,thewaytoimprovetheteachinglevel,butalsothebaseofdevelopingteachingabilityandpresentingteachingwitness.Teachersshouldattachimportancetoitandcarryoutit.
Keywords:institutionsofhighereducation;teaching;researchonteaching;effectiveteaching
高校教师教学研究是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揭示教学规律,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的活动。对高校教师自身来说,教学研究是专业化和专业自主的要求,是获得、深化实践性知识的过程,是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是发展教学能力和展现教学机智的基础,因而是教师成长、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实现有效教学[1](P27)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专业化和专业自主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2],这意味着同现代所确立的其他专门职业(医生、律师等)一样,教师职业是受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科学技术)的成熟度所支撑的专业化领域,教学实践是教学论、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合理应用(技术性实践),教师是这些原理与技术的技术熟练者[3](P239);也意味着教师必须经过不断的成长与发展,即教师必须实现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教师教学专长(教学专长是教学的学问、技能,奠基于教师的知识、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教学机智等,并是它们的结晶[4])的发展,即他们从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国外很多学者从教学专长的角度来探讨教师的专业化,他们对教学专长的结构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理论[1](P55-56)。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等人认为,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传统界定的专业特性——理解本学科的知识与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包括:把对自己教学的质疑和探讨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理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愿意接受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来观察他的教学实践,并就此进行坦率而真诚的讨论[5]。显然,这种“扩展的专业特性”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必须通过对教学的实践、感悟、探索、反思、研究等,提升对教学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见解和理论,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马克思指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独立的创造。”[6]同样,教师要有专业自主,在教学中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认识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必须以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作基础,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不可能实现专业的自主和在教学中进行创造,因为这样的专业自主和教学创造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因而也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相反,只有建立在教学研究基础上的专业自主和教学创造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因而也才是卓有成效的。可见,教师的专业自主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二、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知识的过程
心理学家发现,知识在专业工作绩效中起核心作用(Glaser,1984)[7]。教学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显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的知识。教师的知识既包括专业学科知识,也包括教育科学知识,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深化并直接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知识是其开展教学的基础,也是其有效教学的基础。学术界日益形成的共识是,把教师职业视为复杂的语脉中从事复杂问题解决的文化的社会的实践领域,教师是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某种经验的“反思性实践家”,因而,教师的知识主要是实践性知识或实践性学识[3](P240)。显然,教师的实践性学识在有效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学识的过程,为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学识奠定了基础。因为同认识一样,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师教学研究的实践。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研究是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特定事实,如特定学生、特定教学内容、特定课堂情境、特定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直接地影响到课堂实践的创造与反思,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揭示教学规律,进而促成教学活动的有效。另一方面,教学是高度复杂的,教学的研究原本是“实践性研究”[3](P230),教师的实践性研究不是单一个体的研究,需要与其他教师的实践性研究的交流,需要与各领域的研究者的理论研究的交流,展开综合的合作研究,即教师与其他教师和各领域专家进行合作的“实践性讨论”[3](P232),这种“实践性讨论”为教师的实践性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了教学研究的水平和应用价值,也提升了教师实践性学识的科学性,为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三、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
博耶指出:“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8]这就是说,高校教学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高校教学的学术性也是由高校教学的特点决定的[9]。高校教学的学术性意味着教师不是技术操作工、教书匠,而应该是学者、专业人员,因而需要他们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需要他们发展教学学术,提高教学学术水平。教学学术是有关教学的系统、专门的学识和知识,是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0]。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是可以提高的。虽然高校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很多,但研究教学是一个重要手段。教师研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其探究、整合教学知识,应用教学知识、技能,发展教学学术和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过程,也是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的过程。教学研究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精神探究教学的性质,应用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审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应对教学情境,不仅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且改造和扩展实践性知识,形成新的教学思想、理论,从而提升教学学术水平。教学研究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而展开,从问题出发,以问题解决为归宿,对教学问题的发现、判断、提炼、分析、思考和解决贯穿于教师教学研究的全过程。正是在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中,教师提升了教学学术水平,形成了思想和对策建议,并化为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具体而言,高校教师只有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及时了解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把学科的前沿问题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才能摆脱各种偶然因素的束缚,透过复杂的教育现象,找出教学的客观规律;才能将自己零散的教学思想和点滴的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并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总之,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更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编撰渗透其教学研究心血和显示出教学学术水平的资料,如教材、参考书和教案等;才能把自己的实践性学识外化,向其他教师阐述自己关于教学信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的知识,帮助他们在教学上不断成长;才能将对教育教学的反思上升到理性认识,用各种形式公开外显自己的知识:写教学的反思性论文、总结教学经验、出版关于教学的著作、参加教学研讨会、进行教学示范、公布教学方案、在网上进行讨论、举办教学成果展等,丰富教学的公共资源,让其他教师分享,供其他教师学习、参考。
