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住房保障政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18:40

序论:在您撰写住房保障政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住房保障政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住房保障/经验借鉴/建议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政策的分析

住房保障政策受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各国和地区各具特色,其中规律性的政策经验对构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以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也是经济发展较早和经济发达的国家。自1890年制定《工人阶级住宅法》以来,历届执政党政府在制定和改进住房政策和住房制度时,根据各个时期国家的经济实力,制定适宜的住房政策。推行公房出售政策,1979年保守党上台后,充分重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对公共出租住宅按住户的承受力,采取不同的价格政策出售给原承租住户,把提高住宅自有率作为主要的住宅政策目标;实施减免税政策,英国政府为了鼓励居民购房,实施减免税政策;推行“住房补助”,“住房补助”分为租房补助和买房补助两大类,由地方政府自行组织,不少保险公司也进行房地产投资、抵押贷款等房地产金融活动,住房融资的畅通为住房自有化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支撑,同时英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公共住房的运作以及保障中低收入阶层和特殊群体的住房。

美国政府在吸收英国等欧洲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措施。美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主要有以下内容:低收入阶层住房租金信用政策,美国联邦和州政府通过发放税金信用证,给相关机构提供一定额度的税金减免,鼓励私人开发商和非赢利机构大力兴建提供低收入家庭租用的住宅;住房租金补贴方面,一是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有住房,二是发放住房券;建设老人住宅,美国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住房建设,政府有专门的信贷机构管理住房信贷,各项措施通过立法保障落实和实施美国在政府直接干预下运行的住房金融体制已经相当成熟,在1934年成立了联邦住房管理局和“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组建了“互助抵押贷款保险基金”,负责中低收入家庭抵押贷款提供保险。凡满足规定条件的分期付款购房者,可向政府申请贴息担保,个人只付首付并承担一小部分利息,政府则承担还款风险以及大部分利息。此外,对中低收入家庭实施特别资助法案。住房信贷保险方面,由政府出面对符合条件的居民购房进行担保,从而支持了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对购买自有住房实行税收减免,鼓励中低收入家庭购买自有住房。

新加坡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和世界航运的枢纽。如今的新加坡已经是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无论从质还是量都大为改善。它的住房保障制度有许多特色:一是制定长远规划,政府出资建房。新加坡于1960年成立了房屋发展局,专门负责住宅建设的计划安排、施工建设和使用管理。房屋发展局是一个半官方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房屋发展局的主持下,新加坡每五年制定一个建屋计划。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新加坡政府除了专门拨出国有土地和适当地征用私人土地,以供房屋发展局建房之用外,还提供低息贷款的形式,给予房屋发展局资金支持。二是实行住房公积金保障制度。允许动用公积金存款的一部分作为购房的首期付款,不足部分由每月交纳的公积金分期支付,该项规定只用于最低收入家庭。中央公积金制度对解决“居者有其屋”计划遇到的住房筹资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因地制宜。根据其人多地少的特点,新加坡房屋发展局在规划设计小区和新建组屋时,既考虑建筑体形的高低错落、色彩变化,又能充分利用室内面积合理布局。所有的居住小区都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商业中心、银行、学校、图书馆、剧院等。另外,政府还通过邮政储蓄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对公共住房以及中低收入阶层进行调配,使公共住房能够良好运转;同时新加坡公共组屋管理施行立法与政策相配套,不仅解决了建房问题,而且解决了公共住房的转售转租问题。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政策的比较

政府住房保障的方式选择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资源背景下确定的。虽然各国或地区的住房政策各有千秋,但都具有一些共性。

(一)发展阶段相似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房政策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住房严重短缺时期,政府在生产环节直接干预住房市场的运行。第二阶段是全国性住房短缺得到缓解以至于消失,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时期,各国政府都对购房实行退税加补贴的政策,推动个人购房,提高住房的自有率。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住房政策历史沿革来看,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由解决住房困难到增加住房面积,再到提高住房质量以至提高居住水平的发展过程。如英国的住房政策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二战以后到80年代初,政府对低收入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建造低收入者住房的开发商也给予一定的补贴。为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阶段,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后修改了住房政策,鼓励公房的承租者可以优先购买自己租的住房,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公房出售以后,减轻了政府对公房修缮管理的负担,公房进入市场可以流通。

(二)住房政策目标面向大众

“住房作为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必需品,人人都应享有合适的居住设施”观点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政府作为一国经济的宏观管理者,担负着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保障全体居民的基本权利实现的职责。从国外的情况看,各国的《住宅法》和《住房计划》中,对住房政策的目标都有具体的描述。新加坡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经过40多年的奋斗,新加坡政府实现了每个家庭都有一套住房。美国的《住宅法》规定:“尽可能通过私人企业和政府的支持,使每个美国家庭有舒适的住房和适宜的居住环境。”以上案例说明这些国家的住房政策的基本目标都是立足于每个国民,带有相当的普遍性。

