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4:12
序论:在您撰写财政预算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会计核算范围较小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的资金投资形式朝着复杂、多元的形式发展,但是,政府预算的方式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任何转变,依旧保持原来的水平,方式单一,难以和现如今核算要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相适应,财政预算会计方式不足以满足新形势的需求。并且,随着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国库体系,国库资金逐步走上了资本化运行的道路,许多政府资金都是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然而,我国现有的财务会计预算仅仅停留在核算财政资金的支出这一方面,并不包括国有股份和资本化的有价证券的核算。由此看来,财政局会计核算的范围比较小,缺乏广泛性、全面性。目前我国政府采用这种形式简单的预算方式,并不能准确的显示政府的实际的资产流动、支出和收入等状况。政府的财务报告存在许多问题,并且缺乏说服力和约束力,这样极有可能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政府固定资产核算缺乏完整性
根据我国会计预算的规章要求,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都需要将自身拥有的固定资产准确无误地记录到单位的账本中。然而,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有一个不同点,那就是根据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计量只需要对单位固定资产的原值进行记录,不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算,进而会导致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报表上不能查阅到单位固定资产的流动情况、实际价值、使用情况等信息,使得账面上的固定资产与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不相符,存在较大的出入,无法准确的反映出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成本,进一步造成单位在提高服务的时不能准确的体现其消耗的资金情况。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在核算自身固定资产的时候,并没有将单位资产平均分摊到每一期的资产支出中去,而且相关的会计核算缺乏科学性,进而导致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时出现问题,影响了财政会计的监管力度。
(三)收付实现存在局限性
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预算方式。根据收付实现制的内容,会计预算主要把单位本期发生的各种实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记录到账面上,没有核算单位本期应该承担的支出和本期应该纳入的收入,这样就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以及负债的情况没有被准确的记录和反映出来,会使得在做决策时形成错误的判断,从而极易产生财政风险,如果发生,也很难得到控制。例如,在会计做预算时,由于没有把单位本期的财政支出和收入准确地记录到账面中,没有将财政负债情况显现出来,这样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可支配的收入超出了实际情况,使得政府预算管理的能力减弱。与此同时,由于没有将债务信息完全、完整地披露,造成单位财政收支不平衡,由于账面上并没有反映单位资产的真实情况,造成财政风险没有被及时地反映出来,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不能对当前的财政风险做出及时、准确地判断。并且,这种收付实现在会计每一期中造成财政资产收入与支出不具有配比性,影响了收支结余评价的真实性,从而使得会计预算信息真实性的缺乏。
(四)会计预算管理范围存在局限性
通常,财政机构会计预算的范围相对较小,往往只对政府直接拨款进行会计预算的核对,这样便导致会计预算无法完整、准确地显示政府财政资金的运作信息。但是,对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样单一、缺乏完整性的政府会计预算已经远远满足不要体制的要求。同时,政府的投资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产生许多新形式的投资方式,针对于这种现象,原有的会计预算管理也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求。
二、强化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会计监督新观念
财政部门应充分行使法律赋予其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权、管理权等,这对于财政部门来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既是法律赋予其权利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财政部门应该依照法律法规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会计的管理工作。如果财政部门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忽视对于会计的管理和监督,这种做法是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财政部门还要合理、科学地做好财政支出和收入的预算工作,这样会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节产生有利的影响。财政部门在做好财政收入等主要任务之外,不能忽略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财政部门还需强化对会计监管的力度,不仅仅要加强定期检查工作的质量,还应该在日常工作时进行经常性的管理和监督。不断的完善各单位对于内部的调控机制,与会计的监督和管理相结合,形成良好的监管体系。
(二)明确会计监督工作的内容
财政部门对会计开展监督和管理工作时,首先要明确监管工作是否与法定要求相符合。主要查看以下几方面:各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真实;各
单位的记账本位币、会计年度、会计记录文字等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制度;各单位是否有与会计制度规定的资产、记录、收入、支出、所有者权益以及计量等内容。
(三)保证预算编制质量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前提,同时也是会计预算的重要内容。所以,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预算编制对于提高会计预算工作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针对不断朝着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财政局的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联系实际,在收支目标的计划中加入收入、财务经营活动,根据数据工作的需求,预算编制人员通过加强学习,合理的提出针对各种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如实记录财务经营活动中的数据信息和会计报表,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完善会计预算管理制度