四、教师发展教学能力和展现教学机智的基础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特征[10],可以分为普通或一般教学能力与特殊或具体学科的教学能力。按照心理学中的发展理论,儿童不仅是发展的,而且发展将伴随着个体的一生,即个体在成年以后,其道德、智慧、能力等仍然是不断发展的。“处于高级发展阶段的人,机能更复杂,行为技能更丰富,觉察问题更全面与准确,更能理解顾及他人的需要"[11]。同样道理,教学是需要教师运用知识、智慧和行为技能等的专业活动,教师从开始执教生涯,经长期的教学实践,其教学经验将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将逐渐增加,对教学的体认将更为深刻,从而逐渐发展其教学能力。尽管发展教学能力需要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知识、接受教育教学培训、参加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等,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是发展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师是研究者[12],教学研究是教师把教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为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主动进行的探究,它允许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考察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更新教学手段,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教学研究既能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真实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机智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才能,是教师面对突变的教学情境所表现的敏捷、果断、准确判断和恰到好处地处理的一种教学技术[13],是教师的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展现,是教师教学灵活性、创造性的体现[1](P46)。教学是生命个体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活动,影响教学的偶然因素和教学中的突然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这种教学机智通过准确认知、判断、反应和快速认知、判断、反应体现出来,并影响有效教学。
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而快速地认知、判断、反应,展现教学机智。首先,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地认知、判断、反应。教学研究注重观察教学现象,看重对教学问题的因果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关注教学策略或方法的合理性,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准确地认知、判断、反应奠定了基础。如有助于教师准确判断教学陷入的困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状况等,并采取正确的方法摆脱教学困境,激发学生的动机,促使学生参与。其次,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快速地认知、判断、反应。俗言熟能生巧,教师对教学的长期研究与反思,会积累体认、感悟教学的经验,提高处置教学情景、把握教学的能力。如有助于教师明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并根据这种判断,思考、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对教学情境迅速作出反应。对这些问题的快速认识可以减少教学中的时间延误,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益,使教学达到高效率。准确和快速认知、判断、反应是教学机智相互依存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准确是教学机智的首要要求,也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快速是教学机智的时间要求,是有效教学的效率指标。总之,对教师而言,无论是通过准确认知、判断、反应,还是通过快速认知、判断、反应来展现教学机智,都需要建立在对教学的长期而深入的研究上。教学研究使教师能认识教学规律,形成教学理论,掌握教学原理,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快速、灵活、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规律、理论、原理等,产生教学灵感或洞悟,展现教学机智。
综上所述,教学研究是高校教师成长之重要途径,高校教师要实现成长,特别是实现专业成长,不能不重视、开展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J].万勇译.外国教育资料,1984,(4):1-5.
[3][日]左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发展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5,(7):15-18.
[5]王伯康,周耀威.塑造教师新形象——教师成为研究者之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25-30.
[6]于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1997,(10):47-52.
[7]RGlaser.Educationandthinking:theroleofknowledge[J].Americanpsychologist,1994,(39):93-104.
[8]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5.
[9]綦珊珊,姚利民.论大学教学的学术性[J].高等理科教育,2005,(6):55-58.
[10]綦珊珊,姚利民.教学学术内涵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04,(6):28-31.
[1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8.
[12]T.M.歇尔孟.大学优秀教学的探索[J].姚利民编译.高等教育研究,1989,(1):66-71.
论文摘要: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师人数的增长。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群体成为高校师资的主要组成部分。2003~2008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显著提高;正高级职称教师趋向年轻化。然而,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的缺陷及人才培养难度的增加,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后劲不足也显现出来。基于此,在学理层面,应树立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的观念;在政策层面,应出台引导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实践层面,应完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临床人才培养”式的教师培养机制。高校教师作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教学发展有利于保证和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以促进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著名教育家张伯荃说过,“大学最要者乃良教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量”的迅猛增加引起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质”的关注。高校教师作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受到大众的关注,高校教师发展成为学界的热点议题。教学发展作为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有效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一、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性
"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发表的《高校教师发展:国力的提升》报告书,对高校教师发展作出了较全面、系统的界定,认为高校教师发展包括个人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教学发展等四个方面。个人发展指提高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维护身心健康、进行职业规划等;专业发展指获得或提高与专业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组织发展指集中于创造有效的组织氛围,便于教师采用新的教学实践;教学发展指学习材料的准备、教学模式与课程更新”。该报告早在1991年就发表了,说明美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强国已经认识到了高校教师发展对于国力提升的重要性。高校是人类科技进步的前沿阵地,是人文精神孕育传播的摇篮。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是高校教师发展的焦点,普遍强调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注重教师在专业领域的突破和创新。相对而言,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好坏。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教师组成结构的变化凸显了教学发展的紧迫性
(一)中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师的主体
1.高校教师年龄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20世纪末,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高校研究生在校生数是651 260人,本科生在校生数是6 292 089人;2008年高校研究生在校生数是1 283 046人,本科生在校生数是11 042 207人。五年里高校研究生增加了631 786人,增幅达97 %;本科生增加了4 750 118人,增幅达75 %。
从年龄看,中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中坚力量,人数也在攀升。2003年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有575 257人,占教师总数的79% ;2008年的数据为996 406人,占总数的81% 。五年里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净增421 149人(见图1、图2)。可见,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2.高校教师职称结构的变化。从绝对数量上来看,中级职称教师人数增加最多,五年里增加了195 085人;从相对数量上来看,正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增幅最大,达到84%。高校‘教师数量也在增大。高校教师人数2003年为724 658人,2008年增至1 237 451人,五年增加了512 793人,增幅71%。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增加58 903人,增幅84%;副高级职称教师增加126 538人,增幅59%;中级职称教师增加195 085人,增幅达81%(见表1)。
