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3:13
序论:在您撰写费用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成立预算制机构
由管理公司班子成员组成管理公司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核定各项目经理2011年预算;管理公司四部一办以及管理公司下属项目部为预算的执行部门,其中财务部作为实行预算制管理的职能办公室,监督预算的执行过程,评价执行结果。
(二)确定预算制管理对象
工程管理公司预算制管理对象由五名项目经理和管理公司机关本部共六个预算编制单位组成。其中王经理负责第一、第二、第三个项目,他的预算数字就来源于三个项目预算数的汇总。李经理,马经理,张经理,赵经理下属均为一个项目,他们的预算数字就来源于其所管的具体项目。
(三)制定预算制管理配套办法
制定预算制管理配套办法是前期基础工作的重点,公司制定了《预算制管理办法》,涵盖了预算编制、账务核算、过程控制、结果奖惩四方面的内容。出台了《费用报销制度》,包括了报销范围、报销标准、审批程序等。规定了预算制管理流程即上报方案———财务初审———反馈修正———二次上报———班子审查———下发执行———跟踪监控。确定了预算制管理原则,即预算编制要紧密结合管理职责的划分;预算执行要切实符合管理流程要求;预算调整要尊重实际工作的变化等。初步形成了预算制管理的运转体系。
二、科学编制年度预算
年度预算的编制是实施预算制管理的首要环节,关键要把握好其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我们的做法是以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为两条主线,以支撑全年的工作目标要求为目的,进行合理编制。具体以2010年实际发生数为基数,划分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对年初就能确定的费用支出,如工资、固定资产折旧即以实际支出计算预算支出,工资附加费工会经费按工资2%,职教经费按工资1.5%计提,住房公积金按工资总额10%计提。税金在征询了项目经理后,根据2011年的预计产值,乘以税金比例得出。对不能严格计算的变动费用支出,在2010年数据基础上,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2011年具体预计情况作出调整。
三、动态跟踪,过程控制
第一,各项目经理预算下发后,财务人员严格按照费用预算表中所列项目进行费用的分解。第二,资金的支付。遵循“无预算不开支,有预算不超支”的原则,对于预算内的资金支付,按照授权审批程序执行。对于预算外的费用支出,应当报管理公司经理予以特别审批,否则不予支付。第三,年度预算按月下达,保证年度目标实现。全年财务预算执行目标可以通过月度预算加以控制,按照“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原则,控制年度费用。每月5号财务部向项目经理通报本月费用实际情况,发现有超出预算的情形要及时向项目经理予以特别提醒,使各项目经理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第四,实际与预算偏差分析。根据财务部提供的预算执行情况表,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出现偏差较大的项目,并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责成有关单位查找原因,对应提出改进管理的措施和建议,以推动预算制管理的良性运转。第五,严格费用控制。钱要用到刀刃上,对于可以避免的招待费用、办公费用和维修费用,就是两个字“不花”。对于必须要支出的,严格控制。具体措施是:一是办公用品由管理公司办公室统一购买,管理公司各部门根据生产、办公需要统一领用。办公室对办公用品的领用分部门进行登记。项目部办公用品由专人统一购买,并登记台账。二是电话费实行定额报销,管理公司领导每人每月在300元范围内实报实销。其他人员每人每月100元,直接在工资表中予以体现。项目经理每人每月在200元范围内实报实销。其他人员每月不超过100元。三是业务招待费须事前向主管领导请示批准,报销时须注明招待事由并由部门负责人签字、经理审核报销。项目部应由项目经理审核报销。四是差旅费按报销制度标准内实报实销。
四、上半年预算制管理成效
通过上半年预算制管理的实施,财务部对管理公司各项目201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做一汇总,同时对2010年实际费用和2011年预算费用对比进行了简要分析:截止2011年6月底累计费用397.7万元,占全年预算的45.90%。第四项目费用超支,主要原因为2010年的一笔方案编制费19.85万元,2010年的一笔中标交易费5.3万元,扣除这两笔费用6月累计占全年费用47.13%,其余项目部费用在预算的可控范围之内。与2010年半年费用360万相比,2011年上半年费用增加37万元,但扣除工资后2010年上半年费用179万元,2011年上半年费用121万元,相对节约58万元。除了工资因素外,2010年上半年只有第五、第六、第七三个项目,职工47人,外聘人员38人,职工人均费用3.8万元,含外聘人均费用2.1万元。而2011年上半年却是七个项目,职工75人,外聘人员42人,职工人均费用1.6万元,含外聘人均费用1.03万元。同期职工人均费用降低2.2万元,含外聘人均费用降低1.07万元。通过2011年预算和2010年实际对比:2010年未实行预算制管理,完成产值1.418亿元,管理费开支721.84万元(其中工资开支363.21万元),产值费用率为5.09%;2011年预计完成产值1.7亿元,预计管理费开支866.46万元(其中工资开支567.45万元),预计产值费用率为5.1%;2011年预计比2010年工资增长204.24万元,增长率56%。剔除工资后2011年预计管理费比2010年实际管理费降低59.62万元,降低率16.62%。
五、预算制管理的进一步设想
(一)预算的调整
前期未考虑预计开工项目的预算,一旦中标,公司就会根据此项目的中标价,参考以往同类工程项目的年实际发生费用,制定出该项目的月度预算,半年度、年度预算,进而调整管理公司的年度预算。管理公司严格要求新建项目从开工进场开始专人负责建立现场管理费、安全及文明施工费等明细台账,有利于此笔费用与投标时相关费用对比,建立项目目标成本,有效控制施工成本。
(二)建立年费台账
随着四部一办的成立,机关本部费用也将分解到各部门,要求各部门建立2011年费用台账,有利于2012年四部一办上报本部门预算,使管理公司机关本部预算更加准确。
(三)预算执行的考核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费用,药品控制
PharmaceuticaleconomicsanditsroleincontrollingdrugcostsHeZhigao,ChenJie,Dept.ofResearchonHospitalAdministrationofShanghaiUniversityofMedicalSciences,200032
AbstractControllingtheriseofdrugcostshasbecomeaproblemwhichisindireneedofsolution.Thestudyofpharmaceuticaleconomicsprovidesanewapproachtothesolutionoftheproblem.Thepaperoffersanintroductiontothedefinition,researchmethods,applicationstepsandfunctionsofpharmaceuticaleconomics.
