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科学研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3:49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科学研究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科学研究论文

第1篇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合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各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比如我在讲“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出示蜗牛4分钟看爬行7米,蜘蛛3分钟行驶5米。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当提出想比较两种动物谁跑的比较快时,自己去找寻答案,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循环小数的问题时,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课本这位“老师”找到答案。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出示课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计算不同图形的菜地的面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我在讲“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设计圆形的牛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篱笆的总长度。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计算、思考得出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四、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数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和对三角形的认识,用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自己以前学过的图形,自己总结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自己总结出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五、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第2篇

[论文摘要]研究潜在课程的本质及其特点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完善我国的课程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研究隐性课程的现实意义

1.扩大课程研究的视野,完善我国的课程体系

潜在课程是一个与显性课程有密切关系又相对独立的领域,其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比显性课程更加具有影响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课程研究领域,尽管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的效果在短期内尚无法精确测量和评估。对潜在课程的深入研究必将扩大我们的课程研究视野,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课程理论体系,更加全面地、深入地认识课程这一概念。

2.顺应时代的发展,丰富课程研究的内容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现代化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等能力,而隐性课程在这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形势的发展促使我们必须重视潜在课程,加强对潜在课程的深入、全面的研究,这将进一步丰富我国课程研究的内容,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3.利于重视学习过程,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

显性课程的实施较偏重于教科书,偏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偏重于对学生的“训练”。仅仅靠这种单向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很难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潜在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逐渐使学生受到环境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对隐性课程的本质和作用的深入研究必将使人们认识其重要性和作用,进而使我们更加重视环境以及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4.有助于人们课程观念的现代化

对潜在课程的认识、研究和宣传,能够促进人们对学校课程的科学理解以及对学校教育各种现象的深入理解,能够促进人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和教育思维模式的科学化,有利于全面贯彻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隐性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1.隐性课程的含义

关于隐性课程的含义,有多种表述方式。尽管人们对隐性课程的看法不尽相同,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并非易事,但其中的共同点还是非常明显的,即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是学校课程表上看不到的课程。隐性课程是非正式的课程,具有隐含性,泛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表,但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2.隐性课程的特点

(1)广泛性。隐性课程泛指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所有学校文化因素的总和。它涉及到学校建筑的样式及色调、各项规章制度、各种人际关系(包括领导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团体及其亚团体、环境卫生甚至学校的一草一木等因素。

(2)潜在性。隐性课程主要是以间接的、潜在的等不明显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机制来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些潜在的课程因素整天与学生相伴,在学生看来似乎是“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一般情况下,学生也很难意识到隐性课程对他们的实际影响,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

(3)持久性。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正因为这些影响是在学生几乎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学生对这种影响就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学生从情感上接受了这些影响,所以这些影响一旦产生就会持久地发挥作用,难以消除。(3)难量化性。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多是精神方面的,属于非理性的,例如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心理适应能力等,这些都是难以量化的,所以我们对隐性课程的影响结果往往采用定性分析。

三、隐性课程的分类及其关系

1.有意识安排的潜在课程

指学校有意识安排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用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要素,这些教育要素体现着教育者或学校的意图。如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校园中某些特殊的布局、各种学生组织及其活动等均属于此类潜在课程。此类潜在课程的目的性是明显的,这在潜在课程的第一层次即意识形态层面上表现最为明显,可以从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甚至教学法的选择上,说明学校是怎样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特定的社会观、哲学观、政治观、价值观等。另外,此类潜在课程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

2.自发形成的潜在课程

泛指除学校有意识地设置的潜在课程外的在学生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教育要素的总和。这类潜在课程并不一定体现学校或教育者的意志,它对学生影响的结果或许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或许不一致,甚至相反。从这个角度讲,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此类潜在课程的明显例子就是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各种小团体。这类团体主要是以共同的爱好、兴趣等为基础产生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比正式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密切,所以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对于这类潜在课程,需要注意的就是尽量使其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3.以上二者之间的关系

