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英语毕业论文文化范文

时间:2022-10-13 08:50:36

序论:在您撰写英语毕业论文文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英语毕业论文文化

第1篇

(1)中美文化比较在阅读板块中的教学实践机制。这里笔者想起了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一句台词,大意是:为什么你们在阅读《中国日报(英文版)》时能理解文中的意思,但在阅读《纽约时报》时则有时很难读透文章的含义,这就是因为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我们不同。这里所谈及的美国人思维方式似乎与中美文化比较无关,实则不然,一国国民的思想方式深受其所在国家社会文化的影响,而思维方式的不同自然会在文章的写作中反映出来。因此,通过中美文化比较下的教学方式,将能使学生站在美国人的习惯视角下来阅读外文,这将极大地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与阅读参与感。但这里也需要正视一个问题,我们教会学生站在美国人的习惯视角来看待美国人的问题,而不是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与价值判断。这就意味着,在实施比较文化教学时应把握好其中的度,再说没有长时间在美国生活的经历也无法形成美国人式的思维方式。那么如何来把握好这个度呢?把握好这个度需要从比较文化元素的选择,以及对该元素的释放环节上下工夫。(2)中美文化比较在听说板块中的教学实践机制。不难理解,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在中美各自的语言习惯上打上了烙印。如,中国人较为含蓄,而美国人则较为直率。从美国人口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中还能发现,他们更习惯于直线思维和对数量参数的应用。这些语言表达习惯的形成,不仅与他们特有的移民文化不可分离,也深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可见,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也需要使学生从总括层面来把握美国人的思维习惯,以及对特定事物的态度。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对中美文化比较知识的传递。与上文的价值取向一致,我们不要试图去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但是否需要应该建立起学生思维的转换模式呢?笔者认为,这将影响学生在听说能力训练上的实效性。遵循“习惯成自然”的观点,应在特定的情境下来帮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熟练掌握英语通常的表达习惯与交际形式。从以上阐述中可以发现,中美文化比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英美人士的思维习惯,从而提升在阅读和听说训练上的成绩。

2在大学英语专业知识中建构的途径

2.1明确该教学方式的应用范围面对现阶段成果颇丰的大学英语教改实践,需要明确中美文化比较在专业知识建构上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从阅读和听说两个方面进行了主题讨论,其中也表明在这两个板块的教学中可以使用该教学方式。那么对于作文写作而言,是否也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理论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实践中感觉采取该方式有些多余,并可能增大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心理负担。因此,在写作训练范围还是以传统教学方式为宜。

2.2把握该教学方式的应用时段大学英语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且每周4课时。然而,大学生英语课程在许多高校中还扮演着提高学生英语过级率的重任。因此,中美文化比较下的专业知识建构也无可能贯穿于阅读和听说训练始终。因此,需要把握好该教学方式的应用时段。笔者建议,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知识点进行发挥,如引导学生阅读美国人写的文章,可以事前向学生就两国文化所导致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进行介绍,从而告诉学生在阅读时要紧扣文章逻辑而不要过分自我发挥。

2.3重视该教学方式的课前准备建立在中美文化比较下的专业知识建构,依赖于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对大量材料的查阅。前面也已提到,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深受移民文化和西方哲学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就应按照“美国社会文化特征——美国人的思维特点——美国人的行为偏好”的内在逻辑来进行资料准备。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在阐发这些知识时应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点拨学生的认识为基础。总之,努力改变现阶段在教学中枯燥、乏味的局面。

2.4构建该教学方式的控制机制为了更好地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我们还需要构建起该教学方式的控制机制。控制机制的内容包括:依托教学团队来不断深化对比较文化教学的认识;将学生的主观评价纳入到控制机制中来,具体来听听学生对该教学方式的体会。由此可见,借助中美文化比较下的专业知识建构模式,将能丰富学生的视野和拓展他们的英语专业能力。

