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2-11-13 01:49:30

序论:在您撰写信贷风险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信贷风险管理

第1篇

一、当前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存在的问题

在信贷调查、审查审批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许多信贷管理人员常有一些习惯性思维方法和做法,而这些方法和做法中存在的观念误区已经构成了商业银行不良信贷文化的主要方面。

(一)信贷审查审批方面的观念误区

信贷审查审批是银行信贷管理最为关键的环节。正确的审查审批方法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从银行利益出发,在立足于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准确判断的前提下审查信贷业务,分析其主要风险点,制定防范措施,依据该笔信贷业务预计给银行带来的效益和风险决定是否批准该笔信贷业务。在信贷审查审批的实践中,却常常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

1、过分强调担保的作用,认为有担保的就是好贷款。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发放贷款时关注抵押、担保更甚于对借款人本身偿还能力的关注。担保只是保证贷款偿还的一种手段,取得了抵押品或保证并不能保证贷款如期偿还,它不能取代贷款协议的基本安排。在日常信贷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借款人提出贷款申请时,许多信贷管理人员首先考虑的不是借款人在贷款到期主营业务能否产生充足的现金,而是有无抵押物,只要有合适的抵押物,即使贷款到期借款人没有充足的现金,贷款也是可以放的。在这样的现象中信贷人员的逻辑是:如果贷款到期不能还,就用抵押物变现偿还。当然,强调贷款的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大力提倡,但是,抵押担保在信贷决策中充其量只能是必要条件,而不能也不应成为充分条件。作为一种健康的信贷文化,不论担保企业是否真正具备足够的担保能力和担保意愿,即使手续齐全、合法也不能替代对借款人本身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的分析。信贷资金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才能实现增值,进而还本付息,如果审批阶段把关不严使资金遭受损失,再追索第二还款来源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实践中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追索经常会受到政府干预,存在变现难、执行难等诸多问题,加大了银行经营成本。而且追索担保人还往往会恶化银企关系,培育不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尤其在信贷买方市场中,更不利于商业银行在当地的长远发展。

2、向投资收益高的项目发放贷款风险小。这种思维方式要着重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与竞争性配置必然使各行业利润趋向于平均化,高收益一般伴随着项目的高风险,银行不能只看到项目的收益而看不到项目内在的风险;二是除了按总行项目贷款的规定受理审批外,还要考虑贷款收益与风险是否相匹配。借款人往往是投资人,是项目成功的主要受益人,理应在根本上承担项目经营风险,银行不应承担过多的应由投资人承担的风险,而仅取得债权人的收益。因此好的投资项目若风险实际上要由银行承担的就不一定是好的贷款项目。

3、利润高的企业还款没问题。这种思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利润高是否真实,是否提足折旧,费用是否全部列支,收入有无虚构;二是高利润相伴的现金流量是否也较高,利润实际形成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资产,企业还款用的是现金资产,即使高利润是真实的,但由于应收账款存货的增加,部分应付款的优先支付都会使企业现金流不能随利润增加而增加,出现高利润企业不能按时还款的现象。

4、用转贷的方法掩盖贷款风险。当一笔贷款即将到期或逾期时,选择依法收贷还是转贷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决策,因为最初的贷款合同一般均已约定信贷资金用途和还款来源,转贷意味着依原定用途使用贷款在计划时间内达不到预定效果,致使原有还款来源不能落实。这时要特别注意分析企业难以还款的内在原因以及识别贷款风险,若发现企业经营管理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且在拟转贷款期限内无化解可能则应坚决收贷。否则,一味转贷只会丧失收贷时机,掩盖资产质量风险,使企业怀有侥幸心理,弱化其还款积极性,待银行下定决心依法收贷时,企业净资产已所剩无几,失误的转贷决策实际上导致了贷款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5、为争办按揭业务而办理房地产开发贷款。这是目前各级行很普遍的一种做法。实际上,伴随按揭业务发展的是房地产开发贷款高居不下的不良率。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希望通过办理按揭贷款来化解,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判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一是开发商在贷款到位后不一定能将楼盘顺利建设到预售程度;二是商品房积压、销售不畅,无足够客户申办按揭贷款;三是开发商在取得按揭贷款后不用于归还开发贷款,而挪用于滚动开发新项目。因此,发放按揭贷款并不能必然化解开发贷款风险,为争办按揭业务而贷款就像当年为争存款而贷款一样不宜提倡。

(二)贷后管理方面的观念误区

贷后管理历来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较薄弱的环节,除了体制、政策等原因外,信贷人员的素质及其对贷后管理的观念误区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

