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管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17:25

序论:在您撰写经管专业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管专业论文

第1篇

1.1学生对开设会计课程的态度调查发现,有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会计基础课程,84.2%的学生对该课程有兴趣,15%的学生认为会计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31.6%的学生认为会计学对数字概念要求高,学习难度较大。

1.2学生希望通过会计课程达到的目标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希望通过会计课程的学习,能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具备阅读企业财务报表的能力,能通过阅读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基本的财务分析;部分学生希望掌握会计凭证和账簿登记的方法。

1.3学生对目前教材的满意度调查发现,62.2%的学生对目前使用的教材很不满意或不太满意,15%的学生认为教材一般,17.8%的学生对教材感到满意。感到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觉得教材内容过多、过满,会计业务处理的内容太多,现实案例的内容太少。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更适合会计专业的学生,而不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我校目前选用的是一本各高校普遍认可度较高的基础会计教材,但该教材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编写,核心内容在会计方法和账务处理部分,而对于财务报告的解读和分析则篇幅较小。因为本书所针对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后续课程还会开设《财务会计学》《财务分析学》等专业课程,所以财务报告等内容详细会在后续课程中介绍,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后续并不会再开设这些课程。可见,现行教材内容的安排和侧重点与学生希望通过本课程学习到的知识有着较大的偏差。

1.4学生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态度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最希望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学习会计知识,近三成的学生认为开展手工模拟做账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对理论讲授的方法则不太认同。会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单纯的讲授会计理论知识往往会让他们觉得很枯燥、乏味,而如果能结合实际案例来学习,接受程度则高得多。

1.5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大部分学生对教学效果还是满意的,表示对教师在这门课程中讲授的知识还是掌握得比较牢固;部分学生认为教学课时不足,一些想更深入学习的知识还没有学习到,只能通过课后自学完成;部分学生感觉上课互动性不强,应该增加互动环节。

2对策及建议

2.1明确教学目标,端正学生心态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从事的不是会计工作,而是企业管理、营销之类的工作,他们是未来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而非会计信息的加工者。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他们学习会计课程的目的是能“懂会计”、“用会计”。通过教学,他们应当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了解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学会通过已知的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预测和指导决策。但并不要求他们掌握会计凭证和账簿的具体填报方法,而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则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这是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一大区别。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

2.2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根据已经明确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常规的教学内容是首先介绍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原则,然后学习会计账户、复式记账法,核心内容是会计分录、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及账证表的操作。但由于非会计专业学生主要目的是“懂会计”,内容就应该相应地进行调整。笔者建议教学内容围绕财务报表的理解与使用这条主线展开,顺藤摸瓜,进行知识的分解和讲授。比如,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和特点引出会计六要素、会计平衡等式的内容,对于如何使用会计信息的内容作为重点,而凭证填制、账簿登记的内容相应简化,缩减相关课时。其次,针对不同的专业,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拓展内容:如针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除了重点讲解销售业务涉及的账务处理外,还可以增加与其密切相关的销售环节的业务报销、税务处理、应收账款分析等内容;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则应该增加非盈利性组织的会计帐表的阅读和分析,内容选取上体现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在课时安排上,调整现有的32课时为58课时,其中讲授课时和实践课时各占一半。

2.3选用合适的教材教材是学习的重要载体,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教材内容体系既要体现学科的系统性,又要与会计专业的教材相区别,同时要适合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与理解。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国内大部分会计基础教材没有作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区别,大多定位为普遍适用,这类通用教材占会计学基础教材的98%,而专门针对非会计专业编写的教材则很少,大部分教材为了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内容繁多,在较少的课时中根本无法讲全。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重视非会计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使用效果不理想,这也是值得广大会计专职教师探索的部分。

2.4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方法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接触会计学知识感觉繁多而抽象,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设置知识悬念,让学生产生求知欲。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从网站下载真实的企业报表,分析企业的发展动态,交流想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角色扮演,模拟账务处理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式、参与式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变得生动而活跃。引进ERP沙盘模拟教学软件,组织实施企业运作模拟实习,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熟悉企业的运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实际工作水平和能力。

