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金融企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3:47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企业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金融企业论文

第1篇

文化建设重要性认知金融机构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凝聚力,使全体员工为实现战略目标共同献计献策。然而,调查数据显示,92.52%员工认为企业文化有利于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文化对于激励作用方面,仅有约40%员工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可见,员工对于企业文化重要性认知方面存在很大程度的偏差。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基于调查数据显示,企业高层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普遍偏高,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具有增强凝聚力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具有激励作用。然而,近50%的普通员工对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经营目标和远景目标表示不了解。员工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缺乏重视,把经营理念视为理所当然,进而形成淡忘、组织松懈和停止思考的窘迫现状。

二、民营金融机构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调查发现,民营金融机构文化建设存在以下误区:企业文化口号化;把企业文化和企业家文化混淆。在民营金融企业中,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内涵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盲目的认知使相关民营金融企业着重偏向口号、服饰等看得见的形式上,进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内涵的建设,使企业文化处于空谈的状态。企业文化落地难企业文化落地需要一套系统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实践来体现。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文化活动和形象宣传,缺少思路和总体执行力,片面的文化理解使企业文化与战略目标难以匹配。未能做到用先进的文化审视、指导和升华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使得企业文化难以外化于实践。企业文化与实践脱节随着民营金融机构日益增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化,部分民营金融企业依旧延续陈旧的企业文化。在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过多关注生产经营指标,而忽视企业文化的柔性管理,造成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的不匹配;伴随经济形势的改变,部分金融机构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使企业文化难以适应新时代的经济形势。

三、针对民营金融机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途径探究

1.建设有特色且明确的企业文化每个企业都有独特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根据本企业的自身特点和行业形势,制定独特且明确的发展战略,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民营金融机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做到与时俱进,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及时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进行补充和完善。鼓励民营金融机构企业文化创新和加强制度建设民营金融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其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创新原则、循序渐进、个性与共性结合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规范。企业文化是软性的制度,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第2篇

1.物流金融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运营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企业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要求的产品向银行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公司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2.物流金融的作用

物流金融其实就是物流的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本身就包括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因此,可以认为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务发展的内在的、客观的需要,同时,物流金融也是物流企业提供物流增值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融资企业。物流金融业务利用动产质押突破了传统固定资产抵押模式,缓解了贷款企业急需的流动资金;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有效降低企业50%的融资成本,加快了资金周转率;贷款企业利用银行的资金与物流企业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缩短了销售周期、降低产品库存,加快了产品周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银行。物流金融业务为银行完善结算支付工具,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银行在发展该业务的同时,也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培育了潜在的优质客户;银行通过承兑汇票业务不仅可以快速吸收存款,还通过银承贴现获得了一定的利润;银行通过和物流公司的合作,极大地降低了资金风险,据有关银行统计物流金融的坏账率低于0.2%,大大低于银行现有业务的坏账率。

生产企业。生产商参与物流金融业务,可以提高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运营成本;解决了下游经销商的周转资金,生产企业可以稳定并拓展销售网络,有效扩大了产能。

物流企业。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创造了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业务空间,为同质化经营向差异化经营的转变提供了可能;物流企业通过融资物流业务,在获得物流业务的报酬之外还可以得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报酬,这种报酬通常是与融资金额或与货物价值相挂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盈利水平;利用融资物流业务,物流企业可以快速切入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从核心企业向其上游和下游拓展,延伸服务链条。

二、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金融已经成为世界各大物流企业新的利润来源。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马士基、快递物流公司UPS等都在大力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这些跨国公司依托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金融实力,结合自己对物流过程中货物实际监控,在为发货方和货主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如开具信用证、仓单质押、票据担保、结算融资等,这样不仅吸引了更多客户,而且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还创造了可观的利润。以UPS为例,为了推进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于2001年5月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UPS金融部门。在UPS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中,UPS在收货的同时直接给出口商提供预付货款,货物即是抵押,这样,小型出口商们得到及时的现金流;UPS再通过UPS银行实现与进口商的结算,而货物在UPS手中,也不必担心进口商赖账的风险。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借用UPS的资金流,货物发出之后立刻就能变现,如果把这笔现金再拿去做其他的流动用途,便能增加资金的周转率。

