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2:29
序论:在您撰写学校党建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破除“大学文化建设是软实力建设、不必刻意重视的”认识误区在很多人心目中,大学文化是软实力,更多时候是隐性的;大学文化的育人效果一般不会立竿见影,而且用来衡量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指标和体系一般都很难量化,因此大学文化建设不被人们所重视,有时被忽略,甚至认为大学文化建设可有可无。在高校内部,大学文化建设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如在资金投入等方面,文化建设的投入总是要给其他方面的建设让路。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视文化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单独召开研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会议。大学文化是一国文化的晴雨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破除“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不必着力建设”的认识误区很多人认为,大学文化的形成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不需要进行规划和建设。这明显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学文化建设其实与经济建设一样,都需要规划,都需要进行顶层设计,都需要不断建设和发展,都有发展的规律可循。因此我们要按照大学文化的发展规律主动进行建设,制定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确定不同时期的建设目标。
(三)破除“大学文化建设是校领导或某一部门的事,与大多数人无关”的认识误区文化是没有边界的,是属于每个人的。大学里的每个人,甚至一草一木都是文化的存在符号。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所有师生员工、部门的共同责任,绝不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事或只是某一部门的事。文化建设关乎每一位师生员工,关乎学校的未来。要通过开展党建工作使大学中真正形成人人关心文化建设、人人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以党建工作促进大学文化建设
(一)完善组织机构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伴随大学发展始终的工程,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高校应成立大学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等专门负责大学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机构负责人应由校党委的领导担任,委员可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任。完善的组织机构既能对文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又能有效解决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进文化建设的具体落实,保证文化建设的持续性。
(二)凝练精神文化大学文化是深层文化,是大学的核心与灵魂。大学文化建设要以践行校训为目标,以提升人的思想文化素养为重点,传承弘扬学校精神,将学校建设成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弘扬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其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核,是经过长期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积淀下来的大学精神特质,在广大师生员工中具有高度的认同感。高校党建工作要始终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凝练提升学校的精神文化,明确办学理念。
(三)打造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表层文化,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品位高、特色鲜明的物质文化不仅能提升学校的形象,更能为师生员工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高校中,打造物质文化的重点是进行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学校人文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学校的文化特征,要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内涵,以其熏陶广大师生的思想观念,影响广大师生的行为方式。高校应充分依据自身的自然环境特点、区位优势、办学特色等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二是要加强文化载体建设。要充分发挥校园网、报刊、杂志、广播、新闻中心等校内媒体的宣传作用,倡导大学精神,宣扬大学理念;要充分发挥校史馆、档案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的育人功能,搭建新的文化载体,让广大师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如某高校在校园建立“生命之光”红色教育基地,以“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育”三位一体的红色育人模式开展活动,实现了红色文化在大学校园内的时时可见、可感、可学,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能量的熏陶、引导。这是高校党建创新文化载体的好做法。
(四)规范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中的中层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是一所高校进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依法治校的本质要求。大学要着力建设科学民主、公平公正、与时俱进的新型制度文化。制度文化要彰显现代大学的办学思维、治学理念和办学规范。一所大学要做到依法治校、依规治学、依章办事,形成规范有序、公平正义、运行高效、生动和谐的良好制度文化氛围,为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因此,一所大学应该有大学章程,有自己的文化建设规划等相关制度。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要依靠制度进行外化,制度反过来又能营造和培育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机制保障。文化蕴藏于管理之中,而制度是有形的管理。制度文化既具有规范约束功能,又具有教化引导功能。高校党建工作在促进大学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思想提升和行为规范中的育人功能,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形成依法办事、按规章处理问题的制度意识,使制度文化成为大学发展的保障和动力。
一、中职学校档案建设现状
中职学校档案一般采用纸质材料进行记录,由于所要记录的信息量比较大,所以记录时间长,耗费大量的纸张,占用的人力较多。而且在记录之后不易更改,操作难度大,纸质档案进行传输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档案的错乱与丢失。档案的保存与整理也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由于档案基数大不利于移动和整理,储存也会占用较大的地方,保存也需要注意很多的储存方面的问题,比如潮湿问题,档案转运的过程中容易造成丢失。档案储存时间较长的话容易造成纸质的氧化,造成档案的损坏。现代中职档案关系着学校教职工的方方面面,学校档案的缺失会影响学生的求学与教职工的教学评优。现代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依旧比较落后,因此需要引起学校管理人员的注意,引进新型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改变现代中职学校管理档案的问题。现代中职院校有一些已经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效果显著有效,值得在大多数的中职院校中进行推广。应当改变现代落后的技术,积极地改变现状,改变现代中职学校建设中的缺陷,为创建现代化信息化的中职院校努力地进行改变着。
二、学校档案管理