以上两类潜在课程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转换的。前者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和国家意志,对后者具有导向作用,会影响后者。当自发的潜在课程的目标与有意识的潜在课程的目标一致的时候,二者实际上就成为一体。在一定条件下,自发的潜在课程会转化为有意识的潜在课程。

四、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1.并存关系。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并非隶属关系,而是各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呈现方式、设计模式以及学习的机理等,是两种独立的课程形态,是两个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

2.相互转换关系。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是一种动态的辨证关系。也就是说,潜在课程并非永远是潜在的,而显性课程也并非总是明显的计划性,二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为了新的社会需要,为了更新教育内容,可能把旧的教育内容下放到生活当中,使其成为潜在课程来影响学生。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或组织,使潜在课程转换为显性课程。

3.互补关系。一个和谐、健康发展的学生既需要显性课程来使他们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还需要潜在课程对他们的滋润。如果只把学生局限于那些看得见的课程,仅学习有限的学科,那就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必须使潜在课程和显性课程紧密联系,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从而使学校教育获得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冯海伦,李宏龙.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J].教育探索,2006,(12).

第3篇

信息多元化提出的新挑战。当前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都多样化了。互联网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多种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迷信、黄色、有害的内容,很难管理、控制和引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用正面的宣传、信息占领阵地,使青少年既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求知的能力,又要学会筛选,学会鉴别,学会吸收,学会抑制。在接受知识信息的同时接受教育。

迎接新挑战,解决新课题,必须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必然要求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实现德、智、体、美各育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教育价值的科学定位,不是定在专业知识上,不是定在具体教育目的上,而是定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上。未来青少年一代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与高尚道德的全面发展的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行是合格的未来一代的重要标志。塑造德才兼备的青少年一代,必须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崇高目的。教育概念首先应当是一个道德观念。传播知识,增强生活及生存能力,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并非全部,教育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如果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可能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欲望没有理想,有青春没有热血,这是十分危险的。

其次,必须把教育的视野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据调查,目前青少年尽管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性思想品质,比如愈来愈鲜明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公平意识,但在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等方面还有欠缺,还有待于完善提高。在现代社会,开发非智力因素尤为重要和突出。一个人成才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往往非智力因素起主导作用。一个人的素质像冰山一样,浮在水面上的是学历、文凭、专业、知识,真正决定成功的是责任感、价值观念、毅力和协作精神。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是对人性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做人处事的道理。因此,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主导作用,致力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特别是要从传统的知识、专业、技能教育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多关注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教育。

第4篇

1. 求同。

(1)求得教师认同:同时异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是休宁县的独创,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模式可找,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摸索。刚开始,许多老师都不能接受,不接受的原因就是怕增加工作量。我们____小学,虽然是超编的学校,但是,和所有超编学校一样,富余的人员基本都是不能够进课堂或者进了课堂上不好课的,而教学骨干还是缺乏的。课题研究,不可能找那些连课堂教学都勉为其难的老师承担,能够做好课题研究任务的恰恰是一线的教学骨干。所以,他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为此,学校召开了专门的动员会,让参加实验的教师吃透“同时异课”的内涵和目的,了解课题的基本操作程序,打消因课题研究增加了工作量的顾虑。学校向试验班级教师承诺,如果真的因课题研究增加了工作量,学校一定会给予相应的补偿。这样一来,在课题研究方面,求得了教师的认同,课题研究也就迈开了第一步。

(2)求得学生认同:同时异课,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原来的班级被打散,在课题研究的时间里,学生会被临时编为不同的班级进行授课,会遇上不同的老师和不同的授课模式,甚至会人为造成给学生分快慢班的迹象。为此,学校又组织专题的学生会议,说明课题的研究,是为了照顾不同学习基础的同学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不会在小学阶段就在学科上产生偏科“跛脚”,不会在小学阶段就掉队。我们告诉学生,班级的设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教师也是动态管理的,所有的学生都会在同一个教学模式中得到不同的感受。这样一来,打消了学生被分成等级的心理,使他们都乐于接受这个崭新的课题带来的崭新的模式。每次到了同时异课那个下午,学生都很愉快,兴致都很高。

