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字阅读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4:32

序论:在您撰写数字阅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字阅读

第1篇

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4月19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09年,在我国18至70周岁的国民中,包括传统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70%,比2008年增长2.3个百分点。数字阅读率为24.6%,比2008年增长0.1个百分点。数字阅读中,有16.7%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14.9%的国民接触过手机阅读,1.3%的国民使用其他手持阅读器阅读。这说明,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很大改变,阅读时间已经大量转移到数字媒介上,数字媒介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接受。

数字阅读被称为浅层次阅读,是一种快餐式、碎片式、浏览式阅读,阅读过程快速、便捷、互动。人们对此喜忧参半,一方面拥抱数字阅读,另一方面又担心它会导致阅读心态的浮躁、功利和实用,阅读难以做到专心致志和认真思考,难以领悟文本的精义和要旨,难以欣赏作品的审美艺术和情趣,难以品享漫游书海的恬静和书香。数字阅读自然与传统阅读有着种种不同,然而阅读方式的改变并不一定导致阅读心理的退化和阅读理解的困难,传统阅读同样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以及阅读理解上的困惑。阅读层次的深浅受阅读态度、阅读能力和阅读指导的制约,而与阅读方式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激增,快速获取知识和信息是势所必然采取的一种阅读方式。一项调查表明,利用搜索引擎及网上数据库查找学术资料的大学生达到79.38%及47.72%(见2010年第4期《出版发行研究》8-9页),这是传统阅读难以做到的。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信息量将越来越大,技术将越来越完善,阅读将越来越方便。网络便于开拓阅读视野,便于阅读者之间相互交流,在阅读者具备一定研究和写作能力的情况下,数字阅读同样能够对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整合、比较及深层次思考,并由此产生优秀作品和研究成果,甚至出现传世之作。

自然,由于阅读者主观条件的差异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效果,数字阅读的缺陷和诟病由此而生。而这些主客观条件的形成,一要依靠社会的教育引导,二要依靠阅读者自身的实践磨炼,古今中外就有不少这方面的实例。鉴于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和网络对青少年的重要影响,有关方面加强对数字阅读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对青少年数字阅读的教育引导,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当前数字阅读毕竟不是主流,“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09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0.1%,比2008年增长0.8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58.3%,比2008年下降5.6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45.6%,比2008年下降4.5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18所大学学生阅读调查显示,大学生中纸质书阅读占70%。这说明,传统阅读虽然受到网络冲击,但仍然是国民阅读的首选,在全民阅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各有优势和短处。较之数字阅读,传统阅读在内容的选择、优化和质量方面,在对文本的反复精读和深层次思考方面,在阅读的适应性和舒适感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我们既要看到数字阅读逐步增长的必然趋势,也要看到传统阅读不可取代的优势,既要重视和支持数字阅读,也要重视和支持传统阅读,并使两者相互结合。传统阅读率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就图书而言,目前我国国民年均阅读图书仅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见2010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因此,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高传统出版物的阅读率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第2篇

2007年3月,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宣布,将全面开发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电子教材,预计2015年在全国所有中小学校普及。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催生了各种数字产品,从数码相机、数字DV到复读机、学习机,从MP3、MP4、PDA到PAD、智能手机、数字电视,不断登上历史舞台,生活俨然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人们每天都离不开这些数字设备,与工作、学习紧密相关的阅读活动,也留下了数字时代的深深烙印。

在Web2.0时代,网络成为了一种交互手段和生活方式,也使得数字阅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博客、微博风起云涌,更强化了这种趋势,轻而易举地夺走了纸质媒体的大众眼球。

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似乎各有千秋,孰优孰劣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阅读体验,我的习惯我做主

习惯是一种很强又很难改变的力量。在一定阅读环境下养成的阅读习惯往往成为一种定势,左右着我们的阅读好恶感。很多人在多年的读书过程中养成了阅读纸质图书的习惯,在看电子图书时总是找不到读书的感觉,那种随时随地随意动手翻阅的阅读体验荡然无存,边看边勾勾划划随处批注的快意无处释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知看了多“厚”还剩下多“薄”的茫然和焦躁。而网络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新新一代,阅读纸质文字的时候大大减少,更多时候他们是在进行数字阅读,伴随着流行音乐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随时查看限时更新的新闻资讯,这种阅读体验才让他们更觉得惬意。纸媒阅读对健康的影响虽然要小很多,但数字阅读的舒适体验也在不断完善,从模仿纸质图书的外形、翻页,到书签、批注,不断扩展数字阅读的极限,趋近纸质图书的质感的阅读感觉,尤其是E-ink(电子墨水,电纸书),已经非常接近印制文字的视觉效果。然而不同人的阅读体验,仍然取决于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

表现能力,强中更有强中手

传统纸质图书图文并茂,灵活的版式和优美的文字可以让没有生命的纸张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内容,赋予书籍以灵感和生命,通过它来与作者进行灵魂的交流。然而在电子图书面前,却是小巫见大巫了。由于电子图书能够支持多媒体特性,不仅可以图文并茂,还能声情并茂;不仅可以是静态的,还能是动态的。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甚至视频等元素的加入,使阅读的维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表现能力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甚至,还可以让设备来“读”给我们听,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触及阅读内容。而恬静的背景音乐,也使数字阅读可以更加享受。

在线阅读,方便时尚赶潮流

数字阅读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可以在线阅读。不需要存储,不需要拷贝,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在线阅读,这是数字阅读的专利。如今,大众获取新闻最快捷的途径是通过网络,而不是报纸;免费的学习资源和教程更是浩如烟海;即时更新的海量信息也使得在线阅读有一个永不枯竭的“源”。