(三)多渠道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发达国家和地区采取多种形式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这些福利国家由政府向房地产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同时对住房出租做出限制,必须以“成本租金”出租给家庭条件和收入符合规定的住户。依靠非营利房地产企业,解决住房紧缺困难。所谓非营利企业,包括公私合营的公司、工会系统组织、住房合作社和各种住房协会等。这些企业或组织申请政府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并可享受免税待遇,因此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租所建住房。总之,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都是由政府来解决的。我国的房屋自有率已经达到了75%以上,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高自有率。商品房是高收入者的生活用品,是按市场规律运行的。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应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中。对于市场运行的商品房,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加大税收力度,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扶持中低收入者的租购房,特别是扶持低收入者。

(四)倡导住房的公平政策

住宅和教育一样被认为是“美好”的物品,它有利于社会稳定、进步和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住房保障政策,政府部门通过住宅补贴、提供廉租房、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美国住房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就是帮助低收入者解决住房问题。一是鼓励建造低收入者“住得起的住房”;二是通过控租与补贴、担保贷款等形式帮助低收入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新加坡政府认为,住房是居民的福利,在分配上必须体现社会公正性。政府十分明确自身在解决住房问题上的责任,在住房运作过程中,设计出高收入者的住房福利少、低收入者的福利多的分配方案,体现国家富裕了,居民也能分享利益的理念。

(五)配套的住房法律保障

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是国家住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住房保障法律在住房保障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住房保障法律,这些国家以法律为依据成立专门的机构实施法律规定的各项保证措施,同时引导和规范其它经济主体的行为,鼓励其服务于住房保障的整体目标,从而保证住房政策落到实处。美国重视住房立法,使住房保障政策措施有法可依,进而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如《合众国住房法》就规定了要为低收入家庭修建公共住房制定长远计划;《国民住宅法》要求建立住房管理署,设立联邦存款和贷款保险公司,由政府提供低利息贷款,鼓励私人投资于低收入家庭公寓住宅;《开放住房法案》以帮助穷人成为房主,规定在10年内为低收入家庭提供6叩万套政府补助住房,并禁止在购买和租用房屋时的种族歧视,被认为是“20世纪第一个公平住房法令”。美国注重法制建设的与时俱进,注意根据不同时期的住房保障要求对原有法律条文进行修订或推出新的相关法律,目前在住房保障立法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涵盖了公共住房补贴、房租补贴、消除贫民窟等诸多方面。新加坡于20世纪60年代实施了《新加坡建屋与发展法令》,明确了政府发展住房的方针、目标,同时政府还颁布了《建屋局法》和《特别物产法》等,从而逐步完善了住房法律体系。

三、发达国家住房保障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从发达国家住房保障体制的演进和实施效果来看,尽管各国住房保障体制各有利弊,其中一些有益经验无疑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保持住宅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住房保障总目标与分阶段实施相结合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住房政策和住房制度都经历一个从住房短缺、住房改善、富裕型住房等阶段。每个住房阶段住房政策所实施的重点是不同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根据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制,定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从现实来讲,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新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加快住宅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目前,我国的城镇居民居住情况是已经告别了短缺时期,正进入全面建设住房小康阶段。因此,要建立一套以反映全面居住水平的指标体系和发展目标,为实现住房生存型向住房发展型的转变提供导向。

(二)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

政府应承担起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房保障的责任,通过政府的调控来弥补市场失灵。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在住房短缺时期政府于预较多,随着住房问题的逐步解决,政府的干预相对减少。目前,政府对住房问题干预的手段主要是制定住房建设计划、调控住宅市场需求,对低收入者提供住房保障等。参照国外的经验,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严格认定住房保障对象;二是根据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状况,在住宅建设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障性住宅;三是向低收入家庭发放差额住房补贴等。目前,我国高房价和低收入的矛盾相当突出,这极大地遏制了个人住房消费市场的形成。因此,要理顺房价构成,控制房价不合理的上涨,提供合适价位的住宅。

(三)建立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机制,推行住房产权多元化

国外的住房保障制度,保障面宽窄不一,但从总体讲是向低收入家庭倾斜。目前,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经济发展水下低,住房保障面控制的范围较小。为了保障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要,我国已经制定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应当在国家统一政策下,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政府住房保障的力度和保障面。从发达国家情况看,虽然提倡住房私有化、住房私有率有了很大提高,但一般水平在60%--70%,欧盟国家住房平均自有率仅为56%。就我国目前的情况分析,在住房政策过分强调私人住房,而忽视租赁住房。因此,应坚持住房产权多元化,实行租售并举的策略。

