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3:08
序论:在您撰写地区经济发展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目前,上海有近30所高校,其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都是国际国内知名的高等学校,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由于历史的变迁,目前本市高校比较集中于上海的东北角(杨浦区)和西南角(徐汇区),在高校周边还积聚了不少科研单位,形成了较为集中的研究与发展氛围。从1999年开始,市政府在浦东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实行新一轮政策聚焦,与国家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家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联手一方面吸引国外知名企业人驻,另一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园区的建设,吸引高校、科研院所进人园区发展,加速了技术创新源泉建设。与此同时,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在近几年先后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引人风险投资等等。高校科技产业在近3年内发展很快,已从产品经营提升到资本经营阶段,并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高校科技产业具有大、新、活的特点:
大:即通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已形成以上市公司为主的龙头企业,如交大南洋、复华实业、同济科技、交大昂立等。其中交大昂立在1998年通过组合社会资本,经营规模迅速膨胀,从年营业额2亿元跃升到8亿元以上,保持了在保健品行业中l0年不倒的纪录。
新:即通过政府推动和引导,企业与高校合作新办了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本规模大、体制机制均有创新的科技企业,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如复旦网络、交大盈河、海鼎实业等。
活:许多已毕业的学子和留学生在母校周边,依托母校科技、人才优势创办了科技企业。这类企业数量多,机制灵活,年轻人才在其中占多数,体现了高校周边科技产业旺盛的发展势头,如复旦金仕达、携程旅游网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其共同的特点是带着与高校周边地区结合的强烈愿望,在形势和政策的引导下,开始创办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一般来说,高校的科技人员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工商企业的注册、管理以及市场准入制度等了解不多,对企业在市场中如何运作也没有足够的经验,而这正是地区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基于这一点,高校周边出现了许多区、校合办的科技园,专门扶持科技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目前全国有36座大学科技园,上海有4座,并在蕴酿新的大学科技园建设。事实表明,高校科技产业对地区经济具有先导作用、积聚作用,辐射作用、整合作用和示范作用。
先导作用。高校要处于科技创新的前沿,必须时刻跟踪国际科技先进水平,不断调整其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段,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这必然会对地区科技产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上海交大的数字技术、复旦的基因技术、华东理工大学的纳米技术都是具有先导性的高新技术,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集聚作用。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必然要求地区内的资源,包括人才、成果、技术、资金、信息、设备等,向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集聚,并在集聚本地区资源的同时,吸纳周边地区的资源。这种积聚、吸纳的范围和数量将伴随着高校科技产业的不断扩大而扩大,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竞争活力和较好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型企业群落。
辐射作用。高校科技产业作为知识资源的荟萃之地,通过知识的扩散与应用,逐步向传统产业渗透,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加速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目前,上海有l0个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半数在徐汇区、杨浦区和张江开发区内,已积聚了500多家各类科技企业,它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发展,必然会优胜劣汰,向周边地区辐射,并有可能向全市乃至全国辐射。
整合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主体是高校与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主体则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产、学、研结合的机制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而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从学校分离出来的科技企业中的科技创新最为活跃。依托高校的优势,通过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可以整合产、学、研三方面的关系,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使之在新的起点上、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地区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示范作用。由于高校在催生民营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发展科技产业,探索创新机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高校科技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经营机制、经营策略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可以为地区内非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成功的经验和有效的借鉴。像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的校办科技企业在l0年不到的时间里已实现了两次管理理念上的飞跃,对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发展科技企业表现出相当大的信心和决心,这对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进行资产重组、技术创新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为其他社会力量创办新型企业提供了范例。
二、促进区、校间紧密合作创造“互动双赢"新模式
高校周边地区的人文氛围相对较浓,科技人才的相对密度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加上有地缘优势,所以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先行一步,尽快形成一个科技产业的高地,不仅对于本地区的发展,而且对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都是有利的。因此,要进一步研究、关注高校周边地区科技产业的发展,尽量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和扶持,使之发展得更为迅速、健康,真正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转变观念,拆除围墙,营造区、校合作的良好氛围。
