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认知语言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4:38

序论:在您撰写认知语言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认知语言学论文

第1篇

国内在认知语言学与英语语法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方面,紧跟国际步伐,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所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总体上介绍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如曾欣悦、刘正光,2009;林正军、姜晖,2012等)。他们主要基于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重在介绍和阐释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启示,并且根据相关文献和他们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语法教学原则为相关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参考。

第二,详细探讨认知语言学中的某个理论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国内的有些研究者在认知语言学与语法教学相结合的大框架下,选取某个具体理论开展研究,他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有如何把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英语语法教学(比如李艳平、朱玉山,2011;季淑凤,2012等),图形—背景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杨敏,2009等),语言符号象似性对语法教学的启示(李耕科、牟玉新,2007等),构式语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林正军、刘永兵,2012等)等等。

第三,针对某个具体语法点开展实证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年轻人取得的,大部分是他们的硕博士论文。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和空间隐喻的英语介词教学实证研究(陶丽,2011),认知语言学观照下英语名词可数性的教学实证研究(粟志祥,2010),基于原型理论的多义词教学对多义词习得影响的实证研究(卢烈宏,2013),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钟书能,2004),意象图式理论与英语短语动词教学的实证研究(黎金琼,2008)等等。但总的来说,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原创性不够,理论深度不够。同类研究过多,比如,仅仅在中国期刊网上,关于象似性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的论文就二十多篇,这是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二、简评

从以上的文献调查来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认知语言学与英语语法教学相结合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综合起来看,这方面的研究偏思辨的多,实证研究还显不足。我们认为,思辨性的研究不宜再做,这个领域更需要的是数据和实证。要知道,一线的英语教师对理论性过强的框架有排斥,他们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操作规程。所以,我们建议,这方面的下一步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如何把抽象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转化成通俗易通的教学操作原则,并且一定要通过实证研究加以证明,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更有可能为一线的教师和学生接受。

第2篇

1.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高职英语的词汇教学    

2.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外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3.《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述评   

4.浅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下以文化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  

5.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6.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网络英语新词构词特征和发展研究   

7.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8.认知语言学对学术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

9.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及展望     

10.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11.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研究  

12.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さ)せてもらう”

1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在地铁车站》赏析  

14.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15.对英语存在句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16.试论认知语言学对阿拉伯语词汇语义研究的启示   

17.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语时态教学   

18.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概念化对俄汉成语互译的影响  

19.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

20.认知语言学体验观视域下的英语语篇教学探析        

21.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英语研究型教学范式   

22.探索认知语言学与儿童早期语言研究         

2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在异乡》的解读    

24.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视像与语言的转化的事态把握  

25.认知语言学在日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26.基于认知语言学构架下的高校英语语法教学分析

27.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研究    

28.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析英语词汇教学    

29.汉语多义词“手”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30.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31.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观察歇后语  

32.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词块教学   

3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34.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触る”和“触れる”   

35.认知语言学翻译角度下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探究    

36.英语一般过去时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37.论翻译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观  

38.认知语言学对于英语词汇学习的启示   

39.认知语言学文献综述

40.浅谈神经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   

41.认知语言学与日语语用含糊现象分析研究        

42.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43.认知语言学框架下以输入理论为依托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44.简析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          

45.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     

46.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理解隐喻    

47.从认知语言学隐喻角度对比分析中韩民族认知心理

48.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49.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高职英语课堂情景剧教学研究

50.基于认知语言学对英语多义词教学研究的启示   

5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国际多义实词教学   

52.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5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晒”的意义   

54.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析   

55.刍议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与语言习得     

56.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研究述评    

57.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58.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9.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汉语介词探究

60.认知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61.试论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62.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的解释力   

6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翻译教学理论模型的建构与实践  

64.认知语言学指导下的中医典籍翻译    

65.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66.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67.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68.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探讨强势文化对翻译产生的影响

69.网络词语“颜值”的认知语言学解释  

70.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连贯研究  

71.从认知语言学语篇观看汉英翻译补偿   

72.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      

73.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微课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

74.认知语言学角度下日语色彩词的隐喻功能

75.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76.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李白诗歌《杨叛儿》中的意象翻译研究

77.浅析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78.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79.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80.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81.浅谈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异同  

