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5:35

序论:在您撰写园林景观设计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园林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swhichshouldbepaidattentiontoinlandscapearchitecturedesign:spaceorder,dimensionexpediency,artisticqualityofvisualeffect,ecologicalfeatureofenvironmentandcontainmentofthelieu.Theexplorationoftheseproblemsprovidesawideplatformfordesignerstoexpresstheirthinkingandbroadentheirhorizons,whichhelpsthemtakeeverydetailintoconsiderationtocarryoutlandscapedesignresearch.

Keywords:space;dimension;visualeffect;environment;site;landscape

从西方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到光怪陆离的荷兰风景油画,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园林景观”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光鲜而璀璨。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步入当代社会,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笔者以一个更为宽泛的和多样化的视角去探讨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探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一、空间上的秩序性

(一)界定景观轴线

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他说:“本质上讲,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1]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在意景观所创造的意境,所以轴线的形式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苏州私家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空间的无穷变化,感知了景观空间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二)梳理空间内涵

如果说轴线是景观系统的中枢,那么景观涵盖的空间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媒介。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模式。对有相互交叉的或是可以统一的空间进行编排,从而形成清晰的空间模式的组合关系。

(三)区分空间等级

当我们梳理出空间内涵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景观目的罗列的庞大列表,要想在场地内同时包容如此多的内容有时是不切实际的。由此我们必须理清各种景观需求,明确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明确景观空间的等级。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园林景观创造中正确地对诸多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取舍。明确空间等级的逻辑关系之后,我们才会清晰地利用场地,合理地进行空间的组织,甚至在必要时牺牲某一需求,从而保全景观系统总体的逻辑关系。在确定了空间的等级之后,还要明确空间的模式,将它们合理地归纳为一个个集合单元,然后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缜密的推敲,从而论证其是否有交集、并集或是相离的关系。

(四)确定空间序列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2]确定空间序列的原则是当我们明确了空间等级之后,通过景观序列的组织,给景观空间以节奏变化、韵律美感和弹性体验。确定空间的序列是空间秩序性原则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深化空间的秩序,同时在正确的秩序基础上赋予景观空间形式上的美感,甚至使人们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引发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景观空间不仅仅需要性的景观轴线与丰富的景观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空间序列的处理将子系统景观空间合理地进行布局,就像优秀电影中高超而又巧妙的剪辑过程,使人们体会到景观的时间变化、强度更迭以及情景交织的过程,从而获得心智愉悦的体验。空间序列的处理就是解决空间与空间关系的艺术,空间之间是需要衔接的,而衔接就意味着机会,空间序列的艺术处理必然会增加景观的魅力,使景观在良好的逻辑关系中具有和谐与美丽的情感内涵。

二、尺度上的适宜性

(一)弱化人为压力

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阿摩斯•拉普卜特这样写道:“人们对于尺度的选择和陈述时,往往从大尺度的元素进入。”[3]我们对于论述尺度适宜性的原则也是依据这样的逻辑,从大的园林景观尺度到人的个体尺度。如何协调园林与人的关系,是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实践中,避让与弱化是我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回应。这种方式也是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发展的有机秩序。针对过大尺度的压力,我们采用谦逊的态度和顺从、弱化的景观营造手法。适时地协调尺度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谦卑的姿态修正尺度对于园林景观的压力。(二)遵从场地功能

笔者已论述过景观空间的内涵,并将抽象内涵具体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加轻松地把握。同时必须明确空间与尺度的关系:尺度是数量的度,而空间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于人的经验。由此可以说,景观中的空间既需要数量尺度的纬度又需要空间感知的经验。基于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在这里引出了景观中的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景观中的恒定尺度是指遵从于硬性功用景观的要求而产生固定尺度,而协调性尺度则是起到过渡与调和的作用,遵从于景观的功能是针对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是恒定尺度景观之间的连接媒介。只有限定好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才会使景观系统运作流畅,才会契合于景观外延的需求。

(三)协调园林体量

景观组织紧凑、灵活,在尺度上遵从于园林对于景观的支配。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地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景观空间的节奏组织,对于园林中的景观节点与景观空间尽量要谦卑一些,景观空间的侧界面要控制适宜,空间的强度也要适宜,以利于园林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承接,而整体的景观系统则要注意适时地用比较柔化的界面对园林的总体空间尺度进行修饰,最终使园林的自然环境和谐地与景观共生。

(四)适宜人体尺度

无论探讨园林尺度、景观尺度还是设施尺度,最终我们的视角还是基于人的尺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有时感知的结果却是趋同的。可以认为,在尺度与“人”的关系中,“人”的概念应该是普遍性的,是人的社会群体。E.T.霍尔提出了人往的四种距离尺度:(1)亲密距离:人和人的距离小于0.5m,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视觉并不重要;(2)私人距离:人与人的距离0.5~1m,触觉和嗅觉起到一定的作用,视觉起到主导作用;(3)社交距离:人与人的距离1~2.5m(较小),2.5~5m(较大)认知主要靠视觉和听觉;(4)公共距离:人与人的距离5~10m,这个限定根据文化社会或个人的因素有所不同。

