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8:04
序论:在您撰写银行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要:银行业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但它同时又是最容易引发系统危机的部门。在如何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方面,经济学家和银行家都认为,银行业监管的责任十分重大。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政府出台了大量有关银行业监管的政策、制度和协议,经济学家们也对银行业监管问题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银行监管;监管理论;金融机构
Abstract: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it is also most likely to trigger a systemic risk sector. How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ector in the operation, economists and bankers agree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banking supervis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guard against and defuse financial risk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ector to run,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70s,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s introduced a lot of information on banking supervision policies, systems and protocols, economists also the issue of banking supervision painstaking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and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Key words: banking supervision; regulatory theor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前言
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也日益引起中国的经济学家、金融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尤其是即将走过三年历程的中国银监会,在以勇气和智慧开启中国银行业监管新局面的过程中,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制度框架的构建工作,其探索和创新更为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当代银行监管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加快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建设和总结,本期《理论前沿》周刊专门邀请两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撰文对银行监管理论进行介绍。
阎庆民博士曾任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出版过《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等多部专著。他认为:总体来看,现代金融理论研究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银行监管问题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银行监管研究的对象越来越精细,研究范围从最初的防止银行挤提,到后来的金融管制直至目前的银行风险监管。发展到现在,银行监管问题已分化为并表监管、功能监管、跨境监管以及弹性监管等众多的研究领域。但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问题并没有像其他经济学领域(如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汇率理论、利率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一样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大量理论性的观点、方法和思路均是散布在各类文献中,为阐述特定问题而出现。在此情况下,银行监管研究与其他经济领域出现了综合、交叉和渗透现象,社会利益论、乔治·J·斯蒂格勒管制理论、佩茨曼价格决定模型、波斯纳管理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凯恩的管制辩证法理论等许多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被移植于银行监管问题研究,一些其他经济管制部门(如电信、铁路)的研究方法和案例也被引入到银行监管研究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行西方经济学界的博弈论、线性规划和计量经济学更是对银行业监管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正是根据上述研究方法,理论界对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原因进行了研究。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有的是从监管的原因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实际效果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机制出发,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金融市场失灵论、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政府掠夺论、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等理论解释。阎庆民博士通过《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一文为我们阐释了这些代表性理论的精华所在。
潘文波博士来自银行监管一线,对中国银行监管工作探索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努力有着切实体会,他通过《中国银行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一文展示了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致力进行监管制度、方式和手段创新的有效尝试。
新春伊始,我们推出本组文章,希望在中国银监会成立三周年前夕,有更多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能够加入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行列。相信借助国际视野与本土资源的双重优势,针对中国银行监管的理论探讨也能成为最前沿的金融学术研究。 (姜欣欣)
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是企业获得外部融资最重要的渠道。格利和肖强调指出,银行把借款人需要的长期信贷组合转变为短期的存款组合,降低了交易费用。为此,各国政府对银行监管给予高度重视。但对于为什么要进行银行监管,监管的效果是怎样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
一、金融市场失灵理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管制”的解释为:管制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经济学家将经济管制理论应用于金融监管,认为在不存在信息成本或者交易成本很低的前提下,政府对银行强有力的监管能够提高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使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论被称为公共利益理论,或者称为官方监管观点,其政策含义是,私人部门一般缺少相应的信息、动力和能力去监控企业和银行机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对银行进行监管。
(一)市场失灵
暗含在公共利益理论背后的经济学现象是金融市场失灵。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分别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是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因而是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例如,风险企业或诈骗者往往最积极地寻求得到贷款。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可能从事从贷款者的观点来看不希望其从事的风险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很可能使这些贷款不能归还。例如,由于使用的是别人的钱,借款者可能将原本用于生产的贷款投资于高风险的股票市场以获取高收益。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二)银行危机的外部性
银行危机的外部效应也是需要政府监管银行一个重要原因。外部效应的最主要特征是存在着人们关注但又不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微观经济学已经证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化,影响到经济运行的效率。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广泛倒闭,产生金融恐慌。由于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广大储户不可能清楚金融机构的经营是否稳健,因此,一旦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发生怀疑,就会出现“传染效应”和“羊群效应”,单个银行的风险问题或者倒闭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而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好的银行和坏的银行概莫能外,由此而使公众蒙受巨大损失,并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财务的高杠杆特性,也使得这种外部效应更为明显。
(三)法律的不完备性
摘要: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体系不是按照市场规律自然演进的产物,也非按照某个事先规划的蓝本刻意构造的,他们从建立之初就背上了分量不轻的历史包袱。城市商业银行体系今天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源自孕育这个体系的城市信用合作社。
关键词:城市银行;改革;商业银行;银行体系
Abstract: China's city commercial bank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of the market system is not a natural product of evolution, nor in accordance with a pre-planned deliberately modeled on the structur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back on the weight of the historical burden is quite heavy. Urban commercial banking system is facing today is attributed to many of the problems of the system to generate such urban credit cooperatives.
