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8:37
序论:在您撰写亲子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亲子交流在心灵上的缺失。
家长总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任意描绘,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喜好等强加给孩子,不征求孩子意见,不听孩子辩解,很多时候存在揠苗助长的行为,超越了孩子的心灵和年龄阶段。孩子嘟囔几句,就指责孩子:“讲你是为了你好,你还不听,气死我了!”,至于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是对是错,则是不管不问了。有的家长极重面子,容不得孩子反对,更容不得孩子指出自己的缺点,即使自己有错误也死不向孩子低头。没有情感的共鸣,就没有心灵的交流。
(2)亲子交流在成长上的缺失。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只有教学相长,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然而,我们很多家长还没有做到:一是家长授“鱼”而不授“渔”,只定规矩,不提升思想,不提供方法,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二是家长不注重孩子自我的成长,怕孩子做错事、走弯路,不敢放手让孩子去想去做,阻碍了孩子独立自主地自我发展;三是家长不善于吸收孩子的优点,也不善于发现、改进自己的不足,不善于和孩子进行交流,也就得不到共同成长。
二、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中的回归的具体表现
(1)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回归。
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各种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信息相互碰撞,孩子接触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猎取的思想、观念、知识也越来越新颖,在某种程度上和自己的家长有了互通有无的可能。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将传统的长期的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导转变为双向的互动的深入心灵、触及灵魂的亲子交流。
(2)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地位上的回归。
长期以来,我们家长只是把孩子当成“一个不懂事的小屁孩”,忽略了孩子作为“人”的本质。孩子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容器”,而是一个有思想,有对尊重、理解、信任和爱的要求的人,他们有实现自己、展示自己和自我成长的需要,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人格,陆芳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与回归将自己置于和孩子同等的地位,平等地交流。
(3)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的回归。
信任孩子,孩子做每一件事情,都有他自己的理由,家长们应该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允许他们做错事,让他们自行纠错、自行成长;理解孩子,不先行下结论,不预先“审判”,以一个孩子的视野,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听他们表述自己的目的、结果、教训、经验,重视和孩子眼神的交流、心灵的交汇、肢体的接触,做对了给孩子一个拥抱,做得不好有了教训也应该给孩子会心一笑;吸纳孩子的优点、闪光点,要鲜明地予以肯定,要表示向他们学习,并且落实在行动上,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升华。
(4)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平台上的回归。
就像我们小时候做广播体操一样,亲子健身操也需要有正确的动作技巧和方法,也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原则,这样宝宝才能在锻炼中健康成长,父母自己也会在不经意间锻炼出苗条的身材。
一、做亲子操的10个健身法则
1、增进亲子关系的大好时机
亲子健身操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宝贝的动作技能得到锻炼,而且是增进亲子关系的大好时机。在做操的同时,和宝宝聊聊天,和颜悦色地问问他:“宝宝舒服吗?”“宝宝真乖。”即使给几个月的小宝宝做体操时,也和他说说笑笑,虽然看起来宝宝还不理解父母的话,但是他会看到父母的表情,懂得父母传递给他的情绪,这种情绪也会感染他,他就会有回应,笑着享受着。
2、锻炼必须持之以恒
有的父母,春暖花开的时候把宝宝抱出去晒晒太阳,冬天就不再去锻炼了;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和宝宝做做操,有烦心事时就不做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做不但起不到一点效果,而且会把原来锻炼的收获也丢掉的。宝宝对某些动作的条件反射是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的,如果不坚持经常锻炼,不反复练习,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也会消退,所以只有持之以恒才不会前功尽弃。
3、做亲子健身操需要循序渐进
