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林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18:48

序论:在您撰写林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林学论文

第1篇

(一)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组成。其中,基本技能训练包括专业劳动、军训、社会实践、体育锻炼、“思想课”实践活动等实践环节;专业能力训练包括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综合能力训练包括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

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层次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有教师评价、实验(实践)报告评分、毕业设计答辩等形式,对教师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学院督导评价、教学单位督导评价以及学生评教等形式。其中学生评教是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评教工作奠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学生评教,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模式

(一)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完善和创新。林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与专业应用能力增长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深化理论教学知识。以林学专业核心课“森林培育学”为例,学生经过认知能力、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实施能力四个环节的综合培养。大一认知能力培养。从认识植物、树木开始,了解植物“开花—结实—种子形成—种子成熟—种子采收”的生理生态特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大二实验能力培养。结合专业从种子的测定、种子的发芽实验开始,进行“采种—选种—测定—发芽”等方面的训练,可以在一个实验中研究多个问题,或者多个实验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实验能力的锻炼,表现出实验技能宽厚扎实,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大三实践能力培养。专业从苗圃设计、苗木培育、苗木管理、造林设计开始,通过“苗圃设计—育苗—苗木管理—造林”等环节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全面理解苗木培育理论和工艺。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我们会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尽可能的接触到新知识、新工艺,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产业能力。大四实施能力培养。大学四年级结合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经营—总结—毕业论文—专业技术认证”环节的实训,与指导老师实时沟通实践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实践效果,增强学生生产实施能力,尽快的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四年实训锻炼,学生经历“采种—育苗—造林—经营”的森林培育基本过程的培养,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训中,全方位锻炼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效果分析

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正式从2011级开始,在林学本科专业每一级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试点实施。利用现有的教学实习苗圃,在新生进校开始就指定一块地作为各年级本科生的实训基地,在四年中由本班级自己负责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几年的改革建设,初步形成了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林学为一级学科,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及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实验教学中心1个;重点学科1个,硕士点4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2门;校级教学团队2支;承担教学研究项目5项;教学成果奖2项;编制4部实验教材;承担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5项,校内外专业指导委员会1个。这些教学成果可以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实际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专业学生踊跃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为代表的高水平大赛,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信心,证明学生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提升了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几年,专业学生就业率令人满意,据不完全统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上岗后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获得单位的高度评价。

三、实践教学模式展望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林学专业是实践很强的专业,苗圃真实的生产环境是林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资源。如何建立一种长效的校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模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虽然经过几年的建设,林学专业与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林业生产单位(公司)、苗圃等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但对于学科专业发展来说,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合作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建设。

(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实践基地是前提,师资队伍是关键。在实习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成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小组,需要年轻教师带队、资深教授指导和聘请校外实践指导老师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

(三)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

第2篇

论文摘要:为提高造林学教学质黄,首先进行了教学条件建设,重点进行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和考试标准化建设,在教学中取得明显效果。

造林学是论述森林营造和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是林学专业主干课程,对学科(森林培育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发展林业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首要任务。我区是全国林业大省,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因而加强该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高素质的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造林学在1958年内蒙古林学院成立时开设,50一80年代基本采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80年代开始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社会对林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造林学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需要进行全面改革和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学校重点课程建设中,于2002年1月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

一、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1.教学大纲

1980年在北京林学院召开的林学专业教学大纲修订会上制订了全国统一的造林学教学大纲,我校一直参考该大纲进行教学。但这个大纲与我校的实际教学在许多方面不符,如我校已在教学中把造林和种苗分成了两门课,教学学时安排、教学环节也有很大不同。因此,1997年我们制订了造林学教学大纲,大纲对课程的规格、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等,较好的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既反映学科发展水平,又体现地区特点,加强了实践性教学。之后不久,学校进行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新的形势在2000年对造林学教学大纲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主要变化是理论教学由52学时缩减为42学时,课程设计由20学时变为1周,一周的教学实习不变。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减少了一些繁琐理论,增加了实践性内容,使教学大纲更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建设

(1)教材建设造林学统编教材(试用)第1版是在1981年出版,在1992年经修订后作为正式教材第2次出版。该教材于1987年获国家《内蒙古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作为校内教材使用,以弥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便于学生学习。这本书立足于内蒙古的造林现状和特点,反映了内蒙古造林事业上的最新成果和先进实用的造林生产技术,通过学习可对我区造林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为今后工作中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特殊问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我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开展,这本书也可作为生产上的参考书。

(2)教学辅助资料建设对于辅助教学资料建设,近几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①修订《造林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和《造林学课程设计资料》。以前所用的是60年代编写的,早已不符合现实,1997年依据国家和内蒙古造林技术规程,结合实际,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编写。②编写《造林学实习指导书》。以此规范了教学实习,满足实习需要。③收集教学资料150多册,包括图书、造林规划设计、生态建设可研报告、造林规程等。为教学提供了很大方便。④购买和收集幻灯片3套(900多张)。这3套幻灯片是根据造林学教材内容摄制的,与教材配合使用,可增强直观性,增加感性知识。⑤收集录制录相带2盘,主要反映内蒙地区机械开沟抗旱造林技术和生态环境建设。⑥自制VCD光盘4张。主要反映近几年我区开展的退耕还林工程,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工程,沙源治理工程等的建设情况及技术措施。

以上这些辅助资料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造林学统编教材,在长期使用中我们认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加以改革,主要表现在:

