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5:17
序论:在您撰写廊桥文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空间不是一个非物质性的观念,而是种种文化现象、政治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化身。在某种程度上,空间总是社会的空间,空间的构造以及体验空间、形成空间概念的方式极大地塑造了个人生活和社会关系。[1]
行为空间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命题。行为地理学是在考虑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地理环境) 条件下强调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行为地理学关心影响个人与集体行为的动机及社会过程,行为空间研究是行为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人类行为空间就是人类活动的地区限界范围,从广义上理解行为空间,既包括人类行为直接活动空间,也包括通过交流的间接认识空间。活动空间是个人与个人的,或者个人与社会的直接的接触范围。[2] [3]行为空间关心人与环境的关系。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环境关系是一种“能动性的交替关系”。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影响人的行为。环境是行为的潜在因素,只有在适当的行为配合下,环境才能产生影响,而不是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影响行为。[4]
人的行为空间很大一部分是在建筑空间中得以体现,人的行为空间是建筑环境设计的出发点与归宿,归结起来,建筑环境空间的设计是为了人,为了使人和环境构成一个共生的、完美的生态体系,而行为则是人与环境联系的纽带。海德格尔认为“建筑通过分割空间,再将各部分有机结合成新的空间来达到这个目标。” [5]建筑是通过划分界限来创造空间的艺术,空间不是几何学或物理学上的概念,而是通常意义上所讲的概念。[6]建筑空间特别是建筑中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交往的场所,成为人类行为的直接空间,使建筑不再是冰冷的抽象物,建筑业因此带上了感彩。木拱廊桥建筑是我国木结构体系桥梁中的一种独特类型,在闽东北浙西南一带集中遗存,形成独一无二的木拱廊桥建筑景观带,也构成乡村聚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沿海非常具有特色的传统聚落景观。。
1.关于木拱廊桥建筑空间的研究及问题意识
木拱廊桥是汴水虹桥的千年遗存,集中存在于福建省东北部一带的村落入水、出水口和河流溪涧上,是区域文化的重要代表。木拱廊桥在建筑结构上是编木拱形结构的木架桥,由圆木杆构件纵横相贯,别压穿插,互相承托,逐节申长而形成的木撑架势拱状木桥。同时充分发挥了木材轴向抗压的力学特性,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自身形成独特的廊庑空间。这种桥不但能通行, 还可遮荫避雨, 驻足观景。桥与廊从构图上成为上下一体, 形象完美。
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单体元素, 特别是在建筑的整体布局、空间组织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廊的基本单元是“间”,由“间”的重复连续而组成长短不一的廊古汉语中“廊”的语义复杂, 经历了从“围墙”到“围合庭院的辅助用房”,再到“联系型建筑物”的演变过程。而现代汉语中廊的定义相对统一, 均为“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屋檐下的过道”一般指附属于单体建筑下的能形成通道的空间, 称之为“附属性廊”;“独立有顶的通道”一般指建在人工园林和天然名胜中的廊, 这类型廊都是自成一体,不与其他单体建筑发生从属关系, 成为独立的廊, 称之为“独立廊”。 [7] 闽东北一带民间称木拱廊桥为“廊桥”“厝桥”,就是形象的描述出这种桥梁外在形式上有“廊”的特征,更有“厝”的功能,
福建东北部木拱廊桥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近十年,福建东北部木拱廊桥的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一定的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本地学着研究外,木拱廊桥也引起国内高校一些学者的注意。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时任华侨大学的教授方拥先生(1995)对虹桥(廊桥)的传播过程、木拱结构的特征以及在建筑史上的意义进行了研究,[8] 开启了从建筑学角度研究木拱廊桥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唐寰澄(2000)对闽东北浙西南木拱廊桥和《清明上河图》中汴水虹桥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认定木拱廊桥为汴水虹桥在东南沿海的遗存,并说“中国桥梁, 有一类十分别致, 即在世界桥梁史中绝无仅有的木拱桥。”;[9]在随后的研究中,缪小龙(2005)[10]唐留雄(2005)[11]戴志坚(2005)[12]林校生(2006)[13]钟剑宾(2006)[14]张成、关瑞明(2007)[15]李华珍(2007)[16]张可永(2008)[17]张光英(2008)[18]对福建木拱廊桥的建筑结构艺术、建筑特色、人文史料等方面作出研究,特别对福建木拱廊桥申遗提出建议,还探讨了廊桥的功能、廊桥的结构和廊桥的形式,以及汴河虹桥和闽浙木拱廊桥的渊源关系和结构上的不同之处,在国内学术界形成一股研究热潮。同时,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倡导下,一些地方性的研究也卓有成果,由寿宁县政府、寿宁政协编撰《寿宁文物》,[19]福建宁德市市政协编撰的《闽东虹桥实录》,[20]寿宁县委宣传部牵头、刘杰等编著的《乡土寿宁》,[21]刘美森主编的《廊桥流韵》,[22]等一批地方性研究成果的出现,从地方特色文物、文化资源的角度对福建东北部木拱廊桥的文物价值、文物地位和地方特色文化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由政府层面提出木拱廊桥申报世界遗产的思路。
近两年,有关福建东北部木拱廊桥的研究仍然在继续,只不过研究视角更加独特,成果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蒋烨(2010)从廊桥建筑与文化的视角,[23]张光英(2010)木拱廊桥的地域文脉传承,地理空间响应的视角进行研究;[24][25]张光英(2011)[26]对从木拱廊桥构成闽东北村落环境意象的视角进行研究;刘妍(2011)从木拱桥类型学视角,[27]张光英(2012)对世界文化遗产语境下的闽东北浙西南木拱廊桥景观价值进行研究。[28]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代表了这一阶段的研究成就。
从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对福建东北部区域木拱廊桥的研究内容逐渐深入, 研究范围不断拓宽, 研究成果不断增多, 但国内学者从文化地理学和木拱廊桥廊空间之于乡民行为空间的意义角度对木拱廊桥文化特征的研究还是空白。本文以闽东北木拱廊桥聚落空间为解读对象,在人文地理学行为空间视角下的对福建东北部农村聚落空间进行解读。在人文地理视域,研究木拱廊桥在福建东北部地区所形成空间对于当地乡民的意义,对于独特地域文化的意义所在,在目前是一种创新研究。
2.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样本的选取
福建东北部区域木拱廊桥现存共计52座(指建筑年代均在40周年以上的木拱廊桥.不包括当下为景区开发、城市造景需要而建造的廊桥),分别分布在寿宁、屏南、周宁、古田、福安、柘荣、福鼎和霞浦等8县市(图1),其中寿宁19座,屏南12座,周宁7座,古田5座,福安5座,柘荣2座,福鼎1座,霞浦1座.其中寿宁被誉为世界木拱廊桥之乡。[28]