3实证讨论

秦建华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初步调查(英文)》中对来自中国5所高校的216名英语专业,以及354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进行了测试,其实验结果表明,中国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都缺乏足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秦建华,2005)。《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性研究》对266名中国非英语专业和30名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SPSS数据分析。其实验数据显示,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在跨文化交流中采取恰当的行为的能力都很低(王莹,2007)。因此,教师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进行课前准备:(1)对中美文化中哲学内涵的专递。哲学作为上层建筑将影响着一国的文化特质的形成和走向,因此首先需要从中美不同的哲学内涵入手进行文化知识传递。之所以英美人具有理性思维和实证推理的优势和习惯,这深深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可见,教师可以就希腊哲学所蕴含的理性思维和实证推理元素进行提炼,并从总括层面来传递给学生。(2)对中美文化中民族特性的传递。为何英美人具有直线思维的特质,并反映在阅读材料上具有“是什么就是什么”的特征,这与国人的喜欢绕圈子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特定的哲学意识下,所逐渐形成的民族特性。如,在日常交往中的原则性极强,并尊重制度安排。由此,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将有助于他们在涉外岗位上,能适应英美人士的行为习惯,而不至于陷入中国人臆断的尴尬之中。(3)对中美文化中价值观念的传递。价值观念的不同也充分体现在中美文化的差异中,而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又受到移民文化的深刻影响。众所周知,移民文化所推崇的竞争、自由、平等,深深影响着美国社会,并植入到了每一位美国人的意识形态中,这就使“自信”、“创新”、“冒险”的特质植根于美国人的行为习惯里。在语言逻辑上则表现在,如面对需要冒险的事宜,国人常常从消极的一面进行表达,而美国人则从积极的一面进行表达。

4小结

第2篇

论文关键词:营销文化,文化营销,比较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相关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同时提出了营销文化与文化营销,掀起了中国文化管理热潮。目前,尽管国内企业也在运用营销文化和文化营销的理念来进行企业的管理活

从学术领域的研究来看,国内近几年也出现了较多对营销文化和文化营销的研究论文。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营销文化与文化营销最易引起歧义的无疑是两个概念的界定,例如在《塑造企业文化的12大方略》中作者在“企业营销文化的塑造”中第一节写的是营销文化,但是在其他的五节中却说的是文化营销,实质上营销文化与文化营销被视为了同一个概念。从本质上

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尚未对企业营销文化与文化营销概念、关系和功能做出明确的阐述。本文旨在通过对企业营销文化与文化营销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做出说明,从

1.企业营销文化与文化

1.1.企业营销文化

企业营销文化是贯穿于营销过程中的指导思想,营销哲学及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营销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企业的营销哲学,营销理念,价值观,审美和道德观,它决定着企

企业营销文化的

图1

1.2.文化营销的概念[1]

如上图,文化营销的概念企业文化论文,大圈是消费者文化,其文化内容比较多,圈大;小圈是产品文化及

2.企业营销文化与文化营

2.1.企业营销文化与文化营

(如下表) 区别

营销文化

文化营销

概念

从管理学的角度

从营销的角度

理论基础

企业文化理论

市场营销理论

实施对象

企业的内部员工

目标市场的消费者

目标

第3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中国文化;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80-03

一、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一)英语专业学生的“去中国文化”化

从专业性质来说,英语专业学生首要的学习任务就是学好英语语言和文化,因此他们往往将之视为自己唯一的学习目标,认为中文及中国文化的学习无关紧要,甚至还会影响英语学习。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全盘接受英语文化,却与中国文化渐行渐远,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这种中英文化教育的严重失衡,已经导致了英语专业学生“去中国文化”化的问题,即英语专业学生对中文及中国文化越来越漠视甚至反感,这不能不引起英语教育者的反思和重视。

从课程设置角度来说,由于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多高校未曾开设英文讲授的中国文化课。已经开设的中国文化课也大多是选修课,不仅课时偏少,采用大班授课,而且多是外聘教师采用汉语教材和汉语授课,因此不受学生重视,结果形同虚设。

从教材配置来说,英语专业的教材和阅读材料大都以英美文化为内容或背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文化当然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教材中对中国文化的英文介绍少得可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忽视和陌生。