学校档案管理目前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对档案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以及进行利用,各个环节的繁杂劳动影响着档案管理。因为现在的档案材质主要是纸质和实物,不利于进行查找和管理,影响着学校档案管理。由于现在档案管理过程比较复杂,所以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型人才比较难以寻找。再就是由于现代学校档案管理长期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所以依旧采用从前的档案管理方式,从前落后的思想没有改变,不会进行改革和创新,制约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学校档案问题制约着学校发展进程,由于学校档案管理的问题造成学校管理出现了各种状况,信息查询的不及时,造成纰漏。严谨的学校档案管理也是对学校学生的负责,因为当学生升学时需要查出自己的档案时,不再像曾经那样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查找,管理信息化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搜集出的档案也比较完善和准确,不会因为档案的缺失而影响学生的升学问题。而且当遇到需要查询大量学生的档案问题时也会比较便捷,不会造成档案的混乱丢失。
三、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信息化具有信息储存无纸化,信息传输便捷性,操作方式简单化和储存信息庞大化的特点。有利于改变曾经采用纸质档案材料的现状,档案可以进行数字化,储存占用的地方小,有利于节省空间。由于信息传输的便捷性,有利于信息的传输与互动,学生的升学和毕业的信息的传输快速便捷,这样就不会给学生造成恶劣影响。使用现代化设施进行整理和储存操作简单易行对于整理人员的要求也不会太高。只需要对从前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进行操作,节省了人力、财力、物力。现代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中职档案管理的便捷性,因此学校应当积极采用建立档案管理信息建设的制度,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确保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顺利的推进。还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档案信息化工作规范化操作,使工作变得规范化。学校还应当落实学校档案信息化的设施设备,加快学校档案信息化的进程,使学校纸质储存的现状不断地进行改变。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确保档案信息不再流失。建立校园局域网,有利于学校档案资源的传输与利用,使学校档案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建立数据库使学校档案进行数字化储存,不断对数据进行整理细化,防止信息的缺失。虽然信息化操作相对于从前的纸质档案的整理与操作来说变得简单易行易于操作,但是依旧需要进行简单的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过去费事费力的事情变得简单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中职学院管理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更好地服务师生,提高学校的工作水平。
作者:赵吉鹏 单位:甘南藏族自治州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唐柳雁.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科学咨询,2014,(16).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档案
个人诚信档案是每个公民在社会活动中是否诚信的真实记录,是公民个人是否诚实守信的真实凭据。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是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是未来国家生存发展的主力军,理应具备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但是,目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并不十分乐观,无论是在招生人学还是进校求学以及最后的求职、就业等各个阶段都存在着种种欺诈失信行为,令人不禁扼腕痛惜。这不仅站污了大学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也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对此,本文就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手段。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国信用记录虽然刚刚起步,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信用意识会逐步增强。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将有助于督促学生重视信用,自觉地维护自己良好的信用,意识到诚信是一一笔无形的资产,这笔资产无论对于将来出国深造,还是在国内发展都至关重要。可以说,诚信档案是大学生的第二张身份证,是大学生步人社会的通行证,也是关系大学生未来前途的公证书,它警示大学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关注自己的诚信形象,切莫为贪图一时的蝇头小利而断送自己的大好前程。川建立诚信档案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的“终极产品”—毕业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讲信用、负责任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建立诚信档案是信息时代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客观需要。目前社会上大量假文凭、假证书、虚假求职简历的出现,使得用人单位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调查真伪,担负起打假的重任。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量信息以动态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对学生的在校行为作出信用评分,出具个人信用评估报告,使大学生在毕业时,除了成绩单和各种资格证书外,信用档案的内容将作为用人单位的主要参考资料,让毕业生带着个人信用档案踏上求职之路。从而将学生的信用记录延伸到了社会。对个人来说,有了一张良好的信用记录就等于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竟争市场上多了一份举足轻重的竟争优势;对用人单位而言,也就等于有了一份清晰可信的关于应聘者品质的鉴定。
第三,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为了使大学生能按时偿还贷款,各高校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但实际效果都不理想,而且做起来又缺乏依据,显得底气不足。要彻底解决这一间题,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不失为上策。通过这一举措把学生的贷款情况与个人档案一并输人微机,将学生步人社会之前的第一张信誉卡公布于众,让他们接受社会的监督。这样不仅能使银行及时了解学生学籍变动情况和毕业后的去向,而且方便了银行与学生的准确、快速联系。同时,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将有助于督促学生重视信用,自觉维护自己的良好信用,以及时还贷为荣、恶意拖欠为耻,在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归还贷款。这样就能较好地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有利于助学贷款的继续开展。