本研究选取具有廊桥之村美誉的寿宁县芹洋乡尤溪村为例。
图 1 闽东北木拱廊桥分布示意图[25]
2.2 样本描述的范围
尤溪村位于闽东寿宁县芹洋乡以东7公里,距寿宁城关33公里,到滨海城市宁德市为1.5小时车程,是一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滨海山区小村落,全村共有435户,人口2019人。尤溪村村里现存3条木拱廊桥,分别是:里仁桥(尤溪下桥),建于清道光12年(1832),文明桥(尤溪上桥),建于清道光12年(1832),张坑桥建于清道光8年(1828),2006年牛头山水库蓄水,张坑桥原构件整体拆迁到尤溪村下游重建。小小的尤溪村拥有三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廊桥,其密度居世界之最,因而尤溪村被誉为廊桥之村。[26](图2,表1)
尤溪村系由山地和高丘围绕而成一个小盆地,属鹫峰山系洞宫山脉东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500~800米之间,相对高200~500米,坡度一般在30~50度之间。尤溪溪自西向东贯穿全村流向村口,在村口呈V形深切,注入牛头山水库。尤溪村沿溪分布在溪流两岸。全村面积大约20000M2 。沿着小溪而走的乡村小路和溪流一起将三个村庄串成一个大大的“丰”字。
图2:尤溪村地理位置图[26]
表1:尤溪村木拱廊桥基本信息
桥名 建成年代 现桥建成 单孔跨度(m) 所供奉神灵 神灵的的功能
文明桥 清道光十二年 清道光十二年 16.7 观音菩萨,南向桥头祀土地 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送子;
土地: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
平水王:治水,解决水患。
里仁桥 清道光十二年 清道光十二年 21 观音,桥头20米山上祀平水王
张坑桥 清道光八年 清道光八年。
公元2006年因建水库按原貌整体搬迁至尤溪村 33.4 无
3.木拱廊桥建筑的空间分析
3.1 木拱廊桥建筑空间是农村乡民行为空间中的物质空间。
农村的物质空间通常由聚落空间和人工物质空间构成。自然生态空间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土地、矿产及生物等自然资源,是人生存之源;人工物质空间要素由耕地、宅地、道路、广场等多种因素共同组成,构成聚落人口生产、生活和居住的多功能活动空间。[29]
其一,由图2可以看出文明桥雄踞进村的水源的源头,文明桥锁住村落的出水口,并且如一根绳子牵住两座在村口的两座山丘(图示中7、8),哪怕是最后从外面迁移这里的张坑桥的位置也是出于进一步锁住出水口的考量。闽东乡村村落选址讲究藏风纳气,特别是沿着水流的方向,如若任由水的进与出,那么村落将是被认为没有风水的场所,因此,三座木拱廊桥在这里与地形、地貌、水文组成村落聚落的自然生态空间;其二,木拱廊桥是人工物质空间。首先木拱廊桥行使的是道路的功能,尤溪村自古以来是处在闽东通往闽北的古官道上,冯梦龙在《寿宁待志》的《铺递》章中写道:“正道通政和者六,曰总铺,曰叶洋,曰芹洋,曰尤溪,曰平溪,曰南溪”。“余每铺立一牌坊,标名某铺。至南溪界首,复立坊题曰‘政寿交界’,使入吾境者可计程而达也”。[30]当年府县官员往来和公文递送主要奔走在这条西去芹洋、尤溪、平溪、南溪、政和、建宁府的官道上。其次木拱廊桥连接着两岸的农田村落的功能,它们处在两岸村民来往的必经之路上,是适应自然生态的物质生产空间。因此,木拱廊桥是闽东北农村乡民行为空间中的人工物质空间,是聚落空间的核心。
3.2 木拱廊桥建筑空间是农村乡民行为空间中的精神空间
传统聚落建筑在构建物质空间的同时,极为重视精神空间的塑造,多以自然山水景象、血缘情感、人文精神、乡土文化构建出充满自然生机和文化情感的精神空间。 [28]闽东农村乡民行为空间中的精神空间具有意象特征,以信仰的形式为表征,是一种大众共创共享的空间。表1所表示的木拱廊桥神灵的供奉上,这些神灵各司其职,是乡村聚落中种群共有的精神依托。当空间只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空间并不能被称为精神空间,正是因为在木拱廊桥这个廊空间中通过神灵的供奉,使聚落乡民之间拥有共同的精神寄托,从而营造出独特聚落空间中的紧密相连的情感关系,才是精神空间得以存在。
3.3 木拱廊桥建筑空间是农村乡民行为空间中的组合空间
闽东北特有的地理环境制约对于农村乡民日常活动以及行为空间产生直接的影响。闽东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区域,地处北纬26°18′~27°40′,东经118°32′~120°44′之间。闽东地处洞宫山脉南麓,鹫峰山脉东侧,东面濒临太平洋,中北和中南部又有呈北东—南西、西北—东南走向的太姥山和天湖山两条山脉,构成沿海多山地形。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中部隆起,大致呈“冂”型的梯状地势。 区内山岭起伏,地表深切,高差悬殊,地势陡峻,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其间杂有山间盆地,沿海一带间夹滨海堆积平原,背山临海,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河谷纵横,岛屿众多,海岸线漫长曲折。[31]
首先,木拱廊桥是一种适应自然环境的交往空间,形成组合空间的一部分。寿宁自古以来山高路险,地势险要,明朝嘉靖五年知县钱亮在《科贡题名记》中赞叹:“寿宁之山,催巍嵂峻极于天;而其川也,奔腾澎湃趋于海,此固非常之山川也”, [32]交通极不方便,也阻碍了乡民之间的往来,因此廊桥成为交通要津上的不可替代之建筑。同时,闽东山区素称“九分山水一分田”,土地逼仄,廊桥中的廊是在地理环境制约下的一种休憩空间的有效拓展,为乡民提供劳动休憩所在,每逢重要的事情,乡民会集中到廊桥上集体商议解决,所以形成一个集会的场所。木拱廊桥建筑的廊空间自然成为农村乡民交际和休闲的场所。
其次,木拱廊桥建筑的廊空间是一种环境制约下的开放空间。在木拱廊桥的廊空间中,表现出空间的开放性、平等性和包容性。不管是本村村民,还是外乡人经过,都可以在此休息;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只要愿意,均可在这里寻得神灵力量的慰藉与庇护,因为神灵保佑的是这个村落及周边的每一个人,不会因为你财富多一点神灵就对你多欧眷顾,所以,木拱廊桥廊空间提供给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人与空间之间自由和谐的相处关系,是闽东农村乡民的“精神家园”,在农村社区中扮演着“精神诊所”的作用,是一种突破环境制约的开放空间。
4. 结论与讨论
其一,在福建东北部乡村,由木拱廊桥建筑所界定出的聚落空间的非常容易识别。木拱廊桥建筑成为聚落空间的有效边界点,构成村落聚落的自然生态空间和人工物质空间;
其二,木拱廊桥做为建筑空间的一种,通过木拱廊桥建筑中廊的功能得以发挥,拓展了聚落空间,构成聚落文化的一部分,融合成生活其中乡民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形成一种集体的无意识。这样的空间丰富了闽东北区域文化的精神内涵。
其三,借鉴人文地理行为空间的视角探讨福建东北部木拱廊桥建筑所构建出来的聚落空间,发现木拱廊桥建筑空间在福建闽东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空间意义。木拱廊桥建筑的廊空间兼有生活、生产和精神信仰层面的作用,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社会空间。
当然本文在写作的初衷,还希望通过对木拱廊桥建筑所构成的聚落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研究,明确在福建东北部区域原住居民对作为聚落标识的木拱廊桥建筑空间感知的有效途径,并了解乡民是通过木拱廊桥建筑廊空间中的艺术设计与情感寄托来激发人类的情感,进一步明确人和空间是如何进行交流,产生共鸣,最终明确乡村生活空间环境设计的目的,所有这些都将是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2]柴彦威. 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4):1-5.
[3]张文奎.行为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J] 地理科学,1990(5):159-166.