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大型物流仓储企业因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和较大规模、良好行业信誉和充足资本储备,在物流金融业务拓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2005年以来,国内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携手开展物流金融的新业务。中国诚通集团在全国各主要城市拥有近100家大型仓库,占地面积1500多万平方米,库房面积200万平方米,货场面积370万平方米,拥有铁路专用线120多条,存储能力为1000万吨,年吞吐能力为4000万吨,拥有国内最大的仓储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该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广发银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500多家客户累计提供质押监管融资近200亿元,抵押产品涉及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建材、食品、家电、汽车、纸张、煤炭、化工等诸多种类。①2005年12月22日,该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银企合作协议》,开展监管货物、仓单质押、动产质押、指定付款买方信贷(保兑仓)等物流金融业务。中远物流从2006年开始探索物流金融业务,已先后与国内14家银行签订了框架协议,目前开发项目累计达到300多个。业务模式在仓单质押、保兑仓基础上,中远物流还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了海陆仓操作模式,即银行为进口商开立信用证向国外的生产商购买货物,进口商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其余部分以进口货物的货权提供质押担保的货押业务。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于2006年7月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在该协议中双方约定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产品,联结双方的服务平台,延伸客户服务范围,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

三、企业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1.代收货款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将货物送至收货方后,货方收取货款,并在一定时间内将货款返还发货方。第三方物流企业收取现款后,由于时空、技术条件等限制,一般需要滞后一段时间向供方返款,随着不断的收款付款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的时间后就会积淀下相当规模的资金,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也大大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代收货款模式常见于BtoC业务,并且在邮政物流系统和很多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中广泛开展。

2.垫付货款

垫付货款模式是发货人委托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垫付扣除物流费用的部分或者全部货款,第三物流供应商向提货人交货,根据发货人的委托同时向提货人收取发货人的应收账款,最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发货人结清存款。这样既可以消除发货人资金积压的困扰,又可以让双方放心。在垫付货款模式中,除了发货人与提货人签订的《购销合同》之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还应该与发货人签订《物流服务合同》,在该合同中发货人应无条件承担回购义务。

3.仓单质押

仓单质押分为典型仓单质押模式和综合仓单质押模式。

典型仓单质押模式是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融资方把货物存储在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库后,凭仓库开具的货物仓储凭证即仓单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金融机构根据货物的价值向客户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资。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方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质押贷款合同以及三方签订的仓单质押业务合作协议书,根据质押物寄存地点的不同,对融资企业提供两种类型的服务:一是对寄存在本企业仓储中心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和监管服务;二是对融资方寄存在经过金融机构确认的本企业之外的其他社会仓库中的质押物提供监管服务,必要时才提供仓储管理服务。综合业务型仓单质押模式。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便捷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这种运作模式把大部分的业务操作集中到第三方物流企业身上,金融机构只要负责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统一授信,其他的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

仓单质押业务通过仓储企业作为第三方担保人,有效地规避了金融风险,既可以解决货主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困难,同时保证银行高利贷安全,又能拓展仓库服务功能,增加货源,提高效益。

4.保兑仓业务

保兑仓业务是仓单质押的延伸。在保兑仓业务模式中,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制造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缴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一般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制造商此次提货的价款,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货款,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通过保兑仓,大大缓解了交易双方的现金压力,提高了资金周转,真正实现了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和银行的多赢。

5.物流保理

物流保理模式是保理市场迅速发展的产物,客户在其产品置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之下的同时,就能凭提单获得物流企业预付的货款,货物运输和保理业务的办理同时进行。

ZHONG可指物流企业联合金融机构为其他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从保理业务的服务内容来说,物流保理业务与银行保理业务无本质不同,但是其经营的主体由银行变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物流和金融流的联系更为紧密。

与金融机构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对客户的供应链管理中,对于买卖双方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程度都有相当深人的了解,在进行信用评估时不仅手续更为简捷方便,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机构保理业务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买卖双方的合谋性欺骗,一旦金融机构在信用评估时出现失误,就很可能财货两空,而在物流保理业务中,由于货物尚在物流企业控制之下,可以降低这一风险。

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无法追讨货款而将货物滞留,由于对该货物市场有相当的了解,与该行业内部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具有广泛的联系,在货物变现时能够享受到诸多的便利,使货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值。

参考文献:

[1]唐少麟,乔婷婷,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2006,(2)。

[2]林惠丹,第三方物流[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5)》,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2006。

