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管类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4:25

序论:在您撰写经管类课程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管类课程论文

第1篇

“案例”,来源于英语“case”,意思是具体事例(常颖,陈立群2000)。现代案例教学主要是沿用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独立分析和思考,来识别和解决具体问题。它的基本模式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即学生在讨论与发言中对所学的知识的各种逻辑关系进行大量的思考,在思维的过程中判断、分析、研究、论证并提出解决方案。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创造性等优势。首先,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单向式传授,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学生要完成案例分析,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但需要收集整理各种资料,还要对资料进行鉴别、筛选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也不断深化,从最初的学习一个问题,变成学习多个问题,培养了系统性思考问题的综合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史美兰2005),它可以是一场没有结论的课堂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剖析(甚至反驳)他人观点,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这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力求把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转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案例教学中尽管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但也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可以根据讨论的情况,不断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教学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很有必要对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

2.1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类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自己所在的大学对120名不同年级的经管类学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回收98份,其中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为77.5%。对这些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目前的案例教学中有着如下几个情况:

2.1.1举例教学法在教学中使用比例较高,但案例教学法使用仍然不多。

为了了解案例教学在经管课程中使用基本情况,笔者编制了如下问卷题目:问卷题目:在你的专业课堂中使用哪些教学?A多媒体;B案例教学;C举例教学;D实地教学;E其他。使用频率分别是:A经常,每堂课几乎都有;B不使用;C不经常使用;D其他。调查可知,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之外,几乎所有的经管类课堂中都使用了举例教学,达到99%,使用的频率也较高,几乎每堂课都有。但是案例教学使用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只有23%的课程使用过,且使用频率为不经常使用。

2.1.2学生对案例教学方式总体上感到新奇,也存在困惑。

为了了解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中使用效果,笔者编制了如下问卷题目:问卷题目:你对专业课堂中使用案例教学效果感觉是什么?A满意;B不满意;C新奇;D无所谓。存在哪些问题?A案例选择不够得当;B讲授不够清晰;C互动不够充分;D同学发言不够踊跃;E教师引导不够有效。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方式感到新奇,也乐于参加。但对于其实际效果评价参差不一。主要可以归因于如下几方面:①案例选取不得当,学生没有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意义。这一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占到57%。很多学生承认教师普遍使用案例,也承认案例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促进了师生互动。但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是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论联系实际,还存在质疑。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能够以本我的角度主动去分析解决案例,而是被动地跟随老师讲解思路思考问题,最后也是以老师的答案作为标准,盲目否定自己得出的结论,缺乏应有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②案例的时效性和前沿性不强。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往往倾向于选择一些过于经典的案例,而这些案例存在的共同缺陷是,很多问题或答案都是属于老生常谈,而在资讯发达的当今社会,对于这些案例中讨论的议题,可能都被盖棺定论或广为流传,所以要让学生再次去讨论,往往失去了新鲜度。③教师的引导作用未全面发挥。尽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师的角色不可或缺。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参与了讨论,但并没有积极发言,有时甚至会出现冷场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当讨论陷入困境时,教师应该凭借其广博的知识及时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带领学生深入分析问题,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进入新的问题的讨论。

2.1.3案例教学形式有待于多样化。

为了了解案例教学形式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中改善方向,笔者编制了如下问卷题目:问卷题目:请列举你在案例教学中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请对老师改进案例教学形式提出一些建议。现在的教学往往遵循“案例———要点分析———点评”三步曲,缺乏一种引起学生共鸣的有效机制,在共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能力。不少同学(31%)也提出了可以在课堂中请一些工商界专业人士,参与案例的教学。

2.2几点建议

2.2.1选择好的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选择案例前,教师必须考虑它的教学价值,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一个好的案例最终都应该服务于自己课程中所要讲述的理论,在设计好核心问题的前提下,以发现问题———引起共鸣和争论———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一种循环的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案例选择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那么什么样的案例是好的案例呢?笔者认为它必须符合几个条件:一是有针对性。案例的选择和教学目的应该相对应,并且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深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二是有争议性,能够引起共鸣。案例应该能引发冲突,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和辩论。三是有综合性。所谓综合性就是指,要选择那些典型的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案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教学过程应该分好层次,循序渐进。

初次接触案例的学生很可能感到陌生,教师应该结合已学的知识,做一些适当的背景介绍。随着讨论分析的不断深入,可以根据进程不断地设置节点,把学生领向更深入的知识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案例可以从易到难,问题可以从普遍到特殊,教师的参与度可以从多到少。

