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师阅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17:45

序论:在您撰写教师阅读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师阅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主体性陌生感

语文老师天天在和阅读打交道。备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的成果化。如今上网查找资料如此便捷,给教师备课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也有负面的影响,如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少了,在阅读文本之前,经常看他人的言说,重复他人(教材编撰者、教参)的阅读,久而久之,淡忘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丧失了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然而有的老师课越讲越熟,有如探囊取物,洋洋洒洒。有外行人甚至以出口成章,口若悬河作为标准评价语文老师的高下。孰不知这里更多的是录音和复读而已。而这时有同仁就开始“审美疲劳”了——对职业深感倦怠乏味,对整天录音机和传声筒样的生活无可奈何。当然因素有许多,然而其中“机械劳动”使人真正“机器化”,使人异化一点应引起我们高度注意。《摩登时代》曾让人欲哭无泪,足以警醒我们自己。当然我们不是机器的奴隶,这里的“机械劳动”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自觉地欣欣然地大喜过望地,或是不自觉地天经地义地无可奈何地——翻翻看看查查抄抄记记背背说说……开始可能有点新鲜感,但日复一日,谁不会渐生厌倦之感呢?

因此不可否认也无需护短遮丑,阅读教学中的复制粘贴已使语文教师越来越丧失主体性,从而消蚀了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泯灭了他们的热情,使自己这棵本可以餐风饮露友云子鸟的大树灌木化草本化,使教师群体这片本可以绿化大地保护生态的森林也变得丛丛针棘,蕊寒香冷。同时还无疑在有意无意中碱化沙化了用以蕴育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沃土,使创造性之嫩芽不能破土而出或缺土少肥而营养不良甚至夭折。

这也许不是危言耸听。

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主体意识,时时刻刻不忘创新。就阅读来说,创新似不及写作或是教法的改变来得自然和直接,但也并非痴人说梦,遥不可及,并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这时“陌生感”就排上用场了。

“陌生感”就是指教师对文本必须保持新鲜感,尤其是对熟悉的文章而言。我们如果不把前人的、他人的、甚至是自己以往的对文本的种种解读“搁置”起来,没有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的陌生和新鲜,怎可能会不断有新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呢?当然对于教材中不断输入的“新鲜血液”,我们不难做到这一点。对于熟悉的课文就难些,因为多次的阅读反而使我们感觉迟钝,也会使我们一次次滑入印象和定式的美丽圈套,使我们故步自封,有时甚至不敢越雷池一步了。而一个语文老师会不断面对这样的考验。如果懒惰了,苟且了,低头了,你将逐渐深陷在这泥沼中不能自拔。面对这种状况,请你清空以前阅读的他人的评论及自己以前的阅读体会,静下心来调动你的想象力、你的感知力、你的判断力和你的欣赏力,再来细细品味原文,最好把那本你写满各种评论文字的教材或笔记本束之高阁,把熟悉的课文变成陌生的——尽量如第一次阅读一样地。把熟悉的文章读陌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推云拨雾见红日,甚至发现一个崭新的连你自己都惊讶的不同世界。

教师阅读文本时保持“陌生感”,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是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文本是召唤性的空筐结构,作品的意义生成,有待于读者通过阅读活动现实化、具体化。文本的空白和未定点,有待于读者以开放的动态建构去完成①。

为此,首先要求我们要善于读出时代精神。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观察都以当代为坐标。而一切文本都具有历史性和互文性,文学史就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声名萧索,隐逸数百年之后直到唐宋才被奉为“隐逸诗人之宗”。杜甫死前一年曾哀叹:“百年歌自若,未见有知音!”直到宋代,人们才尊崇杜诗,确认他为与李白并驾齐驱的“诗圣”。法国的司汤达、奥地利的卡夫卡也都是生前落寞,身后才被发现和推重。这种现象说明优秀作品是意蕴丰富的,往往是超时代的,是历久弥新的。王冶秋读《阿Q正传》读到第十三遍才“觉得它是一面镜子”,第十四遍才悟出“也许是警报器”,就是一个以陌生感为武器开掘出作品多义、深义和真义的显例。在如今市场经济时代,世人重新发现了《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商战价值,近来对《红楼梦》的解读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都说明我们可以从经典作品中读出新意。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资产阶级虚荣心的受害者,还是听任摆布的宿命论者,抑或是通过诚实劳动找到自我的普通又可爱的女性?《雷雨》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关系怎“虚伪”一个词了得?《药》的主题,是表现亲子之爱和革命者的悲哀,还是批判的不彻底性,是表现群众的愚昧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还是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这些都具有相当宽阔的阅读空间可供读者思考。