正高级职称教师趋向年轻化。职称是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反映专业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我国高校教师职称由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四个等级组成,即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2003年高校正高级职称教师有70 063人,其中46一50岁年龄段的正高级职称教师15 023人达到峰值;2008年高校正高级职称教师有128 966人,其中41 ~ 45岁年龄段的正高级职称教师37 275人达到峰值(见图3)。五年里高校教授数增加58 903人,增幅达84%。在正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大量增加的同时,正高级职称教师年龄趋向年轻化,即中青年教师成为高级职称教师的主体。
(二)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不足及其原因
1.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不足的表现。在高职称教师年轻化,中青年教师规模增长迅猛的表象下,掩盖的是教学能力不足的事实。以某高校为例,2007年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结果显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秀率仅为42%。对中青年高校教师而言,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他们缺乏创新意识,往往固守教材内容,很难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他们一般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上,他们无视与学生之间应有的互动和交流。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课程讲授节奏的把握、教学方法的改进、教育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课程的设计以及课堂的管理等方面均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课堂气氛沉闷、授课缺乏激情与感染力、照本宣科、课程内容讲授不精炼不透彻、授课重难点不突出、授课语言不够丰富生动,都是教师教学能力低下的表现。
2.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不足的原因。2003年至2008年五年里高校博士学历层次的教师增加了98 295人,增幅达183 %;硕士学历层次的教师增加了218 303人,增幅达120%;本科学历层次的教师增加了199 368人,增幅达43 %;专科及以下学历层次的教师减少了3 173人,降幅达11%(见表2)。可见,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显著提高。
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提高,但是这一群体的知识结构存在巨大缺陷。相对高校教师在其专业领域具备的较高专业素养而言,他们比较缺乏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即开展教学的知识与能力。因为大多数高校教师是综合性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高校教师职业的,所以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事实上,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参加过教师岗前培训,但岗前培训由于时间短暂,培训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它对教师而言只能是起到“扫盲”的作用,让他们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还有的高校的教师岗前培训甚至演化成一种毫无意义的“走过场’,叫,这是导致高校教师发展中教学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我国已经进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人才培养的难度显著增加。高校教学理念与模式加快了更新速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导致高校教学内容日益复杂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形势下,对教师而言,如何开展有效教学以及如何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变得颇具挑战性。然而,许多高校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教学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既缺乏教学经验,又承受着巨大的科研压力。他们往往一心扑在科研上,容易忽视对教学的关注与研究。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以至于教育部为此专门下文,在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有大批优秀的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授、副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
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对策
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急需加强。要促进教学发展,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高校教师应树立教学学术的观念,明确教学学术是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卡耐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博耶(Earnest Boyer)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最后这种学术就是教学学术的最初概念。博耶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颠覆了人们对学术的传统狭隘理解,使学术一词的内涵与外延丰富了起来。高校教师应树立教学学术的观念,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属于学术的范畴,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同样属于学术的范畴;从而使高校教师加大对教学发展的投入力度,以改变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不足的现状。
2.国家应在政策层面上设置各级教学奖项,引导高校教师关注教学发展。由于高校对教学关注度的欠缺,我国应出台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鼓励性政策,以便高校教学受到应有的关注,进而使其受到重视。政府应为教学投人一定资金,设置国家一级的教学奖项。高校在设置学校一级的科研奖项的同时应设置学校一级的教学奖项,力求教学奖项的含金量比科研奖项重。在院系一级设置教学带头人,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形成教学唯上的良好氛围,以激发广大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扭转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高校也可以制定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相关倾斜政策。比如,在教学岗位设置骨干教师岗位,对骨干教师实施特殊奖励政策;经常举行教师讲课比赛;为青年教师提供大量的示范课观摩机会;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授课质量评奖制度等。通过政策导向,积极鼓励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使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成为高校教师的自觉行动。
3.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措施。(1)完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高校教师培训是弥补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缺陷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国高校并未设置专门的机构来满足教师培训的需要,也缺乏专业的高校教师培训人员。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差,培训内容不能体现不同学科、不同职称教师的差异性。培训模式比较单一,往往注重理论的学习,缺少针对性的实践指导。我国高校应设置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同时引进专业的教师培训人员,构建高校教师培训项目制。比如,在培训前,高校教师培训机构可按学科和职称两个维度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分类,将学科相近、职称级别相同的教师分为一组,并为每组配备专业的教师培训人员。在此基础上,每组的培训内容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大体相同以外应存在差异,并以项目的形式予以体现。高校教师培训只有设计针对性强的、人性化的教师培训项目,才能使高校教师培训对高校教师具有相当的吸引力。(2)建立“临床人才培养”式的教师培养机制。临床人才培养按构词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临床人才·培养,特指医学院学生的培养方式。此类人才的培养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多重实践环节互为补充,特别是通过多重实践环节使培养对象逐渐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种理解是临床·人才培养,是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使培养对象具备一定的技能而采取的观察、判断、对症下药、跟踪式的培养方式。
第四代评价理论为评价领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与方法,基于关注利益相关者和主张价值多元化,提出“回应、协商、共同构建”的建构主义方法论,启示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要重视利益相关者,并在丰富评价理念的基础上注重对教师教学的质性评价。
关键词
第四代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启示
所谓“第四代评价理论”是指由著名评价专家古贝(E-gonG.Guba)和林肯(YvonnaS.Lincoln)提出,并于20世纪80-9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评价理论。该教育评价理论提出“回应、协商、共同构建”的建构主义方法论,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启示。