1、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这是贷后管理中较流行的思维方式,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绝对正确。一方面,还息来源很重要,还息是来自正常业务收入还是不固定的投资收益,是企业经营利润还是他行借款,有些项目贷款还息甚至来源于银行自己的贷款本金等,这都是银行贷后管理应关注的;另一方面,能还息不代表能按期还本,也不代表第二还款来源落实。还息可增加银行当期收益,但若不能还本,银行仍得不偿失。这种观点的危害性在于相当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因企业能还利息而作出企业运作正常的判断,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续贷,忽视了企业在保证按期还息的承诺下,挪用贷款于高风险项目,经营状况渐趋恶化的可能。

2、贷款发放后资金调度是企业内部的事,银行不必干预。每笔贷款的发放都有其指定的用途,企业有权调度、使用,但应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义务,按用途使用,这也是保证还款的一个前提。倘若任由企业将做贸易的流动资金挪用于固定资产项目,一个楼盘的开发贷款用于另一楼盘的开发,而这些固定资产项目或新的楼盘并没有经过银行组织的可行性评估,这种资金调度必然加大贷款风险。更多情况下,贷款被借款人转移到关联企业、母子

公司,使借款企业逐渐空壳化,导致债权悬空,这种资金调度行为银行必须依法干预。3、别人欠了企业的钱,企业才欠银行的贷款。这种观点在目前的贷后管理人员中普遍存在。应收账款过大是当前企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企业的应收账款中有正常的,有不正常的;有些企业努力清收,有些企业则不然,尤其债务人涉及到其关联企业时更无清收积极性。对此,银行不应坐等,而应加大催收力度,对借款人怠于行使的债权可依法行使代位执行权,直接向债务人的债务人收款,而不能任其相互拖欠。

4、企业要避税才做假报表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说法常见于贷款审批及贷后管理阶段,尤其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为避税而缓结销售收入,甚至隐匿收入,虚构成本,常常造成账面亏损的假象。在这种情况下,信贷人员即使对企业避税行为无法干涉,出于银行利益亦需要弄清企业真正的经营成果,不能任由企业提供假报表而不加制止。企业当期的销售收入、成本利润、资产状况等主要财务数据一定要准确,必要时,信贷人员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直接调整企业报表,为各级信贷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二、加强信贷文化建设,培育健康信贷文化

信贷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它的形成要经历“管理层倡导——制度强化——经营管理多方面的潜移默化——全体信贷人员由衷的信服并自觉地在日常信贷行为中体现出来”这样一个过程。因此,构建良好的信贷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银行经营管理者长期地、持之以恒地倡导和培育。

(一)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管理理念和实际运作方式,尽快形成商业银行健康的信贷文化

我国商业银行在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过程中,必须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善于结合我国国情和本行实际从其理论与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真正能够反映和满足信贷资金运动规律需求的精髓,通过制定本行规章制度的形式,使之成为该行信贷管理理念的一部分,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形成该行健康的信贷文化,不遗余力地把先进的信贷理念传递、推广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从理论上根除各种不良信贷文化现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最需要借鉴和引进的就是风险管理的理念、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市场营销的理念。比如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习惯于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则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风险定量分析工具;我国商业银行一般是风险发生后才去化解,而国外先进商业银行更注重事前防范、事中控制;我国商业银行容易把风险防范和业务发展对立起来,习惯于在风险和发展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认为银行经营的所有业务都是有风险的,从而主动承担和管理风险。

(二)推进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证健康信贷文化的形成

在商业银行这样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中,如果事事都由信贷人员应用其知识和经验进行现场处置是不可能的,制度建设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是促进形成健康信贷文化的重要保证。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本身就是信贷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引导和激励信贷人员建立正确信贷观念的重要措施。严密科学的规章制度体系及与之相应的严格执行、严惩必究等是建立商业银行健康信贷文化的“法治”基础。商业银行在积极推进信贷管理体制等宏观层面的改革的同时,必须扎实有效地搞好涉及具体信贷操作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建设,要及时清理现有规章制度,及时废止那些过时的、与现行信贷理念不相符的规章制度,同时要对现有的信贷管理体制、管理流程、分析工具进行细化,建立新的制度体系。现阶段尤其应全面推行信贷责任认定与追究制度,在贷款的营销、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等各环节明确责任,加强核查,严格追究,从制度上铲除滋生各种不良信贷文化产生的土壤。

第2篇

关键词:风险;信贷;管理

一、风 险

风险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元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在一定的风险情况下做出决策,并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实现收益的最大化。风险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于风险的定义有如下几个不同的版本[1]:

1895年,美国学者海尼斯提出风险的概念,他认为“风险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1901年,美国学者威利特在他的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指出“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美国保险学者小威廉姆斯、海因斯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差异越小在风险越小,差异越大则风险越大”;1964年,美国的小威廉和汉斯把人的主观因素引入风险分析,认为“虽然风险是客观的,但不确定性则是主观的、个人的和心理的一种观念,不同的人对同一风险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及利润》一书中较全面地分析了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性质,他认为“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美国学者佩费尔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可测度的客观概率的大小”[2]。

我国理论界对风险的定义主要有:第一,风险是结果的不确定性;第二,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可能发生的损失;第三,风险是导致损失的变化;第四,风险是实际结果对预期期望的偏离。正是理论界对风险认识的不一致性,导致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阐释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3]。

二、信贷风险

广义的信贷风险是指贷款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波动性。贷款收益的不确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盈利的不确定性,由于贷款合约利率一般是固定,如果市场利率等因素发生变化,这笔信贷资产的实际盈利就会受到影响,信贷资产的收益就会出现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信贷资产损失的不确定性,损失的不确定性既包括数量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贷款本金和利息是全部收回,还是部分收回,或者零收回;又包括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贷款的本金和利息的收回期限,其能否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如期收回的不确定;狭义的信贷风险则是指信贷资产在未来损失的可能性,具体而言,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发生变化而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或有受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信贷资产价值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4]。

目前广义的信贷风险在现实生活中逐渐被接受,简单来讲就是指不确定的因素导致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也可以这样来描述:不确定性导致正面的结果为机遇,导致负面的结果为损失。由此可以引申,信贷风险,就是指由于各种未知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过程中蒙受损失或者获取收益的可能性。在此定义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加透彻地掌握信贷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意义。因为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在于风险规避,而在于在承受适当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由此可知,假如纯粹地从降低损失的视角去理解信贷风险,这样就很容易陷入“唯风险控制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从而忽视了风险与收益的互相平衡实质,更不符合商业银行自始至终所坚持的在管理风险的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准则,因为从根本上讲,拒绝风险就是拒绝盈利,回避风险就是回避盈利。信贷业务的风险是与生俱来的,商业银行正是因为有效地掌握和控制信贷风险而获取了高额的利润。正如花旗银行前总裁沃尔特瑞斯顿所说:“银行家的任务就是管理风险,而不是避免风险。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

三、信贷风险管理

所谓信贷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各种可能导致信贷损失的主观因素进行有效地预测、分析、防范、控制和处理。以降低信贷风险,减少信贷损失、提高信贷质量,从而增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和损失补偿能力的一种信贷管理活动。

深度理解信贷风险管理要从以下四点来把握。一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的对象是风险;二是信贷风险管理的主体可以是任何组织和个人;三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经营成本来获取最大的安全经营保障;四是信贷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信贷风险的识别、信贷风险的评估和信贷风险的处理[5]。信贷风险管理是一种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进行有效决策的制度安排,依据其可能掌握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决策机制来管理贷款风险,实现经营目标[6]。

四、信贷风险管理程序

信贷风险管理的程序也就是信贷风险管理的步骤,是商业银行进行信贷管理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信贷风险的识别、信贷风险的评估和信贷风险的处理三个环节。信贷风险的识别是指商业银行在各种信贷风险发生前,对信贷风险的成因、类型及其程度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这是管理信贷风险的开始,即在贷款决策之前,收集大量有价值的客户背景信息资料,初步对风险进行科学的定性分析,辨识出信贷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及其性质。风险识别是整个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7]。

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实务中,一般通过对信贷客户的财务分析、行业及产品市场分析、技术水平及管理能力分析、信用记录分析、资金用途分析、还款来源分析、担保分析等方面来进行信贷风险识别。商业银行只有正确识别信贷风险,才能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及引发风险的原因,从而提出控制贷款风险的有效办法。信贷风险的评估是指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理论以及经验判断,对信贷对象、信贷品种、贷款方式等所可能引发的信贷风险的一种量化反映,以评价信贷风险的程度及指导信贷决策。