从师资力量上来说,用英语教授中国文化的教师不仅要精通英语,还要精通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要系统深入把握殊为不易,加之中国文化中有很多独特的概念,用英语准确表述和讲授难度较高,导致了高素质的中国文化教师的缺乏和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

从测试导向来说,英语专业学生主要面对的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侧重对英语基本技能方面的测试,八级考试虽有综合知识测试,但只侧重于英语国家方面,没有任何测试中国文化知识的部分。在测试的导向作用下,师生自然就会轻视中国文化的教学和学习。

从对中国文化本身的误解来说,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中国文化是中国学生的母文化,因此对他们来说就是与生俱来的知识,无需系统讲授和学习。然而从实践来看,并不尽然。不知孔孟者都大有人在,实在让人瞠目结舌。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之少、之浅,常让人痛心疾首。

英语专业学生“去中国文化”化的现象的出现,不仅完全背离了我国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方针和目的,也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二) 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由从丛教授在2000年首次提出,指的是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包括英语水平较高者,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能用英语正确、流利地表达中国文化,显示不出应有的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这几乎已成为很多英语专业学生的通病。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中国文化知识的匮乏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互动过程,交际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是否对交际对象有清晰的理解,还取决于能否与其进行文化共享和影响。如果交际的一方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内涵,就必然会影响到交际的必要性和交际过程的互动性。英语专业学生如果不能保持自我的文化身份,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当然也就无法向交际对象介绍、解释或者传播中国文化,而没有了这些,交际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真正的内容,所谓的交际过程自然也就举步维艰了。

二是英语专业学生由于主观上不注重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或者由于客观上接触不到英语表达的中国文化,导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结果即使他们对中国文化本身内容略知一二,也不能用英语将之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尤其在用英语表达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如宗教思想、中医中药、武术兵器、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名胜古迹、佳肴菜系等话题时,就会更加力不从心,常常是不知所措或者词不达意,严重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为必修课的必要性

(一)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英语文化而放弃中国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和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传统文化这个民族的黏合剂,就丢掉了民族之魂,终将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英语专业学生每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如不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底蕴,不能对中西文化进行客观理性地比较,就很容易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而抵制中国文化。《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因此,必须在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让他们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其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树立其振兴中华文化的使命感。

真正的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我们不仅要积极地输入异域文化,也要积极地输出本土文化。如今,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持续升温。短短几年间,“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显示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也使我们急需大量能够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人才。英语专业学生是中英文化相互推介的纽带,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然而在国外中国文化热方兴未艾时,国内英语专业的学生却日渐冷落中国文化,出现了中国文化“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中国文化基础薄弱的英语专业学生很难胜任文化传播的任务,培养兼具中西文化修养,能够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优秀人才,已经刻不容缓。

(二)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

人才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基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培养具备良好中英文化素养的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课可以帮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的能力,能弥补其知识结构的缺陷,补长其语言表达的短板,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纲》指出,“英语专业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提高对外介绍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中国文化课可以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差异的感悟能力和文化思辨能力,使他们在吸取异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能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的精髓,并且能够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中国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如林雨堂、、梁实秋、钱钟书、萧乾、王佐良、杨宪益、许渊冲等,不仅是熟稔英文及英语文化的大师,更是精通中文及中国文化的巨擘,他们在推介、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英语专业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大纲》还指出,“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中国文化课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同时,帮助他们丰富知识结构,扩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底蕴,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增加人格魅力,使他们成为兼具精深的学术知识和迷人的人格魅力的国家建设人才和中外交流使者。

(三)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

根据木桶理论,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木桶的盛水量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若要木桶盛水量增加,就必须换掉短板或加长短板。对我国很多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知识匮乏已成为他们知识结构中的一块短板,日益妨碍了他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中国文化课可以通过优化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补偿这一短板。

