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业务经营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4:19

序论:在您撰写业务经营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业务经营论文

第1篇

当前,审计业务约定书大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一方面,可以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合理经营,有助于改善服务质量及降低收费;另一方面,客户也不必耗费精力就审计条件讨价还价,对客户甚为有利。但是采用格式条款订立的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会计师事务所在拟定合同条款时,经常利用其制订者的地位,制订有利于己,而不利于客户的条款,特别表现在可能制定一些免责条款,这些免责条款包括免除责任的条款和限制责任的条款。如"本所概不负责"或"本所只退还审计费,但不承担其他赔偿责任"等。通过规定这样的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损害客户利益,便合同关系不公正,违背了公平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0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为了避免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纠纷,会计师事务所应尽量回避使用格式条款业务约定书,而使用非格式条款约定书。如果为了节省审计成本,决定使用格式条款约定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事务所应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2)应当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客户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3)事务所应按照客户的要求,对免除或限制责任的条款予以说明。

二、持续经营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各国控告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件急剧增加,注册会计师职业界进人了诉讼爆炸时代。许多审计风险源于客户的持续经营问题,源于注册会计师对持续经营问题的认识不够。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持续经营的风险认识不足,认为企业能否持续经营,与审计无关,审计只要确保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就可以了;二是末能实施关于持续经营方面的审计程序;三是编制审计报告时,未能充分考虑持续经营的影响。某注册会计师接受某中外合资企业清算审计时,发现该公司上年度会计报表未经审计,要求补办审计报告,但在审计报告中对持续经营问题末作任何披露。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规范。一是提高认识。在商业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破产倒闭屡见不鲜,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面临着持续经营问题,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充分考虑在可预见的将来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的可能性。二是充分关注企业财务、经营等方面显示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的迹象。例如:资不抵债,营运资金出现负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显示财务状况恶化。三是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例如与企业一起分析、讨论最近的会计报表、现金流量预测和盈利预测;审核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期后事项、承诺及或有事项;查阅有关企业财务困境的会议记录;向客户的法律顾问询问有关诉讼、索赔的情况等等。四是充分披露持续经营对审计报告的影响。当客户存在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报告中披露:(1)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2)未对资产、负债的数额和分类作出在无法持续经营情况下所必需的调整。

三、审计报告意见类型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就审计意见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作了详尽的规定。然而审计实务中,有的注册会计师为了迁就客户等原因,错误地运用了审计意见的类型。例如,将保留意见写成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将否定意见写成拒绝表示意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业内人士认为,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与保留意见没有实质性区别。其实不然,这是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例如,某上市公司1997年出售4250m,商业用房,在产权没有过户、房款没有收取的情况下,确认收入已实现,提前确认利润797万元;此外,该公司在计算受托经营报酬时,违反委托管理经营合同书,只计算1至10月的部分利润,而没有承担相应的亏损,虚增利润699·8万元。某会计师事务所在对该上市公司1997年会计报表审计时未能尽责确认上述两笔利润已实现,并出具了带解释性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提前确认利润、虚增利润都是姓"假"。对假的不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而用了解释性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中国证监会于1999年6月作出了对该会计师事务所和签字注册会计师处以警告,并分别罚款30万元、3万元的处罚决定。从公布的上市公司1998年年报审计报告来看,这种现象也非个别。因此注册会计师发表意见时,不能混淆性质,应确保意见到位。

第2篇

外汇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银行中,各分支行对发展外汇业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一。多年来,从总行到各分支行一直强调要发展外汇业务和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然而各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本币、轻外币的思想,年年把外汇业务当作新业务谈。没有充分认识到外汇业务的有效发展是金融企业日益竞争的需要,是完善服务功能的需要。客观上存在着本币业务任务重,压力大。年度业绩考核没有将外汇业务列入统一考核指标中或所占的比重小。加上外汇业务历史问题相对较多,风险相对大些,于是一些分支行不愿开拓、不敢开拓,业务处于一种自然生长状态。本外币一体化经营在部分行仍处于国际业务部一部经营或几个人经营的状态。本外币一体化经营在不同程度上停留在“口号”阶段。