(1)教材内容与实际的差异造林学统编教材是面向全国编写的,以论述用材林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而用材林的营造适合于湿润地区或水分条件好的立地条件。在我区主要局限在大兴安岭地区和中西部局部水分条件好的地段。我区大多数地区气候干早、土壤贫痔、风大沙多,水土流失严重,无法营造用材林。50一60年代因大面积营造用材林,形成小老树或造林失败。所以我区是以防护林为主。湿润地区营造用材林和干早地区营造防护林其基本理论和技术是有差别的。如营造用材林的理论中把林分郁闭作为森林群体形成的标志,森林群体的形成才能使林分稳定,抗性增强,在技术上造林密度较大;而在干早地区营造防护林时,实践证明,结果正好相反,林分郁闭后,由于水分供应不足出现生长衰退或死亡,特别是沙地尤为明显,所以造林时应稀植,以保持林分稳定。

(2)内蒙古地区的造林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反映内蒙古是林业大省,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许多先进实用技术,在统编教材中是反映不出来的。

(3)缺少有地区特点的造林技术内蒙古地域辽阔,气候差别大,地貌类型多,不同地区造林树种选择造林技术措施各不相同,在学习了造林基本的理论和技术之后,结合内蒙实际应进一步掌握和了解本地区的造林技术特点,这才更有实用价值。

2.改革的内容

(1)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改革以统编教材为主要参考,紧紧结合内蒙和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改革。主要是把讲授用材林为主,改变为讲授防护林为主,并兼顾用材林、经济林等林种;造林树种选择上把讲授乔木为主,改为乔灌草相结合;造林密度上湿润地区和水分条件好的立地条件要以郁闭为中心,初植密度大。在干早地区为维持水分平衡,应进行稀植。并采用大行距小株距配置,使林地形成一定的径流面积。还可以采用斑块状造林,避免全面造林后林地水分供应不足,而导致林木早衰或枯死;在树种混交上以乔灌混交、灌木与灌木混交为主。混交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宜采用带状块状、星状、行带状混交,往往灌木的比例大于乔木的比例;造林方法上把强调以植苗造林为主,改为植苗、播种和插条造林同等重要,从近几年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看,在我区许多地方播种造林和插条造林占有主导地位,如阴山北部主要是以柠条播种造林为主,在沙地沙柳(或小黄柳)插条造林占有很大比重;造林季节上把以春季造林为主,改为一年四季都要重视。西部地区春季最为干早,而雨季和秋季则水分条件较好,播种造林和容器苗造林主要在雨季,在秋季可以进行插条和播种造林,这在生产中已取得明显效果;造林的方式不仅要讲人工造林,还应讲飞机播种造林和封山(沙)育林(草)近几年飞机播种造林其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活动范围大,在我区沙地广泛开展。封山(沙)育林(草)其技术简便、省工,更符合自然规律越来越受到重视。

(2)反映造林新技术对我区创造的造林新技术在造林学中应及时反映,如沙地飞机播种造林,机械开沟抗旱造林、针叶树和沙生植物容器育苗造林、冬贮苗木等水造林、农田防护用材兼用林营造、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山地生态经济沟、沙地生物经济圈营造等技术。

(3)增加内蒙古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的内容主要增加我区大兴安岭、石质山地、黄土丘陵、沙地、平原、草原地区的立地条件特点和造林技术特点。讲述柠条、沙棘、沙柳、山杏、油松、樟子松、落叶松、杨树等我区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技术特点等。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改革,使造林学教学以全新的、有地区特色的、符合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符合立足内蒙古、面向“三北”的需要,更符合目前西部地区开展的生态建设工程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造林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一的口头讲授,学生机械的记忆。也就是常说的“满堂灌”、“填鸭式”、“单项注人式”,这种教学方法死板枯燥,即花费时间长,又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从1997年开始进行改革试验,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大大减少了讲授学时,讲授学时不超过总学时的6096,采用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而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科学组合。造林的基本理论难理解,主要以讲授为主,提问、讨论为辅。内蒙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易理解、实践和综合性强,采用以自学、讨论为主,讲授为辅。经过多年的试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取得明显效果。

2.教学手段的改革

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教学手段的改革,研制和开发了造林学多媒体课件。

我们采用方正奥思软件编制,片长容量达到1200MB。以全国统编教材为蓝本,结合内蒙和西部实际,以及近年来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和科技发展新动态,编写出造林学文字脚本,再将文字脚本精练制作成计算机文本,将大量照片资料精选后扫描,加工制成图片素材,使文字与图片一一对应,之后再进行配音解说。该课件有文字(包括表格)8.4万字,图片300余张及部分教学实习影像内容。

造林学课件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视听并举,感知直接,理解容易,内容丰富,功能多样,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容错性强。该课件还可以进行网上虚拟教学,实现自学、自测。造林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造林学教学手段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造林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课件在我校首届课件展评中获一等奖,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

造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我们从教学实习、教程设计、毕业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加强。

1.教学实习

造林学教学实习为一周,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习的时间短,内容多,又在野外,路线长。通过我们长期的调查,我们精选了路线,做到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项的实习内容。我们选择了和林县、卓资县、大青山、黄合少林场、蛮汉山林场等地。这些地区能够实习到石质山地、黄土丘陵、沙地、平原等地区的立地条件和造林技术,能够调查了解柠条、沙棘、油松、樟子松、杨树、山杏、构祀等内蒙主要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技术。在实习的基础上要求同学写出详实可靠、较全面综合论述的实习报告。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旧教学计划中所用时间为20学时,在新教学计划中,课时压缩1/3的情况下,仍安排一周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课程设计是在理论教学和实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资料、并进行分别辅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理论,通过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写出符合实际的设计说明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全面综合实习。近几年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与教师开展的科研和生态建设规划设计任务相结合、走出校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真刀真枪的作,严格要求,加大压力,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第3篇

