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4:03

序论:在您撰写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课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一、英语教师发展的内容

2001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教基[2001]2号文件《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各地乡镇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随着全国各地的小学陆续开设英语课程以及新课程的实施,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高低成为小学英语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英语教学的巨大投入能否收到应有的效果。然而,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还不能适应英语教育发展和英语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教师素质低下严重阻碍了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已经成了制约农村小学英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构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急需花大力气认真解决。

小学英语处在英语教育的初级阶段,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启蒙阶段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受教育着的未来。因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是小学英语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基于以上形势和认识,笔者认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素质建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英语教学信念

教学信念(beliefs)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理念)。从教师职业的共性看,教师的信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从英语学科的特性看,主要包含关于英语学习者的特点和学习性质的信念,关于英语教学特点的信念,关于学科价值的信念等。信念制约行为,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熟悉英语教学相关的知识

英语教学的相关知识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工作的动态发展要求教师的知识体系应含多元内容并且不断发展。它含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文化知识(generalcultureknowledge)和学科知识(subjectknowledge)

教师作为“传递、授业、解惑”者,要具备某些普通文化知识,特别是当代外语课,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中西文化、科普常识等,这更要求英语教师不能“孤陋寡闻”。同时,英语教师还应具备较为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语言学基础(基本)知识和本民族语言知识。

2.一般教学法知识(generalpedagogicalknowledge)

英语课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与其他学科一样,同样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原理的制约。因此,英语教师必须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使自己的教学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3.个人实践知识(personalpractIcalknowledge)

这里的“个人实践知识”主要指两方面的知识。其一,通过实践研究,把前人的知识深化为自己的认识,去进行诠释、提炼,从而使这些知识带有重新创造的特征。其二,通过反思、研究等方法,把自己的经验提升到理论认识阶段。(三)加强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除了应具备完成各种正常活动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和做事能力以外,还须具备从事英语教学活动必需的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与教师教学实践直接相联系的特殊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等;二是有利于深化教师对教学实践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培养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提高自我发展需要的自觉性

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重要成分。“育人”必先“育己”。教师工作的特殊对象决定了教师表率作用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对学生应有一份特殊情怀,尊重,关心每个学生,使学生从英语教师的关爱中进发出强烈的英语学习动机。

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改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已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二)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通过内省或其他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思维、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的再认识。在自我反思过程中,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学会改进教学,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三)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中国学生的致命伤是创造性的缺乏。事实上,缺乏创造性也是大多数中国教师的软肋。新课改要求教师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以培养创新型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培养起自己的创新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高度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地培养

互动和交流不仅是人们沟通思想和情感的主要途径,对于英语教师更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校内教师之间开展互相听课、集体备课、辅导等活动,相互借鉴,集思广益,共同进步。走出校门,与外校教师一起交流,则更能取百家之长,补自家之短。

第2篇

;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教师的学生观等方面说明课程实施要求教师的专业化,从影响教师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探讨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

一、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1]。

(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的核心因素,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区分了课程的五个层次,深刻地触及了课程实施问题。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五个层次:(1)观念层次的课程;(2)社会层次的课程;(3)学校层次的课程;(4)教学层次的课程;(5)体验层次的课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四个层次的课程即教学层次的课程,这是教师规划并在课堂上实施的课程。它融入了教师的理解、理念、知识、智慧等,经过教师的创造性运作而进入课堂教学,是“理解的课程”与“运作的课程”的统一。事实上,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实施主要就是指前三个层次的课程即观念层次的课程、社会层次的课程和学校层次的课程通过教学层次的课程变为体验层次的课程过程,教师是运作该过程的核心人物,影响着整个课程意图的展现与达成。教师是直接参与并起主导作用的课程实施者,影响课程的诸多因素往往要通过教师反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这个因素发挥作用。任何好的课程方案,没有教师的合作与努力,都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从课程变革的角度来看,无论课程专家、学者设计出多么完美的课程方案,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实施,任何一场课程变革都最终不过是美丽的泡影。教师之所以能够影响课程变革的成败,因为教师是将理想课程付诸实践,是课程实施的中坚力量,是连接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的桥梁,是通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教学实践来实现课程预期目的的第一人。教师对课程实施、对课程变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课程范式的角度来分析,在实践的课程范式的视野中,“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教师不是教育权力部门和课程专家的附庸,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时时刻刻以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以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理解为根据,改造着预设的课程,并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履历和人生体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创造出鲜活的经验,这些经验是课程的一部分,因而教师就是课程本身。换言之,只有教师进入课程,才能实施课程,才能使静态设计的课程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施[2]。

(三)教师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教师影响着课程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教师的课程意识

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3]。它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以何种角色呈现在课程中,表现出什么样的课程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意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程实施。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只有具备鲜明的课程意识,才不会将课程视为一个静止的、完全预设的、不能变更的“法定的教育要素”或“法定的知识”;也不会将教材看作是课程的全部内容或奉为“怪经”。而是以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理解为根据,结合对象、环境变化及实际情况对预设的课程不断进行调适和再生产,即对课程目标具体化,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增删、拓展,对课程内容的进程及时间进行微调和改变,对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甚至对预设课程中的不合理方面进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重建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以何种角色呈现在课程中,即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还是课程的“创生者”;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往往与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课程意识是否明确具有直接的关联性。因此教师的课程意识直接影响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解释,进而影响着教师的课程实施行为。