财政部门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实现全面核算,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财政局执行力度,强化预算管理制度。这是我国财政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财政核算会计方式也应该改变原来单一的模式,使用多样化的模式进行会计预算管理。并且,通过提高执行预算管理力度的有效性可以使预算管理得到强化,在预算体制得到完善后,财政部门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落实,并严格的监督整个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使得财政资金的流动情况逐步透明化,明确了资金的支出和收入情况,减少了资金浪费现象的发生。
(五)强化预算监管力度
不断加强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力度,可以有效的提高财务管理的能力。针对财政预算超出预期的现象,首先要向相关人员指出问题,让其认真分析问题,找出原因,总结经验,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要加强对于报账工作的管理。对于没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财政预算工作的情况,财政监管部门必须要依据法律进行责任追究,使其受到法律的制裁。对于会计预算没有差错的行政事业单位,可是进行适当的奖励,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也加强会计预算管理人员对工作积极的态度。
(六)加强会计的素质培养
根据会计预算工作的要求,会计在填报数据时一定要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这就要求会计具有极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规范会计行为,加强会计自身的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同时对提高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财政部门首先需要强化会计自身的职业道德的学习,加强其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也要建立其终身学习的意识,依照不同的工作需求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向,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实事求是,忠于职守。并且财政部门可以通过会计考核和诚信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的控制制度,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
三、总结
(一)乡镇事权与财权分离制定合理的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是乡镇职能合理运行的重要前提。一是事权和财权划分不清,造成乡镇在保障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缺乏必需的资金保证。二是可用财力减少。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乡镇统筹款,乡镇可用财力明显减少,而县级财政在确保乡镇“吃饭”的前提下,不可能有充足的财力实行转移支付。在此情况下,造成了财力需求与事业发展的矛盾,财政难以保障供给。
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薄弱一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重收轻支现象十分突出,乱支滥用、擅自提高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造成接待、各种补贴等非生产性支出直线上升;内控制度、票据领用、支出审批权限程序、实物采购等不规范。二是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不稳定,由于乡镇财政干部编制不到位,专职岗位不落实,制约着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乡镇财政管理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预算改革,健全监督机制,强化预算约束预算管理是公共财政建设的主导环节,也是财政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预算管理上,必须从加强预算编制、规范内部运作机制和强化预算监督入手抓好改革。一是改革预算编制。要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早编细编预算,并从细化上做文章,提高预算编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二是规范内部运作机制。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运作机制,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成立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支付,实现财政性资金管理的“四统一”,建立“管钱不管事、管事不管钱”的运作机制。三是强化预算监督。县(市)及乡镇人大要定期审查乡镇的预算执行情况,加强对财政预决算实质性审查,确保乡镇财政依法理财、健康发展。同时要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乡镇长离任审计制度,约束乡镇领导任期的财政管理行为。
(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理顺分配关系一是坚持财权与事权相统一,根据乡镇事权范围合理界定乡镇政府财权,实现责、权、利相一致,建立切合实际的财力分配体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返还比例,以利于更有效地发挥财政职能。二是建立消赤减债奖惩制度。将消赤减债作为一种指标纳入乡镇财政体制,进行考核,激励乡镇消赤减债,确保乡镇财政正常运转,促使乡镇树立“生财、聚财、理财、用财”的长期发展思路。
绩效预算管理是指以绩效目标为指导、以项目成本为尺度、以绩效评估为核心的新型预算体制,在公共财政体系中加强绩效预算体系的研究和运用,不仅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财政精细化管理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提升我国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金配置效率、强化政府公共职能和缓解各级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我国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才正式提出建立财政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因此较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实际的运用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的问题:
1.预算绩效目标不明确
虽然国务院每年的预算编制和发展规划给各级地方财政部门提出了总体的绩效目标,但在各级地方政府中十分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科学的对总体目标进行细化,从而导致预算编制缺乏明确的目标,绩效评价缺乏科学的基础。再者就是绩效目标的不合理,由于财政资金十分有限,所以在绩效目标的设定上必须要分清主次,由此便十分容易导致绩效目标出现偏差,一旦此时上级财政部门无法科学的对各部门绩效目标做出修改和调整,就势必会影响到绩效预算管理的整体质量。
2.预算编制体系不科学
我国各级财政部门中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就是财政预算编制的不透明,一般都是由各部门领导和财政部门领导协商后进行编制,这种情况下的预算编制往往缺乏科学的指导,因此对绩效评价具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再者就是预算编制方法上一般都使用增量预算法,这种方法过度依赖上年度的预算编制,因此在国家调整政策、财政支出方向等情况下难以保证其合理性,最终很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和资源配置的不科学。
