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4:32

序论:在您撰写信息通信技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

第1篇

企业信息化模式也就是企业采纳何种信息化软件系统以及如何采用,也指代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历程中选取的技术型态及管理模式的行进轨迹[12]。企业信息化模式包括传统信息化模式与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模式,前者包括购买模式、购买+开发模式、定制化设计模式、外包软件模式,后者包括应用服务提供商模式、云计算模式。企业可以选择以上的某一种适合企业的单一模式,也可以整合多种信息化模式,选择多种模式结合的复合模式。(1)购买模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采用的软件全部是从市场上采购的商品软件及基于其上的二次开发,并未进行独立研制。专业的商品软件供应商向企业提供商品化的通用软件,并且为客户企业派驻以咨询顾问为主体的项目小组,主导信息化项目的全程实施。(2)购买+开发模式。由企业内部团队为主导根据自身需求、条件,选择外部的合作资源完成信息化的具体实施。(3)定制化设计模式。充分调研并考虑企业业务情境及复杂需求意愿,除了成本会计等范式性模块,排除现成的商品软件简单上线之快餐式方案,为企业专门订做最为适宜的信息化软件平台。(4)信息化服务成套外包模式。在战略规划层面上,企业利用更为广泛的外部服务商的专有技术、人才要素及服务网络等,以高效替换并解放企业自身的员工,在企业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的基础环境下,提供企业层面的流程优化运作、业务支撑及系统维护等各类信息化实践服务。(5)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ASP)模式。规模较小企业借助网络租赁应用服务商服务器上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企业管理计算服务的一种管理信息化运作模式。该模式的实现环境是网络化的,无论服务交割还是客户享有。(6)云计算模式。在Internet环境下的高级运算制式,分解海量计算到分布式网络中,企业及数据中心以Internet为载体,信息化需求驱动企业适度调用云端个人电脑PC及存储资源[13-14]。

1.1企业信息化模式选择主要影响因素

提炼出影响信息化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见图2。(1)信息化需求。企业的信息化模式选择应以需求为先导,这要在企业内部从高层、中层到基层都达成共识,各层面都应提出清晰化需求,涉及各种业务的信息化需求、合理化建议、信息管理系统模块化使用需求等。以避免模式选择的混乱及盲目。(2)竞争因素、供应商能力及内部现实条件的联合作用。企业的竞争定位、绩效及其战略意图决定其信息化模式的抉择以及信息化水平。当信息化供应商能力缺乏,企业满意的信息化软件缺失,或者信息化外包商胜任力不足,企业只好独立开发所需的信息化产品。随着供应商能力增强,购买模式及外包通过外部力量解决信息化的模式,其便捷性及经济性更受青睐。企业信息化过程的每个重要时点的信息化模式都承载于当时企业的内部资源条件以及以往成功模式,不可盲目追新或好高骛远,否则会事倍功半[15]。总之,适宜的信息化模式必须全盘考虑外部竞争及供应商因素、内部现实条件动态选取,尽量在选定模式中达到内外匹配的理想效果,见图3。(3)生产类型。根据产品性质、生产工艺、批量和品种的差异,能划分出各种生产类型,其生产经营方式会影响信息化模式的选择,见表1.减少库存成本的生产方式对网络化运作的依赖性较高,并行工程符合其低成本运作的战术要求,因此成本下浮空间较大的外购、外包及网络时代信息化模式自然适宜于这类企业。大规模定制(MassCustomization,简称MC)为了满足海量个体客户的需求,对标准件实施个性化组装而产出定制化产品及服务,定制化设计模式也就受到MC企业的欢迎。(4)规模及治理结构。不同规模的企业,其治理结构不同,信息化软件体系的整合性、功效、落地复杂性也都有很大差别。通常,随着规模增大,信息量不断膨胀,业务流程及治理结构会更加复杂,对信息化软件的能效就提出更高要求,软件系统落地的复杂性也被非线性地加大[16]。因此,软件能支持的规模成为系统选型的重要因素,见表2。(5)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差别较大,信息化需求发生动态变化,模式也不能自始至终拘泥于单一类型[17]。初创期因业务的多变性、问题多发性及环境的模糊性,应选择投入较小的网络时代诸多模式或外购小型软件,信息化应用可尝试在若干单元或部门层面,从而规避信息通信技术高额投资的不确定性巨大风险;成长期就能考虑引入ERP等大中型成熟软件、定制设计或对通用软件实施二次开发,用以规范管理流程及行为,增强管理能力,提效降耗,维持并增强企业竞争力及业务垄断势力;当业务或市场出现衰退迹象时,企业被迫选择撤退战略,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信息化投资应更加谨慎或逐渐地适度缩减,此时ASP的租赁模式更为恰当,通过有节制的信息化服务租赁开支,改善进销存链条中薄弱节点的运作绩效,确保供应链关联部门层面的信息化应用效益,这一阶段尤其要追求满意的投资回报率[18]。(6)总体拥有成本(TotalCostofOwnership,简称TCO)分析。可用以下方法估计信息化软件的TCO:首先,粗略估算TCO;其次,确定成本归类标准;接着,从显性及隐性两个方面搜集成本信息;第四步,审核成本信息的真实性;第五步,对各种实际成本归入不同类型;第六步,检验数据效度;第七步,进行数理建模并分析成本;第八步,评价计算结果;最后,生成TCO报告,支持信息化项目决策,建立最低TCO的信息化实现模式。