(3)求得其他年级教师的认同:同时异课研究的终极目的不是提高某一个年级的教学效果,也不是结题之后就束之高阁的事。同时异课,是要先试验后推广,边实验边推广的。如果其他非实验班级无动于衷,在一旁看热闹,那么,课题实验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因此,我校要求,每一个老师都要加入到课题研究实验中来,人人都动脑筋,想办法。非实验班级的老师必须到试验班级听课,也可以到试验班级上课;非实验班级要把“同时异课”的做法带到自己班级,在小范围内进行一个班的“同时异课”。____小学的校长室里,有一个匾额,上面书写着两个字“浸润”。意图就是,校领导正确的思想必须在全体老师中得到贯彻,这个贯彻不是强制性的,而是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慢慢渗透,最终得到全体老师的认可。我们在“同时异课”研究中,就是采用这种“浸润”,在半年的时间里,使“同时异课”的概念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脑海中。

2. 求异

(1)与领导的意图适当相异:“同时异课”是一个全新的模式,领导提出来了,领导也没有做过,所以,我们对领导的指向是既贯彻,又变通。比如,在教研室第一次课题会议上,领导的建议是实验以班级为单位的,回来以后,我们认为,以班级为单位,没有氛围,老师没有压力和动力,所以,我们选了当时有三个平行班的五年级。又比如,最开始时,领导的建议是,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学科,我们认为,实验是有一个过程的要循序渐进,所以我们采用的是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学科不同的内容。

(2)与一些任务性的课题研究相异:目前,许多学校都在进行课题研究,可是,有些课题研究的程序是不可取的,他们把课题研究当做一种任务来完成,一般都是先立项,再确定人员,做资料,积累资料,到了一定的时间,申请验收。验收组看看资料,听听课,就基本通过了。然后,这个结题的课题就成为历史,新的一个课题又应运而生。可以说,这样的课题研究是在浪费纸张,欺骗自己,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学生参与。我校在“同时异课”研究中,与任务性的课题研究不同的是,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摆在学生一方。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情感态度,关注学生的变化,关注学生的进步,以学生的变化作为下一步实施的依据。我们认为,研究的结果如何不能由验收组说了算,要以学生的进步为评价标准,资料再完美,都没有学生的发展说服力强。

3.求效益

课题研究,也是一项科学实验,和所有的科学实验一样,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有效益。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如果没有效益,那就是白费心血。所以,我校在课题研究时,在全体老师中形成了一种共识:要研究,就要务实,有研究,就要有效果。我们的课题研究,在经历了一年以后,在五年级的学年度结束考试中,效果并不明显,也就是说,试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没有明显区别。于是,不少老师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价值提出了异议,甚至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门分析,结果出来了:我们的研究,虽然没有给这个年级的成绩带来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原来的学科“学困生”身上起作用了,与实验伊始比较,“学困生”人数由原来的30人减少到12人,减少了半数以上。原来双科不合格的学生占全年级的20℅,一年以后,双科不合格的学生比例降到了8℅。原来语文不及格的学生平均分从50分上升到57分,数学不及格学生的平均分从38分上升到49分。这就是效益,这就是课题研究给予我们的回报。为什么没有大面积的提升呢?我们分析的结论是:课题研究是一个反复的曲线的过程,要有较长的时间段作保证,全面提高学科的平均成绩时间大约在六年级学年末(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我们所有参加实验的老师在效果分析之后,又一次达到了共识,大家又恢复了课题实验初期的热情,后来,每一个月的实验下来,老师们发现,课题研究实验的效果像一个个五彩的石头,逐渐浮出了水面。

同时异课,是一个创造性的课题,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个:

1.和所有的课题一样,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同时异课也不例外,它在大面积提高了班级、年级整体水平的同时,对于那些处在班级、年级两个极端的极少数部分学生没有顾及到,同时异课研究时忽略了对极差生和特优

生的个别辅导。2.研究了两年,我们依然没有形成对同时异课的理论性的定义,使它既有点像初中的“分层教学”,又有点像十几年前有个叫黎世法的人提出的异步教学,还没有形成同时异课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3.实验班级老师没有把同时异课贯穿于每一天的教学工作,而是在学校指定的时间里统一进行实验,这样,就使得课题研究成为了一种孤立的活动。

