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4 15:19:30
序论:在您撰写科技文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打造文化强国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也将经历不同发展阶段。在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需要积极学习国内外的创新理念,探索可行性路径,有效的促进产业的创新。当前,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对各个产业的跨越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善于运用科技融合的力量,带动整体产业的发展。
2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现实路径
2.1传统产业升级和转移的路径
随着经济发展,一方面开发成本逐步的提高,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城市的产业结构要不断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有一些传统的工业,由于成本上升产生转移的需求。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是垂直逐步升级的过程,横向转移的例子就如同传统制造业从日本转到韩国,再转到我国沿海的地区,再转到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过程,产业转移的进程中也带来了地方的发展。制造业的生产转移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客观上给城市的整体升级带了了机会,同时由于产业升级的影响,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形态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也进一步压迫劳动力密集、高污染、高消耗的制造业逐渐退出经济主导地位,让文化产业成为地区的主导产业提供了机会。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通常意味着老式产业的更新换代,在传统产业的衰落或者转移下,其产业原来的资源将得到分化,或者被整合到新型产业内部,或者成为上游的设计,下游的有效策划和品牌建设,在科技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下,形成附加值高,知识密集型的新型产业。另一方面,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新兴技术得到了最好的推动和发展,由于原有的产业生态体系被推倒重建,新技术的发展使用得到了全新的推广,而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是对新型科技接纳最高的行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也在推动产业升级上发挥着卓越的贡献。在创意产业的发展汇总,还需要人才全新升级的相应的支持,在科技力量带动下,新生的产业不再依靠粗放式经营的工业生产模式,而是通过智力集聚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采用这种方式也同时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创新升级。随着当前各个产业发展的交集日益增多,创意产业也不断展现和生产行业、服务行业相互融合的现象,这也体现了创意文化产业最为核心的特点,它所蕴含的推动企业创意可以为相关产业提升自身的产业链地位,在技术的更新换代之外进一步提升行业创造的利润价值。
2.2“秀”和“聚”开启文化全新演绎形式
在当前,文化产业要更好的诠释自身的地位,需要采用全新的演绎形式。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文化的载体日益增多,在当前受众面对的各种内容资源极大丰富的时代,一些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应用资源会发生变化。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科技资源的发展,文化的载体也要随之而改变。借用当前多维的展现方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现在受众面前,例如历史、民俗、地方文化等等,都可以运用最新的媒介或者载体让这些文化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在当前国际交往增多,民族文化国际影响日益增大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全新的表现形式来承载本国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语言,可以达到全新的展现效果。在历史文化积淀的利用上,欧洲国家有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比如哥德堡号帆船文化的开发运用,它作为瑞典航海时代文化的象征,有着厚重的历史韵味。瑞典通过仿制这艘古帆船,再以环球巡游的方式来进行展示,一方面对本国文化进行了宣扬,同时也推广了相关产业。“秀”作为对文化效果展现的一种说法,即是说运用科技手法,结合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全新演绎,特别是将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在旅游业、展览业、表演行业等行业当中,而这些“秀”的表现形式,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创新,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之外,同时还可以对创新文化进行发扬。“聚”是指将多种文化展现形式融合在一个项目当中,对受众进行集中表现,在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中,有主题公园、中央文化区、文化艺术节等各种“聚”的内容,而多种模式的展现,也给文化的展现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模式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2.3文化旗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旗舰项目是指一个地区最能体现该地方文化特点,展现地区文化核心特征的建设项目,它以都市文化的凝聚力为发展先导,同时促进多个产业协调发展,提供文化工作者工作机会,连带促进其他消费产业的提升。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旗舰项目的带动力量,以多个文化设施的建立,以及文化活动建设和开展,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旗舰项目的功能是将文化活动和不动产计划、商业功能整合在一起,促进市场的交互作用,打造成功的市场效益。在时代创新技术发展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富于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带来全新的文化展示形式,与众多产业产生交集,当前以文化创意为主导建设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园等热潮在众多地区兴起,但是如果能确实理解文化产业融合的内涵,打造文化旗舰,可以在更高层次展现地方文化的魅力,在推动产业集聚上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科技与创意的融合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