人的视觉与听觉的信息摄取量占信息接收总量的90%,加上嗅觉以及社交空间等诸多因素,在边长为20~25m的立方体的景观空间范围内人们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视觉感知来进行社会交流,超出此范围感知的强度就会急剧地下降,这一空间的容积范围也为笔者提出适宜人体尺度这一原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视觉上的艺术性

(一)引用自然之美

引用自然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是借景于自然山水之美;二是借用自然本质之美。借景于山水是出于景观层次的创造目的,将秀美山川作为景观层次的远景引入其中,使视觉美感的空间拉伸至一个更为深远的层次。而借用自然本质之美是出于应用自然元素自身的美学优势创造景观,刘晓光在其博士论文《景观象征理论研究》中将美分为:形式美、具象美、意蕴美三个层次。[4]笔者提出的借景于自然、汲取于自然的设计原则正是期待契合于美的自然景观的视觉体验。引用自然之美,是关注美的意蕴,更是在意于亲近自然的美学趋向。引用自然之美也是在发掘自然景色资源,以一种熟识的美感赋予景观广博的胸怀,以借景的创作方法将大地理尺度的自然景观与人为创作的景观连接起来。

(二)创造界面之美

界面因空间而生,是界定空间的要素。界面之美是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景观中的竖向界面往往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性格,而顶界面却是相对开放的。底界面的形式美关乎景观空间的整体美感,小面积的底界面也会影响到受用者的视觉感受,而竖向界面的形式美则关乎公众对于视觉美感认知的大部分体验,因为相对于单一的底界面与开放的顶界面,侧界面更充满着无限形态的变化与丰富的肌理表达。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否可以让我们思索“意味”与“艺术”的深层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就是公众对我们实践中的界面之美内心中的美好震荡呢?车尼尔雪夫斯基说,莎士比亚也不能替代今天的艺术。确实如此,我们的界面之美是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的人们,要为他们量体裁衣。(三)意会空间之美

空间之美在于空间自身的魅力给我们以情感的波澜,也在于空间和谐的尺度关系带给我们轻松、顺畅的行为方式。在园林景观中,意会空间之美的原则是抽象的,但确实是存在的,抽象于空间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园林景观的空间之美在于空间包容的一切,更在于空间自身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这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意会空间之美是设计的原则,也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它却是滞后的,只有公众在景观中快乐享受生活与游憩之时,我们的空间之美才会真正美得其所。

(四)隐喻人性之美

在诠释景观之美设计原则的道路上,尽端无疑是人性之美。美最终要公众感知,隐喻人性之美是贯穿视觉的艺术性原则的核心线索和主宰一切景观创作的美学要义。人性之美,纯真、纯善。人性之美诠释了艺术追求的最高层次,不是美丽的形式,也不是深长的意味,而是打动人的心灵。隐喻人性之美的原则也就是我们景观视觉创造期盼的幸福的终点。

四、环境上的生态性

(一)尊重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的价值观更是我们设计中必须尊重的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从方案的构思到细节的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这一观念支撑生态景观的设计;以这一观念影响着设计师和景观受用的公众,在设计与生活时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尊重生态价值是一种观念的形成,并不能仅凭观念去解决景观中的实际问题,它更像是支配性的原则,让我们时刻有着关于尊重环境状况、理解自然的态度。

(二)接纳生态基质

美好的园林生态基质不得不使我们去积极地接纳,并成为我们景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着许多关于大地理尺度景观的生态基质、蓝带、灰带等景观概念,这些大地理尺度的景观诠释着景观设计大环境概念的完美无瑕。从大地理景观的气候角度、从水系的生理感知角度、从生态基质的景观优势角度,我们都要细致地考虑。量身定做我们的景观,使自然的美好环境与我们的景观斑块更好地衔接,从而融为一体。

(三)修正场地环境

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景观的微观生态环境,其中噪声、尘土、建筑、季风、不良气流等都对景观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修正景观的环境就是基于以上不良因素而提出的设计原则,即以景观的界面为媒介调解场地内的生态环境,如:通过营建高大乔木群景观阻隔噪声与不良空气;通过景观界面的营造疏导不良气流;通过场地内大量的绿色植物的引入降低场地温度,等等。修正这一原则以批判的视角观察场地的现状,而批判是否精准还要依靠实践中准确地发掘与不断地实践来加以论证。

(四)挖掘乡土资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时而生。生态是对环境而言的,契合乡土正是从环境自身进行挖掘,从而探究环境和谐的本质。契合乡土决不仅仅是观念层面的意识导向,也不仅仅是泛泛的生态设计原则,它的要义在于解读乡土环境以此根植于景观设计之中,契合乡土的意义极为深远,不仅在生态环境的营造上,也延伸到经济、文化、美学等诸多的方面。契合乡土就是创造属于公众的美好园林景观环境,让人们真正地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五、场所上的包容性

