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7:48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美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抽象美术是教学中的难点。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设计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认识和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能力。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抽象美术作品。学生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总是以像与不像来评判,或者说看不懂,难以理解和接受。故而抽象美术一直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最感莫名其妙,又最需要解惑的问题,也是大家争议较大的课程内容。下面谈一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抽象画教学。
一、审美观念的转变
要了解和认识抽象美术,首先就应转变审美观念。因为作为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和西方的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l、艺术家从以前的表现客观现实世界走向主观精神;2、放弃了传统的统一的美的标准;3、传统的艺术十分注重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而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4、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继承传统的内容和技巧。抽象艺术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中探索和创造的结果。它是以纯抽象的语言表现精神及形式意味的美术,而这种纯抽象的美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传统的艺术观念再加上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仍然用是否同客观对象相似及作品是否优美为标准加以判断,所以会有疑惑不解之感。对于抽象美术作品,学生要了解传统艺术与现代抽象艺术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使自己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也转变自己固有的传统审美观,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和标准上来看抽象的艺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抽象美术。wWW.lw881.com
二、抽象美术的特点
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除了要抛弃传统的艺术观念外,还要让学生注意把握其主要特点。
1、形象的抽象性
抽象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视觉经验的某种感受予以抽象的心理的一种表现。它以纯粹的点、线、面、形、色等构成画面内容含蓄,形象抽象,给欣赏者的感受是一种朦胧的印象。所以学生在欣赏抽象艺术时不要以像与不像来评价,要尽量根据作品运用主观感受来调动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刻意去辨认画家究竟画的是什么。
2、画面有强烈的动感
许多抽象的绘画,以强烈的笔触,奔放的色彩来刺激人的视觉,动感强烈。例如:康定斯基的作品,以点、线、形、色依情绪随意作画,挥洒自如,使人产生运动、奔放、热烈不安等情绪感受。如产生某种情绪,获得某种狂热、高亢等视觉感受就是看懂了这类绘画,也称为热抽象绘画。属于冷抽象的欧普艺术以形的有规律的变化产生出奇异的流动、变幻的感觉。这些动感很强的抽象艺术是传统的具象绘画无法比拟的。
3、趋向音乐性
抽象画家利用色彩与声音产生的联觉,将点、线、形、色构成无标题的音乐,直接作用于欣赏者,使观者在看抽象画时,在心理上引起某种难以言传的情绪。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红、蓝、黄构图》。画面用直线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再填上原色,并以黑直线将它们分开。画面显得和谐而有变化,如同一首音节长短起伏,但却有自己主旋律的歌。
4、意蕴的含混性
抽象绘画以点、线、面等符号元素组成不明确的物象,其含义也是不明确的,欣赏者从中获得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它排除了具体的物象,其内涵不可能像具象绘画那样表现艺术家对所描绘的事物的认识、态度和评价,只是用抽象的手法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情感或追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绝对抽象”。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抽象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加深对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如下一些方法:
1、图案肌理的制作方法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强,再加上不需要写实绘画那样有严格的技艺,因而,可让他们动手制作抽象画。在制作中去体会抽象画所带来的乐趣。如:让学生在板面(如玻璃、塑料板、纸板)上,用水粉、油墨等颜料随意涂画,色彩要饱满,水色要淋漓,以此构成丰富而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据画面效果命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充分发挥色彩的丰富性、表现性,而不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这种让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比欣赏法
在欣赏国外现代的抽象画时,许多学生会说看不懂,如果把中国的草书拿出来与之对比欣赏,就会发现部分学生虽然不认识其中的字,却能欣赏它的形式意味。中国的草书,特别是狂草,由于其语义的可识性程度降低,欣赏者更注重它的节奏变化及虚实浓淡的笔墨效果。实质上,抽象美术作品中夸张的线条和刺激的色彩与变幻莫测的中国草书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平面的抽象艺术,能给观者在视觉上引起某种情绪感受。抽象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把两者对比起来欣赏,能起到解惑的作用。此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形式意味。
3、打散组合法