第2篇

如果《经济法》课程的所有授课任务由一位授课教师来承担的话,对授课教师来说就是个严重的挑战。当然,如果师资力量充足,也可以由若干名教师分别承担相应的授课任务。但是,这种授课方式也存在问题,因为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经济法》课程的授课课时不多。因此,很可能造成的局面是一位教师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可能讲授课时量不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就无法充分发挥,讲课只能是“蜻蜓点水”,达不到应有的理想效果;第二,从课程教学内容上看,这种课程设置强调的是知识本位而不是能力本位,与非法学专业开设法学课程的目的不符。在知识分工已经极为发达的今天,非法学专业开设法学课程的首要目的并不是向学生传授法学知识,而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让学生在面对需要利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时能够带上“法律”这一“蓝色眼镜”,[1]学会用法律的眼光看世界。既然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法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并不是传授法律知识,那么,就应当选择最能够到达这一目标的课程,笔者认为,在所有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最能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课程应当非合同法课程莫属。为什么合同法课程最能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呢?这是由合同法的课程性质所决定的:第一,从合同法课程的授课内容来看,合同法最适合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著名法学家史尚宽先生有言,私法(民法)乃众法之基,学习法学亦从民法开设。在民法学课程体系中,合同法又是最适宜于最先学习的课程。“就民法财产法而言,最具体可征的,反倒是大三的债法各论,纵然从未接触民法,从字义也粗知买卖、赠与、租赁等法律概念;其次是大二物权,再其次是债编总论。大一新生如果不事先准备,课堂上就能听懂并充分掌握民法总则的规定,如果不是老师特别杰出,就是学生聪慧过人。对大多数的学生,真正进入民法的堂奥,最快还是二年级以后的事”;[2]第二,从法律思维的精神实质来看,合同法课程最能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法律精神的实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法律思维的精神实质应当是契约精神,具体体现为平等、公平(正义)原则。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契约精神,让学生形成平等、公平(正义)观念。在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合同法课程无疑是最能培养学生契约精神的课程。因此,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契约精神,最为有效的课程应当是合同法;第三,从民法理论体系的构成来看,合同法理论最能体现(民)法学思维的核心问题。(民)法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主体A拥有客体α,主体B拥有客体β,A拥有支配α,B拥有支配β的权利。在这一假设模式下,A若想获得β,要通过正当途径则只能将自己所拥有的α进行交换。这便产生了(民)法学的基本问题:什么人的什么行为适用什么法律规范,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2、合同法课程教学内容编排的内在逻辑