其次,教师必须读出个人体验。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文本,具体体验当然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的拓展,甚至是环境的不同,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也会加深或有所不同。面对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毕淑敏8岁时天真幼稚读出的是感动和焦急,18岁情窦初开读出了爱情,28岁身为人母后关切其母亲和祖母,38岁当了作家则注意探讨其写作技巧,48岁又悟出鱼主人公依靠自己寻找灵魂的伟大精神……这恰好说明即使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语文教师,也完全可以从熟悉的文本中读出新意,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并以自己创造性的解散读去启发、引导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作出示范。

如读《孔乙已》,过去总引用“孔乙已是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说明他放不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死要脸皮活爱罪,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典型;然而我们“亲切”入文,看他请孩子们吃茴香豆的情境,向小伙计传授“茴”字几种写法的情境,特别是乘着酒兴向孩子们洋洋自得地说“多乎哉,不多也”的情境……然后跳出文本,放开思绪:孔乙已不是不脱长衫,而是既没有从事“短衫”的工作,也根本没有“短衫”;他站着喝酒,决不是不屑于与普通酒客为伍,而是普通酒客不容纳他,只是尽情地奚落、嘲笑他;他唯一的“朋友”,只有酒和孩子们;至于他被指责为“偷书”时为辩解而说的“偷”为“窃”,是“读书人的事”,也决不是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而是被侮辱被损害后的无力的自我辩护罢了。

又如在高一第二册第四单元《咬文嚼字》中,有这样的句子:“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划线部分不规范,应把“有”去掉。又如:“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划线部分搭配不当,应把“在”改为“从”;另外“改得”应为“改的”,是指上文中经过修改的《史记》的片断文字,所以才有下文“不如原文”的说法。这虽然是微瑕,然而还是“咬”“嚼”一番更合乎作者和编者的本意。

其实对老师来说,“陌生感”体验还应该贯穿在与编者的对话中。尤其是要善于因地制宜,因文设题,不必唯课后习题是用,唯教参意见是听。

例如《祝福》,情节上还可以挖掘“初到鲁镇”一节。在这里祥林嫂婆婆抢走了她,行动设计颇为周密,颇为合理,足见她“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也能见到卫婆子的不讲职业道德,见钱眼开。而学生极少能讲出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因为这里的叙述远较全文的倒叙来得要复杂得多。比如说按着课文的情节,先是堂伯巡察,接着婆婆要工钱,最后是卫婆子赔罪。但据全文推测,尤其是本节最后鲁四老爷对卫婆子的不满——“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再联系前文,豁然开朗:显然是卫婆子收了祥林嫂婆婆的好处而与之密谋,这才应该是事件的开端。

再看本文在人物描写上的呼应,真可谓天衣无缝。如婆婆跟鲁家说是“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如此堂皇,不能拒绝。而下一节中卫婆子给鲁家拜年时跟四婶说“她婆婆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就充分揭穿了她的所谓“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极其自私自利。还有一个就是她拿到了祥林嫂的全部工钱后“取了衣服,道过谢,出去了”,她不是要带祥林嫂走吗?而此时祥林嫂淘米未归,婆婆应等才是啊,为何取了衣服出去,这不显然是不想等了吗?当然是的——祥林嫂早已被抓上船了,她不过是来要工钱的啊。又如第二节开头写卫婆子说到祥林嫂婆婆把她卖入深山,四婶听到后惊奇地说“这样的婆婆”时,卫婆子说“你真是大户人家的话”。这显然是个病句,应为“这真是大户人家的话”,是卫老婆子水平所限吗?从其他句子看似无理,其实上文早就说了“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已经喝得醉醺醺的”!

《再别康桥》一诗比较平易,学生不易深入下去。教参中编者说:“本来云彩是不能带的”,但作者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通过拟人,使诗味陡增。我在这里开进一层。我这样启发学生说:既是不带走,那么就是说带不带走全凭诗人的喜好了。古今中外多少人为怀念故乡而撷取它的一把黄土,一片绿叶;为惦念情人而身藏对方的一件饰品,一缕青丝——那么这里诗人表达对康桥之依恋,为何不说“我踮一踮脚,带走(摘下)一片云彩”?这样一问,学生就会找到“悄悄”“轻轻”这些词,从特定的环境、气氛和独特心理等角度,真正深刻理解诗人的说法了。

又如学习闻一多的《死水》诗,撇开教材的设计,我着重拓展“反讽”手法,引《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老父亲在临刑前与日本鬼子的对话,讲什么是反语,并来和“反讽”区分。最后我要求学生从“死水”展开联想,写一首诗,最好押韵。我还帮学生开拓思路如下:如垃圾随处可见的脏乱的菜市场、拆得残垣断壁的工地等环境;随地吐痰、信笔涂鸦等行为;欺骗、贪婪等思想;懒惰、怯懦等性格……有的同学竟然仿写出了这样的作品