第四,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人是组成社会的单个细胞,没有个人的诚信,也就谈不上整个社会的诚信,个人信用度之和反映了全社会的信用度。对一个人而言,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不讲信用,无异于自杀,害人害社会,最终害的还是自己。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言,信用环境是衡量其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经济发展之本。综观历史,横看世界,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人能够长久立足;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也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国家能够兴旺发达。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已越来越意识到信用问题的重要,对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只有少数地区建立了个人信用体系。而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推动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也会对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助学贷款工作。
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构想
个人档案是档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当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逐步建立健全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制度。就目前而言,刚人校园的绝大多数学生,无论是在金融信贷、投资保险方面,还是在奖励、惩罚等方面几乎是空白。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可以为他们今后完善自己的个人信用档案奠定基础。为此,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要将人事档案作为个人诚信档案的载体。在我国,无论国家干部还是普通工人,都有一个与其一生相伴随的人事档案,大学生也是如此。在他进人大学校门以前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人事档案,随着时光的流逝,档案的内容也在一点一点地充实。在人事档案的工资之后再加上一项个人信用的内容,这样既符合中国国情,实行起来也比较容易。因为几十年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形成了一种共识,只要涉及、了解并证实有关个人履历等方面的情况,都习惯查阅相关人的个人人事档案,因为它记录着个人在社会主体活动中的原始情况。档案的原始性和凭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在人事档案中增加个人信用档案的内容,是对人事档案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人生刚刚掀开精彩的第一页,最绚丽的蓝图要靠自己去描绘,个人的信用也是如此。
第二,要合理规划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凡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证明主体信用的材料都应视为诚信档案。而对于一名大学生或刚人学就需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来说,他的诚信档案还是一片空白,需要在未来的岁月中自己去书写,因此应从这一时刻开始,就着手收集能反映大学生诚实守信的资料.具体内容应包括:(1)个人的基本资料。即大学生姓名、年龄、户籍所在地、家庭情况、所在院’校、学习专业、特长、学籍变动、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等基本信息。(2)个人信用资料。即大学生与银行签定的国家助学贷款合同和申请续贷合同、离校后与银行联系还贷情况、学杂费的交纳情况、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以及学校对学生作出的信用评分和权威部门出具的个人信用报告等。(3)个人毕业资料。即大学生毕业与否、就业情况、就业单位、联系方式,以及毕业后继续深造的院校名称和所学专业等信息。
一、当前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将理论和实际、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应用知识能力,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等。无疑,时代的发展也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范围和途径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作为农林院校,要培养人才、服务“三农”,作为重要培养环节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深入农村基层,学生必须面对农民群众。要评价“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好坏,不能光看表面上在农村开辟了多少新基地,更应该看巩固了多少老基地;不能看表面上的红红火火,需要看当地政府群众与学生的感情,看社会实践活动在农村潜移默化的无形影响和涉及长远做出潜在贡献的大小。同时,广大青年学生在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耳濡目染,通过群众的言行和基层工作者的身教,使其在思想上真正贴近了基层群众,认识到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才是农林院校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所在,激发了学生学农、爱农、献身农业的热情。但是当前大多农林高校也同其他院校一样追求主题上新颖和形式上高雅,且内容上贪大求全,使得社会实践下乡活动“雨过地皮湿”。首先,当前高校在社会实践评价方式上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高校对社会实践的考核内容大多有新建立的基地数,活动内容形式是否新颖全面等,却不看基地欢迎不欢迎、群众答应不答应、学生乐意不乐意、效果明显不明显。此外,社会实践对学生考核评价方面也经常变化,甚至没有一个让学生心服口服的标准。无论学生的实践表现如何,学生的成绩几乎差距不大或一样,很多有实践欲望的学生并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实质性的支持和鼓励,这也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直接造成学生失去了对社会实践积极探索的热情和动力。其次,目前部分青年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社会实践能力相对弱,甚至对社会实践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下不去、呆不住”,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也有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在社会实践中急于收获,想立见实效。也有不少大学生的实践是源于新鲜感,存在下去之前准备好好干,下去一干松一半,“下得去、呆不住”的现象,这都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率越来越小、实践的持久性越来越差。再次,由于机制、体制的不完善,还存在地方政府被动接受、学生被迫参加、学校中间尴尬局面。部分地方政府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将其理解为是学生镀金、旅游、走过场的表面现象,不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素质提高有帮助,加之协调费时费力,不愿接待。同时高校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上投入仍然不足,也没有完全开设社会实践的相关课程,部分高校甚至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上都难以满足自身活动需求,加之社会实践工作一般都是以中央部委文件为指导,具有很强的趋同性,致使活动主题过于统一,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存在着针对性和实效性差的问题。
二、近年来内蒙古农业大学在社会实践工作上取得的成绩
