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7:40
序论:在您撰写语文教育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科学的基础,语文没有学好,如何理解其他学科知识。语文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科学,拓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升其思想境界。而在教学一线,语文教师多是能说会道,善写的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不过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表现出他们的特质,反而落入了死气沉沉的境地,因此,如何运用好语文教育学,令其符合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则成为了一个具有比较有探讨意义的课题。本文认为,要提高语文教育学习语文课改的适应性,应当从一下几个层面审视语文课改。
一、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更新
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多的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知识的记忆上,而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智能的提升则很少在课堂实践中触及。比如,对于语文作文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只注重于要求学生多写,多进行写作训练,而对于必要的阅读、听说等的训练则相对忽略了。从教育出发,语文的教学同样需要把握对知识的创新本质,将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为此,要从语文教育学的视角下看语文改革,那么语文教学改革应当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建立起全新的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因为语文学科需要教授的并不仅仅是读写能力,对于听说能力的培养也必须要十分注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又能够学生的非智力品质。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要加强语文知识:例如文字、词汇、句子、语音、段落等,语文基本能力:例如听、读、说、写等,思维能力:例如分析、概括、推理、联想、发散等,非智力因素:例如思想道德和审美观等,这四个方面的训练和教学。
二、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育学很多时候就像是对学生心理把握的一个过程,语文教育学同样也需要把握这一点。因为“课堂教学应改变以知识为本位的强制灌输,让学生得到间接的创新体验,而要致力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其实践能力,探索育人的艺术,注重于心理的疏导。”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整个课堂的核心,同时他们也处在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学习动力对起学习成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应用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动力,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甚至是获得事半功倍教学效果。不仅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此,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心理的把握。首先,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接触面,以及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设置学生熟悉的话题或者问题,因为学生对于熟悉的、日常生活的话题是会比较感的,甚至是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共鸣。其次,学生在被激发兴趣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做好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观察,特别是他们兴趣的改变,动机的变化,情绪的波动,意志的变动等,教师只有在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内心之后,才能真正把握他们的心理变化规律,做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在此程度上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并真正符合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教师素质的提高
从教育学的角度上考虑,教师的素质不过关,那么开展的教学活动将会存在很大的问题。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对于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拥有过硬的学术能力并不见得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改革中,教师还应当能够应用多种手段,将教学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让学生能够真正投入教学活动之中,而不是过往那种死去沉沉的状态。有句话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可以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启发者和传播者,教师就处在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地位。为此,要在语文改革背景下,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夯实自身语文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拓展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能力。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心理状态变化的洞察能力也必须有所提高。
四、改革中采用新的语文教学方法
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桥梁,学生通往知识的海洋,其有效途径就是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因此,在语文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能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关系到语文课改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问题。教学改革也需要跟上时代科技的发展步伐,在诸多教学手段中,应当积极引入新的科学技术,不然就失去了课改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改一定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塑造信息量大,效果好,质量高,速度快的新式课堂。
小结
语文不仅是我们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开展人际交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语文教育学是研究学习语文教育规律的学科,从语文教育学出发,促进语文课改的进一步发展,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新式人才具有着直接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央君.关于语文学科教学人文性诉求的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一)转变教学观念具先进性、全程性经常听到教学改革,教师改变的应该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而是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思想观念决定行为动向,教学观念改变了,才能破除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由于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理性主义教育模式的惯性,目前高职高专教学中还存在课程本位现象,仍然沿用大学本科体系,成了压缩型的本科教育,从而违背了高职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失去高职教育的特色,与本科师范教育相比很难具有竞争力。因此,高职高专的语文教育专业应当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力度。语文教育专业老师中有这样的一些想法: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性教学,我的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无法实施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我没多大关系。相比较而言,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等课程实践性强,实施起来容易些;教学计划中安排有实习,学生可以在大三实习期间运用和掌握教学技能,提高从教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不是仅仅某一门课程、某一学期应该实施的,而应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程中。