3.绩效监管体系不健全
绩效监督管理体系是保证绩效目标顺利落实的关键,同时也是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许多财政单位往往没有建立起严格的绩效评价报告制度,使绩效目标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受到严格的管控,同时当出现预算执行错误事件时也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十分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财政信息难以实现动态化、透明化的公开,而社会监督机构、财政部门、地方人大的监督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一情况也是造成监督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因素。
4.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首先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上,许多地方财政部门存在着“重产出、轻效率”和“重成果、轻成本”的形式主义作风。而在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上,一般都是由各部门、单位财政进行评价,这种情况下十分容易出现评价的主体和客体相互勾结、沆瀣一气。而在绩效评价的内容上,我国各级财政部门仍然停留在静态评价和局部评价上,对于日益重要的财务信用、环境服务等内容没有及时的更新。
5.绩效预算配套措施少
一是对于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宣传严重不足,是导致各部门对绩效预算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重要原因。二是相关改革不够深入,如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集中收付制度等,对绩效预算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三是预算管理机构不健全,由于大部分省份没有设立单独的绩效预算管理部门,为绩效预算的开展造成了一些影响。
二、财政绩效预算管理体系问题的对策探讨
1.准确设立绩效目标
财政绩效目标的设立必须严格的基于国务院每年颁布的预算编制和国民社会发展规划等文件的基础之上,然后由各部门自行确立相应的绩效预算计划,交由部门领导和上一级财政部门进行审核,在审核过程中要科学的对各单位绩效目标进行调整和修改,审核完成后再列入部门预算、制定预算编制、下发各单位执行。同时,各单位绩效预算计划中必须包括绩效目标、完成方式、具体分工、资金需求等,上级单位的审核内容中必须包括绩效目标的可行性、绩效指标的科学性、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等。
2.科学地进行预算编制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预算编制方法有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两种。零基预算就是完全抛弃上年度的资金额度和费用项目,从各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对预算期内的各个项目和资金量进行逐一审议,在总体收支平衡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的编制。滚动预算则是细化预算区间,根据上一时间段的预算执行情况来对下一时间段预算编制进行及时的调整。这两种方法都能够实现资金的有效分配和提高管理人员的投入产出意识,但在实际的编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并协调好各单位间的相关利益。
3.全面加强预算执行的过程监管
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绩效评价报告制度和绩效评价动态考评制度,绩效评价报告中应包括绩效目标的执行情况、执行差异的定量分析、对缩小差异的有效建议等内容。通过定期上交绩效评价报告实现绩效评价的动态监管,能帮助执行主体与各级管理人员实现及时的沟通,使管理人员对绩效目标的执行情况能够有效的进行监督和管控,对于已经出现的预算偏差,各单位也能够及时查明原因并快速做出反应,从而最大化的减少损失。同时也可以通过政务公开等形式积极的引入外部监督,通过社会机构的力量提高监管的质量。
4.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
首先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设上一定要将产出指标、效率指标、成本指标、有效性指标、成果指标等置于同等的重视地位,从而为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提供基础。而在绩效评价的层次上可以在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制度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四个层次上进行全面的细化,将项目绩效落实到每个岗位的每个人之上。在绩效评价的内容上要进行有效的扩充,例如可以增加财务信用、财务报告、投资效益、优先发展战略和内部控制质量等,通过多个维度的评测提高整体评价效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5.重点完善绩效预算配套体系
一是要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通过将各单位的绩效评价结果向全社会公开,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为财政部门的下年度预算编制和行政问责制度的实施提供合理的依据。二是全面强化绩效管理意识,这一方面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加强绩效预算改革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有奖征文等方式加强行全社会对行政绩效预算管理的思想认识,同时也为绩效预算管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整合数据资源上的巨大优势,开发出一套包含内部指标库、专家信息库和第三方评价数据库的网络信息系统,保障评价信息采集的实效性和全面性。
三、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本级人大、上级政府以及财政和审计部门对于乡镇财政预算和使用进行监督管理,明确提出了各级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之内需要至少两次向本级人大做预算执行的报告。但是我国乡镇政府当中,很多都是乡镇领导兼任人大的领导,这种情况就会导致监督方式仅仅是一种形式,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乡镇财政的预算监督以及考核工作很难落实到位。
二、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急需要解决的就是“三农”问题,同时这也关系到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我国乡镇政府作为最接近农村这一区域的行政机关,具有十分重要的职能,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职责。而我国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重要资源就是乡镇财政资金,如何从根本的制度上面解决当前我国乡镇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是当务之急。下文主要论述如何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一)乡镇财政需要确定统一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前文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前缺少统一规范的乡镇财政体制。我们要想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就需要将具体的财政收入支出、预算结算、会计核算、财务报账、审计监督等一系列程序纳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体制之中,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财务预算管理出现问题的可能。以目前笔者所在的L镇为例,当前我镇的财政体制的建设正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基层财政由专门的财务部门负责,有专门的财务收支决策程序,不再只受行政领导主观性意志的影响。总而言之,规范乡镇财政预算体制最重要的就是规范财政预算内以及预算外的资金,统筹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二)完善我国乡镇财政的预算体系