2.教师实施课程的态度

个人改革态度影响新课程实施的程度。课程学者普拉特的研究表明,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态度一般类似于常态分布:反对者占5%,拖延者占25%,沉默者占40%,支持者占25%,热诚者占5%[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与教师的惰性,教师对其职业、利益的防卫有关。当新课程实施时,教师必须放弃和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习惯,并且还得花一定的代价如时间、精力去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这样就

有可能使他们产生一种本能的惰性。而且所花费的代价与获得的回报不一致,或者将带来利益的冲击和重新分配,甚至威胁到教师的职业地位,他们将利用各种理由来抵制或拖延新课程的实施。同时偏爱顺从的领导文化进一步弱化了教师们的冒险精神,当他们目睹过去几十年来各种在设计和实施方面的改革计划悄无声息离去,也会从自我保护的角度对当下的课程改革采取静观其变的立场。同理,某些学校也存在着类似的惰性和对其地位、利益的防卫,这些也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态度。

3.教师的课程实施取向

教师的课程实施取向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教师的课程实施取向将导致明显不同的各种课程实施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实施效果。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基本取向一般认为有三种即忠实,即忠实,相互适应,创生[5]。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课程创生取向则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由此看来,忠实取向的教师依据预定课程计划按部就班被动地消费课程;相互适应取向可激励积极、主动地消费预定课程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境不断去修正、改进;创生取向则有利于让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课程决策者、将预定课程计划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并主动利用其他资源积极建构课程新体系。不同的实施取向将产生不同的实施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

4.教师的知识与技能

课程实施效果还与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知识方面而言,教师的知识一般包含三个方面,即教师的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学科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指的是教师在面临实际的课堂情境时所具有的课堂背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教师对课程的实施就是建立在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教师的知识是教师对课程进行理解与解释的前提,它决定着教师对课程的不同解读方式,影响着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和对话的进行,从而决定着教师能否将课程提升为超越书面文本和材料形式,并赋予其独立存在地位。能力方面而言,教师应具有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能力,课程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评价与选择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等。教师的能力决定着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否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适时调节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能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探索;能否运用多样化方法和手段来组织教学、实施评价;能否对课程实施的各个范畴做出规划和安排,以改进课程功能等。可见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是课程实施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5.教师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教育对象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教师的学生观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的观念因素,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影响力量。当教师把学生仅作为认识的对象,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上时,学生只是消极的知识“容器”,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程及其教材被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教师的课程实施过程便成为单向度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所关心的只是如何有效地、可控制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当教师把学生看成是课程的主体时,就会视学生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在课程实施中就会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为课程的依据,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重视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并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的要求,选择课程内容、处理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

二、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各个方面都影响着课程的实施,让课程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关键因素是要不断加强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

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个动态的概念。其次,教师专业是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即是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根植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探究其内在专业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

根据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原理,笔者认为专业发展的形成一方面要求外部对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主动自身修行是真正成为专业教师的内部因素,也是决定因素。

1.外部因素

外部应该从以下两个外部因素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1)从社会层面来说,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动机层次理论,教师必须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才能有教好书的高级心理的需要,因此社会要满足教师的基本物质需求,如合理的经济收入,实现教师基本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社会要给予教师基本的尊重,让他们拥有作为教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学者认为,当物质条件得到基本的满足时,精神奖励效果比物质奖励效果要好。目前有些教师不能监守自己的岗位,教师人员外流,不愿从事教育行业。影响教师对教育失望的主要因素有:收入低、经济地位差、教育经费不足、缺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教学设备短缺、住房拥挤[6]。同时社会要给予学校和教师一定探索和常识的自由度。同时给教师提供职前、入职、职后的培训机会,对教师进行理论上的培训。理论和实践是分不开的,教师的平时教育教学如果没有或者缺乏理论的指导有可能使教育达不到期望的效果,或者与社会的期望相背离。有研究表明,让一名教师自己“摸爬滚打”并不总是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专家的指导和同伴的支持对新教师同样重要,如果他们能够得到自己需要的建模辅导和帮助,教学效果更好[7]。(2)从微观层面来讨论,学校要建立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学校领导给予教师人文关怀,要注意定期和教师进行沟通,开展一些积极的比赛活动,让教师有归属感。学校领导要善于用奖励机制,以精神奖励为主,辅助物质奖励,但要把握尺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大功重奖,小功轻奖,物质奖励尽量带有精神意义[8]。要提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并且鼓励这种行为。建立教师之间互动合作机制,合作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伙伴关系,合作双方按时考虑如何计划,实施教学与评价,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教师通过合作教学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空间。

2.内部因素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因素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或推动的作用,内部因素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真正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师要成为教育专家,关键要靠教师自身的专业修行,并不是教书的年龄越老,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越高,因为有些教师把教书工作看作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抱怨工作的繁重。学生不好教,不懂学生的学习发展水平,没有反思如何教。相反有些教师虽然教学年龄有限,但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可以达到相对较高的教育水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不再是研究成果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也逐渐可以成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再也不是理论家们从事的高深莫测的东西,教师可以进行行动研究、质的研究和叙事研究。通过教师对自己实践经验不断反思,一方面可以体验自己所学理论和经验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又可以发现许多新问题,督促自己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更好的理解自己的课堂和改善自己实践,找到运用理论的正确道路和具体操作办法[9]。