要充分认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一步转变观念,破除“条块分割”的围墙。实践证明,区、校之间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区、校之间的合作需要双方共同克服狭隘的“门户”观念。要切实增强“科教兴区、科教强区”的观念,充分认识高校的智力资源和科技优势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要认识到利用科技力量参与地区经济建设,既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高校在新世纪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要让企业认识到自己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组合技术创新要素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拆除围墙,实现优势互补,使区、校合作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
2.构筑舞台。用好载体,进一步拓展区、校合作的发展空间。
——积极开展高校与地区的长期合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区经济所进发出来的科技需求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舞台。这几年,徐汇区、杨浦区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全面、长期的多边合作关系,通过政府政策上的扶持、产业上的引导服务上的配套,造就了一批像复兴高科技集团、交大盈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建立联合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区、校合作可把联合研究、开发和建立生产基地作为载体,如已建立的上海交大慧谷创业中心、杨浦高科技孵化基地等。这些联合基地把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市场竞争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是增强企业和地区开发能力的一条效途径,也是高校服务经济建设的一种有效形式。
——创办好高校科技园区,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践证明,学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开辟了一条重要渠道。由地区政府投资参一股的复旦高科技园、上海交大高科技等,直接依托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使技术密集的科技攻关成果较快地实现产业化,在增加地方财政税收的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地区经济和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
——突出政府的服务功能,开展多形式和深层次的区、校合作。要不断完善政府的服务体系,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积极推动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改革。要大力发展以高校教师、学生和科技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服务业,如政府可提供土地资源,帮助高校在校园外兴建教师和学生公寓,并在生活区内参与物业管理,引进商业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拓展文化和生活服务业。而高校也可以利用其丰富的图书资源、信息网络、体育场馆等,有条件地向地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
——利用高校的综合优势,参与地区工业企业的改革。大学的科研成果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工业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科技企业可以运用“技术+资金”的模式,对地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资产重组,可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的闲置厂房与现有设备,以产业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以资金为后盾,实现传统工业企业的第二次创业,这既可以拓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途径,又可以为地区工业注入新的活力。
3.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为区、校合作营造完美的创业环境。
——要突出产业导向,对高校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实行“政策聚焦”。地方政府要立足长远,着眼于全局,鼓励创办各种创业中心和科技型企业,努力为高校科技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要根据市政府的“科技成果转化十八条”的政策精神,创造性地与地方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税收、金融、外贸、物价、土地等各种政策服务,让科技型企业在创业初期以凝聚人才、吸引资本和快速积累为主,积蓄力量,使其尽快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府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荟萃的优势,完善人才机制和内部运行机制,以优惠的人才政策,把高校中大批有胆有识、有真才实学的科技精英吸引到高新技术产业的舞台上来。要海纳百川,积极吸纳国内外、校内外的优秀人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柔性”人才政策,鼓励人才流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使其发展成为地区中的科技制高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制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由于高科技产业本身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行业,其发展既要有国家投资的“输血”机制,更要有运用政府扶植来营造自身的“造血”功能。对于目前高科技企业存在的融资瓶颈制约的问题,可采取地方政府“投”一点,高校自己“出”一点,科技企业“筹”一点的方式,组成“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或“科技企业投资基金”,来增加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也可以通过政府的融资担保、贷款贴息、技术入股、股权转让等方式来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各类资金介入。此外,还可以鼓励科技企业与社会资本结合,通过引入民间资本风险投资以及创业板挂牌上市等途径,促进科技成果面向市场,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化。
4.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充分发挥高校在区、校合作中的先导作用。
——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挂职。提倡高校科技人员进入区属企业。通过双方的接触,激发科技人员的灵感,拆除企业与科技人员之间的“围墙”。实际上,企业不仅需要高新技术成果,更需要的是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和经营理念,而这些单靠科技人员在科研院所是研究不出来的。
