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人民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2:00

序论:在您撰写人民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人民教育论文

第1篇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许多课文涉及了民俗文化和民俗事象。如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茅盾、巴金等著名作家的小说、散文、古代四大名著等,记录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俗事象。在历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都指出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卷第19题:“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

二、民俗文化对人文教育的影响

德国伽达默尔说:“语言与文化具有一种镜象关系,即语言如同镜子一样,总是可以反映出一种文化的各种特点,其中包括一个民族在数千年文明史上的各种追求与追求的结果。”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更多地呈现“民俗”,呈现群体社会心理,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定时期的社会状况,规范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博大的文化现象入手,去发掘潜藏在方块字背后的审美和诗意价值,无疑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

1.从汉语词汇的演变了解民俗文化的演变。纷繁的民俗事项,必然会促进汉语言词汇、词义的丰富与发展。例如:“冠”是最常见的服饰词之一,“冠”指的就是帽。由“冠”衍生出来的词也为数不少,“冠带”一词就是其中之一;我国古代贵族男子因为在20岁时要行加冠礼,结发加冠以示成年,由这一习俗而产生了“冠礼”一词。

2.正确理解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事象。实际上,民俗文化作为人的“生活文化”,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文学作为人学,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映和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与民俗、文学与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古人分别时的折柳相送习俗,在唐宋时期是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如果不了解这一民俗,那我们对柳永的《雨霖铃》中所抒发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酒醒后的心境及作者飘泊江湖的感受,就无法做出更深层的理解。

3.人文教育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作品的民俗描写,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中的民风世相、人间真情、、道德准则和民间艺术生活等,引起学生对人类社会生存状况的关注,并且在展现上述内容的过程中找到人类精神生活“真善美”三大样式。如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所反映的湘西以歌求婚、兄弟让婚的独特恋爱婚姻方式——“走车路”和“走马路”,表现了湘西神秘而浪漫的婚姻习俗,描写了湘西一带美丽古朴的自然风光和淳厚质朴的民风民俗,表现了普通劳动人民的人情、人性之美。

三、民俗文化在中学人文教育中的功能

1.重视民俗文化的德育作用。①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中爱国思想的教育作用。我国众多的古代典籍都充溢着先贤们的爱国思想,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让学生接受爱国思想情感的熏陶。我国古代著名文人大多是崇高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文章著作都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屈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创作的《楚辞》包含着强烈的爱国思想。②坚忍顽强的意志力教育。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人生道路相对平稳,经历的事情太少,这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的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磨难。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有目的地加强意志力教育。

第2篇

一、影响基层人民银行培训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会计人员培训缺乏系统规划。目前基层人民银行会计培训主要围绕年度工作要点开展,缺乏系统性规划。一方面在制定辖区会计人员教育培训计划时未能充分考虑会计人员现状,很少站在全局高度统一规划,会计培训需求分析不到位,直接结合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培训,导致培训与实际需求不衔接,纯粹为了工作开展而培训,培训内容单纯集中在基本业务知识和制度讲解,具有专门特点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培训少。另一方面教育培训内容前瞻性存在过剩或不足的现象,影响了会计人员培训的积极性,比如财政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完全依托会计网校培训,培训的内容大多是企业会计的内容,与央行的业务脱节,前瞻性不足;总行通过内网组织的培训,包括会计人员培训,培训的内容没有考虑基层行的特点,比如国际性的央行财务体系研究等前瞻性上又略显过剩。未能有效开展深层次的贴合基层的央行会计知识和经济金融知识学习讨论,影响了培训效果的转换,更是不能满足人民银行会计业务转型工作长期发展的需要。第三方面在培训费管理新规出台后,要求所有的培训必须有培训计划,没有培训计划的,原则上不允许报销培训费用;在缺乏系统性规划的前提下,会影响会计人员培训计划的制定,进而影响培训的效果。(二)会计人员培训评估体系不健全。一是网络会计教育培训测评基本以测试的形式来进行,测试的内容过于简单,无论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还是人民银行内部的网络培训,有的是讲的内容,有的是日常简单的会计基础知识,直接影响了培训的严肃性。导致大部分员工认为教育培训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扎扎实实走过场,培训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二是会计教育培训激励机制欠缺,除了部分取得国家认可证书的教育培训外,如注册会计师考试、研究生学历教育等有适当的奖励外,其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没有奖励机制,没有真正把教育培训与年度考核、职称聘任开展情况挂钩,造成了会计人员“学与不学都一样”的学习态度,直接导致部分员工以“工作忙、任务重、时间紧”为由敷衍参加教育培训,导致会计人员教育培训流于形式。三是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现场讨论热烈,培训结束后对培训内容缺乏有效追踪提高,培训效果转化程度低,对培训后要达到的效果缺乏明确的认识,常常是为培训而培训,没有真正实现以培训促工作的目的。(三)会计人员队伍老龄化导致其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一是年龄结构老化。大多数基层人民银行会计人员年龄偏大,据不完全统计,全辖会计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在42岁,县支行更是达到了45岁,大部分会级人员由于长期从事会计岗位,提拔晋职的希望不大导致其参见教育培训的热情不高,会计工作管理满足于经验管理,工作目标就是安全无事故,会计队伍活力不足。二是思想观念老化。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缓慢,再加上传统思想“人过四十不学艺”的影响,认为没必要再认真学习会计新业务和新知识,用自己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丰富工作经验也能应对日常工作,影响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会计人员的培训效果有待提升。随着人民银行会计业务管理不断加强,总行及上级行会计部门对会计队伍的培训教育日渐重视,培训内容和方式也不断改进,但是全员培训的次数较少,培训效果有待提升。一是培训范围有限,主要表现为受时间、费用限制,会计人员培训往往主要集中于会计主管或者部分业务骨干等少数人,使得全员培训目标不能实现。二是培训方式大部分仍以层层培训为主,即总行培训省行、省行培训地市和县支行,更有甚者地市再培训县支行,层层培训的方式直接降低了培训效果。(五)会计人员培训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目前的会计人员培训基本局限于会计基础理论的范畴,没有将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各类法律常规知识、高新技术的发展态势及其影响等与会计培训有效融合,影响了基层会计人员的思路和视野,管理能力和水平改善不大,无法很好适应新形势下中央银行会计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更不能站在较高层次有效开展创新性管理工作。