2.2.3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广博的知识背景是保障。

教师应该是案例教学的指挥者与推动者,除了应当具备准备与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还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较高的学术水平,一定的沟通能力。所以教师要更加深入理论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3小结

第2篇

关键词:课程建设;方法;质量管理体系

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的经管类课程在经过多年的建设后,面临着稳定、持续地提升教学质量的问题。由于经管类课程教学质量是多种资源的集合体,因此,必须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开展经管类课程质量分析。在明晰该课程各种质量要素及其相互间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的方法构建该课程质量管理体系。

一、构建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经管类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即涉及宏观的政治、经济、技术等内容,又以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为研究对象,具有内容广、信息量大的特点。经管类课程的教育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决定着该课程的授课质量。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是我们稳定、持续地提升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

1.构建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质量管理实践的需求

教学服务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即时性的特点。从高校质量管理适用的理论方法看,目前已走出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5年一轮的高校的质量评估使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高校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已使教学服务质量有所提高,但具体执行环节要素多、部门散、运行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削弱了高校组织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迫切要求以课程为对象,研究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最终达到提升高校组织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2.课程质量管理体系与高校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联系

目前已有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分为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分人才种类的质量管理体系两类:(1)全面的质量体系是以高校组织整体为研究对象而建立的,就是对“教育服务”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所形成的过程网络实施控制,通过识别与体系相关的过程,确定过程相互作用并确保过程有效运行和受控,运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方法,以实现策划结果和持续改进;(2)分人才种类和层次的质量体系是以产品为对象建立的,就是对某种类人才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为基础的“教育服务”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所形成的过程网络实施控制。

我们拟建立的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上述两种质量体系的具体落脚点,是组织整体和分人才种类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系统。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过程原则,为保证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结果,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资源进行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管理子系统。与其他课程质量体系相互并列,支撑着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3.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多层次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

由于经管类本科生课程是硕、博课程的基础。构建的经管类本科生课程质量管理体系能稳定地提升多层次课程质量,在促进学院教学、科研等方面起到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指为该课程教学服务应具有技术和功能性方面内容建立的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体系,是指为实现该课程教学服务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的集合。与组织整体质量体系不同,它是保证实现该课程优质教学服务质量而建立的,由任课教师组成的、按课程纵向流程设置的全过程管理的所需资源构成的系统。

二、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以课程为对象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便于进行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的分析,有利于措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教学流程、文件和制度,严格的监管措施等是基础;教学质量管理的自动化装备与设施、教师的全员参与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等是必备的资源条件。因此,分析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构成要素,找出教学资源配置、管理上的差距,便于在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的质量是学校系统向学生提供的一种利益,其服务产品从结果看具有无形性、非储存、提供和支付的同时性、服务对象产品的差异性等特性;从过程看具有技术性、功能性等质量特性。因此,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构成要素从内容分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管理等要素;从教学服务的本质可分为结果质量要素和过程质量要素。

1.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要素分析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既教学服务的质量标准、环境条件、以及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设备等是否适应和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表现为课堂教学和网站教学两种载体。课堂教学服务是在一定时期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按计划提供教学服务的综合载体,是适时性的服务;而将该课程教学资源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形成的该课程网站是新颖的表现形式,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虚拟课堂。

目前支撑经管类课程结果质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课程教学内容资料及其管理水平。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库、教材、参考文献等。将课程教学资料在网络教学平台适时上传形成虚拟课堂。

2.经管类课程教学过程服务质量要素分析

教师的仪态仪表、教学态度、教学程序、教学行为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

教师是教学资源中的重要资源,他即参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准备过程,也综合运用其他教学资源完成课堂教学服务过程。开课前的准备过程、综合其他资源过程和开课过程中的使用之的过程,构成经管类课程教学过程服务全过程。其中,开课前的准备过程、综合其他资源过程是过程服务质量要素内容。

在教学资源准备过程中,例如教师能力的准备包括:教学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丰富。一方面,积极为中青年教师学习深造、攻读学位、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争取和承担教学研究、校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基金项目和纵、横向科研课题;另一方面积极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教学观摩的机会和条件,定期组织开展教学法活动,研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分析所承担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论证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差与衔接,正确处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及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等。该阶段是保证教学服务结果质量的基础,其质量特性表现为教学资源齐备。

教学资源综合过程,是将教师、教学资料、地点等资源按教学纲要形成拟开课程的教学进度计划表,其质量表现多个教学课程任务,要达到就某一课程看要求各种资源关系明确、比例适当。该阶段是保证服务结果质量的关键环节。

