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活教育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19:28

序论:在您撰写生活教育理论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活教育理论论文

第1篇

(一)生活教育理念有效地将德育过程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加强德育的效果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模式,纠正了传统德育中只重视知和情的错误,将德育融入到生活中去,把德育从传统的口头教育和纯文字灌输中解放出来,延伸到受教者亲身经历的生活中去,把生活当作是统一知、情、意、行的有效德育途径和载体。生活即教育理念还重视知、情、意、行的联系和区别,不放任受教育者在生活中的道德选择,注意引导和启发,在拓展意和行的德育途径时同时也注意知和情的教育,做到知、情、意、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生活即教育理念能够发挥受教者在德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作用

德育是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在受教育者的内部思想斗争中,这种斗争源于受教育者对当前德育要求的反映与原有思想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从而产生理想的德育效果,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至关重要。生活即教育理念强调不要把受教育者封闭在象牙塔内,不要把德育搞死、搞僵,认为受教育者本身才是教育的主体,应引导受教育者去参加人际交往和活动,在学校生活之外,到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体验道德标准。生活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不同的德育情景模式,让受教育者在生动的情景中选择和学习,认识到怎样的道德标准和道德选择才是正确的,让受教育者主动的、积极的、自发的去学习和进步,学会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教育。

(三)生活即教育理念重视德育环境的构建,对德育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德育的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的过程,不可能实现一蹴而就,有时可能出现波动甚至倒退。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不仅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而且有利于巩固德育成果。传统的德育观只重视对受教育者本身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存在于受教育者周围的环境的影响,德育如果仅仅是通过课堂讲授式的教育容易使受教育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呆板、单一、枯燥的教授方式也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倦感。陶行知认为好的生活就会有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只会产生坏的教育,陶行知不仅仅在理论上重视环境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而且又特别把实践观引进了道德教育思想,他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结构开放、生动活泼的道德实践环境,生活实实在在存在于受教育者周围,起着重要的第二课堂的作用,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将德育实践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给受教育者提供实践机会。生活即教育理念反映出的对德育环境的重视还体现在重视集体的力量,重视构建良好的集体环境,发挥受教者所在集体的教育作用。受教育者生活在集体中,集体是受教者生活中直面的教育榜样和教育环境,利用集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利用受教育者的从众心理,形成无形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会对集体中的每个人产生导向和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影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每个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接受这种集体环境的教育。受教育者在参加集体生活的过程中接受集体的评价,一些不同于集体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会被排斥甚至谴责,从而影响个人放弃自己不良的道德取向保持与大众一致的方向,个体在这一德育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全盘接受或盲目排斥,而是经历主动代替和自我选择的过程,从而产生集体环境对个体受教育者的教育作用。

二、如何发挥生活即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一)实现“生活即教育”的教育队伍多元化

生活是多元化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各种群体,生活即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贴近生活,教育融入生活,把生活当做是教育本身,因此要做到教育队伍的多元化才能够发挥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德育中的作用。积极发挥受教育者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群体榜样的教育作用,加强各种群体之间的沟通,如利用受教育者在校接触的老师和同学的先进榜样、家庭生活中接触的亲属的先进事例、社会上接触的德育榜样等,组织各种教育力量。除了学校教育的老师外,受教育者接触的同学、亲属等各种群体都可以被当做是教育队伍的一部分,积极联系他们,学会利用受教育者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群体进行教育,要把德育延伸到学校教育的外延,善于挖掘和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使受教育者直面生活中鲜活的教育榜样,实现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

(二)实现“生活即教育”在德育中的阵地化,系统化

生活是零散、杂乱的,而德育又有着反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如果没有对受教育者在生活中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仅靠一些临时性和突击性的教育往往不能够发挥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德育中的作用。因此可以组织一些连贯性较强,主题鲜明的活动,如礼仪文明月、学雷锋活动周、关注灾区系列活动等,利用各种场合,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应避免死板,避免走过场,把德育和体育、美誉有机集合起来,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在生活中寻找德育的契机,把德育融入到生活中去。同时,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教育文化设施,建设好各种活动中心,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加强网络建设,增强网络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不断拓展新的德育平台,关注受教育者生活中接触的各种设施和场所,对这些设施和场所加强建设和管理并进行整合,占领生活中的德育阵地,实现生活即教育的阵地化,系统化。.

