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9:33
序论:在您撰写教学讨论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分为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即课内外评估和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中可以发现问题获取信息探索出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方法。
《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的有效达成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课程观念。但一些教师误解并歪曲了评价功能,以为就是片面的知识考试,依然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现象,一味地关注知识目标达成。
浙教版《初中科学(7-9年级)》是一门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的综合学科。本文是针对生命科学领域中对学生学习效果方面的评价。从中探索出达成教学目标有效方法,有益于《初中科学(7-9年级)》教学。(调查对象是七上4个班167人、八上5个班205人、九上6个班222人)
一、教学中创设能主动建构的情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以下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不难发现学得模糊、呆板。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去引导、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读图、处理信息等能力,全面提高科学素养,落实了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物、珍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评价1、(八上)生物都能对环境的刺激作出反应。我们用手触碰含羞草的叶,它会下垂,这个过程____属于反射活动(填是或不是)52人答错,错误率25.4%
评价2、(七年级上册)对下列问题分别写出一个名称或例子:1-1将鸽子和狗归为一类,将鱼、青蛙归为一类,分类根据的特征是_____74人答错,错误率44.3%,学生混淆了青蛙的生活习性。导致错答“陆生和水生”52人。1-2主要食茎的植物__89人答错,错误率53.3%,学生对茎的概念模糊,导致错答“萝卜”24人,“白菜、韭菜、葱”13人。为此可以发现学生欠缺关注身边的生物及质疑精神。
评价3、(九上)下图是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请回答(图中7表示肺泡,8表示组织细胞)
3-1图中流经4到B(左心房)流的是什么血____(填动脉血或静脉血)
3-2上题判断理由是____128人答错,错误率57.7%,错填“含氧量多、血液鲜红、二氧化碳减少”43人、“血液流入心脏、心房”23人。
3-3一同学肌肉注射某药物,作跟踪检查,则先从心脏的哪个腔发现这药物()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66人答错,错误率29.7%。以上评价说明学生对血液循环的路径比较模糊同时缺乏读图能力。
评价4、(九上)下列做法可行的是()169人答错、错误率76.1%
①人体内的盐分大部分由肾脏滤过而排出体外
②由于淀粉有遇到碘变蓝的特性,可利用淀粉检验加碘食盐的真假
③我们的呼吸作用可以在细胞内进行的。
④生物体可以时时刻刻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身体新的组成成分,贮存能量
A.①③B.①②④C.①④D.①③④
情境创设1、“活动:学生用手触碰含羞草的叶,含羞草会作出反应”
启发提出问题“刺激作出反应是反射吗?”“植物会反射吗?”然后以反射的概念及植物没有神经系统等已有经验去解决
情境创设2.“按特征给动植物怎么分类”
启发学生谈谈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如“是否夜行?是否飞行?是否开花?是否可以食用?”等肤浅的特征进行分类。教师深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食用植物的什么器官?以形态特征怎么分类?以生活习性(如青蛙)怎么分类?”
情境创设3、“以视频和图表结合探究人体血液是如何循环的?”