综上所述,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及其教学过程服务质量是互相作用、相互支撑的关系。过程服务两个过程的质量是教学资源使用过程顺利实施的基础保证。因此,系统地、综合运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使其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及时、准确、流畅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三、确定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

针对目前高校课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系统管理意识不强、过程管理能力薄弱、工作接口缺少明确规定和控制机制等问题。本文在前两节系统地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提出建立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应用其可提升课程教学管理水平,并支承高校组织质量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经管类课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高校提供教育服务的特殊性,都要求认真研究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形成的过程、规律和管理方法,制定解决各种经管类课程建设问题的措施,并持续地进行质量控制。以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创新的同时将课程建设与现代学习方式联系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轻松愉悦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因此,经管类课程课程质量体系建设的原则方法是规范化和制度化、系统综合性、树状网路化。

1.经管类课程教学文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遵循课程建设评价标准,应用PDCA循环方法在逐项分析后,制定该课程质量提升方案。形成经管类课程教学资源的规范化文件和主讲教师培养的制度化文件。既包括教学资源的规范化,又包括主讲教师培养流程制度化。

(1)课经管类课教学资源的规范化。经管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教材、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料经过多次完善,走过了从初级质量向高级的研磨,并在经管类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适时公布。

(2)经管类课程主讲教师培养流程制度化。经管类课程教学是多种教学资源质量的综合,其中人力资源是关键因素。凡进入经管类课程建设小组的主讲教师需经过培训。其流程包括:①参加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②为青年教师指定教学导师;③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具体的培养发展计划;④全面熟悉各教学环节;⑤进行开课前验收试讲;⑥助课;⑦独立开课;⑧质量跟踪,培养提高。

2.经管类课程质量要素的系统化

课程教学服务质量体系是一个把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组织结构、过程和资源等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强调系统性和协调性。其理论核心是质量控制过程。即对形成最终成果的全过程实施过程控制,对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纠错、反馈、修正,以保证每一过程质量在严格的监控之下运行。这种管理方式既构建起高校内部机构之间职责明确、相互联系和沟通的网络式管理模式,又通过对于人才产品质量形成的每个环节质量管理程序和要求的规范,达到合理地配置资源、协调生产关系、实行有效监督、建立反馈和持续改进其质量的目的。

质量体系既是一种理念、原则,又是一种管理方法。我国的大众化人才培养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服务质量体系满足大众化教育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3.经管类课程质量因素之间树状网路化统的观念,找出各功能间的内在关系,摸清该经管类课程的所有功能,并表明该活动对象的最终目的和实现该目的的全部手段,功能系统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构建方法研究,明确了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对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的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就建设一优质的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制度等提出了理论方法支持等,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创建是质量管理里理论在教学服务的实践应用,正是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管理理论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茂勋.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2004,2:56~59

第3篇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具有如下4个方面的特点:

1.全面性与真实性

传统的教学案例普遍存在不真实、不生动、背景材料少、案例过时片面等不足之处。而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是在学生充分了解、直观感受下形成的,具有全面、直观、真实等优点。学生可参观实习基地,跟进案例全过程,自主学习。

2.实践性与实验性

高校借助企业先进的理念、设备、技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完成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转化,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是一种通过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任务,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项目、教学案例等,实现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因此,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开发和建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相对于传统的案例教学,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对教学效果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挑战,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亦是一个实验性的过程。

3.动态性和系统性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若干阶段和环节。各阶段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整合。实习基地企业的各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对同一问题的应对方式有所不同。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较,伴随实习基地企业的发展,教学案例面临着动态更新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的某一个阶段的输出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环环相扣,校企合作的过程就是这些阶段或环节的系统的嵌套体系。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可以制作成系列化,彼此相关联,以此反映实习基地企业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全貌,如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和逻辑思维。

4.互动性强与收益性高

案例教学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因此必须与实习基地企业建立密切的互动性的的伙伴关系。无论从实习基地企业教学案例资料的收集、讨论、撰写、授权使用等,还是课堂或企业现场上教学案例研讨和分享,都需要实习基地企业人员的支持以及师生的亲身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实习基地企业也可能从参与教学案例研讨和分享,获得相应的收益(如厘清认识,促进思考和行动)。

二、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实施步骤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主要包括如下4个实施步骤:

1.建立实习基地

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各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强化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部分高校建立了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的机制,与企业共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利用企业的技术与设备完成实践教学。这种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赢,企业获得了紧缺人才和先进的理论指导,学校实现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培养。