数字阅读的实现也越来越方便,不再是电脑的独享大餐。从传统的PC到智能手机,从电子书包到平板电脑,从电子书到电纸书(E-ink),各种手持数字终端设备丰富着时尚便捷的阅读生活。抱着iPad在地铁上浏览新闻、看微博、读电子书,成为年轻人可以追逐的时尚潮流。GPRS、3G、CMCC、WIFI等无线连接方式的普及,也在助力在线阅读。

功能作用,对峙互补争不休

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在阅读形式和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对峙状态,然而它们并非对立面,更多的时候在功能上还是一种互补。纸质图书附带光盘就是二者很好的结合形式,尤以教程类图书为常见。

好的图书可作为一种收藏品,而书法、绘画等艺术品更是以纸作为承载介质的,它们的电子版,只能算是复制品。但是电子版的复制品,却可以给不能亲眼目睹精品的人以同样美感和享受,还能借助数字媒介的多媒体功能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不能不说是一种补充。就好比没有真品,看看影印版也是不错的。电子图书特有的表现形式,如动画等,也是对纸质图书的丰富、补充和发展。

出于很多因素的考虑,很多人会在读过电子图书后寻找相应的纸质图书购买,这也说明了电子图书不可能完全取代纸质图书,我们的阅读形式也不可能全部由数字阅读取代。如果科技再发达一些,纸质图书的优点可以完全在电子图书上实现,那个时候纸质图书才是有可能消失的。

第3篇

传统出版企业在数字阅读市场为何陷入困境?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1)国内数字阅读的现状是平台运营商和渠道分销商直接面对用户,掌控核心竞争力,传统出版企业在定价和收益分配机制中话语权较弱,收益分配不合理且不透明,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产业链各环节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良性的合作机制,导致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优质内容得不到有效利用。一言以蔽之,国内数字阅读产业的生态链有待改善。(2)数字版权侵权问题严重,盗版猖獗,大规模侵权现象屡见不鲜,以“百度文库”“新浪爱问”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平台在某种程度上为这种行为提供了便利服务,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赔偿标准低,“劣币驱逐良币”,培养了用户免费阅读数字内容的习惯,消解了出版单位提供优质原创数字内容的积极性。(3)电子书格式标准不统一,多种数字文件格式造成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内容生产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与“一次制作,多元应用”的理念背道而驰,不利于内容资源的交换和整合,无形中也提高了用户使用的门槛,造成用户选购数字内容的困扰,以及阅读成本的增加和阅读体验的下降。(4)用户数字阅读的付费习惯有待培养。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虽然数字阅读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传统纸质读物阅读仍是国民阅读的主流形式,我国18-70周岁国民对图书、期刊的价格承受能力为13.67元和6.76元,比2011年分别增加0.24元和0.16元。国民对电子图书的价格承受能力为3.27元每本,比2011年的3.50元略有下降。目前,数字阅读以外向性精神体验的“浅阅读”为主,阅读需求偏向功利性和娱乐性,主要特征是信息多元化、知识碎片化和思考表层化,主要用户为正在接受教育的阅读年龄群体和社会中参加工作的青壮年劳动力群体。数字阅读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均不能满足以宏大叙事和深度思考为特征的“深阅读”的需要。

鉴于上述原因,同时受制于资金、技术和人才,很多传统出版企业在赢利模式不清晰的情况下,明知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却苦于找不到现实途径,面对一盘“没有胜算的棋”,不敢贸然行动,无奈之下,只好采取谨慎观望和小步试水的策略。那么,传统出版业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局面呢?

概言之,数字阅读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前项收费模式,直接向用户售卖内容资源,用户须先付费购买才能进行阅读;二是采用后向收费模式,通过内容资源吸引用户,允许用户免费阅读,在确保用户的阅读体验的前提下,在作品阅读页面适当位置开发或放置相应广告,或提供线上线下联动的增值服务(如O20、POD等)以获取收益。不管是哪种商业模式,对于处于数字阅读产业链源头的传统出版企业来说,把控优质内容资源是根本,集聚并黏住用户是关键,与技术开发商、内容集成商、渠道提供商、平台运营商和终端生产商通力合作,逐步融合,打通产业链,建立服务用户核心需求的商业模式,才是真正出路。

数字阅读用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笔者认为是一站式个性化阅读内容(根据用户偏好推送优质精准的个性化内容,为用户搭建“一云多屏”的移动阅读平台,实现“所见即所得,所得即所需”)和一站式人性化阅读服务体验(轻便及时的告知、方便快捷的购买、舒适愉悦的体验以及互动分享的社交等)。基于此,传统出版企业首先需要将混乱零散的资源变成基于内容和主题的结构化资源,以满足用户碎片化阅读、主题性阅读和定制推送的要求,然后才能根据用户阅读目的、阅读内容和阅读习惯的差异,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下面分别从专业出版、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角度做简要阐释。

