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2:26
序论:在您撰写视听艺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电影中,演员能够穿着各种类型的衣服,就像广告牌一样,引领时装的潮流,成为观众追捧的对象,让服装能够迅速走红。现代电影逐渐细化了分类,因此需要我们对于服装也要进行系统的分类,设电影片头的主题歌就如同一个大型作品的前奏或者绪言,一般都是对电影内容进行主要概括。它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艺术表现手段,通过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方式,将电影中丰富的思想与内涵融为一体,借助和谐的音乐效果与优美的节奏陶冶人的心灵,通过潜移默化的声音来持久深入地引领电影情节的发展,能够对电影的基调及深层次的情感定位进行前期的铺垫,让观众不知不觉进入到在当时历史文化背景的特定情境中。在众所周知的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开头的主题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能够将人们拉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也成为当前孩子们对母亲表达情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歌。由此可见,在整部电影作品中,主题歌作为电影的领导者,是一种标志能够被观众最先记忆。
电影的片尾主题歌,顾名思义就是在电影的结尾出现的主题歌,它是电影中单一主题歌形式种类中除了电影片头出现的主题歌之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具体的功能却与电影片头的主题歌不同。在电影剧情全部展开之后,片尾的主题歌的任务就像大型作品的尾声与扩展补充一样,对于前面剧情内容的总结,并且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与感慨,拓展了电影的主题内涵,并且能够对结尾进行点题与开放式的艺术表现作用。例如在电影《归心似箭》中的主题歌《雁南飞》,就是一首能够给观众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的经典片尾主题歌。插曲是在电影中一些特点的场景中,针对一些具体情节的内容而创作的,对某种事物或者特点的情感进行描述,进而抒发出特定的情感与情绪,或者能够表现出人物特定情绪的歌曲。插曲能够与电影的剧情联系紧密,一般主要表达出电影中人物的情感,侧面烘托气氛,推动电影情节的戏剧性地发展,并且能够成为转场与闪回的重要工具。
在电影中,插曲与主题歌一样有着较大的轰动效应。在电影中,插曲一般表现形式分为两种,主观和客观。例如当表现人物心情的时候,画面中显示的人物唱的歌曲,并且较为客观,能够直接表达出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当作为电影中的局外人的一种评价时,一般较为主观。通过主观声音来播放的插曲,也能够较为直接地抒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客观的演唱歌曲更加能够有着浓厚的主观评论意识。比如在电影《红楼梦》中,由于电影中人物关系较为复杂,在其中的插曲也众多,但是每个插曲都能够十分完整地刻画出人物形象,符合电影情节的发展。例如众所周知的《葬花吟》一曲,就能够体现出林黛玉孤独无依无靠的遭遇,也体现出林黛玉个人的感情世界中如同落败的花朵一样凋零,能够引起观众们的怜悯与感叹。又如《聪明累》一曲,以讽刺辛辣的语气阐述王熙凤的生平,从叱咤风云直到草席裹尸,这种强烈的对比能够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王熙凤那悲惨的境地。
电影中主题歌与插曲的主要作用
(一)渲染功能
电影中的歌曲有着渲染气氛的功能,能够为电影营造独特的气氛,进而深化观众的视觉效果。在电影中的歌曲能够发挥渲染气氛的作用过程中,不会着重描绘景物,也不会对电影中的人物情感与创作者的主观态度及评价。通过渲染气氛电影歌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对画面内容进行解释,或者扩展电影对观众的视觉感受,让观众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而这种气氛对于音乐与画面来说,是具体而抽象的,而歌曲能够将这种难以琢磨与形容的情感色彩通过歌曲来表达出来,进而让画面形象更加生动与动人。对于电影中主题歌与插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情节性
在我们平时的歌曲中一般不会体现出具体场景的情感渲染,即使有着这种作用,也表现得模糊和不确定。而在电影中,随着画面的开展,能够给电影中的歌曲贯穿了情节性,这时候歌曲与故事内容能够紧密联系,进而达到渲染画面气氛。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对电影中的歌曲有着这样的形容,“音乐能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了一种特殊提示,提示着观众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的影片。”可以说,从开篇主题歌开始,就起了开场白的作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在电影《圣诞夜惊魂》中,从具有浓郁圣诞气息的歌曲中,能够直接给观众交代了影片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并且通过连唱的方式将电影中的主人公也一一交代了出来,不但给人直接利落的感觉,还能够增强了影片的欣赏性。在这部电影中,歌曲能够很好地渲染着电影的内容,调节电影气氛,增强电影画面中的视觉形象与情绪节奏。
2.对比性
在一般的歌曲塑造人物事物形象中,一般与歌曲的风格相一致协调,和谐安静的歌曲对应着美好的景象,而紧张节奏的歌曲都会对应着嘈杂、不安的形象,但是在电影歌曲中有些时候会通过对比的手段来侧面烘托画面内容气氛,增强电影的戏剧效果。例如在电影《指环王》中矮人佛罗德毁掉魔戒的片段,佛罗德并不像将魔戒扔到深渊中。而佛罗德的朋友山姆要他赶紧毁掉魔界,这时候哈比国的小精灵开始和佛罗德因为争抢这支魔戒而进行拼命的殊死搏斗,这时候的画面是恢弘又紧张的。在这时候搭配的插曲反而是悠扬深远的,能够将这场戏深层次的张力表现出来,形成十分大的反差,通过视听结合的统一让观众能够深刻印象。因此可见,电影歌曲中表达的情感与画面情绪不需要相一致,只要合理应用,有些对比的手法更具有独特的渲染效果与戏剧效果。
(二)增加电影连贯性