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定性方法是制作风险评估系图,还有用来确定风险对企业影响的其他工具,比如情景设计、敏感性分析、决策树、计算机模拟、软件包和对现有数据的分析。风险识别程序不是连续的,风险识别程序常常是每年或每季度执行一次。经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之后,商业银行就可依据之前评判的风险大小等级,采取灵活且恰当的方式进行风险处理,使风险控制在可消化的范围之内。信贷风险的处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信贷风险损失发生前控制与避免风险损失;二是在信贷风险发生后化解风险或寻求经济补偿。一般而言,信贷风险的处理对策应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等四种。(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凌江怀. 商业银行风险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杨梅英.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3]孔艳杰.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马媛.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及实证分析[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5]阮廷秀. 越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第3篇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金融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从生产到消费,从积累到流通,货币、银行、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近些年,科技发展迅速,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金融交易途径逐渐增多,交易资金增大,但是金融管理松懈,金融体制落后,阻碍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入21世纪,我国着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诸多问题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国有金融企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切都标志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迈上了前所未有的新台阶。自世界金融危机以后,金融信贷风险不断增加,信贷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研究人员面临的主要课题。从金融的主要业务——银行业务来看,国际银行和各国银行的管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金融结构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管理。20世纪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方法的革命性变革。近些年,各国相继出台了各种金融类协议,建立多种金融发展模型,例如“两层法”,即在要求大多数金融机构服从其协议规定的简单的标准法的同时,允许一些特定的具备高级研究能力的国际性商业银行使用自己开发的内部模型。就我国银行行业来说,信贷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比重要低于国外的信贷资产比重,降低了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加了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紧迫性。金融危机之后,金融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条令,但存在的问题仍然相当严重,这些都需要我们增加投入,加大研究力度。

二、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信贷行业和领域集中

我国的金融信贷行业主要集中在银行产业。当下房地产、生产制造业及基础建设等的资金投入增多,吸引了大部分来自银行的信贷资金,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价格高企的预期并没有在严格的宏观调控下回归到合理水平。根据获得的数据来看,我国信贷风险暴露周期与信贷业务运作周期相当,金融信贷风险危机处于爆发前期,若房地产市场出现商业转机,容易激发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增加。由于金融行业比较集中,使得其在风险管理上出现不平衡现象,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二)不能正确估计信贷风险概率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虽然银行对客户的评判级别很多,但是银行对信贷客户的信用级别评判方法不严格,造成银行对客户违约概率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缺乏精确的计算。一旦出现问题,风险爆发,不但会使银行遭受重大损失,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整个经济体制运行,金融环境波动扩大,经济损失增加。

(三)质押贷款中对于质押物的估值相对较高

目前在中国金融信贷中,质押贷款是较常见的风险抵押形式。由于抵押物价值的估价时间短,并且它的价值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抵押价值具有不确定性,会影响信贷的准确性。2007年上半年我国股权证券市场处在高位运行,很多贷款企业以股票股权等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由于股票市场时刻在波动着,在后期,股票价格出现回落,陷入低谷,使得在金融信贷行业中以股票作抵押的组织产生了很大风险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在金融信贷风险管理中,质押物评估环节薄弱,使信贷行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流程等不完善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下,金融信贷风险管理分割现象严重,整个信贷风险管理的环节、流程得不到有效衔接和梳理,信贷风险管理的框架和流程不完善,造成信贷机构对风险无法作出系统的估量。特别是缺乏独立且完善的风险报告系统,造成信贷机构的管理者无法把握信贷风险状况,难以掌握准确的信贷数据,不能有效地面对信贷市场环境的变化。另外,我国信贷机构信息化管理出现相对较晚,没有完善的智能分析数据库,成熟的专家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也比较缺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信贷业的发展。

三、改善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的有力措施

不断加大的金融信贷风险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的隐患,阻碍了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怎样解决金融信贷风险问题,将信贷机构的损失降到最低是目前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提高盈利水平、增强内部积累能力

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信贷行业的利益水平,我国的金融信贷机构应提供具有特色的金融服务,增加资金来源渠道,扩大盈利空间,走资本自我积累道路,提高资金储存量。具体来讲,信贷机构风险管理者首先要调整金融资金结构,降低风险资金投入量,改变现在信贷风险管理中资金利用的单一性,改变信贷集中现象;其次,在管理中要大力开设中间业务,减少信贷风险资金的投入量,在一定情况下,减小信贷资金规模,使资本充足率回升到合理水平。

(二)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间资本

在社会经济逐渐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积极吸引国外资金,增加国家资金储备量,在我国可以考虑开设多个股票源,建立开放的多元股权结构,为外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提供通道。在我国,民间资本规模占据全国资金比例较大,由于投融资体制不顺畅,绝大部分沉淀在银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合理利用这些资金,或将一部分资金转为金融行业的股票,可以大大增加金融行业的资金利用率。