做亲子健身操需要根据宝宝的生长发育特点来做,这样才不会对宝宝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随着宝宝不断地长大,每项活动的量可以逐渐加大,但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宝宝的肌肉柔嫩,耐力差,心脏负荷小,所以带宝宝做操时,强度不宜太大。只要看到宝宝有些微汗,面部微红,不气喘,就说明活动量较为合适。否则活动量过度了,对宝宝的身体有害无益。
4、做亲子操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动作姿势
在做操过程当中,学习各种动作一定要姿势正确,每个动作达到一定部位。父母可以按照图示和文字的要求,一板一眼地做。如两臂侧平举时就要胳臂伸直举平;双脚跳时就要用力蹬地跳起,落地时要轻。每个动作做得正确、有力,才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此外,父母还应注意给宝宝养成好的动作习惯。如坐立要端正,不左右歪斜,不曲腰不驼背。身体姿势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宝宝骨骼的生长发育,所以父母们得仔细研究动作呦。
5、做操过程中应鼓励宝宝的创造性动作
大一些的宝宝做会了一些动作,就会不满足于这些动作,自己创造几个小动作,父母这时要因势利导,怎样做才会更好,让宝宝在安全的范围内体会到自己“编操”的乐趣。宝宝就会对运动更感兴趣。
6、做操前的准备工作
做亲子健身操前,父母应把手洗干净,指甲不宜过长,摘掉手表或者首饰,以免划伤宝宝的皮肤。
7、做健身操的最佳时间
做亲子健身操最好在哺乳后(饭后)和睡觉前的游戏时间,这时宝宝情绪好,吃的食物又消化了一段时间。切忌哺乳后(饭后)立即做操。
8、动作的程度
做亲子健身操时父母的动作要轻柔、缓慢,不能用力过度牵拉。做操前抚摸宝宝全身,使他全身放松。如果有条件,放一些轻松而优美的音乐更好。
9、“运动服”的配备
宝宝的“运动服”应轻便、宽松,做起操来舒适自如。
10、不开心时不宜进行锻炼
宝宝情绪低落或哭时不宜立即做操,因为宝宝不开心时,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慰。更何况这时宝宝也会拒绝进行健身运动。
二、推荐三种水中亲子操
炎炎夏日,带宝宝去游泳既能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又能锻炼身体,可谓一举两得。而在水中嬉戏前的时间,顺便做做简单的水中体操,不仅增进感情,对身体筋骨也有不少好处!
在水中做亲子体操,借助水的阻力,能够训练父母与孩子躯干左右侧的稳定度、下肢内外侧以及肩部的肌力,还有宝宝手脚的协调性。这些动作同时也可以消除赘肉,紧实小腿肌。而水有浮力,可以支撑身体,不易造成运动伤害。不必太多花俏的步骤,就可以达到训练肢体稳定、消除赘肉、亲子同乐的效果。
装备:
亲子操部分动作为了增加阻力效果,建议每个人左右手各拿一个空塑料瓶,父母亲适合大一点的,宝宝则用小一点的。
1、螃蟹走路
1)父母与宝宝面对面、手牵手,在父母带领下,两人于游泳池中横向跨步走。行进间,父母可以用口令‘跨、并、跨、并’吸引孩子注意力。
2)跨步时两手向左右展开,并步时将两手放下。由游泳池的一端走到另一端,走到底时不需要调整方向,同样位置往回走,来回2趟后休息即可。
2、蜻蜓点水
1)父母与小孩面对面,手拿宝特瓶,两人先将两手伸直向前。
2)保持身体正直,手臂伸直,将宝特瓶向池底压,在45度角停5秒。然后慢慢将肩部肌肉放松,让宝特瓶恢复原位。重复5次循环。
3、金鸡独立
1)父母与宝宝肩并肩,在游泳池中站好,两手臂向前伸直,做为平衡身体之用。
2)两人先将外侧的腿向前抬起,在水中执行这个动作的时候,父母亲要留心孩子是否会突然失去中心而站不稳,站稳后停留5秒。
3)收腿,换两人内侧的腿向前抬起,站稳后停留5秒。
4)两人外侧的腿向外摆30度,站稳后停留5秒。
5)亲子一起转身,同样将两人外侧的腿向外摆30度,站稳后停留5秒,总共5次循环。
贴心提示:
儿童池的深度约为70公分到90公分,为了配合宝宝,父母亲可以采取蹲姿,指导宝宝动作。不管在成人池或儿童池,在进行手部的体操动作时,都务必要将手臂、手肘置于水面或水下,如此才能达到游泳亲子操的效果,否则与陆上体操无异。
(一)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开展“亲子教育”活动时,父母通过自身具有的良好感应性和创造力,创设一种适合自己孩子的特点、特长的育人环境,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并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潜能。在“亲子班”活动中,对于幼儿每次活动的表现,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功的喜悦。另外,在“亲子班”活动中让孩子通过与小伙伴的接触与交往,培养其交往能力,以促进孩子适应能力的提高,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能力和需求,捕捉最佳教育时期。
在开展亲子活动中,家长要与孩子共同讨论、确定活动主题,通过讨论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尊重与满足孩子的要求。确定主题后,准备活动材料,布置活动环境,以及在以后的活动中家长和孩子要在一起想办法,共同商量、一起动手,这样有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活动能力和存在的问题,便于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及时给予必要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三)亲子活动有利于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
因孩子的家长平时只注重自己的事物或忙于家务,与孩子的交往有所减少,忽视了孩子的情感体验。而开展“亲子”活动后,作为父母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参与此项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与父母充分的交流,使其感受家长之爱,体会到家长的关心,以增加家长与孩子的亲情,使亲子关系更融洽。在活动中父母的参与状态和表现,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不仅能促进其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还能帮助其更好地发展认知能力。因此,我们说“亲子班”的建立,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发展。