KeyWordsPharmaceuticaleconomicsCost,DrugControl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物利用评价[1],药品价格控制,风险共担合同[2],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一、药物经济学
(一)定义: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CostMinimizationAnalysis,CMA),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Analysis,CUA)和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CBA)。
1.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较局限。
2.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s,QALY),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实施步骤: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个步骤来完成[4]:(1)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确立研究的观点;(3)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4)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5)结果的货币价值;(6)资源的区分;(7)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8)决策分析;(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10)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二)用于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进行的。用药报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
(五)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尤其是药品服务,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知之甚少,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作者单位:200032上海医科大学医院管理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查仲玲.药物利用研究.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2:112.
2郑淑鹏.美国受控医疗计划的药品政策.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4.4∶165.
(一)成本控制的概念
成本控制是指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其事先进行规划、预算和制定系数目标;事中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事后进行评价分析,在总结和改进的基础上,修订和建立新成本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简而言之,成本控制是为实现成本管理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6个环节,它的最终目标是力求以较小的耗费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而商品流通企业在成本控制的外延上,则更突出的是费用在经营过程中的控制。
(二)成本(费用)控制的重要性
1.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利润的根本途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降低成本都可以增加利润。在企业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使利润增加;在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使企业利润更快地增长;在企业销售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有效地控制利润的下降。因此,企业应该把成本控制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2.成本控制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的重要武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同行业的竞争、企业职工要求提高薪水、改善福利待遇等。企业要想在压力中寻求生存及发展,降低成本是最重要的措施。降低成本可以降低保本点,扩大安全边际,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成本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后有了稳固的经营基础,才能有力量去寻求新的发展。
二、国内外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一)国内外企业成本控制的总体现状
目前国内外企业在成本(费用)控制方面的现状:一是国外发达国家的成本控制水平较高,且都形成了具有企业文化特点的成本(费用)管理模式;二是国内企业成本(费用)控制还在探索和借鉴的进程中,成本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具体来说可细分成: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较高,而其他行业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则较低,商品流通类企业又较服务业、施工业等行业略好些;从整体看,越是大型的企业,企业成本控制水平就越高;从产权性质来区分的话,上市公司的成本控制水平最高,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水平较私营企业水平要略高。
(二)国内外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就国内外企业成本控制的特点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由于受量化的影响,国外成功的成本(费用)控制更多是在工业企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商品流通类及其他类企业则还较欠缺。
2.由于信息化社会发展迅猛,尤其是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运用,使得经营模式打破了传统零售和批发格局,同时也带来了如何适应新型的如超级市场、企业连锁店、网络销售等营销业务的成本控制问题。
3.对成本(费用)控制的实践还带有地域性、文化性的差异,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较早,随着工业技术的革命,企业管理也经历了几次较重大的创新,并且已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而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经验无法照搬、照抄过来的。