二、国际业务部门定位模糊,业务部门之间协调不够顺畅。为了促进外汇业务的有效发展,有些行仍保留着国际业务部或成立了国际业务部,但是在国际业务部的定位上比较模糊,国际业务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行中行”状态。虽然各分支文件上已将外汇储蓄、会计、计划、信贷管理职能都划归相应部门管理,其目的是要提高全行办外汇业务意识,建立真正的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模式。但国际业务部之外的员工由于对外汇业务知识缺乏了解,存在以不懂作藉口,扯皮、推诿现象,协调与配合不畅。突出表现在信贷部门与国际业务部门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职责不分,手续繁琐,效率低下。信贷决策效率不高已成为阻碍外汇业务市场开拓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软硬件配备不到位,服务与人员素质不一,难以跟上形势。外汇业务是一项人性化的服务业务。开放式的经营环境,一流的设备,人性化的服务设施,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是必须的。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分支行国际业务仍然是与营业部合而为一。老化的设备,高高的柜台,厚厚的防弹玻璃,轻而易举地将客户挡在玻璃之外。外汇业务对专业知识的要求高,特别是从事国际结算业务的人员。然而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行人员配备不足,一个或半个(兼职)外汇从业人员也在开展国际业务。有些行一线员工素质较低,有业务办不了。有些行没有很好的用人机制,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同时外汇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差,很多行外汇业务人员无法实行岗位轮换机制。员工一旦从事外汇业务,几乎就得终生事“外”,除了提拔、退休、下岗还有就是辞职或跳槽。人员配备的不到位不仅影响了外汇业务的有效开展,同时为外汇业务操作风险的存在留下一定的隐患。有些行外汇业务考核机制不健全,不同程度上在吃“大锅饭”。

四、缺乏懂外汇业务的专职营销人员和完善的营销网络,日常操作系统的更新与维护滞后于内外形势的发展。客户经理在拓展业务时,偏重本币业务,忽视外币业务。由于缺乏外汇业务知识,对企业的外汇业务需求无从解答。各行较少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外汇业务营销人员。外汇业务的营销网络没有本币齐全,能办理外汇业务的网点比较有限。相对于他行来说,与国外银行之间的协作网络趋于不利。农业银行已具备了完善的日常操作系统(BIBS系统),但是系统的更新与维护与业务、政策的发展不同步。反洗钱形势日前严峻,但是各行反洗钱报表却仍不同程度处于手工阶段,不仅占用了基层行的大量人力,而且也存在错报、漏报、误报的政策性风险。五、外汇业务品种单调,创新步伐滞后,融资手段少,行际之间的交流少。目前各行外汇业务品种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跟单信用证、托收、汇款业务,至于提货担保、备用信用证、旅行信用证、福费廷、保理、个人外汇理财等品种办理甚少。基层行进出口融资业务办理谨慎,手续多,办理进出口融资比较不注重动态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企业的第一还款能力。外汇信贷资金需求逐年减少,资产利用率和赢利能力呈下降趋势。行与行之间沟通较少,资源共享程度比较低。

外汇业务经营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全行对发展外汇业务的正确认识。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外汇业务成了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所有银行的竞争焦点。必须充分认识到外汇业务的有效发展是银行的一种经营手段,本外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本外币同步发展,才能完善我们的服务功能,才能把我们建成真正的现代化商业银行。正确认识外汇业务的风险。没有零风险的本币业务,也没有零风险的外汇业务。外汇业务与本币业务一样都存在着风险,只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加强人员培训,才能以最小的风险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

二、明确职责,加强领导与协调,促进全行办外汇。找准国际业务部的定位,加强对国业、信贷、会计、计划等部门的协调,尤其是要加强国际业务与信贷部门之间的协调,促使各部门忠实地履行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的职责。设置专岗,配齐设施,落实专人负责外汇业务的市场营销。上级行要加大现场检查、指导和督促力度,加强人员培训,加强全行办外汇业务能力的培养,形成全行办外汇业务的能力,逐步将全行办外汇业务的口号转变成全行办外汇业务的行动。加强上下联动工作,把整个系统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业务网络。