1第四代评价理论的缘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者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增值的过程[1]。美国学者泰勒(RalphW.Tyler)在其开始于1933年的“八年研究”中正式明确提出“教育评价”(EducationEvaluation)概念,并提出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即教育评价的泰勒原理。古贝和林肯梳理了评价理论的发展,并将其分为四代。评价理论的第一代被称之为“测量时代”,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30年代。这一时期,评价等同于测量,评价者主要是掌握测量的工具和技术,继而实施测量并收集数据。第二代评价被称之为“描述时代”,以泰勒研发的测量新的课程体系作用的测试模式为代表,评价者担任描述者的角色,强调的是描述绩效与目标的匹配程度,主要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后期。第三代评价被称之为“判断时代”,在描述的基础上坚持主体价值判断,评价者在延续前两代角色的基础上还要制订评价标准、目标等,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古贝和林肯对前三代评价理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首先是管理主义的倾向,管理者拥有评价工作的主导权,决定评价结果是否公布以及向谁公布,并可以规避对自己不利的评价结果,最终影响评价的进行与最终结果。其次是忽视价值多元化,前三代评价理论虽标榜“价值中立”,却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没有考虑到除此之外的其他价值观念,如多元文化间存在的“价值差异”等,这问题也造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很难普遍认同该评价理论。再者,其过分强调评估的科学范式,评价过程是固定不变的流程,缺乏弹性。此外,使评价工作在过分强调追求真理的同时忽视了对价值方面的追求。鉴于前三代评价理论存在的问题,加上20世纪80年代后,各国的教育普遍进入改革,1989年,著名评价专家古贝和林肯出版专著《第四代评估》,标志着第四代评价理论的基本成型。
2第四代评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四代评价是以利益相关者的主张、焦虑和争议作为组织评估焦点,决定所需信息的基础的一种评价形式。第四代评价又称“响应式建构主义评价”,以两个因素作为基础:第一个因素是响应式聚焦,即以利益相关者参与为基础,决定要解决的问题和收集的信息;第二个因素是建构主义方法论,即正哥研究程序的实施是在建构主义范式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上的[2]。第四代评价从建构主义出发,认为现实并不是纯客观的、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是人们在与对象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建构物”。
2.1回应是评价的出发点
“响应式评估”最早由斯泰克(Stake)提出,由利益相关者通过大量时间、资源的消耗进行互动协商,最后确定评价的参数和界限。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持有不同的“主张”、“焦虑”和“争议”,而任何评价过程都是以确定要提出的问题以及需要收集的信息开始的,评价者的工作是发现这些不同的因素,并在评价中给予回应。第四代评价将回应的对象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评价活动的人,即提出评价需要、使用评价结果以及实施评价工作的人;第二类是评价的受益者,即通过评价、评价方案或评价工具而有所获益的人;第三类是评估的受害者,即从某种评价中获得负面影响的人。第四代评价认为需要回应的内容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主张”“、焦虑”和“争议”。“主张”是由利益相关者所提出且有利于评估对象的方案,如某些教师声称某种阅读教学法能迅速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焦虑”是利益相关者提出的不利于评估对象的方案,如某些教师提出使用计算机会降低学生的计算能力,而评估对象的运用将增加家庭作业;“争议”是理智的人不一定都赞同的某种事情状态,如在学校进行宗教教育等。
2.2共同建构是评价的本质
古贝和林肯认为,价值(value)是“评价”(evaluation)这个术语真正的根基。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评价时,大都把它的本质属性归结为价值判断[3]。要做出价值判断就需要有价值标准,第四代评价否定了前三代评价的“价值中立”,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体系,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价值标准。评价是众多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通过不断的交流协商,双方达成共识的建构过程。共同建构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并要求其提出各自的主争议和焦虑。第二阶段,由其他群体对第一阶段中利益相关者提出的主张、争议和焦虑进行评论,提出赞同、驳斥或其他回应。许多原先的主张、争议和焦虑将在此阶段被解决。第三阶段,上一阶段中未被解决的主张、焦虑和争议会成为评价中所收集信息里的先导组织者。第四阶段中,通过评价者的引导,利益相关者开始协商所收集到的评价信息,尽量争取能在每个有争议的问题上取得共识。当然,这样的协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这些未能被解决的问题将作为下一轮评价的核心。
2.3协商是共同建构的途径
第四代评价包括12个基本步骤:(1)与委托人或授权评价的赞助人订立协议;(2)组织评价;(3)明确利益相关者;(4)通过解释学辩证循环过程完善利益相关者内部的联合(或协作、共享)建构,具体集中在利益相关者的主张、焦虑和争议上;(5)通过引入新的或另外的信息,使组织成员发展更高层次的应付新信息的能力,以检验并扩大群体内部的建构;(6)挑选出已解决的主张、焦虑和争议,即那些一致同意的部分;(7)把未解决的主张、焦虑和争议按优先次序排列;(8)收集有关未解决的主张、焦虑和争议的信息;(9)为谈判协商准备议程;(10)实施谈判协商;(11)把达成的共识及行动计划拟成报告;(12)再循环。以上12个步骤并不是严格的线性排列,有时候是来回往复或有跳跃性的,其中步骤4至步骤11都是协商的过程,是持不同价值观的各方参与者不断交流、讨论、协调评价标准间的分歧,进行共同建构,进而达成共识的途径。
3第四代评价理论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启示
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其过程和结果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及高校的发展。第四代评价理论虽有一定的不足,但仍可以为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3.1重视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利益相关者
随着高校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高校内部各项管理活动不是单纯的高校管理者的管理事务,而是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是高校内外部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职责。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内部利益相关者,如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也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政府、社会和学生家长。为了使评价工作能真正起到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须纳入高校教师教学评价领导者和组织者的重点考虑范围内。首先,应确立并保障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其次,为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教师教学评价创设平台。再者,推动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教师教学评价中达成共识。
3.2丰富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理念
第四代评价理论尊重多元化,并在此基础上主张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使评估处于和谐状态。理念指导行动,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理念是指导评价的重要思想,也是影响教学评价价值取向确立的主导思想,关乎着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及效果。高校教师评价涉及众多方面,教师教学评价作为教师评价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在整个评价中所占权重却很小。因此,要丰富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理念,首先要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建立平衡关系。“教学学术”(scholarshipofteaching)是美国在针对教师教学与科研失衡的问题上所提出的概念,以此将教学提高到学术的高度。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第七任主席欧内特•L•博耶(ErnestL.Boyer)对“教学学术能力”是这样定义的: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师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之间建立桥梁,认真计划并检查教学程序,刺激主动学习,超越知识传播实现知识的改造和扩展[4]。“教学学术”的提出丰富了大学教师教学评价的理念,是教师教学评价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美国高校通过提出重视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带动本国高校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推动大学教学,值得我们借鉴。
3.3重视对高校教师教学的质性评价
