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计量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4:28

序论:在您撰写计量技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计量技术论文

第1篇

1我国计量行业及计量技术机构现状

总体来讲,我国的计量行业还很落后,自1986年计量法颁布以来所有的计量工作基本都是由国家设立的计量检定机构开展的。我国计量检定机构共有4级:国家级计量检定机构;省级计量检定机构;市级计量检定机构;县级计量检定机构。以辽宁省抚顺市为例,抚顺市共有市级计量检定机构1个,县级计量检定机构3个。计量工作有成本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县级计量检定机构由于客户少收入少,导致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使其很难独立运行,很多时候要依赖于市级计量检定机构。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上没有有资质的第三方校准机构,市级计量检定机构又承担了抚顺市境内大量工业企业的计量校准工作。从技术上来看,计量校准还没被基层的工作人员正确的认识,很多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甚至检定机构的技术人员都认为当检定某项不合格时,为了获得有效的证书才进行校准,而对校准证书中给出的不确定度也没有基本概念,很难想象一个计量员不懂不确定度的企业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当企业了解了校准的意义并能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寻求相关服务时,企业的生产质量才能够提高。

2辽宁省计量体系及技术机构改革的探讨

2014年新版的《计量法》已经明确了校准行为的法律地位,并允许市场上出现第三方的校准机构,然而在垄断多年的计量行业,其他资本的介入相对困难,改革需从内部进行。以辽宁省为例,应像上述所说那些发达国家的计量技术机构转变,明确各级计量检定机构的职能和设置,准确拆分省级及市级计量检定机构,变县级计量检定机构为市级计量检定机构的派出单位。开展强制检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由省级计量检定机构、市级计量检定机构及其派出机构构成。派出机构负责本县内量大面广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落实情况,市级计量检定机构制定检定周期,实施强制检定,履行政府委托的相关任务,省级计量检定机构向市级计量检定机构开展计量标准的强制检定,并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负责一些精确度高、技术含量高的强制检定。除开展强制检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现有计量检定机构拆分后剩余部分成立校准集团,实施企业化管理,集团以省级计量技术机构为核心,各市成立校准集团分公司,分区域负责各市场的校准工作。校准市场也可适当的招商引资,在辽宁省内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实现改革需要面临很多问题。首先要提高企业及相关部门对计量行业的正确认识,在基层推广校准服务,加强计量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普及校准和不确定度的概念,提高测量水平;其次要做好计量检定机构人员的思想工作,计量检定机构都是事业单位,而对其拆分和成立集团公司就意味着有一部分人要脱离事业体制,各级政府要加强机构改革的宣传,提高计量检定机构工作人员的认识,顺应改革工作;最后要制定倾斜政策,激发校准机构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校准机构的资源配置予以倾斜,配置高素质人才并去老龄化,使其在市场中有强大的竞争力。机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政府应制定计划,循序渐进地走。同时要看准时机,大胆创新,抢占市场先机,尽早完善计量行业,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铺好基石。

作者:李淼 单位:抚顺市计量测试所

第2篇

在工作人员多年来累积的实践经验来看,加强电力系统和用户的用电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其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就目前我国用电的用户来看,有少数用户有偷电等违法行为,这种不良行为对国家和电力企业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忽视我们要坚决杜绝偷电的违法行为,其次就是要加强对偷电行为的法律惩罚强度,减少偷电行为,这也是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营的主要条件。违章用电的行为不仅会影响用电用户的安全和用电质量和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还会给电力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避免这些问题就是电稽查工作的主要内容。由于电稽查工作十分的重要,电力公司应该加强电稽查的工作强度,在技术方面也要有明显的提升以便于提高工作效率,强化管理等等。为了能够更好的避免偷电行为和用电安全并减少电力公司的经济损失,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2电能计量技术在电稽查工作中的重要应用

1)减少电稽查工作的错误提高效率。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力系统的进步也十分的神速,所以电能计量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不仅性能越来越好而且数量也越来越准,十分的适合如今的电力系统的发展。在科技更新的状况下,电能计量技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计量和检测,而是能够实现自动化的管理和监控,这样的电能计量越来越先进,同时电稽查也更加的智能化。以往电稽查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亲自到现场抄写电量使用情况,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在电能计量技术应用到电稽查工作中后,工作人员可以十分轻松的获得数据分析从而得到结论,是电稽查工作更加快速、智能并减少人为所造成的影响。

2)提高电稽查工作质量减少损失。一些电力企业中,由于缺少电能计量技术和高科技的技术支持,就靠几个工作人员来完成如此繁重的电稽查工作,不仅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十分的巨大,也导致工作人员十分的疲劳,对电稽查的工作效率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还有数据准确率也有一定的影响,不论是工作人员的粗心还是素质都会造成数据的不准确,这对评定的结果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把电能计量技术运用到电稽查工作中的话,不但能够减少人员的负担和工作量、提高工作的效率,也会减少失误和不必要的损失。通过远程的控制和监控,时刻关注用户的用电与用量是否正常,是否有偷电窃电等违法行为。这样,也减少了违章用电等违法行为,加强了用户用电安全,减少了经济损失。