(三)注意生活中的引导,发挥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性

生活即教育的德育过程不仅仅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教育与受教育的过程。由于受教育者缺乏经验,在生活中可能出现道德标准模糊甚至做出一些错的道德选择,还可能没有意识到生活中一些道德情景或者忽略一些道德选择,因此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下要加强生活中德育的引导,引导受教育者发现道德情景,选择正确的道德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要让受教育者参与到生活中各种的社会关系中去,并通过亲身的体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才能获得对社会关系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不断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磨炼自己的道德意识,从而形成坚的道德信念和自觉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己的体验和选择,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性。

三、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前言

英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其课程设置应符合信息时代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和多元化社会的要求。教育部2003年2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生活教育三个内涵体现的正是这种学生中心,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学生以全面发展与个性的统一的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也必是我们受益终身的。在教学新课程过程中,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对推动教学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课程里就是以生活教育理论为理念,渗透着各个内涵。

一、生活即教育的体现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对它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明白无疑地阐述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我们现代教育十分吻合。我们的教育必须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强化学科课程中的生活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活动,生活背景中选取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这样课程内容就能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更能较易地掌握课程内容,且还能通过课程更深一步了解生活。传统英语教学中,教材里那抽象的知识与生活难连接,更谈不上溶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的这种教学不仅是一机械地灌输,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及其他品性。

在新《标准》英语课程中,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教材采用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一体,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目的就是让教学来自生活再走向生活。例如高一第一册下Unit13Healthyeating其实目标就是谈论身边的habits和healthy;Practiceseeingthedoctorandgivingadviceandmakingsuggestions;Learnsomeusefulcookingtermsetc.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生活。再如Unit14Festivals其目标为谈论些节日和风俗习惯;Practiceexpressing;learntousethemodalverbs;Writeaninvitationforafestivaletc.其他单元也如此,所有这些课程内容无一不是我们生活的呈现。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受教育,再走向生活使之更美好。从新课程教材里每单元设计的Warmingup到listening到speaking;再到pre-reading到reading,post-reading;还有languagestudy,integratingskills无一不是渗透着身边生活的影子。新课程里体现的语言点或语法点知识都是用我们学生身边的环境,熟悉的氛围,恰合我们学生心理特点来编制的。当然在教学中还要拓宽生活方面的相关教学,尤其是些关于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只是限于课堂的教学,知识面相当狭窄,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在教学前后进行课后延伸,让学生再把教学内容带出课堂,走向生活,有了来自生活的体验,学生还可挥笔流利地写下他们的真情感受,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都会自然地得到发展。陶行知先生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指南针,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要求我们要把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带领学生融进生活,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对生活中诸多问题的正确认识。二、教学做合一的体现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化。陶行知先生认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就是教”。教学做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新课程教材中的教学目标就体现着这一思想。如前面说的Unit14Festivals里的各个教学目标,谈论节日和风俗习惯,锻炼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情态动词到最终学会节日方面的邀请函等等都一一体现着教学做合一思想。其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其实正和陶行知先生所坚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相一致,就是把生活的内容引入教科书,让学生在生活中任务中学会知识,培养能力,成就自我,再回归生活。

教学做合一中,做是中心,也即实际生活。为此,除教学时要体现新课程教材里生活教育思想外,我们更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代生活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新课程里虽体现了生活教育思想,但却不一定教学工作者都会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因为,新课程的教学中,同样要以生活教育理论为理念,教学与教材合理相配,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发展。

三、社会即学校的体现

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材料,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比教材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新课程教材里采用的每个内容,教学采用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其模式的本质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中充分展现他们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再带着这任务能力走向社会,才能使课本知识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变得“活”起来。新课程教材里的一幅幅鲜活画面,一个个学习内容都是学生身边一个个生活环境的统一体,是社会的一个个部分。在这样课程教材学习中,就如同在一个整体的社会的不同部分不同分工里劳作着,同样交织着各方面的能力和精神。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打好高中英语课程的共同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在非英文为母语的社会中,尽管有点难度,但只要有这心,让学生主动自动去创建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学生不仅是获得教材内容的掌握,还是懂得了与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激发起探究热情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践行社会即学校这样的理想中,我们可开展各种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获得更广更深的财富。作为教师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搞好教改实践的理论宝库,是我们在各种教育思潮中站稳脚跟的强大思想武器。这对于我们的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及其他课程改革都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M].