——《天堂》:(1)这里坐落着一个破旧的仓库/那空洞的大门人们从不踏入/这里却是老鼠和蚊蝇的天堂/它们在这里快乐地进进出出(2)好心的人们向这里投入食物/碧似翡翠的苍蝇嗡嗡地飞出/穿着天鹅绒的老鼠叫着感谢/蚊子也拥抱似的向人们猛扑(3)由于好心的人们精心地照顾/苍蝇身上绿色桃晕渐渐泛出/老鼠的天鹅绒日益富于光彩/连胆小的蚊子也欢快地歌舞(4)这是一座被人们遗弃的仓库/这附近的人们从不踏入半步/这里却是老鼠和蚊蝇的天堂/它们在这里快乐地进进出出

只要教师阅读时尽量把所谓的轻车熟路化为似曾相识,把自己熟知的解读暂时“搁置”起来,在阅读上多多制造“陌生感”,就会较少因简单重复而带来的烦躁疲乏等负面效应,会使文章日读日新,课常讲常新,每每可以收到“有朋自远方来”的不小的惊喜。

语文教师的阅读,必须是一个保持陌生感,从而不断创造的过程。其实,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正是坚持这样做的。于漪老师从教数十载,对传统课文可谓驾轻就熟,但每次教学,都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重新备课,力求做到不重复自己,常教常新。她曾经这样说,“教学上如热衷于走熟路,以不变应万变,那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贪图轻车熟路,无视学生实际,其结果往往是徒劳而无功”,“因此最熟的教材也要当新教材教,和第一遍教时同样花功夫”。于老师还有篇文章,题目就叫《要敢于向轻车熟路告别》,文中谈到她从外文教学、理科教学受到启发用以改革语文教学,还借鉴绘画技法和戏剧表演程式来提高语文教学艺术。对熟悉的课文作陌生化处理,是优秀教师的成功之道。老一代教育工作者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当然,在保持陌生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高度警惕把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变成任意解读,变成任何理解都有道理的倾向。因为阅读教学中的经典文章,大多是人类思想的精华部分,对它们的阅读学习,很多时候就是经受心灵的净化②。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舒婷如是赞美她心中的爱情观。我觉得一生离不开阅读的语文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主体性,与文本作者、教材编者、教参作者等平等交流,才能常教常新,永褒教学的青春。

参考资料

第2篇

没有广泛阅读,就没有研究方向;没有广泛阅读,就没有真正的课题研究。广泛阅读,是课题研究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一旦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下来后,那么,广泛阅读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要义和必经环节。就笔者来说,因为当时研究的课题任务是莎士比亚及其悲剧(跟教材的结合点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中《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这是跟中学生阅读实际距离较远并且非常陌生的外国文学。为此,我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广泛阅读。为了准确深入地了解作者,我从莎士比亚人物传记读起。在这方面,我阅读了童一秋主编的《世界十大文豪———莎士比亚》,李政主编的《与名人有约》(莎士比亚部分),张可、元华翻译的《读莎士比亚》等。为了精准把握整个莎士比亚悲剧的魅力,我在对比了两三个翻译版本后,选取了相对最能保持原著特色的朱生豪译本《莎士比亚戏剧集》。为了研究戏剧语言尤其莎翁“莎化语言”的独特魅力,我还广泛地阅读了谢伦浩主编的《世界著名台词鉴赏》,刘孝通主编的《外国文学艺术发展史》等。有了广泛阅读,我对莎士比亚及其“四大悲剧”就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做这个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学视野有了一定的拓展。青年教师做课题研究,最有意义的地方,就在于阅读范围的扩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广泛阅读会使青年教师从阅读中汲取养分和智慧,从阅读中完善知识结构、延伸阅历、开阔视野。

二、课堂实践

如果说,广泛阅读是青年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基础,那么做课题研究的另外一个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青年教师能够把其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即课堂实践中。笔者从自己开设选修讲堂的课堂实践过程中,得到启示:课题研究对于一个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锻炼了青年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选修讲堂的开设针对的对象跟平时课堂教学有所不同,所以,我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掌握他们对外国文学、对莎士比亚、对悲剧的已有认知程度等情况。经过对参加这门选修课的学生实际情况的真实了解,我才能根据他们的所需和我所掌握的资源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找出跟学生实际相结合比较紧密的地方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课堂既能扣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让学生最大限度掌握我的课题研究的精髓所在。二是锻炼了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课前的精心筛选和准备,并对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这正好能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应用材料的能力。从而让自己的各种零散的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完备。对于教学设计,也能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提炼出最精准最恰当的素材,整个的教学流程当然也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课堂实践这个环节,青年教师必将能在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教研提升

教研是青年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说能教书只是“匠”的话,那么,做研究就是从“匠”走向“家”最好途径了。因为有了广泛的阅读作为积淀,有了课堂的实践作为实战。就具备了使青年教师从“匠”走向“家”的重要条件了。如果对课题研究中某一个问题产生困惑,抑或产生兴趣,千万不要放手,多个心眼、多点思考,勤于动手、善于总结,就有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如果能尽量形成文字的形式,这也就将会成为以后教研论文的基本雏形了。就笔者自身而言,我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进行了重点分析与思考,已经形成了近四千字的单独小论文。