首先,中国文化课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解决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专业课中避不开的文化冲突问题。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语言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译者对语言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至为关键,译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中英文基本功,还要对中西文化因素有一定的了解,缺乏相应的中国文化知识就会成为翻译水平提高的瓶颈,使翻译教学和学习事倍功半,而中国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中国文化课可以为英语文化学习提供对比参照体系。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英语国家概况、英美社会与文化等课中的英语文化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对中英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的本质特征。但比较的前提是学生要对中英文化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文化这个参照物一无所知,就谈不上有效的中英文化对比。

再次,中国文化课还可为科研和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选项。中国文化课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研究领域,开阔思维空间,形成较宽的学术研究视野。比如对中国文化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就可以将中英语言、文学、文化等交叉研究,丰富研究空间和研究思路。

三、结论

英语专业教学中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忽视已引起学生在文化认同、表达能力、人文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高校英语专业中开设中国文化必修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在中国文化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1]陈建平,杜军.英语专业教学不可忽视的一课:中国文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7).

[2]陈智淦,王育烽.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设置的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营销,经济全球化

 

1、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和原因

1.1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创造了政治和社会条件。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即涵盖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亦即世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全球化日益兴趣。其主要表现,即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包括了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的全球化。

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出现的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由资本向全球扩张来推动和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高度发展和产业资本向全球扩张(其具体表现是工业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世界范围内便兴起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具体而言,90年代高新科技突飞猛进、国际分工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席卷全球的市场化改革和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

1.2现代高新科技突飞猛进,推动现代生产力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现代高科技取得一系列突破和进展,主要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随着现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从科学发明到技术创新再到生产中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即所谓“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表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极为迅速。有关资料表明毕业论文的格式,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的周期,在18世纪约为100年,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初期为30年,20世纪中期为10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化周期已经缩短到5年以内。据发达国家的测算,手工业、传统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1:10:100,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占5%~20%,在50~60年代占50%,在80年代占60%~80%。现代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扩散,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1.3国际水平分工深入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国际水平分工是在第3次科技革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国际水平分工。一般说来,当达国家之间、新兴工业国之间在工业生产上的分工,属于水平型国际分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民族工业的过程中,也逐渐参与了工业生产的国际水平分工。例如,现代波音客机(约有450万个零部件),就是建立在国际水平分工基础上的高科技产品。有7个发达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分布更多国家的1.5万家(其中包括中国)中小企业参与协作制造龙源期刊。目前全球有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水平分工是当代各国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基础,是当代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和扩大的基础,它将各国生产过程密切结合起来,使国民再生产过程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这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根本原因和坚实基础。

2.国际营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1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或核心是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必然会促进世界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增长。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转移和扩散,会改造和优化生产力的各种要素,推动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在今后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意味着世界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随之改革,使国际分工日趋合理,促进国际分工。各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推动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发展,优化世界资源的配置,可提高世界经济的整体效率,还可优化国际经济关系结构。

2.2推动世界经济有序运行。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国民再生产过程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从而要求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各国之间进行合理配置,要求在国际范围内按照经济合理的的原则组织生产和经营,要求有关国家协调它们之间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在当代这种再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又是建立在民族国家利益基础上的。这样,便产生了再生产国际化过程中的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正是为了缓解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这种矛盾,于是,以国家和国际机构出面组织的国际经济协调便应运而生。在当代世界经济领域中,国际市场活动受到3种机制的调节: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各国政府单独制定的自主经济政策和措施的调节;在国际协商基础上若干国家政府的联合调节,即国际经济协调。在这3种调节机制中,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在当代世界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地位毕业论文的格式,因为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缺陷需要国际协调机制予以矫正,而各国的调节政策也需要国际协调机制予以协调(如关税政策的协调等)。国际经济协调的核心和目标,是要调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实现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在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矛盾和利益同在、竞争和合作并存,而国际协调成功与否,则制约着各国经济的兴衰。

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营销和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3.1世界经济进入全球竞争。

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正处在两大潮流之中。一是现代高科枝的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显示出当代世界经济竞争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二是世界各国,包括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适应前一个潮流即现代高科技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谋求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展开了一轮高科技发明权、领导权和控制权的争夺战。这都表明,80年代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卷入了争相发展高新技术的国际竞争的大潮之中。展望未来,21世纪上半叶这种国际竞争将会更加发展、深化和激烈。