风景园林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居学科群支柱性学科之一。风景园林学主要涉及两类问题:如何有效保护和恢复人类生存所需的户外自然境域?如何规划设计人类生活所需的户外人工境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学科需要融合工、理、农、文、管理学等不同门类的知识,交替使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综合应用各种科学和艺术手段。因此,也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的特征。

二、国内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办学现状据统计,2009年我国共有38个风景园林类学科博士培养点、88个学科硕士培养点,25个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培养点和184个本科专业培养点,覆盖全国175个学位授予单位,其中高校为172个。1998—2009年间,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专业培养点高速增长,学科博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学科硕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本科专业培养点年平均增长约14%。在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前,这些专业培养点分设在工、农、理3个学科门类多个一级学科内,名称混杂重叠,即使是业内人士都很难说清楚。2012年,教育部对风景园林学进行了学科评估,参评高校共计38所,其中建筑背景类19所,农林背景类18所,艺术背景类1所,从评估结果来看,排在前5名的高校中(含并列),建筑背景类有7所: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农林背景类有7所: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专业特色而言,建筑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侧重于空间形态塑造,农林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优势在于植物材料的应用。就应对中国当前日益复杂的户外环境问题而言,无论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还是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各校均需要继续发展完善。从发展规模来看,参评的学校有些是一个学院,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现有教职工约10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1人,副教授30人,现有学生3145人,其中本科生2014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66人,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205人,博士研究生142人,在职研究生418人。有些则是一个系,如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9人,博导13人,每年招收本科生60人、硕士生100人(其中普研40人、专硕60人)、博士15人、博士后1~2人。人数虽少,但无论是科研水平、教学质量,还是毕业生质量,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二)存在问题多年来,针对风景园林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风景园林学的科学性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点,一方面说明了本学科发展的强劲势头,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任何学校都可以办风景园林专业?办学是否有专业门槛?风景园林的科学性如何考量?

2.专业教育的规范性与各高校办学的独特性问题强调规范办学,最直接的就是要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而发挥高校各自的优势,则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随着《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的出台,专业教育的规范性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的解决,然而各高校办学的独特性问题仍然悬而未决。3.高校与用人单位在培养目标上的错位问题设计单位希望学生毕业后便能独立工作,是成熟的专业人员,而不是设计院的实习生;希望学生在学校内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全过程的设计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方案阶段。设计单位不希望学校通过设计院实习来弥补设计教学中的不足。高校则认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存在急功近利的要求,认为学生在校读书是为了发展智力、学习理论、提高创造力和培养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就业和职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方法问题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不止一个,因此,培养风景园林师应注重创造性,注重与实践对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指出,在学习阶段,教师指导、师生互动及讨论式教学应占各课程体系的实质性内容的一半左右。目前,很多高校受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另外,教学环节上还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以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为例,其非常注重对场地的观察分析,每个课程设计对场地的考查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国内高校对这一环节一般不太重视,有时甚至不会到现场去,很多课程设计所选的题目本身就是假题。

5.教学资源问题国外风景园林教育非常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资源的整合。以美国佐治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其所在的环境设计学院拥有世界一流的教学团队,全院37名教师多数既是学者,又是注册风景园林师。学院注重与校内众多学院(如人文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物理学院、艺术学院等)的交流、合作教学与科研。风景园林五年制本科教育要求学生每年必须选修2~3门其他院系的专业课程,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院还不定期从校外、国外以各种形式聘请著名教授、设计师及社会成功人士来系里参加教学、评图和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美国哈佛大学是全球第一个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至今仍在美国处于领先地位。该学科的领军人物全都有在事务所从事规划设计的工作经历,高级选修规划设计课主讲教师全是风景园林大师级的教授。除了建设自己精干的师资队伍外,哈佛大学还从校外、国外以各种形式聘请著名教授、设计师来系里参加教学、讲座和评图工作,从而使师生时刻能接触到最新和最先进的知识。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有广泛的社会资源,众多法国一线风景园林师都在此任教,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学院实行项目轮换制,根据不同的项目来安排导师。几乎所有的导师都拥有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学生四年学习期间可以直接接触到不少于20位活跃在风景园林界的设计师。相比之下,国内很少有高校能做到这一点。

三、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概况及办学特点

(一)风景园林专业发展概况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设在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里,起始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后更名为公共艺术设计)方向和旅游管理专业,2012年新增景观学本科专业,2013年统一更名为风景园林专业,同年增设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至此,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格局。

(二)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特点1.原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植根于艺术学门类设计学一级学科之下,课程设置偏重于形态训练、设计中的创意构思、艺术处理,在工程技术方面较为欠缺,把握宏观尺度规划设计能力一般。再者,课程设置兼顾风景园林和室内设计两个方向。学生精力分散,受课时限制,两个方向授课内容都有待于深化。尽管如此,师生经过共同努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在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的2013年城市袖珍广场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优秀奖3项,在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组织的2013年现代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佳作奖2项,并获得优秀组织奖。2.风景园林专业教师由原旅游管理系的教师和公共艺术设计方向的教师整合构成,现有教授3名,客座教授3名,副教授8名,讲师及助教5名,个别教师专业上不对口,特别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植物学、景观工程师资存在缺口。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为设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相交叉后产生,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发展方向