1.2多维度视角下的企业信息化模式选择

评判信息化模式往往考虑若干关键参数,如TCO、项目周期、柔性、延展性、维护及升级难度、运行风险、定制化程度、信息保密级别、信息化质量标准、适用的经营规模等[19],几种信息化模式各有优劣势、特点与适应对象[20],见表3.购买模式的优势是企业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系统中包含的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项目实施后效果明显,但仅适用于管理基础好、流程运作规范的企业;购买+开发模式的优势是既能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又能尽量保持企业特有的业务运作特色,企业变革较小,项目容易实施成功,但只适用于具有独特业务流程优势的企业或者流程复杂而不能在市场上找到满足需求的商品软件的企业;ASP模式的优势是投资少、实施迅速、见效快,适用于大部分企业,但对于具有一定信息化基础且信息化要求较高的中型企业,采用ASP模式有较大局限性。企业信息化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必须以动态变革的眼光审视其模式;行业环境、生产类型、规模、组织性质或生命周期阶段性异质的企业,其信息化目标及重点需求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复制别的企业的信息化的成功模式。另外,信息通信技术和管理实践的进步,也促使企业信息化模式更新换代。

1.3三方互动共赢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创新

选择适合企业特点的软件是企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软件商作为信息化供应商,其实战经验、开发水准、商誉、服务能力都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可能。只有得到实力强的信息化软件商的鼎力协助,企业信息化所需的信息通信技术、硬件基础、信息内容及服务才有保障,信息化工程的效用才能彰显出来。对于信息通信技术/信息化提供商不仅要重视为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信息通信技术/信息化软硬件,还要重视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培训服务,方能比同行更懂得如何满足客户企业对信息化项目的全方位复杂需求[21]。致力于深度信息化的企业可结合定制开发模式与购买模式这两种主流模式的优点,重视管理咨询公司作为第三服务方的作用,形成一种全新的企业信息化复合模式———三方互动共赢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如图4。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及其衍生工具的突破性进步,信息化集成应用、系统实时运维等新兴的信息化咨询及诊断服务在市场上一枝独秀,管理咨询商成为企业信息化道路上的关键角色,它在改良内部管理机制、提升企业活力、优化外部产业环境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化的良性发展渴求专业化的第三服务方,发挥其对企业与ASP进行组织及调和的作用,协助企业完成信息化可研分析、一揽子规划、招标评标、监理仲裁、价值评估、审核验收等一连串信息化项目作业,确保实现企业在项目投资上的预期收益,并提高企业信息化投资成功率[22]。

2相关对策建议

2.1政府支持

政策因素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通过宏观战略引导及持续财政投入加快建设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为企业信息化落地提供了完善的物质基础及健全的网络环境。而且,政府为信息通信技术研发及扩散制定的强力振兴政策及宽松法律法规会促进信息化在企业群中的广泛应用。3.1.1促进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良性成长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就是囊括人才、技术、信息、过程及实践等,实现组织信息与组织架构之间交互影响、彼此促进、有机联系的集合体,也指大量信息化运作实体机构相互影响并且共同发展的产业环境,包括上游通信制造商、软件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商、ASP、中游咨询公司、中介组织、外包商、下端客户企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等等。运营商与软件商将软件资源出租给ASP、集成商或外包商,ASP与集成商等企业又将租用的信息技术平台资源、软件资源与增值服务整合之后销售给客户企业,为企业上线信息化项目,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中的各类企业都要接受政府部门的管控,如图5所示。要想加快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单纯增加软件商、运营商和外包商数量、扶持弱小企业等方式还不够,政府主管部门需要整体思考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建设,出台相关措施,对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各个主体企业加强组织协调与政策支持,不仅对基础运营商、软件商、集成商,而且更要加强对中游集成商、ASP等增值服务企业以及下游中小型客户企业的引导与支持,保障企业信息化有效、平稳、快速发展[23]。在国内企业信息化实践中,以ASP为代表的增值服务企业这一环节明显薄弱。而这一薄弱环节又会影响整个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政府主管部门应采取政策倾斜,限制上游运营商、软件商跨界经营行为,有助于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各环节的均衡成长。除了扶持政策,政府还应尽可能放宽准入资质,拓宽信息化服务类企业的经营申请条件,允许更多的企业经营企业信息化服务业务,保证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各环节能够形成切实有效的竞争态势。3.1.2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倾斜目前中小企业数量在我国企业总数中占绝对优势,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全国企业总体信息化发展演化进程,然而,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融合方面的人力资源和资本投入量严重不足。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采取“政府主导,惠及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的扶政策及攻坚克难的务实举措,加强专属于中小型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政策倾斜力度,包括优惠政策(除资金以外,还包括财政、税收、土地、人才、技术、招商等)、网络平台建设、宣传推广等,切实降低中小企业在参与信息化进程中的非必要开支,激励更多有胆识、有前途的中小型企业积极投身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中,通过政策杠杆使这些企业真正响应及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3.1.3扶持信息化起步晚、水平低的企业我国当前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从国家层面来看,要实现企业高度信息化的目标,不但要培育和支持信息化水平高、较早成功建设信息系统的一流优秀企业或行业领导者,更应该重视信息化起步晚、水平低的企业,着力引导它们向高级信息化应用阶段迈进,帮助它们扫清信息化创新障碍、克服困难,确保信息化应用的普遍化、均衡化。政府应选取部分优秀的信息化建设企业,构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交流渠道及平台,邀请知名咨询专家为落伍企业的信息化提供诊断指导,引领这些企业选择最优的信息化模式并走上信息化创新捷径,使其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从而切实缩小信息化应用的鸿沟。