二、改进基层人民银行会计培训效果的建议

(一)制定长期会计人员培训规划,提供良好培训资源。会计人员培训教育工作应从人民银行会计工作转型面临的新形势和任务出发,科学制定匹配会计队伍建设现状的培训标准,下发会计人员培训教育整体规划。一是针对会计人员队伍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准确掌握各岗位会计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文化知识和业务工作能力等情况,划分各类别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政治理论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力的基本标准,以及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具体标准,从而构成完整的会计人员素质能力标准评估体系,以此以专业胜任能力为基础、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与履职能力相衔接的会计教育培训体系。二是提升会计人员培训的灵活性,会计人员在完成规定的基础内容培训后.可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工作岗位的要求,自主地选择培训内容,使培训的供需达到最佳匹配。三是充分发挥总行的在线培训,利用总行的优势,提供更优秀的培训资源。(二)完善会计培训评估机制,创新培训管理手段。一是要加强会计培训组织领导,结合人民银行会计全局性工作和重大事项,积极联合人事部门,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保证教育会计培训工作落实。二是实施会计人员培训学分制度。借鉴卫生人员目前实施的继续教育学分制度,会计人员培训学分分为国家级学分和省级学分,国家级学分通过参加国家级的培训获得,比如人民银行各专业司局或者《金融时报》和《金融会计》组织的专题学分培训以及财政部组织的国家级培训,省级学分由省会中支组织的培训取得。国家级学分用于职称晋升需要,达不到学分就不能晋升,省级学分用于年度考核,达不到规定的学分,年度职称考核就不能算是称职,督促会计培训取得良好效果。(三)创新开展会计队伍培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培养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能力。会计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受训者具备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央行会计培训课程结构设计必须打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思维,建议尝试试行上岗证培训,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一个明确的平台很好地结合。针对岗位工作内容设计相应的培训项目及多个对应的工作任务,每个项目都针对会计工作过程中的某一具体方面或环节,都有具体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培养目标,受训人员完成所有项目的学习,也就具备了从事央行所有会计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获得上岗证或者规定的学分,否则就不能上岗。(四)建好人才库,发挥人才“池子”的作用。成分发挥会计人才库的作用,目前按照省行的统一规划,各地市也建立了会计人才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发挥会计人才库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荣誉。下一步要充分发挥人才库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人才的“池子”,提高人才库的含金量,做好应急会计队伍的建设。(五)改进会计培训知识结构,拓宽培训广度和深度。会计培训应不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除开展基本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培训外,适度增加会计前沿动态、最新会计理论和观念;本地区、全国以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金融形式分析;国内国际经济金融热点事件讲解,做到深广结合。并与人民银行会计工作实务紧密联系,启发会计人员的管理性思维,促使其从经济金融管理者的高度看待各类问题,工作中更具全局性思维、前瞻性意识、以及较强的社会使命感。(六)采取多种形式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忠诚度和兴趣。经常组织区域性的会计队伍横向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拓宽思维。会计工作的机械重复性和安全管理的固定模式,在一定程度束缚了会计人员的思维,没有有效触动和启发思维的环境,会计工作兴趣逐步降低。因此,经常性开展会计队伍横向交流学习或者联谊活动,推出先进典型,介绍经验,探讨问题,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和激励,有助于在会计队伍中培养浓厚的会计职业兴趣。

作者:焦政康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周口市中心支行

第3篇

(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做到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一定程度上的难度,其难度主要表现在人民满意是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追求的行动目标,这一要求就决定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带有一定的理想性。但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度又是党和教育部门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所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其提出、推进、及完成的整个过程。这也决定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度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的现实性和理性性的统一,既不能夸大这种教育的理想性,认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不可取的,从而影响其可行性和合理性。同时,也不能夸大其现实性,认为可以超越客观现实条件做到一蹴而就,这两种不良倾向都不利于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所谓绝对性是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规划过程中必须贯彻实施的,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而相对性是根植于满意的主观性及教育的选择性之中。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诉求,不能忽略教育供给人民需求的相对性。因此,要从人民的而根本利益出发,在考虑到人民群众对教育期盼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此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性的教育需求。

(三)社会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社会性是指站在社会的角度对教育事业提出的一条基本要求,人民群众在其中占有主体地位。同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度又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具有鲜明的教育性。由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只向社会的,所以这就决定的人民群众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的最终方向,以此教育的社会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四)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统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指向,具有一定的宏观性,然而,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具体细微的评价指标,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微观性。教育的宏观性反应的是教育发展的整体态势和水平是否符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微观性指的是教育对个体的不同影响,是否能培育出符合社会进步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发展宏观性和微观性的统一。