对于合同法课程的授课教师而言,向经管类非法学专业学生讲授合同法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这就要求合同法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出合同法理论的内在逻辑。因为谈思维就离不开逻辑,或者说思维和逻辑两者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对于合同法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显然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合同法教材体系和合同法课程授课内容编排的关系;二是合同法课程授课内容与生活常识的关系。就合同法教材体系和合同法课程授课内容编排的关系问题而言,据笔者了解,现在大多数授课教师都是按照合同法的教材体系进行课程授课内容的编排,即授课内容编排与教材体系一致。而合同法教材体系的编排,基本上是按照合同法的立法体系进行安排,先将最为抽象的内容,即合同的概念、分类以及合同法的基本原则等问题,接下来讲合同的成立、效力、履行等问题,再接下来讲债的保全、合同的变更转让等问题;最后讲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违约责任等问题。这种体例安排,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难度最大的编排体例。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违反了学习内容安排应当遵循“先具体后抽象,先感性后理性”的原则。学生一开始接触合同法,就碰到合同法理论中最为抽象的问题:合同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合同?特别是,这种体例安排,根本就无法准确反映合同法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难以使学生对于合同法的理论体系有简明扼要的“鸟瞰”式把握。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认为,经管类非法学专业的合同法课程授课内容的编排,应当进行创新,即应当遵循教育教学“先易后难、先具体再抽象、先感性后理性、先宏观再微观”的原则,依据合同从成立到履行的逻辑进程进行编排。在总体上将合同法总论的授课内容编排为三大部分:合同的成立、合同的效力和合同的履行。这样编排的好处在于让学生一接触合同法,就能够鸟瞰式的了解到合同法课程就是讲授三个问题,或者说合同法理论就包含三个基本问题,每个问题都可以从正反两面进行思考。“合同的成立”问题从正面思考便是:合同是如何成立的?从反面思考便是:在什么情况下合同不能成立?不能成立的合同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合同的效力”问题从正面思考便是:合同如何生效,生效的合同将产生怎样的效力?从反面思考便是:在什么情况下合同不能生效,不生效的合同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合同的履行”问题从正面思考便是:合同如何履行,合同履行后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从反面思考便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履行合同,不履行合同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显然,这种体系编排的“问题”意识非常明显,能够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轻松地把握合同法理论的全貌。在三大部分内部,授课内容的编排也应形成内在逻辑体系。例如,“合同履行”部分的授课内容编排,可以设计为三大部分:首先,合同的正常履行为一部分;其次,合同具有正当理由的不履行为一部分;最后,合同欠缺正当理由的不履行为第三部分。同样,在每一小部分内部,授课内容的编排还应当形成内在的逻辑体系。就合同法授课内容与生活常识关系问题而言,笔者认为应当先讲授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问题的理论,或者说先讲授学生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内容,后讲授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太常见,或者说感性认识不多的问题。以合同法分则为例,显然对非法学专业学生来说,买卖合同是最为常见,也是感性认识最多的合同类型。因此,应当先讲。换言之,对于合同法分则授课内容的编排,不一定要按照合同法立法规定的顺序进行讲授,而是需要向学生讲授清楚合同法分则中各种有名合同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A有名合同为什么在逻辑上先于B有名合同出现,A有名合同和B有名合同两者之间的逻辑以及历史关系。总之,必须按照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要求,将合同法的授课内容整合形成内在逻辑体系,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

3、合同法课程教学方法宜以理论讲授法为主

第3篇

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2周(包括答辩和评分在内),提倡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始时间提前,以便让学生尽早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

毕业设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完成以下基本能力的培养:

l、资料、信息的获取及分析、综合的能力;

2、方案论证、分析比较的能力;

3、实验、建模和动手的能力;

4、使用网络和计算机(包括索取信息、计算机绘图、数据处理、基本软件应用等)的能力;

5、撰写报告(论文)的能力。

全文初拟主要目录

第一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回顾和实证述评

   1.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提出

   1.2 国外研究综述

   1.3 国内学者对中国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1.4 实证检验方法述评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

   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五种可能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

   2.3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需求拉动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经济改革与金融发展演进和现状

   3.1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联系纽带

   3.2中国经济改革与金融发展三阶段

   3.3 我国的金融化进程

   3.4中国金融监管的国际比较

第四章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检验

第五章 实证结果的经济解释与比较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经管专业;顶峰体验;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12-03

毕业设计(论文)模式最初由前苏联引进。从1952年起,中国开始学习前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改革,其中前苏联关于高等教育的环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答疑、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1]

目前,国内高校从高职高专、独立学院(民办学院)到普通本科学校在大学生最后阶段基本都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课程。2004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中指出了高等学校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意义及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管理、指导教师管理及学风建设等意见。[2]但是早在2001年就有复旦大学的一项关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否应该取消”的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取消。而关于毕业设计(论文)存废之争的激烈论辩,主要集中出现在2004年和2009年。[3]这两次论辩都是由某个特定事件引起的,网上辩论双方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和缺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是关于其存或弃仍然是众说纷纭。[4]虽然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质量堪忧,但笔者认为,毕业设计(论文)的存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不足,这是导致其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早在1983年,王广生等就认为毕业设计(论文)不同于课堂教学,其所学的内容是书本上找不到的,是需要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探索和发现的。[5]刘继红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包括学习、探索、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大学期间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手段,并且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做准备[6];刘秀红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培养了学生运用各方面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学的能力[7];肖翔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次重要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实践和创新技能。[8]