教师专业修行的具体体现:

有学者认为,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10]。教师对理论体系的反思,包括自己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1.教师的知识观的反思。表现为教师对待知识的态度,如: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还是静态方式呈现的书本内容。2.教师对学生观的反思。表现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如:学生是被动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3.教师对自己学术水平的反思。如:自己是否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自

己是否有宽泛的知识体系,自己是否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4.教师反思教书技能方面的熟练程度。如:自己是否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是否能够掌握教学活动整个过程。5.教师教学策略的反思。(1)包括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反思。如:反思班级授课制中的秧田式的优点和缺点,马蹄形的组织形式的优点和缺点,圆形组织形式的优点和缺点;(2)教学方法方面的反思。如:反思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优点和缺点;(3)使用教学媒介的反思。如:反思课堂使用的教学媒介是否有利于教与学,是否完全了解各种教学媒介的优点和缺点。6.教师对自己兴趣爱好及人格的了解。如:自己的哪些性格对教育教学活动有帮助,哪些性格的对教学活动有阻碍作用。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和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两个角度可以看出课程实施要求教师职业不断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实现专业发展才能在课程实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8.

[2]何军华.教师与课程实施硕士论文2004:11.

[3]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

[4]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湾:华东书局,1991:411.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36.

[6]李森.教学动力论[M].重庆:新难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67.

[7]琳达.达林-哈蒙德,琼.巴拉茨-斯诺顿.优秀教师是这样炼成的[M],葛雷珲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69.

[8]李森.教学动力论[M].重庆:新难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74.

第3篇

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是大学教师专业化是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指大学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授大学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大学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强调大学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同时,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大学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具有相应的在大学教学实际教学能力。这是专业化最基本的能力。(2)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效地组织大学课堂教学。+-(3)能在大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和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大学教师职业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二、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树立大学教师专业化的新理念,关注大学教师教育信念、专业精神的培养。大学教师专业化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要让教师及整个社会认识到大学教师是种专门的职业,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改变社会对教师职业具有一定替代性或是准专业化等模糊看法,要认识到大学教师是个专门职业,大学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作为教师专业化理论内涵的组成之一,大学教师的教育信念反映的是大学教师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等的基本看法,形成之后,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教育信念在大学教师专业结构中位于较高层次,它统摄大学教师专业结构的其他方面。因此,应该对大学教师进行信念和信仰教育。要自始至终把教师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人来看待,强调教师自我生命活力的体验和专业满足感,增强对教师专业内在的、执着的热爱之情,这样才能将情感内化,形成稳定的个人品质和正确的教育信仰。

(二)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训练,突出大学教师专业化的特色。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训练在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大学教师的知识应该是双重性的,应是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统一。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大学教师要求既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该通晓教育科学知识,了解教育规律,掌握大学教学技能,避免只会专业知识不会教授知识的情况发生。据说在一所高校,校长聘用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博士来任教。这博士在授课过程中,不太注意教学方法,学生给他提了些建议,后来校长找他谈话时,他还说:这些学生是什么水平?难道我堂堂一名牌博士还教不了他们?在很多大学,教师都是只顾自己搞科学研究和忽视大学教学能力培养的,加上很多大学在招聘教师时把学历作为唯一条件,这就导致很多大学老师有很渊博的知识却没法传授给学生。虽也有些教育学知识在现实中却不会运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大学教师应该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的训练,加强自己的大学从教能力,实现学科专业水平与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步提升。

(三)建立大学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严格的大学教师资格评定制度。大学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建立严格的大学教师教育资格认定制度。一方面,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台《大学教师教育机构认定制度》、《大学教师教育水平等级评估制度》、《大学教师业务评定制度》等,并在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大学教师教育资格认定机构来研究和制定大学教师资格标准,负责对高校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大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要坚持高标准,通过全面考核,成绩合格,具备大学教师资格,有教大学的能力,具有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才能加入到大学队伍中来。因此,要提高大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师范院校和各高校本身不仅要重视新教师培养,还要高度重视大学教师的职后培训。要根据大学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的不同要求,全程规划和总体设计职前培养、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使其前后连贯,相互沟通,有机衔接,实现大学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四)培养大学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自主性。自主学习又称自律性学习,是相对于他律性而言的。其基本含义是学习者对学习的进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自主学习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条件。柏拉图说过:“凡是自动的才是动的初始。”真正优秀的大学教师都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意识,能反思、能调整、有灵性、能适应,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转识成智的能力。独立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意识对大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大力提倡培植大学教师成长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广大教师能不断地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21世纪的大学教师除了掌握自己学科的内容和必要的教育技能技巧外,还必须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包括:有对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的质疑和探讨,以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自己教学的信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有准备接受其他的教师来观察他的教学并就此直接或间接地与他进行坦率而真诚的讨论。另外大学教师必须树立科学创新意识,要不断进行反思,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剖析。自我反省是提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应该经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严肃的批评和及时的纠正。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新旧教育思想观念的冲突下,及时地进行自我剖析、开展自我批评,是消除各种消极影响和自觉净化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2]王志林,沈琪芳.论教师自我教育意识[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刘珊慧,周国平.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4]赵萍.关于教师职业专业化问题的几点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

