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17:59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专业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育专业论文

第1篇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第2篇

搭建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艺术综合技能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从目前情况看,仅仅依靠校内教学考核和校外实训实习,已经无法全面提高并检验学生综合艺术技能,应该多渠道辟建新的教学平台,广泛开展各类幼儿艺术教学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训练、交流平台。高职院校要结合落实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科学调整《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分配校内外艺术教学的课程和实践比重,通过课堂教师指导、课余学生自主训练、校外入园实际应用等多种途径,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需求和新时期幼儿健康快乐成长需要。要广泛建立校内外艺术实践教学基地,采取自主建设音乐室、器乐室、美术室、游乐室、娃娃剧场等校内实践场所,为学生课内外实践演练创造良好条件;采取“校企合作”方式,联合幼儿园和幼儿艺术教育机构,组建各类幼儿实践教学和艺术教学基地,组织专业学生定期入园入校进行观摩学习和实践锻炼,着力提高专业艺术技能,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要探索组建学前教育专业联盟,由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系(室)牵头,以社会大中型幼儿园、幼儿教育机构、艺术学校为骨干,以教育主管部门、幼儿教育科研机构为支撑,打造集教学、科研、实践为一体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全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发挥各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和学前教育事业服务。要搭建网络教学和交流平台,利用新时期媒体传输、电子网络化教学媒介和互联网等方便快捷的渠道,加强校企之间的工作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锻炼情况,开展网络教学和经验交流,整合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效的技能知识,让学生在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

二、积极创新和拓展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新模式

坚持“选准载体、注重实效”,通过载体创新建立新的艺术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加快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方式创新。要改变以往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脱节的实际,采取边学习、边实践方式,大力拓展“在工作中学习”的“走园”教学实践模式,首先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课堂理论教学,由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工作环境,在模拟幼儿教学过程中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打牢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然后每学期集中一定时间,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入园观摩幼儿教学工作,与教师一同进行听评课和教学研讨,帮助学生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找准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最后,组织学生入园进行实训锻炼,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和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是丰富社会化实践活动内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联合幼儿园和幼儿艺术学校开展幼儿艺术实践活动,由专业学生组织编排和演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组织协调能力,展示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实践教学风采。三是打造校内艺术技能竞赛活动体系。按照“每月一技、先易后难、全面拓展”的思路,以提升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为载体,以整合各专业师资力量为保障,推出“基于专业成长的活动导航”,围绕提高专业学生艺术技能和教学水平,设计和开展各类艺术精品活动,在每学期开展不同内容的技能竞赛活动月,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建设精品活动和品牌活动,建立完善竞赛的组织和考核制度,逐步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竞赛的常态化、综合化和制度化,通过竞赛活动的互相比学,为学生搭建学促交流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

三、努力培养和锻造一支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师队伍

师资力量决定教学质量,加强学前专业艺术实践教学,必须培养一支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优秀教师队伍。一要加快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转型。围绕提高学生艺术及综合技能,引导教师主动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做结合、知行合一,对艺术技能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加以改进,使之适合学生的成才需求,适应幼儿健康成长和社会用工实际。二要加强教师专业基础理论培训。立足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和教学水平,采取派出学习、考察交流、教学研讨、学院授课培训、公开听课评课、教师自学等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补课”和“充电”,提升专业教师理论素养,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三要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科研工作。要对推进艺术实践教学社会化模式等工作进行立项研究,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创新工作方式和载体,及时总结成形经验,用以指导实际教学工作,检验改革成效,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研究体系,推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科学化和高水平发展。

四、牢牢把握和应用好提升艺术实践教学水平的新资源

第3篇

创业教育是一种站在创业者的角度进行审视的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市场的分析能力及解读能力,帮助学生保持清醒的就业头脑,利用学生潜在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摆在面前的专业取舍与就业抉择。因此,就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来说,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应用性的有效措施与途径,同时更是保证学生就业质量与择业效率的重要策略。