82.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83.漫谈英语存在句的认知语言学   

84.认知语言学视阈下二语词汇石化现象的成因分析

85.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86.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汉英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87.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大学英语语法与写作课程整合设计

88.认知语言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89.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师认知发展及课堂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  

90.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自然语言语义表示方法  

91.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及其在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

92.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93.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课题与反思

94.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

95.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新词特点研究    

96.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英国诗人雪莱诗歌评析   

97.英语新词构建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98.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

第3篇

(一)基本范畴理论

范畴的定义相对来说比较明确,人们在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认知使,能够将相同的或者相似性质的事物组织在一起,并赋予他们一定的符号,这就是范畴。根据范畴的定义,人们对于世间的事物进行分类,逐渐对于事物进行了解,形成不同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将基本的范畴词汇筛选出来,在课堂中进行重点讲解,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构建出一个包括所有基本范畴单词的框架。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于同一范畴内部的词汇进行总结,对交通工具、食物、动物、建筑等不同事物进行分类,并找出其相关词汇,学生在构建范畴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扩大自己的单词网络,加深对于单词的理解,并在遇到新的词汇时,学生能够自己的讲单词加入在相关范畴中。大学生经过初中、高中对于英语的学习,在词汇量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学生从基础词汇进行掌握,在清晰的框架中,学生能够加快词汇的记忆的同时由于其框架的存在使学生的降低遗忘速度。提高对于英语词汇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在,使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原型理论

人们对于事物通过对其性质的了解对其进行定义,在进行范畴的划分中,均是以事物的原型为中心。范畴中的一种就是原型,根据这一原型,才能找出在万千事物中与其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而构成范畴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原型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含义进行猜测。教师应对单词的原型的含义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能够根据原型对于相似的单词进行拓展,并在不认识的单词中,能够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含义。例如单词中,vis的意思是:看,在以vis为原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知道visible(可看的),invisible(不可看的),visit(参观),television(电视)等单词,由原型含义拓展出不同的单词,但这些单词的含义都是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帮助学生的记忆。大学教师在英语词汇课堂上,往往只是对于单词进行简单的介绍,在某一语句中的具体含义,忽略了对于认知教育的训练,教师对于单词的原型意义不做过多的解释,使学生对于这一单词的认知也仅仅局限在教师所说的语境中,不利于学生对于单词的深入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常采用逐一讲解的形式,学生不能马上接收知识,在单词的众多含义中找不到记忆的重点,使得学生的记忆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对于词汇的记忆,学生对于这种知识,只是停留在暂时记忆的阶段,比较容易遗忘。教师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对于词汇原型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在根本上理解各个词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适时的对于学生进行测验,加强学生对于陌生单词的推断能力,学生在进行阅读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陌生的单词,学生应从文章的上下文进行分析,掌握单词的原型含义,逐步进行推测,才能掌握学习词汇的根本方法。

(三)概念隐喻理论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所了解的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指在本体和喻体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比喻词,多用是来表示。但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更属于一种思维方式,例如:losehead并不能根据单词的本意进行理解,而是应该理解为失去理智,概念隐喻是指对词汇本身的含义进行扩展,以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对于单词的联想的思维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教师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应充分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活学活用的能力,例如head不仅可以表示头,还可以引申为智力,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保持一定的词汇量固然是好事,但是对于这些词汇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解词汇之间的内部关系,提高学生对于词汇的记忆效果。

二、结语

第4篇

(1)创设语境,激发兴趣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以使用为基础,语法产生于语言使用。在中职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能够积极参与的英语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学习语法。根据不同的语法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可采用图表式、音像式、竞猜式、谈话式、大脑风暴式、游戏式、调查式和表演式等方法进行导入。

(2)循序渐进、合作探究

认知语言学不再把语法看作是一个封闭的、分割的系统,而是与各种不同认知能力以及各种经验相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法学习过程中,把已有的经验用于理解新的语法知识,即“与词汇教学相似”,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构建新的图式。

(3)形意结合、关注体验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语法中“语义具有中心地位”,教师应注意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结合,突出多层次的语言体验,避免学生一味地对语言形式进行简单的机械操练,而忽视语言意义的表达。特别是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职学校学生,教师更应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体验,加深对英语语法形意的理解。