三、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加快网络设施的建设。如何用人、留人是外汇业务发展的当务之急。外汇业务人员可以试行岗位工资,适当拉开收入档次。在目前外汇业务人才紧缺的条件下,要确保国际业务部专业经营的格局,在条件成熟情况下推行全行营销、全行经营。没有成立国际业务部的分支行,可以根据业务量的大小鼓励成立国际业务部或将懂外汇业务的人员充实的国际业务岗位上,提升竞争力。加快网络建设,上级行应努力研究在不违背国家有关的法律、政策的前提下,减少业务环节,缩短业务链条。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完善“广东网”的功能,积极节约基层劳动力成本,减少政策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加快全行本外币的联网工作,加快与海外银行的网络建设工作。

第3篇

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自1994年组建以来,在贯彻执行国家农业金融政策,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应看到,农发行在业务经营中始终存在着一些令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入世”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巨大变化,农发行应如何充分发展其职能作用,成为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深化的重要一方面。

一、当前农发行业务经营面临的困境

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筹资成本较高。目前;国务院规定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包括:资本金,业务范围内开户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发行金融债券,财政支农资金,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境外筹资等。从表面上看,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筹集具有多元化特征,实际上,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当前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向中央银行借款。即:由农发行总行负责向人民银行统借统还,各基层行则通过直接向总行申请系统内借款满足资金需求。在主要依赖中央银行供应资金的情况下,一方面加大了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农发行的资金运营成本,制约了其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的空间,长期看,不利于农发行的生存和发展。

2.贷款投向单一,且资产规模呈萎缩之势。农发行成立之初,其信贷资金运用曲工商业贷款和开发性贷款两大部分构成。1998年以来,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对粮棉油收购资金的管理,国务院决定将开发性贷款和粮棉加工企业贷款从农发行划出,农发行的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油收购资金管理,农发行成为事实上的粮食收购银行。不仅如此,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农发行的粮油贷款业务萎缩现象日益突出。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独家经营的格局被打破,其他经济主体也参与市场收购,粮食购销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必然导致粮食收购量减少;同时,农发行独家供应收购资金的格局也逐渐被打破。今后,随着粮食市场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农发行贷款递减的幅度将会继续增大。这必将对农发行的经营和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收购贷款规模萎缩,使有稳定收息来源的补贴贷款下降,直接造成贷款利息收入的减少,影响农发行的收益;二是有补贴贷款的下降,导致从补贴收入中分割给企业的费用减少,使农发行从企业费用收回不合理占用贷款的空间缩小,资产质量难以改善;三是政策性贷款的减少,表明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的支农作用日益弱化,迫切需要对其政策性金融支农职能重新定位。

3.信贷资产质量差,经营风险加剧。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农发行发放的贷款大多数都是信用、保证贷款,信贷支持的是经济效益较差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棉花企业,业务范围和贷款投向的严格界定性,使农发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较差。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发行的经营风险将进一步加剧。一是增量贷款风险加大。粮棉市场化改革后,大部分粮食品种退出了保护价收购的范围,农发行的信贷资产业务由过去全部为政策性业务变为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并存,甚至以经营性业务为主。此时,农发行的信贷风险更多地转化为市场风险。在目前的企业信用状况下,若没有相应的财政补贴配套措施,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企业发生亏损,就会导致贷款损失。二是贷款收息难。市场化改革前,粮食企业支付贷款利息的主要来源是财政补贴,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通过销售利润支付利息。而改革后,国家将逐步减少乃至取消对粮食企业的财政补贴,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及时足额支付贷款利息,农发行的收息难度会越来越大,业务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对改善农发行业务经营状况的几点建议

(一)拓宽农发行职能范围,增强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当前,无论是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还是从农发行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来看,都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农发行职能。作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应在继续搞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前提下,逐步调整政策性贷款结构,支持重点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能力等方面有所作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国务院对农发行职能准确定位后逐步开办新业务,以增强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

(二)改善负债结构,建立长期、稳定的融资机制。农发行政策性金融职能的发挥有赖于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因此,农发行应借鉴国外政策性银行筹资的成功经验,增强自主筹资能力,多渠道开辟资金来源,减少对中央银行借款的依赖性,降低资金筹措成本。一是努力组织企业存款,加强对开户企业管理,清理企业多头开户,限制辅助账户存款额度,最大限度增加企业存款。二是适当增加财政性资金来源比重,争取国家各种形式的支农财政性存款。三是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从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这应是农发行筹资模式改革的主方向。对筹资成本高于投资收益的差额,财政应给与补贴。四是逐步降低中央银行再贷款的比重,改进中央银行对农发行韵融资方式,从直接提供再贷款向主要通过对农发行发行的债券办理再贴现这种间接方式上转变。五是积极利用境外筹资,统一办理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转贷业务,特别是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和亚洲开发银行对我国的农业项目贷款和扶贫开发贷款的转贷。六是可将邮政储蓄存款划归农发行使用。