启发提出问题:“体循环中血液的流动情况是怎样的?”“药物进去是怎样循环的”“在哪个循环中把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是怎样变化的”又如评价4中若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教学也许降低错误率。
课堂中让每个学生完全沉浸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中,学生思维在碰撞、在发散,兴趣在提高。一方面围绕情境主动提出问题而急切想得到答案的欲望;一方面解决了问题品尝成功的喜悦。尊重个性允许学生在提出、解决问题时出错,实践证明往往在错误中得到的更是终身难忘。从中培养学会竞争、学会以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展示自我并把学习成果书面表达
以下的评价中不难发现学生学得被动、虚假。教学中要强调主体性,注重学习过程,教师给予少些。开发学生的手、口、脑等器官,让学生积极体验、主动地建构并且要表达出来,尤其是把学习成果写出来,画出来,使情绪体验升华为情感教育。
评价5、(八上)一位建筑工人,在工作时不小心从3米多高处掉下,原来视力正常的他,现在却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经过医生检查,知道他的眼睛并没受伤。据此你认为受损的可能是哪一结构?___(填反射弧中的神经结构)61人答错,错误率29.8%。出现神经结构与器官的混淆,引起错答“大脑、小脑、脑干、视网膜”32人。
评价6、(七上)植物细胞的结构比动物细胞多了叶绿体、细胞壁、液泡。请画出你在显微镜下看到动物细胞的形状及结构_____66人答错,错误率39.5%。其中只画图的26人、画图不规范的11人。以上评价说明学生缺乏亲身体验
评价7、(七上)平常制作临时装片时,欲使玻片标本不产生气泡,应该怎样操作___143人答错,错误率85.6%。其中错答“用镊子拿起放下的33人、玻璃盖轻轻慢慢小心放下71人”。
评价8、(九上)为了研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实验结论如表格。
8-1试管2滴加碘液后不变色的原因是___83人答错,错误率37.4%
其中有55人错答“淀粉(糊)被唾液分解或被酶消化”、“碘使淀粉酶消化”“唾液被淀粉分解”。尤其是写不出“唾液淀粉酶”这名称占21人。
8-2在试管2操作中为了要使实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请指出改进实验的方法____144人答错,错误率64.9%其中错答如“升高温度(水浴)45人”“搞不清淀粉糊及唾液量哪个应增加哪个应减少”有36人。以上后三题缺乏及时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规范书写出来的技能培养。
评价9、(七上)观察细胞调焦时____(填左或右)眼盯住物镜。112人答错,错误率67.1%
教学中要放足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如“设计同学间互相拍打引起缩手反射,体验反射活动的过程并体会‘反射弧结构’及‘器官’的概念差别”。“在教学观察细胞结构时让学生画出细胞图与结构”。从中体验发现、建构知识与技能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契机,或许可以降低评价9的错误率。放足时间让学生在实验中主动建构出结论并由学生说出来、写出来。要给学困生体验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不能让优生包办,杜绝教学成了优生演戏、学困生看戏的局面。即使有各种不成熟的表述,也要写出来,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发动小组内及小组间进行讨论比较,教师引导把正确结论定下来,杜绝教师直接给答案。这样可以增加对学习成果的印象达到真才实学。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乐学、爱学的情感、并体现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价值。
正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智者见智,上述两方面仅起借鉴作用。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种反馈,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找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教师还可以参与各类观摩课、示范课、听课、评课等活动的评价;各届、各市的中考评价,从中探索出更有效的方法,促使自己不断地发展与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文献讨论讲座”的由来
“文献讨论讲座”是以国外医学期刊联谊会(Jour-nalclub)为雏形,结合具体实情组织的集合研究生定期探讨前沿期刊和文献的讨论讲座。医学期刊联谊会(Journalclub)最早是由一群医学工作者发起的定期聚会,其目的是严苛评论最新发表的有关基础研究或临床应用的科学论文。后来英国外科医生威廉·奥斯勒爵士以“给那些订阅不起的读者购买并传布医学期刊”[2]为宗旨于1875年在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期刊联谊会”。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期刊联谊会”被定义为一种教育性质的研讨会,即由一特定人群定期在一起组织讨论近期发表的文献。其通常是围绕一个与临床或基础试验研究相关的特定主题,主要目标是促进某个特定领域的回顾性研究或讨论当前的研究工作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在可能性[3]。现代医学教育中,这种方法又被改进应用于研究生教育中,是欧美大学常用的一种学术交流和教育手段。
2“文献讨论讲座”的组织结构及运行流程
“文献讨论讲座”是以研究生为中心,其目的主要是发掘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培养其语言表达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活动的核心是充分挖掘参与者的学习潜能,提高其对相关研究的兴趣并加深了解。讲座一般两周举行一次,由所有口腔修复科导师及研究生参加,也可有本科生、临床医师、主要研究者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每期轮流由不同的研究生作为主题或文献报告人,报告由教学秘书整理记录,导师或课题组负责人最后评价并总结。主讲研究生首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科研兴趣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以PPT形式与大家分享讨论,以期达到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讲座应尽量安排在人员均可以参加的时间段和地点,时间一般是40-80分钟;主讲研究生应将提前一周准备的讨论文献资料发放给参与人员,以确保会议时每个参加人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并同时鼓励研究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下面即是讲座的基本流程:第一,主讲人介绍(5-10分钟):由主讲人简单的自我介绍,宣布本次的讨论主题,并概要地简述所涉主题的基本内容;第二,主讲人宣讲(20-30分钟):报告人首先对本次讨论主题的研究意义和角度进行阐述,然后按照文献内容,依次陈述文献相关背景,讲解研究设计、实验方法,结果及结论等;第三,发表观点、参与讨论(20-30分钟):待主讲人陈述完相关内容后,一般组织参与者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①文献的前言或问题陈述是否清晰?所选题材是否与临床密切相关?②文献所研究问题或假说是否清楚?文献回顾是否全面且具说服力?是否支持研究目的和问题?③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的方式方法?研究的样本量大小和样本的特征?所用的统计方法是否合理?④所得结果否真实可靠,讨论是否全面?所得结论能否应用于各种情况或人群?当然,参与者可对文献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评价,也可对主讲人的陈述方式方法提出个人意见,主讲人可同时进行解释和补充。第四,总结(5-10分钟):由导师或科室年资较高的医师对主讲人的报告和参与者的发言进行补充、评价和总结,同时对本次讨论文献的知识点、关键点及疑难点作简要陈述与引导;并对报告人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和PPT制作等进行全面总结。