在专业数字出版领域,目前国际出版巨头已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2012年收入排名前五的出版机构中,励德・爱思维尔(Reed Elsevier)、汤姆森一路透(Thomson Reuters)和威科(WoltersKluwer)的营收中数字出版收益分别占63%、90%和71%。国内由技术商引领的专业出版也走在了数字出版的前列,特别是数字学术期刊出版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方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和龙源期刊四大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企业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专业数字出版要求具有海量的专业数据信息、完善的学科分类、权威的指标体系以及庞大的发行网络,主要针对教育产业和专业技术市场,提供在线图书期刊数据库服务,按篇、按年、按范围收费,用户主要为机构用户(B282C),客户广泛而稳定,赢利模式清晰。专业数字出版未来的发展将呈现“马太效应”,产业资源向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集聚,“一站式”服务模式将成为主流,各专业出版企业在积聚各自优势资源打造数据库产品的基础上,以资本为纽带形成联合体,是面对国际竞争、应对未来挑战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数字出版领域,传统纸本教材仍是赢利支柱,全球最大的教育出版商培生(Pearson)的数字化业务仅占总体业务的12%。教育数字业务主要通过提供在线与离线基于数字内容的服务获取收益,包括在线课程、在线测试、在线课外辅导、虚拟的体验性材料、电子课本下载以及家庭作业管理等。国内教育数字出版企业大部分处于数字产品的试点探索阶段,这与教育出版特点有一定关联。传统教育出版主要提供的是教材,教材中的知识处于立体的网状结构中,内容的组织受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同时,教材的阅读需要多人参与、即时互动,它不仅是阅读的对象,更是教学的工具。教育出版企业未来将向提供特色教育服务方向转型,对已有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和深度加工,为用户提供在线学习和个性化教育服务。其中关键是打造一站式学习测评体系,通过测评诊断提供针对性的反馈报告,以及知识点讲解、错题分析等个性化的辅导资源,给用户提供一站式个性化学习解决方案。目前,大规模在线免费公开课程和基于游戏的学习也倍受关注,是否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有待观察。

大众数字出版落后于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成熟的赢利模式“仍在隧道中潜行”。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大众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移动互联网拥有庞大的用户基量、用户付费阅读习惯和成熟的前项收费模式。国外以日本的手机出版最为发达,其主要赢利模式为基于I―mode技术的手机广告收益模式,以及以手机报、动漫和小说为主的阅读收费模式。国内大众数字出版发展较好的是网络文学和手机出版,以B2C业务为主,如盛大文学的云中图书馆、中文在线的17K小说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手机阅读业务,电商平台近年来也逐步介入。大众出版立足于人们的娱乐和生活,主题分散即兴、个性化特征明显,热点需求变化快,内容具有普适性和离散性,适合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读者阅读和购买呈现随机性,需求模型为或然模型。目前,国际出版商正不断通过并购重组叠加优势业务,国内出版企业作为内容服务商,原创内容是核心,可根据用户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对内容资源进行精细化、碎片化加工,再通过运营商及时推送到不同需求偏好用户的终端上,同时可探寻组织和发行数字内容的新方式。

第4篇

【关键词】少儿阅读 数字阅读 隐忧 保护 举措

【分类号】G25

当前,越来越多的儿童喜爱数字阅读,从国内外进行的相关调查看出,数字阅读的儿童数在成倍增长。如:美国最大的儿童图书出版商学乐出版集团与战略研究咨询公司哈里森集团的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阅读电子书的儿童所占的比例几乎翻了一番;国内,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中国4.2亿网民中,儿童互联网渗透率51%,高于全体网民。

当前少儿数字阅读所面临的隐忧

数字阅读越来越备受少年儿童的喜爱,但需要成人对其进行网络规范教育和正确的数字阅读引导。因为:(1)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在家庭中的普及,少年儿童的“微阅读”渐成趋势,孩子们虽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微阅读”,但碎片式的即时分享(只言片语、闲言碎语、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却花去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少年儿童进行“微阅读”的消遣性、娱乐化特点非常明显,“微阅读”碎片式的传播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孩子们过度沉溺于“微阅读”,其实用性和消遣性会在无形中消解少年儿童阅读时的沉潜心态,从而影响到少年儿童对知识的吸收。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常处于不求甚解的‘浅阅读’层面上,不利于少年儿童的思维发展及成长。(2)目前数字阅读在内容上过于自由和开放、资源良莠不齐,少年儿童尚不具备数字阅读所需的基本信息素养与能力,对数字信息资源缺乏辨别能力,多媒体终端便捷的上网方式和便捷的娱乐功能,经常会引诱他们放弃阅读去投入在线游戏。(3)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产业模式还不成熟,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不清晰,内容提供者、平台提供者、终端提供者、渠道推广者、增值服务者在数字阅读中的社会定位和价值再造还没成型,数字阅读中的参与者中出现了“越位”和“缺位”并存的现象,甚至有交叉争位的乱象。(5)数字阅读目前也带来一些使人困扰的问题,比如 坏书、庸书的泛滥 。同时,近日国外的一系列研究显示,和纸质书相比,电子阅读设备上大量的操作会干扰孩子们的阅读,进而影响儿童理解能力的培养。与书籍相比较数字阅读存在其他诱惑,孩子们很难专心于阅读。此外,相比纸质书籍,它伤害眼睛 ,对视力的损伤更大 。

虽由于以上种种弊端,虽明知少儿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元价值观往往还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不能就此剥夺青少年选择的权利,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积极帮助他们形成辨析能力,使他们养成自觉健康的数字阅读意识。

在数字阅读大潮中如何对少儿阅读给予引导和关注

(1)尽量让儿童阅读经典图书。有人说“网络阅读”从两方面破坏阅读:垃圾太多、泡沫太多;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化的东西,对“儿童生态”是严重的破坏。我赞成这一说法,认为确有必要将儿童从网络文化中引导出来,让他们去阅读经典,多亲近书本,直接与文化大师面对面,从中获得健康、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的精神营养。因为少年儿童毕竟是缺乏自制力的群体,他们对“微阅读”的过分迷恋,就如同迷恋动漫和游戏一样,这种负面影响最主要的表现是:不爱书籍的阅读。如在引导无效的情况下,我想可以适当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或者说限制性的措施,比如限制上网的时间,限制使用手机的时间等,把孩子们拉到经典图书的阅读上来。