第4篇

论文摘要:教师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或基础,没有教师的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也谈不上有教育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学历合格率低,专业水准不高,职称结构不合理,教育理念与手段滞后等。笔者认为,改变这种状况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教育科研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注重教师反思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建立教师主体的发展体系;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构建良好的学校内部支持系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快师范教育改革,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的高素质高中教师。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和发展,至2008年底,专任教师有47512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但从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看,江西省的普通高中教师队伍还不尽如人意。首先,从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学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我们最新统计,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为86.6%。在具备合格学历的专任教师中,有相当部分是为“顺应”国家对教师学历达标的要求,通过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实施的“三沟通”教育而突击完成的,其中“学”非所用者不在少数。另据我们调查发现,有48.6%的教师把教师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仅有9.3%的教师将其作为专业或事业。

本调研.笔者在全省选取了l0个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县市高中学校作为样本.通过座谈和问卷等形式对学校进行现场调查。座谈和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认识;教师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式;教师使用教学资源及信息技术情况;教师的学生发展观;教师的课程观及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理念和策略:教师对新型教学方法采用的认识与实施等,以期深入了解全省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一、调查情况与分析

调查采用座谈、问卷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查阅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卷收集数据,然后进行归纳和分析处理。在调查中.采取教师自评的方式填写问卷.问卷内容共包括30个项目,调查对象为10个样本市、县、区的20所城乡高中教师。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法,共发放问卷1021份,收回980份,其中有效问卷953份,占93.34%。

从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来看,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占教师总数的73.8%;在学历结构方面,城镇高中教师本科率达到91.4%,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包括在读研究生和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获得结业证书)重点高中为11.6%;农村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82.5%,硕士研究生学历几乎为零,专科学历比例占l1%,其余为中师学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计算的本、专科学历均包含在职函授或脱产进修等方式获得的学历资格,城镇高中教师中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比例不足55%,农村不到15%。

从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科结构来看,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较小.尤其在农村高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更小,大多数教师现有职称为中级和初级,职称结构很不合理。在学科分布方面,英语、语文、数学三个学科教师数量比例最大,配备较齐全,而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并呈均匀分布态势,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数量很少。甚至短缺。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基本上属于零设置状态。另外个别农村高中学校还存在着所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相符的现象。教师中94.7%毕业于师范院校或其他学校,均取得高中教师资格证,在教学基本技能和教育理论方面有比较扎实的基础。

从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认识来看,教师自身有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的要求,有自我提高计划的教师占87.5%,在本科学历教师中.39.7%的教师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学历至研究生层次的愿望,47.8%的教师愿意选择短期培训形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者则愿意选择函授等形式提高学历。所有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有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不过希望形式能更加灵活方便,并且不流于形式;69.3%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持肯定态度.对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也比较满意。但同时表示压力很大。

从教师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式来看,教师对自身素养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学历提高上,一部分教师还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比如寒暑假期的培训,对教材、教法的讨论,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教师问的合作和自我反思,就自己的教学体验撰写论文与其他老师共同分享等等,但以县或学校为组织主体的区域和校本培训过少.远不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在这方面南昌市做得较好.市里和区域间组织的培训达到年平均8.2次.且已常态化;多数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大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水平上,理论性不强,有明确科研意识的教师不足50%。

从教师使用教学资源及信息技术情况来看.城镇高中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呈多元化,但以网络和图书馆为主。农村教师主要通过教学参考书获取,较少使用网络和图书馆。被调查教师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方面的能力普遍不高,熟练掌握的比例不足46%,农村教师比例更低,不到30%。城镇高中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平均占37%。而农村只占课时的9%,且网络教学条件基本不具备。

从教师的学生发展观、课程观及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理念和策略方面来看,93.3%的教师认为应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把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及学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评价的主要方面,这是对以往学生发展观和评价体系的突破和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理性的养分。但遗憾的是,由于目前学校内外评价机制的滞后和不完善.这种理性的学生观和对学生的评价策略还更多地停留在观念层面。在实践中仍不能很好体现。

从教师对新型教学方法采用的认识与实践来看.近95%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切为了高考,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加班加点,实施题海战术,新型教学方法如合作、探究等方法几乎不用。但可喜的是已有27.6%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以师生互动、实际操作、情境教学或实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直至问题解决,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另外。农村高中学校教师由于专业意识不强,加上学习环境条件不足,学习或培训机会少,存在部分教师知识水准较低,结构不完整,知识老化,且知识更新比较慢,参加脱产学习和外出课程进修的比例不足10%,教育硕士如凤毛麟角,专业不相符的情况也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底蕴不足.这明显不适应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从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来看,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教学资源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较弱.79.7%的教师仍然靠教学参考书获取教学资源.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单一.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掌握不够,利用较少;教学方法更新能力不足;反思意识淡薄,反思能力较弱,从事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有待提高。

从教师的专业情感来看。当前有61.4%的高中教师存在专业情感欠缺。由于高中课程结构、内容、评价、管理等变革大、要求高,教师普遍反映不适应,教学工作繁重,身心疲倦,压力很大.职业倦怠感很强。有l1.4%的教师由于对新课程无法适应,失去信心,产生畏惧心理,存在不良情绪,缺乏职业期望和职业成功感。无法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