第一,而高辅班也只是一味的进行程式化教学,除了临摹就是背结构,以至造成学生对高考美术的感受由趣味变为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被动的学习中,学生的成绩也不见得提高。新课标出台,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教学实践,而不是一味地往学生脑子里灌输乏味的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再由教师稍加引导,比如,教师对学生进行素描教学的时候,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引导,让学生用聚光灯观察同一件物体受光角度不同时的明暗变化;同样受光角度不同结构物体的明暗变化;光源与物体的距离产生变化时的明暗变化等。就能很直观地理解明暗产生的规律,从而加深记忆,活学活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对结构的理解能力和专业造型能力有一个整体性的提高。
第二,高考美术源于升学,因此,美术生所有的技能训练都是服务于高考,造成学生理论知识的缺失。新课标弥补了这一点,高中美术课程的改革,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理论知识,学生再也不是“重武轻文”的美术生。
第三,注重培养美术实践能力是新课标对美术课程的要求,这与高考美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素描课上,学生只是用简单的铅笔,在纸上就能表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感,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大的兴趣,素描课程巧妙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与新课标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学生体会作品内容的同时体验了作品的描绘和制作,这些成功的经验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
第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被埋没,就这一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对于美术来说,相得益彰。不管是创造力还是想象力对美术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关乎着作者的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这两点对高考美术尤为重要,创造力是美术工作者的生命,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缺失是美术生的重要缺陷。因此,找回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刻不容缓。第五,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应当是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看法和思想不再是“标准答案”,学生各抒己见,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这是新课标政策下的理想课堂模式。在普通美术课程中,教师不再一味地讲解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探究思想情感,最后由教师总结,或者稍加改正,从而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专业课堂上,学生作品集中在一起,以学生现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互批评和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专业进步,同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结语
色彩,是美术院校入学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色彩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色彩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表现色彩的能力。
色彩考试内容多为我们常见的陶瓷品、玻璃器皿、金属器具、瓜果蔬菜以及鲜花和各式衬布等。近几年考试的形式基本是在静物写生与默写中交替进行。写生比较容易,可直接观察静物,找出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素描关系、色彩关系、冷暖关系、虚实关系等。而默写就难多了,它完全脱离了具体的物象,要求考生根据平时写生的经验,将所要考的内容组织好。 在考试中,首先得考虑构图完整,饱满。其次,要考虑物体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把握层面的层次关系和疏密关系。如果规定了色调,还要注意画面的定调问题,当在,也不能一味地强调色调而忽略了物体自身的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当然,色彩的整体性也是需要注意的。
画面的构图和色调确定之后,要考虑如何进行塑造的问题。用色彩塑造形体往往会出现只有色彩关系而忽视素描关系,或只有素描关系而忽视色彩关系的现象。因为没有具体物体作参照,很容易把握不好,容易概念化。这就要求考生在作画时,须一边考虑色彩关系一边把握素描关系,根据以往的作画经验和对物体形体结构的把握和理解,抓住大的明暗关系。 无论是写生还是默写,在作画过程中,还须注意物体所具有的个性因素,如色相、纯度、明度、冷暖等,把物体画得丰富而有变化。将自己对物体的感受表现出来,不要单纯去追求客观色彩的真实和相似,这样很容易被局限在固有色里,色彩也难免单调。
深入塑造具体物体时,力求用笔、用色准确,色彩层次要衔接自然,质感的表现也要充分。高光是表现物体质感的重要因素,不能过于简单和随便,以免破坏结构。衬布在画面中主要起陪衬和调剂色彩的作用,表现时可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处理,有的地方可表现得充分一些,有的地方只需一笔带过,画面中次要的物体简单的交待出形和色就可以了,切不可面面俱到, 到处都刻画得很仔细,造成主次不分、呆板、没有层次和空间感的现象,也容易破坏画面的整体效果。
在画面基本完成的时候,要注意从色彩、素描、冷暖、空间等几个方面去检查。如果画面色彩单调了,可能是色彩关系设处理好;如果画面太灰了,可能是素描关系没处理好;如果画面太火了,可能是色彩的冷暖关系没处理好;如果画面太平了,可能是虚实与空间关系没处理好。所说的这些“如果”和“可能”,都是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最容易出现和易被忽视的问题,假如这些问题解决好了,色彩考试也就有希望过关了。
学生对一些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首先是感官接收信息,然后再经过整理、分析、加工,最后再形成感性认识的,大脑再对经验进行有效交换。发散思维主要是借助多种途径与方向去思考问题,然后再产生一些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开阔思维模式。在高中美术教学课程导入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巧用地导入音频,然后再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进而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发挥自身的合理想象,便于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还更有利于促使美术教学顺利地开展。例如,在探究国画《花草禽鸟意境图》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选择以“鸟鸣”为教学突破点,然后再选择符合意境的音乐《百鸟朝凤》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便于学生在感受中国古典文化意蕴的同时,还能够聆听各种模拟鸟鸣的声音,有利于学生形成个人对画面的内涵与意境认识,还能够丰富他们的创作空间与素材,如此教学,也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说,美术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多播放一些关于绘画大师生平的电影,也可以播放一些中外名画、优秀画展与设计展中的作品,让学生都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艺术家对美术创作的坚持和付出的艰辛,让学生真正地去感受艺术的神圣所在;还有就是画家们是如何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的,用这些实例来提高激发学生对美术这门学科的认识与兴趣。尤其是一些地处偏僻、经济相对落后的学校,学生们基本上是没有机会看到画展的,也很少能够接触到优秀的美术作品,这样也就使得学生感受不到艺术的魅力所在,正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帮助学生去了解美术,进而再爱上美术。
