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19:03

序论:在您撰写免疫学检验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免疫学检验论文

第1篇

学生初到陌生的学习环境,会有一个新环境适应的过程。作为带教老师,在学习上及生活上应该多关心及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学生就更容易获得学习的乐趣。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绪。

2临床案例与最新的免疫学理论有机地结合

现时临床医学免疫学教材中自身抗体内容与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与现时的最新免疫学技术有些“脱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免疫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解决的一些实例详解给学生,结合荧光显微镜结果,做到实践与理论一起讲解。同时,把临床意义与检查项目也作详细分析,例如:当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时,可以出现多个抗体,如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Sm抗体等,它们都可以出现在SLE患者血清中,但是前者的滴度高低与SLE的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而后者抗Sm抗体则与疾病的活动度无相关性,其出现只能作为一种记忆性抗体,可以较长时间出现在疾病的治疗前及治疗后。作为诊断SLE的金标准。

3参与检验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意识

室内质量控制对于检验医学来说十分重要,是由实验室技术人员利用统计学去评价实验室的可靠程度,是保证实验室所做结果的可靠性,检验报告是否可以发出的主要依靠。在每天日常的工作中,要培养学生做每一个项目都要有室内质量控制的意识,具体如下:首先科学设定靶值,在设定时,各实验室必需对每一个测定项目要自行确定靶值;不能说试剂盒给出定值就算了,设定时先连续测定同一批质量控制品20d,每天测定一次计算出的平均值作为暂定靶值。而常用靶值的设立是要依据前面20个及后面3~5个月的累计平均值作为常用靶值。其次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失控情况及原因分析,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检验质量意识,立足培养下一代检验人才的成长十分有必要。

4原始记录、标本的保存及预防职业暴露

在带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把当天的实验原始记录及已经检测的标本保存好,以备临床及患者对结果有异议时查看原始记录,必要时把标本调出来再重做实验。根据我科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标准,已经检测的标本要保存1周;在工作过程中还得要教育学生做好预防职业暴露意识,如果发生职业暴露,通常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及时处理、报告原则、保密原则及知情同意原则。

5培养学生危急值及时处理的意识

第2篇

实验教学用书为《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电子版),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康熙雄主编)的配套教材。我们根据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目的,尽量按照临床免疫实验室常用的技术操作方法来设计实验课程。首先实验内容要突出本学科的基本实验技术;其次,从医学检验学生的特点和大部分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需求出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上;另外,根据免疫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科研领域中的特点,增加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项目。综合考虑这几个方面,我们将实验分为:(1)验证性实验,包括经典抗原抗体反应技术、免疫标记技术、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球蛋白的提取;血清补体活性的测定;(2)设计性实验,包括ELISA法的建立;临床相关实验:包括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抗核抗体;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实验室不断地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全自动分析仪的操作在实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定期带学生到医院临床实验室见习,让他们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动态及最新的检验仪器、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难题。

2精确分配实验学时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考察和分配,每次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9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5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1。

3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充分利于临床医院的资源优势

良好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临床免疫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免疫学技术的成熟,以及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医学的各个学科均与此学科发生广泛的交叉和渗透。相应技术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实验教学要为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我们的实验课充分利用旧有设备,同时也争取了新的投入。近年来,实验室增加了教学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自动酶标仪、洗板机、水平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另外,由于自动化的进程加快,很多高精尖的设备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教学实验室无力购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个教学医院检验科的资源优势,将部分实验课和见习课设置于教学医院的检验科,用临床资源优势来弥补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讨论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等。对于设计性较强的实验,我们运用了PBL教学模式,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由教师提出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教师只是起导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问题,维持实验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对于相对复杂的实验内容采用LBL教学模式,如“免疫细胞的分离”等。对于相对简单的实验内容采用自主学习模式,比如“凝集反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并完成实验内容。在各种教学方法中加入讨论式教学模式。针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或实验结果,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交流,相互探讨,以求得真知。由于我们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验课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我们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变得形象。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操作、实验仪器拍摄成录像进行播放。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所用的仪器等,还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将科研融入实验教学

