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4:03
序论:在您撰写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完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已不在生产规模和产品产量方面,而在发展模式上。当工业走过量的扩张期、要素驱动期时,必然要转变发展模式,方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笔者认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组成的集聚体,它作为一种新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地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珠江三角洲、江苏的环太湖地区、浙江宁波、温州和福建闽东地区比较普遍。同类产业或同类产品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越是集中,越是形成群体,其市场、信息、技术、科研、人才、工艺、设备等方面就越能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群优势。产业集群的优势,就是规模经济的优势,就是延伸配套的优势,就是服务体系完善的优势。樟树市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经济体系,产业集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医药、机械五金、盐化工等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随着世界制造业产业集群正加速从国外向国内、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作为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的樟树市,正面临着加快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此要全面对接“长珠闽”和“泛珠三角”,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引导和服务,强力助推产业集群的形成:一是进一步营造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环境,在征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进一步改善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推进胡家坊至城区的高速公路连接线、汽车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贸城的建设;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重点扶持仁和集团、四特酒公司、蓝恒达“双十”项目、富达盐化、江西盐矿等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发挥这些企业的核心作用,并着力引大引名引强引优,以项目的引进促使产业加速聚集;四是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依托南昌理工学院樟树校区、江西农业工程学院的教育优势,加大对企业管理者、科技队伍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并创造条件选送管理者出国培训,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二、从劳动增值向技术创新增值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关键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上来。离开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就失去了动力和支撑。技术是生产革命之母,技术创新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更日益突出,注重抓科技创新,原本落后的地区完全能够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忽视抓科技创新,原本发达的地区也可能丧失优势,甚至陷入低谷。只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高起点应用科技成果,就完全能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20xx年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为此,我们应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多方面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建立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和机制,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要破除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把激励和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通过投资、信贷、税收政策优惠,运用财政补贴、政府技术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形成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二是改革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使企业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牵头实施国家科技项目。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要支持其开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大型骨干企业,要支持其建立研发中心,增强研究开发能力;三是建立促进科技成果扩散、流动的新机制,使企业成为成果应用和受益的主体。要让企业走科技路,尝到吃科技饭的甜头。要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要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大力培育和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板块市场,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樟树市要凭借全省“科技工作试点县市”的优势,全力推进国家“863”计划--健心胶囊的研制和生产,加快“中药科技城”建设,办好“江西省中药生产力促进中心”,深化白酒的研制,力争四特酒研发中心成为省级酒业技术开发中心。盐化工是樟树市的优势资源产业,岩盐储量居江西第一、全国第四,抓住樟树盐化工基地列为江西省“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的机遇,通过科技创新,从生产原盐转向生产盐化工产品,开发pvc、纯碱以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 含钾、镁、锂离子的产业链下游化工产品,发展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无机化工,瞄准世界最先进的跨国公司、最具科研实力的院所,生产出世界领先的化工产品。
三、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创牌转变。品牌源于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是将物品和服务产业化、商业化并最终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必然选择。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是民族产业的核心财富,品牌经济是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品牌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迁紧密相连。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品牌的竞争力上,品牌是市场的灵魂,品牌的大小、多少、强弱、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为洋品牌打工,做外国人的制造工厂,可谓省心省力,但绝不是一条扬眉吐气之路。目前,占世界市场10%的知名品牌占据着近60%的市场份额。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创牌,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升级的过程。实施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是挑战市场的一个重要法宝,我们要把培育品牌、创立品牌作为战略措施来抓,一是科学制定实施名牌战略的规划,二是建立健全实施名牌战略的激励机制,减少对贴牌生产的优惠政策,推动名牌形成和成长,三是实行品牌扩张,发挥品牌价值倍增作用和行业带动效应,四是加大品牌引进力度,通过“草船借箭”,培育自己的品牌。20xx年樟树市争创品牌工作取得重大成效,荣获省著名商标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28.7%,荣获省名牌产品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50%,全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2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11个。今后要集中力量对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对拿到省以上知名品牌的企业继续分层次给予重奖,通过三年的努力,再培育出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