2.2对企业的建议

坚持效益的前提下,企业信息化实施应在经济、技术、整体规划和企业自身改革四个方面采取相应策略,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企业通过对自身信息化阶段的判断,有针对性地建设信息化,选择重点领域、内容及策略,重点关注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组建及运行、信息化培训及信息化建设计划三项重要工作。企业还务必紧抓信息化项目的过程管理。其一,重视中高层领导的支持;多渠道学习信息化知识与经验;重视信息资源管理的规范性建设。其二,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前的相关策略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相关策略。

3结束语

第2篇

1.1光纤接入网技术

光纤接入网技术利用传输网络实现用户接入光纤,共同实现光纤接入网下信息传输效果的持续提升,实现了传统信息传输的技术性突破,满足人们对信息传输速度的需求。光纤用户接入技术发展起着关键作用。FTTH是光纤接入网发展的一种最终形式,光纤接入网以光网络单位(0NU)的位置所在,分为FTTH、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到驻地(FTTP)、光纤到路边(FTTC)等几种情况。目前,以”千兆到小区、百兆到大楼、十兆到用户”为基础的光纤+五类缆接入方式(FTTx+LAN)非常适合我国国情。它适用于用户相对集中的小区、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及人口密集的乡镇。这种光纤接入方式的上传和下传带宽,能够实现高速上网或企业局域网间的高速互联,满足不同客户群体对不同速率的需求。

1.2光纤波分复用技术

光纤波分复用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表现了现代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在ITU-T标准中,通过引入控制层面,使网络具有自动连接建立和修改功能,以及提高连接恢复能力。光纤网络控制层面本身能够支撑不同的技术,不同的业务需求及不同的功能组合。光纤波分复用技术主要是应用波分复用器对广信信息传输出现的损耗进行控制,保证宽带资源的有效获取。同时在光波频率根据波长的不同情况对光纤损耗情况进行独立性信息发送,充分发挥波分复用器的效果将信息数据进行整合。波分复用器能够将不同信号波长进行传输,承载电信光纤通信技术优势。

1.3光联网的实现

目前,在扩充骨干网、迅速普及应用DWDM系统的驱动下,我国光网络市场已出现巨大变化,光传送网的角色由原来大容量带宽传送转变为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连接。电信运营商在电路交换转变为分组交换过程中,在光层网络同时实现了传输功能和交换功能,而全光网络以其良好的透明性、波长路由特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成为下一代高速(超高速)宽带网络的首选。光纤接入网技术和光纤波分复用技术的创新推广应用中,光分插复用器(OADM)和光交叉连接设备(OXC)的成功研制,使得二者能够在基础通信设备基础上实现光路交叉,为光联网起步奠定坚实基础,能够进一步扩充网络系统,提升网络系统的透明性,使全光联网成为可能,掀起了SDH电联网之后又一次新的光通信发展,建设一个最大透明、高度灵活的和超大容量的国家骨干网络不仅可以为未来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奠定一个坚实的物理基础,而且对应我国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腾飞及国家安全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4全新一代光纤

全新一代光纤是新时期电信光纤通信技术应用的核心内容。新的光传输网分为三层:光通路层(Och)支持终端到终端的传送客户信号。OMS光复用层把许多光波复用到一起后传动到光纤中。OTS光传送层把客户信号映射到单一的光道,再将许多单一的光道复用在一起后送上光纤。全新一代光纤具有频带宽通信容量大、损耗低,中继距离长、抗电磁干扰、无串音保密性好等优势特点。根据电信网络服内容不同,创新了传统光纤发展模式,呈现出大容量、长距离传输等优势。

二、电信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优势分析

伴随中国城镇化等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我国城乡每年旧城改造和新屋建设达到20多亿平方米,至少可以容纳2000万户新居或数百万个企业,为光宽网建设提供了几乎海量的外在条件。伴随信息华社会的发展,人们随时随地办公、生活、学习、购物、娱乐的内在需求日益凸现,建设安全的全光信息网络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科学技术水平提升使电信光纤通信技术提供的服务质量能够不断的满足人们的要求。电信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优势明显,传输速度快、传输容量扩大,并且在长距离下实现信息容量提升、完善全光网络系统。在未来电信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状况下信息数据传输水平会在网络系统发展下实现高速发展。电信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

2.1全光网络

电信光纤通信技术发展中全光网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电信光纤通信技术应用的关键核心,是人们对网络信息技术需求发展的表现。全光网络(ASON)在路由和信令控制下,完成自动交换连接功能。它首次将信令和选路引入传送网,通过智能的控制层面来建立呼叫和连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路由设置、端到端业务调度和网络自动恢复。探究全光网络特点对电信光纤通信技术进行研究,能够更好的实现电信光纤通信技术应用的全面发展。我国对电信光纤通信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创新了技术发展模式,在应用上取得了较大发展。伴随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推进,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加大力度推行“城乡一体化”光网改造工程,通过全光网络的方式向宽带中国目标靠近,不断地满足社会对现代网络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需求。