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实验教学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学校及医院越来越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各等级的科研项目数逐年增加。我们也尝试将科研融入的临床免疫实验教学中。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就是我们教师自己正在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

6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的实验技能考核制度,全面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把实验技能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总成绩。加大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实验操作中掌握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并有意识的纠正错误的手法;在撰写实验报告时能认真思考,讨论实验成败的原因,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学生对实验课的内容感到有兴趣,并加以重视,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提高。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也得到实习医院指导教师的认可。当然,在两轮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1)实验资源的相对不足:在实验课时我们一般将三名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实验,有的同学主动性不强,不能参与每一次实验的操作,而是看同组的其他同学操作。我们应该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手来。(2)实验内容不够充实:免疫实验总会有反应和等待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总感觉无事可做。教师应该丰富实验内容,比如增加多媒体动画,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等等来丰富实验的内容,让等待的时间增加趣味性和知识性。(3)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要固步自封。临床免疫学检验日新月异地发展,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教师也要多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7结语

第3篇

1.1实验课较多,很多实验设计到生物安全问题

《免疫学检验》在本院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时分配:总课时90节,理论48节,实验42节,几乎是1∶1的比例。本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的实验有:抗原抗体的制备(2节)、动物实验(4节)、凝集反应(4节)、沉淀反应(2学时)、血清总补体测定(2节)、免疫荧光技术(4节)、化学发光(4节)、免疫细胞分离技术(4节)、免疫细胞功能测定(6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4节)、免疫病理实验(2节)、医院免疫室见习(4节)。除了医院免疫室见习外,其他每个实验都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些实验中,不是要接触细菌,就是要使用血清,或是接种实验动物,而这些标本都是可能带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不管是直接感染,还是因为一些操作因素导致的感染性致病因子间接的播散到环境中去,都会对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造成潜在的危险。虽然在实验之前都对细菌、动物、血清进行了筛选,但是不可预知的生物危险仍然存在。另外,《免疫学检验》实验中还要经常开启橡胶瓶塞、离心、移液器吹打、去注射器针头、混合震荡等实验操作,都会导致气溶胶产生,而实验室感染的最常见原因就是气溶胶吸入。由此可见,《免疫学检验》实验课中开设生物安全教育的意义非常大,也是十分必要的。

1.2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生物安全

《免疫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这两门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本院通常在第2年的第一学期同时开设这两门课,在学生学习完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进入免疫学实验室学习免疫学检验实验技术时,微生物检验实验技术的学习也还只在入门阶段,对于生物安全还没有什么概念,对一些潜在的生物危害因素,认识不到位,尤其是对待血清标本,学生认为培养出来的,看得见的,比如一些致病菌可能是生物危险因子,但是血清标本里面那些看不见、潜在的生物危害因子,比如乙肝病毒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同学之间相互检测血清标本时,不认为自己同学的血清是可能带有生物危险因子的。因此,在《免疫学检验》这门实验课中,体现的是在思想上,学生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或者意识淡薄。在行为上,对实验室的各种实验标本看作普通东西,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没有看到潜在的危险因素,很容易忽视其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物危害。

2探索《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防护对策

2.1提高《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师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首先要对《免疫学检验》的实验教师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俗话说,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具有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实验教师本人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生物安全专业知识,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为上起到榜样作用。对卫生部颁发的一些重要文件,比如《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文件都应该熟练掌握。

2.2加强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

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如何学习生物安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教师也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问题,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真正具备自我防护能力。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生物安全课,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开课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学习,比如:专题讲座,可以介绍社会、医院等关于生物安全方面的一些突发事件和存在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这些讲座,可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对于检验工作人员的重要性。其次还可以通过见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安排学生到医院检验科的免疫学检验实验室参观,让他们更直观的学习到规范的生物安全防护方法。当然,生物安全知识重要而宽泛,通过这些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技术,把相关的,重要的生物安全知识上传到系部网站,供学生自学。当然,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进入实验室,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进行实践学习。总之,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吸收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全面建立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2.3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培训