(三)建立合理的质押物评估机构

当前信贷机构对质押物的评估偏高,并且有较大部分是以股票的形式进行抵押,这些物质存在不确定性,受到股票市场的影响很大,信贷机构不能精确对风险进行估量,造成金融性信贷机构不可挽回的损失。建立合理的质押物质评估机构,能有效判断抵押物质的价值,评定信贷风险等级,为领导层做出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第4篇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一般都采取总行、分行和支行的组织架构,遍布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较多,各分行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信贷产品也比较多、差别也较大,各分行的具体组织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也就形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条块交错的情况。不同的条块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就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在对标准的把握上也会出现不同的松紧尺度。另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都实行前后台分开的制度,如果前台业务部门和后台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没有一致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则部门之间的摩擦必然会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和稳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不同条块之间、在信贷经营管理的前、后台部门之间建立统一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统一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是一个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业务健康、稳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保证信贷制度、标准和程序得到严格遵守的关键。因此,所有商业银行的员工,都必须自觉自愿地接受本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文化和理念的约束。同时,按照贴近市场,便于为客户服务,有利于控制风险的原则,赋予各分、支行应有的管理经营权限。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如果文化和理念不统一,或者说上下说不到一块,想不到一块,纪律不严格,不管有多么高明的机构设置,多么严密的规章制度,多么庞大的组织规模,都起不了多大的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二、设置合理高效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的设置关键在于保证工作的独立性和合理高效。我国商业银行一般在总行设置风险管理部门,统管全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事务,但是部门总经理的级别不够权威和独立,也就影响工作的高效性,重大风险管理事项还要向主管行领导汇报后才能向行长通报。因此,为了保证信贷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合理高效,需要在组织架构上加予保证,需要在总行设置一位总行级的首席风险经理,由副行长或副行长级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负责全行各种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监控各种可能对全行业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大风险”。在首席风险经理领导之下,各主要业务领域(如公司业务、零售业务等)也都设有一位首席风险经理,在其领导之下则有一个班子为其工作,称为首席风险经理办公室或风险管理部。在业务领域首席风险经理的领导下,各分行都有自己的高级风险经理,再往下依此类推,各级支行都有风险经理。风险经理和业务经理平行作业,各司其职,互相支持,互相尊重。信贷风险管理机构的独立性是维护风险管理的客观正性、控制银行资产风险的重要条件。

还要逐步建立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垂直领导体系。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要发挥其客观真实地评价资产质量、有效实施风险监管的职能,必须强调建立一个独立的组织体系。同时,各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也必须对上级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以保证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客观公正性。

三、建立个人消费信贷的审批权限动态管理和决策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量大、单笔金额小的特点,一般实行的都是授权个人审批制度,而不是对部门、一级分支机构或其法人代表授权。授权的依据主要是被授权个人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从业经验,其过去所经办过的个人消费贷款的质量,对个人消费市场的了解以及审批资格考试的结果等。每一位获得审批权限的风险经理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逐个层次的资格考试,风险经理一般分为若干个级别,各级风险经理的授权额度大小依据个人的级别和所审批项目的风险评级而定。同一行政级别的风险经理,其授信额度的审批权限是不尽相同的。个人审批权限的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商业银行还要建立对所有风险经理的审批业绩进行动态的考核,根据每位风险经理审批贷款的质量,每年对其审批权限进行调整,对审批贷款质量好的风险经理升高其授权额度,反之则下调,对个人消费贷款的审批权限进行动态管理。

为提高个人消费贷款的审批效率,我国商业银行应实行授信审批“双签制”。即每一笔个人消费贷款授信业务的批准,根据其额度的大小,需要有一定级别的两位风险经理签字同意就可以放款。这种“双签制”实际上是授权个人审批制,只要超过权限就上报有权审批人审批,不存在层层审批问题,因此这种“双签制”可以说是一级审批决策制。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比较复杂的、或数额较大的个人消费授信项目也可以通过上会讨论决策。审批决策的重要原则就是审贷分离原则,也就是说贷款的拓展发放部门跟贷款的审批部门不能是同一个部门,从而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以便明确责任,防范风险。

四、强化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研究和监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监控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不能利用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对贷款申请人进行历史信用评分,风险预警能力较差,行业分析、数理模型应用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等。因此,强化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研究,提高对风险的监控水平,是当务之急。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个人消费贷款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尽快补充完善数据格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统计分析功能,提高本行计算机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一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程成全行性的数据中心;二是对全行的计算机应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打破目前各分行各自为政,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三是借助外界的力量加强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和发展,请商业银行外部的计算机公司对程序进行优化和升级,但需要行内的计算人员积极参与建设和提需求。根据个人消费贷款单笔规模小但笔数多,违约率高但单笔违约损失小的特点,因此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风险,这与公司业务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研究主要是:宏观层面系统风险、群体消费行为和信用研究,人文结构变化研究等等,提高对系统风险的控制能力。