在电影中,有时候电影歌曲能够起到连贯作用,让审美主体能够对欣赏过的故事内容进行回忆与再现。比如在日本电影《人证》中,主人公服装设计师八杉恭子希望能够保住自己的名声与地位,不惜杀死了从大洋彼岸美国前来认亲的自己的亲生儿子———黑人乔尼,但是也因此遭到了警察的调查与追捕。在电影的结局,八杉恭子选择了跳崖自尽,她的草帽在半空中飘落,在电影中这一系列的镜头内容并没有人物对白,而随着草帽飘落的是电影主题歌《草帽歌》。这首歌曲在这时候的播放,能够渲染气氛,表达了主人公内心愧疚与悲伤的情感,并且将过去的回忆与现在相联系。观众能够将画面中草帽的飘落与《草帽歌》的歌曲声相结合,想起故事的情节,让电影内容有了连贯性。在电影创作中,并不是需要在每处都要设计渲染气氛的歌曲,这样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送别歌》,创作者在电影中的关键部分采用,并且都不是整个的歌曲。
(三)歌曲的描绘功能
电影中能够通过歌曲来增强剧情中矛盾冲突的紧张度。在电影《埃及王子》中,当摩西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内心十分矛盾,并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而在这场戏中,摩西通过插曲《我无所求》来直抒胸臆,表达出了不同角色的转化造成了摩西的内心冲突。可以说,电影中的插曲能够充分表现出摩西内心的挣扎,能够对人物性格刻画起到很大的作用。
经济信息可大体分为企业形象、商品促销、电视直销、质量评论、功能介绍分析等诸多种类,经济信息类节目在中国问世也是最近几年的事,全国有部分城市电视台纷纷开辟经济节目。形式多种多样,花样层出不穷,但至今还处在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前进的阶段。
济南电视台自94年创办收费性经济信息专题节目至今已有5年的时间,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如何办好节目,增加创收,提高栏目收视率,使栏目常换常新,观众喜闻乐见,一直是我们这些工作者的美好愿望。如何能使商业栏目更加贴近观众,可视性更强,更好的为商家服务,我想要从方方面面利用电视媒体的特长,在视觉和听觉上下功夫,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创意是电视节目的起点和构思体系的综合产物。它是一刹那灵感的闪现,有了好的语言和优美的画面,成功就有了保障。经济节目每天播出新制作的节目,产品要推向市场,商家要招揽顾客,如何使节目抓住人心,要在宣传主体的切入点上下功夫,以何种方式体现主体,以什么样的角度宣传主体,具体的词语要精彩简炼,画面要突出主体,要以崭新的视角,并配以靓丽清新的画面,在较短的时间内,冲击、震撼观众的心灵,在观众的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98年底《商业七色光》改版为《购物乐园》,在主任李一平的带领下,大家集思广义,改变栏目的形式,使栏目风格轻松活泼,不但从新制作了以栏目主持人为人物的新片头,而且还自己作词作曲制作了栏目的片头曲,歌词既符合《购物乐园》栏目的风格,又付予了节目新的含义。歌词大义是:谁都喜欢美,
谁都喜欢甜,
谁都喜欢好东西,
谁都喜欢少花钱
………………,
愿你天天都喜欢,
购物乐园天天见!
歌词通俗易懂,曲调很容易上口,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节目串联也一改往常的惯例,由两位女主持人以闲谈的形式将节目串联起来,既轻松又随意,在不经意间为后面播出的节目做了铺垫,使观众能够依照兴趣有选择性的收看不同节目。
一、经济信息类节目实质性的真实往往只是部分的真实。除了关于企业、商品或服务的信息要绝对真实外,所传达的其他信息可以是虚拟的。大部分的商品宣传是借助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有典型的环境、情景和人物,只要包含实质性合理的、可信的因素,都可用来增强信息传达的效果。例如栏目中常有的保健类产品的节目,常常通过一个典型形象来演绎使用的方法和过程,并且对产品有较详尽的功能讲解和使用说明,使观众对产品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二、经济信息节目反复、重复的特性。新的产品需要向市场上推广,已经为观众所熟悉的商品也需要持续的宣传,单一品种的产品和系列产品以及知名品牌的产品在做系列节目的时候,在文字和画面上要力求新颖,这往往需要编辑记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制作节目。在功能和特点上寻求新的切入点,画面也要以新的视角给观众新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大密度的播出节奏。因为经济信息节目的传播是多次性的,它可以在某一个台或多个台滚动播出,形成稠密地“大轰炸”宣传,也可以在某一个台经年累月不断的播出,以求给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
例:在以往的节目中,我们曾连续报道过海尔的电视机、洗衣机、洗碗机、冰柜、热水器、空调等家电产品,以洗碗机为例,在体现其功能和使用上我就下了一翻功夫。如碗筷、盘子、杯子怎样摆放才能节水、节电,如何在冲、洗烘干后不留污渍、水渍,明亮如新。对同样一个洗碗机,怎样摆放才能容纳更多的餐具等。由于现在家庭洗碗机的拥有量比较少,站在观众的角度对适用于不同家庭的洗碗机的功能和型号进行分析才能抓住观众的心,请海尔的工作人员将不同材质及粘有各种油污的餐具放进洗碗机,进行示范,使整个过程一目了然,经过清洗的碗盘光洁如新,很有说服力。
三、经济信息节目的具体化、语言环境的具体化、观众角色的具体化也是栏目的一个特性。多数的节目都是直接通过片中的主持人之口来介绍商品,人物对话也常常被安排在家庭、社会交场所等特定的环境中,事实证明,担任传达信息任务的主持人往往拥有更多的观众,比单纯的以客观的画外音的形式介绍商品的节目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这要求摄像在拍摄主持人出镜的画面时,尽可能使画面更完美。如环境要好,光线要充足,如果背景颜色比较亮丽,但环境较零乱,则可采取远拍人物,使背景虚化,突出人物。拍人物近景的时候,则要求人物化妆和穿着要精致一些。主持人也应更贴近节目的形式,更注重仪表形象。
四、节目的家庭化。由于电视是一种家庭化的传播媒介,经济栏目在创作的格调上应该与家庭的和谐、安宁、轻松的氛围协调一致。画面尽量选择形象好的镜头,避免出现恐怖的、丑恶的、反面的、刺激性很强的镜头。电视属于情感媒介,节目尽可能以情动人,寓广告宣传于艺术之中。就画面而言,一般要清新、活泼、生动,形象要好,富有魅力。就音响效果而言,一般要根据节目形式与节奏,选择轻松、愉快、优雅悦耳的音乐,语言一般要简洁明快,含蓄风趣,并且言之有物,使观众看后有所学,有所悟,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是一种享受。