在全球产业经济处于全面升级的大背景下,依靠高、尖、精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最为可靠的倚仗。我国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12年科技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出台了“科技文化创新工程纲要”,已经成为我国下一轮发展战略的措施。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使得品牌产品成为最具传统力、影响力、感召力的文化价值载体,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科技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系统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因为“作为一种文化,科技文化所表征的是一种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这就表明了科技文化的实质是“人类将自身自然对象化,即人把自身投射到自然对象上,在自然对象上实现人的价值,这既是一个人化对象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象世界又作用于人而化人的过程,也就是说,科技文化的形成是人把自然世界塑造成人的世界,同时人按照自然环境所造自身世界的结果。简言之,科技文化是人化自然、自然化人的产物。”由此可见,科技文化的内在特质是建立在科技知识、活动和体制基础上的对于其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是人类在其观念上对于外部自然世界把握后所形成的思想化结果,是人类对于自然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而由这些观念所形成的科技实践应用的技能和艺术则是人类独有的,它是建立属人世界存在方式中最具有人类学意义的重要构造。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科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恒久存在的,它依托着人类对于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的逐渐认知而形成和发展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对于科技文化的认知理解大体经过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并形成三种逐渐深化的理念。第一个阶段所形成的理念是将科学技术理解为一种独立于文化之外的社会现象,它将科学技术看成一种“真正的、方法的目标是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第二个阶段所形成的理念则是将科学技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这就认证了科学技术内在地具有文化属性,它不仅能够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还能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相对于前两个理念,第三个阶段所形成的理念就更加深化,它将科技文化同文化自身有机融合并认同其是社会文化系统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表明科技文化不仅具有自然科学的功能,同时也具备着社会科学的功能,所以,这一阶段对科技文化的理解已经认知到它对于社会生活的全方面渗透和干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文化理念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将促使人类形成一种内化为思想观念的科技文化理念,它将改变人们思想文化的认知,同时也会促进科技哲学在建构方式上的完善,以便为科技文化学的建立提供着实际化的理论架构。
二、科技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高级表现形式,科技文化不仅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先进要求,还彰显了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巨大的时代价值。科技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为社会文化建设中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养成提供积极有效的方法。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着国家整体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建构。所以,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提升科技文化建设的层次不仅可以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能够从本质上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能力,提高国家在文化方面的竞争实力,形成良性的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当今时代,国际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各国人才实力的竞争。所以,人才培养也就成为了各国发展的先决条件。可是,少数的高尖端人才并不能真正地将国家整体实力提升一个质的变化,它更多的是需要社会科技文化的普及才能够达到目的。所以,只有依靠着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才能够切实地将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入社会整体的发展进程之中,从而使得市民在科学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上提高自我科技素质的整体发展。科技文化在提升民众科技素质整体发展的过程中,也客观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建构。