(一)包容宽泛群体

场所是传播情感的空间能量,我们希望这一能量能够最大化地给予公众。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包容宽泛群体的原则,细致入微地深入到体贴人性的景观界面、毫无障碍的交通系统、充满绿色生机的休闲景致、高效舒适的景观。场所是情感的集合,而情感之中我们更要关注包容,一切景观营造的目的都以包容公众的受用质量为主旨。包容宽泛群体不仅仅是指导实践的原则,更是景观营造的价值取向。

(二)汲取地缘文化

可以说,文化是场所聚合的第一动因,也是各种行为起始的缘由。景观设计也正是基于“文化动因”这一内聚力,将地域、民族、历史以及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积淀与生活模式转化成园林设计的素材和景观设计中空间组织的依据。无论是直观的视觉体验,还是行为及生活习惯;无论是物质构成的熟识感知,还是精神体验的似曾相识,关于场所感的认同,主要还是源于对地缘文化的认同,所以地缘文化的提炼深度与拓展广度决定了文化特质景观的品质,决定了能否得到公众认同。

(三)呼应心灵需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亲近自然、亲近绿色、亲近闲适、亲近运动。当我们将若干园林景观作品推出让人们去自由选择时,往往最多的选票都会投在关注心灵需求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涵盖了人性最为本质的亲近自然、释放自我的真谛。在设计实践中,契合高级的心理需求无疑是场所认同的绝佳途径。无论是出于亲近自然的心理还是出于休闲游憩的需求、甚至渴求获得喘息的愿望等。

(四)诠释景观精神

园林景观精神的诠释要依靠公众对于自然的参与,而不是在文字或是演讲中富丽堂皇地虚无包装。只有当公众在景观中享受生活时,那种场景才真正地诠释了平凡、真实而又生动的园林精神。场景的产生需要人物、场地与情节,而场地与情节的良好创造正是这一原则提出的初衷。在实践中,诠释景观精神意味着丰满景观的情感。景观诸多抽象的内涵要通过景观物化的形式得以实现,除必要的设施与场地,更多的要在景观界面加以诠释。物化的形式不仅仅停留在创造人们感知精神的层面,还要注重景观表达的深度与公众接受程度的良好衔接,充分考虑到公众的文化积淀深度。

六、结语

通过对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等设计要素的解析,强调了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和创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设计师们可以清晰地获取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从而创作出更优秀、更适合大众需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33.

第2篇

关键词: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园林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swhichshouldbepaidattentiontoinlandscapearchitecturedesign:spaceorder,dimensionexpediency,artisticqualityofvisualeffect,ecologicalfeatureofenvironmentandcontainmentofthelieu.Theexplorationoftheseproblemsprovidesawideplatformfordesignerstoexpresstheirthinkingandbroadentheirhorizons,whichhelpsthemtakeeverydetailintoconsiderationtocarryoutlandscapedesignresearch.

Keywords:space;dimension;visualeffect;environment;site;landscape

从西方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到光怪陆离的荷兰风景油画,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园林景观”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光鲜而璀璨。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步入当代社会,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笔者以一个更为宽泛的和多样化的视角去探讨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探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一、空间上的秩序性

(一)界定景观轴线

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他说:“本质上讲,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1]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在意景观所创造的意境,所以轴线的形式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苏州私家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空间的无穷变化,感知了景观空间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二)梳理空间内涵

如果说轴线是景观系统的中枢,那么景观涵盖的空间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媒介。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模式。对有相互交叉的或是可以统一的空间进行编排,从而形成清晰的空间模式的组合关系。

(三)区分空间等级

当我们梳理出空间内涵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景观目的罗列的庞大列表,要想在场地内同时包容如此多的内容有时是不切实际的。由此我们必须理清各种景观需求,明确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明确景观空间的等级。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园林景观创造中正确地对诸多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取舍。明确空间等级的逻辑关系之后,我们才会清晰地利用场地,合理地进行空间的组织,甚至在必要时牺牲某一需求,从而保全景观系统总体的逻辑关系。在确定了空间的等级之后,还要明确空间的模式,将它们合理地归纳为一个个集合单元,然后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缜密的推敲,从而论证其是否有交集、并集或是相离的关系。

(四)确定空间序列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2]确定空间序列的原则是当我们明确了空间等级之后,通过景观序列的组织,给景观空间以节奏变化、韵律美感和弹性体验。确定空间的序列是空间秩序性原则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深化空间的秩序,同时在正确的秩序基础上赋予景观空间形式上的美感,甚至使人们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引发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景观空间不仅仅需要性的景观轴线与丰富的景观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空间序列的处理将子系统景观空间合理地进行布局,就像优秀电影中高超而又巧妙的剪辑过程,使人们体会到景观的时间变化、强度更迭以及情景交织的过程,从而获得心智愉悦的体验。空间序列的处理就是解决空间与空间关系的艺术,空间之间是需要衔接的,而衔接就意味着机会,空间序列的艺术处理必然会增加景观的魅力,使景观在良好的逻辑关系中具有和谐与美丽的情感内涵。