2.撰写教学案例

在实习基地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合作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要注意几点:1.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案例。案例撰写要针对经管类学生现有的能力、知识结构和专业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得到乐趣和肯定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素养。2.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它可能反映实习基地企业的典型和关键事件、成功经验、优秀的管理实践。3.教学案例要及时更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经管类专业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案例应跟上时代要求,根据实习基地的发展及时更新,反映当前实际。

3.实施教学

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先期参观和了解案例企业。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的使用,最好的办法是高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互配合,企业兼职教师或主要当事人分享案例,引导案例讨论,高校教师参与讨论。假如企业兼职教师或当事人无法到场,可采用录音、视频资料丰富和充实案例,增加其直观的感受。

4.总结改进

为了保证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的效果良好,在实施教学之后,还应进行后期的总结,对教学成果有利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继续发扬,有悖于教学目的的内容与形式就需要改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资料的充实和更新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的实施存在如下3个主要问题:

1.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和操作规范,专业集群效应很难体现出来

当前的校企合作案例教学还处于一种自发、散漫的初级阶段,大多数都是依靠个人关系来联系企业,没有形成一种长期、稳定、成熟的机制。当前,我国虽有相关文件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地位,但并没有专门的法规来进行约束,也没有对其具体操作提出指导性办法。校企合作案例教学是许多经管类专业课程中都会用到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但现实中,许多高校和实习基地企业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专业群案例资源共享体系,目前的情况通常仍是一个院系、专业与实习基地企业对接。

2.缺乏有效的案例教学组织与运作体系

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一个有效的案例教学体系,包括案例教学的主导者、主体以及组织运作。首先,从案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来看,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经历和案例教学组织能力。然而,现实中大部分教师仍缺乏真正的企业管理经历,因此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其次,从案例教学的主体来看,高校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较难形成师生的互动。再次,从案例的组织运作来看,完整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学习、研究案例,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提出方案或建议。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很难完成:1.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而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使得教师缺乏足够的激励;2.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花费较长的教学时间,而正常的教学时间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3.案例资料要真实全面,但现实中企业会因为某些原因隐藏部分资料。4.企业兼职教师和当事人因为工作任务和业务很难安排时间参与案例教学,时间经常冲突,难以配合案例教学。

3.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缺乏

高校通过组织、实施实习基地有效运行的实践研究,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习基地建设、案例教学、聘请企业兼职教师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与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保证双方有效合作亦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实践教学经费的拨出不足以维持基地建设项目的开展,教师撰写案例、带学生参观、企业兼职教师来访等,均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

四、总结

第4篇

[关键词]经管类研究生 培养机制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11-03

经管类研究生是我国经管类科研队伍的主要来源,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管类科研队伍的科研质量。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制虽然一直将科研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但是,通过多年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观察发现,我国现行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并未实现科研能力的核心目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理念,从经管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发探讨科研能力培养和以其为核心的培养制度构建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拟对经管类研究生科研能力核心化的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努力弥补上述不足,以提升经管类科研队伍水平。

一、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概述

目前,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包括完善知识结构和培养科研能力两个环节,其培养时间的分配比一般为1∶1。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即传统的“教与学”方式)来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并辅以社会实践来培养科研能力。

培养单位对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两个环节有着明确的时间安排,即分列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而学术论文的发表及社会实践则在这两个阶段中自由安排。

(二)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问题

1.教学与科研相脱节

伯顿・克拉克教授在《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一书中曾指出,国际上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四个共同趋势,即大众化高等教育运动趋势、劳动力市场对各行专家需求的增长趋势、前沿知识和可教知识之间不断增长的断裂趋势、政府赞助和监督的增长趋势。克拉克教授同时指出,这四个趋势常常使得“科研从教学的环境中漂离,教学活动从科研场所拉开”。

克拉克教授所指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中十分突出,这使得国家对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培养,不仅仅在时间上有明确的划分,而且在培养的实质内容上、培养效果上也存有明显的非衔接性。

2.学术论文要求重量不重质

我国在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方面虽有弱化的趋势,但是仍有多数高校存在硬性要求。①从相关规定来看,各高校仅是将“是或否”发表学术论文与“是或否”准予毕业相挂钩,而对发表学术论文的途径、创新性、专业性等方面不予考量。于是,以功利性为目的发表学术论文不可避免。结果,虽然研究生按照规定发表了学术论文,但其科研能力是否真的获得了提高呢?姚利民等(2008)通过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认为与科研能力相关。这表明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学术的制度性要求脱离了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质。