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不仅需要社会经济层面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同时也需要人在精神层面的提升,这样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科技文化恰恰就起到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推动器作用。科技文化既现实地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内化人的精神财富以提升人的思想观念认知。所以,通过科技文化的全面建设以塑造科学文化,坚持先进性文化发展方向就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基础,它也是中国化的最近成果,因为,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要在理论和现实中积极地寻求适合中国基本国情,并在这一基础上来满足时代所赋予其的要求。只有这样,科技文化才会在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真正地形成一种有助于科技发展和民族发展的文化形式。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技术无时无刻不体现其巨大的创造性并以此改变着每个时代下的世界面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大背景下,对于科技文化的需求尤为明显。作为社会现实化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已经达到主要性地位,所以,科学技术所形成的科学文化也将成为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第一文化形态,并将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力量。虽然它不如经济和政治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大,但是它依然是科技进步所必需的一种平台和载体,积极地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和发展。而作为国家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形式,科技文化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思想观念上的改进和创新作用。因此,科技文化已经成为了推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重大力量,同时也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给予着积极的智力保障。
三、社会文化建设视角下的科技文化建设路径
(一)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化的科技文化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体系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科技文化体系要有中国特色。多年来的文化强国实践进程使得我们越发地感觉到对于西方科技文化的学习过多到已经开始否定本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所以,在社会文化建设的视角下来看科技文化的建设就要求我们“特别需要的是下大力气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真正补救我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科学技术文化不足的缺陷。这才是真正从我国国情出发,强基固本,从基础上下功夫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切实的道路。”所以,中国的科技文化体系要秉承着中国式的文化传统以适应中国的现实国情,在这基础上来满足时代化的需求,只有这样才会使得科技文化成为一种利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文化形式。因此,加快中国特色化的科技文化体系的构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积极加快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的有机融合
我国社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之间的融合问题既是未来发展趋势,也是未来发展理想。它更多地应将其放在一种战略化的高度上给予看待。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融合的可能性,原因在于“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同源、共生、互通、互补,两者及其延伸不可分割地构成了人类文化。正是这种同源、共生、互通、互补,使得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成为当今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中也都是可能的。”这就表明,科技文化是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而人文文化则是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保障。依托着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的有机融合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会充分地发挥出社会文化建设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力量。而从我国现实的国情来看,要想将两者有机的融合,不仅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推动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有机融合的契合点,还要在教育方面促使科技教育同人文教育积极有效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此作为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融合的有效性方式,而这些最终的落脚点是要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为最终目标。
(三)创造科技文化发展的文化氛围
在当前,文化产业要更好的诠释自身的地位,需要采用全新的演绎形式。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文化的载体日益增多,在当前受众面对的各种内容资源极大丰富的时代,一些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应用资源会发生变化。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科技资源的发展,文化的载体也要随之而改变。借用当前多维的展现方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现在受众面前,例如历史、民俗、地方文化等等,都可以运用最新的媒介或者载体让这些文化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在当前国际交往增多,民族文化国际影响日益增大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全新的表现形式来承载本国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语言,可以达到全新的展现效果。在历史文化积淀的利用上,欧洲国家有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比如哥德堡号帆船文化的开发运用,它作为瑞典航海时代文化的象征,有着厚重的历史韵味。瑞典通过仿制这艘古帆船,再以环球巡游的方式来进行展示,一方面对本国文化进行了宣扬,同时也推广了相关产业。