——改革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激活科技创新源头。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必须从分配机制人手,充分调动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科研成果转化的主体是科技人员,落实他们在科研成果转化后的经济权益,允许和鼓励科技人员将科研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参与入股与分配,对于激励广大科技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至关重要。知识经济的分配方式与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实行按才能与股份,并按业绩得报酬的分配方式。知识经济的核心环节是技术创新,其分配制度必须体现知识、信息、技术的价值。超级秘书网
——鼓励科技成果持有者兴办企业。这一方面可以确保知识产权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企业与成果所有者相互之间的扯皮,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为此,要制订鼓励科技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奖励带头创业、敢于创业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做出显著贡献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
(一)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
凉山州民族地区地貌复杂多变,盆地、平原、丘陵、高原等地貌交错,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相差5653米,平均海拔超过2500米,70%以上区域在海拔1000米以上。这些地区海拔悬殊,气候垂直变化大,降水量少,土地贫瘠,地广人稀,经济分散,经济总量小,不适合大规模农业开垦。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差异大,直接影响了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除凉山州安宁河谷流域的五县一市经济较好外,其余少数民族为主的11个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究其原因,安宁河流域地处凉山州的交通干线-成昆铁路和108公路国道,其他县以公路为主,甚至个别乡村还存在公路未通的落后情况。落后的交通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该区域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都难以进行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据统计,2009年国庆期间,凉山州有超过90%的旅行社因买不到团队返程票而停业,可见对经济的制约明显。
(二)经济开发粗放,环境污染破坏严重
凉山州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以种植业或畜牧业生产为主,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并且,由于少数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以及粗放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导致出现过度垦殖,水土流失加剧而导致土地更加贫瘠的情况。此外,凉山州的矿山开采集约化程度差,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开采技术落后,导致采选回收率低,采矿成本高以及综合利用率不高等情况;私挖滥采,采富弃贫,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矿产企业粗放地开采矿产资源,不妥善处理选矿尾渣、采矿废石和采空区,对矿山及周边森林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引起水土流失以及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有些企业还不做处理直接把选矿水排入河道中,造成水体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即使第三产业旅游业发展也以观光为主,片面追求旅游业的观光人群数量等指标,这对于生态脆弱的多民族聚居区来说影响相当严重。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2012年,凉山州民族地区生产总值11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位列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州的第一位。201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18.8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87.9亿元,同比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16.0亿元,同比增长11.3%。凉山州三大产业结构比为19.5:52.4:28.1,第二产业的比重和对经济的主导作用显著,根据西蒙•库兹涅茨三大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判断,凉山州工业化水平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凉山州的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2014年较发达的安宁河流域六县一市生产总值占到凉山州的72.7%,而彝区和藏区11个县生产总值仅占全州的27.3%。在民族地区劳动力仍然高度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不足,难以吸纳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凉州民族旅游发展又存在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民族文化“同化”现象,同时缺乏科学、系统的促销方案,省外的知名度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也就不能吸纳更多就业者。(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制约凉山少数民族的贫困主要表现为彝族的贫困。2012年凉山州总人口497.2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69.28万人(彝族人口252.13万人),占总人口的54.15%(50.71%),全州彝族人口的一半多,130万彝族人口都居住在凉山州的12个贫困县。此外,由于彝族是直接从奴隶社会跨入现代社会,大多数彝族又居住在山间和高寒山区,因此彝族聚居的农村都维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封闭的自然经济条件,使凉山彝族地区农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一直未得到有效转移,大多数劳动力仍滞留于第一产业。民族地区劳动者普遍存在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总体素质教育水平偏低,难于直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2008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2.7%,而凉山州还不到20%,特别是在母语“彝语”为主的彝族聚集地更为明显。因此,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增长,还需要积极推动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
二、积极推动四川凉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扶持当地发展
1.扩大基础建设投资