4.我国正处于经济迅猛发展阶段,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其他因素,如:国家政策、经济环境、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等等,成本问题并不对企业有太大的影响,因而势必在一定时期不会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探讨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快,与国际同行竞争也不再隔山隔海,如何发展和壮大自己,是我国许多企业正在探索的问题。一些企业已走出国门,在与世界商业巨子站在同一舞台的同时,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国门打开了,也给我们引进了许多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这些理论是否适合中国这片土壤,能否在中国生根发芽,还值得我们去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尤其是对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方面理论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人都曾经提出过有效控制成本的种种途径,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有效途径:
(一)建立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组织体系
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组织体系就其整体结构而言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成本控制决策系统:该系统负责决策成本控制总体目标,制定成本控制战略措施。二是成本控制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以成本控制总体目标和战略目标为指导,制定成本控制计划,行使协调、监督职能,是成本控制主体层次系统的中间层次。三是成本控制执行系统:该系统一方面从已经明确的成本控制责任出发,各具体控制现代企业人财物对象成本和产供销环节成本的成本控制主体(包括各部门、各内部单位和各岗位职工),从实际出发,采取一系列战术和措施,努力完成或超额完成各自分解到的成本子目标;另一方面,根据各部门、各内部单位的工作特点和生产工艺及成本的形成特点,制定二级成本控制方法,并行使相应的决策、管理职能,以保证完成或超额完成各自分解到的成本控制子目标。
(二)改革财务管理体制
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企业内部划分为小核算单位后,相继出现了一些经营实体另立户头,财权分散,出现了开支成本总部负担,盈利留在下属部门,而对下属部门的财务监督力度较软,造成企业效益流失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必须改革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解决好扩权、放权与必要集中的关系,将分散的财权收归总部统一管理。为确保这一集中的实现,各单位的核算员必须与原单位(或部门)脱钩,划归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人员的聘用应由财务部门决定,使核算员能在职权范围内尽职尽责地做好财务核算工作。(三)加强企业成本的日常管理工作
成本的日常管理,在企业既是一项极其普通的管理工作,又是一项极其难以控制到位的工作。成本控制的效果受内在及外在因素的影响,包括执行标准的科学性,贯彻的准确性、普遍性及个案的特殊性等。企业成本的日常管理要根据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成本分级归口管理责任制,明确企业内部应建立以资金、固定费用、变动成本三大指标为中心的核算、控制、考核体系。企业财务部门应会同经营管理等相关部门,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对下一年度进行成本预测,并将成本分解落实到各下属单位、部门,加强考核与控制,把下属单位、部门的变动成本和利润作为考核指标,把劳动生产率和利润捆绑在一起,作为评分计奖的依据,总部下属各单位、部门应对责任指标进一步分解为产量、质量、消耗、出勤率4项指标下达到下一层,以保证本单位责任指标的完成,月终通过编制责任会计内部报表,反映各单位各项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以达到事前、事中控制,降低成本的目的。
(四)加强物资采购的管理
物资采购是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健全的物资采购制度,合理的采购分工,科学的采购方式是降低采购成本的根本保障。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1.物资采购应实行归口管理。物资采购只有归口物资部门,才能为实现集中批量采购打下基础,反之,不实行归口管理,造成多头采购,必然形成管理混乱、成本失控的局面。
2.实行集中批量采购。集中批量采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降低采购价格的前提。要实现控制,首先就要集中采购,只有集中才能形成批量,有了批量才能争取到生产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才能达到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
3.加强物资采购来源渠道的管理。选择物资采购来源渠道,应坚持“质量合格、费用最低,费用相同、质量选优”的原则。按照这样的原则确定长期的采购供应渠道,建立物资采购来源渠道档案,对物资采购来源渠道实行动态分析管理,定期评审,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调整。同时还要继续开辟更优的渠道,形成渠道间的竞争,为保证物资供应和降低采购成本创造条件。
4.合理制定采购方案。制定合理的采购方案是降低采购成本的有效措施,对需采购的物资,采购部门要依据企业审定的渠道,根据到站情况、运输方式等,逐一测算采购总成本并用采购成本法进行核算,据以确定最佳方案。
(五)充分利用闲置资源
这里所说的闲置资源并不仅仅指企业内部的闲置资源,包括充分利用外部和内部本身的闲置资源,如土地、未开发的矿产及自然物,闲置的厂房、仓库以及机器设备等等。这些资源本身具有使用价值,由于种种原因而废弃不用,使其价值被埋没。如果通过合作、租赁等方式将它们合理的经营运作或以较少的资金拥有它们,就会产生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
(六)盘活积压商品
商品滞销积压,是企业经营中常见的问题。商品卖不出去,其价值自然会减损,这时候,及时处理积压商品就成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件重要事项。积压的商品如果不及时推销出去,便会慢慢地失去市场,企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积压商品卖出去,表面看依然是亏损,实际上是把企业因商品积压而造成的亏损降到了最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积极处理积压商品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成本的节约。
(七)加强费用管理,控制不合理支出
在费用管理上,要全面实行目标限额控制以及节约奖励超支处罚制度。首先要根据《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财务制度的要求,正确确定费用开支范围和各项目开支标准,按照费用项目的性质和可控制原则,归口到各有关单位,如:营业费用归口由物资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管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归口由其他各职能部门管理。各部门还要将费用项目分解到下属各车间、班组及个人,明确责任,使全员提高费用控制意识,以达到全面控制费用支出的目的。