第3篇

本文作者:刘静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儿童阅读教学活动

建构主义所倡导的阅读教学目标应具有多层面,首先应以儿童阅读整体素质的提升和阅读能力的发展为总体目的;其次,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该注重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目标,使儿童通过阅读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次,在“知识、技能与方法”方面,则是让儿童掌握相应的阅读知识、技能、方法与策略,使儿童能够进行有效的阅读;总之,要让儿童通过学校的阅读教学,能够在“学会阅读”的过程中,真正爱上阅读,成为自主阅读的终身受益者[4]。2.1重视儿童原有经验,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建构主义强调教师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重视,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将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植根于学生先前经验的教学。使要学习的知识归入学生可能的建构区域范围之内,并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5]。以往阅读教学中,材料的选择往往是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理解为学生确定阅读材料,而学生面对教师为他们精心挑选的材料却索然无味,其阅读效果也可想而知。究其原因是教师在选择材料时没有考虑到儿童原有的经验及阅读的兴趣[6]。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以儿童原有的阅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来为儿童选择恰当的材料。另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应由教师一人“包办”,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该鼓励儿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的选择不能仅仅凭教师的主观色彩,只要教师认为是适合儿童的就能适用于阅读教学,殊不知,儿童已经具备初步的独立思维能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他们会爱不释手,但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籍,也许一眼都不会顾及。2.2注重情境的创设,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让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7]。在阅读教学中,所谓情境是指创设与阅读主题相关、学生欲知、欲读、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可根据材料内容的难易程度为多个层次。例如:首先,材料情境,即利用材料本身来创设情境。其次,拓展情境,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出发点,自主构建外缘化情境。再次,真实情境,教师还可以把材料中的角色迁移到真实的情境中。建构主义主张学习应尽可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只是做学生,他们往往盼望能扮演更多的角色来施展他们的才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想象、喜表现的特点,根据阅读材料的主题,为学生设置一定的角色,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发挥的时间。2.3共同阅读,构建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重视学习过程的互助合作也是建构主义教学观所倡导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学习过程的深化、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意义的建构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多方面的信息沟通、阅读经验的交流、知识的互补,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更可以为新知识的建构创造平等和谐的情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互帮互学,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协作互动的学习环境———以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内容,以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教学氛围为其特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在于提供有效地指导,如小组出现问题时,教师要提供帮助,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帮助等等。除了这些,教师还应及时反馈,及时评价,对于合作较好的组,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对于稍差一些的组,教师要提出希望,相信他们下次能做好。教师也在此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对话,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技能。2.4恰当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儿童主动建构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知道是什么,更主要的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8]。有研究者指出,建构主义观下的阅读教学过程,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熟悉、理解和创造的过程。熟悉,是阅读主体与文本的亲近,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整体直观把握,是对文本的初步开发。理解,是阅读主体进入文本,从各个视角去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是阅读中读者与文本的互相交融。创造,是阅读个体对文本的探究推理,是填补文本的空白及达到自身感受顶点的一种阅读效应,是审美的深层境界[9]。基于这种阅读过程中,须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并在这些策略的实施中,实现个体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建构。对文本的熟悉,可以通过听、跟读、朗读、再听这样的循环方式来进行。通过对文本内容结构进行划分是促进儿童理解的一种有效策略,儿童所阅读的文本一般都有固定的结构,如故事中讲了什么内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故事是在哪儿发生的,故事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故事的最终结果如何等等,教师通过让儿童辨识故事的结构可以更好的促进儿童理解故事的内容[11]。对文本的创造则可以通过对故事的改编和创编来实现,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成为故事的“编导”,根据图片或已有的线索,将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想象进行重新组合,改编或创造出新的故事,展示给其他的同学。2.5采用多元化评价,深化儿童对阅读的反馈对儿童阅读能力进行评价,主要是为了了解儿童阅读的起点、阅读的结果,教师了解阅读教学的得失,诊断儿童在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儿童阅读学习的动机,通过对儿童阅读能力的评价,检验和改进儿童的阅读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同时也使家长了解儿童在学校的阅读学习程度,以便进行家庭辅导,从而全方位有效地促进儿童的阅读发展[12]。建构主义教学环境下的阅读评价,不仅要注重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更要注重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形式、评价的手段多元化。阅读教学在重视教师评价的同时,应更侧重于学生的评价,学生通过自主和协作式阅读,对于阅读的效果,通过学生之间的反馈来获得体现。同时,阅读教学评价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阅读知识的增长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而是要兼顾到阅读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德发展;评价的形式也不应仅局限于书面,而是要采用书面、口头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13]。阅读评价的手段也应该多样化,可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文本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来判断学生某一阶段的知识建构完成情况。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视觉下,对教学活动的要求,无疑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变化,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师自我建构