所谓质性评价,是指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5]。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采用诸如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以及领导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普遍采用可量化的评价量表,这存在一定的不足,重视对高校教师教学的质性评价是有必要的。首先,质性教学评价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价值。“生成价值”是指教学过程中个体身上体现的非人为控制的、不可预期的价值,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的教学智慧和人格魅力等。这是教学评价应该考量的重要方面。其次,质性教学评价关注评价的长效性。教学具有其自身特殊性,它不像学术研究,在一定时间内有可见的研究成果,教师的教学成果是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内在表征,甚至是连学生自己也难以觉察的,具有长效性。针对该性质,美国高校在一定时间内对毕业学生情况进行追踪调查,以便收集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信息,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有效方式之一。再者,质性评价的功能是促进沟通、反思与改进[6]。质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通过评价者的观察、评价双方的对话等,对过程进行描述与反思,将评价结果切实用于高校的内部持续改进。一方面,高校管理者通过收集教学评价的信息可以充分了解本校教师的教学情况,发现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做出相应改革;另一方面,教师本身也能通过评价结果了解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及时调整,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作者:周柔玲 单位: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85.
[2]EgonG.Guba,etal.第四代评估[M].秦林,蒋燕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
[3]陈玉琨,赵永年.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MichaelTheall,JohnA.Centra.AssessingtheScholarshipofTeaching:ValidDecisionsfromValidEvidence[J].NewDirectionsforTeachingandLearning,2001.
教育乃立国之本,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对前人研究的综述,探讨教学能力的内涵、教学能力的构成、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困境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以期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通道,探讨其如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能力的内涵
有关教学能力的定义,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外国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个体的综合特质,是进行有效教学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总和[1]。《教育大辞典》将教学能力定义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构成。”[2]尽管学者们对教学能力的界定不同,但都认同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能力的结构
RonaldD.Simpson等人认为,教学能力包括学术能力、计划能力、管理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评估和反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3]。L.DeeFink则认为,教学能力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课程设计能力、教学实施及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4]。国内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对教学能力的构成有不同的认识。教育学学者认同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和研究能力;社会学学者认为,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心理辅导及国际化适应能力、信息化能力是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心理学学者认为,教学能力由教学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监控能力三个因素构成[5]。部分学者认同教师教学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教师的认知能力,特殊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独特的能力。李旷认为,教师教学能力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综合,一般能力指智力、操作能力、言语能力;特殊能力指教育教学能力、管理学生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自我意识能力[6]。此外,研究者强调教学中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如李晓静等认为,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更新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7]。张建敏认为,观念革新能力、学习提升能力、指导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双语运用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8]。对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界定,虽然国内外学者、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看法,但有其共性。首先,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实现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所表现出的个人能力;其次,教学能力是由多个维度、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能力;再次,教学能力还包括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及教学研究能力。
三、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困境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研究是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一些研究者认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组织能力不强、教学研究能力欠缺等方面。佘远富认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模式单一、过分依靠多媒体且使用不当、教学研究不深入等方面[9]。赖富强等人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组织技巧、课堂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缺乏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磨炼,教学业务能力不足[10]。智安然通过调查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不平衡,在驾驭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脱稿讲课、教学创新、反思以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11]。
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研究者多从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探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而个人因素包括受教龄、从业态度、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等。袭雅楠调查发现,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包括择业心态与教学热情、教师道德与责任心、知识结构与转化能力、教学反思与自我发展动机[12]。此外,身份角色意识、专业文化素养、教学实践经验、教学反思等个人因素是制约教学能力提升的根本[13]。学校因素包括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政策制度两方面。学校的文化氛围指学校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校园建筑、绿化、校风、学风、学校的文化底蕴、人际氛围等。学校的政策制度包括学校的职称评审制度、教学科研制度、考核制度、师资培训制度、激励机制等。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原因包括:学校考核评价方式不完善、轻视内部培养、欠缺能力助长机制[14]。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校园文化,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13]。
五、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旨在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西方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如美国发起了“未来师资培训计划”,旨在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教学能力培训[15]。北美高校建立了“教学研究中心”,如加州高校为新教师开设了“教学和资料中心”、美国科罗拉多州高校建立“终身学习中心”等,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16]。国内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多以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提升路径多从教师、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三位统一体的方案。束仁龙认为,需要改革教师培训模式,加强教学管理的力度,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方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17]。张宇庆提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地位;搭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成长体系,构建有效的教师考核制度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倡导教学学术,加强教学研究[16]。
作者:马定松 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参考文献: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
[5]张大良,纪志成,周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和影响因素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9,(9).