Key words: City Bank; reform; commercial banks; the banking system
前言
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之后,各地方政府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对大多数城市合作银行的控制权。首先,从表面上看,城市合作银行的股本总额是由各类企业和地方财政入股构成的,甚至还有个体工商户入股。地方财政在城市合作银行中的股份往往没有达到绝对控股的水平。但是,如果考虑到地方政府通过国有企业间接持有的股份,政府往往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惟一控制人。其次,在人事任用和项目选择方面,地方政府能够实施自身的影响力。第三,在所谓“金融安全区”的建设中,人民银行事实上希望地方政府在金融领域发挥作用。在已经出现的金融机构关闭案例中,地方政府往往也分担了最后贷款人的责任。这为地方政府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提供了理由。最后,对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从短期来看,政府干预未必是坏事。对某些案例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某些富裕地区的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其他银行。在这些案例中,地方政府迫切的金融需求从而得到满足。为了实现当地经济增长的目标,许多地方政府都具有强烈的融资需求。但是,一方面,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逐渐深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的影响力逐渐丧失;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尚未获得发债的权利,所以,地方政府的融资渴望难以得到满足。而城市商业银行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机会。
1.认证学分学分认证即是对学分的来源与学分额度的认可。认证的学分可以分成四大类:学生参加技能培训、考证合格的按规定认定为“技能学分”;学历课程的考核合格按规定认定为“学历学分”(选修、必修课程区别认定),日常行为表现的量化考核认定为“人文德育学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实习实训认定为“社会实践能力学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多渠道学习与获取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以获取各种学分,为提前毕业或者优先就业创造条件。
2.存储学分学生学分银行的个人账户开立后,对学生取得学分的记录、归类、汇总,这就是学分存储。取得学分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可集中连续也可间断学习,考核合格获得学分,可以通过日常行为表现获得学分,可以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获取学分,可以参加技能鉴定合格后取得学分等。获取学分像“银行存款”一样,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均予以保存,学分银行充分反映学生学分的“获取时间、数额、种类、变更事项”。所有已修学分被储存在“学分银行”内以备学生本人实现相应功能。
3.转换学分转换学分也称学分的置换,是学生用自己已经取得储存在学分银行中的优势学分、超过规定标准的学分来弥补或替换自己的劣势学分或不足规定标准的学分,从而实现毕业、推荐就业的功能。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初步实现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愿望。
4.兑付学分当学生的各种学分积累到一定数额,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可以进行支取、兑付。兑付与支取的主要用途是获得相应的毕业认可、就业认可、升学认可和终身学习荣誉认可等。学生提前修满教学计划的全部学分,可以提前参加毕业实习;在规定年限内难以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推迟2年(暂定)毕业;入学满1年,年满16周岁的学生,可申请实行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经验,更好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学分银行实践的意义
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出现了新的特点:工学交替式学习、就业与再就业专题培训、在职企业职工短训、农民工培训等。“学分银行”的实施,强化并培养学生个性优势专长,注重学生人文德育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不同专业学分互认,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在具有个性特色和业务专长的基础上,实现以优补劣,为实现就业与毕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学分银行”能较好解决学分应用的功能性局限问题。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专长,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具有个性特色和业务专长的、能迅速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在培养一专多能的个性化高素质劳动者方面跨出了“以己之长补己之短”的一步。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后,学生可不定期学习,随时存储学分。“学分银行”的推行为优势学生的提前毕业、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宽松环境,较好地解决了正常教学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矛盾。“学分银行”有助于各类在职人员职业培训和学历提升计划的实施。他们可以分阶段的逐步积累学历学分、技能学分和用人单位思想考核的人文德育学分,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实现学历获取和社会能力认证。“学分银行”是构建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举措。它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实践性特点,鼓励学生及各类从业人员采取工学交替、学分积累等方式学习,为在职人员“间歇性”学习提供了便利。
三、学分银行的管理与实践
学分银行的运作离不开学分制教育教学的开展,这是学分制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学分银行的管理与实践概括地讲由如下几方面来实现:
(一)学分的认证与存储学分的认证与存储是学分银行运作的基础工作,是其他工作开展的前提。凡本校学生,从新生到校注册报到后就自动开立以学生学号、姓名为基础的学分银行账户。此后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等,均以量化的学分记录着他们的成长过程。学分的认证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制定出全校学分认证统一标准。如学历学分按照每周1课时确定为2.5学分,技能学分按照中级技能考试合格为40学分,高级合格为80学分等。学分认证的权限:教学管理部门、教育管理部门、技能鉴定认证部门、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管理部门等,有权进行相应学分的认证。学分的存储工作主要是对在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方法所取得的所有(各类)学分进行登记入户、整理、归档汇总。每个在册学生帐户记录其所取得学分的时间、数量、类别以及变更情况等。学分的存储权限:各类学分由相应的实施教师与部门数据录入人员按规定进行学分的录入存储。
(二)学分的转换学分的转换是学分银行运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文德育学分置换学历学分,技能学分置换学历学分与免考申请,超基本部分学分的置换,高级别认定学分置换相应低级别考核课程学分,跨专业学分转换等。
1.学分转换的内容①人文德育学分置换学历学分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对学生人文德育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诚实做人,诚信做事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此,允许那些人文德育学分优秀的学生,拿出超过优秀部分的学分去置换学历课程考核中不足的学分,以期达到合格要求。②技能学分置换学历学分与免考制度为适应社会对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技能人才高要求的需要,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多渠道获取技能证书,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以便迅速适应工作需要。按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满足一定的公共技能、专业技能要求方能实现毕业和就业。学生超过规定要求的技能学分,可以置换学历课程考核不足的学分,以期达到合格要求。技能鉴定成绩合格并先于校内考试考核的,学生可以申请该课程免考。③超基本标准部分学分置换学校鼓励学生强化优势学科形成专长,对于超基本标准部分学分可以累加并按一定方式和条件置换其它劣势学科。④高级别认定学分置换低级别考核课程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或省市相关部门组织的统一技能或公共鉴定考试,考试合格后可以有条件申请免考、免修相应学科,并可以置换该同类低级别考核结果。如:某生在第一期通过《全国营销师(中级)资格考试》,那么其可以申请在校免考、免修《市场营销》、《推销员》初中级学科。⑤跨专业学分转换学生在校同时修两个不同专业或者专业变动时,对同时开设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习实训等可以进行转换或是免于重修。
2.学分转换原则①学生在相应学段内无违纪记录,经本人申请且专业部审批同意后报教学部门备案。②用于转换的学分,必须是超过规定基本标准部分学分,或者是对应专业技能学分超规定部分,或者是人文德育学分优秀以上的部分(即人文德育超过85以上的那部分)。③每生每期置换劣势学科的上限是2门,且该符合对应转换原则。④人文德育学分可以置换学历学分但不能置换技能学分,技能学分可以置换学历学分但不能置换人文德育学分。⑤被置换的学科首次考核成绩不能低于45分。⑥学科的免试、免修必须符合一一对应原则,不得跨学科门类。
3.置换程序首先,学生本人根据学分转换规定要求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宜宾商职校学生学分置换审批表”;申请表应明确无误的填写需要转换的学分数额、种类、学科以及可以用来转换的部分。其次,由任课教师、相应学分考核部门签字确认转换。并交由各教学班主任汇总上报专业部进行程序审核;再次,报校教学教育部门备案存档;最后,将转换后的学分变动录入学生学分银行个人账户,以备学生查询。
4.置换方法学生可用自己所取得相应学分中超规定部分(单科或者累加),置换某一劣势学科不足60分(百分制)而导致学分为0的情况。如某同学在某期考试中《职业道德》考核成绩为50分,其学分按规定为0,而该同学人文德育量化考核优秀得了95分,则该生可以申请用超过85的成绩10分来弥补《职业道德》不足的10分,经过审核批准后可以取得《职业道德》基本学分,免于补考;假设A同学是个计算机爱好者,他在计算机方面取得很多技能证书(已经认定学分),则可以用自己的超过标准的技能学分来置换,或者申请计算机相应课程免试免修。这些学分的变更、转换清晰的记录在学生的学分银行账户中。
(三)学分的兑付与支取当学生的各种学分积累到一定数额,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可以进行支取、兑付。兑付与支取的主要用途是获得相应的毕业认可,就业认可,升学认可,终身学习荣誉认可等。如按照学校学分制条例规定:三年制学历学分240分,人文德育学分240,技能学分80-100分,社会实践学分120分即可实现毕业并就业。学校每年按照规定实行春秋季学分兑付与支取服务。即学生每年可实现选择春秋季毕业、就业、升学等。学生自己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毕业时间,就业时间,以期获得更加优厚的就业条件。四、学分银行管理与实践问题的反思和拓展综合弹性学分下学分银行的应用,为解决学分制功能的静态性、单一性等不足,鼓励优生向多技能、第二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为鼓励学习上的差生发展个性化特色技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能,为实现中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走出了突破性的一步。但学分银行管理与实践中以下几个问题有拓展的空间:
1.可用于置换的学分范围、内容标准的界定问题通过学分银行对学分置换必须能够在培养学生个性化能力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促进作用。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就可以大胆尝试,只要有利于学生能力提升的就要大胆践行,不断拓展学分转换的内容和范围。
2.可用于置换的学分的获取与认证标准与程序问题学分获得认证的渠道与形式多样、灵活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相对规范、执行有力,防止流于形式;也避免某些人为因素影响学分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到学分的其他功能性应用。
一、我国商业银行现状
当前,我国已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
1.国有商业银行现状