(2)引导孩子多元化智慧型阅读。从教育学角度讲,如果过度沉溺于“微阅读”,其实用性和消遣性会在无形中消解少年儿童阅读时的沉潜心态,从而影响到少年儿童对知识的吸收。因为单纯的信息量累加,并不能产生深度阅读所带来的拓展智识的效果。如何减少“微阅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负面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学校、家庭要在少年儿童中倡导多元化阅读习惯,教会孩子以“深读”和“微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并逐渐引导孩子走向智慧型阅读。而对少年儿童健康、智慧阅读方式的培养,应建立在对少年儿童阅读现状的准确把握上。图书馆要与学校、家长和社会多方面联动,共同关注少年儿童阅读动态。

(3)社会各界联手关注少儿数字阅读。出版界、信息技术界、教育界和图书馆界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关心和关注少年儿童的数字阅读状况,共同参与进来进行示范和引导。尤其是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作为数字阅读服务的主要参与者,应该肩负起少儿数字阅读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的重任,为建立数字阅读社会出谋划策。

(4)各类公共图书馆应肩负少儿数字阅读引导之重任。数字阅读服务是图书馆开展少儿阅读辅导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然趋势,我们各级各类图书馆必须在数字阅读中找准位置,积极发挥作用,让少年儿童在数字阅读中学知识、悦身心、修品德、长本领。要积极建立安全、可靠、开放、共享的少儿网络阅读社区;要通过网络讲座、报告会、展览、竞赛、展演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字阅读推广活动,消除少儿数字化阅读障碍,普及正确的数字阅读方法,当好儿童数字阅读的导航员;要结合少年儿童的阅读特点和差异性,在馆内开展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数字阅读推广活动,组织少年儿童积极参与和使用各个数据库,对少年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阅读行为习惯,在数字阅读的过程中陶冶性格,从而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数字阅读习惯。

2011年6月1日,在我国图书馆界首次召开的“关于少年儿童新媒体服务”的研讨会上,参会代表一致认为,数字阅读是阅读发展大趋势。我想我们图书馆人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在从事少儿阅读指导工作中给予少年儿童数字阅读以更多的关心和关注,努力普及少儿数字阅读知识,宣传推广少儿数字阅读意识,帮助更多的孩子获得网上数字阅读的文化自觉,让文明、规范、理性的网上阅读助跑青少年的人生起步阶段。

【参考文献】

1.王静,李桂华.我国青少年阅读倾向研究综述及其展望.图书馆,2012(4):52-54

第5篇

1月27日,苹果公司在旧金山举行新品会,全世界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像关注美国总统选举一样,盯在屏幕前看乔布斯摆弄他那些新玩意,事实上,从技术角度看,这款被命名为iPad的平板电脑一点都不新。但谁都知道,这个小小的数码产品,最膨胀的野心在于进军传媒出版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完全可以被称为是一款苹果版的电子阅读器。人们都很好奇,这个小玩意是不是能像iphone的诞生彻底改变数码音乐产业那样,推进传媒出版业的革命?

汉王科技的董事长刘迎建也盯在电视前看了乔布斯的会,他和他的汉王科技早在2008年,就开始在全世界卖电子书了,如今从销量上看,汉王科技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子阅读器生产商,2010年的销售目标是超过150万台。“乔布斯都杀进电子书行业了,这至少说明这个行业巨大的商业价值被认可了。”刘迎建说。要知道,就在一年前,乔布斯还断言,人们早就不那么喜欢读书了,电子书是没有前途的。

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这波由终端阅读器制造商们掀起的数字阅读浪潮已经开始席卷整个传媒出版业,那些被传统的出版商们牢牢掌控多年的文化传播链条是否能轻而易举地被新技术撼动?乔布斯的阅读器一出生就得到了全球最大的5家出版商的支持。

不过,在中国,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虽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让这个市场潜在的利润听起来像个天文数字,但读者在线付费习惯的培育、政府对出版业严格的管制、下载通道的垄断等等问题的解决都远比技术革新更加困难,也正是这些特殊的国情困难阻挡了这个行业的外资公司同步进入,为致力于汉字内容数字化的本土公司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在中文世界,谁能真正攫取数字阅读时代的第一桶金?

技术革新永不止步

在北美市场,苹果的iPad诞生之前,最成功的电子书是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kindle所使用的技术是电子墨水,这是一种旨在模仿纸质书籍阅读感受的显示技术,而iPad则是传统的液晶显示技术的新变种,iPad的诞生竞争目标直指kindle,这两种电子阅读产品以及其背后的显示技术的对比也成为业内最热衷的话题。

汉王所生产的电纸书跟kindle一样,使用的是电子墨水技术,一直以来,刘迎建都把亚马逊定作追赶的目标,因此,iPad的横空出世让很多人为汉王担忧。是不是会被拥有更多功能的iPad所取代?毕竟,数码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让一个又一个一度辉煌的IT企业迅速走向没落。如何能够确保电子书不会成为一个过渡产品?