(三)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当前,农发行在改善现有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资金调度管理,尽量减少头寸资金等无效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大力减少表内应收息。提高对收息工作的重视程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做到责任明确、奖惩分明;积极帮助企业促销清欠,改善企业库存结构,降低库存成本,增强顺价销售能力;切实做好粮食风险基金等财政补贴资金的监督拨付工作,督促财政、粮棉主管部门及时分解拨付至购销企业,并及时足额收贷收息。三是督促企业加快超期高价位库存粮油的补贴销售工作。四是积极清收粮棉企业其它不合理资金占用,挖掘内部资金潜力。五是督促各级财政部门、购销企业按规定及时足额消化亏损挂账,归还农发行贷款本金。六是有效防范企业改制风险,保证存量资产安全。要主动参与企业改制方案的制定,做好债权落实工作,防止企业逃废、悬空农发行债务。

第4篇

主要观点有两类:1)多元化存在折价。Lang和Stulz(1996)采用托宾q值作为绩效衡量指标,结论证明:公司业务的集中程度与托宾q值正相关。Megginson等(2004)采用超额收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托宾q值衡量企业的长期业绩,结果表明:公司的长期绩效与集中程度正相关。2)多元化创造价值。Hubbard和Palia(1999)对392起兼并事件进行了研究,发现多元化购并的超额收益为正。Schoa(r2002)等证实了兼并后要素生产率随所有权的变更而上升。国内学者关于多元化的研究在理论上侧重一般多元化意义和应用的探讨,例如我国学者顾松(1999)、李睿(2004)等探讨例如企业如何进行多元化;尹义省(1999)、胡盛松(2000)等研究了如何利用企业的核心能力发展多元化经营;陈洁(2001)、师征(2002)、谭晓明(2002)、尹宾(2000)等人探讨了多元化战略在具体行业的应用。实证研究侧重于对“多元化和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和绩效的研究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存在多元化折扣(姚俊等,2004;许陈生等,2006),另一种认为多元化经营对公司绩效没有显着影响(马洪伟、蓝海林,2001;姜付秀等,2006)。近年来,学者们逐步认识到,样本选择的偏差可能是导致研究结论差异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合理推断,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的绩效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行业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对物流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的研究较少,其中有学者对物流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评价研究进行了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DEA方法,而且衡量多元化的指标也是单一的。大多数多研究伏在多元化和专业化、相关多元化与无关多元化的层面。关于物流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分析的学术论文很少,学者们对物流上市公司的研究多集中在经营业绩,融资等方面。

二、物流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分析

(一)变量选取本文以物流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ST上市公司和数据不全的公司,最终选取了63家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并使用上市公司2010—2013年的行业经营数据,通过各公司数据中主营业务收入按行业分类的数据采集方法,整理计算各行业收入占主营业收入的比例,数据分别来自Wind资讯、证券之星等网站。