二、尺度上的适宜性

(一)弱化人为压力

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阿摩斯•拉普卜特这样写道:“人们对于尺度的选择和陈述时,往往从大尺度的元素进入。”[3]我们对于论述尺度适宜性的原则也是依据这样的逻辑,从大的园林景观尺度到人的个体尺度。如何协调园林与人的关系,是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实践中,避让与弱化是我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回应。这种方式也是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发展的有机秩序。针对过大尺度的压力,我们采用谦逊的态度和顺从、弱化的景观营造手法。适时地协调尺度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谦卑的姿态修正尺度对于园林景观的压力。(二)遵从场地功能

笔者已论述过景观空间的内涵,并将抽象内涵具体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加轻松地把握。同时必须明确空间与尺度的关系:尺度是数量的度,而空间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于人的经验。由此可以说,景观中的空间既需要数量尺度的纬度又需要空间感知的经验。基于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在这里引出了景观中的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景观中的恒定尺度是指遵从于硬性功用景观的要求而产生固定尺度,而协调性尺度则是起到过渡与调和的作用,遵从于景观的功能是针对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是恒定尺度景观之间的连接媒介。只有限定好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才会使景观系统运作流畅,才会契合于景观外延的需求。

(三)协调园林体量

景观组织紧凑、灵活,在尺度上遵从于园林对于景观的支配。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地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景观空间的节奏组织,对于园林中的景观节点与景观空间尽量要谦卑一些,景观空间的侧界面要控制适宜,空间的强度也要适宜,以利于园林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承接,而整体的景观系统则要注意适时地用比较柔化的界面对园林的总体空间尺度进行修饰,最终使园林的自然环境和谐地与景观共生。

(四)适宜人体尺度

无论探讨园林尺度、景观尺度还是设施尺度,最终我们的视角还是基于人的尺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有时感知的结果却是趋同的。可以认为,在尺度与“人”的关系中,“人”的概念应该是普遍性的,是人的社会群体。E.T.霍尔提出了人往的四种距离尺度:(1)亲密距离:人和人的距离小于0.5m,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视觉并不重要;(2)私人距离:人与人的距离0.5~1m,触觉和嗅觉起到一定的作用,视觉起到主导作用;(3)社交距离:人与人的距离1~2.5m(较小),2.5~5m(较大)认知主要靠视觉和听觉;(4)公共距离:人与人的距离5~10m,这个限定根据文化社会或个人的因素有所不同。

人的视觉与听觉的信息摄取量占信息接收总量的90%,加上嗅觉以及社交空间等诸多因素,在边长为20~25m的立方体的景观空间范围内人们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视觉感知来进行社会交流,超出此范围感知的强度就会急剧地下降,这一空间的容积范围也为笔者提出适宜人体尺度这一原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视觉上的艺术性

(一)引用自然之美

引用自然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是借景于自然山水之美;二是借用自然本质之美。借景于山水是出于景观层次的创造目的,将秀美山川作为景观层次的远景引入其中,使视觉美感的空间拉伸至一个更为深远的层次。而借用自然本质之美是出于应用自然元素自身的美学优势创造景观,刘晓光在其博士论文《景观象征理论研究》中将美分为:形式美、具象美、意蕴美三个层次。[4]笔者提出的借景于自然、汲取于自然的设计原则正是期待契合于美的自然景观的视觉体验。引用自然之美,是关注美的意蕴,更是在意于亲近自然的美学趋向。引用自然之美也是在发掘自然景色资源,以一种熟识的美感赋予景观广博的胸怀,以借景的创作方法将大地理尺度的自然景观与人为创作的景观连接起来。

(二)创造界面之美

界面因空间而生,是界定空间的要素。界面之美是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景观中的竖向界面往往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性格,而顶界面却是相对开放的。底界面的形式美关乎景观空间的整体美感,小面积的底界面也会影响到受用者的视觉感受,而竖向界面的形式美则关乎公众对于视觉美感认知的大部分体验,因为相对于单一的底界面与开放的顶界面,侧界面更充满着无限形态的变化与丰富的肌理表达。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否可以让我们思索“意味”与“艺术”的深层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就是公众对我们实践中的界面之美内心中的美好震荡呢?车尼尔雪夫斯基说,莎士比亚也不能替代今天的艺术。确实如此,我们的界面之美是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的人们,要为他们量体裁衣。