3“文献讨论讲座”的必要性
定期组织、带领科内研究生进行“文献讨论讲座”的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对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口腔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尽快熟悉新的学科领域。同时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讨论技巧、批判性评价技巧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4-5]。就宏观方面说,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精英教育,其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医疗人才和发展学科技术的双重任务。随着口腔医学的飞速发展,对高层次、高质量口腔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制以适应口腔基础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的发展。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导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基础实验的研究不能及时应用于临床,甚至是对临床无意义的研究,或者只是一味的照搬国外的科研思维,毫无创新意识。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现行的教育模式,搭建临床与基础的桥梁,真正实现基础为临床服务,临床为基础导航。现阶段大多数研究生都觉得事基础研究枯燥乏味,不愿从事基础课题的研究,更不用说发现和创造新的科研思维了。而“文献讨论讲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相关课题的兴趣,督促学生对该学科邻域进行科技查新,通过讨论不同的参与者进行对话与交流,使不同的经验与思想交叉传递,常形成更深层次上的认识,从而达到科技创新的目的。就微观方面说,通过“文献讨论讲座”的锻炼,参与者可通过对话和辩论,接纳吸收不同的观点,提炼适合自己的信息,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构建对自己有意义的、新的认知体系,以达到共同进步,这都符合了现代口腔医学发展和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研究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这就锻炼了学生的统筹和机变能力。在讲座中,学生互相讨论,向老师请教,体现了团队交流合作、团结互助的精神。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对普遍的客观知识灌输,强调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使学习结论具有同步性和同一性,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局限学习者的知识范围和研究热情,还可能阻碍医学科技的进步与创新[6];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医学生缺乏开拓和创新的精神,导致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而“文献讨论讲座”的教学方式对于扩大研究生知识范围、活跃其思维方式、培养其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从而为其以后撰写类似学术报告和主持会议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这种讲座讨论的形式,更加有助于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全面认识,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有助于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科研思路能力的提高,对整个课题小组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促进作用。
4讨论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归宿,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练习才是课堂的主要部分.尝试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素材的提供者,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原有认知,结合教学目标来激励学生的自主思考、分析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自主尝试的主体,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比如在学习有关“直线的斜率”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导入,让学生回顾自己的上楼梯的时候,不同的倾斜度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利用投影给学生展示出两种不同倾斜度的楼梯,让学生对斜率有个感性的认识,学生一致认为倾斜度不大的楼梯攀爬起来比较省力.那么如何来描述某一直线的倾斜程度呢?问题的抛出使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的学生选择角度;有的学生选择比值,有的学生尝试利用建立坐标系的方式进行分析.学生的积极猜想顺利地将学生引入了理性的思考,开始比较探索哪种方式更为准确、便利,从而总结得出了斜率的定义:直线的斜率等于高度与宽度的比值.那么如何利用坐标系中的点来表示斜率呢?学生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作图分析、积极探索,得到了坐标系中斜率的几何意义:纵坐标增量与横坐标增量的比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顺利地推进了课堂的教学,新知的学习不再依赖于教师的“讲”,而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学生的自我攀登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践行.