“秀”作为对文化效果展现的一种说法,即是说运用科技手法,结合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全新演绎,特别是将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在旅游业、展览业、表演行业等行业当中,而这些“秀”的表现形式,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创新,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之外,同时还可以对创新文化进行发扬。“聚”是指将多种文化展现形式融合在一个项目当中,对受众进行集中表现,在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中,有主题公园、中央文化区、文化艺术节等各种“聚”的内容,而多种模式的展现,也给文化的展现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模式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2文化旗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旗舰项目是指一个地区最能体现该地方文化特点,展现地区文化核心特征的建设项目,它以都市文化的凝聚力为发展先导,同时促进多个产业协调发展,提供文化工作者工作机会,连带促进其他消费产业的提升。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旗舰项目的带动力量,以多个文化设施的建立,以及文化活动建设和开展,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旗舰项目的功能是将文化活动和不动产计划、商业功能整合在一起,促进市场的交互作用,打造成功的市场效益。在时代创新技术发展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富于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带来全新的文化展示形式,与众多产业产生交集,当前以文化创意为主导建设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园等热潮在众多地区兴起,但是如果能确实理解文化产业融合的内涵,打造文化旗舰,可以在更高层次展现地方文化的魅力,在推动产业集聚上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科技与创意的融合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
在全球产业经济处于全面升级的大背景下,依靠高、尖、精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最为可靠的倚仗。我国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12年科技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出台了“科技文化创新工程纲要”,已经成为我国下一轮发展战略的措施。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使得品牌产品成为最具传统力、影响力、感召力的文化价值载体,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沈阳市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沈阳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培育了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开展了全国性的“动漫展览”“动漫论坛”“动漫产品交易会”和“卡通形象品牌授权洽谈会”,宣传推介了沈阳动漫产业基地的动画产品;举办了原创作品竞赛等活动,营造了沈阳的文化氛围。2010年以来,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73.84亿元;以网络、休闲娱乐和其他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服务为主的层,实现增加值61.2亿元;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97.88亿元。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文化、科技相互融合发展、具有辉煌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在第三届东北文博会上,动漫产业成为代表沈阳文化产业勃兴的新亮点,引起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沈阳市浑南新区被授予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和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通过技术、环境和融资平台的协同构建,使动漫企业实现了起点较高、快步发展的局面。浑南新区投资4千万元建设了国内领先、亚洲瞩目的动漫公共技术平台,投资9亿元建成国内堪称典范的动漫企业用房,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投入数千万元设立动漫产业发展基金,均为浑南动漫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非凡动画公司动画片年产量就达7000多分钟,占全国总量的二十分之一,企业从批量产出中找到了衍生品的盈利模式,延伸了动漫产业链。2012年,沈阳市被批准为国家科技和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沈阳四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基地,同时,被教育部认定为立体动画&多媒体研发与生产基地,研制出了世界首款4D立体真媒体电脑影机,并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立体教学片库。和平区作为科技和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所在区,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和科技相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数字出版、4D立体影像、舞台演艺、广播媒体等科技文化融合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数字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鼓励新兴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相融合。
沈阳市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主要问题