[3]商继宗主编.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篇

爱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爱的教育可以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的有效,更加的充满情感。在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我们都要以一种爱的姿态、细心的姿态来面对幼儿,例如我们每天的晨间接待中,幼儿来园时,每个幼儿脸上的表情是不同的,这时我们就要会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情绪,并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一般笔者都会主动的上前与孩子打招呼或者与孩子进行交流,笔者会拉着孩子的小手,和他们进行对话,对于个别有情绪的幼儿可以抱一抱或者说上几句赞扬的话来安抚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指责。有的小朋友早晨来园时也会主动与老师说一些在家里发生的新鲜事,这时候我们应该作为幼儿的倾听者,仔细听他们说,分享他们的快乐,这也是我们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爱。我们这些细小的行为在孩子和家长看来都是那么的亲切,可以使孩子在一天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好的心情,也消除了家长的担忧,这种爱的行为也能赢得家长的安心和信任,而笔者也与孩子有了更近的接触。在教育中我们需要艺术,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不仅要注意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同时也要发掘孩子的潜力,给予孩子应有的肯定和表扬,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到更温暖,让孩子乐意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2为幼儿提供自我创造的机会

幼儿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我们不应该束缚幼儿的思维。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一直提高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要求我们解放孩子的头脑和双手,使他们自由的学习、快乐的生活和游戏,在学习和游戏中中不仅提高了认知、交往能力,同时也获得了快乐。给孩子一支画笔,一张纸,他可以绘出各种美妙的世界,这里也就是生活教育的精髓所在,即创造力。例如我们在开设角色游戏娃娃家时,我们会让幼儿来担任爸爸、妈妈或者哥哥、姐姐的角色,娃娃家的游戏与幼儿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是我们实际生活的一个缩影。幼儿在游戏中就会模仿成人进行创造性的游戏,这也为幼儿提供了发展和创造的机会,使得幼儿从中也更好的感悟了生活,而体会感悟比说教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在理发店,我们除了可以给幼儿提供理发的工具,还可以提供一些假发和装饰工具等,让幼儿自己探索如何来进行使用,让孩子在自由轻松的情境中发展,这样他们的创造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多为幼儿提供一些半成品材料或者请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创设,这样孩子们在获得乐趣的同时,自己的能力也在提高,我们可以抓住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请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

3在角色游戏中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角色游戏中的超市,笔者发现有时候幼儿会觉得没事做,于是就在一边玩玩具,这时我们就应该引导幼儿了解平时生活中超市工作人员的工作,例如请家长配合,带领幼儿到超市里看一看,逛一逛,观察一下超市里的人都是怎么工作的,帮助幼儿增加一些生活经验,或者引导幼儿通过回忆,发现在超市里工作除了接待客人,还可以整理货物等。发现这些后,幼儿就把生活中的经验运用到游戏中,也能更好的进行游戏。再例如在午睡前,有的孩子不会叠衣服,而且教了几遍都还是不会,这个时候,老师不应该替孩子包办,剥夺孩子的自主发展权,而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开展练习,比如我们可以进行一次穿衣服比赛,请幼儿在家里也进行练习,这样不仅增加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帮助幼儿学会了穿衣服,或者我们也可以创编一些类似的儿歌来帮助幼儿,让孩子反复实践,慢慢学习,从而积累生活的经验,掌握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技能。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作为教育者要立足于“生活即教育”,充分实践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4结语

第4篇

生活教育是语文教学高效之路。早在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语文是日用交际工具,生活中人们用它来学习文化知识、交流思想感情、传播信息经验。语文的这一实用工具性决定着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使用语文。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之中。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学习的时间多得很,语文学习的空间也大得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如此,语文教学之效焉能不高?

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以提高生活的质量;用生活来教育,以保障教育的实施;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以明确教育的宗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审美修养功莫大焉,任重而道远。那么,怎样用生活来教育以保障其切实有效呢?