二、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

学习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更好的就业,中职教育实质上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使学生从无业到有业,从而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符合社会建设的需求。职业能力是指从自身的个性特征以及对待职业的态度出发,综合运用所有取得的知识和技术,完成各项职业活动目标所具备的特长,区别于其他个体完成的效果,具有相对的优越性和时效性。职业能力大致包括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性的能力,如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在职业生涯中具有出色能力的人才,以此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渴求,同时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

(二)培养出健康的人

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健康的身体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参加社会活动的基本保障,是生存之本,也是个体通过社会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保障,拥有健康良好的身体不仅能承担起个人、家庭的重任,也能承担起社会赋予个人的独特使命,承担起社会需要的基本劳动。心理健康是指能够以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挫折和挑战等等,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舒缓压力的能力,一个健康的人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健康指标和所学的技能知识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同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养出具备全民素质的公民

公民素质就是指公民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所具备的一切素质的总称(李芳)全民素质是公民素质的基础,这就要求中职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大具备全民素质的公民,然而,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社会对公民的基本需求都是一定的,一个具有公民素质的人才才能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公民素质的人,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人,同时培养出符合社会建设的具有全民素质的公民。

三、如何构建人民满意的中职教育

(一)增加和保障教育投入

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办好人民满意的中职教育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中央和各级政府应该努力缓解教育经费短缺的现象。在增大教育投入的基础上要更加合理的使用教育资金,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中职教育课程中要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不仅需要教师及时接受理论培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并将其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还需要教育部门加大对教育设施的经费投入,只有保证教育内容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全方位、多渠道的培养人才

实现中职教育培养的全方位需要家长、社会和学校共同协作,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的教育模式,共同促进教育的实施。同时实施的内容要面向现代化、多样化和趣味化,从多渠道培养人才。

四、结语

第4篇

论文摘要:韩贞遵从师训,把传授良知之学看做“经世之业”,所以他倦倦以明道化人为己责,毕生安贫乐教。韩贞与泰州王学一样,在教育对象上无问渔樵与工贾,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当然他的学生还是以平民百姓为主。他特别注意照顾穷困学生,且不断扩大教育对象,做到平民化,从而使他的教育具有广泛性,群众性。韩贞教育精力主要在“化俗”二字上,目的就是让不善者重归于仁,从而建立稳定安乐的理想世界。

韩贞(1509—1585),字以中,号乐吾,泰州市兴化县人。他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次子王襞的学生,明代著名的平民哲学家、教育家。韩贞继承了泰州学派的传统,把传授“明伦”化俗乡里看做是“经世之业”,一生热爱平民教育事业,终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他还继承了泰州王学“有教无类”的传统,教育中“元问渔樵与工贾”,一视同仁,当然他关心得更多的还是贫困的平民学生,他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是让不善者回归于仁。

一、经世之业在明伦

泰州学派十分重视教育的经世作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明代中后期社会百弊丛生,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秩序在民间已遭到极大破坏,人心疲惫,无所拘缚,无所戒惧,所以变乱频繁,盗贼猖獗。整个社会秩序陷于一片混乱之中,正如王艮在《王道论》里所述:“今天下田制不定,而游民众多,制用无节而风俗奢靡。所谓一人耕之,十人从而食之,一人蚕之,百人从而衣之,欲民无饥寒,不可得也……。”王艮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希望通过宣传教育来解决这些问题。他分析当时的社会情形指出:“所以饱食暖衣,逸居无教而近于禽兽,以至伤风败俗,轻生灭伦,贼君弃父,无所不至而冒犯五刑,诛之不胜其诛,刑之无日而已,岂非古所谓不教而杀罔民者哉!”(《王道论》)而要改变这种“伤风败俗”等社会现象,就必须坚持“以德化民”。在王艮看来,圣人是能够自觉地照着儒家道德规范去做的,而老百姓则糊里糊涂,要么“失本”,要么“遗末”,所以要强化道德教育。只有强化道德教育,才能提高百姓遵守道德的自觉性,实现平等和谐的社会理想。他曾满怀激情地做诗说:“若要人间积雪融,须从腊底转东风,三阳到处闻啼鸟,一气周流见远鸿。今日梅花才吐白,不时杏蕊又舒红。化工生意无穷尽,雨霁云收只太空。”(《次答友人·又》)他坚信依靠道德教化这股东风,定能洞开下层群众求知的心扉,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王艮把教育看成是“位天地,育万物”的伟大事业,是“尧舜事业”。他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论有位无位,孔子学不厌而教不倦,便是位育之功。”(《语录》)他认为“师者立乎中,善乎同类者也。故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语录》)显然王艮对教育意义的认识是着眼于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王艮认为,“学,讲而后明。明则诚矣。若不诚,只是不明。教不倦,仁也。须善教,乃有济。故又日:‘成物,智也。(《语录》)王艮始终把讲学看做是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在王艮看来,下层群众只是“后知”而不是永不移易的“无知”,经过“先知”者的教化,他会从“后知”转化为“有知”,因为无论是“先知者”还是“后知者”,都有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所以,圣人与“下愚”的区别,只是知识积累深浅的区别、“先知”与“后知”的区别、已知与未知的区别。为此他要求人们“以先知觉后知”(《与薛中离》),把讲学作为自己的第一重任,通过主动的宣传教育来启发人们的“良知良能”,从而服务社会,影响社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艮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立师道”来“明人伦”,培养民众的仁善品质,减少人世间的争斗,从而稳定和发展社会,这就是教育的经世作用王艮的次子、韩贞的老师王襞与王艮一样,把启人修道看做是教育者的核心任务,希望教育者通过启人修道,恢复其本来纯净的良知,并为稳定社会和实现“三代之治”培养良才。所以,在教育的社会作用方面,他比王艮有更深刻的认识,他在王艮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方向,突出了教育的重点,并从治国高度阐述了教育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王襞特别重视人才在治国治民中的作用,把人才的选拔与任用看做是关系到国家治乱与民众安危的头等大事。他希望统治者能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圣贤”得到任用。他说:“国家求人才于天下,授之职而用之,将以致之民也,民安而天下治矣。是故天下之治系于民,民之安系于人才之贤而用之也,人才之系不亦重乎?”(《送杨场宰升任》同时,王襞强调,人才来源于教育,并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其“自立也”(《送杨场宰升任》)。