四、从资源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加快发展,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也绝不能走老路,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循环经济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开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门。发展循环经济,既是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樟树市有着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过去做了积极的探索,支持企业在园区内形成上下游产品有序链接、循环开发的关系,取得了初步进展,城北化工板块的4家企业之间实现了“排泄物”的相互利用,今后要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转换和利用,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既要在技术层面上推广循环经济,更要在制度层面上鼓励企业和社会自愿自觉地追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之路:一是抓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聘请知名研究机构和著名院校,科学制定樟树市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既要高起点,又要结合市情,具有可操作性;二是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运用法律、经济杠杆,引导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的激励措施要让所有的企业心动,约束的措施要使违反的企业被罚得心痛,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作为省级的樟树盐化工基地,更要瞄准世界最前沿的生产模式抓好循环经济,提高附加值。要坚持“六高”原则,坚决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三是建立健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循环经济项目,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以资源化处置项目为主的生态工业园区。
论文摘要: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实现现代化过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纵观全世界各国经济,尤其是大国的经济史,毫无例外的都是通过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起飞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例外,从建国伊始到改革开放,再到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其经济增长轴心一直是工业化。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在新型工业化的大环境下,贵州省推行新型工业化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难题。
论文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贵州;意义;问题
一、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自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省市都在推行新型工业化,很多的学者和专家都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湖南四川云南等各省市都在实践中寻找符合本省的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学者李毅中(2008)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和国家在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肩负着实施这一战略决策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学者李泊溪(2003)认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特色,要善于利用当代的信息,实现跨越式的国家发展战略,完成工业化。
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我国要实现工业化的新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二、贵州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很多省份已经将地方产业集群战略作为其区域或产业组织政策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内很多学者都已经研究探讨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意义及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并对实施新型工业化提供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比照价值。在2007年4月召开的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提出了实施“环境立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要求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谋求环境生态效益的协调。如何在享受产业集群带来的产业经济效率的同时,又能实现较高的环境生态效益就成为了关键。而循环产业集群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本课题将探讨通过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模式以突破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障碍。作为后进与后发优势省份,重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建设制造业体系与重化工业基础是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对能源等战略资源消费影响最大的时期。如何在能源等资源供应日益紧张,以及生态环境约束下实现重工业化、并向新兴工业化转型,是贵州省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转贴于
在全国新型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下,贵州要迎头赶上,必须超常规地实现跨越式发展。要补初期工业化的课,循序渐进地发展基础产业和某些一般加工工业,特别是贵州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贵州目前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资源及优质轻工产品基地,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以促进工业集群式布局,有序发展产业园区。贵州省环境脆弱,可耕地资源稀缺,山区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土地贫瘠,生存条件差,长期实践反复证明,靠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没有出路的。对于农业人口占全省70%的贵州来说,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无法就地转移,农村扶贫和农民增收无法根本解决,必须依赖于发展壮大工业,聚集城市人口,提高城镇就业能力,扩大服务业整体规模和服务领域,通过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加速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
三、贵州省发展新型工业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本世纪初,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但是西部地区的进展明显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贵州的发展水平就更为低下。目前贵州的工业化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贵州要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发展。
(二)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贵州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突破目前新型工业化的障碍,使贵州在不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前提下,顺利推进乃至实现贵州的新型工业化。
(三)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贵州省的工业科技含量不高,且贵州省信息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且没有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贵州省发展新型工业化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四)贵州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我国推行新型工业化的政策体制落实,并按照贵州省现有的经济状况和工业发展状况,更快更好的发展我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使贵州省的工业走上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202-03
引言