二、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基于这一认知基础之上,结合当下高校专业教育现状来看,要想保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效率,建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一)清晰的创业教育目标定位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而且必须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尚无清晰的定位。回顾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创业教育是以缓解就业压力为首要目标提出和发展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动因,各高校把创业教育作为缓解就业的“第二课堂”教育,严重扭曲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使得高校创业教育定位模糊。许多高校把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为企业家速成教育,开展高校创业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成立企业,培养未来的老板,在学科上侧重于创业知识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这显然是一种“拔苗助长”式的做法。

(二)开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就要进行课程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任何教育模式都需要科学的体系作为支撑,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虽然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但是也不能例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专业特色及特点,对学生今后将要面临的就业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站在创业者的角度来看待相应的专业领域,这样一来,不仅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科学分析能力,同时对于学生专业能力适应性的提高来说,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多层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的关键,高校要完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客观上需要一支精于业务的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依托于经济和管理类专业教师和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政工干部。客观地讲,尽管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因为自身缺乏实践,特别是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绝大多数老师难以胜任创业教育的工作,创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结语

第4篇

对于地方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而言,全程实践教学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模式,是在和中小学、幼儿园合作的基础上将实践贯穿于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实践的过程。无论在时间分布、规模形式还是实践内容上,它有别于过去“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也不同于传统实践教学的内容单一的实践学习,全程实践教学更突显实践性,注重全程化,有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实践内容丰富,在增强师范生职业认同,提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方面效果显著。

(一)从核心理念上来看,全程实践教学更突出实践性,注重全程化教师职业的“双专业性”决定了其养成时间及过程绝不可能一次成型,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教师的养成需经历一个“外化—内化—外化”的过程,即首先要从认知上进行教育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其次内化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再次通过教育、教学行为上表现出来,这一系列的过程决定了实践教学活动的长期性。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容易将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分隔开来,课外实践学习变成课堂理论学习的附属品,而全程实践教学旨在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内外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突显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实践的全程性,是一个四年一贯、连续不断的养成教育过程。

(二)从操作过程中显现,全程实践教学更体现过程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虽然着重实践教学环节,却弱化了实践教学的整体功能。全程实践教学着眼于实践教学的整体性,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通过系统梳理、整体优化,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巧妙地将各个阶段、多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构筑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随着实践环节的计划性引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自然而然逐步养成。以新乡学院为例,教师教育专业第一学期开设“专业思想导引课”,邀请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教务主任、优秀教师进入大学课堂,并安排学生走进中小学、幼儿园参观,了解教师职业工作的基本特点,确定自身教师的职业认同性;第二学期主要通过观摩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体验教师工作,初步了解中小学、幼儿园的常规教学活动;第三、四学期观察并记录中小学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言行,进行模仿学习,在大学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行为背后的实践性知识;第五、六学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应用,实践操作,“在做中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反思;第七学期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在模仿、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创新实践,形成个人教育、教学特色;第八学期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好教育教学活动的记录、调查与分析,撰写实践论文,并进入职业选择与定岗阶段。

(三)从师生关系上来讲,全程实践教学引用双导师制师生关系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显著作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多是在高校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实践活动,而全程实践教学采用双导师制,即在高校配备专业导师,同时在中小学、幼儿园聘请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大学专业导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培养、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其职业发展,在四年时间里使得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师职业技能得到全面、系统的指导和训练,综合能力与心理素养得到整体提升,实现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的“无缝对接”。三、地方院校心理学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估经过实践探索,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再觉得理论枯燥无用,而是带着实践中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凭着理论知识进入一线实践,理论和实践交叉融合,螺旋上升。通过对新乡学院2013级教师教育专业发放《全程实践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0%的学生对实践改革模式持积极参与的态度,33.7%的学生愿意“尝试看看”;48.7%的学生反映在实践过程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是中小学指导教师,26%的学生觉得实践过程中接触的中小学生、幼儿给予自己的影响最大;62.6%的学生认为“教师专业思想导引课”的开设很有必要;97.3%的学生认为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对自身教师素质提高有帮助。实践合作单位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也普遍反映全程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便有机会接触一线实践,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较快的适应能力。