韩贞遵从师训,同样是把传授良知之学看做济世的重要途径。他之所以以“化俗为己任”,就是因为他和他的的老师王艮王襞一样,把教育当作“经世之业”,毕生安贫乐教。他曾在《简李中秘敏斋先生》中这样写道:“底事匆匆过钓台,想应都为究心来。迷时万里源头塞,悟后千年道脉开。济世恐非韩柳学,安民还用孔颜才。传家再见经纶手,早溥春风遍草莱。”韩贞的愿望就是能通过教育建立王化社会,培养尧君舜民,他在《写怀》中写道:“囊中合得回生药,世上寻施惜命人。肯服一丸跻圣域,能超千古出凡尘。愿期天下归王化,尧舜为君尧舜民。”他在其他诗中也表明了这种愿望和决心,如他在《送储翠峰移家海上》中说:“民风日下凭君挽,立起中流砥柱身。”在《送凌侍御海楼北上》中说:“世风日下谁能挽,道脉年来独有功。”他看到乡民们依然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也依然愚昧闭塞,甚至好勇斗狠,相互间恶言相加,深感肩头担子沉重。所以,他把讲学看做是化民的重要手段。他在《送储翠峰移家海上》一诗中说:“一刻阳生初破腊,万方雪化始回春。民风日下凭君挽,立起中流砥柱身。他深信,通过教化,定能改变一方风气。

二、一生功业在化人

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混乱,使从平民成长起来的泰州学派的学者敏感地意识到,要促进社会的稳定,除了要求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以外,还要从平民自身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而从平民自身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关键又在于教育,所以泰州学派的学者往往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一生以化人为人生的一大乐事。他曾描写过有人来求学时自己快乐的心情:“胡子远来学,一见心中乐。乐得远来朋,以此知多觉。觉得善人多,朝廷政日和。太和感天地,同乐太平歌。胡生荷轩子,荷轩翁造始。构轩荷池上,号称荷轩耳。周子爱莲花,以莲为君子。若非君子心,焉能同如此?有子善继志,册叶追思尔。能侍善山师,又师洛村子。二师善教人,使来四千里。印证良知同,使之知所止。欣然归复师,如斯而已矣。”(《书荷轩卷》)…正由于他盼望学子来学,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王艮天天盼求民众来听学。李春芳在《崇儒祠记》中曾描述了王艮当时讲学的迫切心情:“(予)太守袁君株、大尹朱君车兀、审理宗君部,造先生庐请益。月余,见乡中人若农若贾,暮必媲美来论学。时闻逊坐者,先生日:‘坐、坐!勿过逊废时!”王艮始终十分真诚地从事讲学活动。可以说,他是一生献教,终而无憾。据史料记载,王艮出身贫苦,幼年读书不多,后勤学多年,终于成为一个学派的开创大师。他27岁“悟道”以后,开始讲说经书。37岁时,“筑斗室于居后,暇则闭户坐息其间,读书考古,鸣琴雅歌”,38岁“见王阳明,反复论难,又在金陵太学前聚众讲学。”40岁时,“欲周流天下”。王艮晚年多病,而四方来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他仍扶病就榻讲论,临终前谆谆嘱咐诸子:“与友朋于精舍相互切磋,自有长益,无一语及他事。”(《年谱》)真正体现了诲人不倦的精神。

王襞一生奉献讲坛,“倡大家学”,继父讲坛之后,由于其讲学精辟,每次讲学都有所发明,颇使“后学悦服,即先公(王艮)群弟子无不事先生若先公。”“海内响应者,恍若心斋在焉”。(王元鼎《年谱纪略》)王襞始终以讲学为己任,直到病逝而未改初衷。更为可贵的是,他越到老年越是讲学不止。据记载,62岁,他赴苏州讲学,听讲者遍及“三吴”(即吴郡、吴兴和丹阳);64岁,应耿定向聘,会讲金陵(今江苏南京),发挥王艮“格物”宗旨;68岁,会讲海陵崇儒祠,每会为期五日;等等。其足迹遍布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省,弟子遍及大江南北,风动天下。王元鼎在《先生行状》中也说:“东压克承先业,讲学东淘,后进者倾诚悦服,即心斋弟子无不事东压若心斋也。”(王元鼎《先生行状》)《先生行状》中还有这样一段描述,反映了他讲学引起轰动的情形:“东压过陪都,随以指授,都人士云蒸雷动,如寄得归,乃至耆老为之太息,髫齿为之忻愉,贵介为之动容,厮台为之色喜,上根为之首肯,初机为之心开,一二卓然朗悟可俟将来者,其关钥皆自东压启也。”(王元鼎《先生行状》)焦在《墓志铭》中也说,“心斋子东压先生,推衍其说,学士云附景从,至今不绝。”王襞“至金陵,与多士讲习,连榻累旬,博问精讨,靡不其敬以去。”(焦《先生墓志铭》)这既说明了他的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也说明了他学识深邃和讲学艺术的高超。随着王襞声望的提高,各地聘以主教者纷至沓来。王襞临死前也不忘讲学一事。“先生疾病将终时,三日前即不令儿女人卧房,危坐定气养神。时命门人梅圣辈雅歌取乐,顾门人日:“尔等惟有讲学一事付托之。”王元鼎《先生行状》)