(1)从最基本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入手:比如只要进入免疫学检验实验室都必须穿工作服,强调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脱下工作服反折,这一点,如果不强调,往往很多学生,一到下课,直接脱下工作服就放书包了。强调工作服要经常清洗消毒;实验完后消毒洗手;禁止吸烟、吃食物;保持桌面干净整洁,传染性物品放入消毒容器内;如有菌材料溅出,应报告教师及时做出适当处理;在使用实验器材时一定要合理、规范。对在实验中需要的实验物品不准随意抛掷;对潜在的带有生物危害的标本都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或是其他方法消毒后才能处理。(2)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在免疫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物危害有:使用离心机离心、操作玻片凝集实验、对动物进行接种、用移液器吹打、去注射器针头等所产生的气溶胶吸入,而这些实验都是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常规实验,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操作和掌握。除此以外,在实验过程中还可能遇到皮肤黏膜污染、被感染的实验动物咬伤、误食,甚至可能被刺伤割伤等。总之,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有关规定,反复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和规范,避免任何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

2.4加强《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本院在2008年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实验室也专门配备了一名生物安全员,落实到了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教研室主任也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生物安全的相关标准、政策与法规等,但主要是针对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虽然其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但是免疫学实验中的一些生物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加强《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对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各个技术操作规程也要严格进行规范,每次实验完毕进行相关的记录等。在实验室中,要规范各种标识,使其时效性与警示作用得到保证。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的联系电话,事故处理的流程应张贴在明显处等,使工作人员发生问题时,能及时找到处理问题的人。总之,实验室环境的井然有序,管理体系的完善建立,对初入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的检验专业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示范,并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2.5加强《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第4篇

实验教学用书为《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电子版),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康熙雄主编)的配套教材。我们根据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目的,尽量按照临床免疫实验室常用的技术操作方法来设计实验课程。首先实验内容要突出本学科的基本实验技术;其次,从医学检验学生的特点和大部分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需求出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上;另外,根据免疫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科研领域中的特点,增加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项目。综合考虑这几个方面,我们将实验分为:(1)验证性实验,包括经典抗原抗体反应技术、免疫标记技术、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球蛋白的提取;血清补体活性的测定;(2)设计性实验,包括ELISA法的建立;临床相关实验:包括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抗核抗体;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实验室不断地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全自动分析仪的操作在实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定期带学生到医院临床实验室见习,让他们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动态及最新的检验仪器、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难题。

2精确分配实验学时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考察和分配,每次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9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5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1。

3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充分利于临床医院的资源优势

良好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临床免疫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免疫学技术的成熟,以及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医学的各个学科均与此学科发生广泛的交叉和渗透。相应技术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实验教学要为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我们的实验课充分利用旧有设备,同时也争取了新的投入。近年来,实验室增加了教学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自动酶标仪、洗板机、水平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另外,由于自动化的进程加快,很多高精尖的设备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教学实验室无力购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个教学医院检验科的资源优势,将部分实验课和见习课设置于教学医院的检验科,用临床资源优势来弥补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讨论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等。对于设计性较强的实验,我们运用了PBL教学模式,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由教师提出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教师只是起导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问题,维持实验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对于相对复杂的实验内容采用LBL教学模式,如“免疫细胞的分离”等。对于相对简单的实验内容采用自主学习模式,比如“凝集反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并完成实验内容。在各种教学方法中加入讨论式教学模式。针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或实验结果,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交流,相互探讨,以求得真知。由于我们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验课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我们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变得形象。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操作、实验仪器拍摄成录像进行播放。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所用的仪器等,还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将科研融入实验教学

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实验教学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学校及医院越来越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各等级的科研项目数逐年增加。我们也尝试将科研融入的临床免疫实验教学中。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就是我们教师自己正在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

6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理论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论文摘要】应用和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原则,对检验医学专业《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实践表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明确合作学习的理念,学会与人合作、沟通;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素质。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说明了学习的发生、意义的建构、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的主要因素等。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对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校检验医学专业的《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应该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和“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1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1。