(四)完善住房金融政策,形成多元住房开发建设融资渠道

住房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住房金融的支持。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住房体系,发育成熟的住房金融市场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住房消费的需要。我国的住房金融起步较晚,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住房金融市场发展逐渐加快,初步形成了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住房金融格局,住房抵押贷款有了较大进展,住房消费贷款大幅度增长。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距离。从我国住房消费市场的需求看,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抵押贷款的品种比较单一,贷款的保险、担保问题亟待解决。这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政策,扩大融资渠道,为多元开发住房建设给予金融支持。

(五)区分保障水平的层次性,注重合宜保障手段

解决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关键是要与本国的国情、低收入居民的需要等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由于保障对象的住房支付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住房保障的水平要区分层次性,以体现其公平。保障水平的层次性使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享受不同程度的保障,是一种经济、合理的保障制度,同时也有利于节约财政支出,减轻政府住房保障负担或保障成本,从而使更多的居民按照其所应享受的待遇,享受到政府相应程度的保障。为保证这种层次性的实现,就必须建立严格的收入划分标准和资格审查制度,规定不同收入标准所能享受到的保障待遇。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人力、物力、财力制约的条件下,不可能在短期内大范围地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因此,必须坚持有步骤、分层次地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熊比特:《经济分析史》(3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贺遵政、朱翔:《国土与房地产辞典》,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黄泰岩:《美国市场和政府的组合与运作》,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王连华:《解决生活困难市民住房问题的方案比较和最佳模式选择》,载《上海综合经济》,2001年第2期。

[5]潘文辉:《美国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政策对我国的启示》,载《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4期。

[6]李珍、刘子兰:《西方社会保障主要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回眸》,载《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期。

第2篇

关键词:人性假设;园区;管理模式

一、管理模式的概述

1.管理模式的概念回顾

在国外,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商业模式都用“Business Model”来表示。小詹姆斯.H.唐纳利( J. H. Donelly)在《管理学基础》中表述的管理学则为“讨论只与某一特定的事例有关的管理过程”,他认为管理学是研究有限资源的管理,国内学者钱颜文等认为,管理模式是特定环境下组织内资源的配置的某种标准形式, 这种形式可以为别人所借用和参照;聂子龙在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及演变中把组织架构方式看作是管理模式,提出了工厂模式、科层模式和网络模式三种管理模式;郑和平认为, 企业管理模式, 包括结构模型和支撑模型。其结构要素主要有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规章、决策及领导体制;本文认为管理模式是在管理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

2.管理模式的种类

管理模式不但涉及了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方式,还有管理风格等管理模式的这种复杂性注定了管理模式种类的多样性,不同的学者和企业家对管理模式有不同的观点与方法,如海豚式管理模式(Connie Gloser,. 1995),鲨鱼式管理模式(Lan R S M. 1996),制约管理模式 (Akhil Kumar, J.1999),以流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李垣,2001),刚性管理模式和柔性管理模式(李勇刚,2001),双头鹰管理模式(梁远庆,2001),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洪生伟,2001),物本管理模式和人本管理模式(谢水明,2002), 海尔管理模式孙健,2002)及和谐管理模式、7S 管理模式、JIT 管理模式、MRP 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模式、中国式管理模式、日本式管理模式、美国式管理模式、邯钢管理模式等等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中, 有些管理模式被普遍接受,管理模式主要基于具体的环境和目标,因此环境和目标不同,管理模式也就不同。以上学者管理模式的观点均是从管理实践的基础出发来研究管理模式,现在本文主要评述从管理理论发展的角度及人性假设发展的基础出发,探讨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

二、基于管理理论发展管理模式的演进

管理模式的研究是人类对管理理论的认识和探索过程。纵观管理理论的发展,面对不同的情境, 为了实现对管理的效率最大化, 要求对管理模式的不同构成要素进行了调整并给以了不同程度的重视, 因此形成了形形的不同类型的管理模式。

1、大约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 这一阶段基于“经济人”假设,管理模式的种类有 “经验管理”模式、“经济管理”模式“理性(组织)管理”模式及科层管理模式,其中以泰罗、法约尔等为代表,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 进行了著名的动作与时间的研究, 其核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他们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传统的管理模式开始萌芽。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提出了官僚制理论。这些传统管理模式是为实现自身最大利益而进行思考和行动的结果,仅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 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强调“数字化管理”, 重视决策方案的数量模型和逻辑程序, 推崇通过生产技术、管理机构和管理流程的公式化来实现效率目标,忽视了人性。