韩贞与王艮、王襞一样,高度重视教育化人的重大意义,他从泰州学习结束回乡后,即树立从教终身的伟大志向。他在《答王东压师》中说:“乾坤担子仲尼担,陋巷颜渊未必闲。眼底莫言行道易,途中应有问津难。三千共学门墙下,几个相随陈蔡间。他日周流天下去,区区端作御车还。”(注:雍正本所刊此诗,文词颇异,兹录于下:“乾坤担子仲尼担,陋巷颜渊也并参,身外海浮空避世,途中津问几停骖,从游陈蔡甘同难。来学门墙道共谈。洙泗渊源流万古,得传一咏称奇男。”)(《答王东压师》)所以,他后半生从事教育直到临终前还不忘病榻讲学,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家人及学子“以明道淑人”。万历十三年(1585)八月初九日卒。卒之日,召门人至,犹谆谆以明道教人,言不及他,已而危坐而逝。(《理学韩乐吾先生行略》)孙复举在《敦请讲学呈文》中说:“切见隐士韩贞,素行端庄,取重乡评久矣。迩年虽逾七十,志气尚未昏忘,病患虽中半身,动履尚能起坐;言语虽若蹇涩,化诲尚尔殷勤。所谓耄期称道不乱,惟日孳孳薨而后已者,斯人足以当之矣。”耿定向所作《陶人传》中说:“先生学有得,毅然以倡道化俗为己任,无问工商佣隶,咸从之游,随机因质诱之,化而善良者以千数。”韩贞一生化民的精神为他的弟子所感动,如罗汝芳受韩称感悟,不仅往纳拜称弟子,而且终身不赴廷试。

三、无问渔樵与工贾

韩贞的“无问渔樵与工贾”,既是一个教育平等的问题,也是一个“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问题。韩贞的这一思想虽远承于孑L子,但主要还是受了泰州王学的影响。因为在王艮之前,“有教无类”虽然是一个悠久的历史命题,但从明代以前传统儒家理论的整体来看,他们的“有教无类”只是一个号,并没有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就是曾经说过“有教无类”的孔子也没有做到有教无类。在《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显然,孔子的教育是把“民”排斥在外的。而王艮则不同,他提出了彻底的平等教育思想,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王艮认为,社会上每一个人,不仅有着共同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而且有着平等的本能,教育不应该有失偏颇。其实,王艮的有教无类思想也包含了平等教育的意思。

王艮继承了孔子“有教无类”这一传统。王艮认为,“容得天下人,然后能教得天下人。”他这里所说的“容”,并非指一般意思上的“宽容”,而是指教育对象上的一种包容,也就是要包容天下一切愿学之人,所以教育对象是不应当有差别的。王艮开始在家乡讲学时就在自家的门上写着:“此道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年谱》)王艮的听众大多是邻里、乡人、盐民。后来随着王艮外出讲学,传授对象进一步扩大,有社会的上层人物,也有社会的下层人物。清末袁承业在重订王艮、王栋、王襞遗集时,费二年之力,编成《明儒王心斋先生弟子师承表》,虽如袁氏自谓“搜罗未广,遗漏颇多”,然亦可概见王艮的发展状况。“当时熏其德而善良者,陶人不止乐吾韩贞。樵人不止乐斋朱恕。一时士大夫航海而造先生之庐者,任其往来,启迪不倦,何异乎孔先师设教杏坛、群弟子四方毕至也哉。”(彭梅《王艮奠文》)赵贞吉在《王艮墓铭》中说:“先生接引人,无间隶仆。”或行商坐贾或乡村野老,或缙绅先生或衣冠大盗,一概迎而不拒。王艮学说的传播极为广泛,遍及十数省,受教育者不计其数,姓名可考的就有四百八十七人,不仅上白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而且更多的是下层人民群众,其中有盐丁、农民、陶匠、樵夫等。当时我国东南一带家有王氏之书,人传安丰之学。与他的父亲一样,王襞也主张有教无类,同时他还提出了“倡大家学”(王元鼎《年谱纪略》)的思想主张,在他的弟子中亦有农工商贾,特别是像韩贞一样的平民百姓。