(1)国有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就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而这些贷款大多贷给了经营低效的国有企业,最终难以收回,形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统计数据显示,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中99%时代给国有企业的。截至2001年9月末,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总额为6.8万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为1.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6%,实际已经形成的损失约占全部贷款的7%左右。当然,这还并不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划转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1.3万亿元不良贷款。
(2)虽然我国近几年的货币政策一直比较宽松,广义货币1998-2001年四年的平均增长率是14.6%,将近我国GDP增长率的两倍。但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状依然存在。造成国家的货币政策传导不畅,资源配置低效。
(3)金融创新一直处于被动模仿的地位,利润来源非常单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以存款、贷款、结汇等传统的业务收入为主,金融产品品种非常少,利润来源非常单一,缺乏应有的核心竞争力。
2.非国有商业银行现状
非国有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其成立之初衷,就是与国有商业应行相互呼应,互为补充。而目前看来,非国有商业银行日益“工农中建化”,逐步沦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难以达到与国有商业应行互补的目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难的问题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至于对国有银行形成有效的外部竞争压力,使双方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壮大,现在看来已经不太可能。
因此,学界人士纷纷指出,银行业改革势在必行,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由于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国家对银行业的控制还是比较严格的,民营银行短时间内还难以出现。但是,对应于目前银行业的现状,要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银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满足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就必须有新的金融机构出现。据东方网8月16日消息,在浙江有9家和6家民营企业相继联合创建“中瑞财团”和“中驰财团”。财团向外宣称,企业的运作模式是“集金融、实业和贸易为一体”,在企业融资方面具有互质。民间财团的脚步似乎已直逼民营银行。因此,笔者设想,以互助财团形式出现的金融机构,未尝不是解决当前矛盾、替代民营银行部分功能的一种有效尝试。
此处所说的互助财团与欧美日本等传统意义上的财团是不同的。传统意义上的财团其经营范围并不局限于金融业,而本文所说的互助财团其经营范围主要是企业融资,“中瑞财团”和“中驰财团”的性质相对而言较为接近互助财团。但是互助财团的确切内涵还需要在现实经营活动中予以充实,毕竟互助财团是笔者的一种设计构想,它是具有成长性的,因而不宜限定得过死。所以在此笔者不对这一概念做深入的界定。
二、互助财团的设立原则
互助财团是过渡性质的,因此其设立原则首先要考虑其成长性,也就是说互助财团在设立之初其功能不必同银行一样完备,必须为他留下成长的空间;由于互助财团还具有试验性质,所以其风险性必须是可控的;作为金融机构,其经营行为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管;同时,互助财团的本质是企业法人,不是政府机构,因此政企必须分开。在此前提下,我们将认为互助财团应遵循如下设立原则:
1.互助财团应由民间资本自愿、自由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互金融机构。主要调节企业间资金余缺,为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也就是说互助财团是市场化条件下的产物,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立,从而脱离以前金融机构政企不分的现象,按市场化原则,严格依法准人与退出。但是,由于该机构是过渡性的,因此其经营范围必须受到一定的约束。
2.互助财团的服务对象仅限于入股的企业,即实行会员制。企业按其入股比例享有相应的特别提款权比例。互助财团实行会员制主要是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防止经营失败,成本外化。
3.互助财团的业务范围仅限于企业会员间的融资借贷,不从事普通的人民币存贷业务。这主要是出于金融安全性考虑。
4.互助财团的设立应以经济区域为范围,而不是以行政区域为范围。因为同一行政区域内经济发展状况未必一致,而且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设立互助财团也难免不受地方政府的干预。同一经济区域内设立互助财团,使之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从而促进该地区的发展。
5.互助财团的经营行为受中央银行的指导与监管。这是为了使互助财团的发展沿着我们所预期的方向进行。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迟早的事情,互助财团就是一个过渡桥梁。因此,互助财团就是民营银行的前身,所以其行为须受中央银行指导与监管。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地方政府对互助财团的行政干预。
6.互助财团的设立由中央银行审批。
三、互助财团设立的依据
首先这种互助财团是过渡性质的,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完全市场化、而国有与民营企业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一种暂时满足企业金融需求、弥补国有商业银行供给不足的金融机构。国有银行成立之初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国有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其微观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变革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并不是同步的,而是大大滞后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这样,处于不同体制下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博弈,国有商业银行无疑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大量大坏账的形成与此不无关系。