基于办学基础、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发展背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我们对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发展方向探讨如下。

(一)学科交流与融合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环境恶化现实,我们加强与校内其他学院如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相关学科的交流融合,发挥风景园林专业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加强量化研究,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的科学技术含量。风景园林专业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专业,那么科学与艺术各自比重是多少呢?有专家认为,科学技术应占到90%,当今的风景园林虽有艺术成分,但主要的理论实践都基于科学、工程、技术。1999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百年庆典上对该专业的定义也再次体现了风景园林的科学性远大于艺术性,甚至其中都未提及“艺术”(Art)一词。对于当今风景园林专业人士,“需要一个全面的科学方面的培养,但同时也必须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我们的设计才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同时保护人类的生活质量,保存地球上丰富的文化遗产”。华东理工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应该依托相关优势学科,大力提升科学技术含量,以理性为基础,再谈感性浪漫,这是今后立足于国内风景园林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落实。

(二)重点教学方向面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走出城市。近期可以以新兴旅游游憩地为对象,探索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力求在专业教育及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华理风景园林专业以旅游管理系为主体申办,在旅游游憩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二是在中国,优秀的自然风景资源基本都已经被开发,针对人们闲暇生活的需求,大量新建的或改造的旅游游憩地规划设计建设方兴未艾,亟需要理论与方法进行指导;三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擅长于小尺度的园林设计,对宏观、中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还处于探索之中,这是重塑中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形象、形成风景园林教育中国学派的重要契机,值得我们努力奋斗。另外,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部分教师也有较深厚的研究积累,这也成为另一个可以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

(三)专业教育特色华理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不仅要依托学校理工科学科群优势,不断加强该专业的科学性、理性特色,而且面向日益提升的大众审美水平,我们也需要依托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在风景园林细部设计、景点设计上不断提升艺术设计水平。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交叉点,可以实现多个专业的交融共生,如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科群优势。

(四)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架构风景园林具有的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风景园林教育在知识结构上将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组成的跨学科领域多元化发展。在学生培养目标上,本专业可以以KAQP为基础框架,进行制订。K指知识(Knowledge),A指能力(Ability),Q指素质(Quality),P指人格(Personality),Q与P内涵基本一致,二者可以结合,形成由知识、能力、素质/人格构成的KAQP人才培养模式。风景园林本科阶段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般会经历认知、理解、应用、综合4个学习阶段。将4阶段与KAQP相对应,可以建立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培养的目标结构,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第4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思考

由于各项科学技术的限制以及人们意识水平的限制,在传统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表面上的传承,不去思考更加深层次的含义,不去注重建筑设计的整体感觉,这些存在的问题阻碍了我国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使得设计的建筑和园林很突兀,忽视了周围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就通过对这些传统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并且在之后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这些方面,更好地促进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

一、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现状

在现阶段,在进行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仍然秉承着传统教育的理念,只注重表面的设计,将风景园林与建筑设计分割开来,没有整体意识。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之下,学生都普遍缺乏创造力,没有很好地将传统的文化发扬光大,不能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将传统的文化与新的理念结合起来,从而阻碍了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不能真正的实现风景与建筑的结合。

二、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总体设计意识

在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很多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将园林与建筑分开来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没有一种整体意识,在实际的园林设计过程中不去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设计的园林不能很好地融入环境,比较突兀。所以说,在之后的园林教育过程中,老师进行总体设计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创造力,还可以让学生设计的园林更好地将风景与建筑结合起来,促进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2.只注重传统园林建筑设计形式上的模仿

在当前阶段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设计者已经只对于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形式上的模仿,也就是说,完全的对一些传统的园林建筑照搬照抄,盲目模仿,丝毫不去进行创新,不去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使得建筑的园林不能很好地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相互映衬,而是单独的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对于发展我国的园林建筑设计行业是十分的不利的。但是,有很多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只完成了模仿这一项工作后就对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丝毫不去进行创新。所以说,在之后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对于传统的园林的形式上的模仿只是一个基础,只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各种深层次的内涵,更好地实现风景与建筑的结合。

3.空间的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的不断的发展,对空间等领域的理解能力相对于古代的人来说更是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并且可以更好地将空间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工作中。但是,在传统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的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很多的涉及到空间的意识,也与当时的发展水平,空间意识不强是有关系的。但是,在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仍然忽视学生空间意识的培养。所以说,在之后的园林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空间思维的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实际的园林设计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城市园林,受到地区的限制,需要很好地结合空间的概念,将一些大自然内的美丽景色适当的“搬入”室内进行展示,并且更好的将园林的景色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使得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整体,也让新设计的园林在新的环境中不会突兀,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更好的突出其特点,实现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4.色彩的运用不够合理

色彩的运用与园林的建筑设计的风格、与其空间表现力以及其意境的表现都是息息相关的。在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是运用“青、黄、赤、白、黑”五色体系,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仍然注重该种色系的运用。但是,园林事业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局限于这种五色体系了,这只是基础,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发挥学生的色彩创造能力,培养整体意识。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整个过程进行思考,进行反思,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空间意识不强,色彩的运用不够合理,缺乏整体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在以后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地方,在之后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这几个方面,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让学生在之后的具体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增强视觉观赏价值,也在具体的工作中更好地将环境保护起来,顺应我国的时展潮流。

作者:侯永胜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利刚.对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4,05:152-157.