3)对违章用电的判定更加合理。由于有电能计量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使电稽查工作智能化,效率高,也更好的追踪了用户是否有违章用电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电能计量技术监控用户是否有违章用电的行为,还可以通过得到的数据来判断用户是否有违章用电等违法行为,并且根据偷电的电量来定量惩罚的成都,这样对违章用电的判定更加合理,让人们减少偷电行为,文明用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综上所述,电能计量技术运用在电稽查工作中,其优点可以概括与:提高工作效率,检测的数据更加的准确、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对违章用电的判定更加的合理化等等。还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电量的浪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有效的运行。

3结束语

第3篇

1.1体系管理要求

一般而言,计量技术机构建立管理体系时,主要依据的标准和规范有:ISO9001:2008、JJF1033-2008、JJF1069-2012、ISO/IEC17025:2005、ISO/IEC17020:2004、《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在ISO9001:2008质量体系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要求,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记录、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进行修订。在开展内审、外审活动时,除了需要进行质量活动的过程管理,还需要做好历次质量活动文件质量的归档和整理,以及历次不符合项等数据的统计。JJF1033-2008、JJF1069-2012、ISO/IEC17025:2005等规范涉及计量标准的管理。在日常计量标准管理中,从新建项目申请通过,到计量标准新建标资料的建档、已有计量标准的动态维护,以及JJF1033-2008、JJF1069-2012、CNAS申请(考核)资料的输出,所有这些管理过程涉及面广,各类考核规范要求各异,包含材料繁多,期间还涉及申报材料的审核、回退、批准、归档等过程,每个步骤需要严格按照考核规范的要求进行。此外,体系管理过程中需要涉及很多项目的统计分析。诸如质量简报内容、政府委托的各类考核、各类项目所依据的规程、各类检定员的资质统计等。

1.2制约因素

体系管理包含机构日常运行各个方面,而体系所依据的各个规范之间难免有交叉重复的要素,日常管理中难免会有重复操作及遗漏。例如JJF1033-2008与ISO/IEC17025:2005中对于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的管理都有相应的要求,当设备因评价不符合需要变更时,需要分别根据两个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相应类似操作(如图1所示)。这样既增加了工作量,又加大了出错概率。图1管理要素交叉示例类似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体系的有效运作,进而会影响机构的检测质量。检测质量一方面关系到能否满足客户的检测要求,另一方面从机构自身的角度来说,检测质量也关系到计量技术机构的生命,关系到机构自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完善体系管理是机构始终需要重视的工作。

1.3体系管理信息化

体系管理虽然包含内容庞杂,但大多有法(标准、规范)可依。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将不同的考核规范要求分门别类,各类管理要素结构化罗列。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体系管理信息化。1)文件材料电子化。将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材料电子化,一并进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无纸化管理;2)材料格式的模板化。各类材料模板依据考核规范的要求固化到系统中,操作时可直接调用模板输入;3)管理要素系统化。将各类考核规范的要求固化到系统中,包含所有必需的管理要素;4)操作流程系统化。将日常操作中的材料提交、审核、回退、审批、修改、归档等操作流程固化到系统中,提高效率。

2实现目标

通过对体系管理各要素及要素间关联性的分析研究,将体系管理各要素纳入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以下目标。1)管理要素全覆盖。各管理要素在系统中进行管理,结合系统的工作提醒、提前预警等功能,减少工作遗漏,做到全面覆盖。2)闭环管理。在系统中,某一项工作从发起到流程审批,直到最后的、归档,各节点环环相扣,并可设置各节点完成时限,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3)实时动态管理。诸如计量标准、仪器设备、人员持证项目等都会有有效时限,系统可以针对这些有时限要求的要素提前预警。涉及某一岗位的所有待处理工作都会在系统中有待办提醒,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对各项工作进行实时管理。4)无纸化办公。依据各项考核标准所形成的考核材料会形成很多文档,除了最后确定的申报版本需要形成纸质材料外,前期内部流转及最后归档的文档都可以尽量电子化,这样既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同时电子文档也可以实现高效检索。

3系统实现

3.1设计原则

3.1.1实用性

开发的系统必须满足实用性需求,做到使用方便,输入数据量尽量小,界面直观,易学易用,不同业务之间界面转换速度快。

3.1.2功能完整性

所提出的业务都能够在计算机平台上完成,对于同一类型的业务,由于输入要求或地址模式等条件的不同,将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

3.1.3高性能

系统在性能上做到实时性强、数据容量小、响应速度快、稳定性高、出错率低、容错性好等优点。

3.1.4数据安全性

安全性永远是数据库的重要课题,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

3.1.5美观化设计

在满足实用性的条件下,界面设计做到美观大方,大小适中,排列整齐,各种控制键的中文名字简单明了,不同的业务甚至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界面。美观的界面配色柔和,减轻视觉疲劳,给员工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工作环境。

3.1.6系统可扩展性

在满足一期方案的基础上,考虑今后系统可能新增功能带来的系统软硬件的变化,为系统的扩充预留接口。

3.2系统结构和功能

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体系文件、质量活动、项目管理、统计分析。

3.2.1体系文件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等体系文件在系统中保持最新版本,体系文件出现更新时,在系统中完成审批流程并归档。