2.2多业务承载能力

新时期为了进一步促进电信市场的发展,需要对电信市场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对运营模式进行重组改制,实现电信业务多元化发展。网络系统光纤接入技术的应用能够承载更多的业务项目,强化基础型承载业务水平,移动基站回传、语音等服务都是多业务承载能力提升的重点内容。从提高传输通道变为提高光业务的解决方案,使光网络能够提高多种高质量的带宽应用与服务,包括:1、OVPN;2、业务SLA;3、带宽出租、带宽批发、带宽贸易、实时计费;4、流量工程;5、分布式恢复;6、SPC(软永久连接)/SC(交换连接)/PC(永久连接)。传统接入网系统主要采用对接式网络结构,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运营系统管理成本投入,使网络系统建设经济效益受到影响。高接入带宽接入网应用之后能够更好的使系统与网络进行融合,实现网络系统高效运行,建立统一系统应用平台。电信光纤接入技术促进多业务承载能力的同时保证了系统客户的应用安全有效性,业务发展保证服务水平质量提升,同时能够承载更多的系统业务,并且针对个人系统应用要求强化电信光纤通信技术。除此之外,还能够提供高可靠性接入、高精度时钟传送、有效满足针对移动基站的回传业务。

三、结束语

第3篇

1.1电力通信专网支撑智能电网信息传送信息通信、智能管理、采集控制是发展智能电网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电力通信专网中传输了大量的电网信息,生产自动化、电力营销业务、调度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电网业务都需要依靠高速、实时、双向的信息通信,为电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工艺引进、智能设备应用创建出最优环境。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三集五大”体系目标的提出,为了提升电网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与决策水平,信息与通信服务也逐渐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与智能化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相配合,为电网提供更加智能化的移动式服务。

1.2对传统电网的智能化改造需要信息技术智能电网发展本质就是新型能源的大量接入以及大量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在对传统电网的智能化改造中,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智能电网、物联网、三网融合、数字家庭、智慧城市等概念,无一不与电力通信有着密切关系。传统的高频通信、电力载波通信已经逐渐被电力光纤通信所替代,电力通信向着数据实时性更高、网络更加稳定、体系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电网数据将为更多领域提供支撑作用,形成规模效益。

1.3智能电网各项业务需要发展信息技术在智能电网发展中,包括电力生产部门、调度通信部门、行政部门、信息部门、电力营销部门在内的各个业务应用部门,都是由各类信息技术构架的电力信息通信网来进行信息传输,以光缆为代表的智能电网数据传输方式,经过PDH/SDH同步数字序列和同步技术,经过数据包交换后上送网络,最终进入应用业务层,为继电保护自动化系统、视频监控、行政电话、电网管理业务、电力ERP系统、电力营销自动化、远程抄表、负荷控制等业务服务。

2电力信息和通信技术推动智能电网建设

2.1电力一次网与通信网的两网融合电力一次网与通信网密不可分,随着智能电网推进,电力一次设备也在逐步智能化,大量智能断路器、智能开关等一次设备投入使用,数字化变电站的蓬勃发展,在简化了电力二次接线的同时,也使得变电站对通信系统的依赖性更加增强。大量的合并单元和级联装置的使用,以及IEC61850标准的推行,使得数字化变电站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市场信息、电网信息、用户信息、网络通信在通信系统中传递,电网设备的数据获取、继电保护、电网控制业务都需要通信网络的支撑,进一步促进了电力一次网与通信网的两网融合。

2.2电网相关的增值业务随着各种特种光电复合缆技术的发展,电力光纤到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智能电网下的光纤技术与电力线路相结合,有利于促进电力的业务网与信息网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一旦实现电力光纤到户,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能够融合发展,为电网提供多种增值服务,构建更加开放和共享的信息交互平台。通过电力光纤技术,实现智能电网与用户的实时双向互动,为用户的精细化用电、智能小区发展、阶梯电价定价、智能充电桩提供信息平台数据库,并可以更好的实现电力营销、电费征缴、用电信息通知、商业信息推广等、用电安全知识等服务,实现电网业务与电信、交通、物流、金融等信息的全面融合,以及“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互动。

2.3电力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2.3.1发电领域在发电领域,智能电网的重要特征就是新能源的接入和消纳,清洁能源接入电网后,必然对电网的电能质量、潮流计算、谐波成分等运行特性产生影响,必须要通过电力通信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实时传送遥测、遥控、遥调、遥信等信号。此外,新能源并网后,与传统电网的协同工作需要电力通信提供支撑作用,实现两网的无缝对接,新能源电站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调度自动化系统等关键电网安全管理业务必须具备两条相互独立的通信信道,以提高信息传送的安全性,同时有效的平抑并网波动,为新能源接入后电网的监测、运行、控制提供高速、稳定、可靠的通信平台。

2.3.2输电领域智能电网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交直流混联、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为了确保电能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的电能传送,我国提出西电东送、建设“三华”同步电网等战略规划,我国的特高压交直流输电获得了大规模发展,特高压再造中国能源大动脉,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特高压输电电压等级最高的国家。在特高压输电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新设备和新元件投入使用,电网的控制特性更加复杂,以电力电子元器件为例,为了提升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灵活性,大量的晶闸管、无功控制、补偿器等元件投入使用,这些元件的接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对电网通信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成为电网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建立双向、实时、高速的通信系统,为智能电网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3.3变电领域在变电领域,智能电网的特征集中体现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随着对传统电网的改造不断深入,我国新建的220kV及以上变电站均为数字化变电站,而数字化变电站的三个关键特征就是数字化一次设备、数字化二次设备和统一的IEC61850规约通讯平台,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变电站的电气设备状态分析、电网调度管理、电能质量控制、精细用电管理。在数字化变电站中,所有的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都通过通信网络来完成,以光纤通信取代了复杂的二次电缆接线,提升了信号传输效率,减少了二次接线工作量;通过合并单元和级联设备实现信号的高速传送,减少了通信误码率,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稳定可靠的通信传输为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统一的IEC61850通信平台解决了电力设备间通信规约不一致、设备兼容性差等问题,实现了设备间统一的信息模型和通讯接口,提高了设备的互操作性。