第5篇

摘要:随着校园信贷消费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信贷消费信用问题也日益突出,对校园信贷市场的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我国信贷消费市场并不是特别成熟,大多提供校园信贷的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文章将从四个方面浅析校园信贷市场中企业普遍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为信贷市场的完善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校园信贷;个人信用;风险管理

近年来,校园信贷的信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支付在大学生中的逐步普及,使得信贷消费快速风靡全国高校,但高校学生信贷消费信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若把信贷过程看成双方博弈,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企业则处于劣势地位,加上企业信用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风险进一步增加。

一、校园信贷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对于新产品和新概念有浓厚的兴趣,崇尚个性,追求变化,并且消费过程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依附性强。然而大学生缺乏消费规划意识,消费过程中不能做到理性思考,并且消费经验匮乏,尤其是大部分人在大学校园已经脱离了父母的监督管理,消费的行为不再受到约束,因此大学生信贷消费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因为大学生信贷消费行为复杂性、冲动性、多样性的特点,导致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时需要承担一定风险。而目前传统银行贷款模式僵化,网络贷款规模迅速膨胀,民间借贷质量又参差不齐,并且企业信用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使得校园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许多问题。

二、校园信贷放贷方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一)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因为校园信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旧存在在借贷双方中,导致企业很难真实把握大学生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同时无法随时掌握大学生的可支配金额的变化,而且企业也没有办法观察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以就无法事先预测到大学生是否会违约,而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导致信用风险的存在。

(二)企业缺乏对校园信贷信用风险进行管理的动力

企业的运营管理体制不健全,且监督机制不完善是造成这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部分企业例如京东、分期乐的主营业务不在通过信贷服务获得差额利润,他们提供校园白条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营业收入;另一方面,客户拖欠贷款,企业也没有较为有效的追究措施,往往靠有损个人信用的威胁。所以企业本身不注重信用风险的管理,考核的指标也往往只是考虑赢不赢利,而忽略了信贷的风险和损失,缺乏管理动力。

(三)企业在校园信贷消费管理的控制机制不完善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慢慢重视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大多采取审贷分离、统一授信以及对学生进行信用评估等手段,有的企业还建立了风险管理部门,投入了这么多可风险管理的功效不明显,坏账率仍然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还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第一,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不够独立,且权威性不足,企业也没有真正认识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第二,实行岗位责任制的企业,这一制度的执行还是不够严格,并没有清楚地将责任和权利划分到每一个人;第三,比如会计以及财务这些辅的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做到公开透明,还需要再次完善,信息化建设的脚步也相对落后;第四,有很多业务范围很广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管理链过长,导致企业信息流通缓慢,所以上传下达的效率太低,企业控制能力差,也就造成了信用风险。

(四)企业在校园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技术落后

在我国,很多企业在对大学生的信用进行初始认定时只要求你出示身份证、学生证等基本证件材料,企业也很难了解到一个学生是否遵纪守法,无法对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况且还没有正规有效的渠道和程序去进行调查。同时企业在信用贷款发放上表现出来的重放轻管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企业在收取了你的资料后就会决定是否给你贷款,而且发放后也没有制定出一套相对应的管理措施,对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情况没有相应的跟踪和监控手段,所以如果借贷大学生的可支配金额发生重大变动造成无力还款,企业也不能及时得知,更别提对大学生的品德、信用以及贷款偿还能力的动态变化的掌控。企业有的只是一些较为笼统且效果不佳的管理制度,不能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实际操作性差。书面上反映的问题往往是企业内部在界定责任时的唯一依据,往往进行简单处理,一般就按照材料情况谈贷款。总之,各家企业既缺乏大学生动态信息的来源,也缺乏一套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所以没有办法做到多全方位并且动态地核对收集到的大学生的信息材料。

三、加强校园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根据目前校园信贷处于的两难境地来看,我国必须加快规范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规范对个人征信服务机构的管理,同时加快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建立有效的个人信用报告制度。企业也要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选取一定的指标,构建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科学准确地对大学生进行个人信用评估,从源头上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健全校园信贷贷后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同样势在必行,要有自己的校园信贷信用风险转移机制,将信用风险造成的损伤控制在最小。

只要我们针对当前信贷消费市场问题对症下药,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予以改善和调整,建立起针对高校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引导树立以“信”立“贷”的观念,实现良好大学生信贷消费生态环境的营造,从树立信贷消费理念,构建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信贷消费法律体系等角度入手,使得大学生信贷消费在规范化和法律化的背景下开展。同时企业加强监管,完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风险控制的技术,加强借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我国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定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任慧英.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教育对策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8(11).