3.2.2质量活动

外审、内审、管理评审、附加评审等质量管理活动纳入系统管理。系统具备各类质量活动的按期提醒功能。在系统中进行质量活动计划的制定和审批、质量活动计划的、质量活动过程的流转、质量活动结果的输出、质量活动需改进项的管理。

3.2.3项目管理

包括新项目申请及不同项目定位的材料管理,包括计量标准管理、法定授权、资质认定、实验室认可、检查机构认可等内容。材料按照不同考核规范的要求在系统中设置模板,直接在系统中输入或以附件的形式提交。各类考核申请、复查等所需的材料可以从系统自动输出word版本,打印即可用。建标完成后具备动态管理的功能,可以预警将到期的计量标准,并提醒相关负责人关注。所有资料在系统中归档,便于检索。

3.2.4统计分析

通过对系统内各功能模块相关信息的抓取汇总,生成各类统计内容。包括通过汇总质量活动的相关内容,生成质量简报;统计历次外审、内容、管理评审、附加审核等活动的不符合项出现次数、出现范围、整改完成情况等内容;统计许可证考核情况;统计能源计量审查情况;统计检定、校准、检测、检查对应项目及所依据的规程;统计各类人员资质等。

3.3主要数据库设计

3.3.1仪器设备

实现仪器设备的动态信息化管理,实时监测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的使用情况,提前提醒相关人员按期送检标准器。设备信息与计量标准等其他相关模块自动关联,设备更新后其他部门相应更新。主要字段包括名称、型号、测量范围、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制造厂、出厂编号、末次检定或校准日期、检定及校准机构、检定或校准证书号等。

3.3.2人员资质

实时维护各类人员所拥有的相应资质信息,包括检定员、各类考评员、注册计量师、内审员等信息。人员资质信息统一更新后,自动关联的相应考核模块信息也同步更新。主要字段包括姓名、所属部门、资质类型、取证时间、证书到期时间、证书编号等。

3.3.3检测方法

提供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国家标准等计量技术规范的查询、阅读、更新功能。检测方法与计量标准等相关内容保持同步更新。主要字段包括规程/规范编号、年号、名称等。

3.3.4可开展项目

提供项目的检索、查询、更新等功能。可以生成检定、校准、检测、检查项目对照表,并作为各类考核材料中可开展项目的数据来源。主要字段包括项目名称、测量范围、测量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依据文件名称、依据文件编号等。

4结语

第4篇

1.油井计量技术的使用现状

(1)分离器自动玻璃管计量法。这种方法一般是从分离器上面放置一个几十厘米长的玻璃管,然后同分离器接通,形成连通式的液体面测量计。进一步进行解析,这种计量方法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把分离器里带有一定重量的油和水释放到与之连通的玻璃管中,然后观察玻璃管中液面升高的高度,结合分离器里的油量,确定出玻璃管中的液体达到某个高度所需的时长,再估测出油井里石油的生产量。

(2)电极计量法。这种计量方法的使用要依据上一种方法,它的原理是:设定一个量油的标准高度,并以此高度为中心,向上、向下分别等距离地装置一个电极,在液面达到下方的电极时,专业计时设备会自动连通并计时;反之,当水位达到上方电极时,计时设备停止计时,并把液面由下方电极上升到上方电极所用的具体时长保存下来,然后可以根据上面介绍的那种方法计算出油井中的石油生产量。

(3)翻斗计量法。通常来讲,这种方式所需的计量设备由量油设备和计数设备构成,其原理为:每把一个翻斗装满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向外排油,然后通过另外一个翻斗继续装油,经由这种不断地循环过程来积攒油量。量油设备结构简单、计量的准确性较高是此方法的基本特点。

2.几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1)三相分离计量法。它主要是把油、水、气分开计量,我们知道进行分离后的石油含水量非常低(通常情况下最多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同时,石油计量的误差也将变小,所以含水量的多少基本没有影响。然而,这种计量方式需要的设备结构较为复杂、操作难度较大、耗费成本较高。

(2)两相分离计量法。这种方式只是把油井中排除的液体分为液态和气态,进而进行计量。此方法所需的仪器主要包括分离器、流量计和液体分析仪,流量计能够测算出油井中液体和气体的产出量,分析仪用来计算含水量。

(3)不分离计量法。这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所不同,它是经密度计、流量传感器等测出气体及液体流量,而不对油井中排出的液体进行分离。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当中,相比另外两种计量方法,此方法的推广普及更具难度。

二、油井计量技术的原理及实例剖析

1.油井计量的原理

以“功图法”技术为例,这是一种根据抽油机深井泵工作状态和油井生产液体数量变化关系,也就是将定向井有杆泵抽油系统看作包括抽油杆、玻璃管、液柱在内的振动系统。

2.实例解读

我国某石油企业采用二级与三级相结合的地面集输模式,并且依照基本的地理状况,突破了以往的量油方式,转为采取更为灵活多变的计量方式,从本质上油田地面工程和油田生产之间的适应性。另外,此企业采用了油井计量软件等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使得油井计量技术更加现代化。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该企业建立起数量更多的区块、规模更庞大的油井组。