二、尊重学生差异,施行分层教学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和技巧上已出现了很大的不同,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做到顺势而导、激励上进.在尝试教学活动前,学生对所学内容、目标要求、情感态度的要求有所了解,以便使学生的特质与教学活动相融合,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比如在学习有关“诱导公式”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对单位圆进行回顾,在观察其中对称性的过程中,再次温习圆的性质,调动学生各自的原有认识,利用问题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探索:利用圆的对称性探索三角函数的性质.具体的问题为学生的思路指明了方向,学生从始边和角的终边来建立三角函数中的数量关系.课堂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空间,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质,用个别讨论来代替整体教学,从而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激烈的讨论氛围,每个学生都结合自己的认知来发表观点和看法,教师顺利地掌握了每个学生的思维关键点,顺利地做到了“对症下药”,学生对三角函数的性质和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准确得出了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使每个学生都有了提高.通过这样的课堂建立,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才使得学生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想法,积极地与老师讨论其中的数学逻辑和推导方法,从而能够从自己的思维原点出发,逐步地达到掌握新知的终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组织合作讨论,实现思维创新
学生的探究仅靠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讨论,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思维碰撞之中主动实现新知的搭建,在思想的交流中顺利完成对问题的发现、探索和解决,以逐步地突破原有思维、实现创新.比如在学习有关“余弦定理”时,学生在对自动卸货汽车的车箱进行分析后,发现其设计的关键是油泵顶杆长度的计算,从而将其转化为几何图形的计算:已知三角形中的两个边和这两个边的夹角,求第三条边的长度.学生学过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求法,对这个问题还比较陌生一时很难找到解题思路.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借助集体的力量来对难题进行攻克,学生们先从思路入手,企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有个学生说道:“老师总是说将特殊的问题一般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这个怎么才能转化为一般问题呢?”学生的这句话一下子打开了探究的思维,过顶角在斜边上做垂线,将斜三角形变为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实现了对问题的解决.然而有的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果是钝角三角形,其垂线应该在斜边的延长线上,这个方法还能适用吗?”在学生的尝试解决中,问题被一个个的攻破,学生们也都非常的兴奋和自信.合作讨论给学生的交流搭建了平台,实现了对学生思维的跳跃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灵活课堂教学,促进全面发展
动态的课堂生成永远无法模拟.教师就需要结合课堂生成进行临时发挥,尝试利用自己的机智灵活来调控课堂教学,熟练各种教学教法和技能,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促进相互之间高效的探索、分析和合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比如在学习有关“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对函数图象的认识,让学生进行不同函数间的观察对比,对增减函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利用具体的函数值进行大小比较,逐步地分析其中图象变化趋势,了解函数值与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由此导入学生对增减函数概念的认识.然而在概念的描述上,学生却使用了“任取”、“任意”这类不规范的数学术语来进行表达,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法,再次引导学生对特殊的函数图象进行观察,学生对同一函数中有时增函数、有时减函数产生疑问,从而对增减函数的定义进行质疑,领会到自己在表达上的不全面,及时地加以完善和纠正,准确地掌握了增减函数中的定义域,加深了对单调性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灵活调控,深层地帮助学生分析了自己的思维误区,挖掘出了总结和理解上的漏洞,全面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关键词: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综合能力;国家预算管理;课堂教学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对象划分为学术小组(人数可根据教学班的大小确定,一般为6~10人),就所学知识涉及的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问题进行介绍与讨论,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其深入学习和继续学习的潜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一、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现状分析
(一)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
1.课程特点
归纳起来国家预算管理课程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国家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导向的课程,强调制度安排和程控机制,具有突出实务的特点。比如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涉及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制三大主要环节,而每一环节又包括繁多小环节。这些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实践活动,都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说明,并使其理解,且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学科性。国家预算是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人们要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它。国家预算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视角而定,如法官认为预算是一系列的法律程序,经济学家、政治家、公共管理者对预算又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是根据自己所受教育及职业的视角来定义和理解国家预算的。由于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是要教会学生全方位、正确理解国家预算的内涵及管理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政治学、经济学、会计学、行为学、管理学、财务学和其他学科中建立的概念,即国家预算管理教学应该建立在一个广阔的多学科背景下,以便更有效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