[2]孙浩.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11(02).

[3]祁问雪.我国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第6篇

关键词:校园信贷;个人信用;风险管理

近年来,校园信贷的信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支付在大学生中的逐步普及,使得信贷消M快速风靡全国高校,但高校学生信贷消费信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若把信贷过程看成双方博弈,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企业则处于劣势地位,加上企业信用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风险进一步增加。

一、校园信贷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对于新产品和新概念有浓厚的兴趣,崇尚个性,追求变化,并且消费过程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依附性强。然而大学生缺乏消费规划意识,消费过程中不能做到理性思考,并且消费经验匮乏,尤其是大部分人在大学校园已经脱离了父母的监督管理,消费的行为不再受到约束,因此大学生信贷消费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因为大学生信贷消费行为复杂性、冲动性、多样性的特点,导致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时需要承担一定风险。而目前传统银行贷款模式僵化,网络贷款规模迅速膨胀,民间借贷质量又参差不齐,并且企业信用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使得校园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许多问题。

二、校园信贷放贷方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一)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因为校园信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旧存在在借贷双方中,导致企业很难真实把握大学生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同时无法随时掌握大学生的可支配金额的变化,而且企业也没有办法观察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以就无法事先预测到大学生是否会违约,而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导致信用风险的存在。

(二)企业缺乏对校园信贷信用风险进行管理的动力

企业的运营管理体制不健全,且监督机制不完善是造成这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部分企业例如京东、分期乐的主营业务不在通过信贷服务获得差额利润,他们提供校园白条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营业收入;另一方面,客户拖欠贷款,企业也没有较为有效的追究措施,往往靠有损个人信用的威胁。所以企业本身不注重信用风险的管理,考核的指标也往往只是考虑赢不赢利,而忽略了信贷的风险和损失,缺乏管理动力。

(三)企业在校园信贷消费管理的控制机制不完善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慢慢重视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大多采取审贷分离、统一授信以及对学生进行信用评估等手段,有的企业还建立了风险管理部门,投入了这么多可风险管理的功效不明显,坏账率仍然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还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第一,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不够独立,且权威性不足,企业也没有真正认识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第二,实行岗位责任制的企业,这一制度的执行还是不够严格,并没有清楚地将责任和权利划分到每一个人;第三,比如会计以及财务这些辅的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做到公开透明,还需要再次完善,信息化建设的脚步也相对落后;第四,有很多业务范围很广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管理链过长,导致企业信息流通缓慢,所以上传下达的效率太低,企业控制能力差,也就造成了信用风险。

(四)企业在校园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技术落后

在我国,很多企业在对大学生的信用进行初始认定时只要求你出示身份证、学生证等基本证件材料,企业也很难了解到一个学生是否遵纪守法,无法对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况且还没有正规有效的渠道和程序去进行调查。同时企业在信用贷款发放上表现出来的重放轻管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企业在收取了你的资料后就会决定是否给你贷款,而且发放后也没有制定出一套相对应的管理措施,对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情况没有相应的跟踪和监控手段,所以如果借贷大学生的可支配金额发生重大变动造成无力还款,企业也不能及时得知,更别提对大学生的品德、信用以及贷款偿还能力的动态变化的掌控。企业有的只是一些较为笼统且效果不佳的管理制度,不能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实际操作性差。书面上反映的问题往往是企业内部在界定责任时的唯一依据,往往进行简单处理,一般就按照材料情况谈贷款。总之,各家企业既缺乏大学生动态信息的来源,也缺乏一套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所以没有办法做到多全方位并且动态地核对收集到的大学生的信息材料。

三、加强校园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根据目前校园信贷处于的两难境地来看,我国必须加快规范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规范对个人征信服务机构的管理,同时加快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建立有效的个人信用报告制度。企业也要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选取一定的指标,构建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科学准确地对大学生进行个人信用评估,从源头上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健全校园信贷贷后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同样势在必行,要有自己的校园信贷信用风险转移机制,将信用风险造成的损伤控制在最小。

只要我们针对当前信贷消费市场问题对症下药,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予以改善和调整,建立起针对高校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引导树立以“信”立“贷”的观念,实现良好大学生信贷消费生态环境的营造,从树立信贷消费理念,构建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信贷消费法律体系等角度入手,使得大学生信贷消费在规范化和法律化的背景下开展。同时企业加强监管,完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风险控制的技术,加强借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我国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定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任慧英.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教育对策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8(11).