内蒙古农业大学高度重视“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农林院校专业优势,深入农村、牧区,先后组织开展了“农大学子情系三农,科学共建和谐家园”等主题突出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来参与实践的教师和博士生达453人次,本科生达65000余人次,覆盖率98%。100余个社会实践基地覆盖自治区各个盟、市旗县。学校连续十余年获得全国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地处黄土高原的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是有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国贫县。从1994年开始,原内蒙古农牧学院水利系的师生在自治区劳动模范——曾获国家和自治区70项奖励的学校特聘校外辅导员、社会实践领路人武汉鼎同志的带领下,每年都认真筹备、精心组织学生深入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涵盖了形势政策宣讲、农业实用科技推广、“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等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年来足迹遍布了清水河县暖水湾村、大阳坪、老牛坡、后大井、四道坪、口子上等地,使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也走出了一条“苦苦甜甜的清水河之路”。一是在科技支农方面。20年来内蒙古农业大学联系专家、教授进行科技服务累计50余人次,举办青贮窖设计、水窖的防渗设计、旱井集雨灌溉设计、坡改梯田设计、家畜饲养、马铃薯病害防治等科技讲座及专题录像30余场,并且协助实践基地组建了科技实用技术推广协会和种植养殖协会,使实践基地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在支教扫盲方面。学校针对当地师资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每年为实践基地的中小学生开展美术、音乐、舞蹈、手工等素质教育活动,并为当地中小学生累计辅导课时1000余学时。同时在实践基地建立科技图书室,累计捐赠各类图书资料2000余册。20年前当地无一名大学生,通过长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感染和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累计有一百余名学生考取了区内外高校。三是在“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方面。20年来学校老师、学生共同组织策划,与当地老百姓一起唱自己的曲,听自己的调,共为实践文艺汇演30余场,观众累计20000人次。同时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在实践基地开展了科技示范户、遵纪守法户、带头致富户、尊老爱幼户的评比活动,帮助农民提高了文化素质,转变了思想观念,促进了当地的生产发展和乡村文明建设。20年来,学校赴清水河社会实践投入资金十余万元,向实践基地捐赠电脑一台、学习桌椅20套,累计向实践基地捐赠衣物12000余件,救济贫困户、残疾人员、慰问孤寡老人、走访老党员等共计300余人次。为了解决大阳坪村广大村民的饮水问题,十多年前,我校吕品光等实践队员向时任自治区农业厅厅长付守正同志写信积极争取,并经多方努力,终于使大阳坪村村民解决了吃水问题。
三、内蒙古农业大学赴清水河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做法
近年来,内蒙古农业大学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践行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渠道,按照自治区“8337”战略发展思路,结合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实施“千名大学生走入百村行动”,开102展社会实践工作。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紧扣一个主题显特色,二是实现两个目标有收获,三是加强三项教育受感动,四是坚持四个原则抓落实,五是遵照五个要求按计划,六是实践六项内容做贡献。
(一)紧扣一个主题显特色学校每年紧扣社会实践主题,在总结过去多年来在清水河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将开展富有学校特色和地方实际需要的实践活动。并切实让活动成为支农、兴农的重要渠道,成为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的重要途径,成为锻炼学生能力、增强使命感的良好平台,力争使每年的实践活动都能发扬好传统,紧紧扣住新主题,不断挖掘新内容,努力彰显新特色。
(二)实现两个目标有收获一是变口号为实际行动。为使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学校每年通过宣传和培训,让学校提出的关于社会实践原则、要求和内容在学生中入脑入心,成为学生发自内心要实现的目标。二是变“送”文化下乡为“种”文化下乡。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基层文化需求。为此,每年借社会实践这一良好载体,通过开展调研、宣讲、文艺、体育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师生和当地群众共同参与,深入挖掘当地乡土文化的活跃因子,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让老百姓唱自己的曲,听自己的调,做文化的主角,不断影响和带动当地农村文化的发展。
(三)加强“三项教育”受感动一是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受感动。通过自主设计、团队指导推动、学院考核支持。让实践活动与时代主题结合、与专业特点结合、与地方实际结合、与就业准备结合,切实让实践活动把锻炼人、教育人、引导人和鼓舞人统一起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受感动。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在清水河乡村艰苦环境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起到促进学生深刻了解民情、感受农情、培养品格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受感动。通过“红色之旅”参观清水河老牛坡呼和浩特市建国前第一个党支部,通过宣讲活动把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落实到村,把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传达给村民等一系列切身实践感受,将队员思想提升到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一层面上来。
(四)坚持四个原则抓落实一是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管理严。社会实践直属队队长每年都由学院团委书记担任,是活动的第一负责人。制定安全措施,并将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情况量化打分,作为学生评优以及发展入党等的重要条件,加大对队员的考核力度。二是坚持特色挖掘的原则,准备严。每年在实践前期,实践基地都要与学校讨论活动中的有关需求、特色及困难。学校也按需设置,选拔不同省市的学生组团以加强交流,实施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测量规划地形图等工作。突出亮点,彰显特色,不断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三是坚持专业指导的原则,技术严。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有三名以上专业教师和农田水利工程、水资源工程、土木工程、测量工程、动物医学、林学等跨学院跨专业的20名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组成直属队,加强指导、解决难题,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科技含量和服务层次。四是坚持宣传报道的原则,导向严。为加强直属队实践活动的宣传报道,学院成立社会实践宣传报道组,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及时报道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五)落实社会实践五项要求有计划一是落实组织机构,有计划。学校要求成立院级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机构,成员有明确的组织责任,并将每个直属队分为组织组、宣传组、文体组、联络组、调研组、保障组等六个小组,按需设置、统筹安排、责任明确。二是落实实践方案,有计划。直属队加强调研,掌握基层需求,并按照需求设计和实施实践方案。在活动中,要求实践队员要设计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等“十个一”体会方案,同时灵活掌握,根据基层需求,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为群众带去实惠。三是落实基地建设,有计划。每次社会实践活动直属队都将有计划地对清水河原有的大阳坪、四道坪、后大井、老牛坡等实践基地进行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不断加大社会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覆盖面,不断加深当地及沿途一带政府、群众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努力将这些社会实践基地变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科研推广基地、就业创业基地。