[4]马克·格林布莱特(美),施瑞丹·蒂特曼(美),金融市场与公司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林勋亮,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思考[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6)。

[6]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

[7]傅新平,潘朝晖,我国发展物流主导产业的必要性与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1)。

[8]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9]戴湘荣,一种新型增值服务模式———仓单质押[J],物流技术,2004,(11)。

[10]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金融供应链与融通仓服务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3)。

[11]谢鹏,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探讨[J],福建金融,2007,(2)。

[12]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新浪财经。

[13]孟超,田志军,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物流金融[J],理论界,2006,(9)

第3篇

1.企业融资受限。

企业融资困难是全世界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我国企业的融资更是因为国家明文规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此导致我国不少企业不能够很好的从市场中直接获得融资,多数的企业便采取银行贷款的单一方式进行融资。而银行金融机构对企业融资又有着诸多限制和规定,这更加剧的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2.企业对投资缺乏科学的分析论证。

由于企业不了解行业的市场走向,在其运作的过程中会出现投资项目获利低、甚至是亏损的现象。此外,在没有对投资方向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把握就盲目投资,一旦企业进入经营阶段就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之下。

二、流通企业该如何建立起自己的财务预警机制

1.加强流通企业对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

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岗位责任制,结合流通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现状,对资金、采购、存货、信息管理等进行严格的责任制。要确保各个业务各个部门互不相容,互相监督和制约。在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资金的控制。建立健全资金审批工作,一切资金的流动都要经过资金支付申请、资金支付审批、资金支付办理这三个环节,层层把关做到对资金流向的有效监控。第二,对采购、付款及存货管理的监控。要制定明确的采购流程,对供应商采取供应商评价制度。同时要根据企业的销售计划和实际销售量合理制定采购和存货计划。第三,对销售业务与收款业务的监控。要科学合理的设置销售与收款业务机构,谨慎的配备有能力的员工。要明确部门的职责与分工。要严格控制销售、发货与收款流程,管理好应收的账目,登记好未收的账目。

2.合理运用企业财务预警指标。

流通企业的预警指标要求:流通企业预警指标的设置要有较强的操作性,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企业要选择能够反映企业的获利情况、偿还债务的能力、未来发展趋势和资金储备能力的指标。此外,流通企业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所以在考虑预警指标时应包括:企业的运营能力指标、企业的发展潜力指标等等。当预警指标完成后,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大的市场背景下自行合理调控。下面,笔者就几个重要指标进行分析。

2.1企业的运营资金。

对企业资金的有效监控和管理可以保证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对自己的债务以及盈利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不至于引发负债到期而导致资金流动混乱的情况。企业的运营资金越大,企业大财务状况越稳定,相对的企业的生产活动也就进行的越顺利。但是企业资金的流动性也会因此大大降低。所以要将企业的运营资本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且流动性较强的范围内。企业可以参考同行业平均运营资金来制定本企业的运营资金预警区间。

2.2资产负债率。

由于融资渠道困难,多数企业的负债对象比较单一,导致了我国零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这也反应了我国流通企业的偿债风险要高于国际水平。流通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情况及时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降低偿债的风险。

2.3毛利率。

通过营业毛利率,能够清楚的反映出企业采购成本是否合理,商品的销售价格是否合理,同时还能够反应出销售策略是否合理。将每一月,每一季度,每一年的企业毛利率形成数据,就能够看到其变化趋势,帮助企业直观的分析和找出预警超标的原因。

2.4利润的增长率。

利润的增长率可以有效的反应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能力。企业的利润增长率过慢,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不利影响,但是企业利润增长率过快又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企业可以综合企业发展的各个因素制定利润增长率。若企业的标准利润增长率为7%,那么其预警区间可设置为6.5%到7.5%。

2.5企业的或有负债率。

或有负债率是指可能发生的债务。这种负债率不会直观的表现在企业的负债情况上,但是若不及时注意它也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企业的或有负债率越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就越强,企业要设置合理的预警区域,保证对或有负债率的实时监控。

2.6企业存货的周转率。

企业存货的周转率可以反映企业在采购、储存、运输及销售方面的情况。也能够直观的反映流通企业的运作情况。所以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确保库存量既安全,又要符合企业的资本投入量。