开展亲子教育活动后,更有利于教师进行家庭指导,使家园共同配和搞好幼儿教育。幼儿在家的表现往往是园内学习、活动的反应,从中家长可以发现许多问题或不足,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家长还可以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给教师,使两者的教育互补,并取得教育的实效。
二、亲子活动的教育效果
亲子教育活动的开展,便于家长指导幼儿在家的游戏活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活动天地,对于煅炼幼儿地独立操作能力、促进幼儿地情感发展、丰富幼儿想象力方面都有一定帮助。如有一名小朋友,怕生、不敢大生说话、胆子小,参加亲子活动以后,性格开朗了许多,在人多的场合也不会惧怕,会大声的说话介绍自己,并能勇敢地表现自己,增强了自信心。
三、结语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季节,生理、心理都发生明显变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亲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融洽的亲子关系能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一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父母对其教育效果的好坏。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亲子教育呢?本文从教会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教会与父母沟通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渗透方法 亲子教育
一、学会理解父母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表示自己长大了。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通过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从而改善亲子关系。生物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与学生建立较亲密的师生关系,获得学生的欣赏和信任,然后通过与孩子较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重新理解父母的言语及行为,并在这一重构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用更积极合理的方式尝试改善亲子关系。同时,课下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准谈话的切入点,和学生做有效沟通,尽量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对生物学科教学工作会有很大帮助。如在人的个体发育这节分析青春期心理的变化时说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做成年人看待,理解自己,这时我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同时反问学生,生活中的父母,我们又理解多少呢?父母夜以继日地劳作,他们为我们流下辛酸的泪水,我们又知道多少呢?工作的压力与烦恼促使他们生活节奏随之改变了,我们又做过什么呢?通过一系列反问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学会理解父母,至少尝试理解父母。在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帮助家长从不同于一般理解方式的角度分析并解读孩子的行为,使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及原因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理解可以帮助家长重新看待并采用新的方式处理与孩子的亲子关系。那么,总体上说,这个工作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做。
二、教会学生感恩
教会学生感恩,教师要做感恩的典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表明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要教会学生感恩,教师要身体力行,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热情回应每一个向你主动问好的学生,感谢他的友善和尊重;在课堂上表扬积极答问、课后认真作业的学生,感谢他们对教学工作的配合,当学生的付出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谢意,他们学会感恩老师,尊重和欣赏他人;我们还可以时常向学生表达自己对社会、学校、父母、朋友的感恩之情,当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做懂得感恩的人,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生物教材中“人的生殖”一节内容,可以渗透感恩父母的教育。我是这样开展的,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是如何诞生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母体内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而受精卵是和卵细胞经受精作用的结果,然后播放一段受精的视频,该视频讲述了几亿大军,是如何历经层层障碍,激烈竞争,最后只有一个与卵细胞成功结合的过程。学生看完视频后,都感慨万千,有的感慨旅程艰辛,有的感慨生命来之不易,接着我又播放了一段人类胚胎发育到母亲分娩过程的视频,看完视频后学生很感慨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接着我追问学生:“试想一下,你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现在的个体,你们的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每个人是不是都要感谢父母呢?”同学们感人肺腑,频频点头。如此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心灵上有震撼、有共鸣,学生才能学会感恩。