对此,刘迎建倒是没有太多担忧。“苹果的加入,只能让人们更加确信,不管是怎样的显示技术,都至少说明电子书跟电脑、手机一样,成为一个固定的类别将会长期存在。”刘迎建说,科技总是进步的,产品也随科技和需求的进步而不断演进,电子书也一样,必然向更高的阅读体验方向前进。

事实上,目前两种显示技术都拥有对方无法取代的优势和各自无法克服的缺点。电子墨水还做不到彩色显示,而液晶显示则更加伤害眼睛、浪费电池。在成熟终端产品带来的巨大利润刺激下,试验室里的科技竞争总是显得活力十足,这也正是世界各个国家科技进步的一大源泉。

电子书是为数不多的中国与美国不存在代际差距的一个领域。“汉王还拥有独有的手写输入识别技术,这些都是可以完善阅读体验和互动功能的重要技术,我们的研发团队也始终在为提升阅读体验夜以继日地努力。”刘迎建说。在他看来,与书报、电视电脑、手机一脉相承,电子阅读器可被成为人类阅读的第四屏,随身携带、超级低能耗、无线下载、即时摘抄、改编、发送等互动功能将彻底改变人类的阅读方式。

搭建电子“新华书店”

技术的革新听起来总是让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图景充满了美妙憧憬,但是当下,跟其他领域一样,中国的商人们更关心的仍然只是如何将别人发明的新技术应用于庞大的中国市场,从而攫取利润。

刘迎建很清楚,现在的电子书行业还处于导人期和成长期,因此依靠卖终端阅读器就能够赚到钱,但用不了几年时间,这个行业就将迈入平稳期,到那个时候贩卖终端获取的利润将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细分,电子书行业可以分为内容供应(主要指出版社)、数字化(将大量的图书转换成数字模式)、下载平台(相当于网上书店)、下载通道(移动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五大环节。其中,最大的利润所在是下载平台的建设。因此,不管是掌握资源的出版社,还是掌握下载通道的运营商以及终端设备制造商,各个环节现在都在极力做自己的下载平台。

早在去年7月,中国移动就曾召集国内的阅读器厂商,希望搭建以电子书为核心的资源运营平台,并整合各个出版集团和网络原创网站,在这个平台上,中国移动统一阅读器上的文件格式,并提供便捷的下载通道和支付方式。

除了中国移动这样的巨头之外,那些传统的出版社依然是数字阅读链条上最具话语权的一方。无论技术怎样进步,开发人员和硬件技术都无法取代编辑们依赖经验积累起来的智慧。在出版价值链中,出版机构仍然把持着最核心的资源,即使今后个人出版兴起,但编辑们对内容的挖掘、把握、整理、推介等对作品阅读价值的提升都至关重要。数字出版时代,我们应该阅读更高价值的读物,这一需求也锁定了专业出版机构的不可被替代性。

对于汉王科技这样的民营企业来说,既不掌握丰富的出版资源,又没有垄断性的下载通道,依靠什么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仅仅是核心技术显然并不够用。“未来网上会有很多书店,但是到底哪个书店能够成功,制约的因素很多,不仅仅取决于资金、技术这些单一因素。”刘迎建很清楚,“汉王的定位还是‘做好出版产业的服务生’,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在数字出版的大潮中,为各出版机构以及读者提供完善的服务。”为了扩充自己的在线图书馆,汉王甚至计划将80%的收入付给内容提供商,以吸引版权持有人。

无论如何,读者的需求、技术的进步以及企业家们对全新商业模式的探索都将推动整个阅读价值链滚滚向前。

被改变的阅读

事实上,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东亚,这些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电子阅读所掀起的浪潮并无二致,但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遭遇却有着相当大的反差。在不同的国家和地方推介电子阅读器,刘迎建对其中的差异感触颇深。“欧洲极度保守,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等地则都非常恐慌,认为纸质图书会很快消亡。”刘迎建说,但最具活力的依然是美国和中国,美国是大公司竞争态势剧烈,从而促进这个行业的大发展,而中国则是政府推动,这么多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强调改革,事实上已经相当激进,对新生事物政府其实总是充满热情,在每一个行业,不改革似乎就是不正常的,不应该的,所以以新闻出版总署为代表的相关政府机构,对数字出版非常支持,这样的景象与欧洲等地大有不同。

对于中国而言,和其他行业一样,政策主导的发展模式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垄断、培育人为的巨头,民营企业希望在这个事关国家文化传播大计的行业取得决定性的地位难度极大。不管是出版资质的审批、无线基础设施的改进和监管,还是传播通道的垄断以及内容的审查都将会随着产业的发展而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子书撬动的数字阅读时代,是正在进行着的新闻业的数字化革命的深度延续。对于一个民族的长远进步而言,文化的传播远比信息流通更加重要,因为它将从根本上塑造一代国人的国民性格。

也因此,数字阅读的大潮带给中国社会的绝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未来的文化传播将会以怎样的形态来进行,什么样的机构会掌控文化传播的链条,崭新的传播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政府严苛的文化审查出版机制抑或被政府更加有效地管制?这些都是饶有趣味且需深度观察的议题。

第6篇

世界上有很多非常伟大的企业都实现了这样的变革。比如苹果,它不仅是个人电脑的创新者,几年前它又创新定义了手机。还有微软、谷歌等,这些企业都推动了模式的变革。

作为中国数字出版领军者,中文在线所做的事情恰恰也是对出版产业商业模式的革命。传统的出版流程是,先创作,然后交给出版社(出版社可能会拒稿),接着是排版、印刷,最后制作成书,再通过批发零售环节到达读者的手中,整个过程会有十几个环节。中国地域庞大,一本书到达一些乡镇,最少需要半个月时间。

1999年,一个外国人创新了一种模式,他把后面的环节都省掉了,读者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下单,然后递送给读者,这种模式叫网络书店。但是网络书店仍然需要物流。