三是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国家预算具体反映了各级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它的一收一支都直接影响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可以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2.培养目标
中国目前只要跟政府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有的学校课程名称为政府预算管理),尽管每个学校的具体目标会有所不同,但该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预算管理的相关理和制度,理解和掌握预算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尽可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目前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在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充满了各种“概念”、“意义”、“作用”、“程序”、“方法”、“规则”等较为抽象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学习、理解国家预算管理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预算管理实践必要的理论基础。目前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老师传授,学生记忆。如此庞杂的内容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也使得学生感到乏味。
2.缺乏实践基础,学生不能透彻理解原理
国家预算管理的实务性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原理性知识与实践联系紧密,这就使得对这些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应以一定的实践操作为基础。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光靠抽象的书本传授方法来教学,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
3.难以实现从理论学习向实践操作的跨越
实践教学在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实践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应是立足理论、强化操作,突出应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却只注重理论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解理论来主观想象处理实际问题。
二、在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引入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方案设计
(一)分组
主要包括人数和成员组成。一是人数。根据教学班总人数及本课程教学安排确定,一般为6~10人。二是成员组成。成员的安排首先以便于学生分工、沟通、合作为标准;其次还应优化组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第三充分考虑学生意见。
(二)讨论内容设计
1.国家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包括预算编制方面的案例,比如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方面的案例,比如国库集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等;决算方面的案例,比如对决算数据的分析、审计案例等。
2.国家预算管理与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包括国内外理论界与实践部门讨论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
3.国家新出台或新修订的各相关制度与政策。重点关注其背后的理论依据。
(三)讨论方式设计
指根据不同的讨论内容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具体为:
1.小组内讨论。这种方式主要是小组各成员根据确定的主题,进行分工合作,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反复协商调整,最后达成小组共识,形成书面结果。这种方式适用于对当前国家预算管理与改革中出现的重大热点问题,需要在全班确定同一主题进行讨论的情形。该讨论在课堂外进行。
2.先小组内讨论,再课堂展示。这种方式是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果,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发言,以展示本小组结果,由全班共享各小组成果。这种方式适用于教师根据整个课程的教学安排,结合实际,拟订若干讨论主题或案例分析,分派到各小组分散讨论的情形。该讨论在课堂外、课堂内进行。
3.先小组内讨论,再小组间辩论。这种方式是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果,再以辩论会的形式,各小组间进行辩论。这种方式适用于争论比较大或适合辩论的主题的讨论。该讨论在课堂外、课堂内进行。
(四)方案实施安排
可将上述讨论内容和讨论方式设计为基本模块,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可单独适用,也可组合适用,可在课堂前进行,也可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实施,还可利用专门的课堂时间开展。