(二)多元化测度方法采用衡量多元化程度的指标主要包括经营行业数(N)、赫芬达尔指数(HDI)和熵指数(EDI)。其中经营业务行业数量测度多元化程度的方法简单,只统计企业内部不同的行业的单元个数,不能反映各个行业的单独贡献,本文列示其描述性统计值,作为总体的多元化测度的需要。其次采用熵指数(EDI)和赫芬达尔指数(HDI)衡量多元化程度,这两种方法使用较广,即考虑经营行业的单元数,又考虑单个业务单元的贡献率,较好地反映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程度。分析物流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状况和衡量多元化经营的程度时,本文以物流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分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信息为依据,分别采用经营行业数(N)、赫芬达尔(Herfindahl)指数法和熵(Entropy)指数对物流业上市公司经营的多元化程度进行测量,以此来衡量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程度。在具体实证研究时,本文首先采用熵指数衡量企业的多元化水平,该数值越大,表示企业多元化水平越高。熵指数EDI计算公式如下。其中Pi为第i个产业主营业务的收入占公司总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n为经营的行业数量。公司涉及的行业参照我国证监会2012年修订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三)物流业上市公司多元化测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从行业数目角度对物流业上市公司多元化情况进行了总体考察。表1给出了2010-2013年我国63家物流业上市公司以行业数目衡量的多元化程度的描述性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平均跨3个大类行业进行多元化斤经营,最少的经营行业为1个,即进行专业化经营方式;最多跨行业数到达5个,跨行业经营数的中值为3个,跨行业经营的平均值是约2.6个,四年中多元化程度变动很小。在表1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统计了分行业多元化经营收入的比例,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物流上市公司中大约有74.6%的公司采取不同程度的多元化经营方式,采取专业化经营的公司16家,占样本总数25.6%的比例;多元化经营公司中,跨2个行业经营的公司比例大约占19%左右,跨3个行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占样本总数的27%左右,跨4个行业的公司数在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15.87%,跨5个行业个以上(含5个)行业的公司比例约为12.7%。平均值为0.3824,中值为0.3098,最大值1.3548,表示多元化经营程度最大为1.3548,最小值是0,表示专业化公司,从指标各年的标准差来看,物流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差别较大,达到0.37。

三、结束语

第5篇

根据专家的研究,企业应该退出的业务有十类,一是不符合战略转移方向的业务;二是处于衰退产业的业务;三是受资源和能力约束、企业无法经营的业务;四是在产业竞争中、企业经营中无意争优势的业务;五是需要独立分拆发展的业务;六是非主营的、且无意扩张的业务;七是企业出于上市、合并重组等特定目的需要割舍的业务;八是不良资产业务;九是没有利润空间的业务;十是不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业务。JimCollins在《基业常青》一书中通过解剖18家“高瞻远瞩的公司”就此作了阐述。

业务退出的目的是为了专注于培育核心竞争力,形成主营业务,在必要的时候,企业甚至需要作出“壮士断臂”式的“大撤退”。曾经战胜过拿破仑进犯的俄国将领库佐图夫说:“一次成功撤退的意义不亚于一次成功的进军”;有时候往往是“退一步、进两步”。1999年,日本索尼公司果断地关闭了大批成熟产品的流水线,转向娱乐产品的研制,就是成功的经典案例。到2002年3月31日结束的2001财年中,日本七大电子巨头中有六家巨额亏损,唯有索尼一枝独秀。

从多元化经营的局面中退出是比较常见的情况。诺基亚是一个典型,多元经营的困境使其在20世纪90年代末痛下决心退出原来占90%的业务领域,集中精力从事手机生产,几年后终于成为全球第一手机制造商。柯达又是一个典型,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药品、日用品、化工产品后,胶卷生产的核心业务受到了冲击,企业陷入困境,直到新任董事长费舍到任后才立即退出这些领域,终于夺得胶卷行业的桂冠。有的企业本着专业化的原则将其第二主业剥离,如百事可乐公司将餐饮业务剥离出来成立百胜集团,专营肯德基、必胜客等连锁快餐,从而使专业化程度尽可能提高。

一些大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往往比较容易倾向多元化经营,认为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效应和综合效应。有的企业本来就具有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的优势,其多元化性质属于相关多元化,内部的几种业态可以互为用户,形成经营链,实现“肥水不外流”,做到凡事不求人,对于多元化“利”的方面看得比较清楚和具体,而对于其“弊”的方面考虑不多,犹豫之中使最终的决策向多元化倾斜。同时,由于上市公司受股东及资本市场对公司增值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现有业务不能满足预期的收益增长水平时,多元化经营就成为替代方案,尤其是通过公司并购,企业可以轻易地进入业务新领域。

企业进入新业务比退出更复杂,由于“上山容易下山难”,在进入新业务前必须有更周到的思考和研究,以免为日后造成麻烦,一些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参考。

一是选准新兴优势产业,如TCL用8年时间进入电视机行业的三强;用3年时间成为电脑行业主要企业;用2年时间又跻身手机行业三强。

二是抓住局部优势,在IBM公司确立笔记本电脑的优势以后,戴尔公司致力于开发长效电池,使笔记本电脑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延长了数倍使用时间,从而后来居上,击败了其他对手。