[4]徐从淮.行为空间论[D]. 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5] Martin Heidegger,Bing and Time [M],tans.John Macquarrie and Edward Robinson (New York:Harper ang Row,1962),P.443
[6] [美]卡斯腾.哈里斯 著,申嘉、陈朝晖译.建筑的伦理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139.
[7] 张小玲.解析园林中现代廊的空间形态[J].山西林业科技,2010(9):61-62.
[8]方拥.虹桥考[J].建筑学报,1995(11): 55-56.
[9] 唐寰澄. 桥梁卷[Cl l/ 卢嘉锡. 中国科学技术史. 北京:科学出版, 20 0: 416 .
[10]缪小龙.廊桥遗梦闽浙寻——闽东北浙西南贯木拱廊桥考[C].海峡两岸土木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35-44.
[11]唐留雄.浙闽木拱廊桥“世界遗产”价值分析与保护开发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73-77.
[12]戴志坚.美不胜收的福建廊桥[C].首届海峡两岸土木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25-27.
[13]林校生. 闽东古文化资源保护问题的初步考察意见[J] . 宁德师专学报, 2006, (2) :70一74.
[14] 钟剑宾. 闽浙廊桥: 再现虹桥技艺[N] . 中国旅游报, 2006一01 一09(13)
[15]张成,关瑞明. 木拱廊桥和虹桥的比较研究[J].福建建筑, 2007(4):4-7.
[16]李华珍. 符号与象征———闽东古廊桥建筑文化探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7-122.
[17]张可永.福建寿宁木拱廊桥的建筑艺术研究[J].装饰.2008 (186):114-115.
[18]张光英.福建省寿宁古廊桥群旅游资源开发浅议J[]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 8, (4): 117 一119 .
[19]连德仁.寿宁文物[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
[20]宁德市政协编撰.闽东虹桥实录[Z].闽东文史资料第二辑,2002(4).
[21]刘杰,林蔚虹.乡土寿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7.
[22]刘美森.廊桥流韵[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
[23]蒋烨.中国廊桥建筑与文化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10.
[24] 张光英.闽东北浙西南木拱廊桥资源文脉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55-59.
[25] 张光英.闽东北木拱廊桥建筑群地理空间响应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3):83-88.
[26] 张光英.闽东木拱廊桥建筑与传统村落环境意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18033-18036.
[27] 刘妍.浙闽木拱桥类型学研究———以桥板苗系统为视角[J].东南大学学报,2011(2):430-436.
[28] 张光英.闽东北浙西南地区木拱廊桥建筑文化景观特性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3-78.
[29]周尚意,龙君.乡村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建设[J] .河北学刊,2003,23(2):72.
[30] 冯梦龙著,陈熠奎校点. 寿宁待志[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6).
[31]张光英. 闽东旅游文化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2).
[32] 寿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宁县志.古代诗文选[M].厦门:鹭江出版社出版, 1992(7).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JA11300S);2011年“闽东文化研究”专项课题(2011HW05);2010年宁德师范学院重点课题(2010J002)
关键词:编梁木拱廊桥;虹桥;结构;价值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廊桥的概念和分类
《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词典桥梁工程》中对廊桥进行明确的定义:“在桥面以上立柱构顶,桥面形成长廊式的走道的桥梁。多修建在雨水丰沛地区的木梁桥上,既可供行人休息避雨,又能防止雨水直接渗入木梁导致桥面过早腐烂。在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尚存数座。”。
廊桥可以分成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梁廊桥、伸臂叠梁式廊桥、八字撑木平梁廊桥等几种类型,其中以采用编梁技术与榫铆连接的木拱廊桥建造工艺最为顶尖。
二、中国现有廊桥分布及特点
第一,分布严重不均。南多北少,浙闽廊桥数量上占全国廊桥一半以上,其次主要分布在湘、桂、黔交界的山区;
第二,种类多样,造型丰富。从最简单的木平梁廊桥,到八字撑,再到高级的木拱廊桥,以及石梁廊桥和石拱廊桥,种类多样。
第三,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廊桥的建设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第四,以泰顺、庆元等为代表的浙闽木拱廊桥结构独特,技术高超,保存完整,在中国乃至世界廊桥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各类廊桥中,木拱桥不仅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而且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如今在我国能保存下来的木拱桥已为数极少,被人们称为活化石,只在浙、闽两省的泰顺、庆元、寿宁等地有所发现,总数仅为100座左右。
三、以泰顺木拱廊桥为例分析浙闽木拱廊桥的世界价值
浙闽木拱廊桥的世界价值主要在于力学结构的创造性,本文通过和汴梁虹桥结构进行分析,阐述浙闽编梁木拱廊桥的世界价值。虹桥在构造上分为桥台和桥跨两部分,浙闽木拱廊桥从构造上,可以分为桥墩、桥跨、桥屋三个部分。浙闽木拱廊桥以泰顺北涧桥为例进行分析。
(一)汴水虹桥的“编木”结构
汴水虹桥的拱架系统是典型的“编木结构”,汴水虹桥已经没有实物,只是从北宋画家张择端以写实的手法绘制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对一窥汴水虹桥的风采。根据茅以升编著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可知:汴水虹桥为拱坡桥面,桥上不设廊屋,只设栏杆。桥长约
20米,宽约8―9米,桥面上铺木板,木板上铺某种铺料。在桥的宽度内一共并列21组拱骨。21组拱骨共分有二个系统。最外一组拱骨,称为第一系统,是2根长拱骨和2根短
图1:虹桥断面示意图(来自《中国古桥技术史》)