凉山州民族贫困地区由于地域复杂、人口稀少,整体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加大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等投入,解决民族地区电力、通讯、交通和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其中,旅游交通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方便、快捷、低廉的旅游交通直接影响旅游地的可进入性,从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凉山州地区位处我国西南内陆地区,游客进入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较高。因此,应该大力加强旅游交通建设,重点发展大众性航空、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对西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
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凉山州民族地区的发展应该根据开发者付费、受益者补偿以及破坏者赔偿的原则,建立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支持等举措,从国家、地区、产业三个角度,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合理补偿,这是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3.增加教育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资金来源由中央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实际上很多民族贫困地区中央财政投入所占比例低,而地方财政又比较困难,导致义务教育难以实施。应该增加中央财政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减轻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和农民的经济负担,改善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水平。
(二)民族地区应大力发展优势低碳产业
1.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工业
民族地区把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相结合,是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必然的选择,因此,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应该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发展特色工业,以其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等资源禀赋为依托,对区域内部各经济要素与生态环境间相互整合、协调发展。从少数民族自身利益出发,开发特色产品和产业,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一方面发展清洁能源,根据各民族地区自身特点,发展风能、水电、太阳能和地热能等,以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粗放型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应该向精深加工转型,走延伸矿产资源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因此应该加快成都-凉山工业园区、西昌钒钛产业园区等重点产业布局的建设,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包括水电、有色金属、稀土等,建立相关产业集群,构筑现代工业发展体系,以工业振兴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2.发展生态特色品牌旅游
要保护凉山州当地民族原生态环境旅游开发,就应该尊重凉山州当地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和信仰,重点进行民俗文化结合生态深度旅游的方式开发,并进行多项资源整合和综合深度全方位开发,以单项旅游开发为主导,兼涉其他的综合项目开发,多层次的、多角度地充分发掘出吃、住、行、游、娱、购的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民俗风貌,在部分较为深入民族生态居住区域可以采用小众旅游的开发模式。例如探险、远足等旅游模式,开发规模、服务方式和营销策略都针对部分特殊的市场或消费者。这样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从而对凉山州民族地区民俗进行整体性开发。
3.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关键词:民间金融引导地区经济
一、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繁荣发展的经济背景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能源发展战略西移的历史机遇,借助自治区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发展政策优势,通过实施“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带动战略,地区经济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千亿元关口,达1150亿元,同比增长24.3%,人均GDP超1万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00.8亿元,同比增长38%;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3.32亿元,同比增长42.8%,标志着鄂尔多斯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了新阶段,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28位。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增长中呈现的显著特征是,民间融资作为一种有效的直接融资方式,已成为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状况和特点
1、从事民间融资的机构多、数量多
据统计,经注册的投资公司414家、担保公司159家,典当行12个,委托寄卖商行46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实际上从事民间借贷活动,未正式办理手续的机构和个人数量难以数计。
2、民间融资业务发展迅速,投融资量巨大
据人民银行当地中心支行对两家投资公司、1家担保公司、1家典当公司、1家委托寄卖商行的调查,注册资金为7000万元,投资总量为14000万元,民间融资4200万元,民间融资占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委托寄卖商行全部资金来源的60%左右。据估计,投资总量平均为注册资金的1.9-2.2倍,以此比例测算,全市投资公司投资总量在180-200亿元之间,吸收公众存款在87.4-107.4亿元之间。
3、民间融资参与主体多元,借贷用途多样
民间借贷的参与主体包括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资金投向由消费性资金需求为主转为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与消费性资金需求并重。500万元以上的资金投向主要是房地产开发、煤炭企业、高载能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500万元以下的主要是汽车经销商、个体工商户短期资金周转。
4、利率高、期限灵活、手续简便
据调查,融资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为月息18‰,最高可达25‰,期限最短为一个月,最长一年。发放贷款的利率视不同期限、额度而变化,一般为月息30‰-35‰。期限最短的5-10天,最长为一年。资金需求旺季利率高达35‰-45‰,手续简便快捷,对中小企业有较强吸引力。
三、鄂尔多斯民间融资高度发达内在成因分析
1、正规金融机构虚位为民间融资发展提供了契机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推行集约化经营战略,市场定位于面向大型企业、重点行业和企业,形成了对县域经济和农牧区信贷支持缺失。鄂尔多斯地区迅速成长的民营经济,无法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充足资金,民间融资由此获得了生存发展空间。