关键词:电制冷溴化锂制冷直燃机蒸发冷却空调水源热泵
乌鲁木齐地区室外气候特点是:1、夏季空调系统运行时间不长(最热月平均温度23.5℃)、冷负荷相对不是很大,室外空气干燥(最热月14时平均室外相对湿度31%),每天昼夜温差较大,没有新风冷负荷(室外计算湿球温度TWS=18.5℃);2、冬季属严寒地区,空调系统运行时间长(设计计算用采暖期天数177天),热负荷较大,尤其是新风负荷较大(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27℃)。因此,乌鲁木齐地区的空调系统设计选用就应特别关注冬季经济使用情况。由于各地气侯特点、能源特性及其价格、空调制冷系统自身特性的不同等,不同冷源空调系统在不同地方使用,它们的运行费用是不一样。相对于某地一个确切的工程,可以有多种系统选择,但是只有经过具体计算、比较、分析才能为此工程选出最恰当的系统。这是许多用户最为关心的,是一个工程好坏的关健。
1、设计条件与依据
1.1、乌鲁木齐某商业建筑物:面积10000.0m2,商场内共有人员4500.0人(0.45人/m2)。
1.2、乌鲁木齐夏室外空调空气参数:(1)、夏季:干球温度34.1℃,湿球温度18.5℃,
含湿量:8.4g/kg,室外空气焓值56kj/kg.;
(2)、冬季:干球温度-27℃,相对湿度80%,
室外空气焓值-26.6kj/kg。
1.3、室内空气状态参数:(1)、夏季:tn=25℃,ф=55%,in=56.6kj/kg;
(2)、冬季:tn=22℃,ф=40%,in=40.8kj/kg。
1.4、夏季:冷负荷指标120w/m2,冷负荷1200kw,含湿量:0.3g/kg,
湿负荷:736kg/h,热湿比:ε=5870.0kj/kg;
冬季:围护结构热负荷指标80w/m2,围护结构热负荷:800kw
(不包括新风负荷),湿负荷:600.0kg/h,
热湿比:ε=-4800.0kj/kg。
1.5、热媒供回水温度:夏季:7~12℃,冬季:60~50℃。
1.6、夏季空调系统为全新风全空气系统,冬季时,空调系统为全空气系统,
其中新风量占总风量15%,305000*0.15=45750(m3/h),对应新风负荷748.9kw
(二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新风量也一样)。
1.7、天然气低位发热量8600kcal/m3,乌市天然气价:1.34元/m3。
1.8、乌市用水价格:商业用水2.33元/立方米;办公、民用、工业用水1.53元/立方米。
1.9、乌市商业电价::高峰:0.801元/度,平段:0.535元/度,低谷:0.272元/度;商业营业时间按:
10.00~22.00,12个小时计算;目前,商业使用实际电价应为:0.560元/度;
办公电价::高峰:0.536元/度,平段:0.362元/度,低谷:0.189元/度;
目前,办公用实际电价应为:0.420元/度。
1.10、乌市城市采暖费::22.00元/m2。
1.11、系统补水泵影响较小,其能耗忽略不计;系统漏水量按循环水量的0.5%计。
12、地源热泵制冷系统水井井深50米。
2、夏季设计工况
由于,夏季室内外空气的焓值基本相等,采用100%的室外新风在不增加能耗的情况下,有利于室内空气品质改善。在I——d图上(略),空气处理过程是:等湿降温——绝热加湿。通过计算,对于机械制冷空调系统:送风状态是:温度to=14.5℃,焓值io=38.3kj/kg,含湿量do=9.3g/kg,总送风量为:L=300000m3/h,直接加湿量:508.3kg/h,可选择6台50000m3/h的空调机组负责送风;冷水机组选择2台,每台制冷量:600kw。对于二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间冷效率(IEC)按65%计,送风状态达到:to=16.9℃,io=45.5kj/kg(由于室内湿度大,直冷效率(DEC)80%既可),含湿量:do=10.1g/kg,相应的总送风量为:L=464000m3/h,直接加湿量:720.0kg/h,选择6台80000m3/h空调机组负责送风。
夏季各制冷空调系统耗能、耗气、耗水计算结果表一
耗能、耗水
系统
耗电量
(kw)
耗气量
(m3/h)
耗水量
(kg/h)
电制冷空调系统
冷水机组
118*2
空调机组
22*6
760
水泵、冷却塔
5.5*2+15*2+15*2
1150+2200
小计
439
4112
直燃式制冷空调系统
直燃式冷水机组
4*2
45.3*2
空调机组
22*6
760
水泵、冷却塔
15*2+15*2+5.5*2
1380+2200
小计
211
90.6
3656
地源热泵制冷空调系统
地源热泵制冷机组
143*2
空调机组
22*6
760
冷水泵、冷却水
提升泵
24*2+11*2
800+900
小计
488
2460
二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送风机
30*6
二次风风机
5.5*6
循环水泵
(1.1+1.5)*6
1080+2400
小计
228.6
3480
夏季设计计算结果一览表表二
结果
系统
总耗电量(元/h)
天然气
总耗量
(元/h)
总耗水量
(元/h)
总耗电、
气、水耗费用(元/h)
四种系统
之间关系
方案
1
电制冷空调
系统
245.8
9.6
255.4
1.0
方案2
直燃式制冷空调系统
118.2
121.4
8.5
248.1
0.97
方案3
地源热泵制冷空调
系统
273.3
5.7
279.0
1.10
方案4
二级蒸发冷却空调
系统
128.0
8.1
136.1
0.53
3、夏季设计工况下结论
3.1、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电制冷空调系统电耗占总成本98%,水耗只占2%。而在电耗中:冷水机组电耗占53.8%,水系统设备电耗占16.2%,空气处理机组电耗占30%。
3.2、对直燃式制冷空调系统:按当前各种能源价格,系统电耗占总成本52.6%,天然气占总成本45.3%,水耗只占2.1%。而在电耗中:直燃式冷水机组电耗占3.9%,水系统设备电耗占33.6%,空气处理机组电耗占62.5%。
3.3、地源热泵制冷空调系统: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系统电耗占总成本98.3%,水耗只占1.7%。而在电耗中:冷水机组电耗占58.6%,水系统设备电耗占14.3%,空气处理机组电耗占27.0%。虽然,热泵机组耗电占系统较大比重;但地下水位不能太深(H≤60米),否则会对系统电耗影响较大,因为N=kQH,如:某工程井深280米,比设计井深大5倍,则对应深井泵的总能耗将增加约200kw,水系统设备电耗占总系统电耗也大幅增加24%,。此外,考虑深水井的造价较高(一般650元/米左右),工程上往往只打一口取水井,这样冷却水提升泵只设一台,热泵机组也应设一台,不然如设二台热泵机组,部分负荷时,运行一台热泵机组工作,匹配的冷却水提升泵能耗会过大。
3.4、二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是几种空调系统中运行费用最经济的一种,这是其利用天然冷源的机理决定的。主要运行成本也是电耗,占96.4%。
3.5、在电制冷与直燃式机械制冷空调方式对比中,电价和气价不同决定了二种制冷空调方式运行费用的高低。经推导可得出电价气价关系为:X=2.9Y,比如:当气价为:X=1.34元/m3时,电价为:Y=1.34/2.9=0.46元/度,二种制冷空调方式的运行费用相当,如电价高于0.46元/度,则电制冷空调的运行费用就会高于直燃式机械制冷空调。
4、冬季运行费用
依据上述设计条件,空调系统冬、夏季送风量相同,L=305000m3/h,仍由6台50800m3/h的空调机组负责送风;冬季新风量占总风量15%,新风量45750(m3/h),新风负荷748.9kw,围护结构热负荷:800kw,总空调热负荷1548.9kw湿负荷:600.0kg/h,热湿比:
ε=-4800.0kj/kg。在I——d图上(略),空气处理过程是:新风予热——新风与室内回风混合——再热。送风状态是:温度to=34.7℃,焓值io=51.7kj/kg,含湿量do=6.5g/kg。对于二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其送风量为:L=432000m3/h,由6台72000m3/h空调机组负责送风,经计算:送风状态为:送风温度to=31.3℃,焓io=49.3kj/kg,含湿量do=7.1g/kg。热水循环流量:133.2m3/h。
冬季各制冷空调系统耗能、耗水计算结果表三
系统
供热
方式
耗能、耗水设备
耗电量
(kw)
耗气量
(m3/h)
耗水量
(kg/h)
备注
电制冷空调系统
城市集中供热
换热器、二次水
水处理、水泵
500
一次水未能耗考虑
空调机组
22*6+0.55*6
160
小计
135.3
660.0
燃气炉自供热
燃气炉
1.5*2
88*2
水处理、循环水泵
7.5*2+2.2*0.3
+1.5*0.2
500
空调机组
22*6+0.55*6
160
小计
154.3
176
660.0
直燃式空调系统
高发加大直燃机组供热
直燃式冷水机组
4.0*2
93*2
空调机组
22*6+0.55*6
160
水处理、循环水泵
7.5*2+2.2*0.3
+1.5*0.2
500
小计
159.3
186
660.0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地源热泵机组供热
地源热泵制冷机组
220*2
空调机组
22*6+0.55*6
160
冷水泵、冷却水
提升泵
24*2+7.5*2
900
小计
638.3
1060.0
二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城市集中供热
送风机
15.0*2*6
循环水泵
0.75*6
200
直接加湿
换热器、二次水水处理、水泵
500
小计
184.5
700.0
燃气炉自供热
燃气炉
1.5*2
88*2
水处理、循环水泵
7.5*2+2.2*0.3
+1.5*0.2
600
空调机组
15*2*6+0.75*6
200
小计
238.5
176.0
800.0
冬季各系统一小时运行费用的结果表四
参数
系统
供热
方式
总耗
电量
(元/h)
天然气
总耗量(元/h)
总耗水量
(元/h)
总耗电、气、水耗用
(元/h)
四种系统
之间关系
电制冷空调系统
集中
供热
75.8
1.53
77.9+1.53+101.9=179.2
1.0
燃气
供热
86.4
235.8
1.53
323.7
1.81
直燃式制冷空调系统
高发加大直燃机组
供热
89.4
249.2
1.53
340.1
1.90
地源热泵制冷空调系统
地源热泵机组供热
357.4
2.47
360.0
2.01
二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集中
供热
103.3
1.63
103.3+1.63+101.9=206.8
1.15
燃气
供热
133.6
235.8
1.86
371.2
2.07
注:集中供热按城市采暖费22.0元/m2标准计算(空调用热与采暖用热价格暂定一样),这包括了锅炉房一、二次水泵耗能,燃煤、人工、维修等总费用;一个采暖期180天(每天12小时),折合到本建筑每小时费用101.9元/h。
5、冬季设计工况下的结果
5.1、冬季各系统运行时费用相差较大,这对采暖期长,能耗大的寒冷地区特别重要;从表四可以得出:冬季在乌鲁木齐除采用城市集中供热外(不考虑热贴),其它任何空调系统在采用以天燃气为主要热源供热或地源热泵机组方式供热都很不经济,所以应避免采用。
5.2、冬季新风量虽然占总送风量不大,但空调机组在对其加热、加湿过程中能耗确很大,在采用集中供热的空调系统中,新风负荷约占总负荷50%,其运行费用也占总费用50%左右,所以设计时对冬季新风是否采用、采用多少应特别注意。如:在直燃式空调和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有些设计中,设计人为了满足全年负荷要求,就以冬季这二种机组的额定出力选择设备,其结果必然是出投资增大,冬季系统运行费用高,夏季系统长年在部分负荷情况下运行,对即机组不利,运行也不经济,是应禁止选择的设计方案。
5.3、在不考虑一次用水情况下,水的损耗占总费用不到1%;在采用集中供热的空调系统中,集中供热费用是固定不变的,空调机组能耗约占50%左右。
6、全年设计工况下的结果
6.1、在现有收费条件下,用城市集中供热是冬季空调系统的最经济用热方式。
6.2、使用天然蒸发冷却冷源空调系统——方案4是夏季各类空调系统中最为经济的系统,冬季使用城市集中供热也较经济。
6.3、夏季使用常规典型的螺杆式电制冷空调系统——方案1,在设计工况下其运行费用是方案4的一倍,冬季应使用城市集中供热供热。
6.4、夏季使用直燃型溴化锂制冷空调系统——方案2,其运行费用与方案1相当,冬季不应时用直燃机供热。
6.5、由于冬季热负荷较大,再使用地源热泵供热相对就很不合理,夏季使用地热水源热泵——方案3供冷是否经济,主要取决于地下水水位或井深。
事实上,选择何种方式的制冷空调系统对一项工程不仅重要,而且相当复杂;除了应进行经济分析比较外,还必须考虑到一次投资、人员成本、技术上可靠合理、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设备的使用与维修、自动化管理与调节、设备和管道占用场地和空间情况、对环境影响等。只有全面掌握有关信息,分析比较后才能得出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DavidM.Elovitz,P.E.SelectingtheRightHVACSystem.ASHRAEJournal.2002,44(1):24-30;
李树林.“中央空调冷源选择的热经济学分析及比较”.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会论文集.792-795;
苏文.“空调冷热源的选择和节能”.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会论文集.725-729;
现在的企业管理者日益感到企业经营之艰难:一方面是暴利时代结束,企业利润空间大幅压缩,经济效益下滑;一方面是渠道商快速崛起,并开始向上游制造商“争权夺利”,逼迫制造商降低成本,让利于渠道商;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费用大幅度上升,尤其是营销费用,更成为让企业管理者大感头痛的难题。
那么,有没有好的控制营销费用的方法或技巧呢?笔者在从事营销、管理类工作时,深感其中奥妙之无穷,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讲述出来,以供同仁参考。
一、找个好的“管家婆”
男人在结婚前,多是自由自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今朝有钱今朝花,从不考虑积蓄问题;但结婚之后就不一样了,这时“管家婆”就要出来干涉“财政”问题了,所以人们经常说,男人只有结婚后才变成熟。企业在控制营销费用方面,道理也是这样。所以,企业管理者、销售老总或销售经理应该找一个好的财务人员,当好自己的“管家婆”。
每个企业、销售分公司都有自己的专职财务人员,但是许多财务人员并没有将营销费用控制得很好。问题出在“管家婆”身上,与财务人员的直接上司更有直接的关系。
要想控制好营销费用,首先应该制定出详尽的营销费用使用制度。“制度重于一切”,现在的市场环境竞争日益激烈,而且十分复杂,单靠个人的自律和财务人员的个人努力是没法对营销费用进行有效的控制的。企业(含销售分公司)必须制定详细的财务制度,大到销售额、回款、冲帐、促销费用、市场建设费用、广告宣传费、工资奖金、赠品费、活动(展会、座谈会等)费、报帐等,小到办公用品的采购、内勤杂务以及其他事项,这些都是必须明确的。
其次,必须将这些制度贯彻到底。企业营销费用控制不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令不行”,“管家婆”和直接上司对这些财务制度视而不见,“上行下效”,下面的营销人员对这些制度更是不屑一顾了,控制营销费用变成一句“口号”。我初出茅庐,到一个销售分公司任职时,财务人员和销售经理都很重视“大”的营销费用的控制和使用问题,比如,市场建设费用控制,促销经费控制,工资奖金发放,每月报帐冲帐等等,但是对于一些“小节”则疏忽了(或者是为了缓解员工紧张情绪吧)。那时,我们租住的房子整天都开着空调,亮着灯,水是哗啦啦不断的流,办公室里面的纸张、墨笔以及其他用品四处乱扔,促销礼品被员工分次邮寄回家……实情如此,试问我们的营销费用又怎能控制呢?
