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3:42
序论:在您撰写生活数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先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然后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上课时我让全班学生每8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发三根米尺,让学生用米尺在墙角围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我让学生分组钻进这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身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进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空间这么大,能挤进这样多的同学。这样,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奇的目光中,我们完成了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二、捕捉生活素材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特别应善于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为让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如我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这节课时,我就带着学生到校外人和大桥路口,让学生在5分钟内数出来往的小轿车、大货车、长安车、摩托车的数量;再回到教室分组讨论出收集数据的最佳方法。这样既实际了解收集数据的全过程,又让学生感到有趣实用,切身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同在”的道理。
三、再现生活情景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计算”时,我就把教室模拟成一个超市,并到学校小卖部借得一些实物,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开展活动。如买一包饼干1元6角,给你2元,你如何找钱?让学生说出2元等于多少角,1元6角又等于多少角?应找回多少角的道理;通过多种类似场面的出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元、角、分的计算。整节课学生兴趣极浓,专注之致,发言积极,表现欲强。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回归生活空间
同志说过:“书读多了,不会运用等于没学。”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就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又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就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最后请学生估算一下我们学校大约占地多少公顷。在同学生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这堂课。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态。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在教室内闭门造车所远远达不到的。
五、演示生活场面
一些深奥、难懂的数学语言,常常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有如听天书一般。而教师也往往费尽唇舌,口干舌燥的解释、举例。此时,若把这些数学语言用一些鲜活的生活场面展示出来;不仅生动真实,而且费时不多,很容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让一个学生上台从教室门走到对面墙壁,让学生了解一个物体运动。再让两个学生从门和墙壁相对而行,可同时走,可不同时走,中间相遇,让学生了解两个物体,同时、相向、相遇等数学语言;并说出求路程的方法:甲走路程+乙走路程=总路程。给出甲乙速度和同行时间,让学生列出算式,再由算式中简算推导相遇问题的公式。再让学生演示背向而行、先行与后行、相遇与不相遇等等。整节课在学生的演示和讨论中进行,积极而且热烈,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六、移植生活片断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在抽象的数学面前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甚至厌恶学习数学。为了消除学生此种心理,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移植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片断,引导学生探索、思考、交流,从而切实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我在复习“复合应用题”时,讲中间问题与应用题“步数”的关系。我就应用著名的刘德武老师发明的“饺子”法,移植这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断为原型来突破难点。提问:同学们包过饺子吗?你最喜欢吃什么饺子?包饺子需要哪些原料?(皮和馅)如果皮和馅都有了,就可以直接包饺子了。这就象数学中的一步应用题。再问如果只有馅没有皮你能直接包饺子吗?(不能)那我们就得分两步做,先用水和面粉擀皮,然后再用擀好的皮和馅来包饺子。这就像数学中的两步应用题,这时的皮就是中间问题,要先做出来。第三次再问,如果馅也没有呢?那就还要用肉和韭菜和好馅才能包。这就又出现了一个中间问题,这就是三步应用题。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学生学起来趣味盎然。
七、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有用数学”大概就由此得出。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可请学生解释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方形、三角形、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呢?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等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买多少块地砖等等,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八、体验生活现象
操作中学习,或称做中学,是着重寻找解决问题过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是一名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做中学不仅是个体的学习过程,也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数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自动手探索的过程中,才能对物质材料有充分的感知和兴趣,才能对材料有所发现和疑问.数学探究的意义正在于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操作、体验与思考的过程.例如苏教版一年级“认钟表”一课,我就把认钟面改为做钟面,小组合作来完成.我准备了学具,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硬纸片,印好时针与分针,一个圆周,里面有12个均分的点.我让4人小组合作,组长安排,做个钟面.合作开始了,只见有人剪时针,有人剪分针,有人剪外形,有人写数字,组装成了一个钟面.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了解了钟面有时针、分针和秒针,明白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均匀地分割了整个钟面.学会了你做一部分,我做一部分,再整合成一个钟面的合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知识的渗透,也有合作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会在小组中发表见解和倾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它应该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能让他们亲手接触、亲自动手的事情记忆会更深刻.操作学习中和同伴的交流也会更加自由,而同伴或老师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能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或建构新策略.因此我们应给学生更多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来经历数学,例如可以通过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等感知几何图形,通过剪纸学习对称,通过制作年历感知和学习年、月、日的相关概念等.操作中学习,能帮助学生更深刻主动地经历数学,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生活中学习———经验迁移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小学数学教育理应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我们不妨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把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处处与生活同在.同时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他们在学校之内、之外都做些什么事情,对什么比较感兴趣.