三、学会与父母沟通
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沟”者渠也,“通”者连也,“沟通”本身的意思是借助某种渠道使双方能够通连。沟通是双方的交换交流,单方的只是沟没有通。有效沟通指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信息,而对方的回应是我所祈望的。学生与家长在沟通上存在很大问题,轻的会产生不快心情,严重的导致离家出走,造成悲剧。关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据调查:有40.45%的家庭出现沟通障碍。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生物教师能为此做些什么呢?思来想去觉得应该利用生物学科的特点教给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学会与父母沟通。我在“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这节这样设计的,展示班上某位学生的一家三口的照片引起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接着提问:在这张照片中,①你看到了哪些性状?②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学生会回答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如学生发现该生的某一性状和父母一方相似,我借机对学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与父母是一体的,平时应该经常和父母谈谈心,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告诉父母。沟通时注意自己的身份、态度、表情、口气等,一般来说,经过指导,学生都能尝到不同的成功喜悦。
四、总结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智力和人格健全发展,有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有益于促进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生物教师的微薄之力帮助学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学生在融洽家庭气氛中健康成长。
作者:朱娟 单位:扬中市同德中学
参考文献:
我们在广州市辖的四个区各抽取1间幼儿园、共4间幼儿园进行调查,在每间幼儿园选取大、中、小3个班做问卷调查,共向200位家长派发问卷,在200位家长中收回有效问卷171份,回收率达到85.5%,另外,我们在其中的1间幼儿园对班主任推介的大、中、小三个班的12位经常同孩子一起阅读的家长做深度访谈,对其孩子也进行了访谈,并观察这12名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言语及行为。本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并以访谈法和观察法辅助研究。研究方法实施的顺序为:文献收集与分析、编制问卷、派发问卷、第一次访谈家长、第二次访谈家长、访谈幼儿、观察记录。笔者使用SPSS13.0处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对所获材料进行归纳、比较。以Cronbachα系数检验,得出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18,显示该问卷有很好的信度。
二、亲子阅读的基本状况
1.亲子阅读的频率和时长
调查表明,每周亲子阅读3~4次的家庭最多,每周1次的排第二,结果见表2。访谈还了解到,部分幼儿在全托幼儿园,每周只有两天时间与家长在一起,所以家长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的愿望没法实现。调查还发现,多数家庭每次阅读的时间能持续20分钟以上,其中超过25%的家庭达到30~60分钟,说明家长有兴趣有耐心与孩子一起阅读,孩子也乐于同家长一起阅读。对不同家庭亲子阅读时间的百分比进行统计,我们对每次阅读的平均时间为10~20分钟的部分家长进行访谈,发现这部分幼儿的注意力保持较短,阅读过程中经常被其他事物吸引而转移兴趣,这些家长迁就了孩子的兴趣,未强迫其继续阅读。
2.亲子阅读材料的获取方式和材料内容
从调查看,根据孩子自身特点和阅读兴趣选取阅读材料比例最高,根据家长的兴趣或孩子兴趣和要求,家长根据故事的教育价值或内容、情节来选的人分别占40%和30%,还有一些是根据幼儿园老师建议、媒体宣传或朋友介绍来选择的。总体上看,多数家长考虑到了孩子的需求。据调查统计,在阅读内容上选择图画书或绘本的最多,近68%,其次是自然科学类的图书,再次是选择童话书、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的,人数差不多,也有家长选择以文字为主的诗词书,通过访谈,了解了家长选取阅读材料的原因,选用图画书,即绘本的最多,这是因为它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为幼儿叙述故事,即使幼儿还不能阅读文字,仅看图画也能明白故事的内容,而且故事内容贴近孩子生活,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不少家长和孩子的首选。有关自然科学的书刊以描述科学趣闻为主,适合好奇心旺盛、喜欢探索的孩子阅读,也是家长选择的重要内容。
3.家长的亲子阅读活动目标和情绪体验