最后,要学会唱红脸、白脸。有的财务人员能够制定完善的营销费用控制制度,而且也能贯彻执行下去,但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财务人员还要有灵活而非死板的头脑,同时要学会“演戏”。表面看上去,这对于控制营销费用并没有太多用处,但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财务与销售经理、销售人员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对于控制营销费用将起到令人惊异的效果。比如,在与商家谈判时,销售经理唱红脸,表示理解;而财务唱白脸,坚决反对,不肯付款,商家一般会主动降低门槛的,这对于降低营销费用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事实上,找到一个好的“管家婆”,控制营销费用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当然,这个前提是“管家婆”的直接上司有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之领导才能,且受到“管家婆”的信任与尊重。
二、个人效益成本帐
由于营销费用主要产生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中,而市场营销是营销人员的工作范畴,所以我们讲控制营销费用,实际也是讲如何控制每个营销人员的营销活动费用。从做营销工作的第二年起,我就将控制营销费用与营销人员的个人效益成本挂钩上了。
所谓个人效益成本帐,就是每个营销人员创造出的效益减去必要的成本,就是他们最终应拿到的收益。
其中,创造出的效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每个营销人员每个月的出库数、销量、回款数、冲帐数(冲帐数与回款数在许多时候并不一致)都是可以确定了。效益主要根据当月冲帐数来确定,比如,当月冲帐100万,提成比例1.5%,那么,当月效益应该是1.5万元。但这其中还有其他一些考核制度,比如,总部规定的每月出库、销量、回款等要求,达不到或者超额完成有惩罚或奖励,这些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另外,一些商品在卖给经销商时是加了价的,对于这部分增收部分,营销人员可以得到60—80%.综合算出的就是营销人员自己创造出的最终效益。
营销人员最终拿到的收益很简单,就是最终的工资、奖金以及其他一些福利。
成本是我们重点考察对象,控制营销费用的关键之处也即在此。成本大体上分为四类:一类是必要的工商税收等;第二类是总部和销售分公司提成的部分(养活其他非营销类员工,利润源泉,这占了很大一个比例);第三类是销售分公司自留资金;第四类是营销人员每个月花费的其他营销费用,包括报帐费用(含每月交通、通讯、食宿、请客吃饭、租车送货等开支)、市场建设费用(商场进场费、展台修缮费以及其他)、促销活动费用(户外活动费用、临时促销员工资、促销礼品及其他)、广告宣传费用等等,这些费用中除报帐费用是每月一结算外,其他多为营销人员分摊费用,或一次付清,此后按月扣除。前三类成本可以看做是“固定投资”,我们基本上是没法控制的。而第四类成本就是企业经营者和营销工作者必须加以关注的,因为营销费用的控制关键就在此。
确定“个人效益成本帐”制度之后,企业经营者和营销经理在控制营销费用方面将得心应手,而营销人员也知道该如何去尽量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从报帐费用来讲,在缺少个人效益成本帐前,财务人员根本不知道哪些帐是应该报的,哪些是不应该报的,报多报少也没依据;但现在有了个人效益成本帐,那么,财务人员可以报销营销人员所有的帐,只是最终营销人员拿到的工资奖金就相差迥异了。而且,每个营销人员都应该没有抱怨,因为销售业绩和效益摆在这里。
从市场建设费用来考虑,以前大家对进场费、修缮展台费都是非常积极,而且毫无异议,因为花钱多少与自己无干,而且对自己营销工作有利。但现在不行了,有了个人效益成本帐,这个投入要计算到自己头上,那么,营销人员必定要与商场负责人软硬兼磨,降低进场费(这个商场进场费是大有讲究可言的,并非铁板一块,说一不二的),挑选好的展台位置,与展台制造商讨价还价,最终算下来,营销费用要降低一大截。我所了解的,当初我们一个地级市分公司,一年的展台修缮费就达30万,而这其中至少可以降低10—20%.
广告宣传费用更是如此,包括电视、报刊、电台、邮报、夹报、墙体广告等等,这笔开支甚至比市场建设费更多,小一点的分公司一年也有三四十万。以前没人关注,现在则需要专人负责,一笔一笔的谈,一点一点的降成本,而且做了宣传还要有效果,要不就是提升品牌形象,要不就是为了促销造势。以前可没这么多的想法。
促销活动方面更是如此,以前搞促销活动,每个人都是积极申请要钱要物,但是活动效果从没人关注过,现在不行了。成本与效益紧密挂钩。从前的促销员都是多而无用,现在则是少而精干,不但活跃气氛,还要能卖产品;以前礼品四处乱放,现在则是精心保管,那可是自己的钱呀;以前是为了促销活动而搞促销活动,现在是为了卖产品而搞促销活动。
这样一来,营销费用得到了极好的利用,费用控制都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了。而且,个人效益成本帐还告诉营销人员一个真理:最佳的控制营销费用的方式,其实就是把市场做好,做的越大越好。从我们开始看的“收益=效益—成本”这个公式也可看出,把市场做好,增加效益,收益也同比增加了,相当于是节约了成本。在我从事营销工作中,坚决执行此项政策,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三、调用一切社会资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聪明的人会利用一切现实的和潜在的资源为自己办事;企业亦如此,一个企业是否真正把营销费用降低下来,主要看它在营销渠道上能否最大限度的利用社会资源。
我的经验是:捆绑经销商利益,以市场来养开支,从而达到控制营销费用的目的。
具体而言,就是重视经销商,通过利益关系将经销商与自己(企业或销售分公司)捆绑起来,让经销商和自己同一条心。然后双方共同出资出力,将市场拓展开来,从而获取市场上的胜利,以市场上的收益来填补付出的成本和开支,从而达到以市场养市场的目的,最终营销费用也得到很好的控制。
我在各地分公司任职时,多采用此种营销策略。公司主要是通过提供特价产品、策划方案、条幅横幅、宣传资料、服务人员和给经销商优惠的营销政策,而经销商提供场所、促销礼品、促销人员和其他必要的辅助设施,共同举办一系列促销活动。其中促销礼品在月末,由我方冲帐,经销商没有半点损失,但我方也不吃亏,因为促销礼品是卖出产品才赠送出去的,而在销售产品创造的效益中包含了礼品的价值。双方是各得其所,共同赢利。
在广告宣传方面,通过经销商也可有效降低、控制营销费用。由于经销商多在当地有一定影响,与当地媒体关系良好,而且这些经销商在当地电视台、报纸上有固定的广告宣传时段,我们利用这点,可以在平时加强与经销商的感情交流和密切联系,通过这些“免费的中介”在当地做广告宣传,价钱会比较实惠;同时尝试让经销商在他们自己做的广告宣传中着重描述我们企业产品和形象,做到不花钱做广告的程度。这等于是变相的降低了企业营销费用,达到控制营销费用的目的。
目前许多企业意识到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工作的重要作用,也在公司中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物流管理,但是企业没有从整体上协调销售与物流两个部门,每个部门还是上下道的承接关系。物流管理工作也没有细化,大多数企业还是停留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工作上。因此,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费用不能很好的控制。
二、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工作及物流费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物流管理思路落后,不能从总体上控制物流费用
当今,部分企业物流管理思路落后,认为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管理工作仅仅是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及交付管理,只要做好这几项工作不出差错就行了。没有考虑到如何整合各项物流工作,降低物流费用,同时缩短物流时间,尽快将企业产品交付到客户手中。
2.销售部门与物流部门没有协调管理,无法协同控制物流费用
在企业中,销售管理人员与物流管理人员各自分工按部就班,两个部门之间没有就如何促进销售、控制物流费用、降低总体销售费用等工作进行很好沟通协调。比如,销售人员有时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将货物尽快交付,不管货量大小以及交货时限,一律要求物流进行快递送货或者加急送货,这样销售工作是完成了,但是物流费用也上升了;物流人员也可能为了降低物流费用,一定要等到货量达到一定时才发货,这样交付到客户的时间就被延长,导致客户投诉甚至拒收退货,给公司销售造成负面影响。