三、结语

第4篇

(一)企业金融涉及公司的治理

企业金融中涉及到公司的治理,公司制企业的出现,以及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的治理问题,一个企业的治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如何治理好公司,以及怎样的治理才能够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如何才能够是企业治理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积极的,有利的影响,这是企业治理,以及企业金融必须要特别仔细的考虑的问题之一,企业金融在企业治理问题上,要尤其的注意,尽量的是企业金融对于企业的治理,在最大的程度上,最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千万不能忽视企业治理企业发展的作用,所以在企业金融对企业的治理过程中一定要格外地小心谨慎。

(二)金融危机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近年来金融危机的时有发生,企业金融对于企业发展作用的弊端也就凸显出来了,金融危机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而金融危机有的时候又是不可避免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必然会对企业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严重的时候,金融危机对一个企业造成的影响,还很有可能是致命的。有不少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破产。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引起了大家对于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关系的重视,如何预防和应对,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二、企业金融与企业发展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进行科学合理地资源配置

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利益,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在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金融要充分利用好企业丰富的客户资源,企业的客户资源,无疑在企业金融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客户资源在企业金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所以企业的客户资源在企业金融中也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金融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一优势,重视资源的分配,对企业的客户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争取使企业的客户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从而使企业金融在企业发展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企业金融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二)企业金融必然会影响到公司的治理

由于我国的企业并不能够直接地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就需要对公司进行治理,通过一定的企业金融组织来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就必然会涉及到公司的治理,只有有效地治理,使企业金融组织能够更有效率,更好地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才能使企业金融能够不至于在企业的发展中拖后腿。这样才为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提供机会。要想使企业金融能够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企业进行治理,对企业的参股对象,以及集团的控股,都要进行严格地治理,以保证企业金融组织更好地发展,同时还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重视,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科学合理的手段,使企业能够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企业金融有一定的风险性

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是人们意识到了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要努力地,尽可能地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企业金融中要尤其的注意,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这就要求降低风险,利用企业金融的分散功能,尽量地是使风险分散开来,要想降低风险,通常情况下,就要降低回报,所以在企业金融中,一定要将究平衡,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回报,这样的话,就会使风险性增强,而风险性的增强,就加大了导致危机的可能性,所以企业金融一定要衡量好。而企业金融要想尽可能地避免危机的发生,就要尽量的降低风险,而降低风险的有效的措施,就是分散风险,分散风险的同时,也会对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是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而风险的降低,也为企业营造了一个相对来说,更加安全,更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说,企业金融和企业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三、总结

第5篇

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的控制和分配上也有着严重的浪费现象,以及负债结构的问题上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利息损失、各种非必要性的成本支出费用过高。许多企业对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在市场的发展情况较为乐观的时,这些问题也随之被掩盖了,但随着经济发展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经济危机的爆发,这种问题的种种弊端也都开始显现出来,过高的生产成本缩小了企业谈判的议价空间,进而市场份额也会因此而减少,市场占有率也会因此而降低,从而导致企业的竞争力减弱,而且在市场需求疲软的状态下,很难赢取主动权进行促销等种种由于成本过高的而引起的连锁反应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国的企业不加大力度控制财务成本费用,在面临金融危机时会大大消弱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投资风险较大,在危机面前投资较为盲目,中小型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加之控制投资风险的经验和人才较为缺乏,因此与大型企业相比之下中小型企业的的投资风险较大。这表现为部分中小型企业的由于对资产结构配置的不注意,较为注重短期资金安排,加之在进行融资时较为困难。部分投资项目建设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弱。与此同时,我国多数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体制都不是非常的健全,采取的管理模式多为集权管理模式,有管理者为主导,内部缺乏牵制;管理人员不具备非常高的素质,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对于市场的需求不能准确的把握,在进行投资时不能进行科学的投资论证和分析,财务预测、预算、决策分析进行的都比较盲目,难以对投资方向进行把握,缺乏科学性的投资决策,这些问题都加剧了其投资风险,一些企业在进行巨额投资之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企业的包袱更加重了。