1.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服务机构数量还不够多;公共技术服务、投融资交易、知识产权、品牌培育、人才培训等科技文化融合服务机构不够健全;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积极性不够高,没有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和产权交易提供便捷、高效的渠道;投融资体系不健全,沈阳文化产业投资仍然主要来源于政府,国有资本独大,利用外资和社会资本的比重则相对较小,民营资本又受到各种限制,严重影响了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2.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沈阳文化科技产品从量上和质上都没有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科技创新成果的水平提升空间还很大。如沈阳文化科技创新发展较慢,在全国文化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作品和活动还较少,文化科技产品的市场转化率不高,并缺乏适当的市场机制发展文化科技产业,导致文化产品缺乏竞争力,文化品牌难以形成。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也导致科研活动与现实需求脱节,不利于成果转化机制的形成,集高文化内容与高科技载体于一身的优质文化科技产品较少,有魅力、广传播、可持续的文化科技项目则更少。3.文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不足沈阳文化科技创新人才相对不足。2010年末,沈阳共有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5000多个,从业人员8万多人,而上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62.33万人,天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13.18万人。从以上数据来看,沈阳文化产业人才的总量和我国其他大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文化科技创新人才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更为缺乏。文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不足,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劣势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在缺乏竞争机制的情况下,难以培养与集聚高素质的文化科技产业的各类人才,最终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主要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身体关系问题。它是一门以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人体测量学等学科为基础,着力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的系统设计符合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实现人-机-环境的最佳配置,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有效的、安全的、健康的、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的科学。它关注的目标是人与物、设施、环境的交流,通过研究人以及物对人的影响,来改善物与环境的设计,提高人与环境、物的和谐程度。
2.产品语义学。
产品语义学主要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问题。埃德赛•威廉姆斯(HughAldersey-Williams)在其著作《微电子产品的风格主义》中说到:产品语义学的目的就是要把人类因素学从身心和身体的区域拓展到文化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区域。设计中的形态、法则、表现手法、色彩等要素就象人的语言一样是一种符号,向外传达着设计物所承载的情感和信息。所谓的反馈就是产品诉说的语言,是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它能在人与物之间建立一个完整的语境。
二、科技文化展示设计的通用性原则
现代科技已经深刻地影响到生活的各各方面,内容日益丰富的各类科技文化展示活动吸引着不同的参观者,包括许多弱势群体,其中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是科技文化展示活动的重要目标群体。作为科技文化展示的环境有着一定公共环境的属性,所以其设计必须体现出通用性的设计原则。设计师罗•马斯(RonMace)最早使用这个术语并解释到:通用性设计指的是综合型产品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的设计。广义的讲,就是指设计物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能够方便所有人的使用。通用性设计原则一般体现在:⑴公平使用、⑵弹性使用、⑶使用简便、⑷感性使用、⑸耐错使用、⑹省力使用、⑺充分使用等七个方面。
三、科技文化展示设计的快乐原则
设计师思维顿(GeogeSowden)认为:“我只希望我的设计能够使我们感受快乐和安全……。”科技文化展示设计应该给人们带来四种快乐:生理的快乐、心理的快乐、社会的快乐和理想的快乐。要想实现这四种快乐,科技文化展示设计需重视三个方面问题:
1.好的功能设计。
由于现代科技文化展示的内容与体验方式的独特性,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基础上的展示模式和方法成为现代科技文化展示设计的新方向。
2.美的形式。
形式之美可以给人们带来情感的满足和精神愉悦,优秀的展示设计也都是因为在材料、色彩、肌理、形态、构造上进行精心的安排而创造出令人愉快的形式之美。
3.好的互动方式。
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人们越来越多的沟通与交流依赖于数字媒体,这样的变化对设计的最直接影响是形成了新的形式语言。新的界面形式更全面地触及参观者各种感官,参观者可以通过视觉追踪、语音识别、手势输入等多个感觉通道,以并行和非精确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因此现代科技展示设计不在是一个单独的空间形态,而是包括感受器、显示装置、计算机、软件等整合的一个整体,给观者构建一个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从中体会对话的快乐。
四、结语
1.1传统产业升级和转移的路径
随着经济发展,一方面开发成本逐步的提高,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城市的产业结构要不断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有一些传统的工业,由于成本上升产生转移的需求。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是垂直逐步升级的过程,横向转移的例子就如同传统制造业从日本转到韩国,再转到我国沿海的地区,再转到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过程,产业转移的进程中也带来了地方的发展。制造业的生产转移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客观上给城市的整体升级带了了机会,同时由于产业升级的影响,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形态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也进一步压迫劳动力密集、高污染、高消耗的制造业逐渐退出经济主导地位,让文化产业成为地区的主导产业提供了机会。