3.物流部门内没有进行整体管理,物流费用无法有效控制
许多企业由于产销量大,在总部之外设立了若干分支机构,相应分支机构下也设了物流管理人员。因为总公司物流和分支机构物流分属于总公司和分支机构,总公司物流没有直接权力直接管理分支机构物流,只能在业务上指导,这两段物流工作没有直接整合,无法发挥总体上更大的作用。
4.物流服务项目没有细分,物流费用不能准确核算
许多企业中,物流管理部门没有对公司销售配送需求进行细致的调查,也没有对市场上物流服务进行深入地调查。与物流供应商谈判物流合同时,没有细化物流服务项目和计费标准,导致合作中许多物流服务不能明确界定,费用不能明确计算,核算相对笼统,物流费用控制就更不必说了。根据目前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报表中反映的物流成本只是总成本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成本与其他费用混杂在一起,所反映出的物流成本只是冰山一角,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和核算方法的局限性造成的,但却是使企业管理者无法把握企业实际物流成本水平,有效控制更是无从谈起。
5.物流管理人员管理知识有限,物流费用控制意识不强
许多企业中,物流管理人员是从仓储部门、发货运输管理部门等人员直接转为销售管理中的物流人员,现代物流管理的知识不足,没有物流总体费用意识。企业也没有进行对开展销售管理中的物流工作进行专项培训提升。这样,企业销售管理中物流管理工作不能很好开展,物流费用控制也难以全面开展。
三、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费用控制的对策
在当今市场环境下,要想让企业销售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降低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费用,就必须要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创新,切实有效提升物流服务和有效控制物流费用。笔者就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费用控制提出如下创新对策。
1.改进物流管理思路,从总体上控制物流费用
企业对于销售管理中的物流管理工作(主要涵盖成品仓储、干线发货、二次配送、客户退货返回等)应从总体整合,寻求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由于从总体将业务量承包给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可以再通过与其获得的其他物流业务再整合,给予企业比较合理优惠的各项物流服务单价,从总体上控制单位物流价格,降低物流费用。
2.销售与物流部门协同降低物流费用
企业的销售部门与物流部门就工作交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协作进行沟通,达成实现两个部门目标的管理标准。主要有:销售部门制定紧急送货及普通送货的总量控制及考核目标,通过提前与客户达成订货意向,选择普通送货,降低物流费用;物流部门要求第三方物流尽可能开通直接送货线路,减少经过企业在分支机构设立周转库中转的运输量,减少环节,降低物流费用;物流部门要求销售部门在设立分支机构时,合理设立分支机构周转库。在满足销售的情况下,减少分支机构周转库在库量,减少仓库租用面积,降低物流费用;由于物流存在最低起运价,销售与物流部门共同商定客户直送最低起运数量,销售人员取得订单货量不得低于该数量,合理降低物流费用。
3.实现物流整体管理,有效控制物流费用
企业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中的物流人员,原来其管理都由分支机构进行,总部物流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应改为业务工作管理、考评由总部物流部门统一进行,分支机构物流费用预算及控制纳入企业总部物流统一管理,从总体上严格控制物流费用。分支机构物流人员应做到减少分支机构在库量,减少从周转库发货给客户的数量,改由从企业总仓直发给客户,减少货物中转环节及物流时间,降低物流费用。
4.物流服务项目细分管理,准确核算及控制物流费用
由于销售活动中的物流送货种类多,必须通过细致调查,充分调研后与第三方物流谈判,与其达成每项物流服务单价。如干线运输单价,每个地点仓储单价,二次配送单价(如城区、15-50公里、50-100公里、100-300公里等等),一趟运输多点送货计费单价,送货返程带货返库价格,加急费用等,以及每项物流项目的服务时限。产生的物流费用就能明确核算及控制。
5.加强企业物流成本核算,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从原来财务成本中分离出属于物流成本范畴的内容,切实掌握物流系统的成本,可以把物流成本分别按运费、保管费、包装材料费、企业内部配送费、人事费、物流管理费等支付形态记账。或者按功能分别包装、配送、保管、搬运、信息、物流管理等功能计算企业物流费用。
6.引进物流管理人才,增强物流费用控制意识
离开了现代物流就没有真正的服务质量,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而这些都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物流从业人员来实现。企业发展物流和控制物流成本必须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只有拥有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迅速提升品牌形象,赢取市场消费者赞赏,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引进相关人才,对现有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企业销售管理中物流管理的水平,增强物流费用控制意识,更好地为企业销售服务。
四、结语
关键词产权会计交易费用产权会计理论
1产权理论
1.1产权的定义
产权是为了界定人们利用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而存在的。在经济学界,由于不同的经济学家研究产权的角度不同、时期不同,赋予它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产权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科斯认为,产权就是财产所有者的行为权利,即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权利。显然,科斯是从外部性的角度来定义的。产权经济学家德姆赛茨认为,产权就是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来自于以下事实,即产权帮助人形成那些当他与他人打交道时能够合理持有的预期,这种预期通过法律,习俗和社会道德表达出来。以菲吕博腾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在综述现代产权理论时,对产权下了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定义,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等。
以上产权的概念都是来自于西方学者,他们基本上是以私有产权为出发点,而我国学者大多是以公有产权或国有产权为出发点。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产权观点有:产权就是所有制权利;产权是反映经济主体对财产的权力关系的概念;产权包括两层含义即所有权与债权;产权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或者说人们使用资源时的适当规则;产权是以财产权为基础所形成的权力集合体,这个权利集合体由一组权利构成,包括产权主体对财产享有的所有、占有、使用、处置、收益等权利。
尽管上述有关产权定义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学术界对产权的理解已达成以下共识:第一,产权不再简单地被看作是人与外界稀缺物之间的关系;第二,产权不只是所有权,也是一组权利束;第三,产权作为一种人造的社会工具或制度安排,在协调和规范人们争夺稀缺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得到社会的强制实施。这三点共识是对产权基本性质的界定,其他一切分歧主要是源于研究的视角不同。
1.2产权的种类与功能
产权一般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两大类。产权的功能是指产权对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的作用。产权一般具有资源配置功能、激励功能、减少不确定、外部性内部化功能、效率及效益功能的基本功能。