要想真正解决我国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必须完善乡镇财政的预算体系。一般而言,乡镇财政离不开具体的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方面,乡镇行政机关进行预算管理是为了更加明确财政资金的使用明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将预算支出的资金严格落实。完善并规范我国乡镇的财政预算体系主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乡镇财政的预算编制必须严格将预算与资金的支持联系起来,并且要保证资金的实际支出要符合支出规范的原则,从源头上防止部分领导干部,,挪用财政资金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其次,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需要进一步缩短预算编制的时间,并且进一步缩短预算的编制周期,减少财政机关的自主财政行为;除此之外,还必须对乡镇财政预算进行全面系统的绩效考核和财务审计,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和控制,防止一些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科学使用。
(三)加强乡镇政府部门财务人员技能培训
针对乡镇政府部门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必须加强对乡镇政府部门财务人员的财务技能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增强财务人员的基本工作技能,提高其依法依规进行财务管理的意识。政府要通过完善相关的培训制度,实现财务人员都能得到有效的培训,真正的提高乡镇财政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提升我国乡镇财政管理的水平。
(四)建立乡镇财政审计监督责任制度
预算绩效管理是指预算资金所能够达到的产生和结果。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以项目成本为基本衡量单位的预算管理模式,其核心目标就是能够将绩效管理理念有效地融入到预算编制和监督的全过程中去,才能更加地关注到预算资金的产生和结果,切实通过改进财政资金预算管理,不断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切实提高自身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质量,才能有效地提高水利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水利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水利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从整体上看,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可以发现,在水利制度的建设方面以及预算执行和组织管理方面还是存在薄弱的环节,水利财政资金预算管理还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而水利预算资金管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岗位职权定位不清晰
在我国长期的工作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水利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中还是存在着“重分配、轻管理”的问题,而绩效管理作为部门预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形成的实践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岗位职权定位非常不清晰,人员也没有从根本意识到职权对水利财政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
(2)目标设置上没有进行明确,缺乏合理有效的绩效计划
绩效评价目标设置上,我们要结合水利财政部门的具体实践情况来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为水利项目的决策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依据过程。同样的,绩效目标的设定需要综合成本和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确定项目支出的必要是否。在项目资金的申请方面,会计人员一定要制定相应的额度,尤其是在现实中进行的绩效考核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更要为项目资金的支出确定在合理有效的空间之内,绩效管理的目标不合理,这样就会使得大部分绩效目标的设定依照是否符合现行政策和财务规定来进行设计,带有明显的审计特征,从而会忽视了对项目效益的考虑。在一般的情况下,水利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项目过程中进行绩效评价机构,并严格制定相应的绩效指标。
(3)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总的来说,水利财政资金预算绩效项目所支出的范围是比较广的,其中就包括是经常性项目,建设购置类的项目,以及水利维修类的项目等方面,在同类的项目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涵盖水利行业预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更好地加强水利财政的预算管理。但是,我们发现,现行的指标体系当中存在以下的弊端,其一,项目指标体系过于注重合规性的审查,这样就可能会忽视了对项目本身的可量化指标审查。其二,比较侧重于项目的可见性评价,进而忽视了项目实施所带来的各种附加效益的评价。其三,现行的绩效管理评价定性指标较多,投入指标多,产出指标少,这样也就无法对财政资金管理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价。
(4)绩效评价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绩效评价结果必须要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全面预算管理实践当中去,并有效地和部门预算编制进行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预算管理效益的良性循环。如果是所投入的得不到最终的效益,这样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对评价结果的运用缺乏明确的思路。如果只是将评价结果当做相关部门支出项目的资料来建立相应的档案,而且对于具体支出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进行相应的考虑,而且评价结果难以产生实质性的约束力,所以,当前水利财政资金预算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
3如何来加强水利预算绩效管理