3.2世界各国在竞争中求合作。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合作的关系也日趋增强。其根本原因是现代高科技、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产业的国际转移的迅速发展。在国际分工日益发展和深化的基础上,各国民族再生产过程日益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同时,任何一国都不可能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先进技术,也越来越难于垄断技术,一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产要素配置越来越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才能实现。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原则来决定取舍,充分发挥国际分工和各国技术、经济互补性的国际经济效益。因此,在现代科技和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同时矛盾和利益同在,竞争和合作并存,而国际协调的成败则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冲突和合作、停滞和发展。这可以说是当代和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

4.国际营销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4.1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

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资本主义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阶段和地位。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划分是这个体系的基本特征。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几百年历史来看,发达国家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则处于不发达状态。

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资料划分,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属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工业国)的仅有22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爱尔兰、荷兰、新西兰、冰岛、挪威、卢森堡、西斑牙、瑞典、瑞士、葡萄牙。而不发达国家则是原来经济落后、现在正逐步发展(民族经济)的国家,一般称为发展中国家,其中绝大多数是过去受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龙源期刊。据世界银行有关资料统计,这类国家和地区共有16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在内)。

4.2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实际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经济,是利益和风险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经济。所以毕业论文的格式,从总体上看,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共同机遇主要有:第一,提供了各国共同发展的机遇。因为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各国生产和经济发展。第二,给各国提供了提高经济效益的机遇。第三,给各国经济体制趋同带来了机遇。这是因为,全球化实际上是各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建立能够相互融合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全球化带来的共同挑战主要有:第一,优胜劣败的挑战。既然全球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也就是世界各国卷入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有竞争就必然存在优胜劣汰的法则。第二,金融动荡的挑战。金融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金融全球化,是各国间的金融活动的关联度日益密切,一旦某个国家金融市场出现问题,其他国家便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4.3 发达国家在贸易、投资、货币金融领域的斗争与协调

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关系表现在很多方面,但主要是由贸易、投资、货币金融领域的关系构成。

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欧共体之间在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日趋激烈,即所谓的“投资战”。发达国家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约占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80%左右,而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约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9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

第5篇

英语组         

 21 世纪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一流的教育才能造就优秀的人才。随着中国逐渐走向国际化,英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英语交际能力已成为优秀人才的重要指标。然而,我们目前的英语教育现状尚不能完全适应时展要求。因此,提出了“英语教师应该走向专业化”这一命题。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对教师专业化最基本的认识就是教师应该被视为专业人员。下面就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策略展开论述。

 

一、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社会的社会化分工变得越来越细化。社会职业体现出前所未有的不可替代性,从而使得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事先的专门培训,掌握专门的技能,其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教师职业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是由教育之本性决定的,也是教师职业的最根本的特点。在职业专业化不断加强的今天,它逐渐走向专业化是必然的趋向。

除此之外,新时代对人才要求的标准越来越严格,而人才的造就又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作为人才造就者的老师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更高规格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英语教师职业而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在中国越来越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受教育者对英语技能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而英语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对象的发展。要想成功教育学生,教师本身必须是成功的受教育者,而锤炼自身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一) 确立正确的职业观

随着教师职业逐步走向专业化,教师的职业观也发生相应转变。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职业被等同于程序化机械化的职业,这种片面性的理解偏重于教师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境界的提升等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使教师无法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当教师职业成为和医生、律师等同等的专业化职业时,它已经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职业实践指向的对象是人的心理世界,人的心理成长是人类最复杂的领域,所以,教师职业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最复杂专业工作之一。面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转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坚定对自己的职业追求,明确教师职业的核心价值和意义,进而形成专业化的教师职业信念。而正式这种信念正式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的工作趋向专业化的内在动力。

英语教师的职业观更应该形成自己专业化追求。由于英语专业的特殊性,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经不住诱惑,选择教师以外的其它高薪职业。而作为选择教师职业的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信念,进而在打造自己的教师专业化上面狠下功夫。