二、地方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深化与反思

(一)实践参与者的反思与提高1.实践者的角色转变社会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师范生在参与全程实践活动中会发生“学生”与“教师”角色的来回转变,也同时承担着既为“学习者”又是“教学者”的双重角色。多重角色之间、新旧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而处理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就是角色学习,通过对教师的模仿学习、观念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提高角色扮演能力,使角色得以成功扮演。同时也需要指导教师对实践参与学生平等对待,不要仅仅把他们当成被指导的学生,而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同行,以加快他们的角色适应。角色转变是全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关键,当实践学生进入中小学、幼儿园一线现场,只有深刻地以教师的角色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学习、形成教师实践性知识,才能更深入地认识教师的职业要求,这时候所有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概念便开始和实践融合,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验证。2.实践者的态度意愿问题态度和意愿是决定实践者参与行为的投入度和深度,如果实践者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投入度,会更有助于全程实践教学效果的呈现。实践者的态度和意愿一方面来源于个人内在的动机和需要,一方面也需要学校给予积极引导、动员,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积极强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能够发现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并用之有效,便可起到正强化的作用。

(二)实践内容的细化与深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个体的经验建构起来的。知识的真正获得不是靠知者的“告诉(telling)”,而在于学习者的“亲身体验(personalexperiences)”所得。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很好地回答了知识的来源与形成过程。20世纪初,杜威倡导的从“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教学思想是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实践层面的操作具体化。全程实践教学就是倡导从做中学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如何做,需要基于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行计划,要细化实践内容,否则学生进入实践“场”后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处于茫然的状态。全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根据学期发展循序渐进,整体上来讲,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应该是学徒型,主要是观察学习,以模仿为主,对实践环境和活动内容有全局的了解,分析教育现场的事件、行为;三年级是应用型,以实践为主,边做边学,边实践边思考,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在实践中应用、检验;四年级是融合型,在前期模仿、应用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结合个人特点与优势进行创新实践,逐步成长为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新秀。要促使全程实践教学内容得以深化,不停留于表面,需要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以团体的形式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焦点深化”,从“是什么”到“为什么”,从外显行为到内在心理,从行动到知识进行总结、思考、内化。

第5篇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系统规则的基本理解,而语言应用是指在具体的场景中语言的真实使用(Chomsky,1965:3)。具体而言,语言能力是指人脑中所储存的语言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识别、理解和组织话语的能力。在语言交际中语言能力具体分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听、读是理解别人说的话,说、写是表达自己的想法。语法能力是语言能力能力的基础,但语法掌握得好并不意味着能顺利完成语言交际活动。所以语言应用能力不能只是强调语法知识。1997年教育部成教司颁布的《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专科)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高等教育英语专业(专科)的合格水平,成为德才兼备的实用性英语人才”。该文件明确提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英语教学中应该突出“成人、业余、实用”的特点,加强“听说”训练。这说明满足处于不同需求层次、来自不同行业学生的提升自身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应该是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即使继续教育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相对稍弱,但如已经达到了其入学时的既定目标或工作所需的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那么这样的教育在对成人的继续再教育是成功的。