三、油井计量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现在国内油井计量技术的发展状况来看,其所呈现出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仪表化方。由于科技的迅速进步,加上各种流量计的广泛使用,油井产油量的计量操作将会变得更加简易,例如涡街流量计的使用;第二,更高的准确性。我国不少的油田都到了开发阶段的中后期,所以必须对油井的基本情况有更为确切的认识,进而为以后的生产、治理工作提供良好保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油井计量技术正向着高准确性进展;第三,更加迅速。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交替越来越快,要想迎合日益加快的节奏,尽快减少油井产量的计量时间、加快计量速度势在必行;最后一点,自动化。全新的自动化技术不仅大大减少了劳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也迅速提高了生产效率。所以说,如何采取更加科学、自动化水平更高的油井计量方法进行快速计量,是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四、结束语

第5篇

当前我国计量技术机构尚未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系统,已经开展的绩效管理工作没有实现单位、部门以及员工三者之间的互动。以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为例,我院的整体问题是对绩效管理的流程理解、执行有误,只是简单的抓住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绩效考核,把绩效管理单纯地理解为绩效考核,而没有将绩效管理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此外,绩效流程环节严重缺失,绩效管理指标和方法缺失等原因造成我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滞不前,阻碍了单位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2计量技术机构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2.1工作分析与职责确定

(1)实施工作分析,进行工作描述

第一步:进行工作分析的准备在进行工作分析前,首先要获得单位高层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工作顺利进行。其次要与员工进行沟通,征得他们的认可。第二步:收集有关信息包括该项工作任职条件、工作环境、设备要求、对人员的能力、学历要求等。收集信息的方法有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第三步:分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描述、分类汇总、整理和组织,使之形成书面文字。第四步:编制岗位说明书岗位说明书中规定了任职者所在岗位的职责,企业的绩效目标首先分解到部门,部门再根据各岗位的职责将绩效目标分解到各岗位,形成了各岗位的绩效目标。

(2)明确绩效管理体系中各方的职责

对于高层领导,在绩效计划的制定阶段,其主要职责是明确单位的发展和部门的工作重点;在绩效评价阶段,高层领导要对单位的目标以及内部机构目标的实现情况予以评估;而在最后绩效结果的应用阶段,高层领导要对考核的结果予以审核,并将结果应用于改善工作绩效、薪酬调整、职位升迁等方面。对于各部门的领导,在绩效计划的制定阶段,其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机构的工作目标,制定本部门员工的考核标准;在跟踪反馈阶段,部门领导应该及时跟踪本部门工作目标的实现情况,发现偏差并及时予以控制;在绩效评价阶段,部门领导要对自身进行自评,并对员工的绩效表现予以评价;在最后的绩效结果应用时,部门领导应该参与制定考核结果的应用方案。对于员工个人,在绩效计划的制定阶段;员工要了解单位和所在部门的战略目标,根据部门领导制定的个人计划,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在跟踪反馈阶段,员工作为被考核者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予以控制;在最后的绩效评估阶段,员工个人要对个人的绩效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2.2绩效管理流程设计

(1)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工作可以按照一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由单位高层管理者对单位今后的发展战略和具体的目标进行规划。在这一步要主要完成的工作有:让全体员工都了解当前及往后单位的总体发展目标、年度计划及其所在部门的业务目标和业务计划。其次,让员工了解与其个人相关的一些信息,如其所在职位的工作分析和之前关于其工作的评价。此外还要动员和教育员工,让员工了解绩效管理的目的,使单位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绩效管理中。第二步:单位绩效管理主体与员工就绩效计划进行沟通。在正式沟通前,管理者首先要为员工界定其关键业务绩效领域。在正式沟通阶段,通过展开绩效计划会议的形式确定有效的目标,并就资源分配、权限、协调等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讨论。第三步:绩效计划的审定的确认。在经过前两步周密的准备工作并与员工充分沟通后,要让员工明确了在本绩效期内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工作目标是什么,完成的评价方法等信息。

(2)绩效考核

计量技术机构在绩效考核的时候需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是通过积极交流与沟通,共同制定具有切实可行的绩效目标,既保证管理者对于管理目标的全面客观认识,也有利于员工对于自身发展的准确把握及个人发展与单位发展相互协调的把握。二是加大力度提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由考核单位和被考核对象共同参与,提高绩效考核的针对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实现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的有机结合。三是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绩效反馈

绩效考核者在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时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要直接而具体的进行绩效沟通,不能作泛泛而谈、抽象的、一般性评价。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应有具体、客观的结果或者事实来支持,使得员工明白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与单位的期望还有哪些差距。二是在绩效面谈是要注重双向的沟通,为了尽可能使得面谈有针对性,管理者要鼓励员工多说话多表达自己的观点。三是绩效面谈交谈中要指出员工的不足之处,但不要批评,而是要立足于帮助员工改进不足之处,指出绩效未达成的原因。四是注意绩效面谈的氛围,建立彼此信任的会谈氛围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此外,在绩效反馈这一过程中要建立绩效申述机制,同时要对正确行为的反馈和错误行为的反馈同等对待,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员工的绩效。对错误行为的反馈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减少不好的行为,针对正确行为的反馈要强化这种正确的行为。