中文在线创造的新模式,能把整个产业链压到最短,作者在网络上创作,直接成为出版物,读者很快就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我们把以前的十几个环节变成三个,这叫做数字出版,被称之为人类出版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为什么我会选择做这样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1999年,我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就有这样的想法。2000年,我参加了中国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用的就是中文在线的创业策划书,最后获得上百万美元的创业融资。这个理念在那个时候提出以后,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追捧,包括巴金先生。于是在2000年,在巴金、余秋雨等作家的支持下,我们共同成立了中文在线。

但是很不凑巧,中文在线成立之后,偏逢纳斯达克一路狂跌,其中互联网公司受损最大,好多公司的市值跌到5%,所以所有的投资人都不再愿意做投资。但我决定继续下去,开始的时候我自己垫资,等自己的钱用完之后就借钱,到后来借不到钱了,我就在外打工赚钱养活公司,当时公司很小,只有几个人的团队。

2001年泰德收购了中文在线。接下来的3年,中文在线没有发展,直到2004年,我从泰德手中把中文在线再买回来,再次回到清华创业园几十平方的地方重新创业。今天的中文在线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出版平台,每年出版物超过50万,包括时下最畅销的莫言小说,以及十文件都在中文在线上,覆盖面超过了60万。

回顾过去13年的创业历程,我领会最深的是坚持。尤其是在做革命性创新的时候,会受到非议和冷嘲热讽,这个时候要坚信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向你的目标去努力。

从创业之初,我们一直坚持这个理念:数字出版是未来的方向。

整个数字出版产业从零到今天已经超过了1000亿的格局。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和文化创意并列新兴产业。美国《新闻周刊》在2013年1月1日停止了纸制版,只出电子版。全国出版人有一个预测,2018年数字出版会成为世界主流。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出版;数字阅读;电子阅读器;内容平台

中图分类号:G2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107-03

自从造纸术和活字印刷在中国发明,人类使用纸媒体阅读的历史已逾千年。即使20世纪末出现了电脑和互联网,即使LCD和LED的液晶显示屏取代了CRT,即使人们已经更喜欢使用键盘“写”字而疏远了笔,借助纸媒体阅读的状况也基本上没有任何改变。读书不仅是一种对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精神生活的享受,谁会在床上、在沙发上、在洗手间里捧着笔记本电脑阅读呢?而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出版发行模式、新的阅读器已经闪亮登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数字阅读,一场新的革命已经到来。

一、什么催生了数字阅读

数字阅读取代纸媒阅读是历史的必然,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当今世界讲求的是低碳、绿色、环保的经济形式。而书的形成要浪费大量的林木资源,并且经过造纸、印刷、仓储、物流等多个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环节。而且同时,这些环节也增加了书本身的成本。所以数字阅读更环保,更经济[1]。

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数字阅读成为可能。1.人们已经可以制造出和纸书尺寸相当、轻薄、阅读舒适、海量存储的电子阅读器。2.3G和WIFI的发展使我们真正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人与各种信息的逻辑距离已经趋近为零,于是读者有了随时随地获取内容的渴望。

第三,电子商务的成熟为数字阅读奠定了基础。经过了10年的发展,对于网络支付,人们已经开始从担心到习惯。由于流通环节变少以及物流的发达,人们可以从网络书店获得更快捷、更经济的购书体验,当当、卓越、京东已经成为年轻的阅读者们的首选“书店”。而数字阅读连物流环节也省略了,价格更经济,速度更快捷。

第四,真正的动力来自于阅读体验的提升。从阅读的舒适性来说,再好的阅读器恐怕也无法超越纸载体。但是数字阅读可以最终实现随时、随地、任意移动终端对海量内容的即时访问,就好像给我们配备了一个移动图书馆。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让我们更迅捷的在内容库中找到需要的书,在书中找到需要的信息,获取知识的效率发生质的提高。另一个革命性的飞跃是电子书的全媒体化,这在苹果的应用商店已经实现。基于综合性能上的强大,随着时间发展,电子书在面对纸书的竞争中将越来越处于优势地位。

在中国,网络书店正在蚕食实体书店的份额。而在欧美,传统的店铺式经营正在遭受比中国更大的打击。曾经具有重要地位的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Borders,10年以前将网络书店业务卖给了亚马逊,成就了后者的世界网络书店的霸主地位,而今却在网络书店和电子书的双重重压下宣布破产。基于同样的原因,英国最大的连锁书店水石(Water stone’s)也在2011年初了盈利预警公告。而当一些连锁书店慌忙选择网络配送时,亚马逊已经将战略重心转移到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网络书店逐步取代实体书店已经成为现实,数字出版会取代网络书店吗?

二、用什么取代纸

我们永远无法预测技术前进的脚步。仅从目前来看,取代纸媒体的候选者有三个:智能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它们同时满足数字阅读的几个基本需求:轻、薄、尺寸与纸书相当、无线上网、阅读舒适性好。

在这三者之中,智能手机显然是阅读性能最差的,这主要在于它的尺寸不太可能做到像电纸书和平板电脑那么大。手机的优势是:作为一种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它的用户群是最大的,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会消亡。同时由于它的尺寸小,便携性能在三者中是最优的。因此我们看到手机上附带了摄影、摄像、录音、收音、数字阅读等日常使用的功能。你永远不会奢求手机在这诸多方面表现会比专用设备更出色。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你轻装出行,只在口袋里放了一个手机的时候,它仍然可以胜任你的很多基本需求。近几年来,3G的应用,特别是苹果iPhone、手机Android操作系统的出现,使智能手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普及。搭载更高性能的处理器和图形芯片,安装更大尺寸更高分辨率的显示屏,使用多点触控技术,阅读的效果显著提高。