(4)任务驱动、拓展运用

认知语言学强调人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强调语言能力的建构基于语言的使用。教学中如果仅学习一些基本的语法结构,无法确保实现语言交际的流利性,教师应在语法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学生拓展练习,灵活运用。

(二)教学应用

以外研社中职英语第一册Unit7AhealthyLifestyle的语法项目——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规则的变化形式及其用法为例,说明教学中上述四个环节的运用:创设语境,激发兴趣播放歌曲“AmericanRide”(sungbyTobyKeith),ppt呈现歌词,目标语法加下划线:接着教师指着划线部分问学生:(2)ppt呈现四张当地气候的图片以及以下句子。学生小组讨论:根据以下句子的内容,找出对应的图片。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视听歌曲导入新课,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巧妙地把目标语法的内容展示出来。接着,教师又联系当地的气候特点,创设出目标语法的语境,使学生自然地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学习。在这个环节中安排“小组讨论”目的是,更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1)循序渐进、合作探究

①以旧带新,唤醒已有的图式根据已经学过的课程“coachpotatoes”,学生分组完成以下任务:以竞赛的形式,选出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回答后,ppt呈现:

(2)合作探究学习

在“coachpotatoes”课文中找出含有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句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使用观察、发现、分析等方法,归纳出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规则的变化形式。这样,学生对形容词、副词不同的形式、意义和用法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学生一边欣赏歌曲“Longer”(byDanFogelberg),一边填上所缺的词: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先是教师通过把已经学过的课程“coachpotatoes”作为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形式回答问题,起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接着,让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出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规则的变化形式。学生在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较好地构建了“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规则的变化形式”这种新的图式。

(2)形意结合、关注体验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调查活动——Whoselifestyleisthemosthealthyinyourteam?要求每六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学生对小组成员的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进行调查,最后得出结论。a.教师先引导学生罗列完成该任务需要用到的短语,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最后,采取小组互评的方式,选出优胜队。这个环节教师以“健康的生活习惯”为语义,结合“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规则的变化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这个过程不仅是克服了通常课堂教学中简单的、枯燥的、机械的操练,而且是在对学生进行语法巩固练习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生活素养,比较好地体现“教书育人”。

(3)任务驱动、拓展运用

第5篇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介词at的基本空间含义为:“在(某处)”。它表示出了事物之间的一种静态关系。其原型意象图示为。其中TR为射体,LM为路标,路径为零。例如:(1)Sheisstandingatthecornerofthestreet.她站在街角。(2)Theyarrivedlateattheairport.他们晚到了机场。其中she和they都为射体,thecornerofthestreet和theairport为路标,路径为零,表示射体和路标的静态关系。然而,随着语言的发展,at的用法也在不断变化。例如:(3)Theycamehomeatsunrise.他们天亮才到家。(4)HeismaddingatMary.他正生玛丽的气。(5)Canyoudriveacaratfiftymilesanhour?你能以五十英里每小时开车吗?在例(3)~(5)中,they,he和you为射体,sunrise和Ma-ry和fiftymilesanhour仍为路标,但是根据句子含义,表示的不再是空间“在(某处)”的基本意义,而是隐喻拓展意义。