第5篇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也向风景园林教育提出了挑战。通过分析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提出建议。

论文关键词:风景园林教育中国特色学科建设

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园林教育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中叶。最近20年来,我国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很多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目前,高等院校从事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建筑院校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农林院校的园林、观赏园艺专业;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资源环境院校的资源生态专业。这些专业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对园林教育的理解,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各不相同,水平相差各异。城市规划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涉及的相关园林内容很少,真正涉及我国园林人才培养的只有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目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风景园林教育指导思想落伍

我国园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指导思想方面。一种是受传统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禁锢,过分强调诗情画意,亭台楼阁;另一种是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园林景观,比如近年来很多地方盲目借鉴西方园林形式,不注重实用性。

风景园林应该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艺术,通过科技力量,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应该从宏观控制,再到微观设计,而不是见缝插针的创造景观。同时,要加强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社会的普及知识教育。不能一味的追求景观效果,或为了提高产值而大量求新,忽视实用性以及整体环境的景观效应。¨

(二)风景园林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国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多脱胎于园艺或观赏园艺专业,转为园林专业后,其课程体系大多是承袭了20世纪50-60年代北京林学院造园学科的课程体系,其后虽有一些改进,但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传统园林学的框架。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广’度不够

现代园林学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发展成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规划、建筑、旅游、社会、经济、环境、心理、历史、艺术、林学、观赏园艺等学科,似乎更像一个学科群,现代园林学专业的核心是广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其设计实践至少应该包括“狭义景观设计”、“大地景观设计”和“行为心理景观设计”三个层面。而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仅仅停留在“狭义景观设计”即景观感受层面,由于缺乏其他层面的设计实践,致使现有的园林专业口径过窄,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2.“深”度不足

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看上去比较注重纵深方向的研究,实际上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如增设规划类课程,多只介绍景区规划、绿地规划等内容,而在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植物造景方面更多是注重形式美学,在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3.教学方式原始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园林领域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现有课程体系对此缺乏应有的估计和准备,唯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只停留在将计算机作为表现工具的水平,远没有进入真正的辅助设计水平。美国哈佛的LA教育早在十多年前就开设了利用信息技术于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等为园林设计作辅助的相关课程,我们的教学方式呈现相对落后态势。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在制图中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方面。

制图是园林教育重要的一环,包括手工制图和计算机制图两个方面。手工制图是计算机制图的基础,而计算机制图又是今后工作和从事复杂设计不可或缺的技能。所以,二者要并重。制图技能培训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每个环节,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制图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而已。

园林专业知识信息容量大,实践性强,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平面、文字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像CAD绘制平面或建模、用3DMAX渲染,用Photoshop环境合成、AuthorWare进行后期艺术合成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甚至有些教职员工对这些多媒体还不熟悉。

二、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系统化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LA)专业,在国际教育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设立的,这个学科体系的建立对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环境、景观工程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正经历着最重大的变革。

1.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艺术、科学和技术三个类型的知识来规划、设计和管理土地的一门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工作者——景观设计师,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来考虑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生存环境。职业内容包括土地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中心老城区复兴。设计主题有:居住区、商住发展、公司厂房和机构部门、校园、度假旅游胜地、公园、城市广场、交通网络和滨水区域发展等内容。

该专业应学习艺术、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场址分析、土地规划过程、生态分析,以及影响设计过程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的问题。该学科理论建立在人文学科和生态学分析之上,其艺术在于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其伦理是关爱土地以及居住其中的人。

2.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致力于探索并提供:有信息、程序和技术所组成的、用于景观规划设计职业的应用知识;与相关的社会学、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语言和图形交流的能力;理解由文化决定人类行为,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上对土地利用及决策的影响;理解形成土地合理利用和设计的两大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

3.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向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专业局限于园里植物和园林规划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由于风景园林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和技术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必然要和这三个领域发生联系,这就大大的拓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使其从单一专业扩展为综合专业。

为培养未来负责环境设计的领头人,学生要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等三个学科的交叉中受益,并在课程中求得深入全面发展。这些课程有:人类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比较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森林资源学、地理学、地质学、房屋供给与消费者经济学、哲学、社会服务学和社会学等。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国际化

风景园林专业的国际化主要可以借鉴美国哈佛LA的教育作法。现代园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日益综合的学科,它需要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可以将整个体系分为三大体系,即基本知识体系、理论修养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个体系再设置若干相应课程(分门类、分层次)。转中国-与国际接轨是指课程设置应完全把握现代园林的内涵,符合现代园林的发展。主要增设以下方面的课程:

1.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

现代园林的研究对象已经扩大到整个大地资源,增设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是园林学科和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地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的规划。相关课程设置有:景观于区域规划水文学、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环境、景观生态专题、景观分析与评估、景观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行为心理景观规划方面课程

“以人为本”的现代景观规划需要研究人类行为、心理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层面的内容。这类课程有:户外游憩设计、游戏及娱乐规划、旅游策划规划、景观行为学、景观与文化专题等。

3.其他课程

理论修养类课程:建筑史、中国历史文化专题等;工程实践类:建筑技术、景观技术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CALD、地理信息系统GIS、景观遥感等。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