2、资本的趋利性成为民间借贷生生不息的推动力
逐利是资本的本性,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无论放贷于何种行业何种企业,获利是其根本驱动力。随着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居民收入大幅迅速增长。2002-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58元增加到17000元,年均增长18.8%。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使居民对于闲置资金保值增值的期望较高,寻求新的投资方式拓宽收入渠道。
四、鄂尔多斯民间融资对经济发展的“双刃剑”效应分析
1、民间融资对经济金融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1)民间融资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鄂尔多斯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扩张、实力增强对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着显著作用。但由于银行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经济复杂多变的融资要求,大部分民营企业未获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民间融资强大的输血功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为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直接贡献。
(2)民间融资促进了地区就业状况的改善。民间融资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间接地支持了本地区的劳动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2006年末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37.9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总数的45.14%。民间融资主要支持的房地产业、公路桥梁等行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3)民间融资促进了民间财富的积累。民间融资的发展,扭转了长期以来居民投资渠道单一,高度依赖于银行储蓄的局面,居民投资出现了多样化选择。民间融资投资的高额回报,加速了民间财富积累。
(4)民间借贷市场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经营能力的提升,提高地区整体金融服务水平。民间融资繁荣对正规金融体系形成了压力,为争取社会资金融入正规金融市场体系,银行必须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提高信贷管理效率,提升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2、对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利影响
(1)民间融资的逐利本性,直接影响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民间融资的本质是追逐受益最大化,加之自发性、松散性和信息滞后性特点,必然只关注利润收益,而漠视国家产业政策,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形成冲击,加大了地区产业升级、区域经济结构优化难度。如近几年来国家已明令严格控制小煤矿、电石、铁合金等高载能高污染企业,但在行业高额回报的刺激下,这些企业受民间融资扶持而屡禁不止,直接削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
(2)民间融资分割了金融机构存款市场份额,影响金融稳定。民间融资机构未经银监局批准以存款利率比银行基准利率高18.56个百分点的利率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严重冲击了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市场份额。2007年末,全市储蓄存款余额为226亿元,同比增长14.12%,增幅同比回落7.81个百分点,成为2003年以来储蓄存款增速水平最低的年份,主要原因是民间融资市场吸引了居民闲置资金大量投入。储蓄存款的下降,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积累,对金融机构放贷能力、信贷支持水平造成负面影响。
(3)大量地下民间融资造成国家大量税收流失。税务部门对从事民间融资机构主要采取定额征收方式进行征收,只能收缴在工商部门注册机构的税款,对从事民间融资但未办理注册手续的机构、个人无法进行征收;一些机构在许可经营范围之外从事民间融资活动,形成事实偷税;民间融资机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也导致了储蓄利息所得税流失。
(4)经济形势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可能触发民间融资存在的薄弱链条,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市场目前尚未出现大规模非法集资或卷款逃跑恶性事件,但民间融资链条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若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逆转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显现,有赖于民间融资“输血”的企业生产经营出现问题,导致资金供应链断裂,将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以鄂尔多斯房地产市场为例,由于面临政策控制、供应过剩、成本上升三重压力,行业预期回报率下降,一部分民间融资机构已从房地产行业抽离资金或进行行业转型。房地产业是民间借贷市场主要资金借入方,市场趋冷,意味着房地产开发商房利润下降、资金回笼困难,一旦某一地产商无法兑现还本付息的承诺导致融资链条断裂,可能会触发大范围内的资金供应偿还问题,引致公众恐慌和社会动荡。
(5)影响正规金融机构发展及其制度变迁。从国家金融机构的制度变迁来看,新的正规金融制度必须正视非正规金融制度所导致的利益格局,但目前正规金融体系对于民间借贷市场做出的反应调整有限,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持续弱化,不利于正规金融体系的发展。
五、合理规范引导民间融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更新对民间金融的认知,为民间金融合理定位
根据国务院1998年《整顿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实施方案》定义,乱集资是指未经任何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的集资活动,包括擅自以还本付息或支付股息、红利方式筹资、以发起设立股份公司为名变相筹集股份等等。据此,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活动大多可被列入非法集资活动的范围。虽经人民银行和银监局多次清理,仍愈演愈烈,根本原因是国有金融体系体制缺陷造成的,是现有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狭小、缺少层次和行政垄断的必然结果。金融市场既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欲望,也不能满足融资者的资本需求,资金的供求双方只能自己创造市场,在法律制度的规范之外从事投融资活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为促进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应加强政策引导,明确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民间融资,引导民间融资公开登记并规范其经营。
2、尽快出台规范民间融资的法律法规