灵活掌握,不断丰富它的建设内涵。四是落实文化建设,有计划。在学校深入开展“精彩四年,成就一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直属队通过逐步对多个实践基地的开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力平台,学生可以灵活安排,将社会实践和彩色假日、见习就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五是落实工作推进,有计划。学校已明确将社会实践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为此学院逐步完善机制,加强对直属队员的前期培训,帮助学生在思想上、专业上、身体上做好准备。在实践中,充分掌握队员个性特点,发挥各自优势。要求根据不同分工、不同认识,结合时代特点、时事热点,写出不同的调查报告、实践心得和活动日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论,掌握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学会对不健康心理进行调适与矫治,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体、智能、情感、意志、个性、行为等发展到更佳状态所进行的全部实践活动。
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形成纵横交错,多方位、立体化的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旨在全方位、多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优良的心理素质,以此带动全面素质的提高。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表征
有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被抽样调查的13.1万大学生,有心理疾病者高达21.13%。有位调研者曾经调查了北京20所高校,结果也表明,本科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6%;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6%。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诱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其一,环境应激。生活环境、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同学之间交往的语言隔阂、生活习惯的不同等,对多数学生首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以及其他的亲人、朋友的大学新生构成了挑战,这些变化意味着大学新生将开始独立生活,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动手解决学习、生活以及交际等众多问题。如果不能适应这种环境应激,容易造成有些大学生出现烦躁、焦虑情绪,甚至可能出现擅自离校的冲动行为。在我所带的班级中就有这么一位学生,因家庭矛盾难以解决,导致心情烦躁,行为也异常起来,继而发生与同寝室的同学发生矛盾。在这双重矛盾的驱使下,擅自离校达一个星期之久。其二,与自我有关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理想自我”与现实的矛盾。大学生作为同辈人中的佼佼者,青年人所独有的理想特征,决定了很多大学生步入大学殿堂后即开始设计自我完美的未来。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客观因素会阻碍“理想自我”的实现,可能造成部分大学生企图逃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甚至出现过激行为攻击社会,部分学生因此而消极颓废、苦闷、不求上进、沉溺于玩乐放纵,甚至有自杀企图等心理健康问题。在我的学生中,也有这样的人,中学期间学习非常优秀,本想到大学来继续中学的辉煌,但到了大学之后由于优秀的学生非常多,自己显得很普通了。于是在几次失败之后,就表现出另一番景象:经常不上课,也不按时完成老师的作业,曾一度消极颓废了一段时间。在我的关注下,改变了她的心态。其三,在人际交往中的有障碍。在大学阶段中,大学生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尝试应酬性人际交往,在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的同时,当自己的交往成功或失败时,经常作出极端性定性评估。部分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孤僻的困境,由此产生了心理问题。其四,与性有关的困扰。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大学生的性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健康的性观念和性意识不仅会造成其心理问题,对两往上往往有不健康的目的,当目的不能达到时,常表现出怪异的行为特征,比如同性恋、露阴癖、恋物癖、窥阴癖、易等。及时是正常交往,当恋爱双方发生变故时,也会导致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此外,对重大丧失的不适应等,也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需要面对很多新的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是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很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还存在一系列偏差和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3.1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和重视不够
虽然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很多高校仍然存在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认识不清、重视不足的问题。在高校中仍然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将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视为思想道德问题。并且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不到位,使得广大师生对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概念的认识存在着误解,导致大家忌讳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很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投入专项资金严重不足,心理健康中心建设不完善,设施配备不健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效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
3.2专职工作人员缺乏
目前很多高校仍然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缺乏的现象,整个学校几千学生的教育工作只有一位老师负责,有些学校由德育教师、政工干部、医务人员等兼职担任,缺乏专业性,必将影响工作效果。心理咨询工作很容易受到咨询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还应加强对专职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咨询技术,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专业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3.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动态开放性