拱骨;再里面一组,称为第二系统,是由三根等长的拱骨组成。排比搭架过去,共11组第一系统和10组第二系统。从力学结构,每一系统单独存在时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构,于是在二个系统公募的交汇点,设置横贯全桥宽度的横木,全桥共有五根横木。横木和拱骨之间的联结采用捆绑式结构(或用铁件箍扎),横木起联系拱骨,使之成稳定结构和在横向分配活载的作用。如此两个系统组合而成的编木拱架是我国独创的结构桥梁形式。
(二)浙闽廊桥的“编梁”结构
浙闽现存编梁木拱廊桥在结构布置和细节构造基本上是一致的,技术上是相通的。本文以泰顺北涧桥为例进行分析。
图2:北涧桥实物图
北涧桥基本结构亦为二个系统。第一系统为5根短拱骨,拱骨排成折边形,当地称为五节苗。第二系统为3根长拱骨,当地称为三节苗。第二系统并列9组,第一系统并列8组,最上一根拱骨通过横木,改为9根,两组穿插,唯有顶上的拱骨是同数而互相对齐的。横木两侧开凿以纳拱木梢,称为榫接,联结拱骨。当地称接头横木为牛头,五节苗的横木为小牛头,三节苗的横木为大牛头。第二系统端支点的横木,是端竖排架的下横木,形成
图3:北涧桥构造分析图
一个很好的传递推力和垂直反了到石岸的结构。第一系统的下横木,顶在端柱排架下部,避免两个系统拱骨交于一处集中过多的榫接。斜拱骨直接在大牛头横木上刻圆凿嵌入。水平拱骨以燕尾榫联结。横木上燕尾榫槽,不透梁底。结构闭合后,水平拱骨还可承受桥面载重,起梁的作用。如此两个系统组合而成“编梁”木拱结构主要部分。
桥面梁系统。除中间一段直接支承在第一系统水平拱骨上外,左右尚设桥面系。桥面系9根木纵梁,一端顶住端竖排架上横梁,另一端顶住第二系统上横梁,用较短的9根木纵梁连接大牛头和小袖头,并和第一系统的水平拱骨一起,组成一个从左岸到幽暗联通顶紧的水平支撑。在结构上起到了平衡传递两岸端竖排架后端的水平推力的作用,又起到抵制第一系统,甚至整个结构在偏载作用下产生的侧移。
剪刀撑结构。因为所有拱骨都是并列的,为了避免产生垂直于桥轴方向的侧移,在第二个系统上横木和端竖排架之间设有剪刀撑。第一系统的侧移靠两系统拱骨之间的契木保证,有些则两个系统都有剪刀撑。北涧桥则属于后一种情况。
三角撑。为了防止桥的上下左右偏移,在第一系统两侧架设三根短竖柱组成的小排架,小排架由左右两侧斜撑顶住,一端定在第一系统的横梁上,另一端顶在第一系统下横木上的另一块横木上。这样就组成了防止桥体上下左右便宜的三角撑。
两个系统之间的联结,力的传递和共同作用,靠桥面纵梁和小排架,并且桥屋的自重作为压重,而在偏载活载的作用下,杆件里始终是压力,使得整体结构越压越稳固。
由此可知,编梁木拱廊桥结构是在主体构件“编”之后,结合其他构件之间相互的“撑、压、顶”作用形成,该种结构较之虹桥结构更为创新,更具有稳定性。
(三)汴水虹桥和浙闽廊桥的结构差异分析
与汴水虹桥相比,浙闽木拱桥吸收了汴水虹桥的基本结构特征(编木结构),同时亦有一些创新。
表1 汴水虹桥和浙闽廊桥的结构差异分析
浙闽廊桥编梁结构的创造,使浙闽廊桥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独立发展且有创新性的桥梁体系,具有世界级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
浙闽编梁木拱廊桥是世界廊桥史上的一个“珍宝”,其创新性、独特性的结构对桥梁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另外,廊桥作为地域传统文化的符号,在旅游开发中也具有较大的观光、科考、度假价值。
参考文献:
[1]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6
[2]李飞.廊道遗产旅游品牌塑造与区域营销研究[J].商业研究,2010(11):140-144
[3]蒋烨.中国廊桥建筑和文化研究[D].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一、叙事方式巧妙转换
从文学叙事视点的角度看《廊桥遗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叙事视野及叙事聚焦方式转换这一文体技巧。小引结束时,两个“引述者”——女主人公的一双儿女——的作用也暂告结束,下面正文就由当事人即男女主人公罗伯特·金凯(Robert Kincaid)和弗朗西丝卡(Francesca)分别叙述。从“小引”到“正文”,叙述角度从“引述者”到“当事人”,作者巧妙又自然地做了一系列转换。
在小引结束、正文开始之际,小说中的人物及角色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小引中的“我”即作者沃勒(Wailer)转换成了叙事人,而这位叙述人是一位全知叙述者。何谓全知叙述者?文体学家指出,他(她)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她)的观察位置一般均处于故事之外,或者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但上帝般全知全能,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鸟瞰概貌,也可看到同时在其它地方发生的一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廊桥遗梦》正文开始时的这一叙述者恰如上帝一样洞察了男女主人公的一切行动及思维。再者,引子中的“我”即作者是正面登场的,只是一般地用第一人称叙事,只写出作者所见的客观状况;而转换成正文中的全知叙事者后,叙述视野骤然扩大,叙事人站在人物背后,既能看到主人公眼前所见,也能听到他(她)的所思所想,还能知晓事件的各个细节和因果关系。
另外,从引子到正文时态的转变,以及引子的两个“引述者”即女主人公的一双儿女也被正文中的男女主人公置换,由故事的线索提供者转换成故事的直接参与者。这一系列巧妙转换,不仅使故事的可信度大大增强,更显现了作者谋篇布局手法的非凡。
同时,叙事第一人称“我”的消失、全知叙述者的出现及视角转换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从以“作者为中心”到以“文本为中心”,再由以“文本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的转换。这两次“中心”转换,更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使读者的地位及积极参与文本的作用充分显现了出来。
·文化艺术李徽:试析《廊桥遗梦》的文体特征及艺术价值二、修辞手法运用恰到好处
以上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从宏观上分析了《廊桥遗梦》这部小说在运用文体方面的巧妙独到之处。下面我们将深入文本,具体探讨一下作者的遣词造句,尤其是反复、排比及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此更深入地体会这部小说的文体学价值。
(一)反复手法的妙用
在《廊桥遗梦》这部小说中,反复使用简单的词、词组乃至句子也是其重要文体特色之一。一般说来,反复使用同一词或同一句子往往会使行文显得累赘,这是写作中的禁忌。但不可否认,许多作品的丰富意义恰恰来自反复手法的巧用。因此在分析一部出色的文本时就不能忽略其修辞手段尤其是“反复”的运用。本部作品使用的大量的反复修辞格并没使文章显得冗长,相反,那些反复出现的词和句子产生了气势磅礴、使行文更加流畅的效果。小说的第一句话中就出现了“come…from”的重复:
There are songs that come free from the blue—eyed grass,from the dust of a thousand countryroads.
由蒲草丛中,从千百条乡间小路的飞尘间,总有歌声随意地飘选出来。
这一句子使用了两次“come…from”,只不过第二分句省掉了这一词组中的“come”一词,目的是避免重复累赘,使句子读起来整齐有序、朗朗上口。可见,作为修辞格的“反复”绝不是用词用句重复的同义语。
(二)寓意深刻的“road”一词
“road”一词在《廊桥遗梦》中使用频率极高,但这一词在这部作品中许多情况下并不简单地表示字面意的“路”,而是寓意深刻。
书中写到,男女主人公乡间初次见面是在女主人公家门前的小路上:
She had been sitting On the front porch swing,drinking iced tea,casually watching the dust spiral up from under a pickup coming down the county road.