建议尽快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修订有关法律法规,缩小非法融资的范围,严格界定违法融资活动。修正的重点一是对非法融资活动做出准确界定,明确禁止从事融资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二是明确开办民间融资业务机构的条件。三是明确对民间融资的管理部门,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管理。目前民间融资机构由多个部门登记管理,这些部门仅履行市场准入管理,业务合规性监管的力度和深度严重不足。由于缺乏法律支持,银监部门、人民银行无法对这些机构实行业务监管,形成民间融资监管真空。四是制定明确细致的监管办法,有效监控此类机构日常运营与经营风险。五是明确对非法融资活动处罚标准和实施办法,对经认定的非法融资加大处罚力度。
3、加快中小金融机构建设步伐,改组改造非金融机构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直接投资地方经济建设,合理引导民间资金转化为资本,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体系组建民营银行、创投基金、小额贷款协会等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防范民营银行风险可以从提高注册资本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着手,切实保证存款人的利益。民营银行可利用其特殊的经营模式,较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高昂交易成本和风险问题的优点,来补充大中型银行服务不足和空白。对民营银行要建立有效的进入退出机制,确保民营银行健康发展。
4、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体系
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有效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应积极推动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的发展,对具有发展潜力和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进一步降低上市的门槛,给与更多的上市机会;积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进行融资;对中小企业的票据融资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创办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鼓励风险投资发展。
5、加快正规金融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发挥其融资主渠道作用,加大信贷支持中小企业的力度
银行要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功能,加快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降低贷款门槛,对于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简化贷款手续,及时给予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一)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发展。在此发展目标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教育、卫生、医疗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得到了全面发展,产值增幅较大;人均收入得到了提高,就业人口数量增加,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从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范围来看,仍然处于不利地位,表现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等。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1)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经济发展主体不明确。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过于依赖各级政府的扶持和干预,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较弱;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相脱节,经济发展的促进性较弱。
(2)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特别是传统农业比重较高,工业和商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层次不合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于长期受重传统重农轻商思想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只注重农业的发展,忽视了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3)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小,城镇化发展落后,经济结构单一。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城镇密度和面积小,城镇化水平低,规模经济效应得不到发挥,经济力量薄弱,城镇经济的辐射功能差,经济发展较慢。
二、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一)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1)明确经济发展主体原则。明确县域经济的发展主体,才能发展县域经济。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劳动者。认真处理好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与县域经济活动的主导地位的关系,才能有效调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2)实施工业化导向原则。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受到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技术相对落后,工业化程度低。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努力改变生产技术,使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化发展,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现状。
(3)发展特色,突出特色原则。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相对特殊,其县域内资源、文化等相对特殊。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要从特色出发,体现经济的特色优越性和特色潜力,以特色作为出发点,打造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
(4)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中,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中心城市与农村等发展的关系,发展县城、乡镇的经济辐射作用,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
(5)构建循环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原则。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丰富。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积极构建循环经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