目前几乎全部高校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或必修课,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健康成长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但是仍有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及力度不够,只有少数学生能从中受益。一些学校按照学科知识体系预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了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预设的目标、内容进行操作,违反了心理健康教育开放性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对目标的灵活变通,造成教学缺乏针对性,脱离学生实际。课程内容大多按照课本进行传统的备课,表现为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没有针对学生不同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性不强。课程实施方面,多采用专业学科式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不能吸引学生兴趣,降低了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它既有学科课程的性质,也有活动课程的性质。它关注的主要不是学生认知范畴的问题,而是通过认知实现各种心理机能的完善。
4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严重的还会使他们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为此,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社会和时展的需要。
5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21世纪的中国将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在新世纪里又将会以何种精神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历史的责任,时代的重托,人民的希望都毫无选择地要求这一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磨砺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身心。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尤其重要的。可重点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5.1合理的定位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方法上和技术上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只有领导的注重,才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真正的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实现其价值之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符合“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发展,根据学生心理的特点和需求,积极的开展工作,面向全体学生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避免只关注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现象。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上要优化,将教育摆在首位,关心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高校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遵循科学的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5.2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预防,从补救性为主转变为发展性为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站在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的高度上,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学生的心理治疗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解决“个性化”问题,也要解决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确立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服务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发展性心理教育模式,发展性教育并不排斥矫正性的服务,而是把矫正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同时应加强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的教育,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环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开发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能量应该成为重中之重。
5.3高校辅导员要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技能要求很强的工作,作为在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在知识结构上要懂得一些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只有自己接受了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才能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上的心理医生是有区别的,因为辅导员所要工作的对象不是不可知的,而是确定的,是自己经常接触的大学生。这就为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提供了前提,为此,要求我们要积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使得我们的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除此之外,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品质对大学生是最好的影响,要以身垂范,以收润物无声之效。因此,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的心理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感,要追求心理美,要本着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学生,每天我们要保持好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以此来影响身边每一个大学生。
5.4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正式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使之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切实了解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中心,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此应着重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根据大学生在校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介绍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他们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例如:新生入学时期的焦虑、烦躁、彷徨、失落心理;在校中期可能产生的挫折心理;毕业前期的忧虑、不安心理等等。第二,教学课程设置的适应性。根据各个院校的特点,课程设置应突出“特色”,即与教育类型相一致,与大学生心理内容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优化心理素质。第三,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的结合,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的结合,教师教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的结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吸引学生兴趣。
1“学习型组织”理论