三是跳出主流市场,当IT产业群雄纷争之时,亚马逊单独专营网上书店,成为第一品牌。

四是技术升级,在模拟手机时代,诺基亚靠率先使用数码技术追上行业老大摩托罗拉。

五是快速应变,北京出现沙尘暴后,海尔很快就推出了针对沙尘暴天气使用的空调,从而占领了市场。

六是“性价比”优势,灿坤咖啡壶在同样性能的前提下、以9900日元的价格优势将1.68万元一台的松下产品从老大位置上赶了下来;格兰仕微波炉的成功也是同样道理。

七是节能优势,日本轿车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中以节能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的。

进入经营业务如果涉及属于从事多元化经营的时候,必须要有谨慎的权衡,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业务的相关性,非相关的多元化无疑是冒险。设想一下,企业在自己原有的经营领域中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已属艰难,而要进入与己无关的他人地盘谈何容易。应该指出,这里的相关性涉及的是资源,而非产品,因为产品相关是比较常见的。多元化业务组合是以资源为基础,而不是以产品为基础。

第二个条件是核心技术、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共享性,我们不能仅仅以是否属于相关性作为判别多元化是否合适的标准,而应该进一步研究企业核心技术、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在多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核心技术、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多元经营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平台,只有使其能为各种行业共享,多元化经营才有可能成功。例如夏普公司就是依靠领先的光电技术开发液晶显示器,使之应用于几种电子产品。

第三个条件是良好的成长性,韦尔奇曾说,如果在一个领域不能做到第一或第二的地位,就无法规避风险,就不要进入这个领域。海尔集团也非常明确地规定,凡进不了前三名的坚决放弃,最近就放弃了个人电脑的业务。凡不具成长性、不能名列前茅的多元化项目就不能上马。

因此,企业最要紧的事是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在相关行业中选择具有成长性的新业务,进入新领域。

那么,什么情况是考虑进入多元化经营的合适时机呢,我认为有以下情况。

一是当企业在主业中已经取得领先优势、而这个业态已经供大于求、竞争加剧、利润率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非优势企业已无力追赶,优势企业有条件可以实施资本转移。

二是当一种新经济、新业态刚出现时,此时市场尚是空白,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竞争还未开始,在主业中已经有所成就的企业如具备条件可以抢先涉足。

第6篇

(一)合法性

税务筹划是在尊重法律,利用法律规定,结合纳税人实际情况来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纳税安排。包括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来减轻税收负担。税务筹划行为的性质是合法的,至少是非违法的,因为他不触犯法律、法规。

(二)超前性

税务筹划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运用税务知识对经济业务进行有计划的规划、安排寻求未来税负相对最轻的决策方案,一旦经济业已发生,应纳税款也就确定,此时如果再利用隐瞒收入、虚列成本等手段去改变结果,最终会因逃税,受到相应的处罚。

(三)时效性

国家税收政策是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因此,纳税人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随时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适时地做出相应的变化,注重税收政策的时效性。

二、税收筹划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企业财务制度是指依照国家规定所允许的成本核算方法、费用分摊、利润分配等一系列规定进行企业内部核算活动。通过有效的税收筹划,使成本、费用和利润达到最佳值,实现减轻税负的目的。但由于财务政策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故在选择财务政策上要有远见性。

(一)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与税收筹划

存货计价方法不同,企业营业成本就不同,从而影响应税利润,以及缴纳的所得税。根据现行税法规定,存货计价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等不同方法。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纳税的影响是不同的,采用何种方法最佳,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物价持续上涨时,应选择后进先出法对存货计价,这种方法符合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可以使期末存货成本降低,销货成本提高,从而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在物价持续下降时,应选择先进先出法来计价,可以使期末存货价值较低,销货成本增加,从而也可减少应纳税所得,这样可以达到“节税”目的;而在物价上下波动的情况下,宜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避免因各期利润变动造成企业各期应税所得上下波动而增加企业安排资金的难度。