(1)确定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县域经济发展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和保障,但是与其他县域相比,其素质技能较低。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推行中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等,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实现传统农业化向现代工业化的转变。
(2)突出特色,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特色经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必然要求突出特色,强调特色,以特色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利用优势资源,不断开拓创新,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特色旅游业、特色文化产业等,全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3)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立文明的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4)政府及职能部门健全市场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全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属于行政性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政府及职能部门运用有效的政策和法规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扶持和宏观调控,建立县域经济服务性的政府,健全市场机制,合理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一、自然资源市场化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科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几成甚至更低。资源产地及其企业使产品进入市场的自和活动余地极小。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资源型产品的价格显得越来越不合理。“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使加工型产业部门可以因原料低价而毫不费力地取得良好的效益,而资源型产业部门却负担着巨额的行政性亏损。于是,加工型产业部门毫不珍惜廉价的原料,资源型产业部门更无积极性去提高资源产品的产出率,从而造成了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据统计,我国能源投入系数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高居首位,资源的浪费十分惊人。另外,资源的计划配给还造成了隐性的浪费:资源产品被国家指令性计划调出产地,而产地的资源加工型产业部门又被迫去资源非产地购回这些产品(例如黑龙江省的原木被源源为断地调外省外,省内造纸等行业每年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省外购买原木),这对于运输部门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而且还造成了资源产品的损耗及人、财、物的浪费。
可见,自然资源的计划管理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是我国高消耗、低效益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层次低、转换慢的根本原因。此外,自然资源的计划管理还造成了其他一些消极影响,计划体制使基层单位的领导者没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感,造成企业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计划体制损害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公平竞争不能得以体现,严重阻碍了技术的进步;计划体制常使资源产品的消费者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常出需要者无供给而不需要者却又被迫购买的现象;计划体制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还引发了环境的严重污染,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二、自然资源市化与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
1.自然资源市化对资源型产业的影响
自然资源进入市场之后,由于需求大于供给,各需求者竞争的结果必然使资源产品的价格上升。摆脱了长期以来计划体制制约的资源型产业部门的经济效益将在短期内显著提高,困扰我国资源型产业部门的“经济危机”将得到缓解。经济状况的改善使资源型产业部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自然资源的产品产出率也随之有所提高。但是为了追求更大的效益,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也必然会上升,在我国许多地区的自然资源已处于超强度开采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成为自然资源市化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其实,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的问题在计划体制之下已经存在了,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必然结果,并非市场经济的产物。计划体制下的过度开采,一方面是由于管理部门为满足加工产业部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而对资源产业部门下达超强度开采的指令性计划,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源产业间门为补帖计划内产品的政策性亏损而自行大开采强度,使企业能够获得以高于计划价格出售的超额产品的收入。其他一些因素,如集体和个人违反政策私自开采等也是造成资源的过度开采的原因。
可见,正是由于计划体制的约束才使自然资源不能在市场机制下达到供需平衡,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低产出和过度开采。解决自然资源过度开采问题的合理途径是自然资源立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有健全的法制才能使市场经济得到健康发展。自然资源立法中解决问题的最重要方式仍然是经济手段。自然资源立法中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有:①自然资源产权关系。要改变目前那种“谁开发就归谁”的现象,真正的将自然资源所有权收归国有,使所有权与使用权完全分离;②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自然资源的使用者要向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代表――资源管理部门交纳合理数量的税金;③实行自然资源消耗补偿制度。根据自然资源的性抽和数量等收取自然资源消耗费,,以使自然资源的再生和环境的保护得到资金上的保障,这一费用的收取要随着资源开发程度的增加而递增,递增的速度要大于资源开发强度的冲加速度,以避免超强度开发;④对破坏自然资源及无视自然资源法规者进行弄事和经济制裁。
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避免自然资源的超强度开采无疑比单纯的行政手段要有力得多。资源型产业受到法律的限制和市场中价格升高对面求的限制,必然会把着眼点放在自然资源的产口产出率上,这对于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和节约是十分必要的。
2.自然资源市场化对加工型产业的影响
我国的许多企业,尤其是国营大中型企业,在长期受到计划体制约束的同进,还受到许多保护,廉价的自然资源产品的供给便是其中之一。在目前原材料价格很低而成品价格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许多企业仍存在亏损,一旦自然资源进入市场,资源产品价格上升,这些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那么自然资源市场化是否应该暂缓呢?