不少人总是抱怨教材中现代的成份太少,离现实生活很遥远,以致语文教学有隔膜之感,,劳而寡效。其实未必。在学习《曹刿论战》、《信陵君窃符救赵》、《赤壁之战》等课文时,我们不难发现其崇尚智谋重视人才的共同点,而今这一点也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贾谊云:“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这与当今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脱贫致富的政策可谓所见略同。秦孝公“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候”,与现在的国内国际形势何其相似乃尔!引入时代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虽仅尺水方塘,但古今中外的“天光云影”也都纷纷呈现了。如此施教,焉能不新鲜、生动而亲切呢?陶行知关于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主张对我们应无不启迪。

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知识传授,要想掌握语文工具非得历经练习不可,语文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语言能力主要不是靠学获得的,而是习得的。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即教语文、学语文与用语文三位一体,在用中教、在用中学才是真教真学。具体地说来,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非一味地由教师越俎代庖,巨细无遗地分析讲解,钩深索隐。语文训练应密切地联系生活。因为只有在真实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语言才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适合的、得体的;学习者的心理姿态积极,其学习语言的潜能也得以最大限度地被激发,从而加快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课堂教学固然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课外的学习也不应放任自流。高明的教师总是努力地配合班级、学校、家长及社会,充分利用现代传媒之功效,让语文教育渗透现代生活,以现代生活进行语文教育,从而创设良好的语言语文学习环境。

第5篇

语文教育与生活,作为两种社会现象,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叶圣陶先生,他的语文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在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上的论述上,见解独到而深刻。

语文教育是生活所需。语文教育并非应某一个人的心血来潮而出现的,它是应生活的需要才产生的。叶老说:“咱们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从小就学习语言。”1“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在叶老看来,作为一个现代公民,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交流,语言文字的应用是最基本的工具,否则就缺乏必要的生活能力。为了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在学校设专门的语文课程,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专门训练。

现代哲学告诉我们,一切理论、一切科学、一切知识都以生活为基本的前提。没有生活,一切理论、科学、知识都成为无本之末、无源之水。语文教育,作为学科理论、学科实践、学科知识体系,自然,生活是它的根,离开了生活,其意义将不复存在。“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具体的周围世界之中。而我们的一切关注如努力都指向这个世界。”3握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这个地球,无异于异想天开。学校设置语文课程,学生接受语文教育,要想脱离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从根本上说,不可思议。我们关注语文教育,努力实施语文教育,如果无视生活的要求,生活的变化,关起门来搞封闭式训练,其效果将令人怀疑。胡塞尔指示:“生活世界始终是在先被给予的,始终是先存在着而有效的,但不是出于某种意图,某个课题,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而有效的,任何目的,都以这个生活世界为前提。”4在最普遍的意义上,生活是根、是本,它先在性地规定了语文教育。

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从根本上说,人一生下来,就存在着学习语言的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其它成人都是学习语言的老师。长期的耳濡目染,长期的语用实践,逐步学会用语言与人交往,满足小范围的交往需要。然而,叶老告诉我们:“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走到精粹的境界,才能算得尽量运用语言。”5为了更好地与人交往,语言就必须进到精粹的境界。而且,习得的语言,大多为方言。而方言,只在方言区才有效,方言区之外,交际就困难,给不同方言区的人交流思想、学习经验等带来不便。封建时代,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自给自足,掌握了方言就可以满足小范围交际的需要。“现在,全国的人正在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切工作和斗争中,彼此的思想必须充分交流,有一点儿障碍就是损失,与别人根本没办法进行交流了。因此,说话要说全国人通用的话,写东西要照全国人通用的话写。这样,说出来的写一来的才能使极大多数人了解,一个人才能跟极大多数人交流思想。”6学好用好普通话,才能更好吸取他人的智慧,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学普通话,正是语文课堂所要训练的。而且,从小在学校学习普通话,也是最有效的。