(二)折旧方法的选择与税收筹划

由于折旧要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直接关系到企业当期成本、费用的大小,利润的高低和应纳所得税的多少,因此,折旧方法的选择、折旧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对企业有利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来计提折旧,以此达到节税及企业的其他理财目的。对于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期且未享有税收优惠待遇的企业来说,可选择加速折旧法和工作量法,使企业后期成本费用前移,从而推迟纳税时间,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加速折旧法的企业或固定资产范围有所受限,具体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得税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1号),企业应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备,从而为企业增加一种可以选择折旧方法的税收筹划空间。

(三)费用列支时的税收筹划

对费用列支,应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列支当期费、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减少应交所得税和合法递延纳税时间来获得税收利益。

1、已发生费用及时核销入帐,如已发生的坏帐、存货盘亏及毁损的合理部分都应及计入费用,报税务部门审批核定,以便在税前按当期实际发生数扣除。

2、能够合理预计发生额的费用、损失及时入帐,如业务招待费应准确掌握允许列支的限额,将限额以内的部分充分列支,此外在企业内部管理上控制超限额支出。

3、政策规定允许计提的费用,应采用计提方式及时入帐,如职工教育经费、养老保险金、失业金、住房公积金、坏帐准备金等应及时按比例计提列入费用。

4、尽可能地缩短成本费用的摊销期,例如低值易耗品、待摊费用等的摊销应选择最短年限,以增大前几年的费用,递延纳税时间,达到节税目的。

(四)销售处理时的税收筹划

1、结算方式的选择

在产品销售活动中,为了达到促销的目的,有多种折扣方式,不同方式下,销售者取得的销售额会有所不同,由此计算交纳的增值税额也有差异。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税法提供的节税空间,选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税收筹划,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折扣方式有:折扣销售、销售折扣、销售折让。税法对折扣方式的销售进行了严格界定。关于折扣销售:折扣销售的折扣是在实现销售时同时发生的,因此,税法规定,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余额作为销售额计算增值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关于销售折扣:由于销售折扣发生在销货之后,是一种融资性质的理财费用,销售折扣不得从销售额中扣除,企业在确定销售额时应把折扣销售和销售折扣严格区分开。关于销售折让:销售折让也是在货物销售后发生的,但其实质是销售额的减少,销售折让可以折让后的货款为销售额。从企业税收负担考虑,折扣销售方式优于销售折扣方式,如果企业面对的是一个信誉良好的客户,货款回收风险较小,可通过修改合同,将销售折扣方式转换为折扣销售方式。

2、混合销售的处理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由于经营手段和销售方式的多元化,常常会出现,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增值税应税货物又涉及非应税劳务。即混合销售行为。混合销售行为的纳税筹划,首先要看纳税人是增值税纳税人还是营业税纳税人,再通过混合销售税负平衡点增值率或税负平衡点的计算,来分析企业是缴纳增值税还是缴纳营业税合算。这种选择方式主要是通过考虑是否将混合销售中的应税劳务项目进行独立分立出来,达到选择纳税方案,并降低税负的目的。

3、视同销售与不予抵扣的处理

第7篇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化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将被推向新的环境中。销售额上升,利润额下降;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增多,保险系数减少;经营难度加大,成功率变小。由于经济全球化,局部竞争的市场变成全球范围的经营场所,各国的企业都将被逼上同一个擂台,互争高低。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趋势。在这种严酷的经营环境中,形成了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一,着眼于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研制,热衷于时尚、独特、新奇、酷式、魅力产品的开发,追求短周期、高频度、见效快的产品价值,注重品牌效应和企业诚信度。比如第一批手机新产品的问世时的价格,与现在手机的价格要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这种高科技、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是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而通用产品,价值和利润却都有限。前几年曾在日本兴起的电子猫“热”,属奇特、新颖产品,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德国的奔驰车,法国的“皮尔·卡丹”服装,美国的麦当劳,意大利的比萨饼,中国的茅台酒等都受益于品牌效应。西门子、摩托罗拉、菲利浦、索尼、海尔等均因为企业的知名度和诚信度而使自己的产品畅销全世界。

第二,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加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如果具有—定规模,就可采取批量定货、批量生产、批量运输、批量销售的办法大幅度降低费用,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因此而加强。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便利店等之所以有竞争力,其中,规模经营是重要原因之一。跨国集团公司、大型生产企业是依靠规模经营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最近几年世界性的知名大企业的合并浪潮,也是出于这种考虑。重组巨型企业的目的是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这种倾向会越来越明显。