三、引入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时间的安排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活动,它是整个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一个组成环节。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环节与其他各教学环节的关系,合理安排其教学时间。具体步骤为:第一,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的安排,确定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比重;第二,根据课程教学时间总数,确定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课堂时间总数;第三,根据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具体方案,确定每次教学的时间长度;第四,根据课程教学的进度及内容安排,确定每次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时间点。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这个工程做好,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和全盘驾驭整个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分析、研究、讨论。这就要求教师应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即充当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讨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以及深入思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控制引导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特别注意避免直接提出教师自己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自由发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不断诱导学生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让针锋相对的观点都能够表达出来,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对一些性格内向、对讨论望而却步的学生,教师应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其克服自己的弱点,鼓励其大胆参与讨论。
(三)讨论内容及方式的确定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不是短期、偶然性教学,而是一个长期、系统性教学。因此,应对讨论内容及相应讨论方式制定一个长期规划方案。最好的方式将讨论内容是建立一个资料库进行管理,该资料库可根据讨论内容的类型设几个子库。具体对国家预算管理课程而言,可设三个主要子库:一是典型案例子库;二是热点、难点问题子库;三是新出台的制度、政策子库。资料库的资料应根据适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
(四)讨论结果的评价
每次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给予总结和评价,且评价不能过于简单。教师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进行打分,记入平时成绩。二是对于讨论中涌现出来的新思想、新观点和带有启发性的意见,给予肯定和认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发挥想象,从而提高思考能力。三是对每次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难点、重点进行概括,总结完善和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四是提出本次讨论的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建议学生取长补短,以提高其综合能力。
另外,还应注意优秀成果的展示。首先对每次讨论的书面成果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并评选出优秀成果;然后对于优秀成果在课堂上给予公开表扬,并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出优秀成果,又可对其他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四、结语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明显的功效,但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其功能的发挥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运用,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DavidA.Garvin(2003).MakingtheCase[J].HarvardMagazine,September-October:56-65.
[2]梅金平.“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改革创新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论文荟萃:第
三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陈雪.“开放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4]冯觉华.动态课堂教学: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J].教育探索,2008,(5).
一、对讨论法的误解
最近十来年在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中,一些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各种方法,讨论法就是其中之一。如,北京三中的朱尔澄老师曾就“三国鼎立”一课和“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问题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各地中学历史教师还组织了对“落后是否必定挨打”、“评价康熙”、“美国西进运动的影响和作用”、“如何看待垄断”等问题的讨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大多数中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实施讨论法教学的十分罕见。除了历史课教学内容繁重,讨论法所需时间较多而难以采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讨论法的误解。分析如下:
一是将简单问答当做讨论。一位有多年教龄的教师一次上课后总结说,该节课采用了讨论法。而实际上整节课他仅向学生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十月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十月革命有什么意义?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就请一个学生回答,而学生仅需在书上找出相关内容念一遍,其余的时间都是老师讲述教材,这显然不是什么讨论。
双语教学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目前在许多高校中进行着尝试性实践,并力图使其成为新时期提高我国外语教学水平的有效载体。关于“双语教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双语教学的王旭东教授在《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一文中给关于双语教学一个较为科学的解释:
“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这一名词源自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中国,所谓双语教学,就是在课堂上能够熟练运用汉语、外语两门语言进行学科的教与学,师生共同进入一种真实的汉语和外语语境,并熟练地运用汉语和外语进行学科知识上的教学与交流,最终达到师生均能运用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学科学习、思考和研究。