2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多为“填鸭式”或“注入式”。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内容、原理和实验步骤,或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只需“照葫芦画瓢”机械地完成操作;实验报告只是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再叙述而已。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只能按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完成实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动手不动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少数学生由于事先了解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在实验中不做实验,充当旁观者,或抄袭验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显然,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既达不到实验课的基本目的(即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提升及掌握实验技能).也不符合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人才的培养目的。

应用和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原则,根据我们教研室以往的教学改革经验,对检验医学专业《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首先结合《临床免疫学检验》理论教学内容和临床及免疫学新技术的发展,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使原来数个独立的相对无关的实验,重组成为具有专题特点的四个综合性实验模块,包括免疫血清的制备及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免疫标记技术;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其中通过选取适当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设计,使某些实验具有科学研究性质。这样的内容调整使免疫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系统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又有利于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对实验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①首先实验课安排在相关的理论教学之后进行,保证学生有较完备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储备。②每次实验前一星期要求学生仔细预习实验.对实验过程有初步完整的认识,明确实验内容在免疫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意义;告知学生实验的材料、条件等内容;并预留几个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自行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步骤,老师对实验设计给以指点和准备。③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可以共享。④换位教学,即每次实验由一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充当“小老师”完成实验内容、原理和实验步骤讲解,学生可提出疑问,“小老师”所在的实验小组一起解答,老师做适时点评。⑤实验报告以科研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总结以论文答辩会的形式进行,即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汇报.老师和全班同学集体点评。告知学生,他们在各个环节的自我展示或小组展示,将是其实验成绩的参考依据。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实践和效果

按照以上教学设计,在我校2004级本科检验医学专业四个实验小班的《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对免疫学实验显示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学习能力、科研素质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

如在由学生充当“小老师”这个环节,课前被选出的“小老师”要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课上,面对“小老师”,同学们的提问非常踊跃,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发言,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强调了课前的预习和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准备充分,能通过自行操作顺利完成常用的免疫学实验。即使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学生也能自己通过多方面的分析、调整,找出问题所在。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过程。无疑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以科研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报告.以及以论文答辩形式进行实验总结点评的环节,尤其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对实验结果的正确记录、合理分析,实验论文的书写,以及在实验论文的答辩过程中,学习思考经典免疫学实验技术在理论思维、实验设计与方法诸多方面的精巧与伟大,促进了学生对课堂“枯涩”专业理论的热爱与理解.达到了引导与激发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正确掌握与运用,以及对实验目的和原理的再领悟。学生还可从教师对学生实验论文批阅的字里行间,反省自己学习态度、操作过程的正确与否,从科学态度、专业水平、文字表达等方面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们的实验论文书写基本规范,讨论部分有一定深度,既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又有对实验意义的理解和展望。学生在实验汇报中做的课件图文并茂,答辩过程思路清晰。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查阅文献,寻找支持和解释实验设计原理和结果的理论依据,并有新的体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在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及实验汇报和答辩中,学会与同学讨论、交流、提问、质疑,学生们既能协作学习,又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参与者、顾问的角色,促进了教学过程的发展。老师的适时点评,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意见交流,互教互学:引导学生学会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的思维方法,辅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

第6篇

【关键词】 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越来越需要高层次、高素质的检验人才。培养出具有广博的基础与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工作值得深入探讨的教学改革课题。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一座桥梁,因此,作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之一的免疫学检验,有必要加强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实验课不但让学生了解、掌握先进的免疫学检验技术和分析手段,还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起着关键作用[1]。

1 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措施和效果

1.1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过去实验课内容多是对经典实验进行验证,简单的、低水平的重复,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实验环境中,学生缺乏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也谈不上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为了使实验课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校设计了新的授课方案,实验教学逐步转变为综合性、探索性为主要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2 改变教学观念,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方法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实验过程首先由教师详细的讲解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甚至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只需按实验教材机械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实验课改革从教学方法入手,实验课的主角逐渐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将以教师讲授和示范为主、学生被动模仿的教学方法逐步转变为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为重点、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实验的教学方法。授课重点放在启发、挖掘学生的内在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方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整体优化。