笔者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系统,其包含系统内部及外部环境:系统内部是利益相关者(高校、教师、学生)之间的组合及连接,外部环境是系统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及不足可以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探讨。本文分别从外部环境角度、高校角度、教师角度、学生角度等四个视角分析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意义及不足之处,并将其总结如表1所示。

鉴于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王宇提出“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毕业设计这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模仿前苏联的办学方式是否会有所变化,有待于进一步实践探索”。[14]美国作为众所周知的全球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长期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困境和反思,其与毕业设计(论文)类似的顶峰体验课程的开设和历次改革对我国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二、 借鉴美国顶峰体验经验构建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

“capstone”(顶峰体验)一词最初是指建筑物上的“拱顶石”或者“压顶石”。当建筑物上放置“capstone”时,预示着工程的完结。因此,“capstone”引申为事业、工作等达到圆满时的顶点。在教育行业中,顶峰体验课程被认为是通往一段学业、研究行将结束时所提供的课程[15],它主要是针对大学准毕业生在大学阶段能够将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应用的课程或者经历[16],其含义与“大四研讨会”无二。顶峰体验的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是一段实习经历、制作关于专业发展的报告、在校外发表的会议论文,等等。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顶峰体验课程的内容不是通用的,顶峰体验课程应该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学科知识技能的实践活动,以使得他们在将来能够把知识应用于真实的环境。

自从我国开展广泛的教学改革以来,许多高校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而且有些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改革源于在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和反思。顶峰体验课程在美国作为一种教学体系的设置,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借鉴研究。顶峰体验课程在我国很多高校的文科类、工程类专业中有不少的研究借鉴,它还应用于实践教学、教学体系设置及毕业设计改革等方面。

由当前毕业设计(论文)的缺点和不足可以看出,毕业设计(论文)总体上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不一致以及忽视毕业设计(论文)后的跟踪反馈情况等问题。国内学者在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方面也有不少的研究。桑玉军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融入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提出构建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7]施小平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出发,结合具体实践,探讨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策略。[18]本文在借鉴顶峰体验课程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如图1所示的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管理模式就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高校投入必要的资源(教师、财物、时间等),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开动员会,确定整个毕业设计(论文)流程,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根据学生主观能动性、个人兴趣爱好、将来职业发展方向等优化选题方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计算机技能及写作方法论等方面的指导。在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过程中,学校毕业设计(论文)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通过中期检查等手段获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师生信息沟通等方面的信息,有效调控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在毕业设计(论文)最后的检验和评价阶段,毕业设计(论文)主管部门应通过与目标和标准的对比,科学合理的评分,及时总结经验,将整个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反馈到下个年度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过程中。

[ 参 考 文 献 ]

[1] 佟君.关于毕业设计与顶峰体验课程的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2]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R].2004.

[3] 江胜清.论“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对当前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影响[J].宿州学院学报,2012(4):93-96.

[4] 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5] 王广生,张立群,王如泉. 应当重视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J].高等教育研究,1983(4):15-18.

[6] 刘继红.谈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及其提高的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3):83-84.

[7] 刘秀玲.强化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指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0(9):35-36.

[8] 肖翔,马忠,屈波.研究型大学管理类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3):27-29.

[9] 杨天怡,霍丹群,何敏.新形势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72-73.

[10] 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11] 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12] 陈艳娇.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设计方案新构思[J]. 江苏高教,2011(5):93-94.

[13] 张宝春.重视与加强对高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2(5):65.

[14] 王宇.清华大学毕业设计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5(2):43-49.

[15] Smith L D. CAPSTONE COURSES C AN OVERVIEW[R].Stellenbosch University,2011.