(三)意会空间之美

空间之美在于空间自身的魅力给我们以情感的波澜,也在于空间和谐的尺度关系带给我们轻松、顺畅的行为方式。在园林景观中,意会空间之美的原则是抽象的,但确实是存在的,抽象于空间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园林景观的空间之美在于空间包容的一切,更在于空间自身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这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意会空间之美是设计的原则,也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它却是滞后的,只有公众在景观中快乐享受生活与游憩之时,我们的空间之美才会真正美得其所。

(四)隐喻人性之美

在诠释景观之美设计原则的道路上,尽端无疑是人性之美。美最终要公众感知,隐喻人性之美是贯穿视觉的艺术性原则的核心线索和主宰一切景观创作的美学要义。人性之美,纯真、纯善。人性之美诠释了艺术追求的最高层次,不是美丽的形式,也不是深长的意味,而是打动人的心灵。隐喻人性之美的原则也就是我们景观视觉创造期盼的幸福的终点。

四、环境上的生态性

(一)尊重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的价值观更是我们设计中必须尊重的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从方案的构思到细节的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这一观念支撑生态景观的设计;以这一观念影响着设计师和景观受用的公众,在设计与生活时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尊重生态价值是一种观念的形成,并不能仅凭观念去解决景观中的实际问题,它更像是支配性的原则,让我们时刻有着关于尊重环境状况、理解自然的态度。

(二)接纳生态基质

美好的园林生态基质不得不使我们去积极地接纳,并成为我们景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着许多关于大地理尺度景观的生态基质、蓝带、灰带等景观概念,这些大地理尺度的景观诠释着景观设计大环境概念的完美无瑕。从大地理景观的气候角度、从水系的生理感知角度、从生态基质的景观优势角度,我们都要细致地考虑。量身定做我们的景观,使自然的美好环境与我们的景观斑块更好地衔接,从而融为一体。

(三)修正场地环境

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景观的微观生态环境,其中噪声、尘土、建筑、季风、不良气流等都对景观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修正景观的环境就是基于以上不良因素而提出的设计原则,即以景观的界面为媒介调解场地内的生态环境,如:通过营建高大乔木群景观阻隔噪声与不良空气;通过景观界面的营造疏导不良气流;通过场地内大量的绿色植物的引入降低场地温度,等等。修正这一原则以批判的视角观察场地的现状,而批判是否精准还要依靠实践中准确地发掘与不断地实践来加以论证。

(四)挖掘乡土资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时而生。生态是对环境而言的,契合乡土正是从环境自身进行挖掘,从而探究环境和谐的本质。契合乡土决不仅仅是观念层面的意识导向,也不仅仅是泛泛的生态设计原则,它的要义在于解读乡土环境以此根植于景观设计之中,契合乡土的意义极为深远,不仅在生态环境的营造上,也延伸到经济、文化、美学等诸多的方面。契合乡土就是创造属于公众的美好园林景观环境,让人们真正地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五、场所上的包容性

(一)包容宽泛群体

场所是传播情感的空间能量,我们希望这一能量能够最大化地给予公众。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包容宽泛群体的原则,细致入微地深入到体贴人性的景观界面、毫无障碍的交通系统、充满绿色生机的休闲景致、高效舒适的景观。场所是情感的集合,而情感之中我们更要关注包容,一切景观营造的目的都以包容公众的受用质量为主旨。包容宽泛群体不仅仅是指导实践的原则,更是景观营造的价值取向。

(二)汲取地缘文化

可以说,文化是场所聚合的第一动因,也是各种行为起始的缘由。景观设计也正是基于“文化动因”这一内聚力,将地域、民族、历史以及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积淀与生活模式转化成园林设计的素材和景观设计中空间组织的依据。无论是直观的视觉体验,还是行为及生活习惯;无论是物质构成的熟识感知,还是精神体验的似曾相识,关于场所感的认同,主要还是源于对地缘文化的认同,所以地缘文化的提炼深度与拓展广度决定了文化特质景观的品质,决定了能否得到公众认同。

(三)呼应心灵需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亲近自然、亲近绿色、亲近闲适、亲近运动。当我们将若干园林景观作品推出让人们去自由选择时,往往最多的选票都会投在关注心灵需求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涵盖了人性最为本质的亲近自然、释放自我的真谛。在设计实践中,契合高级的心理需求无疑是场所认同的绝佳途径。无论是出于亲近自然的心理还是出于休闲游憩的需求、甚至渴求获得喘息的愿望等。

(四)诠释景观精神

园林景观精神的诠释要依靠公众对于自然的参与,而不是在文字或是演讲中富丽堂皇地虚无包装。只有当公众在景观中享受生活时,那种场景才真正地诠释了平凡、真实而又生动的园林精神。场景的产生需要人物、场地与情节,而场地与情节的良好创造正是这一原则提出的初衷。在实践中,诠释景观精神意味着丰满景观的情感。景观诸多抽象的内涵要通过景观物化的形式得以实现,除必要的设施与场地,更多的要在景观界面加以诠释。物化的形式不仅仅停留在创造人们感知精神的层面,还要注重景观表达的深度与公众接受程度的良好衔接,充分考虑到公众的文化积淀深度。

六、结语

通过对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等设计要素的解析,强调了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和创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设计师们可以清晰地获取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从而创作出更优秀、更适合大众需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33.