1.3 变独立分散的实验为综合性实验 以往的实验课内容大多是独立的、传统的单因素设计,一次课仅涉及单一的免疫学检验技术。由于新的教学大纲课时的减少,所以常规的实验教学只能进行有限的几项。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以辅助理论教学,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而综合性、系统性实验教学体系,不仅把实验内容改成多因素设计,几乎涉及到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全部内容。对于动物实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相同的实验动物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时,学生能针对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实验课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学生们在此次实验中通过查阅文献、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和撰写科研论文式的实验报告等,进行了一次完整的科研过程的自主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对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知难而进的科学态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说明实验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实验教学的改革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1.5 实验课教学方法已被写入教材 由于实验教学效果好,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独创性,也得到各高校专家的认可。刘辉主编《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实验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季育华主编《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高教出版社。

2 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

授课方案的基本程序是:实验准备免疫原制备和鉴定免疫抗体制备抗体纯化和鉴定酶标记抗体制备几种免疫技术应用实验结果及综合分析论文式实验报告。

2.1 抗血清制备的实验中,实验动物为科研兔,免疫抗原为伤寒沙门氏菌可溶性抗原、鸡卵清抗原、绵羊红细胞抗原。每两名学生为一个实验小组,实验方案的详细设计、实验动物的免疫、饲养由学生独立完成,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2.2 涉及到免疫学技术及相关学科技术,主要是化学技术、生物学、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实验内容包括四个系统,即抗体系统、补体系统,细胞系统和细胞因子系统。充分体现技术内容的完整性。

2.3 报告书写要求按论文形式完成,学生要自己查资料,能对实验结果、现象及方法加以分析评价。

3 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次实验教学改革是结合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实验安排的主要是直接用于临床疾病诊断和科研的技术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观察判断、分析解决问题及书面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感,能够在以后的医院工作中更好地为临床服务[2]。本实验也是学生制作基本的免疫检验试剂盒的过程,对试剂盒研制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本实验获得的抗血清还可以为其他免疫实验课所用,节省教学开支,提高了教学投资使用率。本校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作用,结合学科、专业、课程特点,强化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总之,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现代化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3]。在国际教育中,把知识、能力、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三要素。医学检验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知识并及时反映在教学活动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及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以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独立的科研工作能力的医学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郑家茂,张胤.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29(1):108112.

第7篇

关键词: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实践带教

自身抗体是指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成分的抗体,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正常人体血液中可以有低滴度的自身抗体,可能参与衰老细胞或凋亡细胞以及自身免疫复合物的清除。病理性自身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密切,如果自身抗体的滴度超过某一水平,就可能对身体产生损伤,从而诱发疾病[1]。抗核抗体(ANA)是抗各种核成分的抗体的总称,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抗体,以真核细胞成分作为靶抗原,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滑膜液、胸腔积液和尿液等其他体液中[2-3]。自身抗体的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诊断、病程活动程度预测、疗效观察、指导临床用药等各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自身抗体检测作为免疫学检验中的重要分支,虽然实习生在临床免疫学检验理论教学中已有学习,但教材中相关部分内容涉及不深,特别是抗核抗体荧光核型判读及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等较为复杂,最终导致大量实习生对该部分内容无法熟练掌握及实践操作相对较少[4]。现针对此现象,结合笔者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多年带教中的体会,在自身抗体检测实践带教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思路和方法。从强化实习生自身抗体检测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加强理论联系实践技能的系统培训、加强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临床案例综合分析、加强自身抗体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培训以及注重前沿知识的讲授等方面,让实习生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他们自身免疫性疾病检验专业知识,以更好地为临床服务[5]。现将实践教学体会和需要重视的问题总结如下。

1加强自身抗体检测的理论学习

在临床检验相关学科中,免疫学检验的理论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较好掌握免疫检验理论知识是学好免疫学的重要前提[5]。自身抗体检测作为免疫学检验的重点、难点,要求实习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实习期间,多数实习生是按照带教教师的指导进行操作,他们并未真正掌握相关实验原理及实验目的,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6]。所以在实验开始之前,带教教师应对实习生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总体概述及检测方法介绍,并对目前主流的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化学发光法等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以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进行系统培训[1]。经过自身抗体检测前期培训后,带教教师有必要每周或每两周安排至少一次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身抗体检测相关理论课,便于实习生对自身抗体检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梳理,也为接下来的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7]。