调查发现,家长的亲子阅读活动目标以教育孩子为目的的最多,达到了82.5%,其次是认知占63.7%和情感占52.6%,对家长在与孩子共读时的情感体验调查显示,22%的家长明确表示非常愉快,33%的家长感到比较愉快,39%的家长表示“有时愉快,有时麻烦”,这其中有部分家长本来不愿意与孩子共读,是孩子有要求后才陪着阅读的。
三、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状况
1.家长对幼儿道德教育概念和责任的认识
从对家长的访谈可知,几乎所有家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良好的品德习惯应该从小培养。那么,家长心中的幼儿道德教育概念是什么呢?统计数据显示,77.8%的家长认为幼儿道德教育是在家庭内成年人对孩子道德、习惯、规范形成的教育,但17%的家长认为幼儿道德教育是像中小学及成人的思想品德教育那样,应当是老师在幼儿园讲授道德规范的教育,既然大多数家长认为幼儿道德教育是家庭内成人对孩子的教育,那么道德教育主要由家庭来负责吗?调查显示,高达97.7%的家长认为幼儿道德教育应该由家庭和幼儿园共同负责,只有2.3%的家长认为道德教育应该由家庭负责。
2.家长对幼儿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
我们列出14种德目,“您觉得以下选项哪些属于幼儿道德教育的内容?(可多选)”,结果家长选择善良的占91%,爱心的占84%,诚实的占83%,责任感的占80%,勇敢、友谊、勤劳、宽恕的也在60%以上。笔者在访谈家长过程中,现场拿出包含道德教育具体内容的图画书请家长指认,结果家长选择的图画书作为德育内容的频数与问卷所答基本一致。
3.家长对幼儿道德教育途径和方式的认识
调查发现,67.3%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孩子施加教育,开展“家园共育”;26.2%的家长认为是针对孩子日常生活,家长有意识地进行教育孩子。
四、亲子阅读对幼儿道德认知的促进作用
1.在亲子阅读中发挥道德教育作用的频率调查发现,84.8%的家长是通过利用日常生活事件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意识地利用亲子阅读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人只有12.3%,
还有近3%的家长利用看动画的机会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日常教育,主要利用生活事件对孩子进行教育,而较少家长会利用亲子阅读进行德育。说明尚未意识到亲子阅读中的德育价值。
2.亲子阅读后幼儿道德行为的变化
“您与孩子一起阅读后,您孩子的言行举止有没有改变?”97.7%的家长表示在其言行举止均往好的方向发展,孩子逐渐养成好习惯,但也有2.3%的孩子没有任何改变,往坏的方向改变的孩子为零,笔者在访谈中向家长了解怎样确定这种变化是亲子阅读带来的?有家长举例说道:“自从与孩子一起阅读了《小蛇散步》这本绘本以后,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学着小蛇说‘这点小事难不倒我’,自己克服困难。以前没觉得效果那么明显,现在可能因为孩子阅读多了,也有意识了,效果也明显了。”
3.亲子阅读后幼儿道德认知的提高
亲子关系一般存在三种模式,第一,放任型,在这种模式下,家长对子女缺乏关心和管教,互相推卸责任,亲子关系处于“失控”状态;处于此种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对家庭没有归属感,对自己没有积极向上的要求,对集体缺少热情,往往表现为孤立、自闭、敏感、情感脆弱、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点,且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此类亲子关系多见于孤儿、单亲或离异家庭等。第二,家长制型,此种亲子关系中的家长通常主观蛮横、缺少对子女内心需求的关注,在子女教育中表现为强加个人意愿在孩子身上,而不考虑子女的内心感受,且对子女提出过多的要求;此类亲子关系中的父母或者性格专横武断、虚荣自私,或者深受传统家长制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对民主、科学家庭教育方法的认知。第三,科学型,此种亲子关系中维系着一种自然、民主、相互依恋、和谐的关系;父母营造出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围,子女与家长之间既是亲子又是朋友、师长的关系,他们彼此信赖、充分沟通;此种亲子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开朗阳光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成功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自如地融入到各种集体之中。虽然传统的家长制观念仍残留在当代家庭的亲子关系中,如父母对子女的生活、学业或婚姻等方面干涉过多,但是,亲子关系已呈现出更加平等开明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能够体谅父母,也敢于承担责任,分别有58.94%和54.04%受调查大学生在选择职业与恋爱对象时会尊重父母的意见,当恋爱对象不令父母满意、甚至遭到父母反对时,77.60%的受调查大学生会“慎重考虑父母的想法再做决定”。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父母持有较为尊敬和认可的态度,能体谅父母的想法,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看重父母的建议。不同的家庭存在不同的亲子关系,子女与父母的感情越亲密真挚则彼此间的信赖程度越高,家庭教育的效果也越好;反之,亲子关系越疏远,家庭给予大学生的正能量就越少。有研究认为,亲子间没有情感或情感对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更易于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心理扭曲的现象。