[16] Holdsworth A,Watty K,Davies M. Developing capstone experiences[R].IEEE,2009.

第5篇

一方面,培养学生法律层面的职业素养是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需要,是实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院经管类专业主要有营销、会计、物流、商务等专业,此类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会涉及到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经济法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经营的意识与习惯,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的职业技能人才,为学生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夯实基础。另一方面,经济法课程的开设是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我院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即“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而我院经管类专业所涉及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助理营销师、助理物流师、会计从业资格证、国际商务师等。在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中我们发现,近几年的职业资格考试中,经济法律知识的分值比重在逐年加大,其重要性逐步显现。因此,经济法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灵活应对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中对经济法律知识部分的考查。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一)课时少,内容多

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总课时是32课时。随着高校“两课”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原来的法律基础课程被整合到思想品德修养课程中,课时大幅缩水。加之我院多数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开设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导致经济法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一方面,学生刚刚从高中跨入到职业院校,教育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变尚未完全适应,突然面对大量的法律术语和教学案例,学习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对经济法授课教师而言,在课时短缺的情况下,要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大量知识点,无疑压力倍增,因而不可避免的有选择性的删选教学内容。

(二)授课内容未能有效体现专业特性

我院经济法平台课的开设专业主要有市场营销、会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学院对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选取也大多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因此,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标准的制定必然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实际上,不同专业对经济法律知识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营销专业学生需要熟悉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国际商务、会计专业则需要熟悉票据法等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讲授的内容没有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严格区分,而是一视同仁,专业虽不同内容却一致,这必然导致专业间的差异性消失,法律知识模块的学习也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基于“厚基础、大平台”的经济法课程内容体系的搭建

随着我院“厚基础、大平台”人才培养方式的提出,基础课、平台课的建设工作日益得到重视。根据高职院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结合近年来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对经济法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人才培养方案是源头,课程标准是标杆

高职院所有课程的设置必然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课时、知识要求、技能要求、职业要求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因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课程标准的第一指南,是制定课程标准的直接导向。此外,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标杆,也是规范教学的有效手段。因而,课程标准的执行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要想有高质量的教学内容,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前提,高效的课程标准的执行与实施是保障。

(二)课程内容应体现专业特点

目前我们统一称之的“经济法”,更多的可以说是民法、商法、经济法的混合体。以经贸学院经济法课程为例,在第一章,经济法基础部分,学生所学习的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制度、诉讼时效制度等,实属于民法范畴,但却是经管类学生学习商法及经济法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物权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据法、保险法大多属于商法的内容;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证券法则属于经济法的内容。经管类学生究竟该掌握哪些法律知识,可以由专业需要和生活需要决定知识模块,即应该根据学生职业素养和个人素养两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一般而言,可以从生活相关和专业相关两方面考虑。如,生活方面,应该熟悉劳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物权法等;专业方面,考虑到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应掌握公司法、合同法、票据法、证券法、破产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等。

(三)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

在教学内容选取的宽度和深度上,要结合各专业职业技能岗位的需求,以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围绕职业资格考试来精选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适应当前及今后职业生涯中的相关法律知识模块考试。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营销专业学生要求在校期间需取得助理营销师资格证书。而在营销师考试大纲中,明确法律法规知识,包括: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票据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价格法、担保法、商标法、劳动法等相关内容。而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因在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中已学过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和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因而,就没必要再将票据法重复放在经济法课程中,而要想继续参加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则必须认真学习民法基础和劳动合同法。