(4)绩效结果运用

绩效考核结果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薪酬调整通过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确定员工的绩效工资。将员工的薪酬分为固定薪酬、绩效薪酬两部分。固定薪酬、绩效薪酬所占的比例,可根据单位以及内部机构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即达到激励目的,又要保护员工的切身利益。其次,还可用于固定薪酬的调整。单位应根据当年的实际经营情况,结合相关的薪酬制度,将考核的结果同固定薪酬的升降挂钩。②用于岗位调整绩效考核的结果为职位的变动提供依据,通过职位的调整,使每个员工从事更适合的工作。对于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员工,除按制度规定降低其职位工资等级外,还应酌情将其暂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参加培训,经培训考核合格外方可重新上岗,否则做辞退处理。对于管理人员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管理者,除按制度规定降低其职务工资等级外,人力资源部还应在对其综合能力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向公司领导提出免职或降职处理建议。③用于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员工培训与开发要有针对性,要有效地了解员工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使培训的内容为员工所急需的知识或技能。通过绩效考核,可以了解员工的优势和劣势,绩效考核的结果为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提供了决策依据。

3结论

第6篇

目前,机械设备已成为各个行业自动化操作的首要工具,因为机械设备能完全取代人工,并有效避免因人工产生的误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当前,许多机械制造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只注重生产效率,而忽略了产品质量,盲目地追求数量,最终得不偿失,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失去了许多客源。因此,为了保证机械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严格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避免造成材料浪费,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2计量技术应用于产品检测的作用

为了防止产品在加工时出现失误,所以,应在加工环节注重运用计量技术。检测产品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生产,以促进机加工模式的改变,只有运用计量技术才能有效带动加工工程的改进。目前,我国在机械产品检测时运用的最多的就是计量技术,其主要是利用各种计量仪器来完成。严格按照仪器操作方法进行测量,才能使计量技术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计量技术能准确地为产品提供精确数据,检测出产品存在的问题,因为它是通过大量的仪器来进行检测的,其精确度高,检测效果好。在机械生产企业中,产品的质量是一个企业的命脉,只有保证了产品质量,企业的信誉度才能得到提高,企业才能长久地持续发展下去。计量技术运用在机械产品检测中,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带动了我国民经济发展。

2.1正确选择仪器

在进行仪器选择时,一定要考虑到产品的各个因素,避免在测验时出现误差,若仪器选择不正确,势必会影响整个检测过程,及影响生产人员对产品的正确判断。机械制造行业一般采用几何计量仪器来进行检测,其主要包括:游标卡尺、线位移动光栅尺、光波干涉仪、量块、一般线纹尺、角度测量仪、通止规、百分尺、千分尺等。应根据检测产品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如图1所示。

2.2检测操作

精度对于机械产品来说至关重要,不能有丝毫误差,因此在操作时应严格按照相关检测标准进行操作,这样才能保证几何参数精度,才能最大程度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在仪器选定后,检测人员要熟读并掌握每项仪器的操作方法,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因人为失误导致产品出现误差。如选用的游标卡尺来测量尺寸时,应先弄清仪器的刻度值、量程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读入尺寸数据应考虑到角度问题,并对其进行控制,尽量保持平视,避免俯视、仰视等观测,以保证产品的检测的精准度,避免造成数据误差。

3产品计量操作注意事项

生产工序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计量技术的运用,机械产品质量的保证离不开计量技术。我们可以通过检测来发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在检测过程中,质检工作人员在操作时要注意操作事项,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防止人为因素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具体注意事项有以下几个方面:a.在发现计量器不准确或偏离校准状态时,应及时报告上级领导,请求更换计量器或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再一次精确地检测,以精益求精,不能敷衍了事,一旦检测结果出现问题,不仅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而且对企业形象也具有严重影响,因为不合格产品的存在,会大大降低企业信誉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b.注意设备的维护,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爱护设备,避免设备受损而造成检测结果存在误差,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检测工作比较细致繁琐,且检测设备也易受到损坏。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要格外小心,避免设备受到严重碰撞和刮损,因为设备一旦受到刮损,其检测的精准度就会受到影响,就难以发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根本原因,进而直接影响生产效率。c.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出原因,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找到影响机械产品的直接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解决,以把企业损失减到最小。d.在工作中,质检工作人在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学习检测的技术,并查找质检类相关知识,在实际操作中,以最熟练的技术来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除此之外,对计量器的适用性也要进行评价,如计量器跟不上现代社会检测的需求,应及时报告上级部门进行更换,然后再进行检测。

第7篇

一、有利条件能使较少劳动创造较多价值

为了展开分析我们的问题,首先有必要确切把握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这看似老生常谈,但不少分歧都与此有关。商品的价值,体现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市场经济中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按照通常的说法,它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但需要明确的是,这种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充满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首先表现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其次也表现在商品的买者与卖者之间乃至买者之间。正是这种竞争关系决定了同类商品一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个别劳动耗费量即个别价值,另一方面却只能有一个为市场确认的社会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意味着诸多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与被市场承认的劳动量往往并不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决定着他们的不同命运。竞争迫使他们千方百计降低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使它小于社会价值,力争以较少的劳动(包括活劳动与物化劳动)耗费能够被市场认可为较多的劳动耗费。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正是通过这种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才能够发挥优胜劣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