1.3产权与交易费用
谈到产权,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交易费用概念。尼汉斯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里把交易费用看成是起因于产权的转移,即由于产权的分散和交易才导致交易费用的存在。这就是说,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虽存在生产费用,但因无产权,无需交易,也就不存在交易费用。从这个角度看,交易费用产生于产权主体之间的交易摩擦。在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是没有交易费用的,是科斯在1937年首先把交易费用因素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他把交易费用主要概括为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和签订合约的成本,但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趋向于把交易费用作更宽泛的理解,认为交易费用就是一切制度运行的成本,是除生产费用以外的一切成本。如果这样,交易费用就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笔者赞同马修斯对交易费用所下的定义,他认为,交易费用是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约而支付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贯彻该项合约而支付的费用。
虽然交易费用起源于产权交易,但是,产权制度的不同安排,直接影响交易费用的大小。科斯定理指出,在交易费用为零时,产权作任何安排都是无所谓的;但在交易费用为正时,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张五常极而言之,产权制度的不同安排引起交易费用的多少,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2产权与会计
2.1任何时期的会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产权关系上的
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五个社会形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所有制形态和政治体制不同,相对应的会计也不同。这种不同从产权理论的角度来看,由产权关系所致。在原始社会,财产属于公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一时期出现的会计是建立在朴素的公有产权关系基础上,其主要职能是简单地反映生产活动。从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私有产权,即排他性产权的出现,会计明显地表现出了双重性,即一方面要达到生产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要维护产权主体的利益。会计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手段所发挥的作用,更是最大限度地被财产所有者利用。如果说会计的产生是一种必然,那么会计也就是为特定的产权服务的,并建立在必要的产权关系上。
2.2任何一种类型的会计都要维护特定的产权制度
任何一种类型的会计都会受产权的影响,并表现为维护特定的产权制度。世界各国的会计模式同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由于法律体系是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在法律上的直接表现,所以会计模式更直接的是与一个国家的产权结构相关。由此可见,会计与产权的关系是密切的。
3产权会计理论
3.1产权会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产权会计理论在学科渊源上起源于产权经济学与会计学的交叉与融合。会计学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借鉴相邻学科,尤其是经济学的新思想与新概念。产权会计理论则正是会计界在借鉴产权经济学的新思想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所取得的一个研究成果。在产权经济学产生之前,中外会计界普遍奉行的是“技术主义至上”的研究思想,关注与研究的焦点主要是会计计量程序、计量方法等纯技术的问题,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会计界有识之士很快意识到以产权制度的合理配置为基础对会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认为其完全适用于会计领域。因为会计是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在信息的接受、加工与传递的过程中,充满着行为选择与价值判断,而行为选择是否适当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样也应该产生着影响。按照产权经济学观点,这种影响是决定性的,它远远大于某项计量程序,计量方法的改进所带来的结果。于是从20世纪70~80年代产权经济学形成之后,会计研究人员广泛借鉴产权经济学的思想、概念和分析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会计领域中所遇到的理论与实务问题,使得会计理论研究越来越经济学化。
3.2产权会计理论的主要特征与基本观点
3.2.1产权会计理论的主要特征
产权会计理论是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野来研究思考与解决会计领域中的一切问题.与传统会计理论相比,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从研究对象来看,传统会计理论主要研究会计假设、会计计价和会计计量方法等问题,而产权会计理论主要研究会计信息的产权制度与会计制度问题。从研究思想来看,传统会计理论关注的是会计信息的计量问题,而产权会计理论关注的是会计信息生成时所依据的一系列制度和制度背后所体现的各种产权利益以及围绕这种产权利益所进行的制度博弈。从研究范式来看,传统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式:计量程序—计量质量—信息反映;而产权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式:会计信息产权制度安排—制度变迁—制度效果。
3.2.2产权会计理论学派的基本观点
目前产权会计理论学派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按照它们间的关联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会计产权理论。该理论认为,会计从最根本上讲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会计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使命在于反映产权结构、体现产权关系、维护产权意志。
(2)会计制度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会计制度是一份公共合约,是一份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
(3)会计制度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认为对各方利益同等的制度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为了使得制度对自己最有利,有关各方围绕着会计规则制定权而展开博弈活动。
(4)会计制度可复制或可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会计制度中,正式契约性的制度具有可复制性,并且移植制度的成本比创立新制度的成本低。
(5)会计制度变迁理论。会计制度与制度环境具有一定适应性,制度环境的改变会导致会计制度出现僵滞,进而引起它走向变迁与创新,而会计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意味着新一轮的博弈活动的开始。
(6)企业剩余计量是靠会计系统来完成的会计对剩余的计量结果将直接影响着各主体的产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