电纸书是这三者中唯一的专用阅读器。它采用被称为电子墨水(E-ink)技术的电子纸,可以提供类似纸书一样的阅读体验。由于亚马逊与Kindle模式的成功,电纸书在数字阅读领域曾经风光无限,一时间出现了很多电纸书产品,如亚马逊的kindle、索尼的Sony Reader、艾利和的iriver Story以及国内的汉王、盛大、翰林、爱国者、OPPO等。与其他的电子阅读器产品相比,电纸书更节能环保,待机时间长,辐射低,像纸书一样不反光、不刺眼,只要有合适的光线就可以阅读。当然电纸书也有一些不足。首先,目前的电子墨水只支持灰度显示不支持彩色显示。其次,光线不好的情况下,不能阅读。第三,电纸书是低耗能的,处理器功能不强,很多功能并不流畅。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2010年底,汉王已经在日本展示过自己的彩色电子纸产品,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种技术就可以被大规模使用。

目前最被看好的电子阅读器产品是平板电脑。2011年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平板电脑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各公司的产品让人应接不暇。联想的领航者柳传志甚至把平板电脑看做与当初PC迅速普及时一样的机遇与挑战。“不转向平板电脑联想将会面临灭亡,在平板电脑领域,苹果引了一条路,但是后边在这个行业里将是一条百花齐放的路。”过去的二十年,Inter与微软统治了个人电脑。在移动互联网元年,采用基于ARM的处理器和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将是突破禁锢的一个机会。所以,平板电脑的流行首先并不是因为它是一款优秀的电子阅读器,更是因为它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电脑发展的一个方向。在“永远在线”的时代,人们当然会携带这样的一个电脑:它轻、薄,可以随意装入公文包甚至衣服的口袋。使用它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处理简单的工作、娱乐,当然还有阅读。与智能手机相比,平板电脑的尺寸更适于阅读。

与电纸书相比,平板电脑对环境的依赖更小,几乎是全天候的。更令人心动的是,与前两者相比,平板电脑的厂商在卖硬件的同时,还为硬件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包括电子书的应用,即所谓的应用商店。例如苹果现在拥有三个在线商店,一个是iTunes,另外一个是App Store,还有一个就是iBook Store,提供包括音乐,应用软件和电子书的全方位服务。麦克劳•希尔出版公司(McGraw-Hill, Inc.)总裁Philip Ruppel曾经说过“现今的电子书终究只是印刷品的数字版本。不久将来的电子书将不仅仅是文字,它将拥有互动能力,这会改变它的一切。”而这一切在I Pad上已经实现,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 Group)已经在I Pad上的电子书中嵌入音频、视频和流媒体等内容。未来的电子书不仅可以读,更有声音可以听,视频可以看,这种体验是前所未有的。而这对于纸书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2]。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存在的必然性,以及电纸书在数字阅读领域的专业性将使它们成为未来的“纸”。而在性能上它们也在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三星的Galaxy Tab平板电脑已经可以打电话,只要其他厂商愿意,电话功能也会出现在他们的平板电脑上。同样的低背光、低耗能、阅读更柔和的平板电脑与全天候、功能更流畅使用的电纸书产品也肯定也会实现,在技术上应该不是大的问题。对于电纸书和平板电脑来说,下一个要攻克的难关是可弯曲屏幕。一旦攻克了这个难关,我们将看到一本与纸书一样的“书”,数字阅读的体验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如何选择一款未来的纸,最终也许取决于用户对经济性的考虑。从目前的趋势看,用户更倾向于选择综合性终端,而不是专业的电纸书。

三、终端为王还是内容为王

自从2007年推出电子阅读器Kindle,亚马逊在数字出版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进而推动了全球的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热潮。亚马逊的“Kindle+”模式也成为全球移动出版商竞相效仿的目标。这种模式一般被称为“终端+内容平台”模式。追根溯源,这种模式其实出自苹果的音乐下载灵感,即“IPod+ iTunes”模式。只不过史蒂夫•乔布斯直到Kindle推出3年之后才默认了这种模式应用在阅读领域也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当然乔布斯仍然不认为Kindle是成功的,他的观点是“多功能的设备总有一天将会胜出,因为消费者不愿意为专用设备埋单。”于是苹果推出了平板电脑I Pad,同时推出了移动阅读业务I Bookstore。毫无疑问,亚马逊和苹果是全球移动出版领域的领航者。至2010年底,亚马逊能够从Kindle项目中获益9.83亿美元,而这个收益只用了3年的时间[3]。(此处或许需要一些数字支持,amazon与apple有多少数字资源)可以这么说,亚马逊和苹果的成功不是终端上的成功,而是“内容+终端”模式的成功。

相比亚马逊和苹果,中国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发展是极不均衡的,内容建设上的速度,远远不及终端生产的速度。以中国的阅读器市场的老大汉王为例,汉王电纸书曾经占据中国阅读器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汉王科技(深圳代码002362)在2009年末取得了每股收益1.07元,2010年末取得了每股收益0.88元,股价曾于2010年5月创出175元的高点,成为a股市场令人瞩目的明星股。而2011年,汉王成为昨日黄花,风光不再,一季度利润亏损,半年报预期亏损9000万元至9800万元,复权股价也跌破40元。汉王的没落,一方面是由于汉王没有及时转向平板电脑,在I pad为首的平板电脑的冲击下依旧坚守自己的电纸书市场。而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汉王“现阶段依然终端为王”的战略思想。中国的阅读器市场很大程度依赖于单位集中采购,即往往把阅读器作为一种时尚的礼品或奖品。当一款新的更时尚的终端产品出现,而自己的内容平台并未牢牢吸引客户时,终端产品是很容易被市场抛弃的。