二、继续教育英语专业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进展,我国的继续教育曾一度蓬勃发展,为各领域培养了大批的“后起”人才。继续教育英语专业也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批适合企业及单位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批人才。然而,在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继续教育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作为继续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英语专业也面临严峻考验,即生源质量下降、生源逐年缩减。要应对这一挑战,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至关重要。“学以致用”对继续教育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意义尤为深刻,因为大部分学生是出于工作需要而再次进校接受再教育。学生及所在单位都希望继续教育这一过程一结束(甚至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学就可以应用于工作中。这就需要继续教育学生获得一定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书面和口头交流活动,能够完成不同场合中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但在现实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却会遇到各种困难,有时甚至陷入困境。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经过两年半的专科或专升本的学习,在英语语言应用上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发音不准、听说能力较差、写作水平较低、无法完成正常的日常英语或中英交流活动。也有大部分同学在学士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了大麻烦:标点乱用、常用词的错用或乱用、词性不分、语法混乱、逻辑不通等问题层出不穷,甚至连论文的英文题目也常出现词性错用和语法混乱的现象。每年指导论文的老师都会为此焦头烂额、疲惫不堪,以至于学生要不要写毕业论文都成了领导和老师要面对的难题。改变这种现状、有效地完成对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任务是继续教育英语专业要完成的艰巨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具体分析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三、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1.社会、学校、教师方面的因素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而成人教育既是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的前身。虽然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已经取得了明确的法律认可地位,但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仍备受争议,仍不被很多人所接收和认可。即使是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国家教育部对成教和继续教育的政策也不稳定,甚至一度“淡化”继续教育。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足,这使得继续教育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并不断被“边缘化”。这与发达国家对继续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相差甚远。受此影响,很多单位和企业都将继续教育的毕业生排除在录用范围之外。即使一些学生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专业四级、甚至专业八级的考试,依然会在就业和报考研究生考试时时受到种种限制。这种现实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为学生培养而尽心尽力的老师备感挫败与不公。制度与政策的逆向倾斜必然会造成教育的不公,进而会影响师资分配失衡、教育资源配备不足,这势必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普教和继续教育分而治之或将继续教育学院分离出大校本部单独划院治理。还有的高校将继续教育学院从财政和教学剥离出大校,学院自主教学、自付盈亏。继续教育的国家财政支持几乎没有,学生的学费又远远低于普教,这使继续教育学院财政陷入危机甚至入不敷出,只好搭载其他的培训项目来勉强支付教师工资。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师也不能得到大校其他学院老师同等的培训机会,尤其是海外学习机会,而这对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和职业发展息息相关。没有素质过硬的老师怎能培养出能力强的学生呢?教师的积极性是其责任心的前提与保障。高校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也使得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没法平等享用大校图书馆等学习资源。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这些在校外难以找到的资源。

2.学生自身因素

继续教育是面向全社会招生的,这一点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的生源大多是优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而参加继续教育入学考试的大多是普通高考落榜学生、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职高或技校毕业生、或者是一些参加过工作后有打算提高自己文凭的公司职员等等。近几年,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使得继续教育一部分相对基础好的生源流失。社会的不认可也影响了继续教育生源的数量。这使得继续教育陷入了入学考试的考试难度偏低、录取分数偏低的境地,导致很大一部分英语基础极其薄弱、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涌入继续教育课堂。这一现状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给老师授课和学生听课都带来了难度。在课堂上,尤其是以英语为代表的语言类的课堂上,一大部分人难以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而老师也无法在短期内培养起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无法填补大部分学生十几年的英语方面的空缺。从而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听不懂、跟不上、没兴趣。少部分优秀学生因为老师放慢讲课速度,降低课程难度而难以在专业上取得更大进步。继续教育生源广而杂,这也导致继续教育学生年龄结构的多元化。

继续教育学生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8-40岁之间。而其中年龄偏大的学生很多已结婚生子,或者是已经有了使自己忙碌奔波的工作。这一现状为继续教育的英语课程设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一个人学习语言能力的最强时期是在少儿时期,而这些年龄偏大的学生虽有比适龄普通本科学生更强的自控能力,可是他们的语言学习能力的偏差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挫败感和不自信。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导致在英语学习中词汇和语法成了这些超龄学生的老大难。不自信和惶恐的心理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的提高。此外,虽然继续教育的主体课程分布在周末及工作日的晚上,可还是有很多学生还是会因为家庭或者工作方面的原因难以全勤,甚至有少部分学生从不出勤。而外语的学习需要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保证达到一个量的积累。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时间不能保证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复杂的学生群体构成,多元化的年龄分布使得继续教育的学生群体不再像是单纯的学生群体。而更像是一个缩小了的社会群体。一些在学业或工作中遭遇挫折,或者是在社会上有过工作经历及创业经历的学生会给刚刚走出高中或者中等教育校门的学生带来一些悲观情绪或者是一些金钱至上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的影响很容易在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院系内形成消极的学习风气。很多学生在入学一年后就把注意力从课堂转向赚钱。加之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容易找到一些类似于家教、培训机构代课老师、导游等等的兼职工作,使得学生们透支自己的学习时间去赚钱。最后导致学业不精、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差。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之间进行课上和课下的互动、互助式学习。但继续教育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少而集中、均不住校,这给学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很多学生想找个能练习英语或互助学习的伙伴都很困难。这种学习上的“无助”和“孤独感”大大消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成了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一大障碍。