一方面,为了能够加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这就要在新时期下提高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要能够确保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切实提升公共财政管理机制的重要要求,这也是当前促进水利财政改革亟需的需要,从而建立更为科学合理地绩效管理模式。
(1)建立更为高效的管理组织体系
水利财政资金管理必须要由财政部门进行主导,并和监察审计部门和人事部门等进行协助,要能够将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把关,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职责范围进行细化,才能进一步完善管理组织的工作流程,将各个部门的绩效评价力量进行整合,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效率,有效地避免绩效评价工作流程只是走形式。
(2)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指标体系
一方面,我们要对水利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进行科学研究,严格规范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利于水利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一般来说,作为覆盖行业项目较为全面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建立更加完善的绩效指标管理体系和数据库,才能真正地发挥相关领域的评价专家库。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并能够将项目评价的结果和行业内类型项目数据进行比较,为此,财政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确定就必须要结合专业的建议。在对于行业规定以及项目类别特点来加以确定,并能够结合本地区的水利市场加以考虑,对专业人员和专家的专业素养相对来说比较高,还要进一步调动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在实践中对数据库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3)探索绩效评价结果的实践运用
绩效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绩效评价的结果得以展现的,对于绩效评价结果的实践运用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要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绩效评价手段,逐步发现在预算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找出其中问题的根源,在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问题时,一定要提出科学有效地解决方案,才能进一步提升水利单位的决策水平。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要能够将不同项目的不同阶段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到下一个阶段的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一系列得到过程中。切实通过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才能为实现下一阶段的预算目标制定计划。
4结语
关键词:高等教育;绩效预算;绩效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以规模和增长速度为价值取向,忽视了投入资金的效率和效益,即办学质量和效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经费供求矛盾更加突出,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主题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开始出现。在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开始应用到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领域。
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拨款制度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即财政部门根据教育投入的成本为基础,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定额标准,计算出“综合定额”;根据高校发展的各种特殊需求和政府专项资助的重大工程,如实施“211工程”、“985工程”项目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一系列建设项目等,给予“专项补助”。现行拨款制度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以数量和规模为导向,忽视办学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现行的高校财政拨款采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拨款依据是在校学生数量,生均成本,实际是往年的决算数而非合理的成本。由于拨款的标准无法体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社会效益方面的差别,在校生数量多的学校获得更多的拨款,导致高校在数量和层次结构上盲目扩张和升级,并由于缺乏绩效评价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滑和教育经费的浪费。
2.以“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为导向,忽视规范性和公正性
由于隶属关系和地区的差别,导致部属院校与地方院校、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和专科院校在政府拨款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某些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一般,但由于隶属于中央各部委,所获得的办学经费,远远高于同等质量和水平的地方高校。这导致部分质量水平较高的地方院校拼命“升格”。专科与本科的学费标准和财政拨款也存在较大差别,导致了近几年“专升本”热。“211工程”、“985工程”项目的实施,对一批部省属重点大学实施拨款倾斜重点支持政策,客观上加剧了未达标学校争设专业、争合并以及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等现象。
3.以争取更多拨款为导向,忽视学科和专业设置
部分高校不是以自身优势为主,而是设法增加所谓低成本专业。无法引导高校实现教育数量与教育质量的统一,也无法引导高校提高办学效益。
(二)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专门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近几年,部分省份(如广东、湖南、江苏等)出台了地方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案,并选择相关项目和学科专项等进行试点。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在实务工作中不断完善。而专门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还只处于理论探讨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评价体系。具体表现:一是如何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分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学生层次的开支具有不同的特点;二是评价指标的通用性。由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公共性与复杂性,找到合适的指标来反映所有的项目难度较大;三是评价标准如何制定。即使同属一省,由于各类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使得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比性值得深究。