我国作为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虽然经历了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封建王朝,但这并未影响组织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从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孙子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的论断,到建国以后被广泛宣传的集体主义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思想,直至现在悄然兴起的“儒家管理思潮”,都为我们进行组织研究打下了文化理论基础。而作为知识体的组织本身,在社会进步大潮的推动下,它必须不断地吸收各类知识,使其转化产生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知识。可见,组织处理知识的能力决定了该组织的竞争实力,由此,“学习型组织”概念应运而生。学习型组织是现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其组织成员不断突破自己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不断一起学习共同学习的方式。该说法最早见于西方学者赫钦斯出版的《学习社会》一书,上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明确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目标。直至1990年,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推出了他的著名著作《第五项修炼》,率先系统地阐述如何掌握进行学习的客观规律,进而推广到怎样将学习融于一个团队、一个群体,形成“学习型组织”。此书问世以来,引起我国企业界和管理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一些著名学者对此广泛加以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著述了一系列论著,如《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与评估》等。
王维的《学习型组织之路》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组织成员不断学习而达到改革组织本身的组织。书中介绍了构成学习型组织的六大要素:拥有终生学习的理论和机制;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形成学习共享和互动的组织氛围;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工作学习化,使成员活出生命意义;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同时,该书也阐述了学习型组织所具有的特征:开放性,要求组织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组织;民主性,组织为每一个成员创造、提供民主的、平等的、双向沟通的良好氛围;人本性,组织充分尊重个人的人格、名誉和自由;学习性,组织使用各种手段从外部资源中学习;创新性,组织允许探索的学习,鼓励组织成员之间共享信息和智慧;能动性,组织争取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成员的能动性;多元性,在组织学习的多元化和学习方式方法的现代化等方面得以充分体现;终生性,要求组织成员活到老、学到老;计划性,组织成员能够根据组织的愿景和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的计划;智力的资源性,人力资源即智力资源在其中占据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
2高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学习型组织”理念与以往的教育理念相比,更注重以整体的、活动的人作为教育对象,以人的教育发展和受教育者需求的满足为出发点和目的,以激发人的创造力、提高人的竞争力为目标。学校是以学习为主要活动,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组织机构。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院校只有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保持竞争的优势。因此,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下,在我国高等院校创建学习型组织显得尤为迫切。
2.1构建高等院校的学习型组织,首先要明确目标,从而建立形成共同愿景。教师对学校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使制定的愿景成为全校职工共同的追求,这既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也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征。当教职员工真正在内心深处形成共同愿景时,该愿景目标会增强机体的凝聚力,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尽而激发全体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热情。
2.2要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积极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传统的组织结构是等级分明的科层制,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高校的这种管理体制将不得不向扁平化、柔性化发展,这对于树立团队意识、创立团队学习机制是十分有利的。
2.3要完善信息设施建设,营造知识共享的高校组织文化,构建现代化校园。实现共享文化是学习型组织的要求,每位组织成员都应有“贡献知识和与人分享知识是一种自然行为”的理念,高等院校的教职员工更应顺利接收知识共享的理念,积极营造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摒弃传统竞争观念,将个人创新和团队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新力。同时,也要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共享,通过知识网络的建设实现人和信息技术的充分结合,为人们的学习创造条件,提高知识创新和运用的能力。另外,信息基础的建设也是高校实施知识管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条件。高等院校可通过建设多媒体网络平台作为沟通组织内部各个部门的桥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利而有效的信息。
2.4完善教师评价体制与激励机制。外在约束是基础,内在激励是升华,教师的发展在学习型组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型组织应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激励”的理念,积极完善教师评价体制,激励广大教职工在工作中不断创新进取,实现自我超越,这样才能构建拥有共同愿景的学习型高校。
3“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启示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从理论角度来讲它适用于高校组织,但将其应用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很有必要对其加以“加工改造”。同时,组织结构从科层制向扁平化转化,还需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探索。
人本建设方面,受大环境影响,高校过分关注人才吸引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缺乏对高校长远建设系统的思考;教师迫于晋职称等压力,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兴趣,从而被动学习,被动进修;教师的学习缺乏组织性,学习交流的氛围不浓等。凡此种种,都要求高校在组织建设过程中明晰组织目标,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为组织学习创造条件,切实地增强组织成员学习的实效性。
教育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已脱离课堂狭窄的空间走向全球,中国的教育组织面临着严峻的机遇与挑战。国内高校应明确提出和实施构建我国高校学习型组织的策略。一是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提高教师素质队伍,构建高校学习型组织;二是要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增强高校教育组织的竞争力;三是要扩大教育开放力度,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拓教育的国际市场;四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扬并继承本民族优势的传统文化。:
教育是立国之本,一个民族只有积极接受新思想,在教育观念和制度上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进步。面对教育全球化、知识全球化的挑战,作为知识吸收和创新的关键环节,我国高等教育只有积极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更多满足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使我们的民族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维.学习型组织之路[M].上海:三联书店,2003
2程水栋.探析学校学习型组织构建的基本思路[J].教育与职业,
1.与教职员工相关的档案资源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归档资料的收集,档案工作人员需紧扣档案分类方案和归档范围,着重关注教职员工在聘任聘用、职称评定、师资培训、工资晋级、创先评优等方面的文件资料,并做好能切实反映教师业绩的文件资料的归档工作。具体有以下方面。聘任聘用: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的聘任文件、教职员工的用人计划审批表、关系介绍信、聘任聘用的合同、工资定级的审批表与名册等,这些都是关系到教职员工晋级、工龄核算等个人切身利益的重要文件,是收集的重中之重。这些资料往往在数十年后仍有查询利用的价值,档案工作者的责任心和细致性将使档案发挥其应用的价值,切实为查档者提供有力依据,造福百姓。师资培训: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培训的等级逐年增高、培训人员也逐年递增。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培训,培训课程除了文化课和专业课,有的专业课教师还需到工厂的生产第一线进行实际操作的培训。培训工作中产生的文件、学习小结、培训证书等资料切实反映了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培训产生的相关费用发票存入会计档案,是学校在师资建设方面进行资金投入的重要证明材料。就教师个人而言,培训小结、报告书也是见证其专业业务能力成长的佐证资料,对其申报高一级职称、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等都将起到佐证作用。职称评定:目前,中职学校在教师业务素质的衡量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仍是职务资格。职务资格的评定和逐级晋升不仅见证了一名教师的成长,关系到其切身利益,从学校的角度,也是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的体现,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职称评定方面文件的收集与整理是民生档案中的重要内容。教学科研: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衡量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标准已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其科研能力也是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教师承担国家级、省市级课题越来越多,参加教学比武、开设公开课也非常踊跃。档案工作者在材料的收集中,应注意鉴别教师在科研方面的业绩资料,这对于其个人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佐证文件[3]99。创先评优:学校教职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先争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工作涉及面不同,如教学科研、学科教学、德育管理等;颁奖的部门级别不同,如国家级、省市级或校级等。档案工作者应在平时注意积累有关资料,加以整理和归类,使其呈现清晰的脉络,方便查询和利用。
2.与学生相关的档案资源建。职业学校的办学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的记载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前的重要历史依据。学生名册:每年的录取新生名册和毕业生验印花名册是学生档案的重要内容,经常用于为往届生开具在校证明、学历证明等,而且其参考利用价值期限较长。学籍档案:职业学校的学籍档案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特长爱好、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原始记录,客观反映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面貌,对学生就业、开具出国等有关证明都发挥着凭证和依据作用。收集毕业生学籍表时,首先需确保学籍表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各项签名是否完备、学生照片是否已粘贴、个人信息栏是否已填写等。若干年后,当年的学生前来母校查考其在校期间的历史记载,哪怕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完整齐全的档案资料仍然能够准确而真实地说明当时的情况。技能考核:职业学校的办学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可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工种等级工证书。其间产生的各工种的资格考核审批材料属于归档范畴,这些资料真实反映了历届学生在各自专业上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不仅反映了学校的教学业绩,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学习记录。大赛获奖: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是他们的成长履痕之一。“普通学校看升学,职业学校看大赛”,近年来,国家、省市不断突出技能大赛的重要性,学生们通过刻苦训练,在国家级、省市级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这不仅是学校的荣誉,更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里程碑。除技能大赛之外,文明风采、创新能力等项赛事也从另一方面展现了学生在德智体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档案工作者应切实做好这方面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这不仅关系学生个人的前途,也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对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职业学校民生档案的利用体系建设
1.进一步做好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具体而言,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关系广大师生利益并利用率高的档案优先进行整理、编目[4]55。如在学校师资培训方面,以培训学科和培训级别为分类标准,筛选出相应的培训人员和内容,按年度将相关资料加以整合,形成历年师资培训工作信息库;又如在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方面,以参赛专业和大赛级别为分类标准,筛选出历年获奖学生的姓名和获奖名次,按年度将相关文件资料加以整合,形成历年学生参赛获奖情况信息库。档案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将原本分散的档案资源整合成脉络清晰的信息库,不但使学校的办学业绩一目了然,也方便了查询利用。
2.不断提高档案查询的现代化水平。目前,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档案查询已得到普遍运用,这项工作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在平时做好档案资源的数据库录入工作。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库录入内容包括了案卷目录、卷内目录和归档文件目录,对档案电子化的要求不高。近年来,随着档案电子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档案实体电子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比如,在查询某次大赛的获奖资料时,档案工作者除了录入获奖文件的归档文件目录,还对获奖文件和证书进行了扫描,通过电脑操作即可以调阅,大大提高了查询利用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