(三)社会实践环节的设计缺乏科研能力内涵

目前,较多高校对经管类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安排,仅仅是套用本科阶段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做法来组织,即把社会实践停留在参观访问走过场的形式上,而缺乏深入具体的科研实践活动。这种安排,不能够实现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和提高科研能力的目标。

(四)未形成以培养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

通过对经管类研究生各培养环节中有关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在研究生的培养中,缺乏把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的整体意识,并没有形成以培养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系统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具有系统观、全局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导致研究生培养中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社会实践环节甚至流于形式;学术过于指标化;教学、社会实践环节相对于本科生的教育而言,体现不出是针对科研工作者的培养而设计的培养模式。就整个培养环节来看,仅仅是形成了单纯以学位论文为科研能力培养方式的培养模式。

二、科研能力核心化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设计

(一)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与科研并重是19世纪初德国大学改革中威廉・洪堡提出的一个理念。这个理念一直是各国研究生教育追求的目标。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来说,也应秉承这一理念。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而科研锻炼则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开展科研实践是合理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是经过了大学本科教育或者说是经过了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测试的。这样,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就应以“专业知识深化、专业知识运用”为理念来进行,将研究生尽早纳入课题研究阶段,让课程学习作为课题研究的同步理论学习,这样就可以将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教学环节中,实现以科研为核心的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因此,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与课程学习的安排应该同步进行,并且力争实现课程设置可围绕课题研究进行弹性选择。首先,在研究生入学伊始,导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学识背景和专业,与学生共同探讨后,确定出大致的研究方向。其次,学院需要根据研究生的专业提供较为宽泛的课程选择;导师在明确学生研究方向以后,协助学生完成以研究方向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安排。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由入学起就可以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综合起来;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所从事的研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向任课教师提出要求,并且可以提出专业知识应用性方面的问题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问题来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

(二)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柔性学术机制设计

发表学术论文制度设计的本意是通过撰写论文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但是,单纯的数量追求是无法实现这一根本目的的。由于高质量的期刊相对于投稿者的数量而言是九牛一毛,同时由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尚处于培养提高阶段,因此,通过规范发表期刊来要求研究生,以达到提高科研能力的目的是行不通的。这也是截至目前,一些高校对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弱化的原因。而发表学术论文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培养途径,因此构建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术制度势在必行。

1.柔性学术机制设计

一是学校对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应该有“数量”要求,目的是通过外力强制约束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的锻炼”。二是通过对学术论文的质量要求提高其科研能力。“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术制度”的设计如下(见表1):将研究生依研究方向设立研究团队;允许和鼓励以研究团队为单位发表学术论文;针对学术论文设立专门的发表途径;设定针对研究生的评审环节;对已发表的论学术探讨和交流;对的激励以进步最大为原则。针对研究生论文评审的基本原则可以设定为:存有学术不端态度问题的不予发表;积极发表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至于这类论文在方法上、结论上的合理与否可以再度探讨。

2.柔性学术机制预期实现目标

通过柔性的学术制度设计可以实现以下五方面的目标:(1)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合作进行专业知识的迅速补充;(2)通过特设的发表途径,使研究生的努力成果都能有所展现;(3)基本评审原则设计的目的是:端正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态度、鼓励研究生科研工作中的创新精神;(4)对已发表的论文设定学术探讨和交流环节,可以使研究生在所钻研的领域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5)的激励原则是使所有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不断获得进步,而不是单纯谋求论文的发表数量。

(三)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机制设计

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应不同于本科,应该以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进行设计。经管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环节应该依照经管类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指导性特征,采取“参与课题”的方式来进行。我国大部分研究生导师会组织自己的学生参与到其课题中来,但这种实践活动的参与仅是导师自发性的,是局部学生的参与,还未形成制度化。

国外许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生科研组织,这些组织由社会、科研机构、 企业、 学校等多方组建,目的是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机会并推动相应的科研成果转化。在这些组织中,研究生不仅可以参与课题的研究,而且还可以申请独立承担课题。

以上方式为加强我国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借鉴,即组织专门的研究生科研机构,该机构以高校的科研力量为支撑、以高校教师为指导团队、以研究生为业务骨干,按照市场的运行机制,承揽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研究课题,目的是让研究生通过参与完成实际的科研课题,真正在实践中使科研能力获得培养和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尚处于培养阶段,科研团队的组织设计应该仍以团队为基本的工作和考核单位,以科研进步最大化为主要的激励原则来进行。