1.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在生活中经历“数学发现”,会使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让课本上的“数学”和孩子们变得更加贴近,使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会发现一些新的数学内容.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如教室排列的座位、体育课上的队列、本教室在学校各个教室中的相对位置等;生活中到处可见的几何形体,门、柱子、柜子、各种球等;人们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假如能把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学生们就会感到非常真实、有趣,同时学生们也会充分地认识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会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的数学发现不仅是一种数学学习的“预习”或者“复习”,它更是数学知识建构的桥梁.如寻找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联系生活中实际事物的过程使几何表象更加清楚,有利于建立对应的几何概念.
2.在生活中解决问题
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课本上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使得单一的数学练习更富有现实意义,也更加有综合性,可以说是更多地还原了数学的本质.如让学生记录自己和家人的一次超市购物过程:买了哪些东西,单价多少,每种物品花了多少钱,总共花了多少,什么东西最贵/便宜,吃的物品有几种,用的有几种,等等.这样一个过程涵盖了多个数学知识点,不仅是加减乘除的练习,也是统计等概念的渗透.另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计算家里一年的水电费,了解水电费的计费方式;记录并计算出行、旅游的交通费用;学习比例时,将自己家房屋结构平面图画出来;学习平均数,可以统计班级各科考试的平均分等.如下面两道题就是很好地利用生活资源来进行数学学习的案例:
(1)在下面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单位、数或词语填在横线上.你的身高是138(米、分米、厘米),体重是36(吨、千克、克),你每天步行去上学从家到学校要走20(时、秒、分),你每分钟走50(千米、分米、米),你的家到学校有(100、1000)米,来回一趟要走2(千米、分米、米).如果学校8:45上课,你8:30离家去上学,你(一定、可能、不可能)会迟到,因为.
(2)请你计算一下你家客厅的面积.如果客厅用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设需要多少块?
3.在生活中养成数学眼光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数学知识有效结合起来,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将日常的生活经验运用出来,自觉的实践可以说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数学实践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售货员与顾客,让他们在模拟的买卖中实现对生活情境的再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充分的实践经验,而且对货币、交易等都有了深刻的意思,使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了提高。
2、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感觉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应对于用枯燥的数学公式和符号来解决模拟的问题,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到新奇与兴趣,提升他们对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熟知的情境进行改编和加工,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升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每一组的人数确定之后,相互之间可以邀请对方的同学加入,同组的学生也可以自愿到别的组去。这样在调整之后又会得到一个数字,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计算现在每一组人数同原来人数之间的关系。如,原来A组有学生21人,邀请加入的学生有5人,到其他小组去的人数有11人,那么现在哟多少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来感受人数的变化,在此情境之上在让学生做出计算,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发现数学的作用。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教学方式穿新鞋走老路,刻板、枯燥又乏味
长期以来,在许多农村小学数学课堂里,教师将新课改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只是用来当做为应付公开课的“演戏”“作秀”手段。平日里,即便是有些教师将班级学生进行编组,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口字型”“凵字型”的所谓的“合作学习”小组,以为这样变换学生座位,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整个课堂依旧是教师抑扬顿挫不停地讲,学生昏昏欲睡乏味地听。
(二)数学教学淡化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把数学知识的研究作为唯一的目标,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地数学思考与分析的过程,缺少或淡化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没能把生活现象上升到数学的高度。教师处理教材不够灵活,教法单一,课堂教学大都停留在封闭的教室里,所学知识缺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体会不到学能所用,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的积累不够丰富,不能准确理解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思路不够开阔,探究的空间也比较狭窄,因此,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走向生活
(一)走进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教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从生活中看到数学,呼吸到数学的信息,触摸到数学存在,从认知、感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在教学“三、四位数大小的比较”时,我先让学生把教材中的几组较小的数据进行比较,进而学会比较三、四位数的大小方法,以实现学会比较三、四位数的大小的教学目标。然而,后来我发现整堂课的过程与生活脱节,显得既枯燥又无味,效果很不理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又重新备课,以“小小采购员”为题,用PPT课件给学生创设出了一个商场购物情境,让学生事先到附近的商场中调查各种彩电的价格。通过对彩电价格比较和分析,学生很快学会了三、四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从小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这样,由原来一堂课枯燥无味的课,变成学生乐学、爱学的生动活泼、接近生活的课堂。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对自己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顺利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要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确立“数学建模”意识,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从而使各类具体的实际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从大量的生活信息中进行取舍,选用有效的、便于解决主要问题的信息资源,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三、数学就在我身边