(四)教材结构的设计

经济法课程的教材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法学专业用教材,主体架构包含了经济法总论、经济法主体、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特点是“专、深、窄”,这类教材显然不适合经管类学生使用;另一类则是专门针对非法学专业或者经管类专业学生编写的,这类教材大多受到“大经济法”观点的影响,内容比较宽泛,即前文所称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的混合体”。相比较第一类教材,显然第二类更适用于经管类专业,但是第二类教材最大的特点也是其最大的缺陷———太过宽泛,反而忽视了专业间的差异性。鉴于经济法教材的现状,我们不妨尝试“基础+通识+职业能力”模式来重新搭建教材结构体系。“基础”部分,即民法总论,包括法律行为制度、制度、诉讼时效制度、仲裁、复议制度等。“通识”部分,即经管类各专业都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公司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职业能力”部分,则采取“自由选择”的方式,根据各专业职业能力发展需要,从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商标法、价格法、票据法、担保法、证券法、物权法、保险法等内容中选择与专业职业能力相关性较强的法律制度模块,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组织教学。目前,经济法课程定位为我院经管类专业技术平台基础课,鉴于课时有限的现状,不妨在32课时中重点讲授“基础+通识”部分,让学生对此部分模块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职业能力”部分可以设置在专业技术课程体系中,或者作为职业资格考试专项培训课程。

四、结语

第6篇

1.1受传统教学理念束缚,经管类专业实训培养模式落后在传统的经管类专业教学理念中,认为经管类专业是理论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在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强调课本知识的掌握。在实训培养模式上以教师讲授的课堂教学为主,以掌握基本知识为教学目标,强调对现有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专业实训中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体会、经历、练习和实践,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才能熟练掌握所学专业,但是在实训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偏差,很大一部分经管类专业过度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过度弱化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性,导致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不高,难以完成相应工作。专业实训是完成专业实训教学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在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中,由于专业实训是近几年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课程,缺少相应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因此在实训教学中往往照搬理论课教学方法,采用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自身体验和感受的培养,无法适应专业实训教学需要。具体来说就是把传统理论课堂教学方法照搬到实训教学过程中来,在考核办法上由于对实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相应考评体系,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因此很少有学生实训课不及格,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认真对待实训课程,专业实训形同虚设。

1.2专业实训培养以校内实训室培训模式为主,实践性不足为了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相应的实训教学基地和实训室。虽然专业实训室可以解决专业实训的一些问题,具有培训方便快捷的特点,但是室内专业实训培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和实践第一线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室内专业实训师资力量。严格意义上来说专业实训教师队伍不同于传统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本身从事过相应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根据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养,但是在实际中发现,部分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师本身缺少相应的从业经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他们的实训经验来自于课本或相应的培训教材。这种本身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师资队伍无法传授给学生积极有用的实践经验,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现有经管类实训急需突破室内培训室的专业培训,在校学生除了一定的校内实训外,还必须进行真实工作岗位和真实工作任务的生产性实训,使专业实训具有真实情景感染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通过实例人物的展示和示范,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也只有真实面临生产实践一线实训,才能提高实训效率,才能从更高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2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训培养的创新管理

2.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经管类专业实训培训,构建全新培训模式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全面提高专业实训效果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从思想上统一认识,才能有效贯彻专业培训要求,提高实训效果。首先,必须建立开放式经管类专业实训模式,实现从实训室概念向建立系列经管类实训平台转变;在实训过程中不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及时接触社会。其次,构建以校内实训为主变为校内校外结合的实训体系,积极吸取社会对于经管类专业需求的反馈意见。尽可能实现社会发展需要什么管理人才,强化什么专业实训的动态培训模式,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专业实训、社会需要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发展的培训模式。强调实践能力的安排,调整和充实专业实训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紧密结合社会需要,从而调动学生培训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最后,在实训平台的开发利用上可积极探求可以利用的空间平台,如充分利用校内现存工作岗位,将对口专业学生通过分批轮换的方式,安排到学校相应实训室进行实训,并建立起严格的管理制度。

2.2引入技能资格证培训体系,促进专业实训的管理规范化结合经管类培养高级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目标,为了促进专业实训的管理规范化,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实效性,可将相应职业专业实训和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培训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专业实训,积极提高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实训结束后考试合格可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书。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一方面实现专业实训的有效进行,另一方面实现对现有教学实训内容的调整,克服传统实训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忽视基本实践能力、基本管理技能的缺陷。