(二)整合教学内容具针对性、实用性首先要围绕中小学教师岗位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满足实际需要。站在整体高度,我们要继续开好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再增加一些诸如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教育法规、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具体到每门课程,打破依据教材按部就班的惯例,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提高其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这门课程,目前还没有针对高职高专的教材。习惯的做法是选用本科教材,且教学内容按照语文教师专业化、语文课程百年沿革及其经验教训、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等一直到复习考试评价,老师一章一节的讲,学生一章一节的听。一些内容在从教过程中极少甚至并不会运用到,但老师和学生却都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教师岗位需要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另外增加一些内容,形成教学内容三大项目:课程理念、职业素养与认知、教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其中项目三教学基本理论与技能是重点,分解为18个子项目,包括导入技能、展开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对话技能、板书技能、说课技能、阅读教学技能、作文教学技能、口语交际教学技能、综合性学习指导技能、教案编写技能等。
(三)改变教学模式具多样性、实效性大学课堂通常都是由老师一讲到底,学生则是一味听、一味记,学生缺乏思考,不利于他们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从教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掌握。我们要压缩教师讲授时间,把更多的课时用来让学生观摩优秀教学视频、讨论交流和进行各项教学技能和能力培养的实训。
比如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程的学习中,观摩优秀教学视频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小学语文课堂直观感,消除对各项教学技能的陌生感,为日后的实训提供参照物,同时引发思考、疑问与争论。对于课程中学生所产生的疑问与争论,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或者推荐行业网站让学生深入关注和了解下次可再交流。教学的基本技能,除了教师必要的理论教授外,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实训。比如讲导入技能,可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以及各自的优点等这些理论知识;然后选择中小学的课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导入的设计;接着模拟中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走上讲台去尝试一堂语文课的导入;最后学生点评、教师总结,指导学生进行导入语的修改。教师可以打通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小组长,小组长组织组员在课外进行各项教学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试讲,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走上讲台体验的机会。掌握一项技能,最重要的是正确和熟练,要达到这一目标,最好的途径是练习。既然如此,教师最好当好导演,而将“舞台”更多的让给学生“表演”。
二、加大实习落实力度
即使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力度,教育实习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教育实习中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实习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并且时间短。我国的教育实习一般为6~8周,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准备以及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为4~6周,学生很难对学校教学有一个较完整的把握。许多学生反映,实习刚刚进入状态,结果马上就结束了。其次是教育实习的水分很大。一方面由于实习学校迫于考试或升学排名的压力,不愿意让实习生多上课。很多学生实习期间仅仅讲了一两堂课,其余时间就是听课、改作业、改作文及帮助学校组织一些活动;另一方面部分实习学生迫于就业压力,不安心教育实习,却忙于找工作。
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到了实习学校就成放养的了,学校对教育实习的检查指导不力。有些学校可能中途会去实习学校巡视,但对实习生在实习中的困难和问题了解不够,更谈不上指导和解决。实习时间可以延长,安排可以更灵活。许多毕业生反映实习后才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后悔在学校时没有认识到并且没有认真学习。其实这种感受我们可以让师范生提前得到,在大二上学期或下学期时,学校可以安排他们实习。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人际交往等诸方面的不足。当再次回到学校时,学习的方向就会更明确、动力也会更强大。
关键词:语文教育学;案例教学法;程式要诀
现代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学课程是中文师范专业学生一门重要课程。在语文教育学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语文教育活动能力进行培养,进而提高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信心,和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力。近年来,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开展,使得语文教育学的教学方法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语文教育学中,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因此,在语文教育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程式要诀进行探讨,十分重要。
1对案例法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语文教育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案例”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案例,就是一个具体的事件,在这个具体的事件中,含有详细的问题和教学情境。案例具有的主要条件有:①问题:教学案例中是一定要包含问题的,如果没有问题,只是对一个事件的单纯叙述,那么只能称其为事件,而不是案例;②选择事件要具有典型性: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所选择的事件需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只有利用典型的事件,才能够对某一道理进行反应,进而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③在语文教育学教学工作中,应用案例教学,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真是发生的事件,而不能是老师主管随机捏造的故事,只有真是的案例采具有说服力,才能让他人信服。