她坐在房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前廊的秋千上,喝着冰茶,优哉游哉地瞧着从县城路上迎面开过来的小卡车卷起的滚尘。
在小引中也提到了,人的情感迸发地常在“乡间小路上”(county road)。这部小说也不例外。“从县城路上迎面开过来的小卡车”(a pickup coming down the county road)卷起了路面的大量尘土,爱情就在这“卷起的滚尘”(the dust)中油然升起。
[论文摘要]论述温州园林中乡土文化元素的应用,如城市传承历史的园林框架,内涵丰富的园林场所要素,以及底蕴深厚的建筑符号方面等,试图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底蕴,以求在温州园林得到更好的应用和体现。
浙江温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永昌堡”为代表的人文遗存敦实沉稳,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弥坚,建造精美,体现了温州悠久的传统建筑文明。温州山川秀美,溪水习习,历来就是钟灵毓秀之地。以“楠溪江”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吸收了江南山水的清新秀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蕴涵着浓厚的江浙文明,讲究小桥流水、山回路转的文化意境。
一、得天独厚、传承历史的园林山水背景
温州具有良好的自然山水环境条件,以瓯江为主要的水空间轴,南、西、北为绵绵群山,环抱城市平原。东边为东海出海口又是百岛之乡的洞头列岛,瓯海江之中又有灵昆、七都、江心屿。城市中及郊区则是河网密布,又有一些小山头镶嵌其中。景观框架:
两圈:由山体围合形成内外两圈。
外圈:以城市周边远山包括瓯北罗浮群山、景山、吹台山、大罗山等,元宝型平原形态,形成城市的园林山水背景。
内圈:围绕老城区的郭公山、松台山、积谷山、中山公园、华盖山、海坛山等形成内圈,围合温州古城,是城市的历史文化极核,也是整个城区的园林公园框架。
两轴:由水体构成纵横双轴。
横轴为瓯江。它是温州的母亲河,是构成温州城市大山水的主轴线和景观通廊。轴中包含了(江心屿、七都岛、灵昆岛)三颗明珠。江心屿风光秀靓,古迹众多。这里是温州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的凝聚点,是温州的象征。纵轴是温瑞塘河。它是城市南北走向的生态轴。连贯温瑞平原,其支流密布延伸至城市内部各处,是构成城市内部山水园林的最主要场所。
一片:三水网,是温州水乡风貌的突出反映,是城市山水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点:杨府山是城区中部最高最大的山,是主城区中部的地标和景观控制点。
二、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园林场所要素
所谓的城市文脉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是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元素。它取决于一个地方所特有的环境特征、文化基因及价值取向。文化是一个城市园林发展和形成特色的基础。城市园林的建设不仅要利用自然的山水环境条件,还要把山水诗和山水画这些诗情画意的文化内涵融于城市空间环境中。
(一)温州典型的山水园林空间的场所要素。古榕、小桥、河流、凉亭、远山,是温州典型的山水园林空间的场所要素,是“温州山水画面中的景物。”在园林建设过程中既要保护传统的历史文脉和山水城市空间特征,又要力求把蕴涵其中的乡土文化元素应用其中,使温州园林更具地方特色,更具生命力。
(二)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的生活空间。温州平原是水网地带,传统的村落基本上沿河布局,而且分布较散,许多村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创造了一些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的生活空间,我们的园林建设应吸收其精华,使城市的园林山水空间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
(三)手法独特、别具一格的传统人文水景。“水”的意象来自于温州当地发达的山水文化。作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近水人家”、“九曲十八弯”……,传统的水系构成不仅仅体现在自然山水当中,还体现在人文景观当中。村落、城市当中的水道不仅是生活用水的来源、交通运输重要的通道,还是文人墨客反复咏唱的题材,这种亲水的居住生活方式经积淀到当地居民的文化基因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昌堡”的护城河系统就是人文水景的典型代表。永嘉芙蓉村的水系处理手法尤为独特,其按“七星八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星”指道路交汇处方形平台,“斗”指水渠交汇处方形水池。道路、水系都是结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的,其规划布局隐喻村寨可纳天上之星宿望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如繁星。另一方面突出“利为战”的目的,其星可作战时指挥台,其斗贮水以利战时防火攻以水克火。主街中部南侧凿一内湖水色清冽。村内引溪水沿寨墙、道路沟通各“斗”形成流动水系清流涓涓,迁回于宅边、道旁既可供村民洗涤、防火,又可调整小气候。
三、古意浓郁、底蕴深厚的建筑文化符号
(一)楠溪江的耕读文化和民居建筑。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及其乡土建筑是中国乡土建筑文化中最为突出、最为综合的代表。乡土建筑的存在方式是村落。每个楠溪江村落大体可说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圈,村民的杜会生活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楠溪江村落建村古老,有建于晚唐的,如茗番村、下圈村,建于五代的有枫林、苍坡等,大量的是两宋时期所建。楠溪江建筑类型相当丰富,几乎包括了商品经济发展前农村里可能有的全部建筑类型。尤其是以文化建筑,如书院、读书楼、文昌阁、文庙和一些起教化作用的牌坊和亭阁为典型。自隋到宋,特别是至南宋末年,宋室偏安江左,大量衣冠南渡,使楠溪江文化达到高崎。楠溪江以村落建筑为代表的文化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楠溪江的村落建筑虽然经历了近千年的沧桑风雨,却旧颜未改,仍然保留有宋代建筑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水池以及古柏等,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泰顺廊桥的古蕴遗风和精巧结构。泰顺被誉为“千桥之乡”、“浙南桥梁博物馆”,桥梁数量达958座,石碇步248条,结构类型也多种多样,有堤梁式桥(即碇步)、木拱桥、木平桥、石拱桥、石平桥等。据《泰顺交通志》记载,到1987年底,全县现存桥累共计958座,总长16829延长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长米。包括木拱廊桥、木平廊桥和石拱廊桥在内的明清廊桥30多座。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即泗溪姐妹桥、三魁薛宅桥、仙居桥、筱村文兴桥、三条桥。木拱桥以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相贯,犹如彩虹飞架宽阔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
四、结束语
21世纪的园林设计思潮不应该只是符合使用机能的需求,要力避大量制造普同性东西,更应在针对设计对象使用者的特殊性及个别性上多加著墨。今天的园林更加注重对作品本质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探求,以特定的形式体现出对历史文脉和环境的关注。历史对我们来说是一笔财富,但对历史的狭隘的理解却常常成为创作的羁绊。对历史的尊重不是沉湎于对昔日形式的怀念,而是创建一种符合当今时代的形式。园林人必须清楚,从设计对象所处的文脉中进行设计解析和创作,透过文化历史符号系统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同时还要尽量摆脱已往的符号形式与结构,用新的技术、材料以全新的形式结构进行再诠释,发展那些有承接价值的传统文化。这样温州园林将更有乡土气息,有文化之根的作品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郑晓东.温州山水城市空间初探.现代城市研究,2001.1.
[2]彭慧锋.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华中建筑,2000.
[3]何光华.贝聿铭的建筑思想及创作手法[J].中外建筑,1998,(6):44.
[4]杨裕富.设计的文化基础[M].台北:亚太书局,1998.
[5]戈悟觉. 《瓯越文化丛书》.作家出版社,1998.