从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来看,有28-3%的教师其专业发展意识不强。被调查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不同.既有45~59岁专家型或经验型的老教师,30岁正处于教师职业发展鼎盛期的骨干教师,又有20多岁刚毕业的新手。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外在于教师主体的发展模式.即“外控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自身在其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淡薄,自主发展的能力低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空间被剥夺.以至于47.8%的教师没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意识.专业自主性不够,专业信念缺失或不足,64.7%的教师是在被动接受或适应着教育教学的变革而不是主动去迎接,这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速度。

二、思考与建议

教师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或基础,没有教师的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也谈不上教育的全面发展。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素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面对这一迫切的现实需求,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将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教师队伍建设。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及改善自身专业地位的过程,是外部客观环境的支持与教师自身内部的努力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的结果。一般来说,教师专业发展表现为两种形式: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具体地说.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师范生毕业即获得任教资格,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教学上足以胜任,更不能说明他是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人员。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周期,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其次,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专业人员,其发展的内涵是多层次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情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质量提高的过程。再次,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专业发展首先离不开教师教育制度及教研制度的配合。更为重要的一点,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教师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主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忽视。最后,教师专业发展既包含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又包含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教师专业是一个内在的包含着无数个体的群体组织,只有首先实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目标才有可能最终实现。

1.加强教育科研机制建设,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研究是教师产生新思想、获得支持的最佳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在于教师主体的专业发展。教育科研过程.是教师重新学习的过程。是使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并趋于合理的过程。教育理论与实践表明.高中教师具有从事教育研究的能力基础和优势.知识结构较为完善,同时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关教学情境的知识,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着最真切的体会.能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解决新问题,实践新理论,总结新经验。进行教育研究,教师不仅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还是克服职业倦怠、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建立教师教育科研机制,加强教研组建设,做好校本教师培训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选派教师外出短期进修、举行各种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师带徒活动、合作学习、课题研讨、网上论坛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尤其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实施校本培训中也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随时调整培训的形式与内容,以真正达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的。另外要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消除研究的神秘化,使研究民主化,转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真正使研究成为每一一位教师的职业特征,在教学反思、改进行动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抓住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讨工作,在研究中发展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欲望,在研究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教师反思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建立教师主体的发展体系

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对个体观念行为的再加工过程。反思性教学理论认为,反思性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师通过审视、反观自身教育实践,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育实践合理性,从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反思性教学的过程还可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因为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要成为研究者和反思型的实践者.教师不仅要做教育教学的主体,而且要做教育教学研究的客体,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身的教育观念及实践.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育现象及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身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而且,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改革教师的生活方式,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诚然,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但同时不能忽视,教师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主体性的专业发展。即“内发式”的教师专业发展。离开了教师内在的自身专业发展的积极性这一动力源泉,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学校要建立教师反思与自主发展的推动机制.打造一个“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的服务型教育管理系统,改变现有的封闭性和强制性管理模式,给教师专业发展以自,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使教师的成长由被动性转向自觉性,由个别性转向群体性。因为“人只有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才能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可以把个体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提高到自觉的水平。”

3.政府要加大投入.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

由于高中属非义务教育,政府投入少,很多学校在负债运转.尤其农村高中.设备的添置与更新无法满足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政府要加大对高中学校教学设施建设的投人.加快图书资料、网络设备建设和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对农村高中教师队伍建设,要提供倾斜性的培训政策.加大区域间的行动性区域培训和校本培训,缩短专业支持的距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针对数字信息资源匮乏这一问题,学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其周边的图书馆或信息服务中心达成协议.进行合作,即由这些图书馆或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向学校提供各种网络、数字和图书资源。这不仅可以解决学校资金紧张的困难,也可使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既可节约社会资源.又可为师生发展提供获取丰富教学资源的平台。另外,可由地方政府牵头,县域内高中学校结对子,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协作体.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发挥各县优质教师资源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高中教师专业发展。

4.构建良好的学校内部支持系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基于自身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植根于教师职业的应然需要,学校要注重唤醒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自主意识,确立教师在学校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探究、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最终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使这一目标真正化为行动,除了靠内驱力以外,还要靠外在机制的保障。一要建立人性化的弹性学校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势必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约束,但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和自主性等特点,要求学校相关规章制度避免“刚”性.体现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辅导或疏导工作。避免因高考压力和实施新课程给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带来不良心理或消极情绪。二要改进教师评价制度。传统的评价是评价者对教师的奖惩性的、终结性的、静态的评价,是外在于教师主体的评价,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应对传统的评价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奖惩性评价,实施发展性评价。同时在评价主体上,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由教师自己来评价自身的专业发展情况。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是发展性教师评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通过自评、互评,找到问题.明确方向,获得发展的动力。另外,教师评价方案的形成必须结合教师教育教学、教育研究的实际和教师本人的情况,形成个性化的教师评价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的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以及进修需求,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主动创新。