三、加强方法指导,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新课理念也强调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人则会担心教师过多的示范可能会禁锢学生们的创造思维。在此,笔者也有自己的认识,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古今中外一些大家们的名作等都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真谛之所在的,欣赏时,学生们也能够由衷地对这些优秀的作品产生敬佩之情,这对于创造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都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教学时,要能够起到引领学生进行创作的作用。比如说,在教学“中国古代壁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重点分析一下《九色鹿本生》壁画的精妙之处,比如说在构图上、色彩上和线描上,或者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等,逐一分析、展示,然后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反复播放,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作品的内在之美,进而再有效地感悟美术的真谛。此外,美术创作也不可能是凭空想象就能够实现的,它同样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作为指导。教师也可以把自己在课前绘制出的一些作品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出来,让学生们去欣赏、借鉴。在视频欣赏的时候,教师还要适当地给予必要的解说或者是讲解,其中,需要对自己的创意进行详细的说明,将自己的创作意图、构图的技巧以及结构的把握等表达出来,然后再通过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逐渐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此外,美术教师也可以利用白板软件中提供的画笔功能,将一些需要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的细节标出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能够活跃学生们的头脑,又能够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
四、运用多媒体,改进欣赏教学
1.1运用课堂互动式的美术教学方法
高中生对待事物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每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高中的美术课堂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意义很大,组成互动式教学的主要部分就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极大地增加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古代雕塑》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一些雕塑作品带到教室中去,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去全面的认识雕塑,然后体会雕塑的质感、线条以及它的构造特点,教师也可以参与同学们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讲解更多的雕塑作品,比如雕塑现在的市场价值;怎样去清理和保存雕塑等知识,一方面开扩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学习美术的乐趣。
1.2在美术课堂运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等网络资源等重现作品的文化背景,让学生通过感官的认识和自身的感受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情境教学,从而深刻的理解作品的主旨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在学习民国时期著名画家蒋兆和的代表作《流民图》时,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将这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视觉来感受这一时期中国无辜平民所遭受的苦难,体会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内心对人民群众的同情以及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
2.结合其他学科讲解美术知识
高中的美术教育应和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俄国著名的画家列宾的代表作《伏尔加河的纤夫》时,教师应该和历史、语文两门学科联系起来,通过历史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俄国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地位,通过语文课文《伏尔加河的纤夫》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社会地位以及生活状况,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网络资源将这篇语文课文在班级进行朗诵,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对作品的了解,在广泛的文化中学生更能体会作品的内在含义,感受俄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样的在学习徐悲鸿的代表作《奔马图》时,教师可以和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这幅作品是徐悲鸿作于1948年冬天,其时中国人民发起三大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在即,徐悲鸿一这幅作品几年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如果学生了解了《奔马图》的创作背景,那么这幅作品的主旨大