三、结论及建议

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应以教学围绕科研进行安排、以量为约束以质为目标、社会实践以“参与科研项目”为根本内容,从而形成“提高科研能力”贯穿始终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

在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下,培养院校应该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提供宽泛的课程选择,对每一门课程设置教学团队,从而为研究生课程提供即选即开的条件。二是根据研究生的科研方向,设置科研团队,团队中配置相应方向的指导教师。三是为研究生提供专门的途径、设定专门的论文评审专家团队,包括匿名评审专家团。四是为研究生科研团队设定专门的科研奖励基金和科研奖励机制。五是制定鼓励各学院承担各级课题、通过课题参与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激励机制。六是制订旨在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业务能力和指导动力方面的激励机制。

[注释]

① 通过各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到:姚利民等(2008)对重庆、湖南高校学生问卷调查显示,93.4%的学生指出学校要求;56.6%的学生指出学校要求在核心期刊。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秀珍,符得团. 再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1).

[2][3](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 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4] 李娟. 研究生科研管理的制度设计[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

第5篇

与其他专业本科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存在选择的多样化。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的学位属于文学学士,这就使其在科研活动中应更多向文学方向倾斜,但另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又在学习过程中开设了很多经、管、法的课程,使其具有综合性知识体系。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向,就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2商业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定位分析

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属于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是一个结合语言与经贸专业的复合型专业,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以及开设的相应课程中,同样会兼顾语言与商务的双重知识。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的相关规定,商业英语专业课程的比例大体应该包括语言知识、商务专业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素养知识等(陈准民和王立非,2009),具体课程设置比例及相应课程列为表1。而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校根据自身学生需要,对所设置的相关课程比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中,语言类课程占据了六成,文化类课程仅占一成,而全英文授课的商贸类课程则占据了三成(平洪,2009)。从而,吴代红和范亚刚(2013)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学习经贸类的专业知识,即五分之二训练经贸英语,五分之三传授经贸理论和实务,即将专业的落脚点放在商贸方面。可见,在经过相应的培训之后,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属于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既能够掌握熟练的英语,又能够掌握相应经贸专业知识。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应该有对英语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的阅读英文文献,掌握更多的国际前沿知识并能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利用英文完成论文的写作;另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还应该能够读懂经管类专业的论文,能够利用经管类的相应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并能够将相应的分析转化为科研成果。与纯语言类学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具有较好的经贸知识基础,从而可以与普通的经管类本科生一样,进行经管方向的科研活动,如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进行数量分析、进行模拟实验等,这就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科研题目方面具有较多的选择,而且能够更多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而与纯经管类学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又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比更多的纯经管类本科生在英语方面的读、写能力要强,这样就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有能力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较新的英文文献,这一方面能够获得研究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与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了解新的科研动态,从而选择更好的研究题目。同时,由于商务英语本科生具有更好的英文写作能力,从而也有利于产出英文成果,有机会将科研成果以英文的形式获得认可。那么,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文学类科研活动和经管类科研活动中如何进行选择呢?是选择更具有浪漫色彩的“莎士比亚”研究,还是选择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经管类研究呢?本文认为,与文学类的科研活动相比,经管类的科研活动更加具有优势。一方面,经管类科研活动的可选方向较多,更多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更加有利于本科生选择科研活动方向,另一方面,经管类科研活动也更加有利于本科生产出成果,例如通过市场调研方式产出调查报告等,这有利于鼓励本科生的科研信心。但是,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学位是文学学位,这就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上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使其并不能随意的选择经管类科研题目。但是,在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平日的科研培养方面,则应该有相应的培养重心,鼓励学生进行经管类方面的研究并产出科研成果。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科研活动中“语言”的作用,即在一些科研活动中,应要求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选择经管类科研题目时,必须以全英文的形式产出科研成果,这样就并未偏离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也没有脱离商务英语中“英语”的重要性。

3对策建议

3.1学校及系部加强对商务英语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重视

当前很多高校并未重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认为本科生科研活动更多的只表现在参加学术性讲座等方面,因此使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并未能获得足够的支持。但是,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却具有较强的科研活动能力,如果可以获得足够的支持,无论是精神性支持还是物质性支持,都可以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

3.2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获得更多的经管类科研成果

与文学类科研成果相比,经管类科研活动相应的能够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因此,应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经管类科研活动方面获得更多的成果,例如鼓励学生参加经管类学术讲座,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等。学校或院系可以以开设科研比赛或设立相应的科研课题的方式,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有更多的动力参与到经管类科研活动中。