[论文摘要]论述温州园林中乡土文化元素的应用,如城市传承历史的园林框架,内涵丰富的园林场所要素,以及底蕴深厚的建筑符号方面等,试图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底蕴,以求在温州园林得到更好的应用和体现。
浙江温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永昌堡”为代表的人文遗存敦实沉稳,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弥坚,建造精美,体现了温州悠久的传统建筑文明。温州山川秀美,溪水习习,历来就是钟灵毓秀之地。以“楠溪江”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吸收了江南山水的清新秀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蕴涵着浓厚的江浙文明,讲究小桥流水、山回路转的文化意境。
一、得天独厚、传承历史的园林山水背景
温州具有良好的自然山水环境条件,以瓯江为主要的水空间轴,南、西、北为绵绵群山,环抱城市平原。东边为东海出海口又是百岛之乡的洞头列岛,瓯海江之中又有灵昆、七都、江心屿。城市中及郊区则是河网密布,又有一些小山头镶嵌其中。景观框架:
两圈:由山体围合形成内外两圈。
外圈:以城市周边远山包括瓯北罗浮群山、景山、吹台山、大罗山等,元宝型平原形态,形成城市的园林山水背景。
内圈:围绕老城区的郭公山、松台山、积谷山、中山公园、华盖山、海坛山等形成内圈,围合温州古城,是城市的历史文化极核,也是整个城区的园林公园框架。
两轴:由水体构成纵横双轴。
横轴为瓯江。它是温州的母亲河,是构成温州城市大山水的主轴线和景观通廊。轴中包含了(江心屿、七都岛、灵昆岛)三颗明珠。江心屿风光秀靓,古迹众多。这里是温州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的凝聚点,是温州的象征。纵轴是温瑞塘河。它是城市南北走向的生态轴。连贯温瑞平原,其支流密布延伸至城市内部各处,是构成城市内部山水园林的最主要场所。
一片:三水网,是温州水乡风貌的突出反映,是城市山水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点:杨府山是城区中部最高最大的山,是主城区中部的地标和景观控制点。
二、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园林场所要素
所谓的城市文脉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是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元素。它取决于一个地方所特有的环境特征、文化基因及价值取向。文化是一个城市园林发展和形成特色的基础。城市园林的建设不仅要利用自然的山水环境条件,还要把山水诗和山水画这些诗情画意的文化内涵融于城市空间环境中。
(一)温州典型的山水园林空间的场所要素。古榕、小桥、河流、凉亭、远山,是温州典型的山水园林空间的场所要素,是“温州山水画面中的景物。”在园林建设过程中既要保护传统的历史文脉和山水城市空间特征,又要力求把蕴涵其中的乡土文化元素应用其中,使温州园林更具地方特色,更具生命力。
(二)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的生活空间。温州平原是水网地带,传统的村落基本上沿河布局,而且分布较散,许多村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创造了一些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的生活空间,我们的园林建设应吸收其精华,使城市的园林山水空间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
(三)手法独特、别具一格的传统人文水景。“水”的意象来自于温州当地发达的山水文化。作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近水人家”、“九曲十八弯”……,传统的水系构成不仅仅体现在自然山水当中,还体现在人文景观当中。村落、城市当中的水道不仅是生活用水的来源、交通运输重要的通道,还是文人墨客反复咏唱的题材,这种亲水的居住生活方式经积淀到当地居民的文化基因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昌堡”的护城河系统就是人文水景的典型代表。永嘉芙蓉村的水系处理手法尤为独特,其按“七星八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星”指道路交汇处方形平台,“斗”指水渠交汇处方形水池。道路、水系都是结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的,其规划布局隐喻村寨可纳天上之星宿望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如繁星。另一方面突出“利为战”的目的,其星可作战时指挥台,其斗贮水以利战时防火攻以水克火。主街中部南侧凿一内湖水色清冽。村内引溪水沿寨墙、道路沟通各“斗”形成流动水系清流涓涓,迁回于宅边、道旁既可供村民洗涤、防火,又可调整小气候。
三、古意浓郁、底蕴深厚的建筑文化符号
(一)楠溪江的耕读文化和民居建筑。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及其乡土建筑是中国乡土建筑文化中最为突出、最为综合的代表。乡土建筑的存在方式是村落。每个楠溪江村落大体可说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圈,村民的杜会生活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楠溪江村落建村古老,有建于晚唐的,如茗番村、下圈村,建于五代的有枫林、苍坡等,大量的是两宋时期所建。楠溪江建筑类型相当丰富,几乎包括了商品经济发展前农村里可能有的全部建筑类型。尤其是以文化建筑,如书院、读书楼、文昌阁、文庙和一些起教化作用的牌坊和亭阁为典型。自隋到宋,特别是至南宋末年,宋室偏安江左,大量衣冠南渡,使楠溪江文化达到高崎。楠溪江以村落建筑为代表的文化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楠溪江的村落建筑虽然经历了近千年的沧桑风雨,却旧颜未改,仍然保留有宋代建筑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水池以及古柏等,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泰顺廊桥的古蕴遗风和精巧结构。泰顺被誉为“千桥之乡”、“浙南桥梁博物馆”,桥梁数量达958座,石碇步248条,结构类型也多种多样,有堤梁式桥(即碇步)、木拱桥、木平桥、石拱桥、石平桥等。据《泰顺交通志》记载,到1987年底,全县现存桥累共计958座,总长16829延长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长米。包括木拱廊桥、木平廊桥和石拱廊桥在内的明清廊桥30多座。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即泗溪姐妹桥、三魁薛宅桥、仙居桥、筱村文兴桥、三条桥。木拱桥以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相贯,犹如彩虹飞架宽阔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
四、结束语
21世纪的园林设计思潮不应该只是符合使用机能的需求,要力避大量制造普同性东西,更应在针对设计对象使用者的特殊性及个别性上多加著墨。今天的园林更加注重对作品本质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探求,以特定的形式体现出对历史文脉和环境的关注。历史对我们来说是一笔财富,但对历史的狭隘的理解却常常成为创作的羁绊。对历史的尊重不是沉湎于对昔日形式的怀念,而是创建一种符合当今时代的形式。园林人必须清楚,从设计对象所处的文脉中进行设计解析和创作,透过文化历史符号系统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同时还要尽量摆脱已往的符号形式与结构,用新的技术、材料以全新的形式结构进行再诠释,发展那些有承接价值的传统文化。这样温州园林将更有乡土气息,有文化之根的作品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郑晓东.温州山水城市空间初探.现代城市研究,2001.1.
[2]彭慧锋.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华中建筑,2000.
[3]何光华.贝聿铭的建筑思想及创作手法[J].中外建筑,1998,(6):44.
[4]杨裕富.设计的文化基础[M].台北:亚太书局,1998.
[5]戈悟觉.《瓯越文化丛书》.作家出版社,1998.
关键词:回澜;青龙;风雨桥;艺术特征
回澜、青龙两座风雨桥是广西贺州地区非常有代表性的桥梁建筑,是中国传统木石结构桥梁同潇贺古道传入富川的历史见证。两桥同处富川油沐乡界内的黄沙河上,瑶族人民称之为“凉桥”或“风水桥”,列入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回澜风雨桥,年代久远,极具历史地位,比驰名中外的广西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还要早300多年。“广西富川油沐乡下花园中的回澜、青龙两座廊桥,皆为石砌、券孔、砖墙、木结构,以石券桥、桥亭和楼阁三者组合而成,并配以彩墨绘画艺术造型,乃是集我国北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远的阁,四者造型的特点于一体的组合体。这产生了别具富川特色的新品种―――石券廊桥,在全国古建园林中是属于独特的。”