 

(二) 勤修基本功

教师的基本功既是教师职业中最基础的智慧和实践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以语言教学为主轴的英语教师应该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即语言基本功和教学基本功。

语言的基本功是指运用英语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广大教师在师范院校进行英语专业学习的阶段,都十分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也形成了一定的语言能力。然而,语言是常用常新的,只有不断地去使用它,才能不断地提升能力。英语教师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脱离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英语教师的语言能力可能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为了避免语言能力的下滑,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一定的语言氛围。除了在课堂上使用英语与学生交谈外,还应该保留用英语思维和读写的习惯,收听收看英语节目,参加英语角的free talk等活动。总之就是保持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形成语言能力专业化。##

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基本功的核心部分。由于教师的专业任务是教学工作,教学基本功又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教什么样的“课”需要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基本功,但教师的教学工作差不多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评定成绩、命制考题、解题、教学反思。因此,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就是完成上述各工作环节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备课应该形成一定的专业化规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都遵循一定的原则,做到备教材和备学生的有机结合,规范书写教案和教学预案。教学过程准确把握各种课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步骤,形成自己的专业化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烙上你的印记,你的课就是你专有的。批改作业、命制考题和成绩评定也是三项十分重要的专业工作,是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三项,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上的不足,不断进行改进提高,达到教育的目的。解题能力也是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自己真正会解题,才能给学生讲题和命题。最后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工作专业化重要体现。教学是一种遗憾艺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只有到了课后才可以进行总结。这就需要教师应该及时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为自己的下一次教学提供经验。反思主要可以以反思日志和学期总结主要形式,重点突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简言之,教师的基本功更加突显教师专业化。各地每年举行的教师基本功比赛就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使真正优秀的教学精英脱颖而出,更加促进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三) 提升理论水平

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是前人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总结。正确的理论对实践会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学实践的顺利推进需要教学理论的有效指导。英语语言学习理论就是建立在语言学界前辈们的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语言教学产生巨大影响的科学理论。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真正成为教学的行家,而不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例如,我们高一备课组曾经将语言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到词汇教学中,研究记忆规律与词汇学习的关系,从而为同学们提供有效的词汇记忆方法,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这证明了语言学习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提升理论水平必须进行理论学习。实现理论学习是多途径的。一、个人自学进修。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研读各类专业论著、论文。有条件的还可以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班,比如一些短期假期培训、在职硕士等。在理论学习中,个人的理论水平得到较好地提升。二、集体学习。集体学习理论主要是针对全部任教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主要分为中心发言和集体讨论。中心发言是由一个老师详细介绍其最近学习的理论,让大家一起来学习。比如,我们教研组有些去过口语、任务型教学、新课标理论等培训的老师都会把取回来的经毫不保留地与大家分享。集体讨论主要是大家对一种理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讨。

理论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具有更深远的意义。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也更多就体现在把语言学习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因此,英语教学应该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像任务型教学,它实际上灌输的就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它主张以任务为主线,以真实生活为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任务型教学应用要课堂上,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从“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

 

(四) 开展教研活动

英语教师要走向真正的专业化,还必须开展一些专业性的研究活动。一、观察并记录教学活动中的一些现象,形成一定体系的教学札记或学术论文。在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细心留意这些问题,加以积累总结,结合理论,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反思笔记。二、开展课题的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执行、检验反馈、得出结论。例如,我们最近教研组在进行的校本课程的研究就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支持。研究表明,英语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参与及自我语言体验与运用。这种特质决定了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校本课程是指基于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及可利用的资源,开设内容广泛、切合学生实际的高中英语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宝贵的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补充课堂教学时间和容量有限的不足。我们这次的校本研究主要是围绕口语、写作、听力、阅读、文化概况和英美文学等十大板块展开研究,开发相应的教材,并进行实施、改进、提高。