我国国土之大,各地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各不相同,更兼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我国许多著名的园林古建筑无不包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设计思想无一不折射出独特的人文理念,这也是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根本原因。弄清楚国学的内涵在园林教育中的作用,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园林专业,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园冶》中记载,相地、立基、屋宇、装拆为园林设计的步骤。我国园林传统的创作路线和方法讲究综合性和实事求是,表现在:(1)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图纸;(2)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3)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可以说,我国园林文化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些世界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十分佩服的根本原因。

当然,传统的园林创作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比较适于小型私人园林的创造,不善于处理大片平地,不适于大面积的规划等等。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是没有这种本领,从秦汉的上林苑到清朝的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我们看见的仍然是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和方法。

(二)风水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从本质而言,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无异,探讨的都是“天人(自然与人)关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风水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多原理都与现代科技有“巧合”之处。例如,建筑对风向的处理不当,不仅不利于人体健康,也不利于安全与美观。中国园林设计,一直遵循着“坐北朝南”的地理原则,可以避免对人不利的“阴风”(北风),这也顺应了中国的季风型气候。

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大多符合科学道理,如可选择河流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处建房等。除此之外,对水源水质也要详加注意。另外,风水学中符合医学科学的内容也很多。例如,住宅建筑前屋低、后屋高,符合人们对于光照的需要,配合“坐北朝南”进行采光。

从根本上说,在去除风水中迷信的糟粕部分,中国园林的风水,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第6篇

[关键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

一、前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园林文化历史,是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具特色,但现代园林专业的建立却是在建国之后。1951年,由清华大学梁思成、吴良镛先生和北京农业大学汪菊渊先生发起,在北京建设局的支持下于北京农业大学创办第一个造园专业,1956年院系调整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地球环境被加速破坏、资源进一步枯竭、人口危机等问题困扰的今天,环境问题和环保意识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园林专业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交融,也使传统园林景观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作为学科,园林(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规范,全称应该叫风景园林)从其萌芽开始,就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因此,其综合性强,适应面宽。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要求越来越高,园林专业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从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求出发,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自身特点搞好园林专业教学研究及实践,确立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主攻方向,改善目前农林院校园林教育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专业是涉及工程、技术、美术等各领域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从课程设置上,目前本科教学一般都是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术基础及艺术训练,同时进行植物学、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学习。大二进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AutoCAD、设计初步等课程,这些课程重点在为学生日后的园林学习与实践打下基础。到了大三,学生才开始全面接触工程、设计的相关课程,这对学生的创造力、基本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许多学生在这个时候才感觉真正踏入了园林的“门”。到了大四,大部分学生开始四处奔波找实习单位,找工作单位,又或者开始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担忧。也就说,在他们刚踏入园林的“门”后,刚摸到点门道了,就要准备毕业了。学生在这四年问,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掌握到社会需要的能力与技巧。因此,这也迫使我们必须找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教育着眼于未来的就业方向,加强教学的改革力度,并不断创新,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不合理

1基础课课时过多,专业课课时不足

从目前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本科园林专业的基础课较多,一般设置在大一与大二两年,占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学时数。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思想道德修养、植物学等。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然而这些课程却花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高中已经学习了普通物理、普通化学,上大学后就没有必要再学。由此,可以调整课时以解决现在专业课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

2理论课课时过多,应用课课时不足

由于园林专业特性,科目涵盖了艺术、工程、设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大量的理论性内容占据了教师课上的多半时间,从而出现了园林理论知识与应用脱节的普遍现象。到了真正找工作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个问题是,大学期间,学生往往做了大量的课程作业和练习,而到了毕业的时候,却有许多同学找不到合适的作品去组成自己的作品集,无法给用人单位一个好印象。

3课程安排的时间、搭配不合理

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一个相关的、递进的过程。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往往把这些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园林树木学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植物造景更是安排在了大四。这样下来,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为了学植物而学植物,为了记树木而记树木,到了真正到要应用搭配的时候,前面学的知识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二)教材陈旧、不适用

本科园林专业课教材的选择是个难题,以前的本科教材知识较深,内容也较陈旧,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园林这个行业是更新较快的一个领域,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而在现有的教材中则无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到现在为止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建筑、园林设计等课程还没有适用的教材,而园林工程老教材的内容已经明显跟不上形势。园林制图、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觉得好像学了不少知识,上了不少课,笔记也记了不少,但真正应用于实际的时候发现却不是书上说的那一套。教师在教学时目的不明确,学生学起来也糊涂。

(三)师资不足

现代园林学科是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就多数学校情况来说,园林专业除以园林专业相关教师为主体外,一般还需要本院林学专业的教师,同时也需要土木与水利学院、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相关院系的支持。上述专业之间的确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有些课程及教师也可以是共同的。把这些分散的师资充分利用,发挥学校的这些师资优势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是,往往容易忽视的是,这些专业虽然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始终不是同一个专业,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区别的。因此,在教学中这些非园林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园林专业的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例如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水平很高,但是真正能教好园林绘画的并不多,因为这些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园林的教育,并不一定知道园林效果图表现的重点所在。又如园林树木学,往往是请林学的教师任教,但是这些林学的教师虽然很清楚树木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教学中却往往会忽视传授植物造景及应用方面的知识。

外聘教师不足也是现在农林院校师资方面的一个问题。国际上此类专业通行的方法,是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上适当外聘一些有经验的来自园林设计院所、园林公司的高级人才来担任。如在法国,承担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是由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兼职的,这既使学生能有机会与社会接轨,学校也不必“养”太多的人,而这些设计师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比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着诸多优点。