4.学生确实受益了,但是,教师的工作量与非实验班级相比,加大了。因为我们的同时异课班级分为a、b、c三个班,教师轮流上课,光是备课一项,教师就增加了好几个课时的工作量。

既然在试验班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就说明这个课题是有实用价值的,有生命力的。有效的课题,就必须推广。下一步我校的打算是:

1.在上一阶段一个年级实验的基础上,从本学期开始,把试验年级的重点摆在三、四、五这三个年级,使参加实验的学生数占到全员的一半以上;

2.在其他非重点实验年级逐步实施同时异课;

第5篇

一堂好的体育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如何去导入这堂新课,在这一堂课设计的几个环节教师应如何去进行衔接,在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如何去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学生怎样去自主练习、合作练习,学生如何去创新、如何去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如何去处理意想不到的问题,怎样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就是所谓的"备教材、备学生"。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课的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制定好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合理,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不大不小,学生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太低,学生不需要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那么就激发不了生练习的积极性,目标制定太高,学生经过努力也达不到目标,那么就会打击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目标要有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并且要确切,要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相结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行引导,如何去组织学生练习,如何去正确的评价学生,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生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主要过程。

1、准备活动要充分,要有针对性,要为课的内容打好基础,最好在配乐的形式下进行练习,内容要以游戏化与韵律舞蹈相结合,准备活动不但要做好学生的生理准备,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练习难度和要求要适度,增强学生练习的信心,创造和谐地练习气氛与环境,教学方法、练习形式和教学手段要变换,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学内容要游戏化,或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一节课的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学生的活动就是在教师的导演下进行练习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队行调动要少,学生在课堂上要多想多练。

3、教师要做到对学生放的开,收的回,要收缩有余,有些课教师虽然放开了,但放的不够大,学生的练习也是在教师的思维下进行活动,根本体现不了学生的自主,有些课教师放开了,学生练习气氛也活跃了,但教师又很难收回。课前教师要设置好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进行练习,在练习当中通过学生的实践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主性练习。

探究与合作要运用恰当,有些时候教师为了达到合作这一环节,就提示学生进行合作练习,其实在教学中,学生能够自己完成任务的就不必要进行合作,当学生自己完不成的,就一定要进行合作,合作不是一种形式,而要真正为教学服务,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

4、过去的教学方式,统一要求、一刀切,好的同学吃不饱,差的同学吃不了,严重打击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在练习当中必然会存在差异,教师如何去面对这种差异,如何去解决这种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对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投准练习当中,有的学生投的比较远,可以击中目标,这样的学生可以向后退几步,有些学生投不到,可以向前走几步。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这就是教师改变练习方法与要求,注重学生差异,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师生互动。转5、体育课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是通过学生的身体活动,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课改初期,一节课花样百出,课堂气氛活跃,无运动量,无运动技术,学生只是积极的在参加体育活动,这样的体育课怎么能称的上是体育课呢?一节体育课要有学生的身体练习,要有一定的运动量,要有一定的密度,学生的心率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过去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兴趣是手段,技能是目的,课改不但不淡化技能,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发展,并且学生要对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这就是社会适应。

6、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对技术技能掌握情况及时做出的相应的语言指导和激励,是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认定,传统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单纯地进行评价,只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课程改革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方法与要求,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进步幅度、学习态度、情谊表现和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学习评价要通过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发展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和教师评价。教师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进行评价,不能夸大,也不能脱离实际情况或凭空夸大。

三、放松活动

第6篇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确定从教师的课程决策入手,在教师理解课程、教师运作课程和学生经验课程三个层面分析小学英语专家教师与生手教师课程实施的异同并由此提出几点改进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质性方法,深入研究现场,对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具体考察,了解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想法和做法,进而认识课程实施的特征。