抓住身边的数学,让数学课堂走出教室,这对学生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教师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做好了将是师生双方的共赢!如在学习《测量》一课时,课本中只是理论性地介绍了简单测量的工具和测量的情景图,没有具体指导实践的内容和建议,学生的对此提出的困惑和疑问较多。我顺势引导:我们去教室外面实地测量好吗?学生们一下子兴奋得欢呼雀跃起来。我对他们进行分组并提出了任务和要求后,学生们便迫不及待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了“像模像样”的分工合作。操场上、篮球场、花池边、雕塑旁……校园的各个角落里都能看到一群群学生活跃的身影。最后,同学们得出了测量数据后,各个小组分别进行了测量和计算结果的交流和汇报。从汇报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他们不仅测量出了“图形”的边长和高的信息,分析、计算出了相关的周长和面积等数据,还对边长、周长、面积这些概念有了量化的、感性的认识。通过这次共同完成测量活动,同学们还深刻体会到了合作交流的乐趣和重要性,增强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又如在学习《分类》一课之后,我让学生通过课堂上学到的分类方法,回家把自己家中的常用物品进行分类摆放,并把分类情况带回到课堂和同学们互相交流、探索。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了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弱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于熟悉事物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将生活实例引入其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人民币”教学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货币之间换算关系,并认识到其所代表含义,教师可以将生活实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顺利掌握数学知识。如教师可以以学生在生活中购买文具用品为例,让学生讨论购买五元一支水笔的付款方法。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再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就可以想到很多方法:既可以用五个一元人民币购买,也可以用一个一元,两个两元人民币购买,还可以用一个五元人民币购买。通过这样生活的教学案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不同面值人民币所代表的含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教师要善于设置生活性的应用题目
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都感觉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掌握不理想,教学效果也难以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生活性的应用题目,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讲解“对称、平移和旋转”教学内容的时候,如果仅从理论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很多学生不仅会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力,而且会因为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而掌握程度有限。教师可以在讲解完教学内容以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和讨论身边的物体和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找到符合对称、旋转和平移特点的物体。学生经过回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或者事物,很快就举出了摩天轮旋转、火车移动和手掌对称等实例,教师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再对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满足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物体与生活场景,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总会感觉力不从心,无法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相遇问题的时候,总是对数学题目中相向而行、相背而行(1)和同向而行等类型辨别不清。为了让学生理解三种数学题目类型之间的区别,教师可以引入一个生活中的小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对这些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教师可以将学生两人一组,规定好合适的游戏时间(如5分钟),让他们在操场上将这三种情况进行逐一演练,然后回到教室彼此交流游戏的心得,以及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性的小游戏,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可以让学生将数学概念与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加的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四、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很多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后,由于缺乏必要的温习巩固,对于数学知识和内容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从而对以后的实际应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在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学生在学习整数加减运算方法的时候,对于题目173-96=173-100+4常存在疑惑。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为学生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完成对题目的理解和知识的巩固。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生活情境:小明要过生日,小明的妈妈想给小明买一个变形金刚模型作为礼物送给他,一个变形金刚模型需要96元,小明的妈妈带了173元,她给了营业员100元,然后营业员找回4元,现在小明妈妈剩余钱数为173-100+4。教师通过为小明买礼物的过程进行梳理与提炼,原本抽象的数字运算被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使数学知识得到生活经验支持,从而为学生总结出简单的算法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更为巩固。这样一来,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一)创设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才会使学生去主动地学习。对小学生来说,其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对于事物的理解和判断,还停留在直观的感受上。因此,让小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程,对于他们的学习非常重要,而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有趣的、快乐的氛围,对于他们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同样非常重要。教师在上课前或上课中,可以给学生讲与数学有关的笑话或故事,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游戏,从而激发并带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愿意学习。教师需要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互动中来,自觉地进行思考、消化与吸收。