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为生活服务。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语文教育服务生活的大方向,语文教育就要努力做好“服务”大文章。其实,在十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谆谆告诫:“你们要更深、更透地体会教育方针的精神。……服务,怎样才能服务得更好。”7语文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为生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叶老认为要在根本上下功夫。他虽然没有直接论述,但我们从他精深的思想中,仍然可以窥见他的语文教育服务观。他说:“咱们生活,咱们劳动,咱们学习各种知识,咱们做各种工作,非跟别人打成一片不可,非彼此了解不可。跟别人打成一片,彼此了解,全靠语文,语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8从根本上指明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服务。其实,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不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任何人总要直接间接地与别人打交道,与别人交流信息,向别人学习经验,这就离不开语文文字的运用。尤其是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社会更加开放,交流更加频繁,市场面前,总是先交流信息后交流商品。信息交流最实用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不可想象,一个不会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现代人,能在市场大潮中显身手。叶老曾在各种场合,语重心长,一再重申,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吸收与表达的能力。听与读是吸收,说与写是表达,这是最基本的四种语文能力。他说:“吸收与发表并不是生活上的点缀,都是实实在在的必要。人既然生活在社会里,社会里既然有这么一种文字,作为交流经验思想情感的工具,若不能凭文字吸收人家的经验思想情感,用文字发表自己的经验思想情感,吃亏之大是不必说的。”9培养学生吸收与表达的能力,语文散育才算服务现代生活。

语文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切近生活的语文教育“教什么”,在学术界存在众多分歧。有的认为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基本能力训练、语言基本素材、语文基础知识、典范文章及课外活动。也有的认为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传授给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态度的总和。”9在教育实践中,语文教师实际上也有属于自己的内容观,并付诸实践。只是大多未形诸文字而已。但是,在语文教育的内容上,不论持哪种观点,抱什么看法,人们必然会问:内容缘何而来?“问渠哪得诸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在哪里?在生活,这是叶老的一贯主张。以写作为例,叶老就有详尽的阐述。

写作并不神秘,它只是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思想情感的文字表述。他说:“咱们每天认识些事物,研究些问题,习惯地完成一串串的思想过程。写作不过是把它写到纸上去罢了,并不是什么特别稀罕的事儿。”11“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12长期以来,一些人的心目中,把写作看得很神秘,认为一般人缺乏写作的基础,没有写作的本钱。叶老却明白地告诉每一个人:生活就是基础,生活就是本钱。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有基础,人人都有本钱。他认为“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指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13写作不为特殊目的,而是为了生活的需要。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使人们认识到了写作的本质,从而明确人人能学会写作的道理。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叶老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13生活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有了生活,写作的素材就不会枯竭。“必须根源于现实生活,文章才真能写通,写来才真有意义。”15作文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要养成写作能力,第一宜着眼于生活和发表的一致;说明白点,就是发表的必须是自己的意思或情感,同时,又正是这意思或情感。”16“生活和发表的一致”,无疑是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生活,是生活中所产生的经验思想与情感,而不是写空话、假话,抒虚情假意。文章内容源于生活,文章才有生命力。更进一步,他还认为,生活是丰富的,写的东西大多了”。

生活的质量决定着作文的质量。他说:“好文章是深度生活的产品,生活的深度不够,是勉强不来的。”17生活的深度,在叶老看来,也就是生活充实。“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含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理的方法,情性丰富,兴趣绕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18那么,怎样才能有充实的生活呢?“要有充实的生活,就要有合理与完好的思想、情感;而作文就拿这些合理与完好的思想、情感来做原料。”19对于作文散学而言,要使学生有充实的生活,致力于“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20

语文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而生活是广阔的,是不是生活中的一切都可拿到语文课堂上或者干脆将课堂搬到生活中去呢?叶老认为,大可不必,语文教育要有凭介,这凭介就是教材,要以教材为例子来进行。当然,作为凭介的教材,其内容就必须贴近生活。轮子在《〈开明图语续本〉编辑要旨》中指出:“本书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取材从周围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逐渐扩张到广大的社会。与社会、与自然、艺术等科企图作充分的联络。”“本书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词、句、语调力求与儿童切近,同时又和标准语相吻合,适于儿童诵读或吟咏。”21贴近生活的教材,儿童原来就绕有兴趣,不致枯燥乏味。切合生活,还必须具有时代性,现代人应读现代文。所以,在《〈开明所编高级图文读本〉编辑例言》中指出:“希望切合读者的生活与程度。就积极方面说,足以表现现代精神的、现代化生活有关涉的,为现代青年所了解的,所能接受的,才入选。22教材反映火热的社会生活,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是现代语文教育在内容上的体现。