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当学生都惊叹作家是如何画出这么惟妙惟肖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将这幅作品美术知识讲解给学生,比如:作品中采用了中体与面、明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同时吸收传统的没骨法,结合线描技法......,学生这个时候一定会听得很认真,这节课的美术知识肯定也会掌握的比较好,如果教师单单的讲解美术作品,不与其他的学科相联系,教师讲解理论知识时学生便会觉得很无趣,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去,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美术知识与其他的学科知识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大胆创新,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开阔视野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美术教学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一)美术观念的缺失
一直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美术在人们的眼中等同于绘画,甚至一些教师也存在这种想法。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片面的,美术的范畴很广,绘画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尤其是高中美术,其教学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现阶段的教师并没有准确认识到这一点。
(二)思维的局限性
现阶段的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画一幅示范作品,然后让学生模仿或者创新,这个过程中甚至有的教师根本没有传授学生绘画技巧,只是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针对作业进行评断,而教师进行点评的最直观依据就是画得是否相似。正是教师这种教学思维的局限性,才导致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墨守成规,失去了自身应当具有的创造以及想象力。这样,就很难达到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目标。
(三)师资力量短缺
在现今的高中美术教师中,大多数教师并不是毕业于专业的美术院校,其对美术并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以及研究,同时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这样便导致教师只能以业余的、大众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并不能给予学生专业的意见,更无法给予学生专业的美术培训,以致于高中美术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二、搞好高中美术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
前文已经提到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将美术等同于绘画的错误认知,对此,教师应做好自省工作,重新认识美术,尤其是高中美术,改变原有传统的教学理念,从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出发,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更新教学方法
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进行不同授课方式的变幻,以调动学生的美术兴趣,让课堂活跃,让智慧飞扬。
(三)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学校教育中,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如果美术教师的自身素养较低,就无法达到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的要求,无法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这不仅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也阻碍了高中美术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积极参与各种培训,从而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
(四)完善评价体系
素描中的整体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学生在绘画时往往整体意识不强,总是对细节进行大量的刻画,忽略画面中整体、主次、虚实的关系。刻画一个细节的同时要观察周边的形体是否在同一进度上,并不断调整各个形体的比例、结构、色调等关系,养成良好的对比观察习惯。如,当写生一组静物时,不要过多地关注一个形体,要注意整个画面的关系,适当地根据整体效果削弱单体。如果每个形体都刻画得极为精彩,会产生喧宾夺主的不良效果。可见,整体不仅仅是观察和表现的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模式。要想素描水平提高得快,把握整体关系是首要。当然,局部的刻画也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大的关系而没有细节的精彩,整个画面会显得空洞乏味。整体和局部两者的关系始终是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如此反复,相互比较,相互依托。对于整体意识的建构,可以从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着手。
1.培养“大关系”的观察方法
第一,“对比看”的方法。缩短对单个形体的观察时间,与周围形体交替进行刻画,时刻提醒自己在画单一形体时,注意与其他形体相比较,始终保持进度一致。第二,“眯眼看”的方法。当眼睛眯起来的时候,整个画面都相互统一,以强制性的方法获得整体观察的效果,无法对局部进行刻画,始终关注整体。第三,“同时看”的方法。绘画时兼顾周围形体,始终不过度刻画细节,避免导致其脱离整体关系,做到同时观察、同时调整。
2.整体表现手法的培养
第一,由大到小。大与小指的是形体间的大小比例。如一组静物,我们要从大形体着手,将整体骨架搭建起来,再配置各个小形体;又如画人物头像,整个头部是大,而鼻子、眼睛、嘴等就是小,如若过分关注小的形体会导致整体比例失调、形不准等。第二,由草到精。在绘画之初,无论是线条和色调都可以稍微放开些,以获得整体效果。在整体关系确定好的情况下,再进行刻画,过早地追求精致会使整个画面显得“碎”,如拼接起来一般,与整体失衡。第三,由直到曲。徐悲鸿说过,“宁方勿圆”。直线造型有助于对形体的归纳和总结,对形体的把握将更为准确,过度关注曲线会忽略整体形态。第四,由深到浅。每次调整都从最暗的地方开始,依次是暗—灰—亮。只有暗部的不断深入才能带动整体的进展。色调关系不明确会导致整体画面“灰”,绘画时间拖沓,更严重的是会阻碍学生提高素描水平。第五,由实到虚。虚实关系的处理是整体效果的突出表现,近实远虚的效果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整个画面的空间感。第六,由近及远。主体物的刻画需要周围形体的烘托,主次关系处理不当,会使得整个画面喧宾夺主。
二、临摹与写生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