所以,当kindle和I Pad真正进入中国市场,曾经热闹的电纸书市场受到冷遇其实并不为奇。现在像汉王、联想等大陆厂商也在积极的进入到平板电脑市场。但是如果内容服务跟不上,没有好内容支撑,再好的阅读器终端都只能是无本之末。从发展的角度看,数字出版领域的竞争一开始或许是终端为王,而最终一定是内容为王。随着技术的普及和进入门槛的降低,阅读器终端的利润在大幅度削减。2009年,亚马逊的Kindle如今天的苹果I Pad一样引人注目。而今天,为了与苹果竞争市场,亚马逊不惜把Kindle的售价降低到几乎零利润。在未来,也许手持阅读器会像手机一样免费赠送,而只需绑定一定时间的内容使用费。数字出版的本质与核心的问题,成败的关键最终将是内容服务。

四、我国的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出路

我国的数字出版还处于发展初期,问题还很多。

首先,数字出版物的资源非常匮乏。据统计,2010年9月,Kindle平台取得版权的电子书有68万中,加上公共版权达到80万种,并且其中很多是畅销书。而我国的数字出版平台上可以使用的资源却非常少,好的数字资源、畅销书就更少[4]。就是这样少量的资源,还被众多的数字出版平台所瓜分。而读者的阅读器都是定制的,只能访问某个平台。尽管盛大开辟了一个新的模式,在网络文学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是资源虽然海量,质量却很难保证。在我国,数字阅读器的营销模式是预装内容。这些数字内容大多数是公共版权,而且不考虑用户是否喜欢。而在用户购买了阅读器以后,就很少在内容平台上下载资源了。虽然很多人认为这与中国用户付费阅读的意识比较差有关系,但是我认为只要有好的资源、合理的价格,还是可以吸引到读者的。现在的情况实际上是两边都在观望,一边是读者在等待价格合理,质量高的数字图书,而另一边出版社和平台构建者在等待中国读者的付费习惯的养成。谁要先迈出第一步?当然应该是后者。

其次,缺乏有实力的资源整合厂商。在我国,看好数字出版的企业很多,进入到这个领域的也很多。但是,所有进入到这个领域的企业似乎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好像每个企业都在试图打通整个产业链,硬件商要搭建自己的内容平台,出版社也要做自己的阅读器。不能集中精力搞自己擅长的环节,都搞小而全,实际上,对这个产业非常不利。殊不知连亚马逊都不过是一个好的资源整合者而已。本来数字资源就匮乏,又被无序的竞争、内耗所蚕食。没有一个又大又好的平台,读者又怎么能放心的去购买阅读器,加入到你的阵营之中呢?中国急需有一个亚马逊的出现。

第三,传统出版社犹豫不决,准备不足。出版社在整个产业链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内容的生产者,但是却是整个产业链中最不积极的一个环节。这种不积极体现在几个方面:1.对盈利没有把握。大多数出版社都注意到了数字出版,也建立了数字出版部,但是我国的数字阅读市场尚在培育之中,利润微薄,对内容方的分成不多,导致出版社并未做很大的投入。2.版权问题。出版社长期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图书资源,但是大多数图书资源都没有与作者达成数字内容的版权合同。而且由于数字出版是一个新问题,版权合同如何制定也需要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3.数字内容存档问题。大多数出版社都保留有图书的排版格式文件,但是并未存有原始的文字与图片资源文件。而且排版文件的格式众多,这些都对数字内容的制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上述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果,后两个问题是因。出版社在数字出版的投入增加了,加上强有力的资源整合者的出现,才能做出又多又好的数字内容资源。对于出版社来说,要认清趋势与形势。数字出版是一个发展的大潮流,顺则昌,逆则亡。谁先介入,就会在这个潮流中站到潮头。要着力培养既懂得出版知识、又懂信息化技术的新一代出版工作者。要积极的进行版权的商讨与数字内容的转档工作,做好未雨绸缪。而对于资源整合这个大课题,在我国的这个大背景下,牵头的应该是新闻出版总署这样的国家队,尽早的结束数字出版界的战国时代。尽早的制定数字阅读器标准、数字内容格式标准,将整个国家的图书资源纳入到统一的平台。要让多样化的阅读器都可以使用海量的优秀的数字资源,这样才可以培养读者群的规模,进而降低单位成本,进入良性循环。

五、未来,开放的力量

数字出版方兴未艾,新的模式,新的技术也将不断出现。IPV6、云技术等等,不断地见诸报端,但是真正让人关心的是标准与开放平台的建立。Kindle、I pad、汉王电纸书……仍然只能在自己的内容平台上获得资源,数字内容的文件格式也始终没有得到统一。这种情况不会一直延续下去。Google正在尝试建立开放平台,让不同的数字阅读器都可以下载资源。在不远的将来,硬件和文件格式标准都将被建立,各种阅读器都将与内容平台无缝对接。我们真正可以做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的数字阅读器,阅读任何一个图书馆的图书。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董可.阅读器及数字出版发展报告[J].数字出版,2010(9).

[2] 孙进.移动阅读革命[N].第一财经日报,2010-03-11.

[3] 电子书阅读器未来发展关键词:内容开放[OL].赛迪网,2010-07-14.

[4] 李淼.电子书产业发展的中国式难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1-13.

[5] 吴治强.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J].出版参考,2010(4).

[6] 吴江文.2009年数字出版研究综述[M].中国出版,2010(3).

[7] 钟健华,王亚非,刘成勇.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共同思考[J].中国编辑,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