二、介词at的隐喻拓展

通过对新概念英语四本教材中含有at的句子进行统计分析,共查询出126个符合要求的例句,其中具有初始空间含义的例句为43个,占比例剩余83个例句含有隐喻拓展含义。由此可以看出,隐喻拓展含义的使用已经高于空间含义,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语言的隐喻性。根据例句可以统计出at的隐喻拓展含义有7种,分别为: 根据概念隐喻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理论,对以上隐喻拓展含义进行分析:1.时间目标域的映射:表示“在(某时刻某时间)”“在……几岁时”。介词at初始空间含义为“在(某处)”,当它映射到时间概念域时有表示空间某一点,隐喻为时间轴上的每一点,从而得到新的含义。(6)MrCooperwillbehereat9o’clock.库伯先生会九点到。(7)Weworkatdawn.我们在黎明醒来。(8)Hedidnotknowatthetimeofwriting.他写的时候并不知道。2.方向目标域的映射:表示“朝……向……”。介词at从空间含义映射到方向目标域时,介词at后面跟的涉及事物为表示动作对象的词语。这时,介词at表示的是动词的作用范围和目标。(9)Whatareyoulookingat?你在看什么?(10)Theboyaimsatabirdandfire.男孩瞄准小鸟并开枪。3.状态目标域的映射:表达“处于……状态”“在……方面”。介词at映射到状态域,表示主语的状态,从“空间某一点”隐喻为事件的“某一情景”,从而“某一点”就变成“某种状态”。(11)Thecountryisnowatwar.国家正在打仗。(12)Hefeltatadisadvantage.他处于不利地位。4.方式目标域:“以……”。介词at初始空间含义映射到方式目标域时,介词at后面的“某一点”隐喻为“某种方式”,即介词at所涉及的射体和界标间关系为使用者和所用方式方法。(13)Heisdrivingat30mph.他以每小时30英里速度驾驶。(14)Thenoisecameattwo-minuteintervals.噪音每两分钟传来一次。5.逻辑目标域:“因为……由于……”。逻辑目标域包含许多子域,这里所涉及的是因果逻辑目标域,当at的空间含义隐喻到某件事情的原因或结果上时,那么at就失去原本“在(某处)”的含义,表示射体与界标间的因果关系。(15)Thewereimpatientatthedelay.他们对拖延不耐烦了。(16)Shewasdelightedattheresult.她对这个结果很高兴。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翻译能力:启示

传统的翻译理论将注意力放在“结果”上,主要通过分析原语和目的语来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最后对译文作出评价,总结出翻译技巧。对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过程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剖析,对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也缺乏系统的说明和描述。翻译活动涉及两种语言系统,不同的语言系统提供给说话人以截然不同的规约意象、分析依据、建构原则,包括某一场景和行为的参数的突显程度,不同的图式和背景关系,不同图式化程度等,从原语到目的语,译者面临许多可供选择的翻译对等物,其中要经过一个极其复杂的筛选和决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大脑机制。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和翻译问题进行考察,力争发现语言形式背后的理据。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这是有关翻译活动的一个本质现象,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即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它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问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王寅,2007:581),因而它是一种追求平衡的翻译观。换言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承认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它既是看待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整合性视角,同时又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鉴于翻译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译者,而认知语言学直接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

二、当前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弊端

翻译课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提供原文,学生做出译文之后,教师根据参考译文对有关的翻译问题进行讲解,评价学生翻译的得失。这种“纠错”式(刘彤、陈学斌,2006)的教学法自身的缺点在于只进行语言训练,而不包含让学生进行信息提取、选择,根据既定的目的来创造译文等翻译能力的训练。从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笔译教学方式至少存在着两个严重的局限性:

其一,由于翻译这个行业一直以来在我们国家的职业化程度都不高,大学里的翻译教师并不一定有过长期担任职业译者的经历:有的只是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好的母语和外语功底和偶尔从事兼职翻译的经历。这些教师在授课时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参考译文,囿于评析语言转换的得失,使翻译课无形之中变为语言学习的辅助课程。

其二,即使教师本人具有足够的职业背景,重在点评和纠错的授课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经验主义的烙印,不足以全面揭示翻译的要义和本质,有限的课时又难以让学生有广泛而大量练习的机会。

传统的笔译教学缺乏系统组织和理论指导,远不能满足翻译实践对翻译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翻译学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它一直以来仅是语言文学专业下的一门科目,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二是因为我们对翻译活动的内涵认识不足。很久以来我们只认识到翻译活动中语言转换的一面,没有看到社会文化环境、译者、翻译目的等因素对翻译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忽视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目的性,因而在翻译教学模式上过于简单化、机械化。

三、认知翻译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全面介入以及译者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在翻译研究中已获得广泛承认。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吴波,2006),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翻译处理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体现语言所反映的世界。翻译能力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涵盖着多个方面的内容。综观整个翻译过程:翻译能力首先是译者认知能力的展现,在其中译者依靠自己对世界的体验来理解原文及其所反映的世界:其次是译者在译文中重构原文世界的能力,当中体现出译者的创造力: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把握翻译效果,因而必须具备确定翻译目的、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能力,以及和其他翻译活动参与者(如赞助人、目标读者等)的沟通能力:此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应具各自我控制、把握自己的立场和各种主体性因素的能力,以便有效地主导翻译过程,达到翻译目的。翻译能力是以译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并包括译者的知识能力、创造能力、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翻译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翻译能力——译者的职业能力是翻译教学的目标。