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大量兴起,统计数字表明:2002年上半年,我国私营企业增长到221.52万户,从业人员增长到2930.61万人,注册资金增长到21042.79亿元,产值增长到7371.83亿元。四项指标分别比1996年增长了170%、150%、461%和28%。而民营企业的投资贷款却几乎为零,与之相对应的能够为之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亦鲜见。虽然几乎所有竞争性领域都已向民营经济开放,但银行领域依然由政府严格控制,因为发展民营银行的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到位。
(1)利率尚未市场化。在我国目前的金融抑制特别是现行金融管制情况下,民营银行是很难通过价格(利率)同国有银行竞争的。国有银行的信誉实际上是国家信誉,在这方面民营银行是无法与之竞争的。民营银行只有通过价格优势来赢得客户。在利率尚未市场化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
(2)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在当前的一行业体系中,基本不存在独立的商业信用,国家是最后担保人。因此,存款保险制度是多余的。但是,对民营银行而言,其本身是一个追求利润的企业,存在不确定的经营风险,一旦经营失败,企业破产,其成本就会外化,必然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冲击。
(3)金融监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银行监管的法律制度过于原则化,侧重于业务监管,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过程中主观性、随意性很大。
这样,一方面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又不能进入银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
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就是一个开端。“先股份,后上市”的思路是目前各方普遍认为最为稳妥的步骤。但是,我们应当明白,同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国有商业银行的的改革也必然是一个不断试错的漫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而言也不可能一改就灵。这样,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其融资需求在短时间内仍然得不到有效的满足。
面对这样一种困境,我们认为允许民间资本设立互助财团作为解决当前矛盾的一种过渡性金融机构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这一方面解决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对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有效的外部竞争,使其具有了改革的外部压力。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民间资本大约有12万亿以上,仅在浙江省,“十五”期间民间资本就多达8300亿元。因此,从资金方面来看也是非常充足的。同时,由于互助财团是实行现代公司制的独立法人,是完全市场化的,而且不开展普通的人民币存贷业务,其金融安全性应该是可控的。
四、互助财团的发展前景
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一样,互助财团也必然是在不断试错中发展的。如果互助财团发展健康,那么让其逐步进入银行业,从而与国有商业应行形成全面有效的竞争;同时亦可对国外的银行资本形成有效的竞争。这也正是我们们所希望看到的。如果说在发展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其风险的可控性强,亦不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太大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地说,互助财团的设立就是为了逐步演化为民营商业银行。互助财团的设立是在目前考虑到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的需要而选择的一种过渡形式。主要是为了满足目前一部分企业的贷款难问题。但是,随着自身的发展,互助财团在逐步完善其现有业务的同时,也会逐步扩大其业务范围,从而对现有的银行业形成有的竞争,迫使整个行业不得不进行创新,不得不进行改革。这样我们设立互助财团的目的就算达到了,互助财团就可以演化为商业银行。由于设立之初就有种种涉及金融风险、金融稳定、自身发展等方面的考虑,其发展的方向性十分明确,措施也相当完备,可控性很强。因此,互助财团的最终归宿就是银行业。
当然,互助财团不排除失败的可能性。纵然我们的措施非常完备,但一些突发性因素还是在我们的可控范围之外。我们之所以设立互助财团而不是民营银行,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互助财团是过渡形式,是用来试错的,因此风险性较小,可控性强,即是出现问题,我们的回旋余地也很大,不会使成本外化,造成大规模的社会资源浪费。而且,即使互助财团失败了,也只能说明本文提出的互助财团的概念失败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步伐不会停止,进入形势也会是多样的。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因此早准备要比晚准备好。互助财团作为一种过渡形式是目前民间资本的一个重要选择,也是银行业改革的一种必要尝试。
五、小结
民间资本的活力取决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独特的信用链。体制外循环的资金流既是对体制内金融功能不足的补充,也是对体制内金融制度改进的外部推力。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1973),给民间借贷活动提供了生存空间。一味地把地下金融合法化,或一味地取缔地下金融活动,有可能影响民间融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长期的独特的信用关系,中断有效的信用链,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民营银行的产生、发展是市场选择的自然演进结果。林毅夫指出,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路径选择应该遵循自下而上、自小而大、符合经济发展自身规律要求的原则,其机构设置和规模升级的基础是具有自生能力的自我扩张。互助财团正是基于此种考虑而设计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目前学界讨论十分激烈的民营银行设立问题,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变通的方式,在可控的环境中设立一种中间形式——互助财团,通过对其可控性的发展,逐步解决目前争论的问题。作为对目前银行业的一种补充,也是对银行业改革的推动,民间资本在目前看来是我们的最优选择。作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过渡形式,互助财团一方面绕开了国家相关的规定;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民间资本的一种创新,是民间资本发展的一种需要;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争论,是边实践边争论,而不是只争论不实践。互助财团的优势就在于它的中间过渡形式,即它的可成长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不断的修正。在本文讨论当中,一定会存在诸多的不足,毕竟互助财团还是新生事物;但是,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互助财团的现实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参考资料:
[1]易纲.中国银行业改革思路[J].中宏网,2004.06.08
[2]崔殿成.银行业重组的制度约束与改革[J].重庆金融,2004,4
[3]樊纲.发展民间金融推动金融改革——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思考之九[J].中国经济时报,2000.09.12
[4]徐诺金.关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J].金融研究,2003.12
[5]董红蕾.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路径选择——台湾的经验与启示[J].财经论丛,2003.2
[6]陈峰燕.我国开放民营银行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南通论坛,2003.6
[7]邱兆祥.关于民营银行问题的若干思考[J].金时网,2003.10.13
[8]徐滇庆、巴曙松.我们呼唤什么样的民营银行[J],中国改革,2002.10
[9]王自力.民营银行准入:目前还宜缓行——兼与部分呼吁开放民营银行的同志商榷[J],南方金融,2002.8
在利率管制时期,银行可以获得稳定的利差,规模管理是最有效的手段,有规模就会有利润。因此,在银行实践管理中,预算、统计、评价和决策都是用存款规模、贷款规模和中间业务收入规模等指标体系,无需知道业务拓展的成本以及相关的投入产出,也无需确定价格策略和价格政策,利润也只是在期末结算的会计概念。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了,规模已经不再是关键指标,提高存款利率就能够提高存款规模,有规模未必就有利润。银行的内部管理需要综合考虑规模、效益和质量等多方面因素,需要管理会计等管理工具。中小商业银行原有的“同质化模仿”策略未必能够有效果,制造业惯用的“价格战”可能会导致中小商业银行声誉受损,唯有依靠“价值创造”的差异化特色经营以及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在激烈竞争市场谋得一席之地。管理会计的核心理念是价值创造,所有业务和经营管理和资源配置都是基于价值创造为基础,具体每一个业务都要综合考虑规模、价格和收入、成本和投入以及风险和损失等因素,所有责任主体都要考虑投入和产出,实现盈利管理的全覆盖和全流程管理。
二、管理会计如何促进商业银行的管理转型
管理会计发端于成本会计,成本会计仍是管理会计核心基础和底层代码,银行管理会计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计划、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由于银行的间接费用占比非常高,成本核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中小银行的管理会计通过收入确认和成本核算的方法,包括收入确认、直接成本归集、间接成本分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预计损失和坏账、相关税负分摊和经济资本成本,实现对产品、客户、机构、人员等多维度的收入、成本和盈利核算和分析。由于银行的海量数据,管理会计的应用都是以系统开发为起点和基础,管理会计系统的核心是以盈利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系统本身,包括上述收入确认和五大成本的核算等内容,即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块、成本分摊模块、经济资本模块和盈利分析等模块。以此为核心进一步延展到预算管理系统和绩效考核系统,实现预算、核算和评价的管理循环闭路,进一步延展到客户产品定价系统以及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等领域。管理会计促进商业银行转型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管理会计推动银行由“规模驱动”型向“价值驱动”型转型。管理会计本质是多维度的盈利管理体系,是盈利和价值管理体系的核心。管理会计可将“价值创造”理念和战略向各个责任中心、经营产品和客户落地,将价值目标分解到各个责任主体、各个产品和目标客户。管理会计将综合价值创造目标分解到不同经营单位、管理部门,衡量、测算和评价每个责任中心的利润生成、成本节省和价值创造。全方位的价值管理,对前台营销部门实行利润管理,对中后台支持和管理部门实行全面的成本管理,既向外部客户要利润,也要向内部管理要利润。二是管理会计推动银行由“粗放式的规模管理”转向“精细化的综合管理”。商业银行的“粗放式的规模管理”源于过去30年来的国内经济稳步高增长的宏观环境和银行保护政策,中国经济将走下高增长的平台回归到平稳的低速增长平台,于此相适应的,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子不能持续,差异化的战略、对小众群体个性化营销、内部精细化的综合管理是银行安身立命的必由之路,责任管理、全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工具将广泛用于内部管理。三是管理会计推动银行向“客户价值提升”的方向转型。客户导向是商业机构经营的根本,但是将客户导向的理念体现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管理会计的支持。管理会计可以实现对客户和客户群的所有业务综合分析和盈利核算,可以促使提供多产品综合营销,提升服务的综合价值,使客户获得一揽子服务和整体的服务方案。管理会计对产品的成本准确核算,有利于在获取合理利润的基础上向客户提供有竞争力价格的服务。管理会计的核算可以展示有价值的客户和产品,从而为这些产品和客户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三、中小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的路径
(一)建立规范的责任中心、产品体系和客户分类体系
1.构建稳定和清晰的责任中心体系
构建稳定和清晰的责任中心是责任会计、责任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有助于建立稳定可靠的管理会计系统,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减少运行成本,也有助于责任中心经营的常态化和长期化。缺乏稳定清晰的责任中心体系,会导致组织架构边界模糊,责任主体的权责利不匹配,增加内部管理难度和各种内耗,无法实现责任主体目标与全行整体目标一致。组织架构和责任中心的经常变化,会诱使管理短期化和经营短期化,只重视当期的考核业绩,而忽视长期的管理提升和市场培育。建立稳定和清晰的责任中心体系,首先要有明确管理,稳定组织构架和管理路线,明确是总分支结构体系还是事业部制体系。无论哪一种管理组织构架都可以在管理会计系统中实现,但是经常变化和模棱两可的组织构架会影响系统的长期稳定。总分结构的管理体系,应将上级部门的产品开发和管理等的成本向下分摊;事业部制管理系统,可将产品研发、营销和风险管理等团队内部化,成本和权利边界较为明晰,所以有些银行在推行管理会计时同时推行条线化的事业部改革。其次,确定责任中心的种类,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和成本中心,对责任中心的类型确定直接影响对它的管理模式,也会影响对其发生成本的处理方式。对不同的责任中心要明晰其功能和边界,减少交叉和重叠。最后,确定责任中心的细度,有些管理精细的银行,可以将单个客户经理作为一个责任中心;大部分银行是以团队作为责任中心,例如,将网点的进一步切分成运营责任中心、零售营销责任中心和对公营销中心、以及各个事业部派驻的团队。