质性研究在选定学校参与观察前后历经三个多月的时间,主要采用三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即访谈、观察和查阅文件资料。根据研究目的,事先准备了访谈和观察提纲,以此为线索,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访谈。此外,也深入了解学校的情况,并参加学校和年级组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学校每周的教育研讨课、学区和学校的教育专题讲座、教师会议、年级组的集体备课、英语晚会等活动,还在研究者观察的两个班级实施了一次由研究者自编的小型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英语课程和教师教学的评价情况。查阅文件资料主要包括教师的教案、备课记录、作业和学校日常规章制度等。

本研究的个案学校为向阳小学(化名),研究对象为该校两名英语教师A和B,对象的选择系依据Berliner(1988)对专家教师与生手教师的定义来选取的。(注:Berliner,D.C:TheDevelopmentOfExpertiseinPedagogy.CurriculumInquiry,28(5),1988.)本研究中专家教师A为校长推荐、学校公认的优秀英语教师,也是学生公认的好老师及学校英语科的召集人,曾荣获珠海优秀教师称号,小学高级职称;生手教师为教学二年以内的教师。课程实施的观察是在A、B两位教师任教的六年级(2)班和(4)班进行的,学生情况大致相同,有关资料见下表:

性别职称教学年龄教学年级学生人数

专家教师A女高级十二年六(4)53(男26,女27)

生手教师B女无第一年六(2)53(男25,女28)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遵循质性研究方法和程序,对观察、访谈及文件收集的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小学英语专家教师与生手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表现差异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主要结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师知觉课程层面

1.英语教学观

本研究中,A、B两位教师均认为语言是一种资源,是用以获得知识及与人沟通的工具。因而,语言的学习首要的就是让学生会听、会说,并且培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语言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这两个主体并不是矛盾的,教是为了不教,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扮演协助、提供信息者的角色,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但在面对学校生活及现实压力方面,B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其理想的教学观在实际中遇到一些困惑和挫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

2.教学计划

A教师由于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对学生各阶段应学习的内容也有一个大致的规划蓝图,因而虽然其教学计划没有B教师的详细具体,但她既能依照进度,一步步地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又能视课堂中学生的反应程度及发问的问题,评估学生学习进展的情形,从而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所以其教学计划更具弹性和灵活性。

(二)在教师运作课程层面

1.教学组织过程方面

(1)教学流程

与生手教师B相比,A教师每日必进行的例行事务(如小组竞赛、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有一套规则及程序,学生们也都非常熟悉。因而,当有活动转换时,学生能迅速地达成教师的指令,而很少扰乱上课秩序,或中断课程的进行,因而教学流程比较顺畅、自然。

(2)教学组织形式

在这方面,讲述、板书、问答、讨论是A、B两位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但在讲述的时间、内容和效果上,A教师讲述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其内容条理清晰,富有组织性和逻辑性;而教师B的讲述时间则略显过长,且缺乏有效的组织,因而讲述比较混乱。在板书的设计上,A教师的板书布局合理,主板书和辅助板书分配恰当,使得教学内容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在问答的技巧上,A、B两位教师都会在课堂上大量使用问答,但在运用的时机、方式和次数上,A教师则较多、较灵活、较多元化。在小组讨论上,A教师的讨论时间比较充足,其分组形式和组织安排也比B教师灵活、多样。

2.了解教学对象方面

相比B教师,A教师能积极地寻求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并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态度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A教师还灵活地掌握学生注意力的时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传球问答、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3.班级管理方面

在班级情境中,教学和管理是教师必须同时完成的两项任务。研究发现生手教师由于在掌握学生学习上经验不足,因而不能恰当地处理好管理和教学的关系,往往会花比较多的时间用在常规管理上。而专家教师A则通过建立明确的常规,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教师的期望及教师所要进行的活动,因而教学能有效地进行。

(三)在学生经验课程层面

1.在考试成绩方面

通过三次考试成绩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专家教师A所带的六(4)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生手教师B所带的六(2)班。另外,两个班的学生在注重考察记忆方面的客观题的回答上差距不大,但在注重考察学生的组织、理解、创新能力方面的主观题方面,六(4)班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六(2)班。