(四)教学中没能充分体现农林院校的特色

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艺术院校的美学、美术更具特色;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而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工程技术、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但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该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然而事实上是,许多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学生,对园林植物只是一知半解,对园林植物的了解仅限于认识某些植物。但对这些植物的观赏性状、生理特性、应用方法等一窍不通。这和老师没有在教学中注入和强调农林院校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调整课程安排

1对部分课程的课时数进行调整

从目前课程设置上来看,园林专业部分基础课较多,而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因此对这部分课程的课时应当进行调整。例如植物学这门课,其中部分知识对学生日后学习园林树木学是有用的,但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勿需精确地知道植物的细节,如芽痕的形状、叶柄的大小、或叶片的锯齿状等等。因此,大一40学时的植物学课程,完全可以精简为20学时,把余下的20学时加到大二的园林树木学的学时中。甚至可以取消植物学这门课,将其中与园林树木学关系紧密的内容,结合到园林树木学这门课中。这样,既解决了植物学浪费课时较多的问题,又解决了园林树木学一向以来课时不够的问题。再如大学物理这样的学科,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是没有用的,因此完全可以删掉,从而把一些园林专业课程提早安排,让学生尽早入门。

2对部分课程开设学期进行调整

之前提到,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把这些课程分开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相关的、递进的过程。因此,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完全应该把这几门课程放在连续的几个学期内,让学生学起来有一个系统性。从认识植物的生理特性,到认识植物的观赏特性,到将植物应用到设计之中,让学生除了要认识植物,还要真正懂得应用植物、搭配植物,体现农林院校的优势与特点。

3对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进行调整

目前园林课程的设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部分课程开设学期不合理。例如电脑效果图制作的课程便是设置在大四。这是一门教授3Dmax等实用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课程,这门课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掌握电脑制作效果图的方法。如果这门课程较早开设,学生便能在之后开设的园林建筑设计、公园规划设计等课程中应用之前所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方法。这样,使学生既能在做设计的时候多一种表达方式,又能让学生对之前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知识进行应用与复习。然而这门课程又需要AutoCAD作为基础,因此,这门课程应该设置在大二而且是学习了AutoCAD课程以后。

(二)运用案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在许多学科教育中已经广泛使用,园林专业则应该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设计类课程中。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使学生掌握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或原则,最直观地接触到实际的设计项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把优秀的已落成项目作为设计题目给学生做设计。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后,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让学生通过对成熟项目的现场勘查,对比分析自己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

另外,利用各类绿地,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作为一个风景园林师,只有学会分析和感受一个设计、一个场地的好坏,才能够作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设计。(三)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做示范

示范即教师动手做给学生看,让学生从模仿教师的做法开始学习设计的具体操作。现在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设计的时候总会提出学生设计中的问题。例如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对。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虽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好、不对,却不知道好的和对的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的结果可能是,越做越差,越改越不好。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样一个一般程序进行示范: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同时,教师在示范时应注意一点,就是其示范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方法和普遍性原理,但并不是真理。学生在自己操作时,不可照搬教师示范的实例,避免失去自身的创造性。

(四)加强课程间联系,体现农林院校自身优势

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应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这便要求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这一特点。体现这一优势除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植物应用的重要性,突出植物在该课程中的特点,还需要加强相关课程间的联系。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植物造景、AutoCAD、3Dmax、栽培养护、风景园林设计等课程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植物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而学习各种花草树木则是用于植物造景;植物造景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做设计时我们需要用到AutoCAD、3Dmax等应用软件;在设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植物日后栽培养护方面的问题。这样各门课程环环相扣,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在设置这些课程时,一定要注意这些课程间的相关性,合理安排上课学时和学期,使学生不致于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要让学生学习每一门课程都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的复习与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教学实习环节

一般认为,园林本科教育教学实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在大一、大二学习期间,掌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建筑设计初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二是专业知识融合阶段的实习,该阶段在大三学年学习期间,把园林植物与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知识进行融合,为相互之间的艺术结合奠定基础。这两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课程实习来完成。第三阶段是对专业知识运用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在大四学年综合训练,把园林植物、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方面知识通过艺术融合达到较高的艺术标准。而这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学生到各个设计公司、设计院进行毕业实习来完成。

(一)课程实习

1课程实习的时间安排

园林专业教学实习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一大二。在这个阶段,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实习。第二个阶段是大三,在这个阶段注重生产及应用实习。第三个阶段是大四,这个阶段主要加强毕业综合实习。在实习内容安排方面,春、夏季节植物繁茂,应多安排学生的园林植物、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实习,实行以室外为主、室内为辅的实习方式。而秋、冬季天气干燥寒冷,则应多加强学生的美术、园林建筑设计训练,以室内训练为主,室外为辅。

2课程实习的形式

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园林工程、绿地规划等,课程实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组成“工作组”或“设计团队”来完成模拟项目。在实习中,大家可以以工作组的形式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协作能力,从而培养在日后职业中非常必要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协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另外,本科学生上三年级以后,学校应该给他们一个工作室(STUDI-O)画图、做模型,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学习氛围和创作条件。

3课程社会实践

所谓课程社会实践,是指授课与实践全方位的结合。在一般的课程实习中,学生与实际的接触多限于参观,往往流于形式。课程社会实践主要是加强课外教育,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校大学生科研课题、参加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学科的最新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学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后,和当地园林局或林业局合作,让学生参加当地园林植物种类与应用调查的课题;也可以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时,结合当地园林绿化的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当地园林规划设计院或设计公司的设计工作。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既巩固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让学生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使学习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