韩贞忠实地继承了王艮、王襞“有教无类”的传统,所以他的平民教育事业十分兴旺。对于韩贞讲学的盛况,陆西星在《哀东海处士乐吾韩公》中有一个描述:“闻风一时兴,门弟亦何盛。千年振遗响,木铎声甫静。”受王艮与王襞“有教无类”思想的影响,韩贞讲学对象“无问渔樵与工贾”。《乐吾韩先生遗事》中说:韩贞“倦倦以明道化人为己责,虽田夫、樵子,未尝不提命之。”孙复举在《敦请讲学呈文》中也说:“庶百姓之所顾安者安之,本县之所愿化百姓者,而此老声教之达易易矣。”只要愿意接受教育的,韩贞都有接受。韩贞的成人学子以工农商贾为多,也有绅士、大夫、官吏师从他,但更多的还是当地的平民百姓。在童蒙教育方面,他特别照顾穷困学生,照顾农夫、渔夫、盐民、穷苦人家子弟。对求学困难者免收束修,对求学真有进步者暂时封存束修,如学习退步不愿再学者则将束修如数退还人家。韩乐吾此举,乡邻称赞,世人惊异,名声大振,不少人不顾路途遥远,将孩童送到他的塾馆求学。对此,《乐吾先生行略》中也有记述:“凡来学者,不纳束修。间有以诚奉先生者,暂封存之,后有不善,即还其人。”这就使他的教育更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和平民性。

四、后有不善归回仁

韩贞期望天下归王化,君民归尧舜,而不善之人回归仁,而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让那些不善之人恢复其仁善的品德,不孝之人恢复其固有的孝德。韩贞的这一思想与王艮、王襞的“复初说”是一致的。

王守仁认为,教育可以灭掉个人的私欲,保存各人固有的天理良知。他说“躁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人的“躁”“荡”“歉”“忽”“傲”主要是心不纯,教育可以使学习者陶冶“心学”和“道心”。而王艮则不同,他认为,所谓的“致良知”,其目的就是要恢复人最初的本性。

王艮在《复初说》中说:“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诚,则元事矣。故诚者,圣人之本。‘圣,诚而已矣。’是学至圣人,只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知不善之动者,良知也。知不善之动而复之,乃所谓‘致良知’,以复其初也。”(《复初说》)王艮的复初说是建立在他的气质杂性说基础上的。王艮在人性问题上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但他又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气质杂性”。他说:“程子云:‘善固性也,恶亦不可非性;清固水也,浊亦不可非水。’此语未莹,恐误后学。孟子只说性善,盖善固性也,恶非性也,气质也,变其气质则性善矣。清固水也,浊非水也,泥沙也,去其泥沙则水清矣。”(《答问补遗》)在王艮看来,“恶”不是性,而是“气质杂性”,如同水中的泥沙不是水一样,“气质杂性”并不是真正的性。王艮对于张载的观点也不完全同意。他说:“张子云:‘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此语亦要善看,谓气质杂性,故日气质之性。”(《答问补遗》)在王艮看来,气质之性,即气质杂性。这种气质杂性并非人本有的性,但这种气质杂性,是可以变化的,其主要方法就是学习。他认为“言学不言气质”,就是说,通过学习教育就能改变人的气质,祛除气质杂性。“明得尽渣滓,便浑化。”(《答问补遗》)他坚信,如果教育能够真正发挥改变气质、祛除气质杂性、保持善心的作用,那么,由于人的进步而推进社会的整体进步,进而实现天下大治。所以王艮讲诚意,其根本目的是要人们端本复初。

第5篇

(1)民办高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知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后发现,我国大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同时通过对相关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大概23%的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意义非常了解,有近30%的民办高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近40%的大学生表示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所了解,有6%的高校大学生表示对人文素质教育了解较少,剩下1%的学生表示对此问题不是很了解。

(2)民办高校学生文化素质知识的情况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较为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认识有些模糊不清,更有一些学生对人文素质一点都不清楚,同时也没有对知识的渴望心理。通过相关权威部门的分析可以发现,民办高校要想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以及条件等各方面与公办高校有所差别,这就造成了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系构建并不全面,在相关的教学政策、组织管理、以及师资建设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有相当的欠缺。通过与公办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同相对比后可以发现,虽然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但是在价值取向、理论修养以及文化素质方面与公立高校的学生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这种情况的出现不符合国家对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培养理念。但是我国民办高校也是我国对学生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渠道,其同样承担着培养祖国后备人才的任务。

2我国民办高校存在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1)我国民办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就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情况来讲,从学校的校领导到各级的基层领导等都没有对此问题进行重视。如果想要在民办高校中建立起相应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在我国开展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定位过于理想化宏观化,导致了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不能能很哈的理解,造成了目标模糊的情况出现。同时民办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没有足够的实力,这将严重的影响文化素质教育情况。

(2)课程单一、师资力量不足

就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来讲,民办高校应该具有非常高的自主办学能力,同时在学科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可以有更多的空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受到教师能力以及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大多以公办院校所走的道路作为标准,只是一味的走公办院校走过的路,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也以达到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为主,并不追求教育的效果,这就造成了民办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质量较低,只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并不注重对学生的品格的塑造。