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88.77%的大学生父母不会干涉孩子生活费的具体用途;当孩子犯错误时,62.50%的父母会耐心教导,以免他们再犯同样的错误;28.13%家长只是偶尔管教;6.25%的家长选择不理不管;3.13%的父母选择暴力性方法,如打骂。若父母能耐心面对孩子的错误,则这些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新生活,能与同学和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若父母对于孩子犯错误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则会放纵孩子的行为、增长日后犯错的几率。若父母对孩子采取打骂的行为,则会伤害孩子的身心,这类亲子关系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出现问题的比率远高于和谐亲子关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
二、亲子关系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大学生,深入调查后不难发现,每个问题大学生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家庭,问题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往往较为疏远。因而,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深入了解问题学生背后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就显得格外必要,科学研究和深入认知亲子关系有助于辅导员有效定位师生关系。毕竟大学生离开家乡、远离父母,在开始独立生活和学习的道路上首先遇到就是辅导员,作为学生最为亲密的师长,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未来的职业发展、人格的塑造、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教育阶段,高校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长,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模式会投射在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亲疏上,70.35%的受调查大学生倾向于与辅导员成为朋友关系,15.49%的受调查大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起到引导作用。因此,辅导员应该多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而应该避免保姆式或家长式的服务,导致大学生如同被溺爱的孩子而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此外,辅导员应主动调整、优化和定位自己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朋友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可以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辅导员扑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有利于学生对辅导员建立足够的信任,从而主动接受指导和教育。
本研究认为,研究亲子关系对于辅导员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大学生离开家乡、远离父母开始独立的生活和学习时,空间距离割不断他们在心理上对家庭的依恋和对父母的依赖,来自不同亲子关系家庭中的学生在面对新学校、新同学、新生活时,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而存在不同的表现。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80.21%的调查对象在大学期间有过迷茫;42.41%的调查对象有信心适应大学生活;15.71%的调查对象感到“很困惑,不知道方向在哪”,深入了解得知,这部分学生很少与父母联系和沟通,亲子关系较为疏远,因此,亲子关系的亲疏与大学生对新生活的适应程度有着正向关联。当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如果遇到问题学生则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此时有必要从问题学生的家庭入手,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或家庭教育的信息,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寻找走入问题学生内心的路径,解开他们的问题症结,进而顺利地教育和管理大学生,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摘要】单亲生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好多家庭随着人们的婚姻、社会等意识的变化而发生破裂。从教育的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良好教育因素。反之,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的学生,其心理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纵观所带的班级,单亲家庭呈上升趋势。凭借多年班级工作实践,我把接触到的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及做法。