21世纪初中国作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重大决策,为了到2020年能基本实现工业化,中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1]。党的十七大将工业化进程与科学发展观相融合,提高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与人、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和谐。但是,如何才能保证中国能走上“新”的道路一直是各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尤其在资源有限、环境已遭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三次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个棘手、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浅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进方向,并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产业结构
新型工业化进程也是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条路上“新”在哪里,应该转向哪里,新的产业结构应该是怎样的,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就其中关于产业结构的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浅析,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关于产业结构的争论
1.“新”路上是否抛弃传统产业。许多经济学家将工业分为传统和新型之分,但在这个问题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却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什么是新工业、什么是传统产业,即判断“新”、“旧”的标准是什么。一般认为,“传统工业化是指以第一、第二次技术革命的诞生与完成为标志,以蒸汽技术与电气技术等主导技术为武装,以电能与磁能等能源为支撑的机器化大生产”。新型工业则主要是对应于第三次技术革命后发展起来的航天、生物、信息业等高新技术行业。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渗入各个领域,产业融合不断发生,很难将“新”与“旧”明确区分开[2]。这样,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如何对待所谓的“传统产业”?以汽车产业为例,从产品属性、产业存在时间上讲,这是传统产业。但是现代的汽车生产中又引入很多新技术,仅仅是汽车的车门就不知道用来多少电脑程序和芯片。从生产方式上看,汽车产业又算是“新”产业。也许我们应该借鉴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验[3]。美国政府无情地看着通用公司等汽车业巨头破产,底特律从繁华的汽车城变为一片废墟,貌似放弃了汽车这一夕阳产业。但是,美国政府仍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甚至将其归入大力发展的“朝阳产业”。一味强行地按某一定义进行划分,只会墨守成规、形成误导,影响工业化进程。
2.是否必须经历重工业快速发展、比重提高的阶段。这个问题一直是学界大有争议的,以厉以宁和吴敬琏为代表主要分为两派。厉以宁等人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指出进入工业化中期后,重工业增长加快是国际范围的规律性的现象。这些观点把实现重工业化看做“各国工业化的必经阶段”、“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经之门”、“不可逾越的鸿沟”。如20世纪初的美国、20世纪中后期的日本、韩国等就是如此,甚至香港、新加坡等小的经济体也靠进口完成通过重工业比重大幅提高来带动经济增长的过程[4]。同时,这也符合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和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分别于1931年和1949年发表的研究结果[5]。所以他们认为“重工业化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中国工业化已经以重工业化发展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新阶段”[6]。
吴敬琏一派则指出“必经之路”派的论证是不严密的。首先,“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一个重工业化阶段”,不是现展经济学的公认定理。其次,用短时间的数据,即中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51.8%上升为2003年上半年的57.5%的短期飙升,①并不能证明这是一个长期趋势。同时,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也不能证明重工业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他们指出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不同,我们工业化时间较短、工业化的过程中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潮流,发达国家的经验不适合中国这样的后进国家,“霍夫曼经验定理”等传统理论也已经过时,不可以作为理论依据。也有人从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分类上讨论,传统的农、轻、重产业理论已经无法准确反映今日的产业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废弃。所以,轻重工业的划分尚不完全清晰。从而证明了,即使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由此推出重工业化优先增长的原理[7]。吴敬琏等人提出,以资源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道路是与中国资源禀赋状况、环境承载状况相冲突的[8]。
3.新型工业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具体指什么:产业间还是产业链。在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中,巴格齐这样描述工业化,工业化主要体现在:“现在,一般来说,国民收入中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同时,整个人均收入也增加了。”[9]印度巴门拜的观点与之类似。他认为“工业化是脱离农业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份额上升。”以上两种观点在“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之后的中国,甚至是现在都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10]。以致在讲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时,很多人也将范畴过分局限于实现农业向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或仅仅关注如何更好地发展工业体系来促进经济发展。总体说来,这些观点将工业化的阐述偏重于产业间的结构变化。其潜在的逻辑就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就是产业间结构调整的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加入WTO、不断增加的贸易同盟等的大力推动,中国很多年在较大程度上靠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其中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为主,大搞OEM。“两头在外”导致利润大部分在国外,中国只能获得蝇头小利,但是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这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受到很大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走出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转换到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核心技术、非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产业上来。总之,就是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积极发展研发、品牌、供应链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产业结构的选择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其实,近些年由于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的不断加速,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将视角放得更加宽泛,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诠释也更加抽象化、概括化,总体说来就是整个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协调发展。不仅仅是农业向工业,工业向第三产业,或者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当然就不会是必须走上重工业化的道路。
2.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产业调整的标准。至于标准问题,在笔者看来与之前国家提过的“三个凡是”的标准极为相似。在产业相互渗透、交叉严重的现状下,不可能提出任何硬性标准。在追求经济效益高的基础上,“新”的三大条基本标准就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凡是符合这些标准的就应大力发展、不符合的就应改变,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工业行业、无论是产业间结构调整还是产业内产业链升级。