2.3.4配电领域在配电领域,国家电网公司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配电网的升级和改造。智能配电网发展对通信技术的可靠性、可扩展性等都有着较高要求,由于配电网运行环境较为恶劣,运行设备和通信信道相对老旧,且电力通信网的组网方案相对缺乏,还面对规划不统一、信道不稳定、标准不规范等问题,通信环节已经成为智能配电网发展的瓶颈。目前采取多种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智能配电网的通信,通过光纤传输来实现配电网关键数据的传输,结合载波通信实现调度电话、远动信息、配电自动化、调度继电保护信息等。

第4篇

(1)计算机通信技术能保证基本功能实现。

基本功能,我们知道就是数据的搜索、传输、分类和整理以及分享,这些都必须依靠最基本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就我们日常使用的社交网络,如国外的facebook、MSN和国内知名的QQ、Wechat等,最基本的就是信息交流,然后就是网民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保存。计算机通信技术保障了这些功能的实现,更是让全球化的信息互动畅通无阻。在网络发达的今日,各种新技能的出现,又在一定程度上为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从而加强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方面的速度。

(2)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数据处理和预测功能的应用

计算机通信技术能够满足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处理的要求,不仅能够保证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数据传输质量的优良性,而且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无与伦比。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得到了十分广泛的推广,并且成为了数据处理的主流技术。数据处理和传送是计算机通信实现预测功能的基础,为提高和保证预测准确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通信技术预测功能的优势。

(3)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计划决策和控制方面的应用

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整合管理,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帮助提高这方面的管理。国内使用最广泛的通信协议就是以太网,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此保障下可以很高对数据库数据进行筛选梳理到最后的整合,控制和决定了哪些信息需要,哪些信息需要再加工等决策,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给了便捷的技能。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管理系统要实现有效的数据传输,必须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的传输是系统运行中的重要功能,为了保证数据传输能够满足准确性和高效性的特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必然。考虑到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优点,可以在标准协议的指导下完成不同计算机终端之间信息的传输,所以,出于信息管理系统信息传输的目的,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得到了重要应用。2)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信息管理提供了数据参考服务和决策服务,由于信息管理比较复杂和繁复,使得信息系统对信息管理的有效性成为了系统成功衡量的坐标。如果系统要实现有效性,就必须以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基础,利用它的优点构建整个系统管理框架,最终实现信息管理的有效性,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3)计算机通信技术之所以能提高系统信息管理的效率,主要是因为这项技术可以解决不同终端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传输,之间传输数据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被大大缩短,这就无意间缩短了系统的运行时间,进行提高了系统的整个运行效率。

二、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1)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之一是能够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对数据传输产生了现实的需要,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优点是能够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保证数据传输质量,基于这一优点,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并成为支撑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

(2)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的实现是以大量数据为基础的,而基础数据的获得离不开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传输。基于这一现实需要,以数据传输为特点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实现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的重要技术支撑。

(3)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的计划功能,主要是基于各个管理层的基础数据而构成的,因此对数据的需求,决定了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应用一种可靠的技术实现数据的传输,成为了实现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的主要技术。

(4)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辅助决策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辅助决策功能是整个系统功能中的重点,为了保证该功能的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积极应用了计算机通信技术,使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提高处理和传输效率,提高辅助决策功能的实效性。

三、结语

第5篇

俄罗斯在前苏联时期拥有巨大的核武库,指挥效率不高的问题被领导层忽略。随着履行美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俄罗斯核弹头和运载工具大量减少,指挥效率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俄罗斯战略火箭兵所有研制设计资金都放在“白杨-M”上,在指挥控制项目上的资金缺口很大,使得战略火箭兵师级机动指挥所和高级指挥环节指挥设备的研制工作滞后,战略火箭兵机动指挥所、指挥备份系统和双工系统停留在草案阶段。俄罗斯国防部专家评估,俄罗斯目前战略武器指挥系统的生存能力比武器本身要差,整个系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为此,俄罗斯计划在2015年前投资近40亿美元建立新的指挥与通信系统,以更好地适应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转变,包括发展战略指挥和通信系统(含最低限度通信系统),新型指控系统的建设将使俄核力量的作战指挥能力和戒备程度大幅度提高。

2最低限度通信系统技术特点

通信网在整个系统中建设周期最长,耗资最大,也是整个系统中最易出故障,最易遭敌干扰和破坏的环节。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抗毁性和保密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信系统的建设,是指挥自动化的基础,因此,对它的建设有很高的战术和技术要求。即使是在遭受核打击之后,也要维持最低的指挥能力。适合这种情况的手段应具有如下特性:①核爆炸引起的电离层异常对通信没有影响、影响很小;②通信距离远,核打击后被直接摧毁或造成线路中断的概率小;③具有高度的抗毁生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④能够构成栅格状组网,具有许多迂回路由,使通信顽存性强;⑤组成的最低限度通信系统,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具有野战条件下的环境适应能力;⑥较好的机动通信能力和协同通信能力。