第三,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功能整合。现代企业早已抛弃过去那种自成体系、封闭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做法,注重结盟、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每个企业只有在自身专长和“拿手”的方面狠下功夫,精益求精,使有限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拿手”永远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保持永恒的竞争力。这也是今后企业经营战略特点的重要方面。

第四,服务第一,用户至上。新时代的企业经营方针之一,是“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用户打一个电话,用计算机发一个指令或发一份传真,企业就立即上门,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中途用户可以查寻、追踪;在时间方面极力提高速度,为用户争取时间。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都在打“时间差”,强调时间效益,要求快节奏,因此既保持质量,又保持速度的服务,也将是新世纪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五,信息代替实际操作,减少浪费,节约时间和费用,实现事物的无缝对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尝到了信息的甜头。如果实现信息的有效组合,会使这个世界发生“质”的变化,在物流环节中,我们真的可以做到“零库存”,取消仓库,只用自动分类、分拣系统就能保证及时供货。那样会大大缩短流通时间,节约仓储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企业及时捕捉信息,可以最早选择商机,最先抢占市场,最快组织队伍,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和整合。这些都将是新时代里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六,强化国民意识,注重环保责任。新时代的新型企业,不仅需要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准,加强人才培养,严格成本控制,保持企业盈利,而且需要不断增强国民意识,履行环保责任。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必须保持无噪音、无公害,不给周围居民造成妨碍和影响。企业不仅要考虑赚钱,也要从为国民创造福利和美化环境的目的出发,尽量为人类社会做贡献。国外许多知名企业都采取出资在本地区建公园绿地、街心广场、儿童乐园或向学校损款等方式,努力与周围居民融为一体,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和好感。这也是一种企业经营之道和时代风尚。

第七,在现代物流上狠下功夫,挖掘“第三利润”。在新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企业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大都已接近极限、很难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于是纷纷把目光转向物流这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力争在这里寻求出路,创造剩余价值。这种趋势在21世纪将愈发明朗化。

二、准确把握企业的基本经营思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化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善于将国外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与国内实际结合,紧跟时代步伐,随时调整企业结构、产品方向。使小国人饮佩,令外国人惊叹。然而,有些企业仍然残存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意识,留恋政策倾斜、垄断地位、特殊照顾等,他们至今还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做法,显露出与新经济时代的不协调。也有些企业,不把真功夫下在企业自身改造和管理上,总想找路子、钻空子,偷机取巧,一夜暴发、或搞虚假合资、“包装”上市,蒙蔽伙伴,哄骗股民。还有些企业造假、掺假、卖假,走私、贩私、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什么办法都想,什么手段都使,就是不上正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新时代、新经济社会里,邪的、歪的终归走不通,更不会长远,企业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靠降低成本等办法维持生存,求得发展,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物流是当今时代企业发展的新天地

1.当今时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进入21世纪后,企业的经营环境将显露出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特点愈发突出。2001年发生“9·11”事件后,美国经济衰退,不少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因为这些国家对美国依赖性过强。我国的商品出口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关系、生产关系、金融关系、流通关系、资产关系逐步融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彼此连动。贸易壁垒被打破,关税趋于一致,游戏规则相同,外资企业,跨国公司逐渐自由进出,各国企业共同利用同一个平台,谁都不特殊,谁也没有保护,就看各家的真本事。二是世界性的买方市场愈发突出。由于科技进步,生产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越来越丰富,销售越来越困难,市场饱和或超饱和现象越来越普遍,使世界性的买方市场矛盾愈发突出。三是世界经济在新形势下大调整、大改组。在国际政局长期基本稳定,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尖锐的今天,欧美和日本等工业强国的经济出现同时衰退现象,必将促使这些经济大国重新审视世界经济环境,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也会随之重新调整经营战略,进行供应链重组,瞄准国际市场,发起新一轮的攻势。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也将会因此而发生巨大变化。四是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了“物流”发展阶段。纵观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可以说、已从重视生产转为重视销售,又由重视销售转向重视物流。特别是电子商务兴起后,商品的交易活动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完成。然而,科学再发达,电子商务再好,商品也不可能像电子信号那样,瞬间飞至身边。没有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物流过程,照样达不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