1 回澜、青龙风雨桥的基本形制
从回澜、青龙风雨桥建筑形象来看,他们都是跨河而建,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下部的墩台,中部的垮桥游廊,上部的廊亭和阁楼。底层石作与主体木作搭配相结合。二者的主要形制区别在于圆拱数量和阁楼屋檐的做法上面,总体差异不大。建筑材料为下层墩台外部均采用条形方块青石饰面,内填料石的做法,其中回澜桥墩台为缓解水体山石的冲刷以锐角倒三角形制建造为3眼圆形石拱桥,如图1。青龙桥因其所跨黄沙河区域距离回澜桥下游500米,河面较窄,以单眼圆形拱的形制石拱桥,如图2,中部主体形制均为穿斗式木架构游廊呈现,木料为当地水杉木,长廊式通道两侧均建造护栏和凭栏而坐的木质长条坐凳,如图3,切均以大块条形青石铺地,如图4,上部均建有亭和楼阁,整体形制呈现廊、屋、亭、阁于一体的立面造型,屋顶天际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回澜桥为三孔石桥全长37.5米,宽4.6米,高4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70平方米。桥体长30.43米,桥体有3拱,桥拱两墩台跨度6.22米,圆形桥拱高3.5米。桥上的开间为11间。桥屋山墙为硬山屋顶,通高5.60米,桥亭屋顶为歇山顶,通高6.70米,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制作。桥亭采用36根水杉圆木柱建造;位于桥头的阁楼采用砖木结构建造,为高二层的重檐歇山顶样式,通高10米,有三门和桥相通,砖墙绘制彩色图案,屋檐四面八角起翘。青龙桥与回澜桥一起被称为姊妹桥,全长度为34.4米,宽度4.7米,占地面积125.49平方米。廊桥通高5米,桥亭屋顶为歇山顶,通高5.5米。桥台阁楼通高14.5米,高三层,同样为砖木结构的三重檐歇山顶,共有近100余个木质花窗,游廊上的桥亭采用28根水杉圆木建造而成,做法与回澜桥一致,均为穿斗式木构架体系。从回澜、青龙桥的基本尺度构造来看即具共同特性,有着各自明显的不同。
2 回澜、青龙风雨桥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讲求功能与审美的双重价值属性,与周围自然环境,风水人文密不可分。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建筑的过程中,无不相关的把建筑的形象和表现性,建筑的审美意境,建筑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进行有机的联系起来,所以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存在形式―――风雨桥,也同样具备上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征。
2.1 功能性艺术特征
回澜、青龙风雨桥历经400余年的变迁,至今依然能够保持其使用功能,与其设计和建造之初对功能合理性的考虑密不可分。富川瑶乡地处广西东北,群山环绕,溪涧众多,是湿热的亚热带海洋气候和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的集结地,常年多雨,石材和木材资源相对富足。回澜、青龙两座风雨桥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阁于一体的风雨桥横跨黄沙河上,成为其遗存至今的重要因素。
在风雨桥本身的功能来说:一方面,廊桥顶面的舍瓦屋面,利于排水、通透而宽敞的廊桥更适合采光和通风,遮雨;另一方面,石作桥墩建筑耐用,加上乡土水杉木材的结合运用,在抗湿防晒等方面延长了风雨桥的使用寿。回澜、青龙风雨桥桥面条石铺地,地面十分平坦,是村寨之间联系和沟通的纽带,是人畜共同行走的交通建筑;是人们的休闲娱乐场所。在功能上满足了瑶乡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田间遮阳避雨,农闲休憩、对歌的功能性需求。坐在廊桥休息的长凳上,透过廊桥稀疏的栏杆扶手欣赏田间美景―――廊桥上的扶手和长凳简单粗陋横纵线条对比,更符合瑶乡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体现建筑在使用功能上的艺术升华,使回澜、青龙风雨桥更具艺术美感。
2.2 审美性艺术特征
回澜、青龙风雨桥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阁于一体,设计符合地域特色,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条件,构思巧妙,造型别致,在桥与自然,桥与当地风俗、文化等方面的运用都有体现远眺如凝固的音符,天际线高低错落与周围山川树木相得益彰,美不胜收;近观其单体建筑的内部装饰都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在回澜和青龙风雨桥的用材上,全部取自富川当地(廊桥上和链接廊桥与屋亭的长条青石,桥与村寨连接用的花石铺路,桥面主体采用的水杉木材)自然生态环保的理念更是彰显了独特的审美情趣,更易于用美的环境来吸引人们观光驻足。
人工美的完美体现,回澜和青龙两座风雨桥,其装饰虽质朴、简洁,但不失精美。其建筑礼制虽用于乡野,但也不失工艺的精湛。两座姊妹桥的整体装饰集石雕,木雕,碑刻和楹联字画于一体,朴实轻盈,造型简洁,内涵深邃。装饰的主要部位集中在屋基,檐口,宝顶,墙壁,窗棂等处。在工艺制作上,注重以柱、粱、檩、枋的穿插和接应,聚散开合,张弛有序。彩墨绘画,屋基兽吻,碑刻诗句,榫卯的桥是彰显地域文化和风土民俗传说的再现,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人工美的诠释。
回澜、青龙风雨桥是广西瑶族地区修建最早,目前保持最好的且能够使用的民族风雨桥,从《富川县志》等文献书籍和遗存至今的碑刻,都记录着风雨桥历经几百年,人们为修建和桥梁维护所捐赠的钱财和物品,瑶乡人民的勤劳和善良,团结和互助,共同谱写了淳朴的民风,体现了人们的公益心,是对道德美的歌颂和阐释。
2.3 民族性艺术特征
回澜、青龙风雨桥是集中体现瑶乡人民日常作息、生产生活的生活场所,是民族场所艺术的体现。众所周知,瑶族传统节日“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是瑶族专有的民族祀典,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男女老少都会穿上民族的盛装,聚集在田间地头一起欢歌跳舞,青年男女也会在以此来传情,觅得佳偶。回澜、青龙风雨桥上就有瑶族姑娘盘兰芝和豪山才子何廷枢的爱情传说,“回澜”即“会兰”,“青龙”即“情浓”蕴含两人忠贞不二的爱情。回澜、青龙风雨桥正是北方建筑工艺和当地瑶族建筑工艺的结合体,是瑶族民族建筑的代表,因此,回澜风雨桥更是堪称与侗族风雨桥相媲美的民族建筑艺术珍品。2.4 时代性艺术特征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期随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建筑样式。回澜、青龙风雨桥是瑶族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对了解潇贺古道文化极具历史价值。在当下开发富川瑶乡的特色民族旅游有重大意义,努力打造风雨桥的历史民俗文化也成为富川县建设“中国瑶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提升,富川县在充分吸收和汲取回澜、青龙等等风雨桥的形制,在县城瑞光路上修建了新的具有现代建筑气息,又不失传统的新中式建筑―――瑞光风雨楼。瑞光风雨楼继承了传统的瑶乡回澜、青龙风雨楼的穿斗式木架构体系,以回澜、青龙风雨桥为参照设计依据,桥墩则用水泥砌成,有八个拱孔组成,气势恢宏,是回澜、青龙风雨桥在新时代的延续,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性艺术特征。
富川瑶乡风雨桥,体现的是瑶族本民族的桥梁、楼阁、街亭的布局,融桥楼建筑于一体,集中展示了桥梁兴建时期的建筑水平;青砖绿瓦,起翘的飞檐,马头墙等建筑构件都是中原建筑文化结合瑶乡本民族特色的具体运用,集汉瑶建筑工艺之手法;桥柱下的芦笙和长鼓的装饰纹样,正是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王节”的历史见证,凝结瑶乡文化和风土人文,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瑶乡地域特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玉文.瑶乡风雨桥[N].贺州日报,2004210(3).
[2]王国政,金小中.广西富川的风雨桥(上)[J].古建园林技术,1991(3).
[3]唐玉文.试论广西富川回澜、青龙风雨桥[C].广西瑶学会论文选,2011.
[4]冰河.侗族鼓楼与风雨桥特征浅论[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5]张锋.贺江生态游憩景观设计[J].现代园林,2011(7).
[6]张玉金,周燕玲.广济桥的建筑艺术特色[J].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5).