(二)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的内容
将生活情境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能使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从中挖掘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素材,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世界,积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考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主动研究数学教学方法,尽量使教学生动灵活,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三)利用生活化的语言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联系
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讲大多是枯燥乏味,很多数学知识在理解上,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特点,从而把握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少用那些对于小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懂的数学名词,尽量使用一些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讲解,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数学概念,同时也能改善教师、数学学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很有趣味,数学所涉及的问题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
(四)在数学作业中体现生活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仅要抓住课堂时间,而且要适当布置家庭作业。作业的布置也大有文章可做,教师也要高度重视,认真设计,尽量做到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应用所学知识,让家庭作业同样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教师要为学生使用数学知识,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做到学以致用。采用这种方式布置作业,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之后,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二、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情境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但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使数学课程与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在设置情境时,要尽量使其贴近现阶段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让学生更有认同感。对于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来说,教师在设置情境时要根据实际有所差别。对于农村学生,教师要联系与农村生活和农业相关的一些情境,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地走进教学情境中,实现情境教学的预期目标。
(二)生活情境的设置要注意学生的年龄阶段
将生活情境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来选择不同的生活情境。例如,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去数、亲自动手的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以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需求,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不断发展。
(三)运用生活情境要和教学重点相结合
应用生活情境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化,有些教师只是把生活情境的运用作为完成新课标的要求来看,有些教师又过于注重生活情境的运用,而忽略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运用生活情境时要与教学重点相结合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结语
1.教学导入阶段的生活化教学究其本质而言,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早期,感性思维比较强,而且小学生普遍不具备很强的理性思维,面对这种特殊的规律,广大数学教师务必清楚地认识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教学导入阶段的重点内容,只有在此阶段将生活相关内容渗透进去,才能够利于小学生改变学习的动机,并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分类法这一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举一些事例来加以论证,尽量找寻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内容,将数学的思想完全渗透到现实生活当中。
2.教学的内容当中应该完全地渗入生活化当中要想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为便捷的途径就是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创设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生活情境。也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比较自然地融入教学氛围当中,从而产生对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画图和学生图片唤起学生的兴趣,运用简单数学模型,便能将这些枯燥的数字比较恰当准确地包含进去。一旦生活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学生再算起来就比较容易接受,无形之中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进而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3.课后布置作业的生活化要求长期以来,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任何一门课程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知识回顾的最佳途径。数学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如果每天都要求学生去做一些枯燥的纯数字的习题,小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也不能按时、准确、高质量地完成作业。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当尽量将作业的布置和设计渗透进生活化内容,让学生在数学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同样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处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家里在买菜或者去超市购物时候的付账明细,借此让学生在生活中锻炼口算能力,也温习课堂知识,还培养起小学生生活化的数学思想。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