例:《购物乐园》获奖作品《鱼缸》。鱼缸做为一种装饰品是近年来才走进大众家庭的,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它既能装饰家居,又能陶冶性情,花或多或少的钱都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为家庭增色不少。节目介绍了济南市场上各种档次的鱼缸,对不同品种鱼的观赏、饲养以及如何成为养鱼“发烧友”都作了详细的叙述。画面是鲜艳神奇的水底世界,话外音是养鱼的基本知识和小窍门,配以舒缓动听的音乐,整部片子如行云流水,节目虽然只有三分多钟,但象一股甘冽的泉水流入了人们的心田,喻教于乐,使人看后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之感。
五、节目制作要精美,通过综合的视听符号,突出传播的特点。
1、观众要能通过电视画面“看懂”节目,虽然可以运用诸如视听的多种符号,但从本质上说,电视是一种视觉媒介,观众在收看电视时,是以“看”为主,以“听”为辅的,因此,电视节目画面居于主导的地位,而文字、配音居于辅助的地位。
2、文字与画面的“对位”在节目的制作过程,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即“声画对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原则,一方面是文字的含义必须与画面所表达的含义一致,另一方面是文字和画面根据创意的要求各自承担自己的传播职能。画面表达信息不明确之处,就由文字来表达,画面本身已经建立了正确的上下文关系,表达了明确的信息,就不要再把过多的文字塞进去,节目所传达的写作信息要和节目画面相吻合,同时流动的画面和变化的音响要保持同步关系,而不能脱离画面和音响。文字的结构随着画面的发展而自然地呈现出来。同时,有了对画面充分的想象,也更容易明了哪些信息可以通过画面来传达,哪些信息必须通过文字来传达,哪能些画面需要文字对画面作必要的诠释。这样可以得到画面与文字语言结合的最佳方法,使文字与画面配合恰到好处。
3、语言文字易于理解是节目的基本要求。在风格上打破了各种文体间的界限,将各种有助于吸引观众,有助于使经济信息得到更好的传播,并收到理想效果的风格结合起来。论文的严谨、散文的随意、诗歌的优美、新闻的纪实,都可以为节目所用,使整体风格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性。
写作时要严格遵守各种法规,特别是《广告法》。同时要注意尊重和民族风俗习惯。
节目有多种表达方式,既可以以画外间的形式表现,也可以以人物语言或者字幕的形式表现。因此,画外音、人物语言、字幕的运用及其比例,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一些客观评述性的语言,如果直接通过画面中的人物之口说出,会显示得生硬、呆板;一些属于人物内心独白的语言,如果在片中直接作为人物语言出现,也会令观众感觉极不自然;而一些重要的、观众一时不一定理解或者需要观众产生深刻印象的内容,则可以以字幕、画外音或人物语言的形式同时出现。字幕是表现电视节目内容的一种常用的方式,尤其是某些以“无声”的方式来创造特殊的传播效果的节目,更是经常使用字幕这种方式。
六、商品和企业形象节目是传递信息,是说服性的。它将有关商品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对商品产生认知。它通过对商品优势的展示和对观众的承诺引发观众对商品的兴趣,从而指导消费者消费,促使观众产生持续的购买行为,加强观众购买商品后的满足感,并形成对品牌的一贯认知性。商品和企业形象宣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对象、有连续性广泛传递信息的特点。节目要讲究艺术性,目的是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商品的知名度。
写商品介绍时应注意:
1、突出此种商品的优点。例如功能和功能优势,或功能更多,在某些方面功能更强,发明了同类商品不具备的新功能等。商品的材质和材质优势,如使用了特别的材料,使用了天然的材料,使用了新型材料等等。商品的技术和技术优势,产地和产地优势。如原装进口,名牌、名厂出品,来自著名产地等。历史优势,如生产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生产工艺成熟等等。品牌和品牌优势,如著名品牌、传统品牌、外国品牌等内容。服务和服务优势,如免费保修,免费安装,24小时服务等等。价格和价格优势,同等质量、重量,价格如何等。
例:孟氏中药拔罐。孟宪忠所长突出“不用火,不用电,哪里疼拔哪里,会拧水管就会拧拔罐”,简单易学,朗朗上口。罐体采用聚脂材料,不变形,不易裂碎,并继承了传统针灸拔火罐的原理,免费试用,免费保修,还赠送穴位挂图和拔罐指南丛书。新发明的活血通络液(纯中药制剂、外敷),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2、要根据商品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的不同,来分别进行写作,市场导入期商品的宣传侧重传达观众未知的新信息,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该产品,并产生好感和购买行为。市场成长期商品的宣传侧重对观众已知品牌信息的深化,并继续提供新的信息,以加深观众的印象,促进商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市场成熟期商品的宣传侧重商品信息的表达方式的不断变化,以使观众对已经非常熟悉的信息能再次引起注意,从而起到不断提醒观众购买商品的作用。
3、在写作食品、酒类、化妆品、保健品的节目时,必须符合有关部门的法律法规。使用的内容要准确无误,不要超越使用范围,误导观众消费。
例:某某保健食品、健康食品或补酒等,在采访使用过的人服用效果时,说食用了或饮用了某种产品后,治好了多年不愈的疾病,比吃药打针还管用,真是神了,效果最好。这种形式听起来没什么,但它违背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误导了消费者,所以是不可行的。
4、以情动人,以悠久的历史增添恒久的魅力。例如98年干红葡萄酒正热销市场的时候,张裕干红葡萄酒就以酒的生产历史作为创意的契机,并配以酒文化,如何品酒、如何饮酒,吃什么菜配以什么酒,来诠释干红葡萄酒的妙处,同时在《市场特快》和《购物乐园》两个栏目中集中地大密度地播了一段时间。酒作为一种最能够寄托情感的商品,往往代表着喝酒人的某种情感和个性,因此,在品牌、产地、历史、口味等基本的内容之外,将酒与观众的感受相联系,营造一种或温馨浪漫,或热烈奔放或沉静或庄重的氛围。同样,与之相联系的酒的消费者的个性也常常在文字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我们在做企业形象宣传时,目的是向观众传达有关的企业信息,传达企业良好的形象,经营理念,包括企业的技术形象、企业的精神形象、企业的社会形象等等。确立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显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优势。通过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消费者对企业的商品和服务的认同。