2加强自身抗体检测相关技能的提升

2.1自身抗体检测操作技能提升

实习带教期间,培养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其操作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8]。免疫学检验本身就是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然而实习生在校期间主要是理论学习,实践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实习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实习生动手操作机会,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8]。带教期间教师在旁监督,时刻要求实习生按照检测项目以及仪器的操作标准来执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培养实习生规范的操作手法[5]。

2.2自身抗体检测阅片技能提升

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免疫印迹法、化学发光法等[1]。其中,自身抗体荧光形态学内容相对复杂,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实习生多加练习。要求实习生厘清免疫荧光检测原理,掌握荧光模型各时期形态[9-10]。日常工作中,带教教师可收集自身抗体相关的荧光图谱,定期对实习生进行自身抗体荧光形态学培训和考核,对每次易错内容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将理论联系实践,结合实际,不断积累经验,让实习生对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定的荧光核型有个初步认识,养成良好的阅片习惯,以便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具备一定的基础[4]。

3加强临床案例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3.1案例式教学的意义

在临床免疫学教学中,带教教师可结合临床案例开展教学,这种案例式教学通过将真实的临床案例贯穿于教学中,激发了实习生对学习的热情。实习生不仅可以积极讨论,还可以巩固所学免疫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11]。

3.2典型案例分享

平时带教教师可收集经典的关于AID的临床案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干燥综合征等。带教教师可将案例对实习生分享。通过真实、直观的典型案例,不仅可以提高带教效果,还易于实习生理解记忆,从而培养他们运用临床思维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等[5]。

4加强自身抗体检测方面的质量控制培训

4.1构建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自身抗体检测时能排除其影响因素的存在而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确保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满足临床报告发放的要求[7]。检验结果的真实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临床的诊断及治疗,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为保证实验室质量控制效果,必须对实习生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培训。

4.2掌握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要点

目前国内自身抗体检测在AID临床应用中已普遍开展,但自身抗体检测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各个单位采用的检测仪器不同、试剂不同,结果没有可比性,导致检验人员对检测结果缺乏准确把握,因此掌握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要点至关重要。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要点包括分析前(例如:项目编号、运输、接收离心预处理等)、分析中(例如:实验操作、主观判断等)和分析后(例如:结果判断、检验报告书写、失控原因分析等)[12],这三部分质量控制做不好都会导致出现错误的结果,从而影响检测数据的真实性。

4.3提高实习生质量控制意识

检验实习生对质量控制意识不强,带教教师应让实习生学习并掌握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理念和方法,严格按照实验室SOP文件操作,控制自身抗体检测的检测条件和过程[5]。相关质量负责人必须加强对实习生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培训,培养实习生从一开始实习就意识到质量控制在检验科工作中的重要性[12]。

5加强检验医师和临床医师的沟通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紧密结合。日常工作中检验医师与临床医师要相互交流学习,特别当遇到疑难案例时。如发现某种自身抗体检测实验室结果与临床情况不符时,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应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相关检测结果进行充分交流沟通,必要时会诊,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病史、性别、年龄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价,探讨患者下一步更好的治疗方案[10-13]。此外,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专业教师与风湿免疫科医师进行临床案例沟通时,应尽可能使实习生参与进来,进一步培养实习生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在临床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能力等,让实习生知道,检验与临床息息相关以及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6注重前沿知识的讲授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带教教师可通过前沿知识的讲授,教会实习生如何获取专业相关最新知识并运用这些新知识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8]。带教期间定期为实习生举办专题讲座至关重要,如自身抗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检测及研究新进展等。带教教师可向实习生介绍最新文献及相关专家共识,但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研究内容复杂,实习生理解困难,带教教师在讲课时,要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及方法,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方便实习生理解掌握。带教教师可在每次课后布置相应作业或安排某实习生下次上台讲课,使教师和实习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实习生自己查阅相关书籍或文献完成作业,这样不仅可以让实习生养成主动学习、独立分析问题的好习惯,还可以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以及激发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实践动力[5-6]。

7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