通过专业性的研究活动,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住了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实践依据。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就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接受科研训练,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从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到实验计划的制定实施,从文献资料的检索到论文写作完成,从论文的评审修改到参加答辩,都带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接触科学、感受科学、品味科学、走进科学,一点一滴的接受科学教育,一点一滴的树立起了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从而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化。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必须独立研究完成,促使学生必须去接触实际,开展科学实验和搜集实验数据,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会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效果非常突出,相对于其他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作用极为重要。毕业论文能否撰写成功,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本课题组对对本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改革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制度

毕业论文的选题时间弹性安排,提前进行。选题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也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以前毕业论文的选题通常都在第八学期进行,实施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后,允许把选题时间调整安排在第七学期初。这种弹性安排,可以提前让学生介入与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同时选题时间的幅度拉长,可以有效协调完成毕业论文与找工作之间产生的时间冲突。毕业论文题目提前进行公开,实行双向选择。过去教师指定学生的研究项目较多,这在选题环节上就很大程度制约了学生的创见性。为了使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上更能体现自己的专业兴趣,毕业论文题目提前制定,结合指导老师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确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提前对学生公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申报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确定研究项目,但要在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通过开题答辩后,确定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项目。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严把关,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单位需求,企业需要锻炼学生什么能力,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把学生按企业不同需要目标确定不同毕业论文题目,真题真做。针对近几年企业对质检员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对去企业质检部门的学生我们与测试中心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第七学期进入测试中心,利用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给学生确定产品分析测定方法建立的论文题目,熟悉现代分析测试仪的使用,以利于学生去化工厂、药厂、煤矿企业的质检部门工作,特别是为女同学提供一条很好的就业渠道。对去煤化工企业的同学,多数是去甲醇厂等,确定学生做碳一产品合成的题目,以产品为主线,催化剂为核心,进行碳一化学品合成的毕业论文研究。对有意去药厂、精细化工厂做研发的同学,以合成某一精细化工产品为毕业论文题目,要求学生除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之外,实做的产品也是考核的指标之一。此外,对考研的学生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设置子课题为毕业论文题目,提高题目难度。

三、延长毕业论文完成时间

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所占的时间原本较短,又往往受到就业、考研等事宜的冲击,因而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锻炼学生科研和实践的能力。因此,比较适宜的方法是将毕业论文工作开始时间大幅度提前,可以提前到大四的第一学期开始。此时经过前面的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本完成,学生有了一定的空余可支配时间,对本专业的学习也开始产生出兴趣,希望更多的了解与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提前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可以让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保质保量从容完成毕业论文,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立刻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互为促进,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增加硕士研究生担当助理指导教师

由于目前形势的发展,对本科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深造,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实践素质。让本学科的研究生辅助指导老师参与指导本科生,一方面研究生刚刚从本科阶段过来,可以总结他们的本科论文的一些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研究生已经过一定的科研实践的训炼,并且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可以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充当本科生助理导师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具有现实可行性。

五、低年级学生提前进人教研室从事科研实践

对于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学习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自愿的原则,安排学生进人教研室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例如科技论文的检索翻译,或实际参加项目,作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这样在实际环境中和各教研室教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于耳濡目染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分配毕业论文题目,完成毕业论文。

六、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

为了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对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指导毕业论文不认真负责的老师减少其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产生的激励作用、示范作用、促进作用和强化作用,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七、结束语

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毕业获得学位的必修学分,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毕业论文的写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经过上述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可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已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生研究问题要把握事物的规律,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去突破、创新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相一致,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杨治立,朱光俊,万新,夏文堂. 提高冶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

[2]刘艳飞,黄可龙,彭东明. 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探索[J]. 广东化工. 2009(07).

[3]李海标,罗延平. 新形势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 广西轻工业. 2009(07) .

[4]刘小花,白海鑫,党玉丽. 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5]我校《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已编写并试用[J].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6(03) .