那么,商品生产者怎样才能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商品的社会价值有个全面理解。大家知道,商品社会价值的实体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的这一界定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是由两类标准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制约的。其一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二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历史经验证明,劳动者在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方面的差异相对说来要小得多,而他所拥有的生产条件的差异要大得多,发展变化的潜力几乎是无可限量的。而且,如果说在手工劳动时代是活劳动支配物化劳动,那么,随着机器大工业不断发展进步,情况就大变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这一变化今天更加突出了。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在制约商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方面,前一标准条件更加明显地起着主导作用了。各厂商拥有的生产条件是先进还是落后,从根本上决定了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量的对比关系。令人遗憾的是过去不少人对这一点是重视不够的。

应该指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条件是多个变量的综合,包括分工协作、生产组织与管理、生产规模、自然条件与生产技术或生产资料的效能等等。但其中生产技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技术创新与进步对社会生产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例如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可以不断创造出各种新产品丰富人们的生活等。但可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是它所起的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作用,这种作用也是我们探索技术创新在价值创造中的独特作用时所关注的焦点。

二、先进技术与商品价值创造的复杂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率先使用比社会平均技术优越的先进技术,能使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从而能够以较少的劳动创造较多的社会价值。这就提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即先进技术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究竟应如何认识?

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在生产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创造价值。马克思还明确说过“自然力本身没有价值”,“它们进入劳动过程,却并不进入价值形成过程”马克思的这些论断,如果单从商品的个别价值来说,或者单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说,都是不难理解的。在分别考察的场合,由于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个别厂商使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当然会相应降低。同样,如果这种先进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已被普遍采用,已经成为社会平均水平的技术,用它生产的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当然也会相应降低。所以,在分别考察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或社会价值时,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创造价值的原理是一目了然的;同时,自然力本身不但没有价值,而且技术越先进,利用自然力的水平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不但不会相应提高,反而只会相应降低,从而根本谈不上它会创造价值。但是,如果从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中进一步分析,问题就显得比较复杂。比如,某个厂商率先使用了一种先进技术,能够把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降低到社会价值以下,但在市场上却仍能按同一价值出售,具有同一(社会)价值,就好比它包含了实际上并不包含的同一劳动时间。那么,如何进一步分析说明这一现象呢?如何解释上述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的差额部分的成因呢?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思路。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认为仍应归因于操作使用先进技术的工人或“总体工人”的活劳动。理由是先进技术本身在这里已经是物化劳动,如无活劳动启动操作,它就无法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同时,它在活劳动操作使用于生产时,既然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因此,上述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部分的源泉也不在它那里。为了自圆其说,这种观点进一步强调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操作使用劳动资料的劳动者的素质必然不断提高,其活劳动的复杂程度也日趋增高,认为这才是产生上述差额部分价值的源泉,至少也是这部分价值的来源之一。笔者不能苟同这种观点。我感到这种观点无论从历史事实看还是从逻辑分析看,都未必恰当。

先从历史事实看,近200年来先后经历三次重大科技革命。在此期间技术进步突飞猛进,生产中使用先进技术的活劳动与使用正在被淘汰的技术的活劳动相比,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劳动的复杂程度在逐步提高;虽然如此,仍要看到在有些重要场合情况并非这样,甚至恰恰相反。比如马克思在分析机器大工业逐步淘汰工场手工业的过程时曾深刻地总结说:“使用机器的基本原则,在于以简单劳动代替熟练劳动,……把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减低到简单劳动力的生产费用的水平。”他引用了大量资料,指出英国当时纺织品等重要部门机器生产中,作为简单劳动力的童工、女工已占工人总数一多半,于是“从事各种不同形式活动的比较复杂的劳动消灭了,代替它的是简单的机器劳动”马克思还多次指出由于大批女工、童工等更简单的劳动力被资本雇佣,使熟练的男劳动力也贬值了,从而直接间接地促使相对剩余价值乃至绝对剩余价值的增加。这就说明上述观点并不能全面概括丰富的历史事实。即使在今天,就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说,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传统第三产业与新兴第三产业之间也有重大差别,需要具体分析,不宜一概而论。

再就逻辑分析说,上述观点无法摆脱这样一个悖论:操作先进技术的劳动越复杂,它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不但不会进一步降低,反而会相应提高,从而只会缩小而不会扩大这一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而且,如果它过于复杂,以致使这一差额趋于消失,就会出现类似马克思所说过的那种情况,即它只不过是一种劳动变换而已,生产力却并未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一技术的先进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分析还会看到,当这一先进技术被普遍使用时,这一个同样的活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到上述个别价值的同一水平。这也说明了上述活劳动复杂程度有所提高这一点,虽然在许多场合的确是事实,但它只能制约或影响上述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差额的大小,而不是产生这一差额的根源。