[6]李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7]李晓静,刘劲.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素质[J].现代教育科学,2006,(1).
[8]张建敏.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12).
[9]佘远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考察与对策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10]赖富强,罗永红,夏敏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2,(3).
[11]智安然.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12]袭雅楠.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13]金利.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14]童靖.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现状透视[D].长沙:中南大学,2007.
[15]汪泽贤.美国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与博士生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3).
【关键词】教学能力;高校教师;对策
1 教学能力定义和分类
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为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目的,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计划、控制、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地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地自我控制。教学活动包括的内容和涉及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如今我们把教学视为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教学的科学性一面决定了教学活动有共性、客观性、可重复性和慨括性等特性,而教学的艺术性一面又决定了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执行者要有共同的、一般的能力和教学活动的特殊性所要求的特殊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以智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结合。这是专家学者们对教学能力的性质所持有的普遍观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该从以下七个方面来理解:1)教师语言沟通能力。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交往过程,师生之间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关注语言使用的“人性化”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还要善于与其他教师、学校管理及学生家长交流。2)教学互动组织能力。在传统的意义上来可以理解为笃信以“静”为优;现在的理解为追求活而不散。3)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一般认为是掌握一定的技术手段且能在教学中运用。4)教学方法创新能力。传统上来说它是关注当堂预设“教学任务”的完成,更注重成功经验的传承与运用。关注知识本身的“告知”,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知识的生活意义;如今普遍认为教学应以“人文”为出发点,关注学情和学生对知识的体悟,提倡创新。5)教学分析反馈能力。主要是指对教学反思进行的研究。6)教学激励评价能力。理论上被理解为关注能让学生“参与”的程度;现在普遍认为是关注学生思维的“有效”程度。7)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传统的意义是视教材为权威,课堂即完成教材内容的教与学,停留于教教材;现在的理解为提倡教师自主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倡导教学从教教材到用教材。
2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研究
首先就整体上看,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明显不足,众多学者普遍认为高校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有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守旧、灌输式、缺乏启发性和创新性”等现象。教学方法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也是严重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原因之一。有学者总结出当今大学教学方法“三化”现象,即“中心化、呆板化、形式化”同时指出中国大学的重知识轻方法的现象。众多学者认为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改变教学方法,改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必要。
从部分上看,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初期,教学能力发展较快,过几年之后,教学技能提高长进缓慢,有的由于放松对自己要求,甚至出现教学水平“滑坡”现象。这种现象被李亚文称为“高原期”现象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某些错误教学思想的自发形成;受周围不良环境影响;工作热情不高等。余承海,姚本先提出“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及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师范教育的缺失、师范教育的偏颇、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形成、高校教师能力发展的“高原期”、教学效能感的走低、教学与科研的失衡以及教学管理的偏颇”。李茂科提出“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由于受很多因素影响而难以得到继续提高。其主要因素有理论界有关高校教师教学恩你过来的研究严重滞后;高校教师选拔机制的固有缺陷;教学管理力度的“软化”;教师教学能力助长机制的缺失;教师评价制度偏向”等等 。顾立志,赵丽杰认为教师的情感因素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很重要;教师敬业与爱生的情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两个重要基础因素;热情帮助与严格要求是对学生负责的两个重要情感因素;言传身教与为人师表是对学生起示范作用的两项必备的情感因素;和谐气氛和愉悦心境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两个重要情感因素;教师要做青年学生的知心朋友。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规模扩张和师资的新老更替,全国各高校引进了大批年轻教师.但由于缺乏教师的专业背景,这个群体的高校青年教师“尽管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策略、方法的知识却十分有限”,他们普遍重视本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研究,不重视教学研究,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在工作中,“高校教师远不如中小学老师那样把教学作为一种专业化工作,注重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学习、改进和运作”。“多项调查也显示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或多或少存在着敬业精神缺乏,教育教学知识欠缺,教学实践能力弱,教育观点陈旧等问题”。借用斯坦福大学的唐纳德?肯尼迪的话“不管怎么样,教学是重要任务,是重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由此可见,如何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3 提高高校教师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孙黎、陈芳指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首先应重视岗前培训,加强师德教育;其次应创造条件,保证投入,提高科研能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物质待遇;建立培养体系;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以老带新,加强对实践能力的锻炼能力的指导。
具体举措包括:不定期邀请新、老教师就成才之路、素质教育等问题进行交流;就教师如何展开教学、科研举办专题沙龙;为学科交叉、产、学、问、研相结合举办特色沙龙等等。白云霄提出提高教师能力策略有:立足现实,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制定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培养工作、加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分层次培养,展现教师的才华。在提高师资能力的同时,应提高青年教师物质待遇,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修改和完善有关教师相关的法律,解决高校教师的社会待遇问题,政府行为在其中扮演者核心的角色并承担着基本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做到这一点,吸引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教师的队伍,并保证高校教师能安心从教,使其整体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亚文.高校教学能力高原期现象新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60-61.
[2]余承海,姚本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及发展的影响因素[J].高等农业教育,2006(3):48-50.
[3]李茂科.高等教师教学能力阻滞因素[J].论坛教育,2003(3).