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不是知识的简单载体,仅仅对知识进行精确的传递与灌输,教师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是真实学习环境的设计者[14]。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事实上,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建构的过程,作为主要阅读教学实施者之一的教师,其对阅读教学所持的观念及自身的阅读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的讲解与传授,对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作用毋庸置疑。因此,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自我建构,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加强自身的阅读素养的提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专业素养的阅读者和教育者。3.1教师应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教师的阅读观念与其阅读教学计划、阅读教学决策以及阅读教学实践都密切相关,是保证科学的阅读教学实践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是一个改善及和转变的过程,最基本的一点,教师需要清楚的认识到阅读是儿童与文本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儿童基于自己的头脑的知识经验建构对文章意义的理解过程。而且,阅读作为一种语言技能,对其学习运用的过程也需要儿童掌握一定的策略性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但仅仅认识到这些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及与其他教师的共同讨论中不断转变自己的阅读教学观念。3.2教师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要一点是教师需要对自己的阅读习惯有清楚的认识和分析。首先,一个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师,不仅能吸收国内外各类先进的阅读教学知识和教学经验,不断总结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阅读教学水平。其次,还能将好的阅读策略、技巧和经验及时传授给儿童,指导儿童有效的阅读。除此之外,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师也会把自己对阅读的热爱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感染儿童,激发儿童对阅读的兴趣,鼓励和支持儿童养成爱阅读的习惯。3.3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阅读教学,积累阅读教学知识和经验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15]。教师在与阅读教学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方面积累的阅读,对其自身的阅读教学越有帮助,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也就越大[16]。教师需要熟练掌握那些经试验验证的能有效提高儿童阅读理解水平的阅读理解策略和方法,以便向儿童进行传授。为了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展开,需要学校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师可以通过校本研究,在听课、评课中观察、分析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总结经验,促进新的经验的生成,这种循环的研究过程,也是自我建构的过程。3.4教师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教师能独自承担的,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毕竟家庭环境对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重要的“阵地”。从学校层面来讲,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绝不是某个学科和某个教师的责任,而是一个涉及学校从政策管理到课程设置、从一个学科到多个学科、从课内阅读到课外活动的整体系统工程。同时,家校合作也应成为学校阅读教育的一部分,但由于我国家庭阅读发展尚不成熟,学校就需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带动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教师家访、“家长开放日”以及邀请家长参与各种阅读活动等,都会成为学校、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共同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家庭与学校共同协作,互相吸取好的经验,共同促进儿童阅读素养的提升。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认知技能,阅读能力的发展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深深影响着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是儿童适应社会化、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保障,是儿童终身发展的关键。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同时结合阅读教学实践,从本质上改变阅读教学的弊端,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同时,儿童阅读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持久工程,需要政府、各级教育机构、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第4篇

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只在于阅读中的技巧,更主要的是阅读前学生的知识储备,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阅读活动开始之前,需要教师根据图式理论设计相关的教学任务,分别从图式理论的三个方面来安排教学。1巩固学生已有的语言图式,渗透新的语言点语言图式是英语阅读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词汇信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影响图式理论其他两个方面的运用,不利于阅读的继续,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累阅读材料的相关词汇、克服理解障碍以及降低文章词汇的难度。比如从阅读材料中挑选出与文本相关的一些生、难词汇,用趣味较强的小故事或者开展小组讨论进行词汇选择题,提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兴趣,或者根据文章的内容设计与文本主要观点相关的一些问题,通过提问式教学模式帮组学生逐一理解每段的大意,从而把握整篇文章的结构。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可以有目的引入新的语言点,为后期学生自主阅读提供前提。2运用已有的形式图式了解文本的结构,从中掌握新的阅读技巧形式图式是学生理解文章大致方向的基础,不同文章的类型和结构决定了阅读技巧的变化,教师应该多让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并在阅读中教授一些相关的阅读技巧,比如在阅读议论文时应该着重理解每段的开头或结尾,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而记叙文则需要找出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这样有目的的教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增进对文章核心与主题的理解。3融会原有内容图式,介绍新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是整个文章的写作基础,是作品产生的环境,在英语阅读中如果脱离文章的背景仅从本篇文章去理解,会导致理解的程度太肤浅。学生只有掌握一些相关的内容背景,读者才能更有效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阅读前教师可以针对文章有关背景知识与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己提前收集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资料,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资料比赛,然后再分享讨论搜集来的有关文章的背景话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在阅读过程中利用已有的图式内容,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学生通过教师阅读前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地从文中找出答案,并将答案串联起来理解整篇的文章核心。为了调动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问答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组进行问题设计,一组回答,轮流交换,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用图式理论来提高阅读技巧,这相当于英语阅读教学中比较常见的语境(即文本上下文)教学法。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生僻的单词,这时就需要学生脱离对字典的依赖,结合文章的语境,即联系上下文去推测这些词汇语句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比如王守仁、赵文书编撰的《泛读教程1》里介绍阅读技巧中使用的一个例子:“Phobias,suchasfearofheight,fearofwater,orfearofcrowds,canbeeliminatedthroughconditioning.”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中的出现的三个“fear”可以猜测出“phobias”的意思肯定就是“害怕、恐惧症”的意思,这就是语言图式的运用。但是以下这个例子我们却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去理解:Businesshadbeenslowsincetheoilcrisis.Nobodyseemedtowantanythingreallyelegantanymore.Suddenlythedooropenedandawell—dressedmanenteredtheshowroomfloor.Johnputonhisfriendliestandmostsincereexpressionandwalkedtowardtheman.这个片段即使用已有的语言图式对每个单词进行解释,也是无法准确获得核心含义的。但是我们若是熟练运用形式图式,从结构上去把握阅读文本的关键信息,再用头脑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去看,你会从第一句话里获取关于石油买卖的信息,再从文中找出关键词来证明自己的推断,文章中用了“elegant”这个词,那么很可能买卖的商品是汽车。接着从第三句中的“theshowroomfloor”可以看出文中地点是汽车销售场所。另外,“awell—dressedman”可以猜想是一个买主,这样就使得买卖图式整个具体化,最后一句可以从前文的语境中推断出卖主很想做成这笔生意的意思,这样在图式理论的帮助下对于英语阅读的理解就更加准确牢固了。