2.形成全行统一规范和可拓展的产品体系和产品清单
银行产品是商业银行对外经营和服务活动的最小单位或组合,是商业银行获得利润的最小单元,同时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点。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建立产品体系和产品清单,管理会计系统的产品体系应与其他系统的产品或类别建立对应关系,应作为全行统一的体系。产品体系应该开放灵活,以适应以后产品的拓展和更新,以及各个责任中心体系的变化。
3.建立多维和灵活实用的客户分类体系
管理会计系统提供客户维度信息,可分析单一客户、客户组合(企业集团)和客户类别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分析。客户的分类管理要有利于有针对性的管理和营销,例如不同的定价策略、产品搭售、定向营销等。客户的分类需要业务部门深入介入,需要业务部门对当前的客户分类进行梳理,构建全行统一视图的客户分类体系。
4.建立其他分析维度的结构和分析体系
其他包括渠道维度、科目维度、币种维度等等。渠道维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析维度,渠道可以是作业渠道,主要包括柜面、ATM和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移动银行和短信银行)等渠道,也可以是获客渠道,比如客户经理、柜面、电子渠道等。
(二)清理数据源和规范上游数据,视条件建立数据仓库
管理会计系统要实现对机构、产品、客户、员工进行多维盈利核算,所需数量较大,各种数据来源于上游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以及还需要客户关系信息、薪酬管理信息等。但是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不同系统之间不能形成有效匹配,各种数据未能有效整合,有数据不齐的“零散数据”,有数据不连贯的“信息孤岛”,有重复但又相互矛盾的“数据混乱”。因此,需要进行大范围的数据整理和规范。数据清理首先要确认管理会计的数据单元,即数据粒度,商业银行的数据单元可以是账户、客户、借据和交易,一般多以账户作为数据单元。如果以账户作为数据单元,那么就需要规范账户信息,保证账户信息的完整性,包括金额、期限、收付息等等完整信息,内部账户也需要按照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非账户数据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虚拟账户,例如对中间业务收入和支出需要建立虚拟账户。对财务和薪酬信息,需要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将费用核算进一步细化核算到员工、产品、网点等责任主体,逐步增加直接费用减少间接费用,逐步减少公共费用,如果难以直接核算,可选择时机建立相关费用分割机制。为了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需要进一步丰富维度信息,根据数据的维度分析的需要,不断完善产品信息、客户信息、机构信息、客户经理信息等。客户信息的不完整或不规范可能是中小商业银行经常遇见的问题,因此,大规模收集或补录客户信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大数据时代,客户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和经营的重要资源和财富。数据的精细化要求应与管理的精细化需求一致,例如以机构为单元管理模式的数据要求可能会比以条线为管理单元的要求更低,以个人为管理单元的模式要求的数据精度会更高。管理会计系统是内部管理的核心系统,所需要的数据基本覆盖商业银行中的大部分数据,可以此为契机整合和清理全行数据,建立规范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字典,有条件的银行可建立数据仓库,夯实全行的数据质量。
(三)统筹规划系统体系的建设,逐步推进系统开发
如前面所述,管理会计系统涵盖范围比较广,不可能一步到位,管理会计系统的建设往往只有开始没有结束,需要根据管理不断精细的要求不断深化,也需要根据上下游数据和系统的变化进行改良和优化。管理会计系统建设的范围很大,可以根据中小银行的业务侧重,抓住重点逐步推进,比如先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作为第一步,然后推进经济资本,最后推进费用分摊,在管理会计系统全成本核算功能完成之后,根据管理需要逐步推进客户定价、绩效考核和客户管理等应用。管理会计系统的模型和方法没有统一规则,不同银行之间不能完全借鉴,中小银行由于自身限制不可能向大中银行那样大规模投入和精益求精,宜由粗到精,先易后难。比如,转移定价方面可以先应用于存贷款业务,对资金业务采取简化的定价的方式,再过渡到完整的内部定价方式;在经济资本方面可以先直接采取监管资本中的标准权重法,权重和缓释都采取监管口径,减少内部争议,在观念和条件成熟后,再探索内部评估的经济资本法;在成本分摊方面可以先仅仅归集直接成本方式,对中后台的成本采取简单的分配方式,在条件成熟后,进一步加强财务开支的精细核算,并对中后台逐步应用推进作业成本法;在收入确认和交叉销售,可以先采取双算的方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一步采取分成的方式。管理会计系统是后端系统,其精细化程度和功能的实现需要上游数据支持和完整。比如,管理会计系统中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的数据需要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经济资本中的风险缓释数据需要上游低押品数据的完善。因此,管理会计系统建设需要统筹全行的业务推进,根据管理需要,优化管理会计系统优化,进而推进前端系统建设和优化。
(四)宣扬管理会计理念,循序渐进推广和使用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系统的推广使用与“价值创造”管理理念推行是相辅相成,没有理念的推行和宣扬,系统就没有运用的土壤;没有系统使用,理念也会成为空中楼阁。管理会计的推广和使用需要与理念推行如影随形,不断的培训和宣讲是必不可少的,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小银行推广使用管理会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急于求成,一股脑的开发所有模块,一次性投入考核和分析中,会导致内部各部门和人员不能接受,产生抵触情绪,对有关方法和理念也是囫囵吞枣,没有消化和吸收,甚至干脆放弃,被动接受,把管理会计作为不可理喻的“黑箱子”;二是畏头缩尾,认为数据不够精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理念不能普遍接受,现在经营状况也还可以,始终认为条件不成熟,不敢贸然推进,使得管理会计始终处于“实验室”阶段,或者即使管理会计系统上线了,但是由于管理会计的成果不能用于业绩评价和考核以及决策依据,而一直作为一般分析的工具,管理会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四、结语