总之,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得如何、走向何处,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全面客观地加以检验和评价,而所有检验标准归根结底只有一点: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实现。
3.片面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危害。如果将新型工业化道路片面地理解为只发展工业或其中某一部分,此外对工业化机制和工业化政策底的片面理解,都将会造成不良影响。曾经有人将其可能后果归纳为六个方面:(1)在城乡关系上,重视现有城市发展,轻视农业发展,会造成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使二元经济结构强化;(2)在产业资源配置上,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大力发展工业,割裂了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破坏了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3)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偏重发展大企业,会影响市场结构的合理性,影响市场结构的发育,不利于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4)重视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轻视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比较优势的丧失,导致失业加剧;(5)重视物质产品生产,轻视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经济发展、国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不够坚实;(6)经济运行过程中,过分依赖“看得见的手”,轻视“看不见的手”,资源配置效率低下[11]。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
根据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情,中国要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就必须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善型经济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走出一条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的工业化道路。
1.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降低过高的交易成本。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是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源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也已经说明,在从早期经济增长向现代化经济增长转变的19世纪,商业、金融、法律等基本服务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于降低制造业和农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整体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中国服务业发展速度高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但低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明显偏低。2005年,中国的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40.3%[12],该比重已经连续三年下降(2003年为41.5%,2004年为40.7%),与世界平均水平(50%以上)和发达国家水平(平均为66%,其中美国为73%,日本为67%,德国为68%)[13]的差距十分明显。
与国际上以生产业占主体的特点不同,由于中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处于低水平,消费性、传统服务业(商贸、餐饮、仓储等)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型服务业(金融、电信、保险、信息服务、物流等)发展滞后,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也已经是我们不得不走的道路[14]。
2.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效率[15]。较之先行工业化国家,中国工业化有一个较为优越的条件,这就是能够利用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改善增长质量,提高经济效率。由于信息产业创新活跃,发展迅猛,能降低各行各业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这可以说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法中“新”字的重要含义之一[16]。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迅猛,其产值很快从1993年的913.4亿增长到2001年的6 920.9亿元,是1997年之后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信息产业结构存在严重问题,硬件制造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软件产业。
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ICT在中国各个部门的渗透,降低信息成本,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3.城市化与工业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向城镇工商业。对于工业化尚未完成的中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工商业转移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另一重要途径。这可以大大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200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已由1952年的1.8243亿增长到4.90855亿人,农村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67.2%,而且还以每年1 000万人左右的速度在增长[17]。根据富余劳动力定义,传统农业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所以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相当于多创造出了产值、转移到相对高效部门、提高了国民经济效率。这也有利于中国城市化进程[18]。
4.重视技术创新,发展核心技术,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升级。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改进的一个源泉。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是正如前面所说,中国企业在产品价值链中主要从事附加价值和利润率都很低的装配制造作业。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经费投入低,创新的组织机制不完善,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6%,约为发达国家的1/3;而美国为8.3%(2000),德国7.4%(2000),日本8.6%(1998)。加大研发力度已经是刻不容缓的,这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最主要的源泉[15]。
但是如何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产业技术含量提高,是否所有企业都应向高端发展?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是企业和产业成长的“自然过程”,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大批新型企业的成长时间都不长,在这不长的时间内,就出现大批在高端领域具备竞争力的世界级大型企业,反而是不正常的。我们一方面要有紧迫感,加快技术创新和进步;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拔苗助长”,是一些企业不仅失去原有优势,新的优势又没形成,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新型工业化更多是一个市场问题,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建立一个有效支持这种转变的制度机制是极为重要的。这必然要求我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关键的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有限和有效的政府。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效,建立有限且有效的政府。完善立法、财政、监管体系,为市场经济的正常顺利运行提供服务和帮助。
只有市场和政府系统作用,才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彻底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
[2]徐险峰.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1.