(3)形式较为单一,文化素质教育系统构建

第6篇

1.护理人文教育现状需求。

本研究选择山东省内3所具有护理专业代表性的民办高校、5家二级甲等医院管理层作为调查范围,通过笔者设计的调查问卷,以随机抽样方式对学生和医院管理层进行调查,另外召开座谈会,并进行个人访谈。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本身人文素质不足,超过60%的学生对人文精神及人文知识是认可的,学生学习的课程大多是专业课程,人文课程所占比例很少,但一半以上学生认为应该多学习人文社科类知识。对医院调查结果显示,医院需求与民办高校培养的护士脱节,满足不了病人的需要,护士缺少与患者的心理沟通。这就更体现出护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总结结果是民办高校护理人文教育存在诸多问题。①民办高校对护理人文教育重视不够。由于民办高校在经济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有些举办者存在功利主义思想,盲目扩招,在培养目标上还是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面向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忽视了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人文教育。虽然有的民办高校提出了人文教育模式,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有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一些医学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德国高达20%~25%,英国、日本约占10%~15%。。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偏低,导致学生片面追求生物医学知识理论和技能,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人文素质的培养。目前高校在人文学科建设、教育课程评价标准和体系等方面还不完善,不能满足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②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先天缺乏”。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初中、高中采用应试教育,学生只为考试而学习,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民办高校学历层次比较低,大多是专科及以下,学生入学成绩不高,多数又是理科生,对人文社科知识了解甚少,学生整体素质先天缺乏。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比较低。护理学侧重于自然科学和技术操作,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占用大量学时,人文科目开设很少且课程设置不齐全,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文修养也与现代护理的要求不符。③师资力量不能满足人文教育需求。目前大多数护理院校都存在护理人文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即使有些院校已设立独立的人文学科教研室,但这些老师缺乏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其教育理念、自身的人文素养与现代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不能使人文教育与护理教育相互融合。另一方面,护理专职教师承担一些人文课程,但他们在讲授护理人文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护理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有机结合,无法更好地适应护理人文教育的发展需求。

2.护理模式转变的需要。

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改变,护理学也随之发展,赋予护理职能新的内涵,护理工作正从以前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整体护理要求护士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广泛的护理。要做到以上要求,护士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医学知识、整体护理知识,还要有稳定的心态和充足的人文社科知识,这样才能从“人”出发,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理解人和关心人。因此,现代护理教育的发展要求护理学科自成体系,在重视护理专业教育的同时,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体护理模式下,要求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促进患者健康为目标。

3.国家政策的需求。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也出台了关于护理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密切医疗卫生机构与护理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以适应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完善护理教育模式。在教学中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且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美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因此,将护理人文教育贯穿于护理教育全过程,促进护理可持续发展,培养临床实用性人才。

二、民办高校护理专业人文教育模式的构建

1.改变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无论是护理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民办学校,都存在“重医轻文”传统教育观念,教师常常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相关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培养。从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有相关文献表明,真正能够在本专业领域立稳脚的都是那些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具备相关人文素质的学生。因此,民办各高校决策者在制定培养规划时,必须改变“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观念,加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力度,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优化课程设置。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民办高校护理人文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新护理模式需要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护理人文课程体系。在护理专业课程的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解惑”,将两者有机结合到一起。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收集人文教育资源,加大人文知识比重和讲授时间,强化护理专业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的相互渗透,逐步建立系统的、合理的、完整的、科学的具有现代护理学特色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改变重理轻文和重医学学科、轻人文学科的现象。其人文课程设置应包括显性课程,也要包括隐形课程的设置。开设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特点的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特色课程,举办人文讲座,开展人文活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课程融合。

古今中外,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护理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的模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知识传授深远得多。因此护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高尚的师德、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继续教育等方式促进人文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教学方法要多样,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角色模范法、对话法、实践法、记关怀日志法等有效提升学生的关怀意识和人文素养。

4.人文环境熏陶。

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引导大学生加强文化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浓厚的学风和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会使深处于其中的莘莘学子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素养的熏陶和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进而内化其身。学校要定期举办各种学术沙龙、讨论会、演讲会、征文、辨论会等,开展就业指导月、护理技能比武、艺术文化汇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展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渠道。加强图书馆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建设,拓宽大学生人文知识,开阔视野,使大学生在良好的人文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②实习期人文素养培育与熏陶,护理专业学生是学校向医疗卫生服务行业输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在实习过程中人文环境的熏陶对其人文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在实习期间,学校和医院要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习初期树立正确的护理人文榜样,将优秀护士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会模仿。在实习中期培养人文底蕴,通过实习丰富人文知识,强化人文关怀。在实习后期创建人文举措,学生人文实践主要体现在其人际沟通和交流之中,采用模拟对话和示范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人文素养得到实践和升华。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长期;汇率

一、引言

由于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并伴随着人民币的大幅升值,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极大压力。人民币汇率在未来是否会停止升值步伐,缓解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压力,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大量进出口企业关注的焦点。

一些国际组织机构经常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来比较各国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并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他们都是以“PPP理论在实践中是成立的”作为前提。然而,关于这一前提,自其创建之日起就不断受到各种观点与检验方法的挑战。

二、购买力平价职称论文

(一)购买力平价的产生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PowerParity,PPP)理论是采用一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来确定各种货币之间的比价问题的汇率决定理论。该理论最初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Cassel)提出,决定的是即期汇率。其中心思想是:两国货币的汇率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来确定。

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学说又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1.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即一个国家的货币与另外一个国家货币之间的比价是由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之比来决定的。货币的国内购买力体现在商品的价格水平上,即商品价格的倒数,故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水平是由两国国内物价水平之比决定的。

R=PA/PB

其中:R为绝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

PA为A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PB为B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以上公式表明,在某一时期,当A国价格不变,而B国价格上涨,则B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下降,表现为一单位A国货币可以交换到更多的B国货币,即A国货币出现升值,B国货币出现贬值。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按照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确定的汇率水平应该是一种长期均衡汇率。当实际汇率与长期均衡汇率之间出现偏差时,实际汇率将不断调整,最终要趋向均衡汇率水平。

2.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卡塞尔认为,在计算绝对购买力平价时,两国物价水平数据的获得很困难,而两国物价水平变动即物价指数或通货膨胀率容易获得。