三、总结

第5篇

[关键词]识字阅读结合各科教学创设环境结合游戏家园联系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幼教专家们都十分关注早期阅读,认为早期阅读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发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程度,将会影响其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我国在新《纲要》的内容中,也第一次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书写技能。”有关研究指出,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的,如果在幼儿期间不及时启蒙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幼儿入学后就可能出现学习适应困难。因此,在学前期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是目前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

幼儿识字活动是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一部分,与幼儿口头语言发展密切相联系,尽管学前阶段是以发展口头语言——听、说为主,但在生活中幼儿表现出了一些“认”、“读”的要求,例如,他们通常对周围环境(房间里、书桌上、幼儿园里、书店里等)的书本和文字做出反应,在成人给他们念书、朗诵儿歌时,也会煞有介事地看书上的字,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些接触“认”、“读”的机会,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文字语言的信息,增加对文字语言的兴趣,懂得文字语言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幼儿识字活动虽然是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一部分,属于前识字经验,但与那种正式的、大量的、系统的识字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要求幼儿机械的记忆和认读那些文字,而是在设定的情境中,为幼儿提供文字信息,使幼儿获得识字的经验,解除书面语言的知识、规律和学习的策略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书面语言打下基础。同时,在幼儿园阶段,依据幼儿“脑先发育,动作滞后”的生理特点,识字的目的要明确,那就是为了尽早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让孩子间接地感知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开阔幼儿的视野,为接受开创性素质教育奠定基础。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开展幼儿识字阅读教学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将识字阅读与各科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在语言教学中开展诗歌、故事教学活动时,我将识字阅读运用在其中来增加幼儿学习的趣味,通过欣赏、跟读、朗读及识字游戏不同重点来进行,使幼儿在形式多样的重复中认读,从而更有效地达到语言教学的要求。如:诗歌《眼睛眼睛亮晶晶》,首先,通过和小朋友做“盲人摸鱼”的游戏,使幼儿初步感知眼睛的作用、认识眼睛、怎样保护眼睛等,并出示字卡“眼睛”让幼儿认读;然后通过欣赏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在观察中教师边提问边出示生字卡,如:眼睛是什么样子的?幼儿答出眼睛眼睛亮晶晶时,出示字卡“亮晶晶”让幼儿认读;小兔、小猫、黄发妹妹、小朋友的眼睛分别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后分别出示字卡“红”、“绿”、“蓝”、“黑”让幼儿认读。在幼儿初步认识了这些字以后,集体做游戏:拍拍手找一找,Χ字Χ字在哪里?最后请小朋友上来找眼睛,如老师说小兔是什么眼睛,幼儿则上来找出字卡“红的眼睛”等等。就这样,通过各种方法使幼儿在认字的过程中、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会儿歌。

早期识字要同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成篇阅读比单独认字更有趣味,通过阅读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识字带给他的乐趣,在趣味中引起他对读书的内在需求,反过来又会促进他对识字的兴趣。在开展《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萝卜回来了》等故事教学时,我会将故事中重复出现的重要句子和词语制作成字卡让幼儿认读。同时对诗歌和故事中所出现的幼儿还不认识的文字,我还将故事、诗歌内容用电脑打印,并将字放大粘贴在大图画纸上制作成教学识字挂图,指导幼儿进行指读练习。先由老师阅读,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附之动作和表演让幼儿记忆故事、诗歌,初步掌握诗歌和故事内容后,我教幼儿手指着字,眼看着字,嘴里念着字,脑子记着字,进行指读练习,来丰富和扩展幼儿的识字阅读内容。