但双语教学究竟在怎样的信念与条件支撑下,才能实现其发展学生的双语能力。这就涉及到双语教学有效性问题。事实上,教学行为要有效,就必须把握好“适合”两个字,它必须适合环境、学科、建筑、设施中的众多条件,适合教学方针和教育管理方面的种种考虑,适合学生能力、需要、学习风格的极大差异,还要适合教师自身个性,态度和技能,否则就失去了有效教学的基础。
双语教学是一种以外语作为手段,通过双语授课,采用原版教材,加深学生对国外的专业知识体系、思想方法、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动态的理解。促使其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交流和合作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专业教学。
二、会计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会计学在广义上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就理论而言,日本的《会计学原理》、《会计法规集》、《财务会计论》,均以日文起草并颁布,直接研读日文的准则条例、教材,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准确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把握相关的理论背景与历史渊源;就实践而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日企业间的交往逐步增加,会计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之内,而是跨越国界,就国际间的经济合作进行反映和监督,在更大的范围内提供信息;就人才需要而言,随着日本直接投资企业对既熟悉国际贸易和实务,又熟练掌握国内会计知识,且能将日语作为工作语言的特殊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正因为会计学是通用性可比性较强,且与国际接轨和交流密切的专业课程,最适合用于双语教学。因此,我校日语专业经贸方向专业的必修课程《会计学》有必要采用双语教学。
日语专业会计学双语教学的原则和国内文献中对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的阐述基本相同,即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使用中外语言进行相关信息交流的技能,把握本专业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动向,培养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工作能力,从而成为熟悉国内会计原理、会计报表又懂得相对应的日本会计处理、会计报表的经贸人才。本双语教学课程遵循语言的认知重于专业的认知。
三、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及实践分析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模式基本上分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两种方式各有其特点,前者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者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其不足之处则是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或指导)作用。双语教学既是专业教学,也是外语教学,所以将这两种最基本的模式结合起来。
双语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模式包括沉浸型教学模式,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双重语言教学模式和翻译式教学模式等。
1.沉浸型教学模式
沉浸型教学模式指教师完全适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教师在教学中不使用学生母语,能够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一种外语学习和专业课学习相结合的氛围中。
2.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
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指教学过程中开始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适用外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使学生对双语教学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3.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
保持型双语教师模式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适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外语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能够较好地适应不同学科的发展情况,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4.双重语言教学模式
双重语言教学模式是指同时适用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教师。学生在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母语的前提下,掌握另一种语言。教师通常是采取团队教学的形式,但每位教师只负责其中的一种语言。
5.翻译式教学模式
翻译式教师模式是用外语和母语对照来学习,通常采用外语的原版教材,但教师在授课中采用防疫加讲解的形式。这种方式适合于学生外语水平较弱的情况。
这几种双语教学模式中,教学效果最好的首推沉浸型教学模式,它能够使学生完全融入外语和专业相结合的氛围中,既能够很好的接收到国外在某些学科方面的一些先进的思想,历年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借鉴会计学专业日语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分析认为,在日语专业会计学双语教学应坚持如下原则:
1.日语专业会计学双语教学应以会计原理知识的传授为根本,因日语专业经贸方向的学生在此之前对会计原理知识的了解是一片空白,向他们开设会计学课程,不是旨在让他们成为会计人才,而是让他们成为能用所学的财会知识武装自己的经贸人才。日语只是传授工具之一。
2.在学生掌握了国内会计原理、账务处理基础上,再向学生传授日本会计学基础知识,并在对比的基础上一一对应记忆。对于日语经贸专业的学生,仅仅掌握一些日文的会计术语显然是不够的,不管是从就业的角度,还是从学生获取知识的角度出发,了解中日会计理论和实务及其差异,熟识中日会计报表的内涵更为现实。
3.日语专业会计学双语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日语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在中日交流中运用会计学专业知识的实际能力,能分析会计报表上数据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分析判断经营情况,给经营者提供作出经营决策的准确数据及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中国科研和教育计算机网.
[2]王春兰.会计学专业课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7,(10).
[3]林丹丹.国际会计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7).[4]中央经济社编.会计法规集(第9版)[M].中央经济社出版,1996.
[5]菊谷正人.会计学原理[M].同文书院出版,1993.