2.在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及课堂观察纪录,我们可以看到专家教师A所带的六(4)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生手教师B所带的六(2)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六(4)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高于六(2)班,其使用英语的机会和信心也逐步增强。而在学习方式的比较上,由于A教师的放手与信任,六(4)班的学生倾向于主动式的学习方式,他们能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及过去所学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而六(2)班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是被动的,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旧知识相脱节。

3.在课堂气氛和师生交往方面

A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特点采取游戏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六(4)班的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而B教师的教学具有明显的教师中心倾向,又加上教学管理经验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易放难收,既影响了教学进度,学生们对其也不满意。

三、几点建议

本研究对象虽然只有两名教师,但我们可以从这个个案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中,比较深入地认识小学英语专家教师与生手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差异,并从研究得出的结论中思考与小学英语课程实施有关的问题,对当前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促进生手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立足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多方位的智能开发转变,是英语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为此就要优化教育教学观,优化教案和教学

过程,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二)加强职后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A教师教学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其认真学习与敬业乐业,对学生不断付出关爱,让学生能感受并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导。因而,作为一名英语生手教师应不断充实有关语言教学与学习的理论性学科教学知识,并配合学生的需求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选择合适的方式,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当中。在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以及使教学流程流畅,英语教师应借助多种渠道,深入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特质,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

(三)增加生手教师班级管理方面的训练

本研究中发现,生手教师由于对实际教学情境的处理能力经验不足,所以对自己的教学也较没有信心,尤其在教学管理方面有比较大的挫折感。学科专业训练固然重要,但若生手教师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更可以辅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为生手教师提供更多的实际班级管理方面的训练,例如:练习如何检查、指派学生的家庭作业,检核学生的出勤率,学习如何订立教室常规,以及练习当学生违反常规时,如何确实执行这些规定等,以保证更顺利地进行教学。

(四)改革师资培训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本研究中的生手教师,虽然在大学所受的教育已很扎实,但在踏入教学行列时,却发现学校所学的仍难以应付眼前的挑战。鉴于此,研究者认为师资培训课程应该理论与实际并重,并让资深教师带领实习生,帮助实习生了解应如何进行实际教学与管理班级,使他们有能力面对不同年级与班级的挑战。良好的实习经验能够深刻影响未来准教师们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帮助他们的专业成长,使生手教师在实际教学现场中,能尽快地适应教学情境变化,发挥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五)建立完整的教学督导制度,促进生手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7篇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囿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顺逆说”、“转换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1顺逆说

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1.2转换说

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1.3辩论说

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的道理。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学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径,才能计算圆面积”的道理。

2多向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为了排除学生这种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2.1一题多问

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象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

2.2一题多解

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

例如“某村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计划的2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首先老师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在学生没有学习工程问题时,解法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种上:①(150-150×20%)÷(150×20%÷3)=12(天);②150÷(150×20%÷3)-3=12(天);③150×(1-20%)÷(150×20%÷3)=12(天)。针对这些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点,总结出“三种方法中都运用了全程150米”这一条件的共性。针对这一共性,老师可打破思维定势,启迪学生的新思维:“假如把150米当作一条路(用1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解答?”这一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如下解法:④3×[(1-20%)÷20%]=12(天);⑤1÷(20%÷3)-3=12(天);⑥3÷20%-3=12(天)。

综上六种解法,显然后三种解法(尤其是解法⑥),列式简洁,想象丰富,充分可以显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3一题多变

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例如:“某商厦共有6层,每两层间的板梯长5米,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少米?”往往由于“每两层5米”和“6层”与学生的解题动机发生共鸣,忽视了“6层只有5段间距”这一特点,而容易得出“5×6”的错解。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

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型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3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方法有:

3.1联系生活实际对比

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有些教师讲到应用题,便说应用题怎样重要,如何难学,上课要认真呀。说到计算题,又说怎样容易出错,计算时要怎样细心,否则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实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3.2联系正误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解题的错误,往往错在认识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肤浅上,用给出正确答案(或算式)和错误答案(或算式)的对比如正误分析对比、正误解法对比等,都有利于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通常的选择题就是很好的训练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