例:贵和购物中心的宣传方式。开业之初,我在做节目时就侧重于它是由山东鲁能集团投资,北京赛特集团经营管理的中高档购物中心,所售商品都是名优名牌,并且保真,许多世界知名品牌在贵和设有专柜,是山东省高档豪华商厦之代表。在以后的节目中,与贵和公关部配合拍了不少关于企业文化的片子,类似于贵和消夏交响音乐会、贵和商场内的美术、摄影展,时装表演等活动。同时,也详实地为观众介绍了F1层名贵大堂、F2层秀美天地、F3层英俊世界、F4层休闲乐园、F5层新生活之家,节目文字轻松活泼,画面体现了商场的豪华、气派,伴着动听的音乐,节奏有张有弛,充分体现了贵和“荟萃中外名优精品,传播现代消费文化”的经营宗旨和“精品与人品共存,赢心与赢利并重”的服务准则。
论文关键词:女性,动作片,女性主义
“动作片又称为惊险动作片,是以强烈紧张的惊险动作和视听张力为核心的好莱坞影片类型。”[1]作为类型片的一种,动作片通常都具备有巨大的冲击力、持续的高效动能、一系列外在的惊险动作和事件,常常涉及追逐、营救、战斗、毁灭性灾难,比如大自然带来的洪水、大火等灾害。其一系列核心动作段落的设置,如搏斗、逃亡、激烈的动作,惊人的节奏速度和历险的英雄等,都是为观众提供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因此,好莱坞动作片中的女性也往往被设置成视觉观看的对象。当然,从纯粹花瓶式的存在到“男性化”角色的设置,再到近年来隐约显现的女性主义意识,动作片中的女性也有着丰富而多变的角色内涵。
一
在早期经典“历险”动作片(20世纪20至50年代)中,女性大多只是男性的附庸品和相互争夺的战利品,她们的存在更多地是为了突出男性地位的高尚、体现他们拥有浪漫情怀的见证。如《人猿泰山》中的女主角简,虽然有女主角的身份,但她从头至尾都只是扮演着被坏人抓住等待英雄来搭救因而凸显英雄超凡能力的有力证明。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世界地位的提高文学艺术论文,表现英雄主义、美国梦等好莱坞主流意识形态的动作片逐渐增多并形成主流,其代表就是持续到今天还在继续拍摄的赫赫有名的“007詹姆斯?邦德系列”。这个时期的好莱坞动作片中,主角永远被设置成一个白人男性,他足智多谋、沉着冷静、身手敏捷、勇往直前、帅气风流并且有着拯救世界和人类的正义感与责任感,他代表了西方世界“白人至上”和男权主义,而第三世界和非主流种族以及女性永远都只能成为陪衬。因此,女性在此类动作片中一般都是花瓶,最典型的就是“007詹姆斯?邦德系列”。最早第一部是由肖恩?康纳利主演的《铁金刚勇破神秘岛》,其中乌苏拉?安德丝饰演Honey Rider饰演了第一代邦女郎,在电影后半段以当时认为性感尺度的泳装现身,从此奠定了邦德女郎性感花瓶的地位论文格式模板。詹姆斯?邦德是永远的詹姆斯?邦德,而邦女郎却是走马观花地不断变化着,其中包括雪莉?伊顿、霍纳尔?布莱克曼、戴安娜?瑞格、郎伊莎贝拉?斯科露波、苏菲?玛索、哈里?贝瑞,甚至包括中国的杨紫琼。“邦女郎”的变化,既能用固定的詹姆斯?邦德的魅力来满足观众对类型电影的模式需求,也能用不断变化的新鲜女性面孔来满足观众对创新元素的需求。
劳拉?穆尔维曾经分析过好莱坞电影中的三种“窥视”模式,按照她的观点,女性在好莱坞电影中或者被影片中的男性窥视、或者被站在摄影机位置的观众为了满足其“窥癖”而窥视、或者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而被窥视,永远处于弱势地位。这种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好莱坞动作片中,尤其严重。所以,此时期好莱坞动作片中的女性,总是以“天使面孔、魔鬼身材”出现,而且性情柔弱,完全符合男性的传统审美观。
二
当然,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起,不管是影视制作者、影视评论者还是观众,都慢慢注意到这种“花瓶式”女星的局限性,开始对动作片中的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渐渐发现,邦女郎开始有头脑、有肌肉了。风情万种兼阴险冷酷的苏菲?玛索出现在银幕上,成为公认的“最成功的邦德女郎”,这从某种意义上给传统的007时代划上了句号。然后,我们又看到了杨紫琼,这位用枪和肌肉说话的女性出现在007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而这些文学艺术论文,也只是个开始。随着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明星朝着武打女星的方向奋斗,除了要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如男性一般勇猛的凶狠打斗也成了众多女星的追求。
女星男性化的角色设置意味着女性地位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按照女性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抹杀了女性性别特征的设置仍然是对真正的女性精神的背离。当吉娜?戴维斯站在海盗船上手执利剑、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狂野的河》中疾速迎击对手、莎朗?斯通一副《你准备死吧》的气势、辛迪?克劳福特从飞驰的火车上跳上跳下……我们发现,往昔只对动作男星要求的“无限放大自己的肌肉和力量、永不言累的精力和一板一眼的打斗”,现在同样也适应于这些想要进军动作片的女星身上,她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练得和那些大块头一样,在银幕上要会狠会打,而她们的女性特征却荡然无存。在这些动作片中,女性代替男性成为拯救世界的主导,但遗憾的是,她们走的却是在模仿那些男性英雄同样的道路,在这个以男性规则为最高准则的世界中,女性的“自我”在不断迷失。