另外,我还结合社会、音乐等各科的教学,特别是与音乐课的结合,因为幼儿在识字阅读中大量接触配乐诗朗诵,使幼儿的语感、乐感同步发展。教材中有许多诗歌与幼儿音乐教材相一致,幼儿在识字阅读时就掌握了歌词,学唱时就很容易上口,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而且也自然地激发了幼儿学习各科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将识字阅读与各种游戏相结合

游戏是幼儿生活有的学习方法,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情绪兴奋,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在识字阅读活动中,要充分注重游戏的参与性。我常常开展“摸箱”游戏来复习巩固所认识的字,并学习组句或一句话。我把所学过的字用硬纸板制成字卡,把字卡放在箱里,幼儿来摸,每摸出一个自己念念是什么字,如“黄”幼儿可说“黄发妹妹的黄”、“黄色的黄”答对了给一个红五星当奖励,答错了,在大家的帮助下重复一遍,也能得到奖励。幼儿都能参与进来,都很兴奋,每次都争着要来表演。我还开展了“小孩小孩真爱玩”、“找朋友”等游戏,在游戏中请小朋友看字词做动作、看句连线、看字涂色来复习巩固汉字。使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的前提下,在玩中丰富他们的知识,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三创设识字阅读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识字阅读内容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识字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幼儿的日常生活要与识字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在教室我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识字环境,结合教材中的故事、情节,画出图片贴在墙上,并写上重要的句子,让幼儿在入园、晨间活动、游戏时进行识字阅读。如:在故事《金色的房子》一课教学中,把几个动物画出来,然后将他们的对话写在上面。在教室里,我又布置了识字小火车,将所学过的字粘贴在车厢上,方便幼儿巩固复习。我还为小朋友创设了一个识字角“天天读句”,将“天天读句”的句子写在上面,如:“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脚印像月牙”等,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自然地接触。每月底还进行一次读书比赛活动等等。这样,通过多种途径,使幼儿认识了许多汉字,久而久之,幼儿知识越来越丰富,阅读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

四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识字阅读兴趣

第6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 阅读 教学

一、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个人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阅读产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兴趣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力求认识倾向,带有情感的色彩,促使人们顽强地追求、探索、愉快而积极地学习。如果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将会产生源源不断阅读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对知识主动学习的姿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情景,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导探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使他们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二、重视情感因素,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情感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因素之一。每篇课文,特别是那些情文并茂的好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真挚浓烈的感情。论文格式,阅读教学。论文格式,阅读教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文章感情的传导者。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有所知,又要让学生有所感,才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实现语文育人的目标。

三、品读感悟,高效阅读:

读: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读”依据对文本的理解层次分为初读、精读和提高性阅读。初读就是走近文本,倾听文本,领会意思,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词句和语段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品:精细阅读,局部揣摩。“品”是在对文章的精细阅读中进行局部揣摩,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历程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指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动人之处,揣摩词句的表现力,从而更 的理解文章的内在美质。

悟: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悟”发生在提高性阅读时,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点,积累写作技巧,提高思想觉悟。纵观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读书犹如品茗,只读不“品”无法进入境界;只“读”不“悟”难于提升觉悟,于事亦无补。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四、掌握阅读方法

首先选择阅读材料,阅读面要广泛,学生的个性、情趣差别都很大,应该鼓励他们自选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教学参考书、文学名著、科普性知识读物等,在学生阅读书籍的源头把好关,学生慢慢就会养成在阅读中“雅俗共赏”,真正“博览群书”的习惯。

其次,教学生学会用圈点批注法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的习惯。“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用好圈点批注这一阅读方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理解。

再次,教会学生学会用精读、略读、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方法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根据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以及阅读的目的,应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五、倡导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1.三点互击

“三点”指重点难点疑点。因为“三点”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文化信息,可供发挥的余地甚广,由此可自由驰骋,上下古今,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个性飞扬。

①突击重点。对文本的重点出重拳,用重力,聚众智。如《荷塘月色》“语言技巧”是学习重点。其技巧究竟“巧”在何处?一是比喻,二是通感,三是叠词。如写月光下荷花的姿态,不同文化素养的学生就可能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又会有大致相同的审美趣味。

②直击难点。难点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难,阅读中更易见出个性。“阅读,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对课文难点的解读,宜采取“见仁见智”的辨析,允许学生课堂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抒发胸臆,评头论足,激情共鸣。

③撞击疑点。造成可疑之点的因素很多,或是文本本身的隐晦艰涩,或是传统解说的已成定论,或是专家学者的个人识见。直面文本,在疑点处生疑,“山重水复疑无路”之中,尚可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如《杜鹃枝上杜鹃啼》,有人就抛出这样一个观点:文题给人的是惆怅之感呢,还是欣喜之感?所给答案为后者。

2.三方互动。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

①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才是生生互动的课堂。两人各自交换一个苹果,结果每个人手上还是一个苹果,两人各自交换一种思想,结果一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交换,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可充实弥补完善优化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②生师互动。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