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反思必须与科研紧密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目前高校教师的岗位类型一般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种。不管哪种岗位类型,高校教师都必须具备科研能力。之所以分成三种岗位类型,不过是工作有所侧重。因为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这两大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国家大量的科研任务,高校教师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对建设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就教学型高校来说,同样需要有科研创新牵动。因为教学型高校肩负着培养有技术专长的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使命。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必须与社会需求无缝接轨,教师如果不能随时跟踪知识更新,就无法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以面对社会挑战。这一点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领导都有明确的认识。但是,我们却遗憾地发现,高校教师中存在着科研与教学内容相脱离的现象。至于教学反思与科研紧密结合更是无从谈起。其中主要原因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研功利化。部分教师把科研只作为晋职的敲门砖,不重视科研与教学关系;另有不想参与晋职比拼的教师,科研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任职期间的科研任务,保住职业饭碗,至于是否与教学挂钩,了无挂怀。第二,科研游离化。许多高校教师研究方向远离所教学科,尽管取得科研成果,但却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无补,与教学反思无补。第三,科研投机化。部分高校教师科研处于一种投机化状态,既不考虑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也不考虑研究方向的统一性,只是什么方便写什么,什么冷门写什么。东一头,西一头,研究方向模糊,研究思维模糊,根本谈不上以科研引领教学。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是否具有创新性是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方面,要使这种反思真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就必须与科研紧密结合。在教学内容反思中遇到问题,通过科研可以发现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直接用于教学;通过撰写科研文章,进行创新研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又可以发现科研某方面的不足,反过来促进对某一专题的深化研究,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这种良性循环的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政策上规定高校(尤其是教学型高校)教师的科研必须与所教学科内容密切结合,使科研成为教学内容反思的行为延伸,使科研成为更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内容的先导。第二,科研必须为教学跟踪学术前沿服务。高校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已经成了高校培养适用型人才的瓶颈。有的教师一本讲义讲几年甚至十几年,如果没有科研跟踪学术前沿,必然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第三,科研必须为教学内容创新服务。教学内容创新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术前沿成果基础之上,建立在科学鉴定新学术成果基础之上,建立在教师对新成果的充分内化有效把握基础之上。只有将科研真正置于教学内容反思延伸位置,才能使教学内容反思与科研形成良性循环。教学内容反思给科研提供研究专题,研究专题解决教学内容反思的问题,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
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必须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搭建起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快速通道。教学方法的反思,必须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认识。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反应,在反思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接受效果中来反思自己教学方法的得失。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革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中国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众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多元化取向,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培养了他们习惯借助于形象化媒介感知世界;大众文化的功利性引导培养了学生以功利主义眼光判断知识价值。如此诸多的变化,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方法不断反思,搭起现代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桥梁,而这个桥梁的搭建必须与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但我们同样遗憾地发现,这个结合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研论文选题并不是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反思,而是一般意义上就理论谈理论,或者生搬硬套教育新理念,或者翻版成功经验。了,只是雨过地皮湿,根本解决不了自身教学反思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二,教研课题多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命题,教师自己命题往往很难通过。统一命题的结果是教师搞教研课题实际上等于在做命题作文,只要按题作答,做好启承转合就算完成任务。至于教师在教学方法反思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要么搁置,要么自行解决。第三,教学方法反思限于肤浅化、琐碎化,而教学研究往往不能及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使教学方法反思陷于一事一议的窘境。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教学方法研究选题必须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并且在用于教学实践时,具有实效性。第二,抓住“两头”,改变教研课题主管部门的工作。一方面取消教研课题主管部门的具体命题,只划定范围,把具体命题权回归一线教师;另一方面转变目前官僚式单一纸制材料案头课题验收方式,辅以抽样实地考察验收。第三,鼓励教师将教学方法反思上升到理论高度,使教学方法反思问题的解决步入科学化、理论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
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坚持终身学习。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在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追求至善的大文化背景下得到实现。所以有人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大约需要一生的时间,是言之有理的。教育新理念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推进器,因为教育新理念是渗透于教师观念形态的思想意识,它一旦在教师的心灵中扎下根,就会直接制约教师的教学动机、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行为等等,也会对教师职业化道德人格产生直接影响。所以,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才能不在纷繁多样的教学改革中迷失自我。目前指导和影响基础教育进行的新课改的“三大理论”支柱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有效教学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不是被动地通过感官接受的,而是通过大脑根据自己的经验加工建构的;知识不是对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世界的发现,而是人经验世界的一种建构,一种创造,是人创造的产物,知识是生成性的;认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认识不能准确无误地表征客观世界,没有绝对正确的认识,知识的功能是适应世界,并为建构经验世界服务的。它为我们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新的知识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多元智能理论则为我们全面评价学生,发现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个性智能,并加以准确的肯定、鼓励和引导,认定学生个个是人才,个个能成才,给予了原则性指导。有效教学论则给我们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这“三大理论”支柱所形成的教育新理念,同样适用于高校教学改革。教学反思隶属有效教学论理论范畴,但是必须有“三大理论”的融会贯通才能使教学反思获得理论支撑,才能使教学反思的问题解决,具有理论纵深。以“三大理论”构成的教育新理念延伸为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探索: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开发非智力因素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式教学、学生自主体验式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主体由教师走向多维,评价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元等等,纷至沓来。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如果没有在宏观上、深度上内化教育新理念,极容易迷失在一个个具体琐细的问题之中。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才能涵养出具有个性化的教育观与方法论。教学反思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划分不同类型,上文是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划分教学反思类型。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反思划分为单元反思、单项反思、创新反思等等。单元反思是在进行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教学内容后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的目的是对单元教学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风格等多方面教学实践进行综合性反思,从中总结提炼出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为下一单元教学提供良好的思想准备。单项反思,是教学反思实践中运用较普遍的一种反思方式,即教学中的某一单项内容进行反思,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贯彻情况,问题式教学实践情况、师生课堂互动情况等经验与不足的反思。创新反思,是一种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深化教学改革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没有成例,需要教师逐步探索,积累经验,所以更加弥足珍贵。