三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影坛兴起一股“暴力”动作片的浪潮,这一美学思潮不仅赋予好莱坞动作片更刺激的视觉效果,更为动作片中的女性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女性暴力动作电影作为一个电影研究对象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应该是从90年代初的《末路狂花》说起,在这部女性动作电影的经典中,两个女人以纯粹的暴力方式自我表达,她们结伴抢劫、杀人,一路逃亡,直到最后毅然驱车冲下悬崖,最为对社会最后的抗议,而引发这一连串暴力行为的是男性对她们的,这也成为了女性暴力的一个成因——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20世纪初英国的一位伟大女性就提出:“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女人就可以平静而客观地思考,然后用小说、诗歌的形式写下自己这一性别所见到的像蛛网一样轻轻地附在人生之上的生活。”[2]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预言终于在今天实现了,女性在动作片中终于也可以真正凭借自己的优势来控制男性、战胜男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和男性的对抗中,动作片中的女性展示了自己性别的特点和优势:《黑客帝国》系列打造出的崔妮蒂,将多伦多的顶级模特凯丽?安妮?摩斯调教成一位外形冷酷到了极点的女战士文学艺术论文,相对于她的骁勇善战而言,观众更认可的,是她作为女性的柔韧和坚持。《霹雳娇娃》中,男性被摆在了一个需要天使来营救的弱小地位,影片中那位年过四十的堕落天使既能在关键时刻一袭黑衣黑裤、手持双枪从屋顶一跃而下,完成“美女救英雄”的使命;也会在闲暇时开着跑车去海滩冲浪、或是穿着裘皮在家中评品红酒。而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系列中,冷艳性感的好莱坞女星乌玛?瑟曼饰演一个不远千里执行复仇计划的血腥新娘,本片的成功,不仅让乌玛?瑟曼咸鱼翻身,再尝走红滋味,同时也让她成为影迷心目中最冷艳最冷酷的银幕女英雄。然而即使是这位最冷酷的杀手,就在面对自己一直寻找的仇敌比尔的时候,一声女儿的喊叫“妈妈”,让这位冷酷的杀手顷刻扔下了手里的刀,重归了一位温柔的母亲论文格式模板。女性不但是女性,同时,女性还兼有母亲这一伟大的角色,而这一点是最能体现女性自我的身份。所以说,真正的女性在动作片中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只是可以替代男人的女人,同时也更应该是女人自己。“成为自己”,越来越成为动作片中女性的追求,她们不但要具有能与男性相对抗的外在,更要坚持的是女性的自我真实。
四
女性主义经历了“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再到现在的女人主义”的发展,女性在动作片中的地位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纯粹的血腥与暴力已经不能成其为动作片占领电影市场的制胜法宝,女性的加入无疑是给动作片注入了不一样的活力。在女性动作片中,女性独有的温柔和人性暴戾的矛盾将会是一个不同的亮点,如果能在动作片中很好的将这一矛盾结合起来,让女性既能拥有完成不可能任务的超凡能力又能不失女性独有的温柔、体贴、品味生活,这样兴许是动作片中的女性能够继续走下去的一条道路。
21世纪的女性已经深刻地体会到,女性解放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自由、独立和幸福感,而不是为了把男性贬为“第二性”,更不是为了给自己戴上一个虽然闪烁着光环却是枷锁的“女权主义”的笼头。同样,在动作片的发展过程中,女性意识要追求的并不是要练就与男性一样的发达肌肉和不死的健身文学艺术论文,在充分运用自己智慧的同时,女人还是要做回到女人自己。女人有懂得享受的权利,也有用自己双手去为自己打拼的义务。现代女性主义追求的是一个没有成见、没有歧视、更为公正、更富于人性的理想社会,建立起更为和谐、健康的两性关系,开创一个适于女性发展的社会环境,争取建设一个平等的、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新世界。所以,动作片要继续发展,必须得在结合女性意识的发展前提下,赋予动作片中的女性不一样的性格和魅力,让她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具有人性。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视听艺术的代表,电影永远不能抹杀的一个内在要求就是对“视觉享受”的追求,正如劳拉?穆尔维所说,“看本身就是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性在电影中的存在首先就要满足观众视觉上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在特别看重视觉刺激的动作片中,女性很难改变自己“被观看”的属性,这就使动作片中的女性主义追求永远成为一个悖论。
[参考文献]
[1]蔡卫,游飞.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美国电影研究[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英]弗吉尼亚?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M]. 王还,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许秦豪电影剧作模式人情关系
近日,由驻华韩国文化院、北京电影学院联合举办的韩国著名导演“许秦豪”邀请电影展在北京电影学院剧场拉开帷幕,其中展映的四部影片是《八月照相馆》(1998)《春逝》(2001)《外出》(2005)、《幸福》(2007)。导演对于转瞬即逝的爱惜的把握和生命无常的追问延续其中,影片的叙事节奏舒缓细腻。影像风格唯美清新,不疾不徐地讲述着一个个都市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国内、国外均取得不俗票房成绩,其中影片《八月照相馆》(1998)获得韩国大钟奖优秀新人奖《春逝》获得动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外出》(2005)《幸福》(2007)分别入围多伦多电影节竞赛单元等多个海外电影节。
美国学者罗伯特・科恩在《戏剧》一书中提到:“在某个作家的作品中发现一个模式,通常在本科生的论文中不会有类似的发现,而专著似的博士论文中才会更多一点。虽然如此,这仍是评论戏剧或任何艺术论文写作的最终极目标。在个别戏剧作品中发现审美或编剧法意义上的模式,不仅会使被讨论的作品的性质更明确,更是对整个艺术来说都有所启示的亮光。”从剧作模式的角度看,情感大师许秦豪这四部影片在叙事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即都同属于“人情关系”模式之“异性模式”。作为电影剧作模式之一种,人情关系模式的电影剧具有相似的特征:重细节不重因果的叙事论证手段,剧作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相对温和、复杂、微妙的人际情感关系。如《水中刀》、《我们俩》、《美术馆旁边的动物园》等等。