2、从20 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 管理学者们开始从微观上研究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梅奥主持进行的“霍桑实验”( 1924-1932) 的结果表明: 职工是“社会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等, 引起了管理学者对人的行为研究的兴趣, 从而奠定了“行为管理”模式、“决策管理”模式及“权变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西蒙的决策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行为管理”模式、“决策管理”模式、“权变管理”模式开始注意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开始强调企业要充分运用企业的宗旨、信誉、价值准则、行为规范等“软性”的管理因素,形成了一套“人际关系”管理模式。但是这些管理模式还没有把员工看作是有价值观念、有思想、有修养的人, 因而难以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不利于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 进而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劳动。

3、基于“文化人”的假设,“人本管理”模式、“文化管理”模式和“知识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 由高新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企业结构不断改革而引发的企业管理文化的创新运动逐渐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哈默博士和管理咨询专家钱辟先生于1993 年合著的题为《再造企业―工商革命宣言》一书,标志着企业再造作为一种创新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模式产生的。这些管理模式能够促使管理者透过企业管理的理性层面挖掘内在的、无法用理性加以涵盖的文化层面, 即员工的文化素养,认识到这一点, 对于管理者根据员工的思想深层的文化定势, 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突出员工的主体地位, 从而对实现管理目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园区管理模式

1.园区不同管理模式国内外研究概述

(1)国外研究概述

园区的管理模式是指包括政府(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三方的领导体制、内部运行机制、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管理方式、法规制度以及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它是动态与静态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M•卡斯特尔和P•霍尔在《世界的高技术园区》一书中把世界高新区管理模式分为四类:第一类由建立高技术公司的产业综合体组成。典型例子是美国加州的硅谷和波士顿128 公路地区。第二类是科学城。如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第三类是技术园区。如:台湾的新竹等。第四类是日本的高技术城。这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模式。按照M•卡斯特尔和P•霍尔的管理模式分类标准,依据“三元参与理论” 杨明瑞(2006)将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划分为四类: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大学和科研机构管理型管理体制、公司管理型管理体制、协会管理型管理体制。

(2)我国研究概述

近几年来, 我国的各类园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园区经济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王慧教授在《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一文中,专门对开发区和城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空间规模、形态、空间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人口与社会、城市化与郊区化进程等方面指出开发区向城市新区发展、重构城市空间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武汉理工大学杨新年在其博士论文《开发区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中,总结开发区十年建设经验和我国城市化的趋势,提出开发建设融经济、社会、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的发展思路;贵州大学科技学院院长张寒松在《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应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之路》中,着重从新区开发建设资金筹措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提出园区开发建设应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之路;中国地质大学在《我国新区管理模式创新探索》中把我国各类新区的管理模式归纳为三类: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政企合一型管理模式。

2.园区主要三种管理模式的比较

(1)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用于园区的初建期以及市场程度不高的地区。因为在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的力量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园区的建设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才能完成。该模式大体可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经营服务层三个层次。决策层即园区领导小组,负责园区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协调,处理园区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园区的规划和发展目标。管理层即园区管委会,它既是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又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集中了市政府的部分管理职能,负责组织、实施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计划,管理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服务层即开发区总公司,通过房地产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技术引进、产品推销等方式为区内企业服务。

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政府为园区的运行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物质环境和智力环境.如科技园发展所必须的建筑,住房,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以及优惠政策,离开了政府的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大大提高科技园的管理效能"促进园区的较快发展,但主要问题是政府干预多,会出现政府和不同的矛盾。

(2)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在于采用董事会经理负责的企业管理制度把园区看作是一个独立经营管理的公司,由公司负责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包括厂地,资金,开发条件,信息和人才交流,主要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大学科技园区的管理适用于科技园区的成熟阶段。主要采取的是“开放式”三级管理体系。虽然在管理形式上以政府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是面向市场、以企业为主导的。在我国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被沿海开放城市的高新区所采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采用的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运作模式,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园区的建设提供了自由,民主,高效的管理环境,避免管理体制上产生障碍以致影响园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该管理模式有利于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科技园区的开发,但是该模式也需要当地政府间接指导的方式予以支持。