3.3加强科研活动的指导

虽然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具有科研活动的潜力与动力,但若是不加以相应的培训,仍然无法使得学生将科研的兴趣转化为科研的成果。因此,应该加强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指导,一方面,开设专门的科研指导课程,例如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等方法论的课程;另一方面,配备相应的科研导师,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提供专业的支持,若有可能,配备经管类专业导师与英文专业导师,则会起到双倍的效果。

3.4加强经管类专业知识的传授

第6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经管类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根据院校类型和专业特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突出应用,经管类专业强调实务操作。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能够在经济与管理岗位中熟练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的目标确定为: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了解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企事业单位的基本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和组织管理模式;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能将上述目标具体化,并将之体现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所以我们要实现上述目标需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修订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计划往往以理论课程为主,理论课程的设置,从名称、学分到开课依据、时间等都有详细说明,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相对来说简单得多,往往一张表格半页纸就能包括全部内容。我们必须修订和完善原有的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程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重,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利用实验室,增加课程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的比重。

经管类专业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大多数的专业课程都有实践操作环节,学生通过该环节可以对所学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充分消化和吸收,所以该环节应该从属于理论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中。可是传统的课程设置使得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理论课上完后,在学期结束或开始时再上实践课,导致学生对空洞的说教缺乏感性认识,无法对理论知识充分理解,不利于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都已建成专业模拟实验室,教师有条件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加入实践教学,利用实验室进行辅助教学。这里,课程实践教学通过上机实验实现,实验的任务是辅助理论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方法和技能。

3.利用软件进行专业实践教学,重视校内仿真实训环节。

专业实践教学不同于课程实践教学,它一般是针对某课程或某专业,结合经济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经管类专业课程的特点,专业实践教学大多在模拟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和软件进行仿真实训。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环节,因为它是按照经济管理环境、职能岗位、业务流程和内容全仿真的原则,将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事务搬进实验室,学生可以在模拟仿真的实训环境中进行操作,开公司、做生意、打理业务,这样既能掌握实务操作技能,又能检验自己的理论学习效果和经营管理能力,为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打下扎实基础。他们的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大增,这使得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得到保证。

4.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必须借助一定的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即与院校有合作关系的各个企业。学生通过企业跟社会直接接触,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巩固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锻炼实际工作能力。既能让学生通过实习发现不足,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岗位,融入社会。

但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大多是托关系、找熟人才确立合作关系的,合作关系松散,企业数量少、质量不高、规范化不强。我们要尽快发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质量。

校外实习的形式很多,有教师安排到实习基地的集中实习,有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分散实习。学生可以在课外参加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学术讲座、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等;也可以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如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小分队;或者到公司、企业、商场等能够提供短期岗位的地方从事基层服务工作;或者进行自主就业和创业实践。

5.控制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实践教学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实习岗位紧缺,就业压力大,学生很难集中精力进行毕业实习,更没心思和时间写论文,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所以实习和论文(设计)前要认真地进行动员,实习过程和论文写作中要加强控制,实习和论文撰写结束后,要对照考核标准严格评分。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分两种,第一是校内实习,如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教师随机选取部分知识点让学生单独操作,根据操作要求进行评分。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检验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而且有的学生会抱有侥幸和投机心理,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第二是校外实习,如专业认识实习,主要由教师依据实习手册上规定的项目,包括实习日记、实习小结、单位鉴定、调查报告等书面报告进行评分,是对结果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完善的考核体系必须能够正确、有效地检查评价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也不例外,所以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校内实习可以借助其他各种形式进行考核。

校内实习包括课程实践教学、专业模拟实习(训),由于时间关系,教师不能考核全部的内容,这时可以借助于其他形式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检验。

课程实践教学可借助于专业资格证书来考核,鼓励学生在专业课程结束后考取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如报关证、会计证、策划师、物流师等。学生凭资格证书申请给本课程加分或作为技能拓展成果获得奖励学分。它有效地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考证相结合,既能检验实践教学效果,又能增加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从而能提高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专业实训可以借助于教学软件进行考核。现在经管类专业教学软件发展日趋成熟,考核体系堪称完美,学生在实验室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实训的同时,软件也对他们的实训全程进行了记录。教师可以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分阶段进行考核,而不是以前根据实习手册最终给分。另外,在这些专业教学软件中,实训结果,如公司盈亏额,往往就是评价指标或重要参考。这种注重过程和实际业务结果的考核方式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容易对学生形成激励。