作为一种叙事类型,人情关系模式影片在两个基本人物的设置上,根据人的自然生理属性,可还原为集中配对模式:长幼模式、异性模式与同性模式。就总体而言,“电影模式是‘类’化而不是个化的,电影剧作模式具有持续性,也是人类重复性文化策略在剧作中的应用。有些电影模式由于其表意对象属于人类永恒性母题的范畴,就将会跨越时空的局限,在整个电影发展进程中绵延不断。”比如,表现人类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的影片本文会构成一个持续性特强的电影模式,只要人类忠贞之心不灭。电影这一媒体形式不亡,这种电影形式就将永恒地持续下去。从叙事策略关照许秦豪电影剧作,会发现他的影片无疑是将“人情关系模式”这一范例反复应用的成功典倒。
从影片《八月照相馆》、《春逝》,到后来的《外出》、《幸福》,这些影片在人物关系设置上非常简单,自始至终,导演采用的是一对一的异性配对模式。通常,在人情关系模式的影片中,异性模式基本构成为一男一女。按照“二人从陌生――相识――相知相爱――分离(或重合)”的人物关系发展过程”来组织情节,展示关系,折射出该类剧作的“/慰籍”主题。在这类剧作当中,具体情节之间重细节而不重因果,推动影片剧情进展的是两个人的关系的发展、变化,或者是人物之间相互发现的过程。与常见的“冲突支撑剧作”的剧作不同,其中,情节之间的细节积累支撑剧作,层层聚集,渐变式的积累直至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来临时打动观众。几部影片着重展示的阶段。是二人在相知相识相处的过程,和二人的愉快时光、对一段段纯美的爱情的描绘。无论是《八月照相馆》的摄影师利用影像保存生命终结前的美好时光,还是《春逝》白勺录音师透过录音尝试捕捉来去无踪的爱情,或者《外出》中以时间的外部流程为框架,展示两个人物问难以言传的复杂状态,《幸福》中关注两个主人公由相爱到分离过程分离的论证,都是这种细节支撑剧作的渐变过程。
通过表格,考察这~模式下四部影片的影片的情节动力、结局、主题等,不难发现:
人。隋关系剧作在整体结构上有稳定的叙事模式,即“相斥――相爱――分离(或面临威胁)――重台”的人物关系发展过程。在这个叙事规范式中,“分离”的母题恒定地存在于每一个人情关系式的剧作中,有其内在的审美心理依据。“死生事大”,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生命与死亡都是反复被讲述的主题。爱本能与死本能的主题是一直贯穿于人类艺术史的亘古命题,死本能的能量释放使得人在体验悲剧性情感时能带有某种意义上的。通过列表,可以看出。许秦豪的这四部剧作,完全遵循“人情关系剧作”模式“相斥――相爱――分离(或面临威胁卜重台”的设计套路,其中“重合”的部分被省略掉,四部电影的剧作设置严格按照这一模式建构故事。
在考察影片看似淡化情节的叙述方式时,会发现传统的戏剧元素“突转事件”依然存在,而这些事件往往并非来自外部的突发事件或者生硬的“机械降神”,情节的驱动力来自之前铺陈交待过的人物内在,具备相当分量的情节逻辑,这也使得剧作设置较为合理自然。考察每部影片结尾:影片均符合“离开”(离开恋人的设置出现3次、撒手人寰的设计出现1次)这一原则,从而使剧情充满悲剧色彩,增加了叙事张力。在爱情剧中。追求悲剧美常常会使用类似手法,主角的死常常唤起观众的悲剧情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任何艺术都是依赖于人内心情感一这一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来创造和传播的。电影剧作的情感本性决定电影艺术的创作与互动就是人类的情感互动。“情感传递”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特征,“情感传递”在艺术创作的不同状态中呈现出流动与阻遏的现象,这都来自于艺术创造主体――作者对情感的把握程度。在许秦豪四部电影所有视听段落的点之后,是人物内在细腻深刻的情感较量。以人物内在情感关系的流变为潜藏的叙事脉络――这也是人情关系剧作模式的特征。
摘要:
微电影的发展势头依旧强劲,在年轻人群中传播广泛。借此契机,教师吸取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特征,将其中适宜教学的特色运用在课程实践中,更新教学方式及思路,进而形成影视教学的新特色。本文总结了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六个重要的特征,借此分析了趋势引导下学生创作的三个重要方面,以促进影视专业教学思路的转变。
关键词:
微电影;趋势;教学引导;教学思路
目前国内对微电影的关注度颇高,微电影的创作群体也呈增长趋势,其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微电影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各种微电影网站建立,形成微电影的平台,集中了相对优势的微电影资源;诸多的微电影节成立并相继持续举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短片电影的评选盛典,亦是专业或非专业创作群体的作品得到认可的有效途径。针对现今微电影发展的热度,在尾随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冷静思考的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微电影已然呈现出的某些特征,极有可能持续呈现或强化呈现,未受关注的特征,也有可能被微电影平台吸收并成为完善其发展的一个部分。
从教学的角度思考,总结微电影现阶段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及时抓住微电影平台中的前沿脉搏,是训练并指引学生短片创作的优势路径。目前,微电影已经呈现出的明显特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运作,即微电影和广告的结合形成的以宣传产品或品牌理念为导向的短片作品;二是自由创作,即自由群体为主导的不受商业驱动的短片创作,在主题选择和影片风格上较为多样化。这两类都得到了网络传播和电影节评选的双方关注,形成微电影平台上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在这个框架之下,微电影的发展趋势得以从微电影创作本身及社会认可两方面探查。其自身形态的变化和市场、受众产生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众多特征都从以上因素中展开。
一、微电影的发展趋势