第3篇

基于节约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具有经济性、生态性和高效性还应具备其自身的个性化。个性化指的就是园林中的景观要充分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在设计中注重景观特色和个性的挖掘保护避免在园林设计中忽视个性,造成雷同的现象。并且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到精心分配、选择和组合,处处都要考虑周全,把设计做到尽善尽美。

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就要在各方面都尽可能的满足城市人群对它的需求。于此,基于节约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心里需求出发,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园林景观布局。设计师可以从当地的场地特点,使用者的活动内容、园林周边的环境等情况来的提供相应的设施。

如何建设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

1对园林植物进行优化配置

在对园林进行配置的过程中,有科学依据指出园林的景观设计应该以书目为主,实现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并且草、灌、乔的比例尽量保持在1:3:6最为适合。而在过去的实践过程中也表明,在耗水量当中草远远高于乔和灌木,在生态效益中则是草低于乔和灌木。所以,在路旁和广场宜多栽树木;而简易的乔、灌木就多长于居民小区之中。

2保持原生态,做到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做到节约的根本所在,从而要充分的利用各类资源来保持城市园林的原生态,保护当地园林的花草树木,对园林做好绿化、养护、修理等日常工作,在园林景观中达到完美的绿化效果,并体现出当地的特色绿化。此外,也应该根据园林的特点要尽量的节约水资源,多种植耐旱植物,这样既可满足景观的营养需求又可以减少多水分的使用。

3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技术创新

在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若能运用科技手段来实现灌溉和对城市的污水进行回收,从而实现开源节流,那么必将降低园林绿地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程度。这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利于城市水污染的处理,达到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的效果。

4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进行管护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除了在植物设计环节注重对植物的选择的栽培,在往后的阶段还得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对园林进行看护。于此,就应加强对养护人员的节水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节水技能;明确灌水的次数和量,从而达到减少用水量的目的;掌握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第4篇

水是生命之源,在物种起源到发展,都离不开水的痕迹。亲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语言。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之中,有“无园不水”的说法,“山水相依”“依山傍水”等,都是中国传统园林建造的基本规律。湿地景观就是利用现代的生态学原理和园林设计手法,重建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再现湿地景观的自然风光,给民众提供亲水、娱乐的场所。

2湿地景观的作用

2.1净水排污

城市湿地景观对净化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城市化的逐步加速,有些城市的环境污染是非常严重的,而湿地资源可以通过其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我国目前常用的是水平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这两种湿地景观对改善水污染效果显著,且价格低廉。

2.2调节气候

调节区域的气候,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减低城市的热岛效应。相关科学数据表明,湿地中含有的炭素占陆地生物圈的3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湿地公约》都强调,湿地对区域气候的调节具有显著作用。湿地中,植被叶面的水分蒸腾作用和其水分蒸发,都使得大气和湿地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由此带动周边气候的转变。

2.3保护生物多样性

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是非常稳定并且复杂的,湿地是遗传基因的仓库和许多生物演替的场所。自然湿地不但是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场所,还为许多珍贵的濒危物种提供了生活环境为许多水禽提供了栖息、迁徙、繁殖的场所。所以说,湿地是当之无愧的“物种基因库”。

2.4丰富园林内容

过去,大多是园林景观设计都是不太重视湿地景观的,即使有些许水景,也没有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因此,其园林设计主要是针对陆地而言。而湿地景观的形成,使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设计范围扩大到了地球第二大生态系统,并扩宽了园林理论的研究范围。目前,全世界的园林景观设计的潮流趋势就是复兴城市滨水区以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从大量成功的园林设计案例来看,要建设城市滨水区和湿地景观,不单单需要大量的绿地建设,还需要根据湿地生态系统固有的特性来进行绿化。不单单要种植水生湿地植物,还要改善其水底生态,充分发挥湿地景观的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湿地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应用形式

湿地景观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湿地景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自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有一定积水量的区域,可以建立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这些区域不需要过多的人为改造,主要以保护为主,使其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卫士”。而人为建造的湿地景观,是模仿生态系统建立的湿地景观,引入湿地生物,将景观设计和净水排污结合到一起。人工湿地不受地域的限制,更具灵活性,可以广泛运用于城市公园和居民社区。

3.2应用方法

湿地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和空间的复杂性,这样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湿地景观的设计并非那么容易的[1]。湿地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涉及到生态学、社会和湿地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方能设计出生态系统稳定、景观效果优美的湿地景观。

3.2.1对于天然湿地,保护为主要目的许多城市都拥有生态条件比较好的自然湿地,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但伴随着无限制的开发,已经遭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所以说,在天然湿地的设计中要遵循保护为主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以生态设计作为指导思想,在充分发挥湿地潜能的同时,保护湿地的完整性。在天然湿地景观的设计之中,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尽量围绕水域建造生态长廊,适当增加其休闲娱乐的功能却不影响生态,既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要,又避免了人们对自然的破坏。