3最低限度通信传输手段组成及性能分析

通过对最低限度通信系统特点分析,信息系统最低限度通信手段可以采用以下手段:流星余迹通信、中长波通信、短波通信、散射通信以及卫星最低限度通信等。流星余迹通信是利用流星高速进入大气层摩擦燃烧而形成的电离余迹对VHF电波的反射或散射而实现远距离通信的一种超视距无线通信方式。由于其传输信道的随机出现、不可预测、不受核爆和太阳黑子影响等特殊的传播机理,使其具有传输信道不易被摧毁、抗核爆能力强、隐蔽性和保密性高和通信距离远(达2000km),可在复杂的电磁环境条件下保障通信的突出优点,在军事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其缺点是,受流星信道的不稳定影响,不能够保持实时连续通信,因此一般仅用来作为最低限度应急通信。中长波通信采用地波传播,受地形地物影响较小,绕射能力强,传播损耗小,信号传输比较稳定,适合诸如山区、丘陵及丛林等地形复杂地域的通信。山区通信中,中长波不存在“静区”,在上百公里区域内形成完整覆盖。但设备天线体积较大,动中通困难,中长波的通信容量较低,只能传送报文,传送速率一般从每分钟十几字节到每分钟200Bytes。短波通信体积小、灵活方便、建立通信迅速,由于短波通信自身通信速率较低,作为最低限度通信手段使用时,速率在原来的基础上还会有所降低,同时易受敌方侦察和干扰。散射通信抗干扰和抗核磁暴能力强,通信容量较其他几种手段要高。但散射通信通常需要分集接收,使用灵活性较差。不过随着新的时间分集技术硬件平台出现,价格低廉,适用于设备的大批量生产和推广应用。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受地形地貌影响小,传输质量高,容量大线号稳定,但战时比较脆弱,安全性有时也存在问题。卫星最低限度通信作为一种特殊条件下的非常规最低限度通信手段,可以考虑使用没有被敌方干扰或摧毁的其他卫星,甚至是敌方卫星。这就要求采用特殊技术,既不能影响原来卫星的正常业务,同时也能抵抗该卫星原有业务对最低限度业务的影响。

4最低限度通信系统组织运用

最低限度通信作为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处于劣势一方的通信保障最后手段,一般情况下不启用,只有在正常通信系统遭摧毁,或传输媒介遭破坏等原因,不能完成作战命令的上传下达时,才启用最低限度通信系统。最低限度通信在不同级别的信息系统中,有着不同的使用场合、保障对象、传输手段和应用方式。对于高级别的指挥所(战略和战役级指挥所),一般配置信道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信号传输稳定的传输设备;对于级别较低(战术级指挥所)或特别重要的武器平台,一般配置灵活性好,展开撤收方便的传输设备,信道容量考虑次之。根据指挥所上下级通信距离和通信环境以及指挥结构方式的不同,最低限度通信应用一般采用分级、和中心组网方式,系统由主站设备和从站设备两部分组成。为了完成数据信息和报文的传送目的,必须将主站设备和从站设备结合在一起使用。从站设备可以直接与主站设备互通,也可以通过主站转发互通;一个主站可以配置多个从站,主站与主站之间可以无线组网,从而可以覆盖很广的通信区域;脱网后,主站与主站之间,以及从站与从站之间也可以互通。据报道,某外军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最大用户数可达4000个以上,其中主站用户数最大可达245个,主站之间可以采用光缆或卫星互联,实现主站之间的高速双向通信。如果以频分方式划分出多个独立的小系统,那么各系统的设备识别地址就可以相同,从而使得用户数成倍增加。总之,信息系统最低限度通信手段的配置需要考虑多层次、多手段综合运用方式。首先,信息系统建设要提供足够的保障手段和设备;其次,在指挥方面也需考虑各类信道的性能,采用最简的报文编解码技术和最精简的组网协议,适应这类信道传输特性,以便传输更多的指挥信息。

5比特指挥报文编解码技术

比特指挥是一种以“比特”为单位进行指挥命令编码,以组态报文协议为核心、适用于恶劣通信环境的快捷、灵活和高效的轻量级数字化武器控制手段。它将作战指挥常用的命令、指示、通知、请示和报告等指挥文书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和代码化,通过代码指令实施作战指挥,提高作战指挥效能的一种指挥自动化手段。