[6]饭野利夫.财务会计论(三订版)[M].同文馆,1993.
[7]狄颖琦.双语教学在会计学中应用初探[J].华商,2007,(11).
[8]龙文滨.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探索[J].广东技术示范学院学报,2007,(8).
[9]邹艳.关于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校科技,2004.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迫切需要性,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上课铃响了,我匆匆忙忙地赶往教室,猛然发现自己只带了刚批好的作业本,而忘带了教课书、备课笔记和教学参考,心里不由一阵慌乱。回办公室去拿,岂不是要耽误时间?可现在两手空空,又恐怕要误人子弟。
师生问候完毕,学生在静静地等候我的下文,面对三十多双期待的眼睛,我一边暗暗庆幸备课时认真地钻研了教材,心中有一些底,一边脑子急速转动,想着对策。英语新课程标准不是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吗?我何不“偷”一回“懒”,让学生给我上一堂课。于是,我向学生坦白了我的尴尬处境,并与学生商量:“老师什么也没带,这节课你们来教我吧。”学生一阵惊愕,一片哗然,继而跃跃欲试。一堂师生角色互换、别具一格的英语课拉开了帷幕:
Teacher(故作疑惑):Whatwewilllearntoday?
Thestudentsansweredtogetherandloudly,Unit1<MyNewTeachers>PartALet’stalk.一学生上黑板写题目,一笔一画,极为认真,颇有老师的架势。
Teacher:WhocanhelpmereviewthewordsinPartALet’slearn?
学生们跃跃欲试,脸上抑制不住兴奋,他们也许为能帮助老师而自豪,也许为自己学有用武之地而快乐。我请了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只见他迅速地拿着自己的学生卡片来到讲台前,模仿着我平时的样子。先让同学们齐读一遍,然后将卡片的顺序打乱让其他同学猜下一张是什么?台下的同学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很多同学还自然而然地将单词和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如MyChineseteacherisstrongandkind.Wealllikeher.
师(迫不及待):Who’syourEnglishteacher?What’sshelike?Whocantellme?
Ss:MissBaoisourEnglishteacher.She’syoungandtall.She’sfunnyandkind.(异口同声)
Teacher:Whataboutyourotherteachers?TalkaboutyourMath/Science/…teacherswithyourfriends.
学生积极讨论,有的准备用对话的形式;有的准备用介绍的形式;有的准备用表演的形式,花样还挺多。
接下来的汇报让我一阵阵惊喜,也让我一次次震惊,我发现了许多原本该发现而没有发现的东西……
他竟然是位朗读高手。开学半个多月,他从未发过言,上课小动作还不断,我曾搞过突然袭击,可他总是一言不发。今天,他破天荒地举了手,我有些狐疑地叫他试试,没想到他不仅讲得正确、流利,而且还不时地模仿老师平时地动作、神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激动之余,我不由一阵汗颜。教师不该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课堂,应给每位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是表演的天才。
Let’stalk.课文下面准备地几幅图片都非常生动有趣。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排演成了课本剧,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天赋,他们把课文中地对话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将新知和旧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不仅依托课本运用了课本中的语言结构,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表演中,不知不觉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反思
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科德(Corder,1981)曾经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作为外语教师,我们知道,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它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时间才能培养和提高的。因此,他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和转化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没想到,我无意中空手上的一堂课,却成了我与学生最快乐、最轻松也最满意的一堂课。原来,没有了教本、教案、教参,就没有了束缚。教师就不必随着教本亦步亦趋,学生也就不必随着教师预设的圈套乖乖就范。没有了束缚,就拥有了自由,师生就能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教师无所牵挂,心中只有学生,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随机调控,灵感跌出。学生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乐。空手进课堂的感觉真好,不过,这无疑对教师是个挑战,教师必须对课本烂熟于心,必须对教材钻研深刻,必须预先猜测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可能”,必须有灵活的应对能力。空手进课堂,决非容易,功夫还在课外。
参考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