不管哪一种类型的教学反思,都离不开教育新理念的指导,都必须在教育新理念的关照之下进行。否则教学反思必然陷于肤浅化、碎片化。因为就人的认识规律来说,教师掌握了教育新理念,只能说完成了对教育新理念的初步认识,这个新理念是否管用,是否能达到素质教育目的,还必须到教育实践中检验。每个教师在实践检验中,由于原有的学识水平、情趣爱好、表达习惯、教学风格的不同,必然使教育新理念的落实打上个性化的标签。这种标签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西方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得正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从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从承担的社会责任出发,从自身专业化成长出发,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升华到理论高度。充满激情地主动内化教育新理念,使之成为自己个性化的教育观、方法论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职业生涯的不断完善,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近十年来,某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从教师教学道德研究入手,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进而提出完善教师教学道德的对策与建议,即重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加强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要求并鼓励践行、注重教师科学和人丈素养的提升。
师德素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师德呈现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以良好的知识结构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而且要将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很好地渗透其中。为此,重视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建设,应成为研究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师教学道德研究人手,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进而提出完善教师教学道德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师教学道德
教学道德属于教学伦理范畴的内容。早在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就根据当时教学片面追求科学化、教学中人性的一面被抽去的现象,提出尊重儿童的思想,奏响了教学伦理研究的序曲。20世纪上半叶,美国哲学家杜威明确提出了教学伦理道德问题。1966年英国教育哲学家彼得斯提出教育的两大标准,即传授有价值的东西和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并且具体分析了教育过程的伦理基础:民主、平等、自由、尊重、兴趣等,这些就是教学道德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学道德的概念被正式提了出来。西方一些研究者详细分析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道德问题,提出教师从事教学必须具备的品质,如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强烈的责任感、善于自我批评的精神、成熟的思想以及探索世界奥妙的热情等等。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教师教学道德的研究,主要观点体现为:第一,教学道德表现为对人的尊重。要在尊重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施与教育,并且要规范教师的言行。在教学中,要使自己的语言更合乎道德要求,并且要使教学更富有文化内容和教育意义。第二,教学的内容要体现教育价值,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师要把科学的、有价值的内容讲出来,就必须认真、科学、严肃地对待教学。第三,教学方式要体现民主性,课堂教学要呈现出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要以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相处。第四,教学体现教育者善的品质,教师要关爱学生,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仅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还要使教学为受教育者服务,以受教育者获得真正的发展为目的。可见,教师的教学道德涉及教学活动的道德问题、教师教学的行为品质问题,以及师德规范要求等问题。
综上所述,教学道德应该是人的道德品性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射。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而教学道德的价值基础应为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道德的,反之,阻碍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不道德或道德程度不高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发展视为评判教师教学道德的基础。
二、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
1.部分教师学养不足,专业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自199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的激增使得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批拥有高学历的毕业生进人高校担任教师。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和学院升为大学的进程,学历、职称、科研水平以及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在这一评价标准的导向下,高校教师面临着科研工作、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发展型压力,使其精力不能集中在本职教学上,学校对教师教学绩效的考核也往往被淡化。部分教师学养不足,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不讲究教学方法,上课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课堂教学缺少文化氛围,更缺乏育人意识,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过于随意。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降低了高校教学质量,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和尊严。因此教师缺乏师德的表现,会给高等学校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部分教师教学道德意识淡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教学领域也悄然改变,教师教学道德问题受到关注。目前,部分高校存在诸多教学道德意识淡漠的现象。如:为应付教学检查和考核评估而大做表面文章,不惜弄虚作假;投人大量财力引进人才、重学历轻能力的用人思想,使得一批没有教学实践能力的高学历人士进人教学领域;教学管理松懈,教师私自调课,甚至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只以完成教学工作为己任,而没有真正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要求出发组织教学,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这些现象都对教学工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学校并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个人的成长及学校的正常运转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完善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对策与建议
1.重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学道德的价值中枢。教学道德通过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力。作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是衡量其是否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但教学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还应包括传授专业知识的本领与技能,需要借助教育技术、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予以实现。
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来自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其次还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人研究、体悟以及充分表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要善于思考,突破知识障碍,并有效分清教学的重难点,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具成效性。教学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思考,形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体系,经过传授,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体悟就是从教学体验中获得经验,深人专业学习,吸收优秀成果,学会借鉴、吸收和发展自我。在此基础上体悟学科的创新,使自己拥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当然,教师的创新体悟最终还是要经过有效的教学磨炼来实现,因此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质。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体现的是教师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文化熏陶,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2加强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要求并鼓励践行
道德责任感是教师教学道德的真实体现。具有.道德责任感的教师会尊重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己任、科学而负责地对待教学工作。教师的责任意识同样是通过教学渠道发挥作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影响作用往往体现在教师所持的教学观念方面。教师执著的精神、严谨的学风、生动的教学、热情的态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教学观念就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持有何种教学观念,都应对学生高度负责。
高校要加强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要求,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践行道德规范。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也要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管理,引领高校教师将发展重点转向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3.注重教师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