2.未建立对应的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
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的缺失,使得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目前部分高校在预算管理上只重视争取更多的经费和把钱花出去,而忽视了预算资金的有效性和效率性,没有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教育投入项目,在教育投资责任上也没有形成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导致已经实施的高等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流于形式。
3.未形成有效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监控机制
目前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监督制度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审计或检查的内容仍只注重于合法性和合规性审核,未转向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监督工具以事后审计为主,没有引入以事情定目标、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的效益审计。二、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路
(一)树立“绩效预算”的理念
绩效预算的核心思想就是“绩效与结果相挂钩,预算以绩效为依据”,具体包括三方面:第一,以结果为导向。这种结果是一种社会效益,是产出的进一步延伸。例如,政府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这条路就是产出,而这条路带来的效益——社会综合效益(如公众的交通便利、企业的运输成本减少、地方经济的带动等)才是结果。第二,以绩效为依据。资源的配置必须以产生的绩效即社会综合效益为依据,绩效越大,获得的资源越多,反之则越少。而传统预算模式下仅以产出即这条路本身为依据作为获取财政支出甚至申报政绩的筹码。第三,以评价为核心。绩效的确定最终依靠评价指标来衡量,如高速公路绩效的衡量可以通过车流量、人流量来计量。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成为绩效预算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
绩效预算在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的应用过程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步骤:第一,绩效目标设定。给每个支出项目设定若干绩效目标指标,并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为确定项目拨款额以及事后评价提供依据。第二,绩效拨款。根据确定的绩效目标和成本,计算预定拨款额度,将实施环节委托有关行政部门。第三,绩效评价。评价绩效目标达成情况,为结算提供依据。根据目标的完成程度,以增减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奖励或惩罚,同时分析单位未达到目标指标的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引入绩效拨款机制
从高等教育目前的情况看,对高校实行完全的预算经费与绩效指标挂钩的绩效预算制度是不现实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开支相对比较稳定,而绩效预算相对波动性较大,立即实行完全的绩效拨款机制在实际运作中阻力较大;另一方面,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度量存在难度,例如经济效益、人口素质、综合国力等,作为绩效指标的客观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很难兼顾,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求证。
因此,从可行性的角度来说,可以先实行部分绩效拨款制度。即将总预算资金分为普通拨款和绩效拨款,比例大致可以按7:3或8:2确定;普通拨款按照生均定额与学生规模的乘积获得,绩效拨款通过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来确定,绩效好的予以奖励,绩效差的适当核减下一年度的预算经费。
(三)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1.评价原理
上海财经大学马国贤教授认为:“绩效管理”是根据财政效率原则及其方法论,形成以绩效目的为主的公共支出管理制度。他将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体系归结为“一观三论”,即“‘花钱买服务、花钱买效果’的预算观”、“公共委托理论”、“目标结果导向理论”和“为顾客服务理论”。该理论对于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成为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石。
2.评价原则
评价原则应当借鉴西方国家政府支出绩效评价的“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并将三者作为相辅相成的整体来看待。
3.指标设计原则
绩效拨款机制的核心部分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指标的选择,关系到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如何设计和选择指标成为指标体系的关键。总结以美国为代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应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绩效指标的系统性。指标不仅考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办学成果的各个方面,博士、硕士、本专科等不同层次,而且要关注高等教育资金的投入、使用(过程)和产出这三个不同阶段。二是绩效指标的合适性。指标的选择必须结合高等学校的共同情况和特殊情况,通过收集大量的基础数据,经过多次测算获取。既要包括通用指标,也要包括个性指标。三是绩效指标的发展性。随着外部环境和时间的变化,各个指标本身及其对应的权重也会改变。因此,为了保证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必须及时根据客观环境进行调整和修正。
三、总结
以绩效预算思想为主导的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不断推进,成为解决财政资金紧张与教育规模扩大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有可能继续扩大,使得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面临巨大的压力,政府开始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开始逐步改革预算管理模式,最终目的是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模式及其相应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晓华,陈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绩效拨款模式改革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8,(4):27-30.