首先,是沉默寡言型。他们的父亲或母亲的工作也不顺心,家境不好,家长自己的心态、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孩子无法给予细致的关爱。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的学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来往,没有活力,对学习的很多内容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既不满现状,又自觉无力改变现实。虽然平时也会和要好的同学朋友开心在玩笑、聊天,但是一想到烦恼的家事,便比一般的学生更易陷入忧伤低沉的心境。这样的学生自卑感很强,自信心弱,很敏感。不愿意同学老师问家事,不愿意家长来开家长会,而对老师的批评保持沉默,也不会主动诉说自己的苦恼。这种类型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独立性强,不过多依赖别人。但感情上渴望亲情、温情。
其次,是脆弱型:女孩居多。因失去父亲或母亲而倍受溺爱,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家庭欠了自己,对母亲或父亲有诸多的要求。学生边丽是跟父亲生活的,但父亲给她找了一个后妈。在一次与她书面交谈中,她写到将来要报复父亲,理由是父亲对他不够关心。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挫折、失败。顺心的时候会开心快乐,如晴天丽日的小鸟;一点不顺心,不能获得满足,便会觉得黑天乌地。与同学的交往中,过多要同学谦让、迁就,很容易就与同学产生矛盾,闹别扭,觉得自己很可怜,被人欺负。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毅力不坚定,遇挫折后很难抬起头来,因此,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坏。
再次,是品行不良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家长离异后因工作繁重,工作时间的特别,本身社交活动的繁多,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特别在孩子放学后的时间里,常常无法在家陪伴照料监督。离异的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或互相推委、指责,你冷我热,有时无端恶习语相向。这样,学生在冷清的家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不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是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父亲和母亲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更能关照自己。故此,放学后就直奔“更精彩的世界”,与“朋友们”浪迹在网吧、游戏机室,深夜都不愿归家。其家长不知道或不愿知道孩子在外面什么地方玩,跟什么人在玩些什么东西。有时厉声的责问,也是容易被孩子的花言巧语和谎话蒙住。有时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正处于危险边缘。
单亲家庭的学生有的问题行为不是仅仅是他们身上存在,正常家庭的学生也会出现这或那的问题行为,只是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较为典型的存在种种问题行为。在班级德育工作中,我认为要做有效的教育转化工作,要区别对待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的不同的问题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手段。对沉默不语型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亲情、温情和愉快的心境、欢乐的笑声。故此,父亲或母亲、老师同学的关心爱护是医治这种类型学生的最好的药方。希望家长在工作之余多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逛逛街,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这会令孩子感到愉快。对孩子身上的毛病,不要期望他们能立即改正,也不要轻易给孩子泼冷水,表示自己的失望。孩子的压力过大,他们的自信心不够足,成功感会减少,抑郁又会袭击他们。家长更多的是在旁边鼓励,与孩子站在一起,这对孩子来说是最高兴的事,因为他们可以感受到亲人的支持、鼓励是出于对自己的爱,那么亲情、温情重新温暖孩子的心,他们的孤独感会渐渐消失,能够开始敞开心怀去感受生活的愉快。老师也要象家长一样,用多点细致的、关切的爱护之情去引导这种类型的学生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和同学们一起去完成分配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让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作为孩子不要过多地指责父母,最重要的是将来自己生活的路自己要走好。
对脆弱型的学生,要配合家长做学生的各方面工作,要求家长规定孩子做的家务活,学会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试着把他当成一个很坚强的学生来看,派些工作给他做,言语要经常鼓励其勇气,让学生逐渐产生一个错觉:他是一个很勇敢的人,强者是不哭鼻子的,做弱者是很难为情的。逐渐的,这类型的学生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怜虫,处处受人欺负。生活自理能力的加强,也让他们不像过去那样百般依赖家长。性格、情感开始坚强了,挫折感会减弱,学习的毅力会开始加强,学习成绩就会比过去稳定。这种种变化自然就会使他们的自信力强化,会觉得自己还可以帮助父亲(母亲)和同学、老师,脆弱型就会开始转化了。
对品德不良型的学生教育转化工作就不是那么容易出现成效的,往往觉得力不能达的地方是学生家长的工作难做。这些家长有的文化素质差,本身的道德水平不高,不是庇护自己的孩子,就是觉得管不了,或是干脆不管了。不能较好地配合学校班级做工作。好不容易有点成效,放几天假就前功尽弃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的教育工作不是万能的,但不教育是万万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