用公式表示是:

R1=R0(IA/IB)

其中:R1代表通货膨胀后两国货币间的新的汇率;

R0代表两国通货膨胀前两国货币的汇率,又称基期汇率;

IA代表A国的通货膨胀率,IB代表B国的通货膨胀率。

(二)购买力平价的发展

购买力平价理论具有内在的简单性,从购买力的角度分析货币的交换问题,非常符合逻辑、易于理解;同时,它的表达形式也较直观。所以,汇率水平的分析和政策研究经常用到购买力平价。但其是否成立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在早期,它曾被认为是一个公理,随后不断有人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修正。早在20世纪30年代,哈罗德(Harrod)就指出,国内外有差异的生产率水平将会导致对绝对购买力平价持久的背离。巴拉萨(Balassa,1964)和萨缪尔森(Samuelson,1964)分别正式地论证了对PPP系统性的“生产率偏离”(Productivitybias):一国可贸易品适用一价法则,因此可贸易品的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有关产业工资上升,从而推动全国性工资上调,但是非贸易品的生产率无法同步提升,因此其成本和价格必然上涨,从而导致该国的相对物价水平上涨。从长期看,实际经济因素的变动(如国内外生产率差异)会使名义汇率与传统购买力平价产生永久性的偏离。这一修正称为PPP理论的巴拉萨-萨缪尔森修正(BalassaSamuelsonQualification)。

克拉维斯(Karvis)和利普西(Lipsey,1983)及巴格瓦蒂(Bhagwati,1984)也得出同样结论,但是他们强调生产要素的素质差异和生产要素报酬的不同。Niehans(1984)认为,PPP公式中所表示的汇率和价格之间的联系,并不表示汇率的变化来源于价格,争论汇率和价格谁决定谁,没有实际意义。而Frenkel(1978)在使用不同的价格指数验证了汇率变化同两国价格比率之间关系后得出结论:PPP不能作为汇率和价格联系的机制,只能视为研究价格和汇率决定的捷径,不能视为一个完善的汇率理论。但无论如何,经济学家对汇率与物价变动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的判断给予了认可。

现代购买力平价说包括成本购买力平价、多国购买力平价、事前购买力平价和货币主义的购买力平价说,它们对传统的购买力平价说进行修正和改造。

(三)PPP测算研究

有关世界各国PPP的测算研究主要有:“世界银行Atlas方法”、简化信息方法、国际比较项目、生产法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表。然而,各种研究结论并未达成一致。PPP可以针对一国、一地区、一个产业而定。如未特指,则PPP通常是对GDP而言。计算PPP大多使用支出法和生产法。

三、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汇率局限性的原因

虽然有不少文献认为“PPP理论在短期不成立但在长期可能是成立的”,但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并不完全成立。

(一)汇率反映的是两国贸易商品价格的比率

用反映全部商品的CPI来解释汇率的变动,显然存在着一定缺陷,而且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结构也不同,两国的CPI所包含的商品及其权数也就相差较大,这种价格指数并不严格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要求。在一国消费物价指数中包括的商品在计算另一国消费物价指数时可能就没有,这种价格指数是不符合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要求的。

(二)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如一国的劳动生产率、利率和资本流动等其它经济变量,一国实行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汇率政策,而不仅仅只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三)与汇率体制与贸易政策有关

虽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我国对汇率浮动管理的严格程度远高于美国。此外,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贸管理政策奉行“奖出限进”,致使经常项目顺差十分严重,大量外币的流入导致外汇供求关系严重扭曲,所以体制的影响远大于经济变量的影响。

实际上,现代的汇率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汇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另一方面,汇率要为稳定宏观经济、促进本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服务,汇率要服从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不可缺少的宏观调控手段。但是现有的汇率决定理论,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却没有考虑汇率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手段的性质。

(四)购买力平价模型所提供的均衡汇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基年的影响

主观判断或因观察能力、技术和数据不足等问题,基年选择十分困难,基年不同,均衡汇率就不同,缺乏科学性。

(五)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等的存在

Cassel的PPP理论是建立在一个较理想的交易状态下,如不存在交易成本等等,这是与现实中各国的商品贸易不符的。

四、结束语

购买力平价理论描述的是在理想状态下汇率与两国物价的绝对水平和通胀率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所以,虽然购买力平价理论忽略了其他影响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汇率向购买力平价仍在起作用,所以该学说至今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由于购买力平价不能很好地解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因此单纯利用购买力平价方法来确定人民币汇率水平,并据此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来刺激出口、缓解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毫无疑问不可行。即使认为PPP理论是一种决定长期均衡汇率的有效方法,这种超长期有效的理论也不能指导我国目前的汇率改革,难以成为制定汇率政策的依据。因此,我们不应当只局限于购买力平价理论,而应该去寻找一种既能有效解释人民币汇率变动,又能指导汇率改革的中长期汇率均衡理论。

对于我国而言,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变化应防止其剧烈变动,而使其处于一种温和的变化态势,央行应当仔细观察中美两国的物价变化情况和利率水平,立足于国内确定政策工具,并据此制定基于人民币汇率基础之上的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1]陈志昂,方霞.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和实际汇率分析——兼评巴拉萨-萨穆尔森假说[J].浙江社会科学,2004,(1).

[2]窦祥胜,杨忻.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12).

[3]赵登丰.人民币市场均衡汇率与实际均衡汇率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范言慧.关于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研究综述[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