(二)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往往是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进行。毕业实习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开阔眼界、整理知识框架、查缺补漏的时期,也是学生自主联系工作单位和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时期。在公司实习期间,学生能看到整个项目是如何运作的,学会解决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而且学生们经历实际工作的锻炼后,能够增加自信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查缺补漏。而且在公司期间的表现也更有可能使这些学生被公司留下来。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即以学生在公司内接触的真实项目为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将真实项目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可以相辅相成,对学生水平的提高和日后进入真实工作大有好处。对部分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老师应帮其寻找实习单位,例如进入一些教师开办的设计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第7篇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目前在风景园林专业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等方面各自都要有着独特的方式,但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如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提炼规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常在高年级的相关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因一个项目涉及的课程较多,目前在风景园林专业中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之外,其它课程很难实施。实践教学法需学生通过参加实际的规划设计或施工实践,但因条件限制,目前涉及的专业课程和学生的人数都非常有限。而情境教学法能通过多种手段如图片、视频、音乐和实物等媒介或通过动作演示和角色体验营造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因而对学生来说更直观,高、低年级学生都能适应。且营造情境的方式方法多样,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操作。所以情境教学法与其它的教学方法各有优势,能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2风景园林专业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情境教学法的表现方法可通过音乐、图片、视频、实物、语言描述、动作扮演和设问等来表达,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风景园林的专业特点,从三方面来讨论情境教学法在风景园林专业的具体运用。

2.1模拟角色,创设体验情境使用模拟角色,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可以创造出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不由自主地去思索、去探究。角色模拟的方式多样,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岗位、某一类人或某一操作程序等。结合专业特点让学生模拟业主,体会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普通使用者,体会设计中的功能是否“以人为本”,而不是仅仅传递了设计者的爱好。总之,模拟角色不仅让学生收获体验的快乐,还能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协作,并能较快地融入社会。如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几个专题模块,有广场设计、庭园设计和公园设计等。一般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再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们通过设计训练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教师对设计具体内容一般不做规定,这样便于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但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还存在着甲方(项目给出方),而作为乙方(设计方)在设计过程中需与甲方沟通,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满足甲方的要求。所以可以在几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来进行角色模拟,创设体验情境。如在庭园设计作业中设计别墅的屋顶花园。在做设计之前,先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别墅的主人,并每人写一份项目委托书,将自己的要求与希望达到的效果写在任务书中。然后将全班同学的任务书打乱,再进行抽签,对抽到的任务书进行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期待其他同学将“自己”的花园做成怎样的效果,时常去看“乙方”的方案并与“乙方”交流;反之,作为设计者的“乙方”,同学们也能体会“甲方”的心情并乐意与“甲方”交流。任务书五花八门,设计方案多姿多彩。学生们也体会到了设计的过程不仅仅是设计构思的表达,还需要合作与沟通。

2.2利用实物、图片或视频等媒介,创设形象情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通过实物、图片或视频等媒介,创设的形象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导的大学课堂,各式各样的图片和视频已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因而,利用实物、图片或视频等教学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实物、图片或视频的罗列。对资料要进行精心地选取、剪裁与制作,甚至可以利用电脑技术对一些大尺度或抽象的场景具像化,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园林工程中园路工程教学时,学生们对园路施工的全过程不甚了解。因为人们时常见到的都是修好的路,即使将学生们带到施工现场,看到的也只是施工的部分程序。因为园路的各层如路基、基层、结合层及面层的铺设并不是在几小时内就能完成的,甚至有些层铺完后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再铺设上一层,而学生们去现场跟踪施工全过程的概率又非常之低。那么可以将工人每一层的施工过程拍成视频,通过拼接,配上解说。而土方工程则可以制作动画演示把一座山头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时,土方是如何转移的。另外,实物对学生来说有一种无可言喻的亲切感,除了视觉以外,还能带给人触觉和嗅觉等不一样的体验。如在教授建筑材料时,火山岩、花岗岩和大理石等通过图片也能辨认,但通过触摸实物则对重量和质感等有更直接的认识。

2.3巧设问题,创设探究情境教师通过巧设问题,创设探究情境,激起学生们对“未知”的好奇,让学生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设置问题的优劣是取得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对于大学生来说,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当然要避免“过犹不及”,太难的问题会带给学生以挫败感而失去学习兴趣。恰当地问题应当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学生们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如在园林工程概预算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结合一个项目的施工图,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做出预算表,因计算程序繁琐,各种材料价目表冗长,若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常疲于应付甚至相互抄袭。通过巧设问题:“甲方因资金方面等原因,需要在已有500万元预算的基础上,通过置换部分名贵树林、大苗木或高档铺装材料(基本不改变园林观赏效果的基础上)将预算造价控制在420万~450万元,并做出新的预算书。”因解决问题的方式灵活多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探究教学情境,并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积极去探究哪些名贵树木可置换成观赏效果相当的普通树种,哪部分高档铺装材料可以用物廉价美的乡土材料代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地学会预算的程序与方法,还对材料的价格和特性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另外与相关其它课程也自然的联系了起来。

3情境教学法需注意的事项

3.1资料库的建立相对于其它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适应面较广,操作程序也相对简单。但要取得良好的情境教学效果,仍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中建立完善的资料库必不可少。实物、图片要经过精心挑选并具代表性;视频的制作要能清晰地表述问题又有一定的艺术美感;设置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能不断引导学生学习直至解决问题。不同的课程要设置与其对应的资料库,并注意适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