第7篇

 

毕业论文作为本科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最长,学分最大,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衡量和检验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可以有效加强和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文献查阅、实验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综合的训练,同时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因此,毕业论文也被称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1]

 

应用化学作为一门介于理科和工科之间的应用型的学科,在国内多所高校均有开设,并且本科阶段各学校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决定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石河子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本科招生,授予工学学士,其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实现该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校一直非常重视。通常,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包括四个方面,论文选题、论文研究、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四个环节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优秀论文。但在毕业论文实际开展过程中,还较大程度存在学生认识不到位和教师指导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为了有效克服上述问题,关键是要做好毕业论文的各环节的管理,笔者结合本校的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及自身在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就如何强化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各环节管理提出个人观点。

 

一、毕业论文前的准备工作

 

1.科学上的继承和借鉴、交流和综合,主要通过文献检索来实现。有效地查阅科技文献,可以减少重复劳动,避免走弯路,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2] 但实际情况表明,本科生在文献查阅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仅局限在百度、Google等基本的搜索引擎,而对于专业知识、文献的检索知之甚少;同时缺乏对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在第六学期开设了《专业英语》和在第七学期开设了《信息检索与利用》两门课程。其中,《专业英语》课程,重点讲授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等的命名,外文科技文献的组成及书写规则,外文科技文献的阅读技巧等。而《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则讲授文献检索的传统方法、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的检索,重点讲授网络数据库的查询及使用,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ciFinder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本科论文的文献查阅、方案设计、论文撰写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帮助。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本科论文,兴趣和热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为了使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老师和做感兴趣的课题,我们会在学生选择指导教师之前召开本科论文动员大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详细介绍我院能带本科论文老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按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论文指导教师,确定自己论文的研究内容。同时我们打破了教学系的壁垒,允许学生在全院不同教学系中自由选择指导教师。从近几年的实际结果来看,这种举措是值得肯定的,学生反应较好,论文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3.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因此,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拔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我院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均来自教学科研一线,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实验员一般不担任指导教师。为了保证指导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学院明确规定了老师所指导学生数不超过8人。同时,为了保证论文的顺利实施,科研项目多、研究生多的教师可多带些,而科研经费较少的老师所带的学生则相应减少。另一方面,为了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我院把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毕业论文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对优秀的毕业论文给予资金支持,并发放一定的毕业论文指导绩效津贴。

 

二、毕业论文中的过程管理工作

 

过程管理强调的是全程的整体把握以及对过程关键点的监督,其宗旨是“抓大放小、灵活弹性”。[3] 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工作,使毕业论文制度化和规范化,可有效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在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方面,我院成立了以教学副院长为首的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科办、学办、各系协调配合、组织实施。其次,对毕业论文的重点环节,如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学院加强监督和督导,确保开题论证到位、教师指导到位、研究过程到位、质量控制到位。以检查促效果,以指导出成绩,以考核出成效。在约束学生对毕业论文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的同时,督查指导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确保老师认真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4] 同时在各个环节,学校也会组织督导抽查、督促和指导。再次,学院统一印制论文实验记录本,规范开题报告、最终论文等文件的格式,做到论文的统一和规范化。学院还在院内统一协调学生实验仪器、实验场所,以及院内大型表征仪器的使用等,为本科论文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持。

 

三、毕业论文后的评价工作

 

毕业论文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次总结性的、综合性的、独立完成的作业,历时一个学期的辛苦努力,最终的成绩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都非常看重的。因此,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成绩评定体系非常重要。我院的学生论文成绩一般是按照导师给出的成绩、评阅人成绩和答辩成绩按40%、20%和40%的权重确定最终成绩。在各部分的成绩评定时,均给出相应的评定依据和评定标准,尽量保证成绩的公平和公正。另外,为了保证论文的严肃性,杜绝教师个人及相互之间的感情因素,学院还确立了专家复审制度,对于评定为不及格和校级优秀论文进行100%复审,而对于其他的则采取抽查的方式统一进行复审,以规范论文的质量及成绩评定。对于与评定级别不符的论文通过专家组的复审,进行成绩的更改,通报相关指导教师和学生,并作出相应的处罚等。

 

四、 结语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个核心指标。在毕业论文期间,学校、学院应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加强对毕业论文各环节的严格管理和监控,这样才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达到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