[3]刘世锦.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5.
[4]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修订版[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16.
[5]重工业化之争[N].中华工商时报,2005-02-04.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课题组.中国工业化进入新阶段[N].经济日报,2003-12-01.
[7]李永华.产业高度化不应是由轻向重的过渡[N].南方日报,2003-09-11.
[8]吴敬琏,江平.洪范评论:第2卷第2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9]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K].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861.
[10]张贡生,等.中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现实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6).
[11]安果.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特色[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4:14-16.
[1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13]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5)[Z].
[14]来有为.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对中国制造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制约[G]//传统与现代之间――增长模式转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42.
[15]陈佳贵,等.以信息化推进中国的工业现代化[G]//中国工业化与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现实经济热点问题系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170-197.
[16]姜爱林.21世纪初信息化推定工业化的战略思考[J].经济问题,2001,(8).
一、FDI理论与工业化理论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实现工业化;二是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三是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四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尽力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不是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基于我国现阶段国情所提出的,他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对外直接投资是二战以后提出来的,美国经济学家S.H.海默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提出了垄断优势论,也为国际直接投资奠定了发展的基石。邓宁后来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继承了先前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吸收了巴克莱和卡森等人的内部化理论,又引入了区位理论;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又是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延伸,他认为一国的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钱纳里是以人均GDP为标准来划分工业化阶段,将此标准与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相结合,可以发现,在工业化的各个时期,国际直接投资形式是不同的。(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情况与工业化的发展水平是紧密相连的,根据工业化程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分析出不同程度下的国家或者地区之间所具有的优势,从而影响FDI的规模大小,以及决定是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引进国外直接投资。
而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在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发展、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发展、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外商的直接投资也会为我国的企业带来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技术和科技,具有优化产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效应,他们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二、辽宁工业化发展及利用FDI现状
辽宁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的主要重工业基地,它对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我们在深入研究FDI对辽宁工业化的影响之前,首先判断一下辽宁在工业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也为更好地发现FDI在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一)辽宁工业化进程判断及其与全国的比较。2004年辽宁人均GDP是1,968.24美元(2004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65),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判断出,辽宁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国际直接投资阶段3的1,500美元的底线,说明辽宁工业化发展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即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期,此时利用FDI主要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数据,从而得出能够体现经济效益、资源与环境、工业信息化等反映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指标。通过对2005年辽宁和全国部分相关指标的对比,大部分的指标都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辽宁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工业企业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2006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167.57亿元。除此之外,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能源产品生产量都较前一年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辽宁工业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比较,我们也很容易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辽宁国民生产总值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工业生产总值,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辽宁国民生产总值保持着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但从趋势上看仍然与工业总产值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相关关系。(表2,图1)
(二)辽宁利用FDI现状分析。《辽宁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2006年年末辽宁的对外贸易国家(地区)217个,对外出口额位于前五名的是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和香港。其中,全年对日本出口6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对美国出口4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0%;对韩国出口33.7亿美元,增长16.9%;对新加坡出口1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6%;对香港出口1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3%。我们从改革开放开始的辽宁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趋势来看,总体上处于一个上升趋势,尤其在近几年保持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增长,在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82,410万美元,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40,677万美元,2004年是2003年的1.91倍。(图2)
三、FDI在辽宁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辽宁所走的工业化道路,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了以钢铁、机械、石化等产业为支柱的重工业基地,这种产业结构在一段时间内对于辽宁的工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结构似乎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工业化水平技术含量偏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辽宁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初期的重工业基地,普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过程按照工业化演进的一般规律,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必须经历由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高加工度化工业为中心转变,由传统产业为主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的过程,很多辽宁传统的重工业企业仍然没有完全转型,很多低效率的重工业生产仍然在运作,整体产业结构升级较慢,在煤炭、钢铁等具有垄断优势的行业,并没有积极利用外资,改进技术升级。