③时空互动。即文本、文本作者和阅读主体的相互交流。文本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思想、趣味和意境,只有作者本人才清楚,读者面对文本所存在的时空差异,从而导致代代读书人对原作作出各自不同的阐释。于是,趣味和魅力也就产生了,读者凭着自我生存环境和所处的时代社会特征,审美趣味,直觉经验,追寻作品的原初意义,寻找契合点,默默进行着思想交流和情感共振,这一互动过程,其乐无穷。

3.三法互融。个性化思维,积累是帆,方法是舵。

①生活联系法。生活是本无字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生活走近阅读,让阅读亲近生活,阅读优化生活,生活印证阅读。阅读所激发的思维就会活,阅读的智慧就会高,阅读的价值观念就会新,新阅读带来的新生活,生命的质量就会优。

第7篇

【关键词】 文艺理论 缺失 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83-01

1 文艺理论缺失

1.1 文艺理论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隔膜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理论对自身的文艺理论的更新和发展很少关注,更莫说借鉴和应用了。另一方面,文艺理论研究工作中往往只是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很少关注中学语文教育,这就导致了文艺理论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隔膜,理论和实践的脱离。文艺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新缓慢,没有及时有效地介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因此说这种更新是极其缓慢的。

1.2 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缺失

诚如倪文锦所说:“在我国,文学理论界、文学批评界远离语文教学、文学鉴赏教学的研究,已经见怪不怪。”

2 产生的问题

2.1 阅读教学理论单一落后

中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受到文章文体学的影响,讲记叙文必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议论文必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讲说明文必是说明顺序、方法和结构,讲戏剧也必是开端、发展、和结尾。教学顺序也差不多是“先泛读,扫除生词(字)、难句,了解文体特征;再精读,梳理结构,揭示题旨,推敲文字,辨析风格;三研读,整体理解、消化、吸收。读解终结,要求熟读或背诵,完成练习,转化为能力,最终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简化和活化,达到有所发现和创造的目的。”

2.2 学生主体性丧失

在文章学理论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重讲解、重分析的“讲读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事实上这也使学生丧失了阅读的主体地位,“沦落为一种特殊的工具,一种技术过程的中介。”教师这种肢解式的、琐碎的讲解,重讲读轻思考、重分析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机械地训练轻熏陶,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因为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使语文教学变得毫无生气、毫无活力,它不但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习作的时间,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而且扼杀了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热情与创造性。”

2.3 阅读教学效率低下

在文艺理论缺失的情况下,在各种考试的压力下,语文教师选择了传统的、简便的、有利于灌输的阅读教学方式,安于现状,视野狭窄,盲目乐观;会造成学生阅读自觉性的泯灭,语文教师本身阅读知识的匮乏,理论的滞后,再加上乏味的、条分缕析式的、模式化的对课文的“肢解”,把优美的文学作品鉴赏课上成知识训练课、思想教育课,同时又由于语文教师忽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造成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提不起阅读兴趣,视阅读为畏途,始终游离于阅读之外。

3 改革建议

3.1 嫁接文艺理论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针对文艺理论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隔膜,我们认为应该嫁接文艺理论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使文艺理论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现良性互动,一方面文艺理论积极介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断更新的文艺理论要及时转化为阅读教学理论来指导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另一方面,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产生的问题也要及时地向文艺理论进行反馈,并不断推动文艺理论的发展、更新。

3.2 语文教师要加强文艺理论的学习

一是职前大学阶段的学习,这个时期文学理论的学习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因此,在这个阶段,文艺理论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文艺理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多关注文艺理论研究的前沿和最新动态.根本原因就是局限于具体文本,而不能前后贯通,使教学目的之一的鉴赏能力的提高不能得以实现。二是职后的自觉学习。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的语文教师,要注意自身的提高,不仅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更要关注文艺理论的发展、更新,不断地从中吸取新鲜的知识来优化自己的阅读教学理念。

3.3 阅读教学中不断更新文艺理论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文艺理论,不断地把新的、适合语文阅读教学改善的文艺理论引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及时地分享到最新的文艺理论成果。最近几年来,把符号论美学引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把接受美学引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从语言学角度审视语文教学,从海德格尔文艺观审视语文教学等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初步实现了文艺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的嫁接。

3.4 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艺理论

第一有批判地继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打破,也要继承,“打破的只是传统中僵死的消极的部分。如果什么都打破,否定一切,那就要翻跟头,就走向。”第二,有选择性的发掘。我们要选择那些真正适合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能为我们所用的来进行借鉴吸收。第三,有意识的发展。站在我国传统文艺理论高高的肩膀上,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固步自封,我们要有意识的发展,不断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理论,让我国传统文艺理论焕发新的光彩,实现新的发展。

总之,文艺理论缺失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产生的问题是极其严重的,不仅不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实现文艺理论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嫁接,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