3.2.2丰富人工湿地的植被景观湿地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植物景观设计。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大自然教给我们的知识,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应该根据不同的水深和土壤含水量进行不同的选择,建立物种丰富的湿地群落,形成生态系统稳定的湿地景观。水生植物对水位的要求差异很大。大多数湿生、沼生植物只需要20~30cm的浅水、浮水和挺水植物所需水深一般为30~100cm,而水生高等植物则经常分布在100~150cm深的水域内。一般选用季节性变化明显、体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来装饰湿地岸边,结合地形辅以灌木和乔木形成错落有致的湿地植物。另外,在浅水区普遍选择芦苇、荷花等发达的茎叶类植物,用于净化水源,美化环境。而在沼泽区经常种植鸢尾和菖蒲,不同的色彩、花期、品种搭配,与岸边的植物相互呼应。需要注意的是,种植这些植物要和水域大小成比例,密集的种植是不太适宜的,但可以用多丛片状的种植方式。而考虑到湿地景观净化水源的作用,所选择的植物应该具有容易管理、净化性高、抗逆性强等特点,运用时充分考虑到植物的更替和多重景观的变化,才会达成美观舒适的湿地景观。

3.2.3对城市湿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由于城市的环境质量在迅速下降,合理规划城市的自然资源并加以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城市利用湿地资源来进行现代园林景观的建设。但是,当城市的湿地景观规划不合理时,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也破坏了湿地自然资源。在城市发展规划之中,要重视对湿地自然的规划和合理利用,结合城市的实际,增加城市建设和湿地景观的协调性。首先,应借鉴中外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成功案例合理利用资源。城市的湿地资源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好去处,而且拥有净水去污、调节气候等作用。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湿地景观的生态作用[2]。其次,湿地景观的规划应该考虑到其价值和观赏作用。开发利用城市湿地资源,也应该将其融入城市规划发展,科学结合起来。对于城市中的湿地景观,要进行定期的清理和净化,避免人为污染对其的破坏。

4结论

第5篇

1.1管道材质的选择

在早期的园林水景工程中,热镀锌钢管受到热捧,虽施工成本不高,但因长时间处于水中而表面被腐蚀,影响水景观的欣赏效果。为了设计出合理的水景,可以采用不锈钢管与upac管相结合,这样不仅控制水景工程施工的成本,也防止水管长期浸于水中而被侵蚀等问题,可以合理有效地解决水景工程建设中管道材质的问题。

1.2水景设计的不同方法

1.2.1建立人工喷泉。人工喷泉适合建立在许多地点,如大型广场、小型公园等,根据园林景观的整体空间大小,选择人工喷泉的大小,并可以建立音乐喷泉,使水流与音乐节拍相互配合,形成美轮美奂的表演。

1.2.2建立人工瀑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人工瀑布是最为常见的水景设计,人工瀑布既能实现水的循环使用,又能通过水流形成气势磅礴的园林景观,使得园林景观层次丰富,更为吸引。

1.3水景水位设计

如今,水景已普遍进入城市居民小区,且大多水景工程采用雪松喷头等射吸式喷头,这类喷头对水位的变化十分敏感,若水位稍有变化,喷射的高度和水形就会产生极大的变化,给赏玩的居民带来不悦的情绪,因此对水位的控制非常有必要。装置性能良好的溢流管路等装置,以便液位超过时,能迅速溢流排出多余的液体,可以很好地控制水位,再采用水位液压式控制阀以及水位独立平衡阀,并且通过连通管道连接水景水池。

1.4动植物搭配设计

首先,选择植物时,应选择具有美感的水草,搭配与种植不同水草,尽量避免选择繁殖能力过于旺盛的水草,以免造成水草遍布整体水体环境,甚至导致水体被破坏,影响水景设计的效果。其次,在选择动物时,可以在水景设计中饲养部分的水生物种,如鲤鱼等,通过水生物种的繁殖与生长,可以带动水景的循环,防止水体出现固化,成为死水。此外,通过水生动物,还能增强水景设计的观赏性,使得水景设计充满生机,不至于单调乏一。3.5建设与水景设计相符合的建筑物在进行水上建筑物的设计与建筑时,必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只有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实用,才能进一步去考虑建筑物的美观与设计,使得建筑物与园林整体景观设计相协调。在现代园林景观中,较为常见的建筑物是水景桥,水景桥的设计有许多种类,从设计风格来看,既有中式传统桥廊设计,又有西式宫廷设计;从建筑材料来看,既有传统的石桥,又有现代化的木桥,设计与建筑过程中,应结合园林景观的整体风格进行选择,使得建筑物与园林景观相映成辉。