一个教学案例所包括的三个重要条件如上,那么对这些教学案例进行研读,就是要对案例中的问题和事件进行分析,教师对案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就能在课堂上准确的使用案例,也就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指导,进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语文教育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育学老师对案例的掌握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努力掌握案例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能够引出案例中的额问题,进而对案例中的背景及教学观点进行研究,调动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对案例进行整体设计,需要针对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规划与设计,将案例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常规的课堂设计之间存在不同。案例教学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该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材料,并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笔者在对语文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法教学应用其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要对教学案例的类型进行确立。语文教育学的课程教育中,要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评审,教师将案例中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学生讲解,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分析与决策,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案例的具体内容,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在对教学案例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优势会存在教师无法控制的现象,如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偏离主题,导致教学质量显著下降。故而,在语文教育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教师提出了有关案例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种:(1)教学案例中的重要问题种类有哪些?(2)案例中老师对问题的解决措施有哪些?(3)你又怎样的应对措施?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2努力发挥案例教学的引导作用
在语文教育学教学的过程中,将案例法教学应用其中,能够对学生的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对案例进行研讨,是案例教学法应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还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研讨作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对语文教育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措施进行探讨。2.1建立高效的学习小组。在语文教育学中,学生要对所选的案例进行有效的探讨,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促进小组件的交流,进而有效保证了小组的学习质量。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随意对小组人员进行安排,保证小组成员中的能力、性格和性别平均,组间能力相当。这样就能够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观点能够充分融合,并让每个小组的观点不断完善和成熟。2.2对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控制。在语文教育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行强调,但是如案例阅读时间果过分强调二者之间的互动,就会使教学节奏变得异常混乱。因此,需要教师准确的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学生阅读案例时间和研讨案例的时间),这就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将案例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2.3重视教师的辅助作用。案例教学法应用在语文教育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对教学工作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教师需要找出案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对学生的分析结果和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避免出现个别学生“垄断”发言的局面产生。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方法应用其中,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案例法教学应用在语文教育学中,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语文素养,为语文师范专业学生的日后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语文教学人才。
作者:李伟 单位: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范蓓蕾.案例法与语文教育学教学方法变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20-122.
语文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它与各学科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可分割,也不能独立存在。语文,是门艺术,也是一本专著,上好它,学好它,并不是一门简单的事情。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风格要稳定。风格犹如个人的脾气,脾气变化太快,会导致课堂效率的降低。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语文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
当然,每天让一个人吃同样的套餐,久而久之就会使人一到就餐时刻,产生“条件反射”。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
教学活(来源:文秘站 )动要有节奏。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小学语文教育学》的内容中提到,单调的声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
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注意疏密。教学传授的信息有疏有密,时间的分配要有多有少,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学生产生精神的愉悦。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即分散了学生最佳的注意时间,使感知强度减弱,造成浮光掠影,浅薄表面,又使学生兴趣索然。
【关键词】 语文 教育学 高中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1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基础,而语文教育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手段。随着语文教育学观念的改变,现代的语文教育更偏向于对素质性人才的培养,其教育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但是由于考试压力的存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与现今的教育学观点格格不入。
一、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语文就是背诵,为的是记住没有实际意义的知识。却没有意识到,语文对一个人在思维的开拓、审美观的形成方面的意义。而在高中阶段,各学科学习的知识新、难度大,语文作为从小接触的学科,便被放在了最后。此外,老师讲课没激情,方法老套,甚至敷衍了事,所讲述的都是之前了解过的知识。