二、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进行加强的对策

金融危机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危机考验,企业如果经营稍有不善就会有亏损,甚至破产。目前,也正是中小企业最为危险的时期,如果只是消极对待,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企业的主动权就非常容易丧失。然而如何对财务管理进行加强,是自身的发展与生存得到确保,是各企业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现金流的管理进行强化,企业中经营业务运转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现金流。现金流的充足是实现利润实现可持续性、高质量及其在遇到危机时的抗击能力。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尽量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尽量使现金流保持稳定性,现金流出与流出能够呈现平衡的关系。在市场需求出现疲软的情况下,在进行促进产品销售的同时,还要解决消耗与浪费的问题。收账政策要制定的科学合理并加以实施,加快资金回笼的速度,将资金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强,对资金链的运转进行严格控制,经营周期尽量缩短,在经营方式的选择上可以尽量选择一些虽然利润率相对较低,但风险性、竞争性都相对较小的经营方式,使周转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将预算管理全面推行,将成本进行严格控制,中小企业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成本的预算进行全面的管理,对成本费用产生影响的要素要逐一分析,进行科学的预算。

同时,财务部门还要对销售、生产、采购、现金流量和盈利进行全面的追踪,对公司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进行控制、监督。明确管理各个成本的责任,使成本费用进行控制并将其落实到实处。从而使公司的成本得到降低,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能够有更多的主动权,从而使其抗风险的能力得到提高。将对内投资作为投资的主体,将投资风范进行加强根据中小企业中存在的一些关于投资决策方面的缺陷,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应该将资金多向企业内部进行投资,在面向市场时,进行科学的分析,讲风险努力降到最低。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企业对市场的需求对产品进行适时的调整,对资源进行适度的调整,把一些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的业务去除,将一些不属于核心的经营业务进行剥离,多研发、生产一些性价比较高、市场需求较大的及个性化的产品,从而保证其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建立一个合理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将投资的内部控制进一步建立健全,还要积极引进和吸纳高素质型人才,科学、客观的进行投资,尽量使投资失误的现象得到避免,将抗击风险的能力进行提高。

三、结束语

第6篇

1、需求下降

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逐月增加,11月份我国出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中国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我国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约3%。其中,向欧、美、日三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回落。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这三个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滑坡,需求急剧减少。在国际市场萎缩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受到极大影响。

2、经营模式

从出口统计数据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一般低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金融危机下,高新技术型企业受影响较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大。例如,在出口商品中,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同期,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只有4.1%。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生产链上的各个企业都陆续受其影响,而接到最后一棒的,往往是处于最底层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

3、坏账损失

金融危机会导致流动性资金普遍紧张,金融机构为了保证生存必然采取信贷紧缩的措施,这对实体经济的打击巨大。事实上,美国金融机构在资金上的收紧措施,已经直接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在资金流动上困难,最终使很多美国企业直接宣布倒闭,把负担甩给了下游的制造企业。例如,一家美国发电机生产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2008年3月向美国破产法庭提出破产申请,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1055万美元的出口账款无法收回,从而将企业推向绝境。国际信用环境的恶化,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

4、企业内部

除去外部金融环境的影响,企业自身的各种问题使得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遭遇更多困境,如缺乏行业自律,企业间恶性竞争;生产环节缺少监控,产品质量差;缺少研发、技术、设备的投入;缺乏诚信、不注重企业自身的形象等。这些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产品出口。

二、国内出口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实体经济,根本原因在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我国的出口出现困难,进而引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为了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内出口企业应及时果断地提出灵活审慎的应对策略,制定出相应的短期及长期目标。

1、出口市场多元化

面对美欧市场衰退,出口企业应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从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最为明显,对欧盟日本次之,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影响不大。我们应有意识开拓新兴市场,通过新兴市场的增长来弥补发达市场的下降,借助市场多元化减小金融危机的影响。

2、防范财务风险

由于国际金融形势前景不明,海外买家的资信状况在发生着变化,即使过去履约纪录良好的老客户,也不能保证他们现在的信用评级没有下降。所以,企业应建立一套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准确地判断风险,并及时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以减少风险的发生或减轻损失。企业可以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对买家进行征信调查;采用谨慎的结算方式;积极利用信用避险工具,最大程度上规避信用风险。

3、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纯制造业环节的边际利润会变得越来越小。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为我们引进外资、引入先进技术,解决中国暂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它只是一个过程,不能将其视作经济发展的战略或是终点。国家应鼓励企业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结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外向型服务贸易。

4、进行品牌建设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并不是所有实体经济都受到损失,仍有部分企业显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逆市上扬。在出口企业中,就在很多“代工”的企业受创时,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的企业却还挺立潮头,品牌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砝码。企业应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正确认识并促进自主品牌的建设,增加产品研发的投入,以更大更好的创新促增长。