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通常意味着老式产业的更新换代,在传统产业的衰落或者转移下,其产业原来的资源将得到分化,或者被整合到新型产业内部,或者成为上游的设计,下游的有效策划和品牌建设,在科技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下,形成附加值高,知识密集型的新型产业。另一方面,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新兴技术得到了最好的推动和发展,由于原有的产业生态体系被推倒重建,新技术的发展使用得到了全新的推广,而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是对新型科技接纳最高的行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也在推动产业升级上发挥着卓越的贡献。在创意产业的发展汇总,还需要人才全新升级的相应的支持,在科技力量带动下,新生的产业不再依靠粗放式经营的工业生产模式,而是通过智力集聚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采用这种方式也同时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创新升级。随着当前各个产业发展的交集日益增多,创意产业也不断展现和生产行业、服务行业相互融合的现象,这也体现了创意文化产业最为核心的特点,它所蕴含的推动企业创意可以为相关产业提升自身的产业链地位,在技术的更新换代之外进一步提升行业创造的利润价值。
1.2“秀”和“聚”开启文化全新演绎形式
在当前,文化产业要更好的诠释自身的地位,需要采用全新的演绎形式。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文化的载体日益增多,在当前受众面对的各种内容资源极大丰富的时代,一些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应用资源会发生变化。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科技资源的发展,文化的载体也要随之而改变。借用当前多维的展现方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现在受众面前,例如历史、民俗、地方文化等等,都可以运用最新的媒介或者载体让这些文化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在当前国际交往增多,民族文化国际影响日益增大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全新的表现形式来承载本国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语言,可以达到全新的展现效果。在历史文化积淀的利用上,欧洲国家有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比如哥德堡号帆船文化的开发运用,它作为瑞典航海时代文化的象征,有着厚重的历史韵味。瑞典通过仿制这艘古帆船,再以环球巡游的方式来进行展示,一方面对本国文化进行了宣扬,同时也推广了相关产业。“秀”作为对文化效果展现的一种说法,即是说运用科技手法,结合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全新演绎,特别是将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在旅游业、展览业、表演行业等行业当中,而这些“秀”的表现形式,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创新,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之外,同时还可以对创新文化进行发扬。“聚”是指将多种文化展现形式融合在一个项目当中,对受众进行集中表现,在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中,有主题公园、中央文化区、文化艺术节等各种“聚”的内容,而多种模式的展现,也给文化的展现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模式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1.3文化旗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旗舰项目是指一个地区最能体现该地方文化特点,展现地区文化核心特征的建设项目,它以都市文化的凝聚力为发展先导,同时促进多个产业协调发展,提供文化工作者工作机会,连带促进其他消费产业的提升。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旗舰项目的带动力量,以多个文化设施的建立,以及文化活动建设和开展,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旗舰项目的功能是将文化活动和不动产计划、商业功能整合在一起,促进市场的交互作用,打造成功的市场效益。在时代创新技术发展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富于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带来全新的文化展示形式,与众多产业产生交集,当前以文化创意为主导建设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园等热潮在众多地区兴起,但是如果能确实理解文化产业融合的内涵,打造文化旗舰,可以在更高层次展现地方文化的魅力,在推动产业集聚上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科技与创意的融合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
在全球产业经济处于全面升级的大背景下,依靠高、尖、精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最为可靠的倚仗。我国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12年科技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出台了“科技文化创新工程纲要”,已经成为我国下一轮发展战略的措施。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使得品牌产品成为最具传统力、影响力、感召力的文化价值载体,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极为繁荣的时代,不仅有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这三大世界发明,而且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医药学、农学、农学等学科很多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触及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①这种“精神力量”在宋代的湖南就是理学。理学是在先秦儒家思想体系基础上,把经典的伦理学教义和推理的宇宙理论整合起来而形成新的哲学体系,常被称为“新儒学”②。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理学对当时的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天人合一自然观的伦理化倾向与有机性并存理学在湖南的发展主要是由湖湘学派完成的。湖湘理学源于周敦颐,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宇宙图解《太极图说》。《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把整个宇宙当作单一的有机体,“极”被认为是有机体的中心,是世界中轴线本身,但任何一个特定的部分都不能被认为居于控制地位。