2结语

第6篇

1.1因地制宜

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就是地形,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地形就会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不断挖掘自然美景为园林景观设计所用。地形的规划对景点的布置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景观设计必须根据地形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1.2地形与环境相协调

园林中的地形是具有连续性的,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可能孤立存在。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地形与环境的协调性,可以有效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

2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文化不仅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文化既可以彰显文化的历史价值,同时还能使得文化景观设计更富有内涵。

2.1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传承

随着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文化元素,通过园林景观将我国优秀的文化展现给大家,让大家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使得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得到发扬和传承。

2.2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得到升华

不同的城市都会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独特的园林景观反应了社会生活和城市的人文坏境,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见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文化元素,可以真实地反应人们生活状态,并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将文化升华,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价值。

2.3园林景观与文化互融

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文化不仅可以得到有效传承,还可以与不同地段的文化在社会交融中互相融合,将文化应用到当地的园林景观中去,展现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享受。景观文化的展现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从小环境融合到大环境中去。

2.4园林景观设计与文化结合更有艺术感和价值

我国文化多种多样、历史悠久,有着地域性、传统性和文化性,同时还有着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鉴赏价值,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将文化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去,人们在对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进行文化鉴赏的同时,也是对园林景观艺术的肯定,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艺术感和价值。

3结语

第7篇

1.1界定景观轴线

园林景观跟其他类别的景观不同,园林景观注重的是意境的创建,为此轴线的方式没有确切的规定。但是,界定轴线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空间组织的逻辑次序,以便于满足景观的性能需求,创造出该场合应该拥有的环境氛围。

1.2梳理空间内涵

梳理空间的内涵是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准则。唯有清晰的景观涵盖内容,空间组织才能够很好的发挥出来。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景观所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然后依据相关方面的内容为其设定最佳状态下的空间形式。对存在互相交错或者能够相统一的空间进行编排整理,可以形成较为清晰的空间形式。

1.3区分空间等级

梳理空间内涵后会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景观列表,如果想要在特定场地内部同时包含很多的内容是与现实状况不相符的。为此,一定要明确景观空间的级别。这一原则的目的是能够有效处理园林景观创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确认空间等级的逻辑联系,以此才能够清晰地运用场地,科学地开展空间的组织,在必要的时候以牺牲某一方面的准求,确保总体景观体系的逻辑关系。

2尺度适宜性

2.1减少人为压力

在现实的工作中,人们对园林景观的回应是弱化和避让。这种形式是对现有的自然环境和发展秩序的一种尊重。就大尺度的压力,我们运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弱化景观的创造方式。科学地协调关系,以谦虚的心态、修正的尺度弱化园林景观的压力。

2.2遵从场地功能

一定数量的尺度纬度和空间感知经验是园林景观空间中必不可少的。考虑到空间和尺度之间的关系,在此便引出了景观的协调度和恒定尺度。景观中的恒定尺度指的是在遵从硬性公用景观的准求而出现的特定尺度,协调性的尺度能够发挥调和和过度的作用,遵从景观的性能是针对协调性尺度和恒定尺度相互间的联系提出的,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是恒定尺度景观之间的连接媒介。唯有处理好协调性尺度景观,才能够使得景观的整体性得到展现,满足于景观延伸的准求。

3视觉艺术性

3.1引用自然之美

引用自然之美存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借助自然山水之美;二是借用自然本质之美。借助自然山水是源于景观层次的改造目的,把秀美的山水当做景观层次引入到里面,给人以视觉感的空间延伸。引用自然之美,是重视美的涵义,其实更在意的是接近大自然的美学。引用自然之美是在挖掘自然景观资源,可以以一种美感赋予景观更大的胸怀,凭借这种方式把大地理尺度的自然景观与人为创作的景观连接起来。

3.2创造界面之美

视觉形式美的中心是界面之美。景观中的竖向界面通常直接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格局特点,通常顶界面是完全开放的。底界面的形式美对景观空间整体美感有着直接的影响,小面积底界面通常会对受用者直接的视觉感受,而竖向界面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视觉美感的认知,这主要是由于对于那些比较单一的底界面与开放的顶界面,侧界面则更为丰富的表达形态的不断变化和情感。

4环境生态性

4.1尊重生态价值

环境生态型准则中重点是生态价值观的确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价值观是自始至终都要遵从的理念,生态价值观念跟人的社会准求、艺术和美学美丽同样重要。从方案的构想到具体细节的展现,都与生态价值紧紧相连。尊重生态价值是观念的一种展现方式,但是并不能够单凭借观念去处理景观当中的现实矛盾,生态价值是一种支配性的准则,让人们无时无刻都保持一种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尊重。

4.2接纳生态基质

我们特别愿意去接纳一些完美的园林生态基质,同时变成我们景观设计的重要性线索。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有很多有关大地理尺度景观的生态基质、蓝带、灰带等景观理念,这些景观诠释着景观设计大环境概念的完美无瑕。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