5.1比特指挥报文编码技术

5.1.1比特指挥报文字典建立

报文字典是用于比特指挥的报文描述的集合,是进行比特指挥报文编解码的依据。报文描述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关于报文组成结构的描述,用表格的方式进行说明;二是关于报文在各种使用情形下的使用规范说明,用CASE和条件语句说明。(1)报文结构报文数据元素组成包括索引号、DFI(数据域标识符)/DUI(数据使用标识符)、位长、存在属性、数据组和重复组。①索引号是对消息中出现的字段编号,采用多级编号的方式有助于显示字段、组之间的层次关系;②DFI(数据域标识符)/DUI(数据使用标识符)用来唯一确定该字段对应的数据元素。该代码组合提供了对数据元素字典的快速索引;③位长是数据字段在内存中存储和发送时所占用的比特位数;④存在属性指明字段的强制/可选属性。强制字段用M表示,可选字段用X表示;⑤数据组号是字段所属的数据组的编号,用符号GN表示,其中N为数据组在报文中的序号(如G1表示报文中的第一个数据组)。嵌套组的表示要在自身的符号之前加上其上层组的符号和“/”(如G1/G2表示报文的第2个组,并且这个组是嵌套在G1组内部的);⑥重复组号是字段所属的重复组的编号,用RN(M)表示。其中N为重复组在报文中的序号,M为该重复组的最大可重复次数;重复组也可以嵌套(如R1/R2(3)表示报文中的第2个重复组,并且该重复组是嵌套在R1重复组的内部的,该重复组最多可以重复3次)。(2)处理规则报文处理规则用于指出报文赋值、发送、接收、响应等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适用和条件说明、缺省值、预期回应和其他说明。①适用和条件说明:适用和条件说明是为了严格清晰地定义每种报文的构建规则,以使在多体系下统一的报文构造成为可能。它包括每个报文适用的CASE以及报文内有关基础处理、缺省、合理行为和特殊因素的关联条件;有一些报文是为实现多重目的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适用和条件说明应清楚地定义每一个消息的合理架构,完成各自特定的目的。②预期回应:预期回应用于说明消息接收方在接收到消息后应给予的回应,预期回应与消息的适用和条件语句有关。

5.1.2建立比特指挥数据元素字典

比特指挥数据元素字典用于对比特指挥需要的数据元素进行定义,包括数据元素的名称、编码长度、编码方法和其他说明,在编码方法中明确了数据元素的取值和编码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数据元素字典按照数据元素的数据域(DFI)和数据使用(DUI)进行索引。

5.2报文字典和数据元素字典的表示

比特指挥采用正日益成为系统间信息交互标准的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对报文字典和数据元素字典进行表示。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XML语言的规范性和可扩展性,实现了编解码软件对于报文定义的独立性,在软件使用过程中,若报文结构或者数据元素的定义需要调整,不需要修改软件本身,只需修改相应的报文字典或数据元素字典即可,有利于软件长期稳定的使用。

5.3比特指挥编解码软件组成

编解码软件由接口控制模块、数据解析模块、数据校验模块、编码转换模块和数据封装模块组成。其中接口控制模块负责与上层应用软件和下层数据分发软件进行报文数据的交互,即从上层应用软件获取需要编码的报文数据,并向其返回经过编码后的比特报文数据;数据解析模块负责解析XML文档表示的报文字典和数据元素字典,获取指定模块型报文的定义,包括数据元素的组成、存在性、重复性分组,取值范围、精度以及编码方式等信息,这些信息是报文编码的依据;数据校验模块负责检验输入数据是否符合数据元素字典中定义的有效性要求;编码转换模块负责将构成报文的数据元素数据转换为若干个比特位的编码,这种转换是以数据元素字典的定义为依据的;数据封装模块负责将经过转换的数据元素数据按照报文结构要求组装成经过编解码后的报文,并加上必要的报头数据。比特指挥报文编码技术主要借鉴了美军VMF报文编码的思想,在报文灵活性和精简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针对最低限度通信信道的特点和典型应用场景,探索性地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得到同行专家的指点,共同促进此项工作的推广和应用。

6结束语

第6篇

作者:贾晓华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IITE信息与通信技术教育评价

指标体系的比较与分析截止2011年10月,IITE共开展了两个旨在建构中等教育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指标体系的项目:波罗的海和独联体国家中等教育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指标项目[2](以下简称“波独指标”)和东南欧国家中等教育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指标项目[3](以下简称“东南欧指标”)。以下是从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硬件、软件程序和工作人员四个方面对两个指标体系及其具体内容的比较与分析:(一)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波独指标”中的官方相关文件,主要是关于在中等教育阶段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全国性的官方政策文件,包括官方政策、文件和信息技术课程相关信息;“东南欧指标”主要关注现状、实施方式、财政支持、课程、教育软件以及信息技术教育起始年级。相似指标有:一是在中等教育阶段使用信息技术或者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有关全国性官方政策和文件;二是信息或者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三是信息技术作为独立科目;四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不同之处是“东南欧指标”涉及有关信息或者信息技术的国家课程,而“波独指标”涉及的是有关信息或者信息技术的地方课程。(二)硬件硬件包括教育机构中计算机装备情况,其中相似指标有:第一,教育机构中可用的计算机教室,即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的数量与教育机构总数的比值;第二,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的平均生机比,即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的学生数与这些教育机构中计算机总数的比值;第三,连接局域网的教育机构在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中所占的比例,即连接局域网的教育机构数与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总数的比值。不同的指标有:“波独指标”涉及:一是教育机构所有计算机中可以与IBM和Apple制式兼容的计算机所占百分比,即教育机构所有计算机中可以与IBM和Apple制式兼容的计算机数与计算机总数的比值;二是装备一个或多个多媒体系统的教育机构在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中所占的百分比,即装备至少一个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机构数与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总数的比值;而“东南欧指标”涉及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中计算机新旧情况,即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中的1995年以后出产的计算机数与这些教育机构中计算机总数的比值。(三)软件程序“波独指标”中包括软件程序相关指标,而“东南欧指标”中没有相关的指标。“波独指标”中的软件程序包括操作系统和教育软件程序。其中操作系统包括:第一,计算机教室中安装DOSTM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所占百分比,即计算机教室中安装DOSTM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数与计算机总数的比值;第二,计算机教室中安装WindowsTM或者AppleMacintosh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所占百分比,即计算机教室中安装WindowsTM或者AppleMacintosh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数与计算机总数的比值;第三,计算机教室中安装其他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所占百分比,即计算操作机教室中安装其他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数与计算机总数的比值。而教育软件程序包括:计算机教室中安装任何与科目(小学,科学科目、人文科目和信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育软件的计算机所占的比例;教育机构使用的与科目(小学,科学科目、人文科目和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教育软件程序中由本国专家设计的教育软件程序所占的比例;教育机构使用的与科目(小学,科学科目、人文科目和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教育软件程序中由外国专家设计的教育软件程序所占的比例。(四)通信通信主要指互联网接入情况,相似指标有:限制连接互联网(只能使用电子邮件)的教育机构所占百分比,即计算机被限制连接互联网(只能使用电子邮件)的教育机构数与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数的比值;拨号连接互联网的教育机构所占百分比,即计算机可以拨号连接互联网的教育机构数与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数的比值;专线连接互联网的教育机构所占百分比,即计算机通过专线连接互联网的教育机构数与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数的比值;拥有自己网站的教育机构所占百分比,即拥有自己网站的教育机构数与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数的比值。不同之处有“波独指标”涉及没有连接互联网的教育机构所占百分比,即计算机没有连接互联网的教育机构数与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数的比值;而“东南欧指标”涉及连接局域网的教育机构在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中所占的比例,即连接局域网的教育机构数与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总数的比值。(五)工作人员“波独指标”和“东南欧指标”在工作人员指标方面几乎相同,都包括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小学教师、其他科目教师、信息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能掌握情况,主要有:一是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包括参加计算机能力培训的课时数,其中“波独指标”规定的指标是少于50小时、多于50小时而少于100小时、超过100小时三个层次,而“东南欧指标”规定的指标是少于30小时、多于30小时而少于70小时、超过70小时三个层次;二是小学教师、其他科目教师、信息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能掌握情况,即分别达到基本计算机技能水平和熟练计算机技能水平的小学教师,其他科目教师、信息教师和教育机构管理人员数分别与小学教师、其他科目教师(除了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教师或机构管理人员总数的比值。