朱熹在继承前人理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将世界本原探讨归于“气”和“理”,他认为这两个术语代表了基本自然世界中物质和非物质的因素。朱熹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4]朱熹的理气之分可以看作是周敦颐阴阳两极思想的延伸,但他和周敦颐一样,并不把理气对立,而认为是一体浑成,“理未尝离乎气”。([5],pp.32-33)因而认为其存在着有机整体观念也就不足为奇了。李约瑟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最好把“理”译为“有机体”或“有机体原则”,表示宇宙的组织原理。[6]如果因为朱熹的有机论倾向就认为他是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那又有些牵强。朱汉民就认为,理学家提出的诸如无极太极、理气等学说,最终要证明作为宇宙本体的天理,就是儒家倡导的“纲常伦理”。([7],p.8)如朱熹就曾说“,且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8]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朱熹的自然观明显地与伦理思想掺杂在一起,折射出理学中的儒家身影。他的自然观中蕴涵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自然规律和伦理规律是合一的或者一致的。胡宏对“天人合一”做出了新的本体论诠释,提出了“天理人欲,同体异用”的本体论,认为天理人欲在形而上的本体中处于同等地位。胡宏的本体论既区别于程朱遵循“天-性-心”逻辑结构的天本体论,也区别于陆王两派遵循“心-性-天”逻辑结构的心本体论,但这种本体论更加反映了天人合一自然观中浓厚的伦理色彩,这表明当时的自然观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唯物自然观,也就不会有助于认识世界的物质本性,这必然对科技活动产生消极影响。李约瑟也认为,儒家对待科学是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虽然从根本上注重理性,反对一切迷信,但在另一方面,儒家集中注意于人与社会,而忽略其他方面,使得他们只对“事”进行研究而放弃一切对“物”的研究。这对科学的进展,反而不如神秘主义。
2.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同时指导着道德实践与科学实践格物致知学说,初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在汉唐时期沉寂了几百年后,宋学家对格物致知学说作出了自己独特的阐释。二程认为,人心中本来有知,由于被外物所蔽,使心不能直接认识自己,所以要通过“格物”或“即物究理”而获得知识,认识自己。程颐认为,格物致知是内省的功夫,是德性之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治理天下国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格物与致知的学说,他也认为,所谓格物致知,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道德之善。关于格物致知的认识过程,朱熹同意一物一物地格,积习多了后,便能“豁然贯通”。有学者认为,朱熹“求理于事物”只是“得君行道”设想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0]这与二程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湖湘学派的胡宏也认为,致知的目的在于认识普遍的、先在的道德规律,而穷理致知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他在《与张敬夫》中说,“故学必穷极物理为先也。然非亲之,则不能知味。惟不知味也,故终有疑,必待人印证也。”[11]虽然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但是他并不排斥“格一草一木的理”。他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一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12]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后人在继承“格物致知”学说时,不仅用于指导道德实践,也用来格物理之理,指导着对自然的探索。这样,格物致知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如宋人朱中在研究潮汐中就运用了格物的思想和方法;宋王厚斋依据“一草木皆有理,可以类推”,将格物致知学说运用到生物知识的发展中。正因为如此,该词与西方“科学”含义最为接近,因而近代学者在引进西方“科学”一词时,最早是将“Science”(科学)翻译为“格物致知”。
3.书院私学成为官方科技教育的重要补充官学中的科技专科学校(如司天监中的天文历法学校)是宋代实施科技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就全国范围而言,能在官学中接受教育的毕竟是少数,更广泛的科技教育任务,仍然需要私学来补充。宋代是私学科技教育充分发展的年代,书院是私学的高级形式。长沙作为商业发达、商人集中的地区,文化教育事业也较为昌盛,这也符合“富而教之”的传统。宋代书院已经成为一种制度被普及开来,尤其是到南宋,书院文化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据统计,宋朝共建书院173所,其中北宋建37所,南宋建136所,占总数的78.61%。[14]湖南书院教育发达,全国四大书院中湖南就占到一半:长沙岳麓书院和衡山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在南宋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书院。湖湘学派开创者之一胡宏在担任碧泉书院、文定书堂和道山书院山长期间,经过长期探索逐渐形成了湖湘书院教育的特色。他认为,创办书院的教育目的是振兴道学,培养有体有用的人才。并且,胡宏强调学贵力行,他认为“力行”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检验学习是否有“真见”的标志。他自己甚至亲自参加生产劳动,突破了道德践履的局限。其学生张栻秉承师训,并在其主持岳麓书院工作时将其发扬光大。岳麓书院此后一直将“务实”作为执教理念,尤其体现在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上。正因为这种学风,书院所涉及内容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伦理学科,还有自然科学;不仅对以往的科技史有所研究,还包括对科技的应用与创新的扩展。如朱熹对自然科学和音律学颇有研究,认为“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因而他在岳麓书院讲学时,就曾告诫学生说“:为人子者,医学、地理之书不可不知也。”