第5篇

(一)调查思路

教师专业化发展己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更是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的必然诉求。“人件”是决定学校教育的成败的三个因素之一,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也同样以数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为重点。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数学学科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数学技能不断形成、数学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由于番禺区近年来教师队伍逐渐趋于年轻化,而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番禺区的发展至关重要。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就番禺区而言,尽管平时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但尚未从专业化发展这一高度去研究和关注。因此青年教师需要快速地成长,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才能有效地增强全区教育实力,推进全区教育的发展。为了解番禺区农村地区在职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情况,把握番禺区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和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制定下一步教师培训计划,故开展对番禺区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以提供实有效的方法策略和真实的数字依据,也是研究本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前期条件。因此,设计了“番禺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在了解番禺区小学数学教师基本情况的同时,对他们共同关注与思考的一些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期望通过本次调查分析,使我们今后的教学研训工作能够更好地切合教学实际,促进番禺区的小学数学教学事业能够循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以此全面提升番禺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调查的基本工作

1、调查前的准备

番禺区地处农村地区,共有2个街10个镇,小学169所。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番禺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人数约有680人。确定的调查对象范围后,接着就是收集整理农村小学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员的邮箱。

2、调查问卷的设计

在参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番禺区实际情况,从教师基本情况、对专业的认识与专业发展的现状、发展平台、发展模式以及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有哪些看法、意见或建议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从中了解番禺区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情况、目前的思想状况、成长的内驱力、专业特点、教师愿望等情况。

3、开展问卷调查

响应环保号召,本次问卷调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至番禺区12个镇街的农村小学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员,要求各校数学教师以不记名方式完成调查问卷后回发邮件到指定邮箱。

4、回收调查问卷

网络的便利除节省纸张、节约能源外,还有为回收工作带来了便利,在指定的邮箱中回收调查问卷,简单而且高效。

5、统计数据

调查问卷采用Excel表格制作的,统计数据结果也是利用Excel的计算和统计功能来完成的。

(三)调查的对象

番禺区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共约有680名。本次“番禺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从环保角度考虑,采用电子版问卷的方式对番禺区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问卷613份,其中有效问卷565份。

(四)调查的内容

本调查问卷包含五大部分:1、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学历、专业、学校的城乡位置、所获荣誉情况等;2、对专业的认识与专业发展的现状,包括对个人从事教师职业的感受、对个人的专业发展的规划、对个人专业发展状况的评价、对个人专业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的认识、参加培训情况和教学效果等,共n题,其中多选题3题,其余为单选题;3、发展平台,包括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提供的平台和个人方面的情况,共10题,其中多选题1题,其他为单选题;4、发展模式,包括被调查教师所在学校的业务学习形式、个人最喜欢的专业发展形式及教师需要的帮助等,1题单选题,4题多选题。

二、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上表统计的是2008年番禺区565名小学数学教师基本情况,从表中可知:其中男教师人数占调查教师总数(以下简称为:总数)的49%,女教师人数占总数的51%;在各年龄段中,25岁以下的人数占总数的3%,25一35岁的人数占总数的53%,36一45岁的人数占总数的27%,46一55岁的人数占总数的18%,55岁以上的人数占总数的0.35%,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师中45岁以下的人数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占总数的82%;在学历中,“中师”教师人数占总数的10%,“大专”教师人数占总数的48%,“本科”教师人数占总数的41%;在职称一栏中,“小二”人数占总数的3.5%,“小一”人数占总数的43.5%,,’小高”人数占总数的52.7%,“中高”人数占总数的0.2%;在现学历专业中,“数学教育”的人数占总数的22%,“教育学/教育管理”的人数占总数的31%,“普师”的人数占总数的10%,“其它”的人数占总数的37%;在所教学科中,专门负责数学教学的人数占总数的31%,69%的被调查人员除了数学教学外还需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在全体调查的小学数学教师中,镇级及以上骨干教师群体占总数的26%,其中区级骨干教师数占总数的5.3%,市级和省级骨干教师数占总数的0.8%。以上数据显示,番禺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年龄结构与性别比”总体上还是比较合理的,为学科教学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小学数学教师的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45岁以下年龄段数学教师的绝对人数占总数的82%,而小学数学教师中本科学历的人数占总数的42%。在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师没有数学专业的文凭,获得本、专科学历的教师亦如此,他们多为非数学或非数学教育专业的函授本、专科生,69%的被调查者除了数学教学外还需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这种现象对番禺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队伍质量的影响无疑是不利的。另外,小学数学教师中骨干教师群体人数的比例还比较小,这提示在今后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在注重普及提高的同时还要为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以缩短他们成长的助跑线。

(二)对专业的认识与专业发展现状

1、从事教师职业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出番禺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对从事教师职业普遍感到比较满意。其中原因是近几年来番禺区政府重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教师的收入虽然与公务员相比虽然差距仍然明显,但也较为稳定,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对从事教师职业还是普遍较为满意。

2、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认识

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看,虽然不少对目前个人的专业发展状况满意或基本满意,也有从“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争当优秀教师”、“适应时代要求,不被淘汰”角度考虑过自己的专业发展,但大部分教师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规划。其中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的导向和指引、缺少专业发展的条件和平台等等。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3、你认为制约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4、平均算下来,你大概每天能用来自己看些教育类书籍期刊的时间是:几乎没有时l小时以上间学习前面的基本情况调查中有69%的被调查人员除了数学教学外还需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目前番禺区的小学数学教师除上课外,还有许多杂务、各类检等工作。教师们工作压力大,疲于上课和完成其他杂事,无暇学习提高。

5、你平常的教学效果:

6、你认为目前自己最需要发展的方面是(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

7、你认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是(选三项):上述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反映出番禺区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效果感觉良好,都比较注重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效果,认为教学观念新和科研能力强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

8、你参加过的培训有:(多选题)

9、近五年来你参加的培训和学习主要是:

在参加培训方面,大部分被调查者都参加过区教研室、进修学校的培训及送教下乡活动或区级教学研讨会、讲座,大多数是为完成国家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及围绕数学课程改革或科研参加相关的培训。另外,参加过区级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的人数十分有限,显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仍需加大。

10、你认为参加培训和学习对你来说:

第6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就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形式而言,学习共同体不但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平台,让教师以共同体的方式建立一套技术性文化来强化自身的学习,而且能够使教师通过共同探索、研讨和参与合作性的实践来生成自己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这一点正如托马斯(ThomasG.)所指出的:“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专业个人主义’转向‘学习共同体’。”

一、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其实体性分析

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在同伴支持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分享、协商、反思等实践活动,以达到有意义学习为目的,以促进个体发展为旨归,以追求共同事业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就其性质来看,学习共同体是共同体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具有共同体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是一种群体组织形式或社会关系,更是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和一种组织形式中的人、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活动构成的学习环境的有机统一。

首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体现普遍性与必然性的关系体系。学习共同体是其成员通过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而结成的一种普遍联系的关系体系,它包含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其成员的单个意志。也就是说,作为一般社会主体形式,学习共同体不是单个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实体性的意志,它超越了单个成员个体意志的偶然性和特殊性,体现了一种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社会关系。

其次,学习共同体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共体。“共体”即“共同体”或“公共本质”,泛指与个体相对立的各种范围、“社团”以及社会的一个概念。学习共同体通过“范式”而成为一种自在自为的共体。学习共同体既包含了学习者个体又超越于学习者个体,是在学习者意识的复杂、多元性中实现了的“绝对精神”,因而是一种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

最后,学习共同体是差别与秩序相统一的实体。学习共同体不仅是一种必然的、普遍的关系体系和自在自为的共体,而且是一种体现差别与秩序及二者之统一的实体。学习共同体消融了个体的特殊性而达到了有机统一的普遍性和共性,因而使学习者个体获得了新的质的规定性,个体不再是孤零零的个别的和形式的存在,而成为共同体有机结构中的一员。正是这些差别的学习者个体的统一,形成了学习共同体的有机秩序。

二、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主体性

教师专业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自己主宰和控制自己的本质力量、选择客体及其发展方向的专业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人”的发展,就要尊重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传统的主体性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以一种孤立地的、封闭的单子方式存在着,在主客二分原则的支配下,每一主体都把周围的其他主体“客体化”,主体与这些“客体”之间构成了一种等级或者并列的关系,他们之间多数时候是彼此疏离的。主体间性理论超越了传统认识论的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把“理解”作为认识的方法,认为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均是主体,没有客体,主体间交往是一种从“自我”走向“他我”,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的过程。生存是主体间的共存,是平等的、开放的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问的交往和对话。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意味着教师走出原子化的“自我”,通过与其他教师进行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使教师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建构一个充满专业自觉且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文化的动态结构,引导教师打破思维定势,审思自身教育实践,唤醒专业自觉性,激发专业发展欲望,也使教师积极参与共同体学习,能极大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责任感、成就感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

(二)有利于挖掘和共享教师群体的资源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实践性知识发展、积累的过程。教师学习有其个人的、实践的、默会的知识,这些与学习共同体协商、异质、脱域、互嵌的内在特征相吻合。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高通透性、高互动性的组织实体,可以为教师参与社会性的学习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够在互动的伙伴关系中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共同体中进行学习,而且感受到共同体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就实际情境来看,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群体资源。教师在共同体中建构知识和意义的过程中,共同体可以促进知识和理解的获得,促进知识的分享。这样,集体知识的增加和个体知识的增加就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补、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和专业智慧的提升。(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共同体可以提高教师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增进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增进教师之间的协作,提高群体努力的满意度,使个体从共同体成员的互动中获益并且培养自己与他人的有效协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通过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并与同伴开展包括协商、呈现自己的知识、相互依赖、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合作性活动。另一方面,共同体通过互动将个人难题转化为公共难题,借助集体智慧解决个人困境,从而构成了一种加速个人智慧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良性循环。正如迈克·富兰(MichaelFullan)在其著作《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这样说道:“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教师这种知识的创新过程其实就是有效学习的过程。

(四)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长期以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工作方式一直处于孤立、封闭的状态。而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不但会形成一种教师之间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多赢格局,共同体成员通过积极参与,能够迅速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改善自己的教师实践,而且有利于营造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交流沟通,共享经验与成功,从而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的学习品质;鼓励不同教学思想的碰撞、不同教学风格的百花齐放,克服教师间封闭对立的现象,增强教师间的合作意识,从而有力推动不同学科间教研活动的协同效果,有利于形成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团队精神。一个优化的学习共同体形成一种共同奋斗的团队意识,就能凝聚教师的集体智慧,激发教师的整体潜能,从而使教育工作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师专业化的意义并不只限于发挥个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求专业个体在群体协作下,通过“团队关注”,提升个体发展潜能,以期共同走向成功的彼岸。