看来上述观点失误的原因在于未注意区分马克思所说的两种不同的劳动所起的自乘劳动的作用。应该明确复杂劳动所起的自乘劳动作用与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所起的自乘劳动的作用是不同的。拙作《生产力高的劳动创造更多价值的成因》对此曾作了分析,这里再强调一点:前一种自乘作用在分别观察商品的个别价值或社会价值时,或在观察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时,都是存在的,都会产生增加相关价值的作用;后一种自乘作用却不同,它在分别观察商品的个别价值或社会价值时都并不存在,只是当观察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或矛盾运动时,它才存在,才会起到自乘劳动的作用。这是因为前者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活劳动本身的特点,后者产生的根源则在于活劳动使用的技术的特点。因此,对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问题来说,真正需要进一步分析的不是活劳动的复杂程度是否提高及提高多少,而是本身复杂程度既可能提高也可能没有提高的活劳动何以能够具有特别高的生产力,这种特别高的生产力为什么能够使这种活劳动起自乘劳动的作用。下面为了在纯粹形态上分析我们的问题,不妨运用马克思常用的方法,暂且舍象活劳动复杂程度的变化这一变量。

三、马克思的提示:机器的生产率

关于上述劳动的为什么具有特别高的生产力,以及特别高的生产力为什么能够使这一活劳动起自乘劳动作用的问题,马克思有一个提示对解决这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就是他关于机器的生产率的提示。马克思指出利用机器进行生产的“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接着他对生产一台机器本身所费劳动与使用该机器所可节省或代替的劳动之间的量的关系作了分析,强调“物化在机器本身中的劳动,总是比它所代替的活劳动少得多”。他并强调指出“机器所费的劳动和它所节省的劳动之间的差额或机器生产率的高低,显然不是由机器本身的价值和它代替的工具的价值之间的差额来决定的。……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代替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的。”

从马克思这些论断中可以梳理并引申出几点重要思想:(1)作为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所使用的劳动资料,不论是手工工具还是机器,都具有一种利用自然力以节省或代替人类劳动力支出的功能,从而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劳动效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否认这一点,而是肯定了这一点。因此,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正常的或平均的生产条件,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在社会生产中,通过劳动资料的使用所可达到的节省或代替人力的平均水平。而使用先进技术于生产则意味着节省或代替人力的水平已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从而才导致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这一结果。需要明确指出,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机器可以节省或代替的劳动,主要指的并不是形形的具体劳动,而是抽象劳动。否则他就不会在机器所费劳动与所代替的劳动之间进行量的比较。鉴于今天科学技术又比马克思当时有了惊人的发展,它在生产中的应用不仅更有效地节省或代替了各种体力劳动,而且还在节省或代替脑力劳动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因此还需要明确指出,在商品世界,各种生产技术的应用在节省或代替人类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方面所采取的形式虽然各种各样,但实质上都可归结为对人类抽象劳动的节省或代替。(2)机器所以能够在用于生产时具有节省或代替人类劳动的功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这就是制造机器所耗费的劳动一定要比它在用于生产时所可节省或代替的劳动少。否则就没有必要制造和使用机器了。应该指出,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当代各种生产技术。(3)机器这种所费劳动与所可节省或代替的劳动之间的差额,马克思又把它称为“机器的生产率”。这是两种既相通又有所不同的表述。我们假设这一所费劳动为A,所可节省或代替的劳动为B,那么,马克思所说的差额就是指B减A的结果,而机器的生产率则为B/A。一个是绝对差额,一个是相对比率。两者可以互相换算。从分析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说,采用B/A更简便适用一些。这种机器的生产率,实质上体现着使用机器于生产时所可被生产者无偿利用自然力以代替人力的水平。技术越先进,这一水平就越高,于是用它生产的单位商品的活劳动消耗就越少,从而其价值也就越来越小了。

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这就是马克思在提出机器的生产率后,还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矛盾运动的角度对有关剩余价值的问题所作的分析。他说:“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不仅由于它直接地使劳动力贬值,使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商品便宜,从而间接地使劳动力便宜,而且还由于它在最初偶尔被采用时,会把机器所有主使用的劳动变为高效率的劳动,把机器产品的社会价值提高到它的个别价值以上,从而使资本家能够用日产品中较小的价值部分来补偿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在机器生产被垄断的这个过渡时期,利润特别高”。他接着又说:“随着机器在同一生产部门普遍应用,机器产品的社会价值就降低到它的个别价值的水平,于是下面这个规律就会发生作用: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资本家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恰恰相反,是来源于资本家雇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可见利用机器生产剩余价值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

马克思在这里的提示值得深思。他一方面把超额利润或超额剩余价值当作相对剩余价值的一个特殊部分,另一方面又对二者的成因有所区分,并未简单等同起来。从上下文可以看出,这里他把超额剩余价值的成因归为机器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并被垄断使用,从而即使是女工、童工更简单的劳动也能因而具有特别高的效率;而当机器在生产中普遍采用时,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到这一个别价值的水平了,这时这同一个工人的同样的劳动就不能继续起自乘劳动的作用了,从而超额剩余价值就消失了只是在这种条件下他才说于是“这个规律就会发生作用”。这是因为这时机器生产率不论多么高,它都只等于社会平均达到的同一水平,因此谁都不再能够靠使用这种机器就比别人节省更多的人力。于是,机器除了照旧在生产中转移自身的价值外,不会再为个别曾经垄断使用它的企业继续带来超额利润了;但与此同时,相对剩余价值却普遍增加了,这种增加意味着资本家对“雇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剥削的加深。