5、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①注重成本与产品质量。要在生产线上下功夫,关注成本,同时对生产质量严格把关。金融危机并不代表没有了市场,而有限的市场必然会谨慎的挑选质量过硬的产品。

②注重企业服务与形象。要有更高、更快、更有效的服务面对变化,贴近消费者。以服务为渠道,努力提升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陈亚雯;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与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08期

[2]陈红泉;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与对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邵庆祥;论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01期

第7篇

19世纪以来,由于欧洲及北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各国对金融服务的跨国需求开始大大增加。国际性的融资、保险、外汇交易活动规模在欧洲的一些大城市如巴黎、柏林及美国一些城市日趋扩大,尤其集中于占地2.6平方公里的伦敦城,由此形成最早与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企业集群一伦敦。

从20世纪开始,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国际贸易与投资在世界许多地方进一步渗透。1945年以前,地区性国际金融集聚区已达数十个,二次大战结束后充当过国际金融企业集群(包括地区性的)的城市有: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苏黎世、东京、香港、新加坡、悉尼、巴林、巴哈马、开曼群岛、巴拿马等等,其中相当大部分是70年代后开始建立或重新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之前,只有少数国家如美国、瑞士,对外开放其金融市场,欧洲许多国家金融对外开放度并不大。虽然欧洲一些金融城如伦敦正在慢慢复苏其国际金融运作,但总体上跨国融资活动规模增加有限,国际金融集聚趋势此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70年代以后,随着许多发达国家开放资本账户和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跨国投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在这一时期,除了原有自然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企业集聚区,如伦敦、纽约、巴黎、苏黎世、法兰克福等开始迅速扩张外,在政府推动下又新建了一批区域性金融集聚区,如新加坡、巴林、巴哈马、开曼群岛等;同时在较为自发的状态下,东京、香港等金融集聚区也开始崛起。到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从最初的少数几家银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兴起再到今天各种不同种类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和业务外包,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大量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集聚在一起联合提供金融服务,共同利用信息、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金融人才的培养也随之集聚,这导致一批地区性和全球性金融企业集群的出现。在国际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企业高度集聚格局。如伦敦已拥有18%的全球银行借贷额、33%的全球外汇交易额、60%以上的全球股票成交额,以及决定世界黄金价格的黄金市场和世界第二大金融期货市场。目前三大国际金融企业集群集聚了全球外汇交易量的60%、国际银行贷款的40%、国际债券发行的30%。新加坡已有各类金融机构600余家,其中银行114家、投资银行53家、保险公司132家、保险中介公司60余家、基金管理公司95家、证券公司61家、期货公司32家、财务顾问53家,逐步明确了其亚洲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香港地区借助于其得天独厚的历史因素和区位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国际银行中心、亚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世界主要的黄金交易市场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目前拥有金融机构210余家,其中70余家为全球100家最大型银行,其资产总量已达到7137816百万港元。伴随着金融企业地域集中步伐的不断加快,各国的金融企业集聚格局日益明朗。随着金融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金融产品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和趋势。首先,金融产品形式上出现了多元化。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人们投资意识的提高,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正在被创造,比如资本期货市场、资产证券化等工具。这些产品的出现既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又是各金融机构不断合作的结果。其次,金融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性。一方面,客户需要实现快速、方便的资金转移、资金更大程度上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产品和货币资金直接联系,而交易的频繁性要求一笔资金在不同时间以不同的金融产品存在,这客观上对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提出了要求。第三,金融产品供给者获取“租金”的利益驱动。区域金融企业在自身利润最大化和内外竞争压力的推动下,有动机通过同一种金融产品构成不同的业务。实现金融服务的跨线提供,进而获得更多的额外收益。金融产品复合性特征的强化,得益于金融商品市场化的急剧扩张以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对金融企业提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域金融企业集群从根本上说是复合性金融产品需求强化的根本要求。

金融集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区域金融企业集群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它一方面以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后盾;另一方面通过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的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正是由于不同金融企业的空间集聚和发展壮大。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发展差距。进而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全球经济“马赛克”现象。正如Birkin-shaw所说,如果看看美国的硅谷和伦敦的金融业集群,就会发现这样的集群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大量高质量的外资。这两个集群都是各自行业的领头羊,集群的发展通过外部企业的加入增强了领导能力和升级能力,形成一种自我增强机制,提升了集群的竞争能力,进而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