[2]刘国永.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原理、方法及运用[J].教育与经济,2007,(3):30-35.
一是乡镇人大实质性监管缺乏,有时流于走形式、走程序,主要是为政府支出完善手续提供服务,缺乏对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二是乡镇财政部门事中监管不到位,缺乏对预算执行的约束和管理,听之任之。三是市级财政部门监管缺乏时效性。市财政部门对乡镇预算监督主要体现在预算编制审核时的事前监督和预算执行后检查时的事后监督,对乡镇预算的安排、指标使用等情况缺乏事中监督,从而使得乡镇财政的支出行为有效约束不足。
二、原因分析
1、乡镇预算管理意识比较淡。一是部分乡镇领导认为乡镇财政预算编制是编制、执行是执行,预算执行不受年度预算约束,有预算的可以不执行,无预算的可以追加执行,没有将经人代会通过的财政预算当作具有法律效力去执行。二是单位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随意性,部分单位负责人认为,财政补助资金年初已核定,缴存财政的资金归单位所有,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对财政部门管理存在抵制情绪。
2、乡镇缺少稳定的收入来源。乡镇财力比较差、收支缺口大是导致预算编制不全面、准确性不高的直接原因。乡镇财政需要安排的支出项目多、金额大,但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可用财力却有限,不能满足其支出需求,为了避免违背《预算法》规定的乡镇财政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的要求,乡镇财政只能按照“先急后缓”的办法以收定支,人为减少支出预算。
3、年度预算执行中调整变动多。一方面由于乡镇单位预算编制不准确需要进行调整,但更主要是由于年度执行中上级下达的项目配套支出、新增支出较多,加之本级财政年度增加的项目支出,也是造成预算编制不准确的重要原因。这些支出年度编制预算时无法预料,但大多涉及民生或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政府无法回避,必须实施。
4、财政预算监管不到位。一是预算监管的体制机制不顺,乡镇财政预算的监管部门主要是乡镇人大和财政部门,而作为处于基层的人大和财政部门,监督的效果自然难以到位。二是乡镇监管部门缺少顶真碰硬的勇气,存在做老好人、怕得罪人的思想。
三、对策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增强预算管理的责任意识。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首要环节,加强乡镇预算管理既是《预算法》赋予的法律要求,也是加强乡镇财政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现实要求。财政部门要加强宣传培训,不断增强乡镇领导和单位负责人的预算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变财政部门管理为单位部门的自觉行为,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力。
2、强化财政管理,提高预算管理的实效性。财政部门作为预算管理的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强化对乡镇财政预算的监管。要强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率。要严格预算执行,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和约束力。要加强预算管理,乡镇及单位支出严格按预算办事,并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确保支出与预算指标的一致性。要建立绩效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完善预算管理,改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改变过去项目资金当年下达、当年实施的办法,项目资金年度申报、论证、批复后,建议安排在下一年度组织实施,并列入下年度乡镇支出计划,以便乡镇编制年度预算统筹安排,年度执行中上级不得要求乡镇新增项目配套支出。对当年上级出台政策或本级安排增加支出的,也应从下一年度执行,避免年度执行中增加支出,给乡镇资金安排带来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