马克思的这一提示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超额剩余价值同具有更高生产率的先进技术被垄断使用密不可分。在这种条件下,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小于社会价值,但在市场上却好象仍然耗费了与社会价值所代表的同样多的抽象劳动。这样看来,正是由于所使用的先进技术以它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生产率,在生产中相应节省或代替了更多的人类劳动,才既创造又填补了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当然,一旦这种先进技术普及了,商品的社会价值降到上述个别价值的水平了,这种在价值创造中利用自然力“冒名顶替”人力的西洋景就被揭穿了;同时,超额剩余价值也消失了。但新的更先进的技术又会出现,新一轮在更高水平上利用自然力“冒名顶替”人力的现象又会产生,并继续被激烈竞争的市场所默认。

四、技术创新劳动自身的价值创造

先进技术具有更高的生产率,这是创造和填补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部分的根源所在。但是,先进技术并非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而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并且不是一般劳动的产物,而是创新型复杂劳动的产物。因此,归根到底,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又是这一根源的根源。因此,以上所说的先进技术在创造价值中的特殊作用,实质上正是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的特殊作用的体现。在市场经济中,这种技术创新劳动通过作为它的智慧结晶的先进技术所起的特殊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在商品世界普遍存在着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中,永不停歇地起着拉动各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价值不断降低,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的历史火车头作用。技术创新劳动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这一无可替代的贡献,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规律的丰富内涵与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那么,技术创新劳动本身的价值创造又应如何认识呢?由于技术创新劳动结晶在它所发明的具有更高生产率的先进技术上,因此,问题可以归结为先进技术本身所费劳动或它的价值应该如何估量。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先进技术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混为一谈,不要用它的使用价值去估量它的价值。当然,各种先进技术的使用价值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但从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问题的角度看,其使用价值可以说正好集中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更高的生产率上,即体现在用它生产时所可无偿地代替人力的更高水平上。事实上,率先买进它用于生产的厂商所看中的也正是这一点。这正是它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在原则上明确肯定了这一点。他说机器“代替人的劳动就是它的使用价值”。但是,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机器所费劳动要远远小于它在使用中所可代替的劳动一样,先进技术也必然具有这一特点。而且,先进技术既然比社会平均水平的技术具有更高的生产率,那么它的B/A必然更大一些。这意味着它所费劳动增加的幅度一定比它可代替的劳动增加的幅度小一些。这正是一切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必须具有的共同特点。因此,如果以先进技术所可代替的劳动量去估计它的价值,就会偏高了,甚至会否定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的事实,从而否定了这种技术的先进性。

由此可见,先进技术的价值仍应从发明创制它所费劳动的角度去分析。不过,这里会遇到一个问题,即先进技术既是技术创新劳动的成果,那么它在一定时期内就具有独家生产的特点,还只有个别价值,缺乏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价值。但它的个别价值又不能过高,以免率先购买使用它的厂商不能使自己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丧失购买它的必要性。与商品社会价值相比,这种仅只体现在个别价值上的实际劳动耗费量的大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某些不确定性,波动的幅度比较大。尽管如此,我们在交代了这一点后,下面还要对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耗费量作些探索。

首先,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当然是一种复杂劳动,但又与那些可以由许多人同时分别重复进行的一般复杂劳动有所不同。它以在不同领域内与不同层次上率先成功实现了某种从人类未知到已知的独创性为特点,别人一时都还未能取得相同或相似的成果。

其次,如果说一般重复进行的复杂劳动需要以一定的教育培训为基础,劳动者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从事某种相关的重复性复杂劳动,并相应地进行商品价值创造,那么技术创新劳动则有所不同。他们虽然需要接受甚至更多的教育培训,但有了这个基础还很不够,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进而从事艰巨的创造性的探索,并率先取得创新成果。只有这样,他们的艰辛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被市场承认。因此,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在价值创造上所要冒的风险就比一般重复进行的复杂劳动所冒的要大得多。这正是这种创新劳动的特点之一。

再次,技术创新劳动虽然一时还只形成个别价值,但它仍是一种市场需要的社会劳动,因此,还需要从整个社会着眼去估量这种劳动的耗费。事实上技术创新劳动虽仅由某人或某单位率先取得创新成果,但在此之前与在此同一期间往往还有其他若干探索者在从事类似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虽还未开花结果,但他们探索中取得的某些进展与经验教训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失败是成功之母。率先成功者往往因善于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才少走了弯路而拔得头筹。因此,社会地看,这种率先成功的技术创新所耗费的劳动中,还应该包括其他尚未成功的探索者的复杂劳动的一个合理部分。如果缺乏这一部分,该项技术创新的成功就可能相应推迟,需要继续付出的创新劳动反而可能更多。

根据以上分析,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可以看作是某种倍加的复杂劳动。

总之,作为技术创新劳动的产物,先进技术的个别价值必然是比较高的。不仅如此,由于这种先进技术在市场上一时还处于独家垄断的有利地位,因此还可以在一定幅度内以高于自身价值的垄断价格售出。这就涉及先进技术的发明与使用所带来的利益(首先体现在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上),如何在不同人群中进行瓜分或分享的问题,对此笔者拟以后另文分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