(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日趋突出。辽宁作为工业化发展的大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日趋加剧,这对于更好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环境问题也是一直关注的焦点,由于过去的产业结构所决定的重污染企业比较多,虽然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三)市场机制不完善,外商企业进入障碍多。首先,由于辽宁大型的重工业企业的性质仍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体制僵化,效率低下问题很显著,而且由于各种原因,国有企业并不能与外商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很多国外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并不能被国有企业所运用。其次,目前外商投资虽然有很多优惠政策,但是政府的审批环节之多,低效率的审批手续还是挫伤了很多外商企业投资者的信心。
四、利用FDI促进新型工业化政策建议
我们倡导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针对辽宁的具体情况,利用FDI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是很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扩大FDI规模,改善政策环境。对于每一个省份或者地区,要加快工业化的进程,离不开外商直接投资,而要吸引大量的外商投资,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外商投资者的信心。同时,还要不断改善政策环境,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外商投资,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利用外资加快实现工业化进程。
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原则【摘要】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建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职称论文投稿职称
【正文】
一、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原则藕合互联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从不同工业型态比较看:传统工业经济的特征是征服自然,指导理论是社会财富论;目标体系是高增长、高消费,最大限度创造社会财富;价值观是金钱至上、竞争;经济要素是劳力、土地、资本;资源状况是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建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要素是劳力、资源、资本、环境、科技智力资本;资源状况是逐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新型工业化包含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五个方面的要求,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实现五个方面的兼顾和统一。因而,新型工业化是全面统筹资源开发利用的、以信息化带动的、依靠科技创新的、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是一致的。二、按照循环经济原则,构建恩施州生态工业体系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重点包括建设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和绿色服务业体系,其中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1.明确生态工业发展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目标着眼生态工业化建设,恩施州新型工业化应确立四大目标体系: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目标。把生态系统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循环经济认为生态系统建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如狠抓“清江流域环境保护”,加强“鄂西林海”建设,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规划利用水能、风能和硒铁磷等矿产资源、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既是产业开发,更是生态系统建设。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高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以优化整个经济结构为目标。从产业结构分析,“十五”期末,全州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0年的44.1:24.9:31调整为41:23.5:35.5,但二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的组成中相对偏低,并且二产内部本身的结构也有待进一步调整,“十一五”期间全州第一、二、三产业增长目标分别为3%、11.5%、9.5%。从城乡结构看,2005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21.3%,分别低于同期全国43%和全省47.3%,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从劳动力就业状况在三次产业中的构成讲,在二产中所占比重相对偏低,按照成熟工业化阶段的要求必须占到15%以上。从所有制结构看,2005年民营经济总产值占全州总产值的比重为70%以上;其中,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达85%以上。要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提高人均GDP;通过生态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生态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成“小康恩施”。以强化科技教育为目标。尽可能利用高科技,是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共用原则。要加大科教投入,促进科技与经济圆满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合理使用现有科技专业人才,合理引进紧缺人才,科学配置各类人才,从而使人才结构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动态需要;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施科技强州和人才强州战略。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充分提高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生态恩施”。2.重点构建“特色资源开发型”工业体系。为实现生态工业目标,要选择循环经济增长方式,结合州域资源特色,充分发挥水力电力、医药化工、建筑材料和富硒绿色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继续做大做强特色工业。支持卷烟工业适应结构调整,渐近培植烟草产业的替代产业。支持电力工业加快优质电源点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扶持药化工业拓宽市场空间,做大做强中药材及成品药工业,实现稳步发展。培育壮大富硒绿色食品工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引导建材工业科技创新、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科学规划、开发和利用各种矿产资源,建成特色矿产工业基地。科学谋划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构建特色生态资源工业体__【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以信誉求生存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论文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株洲,产业结构优化
“十一五”时期,株洲市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呈现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株洲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50.5∶36.5调整为2009年的10.5∶54.7∶34.8。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生产业实现增加值143.3亿元,年均增长16%,快于GDP增幅2.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4%,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增加值由2005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8亿元,占GDP比重由4%上升到4.7%。2009年工业对株洲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3%,拉动株洲市经济增长7.85个百分点但工业高增长背后的高投入和高消耗,将给株洲经济下一步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在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中国所特有的提法,在国外,现代服务业的提法多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毕业论文题目,美国学者倾向于使用“知识服务产业”来描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其定义为以提供技术知识或专利为主并支援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业,或具有技术背景的服务业。该定义偏重以技术服务为特征的硬知识服务。欧洲学者倾向使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并尝试给予描述性的定义。穆勒等人广义地将其定义为主要为其他公司提供有高知识附加值的服务公司。这种一般性定义难以反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形式和活动的多样性。迈尔斯等人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两大类:面向新技术集中使用者的传统专业服务如促销广告、金融服务、会计和法律服务等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如软件设计和其他计算机相关活动。