2. 教师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语文课堂的形式是:老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听讲。而语文知识零散的特性,使学生没有学习的压力,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休养生息的机会。这就需要语文老师以高超的教学手段,新颖的讲课模式,来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语文知识方面的欠缺。显然一些老师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始终采用“灌输法”,对学生进行轰炸式地知识灌输,其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二、探究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
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而要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致,创新语文教师的讲课内容、教学方法具有关键作用。
1. 从学生的角度探究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
首先,要改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如果说,学习别的课程是为了升学考虑,那么学习语文的目的和作用则要宽泛得多。语文是学生从小就学习的内容,不同时期,语文对学生的意义也各不相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语文对帮助学生理解其他学科的内涵,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起着不小的作用。但是很多同学却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分离开来,看不到这种联系,甚至认为语文占据了大量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努力改变学生的这种认识,使他们了解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其次,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耐心。语文的学习不是靠恶补可以取得好的承接的,许多学生不肯花费时间学习语文课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语文课不会像学习历史、政治课那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背诵,可以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语文知识的提高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靠自己的勤奋取得真正地进步,许多学生对这种日积月累的学习方式没耐性,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此外,还要帮助学生从学习的压力中解脱出来。高中学生学习压力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学生对所学的每一门课都心怀压力、战战兢兢,生怕出现偏科情况,因此,学生在学习时总会伴有焦虑、紧张的情绪。在学习语文课时,有些学生上课积极听讲,课下认真做笔记,成绩却始终得不到提高,于是便开始自暴自弃,对语文丧失了兴趣,甚至信心。殊不知,语文课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都应该是艺术性的,不像其他课程,学习只是为了得到新知识,掌握了内容就学到了全部。语文课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理解,现在的教育学上,主张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理解,解释所学习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这非常契合语文课的学习,每个人,对文章、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不同,所学习到的也应是千差万别的,需要学生放轻松心情,根据教师的引导,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学习状态下的效果,远比背负着沉重的心情,死记硬背考试点效果要好得多。
2. 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外,还有义务将这个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使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的学生乐于接受。这是现在的教育学观点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正确态度。既要帮助学生克服因语文课无聊而产生的消极怠学的心态;又要防止学生因语文成绩迟迟得不到提高,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同时很还要注意控制自满情绪,以为自己有十几年的学习积累,语文课不用学也可以取得好成绩。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正确方式是积累。
其次,采用新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讲坛、组织诗词朗诵等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自己的学习感悟,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充分展示自己的语文天赋和知识储备,在鼓励学生再接再厉的同时,还可刺激其他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名称混乱
众所周知,早在1986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上就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育学”,相应地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材教法”的名称也自然应更名为“语文教育学”,然而时至今日,这门课程的名称仍然五花八门、叫法混乱。调查表明,目前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课程的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①语文教材教法;
②语文教学论:
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④语文教育学。
(二)课程被边缘化
语文教育学这门重要的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趋势,表现为
1.必修课程课时被压缩。一些师范院校中文系将本科语文教育学这门必修课程的课时由原来的76课时压缩为54课时,使得原来要一个学年才能学完的课变为一个学期就要学完。这样,对于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在短短的54课时之内,既要讲解理论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二者兼顾是比较困难的,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必选课被改为任选课。即将一些师范类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诸如《语文名师名课研究》、《语文教材研究》等改为任选课程,即可选可不选,同时增加了相当多的五花八门的选修课程,包括像养生学之类的。由于那些课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造成了不少学生放弃专业选修课程。
3.实习方式被改变。一些院校为了减少自身的麻烦,将本该学校组织的集体实习改为学生个人找单位实习。这样事实上造成了一种“放羊”的方式,学生的实习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三)教材选用杂乱
1.级别不一。有的院校使用国家级教材,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淼教授所撰写的《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3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4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有的院校则采用省级教材。这类教材往往由省属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教研室或省级语文教学法理事会组织编写。由于级别不一样,相应的学术质量也有区别。
2.内容不一。有的院校采用的是“语文教学法”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教学论”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教育学”系列的。
3.年代不一。有的采用的教材是2005年出版的,有的则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版的,年代相差将近二十年。
(四)教学设施落后
1.教学资料匮乏、内容陈旧。在很多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图书室中,有关语文教育课程方面的参考书籍少的可怜,零零散散,而且多半放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有些著作版本太老,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初。另外,一些必备的教学录像资料也没有。