四、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对翻译能力培养启示

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者,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视角关注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经历的体验、认知和再现的过程。王寅(2007:583—590)提出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模式包含六个观点:翻译体验性:多重互动性:一定的创造性:翻译的语篇性:翻译的和谐性以及翻译的“两个世界”(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这种综合描述的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对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启发意义。

首先,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本身就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翻译教学模式。它所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宏观的翻译过程,关照了翻译中的种种语言之外的因素:现实、人、文本。而这些因素又可以细分为当下的情境、对翻译任务的描述、人的立场、人与文本的关系、文本与现实/情境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它还关照这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反映到语言上的。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去看待翻译教学,我们会意识到在翻译课堂中教授不同语言之间的互换技巧远非教学的全部,亦不是教学的中心。翻译教学还应包括引导学生去面对原文以及原文所反映的世界:确定自己对原文的态度:分析整个翻译的情境并确认自己在翻译活动中的立场:承担自己在翻译过程中所应负的责任并明确翻译活动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效果等。翻译教学在内容上应至少包括两个基本的板块:一是让学生理解并参与翻译过程的每一步:认识原文一确立翻译目标,开展翻译活动一修改译文以实现既定的翻译目的:二是在“开展翻译活动”这一环节训练学生如何进行语言转换,如何处理翻译中的人际关系,译者如何进行翻译决策和选择等。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不仅仅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求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人际沟通能力、正确的选择和决策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7篇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掌握词汇量的多少在教学里面占据的重要性,一般来说,一个词的意义并不是词本身固有不变的,一成不改的东西,也是在于这个词在不同环境和语义下的运用。而这种运用也就是来源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联想,并不是随心所欲想象出来的东西。当然,形成一个词的相互联系,有规律的多义范畴。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词义范畴的边界是万万不可以改变的,词义范畴是固定的、明确的,有变化、具有弹性的表现。提高英语教师词汇教学的规范和指教支持,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虽然教师不能预测词义的发展,但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些词的具体义项和抽象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充分的了解词汇的词义的发展和其规律,深刻理解其演变机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着一定程度的提高和改善。

认知语言学理论首先认为词的意义不是由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构成,而是多种因素折衷而成的心理实体。其次,认为词的意义在系统中是模糊的,不可能完全清楚。为什么不能表达清楚,为什么不能一目了然,因为它是多种因素的折衷结果。再次,把表达语言结构之间语义和表达语言与使用者之间的语用义揉成一团,一锅煮,折衷两者,采取中间路线,避免了一些语义学和语用学难以解决的问题。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理解语言不能只信赖字面意义和词典,词典中的语义信息只表示出说话人对世界知识的一小部分。人类知识全部的复杂性只有在百科全书中才能体现,这是游离于语言系统本身之外的,人们理解语言必须依赖百科知识。

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是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的折衷,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英语词汇是充分理解各种话语和语篇的基础。认知语言学可以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取其精华弃其粗糙,成为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论,这样可以系统地指导英词汇教学。认知语言学方法论的研究,我们可能找到指导英语词汇教学的统理论基础。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学习词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英语词汇中有许多不同意义的解释需要掌握,并且能够较好的运用,这就要求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环境的分析能力,以及对英语语言含义的理解能力,和在生活中对实物的体会。在人们做熟悉的众多理论中,究竟是哪一种理论应该受到教学研究人员的青睐?在英语词汇教学设计中,如何在不同的理论中汲收营养,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论,这些问题是研究方法论的根本问题,只有面对正确的方法论,才能在研究中取得科学的成果,我们将以认知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寻求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的最顶级的途径。

长久以来,课堂教学一直强调英语语法的重要性,重点认知和理解语法,我们的英语教学都是以语法作为基础结合结构、时态为纲要来组织语句,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和操练,学习者有待提高,近而忽视了对英语词汇的教学,英语词汇的教学常常处于教学的附属地位,停留在读音、拼写、词形变化、英汉对译等表面层次上,词汇教学仍然是“经验式”—过去自己怎么学习词汇的现在就怎么教。总的来说,传统的词汇教学经验有他可取的一面,但是存在许多不足,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在需要加以改正和完善。

作者:胡艳娟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