虽然目前关于现代服务业的专著、论文和课题日益增多,现代服务的内涵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界定。在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和对服务业的分类中,并没有“现代服务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分类条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界定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涵义和分类,我们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和功能后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的以知识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和随着现代经营理念、社会需求变化,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和升级的新型服务业的总称。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性:高技术性、知识性、高增加值性、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1)基础服务业,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交通等;(2)生产和市场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业,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业,这类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是免费提供或收取最低费用的服务, 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这些现代服务业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它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现代服务业广泛渗透在服务业各主要行业和领域,不断服务着社会,方便着生产、丰富着生活,成为城市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株洲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在该时期,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并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机制,从而强力拉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两型社会建设下,株洲迫切需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是“两型社会”建设和株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是株洲实践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株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没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这是由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与营销、研发、人力资源开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效益的主导因素。另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毕业论文题目,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科学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服务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而且推动和影响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督方式的完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应用,可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仍是株洲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期刊网。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现代服务业来推动和。因此,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的经验,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努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中间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不断挖掘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从而加快株洲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提高株洲城市服务功能的需要
城市发展以产业为支撑,城市伴随着工业化、国际化进程而发展壮大。当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株洲城市经济总量在整个国家、地区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大都市必然产生大服务。株洲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担负着为都市圈内其它城市提供生产服务和发展机会、带动都市圈整合发展的任务,担负着吸引外部经济要素、对外辐射经济功能的窗口和枢纽职能。株洲本身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同样离不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是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由于株洲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偏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资源消耗来看,“十一五”前三年株洲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1.8%,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21%)的64.9%。2008年单位GDP能耗为1.39吨标准煤/万元,绝对量高于全国0.288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省0.165吨标准煤/万元。从污染排放来看,“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5.2%,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4%。至2008年底,这两项指标分别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87.7%和14.8%。目前株洲市重化工化趋势短期难以扭转,现有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下,“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代服务业是消耗资源最小的产业,也是排放污染物最少的产业。从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来看毕业论文题目,与第二产业相比较,现代服务业单位产值能耗很小。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加快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日益短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迫切需要。
(四)是株洲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优势,是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既是株洲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的最现实的选择。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一万元,可以解决7-8个人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中只可以解决一个人就业,在第二产业中可以解决1.7个人就业。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超过第二产业是完成工业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第三产业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就业空间。2004年至2009年末,株洲在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由64.8万人发展到72万人,解决了大批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从2005年起,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其中发展较快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近年来,随着株洲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因高校扩招而延缓至今的就业高峰问题,株洲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立足株洲实际,加快发展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必将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重要帮助。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信息传输业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使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升级。科技、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生产服务业为三次产业提供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教育、物流、金融业为三次产业提供高素质人力、充足的物力和强大的财力,推动产业效率提高。商务服务业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促进产业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加强,都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广东经济[J],2008年第12期
[2]申朴,孔令丞.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株洲市统计局.株洲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tjcn.org/tjgb/201003/6920.html,2010-03-05.
[4]株洲市统计局.“十一五”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综述[EB/OL].