2.校外实习可以采用校内与校外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学生如果是到企业实习,可以采用校内指导教师联合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考核的方法。校内指导教师主要对实习手册上的各个项目进行评价,即对结果进行评价。企业指导教师主要对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实习效果等进行评价,即对过程进行评价。两者的评价在实习成绩中的比例可以根据实习的性质来确定,如认识实习,校内指导教师的评价可占较大比重;而业务综合实习,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则应占较大比重。

学生如果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根据校内外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如学生依托实践项目参加科技竞赛获奖,考取了专业资格证书,发表了本专业论文等。对学生取得的这些成果,除了将它们作为校外实习考核的依据,还要进行学分奖励,以激励学生参加更多的校外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3.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模式需不断完善。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检验实践教学学习效果的最后环节,在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如前所述,毕业实习属于校外实习,所以对毕业实习效果进行考核可以采用校内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评价的方法。

对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论文质量和现场答辩情况,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都有非常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指标,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完善这些考核标准和评价指标,以确保这一环节考核的实效性和可靠性。如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对学生的评价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调整等。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必须尽快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雪岭,王峻岭.工商管理类专业:加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析[J].今日南国,2008,(2):210-211.

[2]郝建平,王成涛.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3).

[3]赵良庆,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79-80.

[4]李章.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4,(4):59-62.

第7篇

[关键词]Excel;经管类课程;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1-0007-01

Excel表格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急需大量掌握管理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社会的需求对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校必须对经管类课程进行适度调整,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1经管类学生掌握Excel数据处理技术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管类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衡量其是否符合现代管理人才标准的重要标志。所以,高校应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使用能力和水平。高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时,还应结合经管类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开设Excel数据处理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整合经管类课程同信息技术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经管类的学科问题。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Excel电子表格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功能非常强大,且使用方便。目前,中国管理信息化杂志已经发表了90多篇关于应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处理和管理模型的论文,占到了该杂志论文总量的5%。如果将这些研究成果在教学上进行总结和推广,就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

1.2使用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处理,不需要了解程序设计和数学处理原理的相关知识。只要掌握了Excel数据处理的方法,理解了数据处理的结论,就可以利用Excel来解决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1.3目前,国外财务管理工作者已经公认Excel表格是最有效的信息分析与处理软件。使用Excel软件和VBA编程方法,能够对企业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分类与汇总,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提高经济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现实中的经济管理问题通常错综复杂,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参照现有的管理模型。而对于这些通过建模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可以通过Excel进行动态地模拟分析,解决复杂的具有不确定因素的问题。

1.4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Excel来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往往会找到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学习Excel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并且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弥补了经管类课程理论强但实践性弱的特点。

2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过于强调数学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使得一些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错误地认为自己无法学好Excel课程。

2.2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由于教学方法、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的落后,使得经管类的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现象。

2.3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长期重复相同的案例内容,导致学生缺乏新鲜感,缺乏学习自主性。

3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分析、解释数据的方法论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现已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等实质性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实验数据的分析手段。不论是国民经济还是公司企业,甚至是个人的经营都开始依赖于统计。统计学作为经管类的核心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多、关系复杂、难计算等特点。因此,我们除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外,还应该大力推行Excel软件的学习。通过对Excel软件的应用,来加深对《统计学》的理解。

学习的根本目标就是学以致用。在学习统计学相关理论的同时,还应该辅助以计算机进行教学,从而实现统计工具和计算工具的完美结合。《统计学》是门基础课程,也是经管类学生的所必修的一门方法论课程,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相关经济分析和研究,是每一个经管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虽然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学习SAS、SPSS等专业统计软件的难度较大,但是,可以通过应用Excel来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同时,还可以根据统计整理、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工作,来完成大纲的教学目标。

Excel具有的统计功能虽然无法和专业的统计软件相比,但是它具有简单易学、易操作的优点。而对于《统计学》课程来讲,利用Excel所提供的分析工具和统计函数,结合其表格技术,基本上可以满足统计方面的需求。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将Excel作为统计学的辅助工具,不仅简化了统计分析中繁琐的数学计算,并且大幅度提高了统计分析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此外,Excel在经管类的《会计学》、《管理中的定量方法》、《应用统计分析》、《运筹学》等课程的教学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语:在经管类课程教学中,辅助使用Excel软件是吸收借鉴了国外管理科学中的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该方法的运用,能够促进经管类专业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伟民,忻瑞婵,张明.Excel财经数据处理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