2.3积极探索校企联合专业实训新模式目前制约经管类专业实训平台最大的障碍是资金不足和与外界交流不畅,学校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管理人才,因此学校应加大与企业的联合。通过校企联合,一方面可以解决学校专业实训平台建设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发现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相应策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可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帮助企业(单位)策划营销、管理、销售等活动方案,创造真实专业实训岗位。通过校企联合,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生产实习中的积极性,引导企业直接安排生产性实训岗位,解决学生的专业实训和企业发展的问题。通过和企业的联合,掌握企业需要的人才模式,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学校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在校内专业实训室师资力量方面,可以打破职称、学历界限,邀请一线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从而提高实训室的培训效果。

3结语

第7篇

关键词: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

近年来,统计方法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迅速的扩大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证券、保险等领域,统计学这门学科也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工程等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然而目前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还相当欠缺等。本文试图在查找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寻找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统计学不够重视

在目前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不够深入,统计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一提及统计,很多学生仅能联想到统计局、大量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很难将统计学与自己本身的专业联系起来,并且认为统计学与实际联系不大,无法学以致用,因此重视程度也仅停留在获得学分的层面上。加之学时有限,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授数理统计、探索性数据的挖掘、多元统计方法、西方统计制度等新的内容。

1.2课程内容不够规范

在教学内容上,目前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而且不同的教材侧重点不同。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多是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先后介绍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与回归、抽样推断等内容,但有的侧重于数理统计方法,在抽样推断上花大量的时间,而有的又侧重于传统统计方法,在其它章节上下较大的功夫。

1.3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但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的还不够,而且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在这种传统的统计教学模式下,学生或许学会了怎样计算平均指标、抽样误差等,但这对提高学生的统计实际应用能力极为不利,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1.5文、理科学生的构成比例问题

目前大多高校的经管类专业都是文、理科学生兼收的,同一个专业乃至同一个班级里面可能既有文科学生,又有理科学生。文、理学生的混合构成会给教学过程带来很大困扰,难以实施因材施教的方略。而统计学又是一门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微积分、概率论、数理统计等多门数学理论课程,尤其在抽样推断部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一般来说,文科学生的数学功底比较差,逻辑演绎思维较弱。如果文科学生比重太大,就会给教学带来很多障碍。

二、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初探

2.1结合专业制定教学目的,完善教学内容设置

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能孤立地制定,而是要在明确学生文、理科出身及所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与统计学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制定满足专业需要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根据应用统计学学科特点,结合各专业统计课程教学目的的要求,在统计学基本教学内容设置基础上,对统计基础理论、统计分布、统计推断、时间序列、统计评价决策和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等中高级统计方法部分的实际应用状况进行介绍,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提高学生的统计素养。

2.2在课堂中适当的穿插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与老师讲解相结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阅读、思考、分析、判断。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统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方法、公式变得十分具体,在模拟实验中接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我们知道统计理论来源于统计实践过程,反过来它又指导统计工作。统计案例教学作为统计实践过程的一种模拟,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3在教学中适当地安排社会实践

在教学中,应适当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环节,就一些学生关心或与专业相关的课题作市场调查。如可组织学生针对大学生们感兴趣的就业问题、逃课问题、电脑使用情况等展开调查,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或体会的形成,全部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既巩固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锻炼了应用理论的能力。

2.4将课堂教学与统计分析软件相结合

统计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定量分析的内容较多,因此在平时应加强对统计上应用广泛的软件的教学,如EXCEL、SPSS、SAS等软件,提高学生对于数据的观察和处理能力,锻炼学生使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其中,SPSS统计软件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统计分析、报表、图形制作等功能,是非专业统计人员的首选统计软件,也是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工具。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在文、理科出身和数学功底上都存在着差异,如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辅助教学,就可以将应用统计学的教学重点转向对统计结果实际意义的理解上,适度的去掉繁琐的理论证明、推理和计算,增加SPSS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使用统计软件SPSS解决比较复杂的计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