4.实学精神对发展实用技术影响深远宋学通过“天人合一”肯定了人格本体与外在宇宙本体相通,但要实现这种内与外、人道与天道的沟通,则必须通过实践。理学的实践精神对湖湘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直接结果是诞生了实学思想,湖湘学派明确标明“务实近本”“、当昭示以用工之实”的实学宗旨。那么,他们这个“实”到底指什么呢?张栻是这样回答的“:于践履中求之。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日用常行之际,无非实用。(”《性理大全》卷四十九)。这段话包含了两方面内容:第一,湖湘学者所说的践履是“实行”、“实践”的意思,这种实践主要是日用伦常活动,即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第二,实践与实用是紧密相关的。湖湘理学的这种务实思想对宋代长沙商业有较大影响,体现在提倡重视市场、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务实作风,以及积极实践、敬业创业的商业思想。按照《宋会要辑稿•食货十六之十二》的记录,古时长沙的潭州所辖各县商税年收入曾一度达到9.2万贯,商业水平位于全国先进行列。除此之外,湖湘学派的实学宗旨对发展实用技术具有深远影响。宋代自开国便外患四立,在统治者尊崇儒学的背景下,宋学家自觉树立“内圣外王”的志向,并通过教育将这种精英文化推向社会。湖南在实现“内圣外王”目标中不断发展“经世致用”的各类实业,不少行业发展水平领先国内其他省份。比如,代表着军事和贸易水平的湖南造船业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潭州能制造载米万石的巨舰,其技术水平之高可想而知。([3],p.481)此外,潭州是宋代有名的产纸地,发达的造纸业又为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最终造纸业和印刷业共同推动了潭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岳麓书院在宋代刊刻有大量书籍保存至今,这是与当时造纸业的发达密不可分的。这种实学精神甚至影响到近代,一大批在政府担任要职的湖南人,如魏源、、左宗棠,在失利后率先开眼看世界,把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引介到中国。综上,在古时科技最为繁荣的宋代,科学与技术作为文化形式在不断交融中相互促进发展,即使在相对偏僻的湖南地区也是如此。当然,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社会文化作为中介完成的,在湖南尤其是受到理学文化的影响。
二、湖湘科技文化的局限性
1.从区域文化层面看湖湘科技文化的局限性中国古代文化在特定的区域内,具有各自相似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社会体系,古今学者均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方法。本文沿用中央民族学院徐亦亭的提法,中国古代有四大文化区域:即中原华夏农业文化区域、东南百越稻作文化区域、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区域,以及西部与北方游牧文化区域。古代湖湘文化被归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区域,这是有历史根据的。《左传》昭公十二年说:“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这是春秋时长江中游山地民族游耕文化的一种写照。春秋战国时的楚人发扬了游耕于荆楚山地的火耕传统,在江汉沅湘地区形成独特的荆楚文化。作为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湖湘文化,既不同于东南百越稻作文化区域,乐于四海为家,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也不同于中原华夏农业区域文化安土重迁的稳持性和逐步向周边拓展的凝聚性。湖南深处内陆,又被长江天险阻断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交通不便,思维顽固。这种地理上的特殊性一方面导致湖南很少受到外来经济和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文化上的贫瘠。这种贫瘠在两宋之间由于中原文化南迁而有所改观,以理学为特征的湖湘学派逐步形成,在此后湖南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影响着湖南精英知识分子的思维。当然,也顺理成章地影响到湖湘科技文化。如果说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各地都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文化水平相差不大,资源禀赋的因素就对地方经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反过来,生产的需求又刺激了技术发展。在这一时期,湖南由于地理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青山绿水,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农耕发达,矿产丰富,加之人们具有较强的勤劳勇敢精神和敢于探索的冒险精神,湖南的技术水平居于国内先进水平。然而从东汉至宋明时期,整个中国的科技水平在世界处于先进水平,湖南也加快了发展速度,但却落后于江浙一带。由于这一时期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得到了开发而得到迅速发展,湖南人的开创冒险精神不再是优势,而江浙一带对科学技术的严谨求理、重农重商精神成为时代最需要的精神,这使得江浙一带成为此时中国科技先进地区,湖南只处于国内中等发展水平,尤其表现在科学理论研究与技术发明方面。而清代至民国初期,中国在世界上远落后于西方的科技发展水平,湖南在新技术开发上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发现发明上,处于国内中等水平,明显落后于江浙地区。([3],p.12)尽管在湖南本土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止,湖南的科学发现与发明上并未取得显著成就,但是一大批在外省担任要职的湖南人,如、左宗棠,却率先开眼看世界,大力推动国外先进技术引入中国,进行技术开发,实行产业化,商品化,成为当时中国最早的实业家。这是与湖南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与强大的人才储备紧密相关的。然而湖南人在长期封闭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倔强”或称之为“固执”性格,在建国后乃至改革开放初期相当长一段时间,难以解放思想,延误了湖南经济腾飞的时机。总的看来,影响湖南数千年的湖湘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科技文化对于自然科学发展的直接影响并不大,因为湖湘文化的核心在“经世致用”,即使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和张栻等提出的知行合一,主要还是指伦理上的道德实践要求,既包括“内圣”的自我道德实践要求,也包括“外王”的救国救民的政治伦理,即使后来的王船山,杨昌济也没有超出这一传统。比如,王船山的知行观仍然是“行于君民、亲友、喜怒、哀乐之间”。杨昌济留学国外多年,但他提倡的“力行”仍以伦理道德为主,他说:“盖君子之于修身,乃毕生之事,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这也是湖湘科技文化的局限性所在。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湖湘科技文化根源的理学之所以能够受到士子和统治阶层的推崇,主要是其“经世致用”、“内圣外王”的主张符合了统治阶层的需求,因而被统治阶层引入科举考试,使得古时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士子们被迫绑在了理学的架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