[2]孙浩.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11(02).

[3]祁问雪.我国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第7篇

关键词:小额信贷;经济;风险管理

小额信用贷款也是现代金融当中的一种借贷体系,它主要以信用为基础,通过对借贷对象实际状况的调查确立最终信贷的可行性,并且其主要面对的都是资本状况较差的企业和个人。现行的小额借贷主要发生在农村,以信用社为中心进行着借贷工作,一般都有确定的借贷额度和期限,农户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还贷。这种借贷形式没有中间人,也无须抵押,但是它的操作对象却是十分地局限,仅仅对于信誉度较高的个人和企业借贷。小额信用贷款不需要进行一次性偿还,可以选择分期小数额还清,这种服务方式刚刚进入中国,就吸引了大量的小资产企业和贫困户。它也因为自己的特色迅速被人们认可和接收,但是,小额信用贷款也是有一定风险的,而且其主要的借贷依据是以信誉为基础的,一旦对方不予偿还,很难进行追讨,同时也会导致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经济受到严重的损伤。为此,必须逐步加强对小额信贷运行过程中存在风险的关注,并进行及时的完善改革和风险防范,才能有效地控制信贷风险损失降到最小。

一、小额信用贷款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一)市场的稳定性较差,不利于资金的合理回收

小额信用贷款面临的市场风险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有市场总体利率的变动、价格定位的变革、汇率的改动等等,一旦其中的任何一项发生改变,都会造成小额信用贷款市场收益的变动,产生各种不利的影响。小额信贷体系本身也属于一种基础的投资收益项目,借贷的主体方需要从其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否则就失去了信贷的本质意义。小额信贷在进行资本收回时,主要受到市场变动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的市场稳定性十分差,隔段时间就会发生各样的状况,但是现阶段的小额信贷体系还不完善,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漏洞,对于市场风险的防范机制还不是很健全,面对市场变动带来的风险,只能选择承受,间接造成了经济的损伤十分严重的情况。此外,小额信用贷款的借贷对象是较为分散的,数量十分多,但是借贷的经济总量是不变的,一旦市场发生变动,会对整体的经济收益回收造成严重的困难。许多的借贷费用也极大地投资了个体户产品,其中不乏大量的农产品,农产品本身的销售就极为不稳定,很容易出现变质腐烂的状况,而一旦农户出现了这种状况,往往会拖延应还贷款,导致信贷风险愈加严重。

(二)以信用为基础的借贷体系本身就存在极大的风险性

小额信贷不同于普通的银行款额借贷,其没有确切地担保和抵押,一旦出现逾期不还的现象,借贷的主体方很难进行经济的追讨。虽然信用责任是每一位贷款人应履行的义务,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真地遵从这一规定。由于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主要是贫困户和小资产企业,它们的还款能力本身就较为低下,一旦资金流转不灵,出现亏损的状况,他们并不会拿一定的资产去偿还借贷的款项,而是选择尽力地拖延还款期限。这些状况都导致了小额信用贷款面临极大的风险性。

二、小额信用贷款发放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高度加强小额信贷的监督管理

小额信贷的运行过程之所以会产生较多的风险,主要是由于风险控制和防范的不当,事前未曾对贷款对象的资信情况进行切实地了解,导致极其容易出现信用贷款的各类问题。为此,借贷的主体单位应当设立一定的借贷审核制度,并对贷款对象进行一定层次的信用评价,确定对方符合借贷信用要求后再进行资金的借贷,有效地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同时,借贷单位也应当逐步加强各项监督管理措施的落实,确保贷款人信用评价的真实性,进行多重地考察,深入地了解贷款人的详细运营情况,全面保障借贷资金用到最为合理的用途上,进而提高还款的效率。

(二)多层次地进行风险分担,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

小额信贷首先是一种分散性较强的借贷方式,它的借贷风险也因为这种状况变得相对较高。而且大多数小额信用贷款都发生在农村,主要用于农产品行业,其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容易受气候等因素出现多样的问题。为此,小额信用贷款单位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为贷款人提供农业意外保险,一方面可以提升贷款人的还款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进行风险分担,降低风险产生的损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额信贷是现阶段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金融体系,在时代的迫切要求下,其也应该得到全面地完善与发展。面对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借贷单位要切实加强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最有效地降低风险程度,促进小额信贷的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刘雪莲.基于博弈论的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

[2]谭民俊.农村小额信贷效率改进的微观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