一次廊桥的测绘
见到刘妍的时候,她与同事刚风尘仆仆地从南京赶到福州,他们此行准备到闽清县和泉州的德化县测绘两座木拱桥。刘妍背了一个硕大的背包,我掂了掂,两只手要托起来都费劲,估摸着得有60斤重。刘妍说,她之前做木拱桥测绘的时候,加上仪器与设备,身上的负重大约在90-100斤之间,与此同时还要在山里赶路。 刘妍要测绘廊桥中的榫卯结构时,需要钻到拱架内部 刘妍的同事在测量合龙桥 在进行测绘时,她通常需要佩戴全套的攀岩装置以保证安全。
刘妍是北京姑娘,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考古学博士候选人,她从2009年开始研究木拱廊桥,这也是她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几年来跋山涉水对木拱廊桥的研究,让现实中的她看上去就像一个经历丰富的探险家。
木拱廊桥的测绘很多人都做过,但都不如刘妍做得精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刘妍常常需要深入到拱架中进行精细测绘,近距离地观察拱架之中的榫卯结构。这也意味着在交通不便的高山深涧中,你必须想办法从距离河面几十米高的桥屋上进入桥身底部的拱架之中。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稍有差池就会有极大的安全隐患,2011年,刘妍就曾经在测绘时严重受伤。刘妍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第一是系上安全绳从底部的桥台徒手爬上去;第二则是用攀岩装备从桥屋中降下来,刘妍曾经学习过攀岩。这些年,她用这些方式测绘了闽浙两地的68座木拱廊桥。 刘妍仿照景宁接龙桥所制作的模型。 与刘妍一同造桥的匠人师傅 2013年在东塘与郑多雄.吴大根一起建造的木拱廊桥 正在工作中的匠人们。
与之前测绘过的木拱桥相比,福州闽清县省璜镇中的合龙桥已经不算太危险,桥长39米,桥面距离水面11米,桥底是乱石嶙峋、杂草丛生的河滩。合龙桥在结构中略有不同,现存的木拱桥绝大多数是5/3制式(五节苗+三节苗)结构,而4/3制式(四节苗+三节苗)结构的木拱桥较为罕见,其中榫卯结构的结合方式正是刘妍想确认的原因。 师傅们会在每一根构建上做上标记,以防止拿错 正在学习用斧的刘妍 生水塘观音桥的上梁仪式。
经过前期的观察之后,无法从桥台爬上,幸运的是,桥梁两侧木板的损坏之处刚好可供一人钻入,刘妍确认安全之后,在攀岩绳的辅助下从桥的一侧钻进拱架,除此之外身上并没有其他安全措施,让人免不了要替她捏一把冷汗。一个小时的测绘之后,刘妍从拱架中钻出,经过拱架的“洗礼”,她已是满身尘土。“确实是燕尾榫。”刘妍确认了她之前的判断。为了确认结论,她还到另外一个拱架下查看,这一次她动用了整套的攀岩工具。
纸上学不到造桥
这次短短半天的测绘,只是刘妍木拱廊桥研究中的一个缩影。在此前七年的研究过程中,测绘只是工作的一部分,为了更了解如何造桥,她必须亲身跟着匠人学习造桥技术。2012年和2013年,她分别跟着浙江的吴复勇师傅以及寿宁的郑多雄师傅在浙江的庆元和景宁完成了两座木拱廊桥的建造。 正在建造中的木拱廊桥桥屋 最终建成的木拱廊桥外观。
刘妍跟着建造的第一座桥位于庆元的生水塘村,这对她来说是一次从零开始学习廊桥营造技艺的过程。为了弄懂造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刘妍没有让自己手上闲下来,匠人丢下的活,她就捡起来做。对于从来没有木匠基础的刘妍来说,每一种工具都是入门,每一个动作都是挑战,受伤也是常事。刘妍在造桥日记中写到:“……斧就经常砸到手上。食指关节根砸破了皮出脓好几天好不了,左手背上青肿一片。旧伤未好,中指指甲根又挨一斧背,掉下一块肉……”在她看来,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师傅们手上也都是伤”,刘妍满不在乎地说。这座木拱桥最终在2012年完工,它让刘妍明白了,造桥的技术和其中的细节是书本里学不到的,只有在匠人实际应用的层面才能考虑得到。 这座木拱廊桥的取材和制作都在国内完成,再全部运往德国进行组装,最终,刘妍以建筑师的身份写在了主梁之上。
一年之后,刘妍得到了第二次跟着匠人造桥的机会,这一次她跟着寿宁桥匠郑多雄与吴大根一起在浙江景宁的东塘村造桥。有了第一次的造桥经验,刘妍这一次更游刃有余,“他们动一下手,我都知道他们下一步要做什么”,刘妍说。造桥师傅们也因为她的懂行、愿意干活、吃得了苦而对她刮目相看,也更愿意与她分享更多的造桥理念和经验,在他们眼里,刘妍是和他们拥有一样技术的工匠。这一次的合作很顺利,刘妍得到了她想要的研究资料――一个匠人是怎么设计木拱桥的。
在刘妍的研究中,关注的是匠人们通过怎样的思考过程来建造一座桥。在没有CAD的时代,匠人无法通过电脑绘图计算构建的长度和角度,只能全凭经验,一边设计一边建造,而这种经验就是匠人们的家族秘密。这两次造桥经历,也让刘妍完成了从“纸上匠”(刘妍在网上的昵称)到一个真正匠人的过渡。 被红布覆盖的喜梁
去德国建廊桥
在造完两座廊桥之后的2014年,刘妍收到一封邮件,德国的一位企业家Heribert Wirth,也是Nepal-Himalaya-Pavillon庄园的拥有者,透过朋友辗转联系到了她,表达了自己想在庄园里建一座中国式的“木结构”的桥的意愿。 于是,刘妍向Heri推荐了建造木拱廊桥的想法,当时,木拱廊桥已经被列合国(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eri喜欢这个“UNESCO桥”的主意,为了完成一座原汁原味的木拱廊桥,他委托刘妍到中国找到一位技艺精湛的造桥师傅,并把他们接到德国来建木拱廊桥。
刘妍最终选择了来自周宁县68岁的造桥师傅张昌智。张昌智来自于福建传承最悠久的木拱廊桥匠人家族,传承至今已有八代。在1960年代,他曾经在福建建造过两三座木拱廊桥,其中拱跨最大的一座达到43米。在刘妍看来,张昌智师傅的造桥家族代表了闽浙一带造桥工艺的源头,这对于一座木拱廊桥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这是一个“三赢”的机会:Heri得到一座桥,刘妍能够得到一个研究与记录张昌智造桥技艺的机会,而张师傅在将近40年后再一次实践造桥项目,并由此得到收入与名声。而这也将是中国木拱廊桥第一次走出国门。
事情的进展不像想象中顺利。开始造桥之后,问题渐次浮出水面:对环境和气候的不适应,中国式的“半工匠半农民”式的工作方式与德国人对于项目的严谨等等,双方产生了一些意见上的分歧,其中最大的问题出在技术上。Heri委托张师傅建造的这座廊桥体量并不大,只是一座拱跨7.5米的小型木拱廊桥,张师傅之前建造大桥的经验反而不适用于这种小桥,加之匠人不识图纸,大多凭借经验一边建造一边设计,反而做不好准确的测量,原本定下的工期只能向后拖延。在这种情况下,刘妍只能放弃原本想让中国匠人独立完成一座桥的想法。在这之前,有了此前两次木拱廊桥的造桥经历,在技术上,她已经具备能够主墨一座木拱廊桥的能力。 木拱廊桥落成之后的剪彩仪式,左一为刘妍,左二为“东家”Heri
刘妍和郑多雄团队经过一番波折,还是把木拱廊桥建了起来。桥的结构方式按照刘妍的建议做了修改,最后由师傅们完成了桥上廊屋的建造。在上梁的那天,他们在德国的超市里买来鸡头和德国啤酒,对着这座产自中国、落成于德国的中国木拱廊桥行礼、祭拜天地和神明。刘妍的名字和张师傅以及其他三位匠人一起,写在了这座木拱廊桥的大梁上。 德国的媒体纷纷以大篇幅的版面进行了报道。 德国的媒体纷纷以大篇幅的版面进行了报道。为“东家”He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