语文教育要介入生活。语文教育一头联着课堂,一头联着生活。两头热,两头相联,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远离生活,脱离生活,是走死胡同。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就是严重脱离生活、关起门来搞应试的典型。对此,叶老给予了无情批判:“古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生活合不合适,有用处没有用处;……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的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禀’,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识,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23在谈到训练儿童说话能力时,他认为最好的途径是:“与儿童一起生活”而且“这里所谓一起生活,并不只是住在一处地方的意思,正是要接触他们的内心,而且完全了解,而且他自己差不多融和在里头。”24与儿童一起生活,与儿童打我一片,就可以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达到心灵的交流,教学才不至于游离学生的实际,从一已之念出发,一厢情愿地进行灌输。他还说:“图文科的目标在养成阅读能力跟写作能力,阅读跟写作可须切近现代青年的现实生活。”25一句话,生活中的听说读写与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才是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

注释:

125111314151718192021222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80年版,210页,2页、226页,225页,603页,127页,359页,353页,309页,66页,193页。

678912162425:《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94年版,425页,194页,159页,157页,77页,33页,28页,43页。

3:胡塞余《现象学与哲学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88年版,133页。

第6篇

生活教育是语文教学高效之路。早在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语文是日用交际工具,生活中人们用它来学习文化知识、交流思想感情、传播信息经验。语文的这一实用工具性决定着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使用语文。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之中。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学习的时间多得很,语文学习的空间也大得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如此,语文教学之效焉能不高?

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以提高生活的质量;用生活来教育,以保障教育的实施;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以明确教育的宗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审美修养功莫大焉,任重而道远。那么,怎样用生活来教育以保障其切实有效呢?

不少人总是抱怨教材中现代的成份太少,离现实生活很遥远,以致语文教学有隔膜之感,,劳而寡效。其实未必。在学习《曹刿论战》、《信陵君窃符救赵》、《赤壁之战》等课文时,我们不难发现其崇尚智谋重视人才的共同点,而今这一点也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贾谊云:“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这与当今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脱贫致富的政策可谓所见略同。秦孝公“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候”,与现在的国内国际形势何其相似乃尔!引入时代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虽仅尺水方塘,但古今中外的“天光云影”也都纷纷呈现了。如此施教,焉能不新鲜、生动而亲切呢?陶行知关于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主张对我们应无不启迪。

第7篇

在语文教学中活学活用生活教育理论,充分利用生活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增强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乐学、想学、善学,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必将大有可为。

一、生活即教育,引发问题意识

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由于“生活教育资源”往往具有“生活性”的特点,它能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激活潜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经验,还能催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强烈吸引全体学生乐此不彼地参与其中。置身其中的学生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说,有话可说。如在执教《掌声》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受感动的一次掌声或最需要掌声却没能得到掌声的经历。交流中,学生们惊觉,原来自己不经意的一句鼓励或赞扬,居然能令他人难以忘怀,而一声嘲讽或一个冷眼,则会给他人留下阴影和伤害。生活中一个个真实的事例,比起发生在课文中“残疾的小英”身上的事更有说服力,此时,再让学生理解句子“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再顺势引导学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多给别人更多的掌声。

二、教学做合一,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对于重难点问题,教师应采取一定的策略,适当地增加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较为接近的实例,通过“教学做合一”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演绎推理变为归纳推理。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逐步进行概括和抽象,形成概念、原理或规律。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使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仅要使学生看到,还要使学生听到、嗅到、摸到。如我镇的饮食文化丰富,每逢节日,乡亲们总是各显神通,制作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性风味小吃。如王记辣脚、油炖、大糕等,可以鼓励同学们去品尝、制作美味佳肴,享受生活和劳动的乐趣。教师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之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描述性语言记录有关程序和场景,也可以对这些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收集素材、组织语言、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上述“做中学”的基础上,笔者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进行“学中思”。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再运用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谓是“一石三鸟”。

三、社会即学校,第二课堂延伸

陶行知先生强调说:“活的书只能活用,不可死读,新时代的学生是用活书去生产、去实验、去建设”。要利用好生活教育资源,必须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用。不但要在课堂上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同时大胆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去参观观察、去操作实践。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搞好课外科技活动,如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实地察看家乡的名胜古迹,收集历史名人资料,感受繁华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他们的发展奋斗史和对家乡对祖国作出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并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组织小演讲、展示小汇报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去发现、去体验、去创造,让学生能够对生活、对社会、对实践有自己切身的体验、感悟、反思和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