缺乏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和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我国的银行业目前呈现“四家独大”的现象,其他能起到一定竞争作用的就是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各个银行之间尚未形成激烈的竞争格局,这样安稳的局面肯定是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对于银行业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的提升更是百害而无一利,而且还大大影响了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市场竞争途径的有效性,不利于形成银行对经理人的有效约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银行家市场还未形成,由政府相关部门所代替的行政色彩浓厚,特别是国有银行大都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这使得这种现象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二、国有银行管理体制缺陷的解决措施
(一)实行更加灵活的人员聘用机制
完善激励制度,优化人员结构。要做到不唯关系,不唯学历,只唯能力的用人原则,在对待应聘者时,要着重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和人品,而不是把他的背景和学历作为聘用的指定条件,坚决做到谁适合、谁能行,谁就上。对分支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实行公开竞岗上岗的改革措施,上级行对下级行下达中期经营目标,在中期考核结束后对于考核优秀的可留任,对完不成经营目标的予以劝退,通过这种竞争激励方式,激励管理者和员工更大的潜力,使银行的利益最大化。
(二)加强监管,逐渐去行政化
在银行业,除大力加强外部监管力度以外,还要逐渐放宽银行审批程序,积极鼓励发展民营和外资银行,改变目前我国银行业“四家独大”的强制垄断性局面,要给民营银行更多的机会和权利,支持他们的发展,更要促进外资银行的发展,这样,便能建立长效的竞争机制,这种政策并不有损自己的利益,在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强大时,必然将推动国有银行的改革,最重要的是通过改革不仅提高了国有银行在国内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更有利于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而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另外,通过去行政化后,将给国有银行更大的自主经营空间,更能提高国有银行经营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促进银行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外部资本积累
所谓外部资本积累包括上市、财政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都属于外部积累资本的方式。根据目前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上市的国有银行中,其资本充足率相对可以,达到11%以上,但在其内部构成中,附属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所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就是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水平,这种方法较为积极有效。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国有银行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应该着重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这种能够增加附属资本的方式。其对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根据国情,适时推行ESOP
(一)测试输入要素自身分析
在银行管理系统中,系统功能输入主要包括文本框、下拉框、选取、日期等。测试输入要素自身分析如下:首先根据具体功能输入判断其合法性;然后确定输入要素规则中取值的有效等价类个数,每个要素规则的1个有效等价类为1个输入要素测试点;最后汇总所有输入要素的有效等价类ni=1∑ftpi,记为FTP。
(二)单一功能输入要素分析
单一功能输入要素分析是从需求文档出发,通过对每个单一功能可能涉及的规则进行输入要素测试点计数,求得该功能点的输入要素测试点数。首先按照需求文档功能框架对每个单一功能涉及的输入要素进行枚举。接着根据业务规则的要求,从输入要素的值域出发,分析可能的取值,确定其等价类。然后计算等价类组合总数,如果等价类取值之间有判定或者依赖关系,则输入要素之间等价类数相乘,否则相加。最后将单一功能输入要素所有等价类组合计数的测试点相加,汇总得到单一功能输入要素测试点nj=1∑sftpj,记为SFTP。
(三)组合功能输入要素分析
在银行管理系统中,组合功能是多个单一功能业务流、数据流的组合,包含多个组合实例。首先结合输入要素自身分析,得到组合功能中单一组合实例中的单一功能的输入要素个数,根据输入要素个数和组织级定义,计算出该功能相应的复杂度C,则该功能的输入要素测试点为1×C。然后汇总该组合实例中所有单一功能的输入要素测试点,得到组合功能中单一实例的输入要素测试点计数。最后枚举管理系统中所有可能的功能组合实例,所有功能组合实例输入要素计数点之和即为组合功能输入要素计数点nk=1∑mftpk,记为MFTP。
(四)测试劳动生产率
软件测试生产率包括测试设计生产率和测试执行生产率。影响测试设计生产率的因素有:测试用例的可重用性、测试用例的复杂度、人员熟练度等。影响测试执行生产率的因素有:测试用例的复杂度、测试用例的可执行性、人员熟练度、测试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的稳定性和可用性、测试数据的可用性、测试工具的复杂度、业务复杂度等。结合企业级和项目级劳动生产率,可以确定项目采用的测试劳动生产率TLC。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估算出基于输入要素分析的测试点总数,即测试工作规模TS=FTP+SFTP+MFTP。根据测试工作量=测试工作规模/测试劳动生产率,可以计算出技术活动工作量TAW。
(五)非测试技术活动工作量
非测试技术活动指测试过程中的测试计划撰写、测试环境准备、测试管理与沟通、测试总结等活动。在定性与定量结合估算的模型中,需要考虑非技术活动风险因素,包括测试人员经验、项目需求清晰度与稳定性、关联系统接口复杂度、测试条件完备性、测试资产要求、测试质量要求、测试全面性等。结合风险模型:RNTAW=NRNTAW×(1+beta)。其中,RNTAW为考虑风险因素非技术活动工作量,NRNTAW为不考虑风险因素非技术活动工作量为,beta=人员经验+需求清晰度与稳定性+关联系统接口复杂度+测试条件完备性+,根据项目经验,beta的取值约为-0.5~0.5。
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