2.教学设施落后。语文教育学这门课程由于其培养任务的特殊性,应当尽量做到小班上课,小班实习,进行微格教学。而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学校没有微格教室,甚至连一台教学摄像机也没有,教师只能采取上百人的大班上课,学生的教学实践也只能采用一只粉笔,一张嘴,学生讲,老师评。
二、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加紧正名,统一称谓
由于课程名称混乱,使得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课程理论建设受制约、课程教学内容差别大。这将不利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对未来语文教师的培养。因此,应采取措施统一课程名称。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范名称。可以通知,要求各高等师范院校的“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论”统一改为“语文教育学”,并不准私自确立名称。
2.学术团体自行带头更名。如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可以带头改名为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分会,各省、各地的分会也统一更名,这样起到示范作用。
(二)强化领导、加大投入
当前,部分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对语文教育学课程课时进行压缩,把一些专业必选课程改为任选课程,对于教学设施的投入不足,说到底,是由于这些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认为这门课程无足轻重。其实不然,从大的方面讲,这关系到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的定位,乃至生存。从小的方面来看,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就业,关系到他们的前途。为此,笔者建议
1.强化领导。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语文教育学课程不仅仅是几位教师的事情,它涉及到教学、实习等工作,关系着每个学生的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由有关领导专门分管。应当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和保护这门课程,定期召开教学会议,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有关领导应当经常深入一线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实习,了解学生的需求。
2.加大投入。应当为语文教育学课程提供专门的经费保障,购置必要的教学资料、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包括微格教学实验室。应当为语文教育学教师的进修、培训、参加研讨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应当有意识地扶持语文教育学课程的理论建设,为其提供经费保障。应当为学生的教学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快整合,加强沟通
1.整合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语文教育学课程之所以在课程内容、教材使用等方面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教师们对于语文教育学课程体系认识不一,笔者认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淼教授所著的《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比较好地构建了语文教育学的课程体系。这本著作的语文教育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语文教育、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部分中,作者论述了最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包括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与语文教育;相关学科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理念自身的巨大变革;语文教育目标:语文课程。在语文教学部分中,论著涉及到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艺术、教学技术、教学评价等。在语文教师部分中作者撰写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教育、科研、心理、素质、成长等内容。综观这本著作,分类科学,体系严谨,应当成为语文教育学的标准体系。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体验;阅读能力;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首先要让高中生热爱阅读。只要不是于健康无益的书,不管是漫画还是小说都可以读。这样日子久了,学生会发现从书籍中可以获得很多,他们会由衷的觉得看电视比看小人书、漫画书差劲多了。这一点热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可贵的,要知道现在的孩子花费在电视前的时间远比书籍上多得多。其次我们要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自己必须热爱阅读,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做好学生的榜样。再者我们可以经常安排一些时间和学生交流阅读中的快乐、喜悦、收获,把各自喜欢的作家作品带感情的介绍给大家。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同学间的相互影响下,就会更好地向书籍靠拢,更好地感受读书的快乐,就会有阅读的渴求,就会有读书的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课堂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让他们亲自尝试,让他们在获得知识、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锻炼和提高独立能力。如在阅读教学中的初读这个环节上,第一关是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根据学生好奇、自信的特点,和他们商量“让老师带着读还是自己想办法读通”,学生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自己读。读课文时遇到不会读的字,他们也是自由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如有的看上下文猜字,有的请教教师、同学,有的借助拼音。再如,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你读懂了吗?你有什么弄不明白的问题”时,学生表现的欲望极为强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人人争着在小组或班上交流自己的所得所疑,回答正确或精彩的,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回答不正确的,学生当“小老师”给予帮助,老师相机点拨。这样,学生会读的,我不教;学生理解的,我不讲,决不包办代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的教学活动中巩固学生获得的知识,发挥独立阅读的主动性,培养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的原则。
阅读训练中,要使高中生学会把自己头脑中零散的、无系统化的知识组织起来成为有系统的知识结构。系统的稳定的认知结构是顺利地吸收新知识、促进知识迁移的有利条件。因为新知识只有在与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中,才便于接受和贮存。新知识的输入,又补充、调整、更新原有的认知结构。因此,使认知系统化,是进行阅读能力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阅读过程中,认知的系统化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知识的系统化。语文课上学习的各种知识,往往是不系统的,既不易记忆,又不好运用。所以,要教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整理好,使其系统化。整理的方法有: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条理连接等。通过分析比较,认识各种知识的共性和个性;通过分类归纳,将相同性质的知识归在一起,分成几大类别;通过条理连接,将各类知识加以排列,找出线索,理清脉络,按各种不同关系(并列、因果、串联、从属)结成网络。第二是认识的系统化。指对课文或课文中某个方面的系统理解,对一个单元或整套课文的系统理解。没有认识的系统化,很难达到理解,更难达到深入地理解。语文教学实践中,关于整理知识的方法有图表法、卡片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