我国各产业部门所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外。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使我国的经济运行与世界经济接轨,并融入世界性的经济竞争之中。“入关”之后,能够接受保护的产业部门是很少的。大部分产业部门必须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工产业必须要以质优、价廉而取胜。目前廉价的原料来源使企业缺乏提高原料利用率的积极性,于是出现了加工产品成本虽低而原料消耗却很高的奇怪现象。自然资源进入市场是必然的,一旦失去了廉价原料的供应,加工型产品的成本会随之升高,竞争力会被极大地削弱。现在世界上技术进步飞快,自然资源市场化越晚,加工型产业部门所拥有的对市场原料价格的适应期也就越短,所面临的冲击也就越大。如果在与世界市场接轨之后才能放开对然资源的计划管理,脆弱的加工型产业的生存将更加艰难。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扫国际惯例,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加工业的原材料价格和产成品价格。
3.自然资源市场化将促进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的形成
自然资源市场化可以使资源型产业部门加深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可以使加工型产业部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还可以使其他产业部门(例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增强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这些作用的结果,是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量(供需平衡时的需求量)在经过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必然出现的波动之后稳定下来,这一需求量将低于目前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量。可见,自然资源市场化对于抑制产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提高其产出率及减少其浪费,均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自然资源市化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换言之,要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必须将自然资源推向市。三、自然资源市场化与产业布局优化
1.自然资源市场化对资源产地的影响
由于资源型产口指令性计划的下降直至取消,使资源的就地加工成为可能。资源型产品经加工后产品技术附加值增加幅度很大,效益明显。例如1吨原油卖价1200元,加工成汽油价格为2800元,加工成睛纶价格就猛升到1.4万元,可见产品加工程度越深,所获效益也就越高,多年以来,一直试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资源产地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工业,提高资源产品的深加工能力。
资源产地的加工工工业在与原加工区域的加工工业的竞争中,存在着与原料产地距离近的优势,但多数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只注重对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在加工工业的技术方面处于劣势,在资金等方面也困难重重,于是造成加工产品的质量低下,加工工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在“肥水不外流”,这些地区将可能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地方保护主义使市场的自由平等竞争受到影响,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增长。如何避免和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成为自然资源市场化后所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的出现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转换政府职能,使政府不能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②切实明确产权关系,并以法律的手段保护资源使用者的权利不受地方政府的左右;③以立法的方式保护自由竞争,防止地区性垄断现象的出现。
2.自然资源市场化对资源匮乏地区的影响
我国地域差异上存在这样的现象:较发达的地区一般资源都较匮乏,其优势在于地理位置、经济技术基础和丰富的劳动力。而资源较丰富的中西部地区经济一般都不很发达。自然资源的加工工业一般都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大多数经济不发达地区仅能输出资源型产品。
自然资源进入市场之后,资源匮乏区域失去了廉价资源产品的计划供应,被迫加入对资源产品的竞争之中。这些地区将很快意识到资源加工工业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将着眼于发挥其经济技术、劳动力、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而不是对资源产品的争夺。这些地区有较大发展前途的产业有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大进大出”的外贸型产业等。这些地区原有的资源加工产业一方面进行技术改造,着眼于产品的精深,另一方面其产品原料来源由单纯依靠国内转向国内与国际并重,产业发展的弹性极大地增强。
3.自然资源市场化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资源产地的乡镇企业利用其优势发展起了一些资源型和资源粗加工型产业,这些乡镇企业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即的促进作用。但这些乡镇企业由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资源立法不完善,使这些问题难以彻底解决。伴随自然资源市场化的一系列自然资源立法和有偿使用、消耗补偿等制度将使乡镇企业失去原有的价格低廉等方面的优势,而其产吕质量差等劣势却会很快地显示出来,这些企业的生存将受到极大威胁。
我国经济较争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大多是建立在丰富的劳动的优势之上的。市场经济对这些企业所起的促进作用要远大于其消极作用。可见,劳动密集型产业才是乡镇企业发展最有利的方面,资本密集型的资源型产业对乡镇企业并不适合。
4.自然资源市场化利于产业布局的优化
自然资源市场化使产业布局受到一定的影响,使资源产地的资源加工业得以发展,并间接促进了资源匮乏地区的高新技术等产业的发展。于是将出现资源产地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并重,资源匮乏地区资源加工型产业和高新技术型、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并重的产业格局。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将会使区域的产业向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方向发展。资源的配置在市场作用下进一步体现出效益优先的原则,产业布局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四、结论
1.自然资源市场化可以消除由于计划体制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利于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的建立和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自然资源进入市场不可避免,但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市场化。那么逢然资源应以何种形式进入市场,在何种程度上实行市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应在多大程度上对自然资源的配置起作用,哪些资源可以完全放开,哪些资源可以部分放开,哪些资源必须完全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这些问题均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2.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健全的自然资源立法将利于消除自然资源市场化后造成的一些消极作用。所以,应尽快制定出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法律、法规。这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国家应当制定出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法规,哪些法律、法夫应当由地方政府制定,而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应由哪些部门具体负责。
求学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试论政府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中国经济论文试论政府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试论政府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中国经济论文我国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中国经济论文我国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我国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