启示

IITE信息与通信技术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科学、严格的筛选、分类和系统化指标的基础之上的。首先,IITE将已有相关项目中的指标进行分类,主要是将所有的指标系统化并排序,寻找可能存在的空白之处,在此过程中系统化一个最适合该研究项目的指标体系。其次,充分考虑研究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尽早提出解决方案,例如,组织性问题包括法律方面和必要的数据以及统计信息的保存与处理过程;教育性问题包括如何描述和评价现象;信息性问题包括所有信息保持和提供的必要程序。第三,考虑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教育机构的特点,构建适合研究目的和对象的评价体系,例如,因为波黑和独联体地区与东南欧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不同,所以“波独指标”中包含的有关软件程序的指标就没有设计到“东南欧指标”中。开展合作研究,培养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专家团队虽然IITE在国际信息与通信技术教育评价项目中经验丰富,尤其是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了解各国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提供解决方案等方面。其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很值得我们借鉴。但由于各国社会政治、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我国在建构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体系方面不能照搬他国的经验,而是给我们专家创造参与IITE和其他国际相关机构的研究项目的机会,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专家团队,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开发地方课程,促进信息技术课程跨学科整合IITE认为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既可以理解为开设独立设立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应用、信息检索信息等,也可以把信息技术看做是一种工具,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和其他科目整合,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我国,一般理解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就是应该单独设立,而将信息技术看做一种工具可以给地方教育机构和学校开发信息技术地方课程提供新的思路,在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目标下,开发地方课程在提高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7篇

1.1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网络化办公正在慢慢的普及,一定规模企业都具有自己的网站,对于这些网址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实现相关数据的传递、企业资料的整理、企业新客户的开发和管理等等方面。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利润回报,可以通过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足不出户的对用户进行宣传,并且不断的提升着企业的知名度。

1.2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着巨大的影响,面对市场风险企业的相关部门必须制定好防范措施,建立应急指挥系统,通过群发信息对员工进行公告、召集员工召开紧急会议,并且在企业发生事故时候可以及时的疏散人群,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在发生危机时利用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对企业的相关文件以及其他重要资料进行保存和上传,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的损失。

1.3手机定位系统的应用

手机定期系统指的就是GPS定位系统,在员工的手机中安装相关定位软件,可以有效的保证在工作时间内对员工的操控,软件的应用尤其是针对外出跑业务的员工可以对其实施有效的定位,并且还可以根据手机定位系统实现对企业物流车辆以及车辆定位的管理。

1.4视频会议的应用

根据不同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的员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差情况,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就可以实现在外出中参加会议,并且可以同时对图画和声音进行展示,可以实现会议中的文件传输、数据信息传递等功能。在视频会议中相关人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有权在会议召开过程中举手表决,可以有效的提高会议的决策的效率,这种方便快捷的新型的信息通信技术还可以有效的节约企业的人力和相关财政支出,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利益的要求。

二、在新型信息通信技术下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1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各大中小企业的运行效率。通过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员工进行操作,来保证企业的运行质量,并提升员工在一定工作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2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想要增加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应用新型信息通信技术,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增加信息化的管理水平是企业实现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中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体现。

2.3方便快捷的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新型信息通信技术是市场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不断的引领着通信技术发展走向正确的道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企业的办公自动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在保证着企业的运转效率的同时,带动着企业向信息化发展道路前进。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