(3)政企合一型管理模式

这是一种新型的政企合一,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市场机制,这种合作机制可取得合作收益(罗伯特•阿格拉诺夫和迈克尔•麦奎尔),表现在:处理艰难或复杂问题的政策可能需要这样的结构来执行;超越政府干预局限性的网络解决方式所获得的收益;平衡清晰集中的项目权威的技术需要与要求包容的政治需求;制度化的合作联系甄别和剔除了不断增多的次级信息;多元参与者在许多公共领域的协作,建立长期的联盟关系并努力促成制度,以从事政府不能独自完成的工作,同时也使政府能力得以产生和维持。

在园区开发初期,政企合一型管理模式有利于园区的快速起步和全面发展。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园区过多的依赖政府,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不能迅速适应市场的需要。

四、小结

管理模式的演变历经了长时间的实践,管理模式很难说有最好的和不适用的,具体采用哪种管理模式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管理模式还处在不断发展、创新中, 这不仅因为管理本身就体现为一种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随着中国管理在学习与创新中不断走向成熟, 中国管理模式会提高到理论高度, 并对企业产生深刻与广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钱颜文,等.论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演进[J].管理工程学报, 2005(2)

[2] 聂子龙.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及演变[J].兰州学刊,2002.1:

[3] 郑和平.企业管理模式理论及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方向分析[ J].企业活力,2003 (1) .

[4] Connie Gloser, Barbara Steinberg, Smalley.Swim with the Dolphins[M].Warmer Books Inc.,1995:

[5] Lan RSM.Strategic Flexibility A New Reality f or world-class manufacturing[J].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spring 1996:

[6] Akhil Kumar,J.leon Zhao.Dynamic rout ing and operational controls in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J] . Management Science,Feb.1999,vol.45( 2)

(上接第237页)

(3)电仪调试人员为现场调试安全员,对设备调试过程中人生安全及设备安全负责。负责检查各机械设备、动力线路、照明线路是否有可靠接地,并有漏电保护措施,负责停送电工作总体协调及指挥,试车及停送电过程必须由电仪安全员全程监护,负责在试车过程中各设备停送电标示牌悬挂及每天检查。

各现场人员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形成有机的安全管理整体。

2.加强对施工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

现场工程师负责全程跟踪安装及试车过程,结合现场实际及时调整有关安全技术措施,在各道工序进行质量验收时安全质量一定要摆在首位,要注重验收标准中的牢固性、稳定性等安全要求部分,在工序交接时,明确各个工序的工作职责,在确认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对接。

3.设备吊运安全

设备起吊前认真阅读设备说明书和查看相关设计图纸找到设备的合理起吊点。认真分析被吊设备重量以及吊具有可能对设备造成的损伤,合理选择吊具。吊运过程由指吊人员统一指挥,各施工人员配合指吊人员进行吊运。

4.试车安全

试车过程严格按照《CCS双18模云铜浇铸机预组装试车方案》进行,所有试车前检查、设备停送电、试车过程都借鉴操作票模式采用标准化流程进行操作。现场标识牌制度落实到位,在预组装过程中把可以运转的设备和不可以运转的设备用安全标识牌进行严格区分,杜绝因施工及试车交叉作业的误操作导致人生及设备事故。安装及试车过程分工明确,统一指挥,落实到位。

预组装试车过程严格按照《CCS双18模云铜浇铸机预组装试车方案》进行,该方案包括试车准备工作,停送电、气、水流程,试车顺序,试车应急方案等,所有试车前检查、设备停送电、试车过程都借鉴操作票模式采用标准化流程进行操作。

施工现场、用电设备采取“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的配电原则设置,使用过程必须满足“一机一闸一箱一漏”的供电原则。使用过程加强漏电保护器的定性、定量检查,确保保护装置灵敏有效,防止触电事故发生。

5.做好防护,规范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实现施工生产环境的本质安全

通过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和劳动防护用品,制定完善的预防措施,加强现场危险源的控制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事故发生。做好事故预防,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场合,使事故应急方案更加合理,要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措施,优化监管制度,强化监管力度,注重监管实效,杜绝各类事故发生,确保施工安全生产可控、在控。

三、总结

预组装现场施工完成了一次现场组装前的全面演练,其中获得得的技术参数、安装经验将有力的保障项目达到合同要求目标,在预组装过程中积累的安全、进度、质量的控制措施也为将为现场安装调试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设备安装及调试现场是一个动态的作业环境,其实际的情况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随着作业内容的变化,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加强现场管理,理顺人、机、料、作业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安全、有序的作业现场不仅对提高现场安全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整个项目的有效控制和项目影响力有着深远的影响,真正使安全、质量、进度做到有机的统一。

施工过程是项目形成工程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终极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只有抓好施工及试车现场安全,杜绝施工及试车事故,抓好施工试车质量、进度,达到项目合同要求指标,才能确保投资效益顺利实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