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诸多优势,从自身角度来讲,其更注重对传统电影的优质因素进行吸收。传统电影的制作讲究画面、声音、特技等,因此制作周期较长,视听感受效果较好,适宜在大屏幕放映。微电影的制作改变了以往拍摄电影短片的方式,及时吸收新科技的元素,采取了制作大片的架势,声画效果精良。从某些品牌商拍摄的微电影,如康师傅、诺基亚等,可以看出,由于有着充足的经费支撑,这类微电影的视听效果良好。即使是学生制作的微电影,也往往采用高清设备,追求声画效果。随着学习电影制作的人越来越多,对国外相关书籍的翻译增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电影作品的品质得以提升。所以,精良的声画效果是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得以强化的一个特征。
第二个趋势可以总结为电影姿态。一方面基于视听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基于业界对微电影认可的模式。现今流行的较具有权威性的审视方式即通过微电影节的举办评定作品的成绩。以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为例,从结构上看,该项目基本遵循了常规电影节的模式,其各种奖项的设置呈现出电影姿态。所以,业界对微电影的认知,并不局限于短片和学生这样的关键词,而是把微电影当成电影进行的赏评。
有的微电影节在奖项设定中增加了“创意奖”“传播奖”“人气奖”等不同于传统电影短片评审的奖项,此类奖项有助于体现出微电影某些方面的特质。不过现今人们对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认知观念会在主观感受上产生不同的倾向,因此在电影短片的荣誉认证中往往不设立此类奖项。但“电影姿态”的这个趋势在微电影发展过程中会有持续呈现,其变化有待于人们对微电影认知观念的转变。这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观影习惯,更是受众对电影短片概念的更迭。
过往对电影短片的认知,往往界定在未能够正式走向电影拍摄岗位的电影从业人员的习作,以此证明自身拍摄电影的能力,并借助这样的短片作品,敲开电影生涯的大门。所以,过往的大学生创作的短片,尤其在技术设备的限制下而形成的质朴的声画效果,会比较容易得到观看者的谅解和接受。微电影的兴起和繁荣将这种局面逐渐打破,最重要的改变是认知和习惯。微电影的创作已不仅局限在专业人士的范畴,门槛的拓宽使得微电影的创作走向了自娱自乐的媒体环境。也就是说,对于微电影作品的赏析和认可,一方面可以有着权威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创作群体的自我欣赏。而随着平板客户端的普及,微电影的传播路径又增加了一个更显自由的层面。
诸多APP如魔力视频,都会设有微电影频道,形成一个类似传统的电视频道的平台,观众可以在这个平台里自由点播。这对刺激微电影的平民化创作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在这个平台里,准入门槛依旧很低,但传播力量却很强大。所以,媒体环境的宽松包容了这种自娱自乐的精神,也成为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重要趋势。
而微电影节的系统化、常态化将会成为微电影发展的第四个趋势。目前的微电影节很多,各地、各高校以占据半壁江山的姿态纷纷举办微电影节,所以微电影节的权威性荡然无存。但随着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以及主办方是否能坚持在微电影节评比的路程中克服各种困难以维持电影节的运作,将会形成部分微电影节的常态化发展,进而系统地、有序地循环,将微电影节提升到一个高度,使之更具有权威性,甚至面向国际。与此相悖论的是微电影究竟能够生存多久的问题。作为时代潮流中的一分子,微电影的兴盛实则和微博等此类新兴事物密不可分。
微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随着潮流演变而调整自身状态,还要结合电影及电影短片的特质。现今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微电影的“微”性究竟如何定义。除去动画微电影、广告微电影这两种因传统收视习惯形成的长度限制,其余类型的微电影创作都会出现30分钟以上的作品,所以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区分度不明显,“微”特征和电影短片交融混杂。从目前的状态来看,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关系更像是同一事物的外形和内涵,微电影是该事物的外在形态,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包装存在,而电影短片则是沿袭了传统电影创作技法的实质内容。这个问题值得思考的一面就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之五———回归电影短片的本体,微时代的终结。
当人们对各种“微”事物失去兴趣之后,微电影的市场活力悄然下降,这个时候会有一个新的名词取代微电影,但微电影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除非微电影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形成不同于电影短片的独特气质,从而在电影的范畴内稳步扎根,形成独特的风格,进而延续生存。鉴于和电影短片的密切关系,微电影作品中剧情片占据了主导优势。以宣传某产品为主的微电影、或以动画形式表现的微电影等,都倾向于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唤起受众对作品的情感认同。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微电影节在作品类型的引导上,并没完全照搬传统电影短片的评审模式,对作品类型加以强调。
所以,纪录片和实验片在微电影创作中较不受关注,尤以实验片最为突出。实验片的创作实际上是有难度的,这需要对电影的学习和认知达到较深的程度。但是,实验片对电影风格的开发,对固有形态的突破是有先锋作用的。而微电影的传播平台实际上给实验片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互联网的掩护使得实验性的微电影能够得到相对自由的表达,甚至可以有大胆的尝试。以实验片为主导的、在电影风格、形式、题材等多方面产生突破性发展的微电影极有可能成为微电影的独特气质,进而逐渐形成微电影不同于电影短片的发展空间,形成微电影发展的第六个趋势。
二、趋势引导下的学生创作
在目前的影视教学过程中,微电影创作被诸多专业老师认可。结合课程设计和微电影的特征,在较短的教学周期内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影视创作且产生成就感,微电影实则较为适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引导起到关键性作用。应和微电影发展趋势的教师引导会对学生创作作品的收效产生事半功倍的意义,这完成的不仅是一门课的教学工作,更是用教师的眼光和见识对学生创作的思路、学生认知影视作品的观念、甚至是学生把握时代信息的方向起到的影响。介于本文整理出的微电影发展的六个趋势,教学引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精良的视听效果。