四、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措施

通过以上影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因素不难看出,教育是一种集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甚至家庭等各方面凝聚之力的实施过程。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有可能引发连动反应,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如果没有秩序社会就会处于混乱状态,如果没有持续、稳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教育业会陷入教与学何去何从的尴尬境地。所以,大到社会小到班级,每个群体都应从大局出发,才能完成育人不误人的神圣使命。

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继续教育应该重视课程的设置问题。课程的设置应突出“实用”这一特点,即能够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为目标。这需要改变照搬普教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做法。随着继续教育的不断改革,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和教材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但力度远远不够。符合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水平的现成教材很少,而过难或过于简单的教材都会影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合力来完成继续教育英语专业配套教材的编写这一多年难以突破的艰巨任务。同时,针对继续教育学生上课时间短、自主学习能力弱等特点,教学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针对性调整。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网上的听力练习、人机对话、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英文原版电影欣赏等活动中来。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其语言能力。教育也是服务,为学生提供服务。继续教育英语专业要本着“实用”的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学生和社会所需求的“服务”。面对英语基础薄弱、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教师要以持之以恒的耐心、诚心、责任心去感化学生,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给他们张口说、动手练的机会,在课下鼓励他们给自己学的机会;鼓励学生克服不自信的心理、努力去体会到听懂与表达的快乐。

五、结语

第6篇

在我国的体育教育上从上个世纪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很多的优秀的体育教学人才的出现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跟很多的行业一样,都存在很多的不足,目前在体育教育专业中的学生,由于综合素质比较低,所以很难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不能成为合格的体育教育人才,这也是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需要具备理论和技术多方面的能力,掌握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是一个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质和条件。

二、体育教育专业理论教学的模式

策略指导。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与普通的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体育专业的学生中,在神经系统的分布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特比是在灵活性及兴奋性上占据着比较高的比例,而在其他类型中占据的比重则比较低。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后,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能力,保证自己上升到高一个阶段,在此同时也不要放弃对文化课程的学习,要保证充分的劳逸结合,是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进步提高。开拓知识面。学生的知识面窄,统一造成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匮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专业知识课程的更新换代较慢,课程种类比较单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要做出积极的改进措施,要积极的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引导和互动,能够为学生指出正确的方法和理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到达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要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不要将教学的重点单纯的停在理论知识的教育阶段,也要提高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并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实践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三、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理论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

根据目前我国在体育教育中的现状分析,改变目前在体育专业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目前不合理的课程结构,同时改变现在的教育理念。要从整体的课程出发,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按照大课程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工作与多媒体及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对学生的教学要注重在主要的知识点的讲解,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理解、掌握并在实际中熟练运用。

(二)制定策略引导

制定策略引导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性格,制定不同的教学引导策略。在体育专业的学生与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相比,一定要保证学生可以有足够的营养摄入,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这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本条件及必备因素,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生理特点制定合适的强度训练。

(三)实行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工作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导对于目前的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不但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在教学工作中更形象的进行教学工作。在体育专业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不但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也要保证教学手段的改进,要做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同时也可以多多的鼓励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多从网络中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结语

第7篇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

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

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

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

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

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