三、学习共同体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从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形式看,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把过于行政式的、注重教学规范的组织转化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的有效组织。在学习共同体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一)构建良好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人士开始关注学习共同体。一般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学习共同体,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建立的学习共同体比较少。所谓“教师学习共同体”就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以及对所属团体的归属感而组织起来的学习团体,在此团体中,教师打破孤立倾向,通过平等对话和讨论,分享专业意见以及各种学习资源,以探究的精神来共同完成一定使命,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形式。教师学习共同体绝不是简单地把许多教师组合起来为一个任务或者目标而工作或者学习,而是共享和协作的组织。良好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应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学习和交流、相互信任、共享资源及优秀的教学经验、共同解决难题、个体有所进步并能促进共同体发展等特质。当然,在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时要注意共同体成员的优化组合、整体搭配,如教师的性别、性格、年龄、知识结构、教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等,使他们在各方面达到优势互补,发挥团队和个人的最大潜力。

(二)形塑合作性的学校文化,引领教师形成共同愿景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应把学校文化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学校文化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文化影响着发生在学校的每一件事,影响着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它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关注教师的文化、社群、合作和背景等因素。因此,要较好地实施这种专业发展模式,就需要构建一种合作性的学校文化。当然,合作性学校文化的重建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价值观相互冲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成员会形成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教师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体现着大家的使命感与价值观,是成员个人愿景的汇聚与聚焦,它又是对学校共同愿景的分解与承担。当然,教师共同愿景应建立在共同体成员追求个人愿景的基础上,因为只有追求个人愿景的人才会真正关心共同体的共同愿景。

(三)建立健全教师共同体学习机制,保证教师专业发展顺利进行

学习共同体不同于正式群体,虽然是人们自愿参与的群体,它只通过氛围与情感维系共同体成员。但活动主题的确立、活动形式的选择、基本人员的构成、活动过程的管理、活动效果的评价等都有一整套的预设方案,以确保学习活动的实效性。学校首先要结合学校的发展愿景给共同体成员提出明确要求和合理的学习管理机制;其次要创建学习流动机制,让教师保持前瞻的目光,改善心智模式,坚持同中求异,通过对话和讨论,凝聚共识;最后要创建学习转化机制,促使教师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教师在组织学习中体验成功,带动组织的成效,继而在组织和个人不断成功的良性循环下实现专业发展。就学习转化机制而言,一方面,要把教师个人的学习意识及行为转化为组织的学习意识及行为,把教师个人的学习能力转化为组织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把组织学习的积累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让每—位组织成员的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和超越。

第7篇

一、教师专业化的背景分析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那么教师专业化问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呢?台湾的饶见维先生指出,教师专业化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育界认到“职前师资培育”的功效有限;2、教育界体认到“初任教师导入阶段”的影响深远且有待努力;3、教育界体认到“教师进修教育与训练”的有限;4、教育改革的呼声愈来愈高且教育绩效责任逐渐受重视;5、教师专业自主性的呼声愈来愈高;6、有关学校效能与教师专业发展之研究愈来愈多。①很显然,饶先生在概括教师专业化背景时,重点集中于“教育”的内部检讨。实际上,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提出,首要的动力来自社会发展,而不是教育体系内部对传统教育制度或行为的理性自觉。外部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使人们越发认识到教育的价值,进而认识到教师的价值。随着人们对教育期望的不断提高,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对教师素质发展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世纪40、50年代以来,随着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世界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这场新科技革命将人类带进了一个新的科学技术时代。50年代以后,新科技的发展呈加速趋势。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诸多领域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导致科技知识的累积激增、陈旧率加快、生命周期缩短,造成所谓的“知识爆炸”、“信息爆炸”。70、80年代后,科技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知识更新速度变得更快,信息量激增,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不但提出了量的要求,更提出了质的要求。因此,传统“一次性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关键在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所以,变革教师培养体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教育能力,成为教育改革不得不首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的要求

终身教育的创立者—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PaulLengrand)认为,把人的一生划分为两半部分,前半部分接受教育,后半部分从事职业活动,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情况,更不符合未来的要求,教育应贯彻人的一生。①在现代,任何人都不能指望他在青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能享用一生。因此,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断汲取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知识、研究最新的科研成果,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跟上时展的步伐,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

3、教育所承载的社会期望转嫁于教师

随着人们对教育期望的提高,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在传统的认识中,教育一般被定位于“传承”社会文化。但自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认识发生了“觉醒”。人们开始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科技发展等等社会问题和青少年成长问题与教育联系起来,把社会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的解决都寄希望于教育,希望教育界承担起更多的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责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观念就是这一认识的真实写照。由于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所以,这些期望又转化为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现代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有开拓的创新精神、精湛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颁布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对教师专业化提出的要求。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也反映出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1、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为代表的教育理论所揭示的学生学习规律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掌握和驾驭这些学生成长的规律,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教学观念和理论素养,通过专门的培养和系统的学习才能使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和掌握先进的理论。

2、学习社会的到来,终身学习的需求促使教育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把功能定位在传授知识上,教育更多地需要承担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功能。教师必须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因而教师比以往更加需要掌握诊断和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专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3、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核心,包括家庭文化资源、社区文化资源、城乡区域文化资源和学生群体的经验资源在内的广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综合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从容应对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先进教学软件的不断涌现,使多媒体教学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而目前教师运用现代技术的水平还不能适应要求,必须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