影视专业的专业优势不仅体现在先进且专业的设备使用,更关乎最终呈现在影视屏幕上的视听效果。学生的创作一般都能够完成较工整的构图、光线、色彩等传统视觉效果的配搭,也能够实现符合录播标准的声音效果的拾取,但不够精致。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作业的拍摄往往强调影视创作某一环节的学习,有侧重的方向;二是思维导向。对于课程学习,较常见的认知是:完成课程作业即可。后者对学生作品效果的欠缺起到更深层次的影响。实际上,每一次的课程创作都可视为微电影创作练习,这里容许存在课程的侧重点,但无论侧重于影视创作的哪一个环节,最终都会指向银幕呈现。所以,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思路,让学生有意识地追求精良的视听效果,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设备中先进的硬件资源,亦能够树立更高的标准,不断进步。
第二是以情节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讲故事是做剧情的基础,一个好的故事才具有成为好电影的前提。从目前的几个较有影响力的微电影节的举办可以看出,各种大赛对学生创作微电影的导向,即:偏重剧情类微电影创作,并常常辅以某一家广告商的形象宣传。这就结合出两种意识:一是讲故事,二是重经济。故事讲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作品是不是够好看,有一个好的故事基础,才有可能创作出有意思的情节。实验片不太适合学生创作。实验片在电影认知、创作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实际上是较高的。学生创作应仍以剧情片为主,因此需要讲好故事。
经济意识的欠缺,直接决定了学生创作时自我意识的淡泊,这并不是不提倡导演为中心,而是更强调对市场的尊重。一部微电影作品,即使再短小,也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创作,没有观众,就等于是没有完成该作品的生命历程。作者电影理论对学习中的学生创作是很有影响的,加之早些年互联网并没有如今发达,电影的传播载体以影院为主,短片创作及推广仅限于学院环境,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中国学生的作品往往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作品题材较偏门,内容较为晦涩难懂。微电影的宣传、引导给现今中国学生短片创作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这就是市场意识。
所以,“以市场为导向”不单单是指作品的传播、放映形成的买卖市场,还包括学生头脑意识中对市场的认同感。真正的艺术作品是雅俗共赏的。因此,既要把自己看成作者,又要把自己看成导演,既不能在作品中失去自己,又不能过于沉浸在自我中,从而培养起注重市场需求的学生创作,这也就不太可能为了市场而创作,流于低俗。目前较为普及的开发学生作品市场潜力的行为往往是将创作出来的作品上传至互联网,形成展映平台,从而告别孤芳自赏。
但其实,学生作品中出现的服饰、学习用品等道具,以及拍摄环境等,都具有市场价值。对于此种市场价值的挖掘,也应纳入学生市场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持续多年的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一直采取和企业合作的办法,以命题、半命题的形式向大学生征集作品,其中包括视频创作。这种方法其实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予以实施,但有所欠缺。
这也关乎市场意识的培养,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市场因素,只注重作品拍摄。因此,命题的范围狭隘,思路容易受到局限。大赛中的半命题、命题形式给予影视教学的优异启示在于拓宽命题的范围,将触角伸及更广阔的领域。以某广告命题实则就是市场意识的强化,不仅在于创作中某品牌产品的出现,还在于拍摄经费的提取及后期宣传的制作。因此而形成的产业链的意识培养,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自我沉浸的怪状,形成更全面的创作姿态。
第三是简浅入手,倡导积极的价值观念。学生的创作容易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会受到韩剧、台湾剧、独立电影等影响,在故事讲述尤其是情感表达上过分纠葛。刚开始创作的学生,一方面是不知从何下手,找不到适于创作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是眼高手低,倾向于剧情复杂晦涩的创作。
从广告型微电影和公益型微电影作品中得到的启发能够较好地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注意选择简单而又浅显的主题,以命题或半命题的方式带动创作,这样可以有效抑制不知所措的境况,避免复杂的情节创作,又可以很好地牵引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习好讲故事的本领。高年级的学生更需如此。
微电影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作品要在短时间范围内完成完整的情节刻画。因此,集中某一个点展开情节设置,从简浅的主题入手,不用担心题材是否庸俗,也不用担心故事是否平淡,只要抓住主题的灵魂,同样能够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目前国内有影响力的微电影节在作品征集上明确给出微电影创作的有益启示,即价值观念的导向。
比如第三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以清明节、端午节为主题,制作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微电影。清明节和端午节的主题从弘扬中国文化的积极意义上对学生作品中容易出现的灰暗情调予以抵制。以90后为主要群体的大学生,在创作作品的时候较喜欢重口味,容易表现生活中的灰暗题材、主人公的失落情绪、畸形的情感链条、变态的人物关系、阴险的内心世界等。独立电影对大学生的影片创作产生过影响,这也是造成学生作品价值观倾向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