论文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株洲,产业结构优化
“十一五”时期,株洲市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呈现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株洲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50.5∶36.5调整为2009年的10.5∶54.7∶34.8。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生产业实现增加值143.3亿元,年均增长16%,快于GDP增幅2.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4%,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增加值由2005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8亿元,占GDP比重由4%上升到4.7%。2009年工业对株洲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3%,拉动株洲市经济增长7.85个百分点但工业高增长背后的高投入和高消耗,将给株洲经济下一步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在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中国所特有的提法,在国外,现代服务业的提法多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毕业论文题目,美国学者倾向于使用“知识服务产业”来描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其定义为以提供技术知识或专利为主并支援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业,或具有技术背景的服务业。该定义偏重以技术服务为特征的硬知识服务。欧洲学者倾向使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并尝试给予描述性的定义。穆勒等人广义地将其定义为主要为其他公司提供有高知识附加值的服务公司。这种一般性定义难以反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形式和活动的多样性。迈尔斯等人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两大类:面向新技术集中使用者的传统专业服务如促销广告、金融服务、会计和法律服务等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如软件设计和其他计算机相关活动。
虽然目前关于现代服务业的专著、论文和课题日益增多,现代服务的内涵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界定。在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和对服务业的分类中,并没有“现代服务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分类条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界定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涵义和分类,我们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和功能后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的以知识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和随着现代经营理念、社会需求变化,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和升级的新型服务业的总称。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性:高技术性、知识性、高增加值性、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1)基础服务业,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交通等;(2)生产和市场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业,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业,这类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是免费提供或收取最低费用的服务, 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这些现代服务业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它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现代服务业广泛渗透在服务业各主要行业和领域,不断服务着社会,方便着生产、丰富着生活,成为城市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株洲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在该时期,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并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机制,从而强力拉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两型社会建设下,株洲迫切需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是“两型社会”建设和株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是株洲实践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株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没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这是由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与营销、研发、人力资源开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效益的主导因素。另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毕业论文题目,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科学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服务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而且推动和影响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督方式的完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应用,可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仍是株洲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期刊网。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现代服务业来推动和。因此,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的经验,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努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中间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不断挖掘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从而加快株洲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提高株洲城市服务功能的需要
城市发展以产业为支撑,城市伴随着工业化、国际化进程而发展壮大。当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株洲城市经济总量在整个国家、地区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大都市必然产生大服务。株洲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担负着为都市圈内其它城市提供生产服务和发展机会、带动都市圈整合发展的任务,担负着吸引外部经济要素、对外辐射经济功能的窗口和枢纽职能。株洲本身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同样离不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是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由于株洲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偏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资源消耗来看,“十一五”前三年株洲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1.8%,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21%)的64.9%。2008年单位GDP能耗为1.39吨标准煤/万元,绝对量高于全国0.288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省0.165吨标准煤/万元。从污染排放来看,“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5.2%,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4%。至2008年底,这两项指标分别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87.7%和14.8%。目前株洲市重化工化趋势短期难以扭转,现有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下,“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代服务业是消耗资源最小的产业,也是排放污染物最少的产业。从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来看毕业论文题目,与第二产业相比较,现代服务业单位产值能耗很小。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加快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日益短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迫切需要。
(四)是株洲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优势,是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既是株洲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的最现实的选择。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一万元,可以解决7-8个人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中只可以解决一个人就业,在第二产业中可以解决1.7个人就业。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超过第二产业是完成工业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第三产业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就业空间。2004年至2009年末,株洲在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由64.8万人发展到72万人,解决了大批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从2005年起,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其中发展较快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近年来,随着株洲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因高校扩招而延缓至今的就业高峰问题,株洲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立足株洲实际,加快发展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必将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重要帮助。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信息传输业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使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升级。科技、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生产服务业为三次产业提供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教育、物流、金融业为三次产业提供高素质人力、充足的物力和强大的财力,推动产业效率提高。商务服务业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促进产业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加强,都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广东经济[J],2008年第12期
[2]申朴,孔令丞.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株洲市统计局.株洲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tjcn.org/tjgb/201003/6920.html,2010-03-05.
[4]株洲市统计局.“十一五”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综述[EB/OL].
hntj.gov.cn/sxfx/zzfx/201011/t20101122_81596.htm, 201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